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0 18:21:5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大學生就業的建議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以及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國際化進程的加快,大學畢業生規模日益擴大,再加上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影響,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目前,大學生就業問題已經成為家庭、學校、社會關注的熱點、焦點。
一、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分析
(一)大學生供大于求現象十分嚴重
大規模的擴招導致大學生畢業生數量急劇增加,相對的增加了大學生就業的難度。從1999年開始,我國高等院校連年擴招,致使高校畢業生規模持續大幅度增長。高校畢業生從1998年的66萬,到2009年的610萬,10年間增幅近10倍。然而用人崗位增加比例卻遠遠小于此數目。不僅在數量上,這種差距在結構和質量上也越來越明顯,專業扎堆現象嚴重,熱門專業人才過剩。前些年出現了幾個熱門專業,如計算機、土木工程、等等,不可否認這些專業至今還是熱門專業,仍然是社會的焦點。致使眾多考生紛紛報考這些專業,大多數人都是這樣認為:既然是熱門專業,那么社會上的需求量就大,工作自然好找。長此以往,就會造成這方面的人才供應趨于飽和,就業競爭激烈,熱門專業人才找不到工作,冷門崗位沒人去,學不能致用的后果,不利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另外,十年來的擴招,造成高校硬件規模極具膨脹,而相對應的專業設置和課程建設等軟件建設嚴重滯后,有的專業和市場需要根本無法銜接,學歷層次與社會需求也不對稱。
(二)大學生就業觀念存在偏見
大學生在就業時普遍存在期望值過高,沒有正確的就業觀。大學畢業生的過高期望帶來的就業壓力。就業難,很大程度上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主要表現在薪酬、工作單位和工作區域等方面:一是畢業生期望的薪酬標準明顯高于用人單位的薪酬定位;二是畢業生在工作單位的選擇上,一般要求在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和國有大企業,對民營和中小企業不屑一顧;三是在工作區域上,普遍要求到東部發達地區以及大中城市,而不愿到西部欠發達地區就業。由于大學生就業的期望值過高,既給個人、學校和用人單位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同時也進一步加劇了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壓力。
(三)用人單位的不合理要求帶來的就業壓力
勞動力市場供大于求的現實加劇了畢業生之間的競爭,就業空間的狹窄為用人單位人為地提高就業門檻提供了條件。有的用人單位設置的招聘崗位,本科大學生甚至大專生已經足夠勝任,但其往往一味地給自己樹“金字招牌”,體現領導在形式上對知識的尊重,紛紛打出“招研究生”、“招名校生”等招牌。有的還人為地設置性別、身高、年齡、工作年限等限制條件,門檻越來越高,致使不少大學生遭遇就業歧視和就業難。
二、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的建議
(一)國家鼓勵和引導大學畢業生到城鄉基層就業的配套措施需要完善和加強
①積極開發和創造大學畢業生就業的公益性崗位。②鼓勵大學畢業生到基層、到農村就業。引導大學畢業生轉變就業觀念,把目光由原來的國家機關、重點單位轉向民營企業和“三資”企業,就業地區由那些經濟發達地區轉向西部地區和經濟欠發達地區。同時,制定相關優惠政策,鼓勵其到西部、到農村、到基層工作。③以創業帶動就業,鼓勵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要在金融、稅收、工商登記等方面對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自謀職業給予扶持。通過優惠的政策、良好的環境,鼓勵大學生自主就業,積極創業。
(二)高校教育的改革和調整
①高校應根據市場要求,合理調整學科結構和專業設置,面向社會、面向市場辦學。②加強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工作。高校畢業生的就業部門以及相應的管理人員應加強對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將就業指導工作貫穿與大學生的整個學習生涯,而不是僅僅局限于臨近畢業的同學。③以就業為導向,加快高校的教育與教學改革。學校內部調整自身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變過去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輕能力的培養模式,開設具有專業特點,實踐性強的課程,使學生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同時關注社會發展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加強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大學生應不斷學習,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識面,通過積極參加社會實踐來鍛煉和提高自己,進而在思想政治、職業道德、誠信品格、組織協調等方面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從而有效地提高自己的就業能力。
(三)轉變用人單位的用人觀念,建立長效的用人機制
用人單位要轉變選才觀念,優化用人機制。應摒棄學歷越高越好、學校名氣越大越好的選才觀念,用發展的眼光不拘一格選錄人才,實現資源的合理利用與優化配置,使高校畢業生這一國家人才資源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同時應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加強人才儲備,為畢業生提供就業實習崗位,建立長期穩定的大學生供應渠道;加強對所吸納畢業生的培訓,幫助他們盡快適應崗位,從而實現人盡其才,才盡其用。
(四)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提高就業競爭力
要樹立“先就業后擇業”、“先就業后發展”的觀念。要把初次就業作為提高專業能力和適應社會的開始,而不是就業的終止,在具有了一定的工作經驗和技能以后,再選擇和調整自己的最佳工作崗位。在任何地方、任何職業都是可以有所作為的,要適應多種經濟形式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改變不切實際地追求高薪和熱門職業的傾向,志存高遠,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業。
參考文獻:
[1]孫長纓.當代大學生就業研究[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曹殊.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解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孫秀華.關于大學生就問題的思考[J].福建論壇,2006,(06).
論文摘要: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和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教育階段.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成為社會的焦點問題.這也對高校的就業指導工作提出了嚴峻挑戰為了應對新的就業形勢,搞好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本文結合就業指導工作的實際情況.提出了關于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幾點建議。
現階段,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完善.高等教育的改革也在不斷地深入和發展,高等教育已經從“精英化”進入“大眾化”的初步階段.大學生就業制度也從“統包統分”步人“自主擇業,雙向選擇”的實質性階段,大學生的就業問題越來越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大學生的就業問題不僅囊括了大學生本人的理想追求,而且承載了家庭和社會的希望,更是全社會共同關心的問題,它關系到整個高校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這對高校的就業指導工作也是一個嚴峻的挑戰。筆者認為,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增加工作內容
大學生就業指導是幫助畢業生順利就業和盡快實現社會角色轉換的重要環節。講解就業政策、分折就業形勢、收集需求信息、傳授擇業技巧等確實能幫助畢業生更快更好地被社會所接受和承認,但這樣做是遠遠不夠的。要增強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有效性.就要不斷增加就業指導工作的內容:
(一)注重對大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教育。
經過四年大學生活,大學生的價值取向會發生一些轉變,個人發展成為他們關注的焦點。大學生的就業指導應注重加強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的培養.幫助學生樹立國家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艱苦奮斗、創業成才的觀念.增強自身素質、積極參與競爭的觀念。應引導學生正確處理國家需要與個人愿望之間的關系,把實現個人的理想與國家發展聯系起來,勇于到西部地區、艱苦行業、基層第一線去發展成才,到艱苦的地方和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業。
(二)加強就業心理指導,培養大學生健康的心理品質。
良好的心理素質、正確的擇業心態是事業成功的基礎。大學生擇業的過程是一個復雜的心理變化過程,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和眾多的競爭對手,要想獲得擇業成功,就必須做好擇業前的心理準備,排除心理干擾,克服盲目自信、自卑畏怯、急功近利、依賴等待等心理障礙。畢業生在求職擇業時.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困難、挫折和沖突.這些挫折和沖突常常會引起各種心理問題。因此,必須加強學生的就業心理指導和咨詢工作.引導學生及時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準確定位,既有自信。又能正確估計自我,使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心理和職業觀念;既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又使其做好艱苦奮斗的心理準備,指導他們正視現實、適應社會,增強自主擇業意識和競爭意識,并努力尋找自己和社會的最佳結合點。
(三)指導大學生做好合理的職業生涯規劃。
大學生職業生涯設計是一種對學生以職業和社會要求為目標責任制的目標管理.通過讓每一位學生明確其預期的目標和臺階,不斷學習、開發潛能、提高綜合素質,從而使他們在入校之后就置于一種有目標、有計劃、有階段的學習中。這不僅對高校畢業生初次求職,而且對于其生的職業發展都具有重要的影響。因此,必須提高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設計的重視程度,注意加強教育和引導。職業生涯設計不能是短期行為,必須具有可持續發展性。因此,在指導大學生設計職業生涯規劃時,要教育、引導大學生注意職業需求變化對職業生涯的影響.規劃要有彈性.收集、分析社會需求信息.并根據社會的變化及時調整職業生涯的規劃。
(四)加強對畢業生的就業程序與技巧指導。
求職擇業實際上是一門藝術.正確的方法和技巧是擇業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部分大學生只注重能力的培養,卻忽視一些基本的、必要的求職的方法和技巧,即使有能力也不能很好地展現自己,不能把自己推銷出去,得不到用人單位的青睞。在競爭激烈的時代,酒香也怕巷子深,雖然自身實力是關鍵的決定性因素.但是必要的技巧是不可或缺的。因此應該加強對畢業生就業程序與技巧方面的指導,主要包括:自薦技巧的指導、面試技巧的指導和求職禮儀的指導。
1.自薦技巧的指導。在招聘過程中,自薦是首要的環節。針對很多畢業生面對人才市場存在盲目應聘.缺乏自我推銷藝術,不能從容面對用人單位面試.不了解就業程序等情況,應通過開展就業指導講座、就業咨詢、模擬人才市場等方式,讓畢業生掌握求職技巧,培養畢業生的就業能力。
2.面試技巧的指導。一般情況下,面試是招聘錄用中
必過的環節,用人單位能通過面試直接考慮求職者的情況。在面試過程中,掌握一定的技巧,是成功面試的策略。畢業生需要接受面試技巧的指導,才能在面試時有充分的準備,有針對性地辯答和應對。指導大學生面試技巧.不僅對幫助大學生就業有利,而且能使大學生學到更多的人際交往的知識。
3.求職禮儀的指導。培根曾經說過:“禮節乃是一封通行四方的推薦書。”禮儀是給人的第一印象。求職時的禮儀不僅僅是禮節、技巧問題,更能體現學生的基本素養。求職禮儀的指導可以幫助大學生充分體現出自身應有的文明、禮貌和修養。
二、轉變理念
高等教育已經從“精英化”進入了“大眾化”的初步階段.大學生就業制度也從“統包統分”步入“自主擇業,雙向選擇”的實質性階段,在校大學生和社會對就業指導工作的要求越來越高.也越來越細化。這就要求在大學生就業指導教育工作中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注重學生探究自我、開發自我及綜合素質的培養。
(一)由“授人以魚”向“授人以漁”的觀念轉變。
就業指導應從職業生涯、人生規劃這一更高層面去認識和把握就業行為,促使學生認識自我,實現自我價值.使就業指導工作更多地體現出人文的關懷。把學生個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工作重點.以發展的眼光來指導學生就業。換言之,這種以人為本的發展式大學生就業指導模式就是以學生為本.對學生的素質和能力進行開發、建設與發展,使其潛在的職業潛能得以發揮,職業技能得以改進.合理的人力資源得以配置的指導方式。
(二)從關注群體就業向關注個性化就業轉變。
就業指導要根據學生的不同興趣、信念、性格、氣質、能力等特點進行個性化指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特別應對有心理問題、所學專業社會需求不大、就業弱勢群體的學生(如女大學生、殘疾學生等)進行個性化的指導,加強交流,幫助學生分析自身的情況,使他們看到自身的優點和不足。對有心理問題的學生要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心理咨詢服務,幫助他們樹立信心,激發熱情,尋找適合他們的職業和工作崗位,真正體現人文的關懷和落實“以人為本”的思想。這樣能使每個學生的潛能都得到發揮,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全面的、富有個性的發展。
三、創新模式
人的職業興趣、能力的發展是長期的、連續的發展過程.因而把大學生就業指導的時間安排在臨近畢業階段,對象局限于畢業生是不夠的,就業指導應是一個長期的、系統的工作。“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大學生就業準備不應僅僅是在畢業階段,而應貫穿大學生活的始終,即實施全程化就業指導。全程化的大學生就業指導應該涵蓋大學生就業指導的全部內容,包括職業生涯規劃、政策指導、信息服務、思想指導、應聘指導、創業指導等內容。
高校就業指導工作應針對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進行循序漸進的就業指導和培訓,將大學生四年的就業教育緊密銜接。形成系統的、全程性的教育指導。對于大一學生.主要側重于如何適應大學生活,系統地介紹專業與職業的關系.以及職業對人的要求,幫助學生開展生涯規劃.樹立健康、向上的職業觀。對于大二學生,主要側重于如何塑造和完善自己,發現和了解自己的興趣、性格,努力建立扎實的基礎知識和構建合理的知識結構,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從而更廣泛地接觸社會、了解社會,在實踐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同時開展職場模擬訓練活動,讓學生的就業能力在職場模擬中得到提高。對于大三學生.主要側重于如何根據學生特點,增強學生就業的自主性和對自己的將來做出決策的能力。引導其明確自己的就業方向;同時加強對于專業課的學習,具備良好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對于大四學生,主要幫助他們了解最新的就業政策、就業法規、就業流程、就業信息及就業形勢,提高其就業競爭意識與依法維權意識,通過各種方式.向他傳授求職面試的技巧.通過配套的心理咨詢和擇業指導,幫助其樹立就業信心,正確面對挫折,為最后的成功就業奠定基石。
四、完善網絡系統
關鍵詞:大學生 就業指導 現狀與問題 對策建議
隨著高等教育對象擴大化的到來,社會上涌現了越來越多的大學生,而大學生的就業問題也越來越成為政府及社會所關注的重點,隨之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也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本文對當前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中的現狀與問題進行了簡要的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對策建議。
一、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意義
大學生是國家未來發展與建設的棟梁之才,也是國家具有高素質人才的核心,也是實現各種宏偉世紀目標的中堅力量。因此,大學生的就業狀況將直接影響我國高等院校教學的設計與改革、發展與創新。做好對大學生就業指導的工作,能夠提升大學生的就業率,能夠將我國各專業大學生進行合理就業配置。也將有利于我國經濟的發展、社會的穩定,也將給我國高等院校教育的改革提供可行性的建議。同時,大學生就業指導的過程也是大學生再次接受教育的過程,高等院校的就業指導不僅僅是對當下就業的指導,也將對大學生以后的事業發展提供長遠的指導。
二、 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現狀與問題。
1、 指導工作中的內容問題
目前我國高校就業指導的內容只局限于求職技巧、面試技巧的傳授,再有就是聯系用人單位、向其推薦學生,從而完成就業率指標。而對就業形勢只做簡單介紹與分析,對當前政府制定的就業政策及相關規定的只做一個簡單的介紹與詮釋。就業指導工作缺乏對全局的考慮和總體的工作安排,在職業的判斷及職業規劃方面、職業道德等方面著力則較小,這很難適應目前就業形勢的要求。并不能充分發揮就業指導工作的作用。
2、 指導工作的時間選擇問題
目前我國高校對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一般都安排在大學畢業的前期,因此就業指導工作進行的比較急躁,指導的內容、方式也較簡略,對大學生的實際就業困難的解決上體現的不是很明顯。而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是一個長遠的、歷時較長的工作,不是“臨時抱佛腳”能解決掉的,這需要對大學生進行職業規劃、職業培養、職業價值觀的建立、職業形勢分析等全局工作的安排、統籌。因此,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開始時間應該是整個大學生活的開始,這樣才能對大學生的未來就業起到引導、督促作用。并有充足的時間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及正確的職業道德觀。
3、指導工作的方式選擇問題
目前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的進行一般選擇的方式是講座、授課等課程方式。這樣的方式只能簡略的概述,缺乏新穎、方式枯燥,并不能引起忙于就業的大學生的注意,這樣就不太容易對大學生的就業產生必要的指導。
4、從事指導工作的人員問題
大多數高校從事就業指導工作的人員一般都是學校的政工人員在兼職,他們缺乏專業的就業指導知識、技能、技巧、方法,他們能做的基本上就是照本宣科,將大家都知道的政策與規則、就業現狀轉述給大學生。再有各個高校也缺少對從事就業指導工作的人員進行業務培訓,因此從事指導工作的人員的素質參差不齊,這將直接影響就業指導工作的順利進行。
三、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對策建議
1、國際經驗的借鑒
在國外有很多關于大學生就業指導的成功經驗,我們可以取其適應我國現狀的進行我國大學生就業指導改革的方向。美國很早就鼓勵大學生畢業后進行自主創業,并且創業教育在美國很多高校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果,比如蘋果、戴爾等許多知名企業都是美國創業教育的碩果。法國許多高校采取與用人單位合作,定向招生、定向培養,以便于大學生在一畢業就能適應該單位的工作,學以致用。
國外成功的經驗與理論對我國的大學生就業指導有很多值得學習、借鑒的東西,再結合我國現有的就業現狀和特點,尋找出更適合我國的大學生就業指導方案。
2、進行分類就業指導
1)就業大學生群體分別指導。在大學生就業指導中,我們應該明確在這個群體中也分有幾種不同的類別。比如,平常學習成績、各方面能力都表現比較優秀的群體,針對這群人我們應該對其進行的是擇業心理的引導,使之真正意識到現在的就業形勢,建立一個正確的就業心態。還有一些平時表現平平,綜合素質一般的學生,針對這一群體應該著重培養他們的組織能力、溝通協調能力及團隊合作能力,目的是全面提高他們的個人素質,也要經常對其進行心理疏導,以便增強他們對困難挑戰的勇氣。
2)創業學生群體指導。有一部分大學生他們是想畢業后自己創業,對于創業有著很大的熱情,作為學校則應該針對自主創業對其進行系統的培訓與輔助,也應該積極努力的為大學生搭建自主創業的平臺。從而激發在校大學生的創業激情,同時鼓勵更多的大學生通過自主創業的方式來解決就業難的問題。
3)考研群體的指導。隨著就業壓力的增強,就業難的問題加重,很多大學生選擇繼續充實自己,增強自身的競爭實力,紛紛去考取研究生。這些學生的自律性都較強,學校應該盡量為其提供各種便利措施,比如熱門專業的強化班、考研培訓班,以便提高這部分學生的應試能力和應試技巧。也可以建立考研信息查詢中心,收集全國各高校的考研信息,以便于學生的查找。
四、結束語
就業是民生之本,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無容置疑是社會民生的一件大事,這將關系到經濟的發展、社會的穩定。因此,應充分發揮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在高校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幫助大學生能夠順利就業,完成由學校到社會的過渡,并且能夠在大學生的職業生涯方面提供必要的幫助與引導,使大學生就業指導能夠讓大學生受用一生。
參考文獻:
[1] 王學梅. 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探析[J]. 淮海工學院報(社會科學版·教育論壇).2011(22).-128-130
[2]徐蕾. 論大學生就業指導的全程化[J]. 高校輔導員學刊.就業與創業.2012年2月 .-40-43
約好晚上9點采訪,中國致公黨常務副主席王欽敏一直忙到9點半才應約。今年,致公黨關于就業的提案被列為政協一號提案。“就業”幾乎成了致公黨的LOGO。政協致公界別組,則成了媒體追蹤最多的地方之一。
長期和短期策略并行
按照過去的慣例,一號提案通常被稱作是民意“風向標”。由致公黨提出的這份名為《關于解決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下我國就業問題的提案》,一出臺就受到了廣泛關注。
全國政協提案組收到的提案中,近1/3涉及就業問題。總理在聽取政協經濟、農業界聯組討論時,10位委員發言,5人話題涉及“就業”,解決就業困境,迫在眉睫。
對于這份編號“001”的提案,深圳市副市長閆小培用“很驕傲”三個字來形容,指向的顯然是它的內容。
在長期戰略上,提案建議確立以城鄉統籌就業為核心的長期產業發展政策;以靈活就業為重點的短期扶持政策,促進大學生就業;對于農民工返鄉務工,提案建議以“就地就業”為重點,進行短期扶持。提案特別強調,刺激經濟增長解決失業問題的思路需要謹慎。
據王欽敏介紹,這份提案從構思到成型只用了4個月,憑借致公黨校長多的優勢(9位主席、副主席7位是校長、副校長),委員做了周密的調研,聽取多方意見,反復商議修改,最終成型。
談到這份提案的特點,王欽敏稱它“不是說得冠冕堂皇,而是注重可操作”。
“今年,天津科技大學4000人畢業,從我們這個小小縮影來說,致公黨提出的一號提案非常及時。”致公黨副主席、天津科技大學校長曹小紅說。
重點關注兩大就業群體
就業是民生之本,關系到社會的安定。大學生和農民工的就業對金融危機影響下的中國是一個嚴峻的考驗,一號提案特別瞄準這兩大群體。
“關于大學生就業,提案提出高新區要提供見習崗位、在社區中提供志愿服務崗位和加強華文教育等建議。對于農民工,則強調,要就地安置。”科技部部長萬鋼介紹說,過去,農民工到沿海地區就業,現在,沿海地區受到了沖擊,而中西部地區卻受沖擊不大。因此,“我們建議就地或臨近區域安置農民工就業。”同時,提案還特別強調要加強對農民工的培訓,提高農民工的技能。
王欽敏認為,大學生就業尤須重視。因為,“大學生教育投入多、期望值高,他們的退路和抗挫折經歷嫌少。農民工回家后還有一畝三分地,而大學生受過高等教育,找不到工作會極度失望。”
基于對大學生就業的高度關注,一號提案建議拓寬渠道招收大學生就業,改變高校教授多于講師、助教寥寥無幾的狀況,合理配置教輔人員和實驗員。“這些都是大學生可以勝任的工作。”而組織大學生參與海外華文教育的建議則完全符合致公黨的氣質――他們多有長期海外生活的經歷。提案建議,國家應給予政策和資金支持,鼓勵大學生到農村、社區擔任志愿者。
在與企業家調研時,致公黨發現,很多企業不愿意聘任大學生就業,原因是如果這些大學生日后不能勝任,很難解聘。提案建議對就業和勞動有關法律的規定進行細化,延長企業聘任大學生的試用期。
第三產業亟待發展
“就業供求關系的矛盾,導致就業形勢嚴峻。”一號提案的這一結論,在今年兩會上有著普遍的共鳴:因為這一矛盾,中國在經濟轉軌時期,勞動者的職業技能、素質、擇業觀念一時難與經濟增長帶來的就業崗位要求相適應,導致有工作不能干。
“其實,經濟體制、發展模式的轉型也要求人才轉型,現在特別需要的是高端職業人才,但是我們的教育體系在這方面比較薄弱。”王欽敏說。他認為,“這次金融危機是人才結構調整的一個契機。”他建議,通過社會環境來改造大學生的擇業觀念。
中國的第三產業和服務業一直落后于發達國家,需要引導大學生參與服務業。王欽敏曾親眼見過加拿大總理從職位上退下后改做汽車營銷員,“從基層做起,中國大學生為什么不可以?”
關鍵詞:就業指導 問題 建議 社會工作
就業是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社會經濟現象,也是每個大學生人生發展的重要課題。就業選擇過程中既有挑戰也有新的機遇。大學生就業指導是教育者根據學生個人特征和社會需要,幫助學生計劃職業發展,培養職業能力,選擇適宜性職業,以促進學生個人和社會的和諧發展而實施的有組織有計劃的教育實踐活動。大學生就業指導對于大學生自身的就業和成才、高等教育的可持續發展以及社會穩定和發展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是當前高校亟待加強的重要工作。
一、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的現狀與問題
(一)內容上的問題
我國的高校就業指導的內容常限定于傳授求職技巧、面試技巧,聯系用人單位和推薦學生,完成就業率指標,對就業形勢的一般介紹和就業政策、規定的詮釋。由于缺乏對就業指導工作的全局考慮和總體安排,就業指導工作功能單一,內容狹窄,在對大學生就業觀念和價值取向的引導,在職業判斷和選擇能力的培養以及職業道德教育等方面著力較少,難以適應當前就業形勢的要求。而且就業指導的形式較為單一,缺乏新穎、有效的指導形式。在就業指導的形式方面,利用講座和課程的方式開展就業指導在高校中較為普遍。
(二)制度上的問題
近年來,很多研究者主張,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要從過去的“就業指導”向“職業指導”或“生涯輔導”進行轉變。專業機構缺乏的問題在我國的高校就業指導中普遍存在。盡管目前我國大學的組織體制中,專門設立了畢業生工作的機構,但這些機構很難代替就業指導的職能。事實上,目前高校畢業生工作機構由于應付大量的與就業有關的事務性工作,難以有固定時間和精力來開展針對性的就業指導工作。
(三)隊伍上的問題
目前多數高校的就業指導工作是由政工隊伍承擔的,這支隊伍的穩定性在現實學校人事制度下卻無法得到保障。我國的大學生就業指導機構專業人員配備不足,專職指導人員數量較少,不少指導人員自身已經承擔了高校的其他學生工作。由于缺乏長期系統的業務培訓,就業指導人員的素質也參差不齊。
二、大學生就業指導建議
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下,針對高校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可從兩個方面進行,首先是對于對非畢業生就業指導的建議。
1.認識層面。研究人的個性對大學生就業指導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指導學生進行個性測試,達到使學生自我認知的目的,使其了解本身的需要、動機、興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觀、自我意識等心理成分,為今后的職業生涯規劃提供內在依據。同時學校社會工作者可以運用小組工作以及社區工作的方法,加之各院系就業工作專員的配合,調動各院系的高年級學生和老師組織經驗交流,對新生進行專業認識的深入輔導、現實工作領域的師弟參觀等等。對專業和職業進行充分的了解和認識后,結合對自我額認識來衡量專業或者職業的匹配度如何。
2. 就業教育層面。第一,就業指導課。就業指導課作為就業指導的方法,按年級、按專業進行,不同的年級、不同的專業都應有不同的合理的教學計劃、教學內容和教材,要有不同的講授重點。要在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對象等方面有所改革。全校范圍內小班化選修課教學,課堂上多使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教學方式要靈活多樣,如案例分析、課堂討論、分組發言等。第二,專題講座。要有針對性地開設講座,而不是應付工作、盲目而行。內容可以涉及職業能力需要、求職面試技巧、實習策略、考研公務員考試指導等。
3.就業咨詢層面。就業咨詢是就業指導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一種以語言為主要溝通方式,協助當事人自我了解、增強心理適應、促進心理健康的方式,它所介入和處理的主要涉及職業選擇與職業心理適應方面的問題。
4.就業指導內容層面
采用小組工作方法,針對不同特點的人群開展不同內容的小組活動,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了解專業及其就業方向”、“了解自己”的內容,“職業生涯規劃”、“職業能力需求”的內容,“實習指導”、“就業政策及相關法律法規”、“求職技巧培(簡歷制作、面試技巧等)”、“創業教育”、“考研指導”的內容,“就業心理輔導”應當分別在大一大二大三大四逐步進行。所以學校可以在不同年級,針對不同的人群開展不同內容的小組活動,以滿足學生不同的需求。
其次是對于畢業生就業指導的建議。
1.運用小組工作的方法,對大四學生進行針對性的就業指導
小組工作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多種模式,主要包括社會目標模式、治療模式、互動模式、發展模式、組織與環境模式、預防與康復模式。對于高校就業指導工作,更多的是采用發展模式。由于大四學生群體的特殊性,我們可以采取海報招募的方式招募小組成員,開展針對性的活動,幫助大學生就業。
2.運用個案工作的方法,對求職過程中遇到挫折、困難的學生提供幫助
當前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已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畢業班的大學生苦于找不到單位,而畢業后的大學生也面臨著“就業難”的局面。大學生在學校中學習了4年,都想在畢業后大展身手,但現實中卻有很多因素阻礙了他們的發展。他們的理想被這些因素壓抑著,無法實現他們的遠大抱負,令他們的情緒也受到壓抑,甚至影響到了他們的心理健康。
大四階段要重視“就業心理輔導”,要傾向“面對面的咨詢解惑”方式。學校社會工作者可以開展個案工作,采取個性化的輔導方案,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
“就業心理輔導”應當在大四得到重視,而對于就業心理輔導,應該更傾向于采取“面對面咨詢”的方式。專業的社會工作者可以針對這些大學生開展個案工作,與他們進行溝通,以幫助他們樹立合理的就業觀念,認清就業誤區,消除心理障礙。
參考文獻:
[1]馮婧.關于大學生就業問題的調查與分析[J].中國輕工教育,2006(3)
[2]曾湘泉.變革中的就業環境與中國大學生就業[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183―203.
【關鍵詞】就業創業;信息服務平臺;大學生;新媒體
一、信息暢通是促進大學生就業創業的重要環節
自我國1999年高校開始實施擴招政策以來,高校畢業生人數的逐年攀升使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漸漸得到凸顯,其后在2008年,從美國開始席卷世界的金融危機使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形勢愈加嚴峻,至今已演變成一種難以解決的社會現象。2016年5月27日,國家教育部了關于進一步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文件,文件中強調了“各地高校要建立健全精準推送就業服務機制,準確掌握就業信息,完善畢業生求職意愿信息數據庫和用人單位崗位需求信息數據庫,搭建精準對接服務平臺。”[1]可見,在大學生就業創業工作中,信息服務平臺的建設至關重要。在“互聯網+就業”的新模式下,信息服務平臺的建設的重要落腳點即是新媒體平臺的就業創業信息服務建設,這一舉措也是就業服務體系完善的重要一步。2017年,“吉林省高校畢業生預計突破19萬,吉林省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形勢依舊嚴峻。”[2]在如此嚴峻的就業創業形勢下,國家公共服務部門、機關保障就業創業信息的準確、信息渠道的迅捷暢通是當下的重要任務之一。校園招聘一直是大學生就業創業信息的重要來源,在推進高校大學生就業創業事業中起主要作用。在當前吉林省就業創業形式依舊嚴峻的情形下,豐富就業創業信息渠道是破解困局的可行之路。尤其是以微博、微信為典型代表的新媒體平臺的崛起,這些移動端上的APP占據著人們越來越多的碎片化時間,人們也越來越依賴于這些社交媒體提供的信息,因此,新媒體平臺上信息的傳播與擴散能力不容小覷,儼然成為信息傳播最重要的方式之一。有鑒于此,建設成熟的大學生就業創業新媒體信息服務平臺是進一步穩定、提升大學生就業創業率重要發力點之一。
二、吉林省大學生就業創業新媒體信息服務平臺現狀
微博、微信作為最具代表性的新媒體平臺,是目前兩個用戶基數最大的社交媒體,也是最具有研究價值的兩大新媒體平臺。故而本文主要考察研究吉林省大學生就業創業信息在新媒體信息服務平臺上的表現,通過對這兩個用戶人數最多的社交媒體上吉林省大學生就業創業信息流通的考察進而總結吉林省大學生就業創業新媒體信息服務平臺的建設情況。吉林省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是隸屬于吉林省教育廳的從事吉林省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服務的專門機構。作為吉林省垂直服務于大學生就業創業的機構,該機構的新媒體建設情況是本文研究的重點之一。該機構并沒有新浪官方微博,但在微信上有其實體認證對的微信公眾號——“吉林省大學生就業創業”。但只有一條在2017年3月23日的歷史推文,推文數過少,而且點開服務欄目,彈出的只是吉林省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信息網的網頁鏈接。開通的微信公眾號并沒有依照微信公眾號的信息傳播邏輯提供信息服務,微信公眾號的建設過于簡單,或者說只能算是吉林省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信息網的微信端進入口。沒有微博賬戶,微信公眾號建設較弱,說明吉林省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的新媒體服務平臺建設意識較弱,信息服務體系并未成熟、完善。微信公眾號“吉林就業”的賬號認證主體是吉林省就業服務局,該微信公眾號基本每天或者隔幾天都會推送專業、權威、及時的就業政策,就業新聞及就業相關動向。吉林省就業服務局的微信公眾號基礎建設尚算齊全,但是就每條推送的閱讀人數和點贊數來看,每篇文章平均閱讀人數不過百,每篇文章平均點贊數不過30、40,評論區基本空空如也,并沒有很好地互動。與吉林省每年數以萬記的應屆高校畢業生相比,說明微信公眾號的受關注度、影響力較低,可能存在推文內容的不吸引人、微信公眾號的推廣力度等不足。吉林省就業服務局并未開通微博賬號,信息渠道的覆蓋度還有待加強。綜上所述,吉林省大學生就業創業新媒體服務平臺的建設尚未完備,仍存在可待完善加強的地方,微信公眾號建設不成熟、不完善,微信公眾號的受關注度和影響力不夠,微博信息服務渠道缺失,信息渠道覆蓋度不強等問題凸顯。
三、吉林省大學生就業創業新媒體服務平臺建設建議
根據上文研究中發現的新媒體服務平臺出現的一些問題,本文對此提出一些建設性的改進建議,以期吉林省大學生就業創業信息服務體系更加完備。1.拓展新浪微博平臺上的信息服務系統。如今新媒體發展日新月異,社交軟件如井噴般涌現出來,而后大浪淘沙,騰訊公司旗下產品微信和新浪網推出的新浪微博成為社交媒體上的兩大巨頭,微信與新浪微博持有絕大多數網民用戶,這兩個平臺本身就具有極高的關注度和影響力,微博帶動話題熱度和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的能力、微信上基于強社交關系的信息傳播,在效率和時效上都有助于信息的推廣。新媒體信息服務平臺建設的側重點自然在騰訊微信和新浪微博上。據筆者查閱,吉林省高校畢業生曾在微博上發表有關吉林省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的辦公程序和工作效率的問題,說明高校畢業生在新浪微博平臺上需要相關部門的指導和解答問題。對于目前吉林省大學生就業創業新媒體平臺信息服務情況,在擁有微信公眾號的同時應啟動新浪微博的信息服務平臺的建設工作。并且,新浪微博較之微信具有公共性強、開放度高、社會效果強等傳播優勢,依據新浪微博信息傳播短平快、碎片化、去中心化等特點,新浪微博賬號的開設有助于吉林省大學生就業創業相關政策、新聞、信息能夠及時到達有需求的用戶,完成在新浪微博平臺上的信息渠道覆蓋工作。2.完善微信公眾號的信息服務功能。以吉林省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的微信公眾號“吉林省大學生就業創業”為例,該公眾號的信息服務功能基本屬于缺失狀態。在其服務功能選項上,分為就業信息、辦事指南、我的(就業信息填報)三個主功能,但是各項選項卡都是吉林省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信息網的網頁,沒有任何說明和解釋,也就是說該公眾號并沒有依據微信傳播的特點進行內容生產,建議該公眾號適時推送就業創業政策、新聞等信息,并且編輯符合微信推送方式的排版和話語形態及話語邏輯。
目前,我國大學生就業工作的參與主體逐漸向多元化方向發展,政府不再是大學生就業的唯一包辦主體,高校、社會就業服務機構、用人單位等相關主體在促進大學生就業過程中的作用逐漸得以彰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高校等日益成為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獨立主體,企業要在競爭中生存生存和發展,要從技術進步和環境變革中獲益,必須改變傳統的用工方式和管理方式,在挑選、引進和培養人才方面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和自;高校面對教育資源的激烈競爭,以及高等教育由“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的轉變,必須注重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和大學生就業能力。可見,大學畢業生能否順利就業關系到不同利益相關者的切身利益,大學生就業問題也由此成為需要不同利益相關者共同參與解決的系統工程。我國大學生就業制度改革的實踐表明,大學生就業中介組織的產生受到各種相關因素的影響,其中既有社會相關主體參與大學生就業的利益訴求,也有高等教育以及高校發展的內在動力的驅使。但從根本上來說,大學生就業中介組織是伴隨著大學生就業市場的發展而出現的,或者是為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和促進大學生就業而產生的。尤其是在我國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以后,畢業生就業數量逐年攀升,但與此同時因受金融危機和我國經濟結構失衡的影響,社會就業崗位需求則呈現出持續低迷狀態。為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政府開始逐步擺脫無所不包的大學生就業管理體制,開始重視市場機制在大學生人才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大學生就業中介組織也就是在這一時期獲得了大發展。當然,由于大學生就業市場屬于整體勞動力市場的組成部分,因此大學生就業中介組織與其它勞動力市場中介組織相比,兩者之間具有運行機制的相似性和職能、屬性的共通性。同時,由于大學生就業工作的特殊重要性及其與高等教育人才培養不可分割的聯系,大學生就業中介組織本質上也屬于教育中介組織。從現實生存狀態而言,一方面大學生就業中介組織承擔了從政府分離出來的大學生就業管理的部分職能,并享有業務運作上的相對獨立性,另一方面大學生就業中介組織與政府的關系還處于“磨合”之中,甚至還與政府保持著濃厚的行政隸屬關系,因此在某種程度上仍然具有傳統意義上的行政事業單位的屬性。從起源來看,我國勞動力市場中介組織的前身是勞動服務公司或人才交流機構。據統計,截止到2004年10月,全國共有4600多家各類人才中介服務機構。[1]隨著我國大學生就業問題的凸顯以及大學生就業市場機制的建立,這些社會人才中介機構也開始承擔大學生就業服務的部分職能,與此同時,專門的大學生就業中介服務組織也相繼成立。目前,可以為大學畢業生就業提供服務的中介機構包括以下三類:一是由各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舉辦的公共就業和人才服務機構;二是各省教育部門、各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機構;三是職業中介機構,主要包括從事人力資源服務的經營性機構。[2]由于大學生就業對于經濟社會發展以及社會和諧穩定的特殊重要性,我國政府一直很重視大學生就業中介組織的規范發展及其對促進大學生就業的獨特作用。2002年,教育部還專門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指導服務機構及隊伍建設的幾點意見》,提出了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服務工作“機構到位”、“人員到位”、“經費到位”、“形成新的工作模式和運行機制”的建設目標。經過十多年的發展,目前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或服務中心已經成為不同類型大學生就業中介組織的重要主體,以及高校人才培養和大學生就業工作的促進中心。
二、大學生就業中介組織持續發展的制度約束
相對于勞動力市場中介組織而言,我國專門的大學生就業中介組織發展較晚,但勞動力市場及其中介組織的發展實踐為大學生就業中介組織的發展提供了相對先行的制度環境。在認識上,鑒于以往大學生就業管理工作中具有較強的行政權力導向,有人建議建立開放的大學生就業體系,成立專門的大學生就業服務機構,大力扶持各種社會中介組織,規范大學生就業市場,維護大學生就業權益;[3]針對大學生就業服務質量缺乏保障和服務功能不完善的弊端,有學者主張采用政府購買大學生就業服務的公共服務供給模式,建立社會組織參與大學生就業服務機制。[4]在實踐層面,伴隨著大學生就業制度改革的深入,有些地方政府開始簡政放權,把原屬于政府的公共就業和人才服務機構與政府職能分開,建立相對獨立的運作機制;一些地方政府逐步加強了對社會化中介組織對大學就業服務的監督和管理,著力規范大學生就業服務行為;一些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中心嘗試建立全程式、個性化、多樣性的就業服務模式。實際上,透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等相關政策,可發現我國已經具備了勞動力市場中介組織運行的法律基礎。當然,在建構大學生就業中介組織的職能和運行機制時,還應充分考慮大學生就業及其就業市場的特殊性。但在實踐中,由于傳統的高等教育體制、大學生就業管理體制的“慣性”制約,以及大學生就業市場發育不成熟等方面的原因,以及政府監管經驗不足,我國大學生就業中介組織還不遠是一種制度化的設置,在發展過程中也同樣面臨著一些制度性的約束。
1.大學生就業中介組織與政府、高校之間定位模糊,職權不清
如前所述,大學生就業中介組織兼具勞動力市場中介組織和教育中介組織的雙重特性,因此,大學生就業中介組織的建構和發展,既要遵循勞動力市場管理的基本規律,又要關照高等教育發展和大學生就業市場的特殊要求。在政府“簡政放權”、引入市場機制和實施“學生與用人單位雙向選擇”政策以后,如何協調和落實不同大學生就業服務和保障主體之間的責權關系,一直是大學生就業體制改革實踐中有待解決的問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在政府轉變大學生就業管理職能的同時,往往缺乏有效的大學生就業中介組織的緩沖和配合,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大學生就業體制改革目標的實現。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從政府分離出去的公共就業和大學生人才服務機構仍然迷戀于計劃體制下大學生就業管理的行政角色,習慣于對就業市場發號施令,而對如何滿足大學生群體的就業服務需求、提高服務滿意度等并不關注,更缺乏開拓就業服務項目的內在動力。[5]其二,雖然高校都設立了就業指導或服務中心,但這些中心普遍傾向于將自身角色定位于學生就業管理機構,服務意識淡漠,服務范圍狹窄;尤其是在政府所謂就業政績的驅動下,一些高校為保全自身所謂“面子”和“聲譽”,甚至成為大學生就業率數據虛高的制造者。其三,社會經營性就業中介組織提供的大學生就業服務模式滯后,一方面表現為政府缺乏對社會性中介組織服務大學生就業的質量監督、政策規范,缺乏統一的服務質量管理標準和責任追究制度,進而導致社會大學生就業市場魚龍混雜、可信度較低;另一方面表現為社會經營性中介組織提供的大學生就業服務職能狹窄,僅僅局限于信息提供、失業登記等服務項目,有待建立包括就業培訓、就業服務、就業實習、法律咨詢等功能完善的服務體系。
2.大學生就業中介組織之間信息和職能分割,缺乏協作溝通機制
相對于其它勞動力資源,大學畢業生是較高層次的人才資源,大學畢業生的就業面向、就業崗位層級也相對較高,因此,有必要發展相對獨立的大學生就業市場及其中介組織。但大學生就業市場是整體勞動力市場的一部分,不可能脫離整體就業市場獨立運行,大學生就業中介組織必須實現與其它勞動力市場及其中介組織之間的相互貫通和資源共享。實際上,其它勞動力市場或人才市場中介組織本身就承擔擔著大學生就業服務的部分職能。當前,大學生就業中介組織之間還處于“資源割據”和“各自為戰”狀態,遠遠沒有實現相互之間的資源共享和有效協作。從內容來看,這種分割主要表現為就業信息和服務職能的分割。在信息分割方面,當前我國大部分大學生就業中介組織只是進行一般的就業信息,且信息范圍面較窄,信息更新緩慢,并且不同就業中介組織之間信息相互封閉,不僅不利于大學生及時找到合適的工作,而且影響大學生之間就業機會公平的實現。值得關注的是,不同區域就業中介組織之間的就業信息更是呈現出相互分離的狀態,或者同一信息在不同區域的效用性表現出顯著差異,導致大學生就業流動成本的增加。[6]在職能分割方面,主要表現為高校大學生就業中介組織與其他勞動力中介組織、人才市場中介組織之間的職能分割。經過多年來的發展,雖然高校就業指導中心以其針對性強的優勢在大學生就業服務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由于高校資金投入有限以及服務機制缺乏靈活性、工作效率不高等問題,其職能還主要局限于就業崗位推介和就業咨詢服務。實際上,僅僅依靠高校就業服務的力量,難以滿足大學畢業生日益多樣化的就業服務需求。但在實踐中,不同類型、不同性質的大學生就業中介組織之間職能缺乏協調,甚至呈現出相互沖突的狀態,缺乏統一的就業服務質量標準和規范,這不僅導致大學生就業市場服務質量難以保證,而且也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大學生就業服務功能的發揮。
3.大學生就業中介組織呈現出較強的“自閉”傾向“,中介”職能沒有得到充分實現
無論從我國教育中介組織產生的背景還是西方國家的實踐而言,教育中介組織實質上是在傳統的“政府-企業”社會結構中引入的第三方力量,目的是彌補政府和市場“機制失靈”的缺陷。[7]同樣,我國大學生就業中介組織也是大學生就業市場化和社會化的產物,旨在于政府與大學或社會用人單位之間架起溝通、協調的橋梁,減緩政府與高校、政府與社會之間的矛盾和沖突,促進大學生人才資源的有效配置,推進高等教育培養人才市場“適銷對路”的人才。時至今日,我國大學生就業中介組織在實踐中并未能實現這一預期的職能。實踐中,政府仍然習慣于用行政權力干預大學生就業服務,以及用數量化指標考核和評估就業服務,來自包括學生、用人單位等社會利益相關者的評價機制尚未建立;大學生就業中介組織也熱衷于迎合政府評價,缺乏主動面向就業市場開拓畢業生供求信息的動力,更缺乏成熟有效的就業信息搜尋和分類機制。在這種背景下,不同類型的大學生就業中介組織,無論是政府公共就業服務機構、高校大學生就業服務中心還是社會經營性就業服務機構,不管是服務內容還是服務職能,仍然主要局限于就業工作的程序,既不能為大學生提供一體化的就業服務,更沒有能力為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提供有價值的改革建議。當然,大學生就業問題的解決絕非一日之功,需要政府、高校與用人單位之間建立有效的協同合作機制。目前,這種協作機制還處于自發性或政策性倡導階段,缺乏大學生就業中介組織的有效參與。因此,大學生就業中介組織如何引導用人單位參與高校就業服務,同時引導高校面向人才市場進行人才培養,還有很多值得研究的課題。
三、大學生就業中介組織發展的制度創新路徑
在市場經濟發展和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有效解決我國高等教育快速發展中面臨的大學生就業難問題,乃是高等教育體制改革和大學生就業制度改革的當務之急,而大學生就業中介組織建設是走出這一困境的突破口。現在的關鍵問題是要著力在目標定位、運行規制、資源配置等方面推進中介組織發展的制度變革,有效促進大學生就業。
1.合理定位大學生就業中介組織與政府、高校和社會之間的關系
西方國家的實踐表明,規范政府行為,加強立法監督和增權賦能是就業市場中介組織發展的重要經驗。首先,我國急需在就業促進法、勞動力市場管理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的基礎上,盡快制訂專門的大學生就業市場及其中介組織規范發展的相關政策法規,明確規范大學生就業中介組織的地位和作用、性質和職能、服務質量和標準,為大學生就業中介組織的健康發展和有效運作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其次,轉變政府職能,由原來對大學生就業和中介組織的直接管理轉變為依靠法律法規、政府購買、委托、質量監督等方式進行間接管理,給予大學生就業中介組織更多獨立自主的運營空間;尤其要放寬經營性中介組織對大學生就業服務范圍的限制,探索其參與大學生就業服務的體制機制。第三,大學生就業中介組織要切實淡化管理職能,強化服務意識,拓寬服務領域,形成就業服務、就業培訓、職業生涯規劃、人才培養咨詢等功能于一體、依靠服務質量求生存的社會化機構。
2.建立就業中介組織之間服務大學生就業的合作機制
就發展趨勢而言,就業中介組織之間的大學生就業服務合作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其一是不同區域大學生就業中介機構的合作,其中最為關鍵的是就業信息之間的合作共享。一方面,政府應充分發揮大學生就業信息搜集、傳遞過程中的調控、監督和質量監督功能,加強不同區域大學生就業中介組織之間的信息溝通,為學生跨區域就業搭建流暢的信息交流和就業服務平臺。另一方面,政府應致力于打破大學生就業市場分割狀態,建立統一的大學生就業市場,縮小依附于不同就業市場的工資待遇、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差異;當務之急是加強全國統一的大學生就業信息機制建設,為大學生就業提供全國統一的就業服務平臺。其二是公共就業中介組織(包括政府主辦的就業中介組織和高校就業服務中心)與經營性就業中介組織之間的合作。在合作模式上,可以采用契約式合作或授權式合作,[8]還可以通過成立全國性的大學生就業服務理事會,制訂大學生就業服務準則,對大學生就業服務進行機構認證和就業服務人員培訓,共同促進大學生就業政策、目標和計劃的落實。在合作內容上,當前應主要致力加強高校就業服務中心與公共就業機構、社會經營性中介組織與之間職能協調,包括大學生就業市場信息的開發、失業大學生管理、大學生創業扶持、畢業生實習崗位管理、就業技能培訓,等等。
3.加強大學生就業中介組織自身的內涵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