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兒童的藝術與藝術教育
時間:2024-01-04 11:53:1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兒童的藝術與藝術教育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樹立正確的幼兒藝術教育目標意識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充分肯定了“藝術”在幼兒園實施素質教育中的作用,提出藝術領域要豐富幼兒的情感,培養初步的感受美、表現美的情趣和能力。以前我們對幼兒進行藝術教育的目標意識單一、模糊,設置的藝術課題、藝術教育活動流于教授表面性的東西,現在我們通過網絡學習,“綱要”的學習,對《綱要》精神有了進一步的領悟,在對幼兒進行藝術教育必須充分利用其教學內容的靈活性,遵循藝術教育的規律而制定發展目標。幼兒進行藝術教育的本義是:萌發幼兒欣賞美、表現美、體現美的情趣,讓幼兒在早期教育中受到藝術的熏陶。教師應明確藝術教育的目的,成為幼兒園開展藝術教育的關鍵。如讓幼兒通過活動真正認識到幼兒園可愛的地方,從而產生熱愛幼兒園的思想感情,克服對新環境的陌生感,為幼兒今后在園的生活學習打下基礎。整個活動既有音樂知識的了解,又發展了動作技能,又從視覺中欣賞到幼兒園的美,更在快樂的音樂活動中又體驗了幼兒園生活的愉快,豐富了幼兒的感情。所以教師對藝術課程教育的目標意識正確、全面,才能充分發揮藝術教育的功能。
二、開展多樣的教育途徑和教學嘗試
(1)幼兒應是藝術活動的主體。在藝術教育活動中,如果幼兒總是被動地接受成人的知識灌輸和技能訓練,則不利于幼兒潛能的發揮,影響創造力和表現力的發展。目前國內大多數藝術教育 教的是“技術”,而非“藝術”?!凹夹g”可以在短期內得到提升,但“藝術”只有靠長期用心感受。我們可以教給孩子美術的技法,但對美的感知是不能教給的,只能進行引導和影響。要改變這種狀況,關鍵是教師正確發揮指導作用,開啟幼兒自己的感官讓幼兒處在主動、積極的活動狀態中。在一些活動中可讓幼兒自由選擇表現的形式,由幼兒自己決定用什么材料,與誰做伙伴。教師在不同的階段應用不同的培養方法、啟發孩子的獨特性,并開放地接納孩子個性化“藝術符號”的表現,從旁對幼兒提出指導性建議,或在技能方面給予幫助,對幼兒的活動過程所表現出的活躍思維,豐富想象,創造性表現等表示肯定和鼓勵,敏銳地去意會他們背后的精神寓意。
(2)幼兒藝術素質的培養主要是運用專門的藝術教育活動,側重幼兒學習掌握有關藝術知識技能,培養幼兒的藝術欣賞情趣。在幼兒一日生活、學習各環節有機地把音樂、色彩帶進去。為幼兒創設豐富的視聽環境,充分發揮其教育作用。根據幼兒的認知水平布置不同的主題的、具有教育性、知識性、藝術性、形象性發展性的內容,讓孩子們在日常觀察中受到教育和熏陶。
(3)幼兒藝術教育以游戲為主導活動?!毒V要》的第三部分教育活動的組織與實施第五條規定:教育活動內容的組織應充分考慮幼兒的學習方式和特點,注重綜合性、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戲之中。因此,幼兒園的藝術教育應以游戲為主導活動。幼兒期是人的一生中最無憂無慮的階段。沒有學習的任務和升學的壓力,他們可以自由盡情地去做他們愿意做的事情,他們可以樂此不疲的像做游戲一樣地從事藝術活動,追求過程的快樂。幼兒的游戲具有審美、創美的許多特點。反過來,幼兒的藝術活動又充滿著游戲性,因為兒童還不能把藝術活動當作一種有意識、有目的的地審美和創美活動,他們只是滿足活動的需要,為了自己喜歡才去做的。藝術活動和游戲一樣,有一個充滿誘惑力的過程,令幼兒高興。在活動的過程中得到快樂,感受快樂,繼而分享快樂!正如心理學家弗萊德羅所說的: “那些對于成人來說是認真的、常常是艱苦的工作——培養自己的腦和眼,使之成為藝術家意志的絕對溫順與可靠的仆從——對于幼兒來說卻是純粹的快樂。幼兒以無窮的樂趣去重復每一種新的工作、新的本領與新的花樣?!?/p>
(4)藝術教學指導中,家長與教師的情緒表現,是調動幼兒積極參與學習,理解作品情感的催化劑。家長與教師對作品表示喜愛之情,并把作品的情感融入自己的指導中,感情溢于言表,一舉手,一投足,每一個眼神每一句話語都傳遞著作品的情感,這樣就能喚起幼兒情感的共嗚,激起幼兒投入。在作品和成人的相互作用中,幼兒逐漸產生對結果的興趣,逐漸產生審美、創美的意識,對藝術的興趣也就更加深厚。
(5)運用多種感官,幫助幼兒理解作品的要求。人對事物的認識是從認知開始的,感識是認知的開端。幼兒受身心發展的制約,感知覺在認知活動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兒童的感知覺是在活動中發展起來的。只有在“看”中才能學會看,在“聽”中才能學會聽,在擺弄物體中學會觸摸物體的特性。教師在藝術教育過程中,注意引導幼兒充分運用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官,感知色彩、聲響等的意蘊,調動想象、思維、動作、語言的參與,反饋感受程度,促進理解。
三、幼兒全面發展藝術教育為健康型人格的塑造打基礎
心理學范疇的“個性”,又稱“人格”。它是指一個人全部心理活動的總和。包括個性傾向,個性心理特征,自我意識,心理過程,心理狀態五個方面。其中個性傾向和個性心理特征屬于狹意的個性的范疇。個性傾向包括:需要、動機、興趣、理想、信念、世界觀等等。個性心理特征包括:氣質、性格、能力等。這些特征最突出地表現出人的心理的個別差異。倫理學范疇的人格是指人的品德和尊嚴。哲學美學范疇的人格則是對個體人的全部本質、屬性和豐富性的高度綜合。其發展是有層次的,即經過兩次超從“自然的人”到“社會的人”再到“審美的人”。當個體行為都以實用功利為目的時,與社會、自然的關系不可能總是和諧的。所以培養下一代具有與社會、自然和自我和諧的“健康型”人格幼兒,不僅是社會的需要,也是個人對生命的愉悅和創造價值的實現。藝術教育在“健康型”人格的培養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
總之,藝術教育的主要目的,并不是在于栽培少數的藝術家,而應著重“全民美育”的實施,以促進全民精神面的提升。學前期是人格塑造的奠基時期,也是接受藝術啟蒙教育的最佳期。只要我們在藝術教育中堅持形式美和內容美的高度統一,藝術欣賞和藝術創作相結合,直覺感覺和理性領悟相結合,在與其他教育關系的處理方面,堅持藝術與體、智、德、美相結合,藝術氛圍與道德氛圍一致,使幼兒的發展進入一個新的境界,為健康型人格的成長打下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 兒童藝術教育 問題 《指南》 解決對策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Problems and Solutions of Children's Art Education
——Based on "3-6 Year-old Children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Guide" Spiritual Requirements
DENG Lin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00)
Abstract As people deeply recognize the value of arts education for children, children's art education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But in practice, there have been children's art education utilitarian education goals, content specialization, simplification evaluation issues.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3-6 year-old children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guide"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Guidelines") in the spirit of the requirements that the children's art education should be to cultivate children's aesthetic pleasure as a goal, return to the lives of children educational content to promote children's development for the purpose of evaluation.
Key words children's are education; problem; "guideline"; solutions
1 兒童藝術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1.1 兒童藝術教育目標功利化
藝術的本質是審美,兒童藝術教育首先是審美的教育,不突出審美本質的兒童藝術教育就不是真正的藝術教育。但實踐中的兒童藝術教育過分強調目標的功利化,越來越偏離藝術教育的審美性這一本質。部分家長為了讓孩子贏在所謂的“起跑線上”,不惜高額花費為孩子報各種藝術特長班,希望孩子學有所成,與此來增加孩子在未來生活中的競爭力。還有些家長受“兒童明星”思想的影響較深,希望兒童通過藝術的學習出“名”成“家”。與此同時,幼兒園更是通過“培養藝術小明星”、“學習藝術特長順利進入名?!钡瓤谔杹硇麄鬓k園特色裝點門面。以提高幼兒園知名度,獲得更好的生源。諸如這種忽視藝術教育本質,不尊重藝術教育獨特價值,不維護藝術教育的相對獨立性,只是憑借藝術教育的附屬價值來證明藝術教育價值的做法,只會使兒童藝術教育永遠扮演一個配角,過多的功利化目標只會讓兒童藝術教育漸行漸遠。
1.2 兒童藝術教育內容專業化
兒童藝術教育的對象是兒童,進行兒童藝術教育就必須尊重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及學習方式,但不在少數的兒童藝術教育內容專業化,偏向對幼兒進行知識的灌輸和技能的訓練。音樂課上要求兒童掌握附點音符的唱法、音符的劃分、音的高低、音的時值等基本樂理知識并練唱一些戲曲和成人化的歌曲;美術課不僅要求兒童臨摹名家名作,而且要學會用正確的方法畫得像、畫得好。舞蹈課為了讓兒童學會標準、優美的舞姿,更是致力于技能的操練,通過一遍遍重復機械的訓練力求達到技能的掌握。這種不顧兒童興趣、學習方式的專業化藝術教育,脫離了兒童的生活世界,使原本陶冶兒童藝術情趣的教育變成了一種負擔。不僅磨滅了幼兒對藝術的興趣,而且忽視了兒童獨特的生活價值。
1.3 兒童藝術教育評價單一化
一次美術課上,老師讓孩子們畫一個金光閃閃太陽并涂上顏色,一位小朋友把他畫的太陽涂成了黑色。老師看到后很生氣并問他說:“為什么把太陽涂成黑色呢?”他輕輕地說:“我畫的是夜晚的太陽”。這樣的例子在幼兒園中并不少見,而大多數老師對這個所謂“不守規矩”的兒童持著質疑的態度,因為在成人的評價觀念中,畫畫就是力求客觀事物的再現。畫得像就是好的,畫得不像就是不好的,把“像不像”作為唯一的評價標準。這種單一的評價方式只重視結果而忽視了兒童在創作過程中熱情和創造力。藝術對兒童來說是一種獨特的語言方式,是對自己內心世界的一種表達。兒童的世界是童真、童趣和童話般的世界,對于兒童的藝術作品,我們應該給予充分的尊重和欣賞。
2 解決兒童藝術教育問題的對策
2.1 以培養學前兒童審美愉悅為目標
《指南》從“感受與欣賞”“表現與創造”兩個角度來闡述幼兒藝術領域的學習。從《指南》的論述中,我們不難看出,藝術領域的目的在于讓每個兒童善于發現美,感受美,樂于用自己的方式表現美。
因此兒童藝術教育首先要樹立正確的目標,這也就要求成人不要為了過多的功利化目的讓兒童學習藝術,要為兒童創設一種能夠吸引兒童、適合兒童發展的藝術教育氛圍,讓兒童在美的環境中耳濡目染。從而真正地喜歡藝術,自發地學習藝術。其次,教師應該引領兒童多接觸大自然,帶領兒童細心觀察周圍的事物,在自然和生活中感受美、欣賞美。并通過組織多種藝術活動,鼓勵兒童積極參與其中,讓兒童在愉悅的藝術活動中自覺表現美、創造美,為藝術而學習藝術。
2.2 回歸兒童生活的教育內容
《指南》中把幼兒“感受與欣賞”能力發展與培養的目標劃分為“喜歡自然界與生活中的美的事物”和“喜歡欣賞多種多樣的藝術形式和作品”兩個方面。在描述“喜歡自然界與生活中美的事物”的發展指標時認為3-4歲幼兒的思維具有明顯的具體形象性特點,他們對生活中的動物、植物、玩具及生活用品充滿了興趣,喜歡觀看大自然中一切美的事物,容易被周圍環境中好聽的聲音所吸引,并表現出極大的興趣。教師可以從幼兒自身的興趣愛好出發,充分利用大自然和日常生活中人、事、物等作為幼兒藝術教育的內容。教兒童唱一些有關春天、小動物以及交通安全、講衛生、文明禮貌等方面的兒歌;鼓勵兒童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涂鴉,如“戴帽子的長頸鹿”、“會唱歌的小圓桌”“貪吃的圖圖”等。同時,藝術活動游戲化對兒童藝術教育也至關重要。前蘇聯著名教育家克魯普斯卡婭曾經說過:“對幼兒來說,游戲常常是最實際的學習方式。”幼兒很多認識活動都是在游戲的過程中得到實現的。幼兒園老師可以有目的地引入適當的游戲以增加幼兒的藝術興趣。讓孩子在游戲中進行藝術表現與創造,擴充兒童世界的發展體驗,回歸兒童真實生活。
2.3 以促進兒童發展為評價目的
《指南》在目標部分分別對三個年齡段末期的幼兒應該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達到什么發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及教育建議,但這并不意味著可以把幼兒發展與目標對照來進行所謂的評價。每個兒童都是獨特的,我們應該充分尊重兒童的個體差異性,允許兒童按照自身的方式到達《指南》所呈現的發展“階梯”,堅持評價促進兒童的全面發展。因此,對兒童藝術教育的評價首先是為了兒童的發展而評價,對兒童獨特的藝術表現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去欣賞每一位兒童、平等對待每一位兒童、聚焦每一位兒童成長的“閃光點”。其次是對兒童的發展進行評價。成人不能用刻板的審美標準去評價兒童,更不能只為評價而評價。應該從兒童的角度出發,借助孩子的眼光和童心去欣賞孩子的藝術表現,去感受每一棵樹、每一片樹葉以及每個賦有靈性的生命。去探索兒童作品背后的神奇世界,從而看到兒童的發展。最后,對兒童藝術表現的評價不僅要關注結果,更要看到兒童在活動過程中的溝通交流、對美的體驗以及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正如美國Dodge等研究者所言:“對幼兒的評價,應該基于對幼兒活動過程的觀察,而非基于一些簡單、具體和支離破碎的指標或里程碑。”
參考文獻
[1] 張衛民.點擊兒童藝術教育實踐中的異化現象[J].中國教育學刊,2003:32.
關鍵詞:社區;社區教育;兒童藝術教育
1999年,教育部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明確提出“開展社區教育實驗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終身教育體系,努力提高全民素質”。自此,我國社區教育在全國范圍內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2015年,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針對全國24個省份的社區教育實驗示范區調查統計顯示:83%的省份有社區教育指導機構,形成了“社區教育中心、專職教師、培訓場地”的三級教育網絡。開設培訓課程總量達5.7萬門,其中針對兒童的培訓占總量的20.25%。藝術領域作為培訓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頗受關注,合理地開發與利用社區教育,將成為提升兒童藝術素質的重要方法。然而,現階段我國的社區教育還不夠成熟,特別是在社區藝術教育方面還存在諸多問題。首先,由于社區間經濟、文化等發展水平不均衡,不同地區的政府投入和師資課程等方面都存在較大差異。其次,社區藝術教育在專業上無法與營利性民辦機構比肩,很難吸引生源、開展活動。再次,缺乏生源的社區中,藝術教育常常形同虛設,政府的過度投資也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資源浪費。由此“切實發揮社區教育資源優勢”成為教育改革中必須考慮的環節。
一、社區兒童藝術教育的概念理論
(一)概念界定
社區兒童藝術教育,即在一定區域內的社會居民共同體,整合并利用優質資源、調動各類人員而開展的以培養該區域內未成年人感受美、欣賞美、表現美為目的的一系列活動。廣義上,涵蓋了在區域內開展并起到提升兒童藝術素養作用的一切活動;狹義上,指由社區委員會組織,旨在培養兒童藝術認知、情感、技能方面的專門性活動。本文采用社區兒童藝術教育的狹義概念。
(二)基本特點
第一,獨特性。社區兒童藝術教育依托區域開展,因地域的差異而不同,提倡該區域領導集體整合本地資源、發揮人才優勢,開展糅合地域特色又喜聞樂見的活動,達到促進兒童藝術素養發展的目的。第二,多樣性。形式上,可以是正規的培訓、參觀、講座、文體比賽;可以是一般性兒童的展覽、繪畫、表演活動;也可以是非正規的游園、踏青、采風、歌詠、詩對等活動。內容上,涉及音樂、舞蹈、繪畫、詩歌、戲劇等多種藝術形式。主體上,社區兒童藝術教育的實施主體有社區內有藝術特長者、聘請的專職教師,也有社區聯合的專門機構。第三,公益性。社區中的兒童藝術教育是公益性質的教育活動,其組織為區委會,實施主體是區域內的每個個體,受眾為社區兒童;另外,其物質基礎主要來源是政府撥款和社區自籌,而非家庭和兒童個體,兒童成為無償的資源享有者和受益者。第四,基礎性。社區兒童藝術教育的內容并非專業性、理論性較強的知識,而是以體驗、感受、表現、創造為主的感性認知。
二、社區兒童藝術教育的理想路徑
(一)能充分調動區域性特色藝術資源
社區本土資源和兒童藝術教育之間相互影響,協調并生。一方面,源于本地特色的優質資源具有較強的教育價值。有研究指出,民間藝術教學應充分了解社區內已有的民間藝術教育資源,如民族、風俗、習慣、設施等基礎,選擇貼近幼兒熟悉的生活內容,以便兒童接受。另一方面,社區兒童藝術教育植根于區域文化中,需要充分發揮地區藝術資源優勢,有利于傳承和發展區域特色藝術。
(二)有利于更新家庭的藝術教育觀念
當下兒童藝術教育中,家長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不僅決定了兒童學習的經濟支出,還深刻影響著學習內容的選擇和時間的把握。然而,許多家庭將“不輸在起跑線”的思想奉為圭臬,在藝術教育實施方面存在一系列問題,如過分求果的功利意識、亂無頭緒的經濟投資、盲目延長兒童學習時間、過分注重技能技巧訓練等。其原因有三點:一是對藝術教育本身不了解,二是對兒童有著過高或過低的評估,三是缺乏可以使家長充分挖掘兒童特質的場所。社區藝術教育是公益性的,不僅在于社區兒童福祉和利益的體現,更在于對社區家庭藝術教育觀念與行為的引導。其一,糾正家長在兒童藝術教育觀念上的偏誤。使家長相信兒童在多元文化與藝術熏陶下,能夠依照自己意向自主選擇適宜的活動,據此及時了解并發現兒童的興趣、特長及需要,并結合自身條件予以針對性培養。其二,糾正藝術教育投入中存在的偏誤。家長可以節省“嘗試”兒童興趣班過程中的大部分投入,用小部分支持社區的藝術教育基礎建設,實現資源的循環持續利用。
(三)能積極提升兒童的基本藝術素養
社區藝術教育的基礎性意味著其內容非旨于“深”,而重在“廣”。現在藝術文化學校常常開設種類繁多的培訓項目,將學習目標定位為“技能習得”,或多或少地引導家長執著于兒童藝術技能的培養。在社區組織開展的各種教育活動為多元文化藝術提供了交流與碰撞的平臺,兒童能感知、發現并體會“美”,在不斷的表現與創造中,提升藝術實踐的效能感與實現技能的提升。社區也可以規范并聯合組織建設完善的藝術文化學校,對有興趣特長的兒童進行專門化培養。
三、社區兒童藝術教育的開發策略
2016年頒布的《教育部等九部門關于進一步推進社區教育發展的意見》明確指出:“培育多元主體,引導各級各類學校和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社區教育。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創新服務模式。推動社區教育融入社區治理,不斷豐富社區建設的內容。”可見,社區兒童藝術教育的開發需要政府、社會各界、社區自身的力量協調聯動。
(一)出臺政策法律,推動社區藝術教育實施
政府應出臺相關政策與法律法規,引領社區開展科學、高效的藝術教育活動,保證社區藝術教育的普適性和基礎性。首先,應在制度上規范社區藝術的內容、形式、對象。社區藝術教育要保證對兒童良好審美情趣與人文素養的培育,為此,政府要大力監管,確保藝術教育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符合兒童的年齡階段,使兒童能平等愉悅地接受健康藝術的熏陶,進而充分地表達與創造。其次,通過財政投入的方式為有內涵、有想法、有創意的社區提供物質支持和鼓勵,社區藝術教育不僅需要政府為其提供資金、物質上的支持,保證兒童充分享有教育資源,更需要教育專業的人才管理并從事社區藝術教育工作。為此,政府可以開設社區教育公務人員職位,鼓勵志于基層建設的教育工作者參與其中,對有藝術特長或教育經驗的中老年、殘疾人、軍人群體申報職位的給予補貼支持,充分體現社區教育的公益性和社會性。再次,建立健全社區教育的相關法律法規,制訂明確的社區文化與藝術規章,規范入駐社區的民辦教育,堅決反對并依法查辦利用社區教育、謀求私利的不法行為。在探索社區兒童藝術教育開發建設的過程中,政府應明確違法行為,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最后,鼓勵非營利性民辦教育入駐社區,為其開辟“綠色通道”。政府及其各部門應牢固樹立服務意識,調整管理方式,精簡審批手續和辦事流程,提升社區中非營利性民辦學校的辦學自,使其自主制訂教學計劃、完善教學設施、開展教育科研、考核評級、分配收入、優化人才管理,對有能力、有水平的教育機構進行補貼,表彰其公益辦學的道德行為。
(二)聯動社會力量,家社共創藝術教育環境
《教育部關于推進社區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要樹立大教育、大培訓觀念,面向社區居民開展內容豐富、靈活多樣的教育培訓活動,提供全員、全程、全面的教育服務。”社區是由家庭組成的有機整體,社區藝術教育離不開每位居民的參與。為此,首先,家庭應轉變固守思維,改正“唯技能是用”的藝術教育觀念,讓兒童在社區中自由享用教育成果;其次,社區要做好基礎設施建設和人才引進工作,使更多家庭認可并參與到社區教育活動中來;再次,社會辦學力量在社區中尋找市場的同時,保證社區教育的公益性和純潔性,打造助于兒童健康和諧發展、利于藝術發揚光大的社會環境。
(三)挖掘社區資源,營造和諧開放的藝術氛圍
第一,合理開發社區藝術教育資源。在充分了解評估本社區現有物質資源、人文資源基礎上,挖掘特色活動,培養居民中有藝術思維、特長、教育能力的人才。讓社區教育專業人士開發活動、管理項目、從事教育,減少對教育過程的過分干涉。社區領導集體應摒棄利益至上、業績至上的政績觀,避免無中生有地過分挖掘本地藝術資源,保護并合理利用特色的社區藝術資源。第二,積極開展社區藝術教育活動。藝術教育須要培養兒童表現與創造美的能力,為兒童搭建廣闊的平臺,給予充分的時間。為此,社區應調動居民的積極性,組織開展高質量的品牌活動。同時,避免嘩眾取寵辦活動造成的資源和精力浪費,避免重技能、輕體驗的活動評價。第三,綜合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F代信息技術為藝術教育提供了更為感性的認知載體,更有利于兒童充分體驗和感知藝術。因此,應注重教育機構與社區的資源共享,通過建設“電子音樂圖書館”、迷你“電影院”、迷你“歌劇廳”等現代化藝術公共設施,或與社區周圍的博物館、音樂廳、美術館或大學等聯合搭建教育平臺,使兒童在優質教育資源和高雅教育環境中發展藝術素養。
參考文獻:
[1]曹瓊.幼兒園藝術教育中社區資源的開發利用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5.
[2]秦晶.論社區藝術教育的發展[J].藝術科技,2013,(3).
[3]印小青.學前兒童藝術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06,(8).
在校外藝術教育的活動過程中,少年兒童均享有接受校外藝術教育的權利,享有民主平等的教育機會,是真正的學習主體。學習者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意愿自由地、理性地選擇學習的內容。校外藝術教育應尊重學習者的愿望和選擇,鼓勵少年兒童注重思考,培養創造和探索精神,在學習中進行平等的對話和自由的交流,在參與各類藝術活動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個人的天賦與潛能,讓其充分感受到不同于學校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內容。
二、充分把握校外藝術教育的特征
(一)參與對象的廣泛性
校外藝術教育的參與對象可以遍及整個社會,無論男女都可以參與其中。學習者可以主動尋求志同道合者共同學習,少年兒童參與校外藝術教育的積極性非常高,主要學習內容包括舞蹈、聲樂、器樂、書法、美術等。
(二)學習內容的豐富性
校外藝術教育是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重視學習者的中心地位,目的是讓學習者能夠全面發展。少年兒童的學習需求是多方面的,校外藝術教育將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除了對學習者進行一定的技能訓練,更重視學習者的個人成長與發展。在教育的過程中,注重學習者的個性品質,側重開發學習者的潛能,培養學習者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提升綜合素質,養成良好的性格。藝術教育不僅僅只為藝術等級考試服務,而應還原藝術教育的愉悅、美好和高尚的多樣性,著重培養學習者親近藝術的興趣和愛好,讓藝術教育伴隨著學習者終生成長。
(三)教育形式的多樣性
少年兒童屬于未成年人群體,正處于成長發育階段,他們對于觀察和學習外界事物,有著自己的視角和方式。與其他社會群體相比較,少年兒童的精神生活需求也是多種多樣的,有對求知的渴望,也有對人際交往的需要。校外藝術教育在形式上靈活多樣,內容上豐富多彩,備受廣大少年兒童的喜愛。具有兒童性、趣味性、知識性、科學性等多種形式的校外藝術教育,能激發少年兒童參與藝術活動的興趣和熱情,培養他們的創造才能,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和人文素養,從而能夠引導少年兒童快樂、健康地成長,使他們更加自信與樂觀,對學習和生活充滿積極性,使個性發展更加完善。
三、不斷完善校外藝術教育的功能
校外藝術教育應該是一種閑暇式的快樂教育,自愿、自主、輕松、愉悅應是校外藝術教育的宗旨。理想的校外藝術教育的基本功能和作用應該是讓少年兒童釋放壓力,展現個性,抒感,創新思維。在認知功能方面,校外藝術教育是以學習者為中心,以親身體驗為主要方法,讓少年兒童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步認識到藝術的博大精深與勃勃生機;在教育功能方面,校外藝術教育可以充分運用社會各團體的力量,使少年兒童走出校門,融入社會,通過對藝術的學習和欣賞,開闊其視野,獲得有利的啟發,使他們的思想境界得到提升;在審美功能方面,校外藝術教育以豐富多彩的興趣活動和靈活多樣的組織形式,不斷地拓展藝術教育的內容,從而使少年兒童的生活情趣和藝術情趣受到良好的熏陶,不斷提高審美能力,塑造高尚的人格;在心理協調功能方面,校外藝術教育是少年兒童的學習樂園,有著自主、愉悅、寬松的學習環境,獨具魅力的藝術學習能夠調整少年兒童的精神狀態,愉悅少年兒童的身心,凈化他們的心靈。
四、不斷提升校外藝術教育的師資水平
隨著校外藝術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對校外藝術教育的師資隊伍建設也相應地提出了新的要求。校外藝術教育的藝術教師不僅要具備良好的專業素養,還應有良好的人格魅力。校外藝術教育注重培養人的個性品質,體現藝術教育的本質特征,在使學生掌握藝術技能的同時,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具備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師在實施校外藝術教育的過程中,應深入了解人類的優秀文化藝術,運用自身的文化底蘊和視野,將人文、藝術、科學等知識全面融合,正確、透徹地理解藝術作品的情感、內涵和意境。因此,提升校外藝術教育的教師專業素養,增強藝術教師的自我發展意識,建設高水平、高標準、高素質的校外藝術教育師資隊伍,才能更好地推進校外藝術教育水平的優質發展。
五、建立科學的評價制度與考核標準
在傳統的藝術教育評價中,教師通常比較注重學習的結果,而忽視學習的過程,長期以往,會對學習者造成一定的心理壓力,因此,在校外藝術教育過程中,應多注重課堂評價,讓學習者切身地參與到評價當中。課程評價有很多種類,例如:自我評價、集體評價、實際操作評價、知識評價、情感評價等,教師應根據實際情況,采取靈活多變的多元化評價方式。教師和學習者之間應建立一種平等對話的關系,多讓學生進行自我評價與自我考核,教師在進行課堂評價時也要非常慎重,多以鼓勵為主,多發現學生的優點和進步的方面,不要否定學生的閃光點。教師應多關注教與學的前后比照,重視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方法,正確引導學生的審美情感與價值觀,在相對寬松與多姿多彩的校外藝術教育中,讓學生的學習情緒高漲穩定,帶領他們真正地走進藝術的天地,真實地熱愛藝術。
六、校外藝術教育引領正確的家庭教育觀
在孩子的整個教育過程中,家庭教育既是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基礎,又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補充和延伸。因此,孩子在接受校外藝術教育的同時,不能忽視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由于孩子的教育會受到家庭、學校、所在集體、自身等各種因素的影響,所以各種良好的教育環境相輔相成才能培養出孩子良好的品格與良好的習慣。在校外藝術教育的過程中,家長應關注孩子的內心感受,關注孩子的全面發展,客服藝術學習的功利觀,多一點耐心和鼓勵,多一點寬容和理解,從孩子的實際情況出發,尊重孩子的興趣和愛好,激發孩子的潛能,多著眼于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讓孩子有快樂、健康的成長過程。
七、結語
關鍵詞: 兒童美術 民間藝術 人文素養
隨著物質文化多元化的發展,美術教育逐漸成為兒童教育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通過美術教學內容的創新性構建,可以更好地培養幼兒的審美能力,優化傳統的美術教育。因此,在現階段兒童美術教育的過程中,教育人員可以適當引入民間藝術中的美術元素,將民族文化與美術教育充分融合,使兒童在課堂上得到民間藝術的熏陶及文化的滲透,從而使幼兒在提高民族美術的認知的基礎上,強化幼兒的美術素養,并為美術創作提供有效手段,為民間藝術的傳承及發展提供科學依據。文章將兒童美術教育中民間藝術的融合作為依據,對其教育意義、影響內容及教育的優化進行系統性探究,旨在為兒童美術素養的提升及民間藝術的傳承提供有效依據。
一、民間藝術融入兒童美術教育的意義
(一)民間藝術是地方文化的彰顯
民間藝術是我國歷史文化發展的產物,同時是對歷史發展的見證。因此,在兒童美術教育的過程中,通過與民間藝術的融合,可以使兒童在藝術能力提高的基礎上,加深對民族文化的認識。民間藝術主要是對歷史文化、物質生活及人文思想的融合,同時是地方文化的體現。如果民族文化在傳承的過程中,失去了民間藝術及民族文化的傳承,則會使這些特定的環境及條件失去其原有的價值,并最終脫離歷史舞臺[1]。
(二)民間美術是民族多元化發展的標志
人類學家基辛認為,文化是一種多元化的資源形式,如果在文化傳承的過程中失去了文化之間的差異性,則會使世界文化呈現出一致的文化形式,使人類的一切智慧失去其原有價值。而在現實生活中,人們會受到地理環境、空間位置及特定文化等內容的限制,不同地區的文化形式也會呈現出差異性。而民間藝術作為特色化的藝術形式,由于其文化的多樣性,因此在其傳承過程中也會充分彰顯豐富的文化形式。將其引入兒童美術教育的過程中,可以使兒童在美術學習過程中,體會到民族文化的價值,并實現對不同文化特色的認識與感知,因此,通過這種教育模式的滲透,可以使兒童提升民族精神,激發審美潛能,實現民間藝術內容引進的意義[2]。
二、民間藝術在兒童美術教育中的影響分析
(一)民間藝術可以培養兒童的美術素養
民間藝術對兒童美術教育的發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幼兒教師在現階段美術活動構建過程中,應該從全新角度對幼兒的美術教學進行審視,認識到幼兒時期兒童思想的活躍性和對事物充滿好奇心等特點,將民間藝術有效融入美術課堂中,使幼兒的審美能力及藝術創作靈感得到激發,從而使幼兒的美術素養得到提升。例如,在兒童美術剪紙活動構建過程中,教師可以與實際生活相聯系,借助多媒體進行輔助,并將更多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展現在兒童面前,在教師引導下,讓幼兒獨立動手操作,并將幼兒作品展示在黑板報上,從而使兒童更積極參與到美術活動之中。同時在剪紙活動引導過程中,教師應該將剪紙的起源及發展等內容融入活動中,從而使幼兒提高對剪紙的認識,為幼兒美術素養的形成奠定基礎[3]。
(二)民間藝術可以提高兒童的人文素養
民間藝術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特點,其文化形式多樣性,但是,很多藝術內容對于兒童而言,都具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兒童教師在美術活動教育過程中,應該認識到兒童的主體性,將人文素養的提升作為基礎,合理融入民間藝術元素,使幼兒在民族素養傳承的基礎上,在美術活動中充分彰顯自身的主體性。教師在民族元素融合過程中,應該將人文素養的培養作為一個重要部分,提高幼兒對民族元素的認知,并通過教育手段的創新加深兒童對民族文化的認識。與此同時,在兒童美術活動組建時,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將民間藝術制成活動課件,通過內容的播放提高幼兒對民族藝術的認識,并感受到民間藝術的美,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傳統美術與現代美術的充分融合,使幼兒在課件觀看過程中,認識民間藝術,提升人文素養。
三、兒童美術教育中引入民間藝術的策略分析
(一)探究民間藝術的本源激發兒童的學習興趣
民間藝術是源自人們日常生活的文化形式,隨著時代的發展,物質多元化的呈現,很多傳統文化形式發生了一定改變,其中很多民間藝術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因此,在活動構建的過程中,應該在探究本源的基礎上,激發幼兒活動興趣,并構建以下幾種活動內容:第一,幼兒教師可以讓兒童將家里具有民間藝術的物件拿到課堂中,例如,一把古老的木梳、食盒籃、草鞋等,通過這些物件的收集,可以實現民間藝術的直接展現。第二,體驗傳統的民間節日。在民間藝術中,傳統的民族節日是民間文化的充分體現,因此,幼兒教師可以通過這一內容,構建美術教育活動,例如在端午節活動中教師可以通過節日文化故事導入,再與幼兒一起用粽葉做一個小香包、小汽車等,通過對于傳統節日有關的材料的創造性運用創建美術教學活動,使幼兒既體會到美術的樂趣又實現對傳統節日的認識,通過活動的建立激發兒童美術探究的意識,使幼兒在美術教學中激發活動參與興趣。第三,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教師可以讓幼兒在家長的陪伴下進行民間文化收集,將收集到的資料拿到美術課堂之中進行交流,從而激發幼兒美術活動參與的興趣,同時實現互動性美術課堂的構建[4]。
(二)構建因地適宜的美術教育活動
在現階段幼兒美術教育活動構建的過程中,為了更全面地融入民間藝術元素,教師應該通過積極探究,提高對民間藝術的認識,構建特色化的民間藝術融入形式,為民間文化的傳承提供有效依據。因此,在教育優化過程中應該做到以下幾點:首先,在幼兒美術活動構建過程中,教師應該認識到地方地理位置的優勢性,定期構建親近自然活動,在活動中教師要引導幼兒發現民間藝術中的美術元素,例如,古樸莊園的白墻黑瓦、古老的紡車及稻草房,將自然環境變為一種教育課堂,從而使幼兒在親近自然的過程中,提高對民間藝術的認識。在地方兒童美術教育中,可以通過對地域特色分析,將美術課堂滲透在民間藝術之中,例如,泥塑、陶瓷、沙雕等活動。其次,使幼兒園的特點得到充分彰顯。立足本幼兒園的特點打造有特色美術教學活動,將幼兒培養成一個審美能力強、立足本土的人,為幼兒的綜合性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與此同時,在將民間藝術融入幼兒美術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強調學習環境的廣泛性與滲透性。在美術活動中,民間藝術的融合不只是將民間藝術停留在課堂上,而應該滲透于兒童在活動參與過程中,有效利用民俗文化,提高學生美術素養,并加深對民族文化的認知。在活動構建的同時,教師可以有效運用民俗文化,使幼兒與家鄉民間藝人的對話,讓幼兒在整個活動之中受到民間文化的洗禮。例如,維吾爾族的幼兒教師,在教學活動構建的過程中,可以與當地的文化相融合,利用課余時間,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到維吾爾族的樂器店觀看塔爾、黑依杰克等民族鼓手的彈奏,使兒童在活動參與過程中積極融入民間活動之中,并感受到多元化的民族氛圍。與此同時,在兒童美術活動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構建“我愛家鄉”的主體活動,使幼兒在活動過程中,對自己印象中的家鄉進行描繪,教師也應該結合當地的人文特點,激發學生主動審美的意識,通過多種教學環節的緊密集合,構建主體探究的教學模式,從而使幼兒在活動參與過程中認識到民間文化及人文特點,并為兒童美術素養的提升提供積極、有效的依據[5]。
(三)構建創新性的美術實踐教育活動
在現階段幼兒美術活動構建的過程中,怎樣激發幼兒對民間藝術的認識,傳承良好的民族文化,成為幼兒美術教育中十分值得思考的問題。因此,美術教學活動構建過程中,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創新,從而為民族素養及美術素養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礎。首先,構建文化傳承的教學模式。美術活動構建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臨摹、復制民間藝術文化形式,例如,民間美術中的彩繪、泥塑及上色等,通過這些教育活動的構建,可以使幼兒在實踐的過程中體會到民間藝術的基本構思,通過藝術中造型的變化、色彩的對比及線條的融合,提高學生美術學習興趣。其次,實現資源統合性的教育理念,在兒童美術教育活動構建的過程中,通過民族元素的融合,可以使兒童沉浸在民間藝術的凈化之上,并在教學活動變化、重組等方法創新的過程中,提高美術活動靈活性。例如,在材料、技術等創作內容運用的過程中,教師應該降低民間藝術中基本元素運用的難度,將傳統的模板雕刻轉換為雕刻印制;在色彩吹塑中,用吹塑紙代替鉛畫紙進行拓印畫的創作;在畫面構圖過程中,應該采用圓形式、對稱式及形式的結構形式;而人物造型的過程中,為了激發幼兒的想象,應該彰顯人物形象基本特點,并將幼兒的質樸、夸張及大膽的造型進行保留,培養幼兒的思維能力。所以,通過這些創新元素的融合及運用,可以使美術課堂充分注入新時代的元素,并使文化在繼承及發揚的基礎上得到傳承,使幼兒創作的美術作品充分彰顯民間藝術的特點。與此同時,在兒童美術教育實踐過程中,通過與民間藝術的融合,可以進一步提高兒童對民間藝術的感悟能力,強化民間藝術的表現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強化兒童的民族情感,同時可以為幼兒美術素養的提升提供科學、有效的依據。因此,在現階段兒童美術教育的過程中,教育人員應該認識到民間藝術融入的重要意義,通過對民間藝術的充分性融合,激發幼兒實踐及探究的意識,從而為幼兒美術素養的提升提供有效依據[5]。
四、結語
在現階段美術教育內容構建的過程中,在民間藝術融入的同時,兒童不需要對民族藝術的抽象復雜內容進行解讀,只需要在傳統文化的熏陶下,提高自身美術素養。對于這種教學環境的營造而言,是一種生態化的教育模式,幼兒在整個氛圍中,可以通過互動、體驗、實踐進行美術內容的學習,同時在兒童美術教育中要激發兒童的創新思維及創新能力,使幼兒在美術創作過程中充分展現主體意識。通過將民間藝術引入兒童美術教學,可以使幼兒在美術活動探究過程中強化民族意識,提高民族素養。
參考文獻:
[1]趙淑芳.民間工藝融入幼兒園課程的意義及策略研究[D].西南大學,2010.
[2]王瑜.齊魯民間藝術在動畫創作中的應用[D].山東師范大學,2015.
[3]張瑋.幼兒園民間美術欣賞教育的現狀、問題及對策探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5.
[4]郭林.論民間美術與兒童美術造型藝術特點的相似性[J].青年文學家,2012,26:136-137.
關鍵詞:兒童 藝術 教育
隨著現代社會的不斷發展,在人們的物質生活不斷提高的情況下,人們對精神生活的要求也在不斷地提高,人們對藝術作品的需求也在不斷的提高。越來越多的教育機構開始開設藝術課程,藝術作為一門必修課的基本原理不僅建立在理解一個笑話這樣的能力上,正如一些作家、學者、思想家、教育家所提到的,而且還建立在許多能力之上。
藝術是人類最基礎、最通用的語言,他不是虛偽,而是交流中的必要的一部分。我們必須給予我們的孩子知識,以理解文明國家那些最深刻的藝術作品。 ――歐內斯特?博耶
藝術教育是整個教育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完整的組成部分。 ――納爾遜?古德曼
哪種觀點是合理的藝術教育方案的特點和應有的效果呢?當藝術作為基礎課程中的固定課程被實施時,兒童藝術教育又該怎樣發展呢?著名教育哲學家哈里?布勞迪提出來如下問題并對此做出來有力的評述:“在普通教育中藝術的作用是什么?”他指出:如果藝術對平衡教育是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那么把藝術納入到中小學教育的正規課程中就不應該有什么問題。如果藝術課程只是學校緊張功課之外提供給兒童的一種有趣的或好玩的娛樂的東西,那么,布勞迪就認為在學校的課程中就不會有藝術這門課程的位置。每個兒童都能夠從一書中獲取許多美好的經歷。兒童的大腦是一塊白板,是要等待接受老師的灌輸嗎?有沒有不同的學習教育的方式?是被動的接受,還是主動的去探索會更有效?
一、早期哲學思想對兒童教育的影響
1. 十八世紀的一位哲學家讓―雅克?盧梭,他的哲學思想就曾影響過早期的兒童教育。“教育的自然福音”是盧梭在《愛彌兒》中所體現的對教育的觀念,深深的影響了現代的教育理論。他在書中嘗試著描述一個教育體系,描寫了愛彌兒和他的家庭教師的故事,以說明如何教育出一個理想的公民。他強調書面知識的重要性,提倡教育要順應兒童的興趣愛好,建議孩子的情感教育先于理性教育,應與每天的日常生活相關。兒童就是兒童,盧梭還提出讓兒童在自發的活動中去學習,他認為兒童天生便是學習者。
還有許多的教育家,強調學習者要主動參與到周圍的社會中去,要動手操作各種實物。
2. 美國的哲學家約翰?杜威被看做是“進步教育之父”,在20世紀初期的教育史上具有很大的影響力。小時候上藝術課的時候,課桌都是一行行整齊的擺放在教室里,死記硬背是學校標準的教學模式。杜威特別關注學習者與周圍環境以及與他們所生活的這個社會之間的關系。他認為教育是有連續性的,把教育看作是經驗再創造的繼續。他在著名的教育著作《民主與教育》中明確表示:“教育的目的是要使個人能夠繼續自己的教育??????不是要在教育歷程以外,去尋找別的目的,把教育做這個別的目的的附屬物。他要人們不要因養成社會效率而抹殺兒童青年的天性??????教育歷程的本身也是發展個體稟賦的圓滿結果,教育的目標只是作為導向和指引的?;趯逃弑旧淼闹匾暎磐磳鹘y的灌輸式的教育方式,他指出”以為只要是眼睛常常望著課本,使兒童常常聽著老師的話,就是求得完善知識的秘訣嗎?”他認為灌輸式教育方法不是真正的教育,因為“教育即成長”;成長的第一條件,是未長成的狀態??????“未”字是一種積極的情境,并不是僅僅虛無或匱乏的意思?!彼隙诉@種未長成的狀態是充滿能動性和潛能的,不是一味的灌輸就能使之充分發展。
二、兒童在藝術發展中的階段
兒童創作和理解藝術的能力適合他們在生活中的認知、情感、社交、身體等方面變化的同步發展,兒童在這幾個發展階段的進步是發展心里領域最重要的內容。為了順應兒童的發展特征,應把學校的學習環境搞得更適宜一些,如:在教室里安排一些學習活動區,讓幾個兒童在那兒創作、學習。
兒童藝術繪畫發展大致的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動手操作階段(2~5歲);第二階段,符號創造階段(6~9歲);前青春期階段(10~13歲)。這三個階段中藝術發展有著巨大的差異。當兒童受到教育,對成人藝術世界有了更多的了解后,他們藝術作品中的一些特征就會改變。教育會改變兒童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因此對老師在道德和倫理上的高要求將確保他們給兒童生活中帶來的變化是正面的、可行的,并具有較強的生命力。發展心理學家經過研究認為兒童心理的發展存在一個關鍵期,這是個體早期生命中一個比較短暫的時期,在此期間,個體對某種刺激特別敏感,過了這一時期,同樣的刺激則對之影響很小后沒有影響。
第一階段是兒童動手操作材料階段。孩子開始探索重復制作,他們能夠畫出一個完整的圓形,并隨心所欲的重復這個形狀,表面上看去好像是很隨意的方式在操作,但不久,操作變得極其有序,知道他們對自己所做的標記給出一個名稱為止,當兒童創造了這些標記圖案和組合,并不斷的將他們重復使用時,隨意的操作就變得更加有控制。兒童用各種線條做標記,如垂直線、水平線、對角線、曲線、波浪線和鋸齒線等,兒童一旦有了概念,就會在許多情況下用草圖形式表現出來,并在草圖上留下部分空間,等有了其他新的概念時再加進去。藝術創作的最初階段就是這里所說的“動手操作階段”。“操作”,這個詞指的是兒童運用新材料進行初步藝術探索和實驗的一個整體階段,這些新材料包括泥土、積木、金屬、化纖等。當兒童用這些材料做實驗并獲得經驗后,他們在動手操作階段中就會有所進步。
第二階段是符號創造階段。早期的符號用心理學家魯道夫?安海姆的話說,是沒有什么差別的,他只是供兒童用來代表各種事物。有了涂鴉的基礎,孩子才形成了這種圖解符號。最初的簡單符號可能代表的只是兒童的任意選擇,但當他們制造符號的能力提高后,就會創造更為復雜的繪畫符號。我們得承認兒童的符號不是這個世界的復制品,兒童使用的材料會影響他們的符號制造。換句話說,就是兒童在這個階段畫他們所知道的,而不是畫他們所看到的。
第三個階段是前青春期階段。這一階段發生的身體、心理和社交上的變化時,前青春期的兒童與符號創造階段的幼兒會產生分離。雖然前青春期的兒童仍然天然地好奇和富有創造力,但他們學會了更加謹慎。當兒童在概念上變得更加復雜,對青少年的世界更加了解時,那些使前青春期的兒童感興趣的話題會在這些年間大幅度的擴展。這個時期的兒童除了有可能進行涂鴉外,即興的繪畫實際上已經消失了。在這一階段兒童更愿意接受各種藝術創作形式的教學,他們想知道藝術家是如何處理大小、遠近、重疊等的布局關系,以及表示空間的線條的結構問題等等。
三、兒童藝術教育的重要性
藝術創作對兒童的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全面發展都會起到非常有意的作用。藝術能為兒童提供發展他們內在創造力的手段,同時,還能將他們的情感、社交和審美自我融入其中。所有的兒童既有創造力,也有藝術鑒賞力,而創造力和藝術鑒賞力是通過藝術教育培養出來的。對于兒童來說,藝術是一種手段,用他們所有的感官進行學習和表達,藝術創作會增強兒童對外界世界的敏感度,是用藝術特有的方式提供了一種表達情感和形象思維狀態的手段。
參考文獻:
[1]滕守堯.兒童藝術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研究[M].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2]易曉明.尋找失落的藝術精神:兒童藝術教育的人文化建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陳世秀.神奇的兒童藝術教育:用藝術點燃孩子成功的火焰[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
[4]楊吉華.兒童藝術教育實例精選》[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5]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組編.全國優秀幼兒藝術教育活動課例評析[M]. 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6] (斯洛文尼亞) 阿萊斯?艾爾雅維茨,劉悅笛, 許中云譯.全球化的美學與藝術?[M].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
我國少兒舞蹈教育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現已日趨完善。少兒舞蹈藝術教育,在少年兒童成長過程中已成為不可缺少的教育門類,如何培養合格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新世紀接班人,是我們從事藝術教育工作者須探索的課題。
一般地講,素質教育是抽象的,藝術教育是具體的,素質教育是潛移默化的,藝術教育是直接的;素質教育的效果是各門類教育效果的聚合,當然,任何一種教育活動均離不開它的本體和對象。舞蹈藝術教育通過感官視覺、聽覺、知覺直接傳授給孩子,因此通過舞蹈藝術教育提高少年兒童自身綜合素質是有效的。
一、舞蹈藝術的律動教育與身體素質教育
一個立意新、層次高的少兒舞蹈,沒有一批基本功扎實、訓練有素的小演員,即使你的作品再好也無法充分地表現出編導的藝術意圖。演員既是你教育的對象,又是你的教育媒介,你的舞蹈作品主題思想、藝術效果是通過他們表演傳遞到其它教育對象的。所以,群體的兒童是你的第二藝術教育對象。舞蹈藝術的對象不是幾個、幾十個演員,而是很多學生。因此,第一教育對象至關重要。
舞蹈藝術教育要讓孩子們從不懂舞蹈到懂得什么是舞蹈,怎樣用優美的動作表現出舞蹈作品的主題必須有一個較長的過程。作為一名出色的演員,站得美,才能跳得美;站有站姿,才能夠解決整個身體各部位進一步的訓練感覺。另外,考慮到人體的氣韻對肢體的影響,應教給學生恰到好處的呼吸,掌握好韻律,使舞蹈動作的激烈訓練與巧妙的呼吸配合起來,加深孩子的自身感覺的協調。
同時,在加強肢體相互之間的協調平衡訓練時增加一些軟開度、肢體部位力量的訓練。在課堂中認真注意孩子對動作與音樂節奏配合的反應情況,要求學生必須具備很強的樂感,對音樂節奏的反應速度要快、要準。
為了培養孩子們的表演技能,需要從舞蹈的韻律教學入手,培養和鍛煉孩子的表演技能。在課堂上,根據不同的民族風格和民間風格的音樂,開設一些身體韻律、肢體律動課程,使孩子們從韻律和律動中體味舞蹈的內函,增強他們的理解和認識,了解身段和肢體在舞蹈動作中的功能和作用。并逐步開設一些技能即興表演課,在課堂上讓他們自由組合、即興發揮,從而培養孩子們的自發靈感與創編能力。通過自身體會,讓孩子們理解舞蹈藝術課的教學目的。
二、舞蹈藝術的美學教育與思想道德教育
舞蹈藝術的美學教育是提高一個人思想品質、陶冶道德情操、凈化靈魂的一種教育方式,舞蹈藝術是用人體動作的舞蹈語匯來表達或再現人類對真、善、美的追求與向往,通過舞蹈語匯表現人們對真、善、美的歌頌和贊揚,對丑惡的鞭笞。孩子們在舞蹈的表演過程中,是經過自己肢體表現出的舞蹈語匯把靈魂深處的真、善、美表達出來,無疑對自己是一個非常深刻的體會。因為在舞蹈創作過程中,編導的創作意圖、創作思想是通過演員的二度創作表現出來的,編導的創作意圖、創作思想是否能淋漓盡致地表達,關鍵是一度和二度創作能否達到高度統一、感知的交融是否完美。我認為孩子們對舞蹈藝術的感受越深,體會越多,其二度創作就會越完美。所以在舞蹈藝術教育過程中,孩子們對真、善、美、丑、惡認識越深,鑒別能力就會越強,思想與心靈就會越純凈,舞蹈中的每一個動作語匯表達得就越精辟。
我在《歡樂的小雪橇》、《心愿》、《井岡山下種南瓜》等舞蹈作品教學過程中,最大限度地突出舞蹈的美感,讓孩子們盡量去表現美的感覺。舞蹈《歡樂的小雪橇》以兒童們在草原上玩耍為主題,表現一群少年兒童從雪原深處在嬉戲的歡歌中飛奔出來,強烈的時代氣息激勵著小主人公的心靈。舞蹈《心愿》則以一個維吾爾族小姑娘向往戴上紅領巾,成為一名光榮的少先隊員為主題,表現熱情奔放而富有理想的小姑娘在黨的陽光下茁壯成長。這些舞蹈確實凈化了孩子們的心靈,陶冶了她們的情操。
三、舞蹈藝術的意識教育與心理素質教育
在舞蹈藝術的教育活動中,舞蹈的表演意識與兒童的心理素質、思維反應關系十分明顯,兒童的心理素質好,反應敏捷,對舞蹈的表演意識就強烈。在舞蹈教學和創編過程中,舞姿的動態與靜態反差很大。根據兒童心理學,孩子們在每一個舞蹈動態環境中,她們的思維反應能力與心理條件反射均比成年人快得多,而且具有高水平、高意境、高層次的少兒舞蹈,使其動感強、韻律緊。適應當代兒童思想發展的舞蹈作品和課程,在這方面我進行了多次的嘗試,如選用一些獨具特色、有民族風格、節奏感強的音樂,加以不同的身段韻律,肢體動作,讓學生體會動、靜的心理反應,體驗那種靜中有動,動中有靜的舞蹈律動感覺。在孩子們心理上驅使他們完成樹立自我形象,自我獨立意識的概念,增強他們的舞蹈意識。
四、舞蹈藝術的情趣教育與思維方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