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10 19:53:4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文化素質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新時期;英語教師;文化素質
一、引言
2008年北京將要舉辦奧林匹克運動會。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它在中國社會發展中的作用顯得越來越重要。因此,在我國的英語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勢在必行。英語課程的任務是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學生樹立自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聽、說、讀、寫技能,形成一定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培養學生的觀察、記憶、思維、想象能力和創新精神;幫助學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拓展視野,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觀,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新課程標準對我們英語老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改革的成功與否關鍵在于教師,教師素質在提高教學效益中的地位至關重要。
二、培養英語教師文化素質的有效措施
1.培養英語教師以學生為本的英語教育思想
長期以來,我國英語教學帶有明顯的功利主義色彩,忽略了英語教育的人文性目的。英語新課程要求我們從“以知識為本”的教育理念轉變為“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重新認識英語課程的目標與定位。興趣和信心是推動人從事某種行為的基礎,英語教師培養學生自主英語學習的興趣和信心是以學生為本教育思想的關鍵。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關鍵是教師需要重視對學生自主學習英語的興趣和信息的培養,具體包括幫助他們認識自主學習的作用和必要性,轉變他們的學習觀念,幫助他們意識到學習成功的關鍵在于學習者本人,使學生學會主動承擔學習的責任,成為自主獨立的英語學習者,自我管理英語學習,培養良好規律的英語學習習慣等。此外,以學生為本的英語教育思想強調學生在英語學習中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同時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自主英語學習的技能,主動協助學生根據自身條件制定切實可行的學習目標,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大大提高效率。[
2.英語教師需要不斷提升自身綜合文化素質
新課程中提出了綜合運用語言能力的級別目標,為了盡可能地完成教學目標,每一位英語教師應該做到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不斷提高英語專業素質。在英語教學模式與時俱進的時代,教師要從權威性的教導者,轉化為學生英語學習的促進者,鼓勵者,甚至是合作者,首先就需要具備良好的個人素質,具體包括淵博的英語專業知識、較為廣闊的知識面,同時應具備豐富的輔導和支持學生的教學技能和方法,同時寬宏的心胸、耐心的性情也不可缺少的。新時期英語教師不能只是被動地執行課程標準,應當是課程設計的參與者,課程實施的組織者、促進者、開發者和研究者。新課程的英語課本中包羅萬象,十分具有時代感、思想性和真實性。新時期英語教師要積極地為自己創造后繼教育的條件,自覺加強中外文化修養,拓寬知識面。同時,學校可以實施雙語教師培訓,推廣雙語教學和英語老師綜合素質的有效提高,有條件的學校可以要求外籍教師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談談中西方文化的差異,通過教師間的交流進一步了解西方文化,提高教學中的文化意識。總之,英語教師只有不斷“充電”,通過自學、互學、進修等多種學習渠道不斷提高英語專業知識及英語教學水平,才能把學生帶上良好的英語學習軌道。
3.充分利用現代網絡教育技術豐富英語教學
隨著信息技術時代的到來,研究在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的英語教學方法,是廣大英語教師面臨的一個新課題,在英語教學中合理利用計算機輔助語言教學(ComputerAssistedLanguageLearning,簡稱CALL)是現代英語教學發展的新趨勢。英語教師要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開發英語教學資源,拓寬學生學習和運用英語的渠道,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果。教師在實際的英語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音像和網絡資源等,豐富教學內容和形式,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也可以利用計算機和多媒體教學軟件,探索新的教學模式,促進個性化學習,幫助學生了解英語國家文化,不斷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加深對本族文化的理解,發展他們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總之,使用這些現代化網絡多媒體教學手段為學生創造了一定的英語環境,增強語言交際的真實感,提高學生的求知興趣,使課堂教學更加生動形象。因此英語教師必須要學會熟練使用電腦,能進行豐富的英語課件制作,以便更好地為英語素質教育服務。
三、總結
總之,實施英語素質教育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要實現這一工程,需要解決很多問題,其中英語教師自身文化素質的好壞對整個英語素質教育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新時期教師的文化素質不能只拘泥于某一方面,應該是多方面的。教師的素質與學生的素質、教學質量密切相關。在新時期,英語教師應不斷地更新知識,不斷地探索,提高自身的素質,才能趕上教改的步伐,適應當代教育發展的需要。因此新時期英語教師需要不斷充電,完善自己的教學手法和知識儲備,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英語素質教育。
參考文獻
1.王雪梅,康淑敏.新課改背景下的中學英語教師現狀調查研究.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06,(12)
2.范治光.知識經濟時代對教師素質和能力的新要求.內蒙古電大學刊.2007,(1)
1.明顯的網絡信息時代烙印
隨著科技的快速進步,一些與網絡技術類似的科技產物出現并且影響著許多年輕人的思想與行為,年輕人更容易接受與理解嶄新的事物,并且大多數情況他們傾向于從網絡中尋找有用的信息,因此,從這一角度來說現階段大學生的思想養成受到網絡世界很大程度的影響。
2.獨立的人格和維權意識思想
由于時代的變遷,新世紀的年輕人在思想上與老一輩人呈現較大的不同,這集中表現在性格方面,比如現在的大學生群體思維活躍,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在遇到問題時能夠打破常規去看待問題,找到最合適最具有挑戰性的解決途徑,因此,現階段年輕人更有思想頭腦,也更加大膽。在此基礎上,他們形成了較為獨立的人格意識與維權意識,并且認識到法律能夠給自身權益帶來保障,因此,學校應該抓住這一點對其進行良好的權益意識教育。
3.較強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創新意識
這一代年輕人代表著時代的新鮮血液,他們廣泛采納與吸收各種新知識,具有較強的思辨能力與實踐操作能力,同時年輕人還具有開放性的思維與創新意識。
4.脆弱的心理及較弱的抗挫折能力
正是因為現階段年輕人有著突出的個性和鮮明的性格,導致他們在遇到大的困難并且不知道怎樣去解決時容易出現懈怠心理,因此,可以看出這一代的年輕人內心比較脆弱,多愁善感,抗挫折能力較差,所以針對這一現象學校應該疏導學生的心理,這樣一來才能夠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健康發展。
二、大學生入學文化素質教育培養模式的創新探究
1.把握新生心理,做好迎新工作
對于剛剛入學的新生來說,一切對他們來說都是嶄新的,在這里他們會遇到新的學習場所、新的老師和同學、新的生活環境,學生對一些未來將要發生的事情充滿好奇和期待,在這樣一種心態下,學校和教師應該抓住新生的心理特征,將文化素質教育貫穿到大學生的入學文化教育過程中,教師通過鼓勵讓學生放松緊張的心情,讓學生在新生入學儀式上自我介紹,讓同學之間相互了解,并且新生在入學期間遇到的問題與心理困惑都可以與教師溝通解決。
2.加強大學生品行規范教育和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
學校為了能夠給新生營造更好的學習環境,讓新生從入學以來就能夠迅速進入正常的學習與生活軌道,在新生入學時就需要對學生進行校規校紀以及思想道德的相關教育,這樣一來能夠讓新生在了解自己所就讀學校的一些基本情況時還能夠對自身提出一定程度的要求,讓新生從入學以來就形成自覺約束行為的意識,共同維護學校的整體氛圍。具體舉例來說,可以在進行入學文化素質教育時讓學生學習校內管理規章紀律、違紀處罰條例規則、住宿環境管理細則、教師評級機制、校園網絡管理以及成績公示細則等。通過對這些條例的介紹,讓學生了解學校內部管理的大致情況,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對學生進行“八榮八恥”的榮辱觀教育,讓學生在學習日常文化知識的同時謹記國家與社會的需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在入學時讓學生了解在學校需要遵守的紀律規范。
3.開展入黨啟蒙教育
在新生入學時,除了詳細介紹學校的規章制度以外,還有一項十分重要的環節,就是對學生進行入黨的啟蒙教育,這是學生在進入大學以后必上的一堂課。在這樣一堂課中,學校告訴學生要想在未來為社會與國家貢獻力量、實現人生價值,就應該在此時此刻踐行黨的教育方針、遵循黨的教學理論,開展一系列講座以及宣傳活動,讓學生從以新生的角色進入學校開始,就能夠感受到國家以及社會對自身發展的殷切關懷,在這樣一種文化素質教育模式下,能夠讓學生懂得珍惜眼下的學習時光,以全新的姿態投入到學習與生活當中,為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切實努力與奮斗。
4.開展專業性創新教育
每個新生在入學的時候,都會選擇一個自己心儀的專業作為未來四年主修的領域,但在過去新生入學時,并沒有對新生所進行這方面的教育,而新型模式下的入學教育更加注重以學生所選專業為基礎進行與專業相關的教育與學習指導,這樣一來能夠讓學生在進入學習與生活正常軌道之前就對自己所選擇的專業有初步的了解,并且通過這一模式,能夠提出自己所選專業存在的問題,并與相應的任課老師進行溝通。通過這一環節讓學生更好迎接專業課的學習,這對未來的就業與發展都能夠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三、結束語
由此可見,各大高等院校應該重視入學教育這一環節,加強對學生的入學思想道德教育以及文化素質的培養,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將該階段的教育模式與時代背景相聯系,順應時展的潮流,讓新一代大學生能夠在良好的氛圍下學習知識以及相關技能,為各個專業領域輸送更加優秀的人才。
作者:孫巍 單位:吉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郭聲健.藝術教育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30.
論文關鍵詞:高職,文化素質,現狀,對策
一、引言
文化素質是人才素質中最基礎的方面,文化素質教育開展得如何,關系到大學生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養成,關系到大學生精神境界和智慧水平的提升。
曾經倡導和推動文化素質教育工作的原教育部副部長周遠清同志強調:要深入開展文化素質教育工作,應從“三注”發展到“三提高”,即從“注重素質教育,注視創新能力的培養,注意個性發展”的教育觀念進一步發展到“提高大學生的文化素質,提高廣大教師的文化素養,提高大學自身的文化品位”。因此,文化素質教育應該成為高校素質教育的主題,而加強高職文化素質教育工作,又是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級應用型人才的需要,也是高職院校面向21世紀,改革傳統教育思想和人才培養模式,提高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的一項重要措施。
二、高職院校學生文化素質的現狀
我國高校文化素質教育自20世紀九十年代中期提出以來,在全國高校得到較為普遍的發展,高職院校作為高校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現狀,其鮮明的職業定向性和崗位針對性使一些人誤解了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阻滯了人文教育的實施和延伸。一些人認為,高職院校就是為社會培養技術應用人員或技術工人的,因此只重視對學生進行專業性理論知識的灌輸和實用性技術的培養,而忽視了對學生作為一個全面發展人的綜合素質的培養,這樣就出現了在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方面的不和諧現象。在這種教育模式下培養出來的高職學生,普遍存在著技能水平尚好,但社會適應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差等問題。
通過問卷調查我們對高職學生文化素質狀況有以下幾點感受:
第一,缺乏足夠的民族文化積累。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豐富的民族文化積累,可以增強民族自豪感,提升愛國主義思想。但是,有些大學生對中國歷史的認識很模糊,對現實世界、現實社會的認識很膚淺,有的甚至連自己國家的地理環境、省會城市都說不出來。顯然,這樣培養出來的人是有很大缺陷的。
第二,知識結構單一。高職院校為滿足職業要求的特殊性,過緊、過嚴、過專的專業設置使學生缺乏對其他專業的了解,導致知識結構失衡。結果是,在畢業生的自我鑒定、求職信等書面材料中錯別字不斷,甚至連基本的語言表達能力也不過關。
第三,思維方式的片面性。許多高職學生由于缺乏直覺、想象力等形象思維的訓練,在思維方式上往往帶有片面性,考慮問題總是非此即彼,缺乏辯證思維方式。由于社會科學知識缺乏和思維方式的局限,許多人往往形成模式化、程式化的思維定勢,這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他們的想象力和創新能力。
第四,心理承受能力差。調查顯示,高職院校學生中普遍存在心理脆弱現象。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失衡,使他們的心理素質差,許多人承受不了人際關系的壓力,更承受不了突如其來事件的打擊。他們對社會、對事業缺乏熱情,對人類、對自然缺乏愛心,對親人、對朋友缺乏關心。盡管他們有技能、能頂崗,但卻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不能適應工作環境,不能處理好人際關系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三、加強高等職業教育中文化素質培養的對策
1.從思想觀念上真正重視文化素質教育
文化素質教育在高等職業教育中的缺失現狀,首先是人們思想上的問題。教育的本質,首先是教會學生做人,而人文是為人之本,科學教育則啟發靈性。因此,只有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相融合,教育才能順應時展的潮流。所以,我們要使教育工作者和全社會從思想上真正認識到文化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只有這樣,才能將文化素質教育真正貫徹到教育實際中來。
首先,在科學教育中,要在學習知識、培養能力的過程中進一步學習追求真善美的科學精神,同時在教育方面要善于發掘科學發展過程中富有教育意義的“文、史、哲”,即人文精神。只有從文化學的視野看待科學,從人文學的角度理解科學,才能洞察到科學在促進社會發展和人的自我完善中的深層意義,從而充分認識到科學的不可估量的巨大精神價值。
其次,在人文教育中要體現和提高教育的科學性。人文教育的科學性,在于為人們提供社會行為選擇的標準;科學教育的科學性,在于為人們提供思想認識判斷的標準;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就是在教育實踐中,培養大學生在對待自然社會和自身發展上樹立起認識判斷和行為選擇的標準,也就是“學會做事”、“學會做人”、“學會生存”。
2.加強和提高教師的文化素養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著名理論家錢理群先生曾經說過:“未來的教師應充盈人文精神,學識淵博而見解深刻,能獨立思考,善于與他人合作,善于營造一種和諧的教育氛圍”。因此,提高教師文化素養是提高大學生文化素質的前提。
教師與在校學生相比,他們有著更為豐富的生活和工作經歷,對人生和社會的理解與感悟自然要更為深刻一些。如果教師們能夠結合自己的專業和興趣,讀一些著名科學家寫成的人文和科學精神緊密結合的文章,如楊振寧教授的《美與物理學》;讀一些文化、歷史、哲學類的精華,如李約瑟的《中國科技史》,或是《論語》、《莊子》這樣代表中國文化精神源頭的書籍,他們會比學生更快、更深切地體味其中所蘊涵的科學與人文精神。另外,學校也要給教師創造學習充電的機會。高等職業學院只有首先建設一支具備較高文化素養的教師隊伍,才能完成時代賦予的培育社會急需的應用型人才的重任。
3.構建文化素質教育的基本支撐體系
用涵蓋文、史、哲、經、法、藝術、現代科技、自然科學等九大學科門類的知識摘要的廣博而豐厚文化底蘊的支持。但考慮到高職教育培養特點和各院校的師資情況,課程內容應注意:(1)具有較強的概述性現狀,應能濃縮文化藝術的精髓;(2)具有較強的兼容性,使不同學科、不同專業、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選修,并從中受益。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應強調人文與科學的自然滲透與融合,以體現人類文化的整體性以及現代科學發展的態勢。
4.切實加強大學生的社會實踐
知識的積累主要靠學習,而素質的提高主要靠實踐,因此,加強大學生的文化素質教育不能停留在上課、讀書、聽報告這個層面上,還必須引導和創造條件讓學生在生活實踐、社會調查、科學考察、科研活動和社團活動中自覺提高個人的文化素質。這樣,既使學生拓寬了專業知識的外延,進一步提高人文社會科學修養,又推進了校園文化建設,營造了生動而健康的文化氛圍。
5.努力把文化素質教育貫穿到專業教育的全過程
把文化素質教育貫穿于專業教育的全過程中,一方面,要自覺地把專業課程本身蘊含的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貫穿于教學過程中;另一方面,要把文化素質教育的有關內容自然地滲透到專業課教學中。教師在講授專業課時,要自覺地將專業課程和實踐課程中蘊涵的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傳授給學生,充分挖掘和發揮專業課對學生人文素質培養的潛移默化作用,真正做到教書育人。
參考文獻
[1]周濟.整體推進高校文化素質教育,2005
[2]中國高職高專教育網,tech.net.cn/,2006
[3]陳春蕾.基于ERP沙盤模擬的實踐教學模式研究.商業經濟,2011(1)
【關鍵詞】研究生 文化素質教育 現狀及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6-0140-02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研究生正是國家朝氣蓬勃的一代,正如勉勵研究生所說:“我們處于一個偉大的時代,有著偉大的目標,可謂生逢其時、責任重大。”這對高校如何進一步提高研究生的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研究生教育作為中國教育的高端教育,肩負著為國家培養棟梁之才的重任,在教育逐步大眾化的形式下,如何進一步提高研究生文化素質教育,保證研究生的培養質量,成為越來越受關注的問題。
一、研究生文化素質教育現狀及問題
1.研究生文化素質體系尚未構建完善
研究生文化素質體系的構建基礎在于研究生文化素質教育課程的構建,而課程構建存在的最普遍問題主要為課程設置隨意性大,且教學手段單一,構建不完善,缺乏循序漸進的學科銜接和聯系。在一些高校存在課程輕松學生多且教學系數大,課程復雜學生少且教學系數小,不合理之處顯而易見,這正是文化素質課程設置中存在的問題,課程構建不夠全面,考核方式不夠科學,在未形成自身特色的情況下,對研究生也缺乏相應的吸引力。
2.研究生文化素質創新能力培養不足
創新能力的培養,作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戰略目標的要求,不管對本科教育還是研究生教育,都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在2016年杭州G20峰會中,所說的“創新發展方式,挖掘增長動力”,首先需要的就是一批具有強烈創新意識、持續創新能力的高水平創新型人才,而研究生將會是未來這只隊伍的核心和中堅力量,但在我國研究生文化素質教育中,目前往往還存在制約提高研究生創新能力的教育理念,在培養模式和教育思想上,與發達國家整體還存在著一定差距。
3.研究生自身缺乏提高文化素質意識
研究生文化素質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前提需要研究生自身認識其重要性。但隨著就業壓力的增大,越來越多的研究生更傾向于將時間花費在與就業相關的專業知識學習上,來應對司法考試、會計考試等專業測試,而忽視了自身文化素質的培養。更有甚者,在急功近利的思想影響下,抄襲剽竊,使學術道德、為人誠信,都受到了嚴峻的考驗。
二、研究生文化素質教育提升路徑
1.構建完善的研究生文化素質體系
(1)合理設置課程體系,教學滲透人文精神
研究生文化素質教育課程貴在精而不在多,更多的傾向于研究生的自主研究和學習精神的培養,通過精選現有課程,在專業課程的設置上,滲透人文精神,加強思維方式的訓練和指導,教會研究生如何去找到問題的答案,而不是教會問題的答案。通過綜合性的課程,將歷史、文化、音樂等內容提煉優秀精華融入其中,通過熏陶,潛移默化的引導學生,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2)改革考核方式,注重實踐活動
研究生文化素質教育教學方法不應教條,需要通過啟發、互動的方式進行,教師和學生的關系更多的是指導下的探討,而不是簡單的灌輸和限制。應該合理地利用網絡、多媒體等現代的教育手段,有針對性地因材施教,讓研究生深入社會,在實踐中鍛煉成長,將知識的積淀與生活的閱歷結合起來,不斷感知文化素質教育的深刻內涵。
(3)注重師資培養,提高文化建設水平
優秀的教師隊伍是高校成功最關鍵的因素。作為研究生文化素質教育,需要通過人才引進、校內培養等多渠道的手段培養優秀師資,通過探索校際合作的新方式,爭取做到資源共享,教師互聘,建立起一支既有學科知識又有文化素養的骨干教師隊伍,為研究生文化素質教育的培養打下堅實的基礎。
文化建設方面,需要總體規劃、全面布局,一方面加強圖書館、學生活動中心等場所建設;另一方面,通過文化素質活動,媒介宣傳、修養講座、文藝活動,提升校園整體文化氛圍,讓學生在富有特色的校園文化精神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2.注重培養研究生文化素質創新能力
創新能力作為研究生文化素質培養的重要環節,前提是以人為本。在研究生創新培養過程中,首先,需要培養研究生敢于懷疑的意識和積極上進的求知精神。通過切實保證其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導師的主導作用,讓研究生敢于懷疑,并能在引導下正確尋求科技創新的途徑。其次,需要培養研究生扎實的理論基礎知識和合理的知識結構。創新的能力不是空中樓閣,也不是紙上談兵,只有做好專業教學與文化素質教育工作,才能使研究生思路靈活,視野廣闊,從而提出獨到的新見解和新想法。最后,需要培養研究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和科學操作能力。創新的能力需要由理論到實踐,這就需要其具有廣泛濃厚的興趣、堅忍不拔的毅力和不撓不折的精神,良好的文化素養是創新能力的重要保證。
3.提高研究生自身文化素質意識
提高研究生自身文化素質意識,首先,強調文化素質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通過文化達標測試,將文化素質教育與學位掛鉤,督促研究生找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從而努力提高自身文化素養。其次,加強誠信道德教育,尤其注重學術道德培養,建立起學術道德的監督約束機制,杜絕急功近利的思想,同時加大對研究生優秀論文的指導資助力度,形成鼓勵、激勵研究生投身科研的優良風氣。最后,引導研究生充分認識到文化素養對其職業規劃的重要性,開展合適的就業指導課程,將文化素養拓展融入其中,拓寬研究生就業途徑,為研究生順利創業、就業創造條件。
參考文獻:
[1]耿彥君,曹一偉,張玲.高校研究生文化素質教育的現狀及存在問題[J].高等農業教育,2013(2):106-109.
[2]周小軍,王樂生,張瑾.基于傳統文化的研究生人文素質教育的思考[J].中國成人教育,2016(10):97.
[3]張筱麗,陳尚榮.普通高校術教育的問題與對策[J].學海,2005(6):198.
論文摘要:中等職業教育以就業為導向,就是要培養學生具備“零距離”上崗和隨著未來社會發展應有的轉崗、轉業與敢于自主擇業、創業的綜合素質。這一綜合素質應當包含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心素質和職業素質四個方面。
21世紀需要的是更具人文素質和文化底蘊的“技術人文主義者”,即“未來職業人”。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不能簡單地視為培養“技術勞動者”,不能簡單地視為以培養“單能型”就業人才為辦學目的。以就業為導向的就業能力更多的是由能夠從一個崗位流動到另一個崗位、一個企業流動到另一個企業的能力來決定的,而不僅僅是某個特定崗位的技能,應當是“知識要切實,技能要精熟,人格要完整”的“心、腦、手”的統一。以就業為導向,更應該關注未來職業人的生命價值,加強“科學”與“人文”的融合,培養各方面和諧發展的人。素質是能力發展的自然前提,離開這個物質基礎就談不到能力的發展。因此,要讓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成為具有“各方面和諧發展”能力的人,應該且必須培養學生具備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心素質和職業素質。在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綜合素質結構的四大要素中每一個要素都有其獨特的功能,其中身體和心理素質是基礎、前提和內部依據,思想道德素質是統帥、方向和保證,科學文化是工具,職業素質是主體和核心。它們彼此相對獨立,自成體系,又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共同制約著學生的行為。
一、思想道德素質
思想道德素質是指人在一定的社會環境和教育的影響下,通過個體自身的認識和社會實踐,在政治傾向、理想信仰、思想觀念和行為準則、道德清操等方面養成的較為穩定的品質。具體包括判斷政治是非、分析各種事物,把握行為規范的水平和能力,以及為實踐一個目標所應具有的堅強意志和毅力。思想道德素質是人的重要內涵,決定著人的尊嚴、價值和成就。這是因為它對人的其他素質的提升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成長成才的基礎,不僅是每一個人成長的精神支柱,而且是完成職業生涯和成就人生事業的支撐,“有才無德,其行不遠”。中等職業學校的畢業生作為未來社會建設的有生力量,在掌握看待和處理客觀事物的世界觀、方法論、思維方式即哲學觀點及其衍生發展的相關理論、思想的同時,不僅要具有“為個人服務社會之準備”、“為國家及世界增進生產力之準備”的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信念追求,而且必須具備“對所習之職業具有嗜好心,所任之事業具有責任心”,“具有優美和快樂之情操及共同協作之精神”的“敬業樂群”的職業道德。
二、科學文化素質
科學文化素質指一個人具有的科學知識水平、文化涵養、創造水平和科學審美水平以及運用科學文化的能力,包括正確的學習習慣、豐富的知識基礎和完善的智能結構。科學文化素質是人自身發展、創造新事物能力的一種標志,它是個體適應現代社會的工具,也是學生個人可持續發展必需的能力。未來的文盲并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要能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需求,不僅要擁有從事職業崗位所“夠用”的文化基礎知識、專業知識和比較熟練的職業技能,還要具備運用所占有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利用現有知識去學習新的材料,攝取新的知識,學會并掌握原來不懂而又要用的新理念和新技術,也就是要善于學習。 三、身心素質
身心素質是指身心發展的水平和比較穩定的身特征,它既非先天素質生長而成,也非純外在的教育影響所致,而是先天素質與后天社會生活影響,特別是教育內化后的“合金”。健康的身體,是個體健康成長和適應社會要求的物質基礎。心理素質決定綜合素質,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人才成長的前提和基礎。心理素質作為一種精神載體,在人的社會文化素質形成過程中起著中介和基礎的作用,不論是知識的獲取,還是品德的形成,無一不以認識、情感等基本的心理過程和能力、氣質、性格等個性心理特征的形成為基礎。所以,對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在注意發展和培養其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思維力和注意力的同時,這必須注意他們的動機、情感、意志、性格、理想等非智力因素(即心理素質)的發展和培養。心理素質在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綜合素質各要素中,是最具有能動性的因素。它不僅可以在主客體互相作用的過程中,對外部影響起到重要的作用,而且可以對內部環境起到重要的調節和整合作用。面臨自主的市場經濟,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他們無論將來從事什么工作,在擁有健康的身體基礎上,都必須具有自信、自立、自強的性格,合作競爭的技能,開拓創新的精神,艱苦踏實的作風,科學嚴謹的態度,應變調控能力。
【關鍵詞】綜合性大學 素質教育 實踐 探索
實踐證明,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基礎,有利于推動我國高等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創新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研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載體――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基地,對提高我國綜合性大學的大學生素質教育工作水平,促進大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綜合性大學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建設實踐及存在問題
(一)綜合性大學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配置簡單,工作分工不明確
在教育部批準設立的93個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中,各高校根據自己的資源優勢和辦學特點,分別將其掛靠在學生處、教務處、校團委等部門,基地辦公室大多是合用或借用。基地工作人員少,工作未明確分工,通常是按照上級安排,在做其他工作的同時,兼做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的各項工作,導致基地工作人員精力投入不夠。
(二)綜合性大學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管理制度不健全
目前,綜合性大學都在結合各自學校的特點,探索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建設的途徑,忽視了基地各項制度的建立和健全。而建立健全基地制度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是達到基地目標的保證。在基地缺乏制度保證的情況下,各項工作的開展沒有一套規范的辦事流程和行動準則。
(三)綜合性大學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課程設置缺乏系統性和針對性
在實際工作中,有些綜合性大學對文化素質教育課程的概念界定不清,于是將專業課以外的所有課程,統統劃到文化素質課程里,導致文化素質教育課程設置混亂;還有些綜合性大學隨意拼湊文化素質教育選修課程,導致選修課程設置缺乏系統性和針對性……加之學生在專業壓力、就業焦慮、市場導向等因素的干擾下,不夠重視文化素質教育課程,導致部分綜合性大學文化素質教育課程教學質量低效。
二、加強綜合性大學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基地建設的理論探索
(一)建立健全綜合性大學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的各項規章制度
目前,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經過了試點探索、實施推廣兩個階段,進入普及提高階段,這就對制度的建立健全提出了迫切要求。制度是基地工作有序開展的重要保證。綜合性大學要進一步建立和完善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的監督 、管理等配套規章制度,規范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課程設置和校園文化活動、社會實踐活動,保障基地工作的順利開展和有序進行,使綜合性大學的文化素質教育工作真正實現規范化、制度化、科學化。
(二)提高綜合性大學教師的文化素養
綜合性大學應以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基地為依托,為從事文化素質教育的教師提供平臺,重視教師隊伍建設,同時,嚴格考核,使教師增強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素養的動力;其次,通過鼓勵教師參加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學術研討會,申報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課題,發表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論文,出版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學術專著等多種途徑,提升教師文化素養,形成一支穩定的高水平的教師隊伍,為推進綜合性大學的文化素質教育工作提供師資保證。
(三)實行“校中校”的辦學模式,全面提高綜合性大學學生的文化素質
1. 加強文化素質教育理論和實踐問題的研究。
貫徹落實中央關于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部署和要求,深入探討文化素質教育的目標、內涵、可行性教育途徑等,指導文化素質教育工作。鼓勵教師從事相關的理論和教學研究,根據本省及學校情況,編寫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讀物,申報校內外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課題等,提高綜合性大學的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研究水平,有效推進高等教育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2. 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和社會實踐活動。
綜合性大學可結合自身實際和地方特色,在現有各種藝術節、體育節、學術論壇的基礎上,創新文化實踐活動模式,營造和諧健康的校園文化氛圍。此外,應開展校際間的交流活動,整合地緣文化優勢,爭取社會教育資源,與當地的歷史博物館、紅色文化和傳統文化教育基地等加強合作,發揮綜合性大學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的輻射和示范作用。
3. 設計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課程體系。
綜合性大學學科設置比較齊全,師資比較充裕,應利用這些資源優勢,將文化素質教育納入到高校本科教學質量和教學改革工程中,積極引導學生涉叉學科,完善知識結構。根據本校特色和師資優勢,構建一個以心理健康課程、科學普及課程、藝術審美課程、文學經典課程等為主線的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設置相應的學分,要求學生畢業之前完成相應課程的學習,以考核或考查方式結業,并發給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學校結業證。
【參考文獻】
[1]關于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EB/OL〕. 1998-4-10.
但是每一所綜合性大學的辦學定位和辦學理念的不同也要求他們在文化素質教育方面應該有自己的特色。而每一個較為專業的大學由于專業的不同,在文化素質教育的具體做法上也有所不同。例如農、林、化等較為理工科的專業學校在文化素養教育上的做法和師范、美術和音樂偏文科的學校當然會有很大的不同。即使是同一學校,由于專業的不同,社會對該專業人才要求也會有所不同,文化素質教育的具體做法也應有所差異。
本文以旅游專業為例,分析旅游專業類的院系如何設計、開展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素質教育。
一旅游業文化素質特色解析
1文化素質的概念
大多數教育專家都認為“素質”是“人在先天生理基礎上經過后天教育和環境影響而內化成為相對穩定的心理品質”[2],包括精神、態度、心靈、價值觀等。一般來說,素質包括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業務素質和身體心理素質,這四個素質是緊密相聯系的。道德思想素質是根本,文化素質是基礎,業務素質是主干,身心素質是保證[3]。可見,文化素質是提高思想道德素質、業務素質、身體心理素質的基礎[4]。
文化素質是由知識、能力、觀念、情感、意志等多種因素綜合而成的一個人的內在品質,表現為一個人的人格、氣質、修養、學識等[5]。從表現形式上看,主要包括累積的知識和以知識為媒介而逐漸養成的一種習慣和能力[6]。文化素質是內在的、隱含的,通過人的言行外顯出來。因此,文化素質是態度、習慣、方法、能力、行為。文化素質的這些特性就要求文化素質教育要內外兼修,注重文化成果轉化的生命形態,特別是做人的態度、境界,做事的智慧和方法[7]。
2旅游業中文化素質的特色
作為一個服務行業,旅游業對其從業人員文化素質的要求是以旅游的本質特性決定的。
旅游本質上是一種文化體驗活動。旅游者離開日常工作生活的地方,到一個新的環境去感受、體驗不一樣的文化。近年來,旅游作為一種文化體驗的性質和特征愈益鮮明地表現出來。隨著旅游者文化素質和品位的提升,以及旅游消費觀念的變革,旅游活動的文化含量和文化需求也隨之增長,形成了以文化為構成內容和表現形式的新的旅游產業。
旅游消費本質上是文化符號的消費,旅游者通過對自然環境、建筑、歌舞、節慶禮儀、餐飲住宿等外顯形式的消費,獲得內隱的文化所指。
旅游作為文化體驗和文化符號消費活動的特征對旅游業提出了新的要求。旅游產品和服務必須圍繞著文化符號這個核心來設計和提供。整個旅游活動的組織和實施也就是一種文化創意活動。旅游從業人員就是文化創意者,他們根據旅游者的文化需求,開發旅游目的地、設計旅游線路、創造符號化的旅游文化產品、提供富有文化特色的服務。這一切活動既要有鮮明的文化表現形式,又要蘊含豐富的文化內容。
旅游從業人員文化創意者的身份對其素質,特別是文化素質,提出了極高的要求。首先他們必須知曉自己的本土文化,更要了解旅游者的地域文化;其次他們必須具有良好的文化展示的實踐能力,在他們設計的旅游產品、提供服務的過程中體現出文化內涵。該文化素質的要求也得到了行業需求調查的驗證。為了了解旅游企業對旅游從業人員文化素質的要求,筆者選取了上海八家大中型旅游企業作為調查采訪的對象,他們在行業中均處于領頭羊的地位,因此他們的意見可以反映整個旅游企業的意見。調查以中高層管理者為主要對象,主要采用面談和問卷相結合的形式進行,采訪談話均全程錄音。根據兩項調查數據分析,八個采訪對象均認為文化素質對旅游從業人員非常重要。在應該了解的基礎知識中,應該包含中國傳統文化、西方文化、各個地域文化、歷史、娛樂知識等。旅游從業人員文化素質的表現形式可以從訪談中常出現的幾個關鍵詞中體現出來:能說會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融會貫通、有修養、有氣質、會娛樂游客、擅長接待游客、心理素質強、有較強的心理承受能力等。
據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旅游行業對其從業人員文化素質的要求不同于其他行業。他們對文化素質的基礎知識要求更高更廣。他們要求行業人員不僅認知這些知識,還要內化這些知識,在旅游產品的設計和服務過程中自然地體現這些知識,特別是旅游目的地的地域文化、本土文化更應該反映在他們的態度和服務行為中。他們的一言一行都應該富有本土文化的內涵。這種高文化素質也要求從業人員具有一種文化自覺性,在服務過程中要學會創造性傳承民族文化,注重文化的理解、貫通和傳播。同時,旅游行業服務性的本質也要求從業人員具有良好的服務態度、服務意識、擅長和不同的游客打交道。
二旅游專業文化素質教育的途徑和方法
1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的經驗
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的建立為其他院校文化素質教育的開展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基地的主要做法包括以下幾點: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相結合;素質教育貫穿專業教育始終;建設改善校園文化氛圍;開展各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等,具體的內容詳見下表1。
(注:本表改編自王義遒[8])
從表1可以看出,文化素質教育的每一個版塊都有其各自的目標。第一課堂的開展幫助提高學生對各種文化知識的認知;各種第二課堂的開展幫助學生擴展知識面、感受各種文化現象的魅力;校園文化氛圍的建設則為學生感受各種文化現象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環境;各種豐富多彩課外活動的開展幫助學生提高認知和感受;校內外的各種實訓實踐活動則給學生提供體驗的機會,從而通過體驗提高能力,把知識內化為素質。
2旅游專業文化素質教育的途徑和方法
旅游專業屬于應用型較強的專業,特別強調學生服務技能的培養。如果強調文化素質教育,旅游專業就能更好地處理知識、能力、素質三者之間的關系,因為素質對知識、能力起著主導作用。知識是素質的基礎,能力是素質的表現。高校文化素質教育的使命就是強調知識轉化為能力并內化為素質[9]。對旅游專業而言,文化素質提高的過程就是知識的獲取、能力提高的過程。
筆者非常贊同宋彩萍等的觀點:文化素質的養成是一個內化的過程。人的內化過程是一個認識、感受、體驗的過程。因此,文化素質的教育是一種滲透性、養成性教育,在認知解讀知識的基礎上,通過感受和體驗,把知識內化成能力和素質的過程。據此,筆者認為旅游專業文化素質養成教育應該采用“三為一體”的教育模式,是解讀板塊、體驗板塊和實踐板塊的有機結合。同時,這些版塊要圍繞旅游、文化和服務三個關鍵詞來設計。
(1)解讀板塊
解讀版塊主要以課程體系的建設為主要途徑,以幫助學生解讀文化、認知文化為主要目標。旅游專業的課程體系主要包括素質和專業課程兩大部分。文化素質部分應該是體系的核心,并且各個方向的專業課程中也應充分融入文化的因素。
文化素質課堂也應按照旅游業對從業人員文化素質要素要求來模塊化。第一模塊是核心必修課程,包括歷史(中國歷史和世界文明)、人文地理(包含各個地域文化等)、中國傳統文化、西方傳統文化等第一課堂,這是響應旅游業對從業人員具有豐富的歷史、地理、文化等基本文化知識要求這一特點設置的。第二模塊是必修課程,包括語言、跨文化交際、心理學等課程。旅游業是服務業的特性要求從業人員能與來自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人打交道,同時能幫助游客解讀中國文化和景點,因此語言交際能力、了解游客心理、增強從業人員自身心理承受能力都是核心能力。第三模塊是選修課程,包括接待禮儀、邏輯、文學、音樂繪畫、美學等課程。旅游業屬于服務接待業的屬性,要求從業人員具有調節氣氛、娛樂游客等能力。這些選修課程可以幫助學生提高修養,從而更好地為游客服務。
除了文化素質課堂以外,文化素質的教育也應滲透到其他課程中。例如,各個專業課程也應充分結合地域文化,充分體現地域特色,從而體現辦學特色。同時,在其他素質課程例如外語、體育中充分結合旅游專業的特點。例如,外語課程可以以旅游作為場景設計學習任務,而體育課程則可以以休閑游戲活動為主要內容。
在文化素質課程體系中,課堂課時是不能囊括繁多的知識內容的。因此,強調教學內容的開放性、實現1+1>2個課時的效果是重中之重。為了配合文化素質課程體系,旅游專業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業余時間,鼓勵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為此,設立文化素質自主學習中心、建設文化素質教育網站、建立文化素質試題庫等都是很好的途徑,為學生提供很好的自主學習和自我檢測的平臺。
(2)體驗板塊
體驗板塊主要以開展各種第二課堂和校內活動為途徑、通過各種體驗活動以幫助學生提高對各種文化的感知、內化知識為主要目標。
體驗板塊是解讀板塊的延伸和擴展。在第一課堂的基礎上,廣泛開設第二課堂,以配合第一課堂的學習,實現1+1>2的效果。旅游專業的第二課堂可以包括各類文化、文學、歷史、地理等書籍的閱讀,也可以包括各類網站的瀏覽,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和提高對世界的感知。各個旅游專業可以按照各自專業的特色,給學生列出閱讀的書目和參考網站,并要求學生提交閱讀報告。
除此以外,邀請各類專家入校舉辦講座,把講座常態化、精品化和系列化,幫助學生感知各類文化現象,例如各類古典音樂賞析、如何欣賞中國畫、影視評論、古典戲劇賞析、旅游文化系列等的講座可以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
一個良好的文化氛圍可以幫助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因此,創建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可以幫助學生隨時隨地感知文化,從而塑造自己的行為。顯性的環境包括校內各種人文景觀,建筑物和教室的裝飾等,一個處處散發著濃厚旅游文化氛圍的5A級景區校園有利于形成一種良好的文化氛圍。隱性的環境包括校訓和行為規范等,是文化環境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在統一校訓指導下,老師和學生共同培育校園行為文化模式[10],充分調動大學生展示自我的積極性、主動性,自覺參與到校園行為文化的培育活動中。
在這種良好的文化環境中參與各類文化活動是體驗文化的重要途徑。學生可以開展各種文化體驗活動,例如中國傳統文化節、戲劇節、旅游節、西方藝術節等可以幫助學生感知和體驗各類文化。同時,還開展高雅藝術引進校園活動,鼓勵學生觀看經典影片、文藝演出和音樂會等。
(3)實踐板塊
實踐板塊主要通過各種校內外實訓實踐活動為途徑、以幫助學生體驗各種文化現象、提高能力為目標。文化素質的養成非常注重實踐環節,只有通過在實踐中親身體驗和操作,學生感知的知識才會最終內化為自身的態度和行為。實踐活動主要由校內實訓和校外實踐活動相結合。
校內實訓可以通過整合各個文化素質課程之間的實訓課時、利用學生社團等開展各類文化素質實踐活動。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組建各類社團,開展相關活動,例如書畫協會、戲劇社、雜技社、合唱團、民樂團、舞蹈團、旅游協會、登山協會等。同時,文化素質課程的實訓課時加以整合后,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舉辦各種節慶活動,例如中國戲劇節、旅游文化節、傳統文化節等,通過主辦這些活動,學生親身體驗文化的內涵,從而不知不覺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質。
校外實踐活動是校內實踐活動的延伸。一方面,組織學生參觀考察人文景觀,到實際的文化場景中體驗文化、感悟文化、解說文化、傳播文化,從而內化知識,提高能力和素質。另一方面,讓學生走進旅游企業、走進社會,了解游客需求和行業需求,操練服務技能,在服務中提高自己的服務意識和素質。
上述三大板塊是相互依存、依次遞進的關系。學生通過對文化知識的解讀,提高了知識的認知度和積累,通過體驗和實踐環節逐漸把認知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價值觀、能力、情感和意志,最終通過態度和行為展示出來。當然,三大板塊的劃分也不是絕對的,體驗板塊中的第二課堂既包括解讀認知的部分,也包括體驗的部分,是解讀和體驗兩個板塊之間的過渡;而實踐板塊中學生舉辦參與的各類文化活動也是體驗板塊和實踐板塊的過渡,即包含感知部分,也包含體驗和實踐部分。而學生花在體驗和實踐板塊的時間應該遠遠大于解讀的板塊,這樣才能符合文化素質滲透性、養成性教育的特色,從而提高自身的素養。因此,整合這三大板塊才是取得文化素養養成教育效果的最佳途徑和方法。
總之,旅游業對旅游從業人員的文化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旅游專業院校必須建立以文化素質課程為核心的課程體系,采用解讀、體驗、實踐“三位一體”的培養模式,“課內和課外相結合、校內和校外相結合、理論知識和實踐操練相結合、技能和素養相結合”的手段,讓文化素質的培養貫穿學生整個學習生涯。要實現這“三位一體”培養模式的實效性,真正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還需要相關院校的管理方在制度和經費上加以配合,例如成立由校、系領導牽頭的文化素質教育中心,來統籌和管理全院校的文化素質教育事宜;增加文化素質課程教師的進修機會,提高教師文化素質;提高整個院校和專業的辦學規格和文化內涵,辦出自己的特色。
參考文獻
[1]劉樹道,邱學青,李正,劉思安.我國高校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回顧、現狀與展望[A].第五屆海峽兩岸高等教育論壇交流論文,1998(11).
[2][8]王義遒.文化素質教育與通識教育關系的再認識[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9(7):99-111.
[3]楊叔子,余東升.高等學校文化素質教育的今日審視[J].中國高等教育,2008(3):3-7.
[4]、[5]宋彩萍,王麗平,王靜.對文化素質教育特征的再認識[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6(5):1-3.
[6]張浩.趨向整合:大學生文化素養教育的復雜性[J].現代教育管理,2011(6):77-80.
[7]林光彬.深化文化素質教育的幾點思考[J].中國大學教學,2011(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