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3-07 14:51:5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簡述規模經濟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企業并購;動因;理論
一、企業并購的概述
并購的內涵非常廣泛,至今國內外學者對此仍未形成一個統一、權威的概念,不過總體看來,各種解釋在本質上基本一致,區別在于闡釋的角度和側面不同。并購(M&A)是兼并(Merger)與收購的簡稱,兼并是指兩個或多個企業按某種條件組成一個新的企業的產權交易行為,而收購(Acquisition)是指一個企業以某種條件取得另一個企業的全部或大部分產權,從而居于控制地位的交易行為。這里,“以某種條件”常表現為現金、證券(股票、債券)或二者的結合。
按照并購雙方的行業性質,并購可以劃分為橫向并購、縱向并購和混合并購(借殼上市大多數都屬于混合并購)。企業并購涉及的理論主要有協同效應理論(經營、財務和管理),委托理論,稅負利益理論,戰略發展理論(多元化),市場勢力理論和資源稀缺理論等。
二、企業并購的動因與理論闡釋
企業并購的根本動機在于企業追求利潤的最大化或實現股東財富的最大化。企業并購的另一重要動力在于激烈的市場競爭,尋求發展壯大的企業可通過內部擴張和對外并購兩種方式來實現自己的目標。內部擴張需經歷一個緩慢發展的過程,而對外并購可以比較迅速完成預期目標。追求市場份額,實現規模經濟是企業并購的基本動因。支持企業并購的人常以并購會帶來協同效應(Synergy)而作為贊同并購的理由。并購產生的協同效應主要包括經營協同效應(Operating Synergy)和財務協同效應(Financial Synergy)。企業并購已成為企業發展戰略中越來越重要的組成部分,不同行業的企業的具體并購動因也各不相同。
(一)規模經濟的動因與理論闡釋(橫向并購)
在經營領域,通過并購可以實現雙方企業之間的優勢互補,擴大生產規模,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競爭優勢,實現“1+1>2”的協同效應;在財務領域,可充分利用未使用的稅收利益和債務能力;在人事領域,可吸收關鍵管理技能和優秀人才等。
規模經濟指隨著企業生產經營規模的擴大,企業收益不斷增加。具體指企業規模增大時,單位投資可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也可以是,企業規模達到某一水平后,單位成本的下降。規模經濟又劃分為工廠規模經濟和企業規模經濟。新古典經濟理論主要從技術和成本的角度來解釋企業并購的動因。在工廠規模經濟層面,企業可通過兼并對工廠的資產進行補充和調整,或有效解決由專業化引起的各生產流程的分離,充分利用生產能力。在企業規模經濟層面,企業通過兼并壯大規模,采用新技術、更好控制生產成本、改進與政府的關系,從而提高企業生存發展的能力。
規模經濟并不是規模越大越經濟,當規模達到一定程度時,可能降低管理效率,增加管理成本。新古典經濟理論對規模經濟的論述適用于企業橫向并購的解釋,企業為了獲得規模經濟就有動力擴大企業的規模,而擴大企業規模較快的方法是企業并購。
(二)交易費用動因與理論闡釋(縱向并購)
交易成本理論起始于科斯,而后在威廉姆森等人下得到進一步發展。該理論認為,企業并購在于效率方面的原因。具體說,并購是企業內的組織協調對市場協調的替代,其目的是降低交易成本。該理論借助于“資產專用性”、“交易的不確定性”和“交易頻率”三個概念,對縱向并購給出了比較合理的解釋:當交易所涉及的資產專用性越高,不確定性越強,交易頻率越大,市場交易的潛在成本就越高,縱向并購的可能性就越大;當市場交易成本大于企業內部的協調成本時,縱向并購就可能發生??扑拐J為,企業是市場機制的替代物,企業和市場是資源配置的兩種可以相互替代的手段。
根據科斯對企業性質的認識,可認為縱向并購的動機在于降低交易費用,邊界條件是降低的交易費用與增加的行政組織費用相等。此后,其他學者對該理論進行了拓展。不過,交易成本理論不能合理地解釋橫向并購和混合并購的動機。
(三)多元化動因與理論闡釋(混合并購)
多元化經營戰略是指企業采取在多個相關和不相關的領域中謀求擴大規模從而占取市場創造效益的長期經營方針。多元化又分為相關多元化和非相關多元化。對相關多元化的解釋較多地用到范圍經濟的概念,非相關多元化一般出于尋找新的發展機會的考慮。
企業進行多元化經營的原因主要有:充分利用企業的現有資源和剩余生產能力,增加相關產品種類而形成的“廣度經濟”,降低風險實現多元投資組合的綜合效益,尋求企業成長的新空間。該理論的解釋多適用于混合并購。
(四)其他動因與理論闡釋
除上述并購理論之外,西方學者試圖從其它角度來揭示隱藏在大量并購活動之后的真正動因。
1、價值低估理論
該理論認為并購的發生主要在于目標企業的價值被低估。通常采用兩種比率來衡量公司價值是否被低估,一種是托賓比率(即市場價值與重置成本之比),另一種是價值比率(即市場價值與資產的賬面價值之比)。當目標企業的價值被低估時,就會出現有競爭實力的企業采取并購手段,取得對目標企業的控制權。
2、市場勢力理論
該理論認為并購活動的主要動因在于通過并購可以有效降低進入新行業的障礙,通過利用目標企業的資產、銷售渠道和人力資源等優勢,實現企業低成本、低風險的擴張,可以減少競爭對手,增強對企業經營環境的控制,提高市場占有率,保持長期的獲利機會。該理論的核心觀點是增大企業規模將會增大企業勢力。
3、資產組合理論
該理論借助資產組合假設,認為市場環境是不確定的,為了降低和分散風險,企業通常采用混合并購的方式,實現多元化經營。
三、小結
企業并購的最根本動因在于股東價值最大化。在內因和外因的交互作用下,企業并購是一個多因素的綜合平衡過程,既有有利因素影響,也有不利因素影響。因此,在做出實際并購決策時,企業要結合自身的特點進行全面的分析和論證,明確并購動因,對并購績效做出正確客觀的評價。
參考文獻:
關鍵詞:特色經濟 瀏陽花炮 縣域經濟 產業集群
十二五規劃中提出了增強縣域經濟發展活力的要求,以此解決農村發展問題??h域經濟是區域經濟的一個概念子集,并非一個新生概念。縣域經濟的發展,其實內生的隱含了基于本地區的比較優勢發展具有區域特色的地方產業的要求。十二五規劃在優化產業布局中,提出應該“以產業鏈條為紐帶,以產業園區為載體,發展一批專業特色鮮明、品牌形象突出、服務平備的現代產業集群”。這既是國家對于產業經濟發展提出的實際要求,筆者認為更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即應該走地方特色經濟發展道路。
一、特色經濟簡述
關于特色經濟,絕對意義上“特色”是不存在的,它是一個比較意義上的概念。不同地區由于所具有的資源稟賦的結構和資源配置方式的不同,經濟發展狀態存在一定的差異。把這種因為自然差異形成的經濟發展狀態界定為特色經濟,不免有點牽強。有關特色經濟的定義,研究的學者從各種角度提出了不同版本的說法,筆者比較認同的特色經濟是指“在一定的經濟區域范圍內,以一定的特色產品為前提,以特色產業群的開放為核心,以特有資源轉化為基礎, 以特色技術為支撐,具有市場適應性、效益性、開放性、稀缺性和可持續性的比較優勢經濟”。本文正是基于這一概念展開論述的。
二、以瀏陽花炮產業為例看縣域特色經濟發展
1.瀏陽花炮產業發展現狀
瀏陽花炮產業是從逢年過節燃放爆竹這一中國傳統民俗發展起來的。歷史源遠流長,可以追溯到1400年前。據《中國實業志》記載,“湘省爆竹之制造,始于唐代,發達于宋末,而發源于瀏陽也”?!笆揖疟闭f的就是瀏陽幾乎每家每戶都會制作爆竹這樣一種情況,由此可以看出爆竹文化在瀏陽扎根之深。 “瀏陽花炮”在2004年注冊為商標,更獲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全國十大文化品牌;2012年,瀏陽花炮被列入國家文化產業統計目錄,這意味著瀏陽花炮不再是“化學產品”而正式打上了文化烙印。近些年來,憑借著在北京奧運會、60周年國慶、廣州亞運會、上海世博會上的精彩表現,瀏陽花炮更是聲名遠播,馳名世界。如今瀏陽花炮已經發展到16大類6000多個品種,產品遠銷五大洲,180多個國家和地區。瀏陽花炮以前產業的規模、產品質量締造了一個名副其實的“中國煙花之鄉”。
上世紀90年代以來,瀏陽花炮產業在瀏陽市政府主導下完成了產權制度改革、大規模的工廠化改造,推動了產業轉型升級。從而改變了瀏陽花炮過去各自為陣的小作坊式生產的局面,推動了瀏陽花炮企業生產朝著的市場化、規模化、現代化邁進?;ㄅ诮洕膹妱葆绕穑瑤恿伺c之相關的原材料、設備制造、中間產品生產、包裝、印刷、銷售、物流等產業的蓬勃發展,同時促使了各類支持花炮生產的金融機構、研發管理、法律咨詢、教育培訓機構等服務性機構的發展,形成了一個以花炮生產為核心的花炮產業集群(如上圖)及完整的價值鏈。
據統計,瀏陽花炮國內銷售市場份額大約在50%,出口份額占全國出口份額的57%,而大型焰火燃放市場占有率更高達90%,從業人員達到40萬?;ㄅ诋a業成為瀏陽市國內生產總值、財稅收入的重要來源,瀏陽市大約30%的財政收入直接來源于花炮產業。花炮產業對地方經濟整體貢獻率達到50%,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支柱性產業。
2.瀏陽基于花炮產業的特色經濟分析
瀏陽市以花炮產業為核心形成了花炮產業集群性發展格局。根據產業集群的相關理論,產業集群從形成的驅動力來源可以分為:原發型和嵌入型。原發型集群“往往與某些歷史積淀的產業知識、特殊的人力資本等要素密切相關,主要依靠當地自發經濟力量的內生推動”。瀏陽花炮產業集群正是這種意義上的原發型產業集群,而原發型集群就內含了特色經濟的發展思路。正是這種源于地方特色經濟的花炮產業集群性發展,造就了瀏陽特色經濟的形成。而其具體表現就在于產業集群發展具有的正外部性上,即外部規模經濟和外部范圍經濟。
以瀏陽花炮產業為例,花炮企業通過共享區域內相關公共基礎設施以及相關支持機構包括政府部門、行業中介、行業協會等,可以降低企業的生產和交易成本,提高企業生產率;另一方面,花炮企業的大量集聚,使得專業化分工具有規模經濟,促使了專業化分工的進行。在專業化分工下企業可以降低物流成本,節約生產時間,還能減少能源和原材料消耗及倉儲成本。瀏陽的花炮燃放企業就是在專業分工中產生。這種企業通常不涉及花炮的具體生產過程,而專門從事與花炮燃放有關的技術研究與開發,并承接相關活動的燃放。目前,就大型焰火的燃放技術而言,瀏陽企業的焰火燃放技術在國內尚屬前列。
外部范圍經濟表現在花炮企業的集群和專業化分工下,促使了集群內企業的創新性活動的進行和區域品牌的形成。大量的同質企業的積聚一方面加劇了花炮企業間的競爭活動,促使企業為增強競爭力進行創新性活動;另一方面,由于專業化分工和技術外溢,企業可以快速吸收其他企業創新性知識來降低自主創新成本,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其最終結果是增強了整個集群的競爭優勢。這種競爭與合作關系,有助于企業增加持久的競爭優勢以及改善所處產業的結構,促使區域品牌形成。區域品牌具有比單個品牌更廣泛、持續的品牌效應。在區域品牌效應下,不僅有利于企業的對外交往,也有利于提升整個區域形象。如今,“瀏陽花炮”就是這樣一個區域品牌,以“瀏陽花炮”為基礎長沙市推出了各種有關煙花欣賞的特色旅游項目,進一步帶動了長沙旅游經濟的發展。
三、瀏陽花炮產業對發展縣域特色經濟的啟示
1.政府主導,政策扶持
發展縣域經濟著力點還在于鄉鎮經濟的發展,沒有各個鄉鎮的聯動發展很難形成規模經濟。鄉鎮經濟發展由于在獲取市場信息、開拓產品市場、企業資金融通、專業人才引進等方面的不足,鄉鎮企業家面臨著較大的創業風險,創業積極性不高。交通的閉塞,也不利于鄉鎮企業與外部市場的交換與溝通。因此,縣域經濟發展必須在縣級政府主導鄉鎮級政府共同配合下,著眼于縣域經濟全局立足于鄉鎮的實際情況,通過制定統一的產業政策給予鄉鎮企業在產品市場開拓、企業資金融通等方面以幫助和扶持。
2.建立行業協會,促進產業集群性發展
鄉鎮經濟發展面臨的另一個問題還在于企業規模太小、力量薄弱,鄉鎮企業這種“小而微”的特點使其難以形成規模經濟和產生品牌效應。此外,企業家缺乏開拓市場和科學營運的管理能力,往往也沒有進行遠景謀劃的眼光。因此,鄉鎮企業純粹依靠自身力量很難做大做強。同時,同縣域各個鄉鎮在發展自己經濟的時候也大多各自為陣,缺少有效的信息溝通和產業聯動?;谏厦孢@些考量,在縣域內建立產業或行業協會甚至專門的政府機構,負責對特定產業發展進行統籌和指導就比較必要。行業協會的成立有利于企業家加強溝通、互通有無,鄉鎮與鄉鎮的協同有利于專業分工在鄉鎮間的產生,從而避免不必要的競爭。在這種意義上,能夠彌補鄉鎮企業“小而微”的不足縣域意義上的規模經濟,同時也有利于加強鄉鎮企業的自身的發展。在瀏陽,瀏陽市花炮局就是統籌全縣花炮產業工作的專門機構,也是某種意義上的行業協會。
3.立足區域優勢,發展特色經濟
縣域經濟的發展,由于受到縣域行政區劃、地理環境、所面臨的市場環境等等方面的限制,不可能像大型城市那樣發展門類齊全的經濟體系,而必須挖掘區域的比較優勢發展特色經濟。由于最廣大的縣域基本上以農業經濟為主,這種縣域可以依托本地區資源、生態等方面的特性,發展特色農業經濟,通過建立一些行業協會整合全縣的資源形成規?;l展??拷薪嫉膮^縣,由于有利的地理條件,可以發展現代生態農業、養殖業、具有旅游觀光性質的種植園等,以滿足大城市人們的生活所需;根據所依托城市發展的類型,可以考慮發展初級加工制造業服務于大城市生產所需。具有旅游資源的縣域,發展以旅游業作為核心的旅游經濟也是一種選擇,像湖南的張家界和鳳凰的經濟發展就是一種基于特定旅游資源的旅游經濟。而對于某些像瀏陽一樣具有某種民俗風情或地區特色的,可以考慮以其發展特色制造業??傊貐^特色經濟應從縣域實際出發,而不能盲目進行以免造成資源浪費。
四、結語
縣域經濟發展,沒有大城市發展所具有的在區位、市場、資金、人力資源等等方面的優勢,大多數企業表現出“小而微”的特點。這種特點下不易產生出大型企業,但是通過某種行業組織或者協會整合資源,同時政府予以相關配套政策扶持,依托地區的比較優勢發展有地方特色的特色經濟,也能產生出同等意義上的規模經濟。作為長沙地級市的瀏陽,在“瀏陽花炮”產業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經濟,就是這樣一個典型意義上的特色經濟發展個例?!盀g陽經驗”也為基于特色經濟的縣域經濟發展,打開了一個具有借鑒意義的窗口。
參考文獻:
[1]魏后凱.現代區域經濟學[M].經濟管理出版社,2011.
[2]王芳.特色經濟內涵解析[J].甘肅社會科學,2004,(2):127-129.
[3]趙偉.縣域經濟發展模式:基于產業驅動的視角[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481-486.
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變化速度之快前所未有,其中最令人感受到震撼的是全世界迅速整合為一個經濟體,彼此來往頻繁,互相提攜也互相沖擊,全球經濟力量橫掃國界,帶來更多的貿易也帶來更多的競爭,同時也帶來經濟高度的調適與繁榮。因此,在21世紀的全球經濟體內,經濟考慮超過政治的考慮,全體人類逐漸轉變為經濟人。
從另一方面觀察,隨著經濟的發展,目前人類所使用的重要能源如煤和石油的存量已相繼稀少,將使工業的進一步發展受到限制。由于農業是可以使資源再生的產業,其重要性重新受到人們的注意與定位。國際經濟專家已經預測,隨著21世紀尖端科技帶來大改革,目前落后的農業將成為最先進的產業。21世紀的農業,我們將可以看到生物極限不斷的被突破、生物技術產品的不斷增加、產值巨額成長,許多農業科學家與基因工程師將直接參與農業生產,企業家也將涉足農業經營,使農業在本世紀為人類帶來更大的財富與福祉,成為產業明星。
二、國際化與農業的轉型
在實現農業成為產業明星之前,我們要先認識經濟國際化與貿易自由化的世界趨勢。經貿自由化后,“小農”勢必面對“大農”的競爭。一般而言,在土地稀有的條件下小農國家往往以犧牲資本報酬率來提升土地生產力,而大農國家則以犧牲土地生產力來提升資本報酬率。在市場導向的國際競爭上,資本報酬率高的比較占優勢,而土地生產力高的則居劣勢。如此,在國際競爭下,小農同家將以劣勢與外國的優勢競爭,在傳統的農業經營上,如不有效地轉型以提升競爭力,將被淘汰出局。
在WTO規范全球化的情勢下,我們的農業發展面臨小農經營缺乏規模經濟效率、技術效率無從發揮、商品化農產品價格長期偏低、以及國內外市場動態變化農業決策難以精準掌握等問題。
知識型農業主要表現在科學技術的創新和經營管理的運用。科技的研發與運用是產業進步的原動力,目前已經有很多先進的技術正在使用與研發中,預計將在21世紀大量被采用。例如以遙測技術監測農業災害,以計算機控制自動化耕耘機的操作及施肥,利用生物科技開發具經濟價值的新品種,制造生物性農藥和疫苗等。目前部分先進國家已相繼投入大量人力和資金從事相關技術的研發,我們必須注意此趨勢的發展,隨時學習和運用這些科技,才不會輸在新世紀的起跑點上。在經營管理方面,農民要利用現代化經營管理方式來降低生產成本,并提高產品質量,同時要隨時觀察發現消費者需求的變化,主動提供高質量服務以滿足消費者。此外,小農單打獨斗的經營方式已不容易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生存,要讓所有產銷團隊積極參與農業策略聯盟,發揮團體的力量,以全球化的市場考慮,強化我們農產品的競爭優勢。
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世紀,也是環保的世紀,傳統以生產為主的農業已不能適應時代需求。我們只有一個地球,祖先把它交給我們,我們還要將它保留給子孫后代。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有機物質可以改良土壤的結構。農業具有良好改善環境質量與維護生態平衡的功能,也有抑制溫室效應的作用。然而隨著科技的發展,濫用農業科技和某些不當的農業經營方式也會使環境遭到破壞,對此應該加以避免。未來新一代的農民,在追求產業發展的同時,應當兼顧人文的修養,珍惜環境、關懷自然,使產業發展與環境維護能兼籌并顧、相輔相成,使農業轉型為具備科技與現代化經營理念、并兼顧生態安全的綜合性先進產業。三、農業施政目標與對策
小農國家在加入WTO以及全球競爭情勢下,要有以小博大的智慧,改進傳統的農業經營方式和生產技術,才能和資源豐富的大農國家競爭取勝?;诖苏J知,今后我們的農業施政目標應將過去以“提升生產力”為核心的農業政策,轉變為以“提升競爭力”為主軸的政策方針,并將傳統以“增產”為目的的農業數量經濟發展策略,轉型為以“增值”為目標的農業知識經濟發展。因此,要積極發展農業生物科技與優質食品技術等高科技農業,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并通過農業策略聯盟,將小農轉型為大農,發揮經濟規模效率;同時配合現代生活注重休閑的趨勢,推動發展休閑農漁業。茲將因應加入WTO全球競爭情勢、促進農業轉型升級的各項對策簡述如下:
1.發展生物科技,促進農業轉型升級。為因應全球競爭趨勢,加速傳統農業向知識、技術及資本密集農業轉型,須加強生物科技等重點高科技研發,強化產業合作,提高農產品質量及技術附加值,落實農業科技產業化及商品化,促進涉農企業發展擴大產業規模,提升農業競爭力。
2.推動農業策略聯盟,發揮規模效率,提升農業競爭力。在WTO規范的開放式經濟體制下,國際市場農產品價格將影響國內農產品的生產與供需,小農經營難與大農制國家競爭。為紓緩加入WTO對農業的沖擊,需積極加強推動農業策略聯盟,將小農組合成大農,發揮規模經濟效率與技術效率,并整合農業現有的優勢資源與核心技術,通過同業與異業聯盟,提升農業整體競爭力,以建構農業安全防護網形成經濟軟提防,協助解決農產品產銷失衡,穩定農產品價格。
3.發展休閑農漁業,活絡農漁村經濟,提高農民所得。在國際競爭沖擊下,傳統農業必須調適轉型。休閑農業為非貿易財,可以擴大農業生產范圍且不會受到進口品的沖擊。因此,農業部門應掌握周休二日的契機,利用具有本土特色的農業產業文化、農漁村景觀以及山林中豐富的生態資源,轉型為農業休閑及觀光旅游事業,在產業發展與生態安全兼顧之下,創造農漁民轉業或兼業機會,增加農民所得。
4.加強環境安全,維護自然環境。臺灣地區由于地質結構脆弱,且臺風豪雨及地震頻繁,加以過去對自然資源的不當開發利用,容易引發洪患、土石流等災害,亟需加強治山防災及生態保育以改善環境質量,農業是具有生產面、生活面及生態面的“三生”產業,必須兼顧產業發展與資源保育,以確立永續經營的目標。
5.健全農業防檢疫網,確保農業生產安全。加入WTO后,隨著經貿自由化,國外農產品進口將逐年增加,為防杜進口產品挾帶疫病蟲害進人、確保農業生產安全,必須建立動植物疫情監測系統,強化各項防疫檢疫措施.
【摘要】本文在企業生命周期理論基礎上提出對農業上市公司成長性的戰略思考,企業成長問題是在經濟學和管理學領域一直處于溫熱的研究話題,而對于作為農業企業排頭兵的農業上市公司,其成長問題的研究應值得關注。
國家財富的增長和社會經濟的發展,絕對離不開市場經濟中微觀主體——企業的發展,一定意義上國家的經濟綜合實力取決于企業的發展程度,而對于企業來講成長問題又是企業問題的核心,因為一個企業如果失去了成長,就像失去了生命一樣,一切無從談起。企業的成長早已是經濟學與管理學研究的核心問題,但還不是理論界的主導問題,作為微觀經濟主體的企業,其成長性如何,是直接關系整個經濟發展的品質的。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沒有農業的現代化,沒有農業企業的健康成長,就難以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真正實現農業強國、經濟強國。農業上市公司是農業企業的排頭兵、先行者,其成長性問題可以講是農業企業發展狀況和方向的航標,本文對農業上市公司的現狀及成長問題,結合企業生命周期理論提出了自己的拙見。
一、企業成長相關理論簡述
企業成長理論一直是西方經濟理論和近幾十年來我國經濟學和管理界研究的熱點,關于影響企業成長的因素有內部的、外部的、宏觀的、微觀的,而且隨著經濟發展和時代的變遷其側重也有所偏移。當然,對于企業成長的理論也有了顯著的成果。
企業成長理論首先應該是追溯到古典經濟學中的企業成長論,主要的代表有:亞當·斯密、馬歇爾、斯蒂格勒等,其主要觀點認為:企業是經濟社會中出現社會分工的產物,而且市場規模決定著企業成長的規模和數量,企業成長的基本動因是獲取規模經濟,規模經濟本身是存在臨界點的,超過了臨界點,企業就會從規模經濟演變成規模不經濟,同時也就制約企業的成長。新古典經濟學對企業成長理論有也進一步的研究,但可以講也是靜態的均衡理論,無法根本上解釋企業成長過程。
美國經濟學家熊彼特在1912年的《經濟發展理論》認為:經濟增長的最重要動力和最根本的源泉在于企業的創新,這是對企業成長有絕對的指導意義??扑?937年《企業的性質》提出關于交易費用的存在,與管理成本決定企業規模的大小。威廉姆斯1975年用資產專用性理論來分析企業成長等。近代關于企業成長理論涌現出:波特的競爭戰略理論、科特勒的市場發展戰略理論、彭羅斯的企業成長理論等一些演化經濟學、規模經濟學里關于企業成長的新理論,最新的理論還有核心競爭力理論、企業蛻變理論、學習型組織理論和企業再造理論等對企業成長從不同角度的深刻認識和研究。
關于企業階段成長過程的理論有組織管理學家格雷納(1972年)的五階段論、費萊姆茲(1998)的七階段論和愛迪斯(1997)的十階段論。愛迪思在《企業生命周期》中認為,應該把企業看作是有生命的,企業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分為:孕育期、嬰兒期、學步期、青春期、盛年期、穩定期、貴族期、撒冷期、官僚期和死亡期十個階段。企業雖然生命長短不一,但在各個生命階段可能會有類似的成長特征,抓住這些基本的共性,有利于分析企業所處的發展階段,已便于企業采取相應的措施,盡可能延長自己的壽命。愛迪思把企業這十個階段精確分類,認為企業像人一樣,需遵從特定的成長階段特征,只有在盛年階段,人和企業才處于健康和財富的巔峰。把企業看作是有生命周期,便于把握企業在不同的生命時段,并有針對性地采取有效措施,盡可能延長企業的生命。
二、農業上市公司的現狀
截止2008年末我國農業上市公司的數量達到51家,主營業務分布在農林牧副漁及種養等領域,屬于糧油加工的上市公司有4家;經營水產養殖的上市公司有7家;經營飼料、種子生產的上市公司有13家;果蔬加工和畜禽加工的上市公司有7家;從事林業、其他種植業的上市公司有8家;屬于經營農業綜合的上市公司有12家。對于農業上市公司的地理位置分布比較零散,小范圍相對集中,比如湖南、北京等地,由于農業相關農林牧副漁行業特征的資源性和地域性特點,農業上市公司在空間上的分布呈現出遵循消費市場就近、臨近原則,便于材料供應和加工,節約成本。
三、農業上市公司成長的問題分析
1、農業板塊上市公司整體成長不足
與其他行業上市公司比較,農業上市公司的資產規??傮w水平與平均規模還有較大的差距,從股權結構,農業上市公司以小盤居多,國有股和發起人所占的比重較大。從農業上市公司數量上看,十多年來,并沒有顯著的數量增長,早些的四十多家除去因像藍田股份一樣或經營業績不善倒閉的上市公司,至2008年也就是51家,當然從構成比例上,能有百分之七八十還是繼續存續的上市公司,而且在資產總額經營業績方面有了一定的成長;但總體實力、成長水平與平均水平有一定的差距,與高新電子領域的上市公司就差距甚大了;盈利水平、利潤額呈現出的效益不佳,成長不足現狀。
2、農業上市公司背農和非農擴張比較嚴重
一些公司為了上市借助“農殼資源”上市,可以帶來政府政策上的優惠、新產品開發的資金、相關稅費的減免退還等,但一部分上市公司在上市之后卻把經營業務放在與農無關的經營項目上,企業的主營業務上與“農”相關的收入所占比例嚴重不足。與農的背離自然衍生了非農的擴張,部分上市公司涉足其他領域:創業投資、電子通訊、房地產等,甚至一些經濟規模和經營業績不佳的農業上市公司全資退出,如新中基的涉足創業投資,華龍集團涉足電子通訊,中牧股份加入房地產等。
3、沒有把握農業異質資源的獨特優勢
農業上市公司在農業自然資源上具有典型的異質性,自然資源包括物種和環境資源,體現在自然資源的基礎性,如果把企業看作是各種資源的集合體的話,那企業的成長就是資源的整合過程了。而目前農業上市公司應該說很多都沒有注視到這點,只是一味地追求資本的相對收益,轉移行業,未能把握農業行業異質資源得天獨厚的優勢。
4、沒有對農業這個行業整體的戰略認識
農業上市公司的數量在整個證券市場中所占的份額也僅僅不足5%,而要想在數量上有所突破,質量上有所提高,農業上市公司成長的提高就顯得尤為重要;而對農業上市公司成長的關注,需要有戰略的認識,對于農業上市公司成長性的評價,王青燕和何有世(2005)、冷建飛和王凱(2007)、王俊峰和趙曉濤(2005)等大批學者在已有基礎理論的成果上,進行了不同角度的實證分析,盡管結果側重有所不同,但顯示出的其根本的就是沒有對農業上市公司戰略認識,從根本上找到長效的有利于農業上市公司成長的基本驅動力,發揮真正意義上農業行業排頭兵的作用。
四、農業上市公司成長的戰略對策研究
用企業生命周期理論來詮釋農業上市公司的成長問題,想到了查爾斯·達爾文:“存活下來的不是那些最強壯的種群,也不是那些智力最高的種群,而是那些對變化做出最積極反應的種群?!边m者生存的道理深刻揭示出企業成長的有效應對措施,歸結起來,筆者認為就是對企業成長問題的戰略對策。
1、樹立對農業上市公司成長的戰略理念
邁克爾·波特在《競爭戰略》中指出競爭戰略實質就是將一個公司與其環境建立聯系,外部環境作用于企業內部,企業的成長關鍵在于企業對外部影響的應變能力。馬云提出阿里巴巴要做102年的企業,是對企業成長的渴望和戰略規劃,試想如果沒有這種理念上的戰略規劃,這個企業將會是鼠目寸光,絕無長久的發展,僅是曇花一現的生存。邁克爾·波特認為三種能獲得成功的基本戰略有:總成本領先戰略、差異化戰略和目標集聚戰略。而對于農業上市公司戰略理念的規劃要集合農業行業特征,農業行業的異質資源和地域限制,對于總成本戰略的實施在同行業之間足見優勢并不很顯著,倒是差異化戰略與目標集聚戰略顯得至關重要。差異化戰略包括與農產品生產加工相關的技術特點、服務特色,可以直接是顧客降低對其他方面的顧慮而使企業增加競爭實力;目標集聚就是要針對有效的、主要的特定顧客群或某相關產業鏈的消費群體,這樣的話對于企業的成長是有利的且長效的。如蒙牛、伊利股份,形成以營養的乳制品為產品鏈的系列消費,抓住這條根本主線,不斷開發研制新系列的產品,穩定了既定老客戶,還一定程度地吸引新客戶。
2、戰略規劃下的全面創新
韓國三星集團的口號“除了老婆、孩子,一切都要變”。變就是要創新,要適者生存的創新,創新包括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管理創新、組織創新等系列的創新。對于農業上市公司來講更是需要創新的,他與高新技術企業的不同,可能受農業靠天吃飯的影響,農業企業多少也存在著這樣的現象,農產品加工、種植、捕獵漁業的行業都認為創新意義的大。試想在我們這個行業里異質獨特資源的擁有,就應該有額外的附加值,但實際上是很少把握,就在于創新的嚴重不足。
創新是企業發展的原動力,是企業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力量,熊彼特在《經濟發展理論》中提出創新理論,主要強調在生產和企業組織上的創新,其他的變革被看作是創新的社會效應,而不是創新本身。而在知識經濟的現在,創新應該是個全面的創新,包括各方面的適應企業生存發展的創新。農業上市公司不斷出現背農、離農的被動局面,根本原因在于對農業這個行業沒有創新的認識,自然選擇資本收益較高的其他行業,沒用通過創新挖掘農業的行業潛能。
3、形成企業核心競爭力,正視成長中的蛻變
企業的成長,在戰略規劃下,就應該形成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核心能力包括銷售服務能力、產品創新能力、標準化能力等各種利于企業長久發展的核心競爭力。美國著名戰略學家帕拉哈德和哈默將核心能力解釋為“一組先進技術和諧組合”,這是一種綜合的概括。核心能力應該能最終形成有絕對競爭力的產品,給企業帶來收益,農業上市公司必須要培養建立自己的核心競爭力,農業的異質資源決定農業上市公司應注重挖掘農產品的深加工,系列產品鏈,獨特的原材料供應加技術創新的優勢,必然能為農業上市公司帶來高于一般行業公司的投資收益。
用企業生命周期理論對農業上市公司成長進行透析,就要正視成長中的蛻變問題,蛻變是生物必然面對的現實,因為時間是引起成長和死亡的基本原因,而對于企業,在一定時間里死亡并不是企業的必然命運,也就是說一個生存了很久的企業同樣可以保持的旺盛的生命。但并不是說企業就沒有蛻變、死亡的選擇,日本的藤芳誠一在《蛻變的經營:管理的基礎認識》中指出,企業應該要進行戰略經營,著眼于企業環境的變化,就是要進行有意識“蛻變”所進行的經營活動。但本文認為關鍵是對蛻變時期的認識,農業企業處于所在行業或生產領域的水平和發展階段,自己的企業又是何種狀況,對癥下藥,有的放矢,與此同時還需要國家政策對農業相關政策的扶持,這也是農業上市公司的特殊所在。
綜上所述,深入挖掘更多促進這個深系國計民生但似乎被經濟發展大環境忽視的領域——農業上市公司的發展,近些年對農業上市公司績效、成長研究的成果從數量上和研究方法上都很顯著,但任重而道遠,有突破性的結合我國實際經濟現狀行之有效的理論和對策研究應該說還不明顯,需要理論研究和實踐工作的學者專家。
【參考文獻】
[1]伊查克·愛迪思著,趙睿譯:企業生命周期[M].華夏出版社,2004(1).
[2]許曉明:企業成長——打造“百年老店”的戰略選擇[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3]陳琦、曹興:企業成長理論述評[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3).
關鍵詞:經濟型酒店;星級酒店;優劣對比;發展方向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1422(2016)04-0124-03
作者簡介:尚生銳(1983-),男,廣東省旅游職業技術學校校企合作辦副主任,講師。研究方向:酒店管理、實習管理。(廣東 廣州/510515)
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酒店行業發展迅速。而在酒店業中,兩種最主要的酒店形式:經濟型酒店與星級酒店,都在發揮各自的優勢,不斷占領和鞏固市場份額。
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的文獻,大部分并沒有把經濟型酒店與星級酒店放在同一個位置進行比較,大多以星級與星級、經濟型與經濟型之間的分析較多,少部分也僅局限于兩者某一方面的對比研究。然而,無論是經濟型酒店還是星級酒店,在市場競爭的環境下,不可避免的發生正面沖突。為避免兩者競爭的交叉,明確各自的市場定位,需從兩者的競爭優勢和特色去分析,以此形成錯位營銷的局面,拓展各自的發展空間。
一、經濟型酒店與星級酒店的概念
(一)經濟型酒店的概念
經濟型酒店的概念來源于美國。在美國,所謂的經濟型酒店是相對于中高檔酒店的全套服務,只提供有限服務的中低檔酒店。經濟型酒店是一個特定、動態的相對概念,廣義而言,通常是指價格比較低廉的酒店。依據美國標準,成型的經濟型酒店標準主要有:只提供住宿,基本不提供餐飲,如近年來出現的B&B酒店,即只提供床位(Bed)和早餐(Breakfast)的酒店形式。因此,經濟型酒店通常又被稱作有限服務型酒店,其規格和硬件設施要低于商務型酒店。房價不高,但安全、舒適、干凈、實惠。
根據經濟型酒店的特點和中國的實際情況,經濟型酒店的定義可以總結為: “以大眾旅行者和中小商務者為主要服務對象,以客房為唯一或核心產品,價格低廉(一般在300元人民幣以下),服務標準,環境舒適,硬件上乘,性價比高的現代酒店業態。”
(二)星級酒店的概念
星級酒店是由國家(省級)旅游局評定的能夠以夜為時間單位向旅游客人提供配有餐飲及相關服務的住宿設施,按不同習慣它也被稱為賓館、酒店、旅館、旅社、賓舍、度假村、俱樂部、大廈、中心等。是要達到一定的條件一定規模的。所取得的星級表明該飯店所有建筑物、設施設備及服務項目均處于同一水準。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星級酒店評定標準》將酒店按等級標準是以星級劃分,分為一星級到五星級5個標準。星級以鍍金五角星為符號,用一顆五角星表示一星級,兩顆五角星表示二星級,三顆五角星表示三星級,四顆五角星表示四星級,五顆五角星表示五星級,五顆白金五角星表示白金五星級。最低為一星級,最高為白金五星級。星級越高,表示旅游飯店的檔次越高。
二、經濟型酒店與星級酒店的現狀分析
(一)經濟型酒店發展現狀
根據下面的圖表可以清晰地看到,截止2015年1月1日,根據旅游飯店協會統計,我國有限服務酒店總數已達到16375家,其中中端酒店936家,經濟型酒店15439家,同比共增加了3648家,客房總數為1525471間,同比增加了289638間,增長幅度為23.44% 。可以看出我國經濟型酒店發展迅速,態勢良好。
(二)星級酒店發展現狀
截至2015年末,根據邁點網站統計,目前我國五星級飯店有745家,四星級飯店有2372家,三星級飯店5406家,二星級飯店2557家,一星級飯店99家,并且擁有客房149.79萬間,床位262.48萬張;擁有固定資產原值5009.48億元;實現營業收入總額2151.45億元;上繳營業稅金125.29億元;全年平均客房出租率為54.2%,其中四五星級飯店共有3117家①??梢娢覈咝羌壘频甑耐顿Y熱度也沒有因為經濟型酒店的大量涌入而降溫。
三、經濟型酒店與星級酒店的優劣對比分析
(一)經濟型酒店與星級酒店的優勢對比
1.住宿功能突出
經濟型酒店一般是以住宿形式出現的有限服務酒店,以住宿為最主要功能。不必要設施設備的去除,大大降低了酒店前期投資和運營成本,使得經濟型酒店可以把有效資源集中運用到高質量的住宿條件中去。
2.性價優勢明顯
經濟型酒店擁有現代住房的干凈、簡單、舒適的特點,給客人賓至如歸的感覺,一般考慮設備的簡單實用性,經營能在低成本的控制下進行,使得經濟型酒店在價格上經濟實惠。
3.主流觀念契合
首先,經濟型酒店物美價廉,這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中國老百姓價廉物優的消費心理;其次,理性的消費觀念日趨成熟,促使人們不再盲目追“星”作為象征。例如:商務型客人不再強調星級作為入住的唯一標準,而是更加注重酒店的商用功能和實用性。
4.市場定位清晰
經濟型酒店的目標人群消費水平一般,通常是不追求酒店豪華程度,對住宿環境卻有一定要求的工薪階層、一般商務人士、學生黨等,而經濟型酒店正好能滿足其住宿要求。因此,相對比高星級酒店,它存在明顯的客源市場優勢。
5. 規模擴張迅猛
通過酒店的同質化以及可復制性來實現連鎖擴張或特許經營轉讓,使經濟型酒店形成規模經濟。而規模經濟可以提升品牌價值,提高企業知名度,增加客源,提高企業競爭力,使得經濟型酒店發展更好。
6.營銷手段先進
會員制的運用,穩定和鞏固了原有的消費群體。在此基礎上,網絡口碑的誕生,線上和線下網絡預訂和售后服務的推出,使經濟型酒店的受眾群體日益增加。先進的網絡管理系統應用,使經濟型酒店的管理更加規范和專業化,服務質量更加優質和人性化。
(二)經濟型酒店與星級酒店的劣勢對比
1.硬件水平良莠不齊,服務水平有待提高
我國對經濟型酒店的評定,至今還未有明確標準規定。因此,導致目前經濟型酒店硬件水平參差不齊。
經濟型酒店的管理和服務水平大多都是以星級酒店作為參照。爭相模仿星級酒店的服務標準,甚至照搬照套;在經濟型酒店人員招聘及培訓時,大多都是趕鴨子上架,臨時上手且不注重員工素質教育的培訓。因此,目前我國的經濟型酒店具有經驗型管理,傳統式經營,服務不規范的特點。
2.連鎖品牌知名度低,濫竽充數冒充較多
由于我國酒店業起步較晚,經濟型酒店又是這一行業中的新鮮事物,雖然近幾年發展飛速,但是能夠輻射全國范圍,具有一定影響力的經濟連鎖酒店品牌還是屈指可數。
一些酒店打著“經濟型酒店”的旗號,出租環境條件差、服務質量低、管理不規范的客房,使得人們經常把“臟、亂、差”和經濟型酒店聯系在一起。實際上,正規品牌經濟型酒店的配套設施和衛生條件是達到一定的標準的,并不是 “臟、亂、差”的代表。
3.綜合素質人才缺乏,單兵作戰情況普遍
相對于高星級酒店,經濟型酒店一般都要求員工都是“多面手”,能夠面面俱到。這是由于經濟型酒店的組織結構扁平、簡單、層次少,需要什么都懂的“全才”。而現今,大部分的人才都是專項型。因此,經濟型酒店必須重視培養綜合型、多用途的復合人才。
我國現存大量的經濟型酒店沒有統一的采購系統、訂房系統和品牌支援等,即使走加盟之路,也存在追求個體經濟利益為主。在市場不穩定的情況下,很容易被市場淘汰。
4.個性化服務和優質服務缺失
經濟型酒店往往一味追求服務“有限化”,使顧客生活不便,影響服務質量,造成客源下降。因此,經濟型酒店要解決客人“有限服務”之外特殊服務的要求,例如:提供叫早服務、專車接送服務等。
四、經濟型酒店與星級酒店的發展方向
(一)經濟型酒店的發展方向
1.進行市場調研,做好市場定位
經濟型酒店應該明確自己的目標客源市場,選擇一個或者幾個細分市場,精益求精,竭誠服務,滿足特定客源的需求,穩定顧客市場。在此基礎上,做好市場定位,了解客源消費動機和客源消費心理及行為特征,做好顧客服務,提供合適的消費產品,才有利于提升經濟型酒店的市場競爭力。
2.有效控制成本,舍棄部分功能
經濟型酒店要避免對建造、裝飾、設施以及功能等方面過大的固定資產投入,舍棄酒店大堂的豪華裝置和利用率低的康樂中心??梢钥紤]將這些功能如:餐飲、娛樂、購物等資源分散給社會或者外包,只經營核心產品。
3.精心塑造品牌,體現不同特色
增強消費者對品牌的認同感。從經濟型酒店的名稱、標識物、價格、員工儀表、建筑外觀以及優質服務等來樹立自己的品牌,給顧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另外,不同品牌的經濟型酒店可以有不同的市場定位,可定位于商務、觀光、家庭、私人出游、公寓以及硬件設施和服務配套等方面來體現不同的特色。
4.拓展經營模式,邁向集團發展
“連鎖”和“品牌”是經濟型酒店成功的兩個要素。國內外經驗證明,經濟型酒店比較適合連鎖和特許經營②。連鎖和特許經營可以使更多的分店加盟,使企業規模做大;品牌可以提高企業知名度,增加客源。
而走集團化道路,可以使經濟型酒店形成規模經濟和資金、資本實力,又利于擴張。
5.實現整體營銷,充分利用網絡
經濟型酒店要利用互聯網,把酒店內部整體設施設備、內部環境氛圍、交通狀況、地理位置、各種特色服務表現出來。通過網上支付,實現有效預訂,促進網絡預定的發展。通過網絡提高酒店的知名度、信任度和忠誠度,增強高星級酒店市場營銷的競爭力。
6.關注文化人資,不斷進行創新
在文化創新方面,經濟型酒店的經營理念,服務特色,裝飾風格以及當地特有的風光、文化、民俗風情都可以體現出飯店的文化氛圍。
在人力資源創新方面,要根據酒店特點,進行科學策劃、預算。由于客源結構、消費習慣以及旅游的淡旺季等,會出現員工忙閑不均的狀況,合理的人力資源策劃、預算很重要。因此,為避免人力資源的浪費,開展一專多能活動,廣泛進行不同部門、不同崗位之間的交叉培訓,培養復合型、多用途的人才。
(二)星級酒店的發展方向
1.提升品牌價值,加快國際步伐
高星級酒店建立品牌可以通過精致的產品和優質的服務來實現,不斷強化顧客對酒店的忠誠度。其次,應注重品牌形象的宣傳與傳播,提升酒店的品牌形象和品牌價值。通過文化建設、企業運轉層面等表現,整合形成有特色的品牌。
為了使高星級酒店有更多的發展空間和機會,走出國門向國際擴張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高星級酒店可以發揮自身優勢,例如:分銷網絡、國際性管理方法等,進行酒店之間的強強聯合。而跨國收購可以使高星級酒店直接進入國際市場,省去其他不必要的麻煩。
2.建立網絡平臺,實現整體營銷
首先,應改變高星級酒店本身單體經營的詬病,利用網絡緊密高星級酒店之間客源、市場等,在一定程度上使高星級酒店之間實現資源共享。其次,建立酒店自身的網絡信息平臺,實現網絡預定系統功能和線上服務,進行網上整體營銷。
3.提升服務品質,注重個性人文
不同于經濟型酒店的產品和服務的同質化,高星級酒店利用自身完善的服務體系和超前的技術手段為顧客提供全新、獨特性、個性化服務,使顧客滿意的同時,為酒店帶來附加消費收益。與此同時,高星級酒店還可以在酒店的數據庫管理系統中對交易信息,比如:投訴、咨詢等以及產品信息等方面及時有效或不定期地對現有和潛在客戶進行信息的反饋,方便員工對個別、特殊的客人應變和突發的調整。
4.加強人資建設,培養歸屬意識
當前,高星級酒店的人才流失很嚴重,為了能留住人才,人力資源部可以把“招聘”變為“培養”人才。讓剛進來的員工從“了解酒店”到“認識酒店”再到“熱愛酒店”。國際知名酒店例如:萬豪酒店集團,直接把人才儲備的目光轉到剛入學的大學生。再如:喜達屋和度假村集團,以“全球招聘日”、“員工關愛日活動”為切入點,吸引社會各界人才主動加入到酒店業這個大家庭來。
要培養員工對于酒店文化的凝聚力,使員工和酒店形成共同的價值觀和共進退的思想,為員工提供綜合理論、技術的幫助,增強員工的信心和信念。完善員工晉升體制,為儲備人才的晉升提供渠道。
五、結語
無論是經濟型酒店還是高星級酒店,都應從酒店自身的優勢出發,明確市場目標,進行市場細分;充分利用網絡,開展整合營銷;不斷整合資源,走集團化發展道路。而通過分析自身的劣勢,可以對不足進一步改進和調整,將劣勢轉移消化,甚至轉化為特色。最終目的,促使兩種酒店都能在市場中良性發展,達成和諧共贏的局面。
注釋:
①邁點網站.2014年中國旅游業統計公報.2015年12月22日。
②范世銘. 飯店管理概論.重慶大學出版社。
參考文獻:
[1]黃鑒中.中國酒店管理模式[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劉昊.經濟型酒店與星級酒店的優勢對比分析[J].中國商貿.
[3]趙顏.淺析經濟型酒店在我國的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 [J].科技信息,2010(8).
關鍵詞:證券市場 股票價格 因素 定價模型
根據馬柯維茨的資產組合理論,投資者對一種股票預期收益率的大小確定取決于這種股票的風險溢價或者說風險回報率,而風險溢價又取決于投資者的風險厭惡程度。譬如,某一投資者是風險厭惡型的,他不愿意冒高風險,那么他的風險溢價就低,股票的價格也低,反之,如果是風險喜歡型的投資者,那么他的風險溢價就比較高,股價也高。有此可見,風險是影響股票價格的主要因素。馬柯維茨還把風險分成系統風險和非系統風險。這里我們把非系統風險因素又稱為公司特征因素。
系統風險是指有整個國民經濟變動而造成的市場全面風險。影響股價的系統風險因素主要包括:經濟狀況、經濟周期、利率、通貨膨脹率、經濟政策、物價水平、投資者結構、人們心理預期和股市人氣狀況等。非系統風險是指某個股票或者股票組合所特有的風險。它包括每股稅后利潤、每股凈資產、發行價格、股本量、流通盤大小、地區因素、行業因素等。下面我們以上海股市為例來分析一下我國證券市場中系統風險和非系統風險的結構特征。股票投資的總風險由系統風險和非系統風險兩部分組成。
由于成長階段市場競爭的無序性、信息的壟斷性和運行機制的不規范性等市場結構性因素,我國股市的價格行為呈現出較強的波動性,這種高風險特征已經引起管理層和投資者的極大關注。國內很多學者也因此對我國股市的投資風險結構做了詳實的研究,發現我國股市的風險結構具有與成熟股市不同的特點。在我國股市中,單個股票的價格波動受市場大勢的影響非常大,從而導致各個股票價值運動的相關性增強,收益率之間的相關系數必然較高。大部分股票間的相關系數都大于0.7,這和我國股市在一輪市場行情的大幅調整中,個股通常呈現齊漲齊跌的現象是相吻合的。
在我國股市發展初期,系統風險在總風險中占有較大的比例。
然而,隨著我國股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和運作機制的逐步成熟,市場的風險結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張人驥(2000)采用1993年1月1日至1998年12月31日的日收益率數據,考察了上海股市風險結構的動態變化特征與趨勢。結果表明,上海股市的系統風險比例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齊漲齊跌”的現象正在逐步弱化,與早期相比,目前的投資者在進行投資組合選擇和投資決策時更多的考慮公司本身的特點,行為模式已從前幾年的“重大盤,輕個股”逐步轉變為“重個股,輕大盤”,股票后面所蘊含的公司特征正在逐步得以體現。
由于系統風險在單個股票的投資總風險中占有較大比重,同時各股票的價格運動表現出強烈的一致性,因而通過投資多元化分散風險的效果將極其有限。施東暉(2000)使用50個股票的雙周收益率數據計算它們各自的方差;然后隨機地選取一種股票,其收益率方差為4.18%;將這一股票與另一隨機選取的股票組合起來,構成等比例投資的兩種股票的組合,方差降為4.13%左右;按同樣的步驟,一步一步加入隨機選取的股票,可以看到,當組合中股票數目達到20種以上時,單個股票的非系統風險幾乎已完全分散掉了,此時投資組合的方差很快接近極限值3.180/0,這一數值約為原先單個股票風險的78.2%??梢娫谖覈善笔袌錾希顿Y多元化只能分散掉大約20%的風險量,降低風險的效果并不明顯。
我國已有一些學者對我國證券市場股票定價的風險和收益關系進行了實證研究,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施東暉(1996)《上海股票市場風險實證研究》。施東暉所使用的數據簡述如下:
研究樣本:1993年底106家上市公司,按規模將樣本分成15個組合,每個組合由樣本股票等比例投資組成,組合1包含流通股本最小的一些公司,組合15則包含流通股本最大的一些公司。
研究期間:從1994年1月至2000年4月底,共76個月。
收益率計算:實證研究中采用的收益率為股票雙周收益率。計算公式為,
變量定義:實證主要涉及收益率(R)、系統風險(β)、非系統風險(S(E))、公司規模(SL)、凈資產收益率(ROE)和權益市值比率(BM)等變量。β和S(E)可由公式Rt=αt+βtRm+ξt回歸得到。
通過上面的實證研究,我們發現,我國股票市場上的風險收益關系并不符合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的結論,公司特征因素在我國股票定價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此種現象主要歸因于兩個原因:①我國股票市場的非有效性。首先,我國股市不具有完全信息。從中國股市的實際運作來看,由于市場發展尚不規范、不成熟,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行為不規范、投資者之間信息不對稱等現象較為嚴重。其次,我國股市不具有完全競爭。由于投資者群體結構、規模經濟和進入限制等諸多因素,中國股市的市場化和競爭程度還相對較低。②投資組合的非有效性。投資組合的非有效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a我國股市的參與者大部分是散戶投資者,b影響公司股票價格的主要因素不是上市公司管理水平和經營效益。由此可見,CAPM關于投資者持有高度分散化股票組合的前提假設也不符合中國股市目前的實際情況,因此非系統風險也會影響股票的收益。
資本資產定價模型的成立是以有效市場假設為前提的,中國股市定價行為與資本資產定價模型不符,也就意味著中國股市缺乏資本配置效率,就不能有效地通過股票價格這只“看不見的手”來最優地配置稀缺資本,不能有效地促進企業發展和經濟增長,而只能帶來稀缺資本和其它社會資源的浪費。因此,進一步發展和規范我國股票市場,說到底就是了要提高我國股票市場的效率。大致有以下措施:①擴大股票市場規模。②提高上市公司質量。③大力發展機構投資者。④規范政府監管。
參考文獻:
1992年,JohnK.Shank和VijayGovindarejin在《創造競爭優勢的新工具——戰略成本管理》一書中,將戰略成本管理定義為:服務于企業戰略的開發與實施,從戰略高度對企業成本結果與成本行為進行全面了解、控制和改善,從而尋求企業長期競爭優勢的一種成本管理手段。并指出戰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框架由戰略定位、價值鏈分析和成本動因分析三部分組成。由于戰略成本管理的方法、實施步驟和實現模式都離不開上述框架,因此本文從框架入手,進行探討。
一、戰略定位
戰略成本管理面臨的首要問題是如何將成本管理和企業戰略相結合。不同的戰略需與不同的管理控制系統相互映襯。戰略定位,即企業如何在市場選擇競爭武器以對抗競爭對手,是戰略成本管理的第一步。美國哈佛大學的波特(MichaelE.Porter)所著的《競爭戰略》(1980年)和《競爭優勢》(1985年)兩書中提出的通用的競爭戰略有成本領先戰略、差別化戰略(標新立異戰略)和目標聚集戰略(專一經營戰略)?,F簡述如下:
1.成本領先戰略。成本領先戰略的目標是通過一切可能的手段和方式,使企業成為產業中的低成本生產廠商,以成本優勢獲取競爭優勢。典型的低成本廠商一般銷售標準的、實惠的產品并強調獲取規模經濟或絕對的成本優勢。成本領先戰略要求企業成為領先者,而非僅僅成為幾個競爭企業中的一員,因此成本領先戰略是一種先發制人的戰略。
2.差別化戰略。差別化戰略是建立在產品本身的性能、銷售體系和特殊的服務等基礎之上,力求產品性能的某一方面獨樹一幟,突出其特定功能,以吸引消費者,增加產品的競爭力。實施差別化戰略在帶來溢價報酬的同時,常會導致為維護產品的獨特性能而追加一些額外成本,因此判斷該戰略成敗的標志之一是實施戰略所增加的收入是否超過為此而追加的成本。
3.目標聚集戰略。目標聚集戰略的實質是通過細分市場,將目標瞄準某一特定消費領域,使企業的產品滿足該領域消費者的特定需要,從而排斥其他的競爭者,使企業在某一特定領域獲得競爭優勢。目標聚集戰略有兩種形式:成本聚集和差異聚集。前者是在細分市場的成本行為中挖掘差異,尋求目標市場上的成本優勢;后者是開發細分市場上客戶的特殊需要,追求目標市場上的差異化優勢。
二、價值鏈分析
1.價值鏈概述。價值鏈是指將企業設計、生產、銷售、發送和輔助產品生產的過程中進行的種種活動,系統地連接成的鏈狀集合體。價值鏈的載體是作業鏈,隨著作業的推移,價值在企業內部積累與轉移,形成價值傳遞系統,最后通過顧客的認知實現顧客價值(即企業收入),完成企業價值鏈的循環過程。波特提出的價值鏈包括內部后勤外部后勤、市場營銷、服務、企業基礎設施(企業運營中的各種保證措施)、人力資源管理、技術開發、采購等活動;每類活動都包括直接活動、間接活動和質量保證三部分。企業內部活動創造價值的標志是其提供了后續活動所需要的東西、降低了后續活動的成本或改善了后續活動的質量。
2.擴展的價值鏈分析。企業價值鏈分析是將從原材料到最終產品消費者之間的價值鏈分解成與戰略相關的活動,以便理解成本的性質和差異產生的原因。這與傳統的“價值增加”分析有巨大的差別。價值增加分析是以采購款的支付為起點,以銷貨款的收回為終點,其目標是使銷售和采購間的差額最大化。從戰略角度看,價值增加分拆開始得過晚而結束得太早,容易喪失對潛在的價值增加環節的利用。戰略意義上的價值鏈分析將價值鏈延伸到企業之外,上游追溯到與企業供應商的合作,下游延至同客戶的協作,通過對連接結點雙方關系的改善,可優化彼此的作業鏈,達到互利的效果。同時,隨著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企業應進一步擴展戰略視角,利用價值鏈關注行業和競爭對手的動向。分析產業價值鏈可探討整個產業所屬企業的競爭地位和相應的分化、組合問題,既有利于激發企業優勢,增強競爭實力,又有利于促進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合理使用;競爭對手價值鏈分析是在識別競爭者價值鏈和價值活動的基礎上、確定其在各活動上的成本耗費,進而通過比較分析,明確競爭優劣勢,據以楊長避短,調整企業的成本管理。
3.價值鏈分析的步驟和核心。價值鏈分析是戰略成本管理創造和提高企業競爭優勢的基本途徑。分析的一般步驟為:(1)識別價值鏈,判斷價值活動的內容;(2)判定每種價值活動的成本動因及它們的相互作用;(3)通過控制成本動因或重構價值鏈,制定降低成本的戰略;(4)檢驗成本削減戰略的持久性。分解價值活動的過程一般在業務單元范圍內進行,分解的原則通常為:具有不同的經濟性;對經營的差異性產生潛在的影響;在成本中所占比例較大或比例成長較快??傊?,價值鏈分析的核心是優化作業鏈,盡可能消除不增加價值的作業,盡可能提高可增加價值作業的運作效率,減少資源的占用和消耗,增強企業的競爭力。企業可采用各種現代成本管理方法代化價值鏈,如實施適時生產系統(JIT),追求實現生產經營環節的零存貨;運用全面質量管理(TQC),在銷各環節力求零缺陷;利用成本企畫,從設計環節開始實施成本的源流管理等。
三、成本動因分析
成本動因是揩引發或推動成本的驅動因素。Shank與VijayGovindarajin將成本動因分為兩類:一是微觀層次上與企業具體生產作業相關的成本動因,如物耗、作業量等;二是戰略層次上的成本動因,如規模、技術多樣性、質量管理等。由于傳統成本管理對微觀層面的成本動因已有大量描述,下文著重對戰略層次上的成本動因進行分析。
1.戰略層次成本動因的分類。戰略層次成本動因主要
有兩種表現形式——結構性成本動因(structuralcostdriver)和執行性成本動因(executioncostdriver)。結構性成本動因是指與構造企業基本經濟結構和影響戰略成本整體形勢相關的成本驅動因素,通常包括:(1)范圍,指企業價值鏈的縱向長度和橫向寬度,前者與業務范圍有關,后者與規模相關;(2)經驗,通常與企業作業的重復次數相關;(3)技術,指每一個價值鏈活動中所運用的技術處理方式;(4)多樣性,指提供給客戶的產品和服務的可選擇性。執行性成本動因是指與企業成本態勢和執行作業程序相關的成本驅動因素,通常包括:勞動者對企業的向心力、全面質量管理、生產能力的利用、工廠布局的效率、對供應商和客戶關系的開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