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淺談農村經濟體制改革
時間:2024-03-07 14:51:5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淺談農村經濟體制改革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農村公路;管理;體制;改革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most of our rural areas are the highway construction, realize the basic every, rural highway for China's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a very important effect, more relates to the whol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global. But the existing rural highway maintenance system has some serious flaws, make rural highway cannot normal, effective operation, more exist certain security problems, so must reform the existing rural highway system. This article will briefly analyzes our country rural the existing rural highway maintenance system's ills, and then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reform measures, we want to improve rural highway maintenance beneficial.
Keywords: rural highway; Management; System; reform
中圖分類號:U4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農村公路對于農村的經濟發展和農民的出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效的促進了農業經濟的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雖然我國各級政府都認識到了農村公路的重要性,不斷建設農村公路,增加里程,提高公路的技術等級,改善公路的路面狀況等,但由于各種主客觀及體制問題,農村公路在養護過程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
一、我國現有的農村公路養護體系的弊端
(一)我國農村公路的分類和特點
我國農村的公路一般包括縣級公路、鄉級公路和村級公路。通常情況先,縣級公路、鄉級公路及部分村級公路會納入到專業化管理體系,而大部分農村公路會納入到鄉、鎮、村、組管理體系。同干線公路不通,農村公路一般線形比較差、軸載比較輕、車速緩慢、路面等級低,而且農用車輛和機具很多。農村公路的使用不太規范,肩路上行車、停車的幾率比較高,而且沒有相應的管理,經常處于一種無序使用的狀態當中。而且農村公路的相關配套設施很不完善,例如一些公路沿線沒有排水設施,甚至連路段邊溝都沒有,所以雨水很容易進入路面甚至路基,損壞農村公路,降低其使用壽命。
(二)我國現行的農村公路管理體制的弊端
我國當前的農村公路養護體制在總體上看政企不分、效率不高、缺乏活力和相應的機制是主要弊端。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農村公路養護體制的深層管理矛盾也日益顯示出來,例如,我國農村公路養護體制是一種政、事、體三者合一的體制,不僅擔負著政府管理公路的職能,也承擔著對公路的養護、施工和設計等任務,在這種體制下,生產要按照計劃進行安排,經費要按照人頭劃撥,所以就產生了大鍋飯、鐵飯碗、高收入和低產出的現象,干部和職工的競爭、憂患意識都很淡薄。靠養路費吃飯,從而影響了農村公路的管理和生產單位的積極性。具體來看,主要弊端有以下幾個方面:
1、工作效率比較低。由于農村公路養護系統的工資福利低,農村公路養護系統的人員少。在公路養護過程中多有不出工或者出工不出力的現象特別普遍,生產效率十分低下。農村的公路項目又比較分散,不太受重視,所以通常都會出現無養護情況,服務的質量更是十分低下。
2、公路養護部門職能落實不到位。有些農村公路由于地處偏僻長期處于無人養護狀態,而且使用極其不規范,三無車輛很多,農村公路的破壞速度極其驚人,嚴重的影響了農村公路的正常使用和當地農民修路的積極性,更給當地農民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3、缺少專業化的公路養護隊伍和設施。在基層公路養護部門中,一般很少有高素質的專業的公路養護人員,那些道班工人的文化水平比較低,對公路的養護知識、技能也只是比較基礎的和淺層的,不能治理瀝青、水泥類的路面,養護材料比較低級或嚴重缺乏,這些與我國近年來農村公路的發展及其不適應。
二、農村公路養護體制如何進行改革
由于我國現有的農村公路養護體制具有很多弊端,造成農村公路無法進行有效的養護,阻礙了農村經濟的發展,所以必須進行相應的改革,具體措施如下:
(一)促進農村公路養護的市場化
在計劃經濟的要求下,我國建立了“統一領導,分級管理”的農村公路養護體制,該體制有效地發揮了我國中央和地方投資并建設公路的積極性,無論是對公路的規劃、建設、還是養護和管理方面,都發揮了特別重要的作用。可是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的政治經濟體制改革也不斷深化著,這種農村公路管理體制已經不再適應我國的市場經濟體制,嚴重的阻礙了農村公路養護的發展。
所以我國必須改革現有的農村公路養護體制,加速農村公路養護體制進行市場化改革,建立并培育相應的國內市場,而且要建立與市場規律相符合的運行機制,取締現有的道班,允許并鼓勵公司和個人組建專業的農村公路養護隊或者公司,在市場上積極競爭公路工程養護的項目。這樣就會形成一條以農村公路養護為主的市場經濟產業鏈,實現產業的規模化、專業化、和機械化,不斷提高對農村公路的養護質量和經濟效益,不僅能夠有效的養護農村的公路,更能夠促進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
(二)建立相應的農村公路養護部門
在縣里建立農村公路養護管理部門,這個部門必須要做到辦事效率高,人員素質高、能力強,而且要充分面向社會。該部門的主要工作是調查那些列養的農村公路,負責相應的監督和調控對全縣的農村公路的養護工作。遵循相應的“宏觀管住,微觀放開”的工作原則,統籌規劃農村公路的養護項目,并向市場進行廣泛的招標。制定相應的政策,提供有力的服務,嚴格檢查監督農村公路的養護工作。這樣才能有效改變我國當前公路養護體制內機構重疊、職能交叉的不良現狀,保障對農村公路的及時和有效養護,促進農村的經濟發展。
(三)加強對農村公路的管理
我國大部分的農村公路線形都比較差,而且路基范護措施和交通服務都有待提高,沒有齊全的公路標志線,這些問題不僅使交通的使用者受到困擾,更嚴重影響了農村公路的使用狀態和使用壽命。所以,在陡坡、急彎、和鐵路交匯、學校門口等危險路段必須設置交通警示標志。另外,還要重點查處“三無車輛”的行駛情況,不斷加強對交通安全及公路養護的宣傳力度,從而培養村民保護農村公路的素質和交通安全意識。
(四)不斷提高農村公路養護人員的整體素質和機械化水平
我國現有的農村公路養護人員文化水平比較低,技術水平也有待于提高,所以相關的管理部門必須對這些養護人員進行定期的培訓,并采取相應的考核制度,淘汰那些技術不達標的工人。而一線的農村公路養護人員更要提高認識,積極主動的學習相關的道路養護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職業技能。主客觀不斷努力,農村公路養護隊伍的整體素質才能不斷提高。在現代化過程中,工業機械化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對于農村的公路養護,也要盡最大能力實現機械化作業。不斷引進更新公路養護機器,將最新的養護材料運用到農村公路的養護中去,這樣能夠有效提高公路養護的效果和公路養護人員的工作效率。
結 論:
農村公路的建設、使用及養護對于農村經濟的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各級政府和部門必須高度重視對農村公路的養護工作。我國現有的農村公路養護體制具有諸多問題,包括工作效率比較低、公路養護部門職能落實不到位、缺少專業化的公路養護隊伍和設施等,所以必須對現有體制進行改革。通過走市場化道路、建立相應的管理部門和加強對農村公路的管理等措施,能夠有效改革落后的農村公路養護體制,促進農村公路的有效養護和使用,進而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和新農村的建設。
參考文獻:
[1]李相欽.淺談公路養護管理現狀及應對措施[J].科學與財富,2011(8)
[2]張慧龍.淺議農村公路病害及其養護措施分析[J].中國化工貿易,2011(11)
[3]魏建軍.農村公路養護體制改革初探[J].內蒙古公路與運輸,2010(6)
[4]侯繼貴.淺談農村公路養護管理體制[J].科技信息,2009(24)
[5]龍曉.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改革的思路[J].北方交通,2009(7)
[6]張一兵.關于農村公路養護管理與管理體制的研究[J].黑龍江交通科技,2009(4)
關鍵詞:國有企業 政企分開 方法途徑
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告指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鮮明地確立了經濟體制改革的市場化方向,也更加明確了政府職能轉變的方向。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推進政企分開,完善企業商業運營模式,發揮市場調節作用,激發企業經營活力將是下一步改革發展的重點。
一、地方政府和國企關系現狀
國有企業自成立以來一直扮演著地方經濟發展先行軍的角色,發揮著“骨干、示范、支撐和引領”作用,肩負著超前投資及政府職能等使命,但大部分國企長期政企不分、政資不分,經營行為和社會效益行為相互交織,導致國企經營業績不佳、資產收益率低、經營性現金流緊張、債務負擔超負荷等問題,對國企負責人的績效考核也難以落到實處,無法真正激發企業負責人積極性,使企業成為地方政府的負擔和包袱。為了使國企能夠回歸市場,建立可持續的商業模式,當務之急是解開其背負的歷史或政策包袱,還原企業以盈利為目的的本質屬性。
二、厘清政企關系的總體思路
理順政企關系要以“厘清職能、深化改革,科學分類、規范管理”為總體原則,以“合理安排資金,保持企業經營性現金流平衡”為短期目標,以“夯實資產,企業與政府建立契約關系”為經常性目標。通過深化“一企一策”方案,規范政企關系,厘清國企市場性業務與政策性業務邊界,合理量化國企承擔政策性業務的經濟成本,還原企業在市場化運作下的正常經營,并匹配與績效考核剛性掛鉤的薪酬激勵措施,以最大程度激發企業的經營活力,企業盈利后通過收益上繳來增強地方財政實力,以形成國企與地方財政互哺的良性循環。開展此項工作是推行國企混合所有制的前提條件,是增強對區域經濟質量貢獻的有效途徑。
三、厘清政企關系的具體途徑
根據國資委、財政部和發改委聯合的《關于國有企業功能界定與分類的指標意見》等文件精神,按照國有企業承擔的職責定位、產業特征、市場屬性、資源配置方式的不同,建議將國企分商業一類、商業二類和公益類三大類別,實現差異化管理。厘清政企關系的順序應先易后難,先市場化企業后非市場化企業,即先商業一類企業,再商業二類企業,最后公益類企業。
商業一類企業特點以經濟效益為導向,充分遵循市場規律,以經濟效益最大化為主要目標的企業。對于該類企業如果還承擔少量的政策性業務,則政府要一次性回購所有非市場化資產,與企業建立如BOT或PPP等形式的契約關系,還原企業市場化運作本質。
商業二類企業特點以創新為導向,根據政府確定的戰略目標,承擔重大專項任務或者實現特定功能,以實現政府在調節經濟結構、加快產業轉型等戰略意圖,同時兼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企業。對于該類企業承擔的政策性業務,原則是一類一策,推進以政企分開、政資分開、特許經營、政府監管為主要內容的改革,促進公共資源配置的市場化進程。如對于轉型升級的科技類載體類,暫時自身現金流無法覆蓋利息的企業,給予財政專項貼息;對于政府融資平臺企業,財政在本金無法全部到位的前提下,先通過貼息補償企業的資金成本,維持資金鏈,同時對符合條件的負債由政府債務進行置換等。
公益類企業特點以社會效益為導向,以保障民生、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公共服務為主要目標,堅持社會效益優先兼顧經濟效益企業。對于該類企業承擔的政策性業務,原則上推進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或公共產品)進行結算,提高利用市場機制提升公共服務供給效率和質量的能力,引入社會滿意度評價。
四、厘清政企關系期望的效果
通過借鑒國有經濟市場化程度較高城市的發展經驗,企業在市場化運作經營前提下將會形成自我約束機制,可以有如下預期效果:
(一)有效壓降企業的債務規模和資金成本
在供給側改革去杠桿的大背景下,國企在收到財政回購資產、政府購買服務、資本金注入等形式的資金后,及時還本付息、或置換高成本貸款或清理與政府的長期往來等,可以有效壓降國企的債務規模,夯實資產基礎,優化資產結構,提升資產收益率水平,推進國企特別是政府融資平臺企業的轉型,實行獨立核算、自負盈虧。在資產質量和經濟效益逐步提升的同時,推進企業不斷融資創新,大力發展企業債、公司債、中票、資產證券化等,縮短融資鏈條,降低融資成本。
(二)逐步建立清晰的商業模式和競爭意識
按照現代企業制度,有意識的推進符合市場要求、符合企業需求、符合經濟發展規律的改革,解決 “政企不分”的歷史包袱,使企業輕裝上陣,有助于政府與企業之間建立政府購買服務的契約,以契約精神體現公共服務的市場價值,使得該類企業建立市場化的商業模式,給企業營造一個市場化運營的氛圍,還原企業以盈利為目的的本質屬性。如提供政府基礎設施建設服務的企業,通過與政府簽訂PPP協議等來規范和制約雙方的經濟行為;對于提供政府公共服務的企業,通過政府采用服務并簽訂協議來體現服務價值等,從而倒逼企業提高競爭意識,優勝劣汰。
(三)完善構建企業的績效考核和薪酬分配
厘清政策性業務和市場化業務邊界,是完善企業績效考核的基礎,是掛鉤國企高管薪酬激勵機制的源頭。在經營業績考核方面,要求企業加強對標管理,倡導“橫向比,行業內要領先;縱向比,任期內有進步”的理念;在薪酬激勵機制方面,按照責權利相統一的原則,建立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同激勵約束機制相結合的考核制度,即業績好、薪酬上,業績差、薪酬下,并作為職務任免的重要依據,以最大程度激發企業的經營活力。
總之,厘清企業與政府的邊界,建立企業與政府的契約關系,通過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強資本管理,還原資本的逐利本性,并輔以薪酬改革、考核機制等手段激發企業潛能,將為國企下一步調整投資與產業布局,厘清產權關系,搭建高效融資體系打下堅實基礎,最終實現地方政府對國企的有效管理,實現國資國企的發展壯大。
參考文獻:
[1]李志遠.淺談目標管理在國有企業績效管理中的應用[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6年03期
關鍵詞: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管理;建議對策
中圖分類號: TV9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432(2013)-10-95-1
1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存在的問題
小型農田水利工程是指為了更好地解決耕地灌溉和農村人畜飲水而修建的田間灌溉排水工程包括:小型水庫、水井、小型灌區、塘壩、灌區抗旱水源工程、蓄水池、水窖、引水工程、中小型泵站等。小型農田水利是農業生產、發展的最基礎條件,是實施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組成部分。但是由于受個別客觀條件的限制,小型水利工程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受到了較為嚴重的限制,其現狀值得擔憂 , 經過分析發現 , 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 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管理的滯后
近年來,隨著村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農民的個體經濟意識逐漸增強,而集體觀念卻日趨淡薄,在個別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管理上存在只管用水,不愿管水的現象,堤壩被村民亂墾亂種、在行洪河道設置魚網捕魚現象多次制止無效。甚至有的灌區支渠以下用水混亂,“冒、跑、滲、漏”現象非常的嚴重,從而致使水利工程整體老化失修,毀損非常嚴重。
1.2 小型農田水利管理權責不夠明確,農民的參與程度非常低
對目前已經建設好的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管理制度不夠完善,對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缺乏必要的維修和改造,大多都沒有設立專門負責監督檢修水利工程的安全運行和管理養護的監督部門,常常出現灌溉工程還沒有達到設計的使用年限,就已經老化失修、供水管道銹蝕嚴重、機電井帶病運行或者是直接停機報廢、水資源大量漏失等問題。
1.3基層科技人員業務水平低
最近幾年來,由于小型農田水利工程項目每年都在增加,并且其規模也隨之不斷擴大,但是很多的水利管理單位內部設定的機構不夠科學,非工程管理崗位居多,人力資源配置不夠合理,導致工作效率逐漸低下,人浮于事。加上水利工程建設施工受到傳統的管理體制影響,大部分的現場施工技術人員的職業素質較低,對施工企業及各職能部門都過分的依賴,雖然部分項目管理人員具備了良好的技術職業素質,但是缺乏有效成本控制、施工進度及質量管理的控制能力,同時對現場管理缺乏相應的技術管理工作經驗及財務知識,因此施工人員的職業素質大大影響了水利工程建設管理的順利開展。
2 意見和建議
2.1提高思想認識
思想認識是決定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成敗的關鍵,要保障農業可持續發展,必須進一步提高認識,堅定信心,堅持不懈地做好農田水利工程建設,要充分認識到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的重要性,下力氣搞好農田水利建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2.2加強監管力度
要管好小型農田水利設施,首先要解決的是人的問題,就是要落實有人去管的問題。要從嚴選聘水管員,選聘熱愛水利工作,有責任心,能夠承擔小型農田水利各項任務的人員。為了促進小型水利設施管理工作的正常化,應明確相應責任和管理辦法,把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管理工作落到實處,也使得管護員的職責得到切實履行。
2.3建立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實施規劃
實施規劃要量力而行,務實客觀。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是一項改造自然的活動,必須以物質基礎作保障。既要防止規劃偏小,制約發展,更要力戒不顧現實財力,盲目追大求洋,造成資金浪費。在建設小型農田水利工程中,要因地制宜,考慮當地自然地理條件,群眾的意愿等因素,注重社會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的同時,通過治水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2.4 加強操作人員以及施工技術人員的技術培訓工作
把現有的水利技術人員進行合理的分工,明確劃分每個人的業務和主攻方向,有計劃的按步驟選拔人才,以適應市場需求和崗位需要為目的;鼓勵職工人員在職學習,不斷的提高其整體素質,無論是農村的水利工程建設還是其他工程施工建設,施工的操作人員、技術人員以及管理人員業務素質的高低都將會直接影響施工的進度和質量,定期的舉辦操作人員、技術人員的操作技能培訓工作,不僅僅可以提高操作人員的業務素質,并且也會大大的提高工程施工進度和質量。
3 結語
農田水利工程是現代化農業發展建設不可或缺的首要因素,和農業的發展與新農村的建設密不可分。當前,小型農田水利建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難和問題,只要我們正視困難,多調查、多研究,拿出切實可行的對策,就一定能夠推進農村水利基礎建設持續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陳秋爽.論我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的難點與對策[J].水利建設與管理,2012年05期.
[2]王克俊.談小型農田水利工程設施的管理[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1年06期.
[3]尹利海. 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存在問題與對策[J]. 科技創新導報, 2010,(11).
[4] 鄧彥波. 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存在的主要問題及解決對策[J]. 中國新技術新產品, 2010,(9).
[5] 郭德宏. 我國農田水利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價值工程,2010, 29.
隨著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不斷完善,當前我國社會養老保險的覆蓋范圍不斷擴大,特別是當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發展速度較快,參保人數呈逐年增加的趨勢。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人數的不斷增加,保險檔案的數量也越來越龐大,在這種情況下,需要做好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檔案的管理工作,使其能夠更好的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文中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檔案管理的特點進行了分析,并進一步對完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管理的途徑進行了具體的闡述。
【關鍵詞】
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檔案管理;特點;途徑
當前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步伐不斷加快,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作為改革中的一項新生事物,對新農村建設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近年來,相關部門對于農村養老保險問題越來越重視,隨著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人數的不斷增加,當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檔案的數量也呈快速增長趨勢,在這種情況下,各部門需要加強合作,切實抓好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檔案的管理工作,為農村養老保險事業的健康發展起到有效的推動作用。
1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檔案管理的特點
1.1管理對象和服務對象具有社會性
隨著我國社會保障體制的不斷發展和完善,我國養老保險的覆蓋范圍不斷擴大,當前企事業單位、個體工商戶和自謀職業者都屬于養老保險的涵蓋對象。同時當前農村發展過程中,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也加快了社會化的進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檔案作為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管理工作的重要內容,其社會化性質較為明顯,這也決定了當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檔案管理對象和服務對象的社會性。
1.2檔案來源具有廣泛性,內容具有復雜性
由于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管理對象和服務對象的社會性,這也決定了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檔案來源的廣泛性和內容的復雜性。長期以來我國檔案收集、整理和提供工作都是由各企事業單位人事機構來完成,檔案來源單一,內容簡單。但在當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社會性越來越明顯的新形勢下,檔案來源廣泛,參保人數身份復雜和多樣,同時社保檔案在管理格式和內容都沒有統一的規范,這就導致當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檔案的內容較為雜亂,因此需要加強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檔案的管理,確保其更加規范。
1.3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檔案具有流動性
當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參保人員具有較強的流動性,多數為沒有工作單位及自謀職工的人員,這也決定了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檔案也具有很大的流動性,而且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新形勢下,人員的流動性還會增強,這也會增加檔案流動的數量,因此做好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檔案的收集和管理工作至關重要。
2完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檔案管理的途徑
2.1齊抓共管,健全網絡
農村養老保險檔案管理工作具有長期性和系統性的特點,單純的依靠農保部門是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因此需要相關部門有效的聯合起來,做好協調和配合工作,形成齊抓共管的新局面。在農村養老保險檔案管理工作中,檔案局需要履行好監督指導及統籌規劃的職責,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局需要做好組織協調,農保處則需要解決好農村養老保險檔案管理工作中涉及到的人、財、物等問題,農保所的檔案管理人員,需要具有高度的責任感,認真做好檔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和利用等工作。通過齊全共管,進一步對農村養老檔案管理體系進行完善,確保各項檔案管理工作都能夠落到實處,從而更好的提升農村養老保險檔案的管理水平。
2.2建章立制,依法治檔
農村社會養老檔案管理工作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需要以完善的制度作為保障,在具體工作中,需要以《檔案法》的相關規定建立起檔案工作約束機制,基層檔案局和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局可以聯合下關于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檔案規范管理的通知,從而對農村社會養老檔案的建立、機構人員設置、歸檔范圍、案卷質量、保管利用和制度建設等多方面進行具體的規定,確保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檔案工作能夠有章可循,有據可依,加快推動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檔案管理的規范性。
2.3精心指導,注重規范
在當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檔案工作開展過程中,需要在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事業的指導下進行,在具體工作中嚴格要求自己,確保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檔案工作標準化和規范化的實現。同時在對檔案管理過程中,作為基層檔案管理人員,需要做好檔案材料的收集、分類、及裝訂工作,還需要有效提高案卷的質量,確保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檔案能夠與國家對檔案的相關規范要求相符,使其能夠更好的社會保險事業的健康發展提供更優質的服務,以便于能夠更好的推動檔案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
2.4綜合管理,開發利用
在當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檔案管理工作中,需要以集中統一管理作為基本的管理原則,從而進一步加強對檔案的綜合管理工作。因此對于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中形成的各類檔案則可以由縣級社會養老保險部門進行統一管理。而且在縣級社會養老保險機構中,不僅具備完善的檔案室,而且實現了對各種門類及載體的檔案進行集中統一管理,同時,縣級社會養老保險檔案部門還需要進行相關檢索工具的失敗為成功之母,進行與保險業務相關的資料進行編寫,并利用計算機來對保險業務資料和數據進行管理,加快檔案數字化和信息的推進速度,為社會養老保險檔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質量的提升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從而為參保人提供更優質、高效的服務,更好的推動農村養老保險事業的健康、有序發展。
3結語
由于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檔案與每一位參保人員的切身利益具有直接的關系,因此需要嚴謹、認真、規范的對參保人員的檔案進行管理。在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檔案管理工作中,需要不斷強化信息意識、現代化意識和法紀意識,努力掌握現代化設備和應用技術,利用現代化手段來對實施檔案管理工作,努力提高檔案信息的時效性和應用性.在檔案管理工作中需要嚴格依照國家關于檔案工作的相關法律法律及規章制度,同時還要進一步健全和完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檔案管理的標準體系和制度建設,從而確保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檔案從形成至最后銷毀整體過程中都能夠做到有章可循。
作者:李曉軍 單位: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樺川縣機關事業保險局
參考文獻:
[1]施穎,綦建紅.對我省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檔案管理的幾點認識[J].黑龍江檔案,2010,13~13.
【關鍵詞】農村公路;公路改造;改造方案
公路是交通運輸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如人體的血脈,奔騰其上的車輛有如生生不息的血液,將"養分"輸送往四面八方,將祖國各地聯系為一個整體。農村公路是公路網絡體系的重要一環,不僅是農村與鄉鎮、農村與城市連接的紐帶,也是新農村建設的重點,是提高農村人民生活水平的康莊大道。但就整體情況而言,農村公路由于等級較低、技術水平較差、交通組成單一等原因,易發生病害,存在較多問題,農村公路工程質量與其經濟發展息息相關,農村公路改造工程勢在必行。
一、目前農村公路工程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與病害成因
1、農村公路工程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1)建設資金不足
公路工程自身具有較高的復雜性與技術性,所耗成本高,由于農村經濟體制改革,鄉政府與村委會無力支撐巨大的資金投入,農村公路建設的責任主體落在縣級政府的肩膀上,但在現有體制下,地方財政相對緊張,大部分資金用于縣級主干公路建設與養護,農村公路資金投入較少。成本的投入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工程的質量,因資金投入不足,不少農村公路粗制濫造,路基沉陷、坑槽遍布,后續財力依舊有限,公路難以得到及時維修,部分農村公路甚至難以通行。而在某些情況下,地方非干線公路的啟動資金常常一拖再拖,最終不了了之,建設資金不足是農村公路工程存在的最主要問題。
(2)建設工期緊迫
農村公路是農村人民出行的主要交通方式,在某些地區是唯一的出行通道,若要對公路進行改造,勢必會影響到群眾的日常生活。如前文所述,農村公路因資金投入不足,公路自身質量存在較多問題,不改則已,一旦動工,一般工程量較大,相應地,工期較長、作業面積大,將會對整片地區的交通產生影響。此外,公路工程動工的最佳時期為三月份至七月份,但此時也是人民出行的高峰期,如何協調公路工程建設與人民生產生活之間的矛盾是問題的焦點。
(3)設計標準較低
在多重原因影響下,農村公路設計標準普遍較低,路面結構相對簡單,路基未經壓實處理,與當今飛速發展經濟形勢下交通荷載能力不相符,大噸位車輛通過時極容易發生塌陷病害,與此同時,公路網布局較為混亂,受資金限制,部分農村公路借助自然地勢,道路彎曲、陡坡較多,容易發生交通事故。此外,農村公路配套設施也不盡完善,排水能力差,暴雨易堵塞甚至損壞,抗災能力差。
除此之外,農村公路工程還存在地區發展不平衡、投資主體單一等問題,亟需解決。
2、 農村公路工程存在的主要病害成因
大多數農村公路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病害,種類幾乎涵蓋了所有公路體系的病害,表現較為明顯的病害包括瀝青路面裂縫、沉陷、網裂,水泥路面斷板、露骨等,其病害形成原因可從以下幾方面來考慮:
(1)建養制度不完善
農村公路建養制度不完善首先表現在體制方面,由于整體投資較少,農村公路建設單位多為行政村集體,很少按照項目法人責任制、招投標制、合同監理制的體系實施,沒有競爭就沒有提高,公路工程質量難以得到有效保證;其次是養護工作力度,俗話說"三分建,七分養",公路工程前期建設固然重要,但若沒有有效及時的后期養護,公路的功能就難以充分發揮,甚至會因病害而使用壽命嚴重縮短;最后是施工工藝問題,機械設備較為落后,性能欠佳,施工工藝單一,新技術、新工藝難以運用到實踐中。
(2)路基質量較低
農村公路路基存在的質量問題主要有三個方面,首先是填土高度問題,受地形地勢影響,某些農村公路路基填土高度僅幾十厘米,不僅地下水極易滲透,灌溉水也會對路基造成侵蝕,與此同時,路面的荷載難以有效擴散,易出現裂縫病害;其次,公路建設時對路基額處理工藝較為粗糙,部分路段路面直接在原地面上施工,后期易出現沉陷病害;此外,路基壓實度常常不達標,某些情況下施工單位忽視了排水問題,會導致積水冉侵蝕路基內部。
(3)路面結構設計不合理
我國部分農村公路建設較早,且一直未加以改造,直至現今,仍維持在很低的建設標準,基層為石灰穩定土的路段約占百分之六十五,強度普遍較差,面層厚度一般為三至四厘米,相對較薄,難以荷載愈發加重的交通運輸壓力。
(4)排水設施較差
因農村的地理位置與生產活動需求,水成為了影響農村公路質量的關鍵因素,在建設時不僅需要考慮地下水滲透、地表水排泄問題,還要考慮灌溉水侵蝕問題,但就目前情況而言,許多公路路段的排水設施相對較差,甚至有些路段與路邊農田連成一片,極易導致路基侵蝕病害,還有部分公路缺少橋梁與涵洞,防護措施也遠遠不夠,路基沖刷嚴重,容易出現坍塌現象。
二、農村公路改造技術的方案分析
1、農村公路改造工程原則
公路工程是影響農村經濟生活的重要因素,對其進行改造首先應充分考慮到與當地經濟發展的適配性原則,縣級政府給出的建設養護管理辦法為公路工程施工建設指明了方向,但在實際應用中應學會變通,結合地區自然條件與經濟條件等情況,對結構標準等項目作出修正,確保改造工程切實起到功效;其次,改造工程必須以發展的眼光考慮問題,不能只顧眼前,雖然農村公路目前運輸量相對較少,但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的不斷推進,農村經濟將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其交通量勢必持續增加,故應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考慮公路改造工程。此外,因農村公路管理與養護投資較少,改造階段必須嚴把質量關,避免后期反復維修,應以高強度、高穩定性的標準嚴格要求。
2、 影響農村公路改造方案的因素
在設定改造方案前,首先應了解關鍵性影響因素:①交通流量預測,以發展的眼光考慮問題,對未來一段時間內的公路流量做出合理的預測,并據此選擇面層材料、設計路面結構層厚度、制定施工工期;②行車荷載,對農村公路通行車輛的種類、噸位進行調查,以此為參考決定結構層的強度與剛度;③施工特點,充分考慮工程難易程度與工期安排問題,與當地人民生產生活相協調。
3、農村公路改造方案設計流程
基于以上分析,可總結農村公路改造方案設計流程如下:①確定實施公路改造的必要性,應對當地人口密度、經濟發展狀況等進行實際考察,結合路面病害程度與人們需求綜合考考量,定量地給出必要性綜合分值,優先處理急需改造路段;②分析交通量,確定行車荷載,參照路面設計規范,將不同軸重的車輛換算成標準軸重的當量軸次;③實地考察項目原路況,確定其存在的病害類型與嚴重程度,若僅存在裂縫與沉陷,小修即可,若面層出現病害,則進行改造以恢復其功能;④確定結構層厚度,此時也應根據公路實際病害情況確定,主要有三種情形:一是路基狀況較好,面層病害不甚嚴重,可采用二灰碎石基層提高其整體承載力,同時也符合綠色工程要求,第二種情況可選擇就地再生技術,采用15厘米的石灰穩定土基層,而對于第三種嚴重病害路段,需逐層填筑并加固。
農村公路改造是惠及群眾的工程,是國家社會的殷切期待,有關部門應秉承認真負責的態度,依照標準規范設計流程,制定嚴謹的改造方案,嚴把施工質量關,真正做到為人民群眾謀福利。
參考文獻:
[1] 沈平剛.農村公路改造的管理與質量控制的探討[J].黑龍江交通科技,2014(05).
內容摘要:農村土地流轉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化解"三農"難題的有效途徑。然而在實踐中,農村土地流轉還存在諸多問題,如政府角色定位問題、農民的利益保障問題及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問題等,本文對現階段農村土地流轉改革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總結并深入分析其原因,在此基礎上為進一步完善土地流轉機制提供政策建議。
關鍵詞:農村 土地流轉
農村土地規模經營是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積極推進農村土地流轉改革,對落實農村土地政策、實現土地規模經營、推進現代農業發展,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增加農民收入均能起到積極作用,對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客觀必要性和重要的現實意義。但是,由于土地流轉是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深入發展的新事物,近幾年各地在土地流轉實踐過程中出現了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嚴重阻礙了土地流轉的順利進行,因此,正確分析當前農村土地流轉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處理好其中各種主體的利益關系,研究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意義重大。
當前農村土地流轉存在的突出問題
(一)土地流轉行為不規范
目前很多地方土地流轉大多是農戶間自發進行的,部分農民法律意識淡薄,采取口頭協議進行土地流轉的仍然占很大比例,如在河南省濟源市被調查的117個農戶中,沒有簽訂土地流轉書面協議的占78.4%,其中,既無書面協議又無口頭約定的占10.8%;而經過鄉鎮農業承包合同管理機關登記、備案或簽證及公證機關公證后流轉的土地更少。在一些地方即便雙方簽訂了書面協議,但也存在手續不規范條款不完備等問題,“對雙方的權利義務及違約責任沒有明確的規定,一旦出現糾紛無法追究責任且大多數流轉地沒有登記并進行公證,也缺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價格評估機構,而且對于農村流轉地價的評定缺乏科學合理的標準,導致農地轉讓的隨意性和無序性”(劉啟營,2009)。
(二)土地流轉中農民利益缺乏保障
一是強制流轉現象違背了農民意愿。個別地區沒有認識到土地流轉的主體是農民,在工作中還存在“錯位、越位”的現象,在土地流轉問題上,采取“一刀切”的簡單化操作方式,出現強制性流轉現象,嚴重損害了農民的利益。二是土地流轉缺乏對農民利益的保護機制。在土地流轉前,缺乏對種植大戶和企業業主農業經營能力的資格審查和評估的市場。在筆者調研的市縣中,無論是政府推動進行的還是自發進行的土地流轉,對承租方農業經營能力的資格沒有進行嚴格審查,更沒有讓承租方交納經營風險保證金,在土地流轉后,流轉業主一旦經營上出現失誤,無法履約,常常給參與流轉的農戶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造成損失后,又沒有有效的補償辦法,風險由農民和政府承擔。三是農民的流轉收益缺乏增長機制。在流轉合同的約定上,農民土地流轉收益一般是一定不變,流轉期間不再調整租金,流轉收益沒有隨經濟的不斷發展得到相應增長。此外,某些地區還存在著土地“二次流轉”現象,致使農地資源長期閑置和原出租方利益受損。
(三)土地流轉市場機制及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完善
當前農村土地流轉市場化運作機制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更未形成統一規范的土地流轉市場,缺乏市場化的運作機制,嚴重制約農村土地流轉的有序進行。一方面,大部分地區尚未形成統一規范的土地流轉市場,流轉中介組織較少,流轉信息傳播渠道不暢,土地供需失衡,影響了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并限制了土地流轉區域范圍。另一方面,目前很多地方在土地流轉方面還沒有完善的資產評估機構、委托機構、法律咨詢機構、土地投資機構、土地保險機構等,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就不能健康有序的進行,從而嚴重制約了土地交易市場的發育,需求的規范化與土地交易的零散性之間的矛盾突出,土地很難以較為合理的價格在市場中流轉。
(四)土地流轉管理不健全
目前對土地流轉的管理,從上到下的農業行政部門沒有具體的實施細則,在流轉程序、流轉手段、流轉檔案管理等方面缺乏統一規定,有些地方土地流轉主管部門雖然制定有規范的操作規程和土地流轉合同文書格式,但缺乏完整的政策體系,缺乏現代化的工作手段,在個別地方土地流轉仍然處于自發無序的狀態,糾紛隱患較多。一些地方還沒有統一規范的土地承包和流轉管理機構,鄉鎮農經機構管理體制不順,職責不明,流轉行為無人監管,流轉糾紛無人受理,農民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管理的無序或缺位導致有些地區在土地流轉過程中,存在著隨意改變土地的農業用途的現象,這對國家的糧食安全也造成隱患。
影響農村土地流轉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角色定位不明晰
政府的指導是幫助集體土地健康、有序流轉的保障。在一些地方,部分基層政府和部門角色定位不準,認識錯位,普遍把經營權流轉當成流轉主體的經濟行為,沒有認識到其在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意義,對有利的流轉模式不加以鼓勵和推廣,不利的模式不加以批判和限制,采取放任自流的態度。同時沒有科學制定流轉后農民出路的規劃,對可能出現的問題沒有做好應急處理預案,提供服務,化解矛盾。集體土地流轉是一種市場行為,如果基層行政組織,違背農民的意愿而強行流轉,這將為社會埋下許多隱患,甚至危及整個社會的穩定。所以政府應在尊重農民意愿的基礎上積極引導,搞好規劃、提高服務,在集體土地流轉中做好服務員、裁判員的角色(葉桂英,2009)。
(二)農民流轉意愿不強烈
分析當前的土地流轉現狀,存在農民流轉意愿不強烈的現象。究其原因如下:首先,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失地農民缺乏生存保障。對于絕大多數農民來講,土地是農民最基本的生活資料,是安身立命之本,農民主要還依靠土地收入解決看病、上學、養老等問題,普遍把土地作為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來看待,對于流轉土地存在后顧之憂。“有些農民即使轉移到了二、三產業,由于失業的風險和收入的不確定性,他們仍把土地作為最后的退路,寧肯粗放經營,甚至不惜拋荒棄耕,也不愿意轉移出讓,農村土地市場的發育因而嚴重受阻”(郭江平,2004)。其次,農民轉移就業空間小,“土地流轉的速度應該與工業、第三產業就業崗位增加的速度與城市基礎設施容納的程度相適應”(夏先鵬,2009)。所以,農村土地流轉還取決于城鎮經濟實力能為減少農民和釋放農村空間剩余勞動力開拓多大空間,只有有效的釋放農村剩余勞動力,引導他們合理有序進入城鎮,才能改善農村人地資源矛盾。第三,部分土地轉出收益吸引力不大,對一些轉出土地的農戶來說,所得到的收益與自己耕種的收益基本相當,差別不大,尤其是一系列惠農政策的出臺和新農村建設的實施提高了農民對土地價值的預期,流轉意愿不強烈。
(三) 土地流轉后資金與技術支持不足
土地流轉后,要實現規模化生產、集約化經營,必須進行資金投入。經營者開發資金匱乏,是制約土地流轉的重要原因。大面積承包土地,從事高效農業開發需要較大的資金投入,且見效慢,而經營者一般沒有貸款擔保單位,又不能將土地經營權作為貸款抵押,因此很難從金融機構貸款,加之一些地方交通等基礎設施和自然基礎條件較差,更難籌集資金或引進資金,致使部分經營者在土地開發上存在嚴重的資金困難,規模難以擴大,效益難以提高。從科技層面講,土地流轉的意義在于土地流轉以后,發展高效農業,精耕細作,達到高產高效。如果沒有科技的投入,只搞粗放的規模化,就失去了規模經營的意義。而一些承包大戶由于缺乏相關技術,對于未來能否通過規模化經營提高收益也很茫然。所有這些不僅阻礙了現代農業的發展,也使一部分有承包能力和意向的經營主體不斷觀望、徘徊,或者承包土地后另做他用,失去了土地流轉的本來意義。
(四)土地分戶經營與土地流轉之間存在矛盾
土地流轉的目的是優化資源配置,實現土地規模化、集約化效益,而第二輪土地延包實行的是“耕者皆有田”政策,不僅土地分戶經營,而且農戶在這種嚴重分散的土地上還要種植從糧食到飼料、蔬菜等幾乎家庭所需的全部作物,這就進一步加重了土地的分散程度,形成了分散、細碎、小規模的土地經營方式,難以實現土地成片集中流轉。而且業主在實施土地規模流轉時,往往因為一戶或幾戶承包戶沒有談妥,而使土地規模化流轉難產,制約了規模經濟的發展。同時,一些地方農田水利基礎設施較差,尤其是丘陵山區,地塊小且不平整,水、電、路建設滯后,集中連片流轉難度大,不利于規模經營和大型機械作業,阻礙了土地的規模化經營。
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健康發展的對策思考
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是一項城鄉互動的巨大系統工程,既涉及到現代農業的發展與建設,又涉及到億萬農民的切身利益和長遠利益,也是一項政策性很強的工作,必須嚴格按照國家政策逐步實施,規范運行,保證土地流轉的健康發展。
(一)逐步建立因地制宜的土地流轉制度
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要因地制宜,切實把握“適度”兩個字。首先,必須始終堅持依法自愿有償的流轉原則,不能盲目跟風推進,以行政手段推行農村土地流轉。對于政府和村級組織來說,只能是進行政策導向,創造發展環境,加強服務管理。其次,要把握規模的“適度”。適度規模經營就是生產規模要與生產單位的生產能力相適應,不能一味追求流轉規模,生產能力卻達不到,反而導致粗放經營,甚至拋荒,浪費了土地資源,違背了中央進一步完善農村土地管理制度的初衷。第三,要根據各地具體的自然條件、經濟基礎和農業發展水平制定不同的土地流轉制度。經濟發展較為薄弱或非農產業不發達地區,農民對土地的依賴性仍然很強,農民對土地流轉方式多樣化的要求也不高,而在非農產業發達、經濟實力雄厚的地區,農民對土地的依賴性日益減弱,充分利用土地使之增值的要求越來越高,農民對土地流轉方式的多樣化的需求也越來越高。所以要根據各地實際情況,切實制定有效的措施,積極引導村、社及農民群眾在自愿、有償的前提下開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工作,認真解決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工作中的新情況、新問題,以土地流轉為契機,大力培植發展農村專業大戶,推進農業綜合開發。
(二) 積極培育規范化的土地流轉市場
推進土地流轉,就要積極培育土地流轉市場,建立嚴格而規范的配套制度和措施。一是健全農地流轉服務平臺,要建立和完善縣一級農地流轉服務中心、鄉鎮一級農地流轉服務站、村級農地流轉服務組的三級中介服務網絡,建立農地流轉信息庫,開展信息咨詢、評估、協辦手續等服務。二是建立農地流轉信息網絡,使廣大農戶和有意投資農業的經營者能及時、準確獲取可靠信息溝通市場供需雙方的相互聯系,切實解決農地流轉信息不暢、配置不佳的問題。三是建立科學的土地流轉價格形成和指導機制。“因地制宜地建立多元化的流轉價格體系,通過土地流轉價格來調節土地的利用結構。同時,根據市場供求、宏觀經濟運行狀況和土地受讓方的投資變化,在研究受讓方承受能力的情況下,適時進行流轉價格的調整,以便更好地反映土地的動態價值變化”(王春超,李兆能,2008),從而建立健全農民流轉收益增長機制,保障農民收益能隨經濟的不斷發展得到相應增長。
(三) 深入強化土地流轉的規范化管理
各級基層黨委、政府要加強土地流轉管理,特別要處理好土地流轉促進農業綜合開發與保護基本農田的關系,處理好土地開發與保護群眾權益的關系。把各種流轉方式納入規范化管理,確保交易雙方權利和義務明晰。要切實做好農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明確農戶在農地轉讓中的主體地位,禁止村級組織代替農戶或超越農戶對外簽訂流轉合同,依法保障農戶對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權利。同時,要制定規范的土地流轉程序,提供格式規范的土地流轉合同文本,實行流轉合同登記備案制度,確保土地流轉規范有序,這不僅增強了農民群眾進行農地流轉的安全感,保障了流轉農戶的利益,而且也可以使政府掌握農地流轉的實際情況,制訂正確的政策措施。另外,還要加強宣傳和監督,杜絕土地流轉過程中隨意改變土地農業用途的現象。
(四)加快發展多種形式的土地流轉規模經營主體
要有效地加快土地流轉,關鍵是要多元化和多形式地創新能促進農村生產力解放和提高的規模經營主體。首先,設立土地流轉專項扶持資金和現代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專項資金。獎勵、補貼、扶持土地流轉和農業規模經營,大力培育以家庭農場和新型農民專業合作社為主的規模經營主體,努力形成“規模化家庭經營+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新型農業生產經營體制。其次,加快構建服務“三農”的金融平臺,積極探索信貸支農的重點,適度降低支農信貸利率。加快農業信用擔保體系建設,鼓勵行業協會、龍頭企業、合作社組建農業信用擔保公司,并建議財政按實際擔保額給予一定的擔保風險補助。第三,加大技術支持,幫助規模經營主體真正實現規模經營與集約經營,提高經營效益,發展現代農業,達到高產高效。
(五)建立健全土地流轉的配套保障機制
土地流轉的健康進行還有賴于農村配套保障機制的完善。因此,有必要建立健全農業風險保障機制和多層次的農村社保機制,為土地流轉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農業是高風險低收益的產業,農業生產不僅要受自然生物因素的影響,還要受社會經濟因素的影響。此外,當前農村中,土地作為農民就業、生存和社會福利的重要載體顯得至關重要。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必須建立健全農業風險保障機制和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增強農業對自然災害等風險的緩沖能力,逐步弱化土地的福利和社會保險功能,同時使廣大農民醫療有保障,失業有保險,以解除農民對土地轉讓后的后顧之憂。對于外出打工的農民,應制定統一的、非歧視的勞動就業制度,把農民工逐步納入城鎮社會保障體系。加大對失地農民的就業技術培訓,加快農村城鎮化進程,加速農村剩余勞動力有序轉移,降低農民對土地的依賴程度,最大限度地發揮土地的市場要素功能。
參考文獻:
1.劉啟營.新形勢下健全農村土地流轉市場的路徑分析[J].農業經濟,2009(4)
2.葉桂英.淺談集體土地流轉中的政府角色[N].中國國土資源報,2009-12-11
3.郭江平.農村土地市場發育障礙及對策研究[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31)
4.夏先鵬.農村土地流轉中的發展機遇與風險[J].中國新農村法制建設研究,2009(9)
中小企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小企業的存在具有一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經濟體制改革進程的不斷推進,中小企業的生存狀況不容樂觀。如何通過政府采購政策調控中小企業的發展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同時也是國家政府機構面臨的一個難題。因此,進行有關中小企業發展的研究十分必要。本文將結合目前我國中小企業發展的實際情況,開展政府采購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研究。
[關鍵詞]
政府采購;中小企業;發展
根據社科院的研究報告發現,在金融危機后,只有五分之一的中小企業沒有受到影響,繼續按照之前的經營方式進行生產運行,五分之二的中小企業受金融危機影響而倒閉,還有五分之二的中小企業受到金融危機的沖擊。我國中小企業普遍存在生產規模小、資金不足、管理水平較低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使得他們很難應對市場的變化。因此,如何發揮政府調控功能、引導中小企業的發展成為國家政府機構研究的重點。本文將從政府采購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依據入手,分析中小企業缺位政府采購市場的原因,并提出政府采購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措施。
1政府采購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依據
1.1理論依據政府采購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理論依據主要是從以往的科研結果中得來的。第一,在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中曾指出政府在進行財政收入安排時應以實現資源最優配置為目標,按照市場機制引導的原則,實現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統一。要對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弱勢地位的中小企業進行扶持。第二,福利經濟學中明確說明了在政府采購時要充分考慮社會效益最大化問題和公平原則,而通過政府采購扶持中小企業就是實現社會效益最大化和遵守公平原則的一種方式。第三,政府采購是政府調控經濟市場和經濟發展的一種方式,政府利用財政收入進行采購就是為了確保經濟的穩定性。而對于中小企業的扶持是政府宏觀調控的一種體現,具有一定理論依據。
1.2法律依據政府采購支持中小企業的發展不僅有很強的理論性,同時也是有法律支持的,即存在法律依據。《政府采購法》是關于我國政府采購行為的法律,其中明確規定了政府采購的方式、政府采購適用的條件、政府采購行為的實施者、政府采購的原則、政府采購的合同和管理方法等。其中,第九條款更明確規定了政府采購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合理性,認為這種行為能有效促進國家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此外,《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中也有相關內容的規定,例如第三十四條款規定政府采購應優先安排中小企業采購商品或服務。由此可見,政府已經將政府采購支持中小企業發展作為政府采購制度的一個重要目標,由法律條款監督實施。
1.3現實依據中小企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有的比重較大,并有強烈的參與政府采購的意愿。從1978年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以來,我國中小企業的數量逐年上升,現在已經形成一個龐大的中小企業隊伍。根據相關資料顯示,現階段我國的中小企業數量大約在4500萬戶左右,占我國企業總數的99.7%以上,創造的價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60%左右。同時,中小企業還是中國科技創新、新產品研發的主力軍,促進了我國科學技術的進步。此外,中小企業主要集中分布在農村地區和中小城市,中小企業的存在一方面為當地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解決了一大批人的就業問題,另一方面也對城鎮和農村經濟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是實現城鎮化的重要途徑。正是由于中小企業的存在對于經濟的發展、技術的進步以及社會的穩定都有很大的幫助,基于這種現實情況國家政府更應通過政府采購支持中小企業的發展。
2中小企業缺位政府采購市場的原因分析
2.1制度缺失目前,我國雖然有關于政府采購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法律法規,但《政府采購法》和《中小企業促進法》只是對于政府采購的合法性進行了說明,沒有明確規定如何將這些法律條款落實到實處,沒有操作規程自然就會影響法律條款的具體落實情況。很多地方政府都是根據自身實際情況來確定哪些企業具有扶持的資格,但由于各地情況不一樣就會造成具體落實時的矛盾,相關配套制度缺失就無法對于政府采購扶持中小企業政策進行統一化的管理,從而使得政府采購市場的劣勢凸顯。
2.2觀念障礙觀念障礙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就是很多負責政府采購的工作人員對于如何落實政府采購支持中小企業發展政策認識不到位,只知道埋頭做好自己的工作,不懂得如何以戰略的眼光看待政府采購行為,使得相關政策難以落實到具體工作中去。第二,工作人員對于政府采購的公平性原則認識存在偏差。很多工作人員認為公平性原則就是要對所有企業一視同仁,采用同等對待的態度,但實際上公平性原則是指根據中小企業的實際情況進行扶持,而不是單純考察中小企業的資金投入、經營規模等內容。第三,很多人將政府采購支持中小企業發展視為地方保護主義。很多優惠政策的實施只針對本地的中小型企業,這種排外的思想嚴重影響了中小企業的發展。
2.3低風險選擇中小企業相比于大企業而言,具有資金投入少、科研能力弱、人員素質低、資信水平低等劣勢,所以在和大企業的競爭中,政府采購部門還是更愿意選擇大企業作為合作的對象,這樣可以降低風險發生的可能,這種出于控制風險的選擇就會影響政府采購支持中小企業發展政策的實施,甚至有很多地方政府為了控制風險,在和中小企業合作時都會提出巨額保證金的條件,這無疑加大了中小企業的資金負擔,使其在市場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
3政府采購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措施
3.1完善政府采購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配套制度第一,要出臺政府采購支持中小企業發展政策的具體落實制度,明確政府采購支持的中小企業類型、支持力度、支持范圍等;第二,將政府采購對于中小企業的支持列入政府相關人員績效考核中,從而促進相關人員工作的積極性,保證相關政策落實到位;第三,明確規定中小企業參與政府采購的比例數量;第四,對于采購數額低于一定標準的項目要實施優惠政策,具體的優惠幅度要根據實際情況而定。
3.2創建中小企業和大企業合作的平臺創建中小企業和大企業合作的平臺要從兩個方面出發,第一,要鼓勵大企業和中小企業聯合進行投標。但要對二者應承擔的責任、應獲得的收益、具體的合作內容等進行明確規定。這種合作模式既能充分利用二者的優勢,確保合作項目的質量,又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增加雙方的收入。此外,通過和大企業的合作,中小企業能發現自身的不足,吸取大企業發展中的成功經驗,有利于自己以后的進一步發展。第二,還可以鼓勵大企業在獲得合作項目后將其中部分子項目分包給中小企業,這種合作方式也能達到第一種合作方式的效果,且還能減少一些合作摩擦。
3.3提高中小企業經營的外部環境質量第一,要大力宣傳中小企業,讓更多人認識到中小企業的存在,幫助中小企業建立良好的公眾形象;第二,建立統一的政府采購信息平臺,讓中小企業能更快了解到相關的信息;第三,幫助中小企業建立信用評級制度,讓信用等級較高的中小企業獲得更多的政府采購支持。
4結論
總之,政府采購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具有一定的理論依據、法律依據和現實依據。目前,由于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政府采購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還沒有全面落實到實處,因此應加強相關政策的研究工作,確保政府采購真正能實現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目標。
參考文獻:
[1]吳曉妮.政府采購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研究[J].中國科技縱橫,2014(3):225-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