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大學生暑期實習論文

大學生暑期實習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2-11-08 02:40:1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大學生暑期實習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大學生暑期實習論文

篇(1)

[關鍵詞] 實踐教學 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 本科

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具有較強的應用性,實踐教學活動應是專業培養教學計劃中的重要環節,應該受到應有的重視。從全國范圍看,目前在該專業本科生的教學中普遍存在理論講解比例過大、可操作性不強、理論與實際嚴重脫離等問題,這也是造成該專業畢業生供需脫節的一個重要原因。本文擬根據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要求,探討高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實踐教學內容體系,將其分為課堂實踐教學、校園實踐教學、社會實踐教學三個層次進行探討,希圖為制定與之相應的實踐教學大綱、調整更新實踐教學內容提供思路。

一、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課堂實踐教學

1.加強校內模擬仿真實驗學習

可模擬社會保障登記、基數核定、繳費申報、社會保障費征繳及個人賬戶等業務運行模式。學生通過模擬操作,可以對社會保障理論有更為深入地理解,也為校外實習和將來就業打下基礎。在《專業統計與信息系統》課程中可以引進社會保險電子申報系統軟件進行模擬仿真實驗教學。鑒于全國各地實用的申報系統軟件不同,可以視具體情況而定,可以使用全國性的“社會保障管理信息系統軟件”,也可介紹當地社會保障部門所使用的軟件系統,作為校內模擬仿真實驗課程來講授。北京勞動保障職業學院使用的是“社會保障管理信息系統”(單機版軟件和網絡版軟件),中華女子學院山東分院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則引進濟南市社會保險電子申報系統軟件。

2.延伸現有專業理論課程中的實訓課程

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實踐課程體系要進行一些調整,才能適應新形勢的發展,如國家出臺《勞動合同法》、《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后,出現一系列新的問題需要勞動合同管理的人員去思考和掌握,如勞動力成本、解雇員工風險、不簽勞動合同的風險等等,還有制定廠規廠紀、解雇員工等應當有一定的法律程序。在講授《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規》這門課程時,除了要介紹《勞動合同法》的條款之外,還要將法律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引入“勞動全同管理軟件”,注重實務操作內容。在講解勞動爭議等內容時,可以組織本專業學生在校內模擬法庭進行勞動爭議、保險案例裁決,培養他們獨立判斷的能力。而《保險精算》課程可適當增加實訓學時,《人事測評》課程可以介紹“人力素質測評軟件”等。

3.努力不斷優化研究方法類的課程

以《社會調查研究方法》、《管理定量分析》等為代表的課程群,包括從選題、文獻評述、研究設計、問卷設計、抽樣方案的制定,到調查訪談的實施,直至問卷錄入、統計分析到最后撰寫報告,應該讓學生全程參與。通過一系列實踐教學環節,完成大量問卷調查和調研報告,選題可圍繞勞動保障方面的問題,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可以得到提高。

在保證掌握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的前提下,壓縮甚至淘汰演示性、驗證性、模擬性的基本實驗,增加綜合性、設計性和研究創新性實驗。

二、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校園實踐教學

校園實踐教學是指有教學計劃、教師有明確要求的學生在校園從事的實踐活動。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校園實踐教學包括校內實習基地和各種校園文化活動,可將專業內容融入到如文藝活動、知識競賽、演講比賽、辯論賽、技能比武、校內科技服務、創業設計、公益活動和各種社團活動。各地和多個高校曾通過各種公開和內部的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知識競賽,極大地普及了相關知識,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還可以組織專業學生在校內向同學開展大學生醫療保險制度、學生就業勞動保障政策等咨詢服務。

高校可將參與科研和創新活動作為完整的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本科教育的一部分,通過培養體系進行要求和規定??萍几傎愐彩莿趧优c社會保障專業實踐教學的一種形式,是實現創新教育的有效載體,是展現高校教育教學質量的平臺??萍几傎愄貏e是國家教育部等主辦的學科競賽,對于推動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教學建設和教學改革,促進教學與科研的結合,促進素質教育的實施,激勵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協作精神和理論聯系實際能力等諸多方面具有積極意義。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要積極倡導和鼓勵學生參與校級大學生科研課題、“挑戰杯”、“新苗計劃”、校內大學生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等各類科研比賽項目。

三、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社會實踐教學

社會實踐教學是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課內實踐教學和校園實踐教學的指向,是最重要的實踐教學形式。本專業社會實踐教學的主要形式有:課程實習、暑期社會實踐、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等。

1.實習與社會實踐

實習是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本科教育中的一個重要實踐教學環節,其目的是使學生了解社會、接觸實際,增長知識,增強勞動觀念和責任感,培養獨立工作能力。課程實習時間安排較短,可以采取參觀、訪問、調查研究、見習等形式,時間較長的還有階段實習或短學期(也稱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安排在第二學年和第三學年的兩個暑假)和畢業實習。

可以讓學生走出校園進行社會調查,了解弱勢群體的疾苦;也可以讓學生在一周內按照當地領取最低生活補貼的標準生活一周,體會窮困家庭成員的感受;可以以學生的身份去參觀工作人員的實際工作流程,也可以以客戶的身份訪問社會保障機構,談對工作人員服務態度、服務質量的感受,并提出可以改進之處;還可以請學生去養老院等機構做義工,這些教育對培養學生的同情心、加強對其所服務對象的認同感、樹立服務民眾的信念非常重要。大學生們利用暑期,結合專業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為大學生將來從事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相關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要重視學生的勞動與社會保障業務實踐,本專業應建立有相對穩定的實踐教學基地。使學生能夠直接在社會相關機構進行實習,使其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斷提高。隨著我國經濟體制的不斷深化,傳統的實習模式受到了嚴峻挑戰,本專業畢業走向出現了一些新的特點,應該及時調整培養方案,擴大實習基地建設范圍,除了原來的勞動與社會保障廳(局)、社會保障基金管理中心、企業事業單位外,還應該將民政局、慈善機構、社區服務中心、職業介紹中心等納入進來。在實施手段上也要做相應的調整,以適應形勢的發展變化,使實習逐漸由單純教學實習向科研實習、就業實習轉變。

另外,在實習模式上要靈活多樣,集中實習和分散實習相結合、實習與教師的科研相結合、專業實習與畢業論文相結合、專業實習與就業相結合。迫于就業壓力,目前,越來越多的畢業生把畢業實習階段甚至階段實習階段作為就業的試用期,從這種意義上來說,分散實習、與就業結合的實習是必要的。

2.畢業論文與實踐的結合

畢業論文是實現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培養目標的重要教學環節,它在培養大學生探求真理、強化社會意識、訓練基本科研能力、提高綜合實踐能力與素質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重要體現,是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業精神的重要實踐環節。同時,畢業論文的質量也是衡量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教學水平、學生畢業與學位資格認證的重要依據。搞好學生的畢業論文工作,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全面素質、提升專業教育教學工作的質量和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在組織管理畢業論文工作中,可規定畢業論文選題應符合培養目標的要求,要保證一人一題,切實做到選題要盡可能多地反映勞動和社會保障理論實踐中的實際問題、熱點問題,堅持“真題真做”并有一定的新穎性和學術性;鼓勵與教師的科研工作密切結合。選題,由學生確定或學生與指導教師共同商定。在保證基本訓練、掌握本學科的基本功的基礎上,盡可能安排做一些提高性、拓展性的研究專題,提升畢業論文總體質量。

在我校的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畢業論文管理過程中,要求在學生選題確定后由指導教師下發畢業論文任務書,主要是對學生提出和規定畢業論文的各項工作任務,對學生完成畢業論文起引導、啟發及規范的作用。任務書指明本課題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和大體上可從哪幾個方面去研究和論述該主要問題的具體要求,計劃進度,推薦的參考文獻(5篇左右,含外文文獻至少2篇)。學生通過查閱相關外文資料,進行外文資料翻譯,了解選題的國外研究進展情況;通過檢索和閱讀大量相關國內刊物文獻,撰寫文獻綜述;開題報告、預答辯等環節,保證選題符合培養目標要求。建立有效的畢業論文質量管理模式和監控制度。采取二次答辯、學校及教育廳兩級論文抽檢等舉措,不斷提高畢業論文的整體水平。

3.各實踐環節可以相互聯系、相互滲透

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課程實習可以走出去,也可以請進來的方式,讓有豐富實踐工作經驗的勞動與社會保障實際部門工作人員,結合某課程教學內容在課堂內進行講授,使學生不僅僅停留在理論知識的層面上,也了解一些實際工作情況??蓪趧优c社會保障專業教學環節與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結合起來。

《管理定量分析》實驗項目由操作性和綜合設計性實訓項目組成,綜合設計性實訓項目要求學生完成一項實驗課題,主要目的是運用所學理論知識,針對勞動社保熱點問題,設計問卷并進行統計分析。每學期的第1周布置下去,第15周上交,學生可自行組成小組,自行選擇課題方向、設計問卷、發放和回收問卷并做統計分析,并撰寫實驗報告。筆者對本人指導的近幾屆畢業生,要求將《管理定量分析》課程中所學的理論知識運用于學年論文(第三學期)、畢業實習報告和畢業論文寫作中去,大大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的科學性,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學生論文普遍存在的空洞與摘抄的現象。

從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本科生畢業論文寫作看,有校級科研項目的同學,由于有科研項目任務,投入的時間和精力要多于一般同學,且因做過問卷調查和統計分析,數據翔實,其所提問題和對策更有針對性,畢業論文質量普遍高于一般同學。如一名同學的學生課題是“浙江省農民工社會保障的實證研究”,他組織其他學生作為小組成員,利用暑期從農民工社會保障體系的構建的多個方面入手進行問卷調查,最終各位小組成員完成這個項目的子課題并分別作為各自畢業論文的選題,從而較為成功地將學生科研與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結合起來了。

四、結語

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本科實踐教體系應由實踐教學目標體系、實踐教學內容體系、實踐教學條件體系和實踐教學管理體系等子體系構成,而開展該專業的實踐教學內容體系的研究,將有益于全面實現專業教學目標體系,并為教學條件和實踐管理提供較為具體的科學指導。充分挖掘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實踐教學內容,擴展實踐教學內容在整個教學計劃中的比重,進一步完善實踐教學體系,使課堂實踐教學、校園實踐教學、社會實踐教學相互補充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有機的整體,為學生的能力的拓展和將來就業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周愛國:關于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發展創新的思考.經濟研究導刊,2008.18

[2]張玉平等:淺談研究型大學的本科實踐教學體系.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5.3

[3]白鳳崢: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建設探索.山西財經大學學報:高等教育版,2008.1

[4]郭水蘭:實踐教學的內涵與外延.廣西社會科學,2004.10

篇(2)

(1)設計創新式實踐教學。結合當前服裝行業的需求,設計人才的創新能力培養尤為重要。本課程的一個重點改革就是利用211院校的平臺優勢,將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與服裝設計實踐環節課程緊密結合。申報立項的創新課題與課堂上學生的設計選題緊密結合,學生通過獲得的項目基金組成設計團隊共同完成實踐環節的設計。在實踐環節中,以3~5人團隊為單位,共同完成1個設計主題,每人分工明確,分別負責設計,面料采購,工藝制作,展示陳列,平面拍照,設計總結等,全部由學生自主完成。經過一年的訓練計劃,項目的結題成果包括創新系列作品,學術論文,專利,競賽獲獎等。為學生設計創新能力培養的過程。吉林大學服裝專業學生已獲得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39項,其中國家級課題5項,校一類11項,校二類19項,大學生創業訓練計劃校一、校二類共4項,其中5項創新創業課題獲優秀結題,并創新保送碩士研究生。這些課題應用于服裝設計實踐教學中,獲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公開發表學術論文12篇,實用新型專利授權2項。

(2)企業合作式實踐教學。主要通過與企業簽訂合約,成立校外實踐實習基地,建立長期聯系,除畢業實習外,學生還可利用寒暑假進行實習。不同實習單位可以鍛煉學生不同方面的能力,如在服裝企業的專賣店實習,可鍛煉學生的營銷能力,在設計部門實習,可以提供設計能力,在生產車間實習,可以了解服裝生產的整個流程,提高自己的工藝能力和全面的管理能力。同時打造精品暑期實習項目,每年暑期選一個集團或企業,根據實習崗位選拔優秀的學生,由企業負責培訓,學生上崗實習,為期一個月,由企業支付酬金。對表現好的學生進入人才庫進行跟蹤,在其畢業時優先考慮就業。如本專業與綾致集團合作,從三個年級中選拔30多名學生在其旗下的四大品牌專營店進行為期一個月的產品銷售,賣場陳列,銷售數據整理分析等實習。學生們通過這樣的鍛煉,對專業的認知更加成熟。

(3)專業賽事式實踐教學。參加大賽是學生得到多方面鍛煉的好機會。本專業團隊教師十分重視服裝設計大賽,指導并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并將每年的賽事特點和主題融入服裝設計的課堂訓練中。本專業學生參與的服裝專業賽事,覆蓋了時裝設計,時尚買手,皮草設計,面料設計,時裝畫等多種形式的比賽,共獲得110項專業獎項,其中國家級15項,省級95項。如2012年8月進行的中國泳裝時尚買手大賽,同學們經過專業培訓后,通過店面陳列、實戰銷售、知識問答等環節的比賽,經過7天的激烈角逐,在27所全國院校中脫穎而出,最終獲得亞軍。

(4)畢業秀場式實踐教學。通過舉辦畢業作品會的形式,讓學生從作品設計、服裝制作、宣傳拍攝、制作作品集、舉辦會宣傳、模特選用培訓,彩排至正式演出的所有環節均親力親為,這極大地鍛煉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2優化教學手段,拓展教學空間,建立精品課程網站及微信公眾平臺

在此基礎上建設了服裝設計學網絡課程,完整地呈現了服裝設計學的理論內容和實踐特色,教學資源豐富,為服裝專業學生提供了學習平臺。同時為了拓展教學空間,增強交流與互動,還建設了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網站和吉大紡織服裝微信公眾平臺,在公眾平臺中開通了專業快訊、課堂實錄、教師有約、秀場直擊、市場解析、服裝技術與紡織科學等欄目,通過每天及時最新的專業資訊讓學生掌握時尚前沿與專業技術;通過豐富多彩的在線課堂討論,讓學生與教師及時互動,這些平臺與課程網站共同支撐服裝設計學精品課程的建設。

3優化師資結構,建立優秀教學團隊

精品課程的建設需要一支優秀的教學團隊。本課程團隊十分重視青年教師培養,3人赴加拿大,韓國,美國留學1年,2人次赴香港理工大學交流訪問,經常性參加國內各項專業交流與學術交流。通過學習,提高了教師的專業技術水平,開闊了眼界,擴大了交流范圍。

4積累了豐富的教學資源

篇(3)

關鍵詞:金屬材料工程專業;卓越工程師;教學體系;工程實踐;國際化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16-0029-03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是《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的高等教育重大改革計劃,旨在培養造就一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各類型工程技術人才,為國家走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人才強國戰略服務[1,2]。培養卓越工程師后備人才,要面向工業界、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立足于“卓越工程師項目”的主旨與重點,上海大學金屬材料工程專業以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能力和工程實踐為核心,強化工程能力和創新能力,在建立符合工程教育規律的教學體系的基礎上,加強學生的企業工程實踐環節,注重國際化的培養,鼓勵學生積極參加材料熱處理工程師的培訓和全國大賽。通過一系列探索實踐和教學改革,上海大學金屬材料專業在培養適應國家建設需要的高水平卓越工程師方面取得了一些具有積極意義的成果。

一、建立符合工程教育規律的教學體系

上海大學金屬材料工程專業是第一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批準的本科專業。圍繞工程教育的核心問題,在聽取企業專家意見的基礎上,上海大學金屬材料工程專業通過轉變教育理念,構建了符合工程教育規律的、多層次、立體化的專業課程體系。通過對原有的教學計劃進行修訂,優化了課程設置,并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考核與評價標準進行了相應的改革。新修訂的教學計劃具有以下特點:(1)夯實學科基礎,強化工程文化。(2)增加實踐性和研討性課程比例,擴大開放性實驗、實訓,強化實踐教學,突出以工程項目為載體的任務拉動式的研討性和實踐性環節設置。(3)引入“校企、科研院所聯合培養”的機制,與企業共建課程,邀請企業專家對本科生進行職業生涯培訓,聘請企業專家走進課堂主講專業前沿講座,充實授課內容。(4)增加企業學習環節,以工程項目為載體,聘請企業專家指導學生的工程訓練,指導畢業設計,參與學生的培養。鼓勵學生參與企業的課題研究,使學生在工程環境中接受熏陶,激發學習興趣,實現知識到能力的轉化,增強工程意識,提升工程和能力。除了對教學計劃的修訂之外,還相應地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式,更新了授課內容,改革了教學手段、教學考核與評價標準,以適合金屬材料專業卓越工程師培養的要求。如:以項目為載體的任務拉動式教學模式貫穿于課程教學的全過程,以工程實例為核心,把知識點與工程應用有機地聯系起來;理論與實踐教學相結合,重視案例教學、基于項目的教學和工程實踐教學,培養工程能力和素質;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實現“課上、課下互動”、“課內、課外互補”;倡導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自主學習模式,通過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實現學生與教師課堂的上下互動交流;改革考試方法和考核機制,注重學習過程考查和學生能力評價,加強學生課外自主學習和參與課外活動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性和工程實踐能力。

二、加強企業工程實踐

新教學計劃的課程設置在加強實踐環節,培養學生實踐能力、解決實際問題能力方面進行了大膽嘗試。為大力推進“卓越工程師”實踐培育的環節,金屬材料工程專業發動廣大教師,選取“上海匯眾汽車制造有限公司”、“山特維克材料科技公司”、“肯納金屬有限公司”、“艾伯納工業爐有限公司”、“上海工藝研究所”等一批在行業領域頗具影響的國企和外企作為學生的企業實踐基地。“金屬材料工程專業”卓越工程師的培養在企業的工程實踐采取了分散形式,以分階段、逐步推進的模式實施。包括:“暑期實踐(7~8月)深度實習(冬季學期)畢業設計(春季學期)”。每年的7~8月組織本科生先進入企業進行為期2個月的暑期企業工程實踐活動。通過這一階段在企業的工程實踐,使廣大學生學到了課本上未接觸到的實踐知識,加深了對所學專業的理解和認識,提高了自學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更為重要的是在社會大課堂中鍛煉了吃苦耐勞的精神,獲得了與人交往的經驗,增強了團隊合作意識。在實踐過程中,同學們雖然也暴露出書本知識與實際結合不夠緊密,處理問題不夠成熟等問題,但這些經歷督促學生回到學校后更加努力掌握更多的知識,并不斷深入到實踐中,鍛煉自己的能力,為今后更好地服務于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在經歷了暑期實習環節后,冬季學期一部分學生重新回到原實習單位進行深度實習,并與企業導師一起探討,提出合適的畢業設計題目。春季學期在企業完成畢業論文。學生在經歷近一年的企業工程實踐活動后,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如:2008級4名本科生經過一年深度實踐洗禮,圓滿完成了畢業論文,取得優良成績。其中趙小滿同學的論文《耐熱耐沖擊球墨鑄鐵鑄造工藝方案研究》被評為校優秀畢業論文,他本人也順利進入原實習單位就業,并與另一位同學一起將畢業論文研究結果整理成文章,發表在《現代鑄鐵》雜志上。在企業期間他們積極參與“168中低壓氣缸排汽段下半”鑄件的制造過程,該鑄件在第十一屆中國國際鑄造博覽會上榮獲“2012年中國國際鑄造博覽會優質鑄件金獎特別獎”。雖然我們的學生只是參與其中的局部工作,但實踐給他們帶來的收獲以及集體榮譽感成為激勵他們不斷奮進的動力。4名學生實習之后全部與企業簽約,這從一個側面說明了校企共同培養的優異效果。這些學生在企業表現出色,已逐漸成為企業的中堅力量。為了更好地提升“卓越工程師”培養工作,我們對參加企業工程實踐的同學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表明:企業為學生提供了各類有效的培訓和實習崗位,絕大多數同學對此感到滿意和認可;絕大多數提供的是技術相關崗位,有助于學生專業知識與實踐能力結合,而一些市場、銷售、客服等崗位,則有助于學生成為一個能迎合社會需求的復合型的材料工程技術人員。企業的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了深入生產和工作一線的機會,通過在知名企業實習,絕大多數同學認為成為一個優秀的工程師是有前途的,專業認同感得到了提升。這不僅有助于學生提前適應企業對各類技術的要求,并做好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明確自己的發展方向,同時在更好的理解所學專業后,不少同學愿意繼續求學,“卓越工程師”在企業的實踐活動對學生今后攻讀研究生也起到良好促進作用。

三、注重本科生“國際化”的培養

通過與國外高校、科研院所互派學生訪問交流,我們鼓勵學生到海外大學或企業參加交流學習或短期實習,開拓視野,在國際聯合實驗室和海外實習基地進行實踐活動,嘗試以國際化的理念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已開展的主要項目有:IHEEC赴美暑期交流培訓、臺灣成功大學/臺灣大學聯合培養、美國羅格斯大學研修生、上海大學優秀本科生夏季學期赴海外交流項目、密歇根州MACOMB郡海外實習項目等。不同的交流項目均有相應的交流方案和培訓課程,學生可以選擇實習項目或者交流項目,可以選擇短期或者長期項目。通過這些活動,不僅提高學生的英語交流能力,學生在享受異域文化特色的同時,更能開拓其國際化視野,思考問題的方式和視野都有一定的改變。這些海外學習、實習經歷除了學生本人受益之外,還帶回一些“國際化空氣”,營造了學生更加努力開展專業學習、問題思考與探討的良好氛圍,不斷集聚積極向上的正能量。

四、組織參加材料熱處理工程師的培訓與考取資格證書

“材料熱處理工程師”是中國機械工程學會開展的職業技術資格認證,現已納入我國專業工程師系列,是評定材料熱處理工程師是否合格的重要依據。對在校學生主要是材料熱處理工程師(見習)的認定,“材料熱處理工程師(見習)資格證書”是檢驗金屬材料專業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是否合格的具體體現。為此,在金屬材料卓越工程師培養的最后階段,我們組織一部分學生參加了材料熱處理工程師(見習)的培訓與考試。作為一名還未接觸到實際工作的學生來說,熱處理工程師(見習)的培訓和考試給他們的影響非常大。學生普遍反映:這是一個很好的學習平臺,一是鞏固和拓展了專業知識,二是更多地接觸了實踐中的問題。在這里,接觸到的都是資深的教授專家以及一線員工,他們對于熱處理的認識是大學生從未涉及的深度和廣度。在教學過程中,培訓教師都會將已有的知識聯系實際生產,也能更加靈活的運用專業知識且非常有意義。另外,在課余時間,很多來自各單位企業的員工學員都會提出一些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各位教師也會根據自己的理解給予解答,這是培訓的另一收獲。

培訓中既有重點院校教授講授的基礎理論知識,如:通過對工程材料的基礎講解,使學生對材料熱處理的本質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和掌握;工藝學的講解通過大量實際案例的分析和討論,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使學生學習到多方面的熱處理實際經驗,提高了專業技術水平;設備、質量控制及檢測部分的講解,使得學生在今后的生產工作中,對設備的合理選擇和使用有了比較全面的認識,對熱處理質量控制及材料檢測有了系統的了解。此外,更有富有多年生產研發管理經驗的高級工程師、廠長講授熱處理實際生產管理、質量控制等知識,尤其講授了在大學課堂教學中涉及較少的熱處理相關設備原理及應用知識,既擴充了知識面,又理論聯系了實際,做到學以致用,為學生今后工作中安全生產、綠色生產打下了堅實基礎。培訓班上的最大亮點是院士的精彩報告,院士的博學多才、遠見卓識,在教學中循循善誘、絲絲入扣,教書育人,給學生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國工程院院士潘健生教授每期培訓班安排20課時,為學生講述由他主編的《熱處理工藝學》書中的“導論”內容,包括熱處理在制造業中的作用、熱處理技術的特點、怎樣搞好熱處理等。中國科學院院士徐祖耀教授的“做一個優秀的熱處理工程師”報告,闡述了科學與工程的關系、熱處理工程師應具備什么知識、熱處理工程師要有三個概念及產學研結合的重要性等四個方面內容。他們以親身的經歷生動地講述自己在長期從事材料熱處理理論研究和實踐的體會,還結合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分析解決生產實踐中遇到的難題,以鞏固和加深專業基礎理論知識,受益匪淺。

金屬材料工程專業自2012年開始組織學生參加材料熱處理工程師(見習)的培訓與考試。2015年又有14位學生順利通過了“見習材料熱處理工程師”資格考試,目前累計37名學生獲得“材料熱處理工程師(見習)資格證書”,并且獲得資格證書的學生數逐年遞增。

五、積極參加全國大賽

除材料熱處理工程師(見習)的培訓與考試外,我們還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積極參加各種專業技能大賽、大學生創新項目和大賽。在全國競賽的大舞臺上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技能、創新和實踐能力。

1.“永冠杯”中國大學生鑄造工藝設計大賽。由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等單位主辦的“永冠杯”中國大學生鑄造工藝設計大賽主要目的是通過為學生提供社會實踐活動平臺,鼓勵在校學生學習鑄造專業知識,為鑄造企業培養優秀人才,促進我國鑄造行業的發展。自舉辦以來,金屬材料工程專業積極組織學生參與這項全國賽事。在教練組長楊弋濤教授的悉心指導下,參賽學生積極備戰,克服缺乏實際設計經驗的瓶頸,全面完整地完成了從鑄件零件圖、鑄造工藝圖、型板圖、芯盒圖到鑄造工藝方案計算機輔助模擬優化的全部內容。在面對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同學們對書中的理論知識靈活應用、虛心求教,發揮團隊合作精神,這些為他們日后走上社會積累了寶貴的經驗。上海大學金屬材料工程專業已連續參加了四屆大賽,每次均有獲獎。迄今為止共有63名學生取得22個獎項(2013年有8名金屬材料工程專業本科生獲獎,2014年有16名本科生獲獎,2015年共有9名學生獲獎)。特別是2014年和2015年,連續兩年上海大學獲得“永冠杯”中國大學生鑄造工藝設計大賽一等獎,充分體現了金屬材料工程學科在培育“卓越工程師”上取得的實戰成效。

2.全國大學生金相技能大賽。金相制備是材料科學與工程領域應用廣泛、行之有效的研究和檢驗方法,是材料學子的必備技能。全國大學生金相技能大賽是由教育部高等學校材料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和高等學校實驗室工作研究會(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實驗室管理工作分會)聯合主辦的一項全國性大學生賽事。旨在提高大學生的金相制備及觀察的實驗操作技能,增強金相圖譜分析能力,加深對專業知識的理解與應用,增強實踐操作能力。上海大學金屬材料專業認真組織學生校內預賽,積極備戰全國總決賽,已連續參加三屆大賽,每次均有獲獎。其中2013年獲個人二等獎和團體優勝獎;2014年三名參賽選手分獲個人一、二、三等獎,同時以名列前茅的得分為我校奪得團體優勝獎;2015年黃嘉豪、李笑玲和牟博維同學代表上海大學參賽,獲得個人一等獎一名、二等獎兩名,上海大學獲團體優勝獎。值得一提的是在此賽事的組織過程中,年輕教師陳卓和徐京老師得到迅速成長,因出色的表現連續2年獲優秀指導教師獎。此外,2014年在“華為杯”(首屆)中國大學生新材料創新設計大賽中,上海大學金屬材料工程專業本科生安立聰和王曉領銜的兩支參賽隊伍在指導教師楊弋濤和韋習成的精心指導下,在全國180余支隊伍中過關斬將,均獲得全國三等獎。2014年7月,第四屆全國大學生電子商務“創新、創意及創業”挑戰賽全國決賽中,王曉同學領銜的參賽團隊在繼“三創賽”上海賽區獲得特等獎之后,喜獲全國總決賽二等獎。2015“豐東杯”中國大學生材料熱處理創新大賽本科生劉成杰和陳世超在指導教師韋習成和王武榮的指導下,經過激烈的比賽和答辯,論文《BR1500HS硼鋼板熱壓淬火工藝及其性能的研究》獲得全國總決賽二等獎。2015年8月,第二屆上海市大學生先進材料創新創意大賽中,王曉與吳俊瑋同學組成的參賽隊以項目《新型耐磨金屬基復合材料》獲得二等獎。學生在各類賽事中的優異表現,側面反映出上海大學金屬材料卓越工程師的培養工作得到專家評委的肯定和認可。

通過一系列探索實踐和教學改革,上海大學金屬材料專業在培養適應國家建設需要的高水平卓越工程師方面取得了一些具有積極意義的成果。在收獲成果的同時,也暴露出一些問題。如:在校大學生吃苦精神不夠、動手能力不足、溝通欠缺,特別是因缺乏誠信給實習單位留下不好的印象,影響了實習單位對后續學生實習的接納。這些現象日益突出,成為卓越工程師培養最大的障礙。今后,我們將針對這些問題做進一步的改革,以期培養出更多更優秀的卓越工程師。

致謝:本文的研究工作得到教育部“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上海大學金屬材料工程專業)和“上海大學校級重點課程建設項目”(材料類專業職業生涯培訓)的支持。

參考文獻:

篇(4)

[摘 要] 文章認為地方院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實踐教學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地位重要,構建“三位一體”的實踐教學體系模式,從宏觀教學規劃和微觀教學方案的實施,為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學科類群“三大模塊”提供有效可行的實踐教學支持體系。以此為依據開展的實踐教學成為專業建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實踐能力。

[關鍵詞] 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 實踐教學 課程設計 實習見習 社會調查

一、地方院校社會保障專業實踐教學目標定位

地方院校主要是指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的院校,與培養精英人才為主的高等院校相對而言。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飛速發展,精英型大學教育轉向大眾化的大學教育,為地方院校提供了更大的發展空間。隨著畢業生人數大量增加,他們成為社會勞動者的主體力量,成為廣泛參與社會生活、參與社會基層工作的應用型人才。他們往往在社會基層從事各種基礎性工作,直接面向社會大眾因而深深融入民眾之中,他們必將代表社會群體的整體素質,從而體現民族整體素質與特征,而應用型人才的整體素質的提升和與社會實踐的融合,展現著技術進步的時代特征。因此,構建適合社會保障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實踐體系模式的創新十分重要。

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的地方高等院校,人才培養方向和培養目標發生了重大變化。地方院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具體的培養目標應體現地方院校人才培養特征,應該是培養既有學科綜合、文理并蓄、視野開闊、理論基礎寬厚,專業特色鮮明,富有科學精神、富有人文素養、富有創新意識的應用型人才,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學生主要學習管理學、經濟學、社會學、法學等學科基礎理論,掌握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社會工作等專業理論知識,有較強的運用專業基本理論知識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手段進行調查分析和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的能力。

而上述目標的實現和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除了構建理論教學完成課程體系和完成專業理論和基礎理論知識的教學之外,還必須加大社會實踐的力度,構建實踐教學體系,突出實踐教學在整個教學方案中的比例和分量,才能真正實現上述目標。為此,在進行教學計劃的制定與人才培養方案的設置中,應突出體現了實踐性教學,成了具有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

二、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研究現狀與實踐現狀

目前對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研究從兩個大的方面展開,一方面是從實踐教學本身出發,結合本專業教學內容對實踐教學進行歸類,加強實踐教學的管理;另一方面是以本專業的培養目標為出發點,結合學科特點對實踐教學進行描述,構建學科建設基礎上的實踐教學體系。為了便于區分,我們把第一種研究成為狹義上的研究,第二種研究成為廣義上的研究。

1.在狹義研究上,一些研究者根據實踐教學的特點將本專業的實踐教學劃分為基礎實驗、專業實驗和綜合實驗三種類型。陳淑君中對本專業的實踐教學進行分類化管理,構建“分類化”實踐教學課程體系,(1)基本實驗課程。這類課程的理論性較強,實踐教學的目的是對課程內容的原理和方法進行驗證實驗,以加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2)專業技能實驗課程。這類課程與現實對接緊密,實踐性較強,需要通過現實操作或模擬操作來完成教學任務。熟練掌握管理流程 、管理方法和技巧。(3)綜合性實驗課程。但是對這三個方面內涵的描述尤其是對基礎實驗和專業實驗的界定有很大差異。夏艷玲認為基礎實踐包括計算機文化基礎、Internet應用基礎、高級語言程序設計等能對數據進行處理和分析及掌握常用工具軟件的使用等課程。而李艷榮則認為專業認知實踐教育、專業文獻綜述訓練、形勢與政策教育、軍訓與國防教育等課程。

另一些研究者根據課內課外的標準,將實踐教學劃分為課內實踐教學和課外實踐教學兩種類型。如杜毅把本專業的實踐教學劃分為(1)是融入課堂的實踐教學,包括討論式教學、觀摩式教學等;(2)是課堂外的實踐教學,包括到勞動與社會保障機構、社區基層組織以及公共福利部門進行實地參觀和實習,或組織學生深入農村進行與勞動與社會保障相關的社會調查等。周慧文將高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實踐教學內容體系分為課堂實踐教學、校園實踐教學、社會實踐教學三個層次。課堂教學包括模擬仿真實驗,課程實訓等。校園實踐教學,是指有教學計劃,對學生有明確要求的校園實踐活動。專業社會實踐教學的主要形式有:課程實習、暑期社會實踐、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等。蔣薔則將實踐課程分為(1)模擬實習課程。包括建立模擬社會保險服務大廳該大廳是一個面向勞動與社會保障制度發展和社會保險業務電子化建設的集開發、研究、實驗、培訓于一體的實驗基地。建立模擬法庭,組織本專業學生進行勞動爭議、保險案例裁決,培養他們獨立判斷的能力。模擬實習企事業員工福利管理。(2)集中實踐課程。建立實踐教學基地,開展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的集中實踐課程。

2.廣義上的研究,也就是從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建設目標定位的角度來對實踐教學進行定位與規劃。

實踐教學是專業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實踐教學的開展離不開對專業建設的科學定位。即有什么樣的專業建設目標,就有什么樣的實踐教學。比如,褚福靈(2003)認為首先應照本專業的特點和實際要求對實踐教學進行定位,設計成勞動管理職位和社會保障管理職位兩大類別,相應地實踐教學劃分為(1)勞動管理職位模擬實習,包括:勞動力計劃與招聘職位模擬實習、勞動關系管理職位模擬實習、勞動組織職位模擬實習、工資福利管理職位模擬實習、勞動力培訓職位模擬實習、績效考評職位模擬實習、勞動人事軟件操作職位模擬實習等模塊。(2)社會保障職位模擬實習――包括:養老保險業務職位模擬實習、醫療保險業務職位模擬實習、失業保險業務職位模擬實習、工傷與生育保險業務職位模擬實習、社會保障會計職位模擬實習、社會保障軟件操作職位模擬實習等模塊。(3)集中實踐課程包括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兩個主要部分。畢業實習即社會實踐,將學生安排到勞動和社會保障崗位或者相關崗位頂崗值班,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去。畢業論文是學生畢業實習的成果總結,也是衡量高校畢業生理論和技能水平高低的一個重要標志。學生在實習過程中,要以畢業論文或社會調查的形式,就勞動和社會保障事業某一方面的現象進行理論探討和實際運作設計。

李賀平[8]等把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劃分為社會保障理論與實務、勞動經濟與勞動關系、人力資源管理理論與實務三大部分組成,因此,在教學實踐設計及實施中應根據各自的特點展開。 就勞動經濟與勞動關系課程而言,通過課程實習應使學生了解勞動力市場的運作、勞動力市場政策, 勞動關系運行的規律和特點;人力資源管理課程實習應涵蓋人力資源的規劃與招聘, 人員素質測評與選拔、培訓、工作績效考核與獎懲、工作分析等內容, 培養學生熟悉管理環節,進行人力資源診斷;勞動和社會保障法課程實習應著眼于研究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律關系, 勞動就業, 勞動合同、工資、社會保險,社會福利,社會救濟,殘疾人權益保障等內容, 使學生了解現行勞動和社會保障法制建設狀況, 存在的問題和立法完善方向, 勞動監察管理的要領等等;社會保障理論課程實習,主要研究社會保障的基本原則、社會保障關系、社會保障的基本框架、主要類型及其發展變遷、社會保障的理論流派等方面,了解我國不同群體的社會保障狀況,熟悉現行社會保障政策等等;社會保障基金管理課程實驗, 進行社會保障基金的征繳,撥付,保值增殖模擬實驗, 財務核算及其信息系統維護、開發等。

3、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實踐教學教學實際開展的現狀

應該說現在各個高校已經普遍重視實踐教學,能夠按照教學的具體要求管理實踐教學,這對于完成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目標,提高學生素質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但是由于實踐教學自身的特點如實習中學生的分散性,考核中有些項目很難量化,主要以定性為主,加上長期形成的重理論教學,輕視實踐教學的思維,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實踐教學的實際開展還存在很多不足,表現在:

(1)對實踐教學的重要性認識不夠。許多教師重視理論教學,而輕視實踐操作技能的提高。

(2)實踐教學的組織管理問題。實踐教學的管理制度不夠完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不明確,組織管理跟不上,實訓教學的質量難以保證。

(3)實踐教學的考核問題。沒有建立規范的實踐教學的考核辦法,對實踐教學的要求遠沒有對理論教學要求的嚴格。

(4)實踐基地建設問題。由于實踐設備和場地不足,使得目前實踐教學條件難于滿足實踐教學的需求。

(5)實驗教學安排存在隨意性。首先是實驗內容安排的隨意性,其次是實驗教學時間安排的隨意性。

(6)經費投入不足。院校中尤其是新成立的地方院校普遍存在實驗室設備少,一些模擬實驗無法開展。實踐教學一般都要外出,由于經費不足,難以調動師生的積極性。

由于各方面的因素,特別是在勞動與社會保障類實踐教學過程中,難以做到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操作能力訓練效果不佳,甚至有些關鍵的實踐項目僅停留在“認識狀態”,而沒有上升到真正意義上的“應用掌握”。

三、地方院校實踐教學體系模式選擇

地方院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內容,包括地方院校根據其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特點和社會實踐的需要,搞好專業規劃和專業發展戰略。在制定專業教學計劃時,制定實踐教學方案;在教學過程中,實施實踐教學,教學實踐過程結束后,評價實踐效果。

1、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主線,構建“三位一體”實踐教學體系模式

實踐教學體系的結構: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主線,以促進就業為目的的實踐教學體系整體構成有三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體現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包括學生各種能力的提高的必須實踐環節;社會保障專業課程的課程實踐內容,體現在教學過程中技能的訓練上;如學生基本的政務禮儀訓練,主要掌握政務禮儀的基本技能和交往技巧;其他必須的各種能力,如寫作能力、演講能力、管理能力等,主要通過開設相關專業基礎課程,加強實踐訓練完成。

第二部分是集中實踐,根據教學計劃和教學進度在不同的學期和不同的課程中進行安排。集中實踐教學環節主要是:

(1)課程大作業與學年論文:主干課程如社會學、社會統計學、人力資源管理、社會保障實務、社會工作實務等安排課程大作業;安排學年論文,幫助學生提高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寫作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學生將來寫好畢業論文打好基礎;

(2)見習、實習:根據學生的學習進程,分別安排認識實習、畢業實習;認識實習安排主要參觀社會保險辦理流程、社會保險實務,了解有關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現狀,了解民政部門社會福利與社會救助等工作狀態,見習主要目的是樹立學生的專業意識,專業思想。培養學生的愛心、責任心、同情心,提升學生的整體素質。

畢業實習主要安排在第8學期進行,是專業教育與專業實踐的最后環節,一般安排9周時間。

(3)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是對學生學習效果的檢驗,也是學生創新意識和綜合能力的體現,安排在第8學期進行。

第三部分,社會實踐和社會調查活動,主要集中在寒暑期進行專業課程實習和社會調查研究。

以上實踐教學的三大部分,構成一個有機整體,缺一不可。在宏觀的層面整體體現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實踐教學的發展模式。形成以勞動與社會保障應用型人才培養為主線,以“三位一體”實踐教學體系為模式的地方院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實踐教學新機制。

針對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特色,根據地方院校師資力量和社會實踐基地的選擇,可以形成實踐內容三大模塊專業方向:人力資源模塊;社會保險模塊;社會工作模塊。三大模塊實習集群的形成,為學生全面掌握勞動與社會保障的社會實踐知識打下堅實基礎。

“三位一體”的教學體系模式的建立,為確保了學生的科學素養、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得到協調培養和發展奠定基礎。

2、建立勞動與社會保障實踐教學新活動評價體系

對實踐教學的效果進行綜合評價,是實踐教學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完整教學體系的有機整體。因此,需要建立評價指標體系,形成評價機制。適合地方院校、特色鮮明的勞動與社會保障應用型人才實踐教學評價新體系。應分別建立與“三位一體”實踐教學體系相適應的評價體系指標和評價辦法。包括課程設計評價體系;實習、見習評價體系;社會調查評價體系。

評價體系包括:評價等級設置,一般設置五個等級;評價標準根據五大等級要求分別制定,評價過程嚴格集體評價程序,評價教師簽名等。根據各類實踐教學性質的不同,設置的評價標準也不大相同。畢業論文和畢業實習單獨規定(參照河南城建學院關于畢業論文和畢業實習的相關規定,制定出適合本專業的具體要求。)(成績評價參考附件資料,各種實習任務書,課程設計任務書、畢業實習、論文任務書)

要實現“三位一體”實踐教學新模式,形成良好的實踐教學模式運行機制,必須有相應的配套條件,為實現實踐教學新模式建立良好的必備基礎。需要根據專業發展規劃和專業培養目標,制定實踐教學大綱,加強實踐教材建設,教材建設主要通過征訂著名院校的實踐教學教材,自編實踐教學使用教材。

實驗室建設,文科實驗室建設主要應體現現代社會對于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發展的新要求和實踐教學體系建設目標的實現,培養學生實踐技能操作能力的需要?,F場仿真環境建設,如建設社會保險中心模擬現場;專業實驗室群建設,特色實驗室建設。

實習基地建設,主要滿足三大模塊方向建設目標的實現,不同課程社會實踐的需要和綜合實習的需要。人力資源、勞動關系方向,主要面向企事業單位,職業介紹中心;社會保險方向主要選擇,社會保險中心,社區、企事業單位、醫療機構、民政部門、住房建設部門、住房公積金、慈善部門和各級各類工會等等;社會工作方向主要選擇的實習單位應該有社區、國家其他各類基層組織、福利機構、救助機構、婦聯等社會公益性組織、慈善組織、為殘疾人工作提供服務的場所等等

發展和完善勞動與社會保障實踐教學體系,要加強與全國同類型院校的經驗交流,不斷實現和提高實踐教學有效性。地方院校要揚長避短、發揮優勢,建立適合地方院校的勞動社會保障專業實踐性教學體系。吸取兄弟院校成功經驗,與各級各類院校進行經驗交流,不斷在實踐中完善勞動與社會保障應用型人才實踐教學新體系。

四、 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學生實踐教學的方式與作用

構建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實踐教學新體系,主要目的是提高實踐教學的有效性。因此,社會實踐教學環節又可以分為以下幾種方式:

1、以提高思想意識和個體素質為主的實踐教學環節

這種以提高思想認識為主的實踐教學環節主要形式包括組織大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和指導下,根據課程教育和以上實踐教學體系設計中素質教育的相關基本要求,有針對性地參觀勞動與社會保障局下屬的“勞動就業職業介紹中心” “社會保險中心”;民政部門的“愛心超市”“兒童福利院”“老人福利院”等,深入社區, 參觀社區在勞動就業、社會保障重心下移后的工作情況。了解其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參觀具有標本意義的村鎮或者社區,調查國情民情鄉情,跟蹤調查畢業生就業狀況等,考察我國社會保障政策的貫徹實施情況和老百姓的滿意度等。從而提升學生的愛心、同情心和責任感,根據教學要求,在學生回校后寫出心得體會。

2、以專業知識服務社會的實踐教學環節

這種實踐教學環節主要包括大學生在專業教師的帶領下,根據提高學生能力和教育教學需要,有組織地讓大學生參與服務當地社會保障、社會工作、人力資源管理等相關的社會實踐活動。如,學生參與社區社會保險材料的整理、建檔;參與民政部門的相關工作;社會保險中心的相關工作。在整個活動和實踐中,不僅提高了學生實際工作的能力,而且宣傳了學校及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提升了學校和專業的社會知名度和美譽度學生在寒暑期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對我國社會保障政策還進行了廣泛的宣傳,促進了社會的認知等。

3、以培養學生專業能力為主的社會實踐教學環節

該類實踐教學環節主要形式包括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課程設計;到與勞動與社會保障相關部門的工作崗位見習和實習;或協助勞動與社會保障有關部門或協助地方政府、社區等部門開展勞動與社會寶寶長的相關工作;或緊緊圍繞專業課程相關的教學內容開展系列社會調查研究等,在教師的帶領下進行科學創新研究。

需要說明的是,作為社會實踐教學環節實施的基本方式,作為大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經歷的研究創新體驗,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社會實踐教學環節的創新性調查研究在目的方式等方面又與一般意義上的研究性學習有很大不同。從目的來看,勞動與社會保障社會實踐教學環節的調查研究性創新活動不僅注重知識的把握與運用能力的培養,還特別注重知識的內化與外化,所謂內化是掌握所學習的理論知識,使之成為自己已有知識的有機組成部分,所謂外化是把已經掌握的勞動與社會保障的理論知識與社會實踐結合起來,在實踐活動中綜合運用;從方式來看,該社會實踐教學環節的創新性研究依托實踐,倡導以社會實踐為主導,從而推動學生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與專業素養。

4、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社會實踐教學環節的主要作用

在構建社會實踐教學體系過程中,進行的實踐教學環節與傳統的實踐教學環節具有相一致的作用。通過社會保障專業實踐性教學體系的建立與完善,使本專業實踐教學活動環節更加科學與完善,成為教學環節不可分割組成部分。并通過具有地方院校特色的實踐性教學體系的實施,促進本專業學生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相結合,豐富本專業教學資源的支持系統,增強學生專業發展競爭力。

通過社會保障專業實踐性教學體系的改革與實施,增加實踐教學環節,有利于更加科學的培養學生基本實踐能力和專業技術能力,具有從事本行業的職業素質、職業素養和能力,使學生能夠更好的理論聯系實際,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掌握,從而開闊眼界,增強應用能力,在實踐中對理論知識進行修正、拓展和創新。實踐教學體系中學生能力培養,主要突出4個方面:一是實踐能力。實踐能力可通過單項能力、模塊能力、綜合能力和擴展能力的順序分階段逐步提高。二是職業素質。實踐教學體系不是單純培養實踐技能,而應以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素養為目標,注重學生職業道德、奉獻精神、團隊精神的培養。三是創新能力。通過實踐性教學體系的實施,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持續發展能力,這是應用型人才的必然選擇。四是具備較強的書面和口頭表達、人際溝通能力。

在實踐教學教學環節中,有利于利于培養大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和個性心理品質,培養學生的社會情感和情感實踐觀念,關注社會問題,關心弱勢群體,富有愛心、同情心、責任感,為社會培養具有高素質、富有人文情懷的應用型人才。

障專業的特殊性就是與弱勢群體交往多,通過踐教學環節的目的是把知識轉化為信念,培養大學生一定的道德覺悟,大學生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構建一種自主探究事物規律的方式和方法,而后對事物會形成一定的看法和價值觀。這樣大學生就能在實踐活動中創設一個有利于溝通、交流和合作的學習情境,能互相交流認識,體驗情感,分享彼此的成果,從而養成合作、分享、積極進取的良好個性心理品質。在接觸的人群中形成對特定人群的情感和人文關懷。

五、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社會實踐教學環節的基本特點

具體來說, 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社會實踐教學體系具有以下特點:

1、作用的獨特性

社會實踐教學環節是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教學過程,作為一種獨立形態的教學過程,超越具有嚴密的知識體系的學科界限,強調以學生的經驗、社會實際、社會需要為核心,以主題的形式對教學資源進行整合,有效地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它要求大學生參與實際活動,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積極探索、主動體驗,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實踐教學環節則強調學生參與現實生活,在親身體驗和身體力行中加深對所學理論的理解和把握,并逐步實現從專業理論認識到行為的轉化。它在保證大學生獲得系統基礎知識及提高大學生認識水平方面,發揮著主導作用,對于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對于豐富大學生的精神生活、擴展大學生的知識視野和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獨特價值。

2、功效的特殊性

社會實踐教學環節與傳統的理論教學環節平行存在,自成體系,在教學體系中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在育人功能上,它們相互配合,共同發揮著各自的作用。傳統的理論教學環節是實施社會實踐教學環節的必要基礎,社會實踐教學環節反過來又促進傳統的理論課課堂教學環節的發展。社會實踐教學環節與傳統的理論課課堂理論教學環節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二者共同構成完備的教學體系。從這個層面講,社會實踐教學環節對于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有效彌補了傳統的課堂理論教學環節發揮不了的特殊功效。

3、方式的綜合性

社會實踐教學環節是一種功能型綜合教學過程。這里所說的功能型綜合教學過程,主要是與結構型綜合教學過程相區別,它是指把知識看成是促進綜合經驗增長的一種資源,注重學習主體在探究活動和與環境的交互作用中,靈活地理解與運用知識。它不像結構型綜合教學過程那樣強調教學過程領域內知識結構的重組,而是要打破純粹的理論教學環節的結構。在實踐教學環節的價值目標追求上,它并不僅僅是要求大學生具備較高的理論素養,更重要的是要求大學生能根據現實需求把各種知識有機地綜合在一起,靈活地運用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之中,以大學生的需求、社會生活為基礎,強調發展學生的素質能力、實踐能力、探究能力和社會責任感。它緊密結合生活實踐,集教育性、科學性、知識性和時代性于一體,融觀察、實踐、學習于一爐,展開多方面的聯系,高效地解決實際問題。

需要指出的是,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社會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是系統性的綜合實踐。整個實踐教學過程體系是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任何一部分都不能游離其外。社會實踐教學體系的系統性不僅指適應實踐教學過程的組織形式的系統性,而且還包含適應大學生身心發展的系統性,即體現為社會實踐教學環節適應學生身心發展,由簡單到復雜、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規律。

參考文獻:

1、陳淑君.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實踐教學管理改革的探討 .商場現代化.2010(6).總第614期

2、夏艷玲,勞動保障專業實驗教學的思考與探索.勞動保障世界.

3、李燕榮等.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教育教學研究.2009(10)

4、杜毅. 論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實踐教學機制的構建.三峽高教研究.2010.

5、周慧文.高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實踐教學內容體系研究.商場現代化.2009(10)

6、蔣薔.普通本科教育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課程設置.科教文匯.2009(7)

篇(5)

關鍵詞:高等農業院校;植物保護專業;創新人才;培養體系;植物保護;

作者簡介:侯明生(1952-),男,華中農業大學教授,從事植物病理學教學與研究。

國內有不少學者從不同角度對高等農業院校植物保護專業及農科相關專業的人才培養體系進行了有益的研究和探索。但由于相關院校的辦學條件和人才培養目標不盡相同,因此,不存在統一性質的植物保護人才培養體系。本研究依據華中農業大學的辦學條件和人才培養目標,對植物保護專業創新人才培養體系進行了深入探索,研究認為,植物保護專業創新人才,是指那些政治思想過硬、敢于肩負時代使命,立足解決我國“三農”問題,勇于探索和解決植物保護相關的科學問題、實踐問題和社會問題的高素質創新人才,并據此建立了一套植物保護專業的創新人才培養體系,主要包括植物保護核心課程、植物保護實踐認知、創新能力培養、科學人文關懷體系建設四個方面。

一、植物保護專業核心課程建設

(一)精煉教學內容,跟蹤專業科學前沿

寬厚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是人才培養的原動力。培養體系重點對普通植物病理學、農業植物病理學、普通昆蟲學、農業昆蟲學、植物化學保護和植物檢疫學等主干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了改革。將普通植物病理學、農業植物病理學、普通昆蟲學、農業昆蟲學、植物化學保護和植物檢疫學等課程的學時分別壓縮至48學時、40學時、48學時、40學時、48學時和40學時,大力倡導學生課外自學。強化了夯實基礎知識、注重教學重點與難點的理解和掌握。同時,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科傳統經典理論與學科前沿進展相結合,反映學科發展動態,注重以現代生物學及相關學科的進展解釋傳統植物保護學問題。例如,利用分子植物病理學研究進展闡述植物癥狀形成機理、將分子診斷技術引入普通植物病理學的教學、將微衛星標記技術引入遷飛性害蟲的教學和結合雷達監測技術講解遷飛害蟲的遷飛機制等。

(二)重視專業教材建設,注重精品課程建設

華中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專業的教師團隊承擔了國家精品教材、“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等編寫工作,擔任主編《普通昆蟲學(第二版)》(雷朝亮、榮秀蘭主編,中國農業出版社,2011)《農業植物病理學(第二版)》(侯明生、黃俊斌主編,科學出版社,印刷中)、《植物害蟲檢疫學》(楊長舉、張宏宇主編,科學出版社,2009)、《植物病害檢疫學》(洪霓、高必達主編,科學出版社,2005)、《城市昆蟲學》(張宏宇主編,中國農業出版社,2009)、《食用菌栽培學》(呂作舟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昆蟲生態學與害蟲預測預報》(張國安主編,科學出版社,2012)等,擔任副主編的教材有《普通植物病理學(第二版)》(謝聯輝主編,科學出版社,印刷中)、《植物病理學原理》(宗兆鋒、康振生主編,中國農業出版社,2010)、《園藝植物病理學(第二版)》(李懷方等主編,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9)和《昆蟲學研究方法》(趙惠燕等主編,科學出版社,2010)等教材。同時,加強主干課程的網絡化教學建設,其中普通昆蟲學課程和農業植物病理學課程為國家精品課程,普通植物病理學課程和植物檢疫學課程為湖北省精品課程,以這些優秀教材為核心構建的精品課程不僅證明了華中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專業教師的教學水平,也為廣大學生的專業學習擴充了廣闊的自學空間。

(三)優化專業師資隊伍,強化年輕教師培養

自2007年以來,植物保護專業先后新進教師26人,其中教授兩人;學院面對海外聘請了“楚天學者”講座教授五人。普通植物病理學、農業植物病理學、普通昆蟲學和農業昆蟲學等主干課程組建了優秀的教學團隊,每門課程均有三名以上的主講教師,并至少有一位教授擔任主講,原則上允許專業學生自主選擇喜歡的主講專業教師。如普通植物病理學的教學團隊由姜道宏、李國慶、程家森、謝甲濤和張靜等五位教師組成,農業植物病理學的教學團隊由侯明生、黃俊斌、羅朝喜、蔡麗和鄭露等五位教師組成,普通昆蟲學的教學團隊由雷朝亮、牛長纓、周興苗、付新華、朱芬、朱智慧和楊鳳連等六位教師組成,農業昆蟲學由張宏宇、王小平、華紅霞和吳剛等四位教師組成。在青年教師培養方面,實行了導師制,如姜道宏教授和李國慶教授分別負責指導謝甲濤博士和張靜博士的教學工作,侯明生教授和黃俊斌教授分別指導蔡麗博士和鄭露博士,青年教師隨堂聽課、觀摩。青年教師必須參與實踐課程教學、課程實習、生產實習等,并將青年教師是否參與實踐活動作為年終考核及職稱評定的一個重要指標。

二、植物保護實踐認知體系建設

(一)建立作物生產實習課程體系

該課程要求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己種植稻、麥、棉和油菜等重要農作物,調查病蟲害發生,獲得了解農作物生長發育及病蟲害發生流行規律的實踐機會。作物生產實習課程教學中以班級為單位進行為期一年的耕種實踐,安排在大學二年級進行,貫穿普通植物病理學、普通昆蟲學、農業病理學和農業昆蟲學及其實驗課程的整個教學過程。課題組組建了一支高質量的師資隊伍,建立和探索了田間教學方法,如現場指導、評比、邀請知名教授現場教學等。課程要求緊扣國家糧食安全問題,實時關注國家農業生產,根據病蟲害發生動態和氣象因子等對作物的影響,闡述植物保護專業及農業科學的重要性,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及學習植物保護專業的自豪感。2009年王小平等就該課程建設及運行進行了系統的總結[9]。

(二)重視強化實驗課程體系建設

將普通植物病理學實驗、普通昆蟲學實驗、農業病理學實驗和農業昆蟲學實驗等實驗課程設立為獨立的必修課程,加強了學生對理論課程教學中基本概念和知識難點的理解和掌握。在專業理論基礎課及其實驗課結束后,教學安排長達三周的野外條件下的植物保護專業基礎實習課程,為學生提供獨立、完整的時間進行實踐。該課程在湖北省大別山區進行,對當地常見昆蟲及病害進行考察,并采集、制作和鑒定標本,培養了學生連續實驗和觀察能力,加強和鞏固了學生的植物保護專業的基本理論,同時也培養了其獨立工作和團隊協作的能力。

(三)改驗證性實驗為探索性實驗

植物保護專業的大學生科研活動與專業教學緊密相關,而課程教學是大學生接受知識、掌握科學方法的主渠道,可為學生科研能力培養提供理論支撐和應用指導。在課程講授過程中,植物保護專業教師經常會結合經典實例闡述重要的科學發現,在鍛煉學生科研思維的同時也加深了學生對植物保護專業科學研究的真實印象。結合理論課程的教學,植物保護專業配備了充足的實驗課程和完善的實驗條件,保證學生能獨立地完成一些基本試驗,如在普通植物病理學課程教學中的柯赫氏法則,學生需要完成病害標本采集、病原菌分離純化、接種觀察病害癥狀和病原菌再分離純化的整個流程,既加深了學生對病理學基本理論的認識,也鍛煉了學生的科研思維和動手能力;學生通過形態觀察和ITS序列測定等技術鑒定病原真菌,不僅涵蓋了傳統植物病理學研究方法,也引入基礎性分子生物學技術。通過這些課程教學及其科研活動,改善了學生的知識結構,培養了學生的科研興趣,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和思路,為他們今后從事更多的科研活動奠定了堅實的實踐基礎。

(四)堅持和重視校外生產實習

為了加強植物保護專業學生工作能力的培養,教學建立并長期堅持畢業生為期兩個月的生產實習制度,完善實習內容和過程,規定每位學生必須堅持深入基層的工作制度。在學生實習方式上,按照專業特點和學生個人特點的發展進行實習單位的分配;在實習單位的選擇上,采取自主選擇實習單位實習和集中安排實習工作的管理方法;建立了一支由多學科、多技能、責任心強的教師組成的校內教學導師隊伍,并聘任了一批植物保護技術人員、科研院所專家、企業家等做校外指導教師,明確了學生實習單位及校外指導教師的責任。同時,華中農業大學加強各專業實習基地建設,充分保障專業實習的教學質量和校外生產實習的順利進行。從1972年開始,植物保護專業堅持讓學生下基層實習,40年來從不間斷。植物保護專業這種生產實習的模式在植物科學技術學院的農學專業和植物科學技術專業得到了大力推廣,對學校其他專業的大學生實踐教學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也將對我國農業高等院校的實踐教學產生深遠的影響。

三、創新能力培養體系建設

(一)建立高端人才培養新模式

“碩彥計劃”是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學技術學院設立的一種旨在培養植物類科技高層次拔尖人才的探索性培養模式。該計劃根據學生自主報名的原則,從一年級本科生中選拔一批對科學研究具有濃厚興趣且具有良好學術潛質的學生進入教師的實驗室提前接受學術科研的思維和技能訓練;大學三年級結束時進行最后一次考核,合格的學生根據意愿于大學四年級第一學期進入研究生階段學習。通過實施攻讀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貫通培養方式,不斷優化辦學資源的育人效能,強化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著力培養植物保護專業創新型高端人才。在教學實踐中發現,那些參加“碩彥計劃”的學生在創新欲望、能力和自信力等方面均有顯著的提高。2010年以來共有兩個學生團隊獲得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立項資助,主持校大學生科技創新基金項目28項;反映學生綜合素質的榮譽和獎勵主要有校級三好學生標兵兩人,十佳大學生兩人,畢業生一次性就業率達95%,研究生錄取比例為45%。

(二)鼓勵本科生申請創新性科研項目

培養學生的科研積極性和實踐操作能力一直是植物保護專業本科生培養體系中的重點之一。華中農業大學高度重視開發性實驗教學工作,出臺了多項重要舉措,如制定了“華中農業大學各類實驗室對本科生開放管理辦法”,要求各級各類實驗室應根據“資源共享、對外開放”的要求,在保證完成教學、科研及研究生培養等任務的前提下,積極創造條件,采取多種形式面向本科生開放,充分發揮實驗室的使用效益,積極為培養優秀人才服務。植物保護專業教學也針對本科生提供了多種類型的機會進入相關實驗室從事科研活動。如大學生科技創新基金(SRF)給了大學生一個實踐與科研的機會,申請者根據個人的興趣及愛好,成立科研興趣小組,在相關教師的指導下,查閱文獻,撰寫申請報告,并通過答辯和專家評審進行立項。立項后,學生獨立自主地開展科學研究工作,所有項目都必須進行中期檢查和結題檢查。SRF項目是植物保護專業本科生開發性實驗教學的重要措施,2011年和2012年植物保護系SRF立項分別達到12項和20項。學生科技創新活動成果顯著,獲全國“挑戰杯”課外學術作品競賽銀獎一項,“湖北省杯”課外學術作品競賽一、二等獎各一項,湖北省創業計劃競賽二等獎一項,湖北省大學生優秀科研成果獎一項。

(三)加強畢業論文研究過程管理

一般本科生畢業論文設計始于第四學年,現已將選題時間提前到大學第二學年結束至第三學年開始。為了使學生能更加系統地體驗科學研究過程,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科研能力和創新意識,植物保護專業對本科生的畢業論文設計要求嚴格,每位學生必須在大三階段進入教師的實驗室。在選題時向學生公布指導教師的研究方向及擬定的課題名稱,供學生自由選題。學生與指導教師聯系、溝通后確定研究方向,自主查閱相關文獻,確定研究題目、內容和研究方案,進行預備性試驗等,進入開題階段后,學生將在教師或高年級研究生指導下進行畢業論文研究,直至撰寫研究論文和進行畢業論文答辯。導師對畢業論文撰寫規范進行指導。答辯時成立答辯委員會,嚴格要求畢業論文答辯過程。在此過程中學生能真正體驗到科學研究的過程,并且在實踐中鍛煉了自己克服困難的意志,培養敢于創新的科研精神和嚴謹的科學態度,養成了良好的科研習慣。自首屆湖北省優秀學士學位論文評選以來華中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專業學生有七篇優秀論文獲一等獎、六篇獲二等獎、12篇獲三等獎、九篇獲優秀獎;此外,2005年至今,共有17篇論文獲湖北省畢業論文創新獎。

四、科學人文關懷體系建設

(一)搭建“教授接待日”活動,指點學生奮斗目標

學院創建了“問學齋———教授接待日活動”,突出“問學”與“導學”兩個方面,倡導師生平等對話、自由暢談,共同探討感興趣的話題。教師幫助大學生啟迪智慧、開闊思維、廣博知識、提升內涵。通過專業教師與學生的問學交流,一方面學生可以了解到植物保護專業領域最新的科研動態、學科未來的發展前景等。另一方面教師在科研過程中的心得體會與人生經歷為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對培養學生學術熱情和科研興趣起到了較大促進作用,“問學齋活動”從2008年開展至今,舉行了22期植物保護專業相關的教授接待日活動,植物保護專業16名教授,兩名外聘“楚天學者”,以及一批副教授和講師走進“問學齋”,面對面地與本科生談科學、話學風和談人生等。有的教師多次參加活動,參與活動學生近2000余人次?!皢枌W齋”為師生互動開辟了新的途徑,在校內已有良好的示范作用,多次被《湖北日報》《人民網》《鳳凰網》和《楚天金報》等媒體重點報道。

(二)創辦“三農講壇”學術報告活動,開拓大學生國際視野

為提高大學生培養質量,增強大學生科技創新意識,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學院啟動“三農講壇”大學生學術報告活動。邀請國內外知名教授、學者和企業家等來學院面對本科生講學,講述學科前沿研究進展、講授自我成長歷程,為學生提供高水平的學術交流平臺,有效補充傳統課堂內容的不足,提升大學生整體學術水平和創新能力,全面實現學術育人。一方面,積極邀請學界專家和崗位科學家開展前沿講座和特邀報告、推薦優秀博士生開設“博士講壇”、聯絡杰出校友來校開展“校友講壇”等,進一步豐富和提升“三農講壇”的形式與內容。近兩年以來,“三農講壇”共舉辦與植物保護相關的學術報告49場,邀請到美國、德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以色列、韓國等近百余名國內外知名學者,邀請國外專家開設了全英文講授的暑期分子植物病理學課程,為超過三千人次的學生奉獻了精彩紛呈的學術盛宴。這些講壇活動拓寬了學生的專業視野、為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提供了重要參考,提升了他們對未來發展的向往,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得到了廣大學生的普遍認同和大力支持。

(三)師生共建植物保護協會,積極開辟第二課堂

植物保護協會的宗旨是“以趣味讓會員愉快,以知識讓會員認可,以實踐讓會員成長”。除植物保護專業學生外,教師也是該協會的重要會員,為學生提供經費支持和專業知識支撐。植物保護協會關注農業科學,激發大學生的創新思維,鍛煉大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大學生的實踐意識,服務“三農”。協會積極開展內容多樣、形式豐富的植物保護實踐活動,如開展走進實驗室、走近科學家、走進科學活動,不定期邀請院系知名專家學者和優秀研究生座談;舉辦形式多樣的特色活動,如“獅山行,標本集”和“小型書簽”制作等活動;走進校外的農業部門、農資企業以及周邊農村服務“三農”開展科普活動;參與解決植物保護的實際問題,這些活動協會將科技創新和學術活動緊密結合,積極開辟“第二課堂”,為廣大學生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拓展大學生植物保護方面的知識體系,提升大學生自主思考科學問題、自主學習和勤于實踐的能力,推動植物保護專業創新人才培養進程。

(四)注重“以人為本”,建立人才管理保障體系

篇(6)

關鍵詞:環境工程;實踐教學;現狀;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18(2012)-03-0-01

在2008級新實行的環境工程專業本科生培養計劃及正在調整的2011級本科生培養計劃中,創新性、復合型環境工程人才成為重要的目標和定位。為實現高等教育服務社會的功能,加之環境工程專業本科生就業壓力增大,基于厚基礎、寬口徑、全目標培養的理念,培養具有扎實理論基礎、寬廣知識面、動手能力強、創新意識好、綜合素質高的新一代大學生成為我國當前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標。

一、環境工程專業本科生實踐教學現狀與背景

在傳統的環境工程專業本科生培養中,更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與教育,實踐環節則存在一定的問題。在新的本科生培養計劃中,實踐環節已得到一定強化,但依然從結構、目標等方面有待進一步梳理和系統化:

(一)本科生教育以理論教育為主,結構單一:受文化傳統及教育大背景的影響,我國高校本科生教育以理論知識為主,忽視了實踐教學的重要作用及其在提升學生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方面的潛力,因此導致長期以來高校教育普遍關注理論教學與培養。近年來,隨著高校教育的深入和改革、創新,教育教學方法也逐漸得到完善,但實事上基于學校和本專業的長期傳統,理論教育在環境工程專業本科生培養中仍占據控制性地位,據統計環境工程專業本科生的專業課和專業基礎課占學生總學時的26%,實踐教學環節只占1%,起不到應有的作用,造成實際上的高校本科生教育仍以理論教育為主,忽略實踐環節的地位,使其起不到應有的作用。

(二)實踐環節松散、系統性差:根據目前實行的2008年環境工程專業本科生培養計劃,本專業目前實行的實踐環節主要包括社會實踐、課程設計、專業設計、課程實驗、認識實習、生產實習和畢業設計(論文),實踐環節總數不少,但缺乏根據學校的礦業特色和環境工程實際對不同的實踐環節的統一、協調和完善,如環境工程生產實習和認識實習基本與其他院校相關專業相似基本全部在市政污水處理廠或垃圾處理廠等開展,缺乏礦業廢水處理、礦區生態環境問題及其處理技術的實習與研究,使本來就學時不多的實踐環節的作用沒有形成合力,效果不明顯。

(三)教學評價效果單一,靈活性差:現行教育體系下對教育、教學效果的評價基本上都以理論課的課堂考試為主,實踐環節的考評則基本上都是通過、良好、優秀等等級形式,不計入最終的綜合成績與排名,使學生對實踐環節的主動性差,基本以完成任務為主,使實踐過程中的知識掌握得不到保障,從而導致其對整體教育教學效果起不到應有的作用。

(四)實踐環節與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沒有做到有機結合:實踐和創新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非常重要的兩個方面,然而,目前的實踐環節如課程實驗、專業實習等均以環境工程專業領域內成熟和傳統的技術方式內容為主,而學校大力開展的大學生創新實驗計劃項目則是重點依托教師的科研課題,與本科生培養計劃中所列的實踐環節基本沒有關系。如何突出創新性能力培養環節對實踐環節的指導作用,同時發揮實踐環節對創新能力培養的基本素質和動手能力培養作用。

二、環境工程專業本科生實踐教學新模式初探

根據環境工程專業本科生實踐教學的現狀和特點,實踐教學的探索和改革可以從以下幾個方向出發,著重強調實踐性、創新型思想的貫穿與指導:

(一)改革課程群教學方式方法,將實踐內容與各領域前沿成果引入課程教學,全面啟發和帶動本科生的實踐與創新研究興趣。同時,探討包括《環境學》、《環境化學》、《環境監測》、《環境微生物學》、《環境土壤學》、《水污染控制工程》等在內的課程群實驗及相關的實踐環節的系統化和協調化,做到課程群內部的全面協調統一,并與其他課程相互照應,全面提高環境工程專業本科生的實踐動手能力。

(二)將本科生暑期社會實踐與課程教學及實習、實踐有機結合,以社會資源帶動實踐教學的新模式。暑期社會實踐作為我國本科生實踐教學大力推廣的環節,應更加注重與社會資源的整合以及為實踐單位解決實際問題,對效果好、反響大的實踐團隊及其成果進行推廣與宣傳,將社會實踐的作用有機擴展。同時,以專業課教師指導社會實踐,將專業課中的相關方法、原理用于指導社會實踐,對實踐的效果及推廣效應都有較好的效果。

(三)將各實踐環節包括生產實習和認識實習、暑期社會實踐、課程實驗、畢業設計及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等有機統一,按開展時間及各環節性質做到打基礎、上水平、鞏固效果環環緊扣,構建起一體化、綜合性的本科實踐教學新環節。如突出大學生創新計劃與實踐環節的結合,綜合實踐教學與創新能力培建設,培養復合型、創新性人才,為本科生服務社會同時增大就業競爭力提供基礎。

參考文獻:

[1]楊正龍,廖欣.淺談工科專業實踐教學的特點和方法[J].中國建設教育,2009,(1-2):74-76.

[2]李緒梅.重視實踐教學,保證學生能力培養[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11):228.

[3]朱玲,王建宏,陳家慶.大氣污染控制工程創新性實驗的探索與思考[J].

篇(7)

摘要:論文以淮陰工學院為例,采取問卷調查和小組座談相結合的方法,就大學生對創業教育的期望進行了調查分析,調查表明,大學生對創業教育的期望與現行的教育方式存在差距,大學生更注重實踐教育,并認為這應該成為我們改進高校創業教育的重要線索和依據。

關鍵詞:大學生;創業教育;期望

創業教育對于培養學生的首創和冒險精神、獨立工作和創業能力以及社交、協調、管理技能非常重要。鼓勵大學生創業不僅是分解大學生就業壓力的重要途徑,更是建設創新型國家,保持國家經濟活力的一項戰略舉措。但現行的創業教育模式是否符合大學生的期望,是否適應培養創新型創業型人才的要求,是值得思考的。本文將主要以淮陰工學院為例,從大學生對創業教育的期望視角出發,探討應用型地方高校如何更有效地開展創業教育這一問題。

為了真實了解大學生對創業教育的期望和需求,我們采取了問卷調查和小組座談相結合的方法,調查對象為淮陰工學院本科生。

在問卷調查方面,我們共發放160份問卷,實際收回有效問卷152份。問卷回收顯示,有43.4%大學生表示有自主創業的想法,這一比例應該算是相當高的,表明我校大學生創業意識還是較強的。在問到“你覺得我校的創業教育開展得如何”時,回答“較好”的學生占31.6%,回答“一般”的占40.1%,回答“不好”的占29.3%;在問到“你覺得我校的創業文化氛圍如何”時,回答“濃”與“較濃”的占11.2%,回答“一般”的占67.1%,回答“差”與“較差”的占21.7%??梢?,盡管我校對大學生創業教育很重視,并取得了顯著成績,得到了社會和江蘇省教育廳的高度評價,先后獲得多項省級獎勵。但顯然仍有相當數量的同學對我校創業教育開展得還不滿意,不認同,表明我校大學生創業教育離大學生的期望和需求還有相當的距離,需要繼續加以改進。

在問到“你認為我校有沒有必要開展創業教育”時,回答“有必要”的占76.3%,回答“針對少數學生開展就可以了”的占14.5%,回答“無所謂”占8.6%,回答“沒必要”的僅占2%。在問到“你認為學校面向哪些人實施創業教育”時,回答“面向全校學生”的占23.3%,回答“面向有創業興趣的學生”的占74%,回答 “面向少數創業精英”的占2.7%。在問到“開展創業教育對學生的專業課程學習是否會產生不利影響”時,回答“不會影響”的占53.9%%,回答“反而能促進專業知識學習”占42.8%,回答“會產生不利影響”的僅占3.3%。表明絕大部分同學對學校開展創業教育是持積極態度的,并懷有較高期待的。

在問到“你認為比較有效的創業教育方法是什么(多選題)”時,選擇“邀請創業成功者或企業家作《創業經驗》講座”的占69.1%,選擇“組成創業團隊,創辦虛擬公司 ”的占59.9%,選擇“組織開展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活動”的占51.3%,選擇“由本校老師主講《如何創業》等創業基礎理論課”的占40.7%,選擇“由本校老師主講《成功創業者的創業案例》課 ”的占40.9%,選擇“組成創業團隊,創辦公司”的占36.2%,選擇“老師指導學生如何寫《創業計劃書》”的占21.1%, 選擇“組建大學生科研攻關小組”的占21.1%。表明多數同學都希望學校采用“邀請創業成功者或企業家來校作創業經驗講座”、“組織學生創建創業團隊,創辦虛擬公司 ”、“組織開展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活動”等方式來開展創業教育。

在問到“你認為開展創業實踐活動比較好的方式是什么(多選題)”時,選擇“開展暑期社會實踐”的占63.8%,選擇“開展創業計劃比賽”的占56.6%,選擇“由學生創辦虛擬企業”的占53.3%,選擇“組織學生開展科研活動”的占52%,選擇“由學生創辦企業 ”的占36.2%, 選擇“指導學生寫創業計劃書 ”的占25.7%, 選擇“為企業解決技術難題”的占24.3%??梢?,在開展創業實踐活動方面,大學生更希望能“開展暑期社會實踐”、“開展創業計劃比賽”、“由學生創辦虛擬企業”、“組織學生開展科研活動”等創業實踐。

在問到“如果學校開設下列課程,你會選擇其中的哪些課程?(可多選)”時,選擇“《創業團隊組建與管理》的占52.6%,選擇“《成功創業者創業案例》”的占49.3%,選擇“《創業營銷策略》的占44.1%, 選擇“《如何創業》”的占40.8%,選擇“《企業家精神與創業能力》”的占37.5%,選擇“《創業計劃書寫作》”的占13.8%,選擇“《創業管理》的占19.1%。表明大學生對《創業團隊組建與管理》、《成功創業者創業案例》、《創業營銷策略》等課程比較偏好。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国产精品久久精品国产| 国产大屁股喷水视频在线观看| 无码国内精品人妻少妇| 大屁股人妻女教师撅着屁股|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 性色| 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少妇人妻偷人精品视频| 老子影院午夜精品无码| 99热精国产这里只有精品| 亚洲最大的成人网| 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一区|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亲子乱aⅴ一区二区三区下载| 大地资源在线观看官网第三页 | 亚洲色无码国产精品网站可下载| 亚洲av永久无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成av人综合在线观看| 国产一国产二国产三国产四国产五 | 欧美成人精品三级网站|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app| 大胸美女污污污www网站| 久久无码国产专区精品| 人妻中文字幕乱人伦在线| 国产综合内射日韩久| 亚洲综合精品伊人久久| 人人妻人人爽人人做夜欢视频九色 | 业余 自由 性别 成熟偷窥| 久久久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四| 亚洲成a人v欧美综合天堂下载 | 黄网站色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 国产卡一卡二卡三无线乱码新区| 日本伊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夫妻试看120国产| 丰满爆乳在线播放| 国产在线观看免费观看| 国产真实夫妇交换视频| 日韩av片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国产精品毛片大码女人| 老司机午夜福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