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綠色生態農業發展現狀

綠色生態農業發展現狀精品(七篇)

時間:2023-10-08 15:32:4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綠色生態農業發展現狀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綠色生態農業發展現狀

篇(1)

關鍵詞:沿海;生態農業;蓬萊市

蓬萊市土地總面積1128.6平方公里,其中常年耕地面積55.5萬畝;全市糧食播種面積26.38萬畝,糧食總產量13.28萬噸;全市果園面積52.3萬畝,果品總產量120萬噸。獲得山東省農業產業化工作先進縣、全國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建設先進市、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縣、中國優質果品基地重點縣和國家級綠色農業示范區建設單位等榮譽稱號。蓬萊的種植業和漁業作為傳統優勢產業,具有發展生態農業的良好基礎條件,以此為契蓬萊市生態農業發展模式研究機,加快調整產業結構,打造沿海生態農業發展模式,將有力提升蓬萊市生態文明水平。

蓬萊市生態農業發展現狀

最近幾年,蓬萊全面實施“生態立市”戰略,進一步加大了綠色生態農業的示范推廣力度,把推廣“生態農業”,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當成幫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的大事來抓。發展生態農業的理念已深入蓬萊農民的心頭。截至2015年底,蓬萊市已有19萬畝耕地吃上“營養套餐”,年減少不合理施肥1萬多噸,節本增效百萬元;全市建設水肥一體化面積達13萬畝(滴灌4.5萬畝),其中果樹面積達12萬畝(蘋果8.2萬畝,葡萄3.8萬畝),蔬菜1萬畝,涉及農戶3200個,共有節水示范點12個,示范方4個,示范村1個,示范面積達6400畝;蓬萊鑫園保鮮食品有限公司有機食品蘋果、劉家溝鎮墟里玫瑰香葡萄專業合作社綠色食品玫瑰香葡萄、蓬萊市福聚萊果品專業合作社綠色食品蘋果獲得了“三品一標”認證,完成15萬畝綠色食品原料葡萄標準化生產基地的續報申請和驗收工作,“十二五”期間,全市無公害、綠色、有機“三品一標”認證企業22個、認證產品50個、認證面積208341.5畝;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園4處,共計1329畝;發展物聯網系統應用技術示范園2處,共計510畝,示范帶動周邊近萬畝果園,同時抓好已有的7個矮砧集約栽培示范園和4個有機蘋果精品示范園;綜合運用沼液施肥、病蟲害生物物理防治技術、果園生草和水肥一體化技術等生態環保技術,建設適合休閑觀光的生態基地3萬畝;建成沼液綜合利用示范村24個,建設成方連片沼液綜合利用示范園3萬畝,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有劉家溝鎮馬家溝村、南吳家村,大辛店鎮川李村、清河屯村和村里集鎮王莊村等。此外,還充分發揮山東民和牧業、山東華臻重工、蓬萊和圣農業、蓬萊利源集團等龍頭企業作用,抓住全球化的歷史機遇,緊跟國際市場變化,優化資源配置,引領全市現代生態農業向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上發展。

蓬萊沿海生態農業發展模式的選擇與構建

通過對蓬萊生態農業發展現狀的分析,考慮到農業生態環境容量與發展布局,在沿海生態農業模式的選擇上,應立足當地資源環境條件,堅持既要突出重點、有所選擇,又要多方兼顧、各業并舉的原則,以高效特色種植業為主體,以生態旅游業和生態村建設為補充,以生態農業科技園區和生態設施農業為支撐,“種一養一加一游”相互聯結,農、林、牧、漁各業同時并舉的綜合發展模式,通過實行優化的系統調控,使農業經濟發展與現代生態農業模式在較高層次上達到良性循環。具體地說應注重以下幾方面建設:

(一)大力推進文明生態村建設自蓬萊市開展“美麗鄉村”活動以來,文明生態村建設取得重大成效,并產生廣泛的社會影響。例如蓬萊市馬家溝村的生態旅游規劃,可以說是一個典型。為了扎實推進文明生態村建設,建設更多更好的像馬家溝村一樣的生態村,以后的發展方向上具體應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對于一些已經具有較高參觀訪問價值的生態村和美麗鄉村,可以作為觀光產業進行統一經營管理。二是將發展經濟與資源環境保護并重。生態村工業涉及面較廣,在生產中要十分重視環境保護,使三廢排放合乎國家排放標準。同時還要注重土地資源保護,一方面嚴格控制耕地面積,保證耕地不減少,另一方面注意使用有機肥,減少化肥和農藥使用量。三是發展循環型農業,實施生態家園富民計劃,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比如發展農村沼氣工程、秸稈氣化集中供氣工程等。四是因地制宜形成生態產業。生態村環境優美,污染少,有充足的有機肥,使用化肥、農藥少,為生產安全的綠色農產品提供了良好條件。

(二)依托本地的旅游資源,開發生態旅游農業蓬萊是歷史名城,也是聞名世界的旅游勝地。依托本地的旅游資源,開發生態旅游農業成為可能。蓬萊生態旅游農業建設應著重抓好以下幾點:一是對農業生態觀光園和觀光基地的環境進行全方位、大規模的綠化、美化、凈化,營造優美舒適的生態環境,吸引大眾走上生態之旅;二是繼續精心打造農業生態旅游基地,開發生態農業旅游觀光區,建設葡萄、大櫻桃、蘋果等優勢產區特色農業觀光園,通過提供特色美食(如抹直口特色菜館、潮水羊湯、蓬萊小面、碗等)、農事活動體驗、民居生活體驗(特色小草房、小木屋等)、生態空間享受等不同主題的旅游農業產品,構建富有“鄉村特色”的體驗式景點體系;三是開發名牌農業產品,舉辦節慶活動,開通旅游專線。如通過舉辦“葡萄節”、“櫻桃節”等活動,帶動游、購、玩的樂趣;四是加強管理與營銷,鼓勵發展專業的旅游開發、服務和管理公司,增建一些為旅游服務的配套設施,促進高科技農業生態旅游的發展。例如,蓬萊市利源集團,是一家集綠色農牧與旅游觀光產業、果蔬保鮮儲藏、種養殖建設、地產開發、酒店餐飲于一體的多元化發展的公司,著力發展綠色產業項目,打造農業產業化、規范化、生態化、旅游化的升級路線。

(三)大力發展生態設施農業,將設施農業與旅游業、餐飲業及健康養老產業有機結合蓬萊的設施農業規模比較小,多是一些中小棚、大棚,大部分由散戶經營,沒有形成規模化、現代化、智能化,科技含量比較低,一般都是農民自己憑經驗種植作物,與市場對接不及時,那種由公司統一經營的現代化的連棟智能日光溫室和大棚基本沒有。我認為蓬萊生態設施農業的建設,可以從以下三方面著手:一是發展節約型、循環型的高效農業發展模式,在設施農業中大力推廣微灌施肥和測土配方施肥,積極開發新能源,充分利用可再生性、環保型新能源,促進農業各種能源的循環利用。例如蓬萊和圣高效生態農業循環經濟產業園建設項目,該項目擬利用種植的農作物玉米、大豆、牧草及形態不合格的水果、蔬菜進行畜牧養殖,利用畜牧糞便生產沼氣發電,利用畜牧糞便和農作物秸稈生產有機肥,沼氣發電用于畜牧養殖場照明及有機肥加工用電,有機肥施用于農作物田地、果園、蔬菜種植園,形成了種養一體化農業循環經濟產業鏈。又例如山東華臻重工有限公司的“生物質氣爐”項目,主要從事生物質氣化爐產品生產,生物能可替代傳統能源。二是積極引進“太陽能光伏溫室大棚項目”(太陽能光伏溫室大棚:棚頂安裝有單晶硅發電板,幾個大棚就相當于一座小型發電站,發電自用,多余的可并入國家電網,增加收入。而且,棚里還有LED燈夜間光照系統,能延長植物的光照時間,提升大棚內的溫度,作物增產效果明顯。),或鼓勵有實力的企業自主建設光伏大棚(如君頂酒莊,和圣農業)。將光伏大棚與旅游業和餐飲業相結合,如果種植條件允許,可以在溫室大棚中種植南方特色水果、養殖花卉、立體蔬菜栽培等;也可以將大棚內打造成具有南方特色的園林景觀,設計“主題餐廳”,提供特色美食,營造鳥語花香的“特色大棚”,即可以依靠種植、觀光、餐飲創收,又可以作為教育示范基地吸引人氣,填補旅游淡季,打造集“觀光旅游、餐飲、采摘、示范、教育”五位一體的綜合經營模式。三是可以將日光溫室項目與健康養老產業結合。當下城市中的很多老人晚年十分向往田園生活,希望有一畝三分地種點菜,養點家禽,遠離城市有一個清新安靜的養老環境,所以是否可以打造一個“生態健康養老園區”,園區內設計不同規模、不同用處的日光溫室,以滿足不同客戶的需要。溫室一側的房子統一設計,統一裝修,另一側的溫室則用來種植農作物,也可以設計成種養結合的模式,園區內還配備醫療衛生服務,餐飲服務,生活、技術服務等,日光溫室可以采用出租或賣的形式經營。

總結

篇(2)

一、發展現狀

20*年我區提出創建國家級生態示范區以來,我們就把生態農業建設作為農業和農村工作的重要抓手,在規劃上抓創新,在落實上下功夫,在發展上求突破,全區上下呈現出認識上逐步統一,治理上逐步科學,投入上逐步加大,速度上逐步加快的良好局面,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特點:

1、產品綠色化。近年來,生態綠色資源在衢江區得到了最大的開發利用,綠色產業發展迅猛,一品紅柑桔、三元豬、無公害茶葉等一系列標準化栽培技術已在我區得到大面積推廣,“衢江”三元豬、“一品紅”椪柑、“阮小二”香鴨、“九龍神針”有機茶等一批批綠色農產品不斷涌現,我區綠色無公害農副產品品牌影響力不斷擴大,逐步實現了基地培育品牌,品牌帶動基地的良性發展模式,農產品競爭力進一步增強。目前,全區有75個名特優農產品注冊商標,6個農產品通過有機、綠色食品認證;16個農產品獲國家無公害農產品稱號,綠色品牌名列全市前茅。20*年,提升、改造綠色特色農產品基地3.8905萬畝。

2、環境清潔化。以改廚、改廁、改圈為主要內容的“一池三改”技術和“三沼”綜合利用技術得到廣泛推廣,沼氣工程建設由點到面,向規模化、標準化方向發展,農村畜禽養殖和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許多養殖專業村的村容村貌和環境衛生發生了巨大變化。20*年,全區已改建戶用沼氣1153戶,建成省級農村能源生態示范村4個、省級百萬農戶生活污水凈化沼氣工程項目示范村10個、市級農村戶用沼氣示范村44個,農業部的沼氣“一池三改”國債項目村16個。

3、生產無害化。“畜禽-沼氣-作物”等生態農業模式逐步被農民接納,并在一定范圍內得到了推廣應用;上下各級更加注重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加大了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力度,焚燒區內露天焚燒秸稈行為被全面禁止,全區秸稈利用率達到94.1%;田間農膜的覆蓋殘留量逐年減少,農膜回收率達94.2%;農田肥藥使用量逐年下降,“兩高”農藥被全面禁止,測土配方施肥等科學施肥施藥技術得到廣泛推廣應用,農作物病蟲害綜合防治率達84.2%,推廣平衡配方施肥30萬畝次。畜禽廢棄物無害化處理與資源化利用技術得到推廣,畜牧生態小區建設進展順利。目前,全區已建生豬生態養殖小區8個,年出欄商品豬12.5萬頭。

4、發展多元化。立足本地豐富的生態資源、獨特的區域位置,通過政策引導,激發民間投資熱情,把發展休閑觀光農業與引導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進行了有機結合,逐步形成了以政府引導、工商企業投入為主體的休閑觀光農業發展格局,進一步拓展了農業功能。通過培育發展,浙江寶島現代農業休閑觀光園、老虎山生態觀光農業基地等一批特色鮮明的休閑觀光園應運而生,我區生態農業觀光園區建設已呈燎原之勢。目前,我區已建成各具特色的休閑觀光農業點47個,總投資1.34億元。20*年,共接待游客49萬人次,創收達1.21億元。

二、主要做法

1、編制規劃,強化監管。圍繞生態示范區建設,結合我區農業的產業發展特點,我們先后編制完成了《衢江區優勢農產品發展規劃》、《農藥投入、病蟲害綜防規劃》、《農用薄膜使用回收規劃》、《衢江區畜禽禁養區劃分方案》和《衢江區畜禽養殖園區建設規劃》,這些規劃或方案的出臺,為我區的生態高效農業發展指明了發展目標及空間布局。同時,加快實施《特色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和《無公害農產品發展規劃》,加強對各類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基地的監測,保證農產品的優質安全。

2、加強宣傳,強化意識。利用網絡、《農家報》、廣播、電視等媒介,加強對綠色生態農業的宣傳,使發展生態產業、促進社會協調發展成為各級領導、所有企業和廣大群眾的共識;以萬名農民素質培訓為載體,加大對“兩高”農藥危害性的宣傳力度;認真組織參加農業部、省、市開展的“生態衢州上海推介會”、浙江農業博覽會、浙江(上海)名特優新農產品展銷會等綠色農產品推介活動,通過展示展銷,不老神雞、一品紅、阮小二香鴨等一大批綠色品牌脫穎而出,并已在省內乃至國內享有一定的知名度。

3、抓好示范,分步推進。以保護農業生態,控制環境污染,改善農田質量,確保生產安全為重點,通過實施“811”養殖污染治理工程、測土配方施肥工程、農田氮肥減量增效工程和沃土工程等四大農業生態環保工程,農業生產實現可持續發展。目前,已對135家規模生豬養殖場進行排泄物治理,建成畜禽養殖污染治理示范點5個、畜禽糞便集中處理中心3個;規模畜禽養殖場的排污已基本達到排放標準,糞尿綜合利用率達100%,農村清潔能源率達43.9%。努力提高秸稈綜合利用,全面禁止,秸稈利用量達20.8萬噸,秸稈利用率達到93.57%;推廣平衡配方施肥30萬畝次,全區化肥使用強度265公斤/公頃;農藥使用量2.98公斤/每公頃;農作物病蟲害綜合防治面積37467萬公頃,綜合防治率達74.10%。

4、依托優勢,創優品牌。立足當地資源和市場優勢,通過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指標體系和無公害生產技術規范,積極開展農業新品種、無公害農業新技術的引進推廣普及工作,在全區建立了一品紅椪柑、三元豬、營養稻米、茶葉等綠色無公害基地,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時,以柑桔、糧食、畜禽、毛竹、茶葉、蔬菜、瓜果等特色優勢產業為重點,加快實施農業品牌戰略,積極引導和組織農業企業申報無公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提高我區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5、加強治理,改善環境。努力探索畜禽糞便資源化利用與合理排放途徑,實施畜禽飼養場排污申報和許可證制度,積極開展畜禽養殖污染治理指導工作。指導各鄉鎮開展清潔能源利用工作,農村清潔能源率達43.9%;加強部門間協作,做好烏溪江飲用水源保護工作。對湖南鎮畜禽養殖污染情況作了進一步調查,摸清了全鎮畜禽養殖數量,為污染整治工作提供依據;協助鄉鎮做好養殖業主及群眾思想工作,重點抓好規模3000頭以上的養殖大戶的異地搬遷。

三、存在問題

雖然,我區在治理農業環境,發展綠色農業方面取得了一些進展,但也存在不少問題,如配套法規措施還不健全,資金投入還不足,保障機制還不完善等,具體表現在以上幾方面。

1、農業面源污染不能有效控制.農藥、化肥、農膜等農業投入品,特別是高毒農藥在蔬菜、果樹、農作物上,不能全面禁用,控制面源污染形勢嚴峻。

2、動物飼料、獸藥使用不合理。獸藥超量使用,以及違規使用禁用藥品、添加劑,導致動物產品污染加劇。

3、農村生態環境不容樂觀。我區畜禽養殖大多集中在村莊內部,由于排污設施建設滯后,畜禽糞尿橫流的現象在我區農村隨處可見,畜禽養殖污染也進一步惡化了我區農村生態環境。

4、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基地規模及“三品”檔次不高,還沒有形成品牌效應。

5、拉動生態農業發展的綠色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數量及規模不能適應生態農業進一步發展的需求。

6、農業科技開發與推廣體系、農業信息網體系和農業產業化服務體系有待進一步健全和完善。

四、對策建議

雖然,我區在治理農業環境,發展綠色農業方面取得了一些進展,但也存在不少問題,如配套法規措施還不健全,資金投入還不足,保障機制還不完善等,必須采取措施予以改進。為此,我們要進一步提高對生態環境建設保護和農村環保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加強部門協作,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改善生態環境,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第一,注重產業提升,推動農業發展生態化。要進一步加大執法力度,重點抓好高毒高殘留農藥的檢查管理,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加快推進農業標準化,建立產業化與標準化互促互動機制,強化檢測體系建設,加強對農業投入品、市場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監督管理,實現農產品從“農田到餐桌”的全程質量監控;借助豐富的生態資源和旅游資源優勢,努力找準農業經濟、旅游經濟的結合點與突破口,大力推進休閑觀光農業和“農家樂”旅游業;圍繞城郊農業發展,培植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強綠色營銷,培育綠色農產品市場,推動綠色消費,形成消費環節對農業生態環境建設的促進機制;加快綠色農產品基地建設,積極開展綠色農產品和無公害農產品基地的認定、申報工作,打響綠色生態品牌。

篇(3)

[關鍵詞]生態;農產品;現狀;前景;問題;解決方法

[中圖分類號]F32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14)8-0139-02

1 魯西南生態農產品發展現狀

1.1 魯西南發展生態農產品的地理條件

魯西南地區位于黃泛沖積平原的邊緣地帶,整個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大體分兩種地形,一是低山丘陵:包括荒山嶺坡、近山階地、山前傾斜平原;二是黃泛沖積平原,包括微斜平地、緩平坡地、洼地。該區屬溫帶季風氣候,歷年平均降水量650mm左右,且降水分布不均,再加上水利工程建設進度相對緩慢,致使低山丘陵和平原旱地因缺水而使農作物生長受到嚴重影響。

從項目小組對山東的實地考察情況來看,山東地區土壤水分含量較少,土地較為干旱。這種土壤條件,一方面不利于大多數農作物的生長,而另一方面卻方便了山東發展大棚蔬菜種植。不僅如此,魯西南地區冬季普遍干旱寒冷,大棚蔬菜種植,是山東生態農業發展的新出路。

1.2 魯西南發展生態農產品的市場條件

1.2.1 市場廣闊,消費者需求大

山東省靠近北京、天津等經濟發達地區,消費人群廣闊,市場需求較大。山東的農產品不僅銷往我國東北部,更能輻射到東部發達地區,擁有一條覆蓋全國的銷售網,具有市場方面的絕對優勢。

近年來,食品安全事件頻發,尤其是“毒生姜”等問題的出現,更是給山東農業的發展帶來了一個巨大的挑戰,這就要求山東高度重視食品安全問題,保障消費者的生命健康安全,發展綠色健康的生態農業,生產綠色健康的生態農產品。這在客觀上拉動了消費需求。

1.2.2 發展歷史悠久,生態農產品基礎良好

山東省作為我國的農業生產大省,有著悠久的作物種植和家禽養殖歷史,在過去的幾百年里,廣大的勞動人民積累下了諸多寶貴的農業生產經驗。而在生態農產品的發展上來看,山東更是走在全國發展的前沿,生態農業發展的基礎較好。

1.2.3 保鮮技術的發展以及發達的交通為生態農產品的發展提供便利

對于農產品來說,擁有良好的保鮮技術,是銷售過程中一個很重要的條件。現代保鮮技術和交通運輸業的發展,能夠很好地保證農產品的新鮮程度,最大程度的保持農產品的綠色健康。山東濟寧是魯西南地區的鐵路樞紐,不僅擁有發達的鐵路系統,近年來京滬高鐵的建設,更使魯西南地區的交通便捷水平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1.2.4 政策優惠,為生態農產品發展提供支持

國家頒布相關法律法規并出臺一系列政策優惠鼓勵生態農業的發展,省財政廳先后確定后38條強農、惠農、富農措施,以農業發展銀行、農信信用合作社等為代表的信貸機構也先后出臺相關優惠政策,支持農業發展。

2 魯西南生態農產品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主要問題

2.1 多數消費者對生態農產品了解較少,宣傳力度不足,消費者缺乏對生態農產品的信任

根據500份調查問卷的結果顯示,42%的消費者在超市和農貿市場之間多會選擇到后者購買農產品,而他們選擇農貿市場的原因也很單一 ——價格低廉。而54%的消費者表示不太接受新興品種的生態農產品,如以色列長茄,五彩西紅柿等。在蔬菜價格、新鮮程度和農產品綠色健康程度方面,40%的人較為看重蔬菜的新鮮程度,而32%的消費者更看重蔬菜的價格,重視農產品的綠色健康程度的消費者只占28%。

這就表示消費者對生態農產品的了解還不夠深入,也從側面顯示出生態農產品還有相當程度的潛在市場沒被挖掘。

另外,由于當今食品安全事故頻發,使消費者失去了對綠色生態農產品的信任。根據調查問卷顯示,超過76%的消費者對生態農產品存在質疑。

2.2 生態農產品生產成本較高,導致產品價格居高不下

據金締盈生態農業生產基地的潘總介紹,在生態生產基地的,平均每個大棚需要投入3萬元左右,而一千多畝的基地總投入上千萬元。不僅如此,普通蔬菜的生產一般是用動物糞肥或化肥做肥料,而金締盈的蔬菜生產過程中,為了保證生產環節的綠色健康,摒棄了傳統糞肥和化肥的使用,選擇使用自主調配的生態有機肥。金締盈的家禽養殖,如蘆花雞等,多采用散養的方式,這就需要進一步加強對散養區開闊地的管理,也相應增加了管理費用,進而增加了生產成本。而調查發現,在價格有區別的情況下,消費者更愿意買價格較低的普通生態農產品。

2.3 發展生態農產品風險高

生態農產品雖然借助于新興技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生產風險,但生產環節并沒有完全能夠脫離自然環境。

2013年的H7N9禽流感的流行,給金締盈和山東所有從事養殖業的公司帶來了不小的挑戰,家禽的大批死亡,給養殖戶造成了巨大的損失。疾病的防控,成為了養殖業的一大難題。

部分養殖戶為了提高家禽的出欄率而大量使用抗生素和違禁藥品。而以金締盈為代表的生態農業生產基地,嚴格控制抗生素的使用,杜絕國家違禁藥品,以保證生產出健康的禽蛋,但出欄率卻低于平均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生產成本。

而自然條件下的農作物則很容易遭遇病蟲害,在不使用農藥的情況下,農產品不僅質量差,影響消費者的選擇,并且產量將大大降低,給生產者造成很大的損失。

2.4 市場未得到充分開發,銷售渠道不完善

生態農產品目前為止沒有形成一個完善的銷售渠道網,除了金締盈公司采取的品牌專賣店以及一些大型超市專柜以外,在消費者常去的農貿市場和一些中小型商場幾乎沒有生態農產品的身影,現有的銷售渠道不能夠將整個市場覆蓋。而要得到長遠的發展,占據更大的市場,采用新的營銷戰略,開辟新的銷售渠道,是一條必經之路。

2.5 管理體系不夠完善與專業技術人員的缺乏

科學的管理方法是經營發展的關鍵,在魯西南生態農業的發展中,顯然這一方面還存在很多劣勢,大多數是農民在摸索中實踐,缺乏很多先進技術的指導與管理方法,致使生態農產品發展并不理想。

在現如今的生態農產品生產基地當中,真正的專業技術人員為數并不多,類似金締盈這樣的大型生態農產品生產基地中只有2~3個技術人員。而在整個生態農產品生產領域中的生產技術人員也是相當的缺乏,這在客觀上也阻礙了生態農產品的發展。

3 對策及建議

3.1 加大生態農產品的宣傳和推廣,向消費者普及生態農產品相關知識

調查顯示,54%的消費者對生態農產品了解甚少,而58%的消費者通過網絡和電視來了解生態農業。我們應該通過大眾傳媒和主流媒體宣傳等方式,通過網絡、電視平臺進行宣傳和推廣。如利用百度推廣、百度快照等搜索方式,增加生態農產品的知名度,同時在電視上進行新聞播報和廣告宣傳等。在加大生態農產品的宣傳力度的同時,使消費者了解生態農產品的益處,進而刺激消費者的消費需求。

3.2 控制生產和銷售成本

生態農產品之所以在目前還不能被廣大消費者接受的原因之一,便是高于普通蔬菜的市場價格。而要改變這一現狀,首先要從成本控制方面入手。而在成本控制中,最有效的分為生產過程控制和銷售過程控制。生產過程控制主要指加大生態農業的研究力度,探索出更加環保生態而又節約成本的生產方式;而銷售成本控制指的是在銷售過程中減少中間商和運輸過程中的折耗,降低成本開支。

金締盈公司采用的直銷模式,在生產基地附近建立自己的品牌專賣店,直接供應市場,這種方便快捷同時又能最大程度保證農產品新鮮程度的銷售方式,不僅可以減少中間商環節,節約銷售成本,使產品價格變低,而且將包裝整齊的新鮮的蔬菜搬上貨架,更能激發消費者的購買欲望。

3.3 加強生態農產品的疾病防控

根據金締盈公司的經驗,采用散養方式養殖,不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病菌因密集籠養帶來的禽類間互相傳播,能夠很好地降低禽類間相互傳播疾病的風險,更能夠保證禽類在寬闊的空間中增強體質,再加上與定期防疫相結合,能夠很好地防控疾病尤其是禽類傳染病的發生和傳播。

而生態農作物,則可以采用大棚種植,不僅可以保證農作物生長需要的溫度,更能夠減少農作物和外界的接觸,防止害蟲的入侵。另外,還可以通過借助生態有機化肥的使用,增強農作物的抵抗力,防止被病蟲害侵襲。

3.4 建立完善的供銷渠道

現代社會,人們越來越注重自身健康,生態農業發展前景良好,但目前市場上并沒有完善的供銷渠道,因此我們應建立完善的供銷渠道,保證產品能夠更好地投入市場,同時也保證消費者能夠購買到真正的綠色健康食品。

由以上研究發現,盡管現在生態農產品在超市有專柜銷售,但是知道和經常購買生態農產品的人仍然較少。所以,建立一個較好的銷售鏈也是很重要的。針對大多數消費者喜歡去農貿市場的現象,可以在農貿市場設立專門的生態農產品銷售攤位。采用這種使人更容易接受的銷售方式,既可以增加人們對生態農產品的了解,又能促進生態農產品的銷售。

同時可以與酒店等商家建立直接的合作關系,采取直接供應的方式,在減少中間商的成本的同時,又能保證產品的新鮮。

除此之外,還可以采用展會營銷的模式,通過參加農產品展銷會來打響產品的品牌,增加產品的附加值,擴大贏利空間。2012年9月,山東濟寧鄒城首屆生態農產品展銷會開幕,這就拉開了生態農產品展銷的序幕。本次展銷會規模大、檔次高,設置展廳展位300余個,將匯集山東省內外200余家優秀的生態農產品生產加工及營銷企業。

3.5 完善管理體系,提高專業人員素質

專業人員的知識和素質對于生態農產品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作為今后的生態農產品生產者來說,一定要對自己的員工進行培訓,提高員工的素質。并且完善管理體系,使生產產業化、專業化。

篇(4)

關鍵詞:區域循環經濟;武威市;運行模式

中圖分類號:F127.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4161(2008)01-0034-04

1.區域循環經濟理論精要

基于對傳統線性經濟造成的資源浪費和環境破壞的反思,肯尼思?布爾丁(Kenneth E. Boulding)在1966年首次提出了循環經濟(Recycle Economy)理念[1];巴里?康芒納(Barry Commoner)提出要在生產的技術方式上遵循生態規律,建立封閉的機制,以減少對自然系統的污染和破壞[2];大衛?皮爾斯(David Pearce)和凱利?圖納(Kerry Turner)指出,“循環經濟”的目的是建立可持續發展的資源管理規則,使經濟系統成為生態系統的組成部分[3];我國學者從人與自然的關系[4]、生產的技術范式[5]、經濟形態[6]等不同的方面對循環經濟進行了理論探討。在實踐層面上,西方發達國家首先響應。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歐盟、日本等國家和地區以推廣清潔生產、建設生態工業園區、廢棄物再生利用等方式進行循環經濟的探索,并逐步推動循環經濟法制化和社會化,促進循環型社會的形成。我國也從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角度,將循環經濟納入科學發展觀,作為一種新型的經濟模式,循環經濟漸漸成為國家環境與發展政策的一個重要導向。

循環經濟是針對傳統經濟發展導致資源過度消耗和環境惡性污染而提出的可持續發展的具體實現形式,是通過生態規劃和設計,資源循環利用,使不同的企業群體間形成資源共享和廢棄物循環利用的生態產業鏈,達到生態經濟系統的良性互動,實現以清潔生產和綠色工業為導向的新型經濟形態。循環經濟遵循減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環(Recycle)的“3R”原則。循環經濟的理論特征首先表現在把遵循生態規律引入了經濟發展模式的構建。與生態系統存在“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相對應,一個理想的循環經濟系統也通常包括利用基本資源要素產出產品的生產者;利用生產者提供的產品,供自身運行發展的消費者;將生產者和消費者產生的副產品和廢棄物進行轉化再利用、無害化處置的分解者。其次,循環經濟強調使用價值是創建經濟模式的重要基礎。與最大限度地生產和銷售產品的傳統經濟不同,循環經濟著眼于優化物品的可長期使用性,是一種功能經濟[7],強調享受服務而不是擁有產品,從而促進工業社會向服務社會的過渡。第三,循環經濟是以工業物質循環為核心的經濟模式。工業生產部門是消耗不可再生資源最多、對資源需求最大的部門,其資源利用效率低下的問題是造成資源短缺的主要原因。因此,構建反饋式、網絡狀的工業生態鏈網,通過物質代謝,實現能源和物質的減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環,降低消耗、消除污染,是發展循環經濟的核心問題。第四,循環經濟仍是以市場配置資源為主的經濟模式。作為一種經濟模式,循環經濟對于資源的配置也必然遵循“效益最大化”的一般原則,經濟發展的動力仍然是利益機制。區別在于循環經濟配置資源的標準不再單純指經濟系統當中的個體的經濟效益,而是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三方面的整體考量;循環經濟的效益不僅僅考慮當時的效益,還要保證短期效益與長期效益的協調。當市場主體追求各種效益的差異性影響到整個社會經濟生態系統的發展時,政府干預作為市場配置資源的有效補充,對于循環經濟的健康發展至關重要。

區域循環經濟是循環經濟在區域層面上的發展模式,以一定范圍的區域為對象,以區域內的資源環境條件和社會經濟發展特點為基礎,以實現區域內社會、經濟、生態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協調區域內部各項功能為重點,統籌規劃區域的總體發展和資源循環利用。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的一種嶄新模式,區域循環經濟的發展必須與區域經濟規律相一致,同時,又必須按照自然界的生態循環原則,以生態系統的生態鏈為模仿模式構筑生產、消費、分解體系,以物流、能流、信息流的暢通為主線優化物質代謝途徑,形成以可循環再利用的資源和環境為物質基礎的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針對與地理區位、歷史人文、自然環境資源相關聯的地域特色,區域循環經濟按照循環經濟理念合理規劃和調整特定區域范圍內的經濟和社會活動,涉及生產、流通、消費、分配各環節,覆蓋一、二、三產業各部門,不僅能促進區域整體上的資源節約、提高利用效率,實現社會經濟生態健康有序發展,對于發揮區域優勢,提升區域綜合競爭力,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同時,區域循環經濟在實現區域內功能互補、集群發展的基礎上,還可以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區際及更大范圍內進行系統整合,強化區際聯系,提升循環層次,達到空間有效利用和區域平衡發展,使資源的高效、循環利用在更大范圍內得以展開。因而,區域循環經濟模式的探索,對于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實踐價值。

2.研究對象的現狀與問題

武威市地處石羊河流域中下游,河西走廊東端,位于東經101°49″至104°16″,北緯36°29″至27″,南依祁連山,北靠騰格里沙漠,現轄涼州區、民勤縣、古浪縣、天祝藏族自治縣一區三縣,總人口193.11萬人,聚居著漢、回、藏、土等26個民族。總面積3.32萬平方公里,分祁連山山地、河西走廊平原綠洲和騰格里沙漠三種地貌類型。武威市是我國西北地區距離沙漠最近的區域中心城市,所轄天祝縣、古浪縣境內的祁連山水源涵養區涵養著黃河流域和石羊河流域兩大水系,石羊河流經涼州區,下游為地處騰格里和巴達吉林兩大沙漠邊緣的民勤縣,其沙漠化防御和治理影響著西北地區生態環境的整體態勢。民勤生態環境的惡化,引起中央的高度重視,總理多次指出:“決不能讓民勤成為第二個‘羅布泊’”[8]。對于整個石羊河流域乃至西北地區,武威市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均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武威市耕地面積382.32萬畝,人均耕地2.014畝;森林面積601.2萬畝,其中天然林343.2萬畝,人工林258萬畝,森林覆蓋12.06%,各縣區森林覆蓋率分別為天祝32.23%、民勤8.3%、古浪7.20%、涼州區9.1%。礦產資源十分豐富,其中,鈦鐵礦、石墨礦屬國內特大型礦產,儲量分別為600萬噸和400萬噸以上,煤炭探明儲量10.68億噸、油頁巖2.48億噸、芒硝773萬噸、石灰巖11.7億噸、石膏1.4億噸。水資源總量為14.937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650立方米,遠低于甘肅省人均水資源占有量1 150立方米的水平,不足全國人均水資源量的1/3,比國際公認的1 700立方米嚴重缺水警戒線低1/2多,處于500-1 000立方米的重度缺水界限內,水資源嚴重匱乏。由于所處地理位置及特殊生態環境的影響,水資源短缺嚴重制約著武威市社會與經濟的發展,也使生態系統極其脆弱。

與此同時,武威市又是全國重要的商品糧油基地,以及甘肅省瓜果蔬菜生產基地和肉類繁育生產基地。農畜土特產品豐富,啤酒大麥、玉米、釀造葡萄,瘦肉型豬等種植、養殖基地初具規模;糧食、油類、肉類、瓜果蔬菜、大板瓜子、紅棗等產品已形成批量。依托農業生產優勢,武威市已形成以釀輕工、食品,紡織、化工、冶金、建材等行業為主的獨具特色的地方工業產業體系,例如,以甘肅皇臺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莫高酒業為龍頭的釀造產業,以甘肅榮華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為龍頭的輕化產業,以紅太陽面粉集團為龍頭的面粉產業等。此外還有石灰石、黑色金屬冶煉、煤炭等一批重點骨干企業已形成一定規模經濟優勢。

總體來看,武威市地處西北干旱地區,自然環境條件較差,尤以水資源短缺較為明顯。近幾年,隨著人口不斷增加和經濟快速發展,生態環境壓力逐漸增大,區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受到資源和環境的雙重約束。只有從根本上改變經濟增長方式,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社會,才能保證全市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武威市近年來依托本區域優勢,在農業(種植業和養殖業)、工業(食品加工業)和資源再生產業之間,初步形成了工業和農業相互耦合、食品加工企業之間互利共生的經濟發展模式,既提高了資源利用效率,實現了產品價值增值,同時也避免或減少了污染排放,降低了環境風險,取得了一定的生態經濟效益,客觀上為發展循環經濟提供了前提和良好基礎。因此,基于生態環境的戰略地位以及生態效應的跨區域特征,武威市轉變傳統的粗放型增長方式,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大幅度地降低資源消耗,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效率,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消耗和盡可能小的生態環境代價實現經濟社會的較快發展,不僅是實現本區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而且對于石羊河流域中下游地區乃至整個西北干旱區的生態保護都具有極為重要的影響。

3.區域循環經濟模式探討

3.1 區域循環經濟發展總體目標和基本模式

區域循環經濟的發展要遵循“3R”原則,轉變傳統發展模式,重新定位經濟增長方式,實現區域經濟整體的“再重組(Reorganize)”

[9]。要構建覆蓋三次產業整體的循環經濟體系,即新型生態工業、綠色生態農業、環保型第三產業。積極發展廢棄物循環利用的靜脈產業。靜態保護與動態維護相結合,進行生態環境建設,構建綠色生態保障體系。

工業生產是消耗資源和造成環境污染的主要領域,以新型生態工業為核心的循環產業體系的構建是區域循環經濟發展的重點。區域循環經濟在產業上的實施分為小、中、大三個層次,一是對現有的工業企業進行清潔生產改造和循環經濟試點,減少生產過程中物質和能源的使用量,實現污染排放的最小化。二是建立生態工業園區,通過園區內企業間的物質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生態代謝和共生關系,建立生態工業體系,以達到整個園區系統的高效產出和低污染或無污染。三是立足特色資源優勢,以產業“綠化”為基礎,改造和重構各個產業,使其向生態化方向轉型,在區域層面上構建循環經濟產業體系。

區域循環經濟的運行需要政府、企業、社會公眾的共同參與,生產環節,企業為主體;消費領域,社會公眾為主體;相關法律法規、經濟政策的制定及監管方面,政府為主體。政府推動、市場主導、企業實施和社會公眾自覺參與的良好的經濟發展機制是縣域循環經濟發展的基本保障。

3.2 基本運行模式在主導產業層面上的展開

3.2.1 新型生態工業

新型生態工業是循環經濟產業體系中的核心,武威市應基于自身資源優勢、環境制約與特色產業,構建以農產品加工生態產業為主體的循環經濟產業體系。首先,武威市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地區,為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優質、豐富、穩定的原料資源,同時,通過實施農產品加工重大項目,武威市已扶持和培育了皇臺、榮華、莫高等一批龍頭企業。因此,武威市應立足特色種植和養殖業,依托農業傳統優勢和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的帶動,發展玉米淀粉加工業、調味品業、釀酒業、面粉加工業、畜產品加工業、綠色瓜蔬加工業等產業,建成穩定的農產品加工產業循環體系。其次,武威市是甘肅省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小麥播種面積大,麥草資源豐富,同時,亞麻抗旱性能高的特點非常適宜武威市這一干旱地區種植,應通過建設造紙生態產業鏈與麻紡生態產業鏈,促進武威市輕紡產業的生態化、循環型轉變。第三,煤炭、水泥灰巖、石墨等礦產資源是武威市的優勢礦種,也是目前已經開發利用的主要礦產。應通過擴大企業規模、提高技術水平、加深產品開發能力,構造煤炭綜合利用生態產業鏈、石膏化工產業鏈以及水泥生態產業鏈,加強廢棄物的回收與再利用,延長產業鏈,提升附加值,形成武威市重化工業的循環型體系。同時,在產業聚集和企業關聯程度較好的地區,建設生態工業園區,構建和形成完善的生態產業鏈網,提高產業內部及產業之間的生態關聯度,延長產業價值鏈。

3.2.2 綠色生態農業

綠色生態農業通過控制環境,減少生產、儲運、加工環節的污染,使農產品中的農藥殘留量、有害重金屬含量、細菌含量、塵埃污染達到或符合綠色食品的衛生標準要求,其基本特征是無污染、無公害、生態性及資源環境與人的和諧統一性。綠色生態農業為農產品加工產業提供綠色原材料,是“綠色”產業循環的基礎環節。圍繞特色農業生產,從發展生態農業的觀點出發,武威市大幅度降低農藥、化肥使用量,控制農業面源污染,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促進綠色認證、原產地認證和無公害認證工作,同時將農業發展與農村發展、第三產業發展相結合,如把生態農業建設與旅游業發展結合起來,形成生態農業―旅游業模式;依托當地的飼料工業、養殖業和加工業,實行牧、農、林相結合,構建畜牧業―種植業模式;以農村小康住宅建設為契機,以沼氣為紐帶,將大棚菜種植與畜牧業聯合發展,建設“四位一體”農牧交錯型生態家園。從而提升能源循環、促進能量轉換,有機聯系的綠色生態農業發展體系。

3.2.3 環保型第三產業

對傳統第三產業進行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改造。在綜合開發以獨特自然風光和特色民族風情為基礎的旅游資源的過程中,武威市應采用建設污染處理工程、選用節能環保設備、選用綠色與可循環使用的用品、加強廢物的回收利用、嚴格綠色管理、提倡綠色服務、鼓勵綠色消費等手段,對餐飲、飯店等服務行業進行環境友好型改造,減少其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切實保護自然資源和生物的多樣性,維持資源利用的可持續性,實現旅游業可持續發展。

引導和鼓勵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和居民家庭積極參與綠色消費,購買和使用資源節約型商品和帶有循環標志的商品,減少過度消費,增強反復利用和多次使用意識,尤其是節約使用水、電、紙張等資源性產品。

從環保設施、環境治理、參與環保活動和社會公益事業方面入手,積極引導村鎮、社區、超市、賓館、醫院、學校等創建綠色單位。同時,建立政府綠色采購制度,優先采購再生利用產品、環境標志產品和經過清潔生產審計、通過ISO14001認證企業的產品,從而促進全社會形成綠色生產、適度消費、環境友好和資源節約利用的良好氛圍。

3.3 廢棄物和污染物的處置與循環利用

武威市生態環境較為脆弱,廢棄物和污染物的控制與處理,是武威市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舉措。首先,促進廢棄物回收利用,發展靜脈產業。靜脈產業是廢棄物處理與循環利用的重要手段,靜脈產業不是經濟發展過程中新生的產業部門,而是在循環經濟模式下,對已有產業部門的新的劃分方式 ,生態工業、生態農業和環保型服務業體系構成的循環型生產模式只有與廢棄物再利用、資源化和無害化處置產業體系形成的循環型消費模式對接,才能真正實現縣域層面上的循環經濟。靜脈產業涉及到廢棄物的收集、分類、儲存、運輸、加工、處理、回收利用的全過程。武威市要推進城鄉生活垃圾分類回收,完善現有垃圾分類、收集和運輸系統,建立覆蓋全區的回收、分揀和加工利用的廢品回收利用網絡,實現生活廢棄物的直接再利用或再生循環利用。對于最終不能回收利用的廢棄物,則進行無害化處理。其次,強化污染物達標排放監管措施,預防經濟系統尤其是工業生產系統“廢氣、廢水、廢渣”的過量排放。第三,針對武威市水資源極其匱乏的現狀,加強水資源的節約利用,著力建設節水型社會。調整產業結構及種植結構,調整生產、生活、生態用水比例,逐步壓縮農業用水,擴大生態用水。建立水資源監測和調度管理信息系統,實行水資源統一管理和調度。建設中水回用系統,進一步提高工業用水循環利用率,加大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再生利用力度,保證區域生態用水,提高水資源利用率。第四,針對武威市農村種植、養殖過程中產生的糞便、植物秸稈等廢棄物堆積現象,充分利用牲畜糞資源,生產有機肥,推行農村秸稈綜合利用,使之成為農村的新型能源。

3.4 生態系統保護與重建

自然生態系統的保護和重建是生產活動進行的前提。武威市應堅持污染防治與建設保護并舉的原則,以石羊河流域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總攬生態環境保護建設全局。堅持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荒則荒,全面實施退耕還林、退牧還草、天然林保護和防沙治沙等生態工程,大力營造水源涵養林、水土保護林、生態經濟林。把退耕還林、退牧還草與農田基本建設、農村能源建設、生態移民、禁牧舍飼、農牧業結構調整結合起來。堅決制止對天然林的砍伐和毀林毀草開荒,加快治理“三化”草場,扭轉草原的超載過牧問題,建設以節水為中心的資源節約型高效生態農業,逐步將25度以上的坡耕地退耕還林還草。

生態系統的過載和破壞從根本上是由人的社會經濟活動造成的,對于生態十分脆弱的地區,就要實施生態移民,從根本上降低生態環境承載人口、緩解資源壓力。采取政府統一組織和鼓勵群眾自籌相結合,區內集中收縮和縣外易地搬遷相結合,項目移民和教育移民、勞務移民相結合的辦法,動員全社會力量支持和參與生態移民搬遷,積極爭取國家專項投資扶持,廣泛開辟區外搬遷和就業渠道,建立穩定的移民搬遷基地,從而有計劃、有組織、有步驟地實施生態移民搬遷工程,南部祁連山區到2010年計劃移民8萬人,其中流域內移民4萬人,流域外移民4萬人;北部民勤縣到2020年累計移民15萬人左右,總人口控制在15萬人左右。

參考文獻:

[1][美]肯尼思?E.布爾丁. 即將到來的宇宙飛船地球經濟學[A]. 見赫爾曼?E.戴利等著馬杰等譯. 珍惜地球――經濟學、生態學、倫理學[M]. 商務印書館,2001,334-347.

[2][美]巴里?康芒納著.侯文蕙譯. 封閉的循環[M]. 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213-215.

[3]David W. Pearce and R. Kerry Turner, Economics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 Harvester Wheatsheaf, 1990:35-41.

[4]曲格平. 發展循環經濟是21世紀的大趨勢[J].中國環保產業,2001,(7).

[5]馮之浚. 循環經濟是一個大戰略[N].光明日報,2003-9-22.

[6]馬凱.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循環經濟發展[N].人民日報,2004-10-19.

[7]諸大建. 作為一種整合發展方式的循環經濟[A].見張坤,循環經濟理論與實踐[M]. 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3:171-180.

[8]決不能讓民勤成為第二個“羅布泊”[N]. 人民日報,2005-3-7.

[9]陳銳,牛文元. 循環經濟:21世紀的理想經濟模式[J]. 中國發展,2002,(2).

[作者簡介]張燕(1978-),女,博士,浙江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講師。

篇(5)

 目名稱:***“山野農家”生態農業觀光園

主管部門:***市黃島區紅石崖街道辦事處

建設地點:***市黃島區紅石崖街道辦事處東郭社區

項目負責人:管桂芬

聯系電話:13969887937

二0一一年五月二十五日

第一章 總論

一、項目概要

1、項目名稱:***“山野農家”生態農業觀光園

2、項目地點:***市黃島區紅石崖街道辦事處東郭社區

3、所有制形式:私有

4、現有產品類型:綠色果蔬、有機果品采摘、中草藥種植、魚類觀賞垂釣、珍稀動物養殖、都市農田耕作體驗等。

5、主營業務:農耕觀光休閑采摘體驗

6、管理制度:按照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經營;

7、管理模式:綠色養殖,集中看護,獨立核算;

8、項目負責人基本情況:管桂芬,年齡40歲;學歷,專科; 現任久安公司經理職務。無破產紀錄、無銀行欠資。

二、項目建設情況

1、建設性質:新建

2、建設規模和內容:租賃山地200畝,建設花卉、果蔬溫室8000平方米,珍稀動物養殖圈舍1000㎡,養殖魚塘8000平方米,有機果品生產采摘區100畝,都市農業體驗區40畝,中草藥種植區20畝,生產管理區600平方米。

三、資金來源及金額

1、資金來源:自籌資金;

2、投資金額:440萬元.

 

第二章 項目建設背景及必要性

一、 項目建設背景

全面落實黨的十七大關于深化農村綜合改革的有關精神,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穩定和完善土地承包關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進一步改善我區第一、第二、第三產業不協調發展的問題。針對黃島地區特色農業發展方向,結合紅石崖草莓采摘特色,按照綠色、精品的要求,建設精品農業生態觀光園,構建農林牧副漁為一體的循環經濟模式,促進地方農村經濟的發展。

二、項目建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東郭社區位于***開發區北部產業新區,民風淳厚,自然氣息濃郁,依山伴水,土地肥沃,水質甘冽,空氣清新,交通便利,周邊村莊以傳統農耕種養殖為主,無工礦企業污染,是***市環境保護重點區域,山清水秀,自然環境異常優越。在此基礎上,引導當地農民投資建設以有機農糧、菜、中草藥等產品生產為基礎、牧漁養殖為補充、田園體驗為特色的綜合性農業生態觀光園,不但可以提高農產品質量,調整農業結構,發展高效農業,而且還可以發展郊區旅游,對發展經濟,保護環境,加大精品農業發展投入,都具有一定的示范和帶動作用。該項目的生產以資源的永續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為重要前提,根據生物與環境相協調適應、物種優化組合、能量物質高效率運轉、輸入輸出平衡等原理,運用系統工程方法,依靠現代科學技術和社會經濟信息的輸入組織生產,充分發揮資源潛力和物種多樣性優勢,建立良性物質循環體系,促進農業持續穩定地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統一。總之,本項目具有長遠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三、地理位置及區域范圍

位于***市黃島區紅石崖街道辦事處駐地南8公里處,龍雀山北側,一期占地200畝。

四、自然資源狀況

該項目地勢山野林茂,山清水秀,風景優美,自然環境優越,是***市重點環境保護區域。該社區屬于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四季變化明顯,年平均氣溫12.4℃,積溫平均在4000℃以上,年活動積溫4647.6℃,年日照時數2543小時,年均無霜期221天,年平均降雨量774毫米,其中夏季降雨量464毫米,占全年降雨量60%。地下水屬較強開采區,淺層水質適宜農業灌溉,可保證未來設施農業的需要。農業園內部地勢平坦,土壤黑粘土性質,水源有保障,透水性較好,失墑期短,有機質含量高,適宜各種農產品種植和珍惜動物的養殖,是發展現代農業的理想之地。

五、本行業及關聯產業發展現狀

本行業具有廣闊的銷售市場,市場的需求量很大,生產出的果蔬能直接用于休閑采摘銷售,有機農產品能進入大型超市和食堂,能彌補短期采摘的不足,符合黃島區農業發展方向,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六、項目建設條件優劣勢分析

1、優勢:一是年平均氣溫適中,土壤肥沃,水源豐富,適宜各類農作物種植;二是原材料和勞動力充足,可保證所需的物資和勞動力供應;三是當地環境優美,水源地品牌優勢明顯,輻射面大;四是所在地有大片農耕地可供開發利用,具備大面積開發條件;五是當地交通便利,距離大中城市便捷。

2、劣勢:產業配套低,前期投入高。

七、項目建設方案

1、建設規劃和布局:本園區分為綠色果蔬采摘區、名貴花卉觀賞區、魚類觀賞垂釣區、珍稀動物養殖區、都市農業體驗區,中草藥種植區和生產管理區,部局合理,注重環保,經濟循環。

2、   建設標準:依據AAA級農業園區標準進行建設。

3、   環境影響評價:一是本園區種植(養殖)項目采用生態環保技術,有效處置了各種廢棄物,對環境的影響控制在行業標準以內;二是本園區種植各種綠色植物能凈化空氣,對調節本地區氣候、降低建筑能耗和減少空調負荷具有重大意義,對室外空氣溫度、相對濕度、太陽輻射、風速等微氣候要素具有明顯的改善作用。

4、   項目組織及管理

(1)     項目組織:成立了項目管理小組,由各項目分管領導、技術人員、生產人員共同組織項目。

(2)     項目管理:根據各項目的技術要求,采用不同管理方式進行管理,由各項目的技術人員及生產人員具體實施。

(3)     技術培訓:對業務不熟練的生產人員進行有組織的定期技術培訓。

(4)     勞動安全:按國家相關的勞動安全技術條例進行實施,保證勞動安全。

(5) 衛生及消防:按照現代化科技衛生管理模式進行管理,注重消防管理,不斷學習消防法和各種消防知識。

5、   投資估算及依據

投資估算依據目前市場的建設標準、養種植項目的成本標準進行投資,總投資440萬元。租賃土地費用200萬元;購置珍惜動物30萬元;養殖設施30萬元;道路硬化、綠化30萬元;購置各種花卉、苗木、魚苗10萬元;連棟溫室30萬元;魚塘修建5萬元;管理區建設50萬元;中草藥種植區規劃25萬;都市農業耕作體驗配套30萬元,備用資金60萬元。

6、實施進度安排

計劃三年完成項目建設。2011-2012年,投資250萬元,租賃土地200畝,對園區地形進行整理改造,修建道路,區域分割配套,修建魚塘,引進各類種植項目和養殖品種。2012 -2013年,投資100萬元,實施道路、水、電、溫室、管理房等基礎設施建設,同時引進高檔種植(養殖)品種,適時種植(養殖),并對工作人員進行新技術培訓;2013-2014年,投資50萬元,進一步提升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加大宣傳力度,開拓市場。

 

第三章 項目效益分析

一、經濟效益分析

項目

名稱

占地

規模

生產

內容

年投入

(萬元)

年產出

(萬元)

年利潤

(萬元)

備注

1

蔬菜采摘、銷售

7000平

有機蔬菜

20

40

20

 

2

花卉展銷

1000平

名優觀賞花卉

20

50

30

 

3

珍惜動物展銷

1000平

環頸稚、火雞等

20

60

40

 

4

魚類垂釣、銷售

12畝

鰱、草、鯉等

5

25

20

 

5

中草藥種植區

20畝

丹參等中藥種植

4

20

16

 

6

果品才采摘

100畝

有機果品采摘

10

30

20

 

7

都市農耕體驗

40畝

會員制果蔬農耕體驗

8

20

12

 

8

合計

 

 

87

245

158

 

綜上分析,三年可基本收回投資成本。

 

二、社會效益分析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是發展我區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措施,該項目的建設可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增加集體收入,還可以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有序轉移。

三、生態效益分析

追求綠色生態建設,與環境共同發展,減少污染,生產并銷售綠色產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第四章      綜合評價結論

綜合上述可行性分析認為,該項目不僅符合國家產業政策,更是國家和地方政府重點扶持的農業項目,而且符合國家農業生態園建設的相關要求,資源綜合利用,循環經濟等發展方向,具有十分明顯的效益,同時,本項目建設配套設施較為完善,可以滿足項目建設要求,在技術上是可行的。項目建設的資金來源已基本落實,從經濟上看是合理的。本項目是可行的。

 

 

篇(6)

關鍵詞觀光果園;自然條件及社會條件;現狀;發展思路;沈北新區

觀光果園是政府倡導、企業實施、廣大農民積極參與的新型的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綜合農業開發方式[1,2]。集觀光采摘、休閑度假、科普教育于一體,以農業、自然與文化資源為主要開發內容,是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結合的綜合農業園區。我國各地各種類型、規模的農業旅游園區已經數不勝數,尤其是近兩年來在國家對工業、農業旅游大力倡導下,農業旅游園區發展十分看好[3,4]。沈北新區擁有豐富的果業資源,并形成了景觀各異的果業生態空間,該區旅游業歷史發展悠久,具備發展農業旅游的天然優勢。成立觀光果園是沈北地區果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1自然條件及社會條件

1.1自然條件

沈北新區地處沈陽中心城市的北部,位于東經123°16′~123°48′,北緯41°54′~42°11′,區域面積1 098km2。屬暖溫帶半濕潤氣候區,四季分明,雨熱同季,降雨集中,日照豐富,冬夏溫差較大。年日照時數為2 520~2 750h,日照季節分布與作物生長期相適應。年平均氣溫在7.7~9.1℃,4~9月有效積溫在3 000℃以上,適宜一季中晚熟作物生長。降水量受季風影響十分明顯,夏季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80%。這種雨熱同季的氣候特點為農業生產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1.2社會條件

沈北新區地處東北城市走廊的樞紐重地、遼寧中部城市群的核心區域。南依沈陽母城,北接鐵嶺,東鄰撫順,西連沈西工業走廊,區位優勢明顯,交通方便快捷。長大鐵路、哈大專客,沈哈、沈環高速公路,101、102、203國道穿境而過,距沈陽桃仙國際機場僅30km,距大連港、營口新港和錦州港均不超過400km,沈陽地鐵2號線和3號線直達新區。同時,新區內部“六縱三橫”生態景觀路網初步構筑起沈北綠色生態城市的全新發展格局。

沈北新區下轄5個鄉、2個鎮、6個街道辦事處、4個開發區和6個產業園區,有78個行政村和103個社區,共有人口40萬人。沈北新區組建以來,經濟社會發展突飛猛進,城鄉環境面貌煥然一新,各項社會事業蓬勃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2007年,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18.1億元,同比增長32.6%;地方財政收入35.5億元,同比增長240.9%;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61.3億元,同比增長36.7%;實際利用外資5.5億美元,同比增長166.5%;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611.7億元,同比增長64.1%;農民人均純收入7 648元,同比增長23.7%,新區部分主要經濟指標已位居沈陽市前列。

沈北新區自然旅游資源主要有怪坡、棋盤山、植物園、七星山、石佛寺水庫等;人文旅游資源主要有凈居院舍利塔、石佛寺、遼雙州城址、錫伯族民俗村等。全區居住著滿、蒙、朝鮮、回、錫伯等10余個少數民族,素有“錫伯之鄉”的美譽。

2沈北新區果業發展現狀

沈北新區農業發展歷史悠久,果品、優質米、花卉、中草藥、乳品、肉禽、生豬、飼料等高效特色農業產業發展迅速,都市型現代農業產業格局初步形成。該區東部經濟區林果產業發端于20世紀80年代末。近20年來,隨著林果產業的較快發展,已成為沈陽地區遠近聞名的蘋果梨生產之鄉。沈北新區充分利用資源優勢和長期以來摸索出來的實踐經驗,加快東部經濟區林果基地建設,大力發展林果產業,始終堅持“改造老果樹、引進新品種、大力推廣寒富蘋果栽植”的發展方向,堅持以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提高寒富蘋果栽植比重、增加農民收入為主要任務,以科技興果為先導,實施優質無公害品牌戰略,建設生態農業、旅游農業、現代農業。

目前,林果面積733.33hm2,占耕地面積的12%,其中主要以蘋果梨和錦豐梨品種為主,現有面積520hm2,其他林果品種有李子、葡萄、山楂、南果梨和寒富蘋果等。近年來,沈北新區首先引進沈陽農業大學科技特派團,為東部山區種植寒富蘋果和蘋果梨的果農提供林果栽培、果園管理、病蟲害防治、果樹防寒和套袋等先進技術,使果品產量和質量明顯提高,果農收入成倍增加。在原來666.67hm2果樹面積的基礎上,2009年又增加了1 333.33hm2寒富蘋果種植面積,以此推動2 000hm2林果產業基地的形成。

3沈北新區農業觀光旅游產業發展思路

伴隨著林果產業多年來的發展,農民們對該產業已日久生情,對發展林果產業有熱情,積極性高,林果種植面積逐年增加,每年都有新品種引進,農民嘗到了甜頭。做大做強東部經濟區林果產業,在沈北新區上上下下已形成共識。大力發展農業觀光旅游是沈北新區果業發展的必然結果。總體發展思路是以馬剛鄉鐵營子村為核心,以蘋果梨和寒富蘋果、錦豐梨為主栽品種,建設林果采摘觀光區;以怪坡為龍頭,在馬莊子、蓮花、千佛寺、洋什、鐵營子、中寺等6個村,以洋什、帽山2個水庫為節點,建設蜿蜒10km、連接棋盤山森林公園等著名景點的農業旅游觀光帶;以馬剛鄉工業園為核心,建設5km2的農(牧、果)產品加工區。規劃遵循集中連片、產業聚集、因地適宜的原則,用高標準規劃推動高水平發展。

4結語

綜上所述,沈北地區成立觀光果園具有可行性。建成后的觀光果園集田園風光、垂釣、蔬菜水果采摘、餐住、娛樂于一體,以優美的環境、純樸的民風、特色小吃為廣大沈陽市民提供一個休閑度假的好去處。目前,國內的觀光農業園發展得如火如荼,雖然存在一些問題,但總體發展前景良好。沈北觀光果園的建成必將帶動當地經濟發展,解決更多人的就業,使沈北東部山區更快地向社會主義新農村邁進。

5參考文獻

[1] 許海南,張日清.觀光果園景觀要素初探[j].廣西林業科學,2009,38(2):107-109.

[2] 李長團,裴鐵雄.傳統果園改建觀光果園的發展思路[j].廣西熱帶農業,2009(3):53-55.

篇(7)

一、全縣農業發展現狀

在“xxx”之初,新一屆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調整后,針對農業生產信息閉塞、區位無優勢、農業經營主體綜合素質低、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服務功能不強等因素和農業基礎設施水平低、農業產業發展水平低、農民收入低的“三低”局面,組織全縣廣大干部開展了大量的實地調研,并組織各級干部外出農業發達的省、市進行了多次考察,結合**典型農業縣實際,提出了“種蔬菜、興畜牧、擴林果、輸勞務、建沼氣、強加工、抓中介、樹品牌”的農業發展24字方針,隨后在北京、四川等地考察學習后,針對**獨特的自然氣候、資源稟賦、產業優勢,提出了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發展思路。經過兩年多的努力,農業生產的規模化、標準化、市場化水平不斷提高,農民的組織化、信息化、市場化程度也逐步得到提高,農業主導產業以笨雞養殖為主的畜牧產業、以核桃、酥梨為主的林果產業,以設施蔬菜為主的蔬菜產業,以小米為主的小雜糧產業規模不斷壯大,新的特色農產品不斷豐富,農民人均收入也在不斷提高。從XX年的1840元提高到了XX年的2296元,年均遞增5.69%。但從總體上看,我縣的農業生產正處在由傳統農業艱難的向都市型現代特色產業發展的轉型、崛起、跨越的特殊歷史時期,在這個特殊時期,全縣農業發展主要呈現以下幾個特點,同時也存在著幾方面突出的問題。

(一)全縣農業發展呈現的特點

1、建設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理念逐步確立

從指導農業生產情況看,指導農業生產的各級領導的思路不斷更新,建設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理念正在逐步確立,并在指導農業生產的過程中,將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理念傳輸給了農民,同時也取得了可喜的實踐和豐富的理論經驗。從建設都市型現代農業和發展產業化農業的經營主體看,廣大農民在各級領導的指導下,產業化經營和建設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理念也正在確立,發展意識明顯增強,特別是在建設現代市場農業的大潮中形成了一種敢闖、敢干、敢拼的市場意識、風險意識,正在逐步從“要我發展”向“我要發展”的方向轉變。

2、產業發展的規模不斷壯大

全縣農民依托傳統產業的基礎和優勢,圍繞蔬菜、畜牧、林果、小雜糧四大產業,擴大基地生產規模,推動了主導產業的發展壯大。在蔬菜基地的生產上,按照“中增綠”產業發展的規劃,穩定發展箕城、西馬、社城、北寨、郝北、云竹6個中部鄉鎮的早春、延秋蔬菜和以蘆筍、朝天椒為特色的露地蔬菜1萬畝,以發展溫室大棚,移動拱棚為主的食用菌和西紅柿、西葫蘆等品種的設施蔬菜620畝,在南王村還建起了庫容量200噸的蔬菜保鮮儲藏庫。在林果業基地建設上,全面落實封山禁牧辦法,鞏固了18萬畝的退耕還林成果,以改善生態、人居環境的造林綠化,每年增加2-3萬畝左右。在改造紅棗、核桃、酥梨、蘋果的基礎上,近兩年來,每年又新發展核桃5000余畝,近年來干鮮果累計發展了3.5萬畝。在畜牧基地建設上,在穩定豬、牛、羊生產的同時,重點推動笨雞產業的發展,以創新養殖模式、規范生產規程、加強品牌認證,地理保護等為著力點,推動了笨雞產業迅速壯大,笨雞飼養量達到了120萬只。在小雜糧基地建設上,在鞏固以前老品種的基礎上,以引進綠油谷、藥用大黑豆、紅扁豆、水果玉米、五彩玉米等各種特色雜糧品種來推進小雜糧種植規模的擴張。截至現在,全縣雜糧種植面積已發展到5萬畝。

3、農產品不斷豐富

圍繞農業四大主導產業,農產品龍頭加工企業和從事加工業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在政府各部門的扶持引導下不斷壯大,輻射帶動能力不斷增強。相繼開發出了箕城牌白醬油、北寨小麻油、河峪小米、雜糧面、趙國陳醋、西馬酸菜、主力阿膠系列食品、然晶蜂蜜系列產品、野狼山莊肉羊加工等優質農產品。所有農產品的標準質量也有了明顯提高,同時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土特產品都設計了較為精致的包裝。優勢產品的開發,提升了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影響力,擴大了市場占有量。

4、市場銷售能力不斷增強

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不斷發展壯大,提高了產業化經營主體的組織化、市場化能力,推動了農業生產與市場銷售的有效對接。同時,新發展的優勢農產品“一品三證”建設力度加大,提高了品牌效應,增加了市場的占有份額,產品的市場銷售半徑也在逐漸向省內外延升,部分農產品在省內外市場中形成了較為固定的銷售網絡,銷量也在逐年增長。

(二)當前存在的問題

雖然在建設都市型現代農業思路的指導下,農業生產取得了質的飛躍,但橫向與周邊兄弟縣市比,**農業仍然是弱質產業,產業發展受地域條件的制約,規模小、產品少,品牌效應不突出,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層次低。農業生產尚未擺脫靠天吃飯和小農生產方式,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商品化、品牌化程度低,農業生產和產品研發的技術含量低,產業規模不大,大部分農產品的加工以傳統工藝為主,特別是產業鏈條短,大部分農產品仍是初級產品,沒有打造出知名品牌,品牌效益差,市場占有量小。

規模小。四大主導產業雖然基本培育形成,但由于受立地條件和的制約,難以形成成千上萬畝的特色產業園區,直接影響到標準化生產水平的提升;農產品加工企業數量少、規模不大,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弱。全縣農副產品加工企業共122戶,從業人員達438人,百萬元以上的加工企業僅有5戶,各種農副產品的加工轉化率低,據初步統計僅為10%左右,低于全省農產品加工轉化率26個百分點,低于全國平均水平30個百分點。

產量低。全縣糧食產量在正常年份可穩定保持在5000萬公斤左右,蔬菜、水果、畜禽肉蛋、小雜糧特色產業產量偏低,特別是像笨雞蛋、河峪小米、社城黑小米、然晶蜂蜜等取得綠色、有機認證、地理標志認證或登記的省優產品、名牌產品產量低,不能滿足市場需求。

增收慢。對于農民增收來講,雖然每年都保持增長趨勢,但由于農民增收渠道狹窄,主要靠農業生產和外出務工,且大部分農業生產只為農民提供基本生活資料,產品的市場化、商品化程度低,導致人均增收幅度小,增收緩慢,這仍將是“十二五”期間重點要解決的重點、難點問題。

(三)主要成因

1、自然資源條件的劣勢所致。縣域內的立地條件、資源條件相對差、產業發展難以突破自然資源制約,只能以小規模、特色化的發展方向前進。

2、扶持農業發展的政策、資金制約。縣財政極度緊張,用于支持農業發展的資金嚴重不足;農民缺乏原始積累,投入農業發展的資金有限;金融部門扶持農業發展,受金融風險、產業規模、政策導向等門檻的制約,落到實處的少之又少;上級政策優惠難以打破縣級資金配套體制的束縛,特別優惠的政策和項目又難以落戶**。

3、服務體制不健全。干部隊伍的思想作風不能很好地適應推進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的轉型發展,服務農業的質量和水平低,尤其是現行的體制下,條塊分割、部門掣肘,導致人才、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的浪費。

4、市場體制不完善。市場主體、農民主體培育不充分,企業和農民對政府的依賴性強,不能很好地根據市場需求尋找發展空間,市場銷售還未真正形成固定的網絡。

二、加快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的思路及重點

在“十二五”期間,加快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發展,促進農民大幅增收,必須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客觀審視**的優勢和劣勢,努力將優勢變為強勢,將劣勢變為優勢,突出發展方式和方向的轉變,實現趕超式發展。為此,“十二五”時期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的發展思路是:以科學發展為統領,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統籌全縣自然資源、產業基礎、產品優勢、地理區位、生產技術等各種要素,推進融生產、生活、生態、示范、旅游、教育等多功能于一體的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大系統,促進農業與二產、三產之間的滲透融合,形成產業融合、功能多樣、生產精細、開放廣闊的都市型現代農業特色。

根據總體思路定位“十二五”發展的主要目標:到2015年,減少大田作物種植面積,給特色雜糧和蔬菜發展留足空間,全縣糧食總產量要保持在4000萬公斤左右;加強對農產品加工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扶持引導,努力使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35%,接近全省平均水平;努力引導農民實現多元渠道增收,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626元,年均遞增15%。

實現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的具體目標是:要保護優良生態環境,營造優美的自然景觀和改善人居環境,促進農民增收為出發點,圍繞推進畜牧、林果、蔬菜、小雜糧四大主導產業發展壯大,在規劃區域范圍內,按照高效、集約、精準、生態的要求,大力發展四大主導產業及產后加工業,使農業發展走從生產、加工到銷售實現標準化作業、無害化生產、產業化發展、特色化開發的路子,最終實現優良生態、優美景觀、優勢產業、優質產品的目標,以“四優”目標拓寬農民增收領域。

(一)優良生態目標

要通過整合土地、水、森林、草地等資源,構筑生態良性循環系統,維護生態平衡。在鞏固好18萬畝退耕還林成果的基礎上,實施好交通沿線、環城、村莊綠化以及云竹湖周邊綠化工程;結合封山禁牧工作,大力實施種養畜工程;加強水資源的涵養保護工作,做好小泉小水治理,建設天藍、水清、山綠的生態**,滿足都市人鄉村生態游的需求。

(二)優美景觀目標

要在維護好優良生態的基礎上,結合交通沿線綠化、新農村建設,實施好新農村試點村、重點推進村的干水果經濟林工程,建設一批人居環境優美整潔的新農村和生態經濟景觀林。同時,按照全縣“中增綠”產業布局規劃,在濁漳河、泉水河、武源河、云竹湖下游沿線發展綠色生態景觀農業走廊,開發農業的生態、美學價值,滿足都市人農村旅途景觀游的需求。

(三)優勢產業目標

圍繞四大農業主導產業,抓好畜牧、林果、蔬菜、小雜糧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突出基地建設的規模化、標準化、精細化、特色化特點,建設一批融現代農業、鄉土風情、觀光休閑、旅游度假、了解農業知識、體驗農耕文化為一體的現代特色農業產業基地,形成每村一特色的農業與旅游業融合的格局,滿足都市人鄉村綜合游的需求。圍繞此目標,發展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的重點為:建設好“三區、四帶、四基地”。

三區:在以河峪、云竹、蘭峪、講堂、郝北、箕城、北寨部分地區為主的山地丘陵生態區,重點建設好以谷子為主的原生態小雜糧區8萬畝;以箕城、西馬、社城、郝北、北寨、河峪、云竹部分地區為主的川地建設高效果菜區10萬畝;要以河峪、云竹的云竹湖周邊村莊、北寨鄉泉水河沿線村莊為主,結合文化、旅游產業的開發,重點建設休閑、觀光、采摘為主的旅游度假型綜合農業園區。

四帶:在濁漳河、云竹河、泉水河兩岸建設專用玉米、蔬菜產業帶;在云竹湖周邊、武源河、泉水河兩岸建設水果產業帶;在以河峪、云竹、蘭峪、講堂為主的東西部山區建設谷子雜糧帶;在西馬鄉新村——白北溝一箕城鎮銀郊片、東匯片、濁漳河沿岸和云竹、蘭峪、講堂、河峪、北寨等自然植被豐富的山莊窩鋪分別建設以肉牛,肉羊繁育,蜂蜜產業發展,生豬生產和笨雞養殖為主的生態畜牧養殖產業帶。

四基地:主要圍繞全縣四大農業主導產業,合理引導,人力、科技、文化等人文資源向四大主導產業合理流動、集聚,建設規模化、標準化、精細化、現代化、特色化的畜牧、林果、蔬菜、小雜糧規模生產基地,并做好地理標志性品牌的保護。

(四)優質產品目標

以農業生產基地為依托,圍繞現代都市人生活需求和消費導向,加快培育農業龍頭企業,拉長農業產業鏈,發展創意農業,突出品牌建設,做好優質農產品的文化注入,完成農產品的工藝化過程,提高農產品的觀賞性和附加值,生產滿足都市人生活需求的一系列綠色、營養、質量安全的優質農產品,滿足都市人飲食需求。

為此,今后農產品建設的重點是:要引導農業主體、市場主體,以市場對無污染、無公害、綠色時尚、營養健康、質量安全農產品日益增長的需求,發揮我縣無污染、無公害、獨特自然資源稟賦的優勢,將產業規模小、產量低、產品技術傳統等劣勢轉變為打造兼具地方特色、地域保護、文化美學價值內涵豐富的精致產業、產品優勢,迎合當前城市人需求心理。特別是要針對特色農產品的節日消費和消費旺季,細劃消費群體,實行分級包裝、加工,打造農產品價格與價值背離的高附加值精品、名品,促進農民大幅度增收。具體從產品的開發上要引導農業主體包裝開發青、草、蓮、鯉、鯽、銀獨具云竹湖淡水生態品牌的云湖水產品系列;打造笨雞蛋、蜂蜜、笨雞肉、羊肉等具有地域保護的特色畜禽產品等;提升**白靈菇、蘆筍、西紅柿、黃瓜、酸菜等取得無公害認證的綠色生態蔬菜的知名度,擴大銷售量;策劃**核桃、酥梨的精美包裝,發展核桃、酥梨系列深加工飲品;提升具有認證層次不同河峪小米、黑小米、蕎麥、苦蕎麥等系列雜糧產品的包裝檔次,發展具有**品牌的陳醋、醬油、食用油、白酒等小雜糧深加工產品系列。以此來提高農業經營主體的利潤空間和農民的增收幅度。

在打造優質安全高附加值農產品的同時,更要注重解決市場銷售難題,才能實現農民大幅度增收目標。為此,要圍繞全縣特色農產品的開發與打造,采取多元化的現代營銷手段,開拓市場,提高農產品市場占有量,形成穩定完善的市場網絡。具體要引導農業主體,建設以蔬菜、水果、畜禽水產類產地批發市場和外地鮮活農產品交易批發市場,建設農產品綠色通道,建立鮮活農產品物流配送體系;引導農產品加工企業和從事加工業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利用目前的外地銷售網絡,優化整合資源,創立具有**純天然、綠色品質和品牌特色的名優特農產品專營銷售網絡;借鑒嵐峪笨雞蛋、河峪小米直供省直相關的經驗、引導農業主體探索發展與省內外、企事業單位直供的市場銷售模式;吸收知名企業利用**農產品原料的生態品質、定制特色農產品,走從包裝設計、產品研發、宣傳推介到市場包銷全過程由企業負責的定制模式(如社城黑小米);發展由科研單位、客商、企業提供優良品種、技術服務、市場包銷的訂單銷售模式(如今年河北客商推行蘆筍種植模式)。此外,還要繼續引導農業主體發展節假日展銷、會展銷售、網絡銷售等模式,最終以多元化的現代營銷體系,促進農產品的通暢銷售。

三、構建完善推進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發展的保障體系和措施

為快速推進都市型現代農業的實施進程,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實現農民快速增收致富。要按照政策集成、部門聯動、資金聚焦、資源整合的發展思路和工作機制,重點開發農業的生產功能、生態功能、生活功能和科技示范功能,發展精致農業、休閑農業、生態農業模式。具體從夯實產業發展基礎,完善七大體系建設,提高農民素質和建設新農村四個方面保障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發展。

(一)夯實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的物質基礎

努力爭取上級項目和招商引資項目,制訂出臺夯實農業基礎建設的政策,進一步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重點開發利用好云竹湖、雙峰水庫、小型水庫等水利工程資源,抓好水土保持、土地整理等項目建設,提高農業生產的綜合能力,激活水、土地、森林等生產要素潛力,促進農業生產要素向服務都市人生活需求方面轉變,為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的實施打好物質基礎。

(二)建設完善七大保障體系

1、建立現代都市型農業的規劃保障體系。各鄉鎮和縣直有關單位要把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納入本鄉鎮、本單位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在全縣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規劃布局的框架內,結合本地資源、市場、經濟、技術等方面的優勢,因地制宜制定種植業、養殖業和休閑觀光旅游業等具體規劃,盡可能提高規劃的合理性、實用性。

2、建立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組織保障體系。為促進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的快速發展,要成立由分管農業副縣長為組長,各涉農部門、縣直各有關部門和各鄉鎮鄉鎮長為成員的領導組,使各部門切實履行自身職責,支持、參與、服務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的發展。同時各鄉鎮也要成立相應的領導組,形成縣鄉促進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發展的組織保障體系。

3、建設好產業體系。在建設好農業產業和加強農產品開發的同時,更要開發農業生態服務功能、美學功能和文化內涵等。具體結合當地的民俗文化、飲食文化、歷史文化、自然文化等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的開發,形成農業產業、旅游產業、文化產業的滲透融合體系。特別要聚合旅游業發展的“吃住行、游玩購”六大要素,打造功能完善而且獨具特色的集農業產業開發、文化產業開發和休閑觀光為主的旅游產業相統一的農業觀光體驗園區。

4、完善服務體系建設。各部門要結合各自的科技、示范、服務、引導等職能,聯動服務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發展。充分利用遠程教育、信息網絡等農業信息技術,整合現有農業科技隊伍,加強與大專院校、科研單位的交流合作等辦法強化科技、信息的服務功能。同時要加強對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畜禽防疫、綜合執法等方面建設,以完善的社會化服務體系推進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的發展。

5、完善創新農業發展模式。要完善公司+基地+農戶、農民專業合作社、產業牽動農戶型(如核桃產業)等生產組織模式;創新利用外援、招商開發、包裝農產品模式(如黑小米);創新定制、包銷、直供等市場營銷模式,以各種創新模式保障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的發展。

6、建設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的資金投入體系。重點通過資金集聚的辦法,壯大農業投入。政府要增加對農業的投入,主要用于扶優、扶強、教育培訓、包裝策劃、宣傳推介等方面;縣直有關部門要將各種投入農業、旅游業、文化產業發展的資金、項目整合實施,以發揮資金的最大效益;要強化與金融部門的交流溝通,建立擔保中介服務公司,爭取更多的資金直接投入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的發展;要逐步建立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財政對投保農戶給予保費補貼;以招商引資的辦法,集聚資金,發展農業項目,建設新農村。

7、建立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的考核評價體系。要根據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的規劃制定完善考核辦法,把推進現代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建設作為考核各鄉鎮、各部門工作實績的重要內容,同時加強督查,打分排隊,確保全縣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發展目標任務的順利完成。

(三)抓好農民綜合素質的提升

建設都市型現代農業,要在提高農民綜合素質和培育現代新型農民上下功夫,培育新時期兼業化、多元化農業經營主體。在開展實用技術、技能培訓,增加農民科技意識的基礎上,加強對農民的法制、市場等知識的培訓,同時加強對農民的誠實、守信、淳樸、善良等民德民風的教育,逐步培育一批既有文化、又懂經營管理,既敢闖敢干,又淳樸善良的新型農民。

(四)建設好都市郊區型新農村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毛片一区二区| 亚洲区欧美区综合区自拍区| 国产爆乳美女娇喘呻吟| 欧美极品少妇做受| 国产精自产拍久久久久久蜜|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 一女被多男玩喷潮视频| 亚洲av中文无码字幕色| 99精品国产在热久久| 一本久久a久久免费精品不卡| zps无套内射视频免费播放| 全部免费毛片在线播放| 国产亚洲av无码av男人的天堂| 国产内射爽爽大片视频社区在线| 中国少妇初尝黑人巨高清| 亚洲精品无码永久在线观看你懂的| 中文有无人妻vs无码人妻激烈|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二三区入口| 国内精品伊人久久久久av影院| 极品少妇hdxx麻豆hdxx| 国产欧美精品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综合av在线在线播放| 亚洲av成人片在线观看| 天天做天天爱夜夜爽毛片毛片| 影音先锋色小姐| 久久午夜无码鲁丝片午夜精品| 亚洲av综合色区无码一二三区|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 | 伊人久久综合无码成人网| 狠狠躁夜夜躁无码中文字幕| 国产麻豆精品精东影业av网站| 爆乳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av永久天堂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卡一卡二卡三| 骚小妹影院| 欧美精品v国产精品v日韩精品|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色婷婷|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无码娇色| 国产在线拍揄自揄拍无码| 国产v亚洲v天堂无码久久久| 色老头老太xxxxbbb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