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公文范文 > 大學生科技論文

大學生科技論文

時間:2022-05-21 04:40:4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大學生科技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大學生科技論文

大學生科技論文:談以科技競賽促進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體系構建

摘要:文章分析了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在高校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指出了活動存在的一些問題,并從激勵機制、創新基地、團隊建設、資金保障等方面對構建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體系進行了初步探討。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是我國發展戰略的核心。對高等學校而言,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是實現國家發展戰略目標的切實要求。近年來,許多高校已經從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開展中獲得了豐碩的成果,培養出了社會需要的人才。

關鍵詞:科技創新活動體系 科技競賽 大學生

1 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在高等學校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

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是指大學生在學校的組織和引導下,依靠教師的指導,主要利用課余時間自主開展學術科技活動,其本質是一種創新的科技實踐活動[1]。實踐證明,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開展,有利于拓寬學生的相關學科的知識面,加深其對專業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有利于營造良好的校園創新環境和氛圍,對于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培養、推進高等學校教育教學改革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科技創新活動是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創新意識的有效途徑,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良好平臺。一方面,通過參加科技創新活動,可以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進而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團隊協作精神、心理承受能力等;另一方面,通過參加科技創新活動,還可以大大地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諸如組織協調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溝通交流能力等等。因此,組織學生參加科技創新活動是大學生的一種很好的創新教育方式。

科技創新活動是培養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手段,是提高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重要方法。因為科技創新活動是一項全面的綜合的活動,也是一項將理論應用于實踐的活動,大學生的能力和素質能夠得到全面的鍛煉,解決了高校課堂教學與實踐脫節的問題,從而縮小高校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之間的差距,增強大學生的就業競爭能力。

2 目前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現狀及存在的一些問題

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體系的建立是一項長期的系統的工程,一些高校在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管理與運行方面還沒有形成制度,存在單打獨斗、各自為戰的現象。主要有:

學術氛圍欠缺,大學生參與科技創新活動的熱情不高[2]。比如,筆者所在校區,當舉辦各種“學術講座”時來參加的學生人數相對較少且大部分是因硬性要求來參加的,這種情況下各種學術講座的效果可想而知。同時,很多學生缺乏參加科技創新活動的主動性,往往是參加老師的科研項目,一般只能按照老師的課題步驟開展輔助性研究。

教師參與科技創新活動指導的積極性也不強。因為教師自身有著較繁重的教學科研工作量要完成,指導學生課外活動費時費力,再加上科技創新活動以參加競賽居多,能獲得預期的獎項的只是少數,所以目前大多停留在自發階段。

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體系的保障機制不夠健全,缺乏可持續發展式的投入。這里主要體現在高校缺乏長期的對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規劃,忽視科技創新活動的管理隊伍及指導教師隊伍的建設,相關管理機制、運行機制不夠完善,開展科技創新活動的資金和硬件設施資源不能保障。這些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良性發展。

3 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體系的構建

高校要結合自身實際,構建具有自身特點的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體系。以科技競賽為抓手,充分發揮指導教師的能動作用,通過健全保障機制,完善管理機構,優化資源,搭建科技創新團隊,為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從制度上,要完善組織管理機構,建立創新激勵機制,健全制度保障體系。這是開展科技創新活動的根本。要激發大學生參與科技創新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體系的穩定、規范發展,必須有一套組織管理機構和運行機制作保障。應成立以教學部門為主的專門領導小組,負責對整個學校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組織協調工作,包括制定相應的政策措施、創新基地建設、資金籌措及使用、指導教師的選拔及考核等等[3]。

從硬件上,要優化資源,積極尋求校企合作,建立科技創新基地。這是開展科技創新活動的基礎。場地和設備是大學生進行科技創新活動的物質載體,高校要提供一些開放的實驗室、通過自建或與企業合建的工程訓練中心、創新創業中心等形式作為科技創新的實驗場所。甚至可以在校外通過建立學生實踐基地,利用相關企業的技術優勢,走“產學研”合作的模式

,完善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體系。

從團隊上,要兩手抓,建立和形成一支以學生為主體,以指導教師為核心的科技創新隊伍。既要調動教師的指導積極性,也要激發學生的參與積極性。這是開展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關鍵。首先要建立一支責任心強、業務水平高的指導教師隊伍。通過制定指導教師工作職責,落實指導工作量,開展評獎評優等途徑鼓勵教師參與科技宣傳、科技講座、科研指導等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其次要發揮學生科技社團的骨干作用,尤其是其中的骨干分子的示范帶頭作用。這樣以點帶面,就能全面調動大學生參與科技創新的積極性。

從策略上,要以各類學術科技競賽為抓手,營造科技創新的氛圍,帶動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體系的建設。這是開拓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有效方法。通過組織參加各類學術科技競賽,激發學生興趣,帶動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體系有序建設。目前全國眾多的在校大學生都直接或間接參與“挑戰杯”各級選拔賽。二十多年的“挑戰杯”競賽培養了一大批科技、商業精英[4]。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我們從科技競賽入手,發掘科技創新活動的內在吸引力、感召力,提高科技創新活動的參與率與覆蓋面,激發大學生科技創新的強烈意識,將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轉化為學生內在的自覺的需求。

4 結語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技創新必定會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以科技競賽為抓手,構建“產學研”相結合的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體系,不失為一個提高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有效方法。

大學生科技論文:淺談高校大學生科技創新

摘要:創新是一個民族發展的靈魂,當今中國高校的科技創新工作仍處于相對滯后的狀況。如何建立完整的大學生科技創新體系,首先需要正確理解科技創新的內涵,進而了解它的特征,本文擬就大學生創新的內涵、特征、現狀、解決方案進行討論。

關鍵詞:高校大學生 科技創新 長效機制

人類的今天有賴于創新,創新是一個民族發展的靈魂,更是一個國家持久發展的動力。處于知識大爆炸的年代,高校有責任擔起創新的擔子。大學生科技創新的開展有利于創新人才的培養,有利于國家創新體系的完善。

一、高校科技創新的內涵

創新是一種精神,是一種敢于摒棄舊想法舊事物、創立新思想新事物的精神。 大學生科技創新實踐活動就是堅持創新精神,依托高校,在老師的正確指導下,利用課余時間,主動地開展創新學習、創新研討、創新實踐等活動,其目的是為了促進高校人才的全面、激發青少年創作的熱情、營造一個良好的高校學術氛圍,具體內涵包括經濟內涵、文化內涵、教育內涵、社會內涵。就經濟內涵而言,大學生科技創新產生的科技成果可以直接用于生產中,并產生經濟利益,例如1999年在重慶舉辦的第六屆“挑戰杯”,僅協議轉讓金額就達到一億人民幣,因此在知識經濟的時代,經濟內涵會越發凸顯出它的重要性。文化內涵,科技創新活動屬于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通過參加各種創新活動競賽、講座等多種校園科技創新活動,一方面發掘了學生的創作潛力,一方面營造了一個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教育內涵,科技創新實質上是一種人才培養方案,因此屬于一項教學活動,學生是主體,老師是推動力。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積極參與活動,做到學習理論與科技實踐并行,并且能夠培養學生正確的成才觀。社會內涵,大學是人才培養、科技創新集一體的社會活動場所,也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支柱,大學生擔負著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社會職責。總體來看,其內涵豐富,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是社會實踐的一部分。

二、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特征

由以上豐富的內涵可以看出大學生科技創新的特征具有豐富性、系統性、一致性。

1.活動豐富性

創新活動是一項復雜的實踐活動,因此必然經歷一個知識學習、提出想法、創新實踐的過程。雖然大學生的學習有了自主性,科技創新需要遵循科學的一般規律,嚴格要求自己,符合學術活動規范,但因人而異也需尊重學生的個人想法。學生可以深入發掘自己的潛力,展現出自己的創新特質,這種展現方式具有豐富性。科技創新活動形式,既可以是競賽類又可以是講座類,具有多樣性。此外活動涉及的關系具有復雜性,例如學生如何分配正常課堂學習與科技創新時間的問題,如何處理自主學習和老師指導學習間的關系,如何處理學校創新團隊和個人的關系等等一系列問題。

2.系統性

高校科技創新是一個復雜的開放的系統,是國家科技創新系統的一個分支。這樣的系統必然要求高校與國家的互動性、學校管理者與學生的互動性。高校是社會的一份子,為社會輸入優秀的人才,因此高校的科技創新必然切合我國的實際狀況,具有合理性、科學性、易操作性。科技創新競賽,體現了團隊合作精神,首先學校管理者應該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并對當今的市場有清楚的認識,起到市場導向的調節作用,其次領導者有責任晚上學生創新的管理體制和運行體制,最后老師在科技創新中對學生起到良好的指導作用,提現專業的聯合優勢和互補缺陷的良好面貌。

3.一致性

高校科技創新最終的目的是為了拉動經濟的新增長點,增大社會的收益,因此此項活動必須立足于當地經濟的發展,與當地的經濟保持一致性。區域經濟的發展源于理論和科技實踐的創新,而高校就是創新的基地,它代表了當地的文化氛圍和科技創新的人文修養,始終貫穿于當地經濟創新中。當代經濟的發展不竭動力在于創新,以及對勞動力和資金等的投入,高校一方面為當地的經濟發展提供高精尖的人才,也為當地的經濟注入嶄新的科技力量。以煙臺大學為例,在02年5月,煙臺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煙臺高新區共同出資2000萬元注冊了“煙臺三校科技園發展有限公司”,同年山東省將其列為省級大學科技園項目重點建設,這樣就實現了政府、高校、企業的一體化和聯動化,帶動了煙臺大學的學科建設,提高了大學的科研水平,同時也立足于本地促進了煙臺高新區乃至煙臺的經濟發展。

三、當前大學生科技創新工作開展存在的問題

1.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參與率低

筆者認為,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參與人數比例不高的原因在于以下幾點。首先,受校園文化多元化的影響,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缺乏濃郁的學術氛圍。當今大學校園中,校園活動豐富多彩,學生參與活動的選擇余地日益寬泛,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對科技創新活動的參與度。許多學生缺乏科技創新意識和概念,創新思維能力弱,參加競賽一般突擊的成果比較多,并沒有心思長期致力于某項研究,缺乏科學的熱忱和執著。其次,學生參加科技創新活動的主動性較差,學生參加活動的課題一般為老師的現有課題,按照老師原有的思維創作,影響了學生自主創作的積極性。另外,廣大教師特別是文科學院教師關注熱情不高,參與指導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積極性不高,造成了廣大學生科技創新研究的盲目性、隨意性、不均衡性。

據統計,有近86.2%的學生把課余的學習時間都用在復習功課上,只有7.5%的學生閱讀課外書籍、進入實驗室參與科研或者參加學校組織開展的各種課外科技創新活動[1]。

2.科技創新活動長效機制缺乏

目前,在學校的日益重視下,學生參加課外科技活動的人數呈現逐年上升趨勢。但受資金、時間、比賽性質及科技創新活動短期不易出成果等諸多原因的影響,研究課題大都淺嘗輒止,缺乏有效的接力,最終導致研究浮于表面,難出精品。首先存在資金問題,學校針對學生的科技創新活動并未出臺完整的資金獎勵制度,許多學生鑒于自籌資金的困難,不得不只停留在興趣層面。針對科技創新的時間來說,許多高校以教學為主,課堂依然是第一陣地,學生完成老師的課堂作業是首要任務,因此嚴格控制學生參加科技創新活動的時間。科技競賽中參加的作品多以論文形式見長,有突擊成果的嫌疑,雖有創新意識但科技含量過低,而且在競賽中缺乏團隊精神,多是各自為戰、專業單一,缺乏統籌策劃理念。

3.大學生科技創新知識儲備不足

創新思維、創新實踐的能力及創新知識的儲備直接影響著大學生其參與科技創新活動的積極性和可行性。大學擴招后,生源學習水平下降,部分學生基礎知識不扎實。科技創新活動不僅需要扎實的基礎還需要高端的專業技術,許多學生進入大學后僅有興趣,但缺乏學習專業技術的時間和能力,主動性也比較差。據遼寧省2010年的一份調查報告稱:54.8%大學生認為自身所掌握的知識不能滿足科技創新活動的需要,所學專業知識和創新知識銜接不夠,沒有實現專業知識學習—開展科技創新—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的過程。47%的大學生不愿意參加科技創新活動的主要原因是專業知識所學不精。[2]

四,高校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長效機制

1.強化宏觀領導,構建創新體系

高校應不斷健全制度保障,建立學生科技創新制度的基本框架。首先,高校應該解放思想,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科技創新氛圍。轉變教學方式,以培養學生科技創新的興趣,并加以正確的引導,改變以往的陳舊教學模式,鼓勵學生創新。其次應成立學生科技活動專門領導小組及學生科技活動評審專家委員會,出臺鼓勵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條例和辦法,制定大學生科技創新管理政策和大學生學科競賽統籌等配套規章制度,創建激勵體制,學校出資并且配合社會資金設立大學生創新活動基金,調動大學生科技創新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建設行政管理和學術管理相協同的運行機制。首先建立學科帶頭人負責制,優化學科資源,以學術管理為主導;其次明確行政負責人的服務角色,以行政手段正確引導,主動維護學科帶頭人的權威,充分調動團隊成員參與的積極性。

2.強化對科技創新活動的宣講,開設與活動相關的創新課程

開展科技創新基礎知識的學習,讓學生了解科研選題、申報、立項操作的基本流程,了解各類科技競賽的基本情況,引導更多的學生投身到科技創新活動中來;加強基本科技創新技能的訓練,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打造創新隊伍,搭建創新平臺

學校應牽頭鼓勵學生積極組建科創類社團,打造創新隊伍,推動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開展,打造出一個良性競爭的平臺。如建立學校科技創新協會并下設各學院分會。以此類科創社團為主體,通過舉辦品牌學術科技報告,各類科技創新講座、科技創新成果展覽等活動,激發學生的科研熱情,給他們創建一個表現自己的平臺,形成濃郁的科技創新氛圍。

學校應鼓勵各院系結合專業特點,籌建“科技創新人才實驗室”,實驗室是科技創新的基礎,學校引進先進的實驗設備,在實驗室里匯聚人才、打造創新項目。實驗室的強弱關系到學校的科技儲備和創新能力的強弱,也是一個學校綜合實力的象征。建立“科技創新人才檔案”, 樹立典型,以此激勵學生積極加入活動。通過表彰科技創新的優秀人才,使科技創新深入人心。總之身為高校,為學生的科技創新搭建平臺,為同學提供科研所必須的場地、設備,通過采取多項措施來激發學生的科研興趣。

4.建立健全學生科研導師制

加強指導教師隊伍建設,是開展好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重要條件。教師是推動科技創新的關鍵點,他可以對科技創新各個環節進行把關,避免了學生的盲目性也避免了項目資金的浪費,保證了項目的可行性,引導學生正確的投入科技創新。據資料顯示,在學生獲得獎勵(包括校級、省級、國家級)的項目中,有近90%的項目在科研過程中得到了專業課教師的指導;尤其是獲得高級別獎勵(省級、國家級)的項目,幾乎100%得到過專業課教師的詳細輔導甚至是教師的科研課題資助[2]。同時,應將指導創新和創新實踐與老師和學生的切身利益掛鉤,將指導學生創新活動作為考核指導教師工作量的項重要內容,將科技創新成果與學生獎學金、評優等掛鉤,從而達到提高教師和學生積極性的目的。

5.依托當地企業

將高校的科技創新活動推廣到社會,并應用于企業,帶動企業的發展,反之企業又為高校科技創新提供資金和實踐場所。學生的科技創新只有產業化才具有真正的意義,今年來山東省鼓勵建立大學科技園,就是把學校的科技成果應用于實際,而企業以高校為依托發展經濟。一方面企業可以利用高校人才、利用高校的創新技術孵化出新型工業模式,另一方面企業也可以利用技術創新收益進一步投資高校創新,拓寬高校創新資金的來源渠道。對于學生而言,一方面科技創新成果應用于社會,鼓勵了他們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學生可以以企業為實踐基地,進一步把自己的創新想法衍化為新的生產力。

6.引導科技創新市場化

高校科技成果只有投入到社會,并加以商業利用,才能使得大學生的科技創新活動融入到整個國家創新系統之中。市場化的一個表現就是保證知識產權。這樣才能促進技術流轉和流行,讓更多的人分享到科技創造帶來的福祉,進而推動經濟、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知識產權法律制度中的權利利用制度,主要通過轉讓和許可的方式,高校科技創新成果通過知識產權化,合理轉讓技術,使其轉變為企業的技術創新和產業應用,從而轉變為新的生產力。

大學生科技論文: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初探

摘要現代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全球逐步進入到以互聯網技術和移動通訊技術為標志的信息時代,以此為代表的現代科技正深刻地影響著社會進程,衍生出的網絡文化更以鋪天蓋地之勢涌入了我國高校校園,改變著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方式。面對這樣的新情況,我們要認真思考,探尋現代信息傳播方式對大學生思想的引領方式,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尋找新的機遇。

關鍵詞網絡技術 高等學校 思想政治教育 校園網絡文化

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互聯網技術和移動通信技術發展日趨成熟,我國各大高校信息化建設也日趨完善,校園網絡覆蓋率不斷擴大,現代科技的廣泛應用改變著當代大學生的思維模式與行為方式,敘寫著道德規范的新內涵,對高校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整個社會文化生活都帶來了深刻的變化,校園網絡及其他技術載體已逐漸成為當代青年大學生思想和行為發展的新空間。如何運用這些現代科技手段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當務之急,我們必須探尋現代科技手段及信息傳播方式對大學生思想的影響,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尋找新的機遇。

1 當前校園互聯網技術的典型應用

1.1 高校門戶網站

校園門戶網站的概念在20世紀末首先在美國被提出,它是從企業門戶網站發展而來。這種模式在產生之出就以一種全新的信息服務形式向高校各種不同類型的群體提供個性化服務而受到廣泛歡迎。現今,高校校園門戶網站定位為:學校進行校務管理和教育活動,對外開展公眾教育服務的平臺。學生通過瀏覽校園網頁可以獲知學校管理、學術活動、學院新聞、學科導航、社會就業等信息,最大限度的幫助提高學生“自我管理、自我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1.2 校園bbs論壇

bbs的英文全稱是“bulletin board system”,中文譯為“電子公告版”,目前更習慣稱為“論壇”。校園bbs是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開始誕生、發展、壯大起來的學生交流平臺,使用者一般限于各高校的學生,也有少量外來的訪問者。如今,國內各高校幾乎都擁有自己的bbs,知名的有清華大學的“水木清華”、北京大學的“未名湖畔”、中山大學的“逸仙時空”、復旦大學的“日月光華”等。這些bbs人氣極旺,信息豐富、學生在上面可以了解信息、發表觀點、交流思想、宣泄情緒等,bbs已經成為反映學生思想動態的一個窗口。根據某項調查表明:有98%的在校大學生幾乎每天都上bbs,甚至有的同學說“不吃飯可以,不睡覺也可以,不上bbs不行”。從這里不難看出,bbs交流比單純瀏覽網頁更加深刻而具體的體現了網絡交流對象的無限選擇性、交流背景的超時空性以及交流主體的獨立性和主動性。

1.3 網上即時通訊

網上即時通訊,英文稱為“instant messenger”,它的使用特點在于使用者必須具備特定的客戶端軟件,才能與外界進行交流。,但它不受時空或是地域的限制,只要擁有一個相對便捷的移動載體,隨時隨地都可實現交流。比如,常用的qq、msn、飛信等就是利用互聯網技術以手機為載體進行的網絡時代的交流方式。目前,隨著技術的發展和功能的更新,現在的即時通訊工具已經從最初的個人點對點之間的交流演變為具有群組交流功能,并可以語音視頻化的強大的網絡交流工具。客戶端通過手機qq、飛信的使用最大化的增強信息傳播速度與覆蓋面。

1.4 博客

博客,是英文“blog”的直譯,也可譯為“網絡日志”:指個人對自己每天的所見所聞、所為或所思所想進行反思、總結,并以網頁的形式在網絡上展示出來供與他人交流,其內容按照時間順序排列,并且有所有者不斷更新。博客是一種將個人性和公共性更佳結合的網絡應用模式,其精髓在于以互聯網為交流平臺,通過個人視角的展現,使其記錄的內容具有更高的共享價值。作為博客傳播中最活躍的一個群體,大學生廣泛利用博客作為手段記錄生活、展現自我,從此衍生出來的“博客文化”越來越深的融入到大學生活的點滴之中。

1.5 微博

微博,是微型博客的簡稱,英文名也可稱為“twitter”。微博不同于博客的一個顯著之處是:微博信息的發表有字數限制,一般以140字左右為主,用戶需要在移動通信工具(主要是手機)下載客戶端才能使用,并且通過是手機用戶間短信的轉發提高信息的共享效果。微博最初流行于美國的各所高校,2009年8月份中國最大的門戶網站新浪網推出“新浪微博”內測版,成為門戶網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務的網站,微博正式進入中文上網主流人群視野。對于最容易接受新生事物的大學生來說,微博依靠獨特的即時性、開放性和交互性迅速“占領”高校校園。

2 高校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困境

我們黨歷來十分重視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從新中國建立至今,我國大部分高校普遍采取“以理論教育為主導、典型教育為重要方式、社會實踐為基本途徑”的三合一教育模式,在不同歷史時期也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必須清醒的認識到,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隨著現代化科技手段在校園中的推廣普及,新一代大學生不同的成長道路以及錯綜復雜的外部環境,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出現了與社會發展、培養學生成才等方面不適應的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個體成長差異性明顯。當代大學生的成長環境受經濟社會發展影響較大,獲取知識的渠道更加多樣,單位時間內獲取信息量呈爆炸性增長,他們的思想日益多元化,尊崇自主平等交流,個人追求更加務實,注重自身價值的實現。

(2)多元文化通過網絡不斷滲透。日新月異的科技加速了網絡技術的發展,如火如荼的互聯網時代,將各種文化傳統、思想觀念、宗教信仰通過網絡滲透到校園,加劇了大學生選擇正確政治信仰、道德標準和價值觀念的復雜性,勢必對我們的傳統文化觀念造成沖擊。

(3)思想政治課程實效性不強。當前,高校中部分從事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師的教學思想單一,教學知識老化,部分教材與社會現實問題聯系不夠緊密,尤其是針對學生關心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不夠,課程流于形式。

(4)受教育者的主體參與意識不明顯。在實踐中,思想政治任課老師以課程的主導者、實施者、組織者自居,以單純灌輸為主的教育方法為主,這種“單線型”的授課方式最容易引起聽課者的枯燥乏味感,絲毫不考慮教育對象的感受,缺乏有效的師生互動,難以收到理想的教育成果。

(5)現代科技手段應用不熟練。目前互聯網、手機等個性通信工具在大學生中已普遍適用,但部分高校在教學管理中未能根據學生個性化成長的需要,利用校園網、bbs、博客等新興的教學工具,擴大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增強學生思想政治觀念的敏銳度。

200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提出,要求“全面加強校園網的建設,使網絡成為弘揚主旋律、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因此,我們要抓住當前有利時機,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即時化、網絡化,占領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高地”。

3 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

(1)創建校園思想政治主題網站,營造“紅色”氛圍。利用現代科技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之一就是依托各大高校自身的門戶網,創建思想政治主題網站,如開設網上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論壇、網上黨校、網上團校,設立理論學習、時事政策等網站。同時也要在主題網站上大力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堅決抵制西方的“文化滲透”與“文化侵略”,讓中華民族古老而璀璨的文化發揚光大;并在學校、院系的主網頁的顯著位置添加上述網頁的鏈接,不僅使在校大學生在瀏覽校園網主頁時可以輕松進入,隨時隨地接受教育,傳承校園文化;而且對于校外人員,尤其是報考該高校的學生和家長在獲取招生信息時也能加深對學校的印象,提高學校知名度。

(2)搭建校園bbs平臺,擴大輿情交流面。充分利用校園bbs這個網絡交流平臺,開辟一些針對國內外新聞時事、熱點問題,校園新聞、學生關注度高的事件的交流空間,如“新聞大家談”、“校園新聞眼”等bbs交流模塊,使學生能夠及時在網絡交流中獲取信息,調動其主動性和參與性。在網上建立交互性的師生對話,在交流與討論中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分析國內外形勢;要開展網絡倫理教育,把人類最優秀的美德包括自律、同情、友誼、勤勞、堅毅、誠實、正直、高尚、忠誠等傳播給青年學生,同時加強對bbs不良信息的監控,做好學生熱點問題的疏導和引導,教育學生在討論中提高自身的政治分辨能力。當然,正確引領學生輿論導向的前提是對交流平臺上新聞話題的正確選擇,這就要求我們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其他研究領域的教師的大力參與、引導。

(3)短信實時互動,點滴影響大學生成長。基于qq、msn、飛信等網絡即時通訊工具的應用,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更加方便快捷。通過qq群、添加飛信好友等方式,構建起師生交流的紐帶。而且這種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大學生要求平等交流的愿望。例如,學生可以自發可以建立“入黨積極分子學習小組”群、“形勢與政策課”群,班級群、年級群等,把學生們關心和需要的一些重要信息及時傳遞給“群”上每一個人,或者由思想政治教師根據不同班級的課程進度,主導性地將不同班級的學生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這樣除課堂授課之外,學生一旦有問題可以通過即時通訊向老師咨詢,彌補學分的一些負面效應,充分體現網絡個性化教育的有效性,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融入學生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4)博客引領思想共享,迸發創新理念的火花。長期以來,我國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傳統的方式主要是讀報刊、念文件、聽報告、座談等形式,這種教育方式其基本特征是教育主體居高臨下,信息由教育主體向教育客體單向灌輸,教育主體不關注教育客體的信息反饋,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并沒有在平等的地位上。但雖與當代大學生來說,他們更加尊崇多樣化、個體差異化的發展,要求平等的交流。所以博客的出現以及在校園內的廣泛應用就適應了社會的發展需要。博客提供了一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分享知識和思想(下轉第182頁)(上接第146頁)的平臺,使二者的傳統角色發生互換,同時網絡的匿名性也使這種交流不同于師生面對面地交流,學生會更加自由、活躍的發表意見,很大程度上拓寬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間和時間;博客的內容不同于直觀的網頁瀏覽,它的內容是經過使用者的思考和精心篩選組織起來的,通過博客傳遞出來的信息和觀念更具有系統性、可辨性,對閱讀者的影響也更大。

隨著越來越多學生博客的出現,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師也應該緊跟時展,不斷學習更新自己的知識和教學理念,通過建立教師個人的博客,在博客上正確表達自己的觀點,吸引學生點擊自己的博客,這種方式能給學生帶來極大的親和力,引起師生間思想的交流,并通過組織“網上思想辯論會”、“博客創作比賽”等活動,引導學生自發的、研究性的學習,使新的想法、新的觀念層出不窮,激發學生創造性。這種從“信息共享”到“思想共享”學習模式的轉變更符合當代大學生的學習理念,讓他們從被動的接受變為主動的傳播,促使他們主動探尋學習的規律,而這些正是我們多年來思想政治教育要達到的目的。

4 總結

當代大學生都是在以互聯網為核心的現代科技飛速發展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他們通過網絡而進行的認知活動、交往行為深深依賴于這個由全球計算機網絡、全球通信網絡和全球流動網絡構成的“新空間”。如何在充分利用這個“新空間”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是必須深入思考、研究的問題。我們必須面對現實、接受挑戰、不斷創新,將傳統教育理念與現代教育技術相結合,主動占領校園網絡思想教育新陣地,以提高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

大學生科技論文:淺析在現代科技手段下創新完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思索

論文關鍵詞:現代科技;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論文摘要: 現代科學技術越來越成為高校師生獲取知識和各種信息的重要渠道,并對師生的學習生活乃至思想觀念產生著廣泛和深刻的影響。如何積極主動地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成為當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一個重要課題。主要探討了在現代科技手段下創新完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問題。

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各要素的聯結點,是教育主體與教育客體的中介,是實現教育目的、任務、目標與內容的手段與形式,與教育途徑、渠道、方式、方法密切相關,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起著傳輸、增效、互動和檢測作用,是教育落到實處的關鍵環節。基于電子技術、網絡技術、信息技術、數字技術等發展而產生的mp3、mp4、psp、tel、pda、pc、gps、xbox、多媒體、手機、學習機、數碼相機等現代科技工具,融計算、通信、網絡、存儲、學習、娛樂、電子商務等功能,集形、聲、像、文于一體,深度介入影響著受眾和社會。

據《第2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公布的數據顯示,在網民職業結構中學生占33.2%;《2008年我國手機行業發展回顧和2009年展望》報告中顯示,大學生是手機擁有者的主力軍之一。可見,現代科技手段的大量運用對大學生具有著全面且深刻的影響。當代大學生在運用現代科技手段,享受科技手段帶來的樂趣與便利的同時,也在感受著現代科技手段對其的反噬,如現代科技手段的濫用威脅著青年學生的道德倫理,盜竊金錢、獲取情報、傳播不健康內容、誹謗他人、侵犯他人隱私及版權等違法犯罪行為屢有發生。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者在現代科技手段大量運用條件下面臨著諸多的難點,如現代科技帶給人類的“全球化”問題、現代科技手段對傳統教育和模式的挑戰問題、現化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大學生表現出的“異化”現象問題、大學生主動運用現代科技手段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問題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者運用現代科技手段進行先進思想文化教育效用問題。

對于以上問題,需要我們正確處理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繼承和發展的關系、找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現代科技手段下的實現點、夯實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傳播先進思想文化的軟硬件基礎等,更為重要的是在現代科技手段充分運用的前提下,創新完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一、內容中心模式

以培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為目的和出發點,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等先進思想文化為主要教育內容,圍繞教育內容的傳播需要,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和工具,如電視、網站、校園bbs等來影響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的教育方式。

在這種內容中心模式下,教育者要注意以下幾方面:第一,注重方向原則,用社會主義道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取向等傳播、灌輸給大學生,從而影響受教育者社會思想、道德準則的形成。第二,注重灌輸原則,強調全面覆蓋,突出主動出擊、主動占領,充分利用現代科技工具傳播先進思想文化的具體內容。第三,注重示范原則,強調正面宣傳,典型引路,增強感染性和可接受性。第四,注重求實原則,堅持理論聯系實際,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避免假大空。第五,注重潛移默化循序漸進,堅持持之以恒地努力,貫穿于日常工作的始終,切忌可有可無、時冷時熱。

在具體實踐中,把馬克思主義的最新成果轉變為便于現代科技工具傳播的方式,一是建立各種專題網站,如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專題網站、紀念建國六十周年專題網站、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網站、紅色先鋒網站等,使教育系統化、主題化;建設學校網站,各單位、各部門網站,便于傳遞信息,服務學生。二是在思想政治理論教學中鼓勵廣大教師利用多媒體教學,并相應增加課時數,在保證教師積極性的同時,使學生感受現代化教育。三是建立學校電視站,在學校宿舍、食堂接通學校有線電視線路,在教學樓設立電子屏等,突出引導,把思想政治教育做到日常化。四是建立學校學生論壇(bbs),開通心靈直通熱線,并以學生組織和社團為依托,建立各組織的qq群、飛信集團;以班級為單位有組織地建立校友錄、班級qq群等,把這些載體建在大學生身邊,使大學生能夠進行比較深入的思想交流和心理溝通,增強了成員的集體歸屬感,讓大學生身處其中,感受其中,在無形中使思想政治教育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二、中介中心模式

以現代科技工具的特性為依托,以其特點、類型和功能決定相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對象,以疏導為原則,通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雙方的平等交往、交流等形式,主要應對校園突發事件和社會熱點事件的思想教育和輿論引導。

在這種內容中心模式下,教育者要注意以下幾方面:第一,注重發揮現代科技工具特性的時效作用,實現對其思想發展狀況的動態監測,應對校園內突發事件的危機處理。第二,注重主動介入,搶占先機。倡導“先機介入法”,即注重觀察、分析、預見,經常組織開展活動。把握思想傾向和不良苗頭,打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提前量”。第三,注重交互性作用,重視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協商、對話、交流、合作,從而實現有效疏導。

在具體實踐中,一是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說服力和影響力。重用說實話,給大學生提供全面充分、值得信服的事實真相,樹立學校的公信力,增強在大學生中的影響力。二是學校注重借助現代科技手段,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堅持圍繞思想焦點和社會熱點問題進行思想上的疏導,如在2008年發生的抵制家樂福事件、2009年防控h1n1流感等,通過校園網、廣播站、有線電視、校園bbs等渠道,及時疏導大學生情緒,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成效。三是學校要針對現代科技手段體現出的平等、自由特性,開通在線答疑、網上教學、心理咨詢熱線等,便于學生自主選擇與學習。四是針對現代科技手段體現出的開放特性,成立信息網絡中心,設置網絡運行室、信息資源室、現代教育技術室、多媒體管理、計算機管理等,對學校的信息網進行綜合管理。五是重視bbs、短信等現代科技平臺反映的問題、述求、事件的信息,實施及時性的引導和梳理,把傾向性的問題消除在萌芽狀態。

三、需求中心模式

以學生的需要和實際接受能力為立足點,以滿足大學生的合理需求為目標,以服務為基本要求,根據社會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發展規律,區別不同層次、不同類型、不同個體,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激發受教育者主體的能動性、自主性和創造性,促進受教育者現有思想道德品質的完善和發展,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為具有社會主體意識的人的教育活動。

在這種內容中心模式下,教育者要注意以下幾方面:第一,注重大學生的利益關切和發展需求,堅持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把抽象而深奧的理論還原為具體的實踐、豐富的生活,把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到多為大學生辦實事的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注重在現代科技手段平臺上,平等真誠相待,推心置腹,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把工作做得“人性化”,做到“心坎上”,力求產生共鳴、共識。第三,注重“上”與“下”的結合,思想政治工作既要在現代科技手段利用上進行,又要結合實際需要脫離現代科技手段,實行“面對面”的方式,以解決不同問題,取得不同的效果。

在具體實踐中,一是教育者要全面了解學生的需要。了解學生的年齡、性別、習慣、性格、學習背景、家庭背景等因素的差異,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二是滿足學生的合理需要。按照大學生們的“需要來解釋他們的行為”,并及時滿足學生的合理需要。三是正確引導學生的需要,提升學生的需要層次。在設法滿足學生合理的、正確的需要的同時,及時扭轉學生不合理的或不切實際的需要。四是在軟硬件實現需要的保障。要大力加強現代科技設備、設施建設,滿足大學生的使用需求和教育者的教育需求。

大學生科技論文:試析大學生心理障礙的特點及教育對策——以西安科技大學學生為例

論文關健詞:適應性問題 神經癥性問題 個性缺陷 教育策略

論文摘要:運用統計圖,對西安科技大學06,07和08級的來訪學生進行了統計分析,結果表明,該校os級新生來訪人數占總咨詢人數的一半弱(45.6% ),顯示一年級新生是心理咨詢的主體。并且一、二、三年級來訪人數依次減少,表明大學生中心理問題呈現低齡化發展趨勢。研究還發現,適應性問題和神經癥是當前大學生普遏存在的問題。產生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在于個性缺陷和心理紊質不健全以及人生觀和價值觀的不成熟。最后針對存在問題給出了相應的教育策略。

1前言

近幾年來,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深人研究及對大學生心理干預模式的探索是國內外學者關注的焦點。大學生正處于個體成長的關鍵期,其心理問題的發生率高于普通人群,且有增多和加重的趨勢。進人大學以后又面臨新的環境、新的人際關系、新的學習要求和競爭壓力等一系列問題,必然會給他們帶來心理上、思想上的困惑,嚴重的不適應還會造成心理障礙。這些都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生活和成長成才。只有在認真分析大學生心理障礙的表現和成因的基礎上,才能進一步做好教育與轉化工作。本文分析了西安科技大學06 ,07和08級心理障礙學生的特點,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相應的改善策略。

2研究對象及分析結果

2.1對象

隨機抽取2008年度西安科技大學06 ,07和08級的78名來訪咨詢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生38人,女生40人。

2. 2

2. 2.1結果

來訪學生年級分布

來訪學生年級分布特點為:一年級為45.6%,幾乎占總咨詢人數的一半稍弱,所以一年級是咨詢的主體。一、二、三年級學生來訪人數依次遞減。二年級來訪學生人數多于三年級,一、二年級合起來占咨詢人數的78.3%。圖1顯示大學生中心理問題呈現低齡化趨勢。

2.2.2來訪學生性別分布

來訪學生中女生為51.3%,男生48.7%。女生略多于男生,但性別之間并沒有顯著性差異。所以男女生的心理問題同樣應給予足夠重視(如圖2)。

2. 2. 3來訪學生心理問題分布

大學生的主要心理問題為新生適應問題、神經癥性問題(包括強迫癥、神經衰弱、社交恐怖癥、焦慮癥和抑郁性神經癥)兩者加起來占咨詢總數一半弱46%(如圖3),是咨詢中主要面臨的問題。另外,大學生戀愛受挫以及宿舍內人際關系矛盾問題也占相當比例,是大學生普遍遇到的問題,和其他高校類似。

2. 2. 4來訪學生心理問題產生原因

大學生產生心理障礙的原因是復雜多樣的。大致包括個性缺陷和心理素質不健全、戀愛沖突、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扭曲、人際關系不和諧、自我認識不足以及家庭環境和成長經歷不如意等諸多方面(如圖4)。西安科技大學學生最突出的原因反應在個性缺陷和心理素質不健全、人生觀和價值觀扭曲以及戀愛沖突三個方面。

3結果分析

3.1成長適應性問題是大學生面臨的最顯普和突出的問題

成長適應性問題主要是在成長過程中,因為不成熟而帶來的種種不適應現象。主要體現為新生適應問題(指對新的環境、生活、學習和人際關系的不適應,感到孤獨、煩惱的)、情緒情感問題(主要是大學生戀愛受挫后不能很好調整,感到痛苦和沮喪的)、人際關系問題(主要是因為個性缺陷導致宿舍人際關系緊張的)以及學習問題(包括因學習無計劃、無目標而感到迷茫、學習動力不足、無法集中精力學習等等)。

成長適應性問題在不同年級學生身上各有側重,呈現出不同的特點。成長適應性問題仍然以一年級新生占據主導地位,二年級和三年級依次減少,這一特點為主。大一被稱為新生適應的困惑期,主要圍繞角色變化與對新生活不適應;學習上的困擾與對高校要求不適應;交往欠缺和交往技巧缺乏與對新的人際關系不適應等問題為主。二年級學生已經對周圍的環境了如指掌,但因為個性品質(例如自私自利、自卑等個性缺陷)造成人際關系沖突的現象較為明顯;因為學習上的一貫松懈造成學業成績落后而形成的學習壓力給他們帶來了許多煩惱;因為異性交往產生的心理困惑也開始出現。三年級被稱為情感發展的沖突期,來訪學生主要以自我發展與能力培養問題以及戀愛情感帶來的心理沖突這兩類問題為主。

3. 2神經癥性問題也是大學生當前面臨的孟要心理問題

神經癥性問題包括焦慮癥、神經衰弱(睡眠障礙)、社交恐怖癥、強迫癥以及抑郁性神經癥等等。在每個年級學生身上都有發生,但也以一年級學生為主,因為神經癥性問題具有很大的遷延性,一般在學生人學前就已經具備某些癥狀,而來到新環境中由于遇到各種復雜問題更加劇了這些癥狀的程度。所以,神經癥類問題并非完全是大學造成的,這些問題更多的是個體在以往的家庭環境的影響和小學到高中所受的教育中積累潛伏下來的。

3. 3個性缺陷和心理素質不健全以及人生觀和價值觀的不成熟是產生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

大學生因為個性缺陷和心理素質不健全而導致的心理問題位居其它原因之首。一般性格內向、急躁,有過于強烈的個人欲望和過高的個人期望、不善于處理人際關系,唯我獨尊、虛榮心強、情感脆弱等個性特征都易引起心理障礙。另一方面,由于整個社會競爭壓力加大,刺激的復雜性遠遠超過了大學生本身應付刺激的能力。如果遭遇挫折的幾率加大,且持續時間較長,而學生又一時難于應付,產生心灰意冷、失望等負性情緒也就在所難免。大學生中普遍存在的適應性問題也大多以此類原因為主。此外,人生觀、價值觀的不確定性也是導致大學生普遍存在心理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大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和價值觀確立的重要時期,而大學階段又會受到各種不良社會因素的影響,例如近年來就業形勢的不容樂觀就導致學生誤認為再多的知識是沒用的,到頭來還是找不到理性的工作,形成了錯誤的價值觀。

3. 4戀愛沖突也是引發大學生存在心理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

大學生戀愛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現象。由于大學生情緒上的不穩定性、單純性反映在戀愛問題上,就同樣缺乏穩定和冷靜,加上許多同學戀愛觀、目的和動機本身有問題,加上獨立生活經驗的欠缺,戀愛失敗就在所難免了,尤其三年級學生表現更明顯。同時戀愛的學生往往只與戀愛對象進行交往,與原來的親密伙伴疏遠、冷落,形成了相互之間的隔閡。一旦失戀,又沒有好友的勸導,很容易陷入孤獨、悲觀之中。

4教育對策

4.1加強對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美國大部分高校每年在新生人學前后舉行70一80個工作坊(即采用體驗式學習培訓方法的小型培訓班)的訓練,內容有睡眠管理、壓力管理、時間管理、表達訓練等。通過參加工作坊,學生開始了解心理咨詢中心的工作,并在需要時尋求幫助。我國心理健康教育開展較晚,雖然也在新生入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做了某些工作,但要達到素質教育的要求還遠遠不夠。

必須對新生進行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上好大學的“第一課”。這不僅對他們今后的學習有幫助,對其就業乃至工作、生活都大有裨益。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了解新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引導新生的心理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從人學開始,就要提高新生的人際交往能力,有針對性地講授心理健康知識,幫助和引導新生盡快適應大學生活。此外,應該對新生進行心理普查,建立新生心理檔案,針對新生存在的問題及時、及早地加以引導、化解,并且應跟蹤調查,使問題解決在萌芽階段,避免問題嚴重化。

4. 2加強正確戀愛觀和性心理健康教育

大學生正值青春期,生理、心理處于發育高峰期,容易對異性產生好奇;學習、人際交往和就業的壓力,提供了大學生戀愛的社會基礎;社會、校園的文化助長了戀愛之風。同時,相對寬松的人文評判減少了大學生戀愛的顧慮;另一方面,較為廣泛的信息渠道又增加了大學生戀愛的隨意性。目前戀愛之風呈現上升趨勢,而且有向低年級發展的趨勢。

在對待學生戀愛問題上不能采取“堵”的方式,而應該重視疏導。應該引導學生正確的理解和對待戀愛,樹立正確的戀愛觀,正確進行兩性間的交往,正確處理愛情和友誼的關系。其中最重要的是進行性道德、性健康和戀愛觀教育,避免走向愛情就是的誤區。通過性教育,消除對性的神秘感,是糾正大學生性意識中的偏差,建立健康戀愛觀之良策。此外,心理輔導、咨詢也是解決戀愛問題的方法之一。學生應該放棄對心理咨詢的偏見,在戀愛過程中若遇到棘手的問題,應該及時進行心理疏導,教導學生正確看待大學戀愛,正確處理戀愛和學業之間的關系,通過與咨詢者的多次交流、溝通,消除心理上的挫敗感。

4. 3建立健康教育的網絡系統,指導學生自助開展活動

充分發揮心理委員的功能,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三級聯動網路,三級網絡是指由校級(i級)、院級(11級)、班級(iq級)共同組成的心理健康教育機構,每一級機構的分工不同,承擔的教育任務也不同。校級機構是由學校專職教師組成的心理素質教育機構,主要任務是組織全校的各類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舉辦短期培訓班,指導院級心理健康教育機構開展工作。院級機構是在校級機構專職教師的指導下,面對本學院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機構,并充分發揮本學院大學生心理委員組織,在學院的層面上開展各類心理教育活動,如開展心理沙龍、心理劇。班級機構是以學生自助社團為主,針對本專業學生的特點通過廣播、櫥窗、板報、報紙等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進行自助咨詢。

大學生科技論文:高校大學生科技創新探析

摘要:科技創新活動作為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載體,是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工作有效開展的重要手段。大學生所具備的科技創新競爭力是一個學校整體辦學理念、辦學實力和辦學成果的最直觀體現。如何以大學生易于理解、接受和參與的方式開展好科技創新活動成為值得探討的問題。本文提出科技娛樂化、技術傳承化、培養模式一條龍化,分類引領打造科技創新普及、科技創新競賽、科技創新實踐三平臺等創新思路,為高校在新形勢下堅持繼承與創新并重,普及與提高并舉,扎實做好科技創新活動開辟新路徑。

【關鍵詞】大學生;科技創新;激勵機制

我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大潮席卷全國,呈現出生機勃勃的創新創業氛圍。國務院《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為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做出了重要部署。高校作為當代大學生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倡導科學方法,推廣科學技術的平臺,如何以大學生易于理解、接受和參與的方式開展好科技創新活動成為值得探討的問題。結合工作實際和專題調研,提出“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三化”、“三平臺”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有效開展新路徑。

1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

一個中心,是指科技創新活動要以專業課程為中心,結合本校專業特色,立足本校實際,學以致用,在專業中提升學生科技能力。兩個基本點是指:把幫助學生將課內理論知識應用到課外科技活動作為基本出發點;把幫助學生從課外科技活動實踐中所積累的經驗教訓補充到課內理論知識作為落腳點。通過“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正確處理學生課內學習和課外實踐的關系,通過對課內外兩個課堂的正確把握,使學生在多元互動中得到鍛煉,掌握扎實的理論文化知識和較強的動手實踐能力。在開展科技活動的整體統籌上,要一手抓全校科技文化氛圍建設,一手抓高、精、尖課外學術科技競賽,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堅持兩條腿走路,為培養學生科技創新意識,提高科技創新本領搭建廣闊平臺。

2推廣“三化”“三化”即科技娛樂化、培養模式化、技術傳承化。

2.1嘗試科技娛樂化,即將科技活動賦予娛樂化的展示,為營造校園科技氛圍起到良好帶動作用,吸引更多學生參與到科技活動中來。如在我校特色活動車模設計制作大賽中,除了傳統的車模展示,還增加了舞臺劇、速度競技賽和重量拉力賽等趣味比賽環節,組織學生用設計的車輛模型編排了舞臺劇《機器人總動員之憤怒的小鳥》,將整場活動推向高潮,用形象生動的劇情和配音演繹了機器人版鳥豬大戰,人性化的展示了車模的高端性能,娛樂化的彰顯了科技的獨特魅力,在全校范圍內掀起了科技創新的熱情。

2.2推廣培養模式化,即學校對學生科技能力培養制定計劃,有步驟、有層次分類引領,打造科技創新一條龍、生產線式培養模式。針對大一學生開展廣泛的科研立項搜集項目,引導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科技項目進行基本初步的研究,以此作為對研究課題進行項目依據、研究方法、文獻綜述、預期完成標準等進行論證的第一道程序;大二以校內科技比賽獲獎或作為科研立項結題,并形成初步的理論研究成果;大三學校會提供平臺,依托比賽實戰演練來選拔出優秀的人才和作品進一步參加全國比賽,對學生的科技成果進行更權威的檢驗;大四積極推動優秀項目作品進行專利申請,引導項目由理論型向實用型轉化,并將可行的項目入駐產業園區進行實體孵化,注冊公司,轉化為經濟效益,從而促進學生創業就業。

2.3堅持技術傳承化,是通過“課題認領”、“科技明星交流會”等活動,加強學生自主科技梯隊建設。科技活動水平提高除了依靠教師的教學指導,更重要的是要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任何一個成功的科技成果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經歷幾年、幾屆人的磨礪才能打造出一個有價值、含金量高的項目,因此技術傳承在高校開展科技活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我們探討可以通過開展“課題認領項目”來加強技術傳承,即每年畢業生在畢業前會將自己未完成課題已取得的階段性成果無償全面的交出,由低年級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進行認領,從而有效的防止了項目半途而廢,也提高了項目研究的深度和效率。同時定期開展“科技明星交流會”,引導學生分享經驗、共享資源,堅持走出去學習、引進來發展的理念,使項目得到更好的繼承和發展。

3打造“三平臺”

“三平臺”即有針對性的根據不同年級、不同專業、不同層次學生進行分類引導,著力分類打造科技普及、科技競賽和科技實踐的學生課外科技創新創業活動三平臺。(1)科技普及教育活動平臺以科普教育、學術講座、學生論壇為主要形式,它既是為學生傳播新思想、新知識的平臺,又是學生深入專業領域,完善知識結構、拓展學術視野、培養創新思維的交流平臺。(2)科技競賽活動平臺依托學校學科專業優勢,以競賽營造校園科技文化的濃郁氛圍,以大學創新實驗室為依托、以大學生科技創新協會等學生組織體系為輔助,以賽促創,推動學生應用專業知識、提升實踐能力。(3)科技實踐活動平臺以大學生“眾創空間”為載體,實現項目化、基地化、實現科技項目的實體孵化,將科技理論化向實用化轉變,并對科技產品商業化進行探索,最終實現以創新帶創業、以創業促就業。總之,科技創新活動作為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載體,是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工作有效開展的重要手段。當代大學生所具備的科技活動競爭力正是一個學校整體辦學理念、辦學實力和辦學成果的最直觀體現。在新形勢下,要堅持繼承與創新并重,普及與提高并舉,扎實做好科技創新活動,努力完善科技創新平臺,不斷開拓高校科技活動的創新之路。

作者:張楊 單位:燕山大學

大學生科技論文:農業科技服務中大學生村官的作用思考

摘要:大學生村官政策實施已有一段時間,但隨著農村環境的變化,這一政策的實施的作用發揮卻不太理想,原因在于其角色定位并不明顯。試圖從全局角度深入剖析大學生村官在現代農業和農村科技服務中所發揮的作用的主要方面。

關鍵詞:大學生村官;現代農業科技服務;作用發揮

1充當農業科技推廣員

1.1提供技術支持

大學生村官由于接受過良好的教育,其知識比較系統化,有較高的技能水平,他們能夠帶領農民踐行新的科學技術。例如,帶領農民進行反季節大棚蔬菜的種植,大面積養殖、特種畜牧技術等,發展特色農業、觀光農業項目等,讓農民能夠因地制宜,利用現有的土地種出與原來完全不一樣的作物,并在產量上較原來成倍提高,從而見識到依靠新觀點務農的效果,新技術耕作的優勢,新產業致富喜悅,促使他們能夠主動地學習、接受新的技術而不是排斥,最終提高自我科技文化水平,達到終身受益的效果[1]。另外,大學生村官精通現代辦公技術,如利用遠程教學技術等,這是他們在大學學習時的一門必修課,這種高便捷方式可通過網絡、媒體等信息系統將高技術含量的畜牧養殖和農作物的生產等技術、豐富的創業經驗和銷售信息等傳授予農民,時間節約了,成本減少了,難度降低了,產量提高了,收益增大了。

1.2組織科技宣傳

大學生村官對于現代化辦公軟件有著較為全面的掌握,他們能夠通過所學辦公知識,靈活地利用村內現有技能知識傳播媒介,如公示欄、宣傳欄和黑板報等;同時,他們對于新信息的高靈敏度,如聯系母校,當前高校特別是農業類高校通常都會舉辦“學生暑期三下鄉”等活動,如湖南農業大學“雙百下鄉”實踐活動,因而第一時間得知這樣的信息,然后去與活動組織取得聯系,將科技宣講團等引到自己所在的村落,組織村民觀看現代化農業科技節目,開展各種規模的農業科技培訓,利用遠程技術手段,將農業科技知識進行積極的宣傳、推廣和普及。

1.3提供生產全過程服務

首先,為農民提供農業產前的各類信息。大學生村官文化層次較高,專業理論知識扎實、科學思維能力也較一般人要強,又受過專業訓練,具備較強前瞻能力,對市場經濟的一般發展規律掌握較好。在農民有意圖進行現代化生產前,如想發展規模種植之前,他們能夠提前給農民作好該產品的前期各項分析,甚至能夠形成報告,明確指出其可行性和可靠性,對于具有較高可行性和可靠性的產品種植,他們再對農民的實際情況進行合理鑒定,引導農民發展特色產業。其次,進行產中技術指導。在經過可靠性與可行性分析后,確認農民的意愿產品有可發展空間,他們再組織農民進行種養殖產出,在生產過程中所存在的各種問題,如生產技術是否合理、過硬,如何提高產品的產量,如何保障質量等,他們都能夠提供一定的參考與幫助,且由于大學生村官長期工作于農村,與農民打交道多,溝通、交流都不存在太大的難度,為他們在生產中排解困難,避免農民有勞無收,有付出無回報,有投資無收益[2]。最后,幫助產后處理。農業科技推廣工作是大學生村官工作中一項基本工作,他們能夠通過一些渠道幫助其建立專業化合作社,將小農戶經營聯系起來形成規模經營,使小型生產變大型連片生產,增進聯合生產規模,使農民擁有農產品市場話語權。

2充當農業科技信息員

大學生村官有知識、有信息能力、文化素質較高、有一定的教育水平,充當農業科技信息傳遞人員,他們有著絕對的優勢。

2.1推動電子政務發展

大學生村官充當農業科技信息傳遞者,他們本身具有較好的信息基礎,只要對他們進行適度的信息培訓,他們就能夠掌握信息技,熟練地運用農村電子政務等,一些與農業發展有較強關系的軟件來管理各種信息,有效地避免了由于農村干部文化水平低而無法采納新型技術的、新型網絡、新型管理軟件的弊端。

2.2農產品信息

當前,在我國農村區域,很多地方擁有較豐富的特色資源;同時,還擁有一定的特色產業,但由于缺乏合理的交易平臺,致使這些優質資源與特色信息無法得到全面傳播與推廣;同時,會造成2種結局,要么就是無論知曉,要么就是特色產生所形成的多數收益被其他人拿走,真正落于當地農民手中的利益去很少。大學生村官卻能解決這一問題,他們本身承擔著一名農業科技信息員的責任,他們精通電腦技術,對網絡有著全面的了解,他們可通過網站對當地的特色資源與產業進行系統地宣傳,讓更多人了解這些資源,并幫助農民就特色產業招商引資、尋找合作伙伴,因地制宜將這些特色產業發展好,提高特色產業的知識度,使農民通過特色產業得到更多的收益,然后發家致富,使信息均衡化。

2.3改進民生信息服務

就當前的情況來看,我國多數農民其文化水平還比較低,各方面素質較差,對于農村中有關民生信息了解不多,現有的民生信息服務系統難以有效利用,這導致農村信息化建設停留于科研方面無法落實到位。大學生村官則能夠幫助農民解決這一問題,他們可以幫助農民學習如何使用農村民生信息服務系統,通過系統來學習法律政策,引導農民查詢信息,加強處理日常生產生活中的難題的能力訓練。

3充當農業經濟推動者

大學生村官有能力自主創業,他們有技術,也有一定的經驗與學識,因而可以將技術與經驗傳播給農民,帶領農民共同發展致富,他們農村農業經濟發展的推動者。

3.1培養新型農民

農民本身就是一種人力資源,只是這種人力資源并未進行合理開發,他們還無法以“人才”的形象出現,也無法引以重任,自然也就無法滿足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需要。大學生村官在這方面的優勢相當明顯,他們有豐富的理論知識、思維活躍、眼見寬,能將已有的知識靈活地運用到生產實踐中,利用科技創立一些項目,同時與企業取得聯系,或建立農業科技示范與培訓基地,將農民急缺的科技知識傳授給他們,引領農民掌握新的科技并應用于生產實踐中,按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發展特色農業,調整生產結構,引導農民走科技致富之路。

3.2自主創業

大學生村官本身就具有較高人科技文化素質,他們有能力,有激情,有思維,有活力,能夠為社會提供科技方面的指導;同時,他們可以借助農村這個廣闊的平臺,借助農產品的特色優勢,借助農村中較多有價值但尚未開發或是尚未完全開發出來的資源,通過自己的能力去對現有資源進行進一步優化和開發,轉現有資源進行最優化利用,轉變為最高生產力,轉變為最高額利潤。例如,就地取材興辦小型企業,發展現代種植、特種養殖、科技資訊、物流運輸等,都在他們的創業項目范圍之內。

作者:劉昶 單位:湖南農業大學公共管理與法學學院 常德職業技術學院

大學生科技論文:大學生科技競賽活動學生創新能力培養

摘要:大學生科技競賽活動是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平臺。本文分析了當代大學生科技競賽活動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大學生科技競賽活動對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意義,并提出了促進大學生科技競賽活動對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策略與途徑。

關鍵詞:大學生;科技競賽;創新能力

一、新時期大學生科技競賽活動存在的問題

大學生科技競賽活動具有趣味性、實踐性、探索性和自主性等特點,這些特點決定了新時期大學生科技競賽活動存在的問題主要來自于三方面:

(一)參賽主體——學生

1.興趣不高,參與比例較低。創新已成為時代的主旋律,成為了一些有志大學生的新時尚,但有許多高校學生的創新意識還比較差,表現為觀念陳舊,缺乏創新思維,對科學研究與開發的熱情不足。部分原因是大學生科技競賽活動要利用課余時間進行準備,這就需要學生犧牲很多個人時間,付出很多心力,需要有恒心和毅力,且短時間內取得的成效并不是特別明顯。另一方面,低年級學生還處于基礎知識的學習階段,所儲備的專業知識不夠;高年級的學生因學業、考研、就業等多重壓力,參與此類活動的積極性也不高。所以,學生實際參與科創活動的比例還有待進一步提高。2.理論知識掌握扎實,但創新意識不足。傳統教育模式下學生雖然比較扎實地掌握了理論知識,但實踐機會比較少,因而缺乏實踐能力、創新意識和嚴謹的科研態度。

(二)大學生科技競賽活動主辦方

1.種類繁多,良莠不齊。目前大學生科技競賽活動種類繁多,舉辦范圍縱橫交錯,舉辦單位資質參差不齊,可以用“泛濫”來形容。有些舉辦單位的初衷就是為了收取參賽費用,從中獲取經濟利益,根本不能保證競賽活動的質量、意義和目的。當然其中也不乏檔次較高的科技競賽,比如“挑戰杯”、“三北地區中醫大學生臨床能力競賽”、“數學建模大賽”、“ACM程序大賽”等。所以當前各高校應該有選擇性地參加高水平的大學生科技競賽活動。2.科技競賽的影響力研究滯后。大學生科技競賽活動舉辦的初衷,是通過競賽這種方式引起更多人的關注,吸引更多有創新精神的學生來參加,促使新成果產生,但是目前收效甚微。因此如何發揮其在普通教師、學生,甚至在普通群眾中的影響力,有待進一步研究和總結。

(三)參賽單位——各高校

1.高校的關注點出現偏差。目前,許多高校的帶隊教師和學生就競賽談競賽,忽略了其在教育、教學、管理過程中的帶動作用。另外,高校大多將重點停留在能夠拿怎樣的名次、多少獎金、何種榮譽上,功利思想嚴重,沒有將科技競賽作為推動學校科研創新,教學、管理水平提高的契機。2.學校和教師對參與科技競賽的學生缺乏必要支持。大學生作為一個正在成熟的社會群體,在參與科技競賽活動時光有熱情和興趣遠遠不夠,還需要學校強有力的支持和教師的有效指導。然而當前教師本身都有大量的教學和科研任務,因此難以確保給予學生足夠的指導。當然,還有一些高校和教師對大學生科技競賽活動的重視程度不夠。3.高校缺乏對科技競賽活動的激勵措施與保障體系。學校受到資金、時間、場地和設備等限制,又考慮到科技競賽活動的周期短,出成果難,從而對許多研究課題的支持都點到為止,造成項目流于形式,難出精品。學校也很少投資為大學生參與科技競賽活動建立長期、有效的獎勵機制,使大學生由于籌資困難,即使有創新愿望和設想,也只能停留在心中。此外,許多高校的教學目的只是完成教學計劃和任務,不愿意為科技競賽活動花費太多的時間。這些都極大地限制了大學生參與科技競賽活動。

二、大學生科技競賽活動對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意義

(一)大學生科技競賽活動可以加強學生的創新意識

創新意識是創造性思維和創造力的前提。應試教育仍是我國現行的教育體制,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在這種情況下,大學生科技競賽活動對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起到了積極、有效的作用。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力等,有選擇性地參加科技競賽活動,使他們既展示了才華,提高了創新能力,又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加強了創新意識。

(二)大學生科技競賽活動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創新活動的關鍵和核心是創新思維。大學生參加各種形式的科技競賽活動,對其創新思維是一種很好的訓練和開發。科技競賽一般采用組委會命題或者指導性命題的方式,“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ACM大學生程序設計大賽等屬于前者”;“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競賽”、“三北地區中醫大學生臨床能力競賽”等屬于后者。無論是哪一種命題方式,它們都強調在競賽中運用創新思維,在作品體現新方法、新思路或者新技術。這就要求大學生在參加科技競賽時,注重創新意識的培養,訓練創新思維。同時,團隊不同專業背景的學生進行討論交流,有利于知識的綜合整理、交叉和轉移,互相取長補短,使思維在交流中得到啟發,讓思維變得更加順暢、變通、特別和敏銳。

(三)大學生科技競賽活動可以提高學生的創新技能

創新技能是對某一新事物、新事件等進行設計、實踐,并把創新成果成功推廣,使其普及的能力。在任何時候,創新技能都是創新素質的核心,創新實踐是它的表現形式。大學生參加科技競賽活動,是培養其創新技能的一個實踐環節,能夠增強學生實際動手能力。對學生來說,也是自我學習、自我探索、自我完善、自我積累的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學會了發現問題并積極尋求有效解決問題的途徑。參加科技競賽活動需要綜合運用一門或幾門課程的知識,是一個設計、解決實際問題或特定問題的過程。科技競賽活動是旨在培養大學生的科技創新技能,提高實踐能力,加強學生科學素養的一個綜合性、創新性的教學活動。

(四)大學生科技競賽活動可以塑造學生的創

新人格創新人格是指有利于創新活動順利開展的個性品質,它具有高度的自覺性和獨立性,是科學的世界觀、正確的方法論和堅忍不拔的毅力等眾多非智力因素的結合,是創新型人才具有的整體精神面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不能只注重知識、能力、技能,同時還要注重養成學生創新人格。大學生參加科技競賽活動,可以使學生的視野得以開闊,興趣得到激發,好奇心得到滿足,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加強團隊合作,學會怎樣和人交流。比如學生在遇到專業基礎知識不扎實、經驗不足、思路不夠開闊、找不到解決辦法等問題時,就需要參賽學生的勇氣和恒心去挑戰難題,戰勝困難。這一過程,使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了,意志得到了很好的磨練。參加競賽的人大都認為,團隊的成員具有共同的目標,在競賽中他們互相學習、互相幫助、互相支持、互相理解,這使大學生學會了怎樣建立良好的團隊合作,在生活和學習工作中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學會了怎樣與人交往。

三、促進大學生科技競賽活動對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策略與途徑

(一)深入宣傳,激發學生參與

各高校可以充分利用網站、展板、校廣播站、櫥窗、校報等多種媒體方式,通過對獲獎作品進行宣傳和展示,引起廣大師生的注意,定期舉辦各類科技競賽的培訓,激發大學生對科技競賽活動的興趣,激發他們的潛能,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有些高校每年都會定期在網站,或做展板,宣傳在各類科技競賽活動中取得的成果,還會舉辦獲獎團隊與同學們的座談會,大家暢談參賽的體會和收獲,交流經驗。對大學生科技競賽活動起到了積極的宣傳作用,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

(二)優化師資隊伍,加強教師指導

提高大學生科技競賽活動質量離不開教師的悉心指導。因此,要優化師資隊伍的建設,最大限度地加強教師的有效指導,尤其要發揮教務處和科技處的指導作用。成立大學生科技競賽活動指導委員會,聘請知名專家、教授和學者定期舉辦各類科技競賽專題講座,選拔一批優秀的中青年骨干教師,給學生解答科技競賽活動的相關問題,指導其開展科研活動。建立大學生科技競賽活動“師帶徒”制度,選聘有競賽經驗的老師指導參賽團隊,幫助學生鞏固知識,拓寬視野,了解本專業的最新發展動態。“師帶徒”制度使學生有機會直接參與到導師的科研項目和課題中去,無形中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

(三)改革教學模式,將科技競賽融入教學中

21世紀是一個創新的世紀,高校應轉變教學觀念,改革教學方法,教學宗旨應為培養創新型人才。學生接受知識的主要途徑是課堂,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融入科技競賽相關內容,不僅可以延伸課堂教學,還可以帶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本知識。學校在修訂專業人才培養計劃時,應把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實踐能力作為首要目的,構建的人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要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相符合;有針對性地增開選修課,理論學時適量減少,增加實驗課程。引導和鼓勵學生參加科技競賽活動、文化藝術、技能訓練等課外實踐活動,這不僅有利于提高實踐教學的教學效果,還為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供了時間與空間,為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奠定了堅實基礎。

(四)建立科技競賽活動的激勵和評價機制

調動好學生和指導教師對大學生科技競賽活動參與的積極性,是大學生科技競賽活動長期、有效、規范開展的根源。為調動高校教師參與大學生科技競賽活動積極性,應建立科技競賽指導教師工作量核定制度,即在高校科研和教學工作量的核算中,將教師指導學生科技競賽活動的工作納入其中,獎勵在科技競賽中取得成績的教師,優先考慮這些教師的評獎、評優,并在職稱評定時給予適當的加分。為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種大學生科技競賽活動,對參加競賽獲獎的同學給予物質獎勵,考研保送加分等。高校應加大大學生科技競賽活動專項基金的投入,選擇優秀項目進行重點資助,確保競賽有高水平的作品出現。大學生科技競賽活動已經成為當代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重要載體和途徑。大學生通過參加科技競賽,在體驗科學技術魅力的同時,全面提升了自己的創新能力。我們應在今后的大學生科技競賽活動中不斷地總結、反思,從而推進創新型人才的培養。

作者:辛明霞 單位:甘肅中醫藥大學

大學生科技論文: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建議

一、引言

當今國內和國際上爭相進行科技創新革命,我國經濟發展模式由粗放型向創新型轉變的趨勢日益明顯,對新技術的需求量持續增長。作為向市場輸送人才的高校,大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也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新時期的大學生經過高考的“廝殺”,按照“定式模式”進入大學,學生具有以下特點和不足:一是具有創新意識,但不善于利用和創造條件;二是思維敏捷,但缺乏創新性思維的方式;三是有創新的靈感,但缺少必備的創新技能;四是有創新的興趣和熱情,但缺乏毅力。科技創新能力是大學生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的考核指標,是中國大學生普遍很少具備的一種能力。科技創新是大學生通過運用所學的專業理論知識,以一個全新的思路去創造獨有的設計,依靠個人或團隊集體智慧,從理論基礎到實際操作,做出最終的設計模型。在這個過程中,大學生的研究能力、提出-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團隊精神、意志力、自信心和人際交往能力等都會直接影響科技創新活動的結果。當前,大學生在校期間通過參與“飛思卡爾”智能汽車競賽、大學生全國“挑戰杯”競賽、全國數學建模大賽等活動,科技創新能力得到了一些提高,單單通過此類競賽培養大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還存在著問題。

二、制約大學生科技創新的因素分析

(一)課程設置制約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提升當前很多大學的課程設置過于理論化教育,實踐課程要求不夠嚴格,實踐課程和理論課程設置非常不合理。理論課程的學習是大學生專業發展的基礎,但實踐課程能夠更好地促進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實踐課程,能夠訓練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應用能力,改變以往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方式,使學生達到主動探求知識的目的,提供及時、直觀、全面的學習信息反饋,真正達到“實踐—理論—實踐”的課程體系。

(二)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受就業導向影響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開展需同學們投入的時間和精力越來越多,較短時間內做出的成果很難得到競賽組專家或市場的認可。再加之大學生就業壓力形勢的影響,同學們更多的愿花時間和精力去考取相關證書和學科考試,真正花在科技創新活動中的人數越來越少。

(三)社會上“浮躁”嚴重影響著大學生科技創新校內大學生遇到問題總有些同學說,“有啥問題找百度”,不敢主動需求答案,“便捷”、“急功近利”充斥著校園。學生的家長普遍對大學生在創新的思考和實踐方面缺乏應有的關注和支持,更多的持有否定和保守態度,不太愿意大學生去“挫折”、“冒險”。

(四)傳統教學方式制約著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目前教學活動通常采取灌輸式教學方式,教育中一直提倡“創新”,但是目前大部分高校仍沿用著講授式和實驗室訓練(灌輸式),課堂教學時間較多,實踐教學時間較少,影響著大學生的主體性和能動性,忽視了大學生自身的內在作用。

(五)大學生科技創新競賽參與率不高各大專院校都組織大量學生開展科技創新活動,但是總體參與率不高。經調查,一是大學生對科技創新興趣不濃。大部分學生愿意參加各類科技創新活動,但真正付諸于行動卻寥寥無幾。二是各類科技創新活動難度大。各類競賽更多的是要提前掌握相關而復雜的知識,往往學生不愿吃苦而止步,使得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受此影響。

(六)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尚未建立與時俱進的管理制度指導教師和輔導員的認可度需落實,實際上,各高校教師或多或少承擔著繁重的教學、科研等任務,很難確保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給予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指導。學校或二級學院(系)未能形成完善的激勵機制和考評體系,缺乏從本質上調動教師的積極性,由于未得到足夠的技術指導,使得學生的參與無法持續深入地進行。

三、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的建議

(一)適當減少理論課程的比例,增加實踐和動手能力的培養高校應改變傳統灌輸式教學方式,在參與科創活動或競賽中,積極推行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觀察力和想象力,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思維習慣。適當改革現有考試制度,由于現有的考試方式主要通過分數來衡量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這樣就嚴重挫傷了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同時,合理地調整課程結構,增加選修課程比重和可供學生自由選擇的課程種類數量。

(二)建立科學、公平、立體的大學生評優體系,在理論知識考核外,增加科技實踐活動參與度的考核標準高校現有的考試方式主要側重對學生所學課程的理論知識進行測評,用一張試卷的成績來衡量學生對知識掌握的情況,這嚴重壓抑了學生參與科技創新活動的積極主動性,理論教學脫離實踐檢驗,從根本上扼殺了大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建立有效的激勵制度,對在科技創新方面表現突出的學生,進行表彰與獎勵,可作為評優和頒發獎學金的重要依據。

(三)搭建基于SNS(社會性網絡服務)的網絡服務平臺利用微信、微博、QQ等在大學生中的影響,做好科技創新的宣傳推廣工作,營造濃厚的創新氛圍,并做到知識共享、資源共享。例如,對于參加科技創新活動獲獎的同學進行表彰獎勵并授予榮譽證書的同時,利用網絡平臺做好相關方面的宣傳工作,激勵其他同學的參與熱情。

(四)鼓勵學生多參與各種機構組織的科技創新活動或競賽,培養其科創能力和學習能力建立科技活動中心或成立科技協會,給學生充分的自由度,使學生根據科技活動內容,大家集體商議確定完成時間表,每個學生都有實際操作和動手的機會,分工協作,提高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自己的見解,學習和創造的積極性得以充分發揮。

(五)授予教師適當的“權利”結合課程計劃、授課內容,穿插科技創新知識,鼓勵學生發揮操作能力,適當調整“課上”與“課下”的時間安排,針對學生特點,安排“課上”的目標任務,靈活安排增加“課下”學生主動動手能力,創建集體學習的氛圍,分別針對學生組建學習興趣小組。

(六)強化教師評優機制,對于指導學生進行科技創新活動并取得成績的教師在績效考核時給予加分充分鼓勵教師積極參與學生的科技創新活動,充分發揮教師的各方資源,提供給學生實訓基地、實驗儀器設備、技術支持等,引導學生開展科學研究,撰寫簡單的科技論文,指導學生申請實用新型專利等。如邱洪斌、王瑩等呼吁建立教師配套機制。

(七)成立大學生科技創新競賽委員會以賽促培,通過各類各級競賽,促進學生由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轉變,競賽過程中涉及到的一些國際或國內領先科學技術,需要學生掌握尚未知曉的領域,促進學生主動去學習,主動去尋找創新,提升自身能力。競賽委員會可吸納有經驗教師、年輕教師、博士以及一線輔導員,利用“經驗+活力+學術+管理”,跨學院(系)組建高水平委員會,分門別類地推薦學生。

作者:秦瑋

大學生科技論文: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思考

一、引言

大學生科技創新實質上是高校的一種人才培養方式,是社會實踐的一部分。在這項活動中,學生是主體,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主動開展學習與創新的實踐活動,它是提升大學生自身發展、實現自我價值的內在需要。人類的今天有賴于創新,創新是一個民族發展的靈魂,更是一個國家持久發展的動力。

二、科技創新活動對大學生的現實意義

1.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大學生的學習具有自主性的特點,自學能力是大學生必備的素質之一。大學擴招后,相當部分學生的基礎知識不夠扎實,欠缺學習主動性和正確的學習方法。筆者在指導大學生創新項目時發現,學生開始都挺茫然,有熱情,有想法,卻不知從何下手,怎樣去獲取更多的資料。而創新活動是一項復雜的實踐活動,不僅需要扎實的基礎知識還需要高端的專業技術,必然經歷大量的新知識學習、構思設想和實踐三個基本過程。在經過科技創新活動鍛煉之后,學生們在查閱文獻資料和專業書籍,分析、整理和收集資料的能力方面大大提高了,這是學習前沿科學知識的最有效途徑之一。學生在整個創新科技活動過程中,就選題與開題、項目分析、實踐動手操作、撰寫科技文章以及申報專利等多方面都得到相應的鍛煉,為日后增強其創新實踐能力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

2.培養大學生團隊意識與合作精神。

現在大學生多是獨生子女,一定程度上會出現團隊意識不足、合作精神不夠的問題。科技創新活動的選題、申報、立項,都會與校外、校內多個部門與人事進行溝通,憑一己之力做好這些工作是不可能的。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在實施過程中,既應尊重并激發學生的個人創新意識,又需群策群力、團結協作,充分發揮集體智慧的力量,把科技活動做實做好。如何處理個人與創新團隊的關系是每個課題組成員都要面對的問題。現在社會用人單位,不僅僅看重學生個人知識是否全面、技能水平是高還是低,還特別看重該學生有沒有團隊合作精神,能不能與人良好溝通。經過科技活動的鍛煉,將大大有助于提高學生的交流能力與合作精神。

3.科技創新活動有力提升了大學生的科研、實踐動手能力。

高校科技創新最好能接地氣,就是根據學校的具體情況,將學校發展及當地的企業、市場結合起來,力求選題具有合理性和科學性。當前,國家設立一系列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平臺,如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全國大學生“挑戰杯”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和全國大學生嵌入式系統競賽等,以及各省市及高校為層層選拔參加國家級比賽而設立的各種科技活動平臺。這些活動在社會上、在校園內,都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支持。學生參加這些活動必須有設計作品才可以參賽。這就要求學生想盡一切辦法,親自動手做出模型或實體來。這促使學生去充分利用好學校現有的實驗室儀器和設備,經常到企業、到市場尋求解決辦法。學生在反反復復地研究、制作過程中,動手能力得到大大的提高。

4.通過科技創新活動培養學生優秀的品質。

首先,通過科技創新活動,學生逐漸培養正確的思考方法。其次,培養學生腳踏實地的科研精神,在科技活動中,來不得半點虛假,必須遵循自然界的自然規律,學生學習、積累經驗,追求創新活動的實用性、合理性和科學性。第三,培養大學生吃苦耐勞、堅忍不拔的精神。科技創新活動中,學習、研究、動手操作等等,這些過程都是很辛苦的,甚至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會非常苦惱,且一般會經歷多次失敗,這就要求學生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去應對。第四,增強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創新活動是群體的活動,研究成果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出去交流或比賽,學生為了維護集體榮譽感而頂住巨大的壓力,發揮自身應有的水平,為集體爭得榮譽。我校在每年的省級大賽中屢屢獲獎,學生們都特別自豪。

三、促進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良好發展的幾點建議

1.加大宣傳,準確定位,努力營造科技創新的學術氛圍。

各高校辦學條件不同,培養目標也不同。在科研型的高校和教學型的高校,學生參與科研活動的機會及參加人數不可相比,實驗室的開放與利用,科技活動經費的支持,都不相同。通過宣傳各種形式的創新活動如競賽、講座,努力營造科技創新的學術氛圍,讓更多的學生和老師了解和認識科技創新活動對學生自身完善和對學風建設的積極影響,激發學生和老師的興趣,吸引他們積極加入創新團隊。高校應根據實際條件,結合當地發展需要,合理選題立項,最好能使科技創新活動的立項具有延續性。創新團隊以學生為主體,以老師為指導,為科技創新團隊配備德才兼備的老師,不斷提升創新的科技含量,使學生體會到課本上得來的知識終是淺,知識只有在應用中才能發揮效用。學生團隊應有梯隊建設發展的意識,對不同年級、不同層次的學生施行分層教育培養,如一年級學生尚未學習專業基礎知識,可以進行興趣培養,加以引導;二年級學生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逐步介入課題活動,從認知、有興趣開始進入有思想、有目的的實質性實踐活動;三、四年級在專業知識較為完善的基礎上,開始進入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的研究、開發,由此形成一個不斷更替、良性循環的創新團隊。

2.在現有實驗室條件下,建設科技創新基地。

創新團隊活動需要一個固定的場所,需要一定的硬件支持,所以很有必要建立、建設科技創新基地。建設大學生創新基地,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發掘學生創新的潛能,最終達到人才培養的目的。創新基地既可以通過設立創新實踐學分等形式成為大學生的第二課堂,也可以組織各種科技競賽活動以逐步發展成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科技開發中心。全校實驗室都可以作為創新活動的一部分向學生開放。在創新基地,成立以相關主管領導組成的基地管理組織,負責對外聯系和宣傳工作,制定基地管理的規章制度,建設評審專家隊伍、指導教師隊伍和創新學生團隊。基地還應配備日常管理的專職人員。加大基地的硬件投入,爭取得到社會力量的支持建設,同時也對參加科技創新活動的學生給予經費上的支持。我校領導高度重視,針對專業學生的需要,分別建有兩個科技活動中心,分別由相關的兩個二級學院單獨管理,如果將來條件成熟,希望學校考慮整合兩個中心,形成一個綜合性質的科技創新基地,集中建設。

3.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

為激發大學生參與科技創新活動的積極性,對各類不同級別的創新設計和競賽設立一套規范、科學,行之有效的獎勵機制。如學生課程成績加分與減免、綜合測評、獎學金評定等采用不同的加權加分形式,以及綜合考慮指導教師如評職定崗各方面的考核方式方法等。獎勵機制是一把雙刃劍,利用得好,有助于創新科技動的良性發展,利用得不好、不合理,勢必打擊創新團隊的積極性,會產生一系列的問題。將科技創新活動與學生學業成績與畢業就業聯系起來,是學校對學生參與科技創新活動的一種鼓勵和認可,對學校學風建設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同時,學生可以看到科技創新活動給自己帶來的學習效益,將進一步激發他們參與科技實踐活動的熱情和興趣,對后續的學生起到一個榜樣的作用。現我校對在競賽中取得成績的團隊中的成員采取的是物質獎勵和減免一門課程的考試的辦法,筆者認為后一條的合理性有待考量。對免試課程的性質是否有規定,是全部課程范圍內任選還是有條件的選擇?因為免試很可能會使學生學習免試課程的主動性、積極性受到影響,現學生挑選免試的課程往往不是其學得好的那門課程,而是專業知識難度較大的課程,這不利于學生自身知識系統性學習的完善需求,對學生個人反而是不利的,在同學中更沒有起到其應有的榜樣示范作用,更有可能產生參與科技創新活動的學生享有特權的負面影響。而對參加創新活動的指導教師,希望學校在工作成績考核、工作量核算及評職定崗時給予適當地考慮,以此提高指導教師的積極性,為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和幫助。

四、結論

高校應為大學生科技活動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支持,使科技創新活動落到實處,充分滿足學生自主學習、創新學習的需要,不斷探索科學的可持續發展的模式和方法,進一步完善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機制。科技創新活動對高校、對社會都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對大學生個人自身能力的培養的意義不言而喻。

作者:謝忠東 吳俊祥 徐業成 武立波 刁有明 單位:大連海洋大學

大學生科技論文:大學生學術科技活動促進創業教育

2015年,高校畢業生人數將達749萬,大學畢業生在走向社會的過程中將面臨嚴峻的就業競爭和創業風險。同時,在經濟新常態形勢下,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面臨嚴峻的考驗,就業壓力進一步加大,然而這也是培養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良好契機。黨和國家一直重視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國務院最近公布了《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明確指出教育改革、加強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刻不容緩。學術科技活動是大學生在學校組織、教師指導下,自主開展的學術、科研、創新、創業類活動,其實質是對大學生“科技實踐與創新思維”的訓練。近年來,高校學術科技活動在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業意識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大學生學術科技活動作為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載體和平臺,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

一、大學生學術科技活動開展的現狀

(一)學術科技活動的培養模式特點

大學生學術科技活動對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各高校在構建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長效機制的過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培養模式。在組織形式和管理模式上,依據實施主體和主導性的不同,較典型的有以下幾種。

1.導師引領模式。主要指導師依托實驗室、重點實驗室管理,提出科研項目,吸引學生參與,在項目中會包含團隊導師、青年教師、研究生、本科生,這種學術科技活動研究起點高,團隊建設合理,對學生的能力培養促進作用很大。

2.學術競賽活動平臺。主要是由實驗室開放項目、學生科研立項、學術競賽、學科競賽等競賽類項目組成,利用不同的學術科技活動的組織形式和類別,吸引更多的學生參與。這種學術科技活動范圍廣,影響面大,有利于創造良好的科技創新氛圍。

3.科技創新基地模式。為了促進學生學術科技活動的可持續發展和長遠發展,更多的高校選擇了科技創新基地的管理模式。主要由教務、學工、團委、學院共同管理協調,整合資源,構建院校兩級培育模式,形成梯隊合理、成果培育、可持續發展的科技創新管理模式,成為應用最廣泛的模式。

(二)學術科技活動的發展趨勢

1.學術科技活動的作用更加被重視。各高校已經意識到大學生學術科技活動對創新創業的促進作用,許多高校建立了科技創新基地,統籌規劃學校科技創新活動,加大對創新創業活動的扶持力度,以創業帶動創新,以創新促進創業。加強資助力度,加強指導和監督,同時作為豐富校園文化的載體,積極推動形成良好學風。

2.管理體制更加規范。學術科技活動涉及教學、科研、實驗室和學生管理各個方面,各高校也都逐步加強管理,形成了良好的管理體制。如建立和完善相關制度,加強領導責任、強化過程管理、明確結題驗收、加大表彰激勵等,各部門也都能在工作中統一認識,形成合力,既能夠高效的完成工作,又能夠形成可持續發展。

3.資源配備更加合理。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開展,離不開場地和經費的保障。各高校也積極協調,通過合理劃分實驗室,協調教學、科研資源,為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提供了實驗室空間,各指導教師也能協調經費,滿足學生科技活動的開展。

二、大學生學術科技活動長效機制對教育教學的促進

隨著大學生學術科技活動的重要性逐漸被認識,更多的高校將著眼點放在構建可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方面。如向曉東等提出了以大學生科技創新基地為管理模式的長效機制,李書華研究了國內外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提出了建立長期有效的激勵機制,從而構建活動的長效機制。他們從組織、資源、經費等多方面進行了規劃,是高校的教育教學實踐的寶貴經驗,尤其是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教學工作的思考與提煉。因此,從長遠角度,大學生學術科技活動的組織與開展對高校教育教學有著良好的促進作用。

(一)高校合理定位,使學術科技活動成為大學生創新創

業能力培養的重要載體和平臺在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組織實施過程中,高校高瞻遠睹的長遠規劃必然處于最重要的位置。在思想教育上,引導學生將科技創新活動與人生理想、生涯規劃、就業創業等結合,合理規劃人生;在教學改革上,將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作為教學工作的考察內容,使學術科技活動從“第二課堂”邁向“第一課堂”;在機制體制方面,建立合理的團隊梯隊、管理團隊、學術指導團隊等,制定完善的立項和結題制度;在經費資助方面,協調教學、科研、贊助、校企合作等方式,為學術科技活動提供支持。這些長效措施調動了整個學校的教育教學資源,形成“全員育人”氛圍,通過學術科技活動的平臺,更好的進行創新創業教育。因此,學術科技活動是高校創新創業改革的重要載體。

(二)教師強化指導,提高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理論基礎

大學生學術科技活動需要將學生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結合,在解決問題中不斷創新。學生參與學術科技活動,要有扎實的理論知識儲備,還需要積極主動,學習相關領域和行業的專業知識。因此,學生通過參加活動可以為創新創業打下堅實的基礎。但由于大學生學術知識的局限性,指導教師在活動中的作用尤為重要。教師是高校教育教學的骨干,在創新創業教育的背景下,高校教師要將培養學生科技創新能力與教學、科研有機結合,努力培養創新型人才。要對每個學生加強指導,重視過程,重視學生能力的提高,為學生創新創業打下理論基礎。同時教師要強化創新創業教育的意識和能力,提高自身理論基礎。

(三)培養學生興趣,營造積極創新創業的校園文化

當代大學生應自覺培養創新能力,主動參與創新活動,這不僅能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還可以使其初步養成實事求是的工作原則,一絲不茍的工作態度,勤于思考的工作方法,百折不撓的工作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風。學術自由是現代大學的追求目標,學術科技活動的蓬勃開展可以培養學生綜合素質,提高校園文化品位,營造良好的學習、育人環境,濃厚學術文化氛圍。因此,學術科技活動應該成為大學校園文化的主旋律。

三、學術科技活動對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促進作用

國務院《實施意見》明確了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目標為“建立健全課堂教學、自主學習、結合實踐、指導幫扶、文化引領融為一體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在這個體系的創建中,學術科技活動是重要的支撐和推動手段。

(一)學術科技活動“課程化”是發展趨勢

學術科技活動作為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組成部分,可以促進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有機融合。學術科技活動在邁向“第一課堂”的過程中,通過調整專業課程設置,優化培養方案,加大對教學實踐環節的考察來走進課堂;通過開發開設研究方法、學科前沿、創業基礎、就業創業指導等方面的必修課和選修課,建立課程體系;通過建立合理的創新創業學分,探索學生在學術科技活動中所開展的創新實驗、、專利等情況換算成學分,完善培養制度。

(二)學術科技成果促進教學方法和教育管理的改革

學術科技活動作為教學的重要支撐,在教學方法上,通過啟發式、互動式教學,通過改善課堂教授方法,鼓勵學生自主提出教學方向,互動式分享學生學習成果等,激發學生對創新創業的探索興趣;通過改變考試考核方式,鼓勵學生將課外學術活動成果引進課堂,引導學生主動開展創新創業實踐;通過提供更豐富、更活躍的學術科技研究方向和創新創業訓練,形成以學生主動探索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局面。

(三)學術科技活動是實踐教育的重要平臺

學術科技活動的開展過程中,調動了專業培養實驗室、公共教學實驗室、教育教學部門、學生工作部門的各項資源,在開展校內、校外各項活動中,形成了各方協作的局面,是創新創業教育實踐的寶貴資源;在學術科技活動走向校外的過程中,為建立大學科技園、創新創業園等提供了實踐基礎;是大學生開展創新創業大賽、創業計劃競賽等的重要手段;學生科技創新協會、專業性學術社團的組織為大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創新創業管理平臺。

(四)學術科技活動的教師資源是創新創業教育的寶貴財富

許多高校為學術科技活動的開展配備了導師和學術委員會,并進行工作量化和考評,納入教師考核,這是創新創業教育的寶貴資源;學術科技活動在開展過程中邀請的校內外學術專家、就業創業優秀人才可以成為創新創業課程的指導老師;學生學術科技活動開展過程中,教育教學部門、學生管理部門教師積累的教育管理經驗對創新創業教育活動的開展提供極大的促進作用,對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推也具進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作者:于海 趙雅靜 付鳳至 單位:天津科技大學

大學生科技論文:大學生綜合素質科技創新論文

一、大學生科技創新訓練的探索與實踐

1.做好導師和項目的遴選工作為保證STITP能切實有效地開展,項目指導教師一般為各專業的骨干教師,且有在研項目,學院則在科研資源的利用分配、評優、工作量等方面給予指導教師傾斜,以調動教師參與的積極性。項目選題主要是以學生自主選題和教師根據在研的科研項目組織選題。這些項目大部分為教師在研項目的子課題,保障了STITP項目來源的穩定性,促進師生科研學術工作良性發展。

2.確立導師負責制項目和指導教師確立后,學生要和導師簽訂協議,導師向學院負責,同時負責指導學生進行負責項目的立項、實施與完成。如引導學生選題,撰寫項目申請書、立項書等,以不斷提高學生的自我學習、團結協作和組織實施等綜合能力。5.建設合理的學生科技活動梯隊為保證學生科技活動的可持續發展,搭建金字塔型的學生科技活動梯隊尤其重要。一年級是學生打基礎的時期,可以通過開展不需要太多專業知識的科技活動來提高學生參與科技創新活動的積極性;在二年級第一學期,要在廣泛參與一年級學習活動的基礎上,選拔、挑選部分優秀學生開始參與科技創新項目的前期工作;第二學期使學生進入實驗室參與教師的項目,并開始項目申報;三年級開始科研試驗與結題,并將可繼續深入的項目發展成畢業論文。

二、科技創新訓練對大學生綜合素質提升體現

1.有利于增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通過科技創新訓練,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動力。在科研實踐的過程中,大學生需要利用學校的各種有利條件對不同學科進行綜合分析,解決問題。在探索、研究、創新過程中學會自主學習,學會提出自己的觀點與見解。

2.有利于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大學生精力充沛,對新事物接受能力強,富有進取和探索精神,在教師的指導下,可能在科研工作中取得突破,對其以后的研究也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同時,本科生科研訓練可以服務校外,將社會提供的服務和課程聯系起來,使學生在參加服務的活動中滿足社會需求并形成社會責任感。

3.有利于培養學生團隊協作精神大學生在參與科研的過程中,其項目從論證、立項、實施到實驗結果的分析都要進行全方位的權衡比較,得出最優化的決策,需要與老師、同學以及其他人交流協作,單靠一人力量很難完成。有助于學生培養團隊意識和創新能力,學會處理各種關系,提高與他人溝通交流的能力,有利于大學生團隊合作精神的培養。

4.有利于塑造學生獨立精神品質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有利于提升校園文化的品位,開展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應該成為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主旋律,把大學塑造成創新者的精神樂園。在整個過程中,逐步形成健康的道德品質、頑強的意志力以及思維和行動的獨立性與做事一絲不茍的品質。

5.有利于提高學生創業、就業的競爭力科技創新不僅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也為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提供了拓展空間。也是提高學生就業、創業競爭力的重要砝碼。

作者:陳國梁 白占濤 劉沖 孫志宏 賀曉龍 單位:延安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大學生科技論文:大學生課外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研究

一、大學生課外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現狀

目前,各高校都非常重視學生課外科技創新體系的建設,基本都形成了以課堂學習為基礎、以科研立項為訓練途徑、以參加科技競賽為檢驗手段、以申請專利和發表學術論文為創新水平標志的課外活動體系;通過開放實驗室、開展校企合作等方式廣泛搭建學生課外科技創新平臺,組建學生科技社團、分階段為具有不同學識基礎和經歷的學生提供技術指導等,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意思維和實踐能力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與創新資源和要素有效匯聚、深度合作的協同創新要求大相徑庭,這就要求在開展學生課外科技創新體系建設過程中必須要充分考慮各種影響因素,匯聚各種資源條件并使其協調發展成為相互協同的合作體系。

二、課外科技創新活動模式的協同創新

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隨著學習的逐漸深入,知識的不斷累積、視野的不斷開拓、思路的不斷更新,將逐級地產生創意思維、形成創新意識,進而熱衷于發明創造和創業歷程的實踐與體驗。以哈爾濱工程大學理學院為例,按照創新能力的形成和提高過程這一線索可以建設一個分層級的、全方位的課外科技創新協同體系,分別培養學生的創意思維、創新意識、創造和創業的能力。

(一)構建創意思維培養子系統

牛頓看到蘋果從樹上墜落能夠產生有關萬有引力的靈感,其實就是因為牛頓具有良好的創意思維。在實踐中將物理演示實驗教學中心分成5個子實驗室:一是突出學校學科特色以了解、學習、開發和建設海洋資源為主題的“海洋的奧秘”實驗室;二是圍繞學院的學科優勢開設“光纖的世界”主題實驗室;三是以演示大學物理學中的光學部分原理為主要內容的“光學的絢麗”操作實驗室;四是引領學生探秘力學原理,讓學生真正體會課堂中學習的物理原理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的“力學的探秘”實驗室;五是直觀展現電磁作用的原理,解析電磁現象背后的物理規律的“電磁的探秘”實驗室。通過實驗儀器的演示操作使學生對課堂上學習的理論知識與實際聯系起來,從而激發其創意思維的形成。

(二)構建創新意識培養子系統

依托教學、科研實驗室或專門為學生創新設置的技術實驗室,健全學生課外創新社團的組織結構,完善社團運行機制,明確社團建設內涵與目標。建立不同專業的學生社團,形成有組織的、保障條件充裕的創新環境,通過創新團隊長期延續性的活動來營造活躍的創新氛圍,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以“理學之光”學生創新中心為基地,以“數學林”、“感知社”和“光鳴社”三個學生科技創新團隊為主體、以強化數理基礎為目的,集合光、機、電為一體的學生課外科技創新體系,在培養學生創新意識、鍛煉創新技能以及團隊合作精神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使學生在科技創新中變被動為主動,將課堂、書本知識吸收并消化理解成為自己的能力。

(三)構建創造能力培養子系統

學生創意思維的形成,將產生強烈的創新意識,需要及時搭建發明創造實踐平臺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創新活動,進行發明創造的實踐。通過指導學生參加校內外、國內外競賽,進行發明創造的實戰訓練,將完成的創作作品作為創意思維培養子系統的演示案例,不僅增加實驗室的教學儀器,而且還提高了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尤其是在教學使用過程中,展現給學生的就是通過學生自己創造實現的,對激發學生開拓進取精神具有強烈的動力。

(四)構建創業體驗子系統

學生參與一定的創新活動,具備了一定的創造能力后,那么就要幫助他們將有發展的創作轉化成有效的社會價值。對學生的創作項目進行培育或孵化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創業活動,將其發明創造產品化推向市場,進行市場運作,讓學生充分進行實體經營的體驗。學生創新成果不斷出新,創業意識越來越強烈,通過學校創業教育學院搭建的平臺、國家大學科技園提供平臺以及學生自行拓展的創業平臺,已經形成了學、研、用一體化的生態鏈條。

三、學校內外部資源配置機制的協同創新

按照協同創新實現途徑可將其分為內部協同創新和外部協同創新兩種,內部協同創新的實現依賴于組織內在要素之間的互動,外部協同創新的實現主要取決于與其他相關主體之間的互動。所以進行課外科技創新體系的創新,需要從研究其內在的本質因素及其相互關系以及與外部因素的聯系出發,既要進行環境-管理-過程等組織內部的協同創新,也要把校外各種有利資源有效聯系起來。

(一)內部機制的協同創新

無論做什么工作,都離不開制度做保障。高校內學生創新體系的協同創新首先要實現制度的協同,通過參加課外科技創新活動得到鍛煉和所取得的成績標志著學生的發展與進步,為了鼓勵學生更多更好地參加課外科技創新活動,學校則必須從實際出發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和科學的評價機制。將學生創新過程與選修課協同配置使其得到學分的認可;將教師的課外指導過程與課堂教學協同配置使其付出與收入協同起來;將學生取得的創新業績與“推免”讀研、評優評獎、就業推薦等優惠政策協同起來等。其次是專用實驗室、基礎實驗室、教學實驗室、科研實驗室等資源環境的協同利用,為學生進行不同層次的科技創新活動提供一定的設備資源和技術支持。再者就是通過學生課外科技創新社團對不同年級、不同專業學生的實現協同組織,把各有所長的學生組織在一起構成優勢互補形成最大的創新力。第四是各種形式的創新活動的協同,把課外科研活動基金項目、專項競賽、科研訓練計劃、學術報告與交流等形式的活動協同起來,根據學生所具備的知識基礎、創新技能水平組織其參與不同的活動,根據學生的不同需求設置不同形式的活動等。

(二)外部資源的協同利用與開發

實現學校與外部資源的協同,首先是創新活動與創新競賽的協同,目前作為檢驗學生創新能力的國際、國內各級各類競賽項目紛繁多樣、不乏百種,有對應專業的專項比賽,有綜合性的挑戰賽。對于每一種權威性的比賽要有針對性的組織和訓練使學生的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得到全面發揮和提高。其次是與校外企業的協同合作,建立“校企合作”的創新活動載體,一方面與企業聯系將企業生產研發過程中遇到的部分技術問題(難題)提出來作為競賽的題目,讓學生廣泛參與從中得到最佳解決方案;另一方面將一些技術難題作為攻關課題,由博士生、碩士生和本科生共同組成課題級進行科研攻關;三是企業把自有的一些模塊化的、可復用的、開放性技術平臺提供給學生,供他們學習、模仿、仿真、實驗、研究、發展和創新;四是直接把學生的一些創作進行優化后由企業進行成果推廣等;五是直接將學生送到企業參與生產、研發的實踐中去體驗創新實踐的全過程。進行使學生既能夠開拓視野、鍛煉本領、提高能力,又能使學校的教育與社會的需求得以合理銜接。

四、總結

總之,協同創新理念為學生課外科技創新體系的創新建設提供了科學的指導方法。只要能夠把機制、體制和制度、實驗室資源、教學條件、專業特色、社會資源等一切有利于學生課外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的相關聯的因素協同起來,必能為學生營造獨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創新的良好環境,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發揮更大的作用,進一步推進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

作者:呂開東 單位:哈爾濱工程大學學生工作處

大學生科技論文: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實踐與思考

一、建模教學對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的影響

1.學生分析問題時的洞察力可以通過建模教學提高。

數學建模,顧名思義就是對一個實際問題,通過假設進行簡化,通過問題本身的內在規律來找尋合適的數學方向,建立一個可以解釋以及解決該問題的數學模型,并通過數學軟件和實際數據來驗證所建模型的準確性的一門學科。由于所遇到的問題五花八門,千奇百怪,如果沒有一定的洞察力,無法透過現象看到問題的本質,學生很可能會一籌莫展,踏足不前,甚至南轅北轍。建模的實際問題來自于各行各業,雖然每個問題的專業背景可能不一樣,但是只要在合理的簡化假設的基礎下,這些問題的數學模型最終可能是一樣的或者是近似的。數學建模要求學生具有鷹一般的洞察力,能夠舉一反三,能從千差萬別的“面孔”下看穿其內在的相同的數學關系,接著運用已經掌握的理論知識、編程知識去建立數學模型。從實際問題中凝練出數學模型,洞察力是必不可少的。通過數學建模的培養,學生們能從看似以前完全沒有涉獵到的領域中找到與自己所學的數學知識之間的共同特征,并從中提煉出合適的數學模型,最終根據模型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這種能力正是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所需要的。數學建模改變了學生們的思維習慣,讓學生們看問題不再感性更加理性。通過數學建模的培養,學生們的洞察力得到了鍛煉,為其參加石油類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打好了基礎。

2.學生的創新意識可以通過建模教學培養。

所謂創新意識,是指具有新穎性和獨創性的,由一個人的智力、知識、獨立性等優良品質復雜綜合而形成的,能無定向、無約束地由已知探索未知的一種綜合性本領。目前的教育學認為,創新意識是區分一流人才和二流人才的重要標準,對于人才的培養,創新意識才是最關鍵的。由于數學建模的解題方式非常的靈活,只有特定的解題方向,但是沒有標準的解題方法和統一的正確答案。學生們要做的,就是讀出題目要求你做的解題方向,是預測還是檢驗,是分類還是簡化,再根據具體的解題方向,自己去尋找合適的解題角度和數學方法,自己去尋找合適的數學軟件去實現模型的完成與檢驗。因此,學生在整個建模過程中不再像以前一樣由老師全程指導,而是通過自己的思考得出結論,這極大地增進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3.學生的發散思維可以通過建模教學培養。

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是學生參加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所應該具有的能力,也是解決許多科研問題的重要途徑。在數學建模中,一招鮮吃遍天是可能的,但前提是學生具有發散思維,能夠找到與問題本身相切合的點。數學建模對發散思維有較高的要求,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與科研項目也需要學生具有發散思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提高更離不開發散思維的浸潤。發散思維可以強化學生們對于數學規律的發現、掌握和應用的能力,提高學生們對于所探究課題涉及到的知識進行延伸的素養,養成其在科技創新項目和科研中運用發散思維的習慣。由上可知,學生的發散思維可以通過數學建模教學進行培養,可以通過數學建模競賽進行強化,具有發散思維是學生們靈活應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科研問題的重中之重。

4.學生的知識范圍可以通過建模教學擴展。

數學建模所涉及到的問題來源于各行各業,而解決一個問題所應用的知識也不僅僅只限于該問題本身。迫于精力所限,每個人無法掌握所有行業的所有知識,因此在數學建模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就要進行文獻的查找。而在數學建模競賽中,由于參賽時間的限制,學生們沒有充足的時間去細細地摳讀論文,所以這培養了學生能在短時間內抓住文獻里對自己有用的知識的能力。此外,任何模型的求解都繁雜異常,手工計算往往得不償失,因此需要學生利用計算機技術以及數學軟件來進行求解,最終的建模成果需要以科技論文的格式寫作出來,尤其是數學建模美賽,需要學生用英文寫作論文。正因如此,一場數學建模競賽,不僅僅訓練了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能從抽象的問題中凝練出數學模型的能力,更是為學生將來在科研道路上的發展打好了基礎。

二、建立更合理的數學建模教學體系

為了使我校學生更加符合石油類大學生科技創新實踐項目的要求,筆者認為應該在原有的數學建模教學體系上,融入具體的石油類科技創新實踐案例,形成大學生科技創新與數學建模教學雙頭并進、互相補充、互相提高的新的數學建模教學體系。

1.補充建模教學內容,完善原有課程體系。

以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發散思維為目標,結合往屆建模教學的具體情況,對數學建模課程內容進行修改和完善,在原有的優秀建模競賽題目的基礎上增加一些難度適中的石油類大學生科技創新實踐案例,豐富教學內容。除此之外,還應該補充一些具有石油學科背景的開放性題目,引導大一大二的學生積極參與到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當中。并且同時,還應該開設一些數學軟件應用課程,讓學生初步了解Matlab、Spss、Lingo等數學運算軟件,加強學生競賽論文寫作和英語論文寫作的能力。通過以上工作來補充和完善原有的數學建模課程體系,以此來提高學生的科研能力。

2.加強數學軟件編程教學。

數學建模課程的新穎之處在于,它不僅讓學生學會把數學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科研應用當中,而且教會學生如何利用計算機更加快捷簡便地解決數學問題。筆者認為學校應該通過三個層次來強化學生數學建模軟件編程的能力。第一層次,通過數學上機課來增加學生的數學軟件應用的能力。第二層次,通過數學建模課程初步培養學生解決一般問題的能力,主要內容為基礎訓練題目的解決,該過程除了強調編程能力外,還強調問題解決的完整性。第三層次,通過競賽培訓、競賽以及科技創新活動加強實踐能力培養,該層次培養學生通過應用實踐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通過大學生科技創新實踐項目強化學生的創新能力。

筆者認為,應該通過石油類大學生科技創新實踐項目的引入,將我校數學建模二級培訓體系———選修課、建模競賽培訓,拓展為選修課、建模競賽培訓、科技創新實踐項目的三級培訓體系。所謂融合石油類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的建模培訓,就是針對本校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需求,通過融入石油專業知識,結合石油背景來設計數學建模培訓題目,依靠學校每年的科技創新項目、教師的科研項目等,以創新的形式進行建模培訓。我校每年的科技創新項目大部分都偏重于石油化工領域,因此要融合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和數學建模教學,關鍵點就是在設計建模培訓題目時能結合石油背景和石油行業知識,引導學生們在思考本專業的科研問題時,能用數學建模的思想和方法。這不僅僅幫助學生更深入地掌握專業知識,更提高了他們的科研能力。項目的難度過低或過高,都對學生的科研能力的提升幫助不大。而且,在項目的設計上,需要考慮項目的可行性、數學建模思想與方法在專業領域中的體現等問題。

三、結語

石油類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所涉及到的知識面廣,難度大,對學生的科研能力有很高的要求。而數學建模溝通了數學理論教學與實際科研應用,課程內容涵蓋了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的整個過程,對于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是全面的。將石油類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和數學建模課程有機的融合是培養具有全面科研素養的石油學子的有效方法。

作者:朱益 顧岳 李磊 王克雄 單位:中國石油大學石油工程學院

大學生科技論文:大學生課外科技創新論文

一、以經費投入為前提,師資保障為重點,建立大學生科技創新工作投入保障機制

障各高校二級學院應依托本學院各級各類教學示范基地、重點實驗室以及重點學科等科研平臺,發揮國家級、省級等各類教學團隊等師資優勢,鼓勵教師帶課題入駐大學生創新實驗基地,為學生做學術報告、帶領學生做科研,培育創新實踐團隊,分組分層次進行指導,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全程跟蹤作品的形成、改進和完善,在科技創新活動中激發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促進大學生將創新興趣轉化為創新實踐。

二、以學術氛圍營造為抓手,創新基地為載體,建立項目化、基地化運作模式

1、學術氛圍營造

高校校園文化中,大學生科技創新的氛圍直接影響著大學生創新意識的高低。科研氛圍濃否,也直接決定著提高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困難程度。為營造良好的學術研究氛圍,各學院應組織以本學院學科知名教授和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為成員的學術報告團,定期為學生做學術報告,為本科學生提供參加科研工作體會,鼓勵科研工作量大的教師或課題組接收本科生參與科研工作,有條件的學院還應加大開放式實驗室的建設和增加創新技能學分等措施,激勵學生積極參與大學生課外科技創新活動。

2、創新基地建設

調動大學生科技創新的主動性,引導大學生將創新興趣轉變為創新實踐。各學院應依托其科研、實驗室等資源,充分發揮師資優勢,建立了大學生科技創新基地。科技創新基地具有融教學、科研、育人于一體的多種功能。基地專家團隊擔任學生課外科技創新活動的指導老師,直接指導學生開展各項科技創新活動,基地應整合學院各種創新實踐資源,涵蓋基礎訓練、創新實踐、學術交流、成果展示等各種場地以及電腦、投影機、打印機、桌椅、文件柜、閱覽桌等必需的辦公用品,為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開展奠定了良好的硬件基礎。

三、以品牌賽事為突破,項目培育為途徑,完善大學生科技創新工作的運行機制

1、品牌賽事

各學院還應根據本學院學科特點、學生特長等具體情況,確定本學院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賽事清單,同時確立諸如“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挑戰杯”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數學建模大賽、力學競賽、英語競賽等賽事以及學科專業競賽的品牌賽事,重點培養和資助,長期培育項目和團隊,建立大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全過程、全方位培養機制,調動學生創新的主動性,引導學生將創新興趣轉變為創新實踐。

2、項目培育

學院應當采取多種形式得調研,根據學院具體院情,結合學校、學生的專業情況,制定本學院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規劃,常年為各類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尤其是本學院確定的品牌賽事儲備項目和團隊,注重高低年級學生的合理配置,對重點課題進行立項和資助,實行項目制管理,注重課題項目的培育,加大對立項課題在師資、經費以及實驗場所等方面的支持力度,重點攻關省部級以上團隊項目,力爭取得較好的實踐效果。大學生課外科技創新活動得持續深入開展是增強大學生創新意識、提高創新能力和拓展綜合素質的有效載體,它對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創新型人才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作者:萬超 單位:西安科技大學能源學院

主站蜘蛛池模板: 老鸭窝视频在线观看| 五月丁香综合激情六月久久 | 鲁一鲁一鲁一鲁一曰综合网| 少妇又紧又色又爽又刺激视频 | 特级精品毛片免费观看| 亚洲码国产精品高潮在线| 久久99久久99精品免观看| 亚洲性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曰本| 免费看美女被靠到爽的视频| 新国产三级在线观看播放| 亚洲日韩乱码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 成 人片 黄 色 大 片| 欧美黑人添添高潮a片www| k频道国产在线观看| 国产八十老太另类| 丁香狠狠色婷婷久久综合| 国产手机在线精品| 老熟女高潮一区二区三区| 成年美女黄网站18禁免费| 99精品电影一区二区免费看| 久久99精品国产麻豆| 99精品人妻无码专区在线视频区| 波多野结衣av手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无码一本二本三本色 | 中文在线8资源库| 99久久综合狠狠综合久久| 日本xxx在线观看免费播放| 26uuu另类亚洲欧美日本| 亚洲国产欧美一区二区好看电影 |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第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毛片在线完整版| √在线天堂中文最新版网| 亚洲h在线播放在线观看h| 熟女性饥渴一区二区三区| 自愉自愉产区二十四区| 97精品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 日本午夜免费福利视频| yy6080久久亚洲精品| 人禽伦免费交视频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