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筆記
時間:2023-09-03 14:47:0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筆記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大學生 心理健康 影響因素 解決措施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1.062
近年來,由高校大學生心理問題引發自殺或休退學等現象屢見不鮮。最近一項以全國6萬名大學生為對象的調查顯示,20.23%人存在不同心理障礙[1]。這數據闡明心理健康已成為困擾大學生學習與發展的重要障礙。所以,健康的心理品質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將來走向社會,在工作崗位上發揮智力水平、積極從事社會活動和更高層次發展的重要條件,有利于社會繁榮進步,同時對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也有重要實踐意義。因此,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影響因素及解決措施的研究具有重大意義。
1 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因素
1.1 自身因素
大部分大學生中學階段是上學到學校,放學后同家人居住在一起,甚至也有“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寶貝族”[2]。一旦進入大學后,許多事需獨立解決;大學課堂考試與教師授課方式的變化,對學生學習督促減少,致成績下降;部分大學生由于性格上不合群,為同學們所不了解、冷落甚是排斥;或是戀愛失敗,諸如此類的不良人際關系,使人產生精神壓力。此外,大學是全國優秀青年聚集地,每人都具備許多優點。跟周圍同學相比,會發現很多人在不同方面比自己優秀。因此,不平衡比較給人帶來自卑、迷茫、失落、自責。
1.2 家庭因素
家庭經濟情況以及家庭結構完整與否,都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家庭經濟收入的差距直接影響到孩子進入大學的消費能力[3]?,F代校園里大學生配iPhone手機、帶筆記本電腦甚至開轎車上學現象很常見。但部分貧困生要靠為家庭經濟條件好的學生服務獲得生活費。兩極分化的生活狀態易使大學生之間形成自傲或自卑心理。離婚或是單親家庭學生由于缺乏父愛或者母愛易使學生患上抑郁病等精神疾病。
1.3 學校因素
目前大部分高校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不夠,對心理健康輔導的過程流于形式,沒有真抓實干。缺乏全員育人意識,往往導致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孤立無援,沒有形成系統體系[4]。缺乏專業化心理健康咨詢師以及配套的咨詢機構。如高校輔導員大部分沒有受過心理健康知識培訓,雖與學生接觸最為密切卻沒充分發揮作用,有大學生心理困難問題沒及時得到疏導與解決。
1.4 社會因素
當代部分大學生沉迷于虛擬網絡游戲當中[5],當前不斷變化的思想觀念、社會生活環境等對大學生產生深刻影響。就業競爭加劇,所帶來職業選擇提前及與之相關的高強度心智付出等也使大學生心理壓力進一步加大。由于學校不如人、缺乏工作經驗、工作能力不強,使應屆畢業生在就業中飽受歧視,致應聘失敗,也加劇大學生的精神與心理壓力。
2 解決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措施
2.1 改變自身的學習方法與評價方式,創造良好人際關系,塑造良好人格
掌握學習方法與中學不同點,適應大學學習,盡快摸索出不同授課老師的規律,及時調整學習方法。正所謂“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各人”。在學習方面要做到“三到”、“四邊”法(心到、眼到、手到,邊看、邊批、邊劃、邊寫)、結構學習法、比較學習法等以及充分利用學校師資、圖書館以及因特網資源,加強對本專業認識,努力培養專業興趣與自信。在人與人交往中學會“外圓內方”處世風格,協調彼此關系,經得起各種各樣的摩擦,為個人發展、發揮自己潛力創造良好人際環境。在認識與評價自身時深刻明白到現在評價標準越來越多樣化。學會綜和地自我評價,肯定自己在現實中各方面的成長。心悅誠服地看待別人優勢,虛心學習別人優點,以彼之長補已之短。
2.2 正確對待家庭及其經濟情況
正確對待自己家庭經濟情況,要選擇合適消費場所消費,無需攀比,做到量力而行。對于單親家庭,雖然缺少部分愛,要更加體諒親人的不容易,他們的照顧使我們健康與茁壯地成長。多一份體諒,少一份抱怨。更嚴格要求自己,努力繼續使自己變得更優秀,堅信自己并不比別人卑微。
2.3 優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結構與專業人才培養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個復雜綜合的系統工程,需要學校內各部門相互配合,各學科間相互協調、相互滲透,也需要全體教師共同參與。只有這樣,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真正開展。學校應采取多樣化形式來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課與選修課、普遍測量與重點干預、個體咨詢與團體輔導、接受教育與自我成長結合,完善心理健康體制,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積極提倡舉辦心理健康知識宣傳講座、演講比賽、知識競賽、觀看勵志電影[6]等活動潛移默化滲透相關知識。提高輔導員心理健康專業水平,針對性地解決大學生心理問題。繼續加大對貧困生經濟上支持,優先考慮貧困生的勤工儉學。
2.4 充分利用社會各渠道,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
社會各界企業單位為大學生提供更多實習平臺,提高解決實際問題與職業能力,迎接嚴峻的就業形勢,提供更多的獎助金頒發給優秀貧困生。利用現代化便利的網絡資源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
在求學期間,要打牢知識根基,拓寬人際交往,學會理財。一個人的人生線是由自己描繪的,同樣的起點,卻不一定有同樣的終點。大學生要在充分剖析自我的基礎上確定符合自己的發展目標,制定出實現目標的路線,塑造健康的心理素質,不僅可以更好適應大學生活,還可以為更好立足于社會做準備。
參考文獻:
[1]向陽.大學生心理健康管理研究――基于公共管理角度[D].華中師范大學,2012.
[2]陳東勇.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原因探析及應對措施[J].高教高職研究,2010,(228).
[3]田彩芬.淺析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及心理健康的實現[J].教育論叢,2011,(173).
[4]李悅.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對策研究[D].吉林大學,2012.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作弊,心理分析,對策
現代學校教育中,考試已成為檢測教師教學效果和大學生在校期間學習情況的一種重要機制,是在校大學生所不可避免的學習生活中的重大事件??荚囎鞅赚F象也由來已久,它伴隨著考試制度的出現而出現。近年來,隨著國家各類考試的增加,考試作弊現象在各高等院校均有不同程度的存在,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趨勢,也呈現出了新的特點和新的狀況,嚴重影響到高校的校風學風建設和教育質量。
一、大學生考試作弊的新特點、新狀況
新時期下,大學生考試作弊現象呈現出新特點、新狀況,具體分析,主要歸納如下三個方面:
1.考試作弊范圍面廣。相對于高等教育入學考試、研究生入學考試等高規格高質量的國家級考試而言,高校內部的考試在作弊性質上不具有違法性,處理的結果也不具有嚴厲性??荚囎鞅椎娘L險低、代價小,刺激著許多大學生在考試中抱著博弈的心態去實施作弊。這種現象普遍存在于我國高校中,包括像北大、清華等這樣的名校也不例外。作弊大學生的數量多,內容的深度大,而且有不少大學生幾乎是門門作弊、科科作弊。
2.考試作弊隱蔽性強。在當代大學校園里,夾帶、交頭接耳、抄卷等傳統的作弊手段已很少見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大學生考試作弊的手段和方法也日趨現代化,“科技含量”得到充分體現。例如手機、無線耳機等,因為它們自身小巧、攜帶方便、存儲量大且方便作弊,使它們在大學校園充分顯露出附加功能和價值,成為了大學生作弊的新寵。
3.作弊成功率高。經過對大學生作弊的分析,不難發現寬松的考試紀律、溫和的處罰管理學論文,是驅使大學生作弊的動力之一。一般情況監考老師總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即使發現有作弊的情況,一般也是先給予警告一次,并不會立即對學生按作弊處理。這樣一來,往往縱容了大部分學生,作弊現象有禁無消。
每個時代的青少年都有各自不同的特點,都帶有時代的鮮明痕跡。尤其現在備受社會關注的80后、90后,尤其是90后,他們在重重壓力下,探索真我,渴望自由;思維與情感方面,沖動而極端,單純而脆弱。而且不得不說的是,大學生正處在青春迷茫期,由于不可避免地過早與社會接觸,許多負面的影響隨之而來??荚囎鞅妆愠闪怂麄?ldquo;張揚自我”的“舞臺”,但探究他們的考試作弊的心理原因,可謂五花八門,一果多因。
二、大學生考試作弊的心理原因分析
從處分作弊學生的實踐來看,幾乎所有大學生都知道考試作弊是違紀行為,各高校對大學生考試作弊情況處罰都很嚴厲,但仍有部分學生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不惜以身試“法”。大學生作弊日益嚴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學生自身問題、學校方面的問題和社會方面的問題。下面主要從學生自身問題方面入手,側重分析影響學生作弊的心理原因,試圖尋找防止、減少甚至杜絕學生作弊的相應對策。
1.從眾與習慣心理。對于部分學生來將,作弊不作弊他們都能考的不錯的成績,平時這部分學生對學習得態度是端正的,認真聽講、認真筆記。如果說大學生作弊從心理態度及主觀動機可分為積極主動的心理因素和消極被動的心理因素的話,對于這部分“跟風”、“隨大流”作弊的學生,在主觀上他們的作弊應是屬消極被動的心理因素。對于這一部分考試作弊的學生來說,作弊往往還有悠久的歷史,而且成為他們生活中的一種不良習慣。遇到考試,習慣性作弊,逢考必作弊,大考大作弊,小考小作弊。
2.僥幸與過關心理心理。實際上,作弊就是一種賭博性質的博弈現象。在作弊之前,許多大學生會把作弊的難度系數、風險系數及學校處罰后果的嚴厲性及成功的概率綜合的分析起來,當作弊的失敗概率較高、得不償失時會讓一部分人不敢鋌而走險,進而只能老老實實的考試。再加上部分監考教師不愿意對作弊的學生一棒子打死,往往只是提醒一下,重的也不過是讓學生提前交卷。有些學生就利用教師的這種同情心,沒有羞惡感,大著膽子作弊。也許正是嘗到了弄虛作假的“甜頭”,一部分學生的僥幸心理更加凸顯,相信自己能夠遇到好的監考老師自己也會碰上好運氣,導致作弊風盛行。
3.逆反心理。大學生正處在熱血沸騰的年華,他們有自己的行為方式。社會的進步,讓他們已不絕對迷信老師的言教和權威管理學論文,相反,在大學課堂上經常會出現學生和跟老師辯駁的景象,甚至有時學生說的有理有據,讓老師啞言失色。特別是我們所說的90后。在社會、家庭重重壓力下,他們探索自我,喜歡張揚個性。有了挑戰老師權威的經驗后,這種叛逆的心理也擴張到了考試,他們把平時對學校考試制度、任課教師的不滿,發泄在考試過程中,享受這種叛逆行為給自己心理器官帶來的刺激和。
4.浮躁心理。當前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過程中,人們對傳統的懷疑、批判,使得傳統的價值觀念、意識系統崩潰,以“利”為目的逐漸主導了人們的行為和觀念。社會、高校充滿著浮躁的氛圍,上至教授、下至一般教師人浮于事不安心做學問,行走于名利場上,完全丟失了社會賦予知識分子這個特殊集體的歷史責任。這樣的氛圍也給學生帶來不良的引導,我們的大學生為了能夠爭排名,拿獎學金、獲榮譽等個人利益,也很自然的躁動起來,一心只要結果、不要過程,任何事都想一步到位、一勞永逸,對于考試作弊大多存在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的心理,視作弊為達到成功的最快最佳的方法和途徑。
三、對策研究
考試作弊不論是從學生道德素質的角度,還是從學風校風的角度而言,其負面的影響都是不言而喻的。要想從根本上治療、預防高校大學生考試作弊頑癥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從大學生的思想入手,分析最為微觀的心理變化和心理動機,從各個方面齊抓共管,綜合治理,進而標本兼治,不給考試作弊留生存的死角。
1.大力加強高校大學生的誠信教育。在分析了大學生考試作弊的心理成因后,應根據不同心理狀態來對學生的心理矯正和思想引導:身體力行幫助大學生在心理上構建、培養健康的思想品質。最重要的是樹立良好的競爭心理;必須要讓同學知道誠實信用是做人做事的最為根本的底線。
因此,要有一套持續有效的教育機制。傳統高校誠信教育基本以簡單說教為主,對于傳統道德與現代社會發生沖突的現象解釋乏力。雖然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各種因素的影響,但仍處于形成和發展階段,具有很大的彈性和可塑性。再加上他們獨特的心理特點,學校和教師應該轉變思想,多用大學生的思維去管理大學生,平等互敬,激勵鞭策,用朋友的身份去分析作弊的利弊和誠信缺失的危害。因為,同樣是教育引導,用平等的身份激勵引導遠勝于以一名管理者的身份高高在上。
2.全面構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我國高校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機制仍不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機構還未完善起來。而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缺必須有一定的制度、組織領導機構和專兼職人員作保障。因此,對于高校而言,亟待建立相應的組織領導機構并明確工作職責,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軟、硬件及師資做出明確規定,點面結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學性與實效性。除此之外,高校還可以通過心理健康教育機構管理學論文,分設專門負責學生誠信事務的部門等。此處的心理健康教育重點在于積極的早期預防和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將被動消極的、診治式的、面向少數人的心理咨詢和心理矯治轉向主動積極的、塑造型的、面向全體學生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要通過各種途徑,運用多種方法,加大普及宣傳力度,喚起師生對優化心理素質;將分析作弊學生的內在心理與誠信教育結合起來,切實有效的分析作弊的心理成因,從根源上加以杜絕。
3.創新考試方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高校和教師可以對自己的教學內容、教育方法、考試方法進行調整,讓大學生在快樂中實踐中學到知識領會知識。充分考慮學生基礎的差異和個性的不同,實行彈性學制,由學生根據學分要求自主選擇課程;改革考試制度,可以采取改變考試形式,綜合考察學生的學習、創新能力;創新學生評價體系,改傳統卷面成績占主導的模式為重學生創新思維和個性的發揮的形式,從而控制學生浮躁心理,變“被”考試為一種衡量自我的快樂之事,這樣考試風氣自然將得到有效提高。
4.完善考試作弊懲罰機制。當大學生把作弊的價值看得越高,有目標激發的動機越大。因此,只有加強處罰力度,提高學生作弊風險,嚴格執行現有的懲罰制度,甚至可以通過立法形式規范考試管理,讓考試作弊者不僅承擔學業上的后果,而且還需要承擔一定的法律后果,才能從制度上來遏制各類作弊的心理動因,消除作弊動機,預防考試作弊。
[參考文獻]
[1]蔡景華.關于大學生誠信教育的幾點思考[J]. 中國地質教育,2005,1.
[2]張愛芳.當代大學生學術誠信問題及其對策分析[J]. 新西部,2010,7.
[3]劉靜.經濟轉型期大學生誠信教育體系建立的動力機制研究[J]. 天府新論,2010,4.
[4]徐建輝.也談考試作弊的危害及對策[J]. 繼續教育研究,2009,1 .
[5]左振,倪守建,強景.大學生誠信考試的研究[J]. 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09,2.
[6]李軍.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J]. 濟南大學學報,2002,4.
[7]查恒效.高校學生考試作弊分析與對策[J]. 教育與教學,2010,2.
論文摘要:闡述了閱讀療法的概念和作用,分析了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探討了高校圖書館開展閱讀療法的意義和作用,并提出高校圖書館開展閱讀療法服務的方法和技巧。
目前我國正處在社會因素急劇變化的時代,生活節奏加快,競爭13益加劇,對人們的思想形成了強大的沖擊。當代大學生由于成長過程中的自身因素和社會因素,心理疾患已成為普遍而又嚴重的問題。為數不少的學生在性格、情感上存在缺陷,相對缺乏獨立自理能力,而且耐挫力較差,適應能力偏弱,導致在人際交往和面對新環境時引發出許多問題。與此同時,大學生們還存在著許多心理壓力,這些壓力來源于很多方面,有社會各種輿論帶來的壓力,有家庭傳統觀念和教育觀念與自身觀念的沖突帶來的壓力。大學生因心理障礙而休學、退學的占總退、休學人數的30%左右,自殺、犯罪的發生率也呈上升趨勢。以上情況不得不引起我們對當代大學生心理狀況的擔憂和如何應對的思考。圖書館是大學生學習和獲取信息資源的地方,對學生的學習和思想的形成有著巨大影響。為使圖書館發揮預防、化解、排除大學生心理問題、思想問題的教育職能,近些年興起了“閱讀療法”,用以治療大學生心理問題。如何利用圖書館的有效資源,拓展高校圖書館服務內容,開展有特色的個性化服務,引導學生通過閱讀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治療心理疾病,是目前高校圖書館應該重視的一種新型服務方式。
一、閱讀療法的概念與作用
所謂閱讀療法,是運用生理學、醫學和讀者心理學的原理,通過有選擇的讀物和指導性閱讀,來尋求心理問題的答案和解決的辦法。閱讀療法能夠排除讀者的心理困擾和心理障礙,改善情緒,調整其心理狀態和行為方式,以達到輔助醫療的治療目的。作為一種簡單方便的心理自助療法,其應用已越來越廣泛。美國科學家斯塔克在一項全美調查中發現,84%的心理醫生在使用閱讀療法,該療法在增進自信、改變行為和人際關系方面有特別療效。
閱讀療法通過治療者向讀者推薦一些有益的相關書籍,使讀者通過閱讀來達到緩解、消除心理失調,促進心身健康,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作為人的精神食糧的書籍,自古以來就有充實人的精神、滿足人的欲求、啟迪人的心智、調節人的情緒的作用。閱讀療法的干預水j可分為四個方面:智力的、社會的、行為的和情緒的。在智力水平上,閱讀療法可激發讀者對自己的態度與行為進行反思與分析,并意識到處理問題的方法,獲得關于人的行為的知識,拓寬自己的知識面,發展自己的必趣;在社會水平上,閱讀療法能擴展人的認識范圍,強化禮會和文化規范,增強社會責任感,也有助于讀者培養正確的人生觀,更加有效地生活;在行為水平,閱讀療法可增強人的活動能力,給讀者提供機會,以便在想象中體驗各種行為模式,考察其可能的結果,也有助于抑制不成熟的行為,促進成長;在情緒水平卜,閱讀療法可使讀者獲得許多經驗,在閱讀過程巾可以有意或無意地獲得情感的支持、認同,并通過體驗作者設定情境中的恐懼悲傷,使內心的焦慮得以釋放,使情感凈化,從而使被壓抑的情感和體驗進入意識之中,開通情緒和沖動表達的渠道,獲得領悟,為讀者提供機會以了解自己的動機和他人特定情況下的動機,找到解決類似問題的辦法。閱讀療法既可以單‘地使用,也可以與其他療法…起使用。閱讀療法的關鍵是推薦的書籍應符合治療目的、當事人的病情和病兇以及閱讀水平、閱讀興趣。要避免觀點模糊甚至錯誤的書籍。閱讀過程中,讀者若能撰寫讀書筆記,并得到治療者積極的關注和指導,則效果更好。因為閱讀療法有無壓力、無顧慮、無強制性、具有暗示作用的獨特優勢,使讀者易于接受。
二、高校圖書館開展閱讀療法的意義
1.通過閱讀療法使大學生及時排除心理困擾。大學生目前患心理障礙疾病的人數在不斷增加,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因此,應當采取預防為主,標本兼治,防重丁治的原則,以便有效地抑制住患病率二升的不良趨勢。讀者到圖書館可以無精神壓力、無顧慮地進行閱讀治療,也不必支付咨詢費用就能解決心理問題。因此閱讀療法相塒于心理咨詢而言,具有明顯的優勢。而且閱讀療法具有娛樂、信息、益智、領悟等功能,有利于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矯治,如同英格蘭布里斯托爾大學醫生經過多年的研究認為的:“閱讀詩歌比吞服藥丸能更有效地治療焦慮癥和抑郁情緒”。調查顯示大學生70%曾經通過讀書來解決心理困擾、排除心理障礙。所以閱讀療法不失為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種好辦法。
2.拓展了高校圖書館的服務內容與方式。治療大學生的心理障礙,圖書館是責無旁貸的。閱讀療法服務的丌展是對幾十年傳統、被動的圖書館閱覽服務方式的一種挑戰,它順應了信息社會高校圖書館發展的需要,增強r高校圖書館在社會文化、信息市場的競爭力。
3.發揮了高校圖書館的教育職能。高校圖書館除肩負著信息眼務的職能外,還宿負著對火學生進行思想、心理、文化、信息素質等多種教育職能。圖書館作為人才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高校教育的第二課堂,應當充分發揮自己的教育職能,利用自己的資源優勢,以書籍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4.有利于逐步完善閱讀療法的理論與應用。閱讀療法在同的研究歷史較短,理論與應用研究十分匱乏,它的作用機理和應用效果還處在研究探索階段。高校圖書館開展閱讀療法,可以積累經驗,在實踐用中加強對閱讀療法的研究。
三、高校圖書館如何開展閱讀療法
1.圖書館工作人員要加強學習。由心理咨詢師對館員進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輔導。工作人員要極大地豐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必須具備圖書情報專業知識、心理學、醫學等基本知識,不斷地加強自身繼續教育,提高業務素質,充分了解學生的各種心理需求。
2.廣泛宣傳閱讀療法。我國對閱讀療法的研究還很少,研究進展較遲緩。圖=館可以利用宣傳欄、校,播站,舉辦講座等大力推介閱讀療法,向學生介紹閱讀療法的作用與基本常識。大學生中常見的心理困擾和心理障礙,一般都能從圖書館收藏的書刊資料中找到排解方法。這有助于大學生在大學期間,乃至今后到社會上能夠自覺而有效地利用圖書這種特殊的藥石預防和凋適心理障礙,使之終身受益。例如,某圖書館舉辦j,“閱讀療法”展覽,以“現代生活的第二起居室——健康閱讀——快樂生活”為主題,推廣“以書為藥”的閱讀療法,并向讀耆推薦古代閱讀療法處方一一清代張潮開列的閱讀療法書目書本草和改編的常用對癥閱讀療法書日。
3.圖書館設立專門的閉讀臺療室。閱讀治療室應為專的閱覽室,環境應布置得輕松幽雅,使讀者感到精神放松。藏書要經過精心選擇,放置針對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有幫助的文獻。由經過培訓的咨詢靖員,提供心理咨詢書刊目錄和專題文章,輔導讀者進行有效閱讀。
4.進行網絡心理咨詢服務。在校園宣傳心理健康教育常識,}傳具有啟發意義的佳作。讓更多的網者來學習。推薦優秀書目,以利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閱讀。還可以和來訪者在網絡進行交流,解答他們的困惑,使更多的大學生獲益。
5.豐富館藏資源,編制專題書目。閱讀療法必須有相應的館藏資源,應根據需要合理地進行文獻配置。還要根據學生需求,有針對性地、經常地提供心理咨詢書目、刊目、專題文章,開展導讀工作。
[關鍵詞]女大學生犯罪心理對策
近年來,不時有在校女大學生犯罪的報道。雖然,女生只占犯罪大學生的極少數,但其對社會造成的負面影響不能小看。研究其犯罪心理,進行有針對性地矯正工作,對于降低女大學生犯罪率,不無益處。
一、女大學生犯罪心理種種
犯罪心理是指行為人對其所實施的危害社會的行為及其危害結果所持的故意或過失的特殊心理狀態。從近幾年所報道的女大學生犯罪情況來看,女大學生犯罪多是出于故意。既有因貪圖享受而去盜竊或坐臺的,也有因感情受挫而無法承受而走上犯罪道路的,還有因各種原因所致的心理失衡而觸犯法律的。
(一)愛慕虛榮、貪圖享受的心理
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部分女大學生的價值觀和道德觀發生了改變和錯位,她們高消費心理突出,把穿名牌服裝,買高檔商品看成一種時髦。有的甚至把物質利益作為衡量個人成敗得失的尺度。對物質享受和滿足虛榮的過分追求誘發和刺激了女大學生們去進行偷盜、搶劫、詐騙等違法犯罪活動;有的女大學生甚至拋棄了個人的基本道德,出賣肉體、出賣靈魂。據調查顯示,在校女大學生犯罪,從事和盜竊的占到了70%,主要原因就是虛榮心過強,受社會不良習氣的影響,喜歡攀比,貪圖享樂造成的。
(二)不成熟的戀愛心理
煥發著青春朝氣的大學時代,青年期性機能的成熟與性意識的覺醒,引起了女大學生心理上的微妙變化。如今隨著人們的社會觀念和生活方式的改變,戀愛問題已滲透到她們的學習、生活、人生態度、理想等各方面。然而,由于女大學生的戀愛心理并未完全成熟,她們心理波動大,易沖動,加上她們社會閱歷淺,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下,如果缺乏正確的引導,她們就很容易走上歧途,甚至誘發犯罪。這類犯罪在女大學生犯罪中占有相當比例。
1、戀愛受挫能力差。女大學生一旦陷入熱戀之中,往往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缺乏理智的駕馭能力,對戀愛對象過分依賴,稍有波折就痛苦萬分。一旦戀愛受挫,即會情緒失控,無法自拔。如江西某大學的王某因與男友黃某某發生矛盾,認為以后兩人不可能生活在一起,遂產生先毒死男友,然后自殺的念頭,并付諸行動。
2、性心理不健康,缺乏性責任和性道德。大學期間,女大學生的生理迅速走向成熟,開始對性充滿了好奇和渴望。部分女大學生輕率偷嘗禁果,結果付出了身心健康、學業、名譽的慘重代價。如南京某學院學生程某戀愛后,偷嘗禁果、未婚先孕,后遭男友拋棄。為了籌集打胎的錢,在現任男友的慫恿下,她鋌而走險,以約會網友為名實施搶劫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
3、戀愛交友不當,導致犯罪。女大學生喜歡閱讀文學書刊,喜歡把書中的白馬王子當成現實中的理想,她們的愛情觀單純,天真,信奉愛情至上,一旦遇上自己愛的人往往會不顧一切,一頭陷入感情的深淵,置道德與法律于不顧。而現實生活是那樣復雜,那些心術不正的愛情騙子就利用女大學生的這一弱點,屢騙得手。當現實將夢幻擊得粉碎時,那些心靈脆弱的女大學生就易走極端,并最終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如西南某大學的一個女大學生被愛情騙子拋棄之后,痛不欲生,舉起了手中的刀,成了殺人犯……。又如,北京某大學新聞系女大學生黃雅寧因愛上黑道“老大”,無法回頭而犯了包庇罪。
(三)貧富差距導致心理失衡
目前,因家庭困難造成經濟緊張而陷入困境的大學生在大學里占有相當大的比例。據統計,每年全國26.4%的大學生支付不起學費,13.5%的大學生甚至連生活費用都有成問題。高額的學費與生活開支增加了他們的心理負擔,而貧困的女大學生的心理負擔尤甚。經濟的窘迫使她們的心特別自卑敏感,她們不愿讓同學知道她們的情況,她們的苦悶只能壓抑。一旦有什么事傷及她們的自尊,導致心理失衡,她們就很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如家境貧寒的上海女大學生小董,靠每月家中寄來有限的生活費,幾乎沒有余錢買學習資料和娛樂。眼看同寢室同學穿著時髦,出手闊綽,她的心理逐漸失衡。一次,室友外出時忘記拿放在書桌上的手機,結果被小董“順手牽羊”。此后,她又接連多次盜竊同學手機,甚至在打工做家教時,將學生家里的筆記本電腦也拎走了。又如2003年6月,北京某大學2000級女學生奚某因看不慣同學平素處處炫耀自己有錢、目中無人的做派,偷走同學寶來1.8T型轎車。④
(四)自卑、敏感的偏激心理
步入大學后,部分女大學生表現出種種不適應。她們由于缺少生活閱歷、交往經驗,而自尊心又過強,在與老師和同學的交往中受到挫折后,便回避與人交往,以至陷入無端的自我封閉之中,形成多疑、自卑、敏感的性格。在遇到沖突時,這部分人容易采取極端的暴力方式解決問題。如蘭州理工大學土木工程系的三年級學生張君慧與男友李某因瑣事發生口角,張便拿出隨身攜帶的水果刀朝李左胸部捅了一刀,李經醫院搶救無效死亡。張個人也因故意傷害罪被法院判處有期徒刑15年,剝奪政治權利三年。
(五)報復、泄憤的心理
由于心理發展不成熟,情緒不穩定,當女大學生面臨一系列生理、心理、社會適應的課題時,心理沖突矛盾時有發生,這些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導、合理解決,久而久之會形成心理障礙,以致做出一些過激的行為,以泄其憤。如蘇州某大學的王某因當尼姑被拒絕,懷疑別人戲弄她,為泄憤,就撿起石頭狂砸銀行及路邊公物。
二、預防女大學生犯罪的對策
具有美好前途的女大學生因為觸犯法律,身陷囹圄,這是十分令人痛心的。因此,預防女大學生犯罪,既是學校的任務,也是司法機關和社會各方面的共同任務。只有社會各界共同創造一個有利于女大學生發展的環境,預防女大學生犯罪才能取得明顯效果。
(一)強化大學生的法制教育,增強大學生法律意識
目前,我國針對在校大學生的法制宣傳教育仍很薄弱。在開設課程發面,各個高校都普遍重視專業課、外語等,而往往忽視思想道德的教育。而開設的法學基礎課和思想政治課針對性不強,內容僵化,一般局限于講授一些法律基礎知識,導致一些大學生接受教育的效果不理想。特別是學校招生規模逐年擴大,而校方對學生的德育等管理卻未加強,存在重知識“輸入”而輕思想品德的“塑造”,致使一些大學生在對物質享受的盲目追求中迷失了方向,犯罪的數量才會與日俱增。有些人在實施盜竊行為時都不知道自己是在犯罪,法律意識比較薄弱。對此,各大專院校應首先增設法制宣傳欄、宣傳刊,采取各種方式有針對性地加強法律常識教育。其次是加強與司法機關的聯系,由司法機關工作人員結合校園內的案例講危害,使大學生在實案中學法懂法,起到引導和教育作用。最后是學校應將法律學習貫穿于整個高等教育階段,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通過開展課堂教育,結合校園文化生活,開展主題教育、法律專題講座、知識競賽、法律咨詢等活動,促進大學生法律素質的提高。
(二)加強對女大學生的心理引導,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
女大學生的犯罪固然與其法制觀念有關,但從上述案例可知,女大學生走上犯罪道路主要與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質有關系。根據一些地區和高校的調查統計發現,來自農村和小城鎮的學生有心理障礙的要高于來自城市的學生;大城市的學生的心理問題的比例要低于小城市的比例;女生心理問題的比例高于男生;大學二年級有心理問題的比例高于其他年級。因此,預防女大學生犯罪,應該法制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雙管齊下,其中又應以心理健康教育為主。因為當她們心理失去平衡,不知所措、走投無路時,哪還管法律的規范。
1、引導女大學生控制情緒,消除其人格障礙。針對女大學生特殊的生理、心理特點,學校要有意識地開展生理、心理健康知識講座、開設女大學生心理咨詢機構,幫助她們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提高應對挫折的能力。
2、引導女大學生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由于長期以來的應試教育的影響,中學生在中學的學習生活多處于相對封閉狀態,社會實踐的機會不多,一心一意考上大學幾乎是唯一的目標,造成人際交往能力普遍較弱,來到大學之后,四年或五年的集體生活中該如何與周圍同學友好相處,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有相當多的大學生不知如何做。因此,學校應在大一第一學期開設有關人際交際學方面的課程。針對女大學生心細,比較敏感的心理,輔導員應當經常關心女大學生的生活,特別是貧困女大學生的生活及心理狀況。引導女大學生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
3、培養女大學生成熟的戀愛心理。由于我國“談性色變”,加上我國的應試教育,因此,女大學生們在高中以前,可以說,對性是朦朦朧朧的。一進入大學這個開放的環境,免不了對異性產生好奇感。因此,學校的教輔人員要有意識地開展女大學生性心理健康知識講座,教育她們擺正戀愛與學業的關系。
總之,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應該滲透在教育觀、人才觀和生活觀中,教育模式也應以預防性為主,教育領域應從人格輔導擴展到學習、職業、生活輔導等等。
(三)重視對女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隨著普通高校的擴招,女大學生在其中所占比例也在逐年上升。由于人數的增多及就業歧視,女大學生的就業形勢不是很樂觀。因此,在大學里流傳著一名話:“找份好工作,不如找個好老公?!辈糠峙髮W生不愿將自己的精力過多投入到學好文化知識的理想奮斗中,她們的目光只停留在現實上,整天挖空心思想現在就能如何更好的享樂,如何才能釣個“金龜婿”。所以,在女大學生進行“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四自”理想信念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幫助她們提高對社會現象的認識、分析和辨別能力,增強她們對社會負面影響的免疫力。幫助她們克服女性的個性缺陷,發揚自身優勢取長補短,樹立健康的價值觀和遠大的理想。
[參考文獻]
摘要: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我國高職大學生目前的心理狀況越來越復雜,且在網絡的沖擊下,出現了很多心理問題,但是現在大學生自我防衛意識非常薄弱,因此,本文對高職大學生的自我防衛意識的培養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高職大學生 自我防衛意識 培養分析
一、高職大學生在心理上的問題及自我防衛意識的培養
(1)高職大學生在心理上的問題
第一,高職大學生由于進入一個新的環境,各方面都出現不適應的現象。特別是在心理上,如果自己不主動去交流,認識新的朋友,就會不由自主地陷阱恐慌,寂寞的情緒當中。如果處理不當,不能及時消除異樣心理,就會使學生內心產生厭學,抵觸的心理。還有學生因為考不到理想大學而產生的自負感在做怪,高中三年的奮斗,辜負了父母的希望,消極心理產生的壓力難以緩解。學歷就是敲門磚,一些企業單位,用人單位對高學歷的追捧,使得高職學生看不到自己的未來反而陷入了渾渾噩噩的校園生涯。某些學生由于選擇了不感興趣的專業,認為所學的知識對未來一點幫助也沒,前途感到渺茫,行為消極,每天都在混日子。
第二,大學生普遍存在迷茫,無法正確處理矛盾的現象。改革開放,經濟飛速發展,在經濟全球化的形勢下,各種思想交織、混雜,西方文化的來襲,沖擊著中國幾千年來的傳統文化。在這種中西方文化、價值混雜時代中,大學生在精神信仰上顯現出困惑與艱澀。他們叛逆而又迷茫,懷疑世界,同時也懷疑自我,沒有自己明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傳統道德與物質經濟的矛盾沖突中,不知如何選擇。例如目前廣泛流行著該不該扶老人的爭論,很多學生都不知如何選擇。
第三,大學生價值觀不正確。 在網上,搜索大學生跳樓,會發現,很多學生跳樓事件都發生在高職大學生身上,而這些大學生跳樓的原因大致有:愛情失敗、工作不順、學習壓力過大、受到委屈等。由此可見,大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過低,受到挫折、遇到困難就逃避,缺乏理智,心理素質薄弱。因此,需要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引導,指導其建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2)自我防衛意識的培養
首先是否定意識,也就是當事情發生時,自己給予否定,來減輕心理負擔和痛苦?;蛘咴谠馐艽驌糁?,選擇遺忘,這種心理防衛意識可以讓學生暫時從痛苦的思想中逃脫出來,獲得思想的解放。而不是一味困在難解的結中。
其次是潛抑的防衛意識,也就是在感情和念頭上進行抑制,將別人難以忍受的一些沖動或者念頭在自己尚未清晰的情況下,就抑制在心底,不讓它浮現出來擾亂自己的心境,從而保持了自己內心的寧靜,例如,很多學生想自殺的念頭出現的時候,合理應用這種防衛意識有利于學生以冷靜的態度面對生命。
再者是抵消防衛意識的培養,也就是說,當一個人心理不舒服的時候,通過另一件快樂的事情來沖淡這種感覺,以消除內心的焦慮不安,從而減輕學生的內疚感,使其繼續以樂觀的心態來面對生活,而不是一次被事情打擊而一蹶不振。
最后,應該轉移不良情緒,但是這種轉移不是說把不良情緒轉到他人的身上,而是借助周圍的事物和風景等,讓自己的情緒暫時松弛下來,或者找個安靜的角落,發泄自己的情緒,而不是悶在心里,越來越嚴重。
二、高職大學生日常生活常見問題及自我防衛意識的培養
目前,隨著網絡的發展及其在生活中的遍及,越來越多的高職大學生被網絡詐騙,購物詐騙就是其中之一,而人身詐騙的也很常見,學生在使用網絡的同時,應該給予正確的引導,以避免掉入網絡的陷阱中。其次,目前寢室盜竊是一個很常見的現象,其引起了社會的關注和重視,很多大學生隨意將自身的手機、筆記本電腦等放在桌面,沒有加強對陌生人的警戒,從而出現了多起貴重財物被盜竊的案例。再者,大學生的人身安全也是一個嚴重的問題,體現在校內生活和校外生活兩方面中,在校內寢室中用水用電由于操作不規范,存在著一定的安全隱患,而在校外,則由于自身缺乏一定的安全意識,而容易造成人身事故。
因此,應該加強對高職大學生自我防衛意識的培養,讓其提高對寢室內財務的警惕心,保管好自身財務,除了校園公寓管理人員,對于其他陌生人,如上門推銷的人,應提高警惕。在晚間睡覺前應注意關好門窗,將筆記本電腦收好。乘坐交通工具時應保管好自身財務。另外,在網絡安全方面,應該加強對學生的教育,讓其加強對網絡不良以及詐騙信息的警惕。建立專門的學生思政教育主題網站。應該利用各種方式、各種場合對學生進行教育。學??梢越iT的學生網絡教育網站,加強宣傳,吸引學生登錄網站。此外,學校還應盡量完善網站的管理,從學生角度出發,用大量正面、豐富的信息來影響學生的思想觀、道德觀,并有專門的教師網上值班,及時回答學生的問題,解決學生的思想困惑。從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最大程度抑制網絡詐騙事件的出現。
參考文獻:
[1]謝承力.高職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調查研究[J].大學時代,2006,(9).
【關鍵詞】大學生;犯罪;犯罪特點;犯罪原因;預防措施
一、調查狀況
2013年6月到2014年1月,我們對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北京理工大學、北京工商大學和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四所北京高校的大學生犯罪問題進行了科研調查。主要針對四所高校發放問卷1500份,其中有效問卷1480份,無效問卷20份。經統計分析可知,大學生的法律知識很大一部分來自于電視、網絡和學校的法律課程及教育,其中85.71%的學生認為只有違反法律的行為才屬于犯罪。不僅如此,高校保衛處和檢察院也反映大學生法制觀念淡薄,雖然社會危害性不大,但犯罪率一直在升高。
二、大學生犯罪的特點
隨著科技的發展、通訊技術的進步和信息交流的頻繁,各種不良信息隨之入侵,腐蝕大學生的思想,埋下犯罪的隱患。大學生大都處于青春后期,生理、心理都日趨成熟;他們屬于高智群體,擁有自己的見解,但仍存稚氣。大學生犯罪主要由以下幾個特點:
(一)犯罪類型集中單一,涉及金額小
根據我們的調查,大學生犯罪主要集中于盜竊和故意傷害這兩種。盜竊一般針對的是手機、筆記本電腦等這一類流通性和移動性高的物品,涉及金額較小。因為社會影響不大,所以司法機關對犯罪大學生的處罰都很輕微,而學校也僅是依據校規等給予處分。
(二)侵害客體、犯罪主體固定統一
很多大學生犯罪所侵害的客體一般都是學生,且大都是熟人。犯罪的大學生主要是本科一、二年級的學生,其中多以外地來市上學的大學生為主。一、二年級在校學生往往年齡小,心理不成熟,缺乏判斷力,所以是犯罪的主要人群。但近幾年來,犯罪主體范圍有不斷擴大的趨勢。
(三)犯罪方式多樣化、智能化
大學生了解和善用計算機和網絡,所以近年來大學生犯罪呈現多樣化和智能化的趨勢,危害計算機信息安全、利用網絡破壞市場經濟秩序或社會管理秩序以及侵犯公民人身財產權利的犯罪時有發生。另外大學生接受過高等教育,因此在犯罪中體現出同齡人所沒有的預謀行和計劃性。
(四)主觀惡意小,案件具有突發性
大學生犯罪中的案件,很多都是關乎于日常生活的突發性案件,惡意性較小。而且,大學生在犯罪之后一般認罪態度好,可以如實的供述自己所犯的罪行,在整個的犯罪過程中很少出現翻供的現象。
三、大學生犯罪原因分析
通過發放問卷,走訪、訪談,以及數據分析,我們可以從中看出引發當今大學生犯罪有社會、學校、家庭以及大學生自身等幾方面的原因。
(一)社會因素
據我們調查,71%的同學認為引發大學生犯罪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市場經濟的沖擊,導致部分大學生思想價值觀念扭曲。
1.社會貧富差距的影響。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貧富差距不斷加大。在大學校園中,出身富裕的大學生反而法制觀念薄弱;而貧困的學生因自卑、虛榮等心理,采取違法行為來“脫貧致富”。還有部分大學生由于心理扭曲,產生仇富心理,這種不健康情緒往往帶動了犯罪。
2.思想價值觀念扭曲。雖然社會評價個人成功的標準日趨多元化,但許多大學生仍把物質利益的多少作為衡量個人成敗得失的標準,過分的追求物質利益,甚至為了達到享樂的目的不惜違法犯罪。
(二)家庭因素
我組調查數據顯示大約有84%的同學認為家庭教育對預防大學生犯罪十分重要。
1. 家庭溺愛,教育失當。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在家受盡父母寵愛,卻也缺乏教育。從家庭到學校,尚未能形成獨立的能力和正確的觀念。
2.單親家庭,結構失和。家庭成員的缺失,家庭人際關系的不和諧是導致孩子心理扭曲的重要誘因,此類大學生易產生不良情緒而通過暴力等手段實施違法行為。
(三)學校因素
1. 大學教育體制存在缺陷。中國的應試教育,注重智力教育而忽視素質教育。在這種教育模式下,部分大學生法制觀念淡薄,沒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最終觸犯法律,違法犯罪。
2. 大學對學生管理相當薄弱。高校因資源緊張而導致人力不足,各方面的管理監督較為松懈,監管的漏洞為大學生犯罪提供可乘之機。
(四)大學生自身因素
首先,大學生心理素質差是導致大學生犯罪的主要原因。心理素質弱,受挫能力差使得許多大學生患上心理疾病,不良情緒使得他們遇到問題時容易產生極端的思想,走上違法犯罪道路。
其次,大學生法律意識淡薄。他們并不缺乏法律知識,而是法律意識和法律思維的匱乏以及法律權威的缺失。
最后,大學生自身的個性特點是誘發大學生犯罪的因素之一。大學生心理發育還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較差,暴躁易沖動,做事往往缺乏考慮。因此因情緒沖動而導致的傷害罪也占了大學生犯罪相當大的份額。
四、大學生犯罪預防措施
(一)社會預防
一方面,在當今社會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結合,適當遏制社會中的拜金主義風氣,創建健康文明的社會環境;
另一方面,社會必須給予大學生群體特殊的關愛與呵護。完善貧困大學生的資助制度和助學貸款制度,強化學校和就業中心等機構的作用,幫助大學生就業。
(二)學校預防
1. 法制宣傳教育。高??梢酝ㄟ^法制宣傳、知識競賽等形式加強法制教育,培養大學生法律意識;同時可加大與相關司法機關的合作,定期開展法制講座、實踐觀摩等活動。
2. 心理干預,健全人格。高校應該有意識的積極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知識的講座,并進行相關的心理咨詢,引導他們與他人建立正常的人際交往,完善交往能力,做到防患于未然。
另外還可以建立一套班級―系院―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機制,多層級把關,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三)家庭預防
在家庭預防中,應該強化父母對成年子女教育和管理意識,引導家長采取適當的教育方式,促進孩子思想觀念的培養。父母還應加強與孩子的溝通,配合學校等各個方面努力為孩子營造一個積極健康、溫馨的成長環境,預大學生犯罪。
參考文獻
[1] 黃福濤,李雨聰.北京市朝陽區2006―2008年青少年學生犯罪情況調查報告[R].中國犯罪學學會第十八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2009.
[2] 金歡歡.大學生違法犯罪心理研究述評[J].法制與社會教育文化,2013(17).
[3] 周振杰.當代大學生犯罪的現狀、原因與對策[J].教育法制,2012(8).
[4] 袁霞.和諧社會構建下的大學生激情犯罪成因及對策研究[J].法治研究,2010(1).
[5] 霍歡.論在校大學生盜竊案的處理[N].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6(6).
[6] 汪娜.法國青少年犯罪預防措施及其借鑒[J].域外借鑒.2012(5).
關鍵詞: 大學生“手機控” 基本表現 原因探析 解決方法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當代通訊科技迅速發展,人們因科技及其產品而使得生活品質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消費觀念同步更新,通訊、娛樂在人們的心目中日顯重要,尤其是“90后”、“00后”的大學生,一時一刻也不能離開手機,離不開虛擬信息世界。手機幾乎是大學生沉迷的“生命的全部”,所以大學生“手機控”現象嚴重,影響、制約了高校日常的教學、管理秩序,值得我們認真分析、積極解決。
一、大學生“手機控”現象
通訊科技的發展,直接將人們引到消費、娛樂的潮流最前線,科技產品由大哥大、座機的電話通話功能,迅速升級至通話、聊天(語音、文字、視頻)、微信、微博、游戲(程序附帶、在線式)音樂等,立體式網絡化功能全覆蓋,隨時隨地地滿足人們所思所想的生活需求,同時,也隨時隨地地引誘大學生沉迷虛擬的網絡世界,精彩炫目而不能自拔。課堂上,自習教室里面,教師在辛勤地講述、傳授知識,大部分學生卻在下面用手機偷著樂:或者戴著耳麥聽音樂、或者拿著手機QQ聊天、或者玩在線網絡游戲,自娛自樂而無視課堂學習,傳統的聽課做筆記的人則寥寥無幾。大學生極盡通訊科技之能事,手機從普通的Nokia、Samsung到OPPO、Iphone、Ipad等,不同品牌不同款式以最炫目的形式盡展校園;電腦亦然,從普通的臺式電腦,迅速更新至聯想、惠普、神舟等品牌手提電腦;從普通的通話迅速推廣至在線、QQ、視頻、等智能化功能。縱觀當今大學校園,大學生基本上是人均一部智能化程度較高的手機,據統計大學生人均擁有1部手機、0.6臺高配置的電腦(近一半的電腦為手提電腦),現代化通訊和學習工具人均花費在1萬元以上,資費人均月消費達50-150元。大學生將手機與電腦交互使用,互相聯通,一刻也離不開手機,儼然成了“手機控”。而所謂“手機控”,控,出自日語“コン(kon)”,取complex(情結)的前頭音,指極度喜歡某東西的人、喜歡的東西?!笆謾C控”就是有手機情結的人,其總把手機帶在身邊,否則就心煩意亂;就會感到不適應;經常下意識地尋找手機,不時查看;總有“手機鈴聲響了”的幻覺,甚至經常把別人的手機鈴聲當成自己的;當手機無法連線網絡、收不到信號時,脾氣也變得急躁。而這一群體中學生所占比例突出。
二、大學生手機控的基本表現
手機作為現代通訊的科技手段,自人類發明起就極大地造福于人類,服務于我們的生產生活,為人們所接受掌握,所需所用。但大學生在實際學習、生活中使用時,則一味地沉迷手機的各類產品,沉迷于手機的游戲、網聊等各種功能,出現“手機控”現象,具體為:
1.課堂表現。大學課堂教學一般還是以教師主講為主,學生聽課與討論互動為輔,但是目前,師生互動教學很難組織起來,任憑老師在上面如何苦口婆心地講授,學生卻自娛自樂,戴著耳機聽著音樂,漫不經心地看著老師上課;或者拿著手機在抽屜下面玩著未完的網絡在線游戲、手機程序游戲,或者在線起勁地用QQ聊著天;或者講小話、睡大覺(之前玩游戲太累)等。認真在聽講、做筆記和師生互動的學生則是寥寥無幾,只有在老師課堂巡查、考勤時學生才能清醒、專注一陣子。這樣嚴重影響了正常的教學秩序,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2.自習表現。教室的早晚自習或自由復習時更是百態叢生:座位上擺著一本或一些書(是否看過不清楚),學生打電話、QQ聊天(時常有提示音)、講小話、玩游戲(在線或程序)、上網(逛網店或查資料)、聽手機音樂等,自由出入、自娛自樂的景象隨處可見。
3.校園表現。校園里,見得最多的是步履匆忙的學生,邊打電話邊快步走路、或聽著音樂、或聊著QQ等,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自己的手機上,全然沒有什么安全意識、健康觀念、禮貌常識,多半是懵懵懂懂、迷迷糊糊,一半清醒一半糊涂,很令人擔心。
4.考試表現??荚嚂r臨時抱佛腳,現在大學生校園發生考試舞弊的比例逐年上升。無論考試主管部門怎么強調考試紀律與處罰措施,大學生依然頂風作案,不重視平時學習,不注意腳踏實地的積累。臨考時寧可花錢在網上買答案,利用現代通訊工具作弊,花樣百出,影響非常惡劣。
5.家庭表現。家長們反映,大學生寒暑假在家時基本上是沉迷電腦,玩網絡游戲或者聊天,QQ24小時在線,通宵達旦,廢寢忘食,沒有假期作業負擔,所以“手機控”現象更加嚴重。
三、大學生手機控的原因探析
科技發展改變生活,大學生作為幸福的一代人,使用和享受科技帶來的社會成果,這本身并沒有錯,大學生卻存在嚴重的手機控現象,透過現象和對社會環境諸多因素的認真探析,發現大學生出現“手機控”的原因有:
1.追求享受,講究品牌消費,互相攀比風氣嚴重。改革開放的日益深化,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教育的大眾化使得大學生具有良好的學習、生活基礎,學生作為特殊的消費群體,更加懂得如何較好地享受生活。不同的社會階層,不同的家庭經濟基礎,不同的區域生活習慣,相似的教育經歷,使得不同個性的大學生在個人手機、電腦的消費與娛樂方面具有許多相通之處,所以他們在生活上互相攀比較真,互相交流信息,消費娛樂上互相影響,傳播一種追求物質享受的思想,未加引導使得攀比消費成風。
2.不理使大學生難以自覺區分、合理使用的時間與場地。校園大學生在使用手機時,由于不能正確處理學習與生活的關系,不能理性地消費娛樂,往往存在:課堂上或自習室,雖然人坐在教室,心卻在網絡里,手心合意地在玩弄手機,或游戲或聊天或聽音樂,一心二用,手隨心動在飄移,眼與屏幻在迷離,學習也在玩,玩也在玩,人整個就被手機“控制”了:他們不顧正常的教學秩序、自身的學習效果、紀律的三令五申、自身的安全、身體的健康,一味地沉迷手機;他們失去時間概念,不分輕重緩急,不擇場所,一味地被手機控。總之,人被控,心在飄,學在退,身在虛。
3.溝通過分依賴手機,生活缺乏常識,造成身心疾病。大學生們彼此就在一個教室,對面無語卻必須通過QQ交流;開學時,久未謀面的同學們圍坐著,卻沒有海闊天空地交談,而是都在默默地玩手機。手機完全改變了人們傳統的話語習慣,感情交流的方式,同時也時常發生精神抑郁、自閉、狂幻、幻聽、網絡癡迷、體虛、暴力等危害大學生身心健康的系列問題,嚴重破壞了校園的和諧穩定。
四、“手機控”解決的有效方法
1.從源頭上找準原因,改變認知。要明白手機和網絡只是社交的一種手段而已。條條大路通羅馬,還有跟朋友見面聊天、直接的話語表達、與朋友相約運動等其他的社交方法,可以增進彼此的情誼,改變自己的生活圈。
2.有計劃有步驟實行人機分開,回歸現實。“QQ24小時在線”,是生活很無聊嗎?如果真的無聊,要轉移注意力,回到現實生活中來,多參加一些群體活動,例如爬山、健身、郊游等,盡量把自己拉回現實生活中。通訊科技的發展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于人民的生活,手機只是我們生活的一個工具而已,是人在控制、使用手機,而不是手機控制人,需要則用,不需要則堅決不用;手機更不是大學生身份、經濟條件的好壞標志,大學生必須學會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以學業為重,專注課本,較快實現注意力轉移,人機分開。
3.學會釋放壓力。現代的大學生,學習、生活和交友壓力大。因此,在課余生活中,應積極參加班級、社團的各類校園文化活動,加強人際的心靈、心理直接溝通,學會增加生活情趣和多樣化的娛樂活動,來釋放壓力。生活豐富多彩了,自然就不會依賴手機和網絡了。
4.學會規劃。大學生升入高校,是有十分明確的學習目標的,需要學習、掌握的專業知識與能力很多,必須學會科學規劃好自己大學的四五年黃金人生,有目標才會有動力,有規劃才會不會迷失方向,不會沉迷手機或電腦游戲,學會為自己的職業做短期和長期的規劃,并朝著規劃的目標去努力,不斷追求不斷進步、不斷總結、不斷成功,真正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5.積極引導,嚴格監督,切實變控為用。學生壓力大,除了大學生本身的原因外,社會大環境也有一定的影響,所以學校、家長、老師、朋輩之間必須將制度管理、心理關心零距離跟進,及時發現問題,認真個案分析,對“手機控”學生及時給予關心,科學引導,共同商議解決辦法,嚴格監督,將“控”與“學”置換,調整情緒,學會自我把控,切實變控為用。
參考文獻:
[1]胡啟先主編.心理學原理與應用.長沙:中南工業大學出版社,1992.3.
[2]燕良軾等主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北京:紅旗出版社,2006.8.
[3]嚴曉瀾等.心理警鐘.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07.9.
[4]張殊岐.論文《加強學生班級組織建設,營造學生成才良好氛圍》參加湖南理工學院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評選活動中獲得貳等獎,湖南理工學院黨委宣傳部,2007.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