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視覺藝術教學

視覺藝術教學精品(七篇)

時間:2022-06-15 20:00:4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視覺藝術教學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視覺藝術教學

篇(1)

只有開展多元化評價,才符合視覺藝術傳達專業的設計類課程的特點與發展要求。高職設計類課程多元評價的概念。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培養目標需要由“知識中心”向“能力中心”轉移,實現轉移的關鍵因素就是學習效果的評價,而目前很多高職院校視覺藝術傳達專業設計類課程的評價方式相對落后,急需調整步伐、緊跟時代需求與發展。多元評價是以建構主義理論、多元智能理論和高職教育培養高素質人才為目標,堅持評價主體多元、目標多元的理念為基礎,以人的綜合職業素質為評價重點,強調以人的發展為本的價值取向,關注學生的多元智能、多維能力和職業素質的發展,堅持評價主體多元、目標多元、標準多元、方式方法多元等。

高職視覺藝術傳達專業設計類課程多元評價的內容

1)設計類課程的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多元評價要求應由過去單一的評價學生所掌握的基礎知識轉向評價學生的綜合能力、實踐技能和職業素質,促進學生能力和素質的不斷進步,以達到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多元評價是為了促進學生的成長和教師的發展,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獲得成功,最終成為“教一評—學”三位—體,充分發揮以評促學、以評促教的作用,最終形成學習的良性循環。因此,設計類課程本身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等就構成了課程評價的基本內容。由于高職藝術設計類專業的職業性特點,很多學校要求所開設的專業課程更多地關注學生職業素質與職業能力的培養,因此在對學生專業技能情況進行評價時,往往會照搬理工類課程的量化考核,這對于藝術設計類學生來說,不但會磨滅他們對個性化的藝術語言的探索,逐漸陷入技能第一的誤區,更容易遮蔽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表現性成長。因此,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雖然是傳統評價方法最主要的部分,但是在多元評價中,這一部分雖然重要卻并不能作為評價的全部。

2)藝術表現能力。藝術表現能力是藝術設計者專業水平的體現,包括創意能力與制作能力。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人才培養定位是:高職培養的人才就是應用型白領、高級藍領,或者叫“銀領”人才,是高技能專門人才[1]。因此,培養出來的人才應該是各行各業的主力軍。提高學生的制作技能是教學的關鍵,但是從目前專業需要和社會發展的角度看,擁有獨特創意的能力才是藝術設計類課程最重要的培養目標。因此,不能用簡單的量化標準去衡量創意是否出色,而應該綜合考慮行業意見、專家意見與觀眾反映。因此,在多元評價時應重視學生藝術表現能力的發揮與培養。

3)藝術鑒賞能力。提高學生的設計創作能力必須先提高他們的藝術鑒賞能力。對于設計類的課程而言,開拓學生的眼界,提高他們的鑒賞能力,是學好該類課程的關鍵。只有觀賞大量的優秀作品,逐漸提高自身的審美品位、鑒賞能力,才能創造出賞心悅目、震撼心靈的藝術作品。因此,設計類課程教師不僅要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觀看大量的優秀作品,鍛煉學生的分辨能力,提高學生的藝術審美眼光,培養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還應把這些作為課程評價中一項獨立的內容強調并運用,通過欣賞與相互評價交流,不斷促進學生鑒賞能力的提高。

4)積極健康的人生觀與豐富的文化素養。藝術設計類課程教學在重視學生個性化培養的同時,也必須重視培養學生積極健康的人生觀、正確的學習態度以及自我完善的能力等。這既是學習設計類課程的需要,也是學生個人發展的需要,從長遠考慮,這也直接影響到我國視覺藝術傳達專業的發展。作為視覺藝術傳達專業,必然要求從業者不僅要具備藝術、技術等方面的專業技能,還要具備自然科學、歷史、社會學、心理學、哲學等豐富的人文知識,因此,全面提高視覺藝術傳達專業學生的文化修養,應貫徹到課程的各個教學環節之中,并在教學評價時有所體現。

高職視覺藝術傳達專業設計類課程多元評價的方法

1)學習過程評價。傳統的教學評價方式是以課程結束后展示學生作品后再進行評價,但是這種方式只重結果不重過程,對于那些學習認真但水平和能力有限的學生而言,他們努力的過程容易被忽視。因此,應將學生的學習過程納入教學評價之中。過程性評價是質性評價的一種主要表現形式,而質性評價是設計類課程評價的重要方式,過程更能反映每個學生的發展變化,體現出學生成長的歷程,其注重學生的探索過程,而不是學習的結果,它適應藝術教學的即興變化、個性、跳躍等特點[2]。因此,學習過程的評價是視覺藝術傳達專業設計類課程多元評價中必要的基本方法之一。在學生學習課程的各個階段教師都要設置評價點,針對不同的學生用心觀察、客觀記錄、進行合理的評價。

2)學生自我評價。自我評價是一個人對于自己的自我認知、自我定位,以及在此基礎上的自我完善。對個體全面而深入的分析研究,是正確引導人們形成良好自我評價能力的前提。大學教育的重點是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自我學習能力,它可以為學生有效地學習以及將來職業發展和終身學習提供應具備的技能,對學習結果起著衡量作用,有助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及時發現問題并糾正偏差。所以,及時引導學生進行正確的自我評價,這應是視覺藝術傳達專業設計類課程評價別重要的一個環節。當然,在學生進行自我評價的過程中,教師應給予積極的指導與引導,以加強評價的管理與監督,避免或減少學生自我評價的隨意性與不規范性。

3)學生互相評價。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是多元評價中另一個重要環節。可以通過舉辦校內學生作品展,讓師生進行客觀公平地評價,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成就感,激勵學生更加努力;還可以通過DV、相機攝錄或拍攝學習制作的過程,展示他們的設計構思筆記等方式,從多角度反饋學生的學習效果。學生通過飽覽各種設計作品,在開闊眼界的同時,鑒賞能力也能有所提高,這時再讓學生進行互相評價,可以促進學生之間相互學習與交流;同時由于學生們評價的是自己同齡人的作品,便于彼此了解與溝通,各個作品中的不同之處,不僅可以啟發學生,也能刺激學生的競爭意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學生的互評不僅體現了學生的鑒賞能力,而且也體現了創作者的設計能力,可以在評分時綜合考慮[3]。

4)教師評價。對于教學而言,即使引入了多元評價,教師依舊是最有權威的評價者,各種評價都是在教師的總體監控與指導下進行,例如作品的評價標準、內容與計分比例都由教師制定。同時,教師還應當對學生互評進行指導,了解學生互評的態度與鑒賞水平。教師對學生的學習狀態、作品設計與制作能力、鑒賞能力是最有權威的評價者,其對學生課程的評價也應該占多元評價各個組成中最重要的部分[4]。在教師評價中可將學生的作業、作品與成績變化等數據建立電子檔案,以便于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與進步,有利于對學生作全面評價。另外還可以通過師生座談交流總結,更全面客觀地對課程教學情況進行綜合評價。#p#分頁標題#e#

5)網絡評價。一個優秀的設計作品應該能夠得到業內人士與廣大觀眾的認可。所以在評價作品時,如果能夠加入更多的觀眾評價,對于藝術設計類課程來說是很有意義的,這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清楚地認識自身設計與制作水平,還能幫助課程教師發現專業設置、課程安排與教學設計中的不足,從而做到及時調整,將教學與市場需要貼近。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特別是網絡技術的興起,為高職教育教學改革創造了有利條件。已有部分高職院校開始推行網上評教的方法,既有利于教師通過網絡及時與學生溝通,傳達對學生作品的評價意見;又可以嘗試學生進行網上評教,反映學生對教師教學效果的滿意程度[5]。但由于一些不確定性因素,網上評教只能作為一定的參考,尚需對相關數據進行整理分析方能得出綜合的結論。

篇(2)

論文關鍵詞:多媒體,視覺,設計,視覺美感

 

一、緒論

隨著多媒體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廣泛應用,多媒體課件制作越來越受到相關方面的重視。一個好的多媒體課件不但能很好地讓學生獲取知識,而且又要能提高教學效率,使老師和學生從煩躁的課堂上解放出來。那么什么樣的課件才算好的多媒體課件?又如何才能制作出好的多媒體課件呢?我認為好的多媒體課件應能充分合理的利用文字、圖象、視頻、音頻及動畫,給學生展示一個搭配和諧、構圖美觀、制作有創意的美麗圖畫。

二、多媒體課件的文字設計

在多媒體課件信息設計中老師們往往通過大標題、中標題、小標題的層級關系來定位所處的位置,建立起系統嚴謹的信息管理概念,由此來把握多媒體課件的信息脈絡,因此各級標題在字號、字體、色彩上最好能有一定的區別,建構起一定的層級關系。在每一個版面上,標題部分最好能有一定的視覺穩定性和延續性,保持課件版面風格的統一性,方便受教育者在學習過程對重點內容的查找和關鍵內容的識記,同時利于授課者在課堂教學中對信息內容的同步講述。

課件的文字不是越多越好,過多的文字只會讓受教育者無所適從,使有效信息無法識別,多媒體課件信息失去可讀性。因此,在制作時,正文要以標準的黑體和宋體為主,編排時字距和字符距可以較小,行距可以有意識的加大,這樣可以增加每行之間的有效距離,幫助受教育者對內容的識別視覺美感,使受教育者保持視覺傳輸信道的通暢。在信息量極大的多媒體課件中,對于需要重點強調的內容,常常采用增加下劃線、變換顏色、更換字號、加粗字體等方法來實現,使這部分內容能從龐雜的內容中脫穎而出。但是必須特別強調的是這種方法不能在單一版面上使用過于頻繁,如果滿版都是重點符號和標識,將會使多媒體課件顯得異常混亂,信息分散而凌亂,其結果無異于沒有重點。

三、多媒體課件的配色設計

在設計制作多媒體課堂教學課件時,經常會出現這樣的現象,設計好的PPT演示課件,在自己的電腦上色彩鮮艷美麗無比,可是到投影銀幕上卻一片模糊。究其原因,除了一些客觀的因素外,最重要的還在于設計者沒有掌握好相關的配色設計。多媒體課件的配色計應當注意以下四個方面。

1、投影銀幕上的顏色視覺清楚度與顏色亮度有關。高亮度的前景色(白色、黃色、綠色、青色)適合與低亮度的背景色匹配,低亮度的前景色(黑色、蘭色、紅色、紫色)適合與高亮度的背景色匹配。

2、投影銀幕上的顏色視覺清楚度與前景色和背景色的對比度(或亮度差)有關。高清楚度的匹配顯示出前景色與背景色的極高亮度差。

3、低亮度差(或低對比度)的顏色匹配(黑一藍,藍一黑對比等)看不清楚;同色調對比中也未顯示出高的清楚度。

4、在投影顯示中,最佳的前景色為黃色和白色。最佳的背景色為為藍、紅、藍綠期刊網。為保證投影銀幕上的文字高清楚度,當選用高亮度文字顏色(白色、黃色、綠色、青色)時,背景顏色應選用低亮度的顏色(黑色、蘭色、紅色或紫色)和極低亮度級的背景色;當選用低亮度的文字顏色(黑色、蘭色、紅色或紫色)時,背景顏色應選用高亮度級的高亮度顏色(白色、黃色、綠色、青色);低亮度差(低對比度)的顏色對比(黑一藍,藍一黑對比等)以及同色調對比匹配應避免使用。

四、多媒體課件的圖片設計

多媒體教學課件中圖片的編排與設計是非常重要的,多媒體教學課件可以圖文并茂地向學生提供信息,成倍地加大了它所提供的信息量,而且圖片的引入也大大美化了多媒體教學課件的頁面。

多媒體教學課件圖片要求不高,在圖片的選擇和優化的同時,圖形圖像一定要清晰規整,若將圖形、圖像作為學習的內容時,圖形、圖像要盡可能大并放于屏幕中心位置。作為背景的圖像要簡潔明了,顏色淡雅,如此設計能夠突出主體,有利于減輕眼睛的疲勞和學生對主體內容的感知、理解和記憶。圖的內容要便于觀察。圖形、圖例等畫面的設計在清晰的基礎上要盡可能大,圖的主要內容應處在展示屏幕的視覺中心,便于學生觀察。復雜圖形要逐步顯示。對于較復雜的圖,如果一下子顯示全部,會導致學生抓不住重點,也不便于教師講解,因此,這樣的圖形,應隨著教學的過程分步展示,到最后顯示出全圖。

在編輯圖形圖片時,應考慮它們在整體編輯計劃中的作用,達到和諧整齊,要達到這樣的效果,在頁面圖片的合理選用時,一要注意統一視覺美感,二要注意悅目,三要注意突出重點,特別是在處理和相關文字編排在一起的圖片時。

五、多媒體課件的動畫設計

在教學中教師經常遇到一些難以表達,甚至無法表達的問題。動畫可以將抽象的無法親身感知的現實生活中很難出現或不易觀察到的現象,真實、形象地模擬出來,彌補了常規教學的不足,容易收到生動有趣的效果。

多媒體動畫的設計原則要遵循兩個原則。一方面動畫要流暢,無停頓、跳躍的感覺。動畫畫面的設計應簡潔生動,構圖均衡統一,色彩配置和諧明快,動作自然流暢,文字清楚醒目,動畫的色調與界面整體風格相符,動畫的布局合理。另一方面,動畫的配音要恰當。聲音包括解說、音樂和音響效果,它起承上啟下、穿針引線的作用,應力求做到樸實生動、清晰流暢、通俗易懂、節奏合理、準確無誤。

六、結論

設計好多媒體課件,可以把枯燥的課堂變得生動有趣,展現其特有的魅力與作用。因此老師要特別注意多媒體課件的視覺技術,以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使他們處于主動地位,形成直接的學習動機。如果師生在知識交流的同時獲得更多審美享受和視覺愉悅,必然能逐步提高全民族的整體素質,培養受教育者更加全面的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代志強.如何看待高中數學教學中的多媒體應用[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版), 2009(2).

[2]黃秋生,羅麗萍,彭玲.簡論多媒體教學課件制作的要素[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3(3).

[3]趙素云.多媒體教學中教學課件的設計與開發[J].光盤技術2008(8).

篇(3)

關鍵詞:視覺藝術 單一思維 系統化 創新性

早在史前時代,人類就用圖像模擬和創造自然世界,今天視覺藝術已經成為人們傳達文化信息的重要系統,是人文科學的新領域并占據著重要的地位,當代文化理論更稱之為“圖像的轉換”。忽略了視覺藝術發展的有機整體必然造成文化的斷層。到目前為止,對視覺藝術并沒有一個完全合理的概念解釋,一般是指人們將眼睛所看到的自然形象,進行有意識的描繪,完成某種功用,賦予藝術作品一種文化內涵,并通過不同的載體傳播與交流思想。視覺藝術的形式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幾大類:繪畫、影視、雕塑、服裝、廣告、攝影、動漫、建筑、多媒體藝術等。視覺藝術教育已經成為重要的專業教育組成部分。視覺藝術研究方法直接決定著其教育的科學性。本文將分析我國視覺藝術研究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一些對策建議。

一、我國視覺藝術教育研究存在的主要問題

1.我國視覺藝術教育研究存在單一思維模式

我國早期的視覺藝術是在一個與外界相對隔離的半封閉環境中形成的,帶有農耕經濟特征和血緣宗法制度,是儒、釋、道等不同文化形態相互融合的自發性獨立文化體系。今天我國的視覺藝術產品隨著經濟形勢的發展異常繁榮,視覺藝術研究卻一直未受到應有的重視(其中還包括基礎文化藝術設施的建設,如藝術博物館、大學視覺藝術的學科建設),這既不符合社會發展規律,也難以推動文化藝術的整體健康發展。

例如,目前我國的繪畫藝術研究就是一種典型的單一思維。由于我國的繪畫藝術擁有傳承數千載的歷史背景并有人數眾多的從業者,這造就了許多單一范圍內(中國)根深蒂固的思維模式,違背了藝術的多樣發展規律。學校的繪畫教育甚至還停留在簡單的基礎訓練和理論研究中,特別是我國油畫的百年發展史,在缺乏對“真實”的學習和“文化斷層”雙重因素影響下,其功能性正逐漸喪失。

2.我國視覺藝術教育研究缺乏系統化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視覺藝術研究亟待與世界接軌。盡管有更多機會學習西方視覺藝術的先進經驗,但目前有些人研究方法簡單,不是拿來直接抄襲就是東拼西湊。主要原因是研究者在對視覺藝術學科間的比較研究中缺乏應有的聯系,沒有融會貫通,沒有系統了解中西方視覺藝術及各種流派的變化,忽視系統的美學知識理論指導,而進行盲目的實踐。長此以往,研究逐漸就會陷入尷尬的境地,沒有自己的創新性和民族特點。

通過對我們本民族的視覺藝術與國外視覺藝術的研究可以發現,由于地域、民俗和的差別,在傳統視覺藝術上存在明顯的不同之處。缺乏系統化也表現在我國視覺藝術研究專著貧乏,難以在教育研究中起到指導借鑒作用。系統化研究就需要理順視覺藝術發展的脈絡,細致入微地從視覺藝術的繪畫、圖案、包裝、招貼等方面比較研究中外在傳統視覺藝術方面的不同之處,提高研究者的創作能力。

3.我國視覺藝術教育研究需要創新性的思維方法

視覺藝術的發展源自于人類無限的創造活力。長期的單一思維和缺乏系統化的研究方法從根本上阻礙了創造力的發揮,束縛了想象力的培養,其中包括創新性的思辯能力。因為創新性的觀點來源于最少程度的思想限制和對課題的系統把握,有了豐富知識的指引,才能創新樣式,保持視覺藝術發展的活力,并能指引健康的文化藝術發展方向。比如基礎教育中強化構成藝術中的形式語言,而形式語言的圖像符號就需要學生作為創新點展開無限想象的空間。視覺藝術的創新性思維方式的培養應當成為今后的首要教學目的。

二、我國視覺藝術研究誤區及解決策略

視覺藝術的繁榮程度是一個國家經濟繁榮的重要標志之一,而研究方法的科學程度從根本上又決定了視覺藝術的發展方向。我國薄弱的藝術教育力量和視覺藝術的歷史經驗無法適應視覺藝術研究發展的需求,一些行政干預也違背了市場規律。要解決思維單一化,前提是加強視覺藝術的基礎教育,重視視覺藝術發展的文化地位,特別要排除行政思維等非專業性干預。

我國在視覺藝術研究中從根本上缺少跨學科、系統化的研究方向。目前在我國繪畫藝術加速彌補文化斷層的基礎上,設計似乎也開始逐漸建立自身完整的研究體系,這主要得益于國際商業交流的頻繁,促進了跨學科、系統化的進程。但視覺藝術設計較繪畫似乎更加忽視自身藝術史的研究,對國外藝術史也存在斷章取義,這必將使我國的視覺設計發展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比如研究傳統圖案在包裝上的應用,思維不能僅限于傳統圖案,若將當代文化內涵和中外傳統圖案設計元素聯系起來,發現共同點,去掉不適合現代社會的因素,效果會更好。不同設計能夠體現不同國度的風俗變化,擴展品牌的國際聲譽,視覺設計更能達到出奇制勝的目的。系統化提示我們在設計中不僅要考慮功能性、裝飾性,還可以從其他不同藝術形式中尋找裝飾語言。要很好地運用形式美的要素,把不同的表現形式運用在同一平面上,使之協調整合成為一個完善的創意。因為形式要素中點、線、面的運用一定是相通的。當然,由于時代的不同,藝術風格也要相應變化,要考慮地域、風俗習慣、民族性、等各種條件,并且涉及到社會學、心理學、宗教學、民俗學等多學科的知識,使之融會貫通,更加系統化,成為雅俗共賞的設計樣式。這樣才能設計出有創新性、國際性的大品牌產品,為產品走向世界奠定基礎。

創新性依賴于完善的創作思路,而提升創新性的關鍵在于解放思想、深入探索,挖掘創作者的潛力。這也迫使我們的視覺藝術教育研究進入這一良性循環軌道。

結語

本文主要是探究我國當下視覺藝術教育研究的一般思維方法誤區,從視覺藝術的圖案、包裝等應用方面及繪畫藝術實例,比較分析我國在視覺藝術研究方面的不足,從中找到今后需要改進、提高的地方。研究時避免單一化,追求多元化、跨學科的思維方式;將知識整合,汲取中國傳統藝術的精華,創造出更接近自然、更人性化的視覺藝術作品;學習國外的視覺藝術創新性方法,在借鑒之后提倡更富新意的創作。因此,研究者要能跨學科,互相取長補短、融會貫通,推動我國視覺藝術走積極健康的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魯道夫?阿恩海姆.藝術與視知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2]伯尼斯?馬丁.當代社會與文化藝術[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篇(4)

【關鍵詞】 “生命影響生命”;美術教育觀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教育是人類成長進步的必然推動器,沒有教育的社會是落伍、退步的;固步自封、陳舊的教學方法也不能讓社會改變。所以,理想、進步的教育必須配合適當教學方法及其它配件,而促成教育的成效性。陶行知認為:“教育的作用是使人天天改造,天天進步,天天往好的路上走;就是要用新的學理,新的方法,來改造學生的經驗。”[1]720世紀60至80年代,香港中學的視覺藝術教育過于著重技能培訓,至九十年代則偏重知識發展,時至今天兼備創作與評賞,教師實在難以適從,困惑于如何教,如何達至成效。筆者將自己二十多年在中學的視覺藝術教學經驗,發展為一套教學理論,本文在于介紹“生命影響生命”教育觀,對視覺藝術教學重新提供一個新的教學觀念。

一、“生命影響生命”教育觀的本質與內涵

筆者認為每個學生都可以去教,他們各有自己獨特的潛能,無人可以代替,只是等待機會被發掘出來,所以,教師是他們潛能的開發者。事實上,學生的能力未被認同的時候,屢受挫折之余便會缺乏信心,終至學習表現欠佳。究其原因,除了在學與教兩方面配合不到他們之外,還欠缺教師的鼓勵和關心。其實,教師可以多行一步,除不斷改善自己教學外,還可與學生分享自己的生命經歷,讓學生可以從中學習,他們的生命因而得到激勵。因著這些理念,筆者慢慢地發展自己一套教學理論的核心標準――“生命影響生命”(“life to life”art education)――中學視覺藝術教育理論(以下簡稱為“生命影響生命”教育觀或“生命影響教育觀”)。所以,擁有一套“教育思想”和“教學理念”是每位教師首要和基本的規格要求。

筆者受西方視覺藝術教育理論影響最深遠的是羅菲爾德(Lowenfeld)的“工具論”和艾斯納(Eisner)的“以學科為基礎”的藝術教育理論。筆者既認同羅菲爾德的順應兒童成長而發展藝術能力,教師不加干預;又贊同艾斯納認為藝術能力非自然的成長,是后天學習的結果,尤其是知識。羅氏的教學理論純是順應一個人的成長而發展不同的能力,這點是成立的。因為強行教授學生能力不逮的知識,到頭來不單學不到東西,反而留下不好滋味。筆者認為艾斯納的教學理論也有道理,因為如果沒有系統的課程,沒有美術知識的培養,任由學生自行發展,試問怎會有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和塞尚(Cezanne)這些偉大的藝術家出現?筆者在中學視覺藝術課堂教學內,都有用到上述這兩套的教學理論,而且效果也相當理想,只是不同類別的學生,就要用合適他們的教學理論。不過,學行較為遜色的學生必然需要夾雜多種教學理論才可以進行教學。筆者明白,“只有當學生接受和認可了教師,學生才會接受教師的教學;在復雜的教學情境中,師與生的交流與溝通,最終是否產生教學效益”[2]27,這是一個教學規律。

筆者認同師生溝通非常重要,“生命影響生命”教育觀的本是一套教學理論,乃透過自己生命影響學生的生命,用自己和他人的經歷感染他們,陪伴他們一起走過漫長而艱苦的學習路途,讓他們透過學習視覺藝術認識和了解自己,繼而了解別人。于是在溝通過程中,自然包含了輔導的元素, 因此,“生命影響生命”教育觀的內涵除結合羅氏和艾氏兩套教學理論外,還加入一些“藝術治療”的理論其中,從中對學生進行輔導,讓學生在視覺藝術創作過程中可以享受創作樂趣,又可以舒緩情緒,更可達到學習目標,收學習成果之效。羅氏認為“美術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它有利于個人的成長和發展,通過教育的過程使學生有一個健康、民主、個性的發展空間。也可以這么說,美術教育的創造性活動提供了一個釋放壓力的情感出口,因此藝術活動的醫療特性對于快樂的、有良好調節能力的兒童的健康發展是非常有意義的”[3]41,他的理論孕育了藝術治療的發展。一句話,筆者的“生命影響生命”教育觀乃結合羅菲爾德的“工具論”、艾斯納的“以學科為基礎”的藝術教育理論,以及“藝術治療”的理論。它是指在尊重學生藝術表現基礎上以教師生命經歷激勵個體學生成長的藝術教育主張,這是關愛生命的教育,藉此影響他們生命的改變與成長。

二、個案探討及實踐成效

究竟這套“生命影響生命”教育觀的教學方法是什么?事實上,筆者在課堂教學中,會用多些時間對每個學生進行個別指導,除了是了解他們學習需要外,還對他們在學習上的一種扶持與鼓勵,陪伴他們走過這條艱辛的學習之路,讓他們感受到有一種同在感覺。在跟學生進行個別指導時,透過與他們傾談和討論創作路向,對他們的學習進行輔導,以視覺藝術作為溝通、治療的工具,如引用一些名家作品,透過作品內容讓學生有反思機會,從而鼓勵他們嘗試表達自己生命的經驗。

筆者2011年在一所高中的視覺藝術課堂上進行了對“死亡”主題的探討,并引用20世紀挪威表現派畫家蒙克(Edvard Munch)一系列的作品(圖1、圖2、圖3)進行討論、欣賞和分析,引起學生對主題探討的興趣及動機。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分享了自己對主題的體會及經歷,從中釋懷了自己心中的情緒;然后,教師進行個別輔導,深入主題,探討其創作意念,并分享自己相關的經驗(圖4、圖5),大家藉此建立緊密溝通,彼此激勵,活化課堂。

如圖6是學生的創作,它們都是以“死亡”作為主題、透過別人的經驗分享、彼此激勵、在生命影響生命下而完成的創作。創作完成后,學生們分享自己的感受,抒感。

筆者在2016年3月初開始對高中年級的一班香港及南亞裔學生以“大小”為主題,指導他們進行繪畫創作。筆者首先以“生命影響生命”教育觀進行教學,對一系列“大小”為主題的繪畫進行欣賞及分析;然后讓學生分享自己經驗,教師與他們進行個別討論,并分享自己的相關創作經驗,與他們共商創作方向;完成作品后(圖7-9),再讓學生們分享創作感受。

總的來說,這種教學模式是:欣賞分享討論反思創作總結。這六個過程,教師和學生一起參與,共同經營,活化整個學習生態。由此推論,“生命影響生命”教育觀就是單指視覺藝術教師與同學間以生命互為影響生命而能健康成長的教學理論。綜合而言,“生命影響生命”教育觀有三方面的基本作用:一是課堂教學中師生有緊密的溝通;二是課堂教學中學生生命有成長;三是課堂教學中師生在互相配合下教與學均達到高效能水平。一句話,這套教育觀是師生要建立緊密的溝通去感染學生學習。

三、小結

香港雖然分別在2003年開展了視覺藝術基礎教育(小一至初中三) ,在2009年開始了新高中視覺藝術課程,但實行了多年的課程,究竟有多少成效?學生在這學科上能發揮多少?教師在課程下如何發揮教學,而讓學生學習上有成效?我們作為前線工作者必須要留意和關注這些的問題。筆者所構建的“生命影響生命”教育觀,不單是自己二十多年來教學經驗的積累,而且還對香港視覺藝術教育作出了啟示。包括以下三方面:1.視覺藝術教師建立課堂教學藝術,發展多樣性的教學方法,展現創造性教學魅力。每個教師都有自己的“課堂教學藝術”,它就是教師于課堂內展現個人特有教學風格,也就是視覺藝術教師于課堂內展現自己個人獨特教學理念和樣式,而感染學生有效學習的創造性教學魅力。“生命影響生命”教育觀的出現啟發了香港中學視覺藝術教學新的教學方向,確立了今天教育的新趨勢。2.活化課堂教學,造就了學習生態。視覺藝術課堂教學是師生間關系建立的交叉點,透過與學生進行個別指導,與他們傾談和討論,一方面了解他們學習需要,藉此建立關系,活化課堂教學;另一方面,與學生進行生命教育,分享自己的人生閱歷,用自己的生命影響學生的生命,營造學習生態,因為“教學過程本身就是師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經歷”[4]96,從中灌輸正確的學習態度、道德觀、價值觀等,修正他們偏差了的思想和品德,激勵他們積極學習之余,勇于嘗試,發展自己潛能,改變和締造新的生命。況且“一切教學行為都應該是教師積極支持學生健康成長和進步的活動”[5]58,這才是教師發揮教學藝術所起的積極作用,是教育的真正意義,學生得到真正的學習成果。3.因材施教,建立校本/班本課程設計。要教學達到成效,不得不在課程設置上下點功夫,尤其對學行稍遜的學生,便需要設計合適的課程,以切合學生能力。透過“生命影響生命”教育觀,教師個別指導和關心他們的需要,讓他們能透過視覺藝術表達自己,舒緩心中的情緒,重建他們學習信心,但最重要是認同他們的學習表現。總的來說,“學”與“教”能達至成效,兩者必互相配合。“生命影響生命”教育觀主張的提出是師生體驗生命的時候,讓教師可以進行自我檢視,是優化自己教學的契機。

參考文獻:

[1]方明.陶行知名篇精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1.

[2]尹少淳.初中美術教學策略[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3]馬菁汝.羅思菲德與艾斯納的告誡[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10.

篇(5)

在美國的教育理念中,每個學生,無論男女,種族,殘疾與否,都應該有均等的接受教育的機會。根據美國當代著名心理學家、教育家加德納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兒童的思維被區分為7種思維形式,它們分別是語言的、邏輯的、音樂的、空間的、體態的、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的)以及對自我的認識等智力表現形式。依據加德納的這種理論,教師將所有的學生大致根據智力表現形式的不同分為:視覺型學生,聽覺型學生,閱讀型學生,動作型學生,語言型學生等。不同類型的學生應該分別在不同的方面有所擅長,如視覺型的學生會對畫面敏感,可以更快掌握創作技能;語言型的學生擅長對歷史的研究和對審美經驗的總結;動作型的學生肢體語言能力相對較高。對于不同的學生,美國教育試圖盡最大可能給予其平等的教育機會和公平的成績評估,DBAE教學理念的施行,促進了這種平等觀念的實施。這就改變了以往只有動手能力強的學生才會在視覺藝術課上得到教師賞識,拿到較好成績的狀況,使不同類型的學生可以用自己所擅長的思維形式表達對藝術的理解,從而愛上藝術,自覺地接受審美教育。這就讓視覺藝術教育成為一個具有明確的目標、內容和方法的人文學科。它以講授本學科的全面知識和發展本學科的整體智能為宗旨,在學校中與科學和語文等科目處于平等的地位。具體到這種教育理念的實施,美國的學校把每個具體的教學任務落實到了實處和細處。教師的教學計劃、教學活動的安排都要和這一理念吻合,校長和教務人員會常常到教室聽課,并隨時提出對課堂活動的意見,以確保這種教育理念的貫徹執行。

自由創造精神

席勒說:“藝術是自由的女兒。”在美國的視覺藝術教育中,自由創造的精神深入人心。在美國的課堂教學中,當學生開始制作自己的視覺藝術作品時,作為教師應該學會適當的保持沉默。對比國內的教學經驗,當學生開始進行美術創作時,作為教師有義務對學生進行詳盡的指導,否則,就可能被認為是不負責任的表現。但是,在美國如果一個教師喜歡在學生制作作品時指手畫腳,則會被看作沒有專業素養的表現。美國人的觀念里,“幫助”只有在被請求時才應該給予,否則則被視為某種意義上的騷擾,這和美國人對獨立自主觀念的重視有很大的關系。在美國,一個人在出手相助前,一定會先問準備幫助的對象:你需要幫助嗎?得到允許才可以伸手幫忙,否則,即被視為打擾和不尊重他人。所以,課堂上學生的創作自由會被充分地尊重。美國的審美教育觀念深受瑞士的心理學家皮亞杰的影響。皮亞杰的研究認為,“兒童思維與成人思維是不同的,兒童有著自己總結經驗和思維的方式”。教育界對這種觀念的認可使美國日漸形成了一個“兒童中心主義”的教育環境,無論是學校教育還是家庭和社會教育,都非常注重兒童主體性的發揮。

在美國的教育家看來,兒童應該有機會在毫無干涉的情況下接觸和探索不同種類的繪畫或音樂。在此期間,任何人給予他們過多的示范、觀摩、建議,都有可能會使兒童過早形成固定的他人的思維模式。因為這樣就遏制了他們自己的藝術理解力和創造力的發展,會在他們日后的審美過程中形成桎梏和枷鎖,無法進行自主的創造性的審美活動。加德納發展了這一理論,提出藝術思維不同于科學思維和邏輯思維,有著自己的思維方式。所以,在美國視覺藝術的審美創作的過程中,創作者無論年齡大小,都被給予了廣闊的自由自主的空間,教師必須尊重兒童的思維模式。對于初期的視覺藝術教育,重要的是讓兒童大量接觸不同種類的藝術形式,并且教育者鼓勵學生用自己的獨特方式來自由傳達對不同藝術形式的審美理解和再創造。以“梵•高的《星空》”這一課為例。學生在學習這幅畫的歷史和美學價值之前,先要對它作出自己的評價判斷,而后嘗試創作表達自我感受中的《星空》。在此過程中,沒有對錯之分,每個人的觀點和創造都是珍貴的,重點是表達了自己的獨立看法。

如果教師把自己的判斷和想法直接告訴學生,學生就很有可能重復教師的評判,畫出教師所感受到的星空,這在無形之中磨滅了學生珍貴的創造力,使他們成為人云亦云的所謂“權威”的傳聲筒。這種情況在中國的基礎美術課堂上時有發生,十分值得我們深思。

在美國人眼里,藝術根源于藝術家的自由創造,即使無意識的自由創造也是獨特的藝術表現,如美國行動派藝術家杰克遜•波拉克的滴灑藝術就是這樣。同時,藝術也是藝術家個人情感的表現和宣泄。因此,藝術教育的根本在于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不僅需要能夠理解、感知藝術作品中所滲透的作者的情感,而且需要調動自己的情感和審美經驗創造出自己的藝術作品,通過自己的創作對自己的感受進行自由傳達。藝術就是創造,復制不是藝術。從美國政府對版權的保護可以看出美國人對于原創的重視,對于自由創造的尊重。

這給予了藝術創造以良好的環境和肥沃的土壤。在我的美國課堂里,學生會對模仿自己作品的人說:“請你不要拷貝我的畫,這是我的想法,你要有自己的想法。”由于確認了藝術是情感的創造性表達,所以在美國,視覺藝術的教學不會只針對藝術作品進行邏輯性分析,而是通過多樣化的手段努力構建審美主體的審美心理結構。在這里,自由創造的精神讓審美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發揮。

多元化特征

在美國工作和生活,能夠強烈感覺到這個國家的多元化特征。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移民國家,兼容并蓄、開放包容是美國社會公眾心理的主要表現。美國的多元化特征正反映出公眾對外來文化的包容心理。且不說種族的多元,文化的多元,飲食的多元,生活方式的多元,就連酒店里的水龍頭設計都是多元化的。

初來美國時,常常需要詢問服務臺才明白它的使用方法。這種多元化特征也無一例外地體現在視覺藝術的審美教育中。首先是教育標準的多元化。就像美國不同的州可以擁有不同的法律一樣,美國的州也可以制定自己的教育標準,連各個州的教師資格標準都有很大的不同。其二是教學內容的多元化。

美國的視覺藝術審美教育內容不是關于某個民族、某個國家、某種文化的藝術,而是涵蓋了世界范圍的題材廣泛的多種藝術形式。研究美國不同州的州立藝術教育標準,會發現無論哪一個州的藝術教育標準都涵蓋著不同文化來源的藝術形式和藝術觀點,任何一種優秀的藝術形式都可能被放在美國的參考教材中。美國文化坦然接納外來藝術作品,并且樂于從這些藝術作品中找到與其自我審美情感、審美經驗互相認同的部分,對之進行審美理解和再創造。和美國的學校藝術教育內容多元化一致的是:走訪美國的地方藝術節,我們會驚奇地發現一些美國本土藝術家在以認真嚴謹的態度制作著非洲風格的木雕或者南美風格的壁畫。

嚴格來講,每個國家的藝術形式都可以成為他們創作靈感的來源。其三是教學方法的多元化。美國的學校喜歡接納具有獨特個人教學風格的藝術教師,學生也期待在課堂上經歷別出心裁的教學過程。事實上,這些學生也確實有機會體驗各種各樣的藝術學習經驗。他們可以坐在地上聽課,可以創造自己的課堂游戲,可以躺在地上作出真人填充壁畫,也可以趴在博物館的地上對著自己喜歡的作品發呆。有的時候,教師還會在課堂里加入力量游戲的內容,讓一些精力過剩的學生可以發泄過剩的精力。其四,創作材料的多元化。談到視覺藝術創作中最為重要的環節——藝術媒介的運用,美國的教育給學生提供了最大范圍的可能性。幾乎所有學校的視覺藝術教室都配備有多種質地和色彩的紙材,多種畫筆和顏料,多種針對不同材質的粘合劑,多種陶土及燒制陶瓷的電鍋爐,多種不同肌理的細碎材質:紐扣,絲網,馬賽克……大多數出現在傳統及現代藝術作品中的媒材在美國一個普通的視覺藝術教室里都可以發現。作為我們的高等教育才會接觸的綜合材料運用,在美國的中小學就已經廣為普及。

美國社會公共審美教育情況

藝術博物館美國的藝術博物館是世界著名的藝術資源庫,即使與世界馳名的歐洲藝術博物館相比也毫不遜色。除去古根海姆這種私立的藝術博物館,大多數藝術博物館在美國都可以全天候免費參觀,或者把每一周的某個半天劃分為免費參觀時段。筆者看到在那些著名藝術博物館的免費參觀時段里,參觀者往往摩肩接踵絡繹不絕,因為這里是視覺藝術審美教育重要的教育基地。

筆者看到在紐約的現代藝術博物館前,每逢周末,都會有超過2條街區的長隊等待入館參觀。藝術博物館是視覺藝術活動主要的場所,隨時要為視覺藝術審美教育提供資源和服務。博物館會根據館內每個時期的展覽為不同程度的學生提供課外課程,除了給學生提供免費參觀講解,還會給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課程素材,一般為數據圖片、視頻資料和藝術復制品等,以方便教師把藝術博物館的活動課程帶入課堂,積極與學校合作開展審美教育活動。2009年冬天,美國明尼蘇達州立藝術博物館舉辦了“走進盧浮宮”的展覽,展出來自法國盧浮宮的一些珍貴藝術品。其間博物館舉辦針對各級學校的“盧浮宮之旅”活動,和招募的藝術教育志愿者一起安排了大量的適合不同藝術層次的有關此次展品的課程,并把這些課程送入該州的各個學校。在美國,博物館里經常看到各個年齡段學生的身影。參觀藝術博物館是視覺藝術課程中極為重要的一項,任何年齡的人都可以隨時拿出畫筆,在這里停駐臨摹。

幾乎每個美國大學都有自己的視覺藝術博物館,即使規模較小的大學也不例外,較大的綜合性大學還會擁有兩個以上。這些展館擁有一定數量的館藏藝術品,但其主要任務是舉辦多種風格的藝術展覽,并結合展覽邀請相關藝術家為學生舉辦講座,為視覺藝術交流和審美教育研究提供一個廣闊的平臺。

藝術家和藝術工作室

美國的視覺藝術家在美國的審美教育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除卻一部分在學校擔任教職的藝術家之外,還有一些專職的視覺藝術家,包括畫家,雕塑家,陶瓷藝術家,首飾設計師,服裝設計師等,他們大多擁有自己的工作室,在自己的所屬業界已經卓有成就。這些人中很多人的工作室對外界開放,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觀,也可以請教和學習。其中一些工作室定期對學校開放。屆時,藝術家會帶領學生參觀并一起進行藝術創作。這就給學校教育增添了更直觀更有趣味的藝術實踐教育。我所任教的學校,每一年都會到不同藝術家的工作室參觀學習實踐。一些藝術家還會走進學校,舉辦短期藝術培訓和教育講座,給學校視覺藝術審美教育注入鮮活的力量。

篇(6)

【關鍵詞】綜合類高校;舞蹈教育;融合性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5)11-0175-01

一、融合性發展策略提出的背景

舞蹈專業教育是為國家培養舞蹈藝術人才的重要途徑,受到很多高校的高度重視。然而,與舞蹈專業類院校相比,綜合類高校的培養方向雖然相對全面,但針對性不佳,模仿甚至復制專業舞蹈院校的教學模式,不能夠根據自身的教學理念來設定培養方案與教學大綱,這也是綜合類高校舞蹈專業教育亟需完善的首要問題。當下,要推動綜合類高校舞蹈專業教育的發展,重要一點就是要根據綜合類高校的辦學特點,加強知識體系調整的力度,向融合性方向發展。

與專業類藝術高校相比,綜合類高校舞蹈專業教育更加重視學科內容的交叉性,有著有益于學生身心以及未來就業的重要意義。“融合性”就是要本著“綜合人才”的精良教育理念,凸顯綜合類高校多元化學科優勢,體現學生“一專多能”的特色,在專研舞蹈專業領域的同時兼顧該領域的邊緣學科;培養大眾人才,以培養表、教、編、研、管合一的綜合舞蹈藝術人才為主要目標;敢于向傳統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挑戰,從“專一”到“全面”,從“技術”到“文化形式”,從“單一”到“豐富”,進而建立適合我國綜合類高校舞蹈的融合性發展模式。

二、融合性發展策略的具體內容

(一)注重文學與舞蹈的融合

一般說來,文學屬于藝術的一種表現形式與手段,它以文字為載體或藝術媒介來傳達審美情感,這些情感主要體現在語言的情感性、間接性或是結構性等方面。文學與舞蹈相結合有兩點最為主要:一是文學為舞蹈提供了重要的素材與靈感;二是文學為舞蹈的表現提供了思想性與情感性,我們可以從舞劇中看到兩者的融合。“舞劇,是舞臺劇本的一種,是以舞蹈作為主要表達手段的藝術。”[1]在舞劇中舞蹈作為主要載體承載著劇本所要表達的情感,而這就需要表演者擁有一定的文學功底才能夠將自己理解的角色性格準確地表現出來。因此,在綜合類高校的專業舞蹈專業教育中,文學賞析課可以開設舞蹈專業理論必修課。

(二)注重音樂與舞蹈的融合

《樂記》中這樣形容音樂與舞蹈的關系:“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樂氣從之”,[2]即只有詩樂舞三者都發自內心,然后樂器才能夠跟著共同表演。當然,好的舞蹈作品與音樂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在舞蹈作品中,音樂不僅起到了渲染故事氣氛的作用,更能夠與舞蹈一起共同烘托人物的性格。著名的音樂家吳祖強老師認為:“音樂有聲音,無圖像,有聽覺而無視覺,舞蹈有圖像,無聲音,有視覺而無聽覺,將音樂和舞蹈二者結合在一起,則能互相彌補‘局限’,相互完善。”[3]綜合類高校舞蹈專業教育還沒有認識到學習音樂的重要性,只開設基礎樂理課,無法讓學生把音樂與舞蹈有機的結合起來。因此,還應開設音樂欣賞課,重點就是如何利用將音樂的美準確地以舞蹈的形式表達出來,除此之外,在平時的專業課中,教師也要注重音樂對于舞蹈專業教育的促進作用,比如經常性地引導學生根據音樂創編舞蹈動作或者小舞劇等等。

(三)注重其他視覺藝術形態與舞蹈的融合

這里所說的視覺藝術形態包括靜態和動態兩種。靜態視覺藝術主要指造型藝術,包括繪畫、雕塑、書法等塑造靜態視覺形象的視覺藝術,其主要特點是直觀性、造型性與表現性。而這些特點恰巧與舞蹈的特性相吻合,我們或許可用這種觀點來說明舞蹈與造型藝術之間密不可分的聯系。動態視覺藝術主要指與舞臺表演相配合的現代技術手段,雖然舞蹈有自身的動態造型與構圖方式,正所謂舞蹈是“流動的畫卷”和“活的雕塑”,但舞臺與現代技術手段的融合是大勢所趨,“藝術與技術的當代交融與對話”必定會改變和推動舞蹈創作的未來發展,[4]因此動態視覺藝術與高等舞蹈專業教育的融合也是一種必然趨勢。

在綜合類高校舞蹈專業教學中,如果能夠合理的利用眾多相關學科與舞蹈的聯系,那么不但益于學生對于舞蹈專業知識的學習,還能夠更進一步地提高學生的藝術想象力與理解力,推動舞蹈藝術創作實踐。對于綜合類高校來說,由于具備多學科相鄰的便利條件,應該盡可能地組織舞蹈專業學生到其他藝術專業中去體驗與實踐,親身尋找與體會其他藝術學科與舞蹈之間的親疏關系,這不但有益于培養學生在藝術領域的獵奇心理,更有利于他們將這種融會與貫通的精神運用到以后的工作崗位中去。

參考文獻:

[1]王國賓.舞蹈教育戰略與發展[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124.

[2]于景春.舞蹈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M].云南科技出版社,2012.84.

篇(7)

關鍵詞:國際教育交流;課程教學設計;課程建構;思考

在國際文化交流的大背景前提下,各國間國際合作溝通增加,國際合作教學交流日益密切,越來越多的聯合培養課程被引入國內,這些課程從開設到設定都有其獨特的國際背景。中國當下設計藝術教育在這樣的背景中能有怎樣的發展,成為我們關注的話題。本文以對中新聯合培養課程――《視覺藝術實踐》為例,探討聯合培養課程的引進對當下中國設計教育的啟發。

一、《視覺藝術實踐》課程簡述

《視覺藝術實踐》是成都學院和新西蘭懷卡托理工學院合作辦學中所開設的一門由新方全權提供教學材料的引進課程。課程授課對象是大學一年級新生,為中新聯合辦學中藝術設計方向基礎性課程。學時為120課時。主要由三部分內容組成即視覺敘事、策略、符號。其中視覺敘事部分占課時總量的一半為60學時,策略、符號各占30學時。

二、《視覺藝術實踐》課程主要內容

第一部分為視覺敘事,主要講述的是用視覺圖像、圖形化的語言來表現文字,最終以時下流行的漫畫書的形式表現。要求用WORKBOOK的方式記錄下完成的每一步。

課程分為四個步驟:1、劇本的寫作。啟發階段。在教案中設定幾個基礎練習,如利用一張照片為它添加一個意想不到的對話,以照片為原型聯想照片可能發生的前因和后果;方法教導,簡單的介紹最常用的兩種劇本創設方法。一種以好萊塢影片故事發展為示例,介紹經典的敘事結構的組成要素。第二種方法是重構。依據一組照片,對照片的順序進行打散重構變化,構建不同的故事脈絡;最后再綜合運用經典敘事結構和重構的方式來審視故事架構的合理性;

2、角色、場景塑造。在角色塑造中先擬定角色的年齡、長相、性格及表情動態,后塑造與故事事件發展相關的場景。中間穿插了拼貼與重構的方法運用。對故事劇本進行反復討論和錘煉,著重對情節的發展和敘事結構進行梳理。

3、腳本創作。這段課程中涉及到對漫畫中格式、天溝的運用、取景中鏡頭語言的運用、知覺記憶、從劇本到對白設定、旁白的設定、不同風格漫畫作品的賞析等知識點。

4、后期調整。在建立好前面的劇本創作,腳本繪制后,要形成一本漫畫書還需要對文字進行設計與添加,對版式與構圖的知識進行學習,這就是后期調整中需要了解的內容。

第二部分是策略。課程中首先給策略一個明確的定義。教案中提到一個課堂練習即教師拋出一位藝術家,請學生分析了解藝術家通過何種策略表達了他的藝術理念。策略課程的最終呈現是學生確定一個主題,對主題進行發散,找到不同的方式去表現主題。課程規定表現的方式可以多樣,可采用一幅畫或一系列畫作,一個雕塑或一系列短片DVD或VHS1故事板或靜止圖像序列的攝影作品或一系列海報的形式來表現這一主題。給學生很大的自由空間去選擇表現方式。

第三部分為符號。在課程設置中仍是先給符號一個定義。后讓學生參與去尋找符號,從文字、影像、聲音中去體會符號存在的價值與意義。最后運用符號語言去完成設計一個視覺表現可以是裝置、平面設計、攝影、繪畫、雕塑、運動圖像等。在教案中不斷提到教師引導學生如何學生對作品進行評估,從選材到方法的運用再到借鑒設計師表現的手法等方式。

三、簡析《視覺藝術實踐》課程設定的特點

回顧這門新方引進課程,我們不難總結出以下5個特點。

1、課程設計與市場接軌。《視覺藝術實踐》課程中第一部分視覺敘事,包含有劇本創作、角色創作、場景設計、鏡頭語言、漫畫表現技法、字體設計、版式設計等都與當今市場的需求息息相關;第二、三部分策略與符號的學習是創意設計中“意境”塑造與提高必不可少的知識。

2、以問題為解決前提的課程框架搭建。不是單一課程的信息傳輸而是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基礎,明確制造一本漫畫書需要的知識架構,從故事的編排到人物角色的創設到場景的繪制與表現,靜態鏡頭語言的運用到漫畫分格最后到書籍版式、字體設計,每一課程的設定都是為最終的目標課程做準備。對于設計基礎課,在課程設置中有技法課程的學習如視覺敘事章節,同時還有設計思維提升的課程如策略與符號章節。

3、統一課程大綱與課程教案。《視覺藝術實踐》是新方課程全方位引進,包含有大綱、教案和部分教學資料等。這些教學材料的統一,一定層度上保證了教學任務和教學質量的完成性。

4、思維導圖訓練。發散思維的訓練,在課程設計中反復運用思維導圖,強調進行發散式的思維啟發訓練。

5、WORKBOOK。課程中要求學生將自己學習該課程中收集整理、思考創新的思路及過程用工作筆記的形式記錄下來。可以說一本工作筆記就是一個領域的資料收集冊。既是一個學習過程的記錄又是一種對學習整理的方法。

四、現階段中國藝術設計教育課程中的表象

從設計基礎課程開設而言,基礎課程的開設源于國外對設計基礎課程的設定,目前尚停留在對包豪斯的三大構成等基本構成理論的講解。新生從基礎的點線面開始學習,通過對點線面的練習使得學生的設計思維得到了基本的訓練,但這耗費了幾乎一年的專業課程計劃。學生在進入下一階段的學習過程中,授課教師又要把相關的設計基礎知識進行回顧,這使得課程的設計戰線過于長。

對年輕教師的培養而言,新進的年輕教師主要通過聽課和助課的方式,向老教師學習授課經驗。但僅僅是短時間的課程聽取,對年輕教師的授課學習往往又收效甚微。年輕教師在課程授課摸索過程中勢必會影響教學質量與教學效果。不成熟的授課經歷會造成不好的教學效果使新進教師陷入惡性循環中,這樣會打擊作為新進教師的教學積極性。考慮如何縮短年輕教師的教學適應期,讓年輕教師能更快的進入角色,是師培的重要問題。

對于中國傳統的教案而言,過于單純的強調重、難點的教學內容,卻并未提及到教師將通過怎樣的方式去解構重點、難點。解構的方式是否有效,只能憑借任課教師一次次的經驗積累,缺乏一個相關的群組去協助解決問題,這也使得教學質量很難把握。

對于學生而言,課程體系設計的邏輯性不強,使得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往往有猴子搬玉米的現象。對于完成專業課的作業也有臨時抱佛腳的現象,缺乏對事物認真的觀察、了解、分析的訓練。更有甚者出現創意抄襲的現象,這對于藝術設計專業創意思維的培養很不利。

五、課程引入后的思考

德國哲學家費希特說:教育必須培養人的自我決定能力,不是著眼于實用的知識與技能,而是要去喚醒學生的力量;教育最終的目的在于,培養人的自我性,主動性,抽象的歸納力和理解,以便使他們在目前還無法預料到的未來局勢中,自我做出有意義的選擇。通過對《視覺藝術實踐》課程內容及特點的總結以及對當下中國藝術設計教育表象的梳理,我們可以從不同角度可獲得啟發。

對課程開設系而言。約瑟夫.麥斯坦豪塞教授認為:“目前大學教育所面臨的未來挑戰是內容、知識獲得的過程,可預見的成果,應用過程和知識本身的屬性。”[1]1、在教學大綱的制定過程中采取2+1模式課程體的搭建。即兩門基礎課+ 一門表現課形成一個簡單卻完整的課程體。就如視覺敘事課程的設計以劇本創作和角色設計為基礎加上一些表現手法的學習如鏡頭語言、分格、字體設計、版式編排等最終形成漫畫書;2、基礎課程與課程階段的深入化建設和進階課程的設定。基礎課程的設定一定要有通識性,關注市場需求的發展開設實用性較強的課程。注重設計理論、設計思維的培養,注重方法課程的引入成為進階課程必不可少的內容。中國歷來就是重視“術”的教育,對于藝術設計課程設計中的史論研究、方法研究往往趨于邊緣化,這種課程教學設定顯然對兩會上提出的“由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的方針不一致; 3、確立清晰的教學大綱與課程教案是教學質量、教學任務保證完成的前提。

對于課程開設群組而言:1、定期的開設課程討論會議,修訂課程教案。2、在課程教學討論過程中始終以問題解決為出發點,將問題進行分解,在課程架構中引入問題解決的方法,并將方法編寫進課程教案中。3、按照由淺入深的原則,循序漸進地將課程內容的問題解決。

對于任課教師而言:1、從年輕教師的個人成長來談,使用統一且明確的教學大綱與課程教案,縮短年輕教師的教學適應期,讓年輕教師能更迅速的進入到教學角色中。2、明確學生的知識構建應該是建立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之上,知識的傳導不應是填鴨式的滿堂灌,而是設立一個目標讓學生通過需求的引導發現新的領域。3、對于課程中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設定課程中的WORKBOOK,強化過程教學,將對設計思維過程的考核納入最終成績考核中。

對于授課學生而言,學習不應該僅僅是完成課程作業,而是隨著知識增長,自身思維方式不斷成長的一個過程,是一個自我完滿的過程。課程設定在一個相對開放的環境中,以學生的興趣入手。1、workbook 記錄學習過程以及思維發展歷程。2、通過課程引導創意思維的方法,發現自我。在課程設定中,從自己感興趣的設計師入手,了解他的風格特點,站在巨人的肩上學習,將設計師的風格運用到自己的作品中,為自己的作品打上“設計師”烙印。3、課程教授的不單是課程知識更是一種學習模塊搭建與運用的過程,一種有意識的將知識系統化整理學習的過程。

六、小結

弄清楚現實教育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展望和預測未來教育發展的一般趨勢,以及有可能出現的各種危機和良機,以服務于我們當下的教育決策和選擇,使現實的教育工作更有成效,更便于我們創造藝術設計教育的未來。[2]通過國際教育交流中外聯合培養,不僅使人才的培養更加趨于國際化,同時也對中國現有設計教育模式產生沖擊,在這樣的沖擊之下,中國設計教育只有取長補短,才能更好的發展。

(作者單位:成都學院美術學院)

參考文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奇米777四色影视在线看| 免费无码精品黄av电影| 成熟女人特级毛片www免费| 国产乱人伦偷精品视频不卡| 国产无套乱子伦精彩是白视频 | 亚洲av日韩av永久无码电影| 欧美自拍嘿咻内射在线观看 | 国产99久久99热这里只有精品15|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第二页| 亚洲欧美激情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欧美在线观看| 日本丰满熟妇bbxbbxhd| 国产精品自在线拍国产| 日本丶国产丶欧美色综合| 国内精品国产成人国产三级| 大肉大捧一进一出好爽视频| 天天爽夜夜爽夜夜爽| 人妻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制服丝袜中文字幕在线| 又大又长粗又爽又黄少妇视频| 国产精品一区在线观看你懂的| 亚洲av永久纯肉无码精品动漫| 思热99re视热频这里只精品| 亚洲avav国产av综合av|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不卡| 日本三级片在线观看| 人妻无码中文字幕| 亚洲a∨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下载 | 国产精品jizz视频| 神马影院888不卡院| 亚洲爆乳www无码专区|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二区三区| 日本阿v片在线播放免费| 超薄肉色丝袜一区二区| 午夜性无码专区| 国产精品视频免费播放| 精品亚洲成a人在线观看| 精品久久久久久国产潘金莲| 色又黄又爽18禁免费网站现观看|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高清视频|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牲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