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17 20:08:5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文化經濟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文化;文化經濟;文化經濟化;經濟文化化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尤其是網絡的興起,文化的力量日益凸顯,經濟文化的一體化趨勢日益明顯。在經濟全球化發展到一定程度后,全球化進程的最終決定力量將是文化。因此,越來越多的人認為,在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文化對經濟已不單純是影響作用,甚至可以說是決定作用,文化經濟時代已臨近家門。
一、經濟文化一體化是擋不住的趨勢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尤其是世紀之交,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尤其是因特網的普及,文化與經濟共生互動,經濟和文化的一體化趨勢日益增強。經濟日益文化化,文化日益經濟化。
伴隨著經濟文化化,文化不斷地向經濟活動滲透,給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動力。文化決定著資源的開發、組合,決定著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的速度,檢驗著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合理性,推動著先進價值體系的形成,協調著市場和環境的結合與互動,以及人才素質的提高。對經濟社會的發展來說,文化的內在驅動力比經濟力、政治力具有更強大的牽引力。文化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已成為影響地區競爭力的關鍵因素。經濟活動中注入的文化內涵越多,物質生產中產品的檔次和附加值就越高,競爭力就越強,效益就越好;文化發展中吸收的經濟成分越多,科技含量越高,文化的覆蓋面越廣,影響力就越大,滲透力就越強。經濟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含量的高低直接決定著產品的被接受程度和價格的高低。美國、西歐、日本等國,經濟發展中觀念的、科技的、信息的,乃至心理的等文化要素大量進入,使其產業結構發生根本性變化,經濟中的文化因素已日益躍居重要地位。服務、知識、信息等第三產業成了經濟的重心。與之相呼應的是,腦力勞動者的數量迅速增加。到1970年,美國“白領”職工與“藍領”工人的就業結構比已為5∶4,到1980年,美國第一產業即農業和礦業中的從業人員僅占總比例的2.9%,第二產業即各種制造業降到31.6%,而第三產業的從業人員百分比已上升到65.5%。而在第一、第二產業中的科技管理人員也超過直接從事體力勞動的人員[1](P3)。
伴隨著文化經濟化,文化日益進入市場,進入產業,其經濟功能不斷增強,對企業的興衰、產品的銷售及品牌的流行起著越來越大的影響,并且文化本身也成為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漸突出。文化還成為社會生產力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文化的商品屬性日漸顯現,從而增加了文化的造血功能,使文化進入良性循環的發展機制。這一點在西方國家的文化產業發展中尤其明顯。西方國家發展過程中,以音樂磁帶、激光唱盤、MTV、電影、電視、錄像、奧林匹克運動會、世界拳王爭霸賽、世界杯足球賽為代表的娛樂文化已成為當代世界經濟中的新興產業。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信息技術等高科技及其相關產業的迅猛發展為標志的科技革命宣告知識經濟、文化經濟時代的到來。如今,新經濟已占據美國GDP的70%,加拿大GDP的60%。迪斯尼公司產業規模及贏利均進入世界前十強,好萊塢電影《泰坦尼克號》創下全球18億美元的票房收入等等,都充分證明了文化的經濟價值[1](P18)。文化產業被視為21世紀的“朝陽產業”,文化產業日益成為世界經濟的新的增長點。
經濟文化的一體化推動了文化經濟的興起。文化與經濟互動,將構成新時代全新的生產形態和發展模式。打造文化經濟,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壯大文化產業,在經濟活動中更多地注入文化內涵,提升產業層次、產品檔次,增強競爭力,逐步轉變廣大人民群眾轉變生活方式,注重物質消費產品的文化內涵,追求精神文化需要的滿足,是經濟社會發展和競爭力提高的合理選擇。從改革開放的歷程來看,改革開放初期靠政策優勢,20世紀八九十年代靠環境優勢,21世紀靠的是文化優勢。知識、智慧、價值觀念、精神動力,以及文化所創造的人文環境,文化發展所形成的巨大創新能力和人力資源,最終將轉化為物質形態的競爭力。21世紀,各地區經濟的賽局,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文化力”的較量。
目前,很多學者把世紀之交產生的與文化高度融合的經濟形態稱為“知識經濟”。筆者認為,不如稱為“文化經濟”更合適。文化經濟比知識經濟概括性更強、涵蓋面更廣。文化,根據其與行為的關系不同,可分為知識、觀念和技術。人的行為,首先要明白根據什么干,其次要明白干什么,最后還要明白怎樣干。知識,解決的是根據什么干的問題,它是反映和解釋事物的,使人知道周圍事物及人自身的狀況。觀念,解決的是干什么的問題,使人知道自己想干什么事和想要什么東西。技術,解決的是怎樣干的問題,使人知道怎樣干成要干的事和怎樣獲得想要的東西。文化中,哲學、宗教、道德、法律及政策等屬于觀念文化,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基礎學科等屬于知識文化,而各種工程技術、技藝、技巧等,則屬于技術文化。知識、觀念和技術,皆為人的行為所必需,缺一不可。缺乏知識,人就不能及時準確地把握外界信息,不能認清自身,不能掌握事物的本質和發展規律,使人不能知己知彼而進退失宜。觀念錯誤,就不能正確的選擇行為方向,即便擁有豐富的知識和高超的技術,也不能持久、持續地利人利己。技術低下,就會心有余而力不足,陷于妄想和空談,不能實現既定目標。在知識、觀念和技術三者之中,觀念是目的,知識和技術是手段,是為觀念服務的。三類文化,應相互協調,平衡發展,不能畸輕畸重,厚此薄彼[1](P46)。由此可見,“知識”只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包括知識,但又不僅僅是知識。“知識經濟”的提法有些偏狹,也不太確切。“文化經濟”的提法比“知識經濟”全面、確切。知識經濟是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使用和分配基礎上的經濟,核心是突出知識、技術在經濟增長中的價值;而“文化經濟”則是對知識經濟內涵的擴展和深化。
二、“文化經濟”的涵義、內容及特征
在我國,“文化經濟”這個范疇,首見于廣東省委書記張德江2002年5月13日發表的題為《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快文化發展,進一步推進文化大省建設》的講話。張德江在講話中首先精辟地概括了新世紀經濟的顯著特征:“文化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內源動力,在新世紀對于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越來越重要。”“隨著知識經濟的興起和信息技術的發展,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的聯系更加密切,文化和經濟出現加快融合乃至一體化的趨勢。經濟活動中注入的文化內涵越多,物質生產中產品的檔次和附加值就越高,競爭力就越強,效益就越好;文化發展中吸收的經濟成分越多,科技含量越高,文化的覆蓋面就越廣,影響力就越大,滲透力就越強。”然后指出:“從某種意義上講,新世紀的經濟,就是‘文化經濟’。”
文化經濟,是文化與經濟高度融合的產物,文化含量十分豐富。概括地講,文化經濟就是建立在人文精神和知識、技術高度發展基礎上的新型經濟,是人類社會發展史上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和知識經濟之后的又一種經濟形式。文化經濟的出現,深刻反映了當今時代文化與經濟日益交融、彼此滲透、相互促進的現象,揭示了人類社會未來發展的新趨勢和新動向。文化經濟是對知識經濟的提升,其內容不僅有科學、技術等智力因素,還有理想信念、價值觀念等精神因素。“文化經濟”的要點是:(1)精神生產上升為當今社會發展的主導性系統。(2)文化與經濟日益融合。文化已深深融入經濟之中,幾乎所有的經濟活動和物質產品都包含著文化因素和文化內涵,而且經濟借助文化的力量急劇擴張,成為當代社會生產力的原發性因素和經濟增長的基本推動力量。(3)基于以人為本的理念,文化以其人文格調和高科技含量,對社會全面發展的影響力和滲透力越來越強。文化的精神要素和技術要素高度統一,科學理性與人文精神高度統一,形式不斷創新,內容更加豐富,人類的存在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已表現為一種文化精神。(4)文化產業作為精神生產的當代形態,將成為未來產業結構發展中的主導力量。文化產業、文化產品、文化服務日益具有經濟功能和市場效益,范圍不斷拓展,包括了教育產業、智力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媒體產業、藝術產業、健康產業、體育產業、休閑產業等諸多產業。文化產業的發展加速了原來在知識、技術之外的文化要素作為生產力要素進入社會生產領域的過程,其勢頭迅猛,潛力巨大,必將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引發新的產業群,對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國家綜合實力的增強將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5)文化在政治運行和治理中的作用也日漸突出。政治運行越來越多地通過文化的形式來表現。政治理念融入大眾文化之中,政治內容通過文化形式生動表達[2]。
文化經濟作為新世紀的戰略構想,是對當今時代越來越突出的文化與經濟日益交融、彼此滲透、相互促進現象的深刻反映,它從本質、地位、功能和作用等方面準確揭示了人類社會未來發展的新趨勢和新動向,即文化與經濟的相互依存及一體化。它具有以下兩個顯著特征:
一是經濟發展以文化內容為主導。迄今為止,人類社會經歷了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和知識經濟等階段,文化經濟的迅猛崛起,標志著人類社會新階段的來臨。在人類文明不同發展階段,起核心作用的生產力要素是不一樣的:農業經濟階段是自然力,工業經濟階段是資本和大機器,文化經濟階段則是人文精神和知識、技術的有機結合。因此,文化經濟是與農業經濟、工業經濟甚至知識經濟不同的新型經濟,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征,代表了一個全新的文明發展階段。此即,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精神文化需求的增長,人們越來越重視產品的文化屬性和文化個性,精神消費在消費結構中的比重也越來越大,使得文化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以文化內容為主導的經濟形態成為了經濟發展的主流,人類社會發展正步入一個文化經濟時代。
二是社會生產方式以人文精神為主導。如果說知識經濟是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基礎上的經濟,核心是突出知識、技術在經濟增長中的價值的話;那么,文化經濟則是對知識經濟內涵的擴大和深化。文化經濟內在包含了知識經濟,并在經濟系統中充滿了文化因素。其內容構成不僅有科學、技術等智力因素,還有理想信念、價值觀念、文化藝術、娛樂休閑等精神因素,不僅包含科學精神,還體現人文精神,是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有機統一。尤其突出了人文精神、觀念文化作為生產力要素的價值。這就使:以人為本的人文價值觀逐漸滲透到經濟發展領域;精神、智力因素與自然資源、經濟資本一樣成為生產力中的組成要素;信用文化、經濟倫理在市場競爭中的作用越來越大;企業精神、企業價值觀在企業管理和決策中的效能越來越突出;文化附加值成為物質產品價值中的重要部分;以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為核心的人力資本對經濟競爭力越來越具有決定性影響[3]。
三、如何發展文化經濟?
文化經濟是一種文化和經濟融為一體的經濟。因此,發展文化經濟的基本思路就是全力推進經濟文化一體化。為此,要努力實現從“以物質生產為主導”向“以精神生產為主導”的戰略轉移,著力把握以下兩個要點:
1、以新型工業化為主導推進“經濟文化化”
要通過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推進農村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產業化,從根本上解決農民的生存發展和農村的可持續發展問題;通過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中西部的經濟基礎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承接東部先進地區的產業轉移,從而從根本上解決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問題;通過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解決發展縣域經濟和民營經濟總量不大、質量不高和水平偏低的問題;通過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大經濟的國際合作力度,加強省際、市際、縣際的交流與合作,促進內源型經濟和外源型經濟全面協調發展,從而形成大開放的戰略新格局。
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推進經濟“文化化”,總的來說,要在經濟活動中更多地注入文化內涵,提升產業層次、產品檔次,增強競爭力,逐步引導廣大人民群眾轉變生活方式,注重物質消費產品的文化內涵,追求精神文化需要的滿足。為此,要把握以下幾個要點:(1)牢固確立高新技術為主導的思想觀念,突出建設一批高新技術產業;堅持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提升工業化水平,推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2)把發展的重點轉移到依靠專門科技人才和高智力資源上來,走集約化的新路子。(3)加強新型工業化資源的科學規劃、協調整合和綜合利用,科學統籌生產力布局。(4)努力走出一條新型工業化可持續發展之路,嚴格控制工業生產對環境的破壞,建立科學有效的調控機制,使工業生產要素的投入產出率最大,污染最小。
2、以發展文化產業為樞紐,推進“文化經濟化”
文化產業是21世紀的朝陽產業,由于其生產規模大,市場運作靈活,具有不斷再生和擴張的功能。以發展文化產業為樞紐,推進“文化經濟化”是合理選擇。為此,要把握以下幾個要點:(1)國家在保持對文化事業和文化公益事業投入不斷加大的同時,要充分利用文化事業和文化公益事業長期積累的資源,從人才和物質技術基礎等方面培育和支持文化產業的成長。(2)通過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帶動和促進文化事業和文化公益事業的發展。一方面,通過發展文化產業,為文化事業和文化公益事業的發展提供外在的壓力和內在的動力;另一方面,用產業化方式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公益事業,盤活其存量,增加其增量。此外,通過發展文化產業,為文化事業和文化公益事業提業化運作示范,提供物質和智力支持,使文化產業在某種程度上兼具事業性和公益性。(3)確立文化產業在整個文化經濟中的主導地位和作用。通過發展文化產業,把文化和經濟這兩個長期分離而相對獨立的領域高度融合起來,建造全國文化經濟的強大體系。(4)對文化產業進行合理規劃和戰略調整。首先,確立“精神產業”戰略新理念。認真學習和借鑒西方發達國家文化產業的成功經驗和有效機制,在全社會倡導精神產業的戰略新理念。大力推進文化創新、科技創新和體制創新,努力實現文化產業的跨越式發展。其次,規劃和建設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文化產業體系的支柱產業門類。根據我國的實際,應重點發展文化旅游產業、教育產業、智力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媒體產業、藝術產業、休閑產業等產業,并加大文化產業向其他產業的擴張和滲透力,建立起完整系統的文化產業體系。再次,科學規劃和調整全國文化產業的生產力布局。根據我國精神生產力地區發展不平衡性和發展的多層次性,按照開展競爭和“適度壟斷”的原則,合理規劃產業結構和產品布局。在東部發達地區,重點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群、產業帶,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文化產業企業集團,發展優勢明顯的文化支柱產業。在中西部和山區要集合力量嫁接國內外科研成果和專利技術發明,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發展一批文化名牌產品、文化企業集團和文化支柱產業,借以形成特色鮮明、發揮自身資源優勢的文化產業門類[4]。
[參考文獻]
[1]楊英法.文化圖強正相宜——兼論邯鄲市文化產業發展之路徑[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7.
[2]張玉玲.迎接“文化經濟”時代的到來——訪謝名家[EB].南方網.[2006-05-23]./nflr/llzhuanti/whjj/tt/200605230350.htm.
文化經濟思維模式,即以文化為創意點,開拓新的經濟形態的思維模式,改變傳統的工業思維模式,在規劃上有新思維,在戰略上有新突破。如果說傳統的工業思維模式是知識和信息的產生、分配、使用基礎上的思維模式,那么文化經濟思維模式則是對其內涵的深化和擴大,其內容不僅有科學、技術等智力因素,還有理想信念、價值觀念、文化藝術、媒體休閑等精神因素;不僅包含科學精神,還尤其突出了人文精神、觀念文化等“。把經驗變成愉悅的產物”,這便是對文化經濟的一個最簡潔且意義深刻的理解。文化經濟的思維模式指引我們在品牌價值研究中不能僅僅局限在以往的縱向思維模式,更要學會運用橫向思維模式。縱向的思維模式是將一件事情在縱軸上一直延伸向下,也就是要越做越好,將其做深刻做細致。橫向的思維模式是在一個水平軸上思考更多的創意點和差異點,即在探索研究過程中尋找價值理念、文化內涵等精神因素作為亮點。那么學習文化經濟思維,就要在縱向思維模式的基礎上鍛煉運用橫向思維模式,這樣才能創造出更多創新點創意點。
2形象策略與品牌價值
用文化經濟的思維來解讀形象策略,可以將“形”“、象”、“策”“、略”分別進行演繹。
“形”就是一個物體的形態,在品牌價值的塑造過程中也可以理解為項目本身。這在項目創作過程中是處于首當其沖的位置,因為一個品牌的形象是我們接觸和認知它的首要視覺目標,一個有文化內涵的“形”不僅僅是視覺上的形,更是深層次對文化的解讀。在品牌形象的構架過程中,對品牌形象的分析、解讀、LOGO設計、形象認知體系的建立都是非常重要的。文化經濟的思維離不開“形”,譬如品牌形象系統構架、企業形象構架、推廣形象構架、終端形象構架都是對于“形”上的重新理解和重組,只有“形”做好了,才能進行下一步的品牌設計。
“象”與“形”是密不可分的,它是對于“形”的內容解讀、深層次理解及在文化層面的價值表現。古人云“在天為象,在地為形”就是告訴我們,每個物體都有其本身的形和象,它的“形”的存在一定會有“象”的意義代表,譬如一棵樹的存在,它的光合作用給予了人類陽光與氧氣,是生命之水源遠流長的根本所在,這便是一棵樹“在天為象”的內涵。再如銀行門口為什么擺著石獅子而不是其他的神獸,因為石獅子在民間習俗是鎮宅神獸,也有避邪的作用,而且獅子的嘴一個張開一個閉合,一個是招財之意,一個是守財之意,兩者在一起代表吐納之意;再結合上海大學的校徽設計,其之所以能夠贏得廣大學子的認可,是因為校徽有“象”上的意義:上海大學的校徽呈白玉蘭的形狀,為上海市市花,花托為字母“U”形,是大學(University)的簡稱,右邊花瓣形如海鷗形狀,又如字母“S”,是上海(Shanghai)的象征。左花瓣為數字“1”,表示上海大學要爭創第一的決心。“策”則是形象策略的核心,也是一個項目創作過程中的內容要素及重要部分,文化經濟思維的過程也可以稱之為
“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項目策劃人員要集思廣益、奇思妙想將思想迸發的火花用創意的思維描述出來,沒有創意的文案是黯然失色的,沒有“策”的形象策略是不能引起人們關注的。例如,在企業的內部構造中“,策”就體現了對于企業產品產能結構的認知、企業資產和財務的分析,規模制定和流程體系等等,這些都需要用創意的思維進行策劃和構思。再如在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背景下新型項目模型:創意產業的區域營造、品牌創意基因的策劃、園區的企劃實務、故事創意與內容產業等等,都是要對“策”展開討論的項目企劃,項目策劃的核心理念就是緊緊聯系文化、創意、商業這三者之間的關系,在一個項目中將其達到最完美的結合。要“策”好一個項目,那么就要有文化上的獨特性和表現力,又要有創意上的創新力和創造力,還要有商業上的執行力和可行性。“略”就是一個項目生成后的宣傳渠道和終端的建設,或是一個企業的市場的運營拓展。在文化經濟的思維里就是品牌的發展戰略。
“略”在形象策略中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如果沒有一個行之有道的“略”,也就沒有一個通往成功的“路”。只有條條通羅馬的好路才能夠使得品牌的發展達到其目的,使之家喻戶曉,廣而告之。在企業的發展中,對于目標受眾的分析,對于產品價格的定位、銷售指導的分析、客戶運作計劃、產品及供應配合體系等等,這些都是渠道終端的細節,也是“略”的重要方法。有“形”的成功開始,也要有“略”的完美收筆。只有在形、象、策、略這四個方面都認認真真地做細做好,才能夠將一個項目做大做成功。品牌形象按其表現形式可以分為內在形象和外在形象。內在形象主要包括產品形象及文化形象;外在形象包括品牌標志系統形象與品牌信譽。以文化經濟思維來看品牌形象,就可以從形、象、策、略這四個方面進行詮釋和反推論。形、象、策、略就是品牌價值構造的四個具體步驟和方法,是品牌價值清晰的構造脈絡和嚴謹的構造內容。
3形象策略與品牌價值的文化提升
農業經濟論文3000字(一):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研究論文
[摘要]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農業發展水平會給我國的整體發展水平造成很大的影響。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國農業經濟水平也有了極大的提高,農業信息化建設水平也有了較大的提高,這也推動了農業信息互通的進行,切實推動了農業經濟的發展。雖然我國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水平已經有了極大的提高,但是其中存在的問題也比較多,想要做好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便必須解決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問題;策略
[DOI]10.13939/j.cnki.zgsc.2020.20.075
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農業是我國非常重要的基礎產業,這種情況長期內都不會發生變化。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也給我國的農業發展帶來了一定的機遇,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能夠切實提高我國的農業發展水平,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但是當前我國農業管理信息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還比較突出,想要提高農業管理信息化水平,推動我國農業更好的發展,必須做好農業管理信息化建設。
1我國農業經濟信息化存在的問題分析
在新時期,我國農業想要更好的發展,便必須將科學技術運用到農業生產中去,提高農業生產的信息化水平。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國農業經濟信息化建設存在的問題還比較多,主要體現在以下五點。
1.1農民對于農業經濟信息化不夠重視
農民是農業生產的主體,農民的認知對于農業經濟信息化建設非常重要,若是農民能夠認識到農業經濟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性,不但能夠將信息化技術更好地運用到農業生產中去,還能夠檢驗技術成果,幫助研發人員更好地了解存在的問題[1]。但是由于我國農民知識水平較低,其對于農業經濟信息化不夠重視,農民一時之間很難接受和應用信息化成果,這也給信息化技術的應用造成了較大阻礙。
1.2農業信息化資源管理存在較大的問題
我國農業生產緊跟國家的相關指令,農業經濟信息化服務系統也已經建設得比較完善,但是其中還是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對農業經濟信息化水平的提高造成了較大的影響。其中最重要的問題便是沒有及時處理系統中的那些有效信息,這也導致了農業資源并沒有得到較為合理的利用,這也影響了農業經濟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1.3政府資金投入比較少
想要提高我國農業經濟信息化建設水平,足夠的資金投入非常重要。想要更加合理地使用農業經濟信息化技術,不但需要農民提高其認知,還需要安裝農業經濟信息化的設備,只有這樣農業信息化技術的作用才能夠得到合理的發揮。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國政府在農業經濟信息化建設方面的投入還比較少,很難滿足相關設備購買和安裝的需要,農業經濟信息化技術的作用也很難得到較好的發揮。
1.4農業經濟信息無法滿足用戶的實際需要
農業經濟信息服務的是農民,不同農民對于農業經濟信息的需求也各不相同,想要讓農業經濟信息更好地為農民和農業生產服務,便必須增加農業經濟信息獲取的途徑,讓農民都能夠獲得自己需要的信息[2]。當前,我國農村提供農業信息的能力還較差,農業網站報道的信息大都是科技類的信息,沒有綜合性地分析當前的市場情況,這也導致了農業經濟信息化建設無法滿足農業發展的實際需要。
1.5專業技術人才欠缺
在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中,做好信息化管理非常重要。但是就當前而言,我國絕大多數地區的農業信息化管理人才都比較欠缺,即便是具有信息化管理人才,其對于農業經營也不夠了解。通過調查可以發現,我國從事農業經濟信息化管理的工作人員,擁有計算機技術和網絡知識的專科和本科畢業生低于5%,絕大多數人都是畢業之后自學的相關技術。并且工作的時候,相關人員也僅僅是在自己的工作范圍內采集和相關的信息,并沒有進行深入地研究和探索,這也導致了農業信息資源利用效率低下,最終會給農村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更好地進行造成影響。
2提高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水平的策略分析
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水平提高對于我國農業發展非常重要,能夠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幫助農民獲得更多的經濟利益,推動我國農業更好的發展。筆者下面主要分析了做好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的策略,希望能夠給我國農業發展提供一定的幫助。
2.1重視農民綜合素質的提高
在農業經濟發展中,農民是農業建設的主體,想要提高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水平,便必須重視農民素質的提高。首先,必須做好宣傳工作,通過電視和廣播等形式來提高宣傳的力度,讓農民真正的認識到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對于農業生產的重要性[3]。其次,政府和相關部門必須加大人力和物力資源的投入,定期的開展和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有關的講座,從而切實提高農民的信息化管理意識。此外,相關部門還應該給農民提供一些參與到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實踐中去的機會,通過圖書館和文化站來做好農業知識普及工作。
2.2做好農業信息資源的整合工作
想要做好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便必須通過當前的技術來進行資源的整合,將資源的作用發揮出來。比如,可以進行信息管理服務平臺的建設,通過這個平臺來進行農業信息的共享,將平臺和農業信息的作用真正的發揮出來。還應該科學的引導農民群眾,讓其主動積極地進行科學知識的學習,從而提高其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的積極性。
2.3完善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設備
我國農業經濟水平較為落后,很多地區在農業生產的時候,主要依靠的還是人力,而在農業生產中,將先進設備運用進去是非常重要的。為了做到這點,政府必須增加資金方面的投入,確保農民能夠購買和使用這些設備,為了幫助農民更好地使用這些設備,還需要做好培訓工作,激發農民對于信息化的興趣,確保其能夠準確合理地使用這些先進的設備,切實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政府還必須完善資金監管制度,確保投入的資金能夠運用到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中去,避免出現資金浪費的情況。
2.4做好信息技術研發工作
想要提高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水平,便必須分析當前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和實際需要,并從問題和需要出發進行科技研發,只有這樣才能夠解決存在的問題[4]。首先,政府需要將自己的作用發揮出來,政府必須重視農業科技研發,推動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技術更好的進步,并將其應用到農業生產中去。其次,必須做到以人為本,在考慮到農民實際需要的情況下進行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技術的創新,切實提高我國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水平。
2.5做好農業人才隊伍建設
人才對于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高非常重要,必須積極地引進高素質的專業人才,進行新時代農業工作人員的培養。首先,政府部門應該將多種培訓形式運用進來,幫助農民切實提高其知識水平,確保其素質能夠滿足農業信息化建設需要。其次,需要重視專門技術人才以及專門管理人才的引進,并通過高薪或者政府補貼等形式將人才留住。最后,必須認識到人才培養的重要性,培養出更多的高素質人才,從而解決專業農業人才欠缺的問題。
3結語
農業經濟想要更好的發展便必須將先進技術的作用發揮出來,實現農業經濟管理的信息化。國家農業想要發展得更加快速穩定,便必須全面做好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我國相關部門必須認識到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性,投入更多的資金,將先進技術運用到農業生產中去,加大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的力度,將農業信息化的作用更好地發揮出來,讓其更好地為我國農業發展服務。
農業經濟畢業論文范文模板(二):試論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業經濟管理優化策略論文
摘要:文章論述了新農村建設要求下的農業經濟發展,分析制約農業經濟管理水平提升的主要障礙,并提出優化策略。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農業經濟管理;優化
1、引言
一直以來,農村地區的發展是困擾我國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難題,也是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核心。國家和政府對于農村的發展也持續不斷提出各種發展戰略。新農村建設就是新時期提出的農村發展戰略之一,具體要求為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農村。而分析新農村的各項建設要求,都是建立在經濟發展基礎上的,所以本次分析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業經濟管理的相關問題。
2、新農村建設要求下的農業經濟發展
在新農村建設要求下,農村地區進行農業經濟發展,一是朝向信息化和科技化發展,農民對于先進技術的應用越來越普遍,對先進設備的應用也十分頻繁,對于市場信息也比較關注,特別是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的應用,加快了實現農業現代化發展的目標。二是實現現代化可持續發展,這是進行新農村建設的前提。農業現代化體現出了農村經濟的發展進步,也體現出了經濟發展的規律,相對于傳統發展模式,可以更加快速的發展和挖掘市場,根據市場的要求進行發展,在關注農業經濟發展持續性的同時關注可持續發展,推動農業發展邁向新臺階。三是工業化生產,主要是農業合作經營制度的提出,提升了農業資源的利用效率,同時也推動農業生產的產業化發展,推動農業經濟產業機制的進步。在大型企業的帶動下,農產品出現標準化生產,而且表現出農產品加工業的標準化生產,提升農民的收入。
3、制約農業經濟管理水平提升的主要障礙
3.1農業經濟管理體制發展比較落后
一是傳統的小農戶經營模式不適應現代化農業大規模生產的要求。當前農村地區表現出大量剩余勞動力外出的情況,導致農村本身的勞動力缺乏,還大都是年齡較大的勞動力,具有豐富種植經驗和技能的勞動力越來越少,這就阻礙了農業的發展。這主要是因為農業經濟管理體制比較落后,但隨著城鎮化水平的提升,大量勞動力進入城市,農村地區出現大量的農田閑置問題,利用率不高。
二是農業生產企業發展水平不高。這應當是大部分農村地區遇到的難題。對于當前的經濟發展形勢,要想實現集群式發展,需要有龍頭企業的帶領,有品牌產品優勢。但很多農村地區都不具備這些優勢,雖然有自己的農業生產企業,但發展形勢不容樂觀,無法帶領小型農戶之間形成合作組織,建立命運共同體,實現風險和利益共享,提升應對風險的能力。
3.2農業產業金融體系和產銷聯結機制水平較低
農業生產也離不開金融領域的支持,對很多農村地區,金融產業也成為經濟發展的核心。當前農業經濟經歷多年的發展,已面臨轉型升級,但是向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轉型升級的過程中,缺乏資金的支持,導致農業生產存在一定阻礙。這主要是因為農村地區金融體系的發展比較滯后,沒有形成有效的產銷聯結機制,無法為農業發展提供充足的資金。
3.3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不足
農業經濟發展需要完善的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但是很多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不足,難以為農業發展提供強大的硬件設備支撐,導致農業種植效率和質量都不高,無法實現有效的發展。比如很多地區的水利設施比較老舊,不能正常運營,給農業灌溉等帶來一定困擾。
3.4農業科技創新力不足
農村地區進行農業發展對于先進技術的重視程度不足,一般都是遵循前人的腳步進行發展,不能積極進行自主創新,科技的力量難以發揮,無法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提升。再加上地方上的資金有限,對于科技創新的財政支持力度較小,也存在一定阻礙。
4、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業經濟管理優化策略
4.1健全農業發展新機制
在新農村建設背景下,對農村發展提出了明確詳細的要求,所以需要建立與之適應的農業發展新機制。一是要推動土地流轉制度的創新。目前農村地區的勞動力不斷流失,農業方面的勞動力缺乏,存在一定阻礙。因此要推動土地流轉工作的開展,提高閑置土地的利用率,明確土地開發和利用的責任方,提高服務水平,強化土地流轉登記的全面性和自愿性,對該機制進行創新,結合不同地區的實際完善相應的制度。地方政府要強化土地流轉檔案管理制度,建立科學的土地承包檔案管理體系,針對不同用途的農村土地進行分類管理。
二是發展集約化農業經營模式。地方政府要整合當地的農業發展資源,實現集約化經營,可以有效聚集資金和技術,在龍頭企業的帶領下進行產業水平的提升。政府要發揮好帶頭作用,對農戶進行科學引導,促進土地流轉承包市場的運行規范化,同時積極促進農業合作社等組織的發展,將農戶集中到一起,發揮集體的力量,并進行技術培訓和提升。
4.2優化農業產業結構
一是優化農業產業結構,適應新農村建設的要求。新農村建設中對生態文明提出詳細要求,這意味著進行農業發展要注意綠色和環保。因此進行農業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需要關注這一點。還有,當前農業發展更重視糧食作物的生產,限制了農業產業的擴張,使得收入較低,新時期要積極進行創新,建立多元化的產業發展模式,大力發展經濟作物、綠色農產品等,提升農產品競爭優勢。二是推動農副產品加工業的發展,新時期,農村地區需要注意加強農副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對農副產品進行深度加工,提高其附加值,這樣既可以提升農業收益,也可以保證收益的穩定性。
4.3提升農業科技裝備水平
在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村地區還要完善適應農業發展的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建設水平,對老舊的基礎設施及時更換,使用信息技術進行運維一體化管理,創新農業生產環節的因素。比如灌溉,選擇新興灌溉方式,提升灌溉效率,節約用水,比如滴灌。還要強化先進農業設備的使用,結合本地區的農業生產形勢,引進先進的機械設備,代替人工作業,提升農業生產效率,注重機械設備的日常保養和維護。
那時,我剛從插隊10年的農村回城不久,分配在車間當三班倒的操作工。看到廠里一些技術員、行管人員以及車間關鍵崗位工人的文化水平都比我這個初中生高,心里很是羨慕和慚愧。時逢全國總工會等部門向全國職工發出“開展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活動通知,一時間,全國各地都掀起了轟轟烈烈、聲勢浩大的全民讀書熱潮。為此,我工作的工廠成立了職工教育領導小組,下設職工教育辦公室,專門指導職工讀書,提高職工的文化業務水平。
讀書活動開始時,我第一個報名參加了廠里舉辦的青工文化補習班。并與車間里幾位興趣愛好相同的青工組成讀書小組,制定讀書學習計劃,利用業余時間讀完指定的書目。讀書是當時每一個人迫切的追求。大家都想把被耽誤的時間搶回來。各車間讀書小組的人越來越多,以致最后分班組舉行活動時,大家坐在一起,都在談讀書,談人生理想。廠里也經常舉辦讀書講座,讓學有所長的人介紹讀書學習經驗。縣里也常常舉行讀書演講會,鼓勵大家多讀書、讀好書。大家還一起到縣總工會職工夜校報名,參加《山西青年》舉辦的“無圍墻大學”刊授文學班。廠領導大力支持我們上夜校,為此還與車間領導相商調整了上夜校人員的工種。讓我們晚上能有時間去聽課。
那時走到哪都是書聲瑯瑯,到處是手握書本的人群。許多人因為讀書成為終生的好朋友,不少未婚的男女青工還因為讀書的共同愛好牽手一生。那時沒有任何物質利益的誘惑,人們只是受很樸實的上進心驅動。
我讀書學習很“迂”,碰上一個問題搞不懂就吃不下飯,睡不著覺。一次,我遇到一個想不通的問題,問上夜校的同學也解不開,于是步行10多里去請教城郊中學一個相熟的語文老師。那時小縣城供電不正常,晚上經常區域性停電,每當家中停電,我就到不停電的親友家去看書,或者躺在被子里打著手電筒看書。在那段難忘的時光里,已經不太年輕的我除了上班就是讀書學習,覺得人生非常充實和滿足。
那時候人們買書的熱情也很高,新華書店門前常常排起購書長隊。不少人也不問排隊是買什么書,跟著排隊就是,總覺得排隊買到的書就是好書。我一有空閑就往新華書店跑。看到來了新的文學著作,就像饑餓的流浪漢撲在面包上,貪婪而急切地“啃”起來,當時我的工資每月只有28.5元,除了上繳10元伙食費給父母外,余下的錢我全部用來購買心儀的書籍。有些剛出版或再版的文學名著和辭書很緊俏,預訂了還不一定能買到,為了避免訂的書被其他顧客搶購,我叮囑家人天天跑新華書店。
讀書學習,提高了我的文化素養,補充了我的知識儲備。我不但順利通過了高中文化補習班的考試,還于1983年以高分考進中央電大經濟系,圓了我的大學夢。在全脫產的3年學習期間,我更是與書結下了不解之緣。
讀書,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讓我從一個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操作工成長為具有大學文化水平的企業領導干部,并在管理研究和文學創作領域小有建樹。至今,我在省級以上經濟學刊上發表了100多篇經濟論文,其中《完善企業監督保證體系的法律思考》曾獲1996年中國科學院“八五”優秀科技成果獎:在全國各大報刊上發表了400多萬字的文學作品,獲獎100余次。
時光荏苒,歲月如歌。轉眼我已從工作崗位上退休了,但我愛讀書的那份情結卻始終沒變。每周我都到圖書館去閱讀報刊,去新華書店走走。買幾本書架上剛擺放的新書。翻翻書中精彩的章節,聞聞那書頁散發的墨香,我浮躁的心靈會頓時平靜。我創作靈感的火花又重新點燃。
文化經濟作為新世紀的戰略構想,是對當今時代越來越突出的文化與經濟日益交融、彼此滲透、相互促進現象的深刻反映,它從本質、地位、功能和作用等方面準確揭示了人類社會未來發展的新趨勢和新動向,即文化與經濟的相互依存及一體化。它具有以下兩個顯著特征:
一是經濟發展以文化內容為主導。迄今為止,人類社會經歷了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和知識經濟等階段,文化經濟的迅猛崛起,標志著人類社會新階段的來臨。在人類文明不同發展階段,起核心作用的生產力要素是不一樣的:農業經濟階段是自然力,工業經濟階段是資本和大機器,文化經濟階段則是人文精神和知識、技術的有機結合。因此,文化經濟是與農業經濟、工業經濟甚至知識經濟不同的新型經濟,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征,代表了一個全新的文明發展階段。此即,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精神文化需求的增長,人們越來越重視產品的文化屬性和文化個性,精神消費在消費結構中的比重也越來越大,使得文化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以文化內容為主導的經濟形態成為了經濟發展的主流,人類社會發展正步入一個文化經濟時代。
二是社會生產方式以人文精神為主導。如果說知識經濟是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基礎上的經濟,核心是突出知識、技術在經濟增長中的價值的話;那么,文化經濟則是對知識經濟內涵的擴大和深化。文化經濟內在包含了知識經濟,并在經濟系統中充滿了文化因素。其內容構成不僅有科學、技術等智力因素,還有理想信念、價值觀念、文化藝術、娛樂休閑等精神因素,不僅包含科學精神,還體現人文精神,是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有機統一。尤其突出了人文精神、觀念文化作為生產力要素的價值。這就使:以人為本的人文價值觀逐漸滲透到經濟發展領域;精神、智力因素與自然資源、經濟資本一樣成為生產力中的組成要素;信用文化、經濟倫理在市場競爭中的作用越來越大;企業精神、企業價值觀在企業管理和決策中的效能越來越突出;文化附加值成為物質產品價值中的重要部分;以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為核心的人力資本對經濟競爭力越來越具有決定性影響[3]。
三、如何發展文化經濟?
文化經濟是一種文化和經濟融為一體的經濟。因此,發展文化經濟的基本思路就是全力推進經濟文化一體化。為此,要努力實現從“以物質生產為主導”向“以精神生產為主導”的戰略轉移,著力把握以下兩個要點:
1、以新型工業化為主導推進“經濟文化化”
要通過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推進農村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產業化,從根本上解決農民的生存發展和農村的可持續發展問題;通過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中西部的經濟基礎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承接東部先進地區的產業轉移,從而從根本上解決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問題;通過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解決發展縣域經濟和民營經濟總量不大、質量不高和水平偏低的問題;通過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大經濟的國際合作力度,加強省際、市際、縣際的交流與合作,促進內源型經濟和外源型經濟全面協調發展,從而形成大開放的戰略新格局。
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推進經濟“文化化”,總的來說,要在經濟活動中更多地注入文化內涵,提升產業層次、產品檔次,增強競爭力,逐步引導廣大人民群眾轉變生活方式,注重物質消費產品的文化內涵,追求精神文化需要的滿足。為此,要把握以下幾個要點:(1)牢固確立高新技術為主導的思想觀念,突出建設一批高新技術產業;堅持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提升工業化水平,推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2)把發展的重點轉移到依靠專門科技人才和高智力資源上來,走集約化的新路子。(3)加強新型工業化資源的科學規劃、協調整合和綜合利用,科學統籌生產力布局。(4)努力走出一條新型工業化可持續發展之路,嚴格控制工業生產對環境的破壞,建立科學有效的調控機制,使工業生產要素的投入產出率最大,污染最小。
2、以發展文化產業為樞紐,推進“文化經濟化”
文化產業是21世紀的朝陽產業,由于其生產規模大,市場運作靈活,具有不斷再生和擴張的功能。以發展文化產業為樞紐,推進“文化經濟化”是合理選擇。為此,要把握以下幾個要點:(1)國家在保持對文化事業和文化公益事業投入不斷加大的同時,要充分利用文化事業和文化公益事業長期積累的資源,從人才和物質技術基礎等方面培育和支持文化產業的成長。(2)通過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帶動和促進文化事業和文化公益事業的發展。一方面,通過發展文化產業,為文化事業和文化公益事業的發展提供外在的壓力和內在的動力;另一方面,用產業化方式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公益事業,盤活其存量,增加其增量。此外,通過發展文化產業,為文化事業和文化公益事業提業化運作示范,提供物質和智力支持,使文化產業在某種程度上兼具事業性和公益性。(3)確立文化產業在整個文化經濟中的主導地位和作用。通過發展文化產業,把文化和經濟這兩個長期分離而相對獨立的領域高度融合起來,建造全國文化經濟的強大體系。(4)對文化產業進行合理規劃和戰略調整。首先,確立“精神產業”戰略新理念。認真學習和借鑒西方發達國家文化產業的成功經驗和有效機制,在全社會倡導精神產業的戰略新理念。大力推進文化創新、科技創新和體制創新,努力實現文化產業的跨越式發展。其次,規劃和建設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文化產業體系的支柱產業門類。根據我國的實際,應重點發展文化旅游產業、教育產業、智力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媒體產業、藝術產業、休閑產業等產業,并加大文化產業向其他產業的擴張和滲透力,建立起完整系統的文化產業體系。再次,科學規劃和調整全國文化產業的生產力布局。根據我國精神生產力地區發展不平衡性和發展的多層次性,按照開展競爭和“適度壟斷”的原則,合理規劃產業結構和產品布局。在東部發達地區,重點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群、產業帶,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文化產業企業集團,發展優勢明顯的文化支柱產業。在中西部和山區要集合力量嫁接國內外科研成果和專利技術發明,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發展一批文化名牌產品、文化企業集團和文化支柱產業,借以形成特色鮮明、發揮自身資源優勢的文化產業門類[4]。
關鍵詞:客戶滿意房地產客戶關系管理
作為一種提升企業競爭力的工具,客戶關系管理(CustomerRelationshipManagement,CRM)已經引起了房地產業界的極大關注,并且在一些知名的房地產公司得到了應用。但是,目前還有很多人對于房地產開發企業需要實施CRM持反對態度經濟論文。這些人之所以持有這種觀點,主要是因為他們沒有正確認識到房地產開發企業客戶滿意的意義。因此,正確認識房地產客戶滿意的構成要素和意義對于房地產業成功引入客戶關系管理,有著重要作用。
客戶滿意的概念
“滿意”是一個心理學術語,是指人的一種肯定性的心理狀態。這種狀態是由于外界的某種刺激使人的某種需求或期望得到滿足及“合意”(即符合人的本意),從而使人感到某種“快意”(即心理上的愉悅)。滿意的前提是外界的這種刺激,包括物質、精神及二者結合的刺激。因此,市場營銷學大師菲利普•科特勒(PhilipKotler)給客戶滿意下了一個定義:“客戶滿意是指一個人通過對一個產品的可感知的效果(或結果)與他的期望值相比較后形成的感覺狀態,是可感知的效果和期望值之間的差異函數。”
客戶滿意與否是一種心理評價的過程,它具有以下特征:
主觀性。客戶滿意與否并不是由企業的產品和服務水平所唯一決定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受客戶主觀因素的影響。客戶的需求、期望、性格、好惡、情緒、經濟地位、教育程度等因素對客戶的滿意程度都有著重要影響。
不穩定性。客戶滿意與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及個人消費水平、鑒賞能力的提高而不斷變化。昨天令客戶十分滿意的產品,在明天可能成為客戶抱怨的對象。所以,企業不能沉醉于現有的較高的客戶滿意度水平,應該居安思危,不斷地改進產品和服務,持續地提高客戶滿意度,這樣才能在競爭中占據并保持不敗之地。
多層次性。客戶滿意是客戶對企業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的心理評價,這種評價是多層次的而不是單一指標的。客戶滿意從橫向上包括理念滿意、行為滿意、視聽滿意、產品滿意和服務滿意;從縱向上包括物質層滿意、精神層滿意和社會層滿意等三個逐漸遞進的層次。因此,實施客戶滿意戰略應該注意到各個層面,努力實現客戶的全面滿意。
客戶滿意的構成要素
由于“客戶滿意學”剛剛興起不久,而且東西方文化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因此,有關客戶滿意構成要素的理論,學術界還沒有形成一致的看法。日本產能大學的持本志行教授提出了客戶滿意的構成要素。持本志行提出的構成要素是從實體項目進行分析,有所側重也就有所忽略,但總體上不失為一種優秀的分析方法。本文借鑒這種方法,對房地產客戶滿意構成要素做出分析(如圖1所示)。
與房地產有關的項目。包括房價,樓盤的評價績點。樓盤的評價績點包括戶型、裝修、地段、規劃設計、物業管理等因素。這些內容是房地產品固有的品質特性。它們構成了房地產品的核心質量,是影響客戶滿意的首要因素。
與印象有關的項目。包括客戶對房地產開發企業經營狀況的評價,對房地產品的評價,對企業形象的評價。客戶根據宣傳媒體、親友同事了解到的信息,再結合自己與房地產開發企業接觸的親身體驗,會對房地產開發企業做出評價,形成一種印象。這種印象的好壞,一方面受到客戶主觀因素的影響,例如,由于每個客戶的需求和偏好不同,他們會對同一企業的房地產品做出不同的評價;另一方面,還受到客戶接觸到的外界信息的客觀性、全面性的影響,虛假的、片面的外界信息會使客戶對房地產開發企業做出不正確的評價。
與服務有關的項目。這里主要是指在營銷和銷售過程(從客戶同房地產開發企業第一次接觸,到簽訂認購合同)、房產的使用過程中,企業對客戶提供的服務以及為增進客戶關系所設計的各項活動。
客戶滿意的意義
滿意的客戶通過持續的重復購買、新客戶的推薦,能夠給企業帶來收益。這是眾多企業追求客戶滿意的原因。對于房地產開發企業來說,客戶滿意的意義也在這兩個方面得以體現。如圖2所示,客戶從購買到滿意,再從滿意到忠誠,最后向自己的親朋好友傳播口碑,這個過程會給房地產開發企業帶來豐厚的利潤。
重復購買的產生。對于購房客戶來說,很多客戶已經開始二次置業,甚至三次置業,房地產開發企業完全有機會再次向他們推銷房產。對于租賃客戶而言,他們購買的是房地產在一定時期內的使用權。房地產的使用權這種商品的購買和消費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客戶與房地產開發企業之間存在一種長期的契約關系。獲得客戶的滿意就意味著這種契約關系的延續,也可以說是重復購買的發生。企業因此而獲得收益。
客戶推薦的產生。不管客戶是否有二次置業的可能,房地產開發企業都可以從他們身上發掘銷售機會。因為房地產的價值巨大,對客戶來說購買的風險比較大,在購買之前他們會進行多方面的咨詢和多次選擇,而朋友或同事的購買經歷則是一個重要的參考信息。所以說,一個滿意的客戶會起到很好的宣傳效果,他們對周圍的人的影響作用遠比廣告、售樓書、樣板房要大,并且不需要花錢。
此外,由于不滿的客戶會向熟人述說他們的購買經歷,因而給企業帶來負面的影響。這種現象在房地產業中的影響作用要大于其它行業:一旦有一位客戶不滿,企業失去的不僅是他一個人,而有可能是這個客戶周圍的所有人。因此,房地產開發企業的客戶滿意是十分重要的。
客戶滿意增長模型
實施客戶關系管理的房地產開發企業實質上是進行了一項重要變革——增加了為企業提供在以降低客戶不滿和增加客戶滿意為目的而進行的客戶滿意度測量活動中所得的信息的流程,從而構建起客戶滿意增長的模型,如圖3所示。為了使客戶滿意度增加,企業應該首先收集到關于客戶需求、期望和習慣的信息。這些信息來源有:市場分析的結果;通過對客戶進行調查、與客戶會談以及對特定客戶群體的關注而了解到的客戶的需求和令客戶滿意的信息;來自于服務失敗報告或客戶抱怨整理資料的客戶不滿意信息。其次,應該根據這些信息開發房地產品,這一點可以借助質量功能展開(QualityFunctionDeployment,QFD)來實現。第三,應該對客戶抱怨和服務失敗報告中的問題提出解決方案,改進產品和服務。
參考文獻:
陳曉松,這位在美國麻省理工大學創造奇跡的普通留學生,正是這樣一位平凡人。
紐約來了個另類中國男孩
1986年,陳曉松出生在福建省連江縣的曉沃鎮,這是一個在省級地圖上也很難找到的小地方,條件自然相當艱苦。1990年,為了改變家里的境況,陳曉松的父母跟隨進城大軍去了廣東,把還沒上小學的陳曉松寄養在他大伯家。
陳曉松的大伯是一個老漁民,每次出海都會帶上曉松,讓他體驗漁民的生活。記得有一次出海,曉松忽然好奇地問大伯:“海那邊是什么?”大伯說海那邊是外國,有很多國家都比中國富,特別是美國。陳曉松問是什么原因,大伯意味深長地說:“你長大以后自己去看吧。首先要學會過硬的本領,就像我撐船的本領一樣,在驚濤駭浪中也能如履平地。”年幼的陳曉松似乎聽懂了大伯的話,他暗暗發誓,長大后一定要到美國去看看。
從此以后,陳曉松更加刻苦學習,各科成績都名列前茅。2001年8月,他以第一名的成績從初中畢業。當掙到錢回來的爸爸媽媽問他想到哪里讀高中時,他毫不猶豫地說去美國。父母看到他申請了到美國自費讀高中的名額,并順利地拿到了美國紐約中國城蘇域柏高中的邀請函。這樣,年僅15歲的陳曉松便飄洋過海,來到了大洋彼岸的美國。
剛開始的幾天,陳曉松樣樣都感到新鮮。高聳入云的樓群、寬闊的馬路、街頭賣唱的嬉皮士等都讓他耳目一新,但漸漸地陳曉松覺得與這里格格不入。這里的風土人情、人際關系、教學方式等都與國內大相徑庭,這里的人與人之間很冷漠。有一天他逛街迷了路,問一個美國白人男孩到學校的路怎么走,美國男孩只是冷冷地瞟了他一眼就走開了,這令他很氣憤。美國的教學方式很自由、隨便,學校實行選課制度,不像中國,文科規定語、數、外加文史綜合,理科則是語、數、外加理化綜合。在這里你可以選擇任何一種你喜歡的科目,哪怕是足球,成績合格以后照樣可以畢業。陳曉松對此很不以為然,因為這樣很難提高一個人的綜合素質。
在美國,陳曉松最大的障礙就是語言了。剛開始時,他覺得老師像是在講天書,同學們說話他基本上聽不懂,他初中時雖然學了點英語,但只是皮毛,只好從頭學起。生性大膽大方的他經常拜別人為師,讓別人教他英語口語。這樣他的英語水平提高得很快,不久便可以聽懂日常對話了。
一天,老師在給他們上課的時候講得特別快,還要讓他們做筆記,陳曉松聽得很吃力。
他猛地從座位上站了起來,要老師講慢點。同學們都鴉雀無聲地盯著他,很為他擔心。因為這個金發碧眼的老師脾氣很壞,他最討厭上課時別人打斷他。果然這個老師瞪著這個敢向自己發難的黃皮膚男孩,臉色越來越陰沉。不過他馬上意識到自己真的忽略了同學們的反應,便立即向陳曉松道歉,并感謝他提醒自己,緊接著講課時速度就慢多了。
還有一次,另一位老師向同學們講述各國的概況。他在黑板上畫了幾幅地圖,說世界上面積很大的國家有美國、加拿大、俄羅斯、澳大利亞,惟獨不說中國。陳曉松又一次從座位上站了起來,大聲地說:“China is too!”看到老師和同學們奇怪的目光,他從容地跑到黑板前,用粉筆在黑板上畫了個中國地圖。接著用英文流利地向大家介紹了中國的面積、人口和發展情況。他的演講博得了老師和同學們的熱烈掌聲,大家都異口同聲地說:“China great!”從此以后,他成了校園的名人。大家都知道學校來了個敢于同老師爭鋒的中國男孩。陳曉松也贏得了尊敬,贏得了朋友,他很快地融入了這個陌生的國度。
男孩和他的“中國人俱樂部”
一個偶然的事件,深深地刺痛了陳曉松。那是2002年4月的一天,陳曉松正和幾個中國同學在操場邊的林蔭道里聊天,忽然不知從哪里飛來一只足球,砸在其中一個同學的眼鏡上。鏡片碎了,玻璃碴扎得那個同學滿臉是血,他捂著眼睛痛苦地在地上打滾。陳曉松急忙把同學扶起來。接下來發生的事情讓陳曉松一輩子也忘不了:所有的中國同學都跑開了,沒有一個同學過來幫助他們。陳曉松氣極了,就算是路人看到這種情況也會上前幫忙的,何況是同胞!陳曉松一面給同學止血,一面尋找肇事者。不遠處一個身材彪悍的美國黑人學生正踩著足球,一臉奸笑和桀驁不馴的樣子。當陳曉松看到他的時候,他還故意攤開雙臂,聳了聳肩。他的動作引來他身后大堆人的哄笑。
血氣方剛的陳曉松被這一幕激怒了,他放下同學,沖過去找那個人講道理,但他哪里是那個人的對手呢?他被推倒在地,打得鼻青臉腫。正在這時,學校的保安趕來了。當保安要他找幾個中國同學來作證時,竟沒有一個同胞站出來。更可氣的是一個同胞居然說自己是日本人。陳曉松感到特別傷心,作為一個中國人應該看得起自己,應該理直氣壯地做人。陳曉松決定給蘇域柏的中國學生上一課。他依照吉鴻昌將軍在日本的故事,在自己的胸前掛了個“I am from China!”的牌子,昂著頭在學校里走來走去。
2003年5月,他創建了“中國人俱樂部”,希望更多的中國學生加入他的俱樂部。此時的陳曉松已經把自己當成了一名國文教師,他希望將自己所學的知識和民族責任感全部灌輸給那些留學在外的中國學生,讓他們團結起來,不受外國學生的欺負,并且讓他們樹立自強不息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在蘇域柏高中的中國學生一共有六個,可是只有兩個人參加了陳曉松的俱樂部。就是這兩個人也不是真心加入的,他們只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陳曉松非常認真地對他們說:“我辦這個俱樂部的目的不是為了自己出風頭,而是希望我們中國人拋開自卑心態,能緊緊地團結在一起,熱愛自己的國家,熱愛自己的民族,熱愛民族的文化。”
為了實施自己的宣傳計劃,陳曉松給其他三個學生耐心細致地做工作,給他們講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講炎黃子孫的愛國熱情……這一切都深深地打動了他們,他們逐步醒悟過來:中華民族是偉大的民族,我們不比別人差。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幾天以后,全校的中國學生都成了“中國人俱樂部”成員。
在俱樂部里,陳曉松從德、智、體三個方面來幫助同胞,一方面給他們講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讓他們逐漸擺脫自卑的心態;另一方面特別注重輔導他們的學習,讓他們的功課在整個學校出類拔萃;再一方面他們自行組織各種體育活動,提高運動技能。
經過陳曉松的努力,學校的幾次考試,中國學生都穩占前三名;運動會上也是中國人拿冠亞軍。“中國人俱樂部”在學校產生很大影響,學校領導給予高度評價,甚至那些自以為是的美國學生也對黃皮膚的中國孩子刮目相看!看到自己做出的成績,陳曉松感到欣慰極了。
贏得教授青睞
2003年7月,陳曉松以優異成績從蘇域柏高中畢業。喜歡理工的陳曉松申請了麻省理工、加州理工、哥倫比亞大學等16所美國大學,結果,除了加州理工外,他同時被15所大學錄取,創造了中國留學史上的奇跡。他決定選擇麻省理工大學。
麻省理工大是享譽全球的世界一流名校,就讀的都是來自世界各地的尖子們,競爭很激烈。學生們的課內課外活動搞得有聲有色,學生社團更是林林總總,有些社團在世界上都有很大的影響。他們所開展的活動、項目不僅頗負盛名,而且對世界的經濟發展、社會的進步都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在來麻省理工大之前,陳曉松就決定將他的“中國人俱樂部”搬到大學里,讓更多的中國人加入自己的行列,讓更多的外國人了解中國。在麻省理工大的頭幾月,陳曉松到處走訪學生,結果他發現很多外國學生根本不了解中國,很多人居然問陳曉松,中國的婦女是不是都“裹腳”,不用出去做事;男的是不是都穿馬褂留長辮子……這些話讓陳曉松感到很震驚。他們對中國了解得太少了!甚至有些華裔也不太了解中國,這就更堅定了他的想法。
主意打定的陳曉松便著手這方面的工作,他在學校的醒目位置貼了幾張“中國人俱樂部”的大海報,他的俱樂部又開張了。這是麻省理工大建校以來第一次有中國留學生張貼自己的海報。“一石激起千層浪”,馬上吸引了大批學生和老師前來觀看,有大聲叫好的,也有輕輕搖頭的,還有一位南非的黑人學生大吼:“China,small!(中國、弱小!)”
陳曉松馬上攔住他,義正詞嚴地說:“你錯了,中國是強大的!中華民族是偉大的!我想請問你,你們民族不也是被霸權主義所歧視嗎?當他們把戰火燒到你們國家時,能幫助你們的也只有中國這樣第三世界的大國,不是嗎?”
他鏗鏘有力的話贏得了旁觀者的大聲叫好,這位非洲黑人學生也羞愧得低下了頭。他的話也引起了一位教授的注意,他就是麻省理工大赫赫有名的教授―克拉克先生。
克拉克先生大聲喊了句:“說得好!”便上前握著陳曉松的手連聲說:“后生可畏,后生可畏!”他說的竟然是流利的中國話。原來克拉克教授是個中國迷,非常熱衷于中國的文化,而且家中也有不少中國的收藏品,如國畫、景泰藍等,多年來他有一個夢想,就是要到中國去,踏遍中國的山山水水。克拉克先生竟然知道中國有句名言,叫“不到長城非好漢”。他對陳曉松說,很想加入中國人俱樂部,很想了解中國這個美麗的國度。陳曉松熱情地接納了他,并和這位平易近人的教授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克拉克教授給這個中國小伙子很多幫助,并建議陳曉松選擇經濟方面做他的專攻方向。在他的幫助下,入學的第一個學期里,陳曉松就有數篇高質量的經濟論文出爐,獲得了系領導的高度重視。但陳曉松對權威并不輕易茍同,一次聽克拉克先生講課的時候,就對他的課題提出了尖銳的反駁觀點,兩人在課堂上爭執不下。克拉克先生是學校的經濟學權威,也是美國美聯儲的高級顧問,歷來很少有人挑戰他的觀點。但那次爭論克拉克先生卻輸得心服口服,克拉克先生從心眼里喜歡陳曉松。
2003年,中美貿易大戰升級,美中貿易逆差步步擴大,美國等西方國家多次要挾中國,要求人民幣增值。針對這種情況,陳曉松發表了著名的論文《金融風暴后人民幣的走勢剖析》,對人民幣不應增值作出了果斷的判定。這一尖銳而精辟的觀點引起了業內人士的廣泛關注,觸及了某些國家的利益,美聯儲還派專人秘密接觸陳曉松,希望他收回論文,結果遭到他的拒絕。整個過程中,他一直得到克拉克教授的大力支持。
最使陳曉松倍感榮幸的是,在一年級期末,系里給他寫了封熱情洋溢的信,對他優異的成績、公正的人品以及超強的綜合能力大加贊賞,還特別提到了他的社團,并破格聘請他在第二學年擔任克拉克教授的教學助手。在麻省理工大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十分罕見的,因為學校規定:學生的成績不可公開,也不能輕易對任何學生進行獎勵;同時教學助手的工作等于助教,只有研究生或博士生才有資格和能力勝任,陳曉松卻勝任了,這實在是奇跡。
2003年12月18號是陳曉松的生日,遠在異鄉的曉松格外地思念家鄉的小河,還有門前他栽的小樹,如今也許已經長大了。陳曉松準備買一瓶紅酒,就這樣過生日算了,沒想到黃昏的時候,卻接到克拉克先生的電話。克拉克先生早已在自己家中為曉松設了個生日Party。他以自己的名義邀請了美國經濟界以及政界的要員,并在宴會上向他們一一介紹陳曉松。他激動地說:“我有幸遇到一個偉大國家的天才人物,我的助手―陳曉松先生,他是我見過的品格高尚、最有才智的學生!”與會的賓客無不對陳曉松投以贊賞的目光,甚至有著名跨國公司當場要與陳曉松合作,都被陳曉松謝絕了。最后克拉克發表演說,希望陳曉松能在麻省理工大取得更大的成績。
創建網絡空間
陳曉松在提高專業知識的同時,依然加強中國人俱樂部的宣傳和建設,他的俱樂部會員已經發展到500余人。
在俱樂部,陳曉松以“學漢語、宣傳中國”為主題,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他還發展了幾個“過得硬”的中國學生和自己一起向全校的師生孜孜不倦地演講中國的改革開放,講中國實行市場經濟、社會正在飛速向前發展的巨大成就。他先后讓家人和內地的朋友寄來600多張反映中國發展的照片,做成精美的展示牌,在麻省理工大周圍巡回展覽,用事實說話,引起強烈的反響。
陳曉松在做這些的時候,都會從心底里升起對祖國的無比熱愛。他講得特別激動,繪聲繪色,把祖國建設的豐碩成果和中國人民對外友好的熱情淋漓盡致地展現在那些外國人的面前。
在新的生活空間里,陳曉松又把觸須伸向了更廣闊的空間,他決定在英特爾網站創造屬于自己的網頁。
他將“中國人俱樂部”搬遷進了廣闊的網絡空間。網站剛建立,訪問量就創造了麻省理工大之最,每天平均有一萬多人次,網站成了宣傳中國改革開放、世界了解中國的前沿陣地。
2003年12月,陳曉松接待了一位特殊的人物―美國麻省著名的企業家布郎先生。他說自己一直神往著中國,從陳曉松的網站上更加詳細地了解了中國的情況,看準了中國龐大的市場和寬松的投資環境,想加強同中國的合作,希望陳曉松做一個中間人。陳曉松很興奮,他趕緊同老家政府取得了聯系,并安排了洽談的一切事宜,結果他順利地為家鄉引進了數千萬元的外資。
由于網站取得了空前的成功,美國的一家知名網絡公司幾次高薪聘請陳曉松為公司的顧問,都被陳曉松婉言謝絕。他說:“我創辦網頁并不是為了賺錢,我的夢想在中國。”他希望學成歸國后,用自己的力量和才智來報答祖國的培育之恩,為國家的發展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