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23 10:15:4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綠色消費的建議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綠色食品;發展;問題;建議
中圖分類號:F407.82 文獻標識碼:A
隨著我國農業和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城鄉居民的收入大幅度提高,其消費水平也迅速提高,在解決溫飽之余對食品的要求不斷提高,不僅是結構的多樣性,更注重食品的質量和安全。
1 綠色食品的定義
綠色食品是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按照特定生產方式生產,經專門機構認證,許可使用綠色食品標志的、無污染的、安全、優質、營養類食品。
綠色食品是無污染的安全、優質的營養類食品。綠色食品的開發,對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提高農產品及其加工的質量,增進城鄉人民身體素質,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等具有重要的意義。
2 綠色食品的發展現狀
1989年,我國正式提出綠色食品的概念并于1990年5月掛牌成立了中國綠色食品中心。2009年9月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關于進一步加強綠色食品宣傳工作的意見》,2012年7月頒布了《綠色食品標志管理辦法》,這些措施促進了新時期綠色食品事業持續健康地發展,為實施農業品牌戰略發揮更加積極的示范帶動作用。截止2011年,新認證綠色食品企業2683家,產品6583個,全國有效使用綠色食品標志的企業總數6622個,產品總數為16825個,分別比2010年增長8.3%和7.3%。
3 綠色食品發展存在的問題
3.1宣傳力度不夠
長期以來,我國對農產品的要求是數量和基本營養型,但隨著經濟條件的逐步提高,人們對農產品的要求逐漸向營養、健康和安全型轉變,這與發展綠色食品理念是一致的。消費者對綠色食品的認知程度還不夠,多數還只是表面認識,對綠色食品所倡導無污染、安全、健康的內涵認識不足,對其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及生態價值更是缺乏了解。
3.2農民觀念淡薄
我國農民的文化素質偏低,他們對先進的生產技術難以掌握,在實際的生產過程中就很難按規程操作。所以,當發展綠色食品要求限制化肥農藥用量、提高產品質量時,大多數農民放棄了綠色食品。在生產過程中大量使用生長調節劑,病蟲害高發期甚至使用違禁農藥,形成了綠色食品安全的隱患。因此,提高農民對綠色食品生產的認識,讓農民從中獲益并自覺按技術規程進行生產,是我國綠色食品發展的關鍵。
3.3認證后監督不到位
目前,我國綠色食品認證處于迅猛擴張階段,生產者熱衷于申報綠色食品標志,管理部門忙于資料審核和現場考察工作,忽視了生產過程及后期跟蹤的監督,從而出現了一些假冒偽劣產品。另外,由于農產品的特殊性,綠色食品與普通農產品從外觀上難于區別,而有毒害的農產品食用后,造成病癥不會立即出現,使得消費者對市場上的綠色食品真偽和質量都心存疑慮。
3.4市場發展遲緩
綠色食品市場體系建設滯緩,綠色食品生產資料市場建設和專屬流通渠道滯后,全國多數地區未建立專門商店(一線城市除外),與普通農產品混售,不便于消費者選購。由于綠色食品市場缺乏有力監督,綠色食品企業擅自擴大用標范圍、超期用標現象,以及假冒綠色食品事件時有發生,嚴重地打擊了消費者購買的積極性,損害了綠色食品市場的整體形象。
4 今后綠色食品產業發展的建議
4.1加大宣傳力度,推動綠色食品消費熱潮
各級政府和綠色食品企業要充分利用主流媒體對人們消費意識的引導作用,以及非主流媒體所產生的效應,抓住不同層次消費者的需求心理,加大對綠色食品的宣傳,尤其是對綠色食品的內涵和發展理念的宣傳,增強消費者的購買欲望。只有人們真正理解大力發展綠色食品的意義,才能得到全社會的支持,形成綠色食品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
4.2增強專業技能培訓,改變傳統觀念
綠色食品是個新生事物,應該通過職業學校加強對農民專業技能的培訓并普及綠色食品知識,樹立綠色食品觀念;并通過各種渠道進行廣泛宣傳,使農業生產者樹立綠色食品安全意識,樹立市場競爭意識,嚴格按綠色食品生產技術規程生產,為綠色食品產業奠定良好的基礎。
4.3加強證后監管,保障綠色食品的品牌形象
為了保證綠色食品健康發展,嚴格按綠色食品的相關法律法規,加強對綠色食品和生產資料的質量監督,加大對生產企業的檢查頻次及其產品的抽檢和處理力度,依法打擊各類假冒綠色品牌的行為,確保綠色食品的品質和信譽,保障綠色食品產業的蓬勃發展。
4.4建立完善的市場管理制度,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
開展多層次綠色食品宣傳活動,建立有計劃、有組織、區域化的專業化批發市場和電子商務,形成綠色食品消費潮流。發展和完善綠色食品市場管理制度,加強綠色食品市場開拓工作,鼓勵經營企業以多種形式和渠道將綠色食品投入市場,逐步在全國各地建立專賣店,樹立綠色食品的品牌。
綜上所述,我國綠色食品的發展主線為擴大綠色食品生產規模,加大認證監督力度,提高產品品牌效應,與國際綠色食品發展接軌,最終實現農民增收,全國農民真正從綠色食品產業中受益的多贏局面。
參考文獻
[1]王林山.我國綠色食品產業的現狀及發展對策[J].糧食與食品工業,2004(01):25-27.
[2]吳翠珊.綠色食品發展的現狀及建議[J].科技致富向導,2010(27):277-279.
[3]李彥軍.我國綠色食品發展現狀與存在問題及對策[J].現代化農業,2005(06):40-41.
[4]馮麗娟等.我國綠色蔬菜發展現狀及對策[J].山西農業科學,2009(37):9-11.
[5]祁玉峰.綠色食品發展現狀和建議[J].中國農業信息,2008(10):10-12.
摘要: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費理念的轉變,綠色食品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青睞,市場前景廣闊。簡述重慶市南川區綠色食品發展現狀,分析存在的問題,提出南川區發展綠色食品的對策建議:制定綠色食品發展激勵政策;著力培育綠色食品龍頭企業;建設綠色食品原料基地;強調產業發展與質量品牌掛鉤;健全監管制度;加快培育營銷渠道;強化宣傳,提高認識;嚴厲打擊假冒綠色食品行為。
關鍵詞:綠色食品;發展現狀;問題;對策建議;重慶市南川區
綠色食品是出自最佳生態環境,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采取特定生產方式,限量使用化學物質,開展“從土地到餐桌”的全程質量控制,經專門機構認證,許可使用綠色食品標志的無污染的安全、優質、營養類食品。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費理念的轉變,以及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問題日益嚴峻,綠色食品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青睞,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簡述重慶市南川區綠色食品發展現狀,分析存在的問題,提出南川區綠色食品發展的對策建議。
1發展現狀
1.1農業概況
南川全區面積2602km2,境內南高北低,分為南部中山區、北部丘陵區和中部漕壩區,森林覆蓋率47.4%,生態環境良好。現有耕地面積6.8萬多hm2,土壤類型為黃壤土、紫色土和砂土。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16.6℃,熱量豐富、雨量充沛,光、熱、水資源條件基本協調同步,四季宜農,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南川區是重慶市優質糧經作物生產地,重慶市首個綠色食品大米示范基地,栽培作物近千種,飼養動物40多種,水稻、玉米、小麥、油菜等糧食作物和水果、蔬菜、茶葉、藥材、生漆、蠶桑等多經作物遍布境內,豬、牛、羊、馬、雞、鴨、魚等成群分布。
1.1.1種植業
主要農作物有水稻2.67萬hm2,玉米0.80萬hm2,油菜0.93萬hm2,薯類0.93萬hm2,蔬菜1.20萬hm2,茶葉0.43萬hm2,水(干)果1.33萬hm2,豆類、雜糧等0.33萬hm2,合計8.62萬hm2。
1.1.2養殖業
主要有豬、牛、羊、雞、鴨、鵝、兔、水產、蜜蜂等。近年來,養殖業快速發展,到2016年底,全區出欄生豬70多萬頭、肉牛3.21萬頭、肉羊5.55萬只、肉免1.53萬只、小家禽980萬只。截至目前,全區已建成生豬規模化種豬場6個,二級擴繁場181個,年出欄50~1000頭商品豬的養殖大戶773戶,其中,年出欄萬頭以上的生豬養殖小區2個;水產品生產面積0.4萬hm2;養殖蜜蜂5萬多群。
1.1.3野生資源
野生資源主要有方竹筍1.47萬hm2,其他竹筍1.33萬hm2,中藥材1.33萬hm2,野菜3.33萬hm2等。
1.2綠色食品發展現狀
南川區土壤中有毒有害重金屬含量、高殘留農藥含量均低于國家標準,農田灌溉用水中氯化物、硫化物、汞、鎘、銅、鉛、砷等有害物質低于國家有害物質標準,水質達到農田灌溉水標準。境內無較大工業污染源,空氣質量良好,具有適宜綠色食品生產的自然環境條件。自2004年“山王坪牌”銀杏葉茶獲得第一個綠色食品認證以來,南川區綠色食品產業經過16年的發展,全區獲A級綠色食品認證企業達到27個,認證產品60個,產量50770t,產品涵蓋稻米、茶葉、蔬菜、水果、竹筍、生豬等6大類,綠色食品產地面積1700hm2。優良的環境、優質的產品、合理的價格、鮮明的品牌,南川綠色食品贏得了廣大消費者的好評,“金佛玉翠”綠茶、金佛山野生大樹茶等產品被評為重慶市優質茶,“金佛山牌”南川米在2016年首屆“中國大米品牌大會”中獲得“中國十大好吃米飯”第四名。
2存在的問題
2.1認證量小、面窄
南川區獲得綠色食品認證的涉及稻米、茶葉、蔬菜、水果、竹筍、生豬等6大類,僅占全區農業資源22大類的27.3%;獲得綠色食品認證面積小,僅占人工種植和野生資源面積16.4萬hm2的0.1%;養殖業受飼料來源的限制,僅有1000頭野豬獲得綠色食品認證。
2.2續展保持率低
受生產企業發展綠色食品的意識不強,消費者對綠色食品的認識不足以及市場價格高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目前南川區有效綠色食品僅有25個,占累計認證數量的41.7%;有效產量12381t,占累計認證產量的24.4%。
2.3原料因素制約
原料因素制約主要體現在養殖業方面,養殖業想要獲得綠色食品認證,其飼料原料必須也為綠色食品。目前,國內獲得綠色食品認證的飼料十分稀缺,大多養殖企業根本無法購買,加之綠色食品原料的基地建設嚴重滯后,最終導致養殖業極難獲得綠色食品認證。
2.4政策因素制約
在大市場、大品牌的前提下,國內大多數地區制定、出臺了品牌發展的激勵政策,對獲得綠色食品等“三品一標”認證的農產品,由政府給予一定的經費補助,激發企業開展綠色食品認證工作,而南川區尚未出臺相關激勵政策。
2.5認證目錄所限當前綠色食品認證目錄尚未完善,一些物種還沒被納入認證目錄,限制了這些產品的申報。
2.6消費者認識局限
由于對綠色食品的宣傳不力,多數消費者對綠色食品認識不足,能清楚辨認綠色食品標志的不多,大部分消費者只聽說過“綠色食品”這個名稱,還有1/3的人從未聽說過“綠色食品”有識別標志,因而對綠色食品缺乏正確的認識,以為綠顏色的食品就是綠色食品,導致綠色食品未形成穩定的消費人群,造成有效需求不足。
2.7綠色食品標識侵權現象頻發
一些生產企業法律意識淡薄,忽視綠色食品商標是證明食品無污染、安全、優質、營養的標志,必須經過注冊、認證,才得以保護,綠色食品侵權行為和假冒綠色食品的事件時有發生,假冒綠色食品標志,欺騙消費者,嚴重損害了綠色食品的市場形象。
3南川區綠色食品發展的對策建議
3.1制定綠色食品發展激勵政策
政府制定、出臺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或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認證獎勵政策,對獲得綠色食品等“三品一標”認證的企業給予資金補助和獎勵,提高企業的申報積極性。
3.2著力培育綠色食品龍頭企業
龍頭企業優勢明顯,具有自己的“拳頭”產品,產品的生產基地、質量、市場占有率有保證。政府要選擇當地市場競爭力強的“拳頭”產業,擴大生產基地,建立綠色食品生產銷售龍頭企業,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示范帶頭作用,促使他們向規?;?、標準化生產經營邁進,不斷發展擴大,開拓國內外市場。
3.3建設綠色食品
原料基地政府主導,生產企業、專業合作社等為主體,積極建設綠色食品原料基地,以標準化示范區建設為核心,為養殖業、純加工業提供綠色食品原料,推進綠色食品認證。
3.4強調產業發展與質量品牌掛鉤
區縣政府在支持產業發展的農發資金使用上,要把綠色食品等“三品一標”質量品牌建設、企業規范化生產管理結合起來,不要單純就產業安排農發資金,要把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作為產業發展的條件,推進綠色食品認證。
3.5健全監管制度
建立健全綠色食品生產加工監管制度,建立以可追溯為核心的監管體系,明確監管部門、企業主體的職能職責,建立日常監督、年度抽檢、年度檢查三位一體的監管制度,督促企業規范生產管理和建設產品可追溯體系。完善市場監督體系,加大綠色食品商標標識的保護力度,營造良好的綠色食品市場環境,確保綠色食品產品質量,使綠色食品標識真正成為消費者放心購買的依據。
3.6加快培育營銷渠道
對主要農產品批發市場、大中型超市等強化市場準入制度,建立綠色專銷柜和專銷區,使綠色食品能夠迅速進入消費者的視線,增加綠色食品的認知度,引導消費者放心購買。建立市場準入機制,將綠色食品等“三品一標”認證作為市場準入的條件,倒推產地準出,以此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
3.7強化宣傳,提高認識
綠色食品認證機構和管理部門應統一綠色食品標志圖案,在生產基地、銷售市場和網絡平臺張貼明顯的綠色食品標識,加強綠色食品知識宣傳,要從農業生態環境保護、人類健康保障、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綠色食品生產過程、綠色食品標志等方面,加強對綠色食品知識的宣傳普及,轉變生產者和消費者的觀念,使綠色食品生產和消費意識深入人心,形成綠色食品消費潮流。
3.8嚴厲打擊假冒
關鍵詞:綠色食品 Kano模型 消費者需求 IPA分析
中圖分類號:F0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7)05-049-02
安全、健康的綠色食品成為人們未來消費的主流。通過對綠色食品消費者需求的分析,可為綠色食品企業發展方向提供參考。
Kano模型和IPA分析法相結合,找到綠色食品消費需求類別及其歸屬策略,借鑒梁潔等人的研究成果,計算決策優先權指標,對顧客需求重要程度進行排序,為綠色食品市場的有效供給提供參考建議。
一、Kano模型理論
日本質量管理專家狩野紀昭提出了Kano模型。該模型通過運用Kano模型調查表、評價表及模型結果將顧客需求屬性分為5類:魅力需求、線性需求、必備需求、無差異需求、逆向需求。結合孟慶良等人提出的分析型Kano模型,將消費者需求滿意度指標及需求重要度指標進行數值化處理:
三、基于Kano模型的綠色食品消費者需求分析
運用Kano模型理論與方法,對綠色食品消費者需求要素歸屬策略及優先權指數進行判定。利用消費者需求理論,并通過小組討論和專家訪談等方式進行整理,以五常大米為例確定了影響綠色食品消費者需求的屬性,并對消費者需求進行分類。
(一)數據的收集
本次問卷主要采取實地調研的形式,通過對上海、杭州和南京等地的綠色食品專賣店及大型超市的消費者進行現場發放問卷。本次調研共發放問卷526份,共收回481份,其中有效問卷466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88.59%。
(二)數據信度和效度分析
本文運用SPSS17.0對數據進行檢驗,正反向問題的Cronbach's α系數分別為0.942和0.978,均大于0.8,通過了信度檢驗。通過對Kano調查問卷進行效度檢驗,正反向問題的KMO值分別為0.853和0.949,均大于0.5,且正反向問題的Barlett球形檢驗的P值為0.000,小于0.01,說明該數據具有相關性。
(三)綠色食品消費者需求歸類
基于分析型Kano模型原理,計算相關數據如表2所示。如果Xi
可以看出:共有9項要素被歸為必備需求屬性,分別是f3、f5、f7、f8、f9、f12、f13、f14、f16,這些需求為消費者的基本需求,企業應優先滿足消費者對該要素的需求。共計5項要素被視為線性需求,其中包括f6、f10、f15、f20、f21。共計3項要素被列入魅力需求,包括f11、f17、f18。消費者對5項質量要素表現出無所謂的態度,分別是f1、f2、f4、f19、f22,均為無差異需求,故而消費者對此類要素要求并未過多。
(四)綠色食品消費者需求優先序分析
象限I“無需關心”區。消費者對此區域內的需求要素的感知滿意度較低,并且需求要素重要度也較低。從圖1可以看出,需求要素f3、f4、f5處于該區域中,這三種需求均屬于無差異需求,所以企業不需要關注該類需求屬性。
象限II“過剩滿意”區。消費者對此區域內的需求要素的滿意度程度很高,而感知重要度卻不高。需求要素f1、f2、f11、f18、f19、f22處于該區域中??梢钥闯?,處于象限I和象限II中的需求要素大部分屬于無差異需求,這與實際情況相符合,大多數情況下,消費者不關心的需求要素肯定也認為不重要。
象限III“保持績效”區。消費者對此區域內的需求要素滿意度程度較高,感知重要度也很高。計算結果表明,該區域共有5種需求屬性,分別是f6、f10、f17、f20、和f21。這些需求要素大部分屬于線性需求,這些需求要素的績效水平相對較高,只需要持續保持即可。
象限IV“重點提升”區。消費者對處于在該區域的需求持有較低感知滿意度和較高感知重要度??梢钥闯?,大部分必備質量因素f4、f6、f7、f13、f15、f17、f19、f22處于該區域中,企業在這些需求要素方面的績效并不高,需要進行重點提升和改善。
根據以上結果,企業應該優先提升f4、f6、f7、f13、f15、f17、f19、f22這些需求要素,但在提升決策中企業應對不同的需求要素賦予不同權重,考慮到ρ16>ρ12>ρ7>ρ9>ρ8>ρ13>ρ14,因此,企業應優先提升的應是消費者需求要素為f16,其次是f12,再次是f7,依次類推。
四、結論與建議
通過整合Kano模型確定了綠色食品消費者需求屬性,其中安全性、新鮮度、品牌知名度、質量認證標識、價格、包裝規格及材料和線上銷售均屬于必備需求。整合Kano模型和IPA分析,Y果顯示:價格、包裝規格及材料、質量認證標志、品牌知名度、和線上銷售需要重點提升與改善。且按照優先權指數的排序為依次為品牌知名度、質量認證標志、價格、包裝規格及材料和線上銷售,企業將提升消費者在該類需求上的滿足度作為今后發展的重點。
促進綠色食品企業持續發展的建議:第一,注重企業品牌建設,增強產品競爭力。進一步提升企業品牌的認知度和公信力,進而提升企業的競爭力和影響力。第二,完善標志體系建設,加強標志的規范使用。主要包括標志的授權準入制度、審查程序、協議管理、標志印刷等。第三,提高生產管理水平、實施合理定價。企業應確保產品質量的同時,降低銷售門檻,贏得更大的市場空間。第四,多渠道營銷,加大營銷網絡的建設,努力開拓網絡市場。
[基金項目:哈爾濱商業大學研究團隊支持項目(2016TD013);研究生創新科研項目(YJSCX2015-367HSD)。]
參考文獻:
[1] 梁潔,張鵬,韓俠.面向顧客滿意度改進決策的I-Kano模型研究[J].統計與決策,2009(20)
[2] KANO N et al. Attractive Quality and Must-be Quality [J].The Journal of Japanese Society for Quality Control,1984 (2)
[3] 孟慶良,鄒農基,李曉萍等.基于分析型Kano模型的物流服務質量提升決策方法[J].運籌與管理,2012(4)
(作者單位:哈爾濱商業大學管理學院 黑龍江哈爾濱 150028)
關鍵詞:綠色經濟;指標體系;發展水平;政策建議
2015年12月12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將全球氣候治理的理念進一步確定為低碳綠色發展?!笆逡巹潯泵鞔_提出五大發展理念———“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綠色”將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色調。江蘇省是我國的第二大經濟體,為全國社會、能源及綠色經濟的發展都起到了十分關鍵的帶動作用。通過分析研究江蘇省13地市綠色經濟發展水平,分類比較不同地區綠色經濟發展水平的相似性及差異性,分析導致區域差異的主要因素,能有的放矢地提出政策建議,并為研究其他省市及全國的綠色經濟的發展提供參考經驗。
1文獻評述
對于綠色經濟的內涵不同學者定義不甚相同,如張小剛[1]指出綠色經濟發展的內在構成要素包括物質資本、人力資本、科學技術、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里約+20”聯合國可持續發展中心對綠色經濟提出更深層次的認識,從可持續性出發,強調地球關鍵資本的非減性發展等等。本研究認為綠色經濟是既追求經濟總量的增長,對一些不可持續加以約束,又對有利于可持續發展的行為給予鼓勵,又加強法律法規制度方面的建設以及人才等的投入,多方面聯動最終實現區域經濟發展的綠色轉型。目前已有不少學者從不同層面構建了衡量綠色經濟發展水平的評價指標體系。不同的學者對于衡量地區綠色經濟發展水平的指標體系理解不同,但是都認為綠色經濟發展是經濟與資源環境相協調的發展模式。衡量綠色經濟發展水平的指標有很多,但是很少對政府制度層面的指標進行衡量,為保證區域綠色經濟的發展,需要相應法律法規的保障,同時需要科研人才的技術支持。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增加了環保法規、科研人才數等指標,使得衡量綠色經濟發展水平的指標體系更為完整。
2江蘇省綠色經濟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2.1指標選取的原則
指標選取的原則主要有:主導性原則、層次性原則、可比性原則、文獻分析法原則。
2.2指標體系框架
結合指標篩選原則與綠色經濟的本質特征,筆者選取了包含規模性指標、約束性指標、激勵性指標、保障性指標共4項指標,具體指標有19項。部分指標解釋:能源消耗強度指標用萬元GDP能耗表示,二氧化硫排放強度用單位GDP二氧化硫排放量表示,COD排放強度用單位GDP化學需氧量排放量表示,工業固體廢物排放強度用單位GDP工業固體廢物排放量表示,空氣質量優良率=空氣質量指數達到良好以上的天數/全年有效監測天數,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量/(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綜合利用往年貯存量)×%,地方環保法律條例數主要以地方人大代表公布的環保條例數為準。
3數據來源、評價方法與評價結果
3.1數據來源
研究數據來源于江蘇省統計局、各市環保局、江蘇省知識產權局。
3.2評價方法
目前常見的指標權重的方法有主觀賦值法和客觀賦值法。主觀賦值法包括主觀經驗法、德爾菲法等,其優點是操作簡單,缺點是主觀性較強,不能客觀地反映評價指標的相對重要性。客觀賦值法主要包括層次分析法、熵值法、灰色關聯分析法等[8]。本研究采用熵值法進行賦權,主要根據各項指標的變異程度來確定指標權重的方法。聚類分析是對樣本即個體以某種相似性為度量標準進行分類的一種統計方法。通過聚類分析可以將不同樣本的綠色經濟發展水平分為幾類,找出每一類共同的特點,以便更好地研究和指定相應的對策建議。
3.2.1熵值法
(1)熵值法計算采用的是各個方案某一指標占同一指標值總和的比值,為了避免求熵值時對數的無意義,需要進行數據平移,其中考慮評價效果,平移單位選取標準化后的最小值1:對于正向指標:Xij=χij-min(χ1j,χ2j,…,χnj)max(χ1j,χ2j,…,χnj)-min(χ1j,χ2j,…,χnj)+1,i=1,2,…,n;j=1,2,…,m對于逆向指標:Xij=max(χ1j,χ2j,…,χnj)-χijmax(χ1j,χ2j,…,χnj)-min(χ1j,χ2j,…,χnj)+1,i=1,2,…,n;j=1,2,…,mχij為指標的原始數據,max(χ1j,χ2j,…,χnj)-χij為第n項指標各年度最大值,min(χ1j,χ2j,…,χnj)為第n項指標各年度最小值。n=19,m=13。
(2)計算第j項指標下第i個方案占該指標的比重Pij=Xijni=1ΣXij=(j=1,2,…,m)
(3)計算第j項指標的熵值ej=-kni=1ΣPijlog(Pij),其中k>0,ln為自然對數,ej≥0。式中常數k與樣本數m有關,一般令k=1lnm,則0≤e≤1。
(4)計算第j項指標的差異系數對于第j項指標,指標值Xij的差異越大,對方案評價的作用越大,熵值就越小,gj=1-ej,gj越大指標越重要。
(5)求權數Wj=gjmj=1Σgj,j=1,2,…,m
(6)計算各方案的綜合得分Si=mj=1ΣXijWj(i=1,2,…,n)
3.2.2聚類分析
通過SPSS軟件將江蘇省13地市進行Q型聚類分析。同時選擇系統聚類中的Ward法聚類,即離差平方和法,原理是同類離差平方和較小,類間偏差平方和較大。Ward方法并類時總是使得聚類導致的類內離差平方和增量最小,與K-mean聚類相比,K-mean聚類需要事先設定分類的個數,并不適合沒有先驗知識的條件下的數據聚類。公式:DKL=BKL=XK-XL2/(1/NK+1/NL)遞推公式:DJM=(NKDJK+NLDJL)/NM-NKNLDKL/N2M
3.3評價結果
江蘇省13地市綠色經濟發展水平得分及準則層貢獻度。無錫、常州、蘇州3個城市綠色經濟發展水平綜合得分超過1.6,從總量而言綠色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其中蘇州、無錫、常州人均GDP均超過全省平均水平,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全省比重與其他地市相比遙遙領先;城市污水、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均優于全省平均水平。連云港、泰州、淮安排名后三位,從指標看人均GDP、高新技術產值比重低,連云港的單位產值能耗、二氧化硫排放強度、COD排放強度這些指標都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在這種高能耗、高污染的生產方式作用下,必然導致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的失調。從指標的貢獻度分析,激勵性指標與保障性指標對于江蘇省各地市的綠色經濟發展水平貢獻度最大,說明加大對污染物的治理力度,增加環保、科技投入以及環保法律法規的建設對于推動區域綠色經濟的發展具有實踐意義。約束性指標對于各地市綠色經濟的發展貢獻度稍低,說明各地市經濟增長仍然存在粗放型經濟增長的模式,節能減排工作仍需要加強,對于落后產能及時淘汰。利用SPSS軟件對指標層進行聚類。結合樹狀圖分析,分成三類效果較好,組內間距很小,組間距離較大,具體情況如下:
3.3.1相對均衡型
相對均衡型城市包括南京、無錫、蘇州,其特點是綠色經濟發展總體水平較高,4項指標表現相對均衡。其中地區生產總值、人均地區GDP、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全省比重、環保投入占公共財政預算支出比重排名前三,這3個城市在規模性指標上表現要優于其他城市,并且政府注重環保的治理投入。此外地方環保法規數量也高于其他城市,說明這3個城市比較注重環保法治的建設。但蘇州與南京能源消耗水平、化學需氧量排放強度要高于江蘇省平均水平,此外南京與無錫在空氣質量優良率及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幾個指標要低于江蘇省平均水平,說明區域經濟的高速增長仍然離不開高能耗、高污染的發展模式,雖然在GDP指標上表現突出,但是仍存在具體指標表現欠佳,在保持現有發展狀態基礎上注重節能降耗、控制高環境污染的投資。
3.3.2單項指標超強型
單項指標超強型城市包括南通、鹽城、揚州、常州、宿遷,其特點是綠色經濟發展水平一般,某項指標表現較其他指標突出,居于單項指標的較高水平。能源消耗強度指標、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及科研人員擁有量這些指標表現要優于其他類的城市。其中鹽城與南通地區空氣質量優良率及新能源與節能環保專利授權量比例表現超強,但工業COD排放強度、環保投入占地方公共預算支出的指標表現欠佳,政府應該注重對環境保護的投入,控制高污染投資。揚州在地區GDP增長率、森林覆蓋率兩個指標全省排名第一;常州在工業二氧化硫排放強度、科研人員擁有量指標排名領先,但是空氣質量表現不好。宿遷地方GDP總量、人均GDP、高新技術產值等指標排名最后,其他指標比較均衡,政府部門應努力探索經濟效益好、經濟附加值高的產業,擴大經濟總規模。
3.3.3整體水平偏低且存在單項指標較差情況
城市包括徐州、淮安、鎮江、泰州、連云港。特點是綠色經濟發展水平總體水平偏低。徐州、淮安激勵性指標表現較好,但約束性指標表現欠佳,且人均地區GDP占有量較低,這些城市應該注重節能減排與環境治理的同時尋找發展地方經濟的新思路。鎮江、泰州地區GDP表現較好,但部分約束指標表現不好,在維持現有經濟發展情況下,注重污染治理情況。連云港地區經濟總量及二氧化硫、COD排放指標較差,但新能源與節能環保專利授權量比例及科研人員擁有量指標表現較好,要充分利用現有優勢,探索技術含量高、經濟效益好的發展道路。
4政策建議
實證結果表明,江蘇省13地市綠色轉型呈現各自的特點,其中只有南京、無錫與蘇州在各方面發展都比較協調,其他城市綠色發展與一些指標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協調方面。綠色轉型是一個長期、艱巨、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企業、消費者、政府等各部門的共同努力,也需要相應的改革和創新,通過完善經濟體系、調整升級產業結構、增加科研投入以及樹立新的理念來共同推進江蘇省實現綠色經濟的長效發展機制,具體建議如下:
4.1充分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
發揮政府的調節作用,實行項目“區域限批”;對未按期完成的企業,依法吊銷排污許可證、生產許可證、安全生產許可證;對綠色產品的開發、研究、生產等采取鼓勵性政策,加大對環??萍纪度氲谋戎兀徽{動企業、社會各界發展綠色經濟的積極性;盡快完善稅收、財政、信貸等配套設施的建設。
4.2加快傳統產業的優化升級
加快傳統產業的優化升級,通過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的運用,促進傳統低附加值產業向高端產業的優化升級,提高生產效率。同時要拓展新領域,發展新業態,培育新熱點,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
4.3建立綠色科技創新體系
綠色科技創新是摧動綠色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江蘇省應加大綠色科技的投資及人才的培養,以便在關鍵領域實現突破[9];積極建立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創新體系;加快對新能源、節能環保等綠色產業的投資、培養。
4.4加快推進地方環境立法的建設
建立統一監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環境管理制度,做到環保行為有法可依并獨立進行環境監測和行政執法。抓住政策環評這一實現科學決策、綠色發展的重要機制,同時積極爭取有關部門的配合與政府的支持,落實責任機制。
4.5倡導綠色理念
倡導綠色發展理念,不僅要實現綠色經濟發展水平總和的提高,根據可持續發展理念新的要求,綠色經濟發展的關鍵是自然資本的非減性發展。因此,要避免走傳統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不僅不再欠“新賬”,同時還要多還“舊賬”。大力倡導綠色消費理念。綠色消費不僅包括綠色產品,還包括物質的回收利用、能源的有效使用、對生存環境和物種的保護等,涵蓋生產行為、消費行為的方方面面[10]。倡導綠色消費理念一方面可以提高消費者的社會責任感,另一方面可以帶動綠色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小剛.長株潭城市群綠色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及路徑選擇[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5(5):87-90.
[2]趙彥云,林寅,陳昊.發達國家建立綠色經濟發展測度體系的經驗及借鑒[J].經濟縱橫,2011(1):34-37.
[3]北京師范大學科學發展觀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研究基地,西南財經大學綠色經濟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研究基地,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2012中國綠色發展指數報告摘編[J].經濟研究參考,2012(67):3-96.
[4]薛瓏.綠色經濟發展測度體系的構建[J].統計與決策,2012(18):21-24.
[5]向書堅,鄭瑞坤.中國綠色經濟發展指數研究[J].統計研究,2013,30(3):72-77.
[6]丁剛,陳奇玲.綠色經濟的涵義及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太原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2(1):1-4.
[7]曾賢剛,畢瑞亨.綠色經濟發展總體評價與區域差異分析[J].環境科學研究,2014,27(12):1564-1570.
[8]高春玲.基于熵值法的湖北省綠色經濟發展綜合評價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19):70-72,82.
[9]李忠.促進我國綠色經濟發展的對策建議[J].宏觀經濟管理,2012(6):36-38.
關鍵詞:綠色營銷 政府主導型模式 策略
1 綠色營銷的內涵
綠色營銷提出于80年代并興起于90年代,肯·畢提(Kempeattie)于1992年在《綠色營銷——化危機為商機的經營趨勢》中提到:“綠色營銷是一種能辨識、預期及符合消費的社會需要,并且可帶來利潤及永續經營的管理過程”。[1]
綠色營銷在傳統營銷強調“滿足顧客需求”的基礎上,更強調企業的環境責任與社會環境壓力,并在兼顧于此的同時,注重于從中尋找市場機會。綠色營銷不是一種誘導顧客消費的手段,也不是企業塑造公眾形象的“美容法”,它是個導向持續發展、永續經營的過程,其最終目的是在化解環境危機的過程中獲得商業機會,在實現企業利潤和消費者滿意的同時,達成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共存共榮。[2]
2 我國企業開展綠色營銷面臨的問題及產生原因
目前,注重綠色營銷己成為21世紀企業競爭的新籌碼,實行綠色營銷己形成一股強大的世界潮流。但由于技術、產業結構、環境政策等方面的阻力和障礙,使得我國綠色營銷的開展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相當差距,普及和推廣綠色營銷還存在著許多問題。
2.1 國民的整體素質不高,未形成全社會性的綠色消費意識 在綠色消費意識沒有上升到一定水平時,個體消費者會認為環境問題與自己的直接關聯不大而不愿意采取積極的態度,消極逃避,甚至繼續破壞。我國國民的整體素質不高,環保意識不強,有相當一部分人不知道究竟什么是是綠色產品。中國消費者的“綠色”消費意識多數停留在初級階段,他們主要希望自己“不受環境污染”,而不是“不要污染環境”。
2.2 綠色產品價格過高,綠色需求程度不足 據有關部門的調查數據顯示,雖然有30%以上的消費者聲稱很在意企業的產品是否“綠色”,但是綠色產品的市場份額卻很少能達到3%,有學者把這個現象稱為30:3綜合癥,這一綜合癥使得目前綠色消費市場有曲高和寡之憾。
2.3 資金、技術制約企業開展綠色營銷,導致綠色產品供給不足 長期以來,我國實行的是一種以重速度,輕效率為特點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追求產量增長,環境保護成為次要因素,許多企業的經營理念都是以“資源無價”為前題,導致企業的綠色營銷觀念淡漠。許多企業在決策中普遍存在著環保意識差,急功近利,目光短淺的現象,他們只關注直接的近期經濟利益,而忽視長遠的社會利益,其短期行為比較嚴重。
2.4 環境保護法律急待完善,政府宏觀調控力度不強 我國目前在環保立法上仍然存在“立法不嚴、有法難依、執法不嚴、違法難究”等問題。更為嚴重的由于地方保護主義的存在和執法者素質低下,致使環境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現象比較普遍。[3]
上述問題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歸根到底,可以總結為三項:政府監管職能的缺失;企業資金、技術的短缺;消費者意識的弱化。而政府、企業和消費者正好是影響和決定綠色營銷運作模式的三種主要力量。
3 結論——政府主導型綠色營銷運作模式
通過前面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我國現階段應該實施以政府主導型綠色營銷運作模式。因為,在我國這種市場經濟發展歷史較短的社會主義國家,消費者綠色意識薄弱,市場機制不夠完善。相反,政府則具有很高的權威性。依靠政府的力量,調動政治、經濟、文化等各種手段來解決,可以起到迅速遏制生態環境惡化的目的。政府的宏觀調控是解決我國企業綠色營銷發展困境的重要力量。綠色營銷的主體是企業,政府的作用則是為企業實施綠色營銷提供一種健全的市場機制和公平、完善的商業環境。
實施政府主導型綠色營銷,筆者擬提出以下策略建議:
3.1 清理改革現行制度及規范 為了推動企業綠色營銷,實現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對政治傳統進行重新構造和改革,很有必要。急需進行以下幾項工作:
3.1.1 樹立科學發展觀,改革政府官員考核體系和制度 將環境保護內容納入到對各級政府和官員的考核之中,通過計算環境資產和環境折舊,逐步完善綠色GDP統計制度和體系,從體制和制度上克服GDP拜物教。[4]
3.1.2 改革企業的會計準則和定價方法 政府應主持修訂現有的企業會計準則定價方法,建立綠色會計制度,將資源和環境成本盡可能地反映到企業經營成本之中。
3.2 利用政策及法律,加大對企業的控制,支持企業發展綠色營銷 政府可以通過稅收這一經濟杠桿來規范企業行為,如開征環境稅、包裝稅、排污權交易等;還應加強環境立法和執法,如抓緊制定循環經濟方面的立法等。只有這樣,才能有效遏制企業營銷活動的負外部性,使其外溢的成本內部化,從而走上綠色營銷之路。
3.3 教育消費者,培育可持續消費模式和消費文化 我國現有的人口眾多、資源人均占有少和環境體系脆弱的現狀決定了要倡導和建立可持續消費模式和消費文化。政府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
3.3.1 通過價格、稅收等手段來影響消費行為。目前我國除了對消費者征收垃圾處置費以外,幾乎沒有其它環境稅費。今后可借鑒國際經驗,在消費環節開征垃圾稅、生態稅,對商品包裝(包括像廢舊電池這樣的商品)實行回收制度和押金返還制度。對水、電等由國家管制定價的資源性商品實行遞增型定價。
3.3.2 對消費者進行教育。要在全體公民中倡導和形成珍惜生命、關愛環境的可持續消費觀和消費文化。[5]政府應鼓勵和支持在大中小學校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環境知識和綠色消費教育,在新聞媒體和社區建立更多的環境知識和綠色消費宣傳窗口,大力支持民間環境組織的發展,發揮其自我教育、社會教育及社會監督的作用。
3.4 加強政企合作,積極參與綠色營銷的實施 政府應該成為綠色消費、綠色采購的示范者和先行者,通過制定相關購買政策,對綠色產品的采購實行傾斜和優先。
一些重大的基礎性的環境友好技術,由于其投資巨大、風險大,通常需要政府親自參與或主持。政府應該加大投入,力爭在節能技術和新能源技術下取得大的突破和進展。
綜上所述,政府主導型綠色營銷運作模式是符合中國國情的模式,對我國綠色營銷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政府主導型的運作模式(相對而言效果最好、成本最低),應當成為我國目前、乃至以后一個相當長時期實施綠色營銷必須堅持的原則。
參考文獻
[1]梅莉,左鵬.綠色營銷.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3年3月.62頁.
[2]張國華.綠色營銷初探.經濟論壇.2003年1月.20~21.
[3]李培良.中國綠色壁壘的法律比較.對外經濟實務.2004年5月16頁.
關鍵詞:政府綠色采購; 現狀; 存在的問題
引言
推行政府綠色采購制度對于節約能源、緩解能源緊張狀況,推廣節能產品、改善環境,降低能源費用、減少公共財政支出有著積極意義,是促進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構建和諧社會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其次,政府在采購活動中優先采購節能產品,發揮了政府的表率作用,有助于提高全社會的節能意識和環保意識,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此外,政府作為市場經濟中最大的經濟主體,實行綠色采購對于擴大節能產品市場規模、降低節能產品初始成本,促進節能技術進步,最終實現綠色環保產品市場的繁榮有積極的意義。
一、政府綠色采購的內涵
“政府綠色采購”就是在政府采購活動中,選購那些符合國家綠色標準的,無污染、有利于健康及符合低碳經濟原則的產品與服務,以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政府的綠色采購制度是有關政府綠色采購的一系列法律規范、組織、管理體制的總稱。
綠色采購是人類面臨日益嚴峻的環境問題,生存和發展受到威脅,進而對環境保護和資源問題進行思考和反思而提出來的,它有別于傳統政府采購模式。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政府綠色采購觀念:其一,政府綠色采購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的協調發展;再者,政府綠色采購著眼于可持續發展;最后,政府綠色采購提倡綠色生產和綠色消費模式。
二、目前我國政府綠色采購制度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缺乏專門的法律法規體系
在過去相當長的時間里,我國并沒有專門的政府綠色采購的法律與政策規定,一直到2003年,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采購法》,該法第九條明確規定:“政府采購應當有助于實現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政策目標,包括保護環境”, 將環境保護規定為我國政府采購的公共政策目標之一。
(二)缺少完善的綠色采購清單
我國綠色采購清單制度發展較晚,現有的綠色清單仍有不科學和不完善的地方:
1、清單的列舉方式不科學?!安少徢鍐巍敝幸灾付óa品名稱、規格型號、企業名稱的方式進行列舉,而不是指定產品性能、特征、各項指標等。這樣會給其他非產品生產商造成不公平的感覺,也容易滋生腐敗行為。
2、“節能清單”與“環境標志產品清單”不等同于“綠色清單”。我國目前出臺了《節能產品政府采購實施意見》和《環境標志產品政府采購實施意見》。然而許多發達國家對綠色產品的定義不僅局限于環保和節能,還包括再生等。
3、采購清單的內容和范圍不夠全面。雖然政府采購清單的內容在不斷地增加,但總體上來看,現階段的政府采購內容還要繼續豐富,以覆蓋政府活動的方方面面和各個環節。
(三)采購主體的綠色采購意識有待加強
政府綠色采購推行困難,與政府采購人的素質的高低有很大關系。有些采購人員,尤其是一些基層采購人員對綠色環保產品的認識不夠,有些采購人員竟然不知道國家已經公布了節能清單、綠色清單。還有一些采購人員會有各種各樣的理由不接受采購節能產品、綠色產品的建議。
(四)綠色產品市場不成熟
由于長期以來實行粗放型的生產方式,在我國主要的加工制造行業中,高耗能、高耗材、高污染技術及其產品依然占有很大比重。與此同時,我國環保產業剛剛興起不久,發展還不成熟,環保產品少,環保產品的信息也不足,同時,綠色環保產品還存在著系列化差、不配套、供應匱乏、價格相對偏高等缺陷。
(五)信息溝通渠道不暢
成熟的政府綠色采購信息制度對政府綠色采購制度的發展有著重要促進作用。隨著我國政府采購事業的發展,政府采購信息制度己初步形成,但在信息的中依然存在不少問題,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政府采購工作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三、完善我國政府綠色采購制度的對策建議
(一)完善法律法規體系,全面推行綠色采購
借鑒國內外經驗,以可持續發展原則為指導,在全面建設小康目標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大目標下,結合推進行循環經濟和促進可持續生產與消費,進一步修訂和頒布適合我國國情的政府綠色采購法律和政策措施,以法律的形式明確各方在推進政府綠色采購方面的職責即應發揮的作用,對政府實行綠色采購的主體、責任、綠色采購標準和綠色采購清單進行細化和完善,為促進推行政府綠色采購提供強有力的法律制度保障。
(二) 綠色采購清單,建立綠色采購標準
政府綠色采購的標準要具體、實用、有針對性,和非常強的可操作性,采購人員可以根據標準簡便地判別,所采購的物品和服務項目是否符合循環經濟建設和低碳經濟的原則。 首先要調整綠色清單的列舉方式,以指定各項目標準的方式代替指定綠色產品生產商和產品品牌。其次,擴大采購清單范圍,使其內涵更加豐富,政府活動的各環節都能涉及。最后應明確綠色概念,綠色應當包括節能、環保、再生等多重含義。
(三)加強宣傳教育,提高綠色采購意識
政府首先要通過各種形式加強宣傳教育,增強自身的綠色采購意識,增強緊迫感和責任感,認識到采購綠色產品不僅是執行國家政策的需要,也是履行政府職能,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的需要。其次要大力倡導綠色采購,利用各種媒介生動形象的向全社會傳遞綠色采購觀,使人們認識到綠色采購和綠色消費對于保護環境,保護人們生存環境的重要性,使采購變成人們的自覺行為。
(四)扶植環保產業發展,創造綠色產品市場
政府首先要宣傳鼓勵綠色產品的研發、生產與消費,并通過各種財稅政策支持綠色環保產業的發展。二是建立完善的綠色采購實施計劃,制定詳細的配套設施與指導,確保綠色產品供應商的長期配合等,這樣才能收到良好的綠色采購成效。三是要在編制采購預算、制定采購政策法規、對采購進行統計分析時,充分考慮綠色產品在開發過程中的環保、安全成本,給予政策傾斜。
(五)公開綠色采購信息,建立綠色信息網絡
首先利用各種媒體政府綠色采購信息,建立相應的政府綠色采購網絡,公布政府綠色采購的實際執行情況。其次,完善人大、公眾及媒體對政府綠色采購的監督機制。這樣可以增加政府綠色采購的透明度,以便于相關部門的監督和管理,也可為采購方和供應商了解和搜集綠色信息提供方便,還可提高政府綠色采購效率,拓寬政府采購信息流通渠道。
參考文獻:
[1]秦鵬.綠色采購:邏輯的起點、微觀效應與法律制度[J].社會科學,2007,(7):69-71
[2]沈曉悅,李麗平.“陽光交易”下的機遇與挑戰[J].環境保護,2007,(8):66-67
[3]張得讓.以人為本的綠色采購[J]. 采購論壇Purchasing Forum,2005,(5):68-70
[4]張曉紅.綠色采購問題及政府經濟政策選擇[J].商業研究,2006,(15):196-197
關鍵詞:住宅產業化;現狀;問題;建議
1引言
住宅產業化,是用工業化生產的方式來建造住宅,以提高住宅生產的勞動生產率提高住宅的整體質量,降低成本,降低物耗[1]。聯合國提出“住宅產業化”的6條標準:生產的連續性,生產物的標準化,生產過程的集成化,工程建設管理的規范化,生產的機械化,技術生產科研的一體化[2]。在城鎮化建設的背景下,分析我國住宅產業化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有針對性的解決建議,有助于我國住宅產業化的健康發展。
2我國住宅產業化的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
我國從1996年開始進行住宅產業化試點建設,到目前為止,已設立了濟南市、沈陽市、深圳市3個產業化試點城市,大連花園口經濟區、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2個產業化基地城區,長沙遠大、深圳萬科等30多個部品部件生產和住宅開發企業為產業化基地,評定300多個住宅產業化示范項目,600多個建筑部品產品獲得認證標識。經過十多年的努力,住宅產業化已經在我國有了初步的發展,初步建立了具有工業化水準的住宅結構標準化體系、技術保障體系和部品集成體系,形成了一批具有產業化設計、生產、建造能力的骨干企業。
我國自推行住宅產業化以來,積累了較豐富的經驗,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存在如下的問題[3-4]:
(1)開發商和地方行政主管部門對住宅產業化認知度低
地方政府主管部門對住宅產業化的認識不到位,推動和宣傳的力度不夠,制定的有關住宅產業化的政策措施不得力,是住宅產業化比較落后的主要原因。就開發商而言,部分開發商不了解住宅產業化的相關知識,認為采用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新設備,會導致投入增加,因此開發力度不大。
(2)科技貢獻率不高
消耗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研究出來的成果不能及時轉化成生產力,來推動住宅產業的發展。此外,開發建設企業也缺乏主動吸納新技術的積極性。因此,在住宅產業化行業出現了物耗高,能耗高,生產效率低,科技進步對產業發展的貢獻率低的“二高二低”現象。
(3)住宅部品生產跟不上建筑體系集成的要求
當前住宅部品品種較為單一,產品集成程度低,與住宅的建筑體系不配套,存在新建筑體系難以找到合適的配套部品的問題。
3住宅產業化發展的建議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住宅產業化是一項龐大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的層面、專業都比較廣。此外,由于各個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很多地方沒有條件實施住宅產業化,適合采用先試點后逐步推進發展的方式,推進住宅產業化。通過政策扶持,逐步形成政府引導、企業為主體、社會參與、以市場為導向的住宅產業化發展格局。在金融、稅收、用地等方面給予企業優惠政策的支持,提升產業化生產方式的競爭能力,并向產業化住宅需求終端的消費者提供補貼,提高市場需求量。
(2)完善住宅產業化標準體系
建立完善的住宅產業化認證評價體系、技術標準體系,形成涵蓋建筑全壽命周期的產業集成體系,從產業化設計、部品構件加工生產、裝配式建造、竣工驗收、運營維護、評價認定和拆除回收的全過程,研究建立產業化標準體系和相應的標準實施機制。建立相配套的住宅產業化質量保障體系,為推進住宅產業化提供全面的技術支撐。
(3)創造良好市場環境
借鑒住宅產業化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推動政府設立住宅產業化的專項資金,用于支持產品技術研發推廣、教育培訓和宣傳,支持住宅產業化相關的標準體系、法律法規體系的建設。通過資金支持和政策引導,加快構建完整的住宅產業化產業鏈和良好的市場環境。
(4)培育綠色建筑的消費理念
作為住宅產業化市場需求終端的消費者,是住宅產業化發展的一個重要參與方。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活動,普及產業化知識,提高消費者對以綠色建筑為目標的住宅產業化優勢的認識,培育以產業化為手段的綠色建筑的消費理念,提高產業化住宅的市場認可程度[5]。
4結論
住宅產業化已經在我國有了一定的發展,初步建立了具有工業化水準的住宅結構標準化體系、部品集成體系和技術保障體系,以及多個產業化基地。文章通過對我國住宅產業化現狀及存在問題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促進住宅產業化發展的建議: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標準體系,創造良好市場環境,培育綠色建筑的消費理念,以期能夠促進住宅產業化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 洪開榮,賈二柳.中國住宅產業化的動力機制:期權博弈和行為博弈解釋[J].湖南財政經濟學院學報.2013(2):59-64.
[2] 劉濤.住宅戶型設計中項目管理問題探究[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3(22).
[3] 葉玲,王有志.我國住宅產業化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房地產.2005(1):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