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4-10 14:53:2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互聯網思維的定義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2013年最后一天,華為了一份名為《用數字贏未來,數字化重構新商業》的行業趨勢報告。報告對互聯網和大數據對于傳統產業的顛覆性影響給予了充分支持,并毫不猶豫地提出:未來的企業,無論從事的什么行業,也無論企業的規模大小,首先是一個“高科技企業”,不能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實現業務升華和改造的企業,在信息時代是沒有生存空間的。
我從報告中提煉出了一些有趣的新名詞和觀點,簡要解讀:
1)“Internet+”。中文翻譯為“互聯網+”,“+”后面是什么有足夠的想象空間。華為提出,互聯網的核心是“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連接”,成為電力一樣的基礎設施。這意味著,互聯網的革命會像電力革命一樣偉大。電力革命幾乎奠定了整個現代工業和人類現代生活的基礎。那么互聯網的革命呢?可能其影響真的不會次于電力革命。
2)互聯網正在由改變價值傳遞環節進入價值創造環節。以往我們談及互聯網,就會狹隘的默認為,互聯網就是社交、電子商務、游戲,尤其是電子商務,它用互聯網的方式大同了傳統的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但今天不一樣了,互聯網正在直接進入價值創造(更為直接的是產品創造)的過程中。最為典型的是產品研發設計過程中的眾包模式,以汽車制造為例,我曾經寫過的《汽車制造顛覆者》中德國StreetScooter就是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他們讓所有供應商都利用互聯網平臺,參與到了最后產品的設計流程中來,這對傳統汽車制造商是怎樣的打擊啊?以往都是這些汽車品牌商們說了算的,供應商只有按要求供貨的份。
3)經營信息和數據對于企業發展無比重要。這是對大數據力量的充分支持。在互聯網環境下,一方面獲取信息變得無比容易,但另一方面,你可能獲得的數據可能永遠只是滄海一粟——只見樹木,不見森林,而對于企業來說,掌握足夠大量的數據,并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挖掘,將直接影響企業戰略決策的正確與否。所以,在某種程度上,信息化的另一面是“信息壟斷”,也就是更高規格的“信息不對稱”。如果你還沒有把自己掌握的各種信息數據當回事,或者還沒有開始注重數據積累,那就要小心了,直覺能幫你做出多少正確的判斷?真的很難說。
4)互聯網思維的核心是用戶思維。這與華為倡導的“以客戶為中心”的理念似乎不謀而合。但在互聯網時代,這種圍繞客戶需求做創新的思維要求更高——從需求收集、產品構思到產品設計、研發、測試、生產、營銷和服務等,要的是全程參與、全程互動。擁有開放式創新的思維在互聯網時代尤其重要,這個時代不相信“一個諸葛亮”,更相信“三個臭皮匠”。感覺跟不上節拍了嗎?那就只能坐以待斃了。
5)未來,如果你不是一家互聯網“高科技企業”,就沒有生存空間。觀點很明確,未來必須全民“高科技”,否則就是死路一條。問一個最簡單的問題,今天你可以不用電嗎?如果不行,那么明天,你就不可以不用互聯網。
互聯網對于我們的經濟和生活的顛覆性改變不言自明。但是以我個人比較保守的觀點認為,互聯網的作用無須被過于放大——它是一個工具,一個基礎設施,它該改變什么,讓它改變好了。再給你一個選擇,空氣、面包和互聯網,你選擇什么?答案就像寓言故事里一樣簡單:你愿意守住一座金山,還是一塊農田?對于企業,敞開胸懷擁抱網絡時代,但同時把握好自己的節奏和生存之本。
以下是該趨勢報告的全文:
用趨勢贏未來,數字化重構新商業
人類社會和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也是一部科學技術發展的歷史。半個多世紀以來,精彩紛呈的ICT技術,匯聚成了波瀾壯闊的互聯網,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把人類社會和人類文明帶入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今天,人類社會已經步入網絡時代和信息時代,但,這僅僅是一個起點,我們正在迎來信息社會的下一波浪潮。信息社會不可阻擋。
“Internet+”驅動數字世界和物理世界的融合,引領下一波信息化浪潮
今天,我們已經處在無處不在的網絡連接中,也處于各種各樣信息的包圍中,但,數字世界與物理世界基本上還是平行的,或者說耦合得還不夠緊密。信息時代,對任何傳統企業和傳統產業,“Internet+”都會成為創新焦點,或者說傳統企業和傳統產業要借助Internet來實現重構,驅動數字世界和物理世界的深度融合,呈現出新的發展趨勢。
互聯網不僅僅是基礎設施,更是全新的思維模式。
互聯網的核心是“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連接”,成為電力一樣的基礎設施,極大地提高了效率和降低了成本。但是,互聯網的價值遠不止于此,更大的變革和深遠影響來自思維方式的改變和變革,是一種全新的思維模式,其核心是以“全連接和零距離”來重構我們的思維模式,人和人之間、企業和客戶之間、商業伙伴之間,都是全連接和零距離的。
因此,企業的思維模式、商業模式、營銷模式、研發模式、運營模式、服務模式等,都必須以互聯網的時代特征為出發點進行重構,不是僅僅把互聯網作為工具疊加在傳統模式之上,其中,思維模式的重構是第一位的,因為思維模式是行動的指南。
從價值傳遞環節向價值創造環節滲透,互聯網將深度改造傳統產業。
商業過程紛繁復雜,概括起來包括價值創造和價值傳遞兩大環節。在價值傳遞環節,主要是我們常說的信息流、資金流和物流,而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則打通了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互聯網已經全面滲透并改造了價值傳遞環節,實現了數字世界和物理世界的融合,減少甚至消滅了中間環節,重構了商業鏈條。
當前,互聯網開始向價值創造環節進行滲透,特別是向產品研發和制造等領域滲透。而且這種滲透是全方位的,包括技術的滲透,如特斯拉用信息技術和互聯網重新定義汽車;也包括研發模式的改變,如用戶參與的研發、眾包模式的研發等等。制造領域也在發生同樣的事情,繼蒸汽機、電力、IT技術之后,互聯網技術和先進制造技術結合,互聯網正在引領工業4.0的發展,實現大規模制造的高效率和手工作坊個性化的融合,這將是又一次工業革命。互聯網和ICT技術向價值創造領域的滲透,就是數字世界和物理世界的深度融合。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才剛剛開始。
信息和數據經營成為核心競爭力,互聯網將形成更高層次的信息壟斷和不對稱。
互聯網使得信息的傳播和獲取非常便捷,打破了傳統企業壟斷知識和信息的局面,靠壟斷信息獲得高價值的企業和產業,將難以為繼。但,這只是硬幣的一面,硬幣的另一面是又在更高層次上形成了新的壟斷和不對稱,互聯網巨頭通過匯集海量的用戶信息和交易信息,借助大數據分析等技術,充分發掘用戶的行為信息,形成了新的信息壟斷,對其他的企業和服務商形成新的不對稱,從而形成了新的、更高層次的壟斷。信息社會,信息成為比基礎設施更為重要的基礎設施,信息和數據的經營已經并將繼續成為更加強大的核心競爭力。
權力向用戶轉移,用戶的全流程參與,匯集用戶的智慧構建新的制高點。
互聯網打破信息不對稱,使得信息更加透明化,用戶獲得更大的話語權。在新的形勢下,要求企業在更高層面上來實現“以客戶為中心”,不是簡單地聽取客戶需求、解決客戶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讓客戶參與到商業鏈條的每一個環節,從需求收集、產品構思到產品設計、研發、測試、生產、營銷和服務等,匯集用戶的智慧,企業才能和用戶共同贏得未來。
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互聯網思維的核心就是用戶思維,產品設計、極致用戶體驗和口碑傳播等,都離不開用戶的參與。但用戶參與并不是簡單的建設社區和論壇,而需要整個企業的管理模式、研發模式、技術架構等都適應這種新的模式。
借助ICT技術實現顛覆性創新,重新定義市場,ICT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在信息時代,企業ICT系統已經不僅僅是提升效率和降低成本的支撐系統,更是面向客戶的業務系統、生產系統,從“管理數字化、IT資產化”向“產品數字化、數據資產化”的方向發展。借助ICT系統實現顛覆性創新,從而重新定義市場,ICT正在成為企業業務發展的引擎和核心競爭力。這樣的例子很多,大到汽車制造,小到路邊快餐店,都可以借助ICT技術和互聯網重新定義市場。未來的企業,無論從事的什么行業,也無論企業的規模大小,首先是一個“高科技企業”,不能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實現業務升華和改造的企業,在信息時代是沒有生存空間的,如同今天用馬車和高鐵來競爭一樣。
數字社會將迎來新一波發展浪潮,這個浪潮的標志是互聯網從商業的價值傳遞環節向價值創造環節滲透,數字社會和物理社會走向更加深入的融合,“Internet+”成為傳統行業創新的焦點,也是傳統產業數字化重構的起點。
數字化重構,用趨勢建立優勢,贏得信息時代的未來
面對不可阻擋的信息社會,順應行業的大勢,以互聯網思維,借助先進的ICT技術,以“Internet+傳統產業”進行數字化重構,用未來的趨勢建立現在和未來的競爭優勢,成為適應信息時代的必然選擇。而且,這種重構是全面的、深刻的變革,并不是簡單地把互聯網作為工具使用。
思維重構:以互聯網時代的全連接、零距離等為出發點,建立新的商業思維。
當互聯網隨處可得時,互聯網化就成為了最根本的商業思維。因此,互聯網必須是一種內生的商業思維,以互聯網的全連接和零距離的基本特征為起點,重構商業模式、營銷模式、服務模式等外在形態,并以此驅動管理模式、研發模式、運作模式等內在形態的重構,從而重構整個企業的觀念、組織和流程。
思維模式的轉變,對于處在新舊時代轉換過程中的行業和企業管理者是極其痛苦的,但恐怕別無選擇,因為當新時代來臨時,生存狀況與生存質量往往不取決于是否轉變,而是取決于轉變得有多快。
業務重構:沒有云服務就沒有未來,云服務是企業在信息時代的基本經營模式;借助云計算商業模式的變革,抓住ICT走向云服務的戰略機遇,再造一個電信業。
云服務首先是一種商業模式和商業思維,不同企業的業務范圍不同,云服務的表現形式也不同,有的是提品銷售,有的提供售后服務,有的提供在線的信息服務,有的提供在線游戲,有的提供電子商務和網絡銀行……;但是,云服務的根本是超越產品經營本身,在更高層面上經營用戶以及用戶的數據,這是云服務的本質。沒有云服務,就失去了經營用戶的基礎,無論是什么企業、生產什么產品,云服務都是未來的基礎,耐克的例子已經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這樣的趨勢,給電信業帶來了巨大戰略機遇,因為企業云服務所需要的ICT基礎設施,也自然就成為了最基礎的云服務。回顧100年前,1900-1930年是企業拆除自己發電機、購買電廠的電力的30年,同時,企業開始建立打孔機和制表機等IT系統的前身。我們判斷,未來的30年,是企業拆除自己數據中心、購買ICT云服務的30年,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借助云計算的商業模式變革,企業ICT走向公有云,給電信業帶來了數以萬億美元的戰略機遇,是再造一個電信業的基礎。
運營重構:互聯網化運營,實現All Online,On-Demand的自動化和智能化,從內部管控模式轉變成外部用戶服務的模式。
互聯網的全連接和零距離,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打破了信息不對稱,使權力向用戶轉移,這是不可逆轉的趨勢。企業的運營必須要適應時代的要求,實現互聯網化的運營。首先是給用戶以自由,讓用戶基于On-Demand的方式獲得服務,自由是用戶最高也是最基本的需求;其次,支撐用戶On-Demand的基礎是企業走向Online模式,但是,Online不僅僅只是客戶界面的Online,更重要的是以面向客戶的Online牽引企業內部運作的所有環節走向All Online,以及建立在All Online基礎上的智能化和自動化。
因此,面向互聯網時代的運營重構,并不是簡單地提供一個在線客服和在線銷售,而是面向用戶On-Demand需求的整個流程再造,其根本的變革是從內部管控的流程模式轉變成外部用戶服務的流程模式。
ICT基礎設施重構:建立以數據中心為中心的ICT基礎架構,適應信息時代的發展要求,發掘“數字石油”的價值。
無論是電信運營商還是其他企業,ICT基礎設施都是支撐業務轉型和數字化重構的基礎。在信息時代,信息和數據的經營成為企業核心競爭力之一。數據分析能力成為關鍵,為企業帶來新的智能和智慧。基于大數據分析,企業可以做到深入的洞察客戶、精確的產品研發、精準的市場營銷、精確的企業管理、科學的管理決策、節能環保等等。企業數據成為新時期的石油,即數字石油,而數據挖掘和數據治理能力則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企業的所有商業活動都將數字化,而信息的存儲、處理和交換,業務的處理和商業的交易等都是發生在數據中心內,因此,數據中心成為ICT基礎設施的核心,成為“數字時代的電話交換機”。構建以數據中心為中心的網絡架構和ICT基礎架構,是信息時代的基本要求。
技術重構:軟件定義和Scale Out計算模式,重新定義IT和網絡的架構,引領下一波技術變革的潮流。
風光無限的商業創新的背后是技術創新的默默奉獻,商業和技術的雙輪驅動成就了互聯網。圖靈獎獲得者Jim Gray提出新摩爾定理:網絡環境下每18個月產生的數據量等于有史以來數據量之和。面對海量的信息和流量,并且流量的突發性和不可預測性越來越強,更為敏捷和可擴展性是ICT基礎的基本需求。傳統以硬件為主導的產品架構、基于預先規劃的建設模式,已經難以適應未來業務發展的要求,需要新的技術理念來支撐新的業務模式。
老實說我真不想寫“互聯網思維”這五字,因為這名詞已經因過度消費對于業內人士不算新鮮了。但因假期朋友間一場交流,小伙伴們討論到了這個,有些想法還是由此為自己記錄下來罷了。朋友說了幾個其對“互聯網思維”這個概念的定義理解,這些理解基本都源于一些TMT媒體。同樣,早先我在相關業內網媒上也看了一些同類文章。
說來慚愧,文章看了很多,里面說的也都挺多,但是具體互聯網思維的確切定義是什么,至今沒看明白。
其實看沒看明白對于我而言意義不大,正好最近在琢磨一個涉及互聯網金融的項目,因為我對“互聯網思維”有著自己的理解,就我而言,一個商業計劃是否具備互聯網思維,定義是:
一,相對極低的邊際成本
二,放長線釣大魚
三,相對極簡的標準程序化自助式信息體驗
我想,不敢說所有從事過互聯網的人,但至少大部分互聯網業內涉及項目構思亦或產品構思工作的人,其實都具備互聯網思維意識的。只是可能沒有多少人將自身這潛在思維明確提煉定義出來,或者對互聯網思維同樣也有著自己的注解。
但是我想說的是,現在大部分市面上的理解都不屬互聯網思維。
首先,“互聯網營銷”不等于“互聯網思維”。
我覺得互聯網思維是之于互聯網營銷之上的,互聯網營銷的種種手段僅僅是一種戰術,而互聯網思維屬于戰略,是更早直接扎根于項目商業模式中不可分割。社會化營銷屬于外枝,任何行業都可以運用,作為戰術僅是錦上添花,不用也不影響商業模式根本。而真正互聯網思維構思的商業模式,互聯網思維一旦剝離,模式全面瓦解。
如果硬要舉個例子,那么余額寶與傳統基金產品官方自建的電商渠道是最形象的例子了。
其次,不屬于互聯網特征屬性代入延生的特色行為,不屬于互聯網思維,比如現在所謂的極致、用戶至上、粉絲等概念。
很久以前同某公司交流時,我曾說小米的后續硬件產品如果不設鎖,那么它硬件產品鋪出的路就蘊含風險,說不定哪天被人一夜之間刷換系統為他人做嫁衣了。對方反復提到,“做到極致怎么會有人愿意換系統呢?”,我當時有點無語。
但是極致是相對概念,做到哪樣算極致?極致的標準是什么?經常提“極致”的人不一定給的出答案。
2005年時,我認為諾基亞就是手機中的極致!后來iPhone問世后才向我證明它才是極致!但我想當我認為iPhone已是極致的時候,很快將又有新的東西出來打我臉。如果極致是一種做到產品超出用戶預期的行為,那么這種追求存在于任何企業中,和互聯網思維無關。它更像是產業發展與歷史革命,并且往往出現在既有利益者外的第三方。
同理,“用戶至上”算互聯網思維嗎?難道除互聯網企業外,其他各行各業早先就沒有“用戶至上”概念?我想街邊小賣店都懂“顧客是上帝”的道理。也許有人說“用戶至上”概念誰都懂,但是傳統企業沒有做到真正的用戶至上。確實并不是所有傳統企業都做好了“用戶至上”,但是最先做好“用戶至上”的恰恰是傳統行業,例如某些優秀的五星級酒店。
最后,“粉絲”說在我看來就更離譜了。先不論企業“粉絲經濟”是否成立,有人把“粉絲”營銷概念歸為互聯網思維就十分給自己貼金,大哥,這是娛樂圈的東西好不好......
“粉絲”本身是互聯網企業反過來借鑒的娛樂圈思維,我一直堅信商企與產品并沒有“真粉絲”,粉絲是一種感性式擁護行為,甚至帶有盲目性。商企與產品的用戶是理性根本的商業邏輯,當出現更優秀的替代時用戶會毫不猶豫的跳轉。
當然,我也相信商企與產品通過不斷對品牌賦予個性的生命化塑造,也是可以在用戶理性基礎上賦予感性關聯的,但是這屬于傳統廣告學范疇,做的最好的也是阿迪耐克,而且并不是三五年的事。但是據我了解,目前大多數互聯網企業所謂的粉絲,僅僅不過是忠誠度普通的用戶,要不就是內部員工和水軍了。和娛樂圈中就算棒子偶像揮拳打了它一大嘴巴子,但還是瘋狂沖在被爆吧戰斗第一線,為偶像與人對噴的這種“真粉絲”有著不可逾越的差距。
反過來,在我看來,真正的互聯網思維要達到三個標準:
一、相對極低的邊際成本
這是典型基于互聯網商業模式中的特色要素。相對極低的邊際成本是最早從互聯網滲透入傳統行業中的特征思維,最大的體現就是多年前就明確的“輕模式”,真正那些在服裝、電子、商貿、金融等傳統行業中具有互聯網思維顛覆性的企業,其首要的表現都在于產品與客戶開發上,相對于傳統極低的邊際成本,以及由此相伴的目標客戶群覆蓋面與接待能力的擴增紅利。
二、放長線釣大魚
將商業鏈進行縱向延伸,分為“前端依靠微利或虧損提品,發展用戶圈地”——“后端在建立用戶壁壘或基礎上,再尋求蓋樓賣房的真正盈利行為”,放長線釣大魚是互聯網特征代入傳統行業的第二典型。
互聯網將一大撥原先某些傳統行業的根本服務,變成了其免費的基礎服務,例如音像、圖書等。甚至很多互聯網初期企業往往因此最終被更具互聯網思維的同行給革了命。例如殺毒軟件、早期的EBAY之于淘寶,游戲時長收費模式更迭為道具收費模式。當然,小米也屬于典型放長線釣大魚的例子。
傳統企業大部分以產品價值為基礎,商業模式招數簡單,鏈層也較短,產品線橫向。例如傳統家電,空調賣到消費者手中鏈條即結束,尋求新的贏利點則橫向再研發電風扇、電視。
而典型互聯網思維,前端產品僅是培育用戶基礎的,以用戶價值為根本。商業鏈層縱向深入開發既有用戶價值。從這點而言IPhone與三星就不屬于一個層次的商業模式,實質三星還是老傳統,不屬于互聯網思維的商業模式企業。
三、相對極簡的標準程序化自助式信息體驗
第三條我認為是最重點,也是傳統企業與互聯網思維最大差異所在。傳統企業最大的特征是信息被動提供導致的信息流不對稱,甚至某些商業模式更是依賴于信息流不對稱。而互聯網帶來的最大改變則是將一切信息依據關聯性邏輯為標準,并將標準精簡,最終通過程序化主動提供,讓用戶可自助式體驗。
從網絡支付到網絡平臺莫過于此,包括垂直電商、分類信息、網絡金融等,甚至現在竟然延伸到了法務、政務,例如法斗士、天貓拍賣等。
另外一個最佳體現,在于企業客服工作的載體的演變。最近常提到的“參與感”,“參與感”實質同上文提到的“粉絲”無關,如果某些互聯網企業硬要是將“用戶”與“粉絲”進行簡單的名詞替換作為噱頭,拉低“粉絲”真正含義,那么參與感其實是對傳統的客服工作以一種更具互聯網思維的自助式信息體驗方式體現。
通訊業的發展,給客服工作帶來從傳統網點到Call Centre的改變,典型的例子就是10086。然而,這依然是傳統的信息被動式提供,互聯網才給大部分客服工作提供了自助式的可能性。
>> 供電企業如何迎接互聯網時代? 迎接產業互聯網時代 迎接智能制造互聯網時代 新型編輯應該主動迎接互聯網時代 迎接互聯網金融2.0時代 迎接“互聯網+教育”順應創新時代要求 迎接“互聯網+”的最好時代 互聯網迎接3.0時代 迎接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 瞻博:迎接移動互聯網時代 迎接產業互聯網 互聯網時代企業培訓趨勢 互聯網時代的傳統企業 “互聯網+”時代 迎接互聯網金融元年 迎接互聯網金融崛起 迎接嵌入式互聯網 迎接口袋互聯網 迎接互聯網時代的新問題和新挑戰 抓住互聯網發展趨勢 迎接大會計時代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中國 > 政治 > 迎接企業互聯網時代 迎接企業互聯網時代 雜志之家、寫作服務和雜志訂閱支持對公帳戶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劉湘明")
申明:本網站內容僅用于學術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告知我們,本站將立即刪除有關內容。 《商業價值》出版人兼主編
在10年之后,聯想在12.5億美元收購IBM PC業務之后,再次以23億美元的價格吃下IBM×86服務器業務。
業界對此的解讀已經很多,但我們還可以從另一個角度看待這兩次購并背后的意義。IBM龐大的規模和復雜的結構,注定了它只能從事利潤率很高的業務,2004年退出PC業務,背后的原因就是IBM認識到PC的標準化,將使PC價格進入一個快速下降的通道。對整個行業來說,這也意味著個人計算能力隨之而來的極大提升,由此帶來的連鎖反應是個人計算需求如同巖漿般噴涌出來,以及隨后10年個人互聯網的突飛猛進,由此造就了一大批針對個人提供互聯網服務的巨頭崛起。
馬克?吐溫說過,歷史不會重復,但會押韻。2014年,IBM退出x86服務器市場,很大程度上預示著企業級計算資源將出現躍升。這個趨勢已經非常明顯――IDC預測,在2014年中,25%~30%的服務器出貨量將指向云服務提供商管理下的數據中心,到2017年這一比例將增長至43%。計算成本的下降,將帶來新的需求大量涌現,個人互聯網過去10年的輝煌,即將在企業級市場全面上演――這就是以移動化、云計算為起點的企業級互聯網應用時代的開啟。
2013年的“雙十一”,將近80%的商戶的商品、訂單以及物流信息都是通過運行在阿里云上的“聚石塔”系統完成的。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這一部分傳統的中小企業進銷存系統已經完全被云計算替換掉了。而在美國,亞馬遜擊敗IBM拿下中央情報局云計算6億美元訂單的新聞,則清晰地傳遞了一個信息――隨著互聯網巨頭的入場,企業級IT市場的規則已經開始改變。
2013年,被我們談論最多的是德魯克的一句話:摧毀巨人的不是技術,而是變化的客戶。不要忽視長期接觸互聯網對用戶帶來的體驗和需求的影響。一個大型國企的CIO曾對我說,她現在已經不能接受因為一些軟件的升級而帶來的系統暫停和宕機風險,雖然以前這些都是習以為常的事情:“為什么不能像谷歌那樣,隨時在后臺升級你的系統,而我的使用從沒受過影響。”這其實已經是典型的云計算思維。
從時間節點上看,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考慮甚至已經開始系統的更新換代。因為隨著業務發展和外界環境的迅速變化,很多企業自建系統的復雜性已經到了極高的臨界點,這讓他們感覺難以承受。很多大企業雖然IT預算很多,但是在扣除了巨額的系統維護和版權費用后,能夠自主支配、進行業務創新的資金和資源已經所剩無多。而云計算環境的逐漸成熟,給企業的IT戰略帶來全新的選擇。
以前傳統的IT建設時代,因為系統設計的復雜以及隨后帶來的實施難度,企業都是以系統的上線為慶祝節點,用戶和廠商的關注重點絕大部分放在系統建設和維護上,而不是系統的功能和應用。而在云計算時代,企業把這些麻煩大部分推給了服務商,可以更加關注自身的需求以及系統的功能和應用。客戶更關心的不再是羅列硬件、軟件以及服務的復雜方案,而是如何得到最終結果以及保證服務水平的承諾。
關鍵詞:黨建;互聯網;“融合共生”
一、前言
作為第五次信息技術革命的重要內容,信息網絡在我國當下已經與民眾的工作、生活、學習、娛樂緊密結合在一起,而黨建領域也因信息網絡技術的進步實現了較為長足的進步,但想要保證黨建工作能夠在互聯網的支持下得以更好展開,我們就必須設法保證黨建與互聯網實現較好的“融合共生”,為此本文就黨建和互聯網“融合共生”展開了具體研究的原因所在。
二、何為黨建和互聯網的“融合共生”
隨著我國信息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國黨建工作自然而然實現了較為長足的進步,而在總理提出的《2015 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黨建與互聯網的“融合共生”開始真正成為我國黨建工作的中心。在本文對黨建與互聯網融合展開的研究中,筆者結合自身實際工作經驗,將黨建與互聯網的“融合共生”定義為“運用互聯網思維、借助網絡平臺開展具有新意義的黨建工作”,結合這一定義我們能夠發現,黨建工作想要與互聯網實現較好的融合,黨建工作者就必須較好地掌握互聯網思維,并能夠靈活運用互聯網平臺展開黨建工作,網絡黨建、線下黨建、“網絡+線下黨建”等都屬于這一融合的實例[1]。
對于黨建和互聯網的“融合共生”來說,這一融合的核心當屬互聯網思維在黨建領域的植入和運用,這一植入和運用本質上就是互聯網數字化、信息化、網絡化、開放性、互動性、共享性等思維能否真正應用于我國黨建工作中,而如果這些互聯網思維不能夠較好融入黨建工作中,黨建和互聯網的“融合共生”就如同“隔靴搔癢”,我國黨建工作自然不能夠實現較為長足的進步。由此可見,黨建和互聯網的“融合共生”本身并非一件易事,表面上轟轟烈烈,實際上雷聲大雨點小,所謂黨建和互聯網的“融合共生”,都是應被摒棄的形式主義,而想要保證黨建和互聯網的“融合共生”得以較好實現,我們就必須保證這一“融合共生”具備實質內容[2]。
三、如何實現黨建和互聯網的“融合共生”
在上文中我們了解了何為黨建和互聯網的“融合共生”,而在下文中筆者將結合自身實際工作經驗與相關文獻資料,就如何真正實現黨建和互聯網的“融合共生”展開具體論述,希望這一論述內容能夠為我國黨建工作的更好展開帶來一定幫助。
(一)著眼觀念融合
想要較好實現黨建和互聯網的“融合共生”,我們首先需要將重點擋在觀念融合中,這里的觀念融合指的是傳統黨建工作中的從嚴治黨觀念、黨性觀念、宗旨觀念、組織觀念、紀律觀念、群眾觀念、大局觀念與互聯網等觀念實現的融合,而想要較好實現這一融合,黨建工作中的老同志就必須加大對互聯網相關知識的學習,而年輕的黨建工作者則需要加強自身對于黨性觀念、宗旨觀念、組織觀念、紀律觀念的學習,這樣我們就能夠保證每一名黨建工作者都能夠切實補足自身的“觀念短板”,新老觀念也將實現較好的融合,黨建和互聯網的“融合共生”的實現自然就能夠得到較為有力的支持[3]。
(二)完成人的融合
除了觀念融合外,想要實現黨建和互聯網的“融合共生”,我們還必須保證人的融合能夠得以較好實現,這里的人的融合指的是黨建工作中新老員工實現的融合。上文中筆者提到新老黨建工作中各有自身的長處與短板,雖然二者的短板能夠在不斷的學習中得以較好彌補,但想要加快這一彌補過程,我們就必須設法保證二類黨建工作者實現較好融合,這種融合能夠實現二者的緊密合作、自身優勢的發揮,黨建和互聯網的“融合共生”自然能夠得以更好實現[4]。
(三)實現黨建和互聯網的“融合共生”
在完成了觀念與人的融合后,我們就能夠具體展開黨建和互聯網的“融合共生”工作,值得注意的是,黨建和互聯網的“融合共生”絕非二者的簡單相加、生硬組合,我們需要保證黨建和互聯網的水融、渾然一體,而想要實現這一目標,我們就需要保證我國的黨建工作者真正吃透黨建和互聯網“融合共生”的精髓,摸透這一“融合共生”的規律,這樣才能夠保證黨建和互聯網的“融合共生”能夠較好抓住切入點與著力點,黨建工作與互聯網也將實現真正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國黨建工作自然就將邁上一個新的歷史臺階。
四、結論
在本文就黨建和互聯網的“融合共生”展開的相關研究中,結合研究內容我們能夠認識到互聯網對于我國黨建工作的重要意義,而想要保證這一意義能夠真正推動我國黨建工作的更好展開,實現黨建和互聯網的“融合共生”就顯得很有必要。
參考文獻:
[1]陳雄輝,張韻.黨建信息化的演化及其本質[J].嶺南學刊,2015(06):61-66.
[2]劉遠平.探索“互聯網+”黨建模式[J].中國電力企業管理,2016(02):71-72.
以互聯網為主要科技發明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正在快速而深刻地沖擊著中國的各個傳統行業。在這次顛覆式沖擊中,金融業是受到影響最大的行業之一。雖然從全球視野來看,金融業這一長達幾百年歷史的古老行業,在前三次的工業革命沖擊下也發生了_一些改變,但是這一次面對互聯網科技革命,所受到的影響似乎是前所未有的。
對于當前互聯網對金融的顛覆式沖擊所形成的新模式,有些人定義為互聯網金融,是指互聯網企業經營金融業務;有些人則定義為金融互聯網,是指傳統金融機構以互聯網科技為工具實施金融模式再造。這兩個概念的定義,都企圖將互聯網和金融這兩個事物排出個主次,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互聯網與金融之間的割裂和對立。
或許人們還沒意識到,這兩個概念所造成的割裂和對立,在理念上醞釀著一種非理性沖突:一方面是互聯網新銳們對傳統金融行業“傲慢的挑釁”,認為傳統的金融業將會像十幾年前比爾?蓋茨預言的“變成滅絕的恐龍”;另一方面則是傳統金融家們對新興科技“不屑的偏見”,認為互聯網就像之前工業革命中的蒸汽機、電力和電子計算機等一樣,不過是傳統金融業的一個工具。
互聯網新銳們當然有其“傲慢”的理由,一些電商、搜索引擎等互聯網企業,通過自己的互聯網渠道,可以輕而易舉地募集到傳統金融機構可能需要幾年才能募集到的資金。比如阿里巴巴的“余額寶”,在推出短短5個月的時間內,所積累的余額已經突破千億元。要知道,當前中國資產規模超過千億元的金融機構一共不到100家。再聯想到馬云之前提到的“如果銀行自己不改變,我們就去改變銀行”,如此野蠻生長的互聯網金融難免在業內引起一場不小的恐慌。
傳統的金融家們也有其“偏見”的理由,互聯網科技革命的發源地美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美國,互聯網被廣泛應用于傳統的金融行業,形成網上銀行、線上保險(放心保)和網絡證券等以互聯網為載體的金融業務,互聯網金融一直沒有形成強勢的獨立產業,無論是作為P2P模式的借貸俱樂部(lendingclub),作為眾籌模式的凱克斯達特(Kickstarter),還是作為免費個人理財網站的敏特(Mint),在美國金融市場所占的份額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因此,中國傳統的金融家們才會產生,“互聯網科技不會對金融業造成實質影響”的判斷。
我認為,如果把互聯網與金融這兩個概念割裂開來,并不能完全描述當前金融業正在發生什么、改變著什么。當前互聯網與金融之間最終形成的既不是“科技決定論”的互聯網金融,也不是“金融主導論”的金融互聯網,而是一種前所未有的、在中國金融發展和科技進步相互交織的特定時空點上,所形成的一種新的模式形態,我們可以稱其為“新金融”。
“新金融”新在何處
我們提出新金融的概念,首先是希望將當前的互聯網金融與金融互聯網綜合在一起,以一種更加遼闊的視角,去消除互聯網與金融之間的“傲慢與偏見”,以便能更加客觀和理性地描述當前中國金融業,在互聯網浪潮的沖擊下所形成的新模式、新業態。
而更重要的,是通過深入考究中國正在形成的“新金融”范式,在中國特定的歷史條件和時代背景下,為金融業尤其是商業銀行正確處理金融與互聯網之間的關系,形成更加符合市場需求和順應科技進步的金融運營模式,既不能因為漠視科技的作用而造成“被動挨打”的局面,又不能忘卻主業陷入以科技決定論為主導的“軍備競賽”陷阱。要實現這一目的,必須站在更高的歷史視角去審視當前中國金融業正在發生的事情。
當前,有兩件眾所周知的大事同時出現在中國金融業,一個是包括匯率和利率市場化在內的金融市場化,另一個則是金融與互聯網科技的融合。如果我們分別看這兩件事情,并不會顯得多么紛繁復雜難以理解。但是,當兩者放在一起,在一個時空交疊的緯度里看這兩件事情的時候,就發生了一些變化。
發生了什么變化呢?一個是前面提到的,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存款的分流,這也成就了余額寶們的神話。另一個則是市場規律的變化,數量多但是資金少的低端客戶正在成為銀行的下一個利潤點。以前傳統金融業嚴格遵循“二八法則”,即20%的客戶創造80%的利潤,處于“長尾”的客戶是不創造利潤或者創造很少利潤的。但是現在,由于互聯網的渠道便利以及大數據的運用,產生了以前不曾有的“一元就可理財”的現象,這將可能令人震驚地改變業界長期公認的“二八法則”。
但我認為,當前互聯網金融之所以如此野蠻生長,根本原因并不在于技術原因,而是中國的利率市場化沒有完全實現,大量的資金看似流入了互聯網金融,實際上則通過互聯網渠道流入了可市場化定價的金融產品中。因此,在這次沖擊中,仍是金融的供需規律起決定性作用。換句話說,當中國的利率市場化完全實現,合理的定價將會改變當前的這種局勢。但是,互聯網科技對“二八法則”的顛覆,以及對“長尾”市場的支撐,在幾年前就得到了驗證,這會對傳統的金融經營模式形成再造式的影響。
認識到這兩點,互聯網企業和傳統金融機構都應該反思對彼此的認知。我們提出“新金融”這一概念,實際上也是一種反思的結果。迄今為止,還沒有一個概念能夠將金融市場化和金融互聯網化緊密結合在一起來考慮。
可見,“新金融”是中國金融發展到一定階段表現出的特有現象,它是中國正在進行的金融市場化與全世界正在進行的科技互聯網革命,以一種機緣巧合、時空交織的方式相互融合、相互滲透形成的一種新的金融模式。這個模式的特殊之處表現在,它既不是以往的商業模式利用科技工具實現效率提升(金融互聯網),也不是新科技新發明以產業化的姿態實現商業價值(互聯網金融),而是一種更加深刻而又廣泛的生產力一生產關系的生態化融合,也就是技術和商業在更深的層次上史無前例地實現了思想、理念和精神的交融。在這個融合過程中,金融作為一種“虛擬經濟”,互聯網作為一種“虛擬網絡”,在成長基因和運行機理上表現出令人驚嘆的、前所未有的商業和技術之間的“珠聯璧合”。在這種革命性的融合大潮面前,互聯網金融和金融互聯網都不足以完全概括現象的本質,而囊括兩者的“新金融”概念的提出,更能描述中國的金融業在當前紛繁復雜的時代變遷中,正在經歷著什么、改變著什么。
所謂新金融,簡單地說就是將互聯網金融和金融互聯網融合在一起,按照互聯網的理念和精神――而非只是技術――去經營金融的事情。新金融概念的提出,消除了互聯網金融和金融互聯網因工具一目的主次對立造成的“傲慢與偏見”,我們主張作為“虛擬經濟”的金融與作為“虛擬網絡”的互聯網,應充分利用其基因的先天優勢,以一種更加平等、共生和交互的精神在“基因”層面進行再造,而非簡單地在“器官”層面進行“移植”。
“新金融”是一種商業模式,更是一種思想理念。可以斷言,中國商業銀行能否有效應對近在咫尺的利率市場化,從根本上取決于對“新金融”的認識和運用。
如何迎接“新金融”時代
關鍵詞:互聯網+;商務模式;教學體系
一、引言
近年來,全球范圍內IT創新發展迅猛,IT領域新產品、新服務、新業態大量涌現,不斷激發出新的消費需求,成為日益活躍的消費熱點。2013年,國務院《關于促進信息消費擴大內需的若干意見》旨在推動居民消費模式向信息消費發展,破解原子消費對我國環境與生態保護的難題,促進“新四化”(信息化、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加快融合與發展。我國信息消費發展具有良好基礎和巨大潛力,但信息產品的設計、生產、服務與創新能力還遠不如西方國家,存在基礎設施支撐能力不足、產品和服務創新能力弱、配套政策不健全、體制機制不適應等問題,亟需開展與促進信息消費相關人才培養的體系建設,以促進消費升級、產業轉型和民生改善。
隨后,國家在2014年出臺《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生產業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指導意見》,從國家戰略導向上推動生產業,向結構調整要動力、促進經濟穩定增長,引領產業向價值鏈高端提升。尤其是通過推動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在生產業的應用,鼓勵企業開展科技創新、產品創新、管理創新、市場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發展服務于產業集群的電子商務、數字內容、數據托管、技術推廣、管理咨詢等服務平臺,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另外,產業結構升級中的重要一環是工業制造新現代化,要求傳統產業大力引進信息化、電商方面專業人才,支撐商務模式的改造與創新,這也對電商人才的培養提出進一步要求。
2015年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強調各行業充分運用互聯網思維,把互聯網的創新成果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推動技術進步、效率提升和組織變革,提升實體經濟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創新要素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互聯網+商務”(廣義電子商務)的發展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加快推進“互聯網+商務”的發展,有利于激發創新活力、培育新興業態和創新商務模式,對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具有重要意義。這進一步明確了基于互聯網商務應用與高端人才需求的重大趨勢,對滿足互聯網商務模式設計、開發、構建、應用人才培養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此,本文聚焦于互聯網商務模式教學上的核心問題,提出通識教學、實踐教學以及研究教學三個層次的教學體系構建方案,并進一步從課程目標、教學形式、講授內容的基本要求、教學難點和重點、教學方法與考核方式、能力素質提升指標這六個方面予以探討,以期為“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培育滿足各行各業需求的新型商務人才提供參考思路。
二、互聯網商務模式
商務模式本質上是若干因素構成的一組贏利邏輯關系的鏈條,是商務戰略生成的基礎,商務戰略是在商務模式基礎上的行為選擇。價值主張、價值網絡和價值實現等要素之間的不同組合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商務模式。商務模式設計是創業機會開發環節不斷試錯、修正和反復的過程,是分解企業價值鏈條和價值要素的過程,涉及到要素的新組合關系或新要素的增加。
學術界,有關商務模式的研究大多與電子商務有關。Zott等的文獻研究也證實其研究的49個商務模式定義中,四分之一同電子商務有關。但學術界關于電子商務模式的概念沒有形成一個清晰的定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Morris將商務模式的定義歸為三類:盈利觀、運營觀和戰略觀。盈利觀認為商務模式是企業獲取利潤的邏輯; 運營觀認為商務模式是一種結構化的配置,強調內部流程和基礎管理;戰略觀認為商務模式應該從總體上體現企業的市場定位,跨組織邊界的相互作用和發展機會,強調競爭優勢和持續發展。
教學實踐中,Afuah 和Tucci認為,決定互聯網企業業績的因素有三個:商務模式、商務運作環境和變化。商務模式是一個系統, 整個系統運行的好壞不僅取決于系統各個部分,還取決于各個部分之間的關系。同時商務模式各個部分的連接環節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一些產業中,公司必須對它們的商務模式不斷創新,必須在其他公司迫使它們改變之前做出改變,這些能夠引起公司改變的機制成為“動力機制”。Afuah 和Tucci隨后將其構建的商務模式稱為“互聯網商務模式”,并建立了一個教學教材體系。
基于上述理論、實踐、教學上的研究與探索,亟需對互聯網商務模式的教學體系進行探討,為高校培養具有全局觀、戰略觀、實操能力的互聯網商務建設人才提供有效思路。
三、互聯網商務模式通識教學體系建設
(一)課程目標
互聯網商務模式教學目的是培養互聯網商務管理人才的基礎理論,并系統地討論互聯網商務業績的商務模式、決定因素、價值網絡、競爭環境、互聯網商務模式的組成、動力機制、評價方法及相關戰略及其應用。通過系統訓練,讓授課對象充分理解互聯網商務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掌握互聯網商務相關內容的科學定義及其發展方向,從而提高自身參與互聯網商務實踐的能力。
(二)教學形式
互聯網商務是一門專業基礎課程且應用性很強,因此,應在教學設計上對互聯網商務概念、原理、模型和方法進行必要的講授,使學員理解應用互聯網為何能獲得競爭優勢。并且,注意理論聯系實際,通過經典案例討論、實踐操作、模擬演示、課堂思考等,啟迪學員的思維,把握最新動向,提高觀察、思考、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
(三)講授內容的基本要求
1. 掌握互聯網商務的基本概念、商務模式、價值網絡與環境因素。
2. 掌握互聯網商務模式的組成部分、動力機制與評價方法。
3. 理解互聯網商務模式競爭環境與宏觀環境的作用。
4. 能應用基本概念、工具對互聯網商務模式進行分析并制定相應的戰略。
(四)教學難點和重點
1. 難點。互聯網商務環境分析技術與方法、商務模式分析方法;
2. 重點。互聯網商務創業環境分析、商務模式變遷、商務模式結構組成分析等。
(五)教學方法與考核方式
1. 教學方法。討論教學+案例教學、頭腦風暴+實踐教學。
2. 考核方式。期末商業計劃書與案例制作、平時考核相結合,采用1:3:6綜合成績評定體系。其中10%為平時成績,包括出勤、課堂參與;30%為課程作業,包括新模式觀察與分析;60%為期末成績,以課程論文或考試形式進行。
(六)能力素質提升指標
通過系統的訓練與實踐,學員應具備的能力素質見表1,從0~5表示能力素質從低到高。
四、互聯網商務模式實踐教學體系建設
(一)課程目標
該體系旨在培養學生利用互聯網工具開展商務活動的創新能力與管理操作能力,掌握互聯網商務模式的構建與分析方法,認識互聯網商務活動中潛在的商機及陷阱,基于自身的資源優勢建立新的商務模式并開展商務活動。課程系統研討互聯網商務業績的決定因素、商務模式、價值網絡、競爭環境、動力機制、評價方法及相關戰略及其應用,提高學員參與互聯網商務實踐的能力。培養具備較好專業理論知識和較強實際運作能力的互聯網商務模式開發與管理人才。
(二)教學形式
在教學設計上對互聯網商務概念、原理、模型和方法進行深入的研討,教會學員應用互聯網開展商務活動并獲得競爭優勢。同時,理論聯系實際,通過案例討論、實踐操作、模擬演示、課堂思考等,啟迪學員的創業思維,使學員了解互聯網商務的最新動向及發展趨勢,捕捉知識經濟環境中蘊藏的種種商機。
(三)講授內容的基本要求
1. 互聯網創業環境分析。
2. 互聯網商務模式結構組成。
3. 互聯網商務模式的構建。
4. 互聯網商務模式的評價。
5. 互聯網創業案例剖析。
(四)教學難點和重點
1. 難點。互聯網商務環境分析技術與方法、商務模式構建方法、商務模式的驅動因素。
2. 重點。互聯網商務創業環境分析、商務模式變遷、商務模式結構組成、價值網、戰略分析等。
(五)教學方法與考核方式
1. 教學方法。討論教學+案例教學、頭腦風暴+實踐教學、實驗教學+兵棋推演。
2. 考核方式。期末商業計劃書與案例制作、平時考核相結合。其中10%為平時成績,包括出勤、課堂參與;30%為課堂訓練實效考察,包括新模式觀察與分析;60%為期末成績,以商業計劃書編寫或案例制作形式進行。
(六)能力素質提升指標
通過系統的訓練與實踐,學員應具備的能力素質見表2,從0~5表示能力素質從低到高。
五、互聯網商務模式研究教學體系建設
(一)課程目標
該體系旨在培養面向互聯網平臺的商務模式的研究與創新人才。訓練互聯網商務模式的構建與分析方法,認識互聯網商務活動中潛在的機遇及陷阱,提升對競爭環境、動力機制、評價方法及相關戰略的研究、分析、制定能力。
(二)教學形式
通過案例研討、模擬演示、機會識別等,觀察與分析互聯網商務模式發展最新動向及趨勢,撰寫案例、培訓材料及商業計劃書。
(三)講授內容的基本要求
1. 互聯網創業環境分析。
2. 互聯網商務模式的構建方法。
3. 互聯網商務模式的評價。
4. 互聯網創業案例剖析。
5. 創新商業模式實訓。
(四)教學難點和重點
1. 難點。互聯網商務環境分析技術與方法、商務模式構建方法、商務模式的識別與創新。
2. 重點。互聯網商務創業環境分析、商務模式變遷、新商務模式構建。
(五)教學方法與考核方式
1. 教學方法。討論教學+案例教學、頭腦風暴+實踐教學、實驗教學+兵棋推演。
2. 考核方式。論文撰寫、商業計劃書、案例制作及平時考核相結合。其中10%為平時成績,包括出勤、課堂參與;30%為課堂訓練實效考察,包括新模式觀察與分析;60%為期末成績,以課程論文、商業計劃書編寫或案例制作形式進行。
(六)能力素質提升指標
通過系統的訓練與實踐,學員應具備的能力素質見表3,從0~5表示能力素質從低到高。
六、展望
互聯網商務模式本質上是互聯網利潤點、客戶價值、實施策略、動力機制等若干因素構成的一組贏利邏輯關系的鏈條,是互聯網商務戰略生成的基礎,決定互聯網商務業務的生死成敗。高校通過互聯網商務模式三層教學體系的應用與實踐,培養商務模式的分析、構建與創新人才,為我國“互聯網+”背景下產業轉型升級、推動新經濟業態建設服務。
參考文獻:
[1]陳燕武,鄧興磊.我國城鄉居民信息消費比較研究[J].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01).
[2]俞世峰.生態消費需求視角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路徑研究[J].理論探討,2015(04).
[3]辜勝阻,曹冬梅,李睿.讓”互聯網+”行動計劃引領新一輪創業浪潮[J].科學學研究,2016(02).
[4]孫艷霞.電子商務模式研究綜述[J].現代管理科學,2012(05).
[5]Zott C,Amit R,Massa L.The business model:theoretical roots,recent developments and future research[C].IESE Business School Working Paper WP-862,June,2010.
[6]Morris M,Schindehutte M, Allen J. The entrepreneur’s business model: toward a unified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3(01).
在當下中國家電競爭異常充分與激烈的市場環境下,老牌的本土家電明星已經很久沒有譜寫出類似這樣的時代強音了。呼所有家電企業,甚至也包括新興的互聯網業態,都將智能家電作為業務衍生和未來制勝的方略之時,像長虹、TCL這樣的老牌公司不有所行動是不正常的。但在一片對傳統家電唱衰的輿論聲中,長虹將向何處去之問,也不僅籠罩在這一家公司上空。
云端試水
長虹多媒體產業集團總經理葉洪林在回答媒體有關智能電視之于長虹的意義和未來規劃時清楚地表明,經過數年的布局之后,智能電視已經成為長虹未來規劃的核心角色。而即將到來的2014年,長虹非智能電視的生產將全面叫停。顯然,一場徹底的革命將演繹為長虹由內及外的突圍。
那么,長虹靠什么才能贏?
“我們的戰略方向是布局云端、做強終端。在云端,我們會有基于云端的應用內容提供的服務,來保證電視機的交互,尤其是在人機交互越來越智能的未來。”葉洪林說。
事實上,長虹自從2004年開始便已經投入巨資發展家庭互聯網事業。但歸根結底,互聯網業務既不是以與時俱進名義開啟的“玩票兒”,亦不是改良形態的小修小補。正如葉洪林所說,在數字時代的思維沖擊之下,傳統企業要做的是徹底的變革。
“如果我們還用傳統企業的視角或者是價值觀來判斷一個企業,客觀上與我們轉變的方向是背離的。中國的傳統企業要想轉型,更好地為消費者服務,投入是必然的。就目前家庭互聯網行業的客觀現狀來講,短期內未必會有多大的收益,但是這種戰略的布局和方向是必須堅持的。”葉洪林說。
長虹在互聯網領域仍在探索,投入仍在持續。與其說是應對當下的挑戰,不如說是在家電云圖中為自己博弈一個看得見的未來。
危與機總是相互伴隨。傳統與智能的轉換期,將涌現出一大批新興企業,接過智能家電時代的接力棒。與此同時也會有一大批傳統模式為依托的企業轉型成功,長虹想做其中之一。另一方面,以日本、德國為代表的家電企業的衰退,也給本土家電企業提供了彎道超車的最佳良機。
擁抱互聯網的熱情已經在家電業內至臻成熟,未來要看誰能盡快搶占制高點了。
擁抱互聯網
在長虹電器總經理劉體斌看來,短期來看互聯網企業短期給長虹帶來的沖擊是思維模式的顛覆,但是在未來則會形成對發展格局的沖擊。如何積極地擁抱互聯網,最后要達到能夠實現與互聯網公司的廣泛合作,最終使長虹也成為新興互聯網時代必不可少的一份子,是長虹亟待解決的生存命題。
于是,長虹在廣度、深度、高度和速度進行的全面布局,被劉體斌認為是長虹正在做的和需要突破的。
“互聯網的思維,總結起來是開放、協作、分享,這在產品定義上與傳統企業有很大的區別,更注重用戶體驗,而傳統制造企業多注重以產品為中心去定義。另一方面,互聯網企業的銷售大多采用線上渠道,各方面成本都低于傳統企業。更重要的是,互聯網企業的核心是硬件+軟件+內容,在軟件和內容上面更具優勢,對傳統企業的盈利模式肯定有所沖擊。它的價格可以賣得很低,也傳聞說將來電視機會免費贈送,瞄準的盈利模式是內容和廣告新平臺的收益。”劉體斌深知新型模式的魅力,同時也了解互聯網新興力量對傳統模式乃至具體企業的無情沖擊。這對于仍然以傳統家電為主業的長虹來說,堪稱最危險的時刻。
“沖擊并不一定是壞事,它會促進整個行業的發展,因為擁抱互聯網是這個行業不可逆轉的趨勢。”把互聯網當做朋友而非敵人,足見劉體斌對于長虹轉型、擁抱互聯網的信心。
“云”未來
智能化家庭和互聯網的概念需要很多配套產業的支持,有可能還需要在某些領域和競爭對手合作才能實現的宏偉藍圖,長虹如何突破行業的禁錮,來促進智能家庭的實現?
長虹副總工程師陽丹眼里的家電競合時代是這樣一種形態:大家會共同努力來完成一件事情,這種合作包括跨界的合作,它是一個終端+數據+服務的模式。在這樣的一個新興模式鏈條中,傳統家電企業長虹怎樣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