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公文范文 > 留守兒童家庭教育論文

留守兒童家庭教育論文

時間:2022-07-12 09:27:0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留守兒童家庭教育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留守兒童家庭教育論文

留守兒童家庭教育論文: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對策

家庭教育是現代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現代教育的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從農村教育發展來說,根據農村教育實際發展狀況,有針對性地開展農村留守兒童教育,深入分析研究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實際情況以及農村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狀況,采取有針對性的對策和措施,切實有效地促進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發展。

一、家庭教育缺失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影響

1.家庭教育缺失影響兒童的心理健康正常發展。

心理教育是現代教育的重要內容,心理教育發展也是當下的素質教育最為重要的構成部分。在農村留守兒童的成長過程中,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務工,導致兒童缺乏父母的關愛,感受不到完整的親情撫慰,不能及時地向父母反映自己在生活學習中遇到的問題,長此以往,兒童就會變得孤僻、內向、封閉,不喜歡與人交流,與于父母產生了隔閡,不僅影響了父母的家庭教育,也影響了兒童與父母正常的溝通、交流,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

2.家庭教育的損失嚴重影響農村留守兒童的社會化進程。

社會化是指人在學習和生活過程中學會參與社會活動,體現自己價值的社會互動過程。社會化伴隨著人的一生,可以說社會化自始至終都存在于人們的社會化行為之中。在人的社會化發展過程中,兒童時期是人學習并形成社會能力、社會思維價值觀的重要發展階段。農村留守兒童從小就與父母分離,在兒童社會化的關鍵時期得不到父母的陪伴,沒有父母在身邊進行正確、科學地引導教育,使得農村留守兒童的社會化進程沒有受到家庭教育的影響,感知不到父母的社會化信息,父母缺位于兒童的家庭教育,影響農村留守兒童的社會化發展。

二、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的對策

1.積極調整政策,妥善解決外地務工人員子女上學問題。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發展的滯后不僅體現在農村教育發展水平的相對落后上,而且還體現在外地務工人員子女的上學問題。在農村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教育發展過程中,有關部門要打破城鄉分割的二元戶籍管理制度,根據實際狀況,整合教育資源。與此同時,政府還應出臺保障農民工子女就學的政策,降低農村子女入學的收費標準,減免打工借讀費用。通過政府和社會的共同努力,給農村留守兒童創造健康、穩定的教育環境,促進留守兒童的發展。

2.整合社會資源,全面促進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發展進步。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發展不僅僅是農村發展的重要問題,也是事關社會經濟發展,體現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問題。從社會層面來說,社會要建立起關愛留守兒童、促進留守兒童發展的工作機制,并建立實效性強的制度體系,保障留守兒童教育的發展。與此同時,政府還要加強與學校合作,成立相關組織,為留守兒童提供幫助,促進留守兒童的發展。另一方面,各類民間團體也要加強對留守兒童的幫助,發揮好建設作用,依托于青少年教育領導小組、未成年人權益保護委員會以及相關教育部門,促進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發展。除了政府、社會團體的幫助以外,學校還要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積極同政府、相關部門以及社會團體合作,整合社會資源,在扶貧助學、教育教學、預防犯罪、公共衛生、權益保護等諸多關鍵領域上開展相關工作,為農村留守兒童創造持續的,良性的教育環境,提高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水平。

3.增強農村中小學對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

農村中小學在留守兒童的全面發展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加強農村中小學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刻不容緩,這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建立留守兒童跟蹤管理檔案,建立科學完善的農村兒童管理檔案,篩選重點的幫扶對象,把重點幫扶對象工作與留守兒童幫扶工作相結合起來,全面的、系統的、有針對性地展開農村留守兒童幫扶工作。另一方面,學校要以學校領導為核心,成立相應的留守兒童幫扶小組,充分發揮學校領導的帶頭作用,并結合各班班主任、學科老師、幫扶教師小組以及相關志愿者的實際工作情況,整合資源,形成相應的合力,制定一系列的幫扶制度,促進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的教育發展。

作者:韓艷秋 張維東 單位:吉林省大安市聯合鄉小學 吉林省大安市聯合鄉中學

留守兒童家庭教育論文:農村家庭教育留守兒童論文

1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現狀

1.1農村留守兒童隔代監護比例過高

從農村留守兒童的監護人類型來看,91.3%的留守兒童由爺爺奶奶照顧,7%的由外公外婆照顧,只有1.7%的由叔、伯等親戚照顧。由此來看,隔代教育仍是留守兒童受教育的主要類型。實際中隔代長輩教育觀念的滯后和他們對孫子溺愛等現象是經常看到的,這些現狀使農村留守兒童在家庭教育中存在很多問題,隔代教育的弊病必須引起大家的關注。

1.2父母忽視對孩子心理方面的關注

在調查中發現農村留守兒童的父母非常關心孩子的學習,其關心程度超過了非留守兒童,但在心理教育方面,幾乎是空白。如在農村留守兒童中有33.2%的人會選擇在不高興時把心事憋著不說,而在非留守兒童中這個比例只有23.1%。在父母與孩子交流中,只有0.7%的父母與留守兒童談到了心理問題方面,而非留守兒童中這個比例為7.7%,比留守兒童的高出近10倍,差異顯著。

1.3監護人對農村留守兒童學習監督力度不足,交流少

監護人是指對無行為能力或限制行為能力的人(多為未成年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一切合法權益負有監督和保護責任的人,一般來說是父母,并作為被監護人的法定人,同時教育被監護人。而該地區留守兒童的監護人構成主要是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愛玩是孩子的天性,特別是小學階段的孩子,他們的自制能力差,學習和生活都需要家長的督促。根據調查我們發現:留守兒童和非留守兒童在學習被督促的構成結構比例中存在很大的差異。在留守兒童中,學習的監督人主要是老師和家長,比例分別為41.0%和46.3%,且兩者的比例差別不大;而在非留守兒童中,學習的監督人主要是家長,比例為71.8%,老師所占的比例僅為20.5%,這種現狀反映出在學習上非留守兒童的家長所起的教育作用遠遠大于留守兒童的家長。其次,在留守兒童中學習無人管的比例比非留守兒童高出一倍多。這種差異也許就給孩子未來的學習和發展埋下了隱患。同時調查也顯示出農村留守兒童與其監護人之間有效的交流并不多,有近一半的孩子很少與監護人交流,在缺少交流的環境下,監護人可能在留守兒童的情緒感知上出現落后,對他們的煩惱知之甚少,在這種環境中成長,農村留守兒童的性格很容易變得內向,暴躁等。

2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與成因分析

2.1隔代(或上代)撫養方式存在很多不利于孩子發展的因素

從調查的結果來看,在農村留守兒童中有90%多的兒童是由爺爺奶奶監護,從而形成隔代教育。隔代教育是當代教育中的一個難點,但在農村卻成為很多父母雙方外出打工的前提和保障,盡管隔代撫養解決了很多父母的后顧之憂,卻掩蓋不了農村隔代教育的諸多問題,老人負擔和責任的增加是農村留守兒童隔代撫養的直接后果。調查中大部分父母外出打工后,家庭中的老人不僅要種地,平時忙農活,還要照顧孩子,每天辛苦勞動后基本沒有什么時間和精力去管孩子,在訪談中有很多典型的例子。其次,老人們的教育觀念比較落后,文化素質和思想覺悟都很低,是憑經驗帶孩子,存在很多不利于孩子成長的因素:第一,他們很少注意營養的搭配,多采用溺愛的方式,較多地給予物質上的滿足,對孩子寬容、放任,甚至有些老人認為能讓孩子吃飽、穿暖、健康就行了,所以對孩子的日常行為、心理狀況等方面的教育有所缺失。第二,在學習方面,由于爺爺奶奶自身的能力有限,缺乏對孩子學業和品行的有效監督。在孩子讀一、二年級時會在空閑時間查看、輔導他們的作業,但當孩子上高年級后,爺爺奶奶就無法解答出他們在學習中遇到的難題。雖然不少爺爺奶奶仍經常提醒孩子的學習,但這樣的督促對孩子所起的作用甚微,很多孩子會反駁“你們又不會,看了也白看”,有的甚至選擇說謊話來搪塞爺爺奶奶的嘮叨。久而久之,孩子不但養成了壞習慣,而且學習也每況愈下。還有一些農村留守兒童是由叔、伯等親屬幫忙照顧的,從而形成上代教育。在實際中,這些監護人對孩子的教育有所顧慮,他們認為不是自己親生的兒女,不好嚴格管教。于是在這樣的家庭中長大的農村留守兒童行為更容易被放縱,學習也只是靠老師的管束。現實中存在的這兩種家庭教育模式很容易讓留守兒童養成任性的心理行為,而且他們彼此之間語言上缺少溝通,很容易造成孤僻、自以為是的性格,遇到問題不向老師或親屬反映的心理,這些問題長期累積,不予改善,將不利于他們形成積極向上的性格。

2.2父母對家庭教育職能和內容的片面認識

總體而言,一般農村家長的綜合素質較低,父母在教育孩子時帶有較強的隨意性和不確定性,對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長中應發揮怎樣的作用并沒有形成科學的認識,農村家庭對孩子的教育多數是隨意的,沒有確定的觀念指導,也沒有具體的理論支持。盡管在問卷調查中有80%以上的農村留守兒童的父母重視孩子的學習情況,但這些家長長期不在孩子身邊,他們能直接對孩子的教育產生的作用極其有限,而且他們對這些教育內容的重視主要是根據自己的所見所聞和與老師的交流推測而來的。另一方面,老師與家長的交流中談得最多的仍是學習方面的內容,老師對學習的強調反過來又會加強家長對孩子學習的關注,這會使家長對孩子教育內容上的片面認識形成惡性循環。在回收的調查問卷中也明顯地反映出這一點,不僅在農村留守兒童的父母中超過85%的人很關心孩子的學習情況,這個比例超過了非留守兒童,而且也因為受到父母的影響,留守兒童對學習的喜愛程度也遠遠超過了非留守兒童。這些都會造成家長們對孩子學習的片面重視,從而忽視如心理等方面的教育。

2.3父母、監護人與農村留守兒童間的有效交流太少

父母與孩子的交流對孩子有著直接、持久和潛移默化的熏陶作用,而對于農村留守兒童,由于空間的限制,他們與父母交流的機會少很多,而和爺爺奶奶由于觀念、想法和時間等原因,他們之間的交流并沒有產生很好的效果。當留守兒童經常看到其他同學與父母朝夕相伴,被關心和疼愛,而自己得到的很少時,內心會感到失落和自卑。由于這些內心的活動很難向外傾訴,留守兒童們就會感到沒人能夠真正理解自己,在長期的比較和情緒體驗下,逐漸產生了自卑的心理。自卑感一旦形成,就會以一種負向情緒存在,隨著父母外出務工時間的延長,這種自卑感可能不斷增加和泛化。在這種的情況下,他們可能會通過其他行為來解除自己的自卑感,比如對爺爺奶奶的管教不聽不理,向父母提出無理的要求,父母回來時有更多的嬌氣和要求等。然而在很多家長看來,孩子的心理應該是簡單的,他們的任務就是注意身體,好好學習,父母們在外面辛苦工作就是在盡自己的努力為他們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當孩子表現出這些情緒時,父母不會想到是孩子心理方面的問題,反而會覺得孩子在無理取鬧,對孩子的這種情緒往往放任不理,有的甚至會辱罵孩子。家長的這種做法只會加重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讓他們在遇到心理方面的問題時不敢向父母或別人傾訴,他們更多的是選擇把事情憋在心里。調查中也反映出,農村留守兒童選擇把事情憋在心里的比例遠遠高于非留守兒童,他們的心理狀況明顯會差于非留守兒童。

3改善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對策

3.1通過交流建立和諧的親子關系

在高陽鎮,勞動力轉移的現狀使務工人員分成兩撥,一部分會在市里或較近的地方工作,另一部分則在北上廣這些經濟發展快的大城市,對于就近工作的父母一般回家次數較多,跟孩子面對面交流的機會也會更多,而對于身處大城市的父母大多數都選擇過年時回家,這樣不僅可以節省回家的成本而且也是傳統文化的體現。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現代通訊設備的應用拉近了外出務工人員和子女的距離,通過電話等通訊工具父母可以和孩子充分的交流,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家庭教育的缺失問題,從電話中了解農村留守兒童在家里的生活狀態,多去傾聽孩子心里的想法,并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多去鼓勵他們,適時地給予他們獎勵或口頭上的表揚、和她們分享外面有趣好玩的事情、自己的想法等,從而建立和諧的親子關系。

3.2父母應樹立正確的教育觀

作為孩子的啟蒙老師,父母的行為對孩子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都會產生極大的影響,因此家長的言傳身教不可小視。家長應提升教育意識和教育觀念,把孩子健康全面發展放到首位,從多個角度關心孩子的生活和心理的發展,使孩子從思想上不僅僅只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也應該通過書籍、電視等多了解其他方面的信息,從小樹立孩子的是非判斷能力、人生觀和價值觀。另一方面,父母們外出打工都是希望孩子能生活得更好,他們基本會把自己節衣縮食的錢拿出來補償給孩子,以此彌補他們內心的愧疚。長期下去,孩子可能會習慣高品質的生活而不懂得勤儉節約和珍惜,家長不但沒有彌補家庭教育的缺失,反而使孩子養成不好的生活習慣。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性格缺點會很明顯,也很難抵擋住社會上的誘惑。如果他們缺錢了,就會習慣性的找父母要,而且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所以父母應該改變消費觀。首先,不要用金錢去彌補親情的缺失,而是應該多關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其次,多了解孩子在生活學習上的想法,觀察他們心理上變化,留意他們的行為,給予他們積極向上的教育。盡可能多地回家陪陪他們。再者,父母們也可以利用在外打工的條件,了解一些先進的信息,給自己充電,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建立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取向,同時把這種積極向上的觀念傳遞給孩子,這也能更好地教育孩子,孩子也會更加依賴,維護親情關系。

3.3加強父母、監護人、孩子三者的溝通

在實際中,由于農村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多是兒童的祖父輩,他們很難對留守兒童進行細致的照顧。所以父母們應該從以下方面做好與監護人的配合。第一,外出務工的父母有必要做好遠程控制。不要將孩子托付后就不聞不問,家長應多和孩子的監護人溝通,了解孩子近段時間的動態,若發現孩子有什么不對的地方,趕緊和監護人、老師聯系,盡快解決問題,防患于未然。建立家長、孩子和監護人之間良好的關系紐帶,并通過配合學校教育保障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生活。第二,監護人要重視與農村留守兒童的交流。監護人跟孩子相處的時間要比父母的長,他們是真正承擔起教養孩子的責任和義務的一方,即使是祖輩,也應該盡己所能有意識地提高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多和孩子溝通,畢竟孩子年齡還小,性格較天真,多溝通就可以更多地了解他們的想法,在以后生活中做出改善,這將有助于孩子的成長。

作者:羅晨曦 陳小麗 楊彩秀 單位:武漢工商學院 高陽中心小學

留守兒童家庭教育論文:社會化家庭教育中留守兒童論文

1兒童社會化含義

家庭則是兒童早期接觸最多的生活場所之一,而家庭作為社會的一個子系統,家庭成員間的關系和互動是兒童社會化的起點。家庭教育對個體發展的影響主要體現為家庭教育的個體社會化功能,家庭教育對社會發展的影響通過家庭教育的個體社會化功能實現。在這一過程中,家庭教育應著重培養兒童以下幾個方面:提升自我認知水平、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培育良好道德品質、培養社會角色認知、培養基本生活技能。具體說來即是家庭教育不僅有助于兒童習得社會生活的基本規則,而且有助于培養兒童的親社會行為,還有助于兒童鍛煉與人交往、溝通的能力,更有助于培養兒童正確的社會角色意識,從一個自然人轉變為社會人。

2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影響

由于父母一方或雙方長期在外,造成農村留守兒童家庭功能弱化或不完善甚至是缺失,使孩子教育處于“真空”狀態,這對兒童的生理、心理、人格以及社會化進程都會造成十分不利的影響。

2.1適應不良

郝振等的研究表明,農村留守兒童在社會適應性的得分上顯著低于非留守兒童。兒童適應不良是缺乏安全感的外在表現。農村留守兒童一般在其很小的時候父母就不能在身邊照顧,一般將其交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親戚或朋友代為監護,由于家庭結構的不完整,與父母分離帶來的分離感以及與監護人的隔閡感,容易使留守兒童在焦慮、敏感等的檢出率顯著高于非留守兒童,即留守兒童相較非留守兒童更容易焦慮和敏感。留守兒童和父母相處時間減少,空間距離加大,渴望父母關懷、愛護等一系列的需要得不到及時的滿足,導致留守兒童親子依戀的安全性降低,相對非留守兒童更容易產生人格障礙,即容易形成攻擊型人格或者是畏縮型人格,較難形成安全型的依戀。而根據美國心理學家約翰?鮑威爾的研究表明,早期沒有形成安全型依戀的兒童缺乏對人最基本的信任,不能與人很好地相處,人際交往能力得不到鍛煉,容易使他們產生人際關系障礙。由于人際信任度低,不善于處理人際關系,與人交往往往表現出退縮畏懼或目中無人,難以與人建立、維持穩定融洽的關系。從而使農村留守兒童更容易出現適應不良行為,例如:退縮或沖動、內向孤僻、敏感多疑、人際關系緊張等問題。

2.2認知偏差

有研究表明,農村留守與非留守兒童在認知偏差上存在著顯著差異,具體表現為留守兒童的認知偏差顯著高于非留守兒童。這種認知偏差首先體現在對自我認知方面存在偏差,由于長期缺少親情關注,留守兒童難以進行合理的自我認定、自我評價和自我控制,留守兒童大都有比較嚴重的自卑感,對自我的認知和評價更多集中于消極方面。另一個表現則是在生活中對事件的認知上,相比非留守兒童,農村留守兒童更容易用消極的眼光看待事件,最顯著的體現就是會把不好的事情發生原因都歸咎于自己身上。缺乏父母的引導、教育,加上自卑感,使得留守兒童在認知方面存在普遍偏差,不能相對客觀地評價自己和看待問題,缺乏自信,做事缺乏主動性。

2.3學業成就不高

父母長期外出打工會對留守兒童的學習動機、學習過程和學習環境產生一定的影響。留守兒童的學業成績等級為“優”的比例顯著低于非留守兒童,而等級為“差”的比例又明顯高于非留守兒童。也有研究表明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不理想,在班級名列前茅的只占12.6%,處于中游的占63.6%,處于下游的占22.7%。以上研究結果都表明留守兒童的學業成就顯著低于非留守兒童,從而導致農村整體教學質量難以提高,出現了農村學生自1990年以來考上重點大學的比例不斷滑落的現象,進而影響我國人力資源整體素質的提升。

2.4難以形成親社會行為

由于留守兒童長期與父母分隔兩地,本身缺少清晰的榜樣行為可供模仿,再加上沒有父母對其親社會行為進行及時的評價、獎勵、強化和懲罰,使得留守兒童難以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道德品質和形成正確的社會角色認知。按照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可預知,長此以往留守兒童的親社會行為將難以形成并轉化為道德行為。更為嚴重的是當留守兒童在兩難的道德情境下面臨抉擇和取舍時,當他們迫切需要一個道德知識的傳授者、咨詢者和道德行為的示范者時,他們卻不得不面對的是有著陳舊觀念、知識匱乏的監護人,不僅會引發留守兒童的困惑和內心沖突,更為嚴重的后果是由于道德學習過程的受阻,使他們無法形成正確的道德價值觀和做出正確的道德判斷。

3家庭教育缺失的原因

3.1父母親情缺失

兒童所有的情感之中,父母親情是最基本,也是其他感情所不能替代的。但是隨著城鄉經濟差距的擴大,越來越多的農村富余勞動力背井離鄉到城市謀求更好的經濟條件,造成的留守兒童從小便與父母分隔兩地,由于時間、地域或是工作忙碌等原因,使得留守兒童同父母之間缺少必要的情感紐帶,情感交流較少甚至幾近于無。

3.2責任心不足

父母法律意識缺乏,責任心。有些留守兒童的父母以工作繁忙為理由將教育子女的責任完全推給委托監護人以及學校老師身上,認為自己只需要滿足留守兒童的經濟需求就完成了自己的義務,照顧、督促和教育留守兒童是委托監護人和學校老師的責任,將自己完全置身于教育子女行列之外,這是大多數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的一大原因。

3.3教育觀念和方式的滯后

據有關調查表明,在父母外出的留守兒童中,大多數的留守兒童與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作為祖輩存在代際隔閡,容易出現溝通障礙;作為委托監護人,本身就沒有直接教育留守兒童的責任,教育尺度難以把握;另外留守兒童父母本身囿于自己知識水平不高、教育觀念陳舊所限,又受到新“讀書無用論”的影響,不知不覺放松了對孩子的要求。

4對策

4.1家庭層面

4.1.1增強留守兒童父母的責任意識

增強留守兒童父母的教育責任意識。讓其認識到將孩子扶養教育成人,不僅僅是憲法賦予每一個公民應盡的義務與責任,也是一種社會美德的體現。因此,留守兒童父母應具備較好的教育責任意識,不能忽視家庭教育,甚至將教育子女的責任完全交給委托監護人或是學校老師,無論工作多忙碌都應該盡量抽出時間主動承擔起教育子女的責任。

4.1.2加強留守兒童同父母的溝通

必須加強留守兒童同父母的情感交流。留守兒童父母應主動關心留守兒童,不僅僅是關注留守兒童經濟方面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增強情感方面的交流和關懷,真正地關心留守兒童情感方面的需求,給予足夠的親情支持和解答兒童成長方面的困惑,不僅從物質層面盡量滿足留守兒童的需求,更要從精神層面真正關心兒童身心健康發展。

4.1.3革新教育觀念和方式

無論是留守兒童父母還是委托監護人都應該有意識地通過不斷的學習改善和提高教育子女的觀念和方法,摒棄“讀書無用論”的思想和粗暴的棍棒教育方式。留守兒童父母首先應當認識到讀書是為了讓自己的孩子全面發展,而不僅僅是為了找工作。再一個教育方式也可以借鑒心理學行為主義強化理論的相關方法,當留守兒童習得或表現出一個有利的行為時,家長或委托監護人給予及時的物質或精神獎勵,增加這一行為發生的頻率,表現出不當行為時,家長或委托監護人要及時制止,減少這一不當行為再次出現的頻率,改變只批評不夸獎的教育方式。

4.2學校層面

4.2.1切實貫徹“家——校”交流制度

學校應針對留守兒童建立專門的檔案,制定并貫徹落實“家——校”交流制度,對家長和委托監護人傳授有效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再一個就是合理運用如手機、微信和網絡等多種手段保證學校老師與家長、監護人的聯系,以便老師和留守兒童父母或委托監護人都能準確而及時地了解和反饋留守兒童的心理動態。

4.2.2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識

讓更多的教師掌握心理學知識,以便及時發現和解決留守兒童可能存在的心理問題。有條件的學校可以通過開設心理健康課程的方法,讓學生掌握必備的心理知識,同時運用心理學中團體輔導的方法,以班級為單位成立留守兒童“互助小組”,讓這些有著相同經歷的留守兒童在一個理解、包容的環境中分享彼此的快樂和憂愁,交流他們成長中的困惑和疑慮,適時地讓他們掌握一些積極悅納自己和排解煩惱的方法。“互助小組”不僅可以豐富留守兒童的業余生活,而且還可以從共同的交往活動中培養和學會分享、互助和合作等意識和行為,促進留守兒童健康成長。

4.3社會層面

4.3.1大力推進新農村建設

首先政府各職能部門應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發展,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逐步縮小城鄉差距。繼續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切實增加農村富余勞動力就業機會,努力縮小城鄉間經濟發展水平和義務教育階段教學質量的差距,切實保障農村留守兒童享有與城市兒童平等接受優質教育資源和服務的權利。再就是要把農村留守兒童的保護、教育工作納入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規劃中,確保農村留守兒童:學業有教、親情有護、安全有保。

4.3.2凈化留守兒童外部教育環境

留守兒童大都處于學齡期,心理和生理本就不成熟,充滿好奇,再加上缺乏父母監管,很容易被一些庸俗和低級趣味的社會不良因素所誘導。一方面,政府有關職能部門應該盡快研究、制定、出臺和落實相關的法規和政策,大力弘揚和營造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遏制和打擊消極墮落的低俗思想;另一方面加大對學校周邊網吧、電子游戲場所等娛樂場所的整治和監管力度,為留守兒童教育構筑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

作者:龐懿 郭徽 單位:廣西大學教育學院

留守兒童家庭教育論文: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論文

一、關于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研究的概況

(一)研究視角

目前的研究視角以單一學科為主,多學科結合為輔。其中,肖薇薇的《改善我國農村留守兒童人文關懷的思考》從人文關懷的角度探討如何加強留守兒童的教育;智世勇的《試析我國農村留守兒童犯罪的原因》則從犯罪心理學的角度,分析農村留守兒童犯罪率上升的主要原因;高志強的《農村留守兒童教育補償機制研究———基于湖南的調查和教育生態學視角》從教育生態學的視角對留守兒童的學校、家庭、社會的教育補償措施進行研究。除此之外,其它研究均以社會學、教育學、心理學單一或相互結合的學科視角進行研究,如郭曉霞的《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社會學思考》、張春玲的《農村留守兒童的學校關懷》、黃曉慧的《關于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思考》。

(二)研究路徑

從已有的30篇文獻來分析,研究路徑大致分為兩種。第一種是單一論述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的形成原因或應對措施。如:王海波的《淺談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管理中的問題成因》主要分析了家庭教育缺失的成因;周幫琴的《農村學校如何做好留守兒童教育管理工作》則側重探討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缺失的對策。第二種是除了分析原因、提出策略,還對當前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現狀與造成的消極影響進行論述,如:唐喜梅、盧清的《農村留守兒童親子教育缺失問題及對策研究》。

二、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研究的主要內容

家庭教育對兒童成長起到至關重要的影響,許多農村家庭的父母由于外出打工而不能對子女很好地履行教育職責,導致兒童嚴重欠缺家庭關愛和教育,現有的研究主要圍繞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現狀、成因、消極影響、應對策略等方面展開探討。

(一)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現狀研究

對于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缺失的表現,專家學者們作了詳細分析。依據監護主體的不同,莫艷清將農村留守兒童家庭缺失的表現模式分為四種:“單親”家庭型,隔代撫養型,親友代管型,自我管理型。其余學者的分類基本一致,且都認為無論哪種模式都不同程度地造成了家庭教育的欠缺,給留守兒童的成長埋下很大隱患。黃曉慧認為這些模式下的家庭教育有以下方面的表現:家庭教育時間嚴重不足,教育管理方式異變,教育過程重智輕德、重身輕心,教育上過分依賴學校。黃炳宣、陽崇波對六個鄉鎮的十二所學校進行專題調研,發現其中有三個村的留守兒童達到510人,占在校學生的80%,一兩年甚至三五年沒見過父母的留守兒童不在少數,且大多數孩子剛蹣跚學步時就和父母分隔兩地,在生活上雖能溫飽,但缺乏思想引導、監管。陳世海與占海玉進行調查和訪談發現,隔代教育的教育方式簡單、粗暴、專制的方式非常突出,老人運用斥責、體罰以及剝奪兒童權利的方式逼迫孩子服從,對孩子的學習不甚關心,有些老人連孩子的生日、班級都不清楚。

(二)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消極影響研究

1.阻礙兒童身心的健全發展。李佳圣采用問卷、座談、訪談等形式,對鄂東南2個縣市的10所鄉鎮中心小學和10所鄉鎮中心初中留守兒童教育問題進行專題調查,得出留守兒童具有人格發展不健全、學習成績差、人生價值觀扭曲等特點。并指出,變相的親情補償造成教育方式失誤,面對留守兒童所需要的親情反饋,父母往往通過錢、物等補償方式,使孩子產生錯誤的價值觀并誤入歧途。費招娣指出農村留守兒童存在性格障礙、人格發展障礙以及行為怪誕等問題:性格上容易自卑、任性、悲觀、暴躁、內心封閉;人格發展上易嫉妒憎恨他人、與人交往不真誠、不友好、欺騙老師和家長;在行為上容易違紀打架、謾罵他人、隨地大小便、對長輩沒禮貌。

2.不利于社會結構的穩定。當前研究一般從宏觀與微觀兩個角度分析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給社會造成的不良影響。黃曉慧的分析是宏觀角度的代表,她根據社會流動理論,認為當前社會的流動是機會均等的純粹流動,而今后制約流動的主要因素是學歷(受教育年限),城市人受教育年限高于農村人,流動機會多,會逐漸居于社會統治地位;農村人由于學歷跟不上,流動機會受限,處于城市邊緣人的位置,居于社會底層,這樣造成城鄉兩極分化更為嚴重,構成社會不穩定。秦艷艷、閆軍印的分析是微觀角度的代表,他們從家庭的角度出發,說明夫婦與親子構成了社會結構基本三角的基本社會關系,夫婦關系以親子關系為前提,親子關系以夫婦關系為必要條件,缺一不可。家庭教育是親子教育的主要途徑,是促使社會基本三角穩固的保證,若家庭教育得不到落實,必定影響以家庭為基本單元的社會的穩定與發展。

3.減慢農村教育的發展進程。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問題不僅關系著留守兒童自身的健康成長,也關系到眾多家庭的和諧發展,更關系著農村人口素質的提升,對我國新農村建設與構建和諧社會產生很大的影響。有學者指出,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使教育無法通過家庭教育得到更好保持或延伸。農村家庭教育的負面影響減弱甚至抵消了學校教育對學生的正面影響,拉大了城鄉教育的差距,延緩了農村教育的發展進程。

(三)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應對措施研究

廣大學者為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問題提出了許多應對措施,大致可分為以下幾方面:

1.深化現行制度改革,消除城鄉壁壘。姚忠旺建議要加快戶籍制度改革,逐步弱化乃至取消與戶籍相聯的城鄉隔離制度,保障勞動力的合理流動,為異地求學創造更加寬松的條件。柳浩翔提出國家應為留守兒童早日進城就學與父母團聚制定合理的優惠政策和條件,補償父母的家庭教育權和兒童受家庭教育權。在考試制度改革上,學者們均呼吁:教育主管部門要加大升學考試制度改革力度,逐步取消因戶籍原因造成的生源地限制,允許留守兒童和流動兒童就地參加各類升學考試,從制度上保障農村留守兒童的合法權益。

2.增加教育財政投入,調整資源分配。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堅持教育公益性質,加大財政對教育的投入,規范教育收費,扶持貧困地區、民族地區教育,健全學生資助制度,保障經濟困難家庭、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吳支奎認為政府須強化中央與地方財政轉移支付,向農村教育實行政策傾斜,增加農村基礎教育投資,公平分配公共教育資源,促進城鄉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他還建議把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納入新農村建設的整體規劃,建立“留守兒童”教育管理財政支持機制,如:設立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管理專項經費,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等。同時,學者們一致認為還要加大寄宿學校的建設力度,按時發放農村教師工資,完善農村教師社會保障制度和工資報酬制度,防止教師資源流失。

3.完善教育補償制度,加強學校關懷。若父母沒法給孩子提供所需的家庭教育時,學校應該尋求途徑給予留守兒童關懷。張春玲認為學校可以通過以下方面給予留守兒童更多關懷:開展家庭咨詢,舉辦家長學校,成立家長指導委員會,建立留守兒童工作的組織(如建立留守兒童專項檔案和監護人聯系制度),教師家長與心靈對話制度,配備心理咨詢師建立心理健康咨詢制度,整治校園周邊網絡環境。王一濤、冉云芳則建議學校應積極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培養兒童健康的情感傾向,設立各類興趣小組,開設書法、美術、體育、音樂、舞蹈等課程,讓這些活動豐富農村留守兒童的校園生活,讓他們在生機勃勃的校園里感受到家庭般的溫暖和成長的快樂。專家學者們還指出教師作為專業的教育者,有責任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不足。針對此,周幫琴提議為學習能力差、監護人教育能力弱的留守兒童安排教師擔任家長,關心留守兒童生活起居并輔導其學習。

4.轉變父母家庭觀念,強化教育意識。父母是家庭教育的實施者,父母重視家庭教育才是解決家庭教育問題的關鍵。胡花平、康春英提出雙方要權衡雙方外出務工對子女的利弊得失,要轉變觀念,深刻認識家庭教育對孩子的重要性,要把孩子的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地位,確保孩子健康成長。留一方在家中照看孩子,避免“空巢”家庭,對孩子身心產生影響。沈優美也指必須扭轉只要給孩子留下足夠的錢就是對孩子負責的錯誤觀念,家長就算外出工作也要為孩子選好委托監護人,并與委托監護人和學校老師保持經常性聯系,充分了解孩子的學習和生活情況。

5.整合社會力量,形成教育合力。黃曉慧提出“成功的教育是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共同作用的結果,不可偏廢。”還舉出榜樣例子:衢州市柯城區華墅鄉劉坂村成立了“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指導中心”,上級婦聯組織還幫助招募了大學生志愿者在寒暑假期間來“指導中心”輔導村里的留守兒童,不但豐富了留守兒童的校園生活,還讓他們得到有效的心理輔導和社會關愛。王一濤、冉云芳提出充分利用村里的廣播及宣傳欄擴大效應,印發圖文并茂的家庭教育知識資料并派送到家,開展家庭教育知識競賽、推選家教榜樣等活動,還可以招募大學生村官、退休教師以及村里榜樣父母作為教育干事,掌握村里留守兒童的情況,及時與學校溝通聯系。

三、關于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研究的局限與展望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已有研究為深入探討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問題奠定了很好的基礎,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彌補這些不足是未來研究的一個走向。

1.多學科綜合研究不足。從研究學科看,介入對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研究的學科還較少,且大多數研究都是在某一學科的范疇內進行,缺乏多學科的綜合研究,這使得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研究視野較為狹窄,不利于研究的全面深入。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問題是一個具有多學科性質的領域,未來的研究應加強多學科融合研究,突出社會學、教育學、心理學分析的同時,把生態學、管理學、醫學、倫理學等學科視角納入研究,多角度多方位豐富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研究成果。

2.研究方法比較單一。當前對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研究的成果大同小異,文章之間的借鑒率高,經驗總結多,創新建議少,研究質量得不到很大提升。未來的研究應盡快脫離研究的瓶頸狀態,提高理論研究的精度,減少重復的定性研究,注重實證研究與定量分析,把研究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與層次。

3.可行性策略研究不夠。對于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的解決方案,學界提出了各式各樣的建議,有些取得了不錯的成效,有些效果不佳,實行難度大,也正因為如此,可行性的策略研究成為今后研究的重中之重。解決措施關鍵是適用與否,尋求一套適用的計劃方案,需要考慮各地的風俗、文化、經濟、政治等多方面因素,不能忽略當地客觀情況而隨便套用策略。

四、總結

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問題,是一個復雜而長期的工程,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多方面的努力和配合,但關鍵是要盡快結束留守兒重的留守生活。關于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問題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間,需研究者們用嚴謹的態度和開闊的視野,尋求切實可行的解決之道。

作者:楊梅 王小丁 單位:西華師范大學四川省教育發展研究中心

留守兒童家庭教育論文:探求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不足及舉措

一、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

1.學校教育的制約。

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和親情的缺失,留守兒童渴望從學校生活中得到溫暖,學校是家庭之外對孩子教育起直接決定性作用又一渠道,學生的學習態度、自立意識、品德修養的養成等都離不開教師的教育和培養。然而,由于多種原因,農村學校對留守兒童的管理和教育方面還不到位。缺乏針對留守兒童的積極有效的制度安排。由于留守兒童存在問題較多,如學習成績不佳,課堂表現不優,性格孤僻、行為異常等,需要教師對其進行經常、深入、細致的觀察和了解,耐心的教育和管理。然而,由于農村學校缺乏合理的制度性安排和有效的保障機制,加之學校條件較差,師資力量薄弱,教師素質較低,待遇不高,部分老師既要承擔繁重的家務勞動又要打理田間農活,不能把更多地精力投入于教學和管理中,于是形成了“放羊式”、“看孩子”的教育局面。致使大部分留守兒童在親情關懷缺失的情況下并沒有得到來自學校和教師指導和關愛。

據調查91%留守兒童反映,老師沒有開過家長會;89%留守兒童反映老師沒有和自己談過心。不合理的教育評價機制。在應試教育大行其道的今天,學校考核教師的主要標準是升學率高低和學生成績的好壞,據調查,學校主要以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升學率的指標的完成情況給老師們排名和確定獎金的數額,老師只以學習成績作為評定學生優劣的標準,這樣一種片面的考評機制,使得學校和教師最重視的是學生的學習成績,一些成績較差的學生就被忽視甚至被拋棄了,其中農村留守兒童占了相當大的比例。據調查,小學階段的留守兒童學習興趣還比較濃,學習成績和在校表現都還較好,優秀的也不少。但到了初中階段,情況就發生了變化,極少的留守兒童能表現的優秀。

2.政府及社會環境的影響

相關管理部門責任不明。地方政府部門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關注不夠,沒有把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作為一項專項工作來抓,缺乏統一的部署和明確的責任分工,在對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指導和管理過程中出現分管不力,管理不到位,甚至部門之間相互推諉的情況。再加上威縣農村數量多,農村留守兒童家庭地處分散且數量多,地方政府的經費投入不足,工作人員的積極性不高,缺乏有效的指導和幫助,一些工作往往流于形式。地方政府對農村教育的投入不足。由于政府對農村義務教育的投入長期不足,使得農村義務教育學校辦學經費短缺,義務教育質量難以保證,更缺乏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專項資金,也造成了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的出現。農村周邊環境對留守兒童產生負面影響。由于村委會沒有對公益事業和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投入,使得農村缺乏適合青少年活動的場所及設施,又沒有農村圖書館和其他文化娛樂場所,有的只是網吧、麻將室、游戲廳,尤其是寒暑假,這些孩子就像出了籠的小鳥一樣,到處瘋跑、瘋玩,網吧、游戲室隨處可去,在這種情況下極易受到不良風氣的影響,甚至走上違法犯罪道路。據調查,83%農村或學校周邊有網吧或游戲廳,幾乎所有農村都沒有圖書室和適合青少年活動場所。

二、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的對策

1.改善家庭教育狀況。

樹立全面發展的教育觀。在家庭教育中,由于情感因素的影響,常常會出現情感與理智的矛盾,甚至沖擊理智的現象,使家庭教育失當。因此確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內容。家長不僅要關心孩子學習,更要重視對孩子的情感培養,心理健康、品質、安全教育,幫助孩子確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重視責任心培養和能力的提高,避免過度溺愛,更不應所有的事情都包辦代替,要大膽地放手讓孩子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幫助孩子從小樹立對家庭、對社會的責任意識、規范意識,培養其自覺履行義務的自覺性。改進家庭教育方式。科學、理智的教育方式是家庭教育的關鍵,據調查,大部分農村留守兒童家庭在教育方式還存在,諸如打罵、放縱、溺愛等不理智現象,這對留守兒童的成長產生了一系列問題。因此,留守兒童父母或其他監護人要講究科學的教育方式,根據孩子的個性特點、學業水平、思想道德狀況、日常表現等慎重選擇和運用恰當的教育方式,還要注意環境、條件的變化對教育方法的影響和制約,考慮綜合運用多種方式和方法,同時要重視加強親子溝通和交流,運用親情的力量創造和諧溫馨的家庭環境,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加強與學校的溝通與配合。留守兒童父母或其他監護人應積極主動與學校聯系和溝通,及時了解孩子的學習、交往、心理、行為等方面情況,并積極配合學校對孩子進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和管理。

2.學校加強對留守兒童的系統管理,傾注更多關愛。

加強對留守兒童的監管,對留守兒童投入更多的愛心和耐心。各班級應建立起留守兒童個人檔案,針對留守兒童的特點和需要,把對留守兒童的監管列入學校管理的目標,并制定專門的管理計劃方案。如班主任或任課教師經常與留守兒童溝通、談心,給予他們愛的關懷,及時了解他們中表現出的不良傾向和問題,進行耐心地說服教育;盡可能讓父母與孩子保持聯系,定期通電話,便于家長對孩子進行教育和溝通,也使留守兒童時常感受到父母關愛;定期家訪,召開留守兒童監護人座談會,了解留守兒童在家中的表現,相互溝通,交流管理留守兒童的經驗,有針對性地制定教育策略;無論是學習、生活、安全、心理、交往等方面都要給予留守兒童更多地指導、幫助、關心、鼓勵和支持,使他們融入到集體中,增強自信,活潑開朗,積極向上。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豐富留守兒童的課余生活,培養他們的素質和能力,增強同伴友誼、師生情誼,遠離不良環境和場所。開展“愛心媽媽”志愿服務。結合我省婦聯開展的“愛心媽媽”志愿活動,組織有條件、有意愿的教師,擔任“愛心媽媽”,給予留守孤困兒童更多的物質幫助,心理疏導,感情撫慰,用母愛和親情溫暖留守兒童,使他們在感受到師愛的同時,又能享受到母愛,彌補他們的情感缺失。

3.強化政府和有關部門的監管和幫助。

制定和完善相關政策、法規。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根本辦法是,制定和完善相關政策、法規,從法律上、制度上把留守兒童問題納入到社會經濟發展的總體目標中加以解決。加強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發展農村寄宿制學校教育,實現對留守兒童的規范化管理,學校利用有效的教育資源,加強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確保他們能夠更多地得到學校和老師的關愛。借助于“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政策,統籌城鄉發展,促進農村經濟發展,鼓勵農民在家鄉創辦企業,使更多農民能就近務工;做到“掙錢養家”兩不誤,從而減少留守兒童,創造良好家庭環境。開辦家長學校,幫助他們樹立科學的家庭教育觀念,形成科學的教育方式,及時與孩子溝通感情,加深親子關系,發揮家庭教育的作用。

4.構建社會關愛服務體系。

建立留守兒童活動場所。教育部門協同學校、村委會建立留守兒童活動中心、圖書閱覽室等活動場所,配備圖書、活動用品等,豐富留守兒童的課余生活,為放學后無人看管的留守兒童提供學習空間、娛樂場所。開展暑期興趣活動班或建立大學生實踐教育活動基地。建議村委會將缺乏監管的留守孩子們集中起來,征召大學生志愿者,利用閑暇時間輔導孩子們學習,或教他們繪畫,唱歌、講故事等,開展各種文化、娛樂、教育活動,既豐富了留守兒童們的文化生活,還可以對孩子們形成一定的監管。開展“愛心家長”志愿服務或由媒體攜手社會各界、愛心企業共同發起“關愛留守兒童”活動,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愛和幫助,緩解他們的心理壓力,感受親情的溫暖。

作者:宋素敏 單位:邢臺學院法政學院

主站蜘蛛池模板: gogo专业大尺度亚洲高清人体 | 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品| 人妻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一冢本| 国内精品九九久久久精品| 国产精品无码无卡无需播放器| 超清纯白嫩大学生无码网站| 无码毛片aaa在线|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人人爱| 特级欧美插插插插插bbbbb| 荡女精品导航|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欲求不満の人妻松下纱荣子| 欧美孕妇变态孕交粗暴| 中文字幕v亚洲日本在线| 亚洲成av人片一区二区密柚| a级毛片毛片免费观看久| 日韩无码电影| 国产成人无码av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人成蜜芽| 亚洲精品无码精品mv在线观看| 免费a级毛片无码| 免费看国产精品3a黄的视频| 国产v在线最新观看视频| 成人国产欧美大片一区|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专区网站| 天天燥日日燥| 久久综合噜噜激激的五月天| 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无 | 黄色网站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八十老太另类| 免费a级毛片|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东京热| 国产精品亚洲欧美大片在线观看| 两性午夜刺激性视频| 小12萝裸体洗澡加自慰| 国产情侣疯狂作爱系列| 18精品久久久无码午夜福利| 精品人妻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不见久久见免费影院| 一本大道久久东京热无码av| 欧美老熟妇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