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綠色建筑概論論文

綠色建筑概論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3-03-17 18:07:1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綠色建筑概論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綠色建筑概論論文

篇(1)

關鍵詞:土木工程材料,發展趨勢

 

0引言

隨著人類文明及科學技術的發展,土木工程材料的不斷進步與改善。現代土木工程中,盡管傳統的土、石等材料的主導地位已逐漸被新型材料所取代。目前,水泥混凝土、鋼材、鋼筋混凝土已是不可替代的結構材料;新型合金、陶瓷、玻璃、有機材料及其他人工合成材料各種復合材料等在土木工程折中占有愈來愈重要的位置。

1 土木工程材料現狀及要求

與以往相比,當代土木工程材料的物理力學性能也已獲得明顯改善,隨著現代陶瓷與玻璃的性能改進,其應用范圍也有明顯的變化。例如水泥和混凝土的強度、耐久性及其他功能均有所改善。隨著現代陶瓷與玻璃的性能改進,其應用范圍與使用功能已經大大拓寬。此外,隨著技術的進步,傳統的應用方式也發生了較大變化現代施工技術與設備的應用也使得材料在工程中的性能表現比以往好為現代土木工程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質基礎。盡管目前土木工程材料在品種與性能上已有很大的進步,但與人們對于其性能要求的期望值還有較大差距。首先工程中的性能表現比以往好為現代土木工程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質基礎。盡管目前土木工程材料在品種與性能上已有很大的進步,但與人們對于其性能要求的期望值還有較大差距。

1.1 從土木工程材料的來源來看

鑒于土木工程材料的用量巨大,尤其在應用方面,經過長期使用的不斷累積,單一品種或數個品種的原材料來源已不能滿足其持續不斷的發展的需求。尤其是歷史發展到今天,以往大量采用的粘土磚瓦和木材等已經給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沉重的負擔。論文參考網。從另一方面來看,由于人們對于各種建筑物性能的要求不斷提高,傳統建筑材料的性能也越來越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為此,以天然材料為主要材料的時代即將結束,取而代之的將是各種人工材料,這些人工材料將會向著再生化、利廢化、節能化和綠色化等方向發展。

1.2 從土木工程對材料技術性能要求的方面來看

技術性能的要求也越來越多,各種物理性能指標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從而表現為未來建筑材料的發展具有多功能和高性能的特點。具體來說就是材料向著輕質高強、多功能、良好的工藝性和優良耐久性的方向發展。

1.3 從土木工程材料應用的發展趨勢來看

為滿足現代土木工程結構性能和施工技術的要求,材料應用也向著工業化的方向發展。例如,水泥混凝土等結構性能向著預制化和商品化的方向發展,材料向著半成品或成品的方向延伸,材料的加工、貯存、使用、運輸及其他施工技術的機械化、自動化水平不斷提高,勞動強度逐漸下降。這不僅改變著材料在使用過程中的性能表現,也逐漸改變著人們對于土木工程使用的手段和觀念。

2新型土木工程材料——綠色建材

土木工程材料行業對資源的利用和對環境的影響都占據著重要的位置,在產值、能耗、環保等方面都是國民經濟中的大戶,為了保證源源不斷地為工程建設提供質量可靠的材料,避免新型材料的生產和發展對環境造成危害,因此“綠色建材”應運而生。目前正在開發的和已經開發的綠色建材和準綠色建材主要以下幾種:

第一、利用廢渣類物質為原料生產的建材,這類建材以廢渣為原料生產磚、砌塊、材板及膠凝材料,其優點是節能利廢,但仍需依靠科技進步,繼續研究和開發更為成熟的生產技術,使這類產品無論是成本上,還是性能方面真正能達到綠色建材標準。

第二、利用化學石膏生產的建材產品,用工業廢石膏代替天然石膏,利用先進的生產工藝和技術可生產各種土木建筑材料產品。這些產品具有石膏的許多優良性能,開辟石膏建材的新來源,并且消除了化工廢石膏對環境的危害,符合可持續發展戰略。

第三、利用廢棄的有機物生產的建材產品,以廢塑料、廢橡膠及廢瀝青等可生產多種土木工程材料,如防水材料、保溫材料、道路工程材料及其他室外工程材料。這些材料消除了有機物對環境的污染,還節約了石油等資源,符合在資源可持續發展方面的基本要求。

第四、利用各種代木材料,用其他廢料制造的代木材料在生產使用中不會有害人的身體健康,利用高興技術使其成本和能耗降低,將是未來綠色建材的主要發展方向。

第五、利用來源廣泛的地方材料為原料,利用高科技生產的低成本健康建材,不同的地區都可能有來源豐富、不同種類的地方材料,根據這些地方的性質和特點,利用現代技術,可生產各種性能的健康材料。如某些人造石材、水性涂料、某些復合性材料也是綠色建材的發展方向。

3 土木工程材料的發展趨向

眾多現象表明進入21世紀以后,在我國甚至是全世界范圍內,土木工程材料的發展應具有以下的一些趨向:

研制高性能材料,例如研制輕質、高強、高耐久性、優異裝飾性和多功能的材料,以及充分利用和發揮各種材料的特性,采用復合技術,制造出具有特殊功能的復合材料。

充分利用地方材料,盡量減少天然資源,大量使用尾礦、廢渣、垃圾等廢棄物作為生產土木工程材料的資源,以及保護自然資源和維護生態環境的平衡。論文參考網。

節約能源,采用低能耗、無環境污染的生產技術,優先開發、生產低能耗的材料以及能降低建筑物使用能耗的節能型材料。論文參考網。

材料生產中不得使用有損人體健康的添加劑和顏料,如甲醛、鉛、鎘、鉻及其化合物等,同時要開發對人體有益的材料,如抗菌、滅菌、除臭、除霉、防火、調溫、消磁、防輻射、抗靜電等。

產品可循環在再生和回收利用,無污染廢棄物,以防止二次污染。

總結:總而言之,土木工程材料往往標志一個時代的特點。土木工程材料的發展的過程是隨著社會生產力一起進行的,它和工程技術的進步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工程中選材料時通過對環境的影響對后來人的影響來決定土木工程材料的好換,在未來,基于材料原有的性質的基礎上,“可持續發展”將是衡量建筑工程的一把尺子。

參考文獻:

[1]《土木工程材料》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 王福川著

[2]《土木工程材料》重慶大學出版社 彭小芹主編

[3]《土木工程材料》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 陳志源、李啟令主編

[4]《土木工程概論》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 羅福午著

[5]《土木工程材料》天津大學出版社 閻西康、趙方冉、伉景富、韓龍軍

篇(2)

關鍵詞:商業;室內空間;節能;

Abstract: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sciousness, the concepts of energy conservation requirements are increasingly high. Commercial interior design is simple and has been unable to meet the standards and appreciation of the needs of people. The design should not be only from the color, the material, the overall budget for the people to consider, but also considers the overall business environment, so as to make more in line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design.

Keywords: commercial interior space; energy saving;

中圖分類號:TQ174.6+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2104(2013)

一、現代商業空間特點

現代商業空間是指向個人消費者或最終消費者銷售商品或服務的商業,在整個流通體系中,它是生產者與消費者或批發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中間環節。把消費品直接出售給消費者用以滿足生活需要的商業。在商品流通過程中,零售是最后的流通環節,商品經過這一環節,就從流通領域進入消費領域。在此以前,消費品不管怎樣被轉賣,都沒有離開流通領域。但是,現代商業空間并沒有承擔全部的零售貿易,它只是零售貿易主要的經營者,還有相當一部分消費品是通過生產者自己或生產組織所設立的流通機構直接供應給消費者的。

二、現代商業空間設計

現代商業室內設計就是運用人類社會的先進科技和現代化商業管理手段,利用工業化社會大生產所帶來的物質便利條件,通過各種傳播媒體展示,創造出多變的視覺傳達效應,來完成屬于商業范疇的策劃,進而以嶄新的商品觀念去改變顧客的購物心理,使消費者在展示形式的感化之下,對商品進行有機的選擇。隨著人們消費方式的改變,商業室內設計要想最大限量地吸引和招攬顧客,就不得不創造符合市場和消費者雙重審美需求的同時,注重傳達信息的準確性,在滿足消費者物質和精神的雙重需要,進而激發人們的情感,調動購買欲望,實現商業效益。專賣店就是商業空間中較為典型的一類。這種集形象展示、溝通交流、產品銷售。售后服務為一體的專賣店服務營銷模式,是在原來專柜宣傳的基礎上其功能具體括展和延伸,專賣店的建立對銷售量的提升、品牌形象的塑造、消費者的吸引、企業文化的宣傳,產品陳列和推廣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越來越多的品牌開始重視專賣店與商家利潤之間的關系。在專賣店的商業因素分析中,空間設計環節也不容忽視,設計得當與否也會和商家的顯示利益息息相關。通過專賣店的陳設,品牌風格、理念和人文概念不同程度地得到了體現,品牌的每一個信息都會以不同表達方式,向每個進人空間的消費者傳遞出品牌的魅力,促成消費行為。在專賣店空間設計中,是否運用最華麗或最新奇的裝飾效果就能達到商家預期的效果。如何讓設計元素和商家因素更加有效地聯系,而且現在環保觀點意識越來越強烈,節能理念對于空間室內設計越來越被重視。

三、現代商業室內設計中的節能理念

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環境保護意識的增強,在設計中更加的想要融合綠色節能環保。并且,—直在探索哪些元素更加的環保,節能。在這里,我們說的綠色環保,節能,并不是商業室內空間中種植的綠色植被,而是一種概念或象征,指建筑對環境無害,能充分利用環境自然資源,并且在不破壞環境基本生態平衡條件下建造的一種設計,又可稱為可持續發展設計、生態設計、回歸大自然的設計、節能環保的設計等。綠色設計是指在設計與建造過程中,充分考慮建筑物與周圍環境的協調,利用光能、風能等自然界中的能源,最大限度地減少能源的消耗以及對環境的污染。

綠色空間設計的基本內涵可歸納為:減輕空間設計對環境的負荷人,即節約能源及資源;提供安全、健康、舒適性良好的生活空間;與自然環境親和,做到人及建筑與環境的和諧共處、永續發展。

綠色商業的室內布局十分合理,盡量減少使用合成材料,充分利用陽光,節省能源,為居住者創造一種接近自然的感覺。

現代商業室內設計中對平面規劃節能的應用:

1)平面布局:充分結合特定地點的自然環境因素、氣候特征和建筑物的功能、人的行為活動特點等,建立自然-人工生態平衡系統。充分利用和爭取日照;避免風漏斗的出現,合理組織人流、氣流,減少建筑熱損失;利用建筑外界面的反射輻射,對夏季炎熱氣候充分考慮。

2)平面形態:應考慮多因素的制約,包括當地夏季氣溫和日輻射照度、建筑朝向、各圍護結構的保溫狀況和局部的風環境情況,具體權衡得熱和失熱的具體情況,優化組合各項因素后得出結論。僅從夏季得熱的角度,建筑應有合適的長寬比。加大進深由8m增加到14m,可以使建筑好熱指標降低11%~33%,因此對于1000m~8000m的住宅,進深控制在12m~14m有利于建筑節能。

3)室內采光:陽光對于個人不僅僅是衛生學的意思,同時對人的心里及精神也具有一定影響。它不但是熱源,同時還可以提高室內日照水平,保證室內具有一定日照量。因此,應控制好采光面積和遮陽措施,以保證人們感覺舒適度為目標,即室內冬季不低于18℃,夏季不高于26℃,而對于商業室內設計來說,冬季室內溫度應更高一些不低于,夏季應不高于23℃。

4)室內通風:通過隔墻、屏風等的合理運用,適當組織室內空間,冬季降低冷風風速,可減少建筑物和場地表面熱損失,節省能耗;夏季可以組織良好的通風,在建筑內部形成良好過堂風。

5)室內配電與照明節能:采用優質的電線電纜,減少線路發熱及損耗,既是節能又能減少安全隱患。采用節能型燈具商業室內辦公區的燈具可安裝防眩光漫反射板。提倡采用全自動數字調光鎮流器,實現數控功率調節。設置分路照明開關,對不同燈具根據使用需要進行控制。提倡采用光照傳感器與紅外線人體感應傳感器相結合的控制方式,讓燈具能根據人的活動需要自動開關,達到節能的目的。

6)現代商業室內界面材質選用:現代商業室內裝飾是經過各種材料的使用和組合而成的,對材料的合理使用是商業室內設計的關鍵,而材料本身也是低碳節能問題的重要方面。許多化工材料本身就對人體有很大傷害, 甚至會危及到人的生命, 像含有膠的材料中存在苯、甲醛等各種有害物質, 而這兩種物質對人的傷害相當大, 一些建材中有許多放射性的物質, 即時一段時間內對身體造成傷害不明顯, 但長久之后對人的影響也很大的"所以, 盡量減少或者不要使用這些材料對人和自然有很大好處。在設計商業室內里, 減少這些有害材料或者造價比較高的材料, 比如減少使用實木或鋁材, 可以更多的選擇竹材等, 吊頂材料選用竹子, 不僅個性新穎而且環保節能, 還有許多設計師為了控制對木質材料的依賴, 選擇藤制的制品也是可以的。

7) 現代商業室內設計中色彩與質感的合理利用:不同的物質會因吸收和反向光亮程度的不同而表現出不同的色彩。人也會因不同色溫的色彩產生不同的感受。調查表明, 人的舒適感會受到環境色彩的影響。當人們進入一個室內空間時, 第一時間感覺到的會是空間的整體色彩。在色彩學中, 不同的色彩會讓人產生心理上的冷暖之差, 有研究表示, 人們對于空間的冷色和暖色感覺上會有2至3 度的差別。在做室內設計時, 設計師首先應該了解空間的具體方位, 掌握空間的大小形式"在自然光照作用下, 不同的方位色彩顯示是又差別的, 冷暖感也不一樣。所以, 如果我們合理的使用冷色與暖色, 就可以很好地利用和改變色彩的冷暖感來使人從心里上產生溫度變化, 以控制使用空調, 從而節省能源、保護我們的環境。例如, 在炎熱的夏日, 可以采用冷色調為主的顏色, 有利于舒適度的改善、降低對制冷設備的依賴, 夏天使用淺藍色或白色的軟裝飾, 會給人室內比較涼快的感覺, 如果再加上冷色的商業室內界面, 效果就更加明顯。而在寒冷的冬天, 可以采用暖色調為主的色彩, 同樣有利于舒適度的提高、減少取暖設施的能耗, 可以把商業室內中一些背景裝飾換成暖色, 一些物品顏色比如桌子等換成暖色的, 就會讓室內有溫暖的感覺。暖色所產生的暖色效果比冷色所產生的涼意效果更加明顯。由此可見, 雖然色彩對于溫度的調節只是人的心理溫度, 但至少能夠讓人有舒適的感覺。減少調的使用, 從而做到節省能源, 保護地球環境。而材料的質感也會傳遞冷暖的不同感覺,材料表面的質地、形態等讓人產生冷暖之差, 這些能直接觸摸的材料都會給人光滑、粗糙、堅硬、柔軟、溫暖、冰冷的感覺; 而人造板材、木材等木質材料就相對給人溫暖的心理感受, 同時木材也能適當的調整室內空間能量的蓄積和釋放, 以達到節能減排的效果。所以合理有效的利用材料的質感能對室內環境產生重要的作用。按照季節的變化改變不同顏色和質感的室內界面、家具或者飾品都能提高心理舒適度, 這種從室內質感、色彩等來進行調整的方式, 從低碳節能方面來講, 不失為減少商業室內使用能耗的有效手段之一。

四、結語

建筑為人所造,供人所用,也作用于人。在現代商業的室內空間設計中, 要嘗試各種手段與途徑, 進行節能理念的探索, 將空間與周圍環境結合, 協調一致的, 才能更好的完成一個空間設計節能理念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永恒主題, 是我們必走的道路, 也是未來室內設計的發展之路。隨著人類的認識和設計方法的不斷深人還會出現更多的環保主題潮流, 但目的都是為了保護我們的地球, 實現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處。

參考文獻:

篇(3)

關鍵詞/ 風貌整治點線面空間規劃人居環境

中圖分類號: G32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隨著我國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小城鎮作為城鄉建設體系中承上啟下的角色日益被重視。由于缺乏正確的城鎮建設理念作為指導,越來越多的小城鎮在經濟發展中,逐漸喪失自身的文化和生態特性,造成形象單一、個性缺乏、千城一面的現象,這已成為制約小城鎮綜合競爭力進一步提升的重要因素。因此,塑造富有特色與活力的小城鎮風貌,展現原有的自然、文化特質和個性,成為小城鎮建設的重要目標。本文以青島膠州市鋪集鎮風貌整治規劃為例,提出以風貌形象定位為“綠色鋪集、休閑小城”主題,為其他小城鎮的建設發展提供借鑒。

一、鋪集鎮概況及其總體建設風貌

(一)鋪集鎮概況

鋪集鎮位于青島膠州市西南部,地處膠州、高密、諸城三市交界中心,素有“三七”鋪之稱。區位優良、交通便捷,距青島國際機場70公里,青島海港80公里,黃島港口50公里,距北濟青高速公路40公里,南濟青高速公路6公里。鋪集鎮全鎮共轄69個行政村,6.6萬人,總面積122平方公里。鎮區常駐人口3萬人,是全國重點小城鎮,全國環境優美城鎮和全國減速機生產重鎮。

(二)鋪集鎮總體建設風貌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鋪集鎮作為膠州市重要的生態型小城鎮,其城鎮建設呈現以下特點:

生態環境得天獨厚

鋪集鎮林地、水資源豐富,膠河穿鎮而過,澄月湖與王吳水庫首尾相接,形成了獨特的園林景觀。

鎮區城市功能骨架初步成形

鎮區建成區規模為4.8平方公里,已形成 “五縱三橫”的道路網絡系統。配套設施初具規模,已經建成的客利來購物中心、客利來農貿市場提升了鋪集的商貿發展水平,也改善了城鎮的總體形象。

特色鮮明的城鎮風貌

城鎮建筑布局較為規整,部分區域呈現紅瓦黃墻的民居形態。

但是鋪集的城鎮建設也面臨著當前小城鎮建設普遍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

建筑形態日益呈現多樣化,使得景觀不協調。

由于城鎮建設對建筑顏色、立面材質和風格等方面缺乏規劃控制和引導,出現了多樣化的建設風格,總體不協調。

部分道路路面破壞,交通設施較缺乏。

城鎮的主要干道朱諸路承擔著過境交通和城鎮主干道兩重功能,造成交通擁擠,路面損壞,并且鎮區缺乏紅綠燈、人行斑馬線等交通設施,影響交通安全。

城鎮的開放空間較少,已有綠化種植缺乏層次性。

鎮區內部缺乏廣場、綠地等集中的公共開放空間,現有道路兩側的綠化樹種太小,缺乏種植的層次性。

城鎮的廣告標識、市政管線較為雜亂,缺乏統一規劃。

鎮區的廣告隨意搭建現象嚴重,缺乏統一的管理。電線設施沒有進行埋地處理,影響城鎮的景觀形象。

二、風貌整治規劃的思路與方法

鋪集鎮城鎮之一,是2009年膠州市重點建設鄉鎮,其風貌整治規劃是一個系統的工程,內容涉及建筑的拆除、改造與整治,交通設施和步行系統的改造,綠化景觀環境塑造,以及戶外廣告與街道家具的規范等,需要協調不同主體的利益關系,因此必須制定公平合理、切實可行的實施政策保障規劃的實施。同時由于小城鎮自身資金、人力以及技術水平的有限,如何制定經濟、便于操作、無需大拆大建的整治措施,成為規劃的關鍵。

風貌整治的思路與目標

鋪集鎮規劃確定鋪集的總體發展目標是建成國家級的城鄉和諧發展示范鎮。并且提出它的風貌形象定位為“綠色鋪集、休閑小城”。通過利用鋪集優越的生態環境和獨特的區位條件,打造一種異于城市生活、富于鄉村特色、具有閑適精髓的生態化小城鎮。

風貌整治的方法

通過對城鎮整體風貌的分析研究,確定了鋪集鎮整體的風貌控制系統的構成要素,這包括

重要節點、建筑地標、景觀地標、重要街道空間、視線通廊以及重要開放空間,并對各要素提出規劃控制導則。

基于發展定位,規劃對鋪集制定了點、線、面相結合的總體整治方法。主要從以下方面進行整治:點的塑造——塑造良好的入口和中心景觀:通過對入口和中心區域的重點景觀塑造,彰顯生態、活力、熱情的城鎮形象;線的塑造——營造高品質、具有獨特氣質的街道形象:通過加強對沿線建筑、開放空間的景觀塑造和特色挖掘,改善交通組織和綠化設計,完善街道家具,凸顯鋪集的文化內涵;面的塑造——形成具有人氣和魅力的重要區域:澄月湖度假區是鋪集打造休閑小城的重要依托和前期啟動區。通過項目策劃、功能布局和景觀塑造,打造鋪集最具代表性的濱水生態度假區。

線狀空間規劃設計--街道空間的風貌整治

通過對現有街道空間的分析研究,結合規劃實施的現實需要,規劃以建筑形態、道路交通、綠地景觀、廣告標識與街道家具作為街道空間風貌的構成要素。主要通過對各要素現狀問題分析判斷,提出整治措施。

(1)建筑形態整治

現狀鎮區四條道路兩側的建筑形態多樣化、建筑色彩雜亂,整體不協調,部分建筑損壞或臟亂,違章搭建現象較嚴重。規劃根據街道兩側建筑的質量和其對街道景觀影響,并結合遠期規劃,將沿線建筑劃分為保留建筑、整飾建筑和拆除建筑三種類型。

由于建筑色彩涵蓋了城鎮的歷史、氣候、植被、建筑和文化等多種因素,它最直接地體現了城鎮個性和形象,規劃將其作為立面改造的重點內容進行研究。根據美學原則、特色原則和時代原則,推薦白色、灰白色和乳黃色作為鋪集城鎮的主要基色,以紅、橙、灰藍色為輔色,整體色調素雅中偏暖。

建筑形態整治

(2)道路交通整治

根據道路的現狀情況以及其在整體道路系統中的功能定位,確定道路的斷面形式和道路紅線寬度。針對道路路面情況,規劃分別對機動車道、非機動車道以及人行道提出了改造措施。

為了體現地方特色,推薦人行道主要鋪設紅色混凝土磚,并以淺黃色混凝土磚作為分隔。另外為了體現人性化,在人行道中間設置盲道。

在交通設施方面,根據道路等級和交通流量,在朱諸路的主要路口設置了紅綠燈、人行斑馬線、停車線、交通標示牌等交通設施,改善了的交通設施,提升了城鎮形象。

(3)綠化景觀整治

綠化景觀系統由街頭綠地、道路綠化和屋頂綠化三部分構成。

街頭綠地,是城鎮主要的開放空間和景觀區域。由于鎮區建筑較密,所以主要采用見縫插綠的方式規劃街頭綠地,成為居民日常的公共活動場所。

屋頂綠化,主要指在各類建筑物、構筑物、圍墻的屋頂、露臺、天臺、陽臺上種植樹木花卉的統稱。它對增加城市綠地面積,改善城市環境面貌,提高居民生活和工作環境質量,改善生態效應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規劃結合鋪集的實際,主要選擇耐旱性、抗寒性強的矮灌木和草本植物,喜光、耐瘠薄的淺根性植物以及抗風強、耐短時潮濕積水的植物品種。

道路綠化,城市綠化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形成具有鮮明城鎮環境具有重要作用。規劃首先對道路兩側的綠化進行分段研究,找出現狀存在的主要問題,而后根據道路斷面設計以及道路的功能要求,對道路綠化提出整治措施。

以朱諸路為例,現狀道路綠化的主要問題是機非隔離帶灌木枯黃、雜亂、不整齊,喬木樹種偏小,未形成良好的視覺效果,與朱諸路作為城鎮景觀大道的定位不相符。另外人行道上沒有種植行道樹。為此規劃提出了具體整治措施。

枯黃和空缺的灌木叢中重新種植新灌木,并整體修整維護;

補種花灌木,增加景觀層次、豐富四季觀賞效果;

將現狀喬木間隔更換成大型喬木,加強修整和養護。

此外,還對灌木、花灌木以及喬木提出了樹種指引。

(4)廣告標識與街道家具整治

廣告標識

廣告、標識的設置不應損害建筑與環境特征,其形狀、尺度及形式應與建筑、環境協調。規劃從廣告標識位置、尺度、形式與色彩三個方面提出了設置要求,力求實現廣告標識功能性、藝術性、文化性、科技性和人性化的有機融合,使其成為展現城鎮形象、體現城鎮特色的載體。

街道家具

街道家具主要包括街道上的雕塑、街燈、消防栓、郵政信箱、電話亭、垃圾箱、公共汽車指示牌、座凳等設施,被視為城鎮景觀中的環境小品,是體現城鎮個性和文化內涵不可或缺的元素。

規劃對各種街道家具的放置位置和設計形式提出了指引。

此外,考慮到夜景系統已經成為城鎮形象展示的重要內容,規劃還對道路照明、人行道照明、廣場綠地照明、建筑照明、其他裝飾性照明等提出了照明設計要求。

點狀空間和面狀空間的規劃設計

除了線狀空間的整治改造外,鋪集還重點選取了鎮區入口空間點狀空間規劃設計和澄月湖度假區面狀空間規劃設計作為城鎮風貌塑造的重點。

(1)點狀空間規劃設計

鎮區入口空間現狀為開敞空地,雜草叢生,難以給人留下深刻的門戶印象。規劃以迎賓和印象鋪集為設計主題,在此建設一處入口迎賓廣場,由城標和綠地廣場兩部分構成。城標以張開雙臂的抽象造型,體現熱情歡迎遠道來客的寓意。綠地廣場以模紋綠化、色葉植物以及硬質步道構成,展現綠色鋪集、休閑小城的建設理念。

(2)面狀空間規劃設計

澄月湖生態旅游度假區位于鋪集鎮區東南區域,在清乾隆年間被譽為膠州八景,在青島市總體規劃中被定位為重要的旅游點,是鋪集發展休閑度假的主要區域。規劃通過對現有資源分析以及青島市整體旅游格局的判斷,確立了“生態綠谷、水上田園”的總體定位,并以“生態”資源打造為核心,發展成為集生態觀光、田園體驗、健身娛樂、都市休閑為一體的生態旅游度假區,成為城市居民疏解壓力,體驗生態之美和田園之趣的理想目的地。為此策劃了農村新天地、四季林、度假別墅、休閑會所、戶外拓展基地、森林氧吧等建設項目。

總之,塑造富有特色與活力的小城鎮風貌,是規劃建設者的重要工作目標。城鎮風貌整治就是隨著城鎮的發展,對城鎮一些地區不相適宜的功能和景觀進行調整和提升,使之能夠不斷適應城鎮發展的要求。風貌整治是一個新陳代謝的過程,是各種要素重新組合、有機更新的過程。它需要我們以科學的精神、審慎的態度進行。只有真正認識城鎮風貌的特色、個性,并在城鎮建設中予以體現,才能打造富有特色與活力的小城鎮。

參考文獻:

[1] 李道增,環境行為學概論[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0,2.

[2] 張泉,王暉,梅耀林,等.村莊規劃[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3] 程俊虎,齊君.小城鎮建設規劃與城市設計[J].山西建筑,2008,34(15):39-40.

[4] 蘆原義信,尹培桐譯,街道美學[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8,5.

[5] 韓勇,城市街道空間界面研究[P].學位論文,2002.

篇(4)

關鍵詞:鄉土建筑;發展脈絡;價值錯位;民居更新;問題導向

中圖分類號:J5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1254(2014)01-0103-06

鄉土建筑研究起始于1964年,伯納德?魯道夫斯基(Bernard Rudofsky)舉辦了一個名為“沒有建筑師的建筑”的展覽并出版同名著作,此后,鄉土建筑研究開始進入研究者和建筑師的視野。他曾試圖賦予鄉土性與建筑學同等的地位,但在國內外幾次鄉土熱之后到21世紀,似乎鄉土建筑研究又重新回到邊緣,被看作代表著建筑的“過去”,即便不是建筑的某種落后狀態,也是不可能再延續的建筑模式;過去那些經典的鄉土建筑傳統,盡管在設計、功能及美學層面具有顯而易見的高品質,但并不被人認為與當今的建筑現實有什么關系。通常鄉土建筑被認為與發展中國家相關或者與少數民族地區相關。從現代主義建筑主流來看,它更多是為特定場合的建筑創作提供一些形式或空間語言的靈感和素材,或者為旅游區或主題公園創造一些異域情調。規劃師、建筑師、政治家都對鄉土建造者的成就、經驗和技藝或者鄉土建筑在環境、文化的品質不大感興趣,因而無論是民居研究還是設計實踐都逐漸式微。究其原因,除了大眾意識對鄉土建筑認識存在誤解之外,很大程度上來自于鄉土建筑研究自身存在許多問題,從而局限了研究的問題、思想和方法。因此,有必要對研究本身進行反思。新的鄉土研究開始重新審視鄉土建筑的內涵、作用、內容和方法,從而為鄉土建筑研究開辟新的路徑。

一、國內鄉土研究的概述

國內民居研究起始于劉敦楨在1940年代在西南地區的建筑調查,到50年代末,他撰寫的《中國住宅概論》和《中國居住建筑簡史――城市、住宅、園林》開啟了中國民居的研究。上世紀結束后到八十年代初,民居研究開始復興,開始了對民居的廣泛調研。這時期民居研究者成立了自己的民間學術團體――中國民居學術委員會,出版了一大批研究各個地方民居考察的書籍和論文。其主要是對各地典型民居調研測繪,對民居相關資料進行發掘和整理。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方面,加速的城市化進程造成了傳統民居被大規模地改造和破壞。這使得許多學者將民居視為文化傳統傳承和地方文化多樣性保留的一個重要載體,因而注重于對優秀民居及其文化傳統的挖掘和保護,如陳志華先生等人的研究。其他鄉土研究主要從文化層面、環境層面、形態層面來對民居進行分類研究。研究更注重人居環境整體性,比如傳統聚落、村鎮、名城的研究。 另一方面,在建筑實踐方面,伴隨著思想解放和文化熱潮,對民居特色的研究成為改變時期僵化的建筑教條與探索建筑形式多樣化的一種方法。這時,莫伯治早在 1959年設計的泮溪酒家則成為新建筑設計的典范,廣州新建筑設計也形成具有鮮明特點的嶺南學派,這對全國的民居研究和建筑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受這一時期后現代主義建筑的影響,設計界也將民居研究作為獲得形式和空間設計素材的一種方式。 另外,隨著旅游業的發展,一些著名的古村鎮和歷史街區成為旅游的熱點,雖促進了民居研究的熱潮,但也造成了許多拙劣的“布景式”模仿民居形式的商業開發和旅游設施建設。在這一時期,也有學者開始借用人類學和社會學等理論來理解民居形態的演變及意義。例如,在云南,受到拉普普特(Amos Rapoport)著作《住屋的形式與文化》的影響,一些學者從文化人類學和歷史地理學的角度來研究民居的形式邏輯、源流,比如蔣高辰先生及后來昆明理工大學一些年輕學者的研究。

20世紀 90年代后,鄉土研究再度興起,但研究的重點卻有所轉向,在西方發達國家則力圖擺脫“鄉土”這個概念所具有的意識形態的束縛,于是提出所謂“新鄉土主義”。它的目的在于對過去鄉土建筑中所蘊含的文化傳統進行延續和發展,對其所蘊含的民間智慧進行汲取和升華。而在發展中國家譬如中國,仍將鄉土建筑作為增強地區和民族文化認同的一種方法[1],這是為現代主義建筑找尋中國式表達的一種路徑。

進入本世紀,也有一些學者開始從多個維度(自然地理格局、政區地理格局、文化地理格局)來對民居的形式進行解析,試圖回到建筑本體來理解民居的形式邏輯,并對全國和各個地區或者更大范圍的“民系”進行民居類型的劃分[2],并從建筑空間及形式要素(材料、屋頂、山墻、院落空間大小、比例、組群的關系、結構、裝飾)來定性民居的特征[3]。

國外及國內鄉土建筑研究的發展歷程詳見表1、表2。

二、有關民居更新的研究

隨著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民居保護和發展的矛盾愈發凸顯,于是對傳統村鎮、歷史傳統街區保護更新和傳統民居的更新研究和實踐越來越多。民居更新(有的學者稱之為民居再生)的研究開始增多,它關注如何使民居更新既符合現代社會的條件和需求又部分延續并保持傳統建筑的特點。這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依托新民居創作和建設的民居更新研究

與傳統鄉土或者地區建筑研究相比,民居更新研究則更偏重于建筑實踐。而與那些目的是創作所謂具有“中國特色”或“地方特色”,從城市中借用鄉土建筑的形式及空間特征的研究相比,民居更新研究是“回到”民居本身,在鄉村地區開展(部分在城市的傳統街區和歷史風貌區)開展實踐工作,目的是通過現代建筑材料、設計和建設方式來提高民居品質。比較有代表性的民居更新研究和實踐包括吳良鏞先生提出的整體性、小規模漸進式的有機更新的理論,以及在北京舊城的規劃研究和菊兒胡同的建筑更新實踐[4];單德啟先生在廣西、安徽等地的新民居理論建設實踐;在云南則形成以朱良文為代表的一批學者在西雙版納、麗江及香格里拉等地進行的新民居建設實踐。

(二)注重綠色技術和適宜技術的民居更新研究

新世紀之交,隨著對民居研究的逐漸深入,可持續發展日益成為一個社會共識,一些學者開始從生態技術的層面來對傳統民居形態進行量化的科學研究。結合環境及氣候條件來解析傳統民居的形態特征,揭示其優秀經驗和存在的缺陷,進而采取當地的適宜技術來進行民居更新改造。這方面研究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是劉加平教授對陜西窯洞的更新和新型生土技術的研究[5],在云南則是柏文峰教授以天然建材可持續利用為核心的民居更新研究及實踐[6]。

(三)注重以鄉民為主體進行民居更新的鄉村營造學研究

以上民居更新的研究,基本是以建筑師和相關專業人員為主導的、自上而下的更新模式――它提出一系列包含在設計、技術、建造的方案和方法,然后依賴地方的施工隊統一建設。這種方式是將城市建筑學的一些基本價值和方法在鄉村地區的移植和運用。因此,一些學者和建筑師也開始立足于鄉土,以服務于鄉村本身為出發點,探索一種有引導的村民自主更新模式。臺灣建筑師謝英俊與溫鐵軍創立的晏陽初鄉村建設學院合作設立了鄉村建筑工作室,采取鄉民建筑教育和協作的方式來進行民居更新改造,致力于推廣“常民住宅,協力造屋”,在國內開創了培訓鄉民自助改造居住生活的新型民居更新模式。 王冬教授在國內較早從鄉村社會的角度來關注民居更新的問題,提出所謂鄉村建筑學[7]的基本雛形,它以“合作建造”“過程建造”“自主建造”為核心,涵蓋鄉村共同建造的“歷史傳統”“村落建造共同體”“社會功能作用”“模式及方法”“開放體系”“過程及相關技術”六大問題。

上述學者都試圖繼續著晏陽初和梁漱溟等先輩開創的“平民建設理想與鄉村建設”精神。這對于當前大范圍大規模的民居更新來說,雖然艱巨,但也許將是一條更契合鄉村民居更新需求的道路。

三、當前民居研究存在的問題

(一)基于自然歷史的鄉土建筑研究之局限

鄉土建筑的研究從屬性上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基于自然歷史研究和基于問題為導向的研究。前者是通過觀察來描述研究對象的特點和屬性,得到研究對象的各種現象、素材、數據和認知,研究通常更關注有關鄉土建筑的現象和數據的收集和梳理。基于問題導向的研究是在前者基礎之上能夠發展出基本的概念、規則和機制,可以把客觀對象的理解上升到更加理性的層面,并能夠創造出新的知識,對現實的實踐進行科學指導。

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自然歷史研究是鄉土研究的初始和基礎階段,具體表現為以物質形態研究、歷史研究、社會研究、文化研究為導向,形成各種方式的民居類型劃分方式;在實踐層面則表現為注重文化和美學層面的品質,從形式風格層面來對鄉土建筑進行分類,目的是從中提取可以借用到新建筑中的形式特征,成為創造本國文化特色和建構民族自我認同的一種方式,但許多這類研究也忽視了對于真正解決鄉土所存在問題的關注。

(二)注重對傳統具有價值的相對少數個案而忽視或無法應對當代的大量性民居

當前國內民居研究更多關注部分有文保和經濟價值的少數個案,卻忽視了廣大民居主體――大范圍大量性由居民自主建造和使用的當代普通民居。這些城市之外主要居住形態正經歷深刻的變遷,是亟需研究卻又是最缺乏研究,也是目前理論體系無法應對的問題。

(三)嫁接城市經驗的民居更新實踐與鄉土現實條件相錯位

與國外發達國家鄉土研究相比,國內研究最大的不同主要是緣于當前中國發展中國家城鄉二元的國情,在城市之外仍具有廣大的鄉土地域,多數民居仍然是居住形態的主體,也是仍處于不斷演化的“生命體”,而不像西方發達國家那樣,鄉土建筑已成為了過去傳統社會的少數建筑先例和遺跡。簡而言之,“當代的”“大范圍大量性的”“正在演化的”是中國民居典型存在狀態,決定了鄉土研究在文保和歷史研究之外具有更多的現實性、實踐性的需求,這也是中國存在大量的民居更新研究實踐的原因。但是,目前的民居研究可以說是一種基于建筑學專業視野和城市價值的、脫離民居使用主體和鄉土實際條件自外而內的研究。類似英國工藝美術時期建筑師的實踐,他們崇尚鄉土建筑的人性和美學品質,卻陷入鄉土建筑設計的悖論:由建筑師設計的“沒有建筑師的建筑”,對每一個建筑瑣碎的細節都要進行設計控制,“刻意”表現出一種原生自然的、“隨意”的建筑形式,實際上成為與鄉土建筑精神大相徑庭。

(四)自發建造體系研究與當代建筑學缺乏應有的聯系

一方面,受自組織理論的影響,對于鄉土(地區)建筑的研究越來越重視對民居自建體系的研究,但這些研究更多是利用自組織原理來描述和解釋鄉土(地區)建筑的生成過程和形態特征[8],雖然他們試圖從鄉土建筑使用主體的層面來反思現代建筑學的缺陷,卻較少探討在當代建筑學的語境下如何介入鄉土(地區)自組織機制。另一方面,受亞歷山大所倡導的社區自建模式的啟發,一些學者也嘗試以鄉土為主體發展鄉村建筑學,對鄉土建筑自建體系的探索也很有意義[9]。但這種研究的前提設定或多或少認為當代建筑學在鄉村并不適用,鄉土社會及其知識體系與當代城市具有很大差異,但在當今地區聯系日益密切社會,二者是否可以形成更積極的結合卻是值得研究的問題。

四、鄉土建筑研究的展望

針對目前國內鄉土建筑研究的現狀,通過借鑒當前國外鄉土建筑的新趨勢,結合國內的實際情況和特點,筆者認為鄉土研究應該注重以下三個方面的研究路徑:

(一)面向當代鄉土問題“以積極實踐為導向”(activist-oriented)的研究

過去對鄉土研究的通常是以物質形態研究、社會研究、文化為導向研究,這在當今現實中并不足夠,認為更加注重“以積極實踐為導向”的研究。這樣就要放棄認為鄉土建筑承載著文化“真實性”這種觀念,應把鄉土認作是一種政治工程。它的基本任務是根據不斷變化的現實,來對所謂過去進行不斷的詮釋和再詮釋[10]。這些研究促使人們更深入了解鄉土建筑的本質,以及它在不同時代在不同地方變化的過程,是什么導致了傳統鄉土建筑的消亡、適應、復興或繼續發展?鄉土建筑怎樣才能在當今及將來發揮最大的作用?因而這類研究更加注重影響鄉土建筑理論和實踐的廣泛問題的研究,包括認同(identity)、族群性(ethnicity族群淵源)、遺產和旅游、傳統的終結和再造(reinvention)、政權和統治(power and dominance)。許多的研究著重將鄉土知識運用于當代住房領域,尤其是對城市棚戶區的研究,將城市非正式住宅看成鄉土建筑新的研究領域。

結合當今中國,民居更新雖也算是某種“積極實踐”,但是往往只是關注有文化保護價值的聚落和民居,對于鄉土中那些正處于深刻變化的大量性普通民居則很少給予關注,而這恰恰是當前鄉土建筑研究最重要也最急迫的問題。另外,鄉土研究通常關注的是建筑物質環境,而很少關注物質環境背后隱藏的社會公正、生態危機等問題。還有與民居自發營造密切相關的居民和社區如何參與設計,傳統工匠在現代建筑體系的角色和發展等問題,均是值得研究的方向。

(二)鄉土建筑作為解決當代問題的模型系統

魯道夫斯基曾認為鄉土建筑比現代建筑蘊含更多的實踐智慧,對比現代建筑給人性帶來的許多問題,將其視為解決與自然相和諧關系的建筑良方。然而,這在以現代主義建筑理論為中心的話語體系中很少能得到人們的認同與重視。拉普普特[11]在“向鄉土建筑學習――鄉土建筑作為一種模型系統”一文中認為鄉土建筑應對環境、文化、技術變化等方面問題時積累了大量的經驗,通過研究、分析鄉土建筑在面對以上問題時的動態變化、它的成功和失敗,發現其中的基本規律和機制可以使我們深入理解設計的本質。

通過在思想、情感、形式與空間之間建立聯系,鄉土中“原生性”的概念(它們是基于蘊含于鄉土建筑中原生的和具有創造性過程所產生的結果)將會產生特定的建筑思想,形成堅實的建筑原型。它們在不同社會中具有普遍的規律性,而且又具有某個社會的特定性。這促使現代設計可以從中汲取營養,有助于促進將來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三)著眼未來注重人居環境可持續性的研究

在 1999年一場名為“21世紀的鄉土建筑”的演講中,奧利弗提出應該使建筑學者和大眾改變對鄉土建筑的思維定勢。他們把鄉土建筑視為一種過去的、落后和貧窮的代表,這種看法實際是一種短視的思想。當今全球社會所面臨的挑戰是如何以一種可持續的方式來滿足億萬人的居住需求。而當今仍有 90%的住所屬于傳統的和不斷演化的鄉土建筑,如果要使社會可持續發展和居住需求,就必須不能忽視對鄉土建筑的研究。這代表了當今鄉土建筑研究向人居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目標的轉向。這也引出了一系列問題:當今生態的、文化的和技術的變化對鄉土建筑產生了怎樣的影響?鄉土建筑在其中能發揮怎樣的作用?鄉土建筑是否可以應對或適應這種變化,從而能夠符合新的生態和文化環境?還是鄉土建筑不得不消失,正如上一個世紀許多業已消失的傳統那樣?傳統中某些特定的部分是否更加適應這種變化而相對其它方面可以存留下來?

在當前城市化和新農村建設的背景下,全國廣大鄉村聚落和建筑如何良性發展,是影響社會和民生的重要問題,然而當前的各種應對措施卻具有很多問題。例如,2011年建設部村鎮司提出將“建立健全村鎮規劃制度和標準體系,規范村鎮規劃編制”作為一項工作要點,要求各省抓緊出臺《鎮、鄉和村莊規劃編制辦法》。然而,中國大約有行政村69.2萬個,自然村535萬個(百度百科)。面對如此大量的村莊,要按照城市的方式來編制規劃和進行民居設計,幾乎是難以實施的,即便是實施了也未必能形成理想的結果。另外,在少數民族或貧困地區,有許多由政府主導的大規模的民房改造和建設項目,這些項目如何激發地方自下而上的力量,避免現在由政府統建造成的在物質環境、生態環境和社會文化環境的許多負面問題?會對廣大的鄉村地區的社會和生態產生怎樣巨大深遠的影響?如何建立一種適應于鄉土轉型的建筑知識體系,引導大量的民居能可持續的發展?這些都是鄉土建筑研究所應該關注的問題。

五、結論

綜上所述,對當前研究存在的問題大致可以概括為六個方面:(1)價值錯位:鄉土研究中移植城市的、現代的技術體系及價值標準;(2)專業偏向:研究偏向于物質的、美學的、有價值的、少數個案;(3)外部介入:專家、政府自上而下、自外而內的操作方式;(4)主體空缺:缺乏居民和工匠自下而上的有效參與的研究;(5)城鄉分離:基于自主營造的鄉土建筑設計體系與現代建筑學的分離;(6)偏離現實:沒能結合當前城鄉現實條件變化對鄉土建筑的影響和新的可能性。

要應對這些問題,除了上文建議的三條路徑之外,從根本上應轉變當前鄉土建筑研究和實踐基于“特色攫取”的“潛意識”和基于城市的思維模式來衡量鄉土建筑的“價值取向”,從而回到鄉土問題本身。基于鄉土建筑具體情境和發展趨勢,應從注重自然歷史式的考據研究到注重民居形態邏輯、動態發展和內生機制的研究;從注重個體民居(聚落)典范的個案式研究到關注廣泛一般民居的普遍發展規律和問題的研究;從以專家或政府自外而內(自上而下)的“局外人”介入方式的研究轉變到在新的社會經濟技術語境下結合并民居內生力量的鄉村建筑知識體系的研究,最終拓展當前鄉土建筑研究和實踐的視野,并為其注入新的動力和活力。

[KH*2/3D]

參考文獻:

[1]吳志宏.對現代建筑“中國性”思想中本質主義的解析[C]// 張復合.中國近代建筑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中國近代建筑研究與保護.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683-687.

[2]蔣高辰.四大譜系統[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1995:11-18.

[3]陸元鼎. 世界民族建筑國際會議論文集[M]. 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1997:6-10.

[4]吳良鏞.北京舊城居住區的整治途徑――城市細胞的有機更新與“新四合院”的探索[J].建筑學報, 1989(7):7-14.

[5]劉加平.傳統民居生態建筑經驗的科學化與再生[J].中國科學基金,2003(8):234-236.

[6]柏文峰.云南民居結構更新與天然建材可持續利用[D].北京:清華大學,2009:101.

[7]王冬.族群、社群與鄉村聚落營造:以云南少數民族村落為例[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3:188,255.

[8]盧健松. 自發性建造視野下建筑的地域性[J]. 建筑學報,2009(學術專刊):49-54..

[9]王冬.鄉土建筑的自我建造及其相關思考[J].新建筑,2008(4):12-19.

篇(5)

1.二十一世紀的環境科學——應對復雜環境系統的挑戰

2.地理加權回歸及其在土壤和環境科學上的應用前景

3.人居環境科學發展趨勢論

4.環境科學專業認識實習教學體系構建與實踐

5.全球及中國周邊地區資源環境科學數據庫構建

6.學術期刊專業化、集群化發展初步探索與實踐——以“地球與環境科學信息網(EES)”為例

7.環境科學研究合作網絡分析

8.基于人居環境科學視角的歷史文化名村整治規劃研究——以湖南省張谷英村為例

9.穩定同位素在環境科學研究中的應用進展

10.“人居二”與人居環境科學

11.不同國家基于健康風險的土壤環境基準比較研究與啟示

12.關于環境科學基本理論問題的若干思考

1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環境科學資助狀況分析

14.地理信息系統技術及其在環境科學中的應用

15.鎘同位素技術在環境科學研究中的應用進展

16.GIS在環境科學中的應用

17.人工神經網絡方法在環境科學領域應用進展

18.中國環境科學研究熱點及其演化——基于文獻計量學方法的量化分析

19.鎘同位素體系及其在地球科學和環境科學中的應用

20.地質統計學在環境科學領域的應用進展

21.人居環境科學的探索

22.論環境管理思想與環境科學的協同演進

23.貝葉斯最大熵地統計學方法及其在土壤和環境科學上的應用

24.環境科學應用型實踐教學體系的探索

25.基于重慶本地碳成分譜的PM2.5碳組分來源分析

26.人居環境科學的發展特點與規律——基于中國知網的文獻計量分析

27.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科學領域發展態勢文獻計量分析

28.國際地球科學與資源環境科學發展戰略分析

29.我國環境科學學科半衰期分析

30.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實踐教學環節的探討

31.環境損害評估:國際制度及對中國的啟示

32.土壤環境基準/標準研究需要解決的基礎性問題

33.單體分子放射性碳同位素分析在海洋科學及環境科學研究中的應用 

34.環境科學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討

35.山地人居環境科學研究引論

36.廣州市中心城區環境空氣中揮發性有機物的污染特征與健康風險評價

37.中國農田土壤重金屬富集狀況及其空間分布研究

38.環境科學與工程實驗教學中創新能力培養方式的探索

39.基于SOA的環境科學數據共享平臺設計與實踐

40.中學化學教師環境科學素質調查研究

41.上海市秋季大氣VOCs對二次有機氣溶膠的生成貢獻及來源研究

42.綜合性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科實踐教學體系建設

43.論環境科學與工程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途徑

44.丹江口水庫遷建區土壤重金屬分布及污染評價

45.EOS-MODIS在環境科學中的應用與研究進展

46.環境科學專業課程體系建設與教學質量監控

47.地方理論——邁向“人-地”居住環境科學體系建構研究的廣義思考

48.農業院校環境科學專業學科群建設及課程體系設置

49.我國揮發性有機物定義和控制指標的探討

50.地理信息系統在環境科學領域的開發與應用 

51.地理信息系統技術在環境科學中的應用

52.渾河上游(清原段)水環境中重金屬時空分布及污染評價

53.長三角地區秸稈燃燒排放因子與顆粒物成分譜研究

54.以創新人才培養為導向 創建天津市環境科學與工程實驗教學示范中心

55.人居環境科學視域下的川西林盤聚落保護與發展研究

56.環境科學專業復合型人才創新培養模式的探索和實踐

57.滇池表層沉積物氮污染特征及其潛在礦化能力

58.環境問題的由來、過程機制、我國現狀和環境科學發展趨勢

59.環境科學專業教學體系改革及發展模式探討

60.高等學校環境科學專業化學課程體系建設、改革與實踐

61.太湖表層沉積物重金屬賦存形態分析及污染特征

62.環境科學專業課程體系和教學方法改革

63.2006~2009年我國超大城市霾天氣特征及影響因子分析

64.環境科學專業核心知識單元與核心課程設置實踐

65.環境科學領域學術論文中常用數理統計方法的正確使用問題

66.論環境科學專業的特色建設

67.人居環境科學理論指導下的村莊整治規劃初探

68.環境科學專業人才培養與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研究

69.綠色校園建筑節能設計——以復旦大學江灣校區新建環境科學樓為例

70.環境科學專業課程體系研究

71.“環境科學概論”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研究

72.清華大學環境工程系的建立——環境科學在中國體制化的案例研究

73.高校環境科學專業就業分析及培養模式探析

74.太原市采暖季PM2.5中元素特征及重金屬健康風險評價

75.普通高校環境科學專業英語教學中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

76.多重分形理論在環境科學領域的研究進展 

77.空間信息統計學在環境科學領域的應用進展 

78.鄉村人居環境:人居環境科學研究的新領域 

79.吳良鏞人居環境科學及其方法論

80.資源環境科學多維信息平臺研究

81.論圖書剔舊的標準——以環境科學類圖書為例

82.機動車尾氣排放VOCs源成分譜及其大氣反應活性

83.環境科學與工程類本科專業就業分析及培養模式探討

84.吳良鏞:人居環境科學 以人為本的普世哲學

85.紅外光譜技術在環境科學中的應用與展望

86.環境科學類專業研究性實驗教學平臺

87.2013年夏季典型光化學污染過程中長三角典型城市O_3來源識別

88.分子印跡技術在環境科學領域中的應用

89.關于環境科學研究主體、任務及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重構的思考

90.環境科學專業實驗課程體系改革與高級應用型人才培養實踐研究

91.基于國際視野構建高等學校環境科學專業創新課程群——以陜西師范大學為例

92.基于本體元模型的環境科學知識庫研究與構建

93.2011年春季沙塵天氣影響下上海大氣顆粒物及其化學組分的變化特征

94.大氣細顆粒物(PM2.5)在環境科學中的研究簡述

95.分子環境科學與亞穩平衡吸附理論研究進展

96.環境科學專業基礎化學課程改革與實踐

97.嘉陵江流域人居環境建設研究

98.環境科學專業各實踐教學環節的內容與方法研究

篇(6)

【關鍵詞】彝族服飾 圖案 文化內涵 現實意義

一、概論

彝族服飾圖案種類繁多、文化內涵豐富,大多數服飾圖案主要來源于對自然的模仿和圖騰崇拜。彝族服飾圖案及其由此所構成的獨特民族服飾風貌,是彝族民族性格、審美情趣以及文化習俗的重要表征。隨著彝族地區經濟文化的開放與發展,彝族服飾受到較大沖擊,在沿襲舊制的基礎上,同時也受到周邊民族和漢族服飾文化的影響。一些具有原始特色的服飾圖案已經遺失或正在遺失,研究彝族服飾圖案并進行創新,使其發揚光大已迫在眉睫。

峨邊彝族自治區和金口河區是隸屬于四川樂山的兩個少數民族自治區縣,其地處小涼山,位置偏遠。較為封閉的空間環境和民族文化的差異性,使這兩個地方在過去的日子里和外來文化交流較少。也正因如此,這里的彝族服飾文化也較為完整地保留了下來。但在經濟全球化以及對外社會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的背景下,該地區彝族的彝族服飾文化也在經歷著變遷。本文以金口河、峨邊為代表,對彝族服飾圖案進行分類研究,并闡述它的藝術特征,嘗試運用于現代的圖案設計以及當地的旅游業中,力求提升其文化產業價值,為涼山彝族圖案所蘊涵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起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對于沿襲和發展民族服飾文化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小涼山彝族服飾圖案的分類

(一)按圖案的來源來分

小涼山彝族服飾圖案來源于自然和生活兩方面。由于該地區位于高海拔山區,高山、峽谷與河流遍布,因而在其服飾圖案中保存了許多描繪自然風光的圖案,如山、河、波浪紋、云彩紋。另一類圖案則與生活息息相關,分為簡單圖案和復雜圖案:簡單的圖紋以幾何圖案為主,圖紋簡單,顏色統一,具有生活化的特點,如渦旋紋、臺階紋、指甲紋等;復雜的圖紋則與彝族的習俗傳統、生活觀念密切相關,如火焰紋、葫蘆紋。

(二)按題材類型劃分

動物、植物以及抽象幾何圖案等是小涼山彝族服飾圖案的題材。以這些題材為基礎,小涼山彝族服飾圖案大致可以兩類:一種是具象圖案,這一類又可以細致地分為動物圖案(以動物的某些特征或者部位為主,如羊角紋、雞冠紋等)和植物圖案(將生活中的一些植物通過變化變為一些具有淺顯的象征意義的圖案,如菩提圖案、花紋、太陽花圖案等)兩小類;另一種是抽象幾何圖案,這一類圖案是以寓意較為復雜的幾何紋飾為主,如八角紋、山紋。

(三)按性別和年齡劃分

小涼山彝族服飾圖案在男女服飾上存在著一定的差異。男裝通常用樣式簡單的圖案來裝飾。著色方面,圖案色種較少,色彩對比度不高。小涼山彝族女性服飾的圖案較為復雜。在顏色運用上,一般選用較為鮮艷的顏色,強調色彩的反差。此外,在不同年齡群體服飾中所采用的圖案也略有不同。小涼山彝族老年服飾圖案樣式多以線條為主,紋飾簡單。兒童的圖案展現的是活潑可愛的風格,色彩是以紅黃以及相近的顏色為主調。而中青年服飾圖案的樣式和顏色是最為豐富的。就其寓意而言,兒童服飾圖案寓意偏重茁壯成長之意,在中年服飾中則是傾向于對美好婚姻生活的向往,而在老年服飾圖案里注重表現健康祥和之意。

三、小涼山彝族服飾圖案的藝術特征

(一)圖案的分布位置

小涼山彝族服飾在衣襟、袖口、領口、圍腰、帽子、挎包等位置都繡有圖案,且每個地方的圖案結構、搭配均有所不同。就小涼山彝族服飾中最重要的圍腰部分而言,大圖案一般位于圍腰的中間位置,是整件上衣的突出點,如篝火紋。此外,一些小圖案點綴在圍腰周圍,起裝飾作用(見圖1)。衣袖圖案的走向是根據衣服的裁剪曲線縫制的,這些圖案具有小而精的特點,以純色為主。袖口和領口的圖案,排列緊湊整齊,顏色種類偏多,圖案以線條為主。小涼山彝族的帽子類型豐富,圖案簡單,有帕帽、荷葉帽以及兒童帽(見圖2)。荷葉帽上的圖案多數由線條組合而成,樣式單一,但色彩豐富。兒童帽的圖案大多數是經過簡化的抽象圖案,題材一般是花卉紋、羊角紋等,在大多數小涼山彝族的挎包上也有此類圖案(見圖3)。

(二)圖案的藝術美

小涼山彝族服飾圖案的藝術美主要表現在圖案的顏色和樣式組合上。首先從色彩上來講,圖案顏色明快,給人比較強烈的視覺沖擊感。其次,在色彩的運用上,小涼山彝族服飾圖案在大圖案和小圖案上有著明顯的區別。在大圖案中,一般以黑色或紅色為底色,黃色為邊框色,展現的是一種色彩張力美(見圖4)。在小圖案中,往往是單色調的,綠、藍、紫這三種顏色最為常見,體現的是靜態美與精細美的融合。此外,就其顏色搭配而言,不論是單獨的圖案還是整體圖案,對比感十分明顯。同時,在圖案組合方面,從整體和局部兩個視角來欣賞,小涼山彝族服飾的圖案都呈現出不同的美感。整體上,小涼山彝族服飾每一個地方的圖案排列整齊有力,呈現出一種陽剛之美,留白的空間與圖案分布和諧。局部上,其所展現的是精致美與對稱美。圖案簡約卻細膩,大多數圖案是以中間為對稱軸,形成左右或者上下的對稱感。顏色是黃色和黑色的組合,色彩對比強,線條具有曲線美。小涼山彝族結婚時所穿的上衣整體展現的是一種簡約,大氣又不失韻味(見圖5)。

四、小涼山彝族服飾圖案的文化內涵

(一)圖案色彩的文化內涵

小涼山彝族是一個崇尚“三色文化”的民族,三色是指紅色、黃色、黑色。在小涼山彝族服飾圖案中,以紅色、黃色、黑色為主調色,兼有綠色、藍色、白色和紫色。每一種顏色都承載著一定的彝族文化內涵。彝族自古是一個尚黑的民族,黑色寓意尊貴。同時黑色是土地的象征,表達彝族人民對自然的由衷敬畏與感恩。綠色和藍色在彝語里稱為“納”,也是黑色的意思,表明這兩種顏色與黑色有著同樣的文化內涵。紅色則與生活息息相關。小涼山彝族聚居于高寒山區,火在彝族人民的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而紅色正是火的最直接的表現。它是驅除妖魔鬼怪的吉祥色,是能帶給彝族人民溫暖的色彩。此外,紅色還代表著彝族英雄的血,象征著正義、勇敢、熱情的民族性格。而黃色代表的是美麗、大方、光明、富裕、健康、安寧,寄托著彝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二)圖案的民俗內涵

小涼山彝族服飾圖案大多是神話傳說、信仰的濃縮,展現彝族人民的生命觀。圖6為蕨芨紋,在彝語里被稱為“鴛頭雞”。蕨芨來源于蕨芨草,是一種生命力頑強的植物。無論生存環境多壞,它都可以存活下來,且根系發達,長得十分茂盛。一方面,這個圖案是小涼山彝族人民對生命意識本能的一種信仰。另一方面,它與小涼山彝族的生育觀念有關。在小涼山彝族地區,他們有多子多福的生活觀念,而蕨芨草的枝葉繁茂正與此觀念相通。

(三)圖案的宗教內涵

畢摩是彝族社會中專門替人禮贊、祈禱、祭祀的祭師。畢摩既掌管通神之權,又通曉和掌握本民族文化。既司通神鬼,又指導人、事。在彝族人民心目中,畢摩是神的化身。畢摩服飾中的圖案具有特定的含義。例如,畢摩在祭祀場上專用的法帽,是一種形狀像斗笠的帽子,它的材質有竹子、銅、羊絨。竹法帽編出的圓形圖案有九個或者七個,數量的不同代表持有這種法帽的畢摩等級,也區分了大畢摩與小畢摩參與祭祀活動規格的差異。同時,小涼山彝族地區的畢摩服飾圖案的顏色和紋飾也有特定的含義。顏色以黑色為主調,藍色和青色為輔,這三種顏色的疊加正是畢摩崇高地位的體現。畢摩服飾圖案基本上都是線條構成的,樣式較為簡單,體現出人們對畢摩的崇敬。另外,在小涼山彝族地區,畢摩所用的一些法器會被彝族人民作為服飾圖案,如虎牙這一種法器用于驅邪,而彝族服飾圖案采用虎紋,寄托著彝族民眾趨吉避兇的愿望。

五、彝族服飾圖案在現代服裝設計中的應用

(一)彝族服飾不同類型圖案在現代服裝中的不同應用

彝族服飾圖案樣式豐富,造型多樣,不同類型的服飾圖案體現出不同的美學形式和文化意蘊。

1.人物圖案的運用

彝族服飾中人物圖案,雖是用刺繡工藝完成,但造型逼真,神態生動,看起來栩栩如生。如圖7中的圖案,圓的外層是以純黑或純紅來塑造人物,較為抽象,但是人物造型、動作等較為清晰。紅色和黑色相互交叉,協調搭配,看起來簡單大氣,在現代服裝運用中大多用于點綴衣擺、衣領或袖口。圓中心的人物則非常生動,頭發顏色及其穿著都一目了然:左邊女子兩只手高高舉起,形成一種優美的弧度;右邊女子左手撐地,抬頭凝望前方。兩名女子曲線非常優美。女子中間有熊熊燃燒的一團火焰,周圍還零散分布著一些小火苗,這與大圓和小圓外的火焰紋相呼應,給人一種生活紅紅火火的感覺,在現代服裝設計中可以作為衣服的主要圖案元素。

2.動物圖案的運用

彝族服飾上的動物圖案多種多樣,有飛禽,有猛獸。在彝族服飾動物圖案的設計中,遵循“形神合一”的原則。圖8是五彩斑斕的蝴蝶,看起碭揮猩機與活力,蝴蝶身邊點綴著花朵,好似蝴蝶在花朵上翩翩起舞,象征著生命力的勃發。各個年齡段衣服都可加入該元素,但不適用于太過花哨的衣服,可用于整體風格較簡單的衣服,繡入一兩只作為點綴即可。

3.植物花卉圖案的應用

彝族服飾中的植物花卉圖案,可用于局部點綴,也可以大面積使用。圖9繡的是花,花以深紅和淺紅為主,由波浪紋和回旋紋構成;花的周圍散布著大小不一的綠葉;花的底部繡著藍色的莖和紅色的根,象征著富貴吉祥。該圖案適用于中老年服飾,不過其中根莖葉和花可以分散點綴,提取其中某種元素,并與其他元素結合重組,形成新圖案,也是不錯的選擇。圖10中的服裝以紅色為基調,衣領、衣擺和衣袖用小花作點綴,小花點綴著一圈綠葉;衣服中間的花大小不一且有綠葉相稱,花朵與綠葉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圖案色彩與服裝整體色調保持協調一致,看起來富貴大氣。

4.幾何形圖案的應用

彝族服飾中的幾何形圖案,主要包括三角紋、菱形紋、鋸齒紋、水波紋、回形紋、火焰紋等。在衣服設計中,可以用典型的幾何圖案組合,如菱形紋、直線條紋、方形紋、三角紋等,每一層樣式都不盡相同,獨特新穎。雖然圖案組合較多,但是并不覺得花哨,反而極具層次感。色彩搭配上深淺交叉,協調統一,是當今年輕女孩比較喜歡的民族風格。

(二)彝族服飾圖案元素在現代服裝中的運用及優勢

在現代服裝設計中,運用彝族服飾圖案的大多以女裝為主,多運用彝族服飾圖案中的波浪紋、直線條紋,以及螺旋紋。圖11的半截裙是間接運用,設計師借鑒了彝族服飾圖案的顏色以及幾何圖案中的直線條紋。半截裙中直線線條較為平滑,疏密相間,簡潔而不簡單,大氣而重細節。并且以不同深淺的紅為底色,色彩艷麗,中間再穿插一些過渡色,具有一種色彩流動的美感。上衣整體以白色打底,再繡上花卉圖案,左右對稱。其花卉是由彝族服飾圖案中的花卉圖案變形而來,在色彩上顏色更豐富,在形狀上也不再是簡單幾何形的組合,更復雜,線條也更平滑。彝族服飾圖案形態各異,為現代服裝的設計提供了大量素材,也成為了設計師的靈感來源。在文化交流與融合的進程中,民族服飾元素日益流行,大多數人希望返璞歸真,追求原始的民族文化。彝族服飾圖案造型獨特,色彩艷麗,運用到現代服裝中能增加一種獨特的美。彝族服飾圖案在運用到現代服裝中時,有的設計師采用直接運用,將彝族服飾上的圖案整個運用到現代服裝中,而有的設計師則是間接運用,采用解構重組或者變形等方法為其服裝設計服務,使現代服裝獨具特色。

六、彝族服飾圖案在其他方面的應用

(一)彝族服飾圖案在宣傳海報中的應用

在平面設計中應用得較多的服飾圖案為幾何圖案,究其原因幾何圖案適用范圍廣,且造型多變,用于點綴和裝飾是非常不錯的選擇。海報是以圖形、文字、色彩等諸多表現手段來傳遞信息的一種重要媒介,它具有直觀的特點。如圖12中的海報,帶有鮮明的彝族特色。海報左邊是以三角紋樣式作垂直延伸,右邊是一個姑娘的半邊臉,我們可以清晰地看見其帽子上的紋樣。該海報主要表現的是彝族的刺繡。彝族刺繡種類繁多、豐富多彩、制作精美、異彩紛呈,不管是花鞋、飄帶、圍腰,還是錢包、枕頭、各類飾品,都能繡得精致獨特,是彝族傳統文化的一種體現。彝繡是彝族服飾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海報中間“彝繡”兩字用的是服飾圖案有的幾何造型,加以變形組合在一起,看起來獨特且突出刺繡的主題。總體來說,海報色彩鮮艷,線條平直中不失柔和,融合了彝族服飾圖案的幾何造型,極具民族風情。

(二)彝族服飾圖案在產品包裝中的應用

產品包裝與一般的廣告設計有區別,產品包裝具有立體性,強調結構的整體性和色彩的協調性。想要激發消費者的購買欲,提高產品的銷量,產品包裝在設計上需要花點心思。如色彩的搭配、圖案的點綴等都是需要考慮的問題。圖13中有關彝家漆器的包裝盒極具彝族風情,頂部和底部分別以條紋形幾何圖案點綴,再加上回旋紋和圓形圖案,使其看起來富于流動感,不呆板。頂部與底部相得益彰。產品中部以大紅色為底色,正中在金黃背景中呈現漆器圖片,大氣、醒目,且代表著一種紅火吉祥之意。 “彝家漆器”四字與左邊用彝語寫的相呼應,不失為送禮的佳品。

(三)彝族服飾圖案在現代建筑設計中的應用

在彝族傳統民居建筑裝飾中,彝族工匠運用自古相傳的木雕、漆繪藝術等來表現彝族的民俗風情和審美觀。在現代城市建設中,設計師們往往借鑒彝族服飾的圖案對建筑進行裝飾和包裝,體現了彝族特有的地域特色,獲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應和很高的公眾評價。在現代建筑中,有的大面積使用彝族服飾圖案,而有的則用于點綴和裝飾。圖14中的墻個性鮮明,頂部以黑色為背景,上下兩部分紅色的變形回旋紋向左右兩邊延伸,回旋紋中點綴著黃色的花卉圖案。整面墻最突出的便是正中的圖案,以黃色為背景,人物圖案與動物圖案有機結合在一起,好似一個女子騎在牛上。將人與自然統一起來,體現生命的本真。圖15是一個牌坊,其設計古色古香,紅色漆木點綴著星星點點的金黃,喜氣洋洋,寓意極好。

(四)彝族服飾圖案在家具及家紡布藝中的應用

家具及家紡布藝日益成為一種文化,一種觀念,設計師在設計家居布藝時可以說是創意不斷。如今民族風已經成為一種潮流時尚,追求真善美、追求古樸自然的生活已經成為大多數人的訴求。彝族刺繡的色彩搭配艷麗多彩,對比強烈,用色潑辣大膽。在家具及家紡布藝中,或多或少加入彝族元素,會使風格有很大突破和改變,也會讓人眼前一亮。圖16的椅子極具彝家風格,椅子整體為黑色,四條直線將金黃色羊角圖案相連接,中間一個火紅的大圓,其中左右兩邊的牛角相對稱。牛羊皆彝族人民崇拜和熱愛的動物,通過這個圖案彝族人民對其熱愛程度溢于言表。椅背以紅色為底色,頂端和底端為金色回旋紋,中間一只靜靜矗立的鳥,給人吉祥富貴之感。圖17是當地一種特色布藝,俗稱背單,也叫背篼。其用處是將孩子背在背上,可以空出雙手做其他事情。這個背篼獨具特色,將黑色和紅色兩種顏色搭配起來,以火焰紋和牛角為主,看起來紅紅火火,富有生氣。

(五)彝族服飾在促進彝族旅游商品開發中的優勢及應注意的問題

利用中國傳統造型元素設計時尚服裝,符合當前的市場需求,競爭力強。如果大力發展以彝族服飾圖案文化為主的旅游商品,經濟來源有保證。并且把彝族服飾圖案應用于更廣闊的領域,可擴大其影響力。如圖18、圖19中的碗、壺都能加入彝族服飾圖案,其圖案十分講究裝飾的對稱性和變形的抽象性,點、線、面的運用簡潔得體。漆器的色彩濃烈而明快,感染力極強,對色彩的\用寓意民族審美意識和精神氣質。用黑、紅、黃三色,色彩協調且大氣,黑色為天地之本色,寓意莊重與威嚴,紅色代表熱情豪放而勇敢。碗和壺都以回形紋為主,且富于變化,使造型更加豐富獨特,集民族性、實用性、藝術性于一身,深得游客青睞。圖20是小涼山的彝族新寨將彝族服飾圖案運用其中,別具一格。

彝族服飾圖案發展旅游商品的優勢首先是彝族服飾傳統文化保留完好,彝族聚居地眾多,為第六大少數民族,人口眾多,為彝族服飾圖案在旅游商品開發中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奠定了深厚的群眾基礎。其次是政府的重視及大力支持,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來保護和開發彝族服飾圖案,對彝族服飾圖案在旅游商品開發中有保障和促進的作用。最后,我國旅游消費現狀反映了我國旅游商品缺乏特色,而彝族服裝和飾物樣式繁多,其服飾上的圖案應用途徑廣。

在旅游商品開發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也不容小覷。首先,如今國家大力倡導創新,同樣的顏色和樣式看多了總會產生視覺疲勞和審美疲勞。彝族服飾圖案樣式多,我們可以在其原有基礎上進行創新,將不同的圖案利用解構和重構的原則使其形成新的圖案。其次,彝族刺繡雖精美但效率較低,可在傳統的刺繡、珠繡、扎染等基礎上,運用絲印、激光雕花、數碼印花等新型制作方式,從而提高生產效率。最后,要樹立服務意識,政府可大力培養該方面專業知識人才,對來訪游客進行詳細地解說,大力打造彝族特色產品,著力于彝族特色住房。

七、總結

小涼山彝族服飾圖案承載著彝族的審美文化內涵。但由于峨邊地區受到市場經濟的沖擊較大,其生產方式大都以機器生產取代手工制作。這樣,彝族服飾就自然處于劣勢,導致手工藝人為謀活路而放棄制作。并為追求利益一味迎合市場和顧客的喜好,文化因素也逐漸蕩然無存。怎么去保護和發展涼山彝族服飾就成了現今最為重要和迫切的問題。

基于對小涼山彝族服飾圖案的文化內涵和現實作用的分析上,我們要充分認識到服飾圖案與歷史文化的關系,從而樹立彝族特有的文化理念。只有明確了服飾圖案所包含的歷史因素和現實意義,才能更好地開發和利用彝族服飾圖案。為此,小涼山彝族傳統服飾亟須我們采取有效措施去保護和搶救。具體措施如下:政府應大力扶持傳統服飾,各縣市、鄉鎮、村隊逐級開展服飾普查,并盡全力恢復和再制作,使服飾和制作工藝不會丟失民族特色。峨邊地區較大涼山經濟較為發達,旅游業逐步發展,應創立屬于小涼山彝族特有的品牌,并以圖紋、色彩和做花工藝為基礎開發多種旅游紀念品。打造民族特色文化,形成有規模且規范有序的產業化道路。

項目來源:四川省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四川省峨邊縣彝族服飾圖案研究》,項目編號:201610649013

參考文獻:

[1]劉茜,李綸.淺析彝族服飾圖案仿生藝術語言[J].文藝探索,2009(01).

[2]陳曉莉.涼山自然地理環境對彝族服文化的影響[J].安徽農業科學,2012年

[3]陳煜鑫,郝云華.現代服裝設計中民族服飾元素的應用[J].鄭州輕工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2).

[4]鄧軍文.彝族服飾圖案元素在現在服裝設計中的應用研究[D].上海:東華大學.碩士論文.2008:109-109.

[5]馬曉華.四川涼山彝族服飾文化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碩士論文.2006.

[6]何宗云.淺析彝族服飾色彩在家居布藝上的運用[J].金田(勵志),2012(08).

[7]趙浩.涼山彝族圖案在平面廣告設計中的運用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碩士論文.2013,6,6.

[8]馮燕.涼山彝族服飾圖案的審美內涵與現代服裝設計[J].當代藝術,2009(1):57-58.

何思敏 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

王秋惠 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

篇(7)

關鍵詞:工業設計藝術與科學設計風格

設計是人類為了實現某種特定的目的而進行的創造性活動,它包含于一切人造物品的形成過程當中。目前被廣泛采用的工業設計定義是國際工業設計協會聯合會(ICSID)在1980年的巴黎年會上為工業設計下的修正定義:“就批量生產的工業產品而言,憑借訓練、技術知識、經驗及視覺感受而賦予材料、結構、形態、色彩、表面加工及裝飾以新的品質和資格,叫做工業設計。”工業設計的性質決定了它是一門覆蓋面很廣的交叉融匯的科學,涉足了眾多學科的研究領域,猶如工業社會的粘合劑,使原本孤立的學科諸如:物理、化學、生物學、市場學、美學、人體工程學、社會學、心理學、哲學等,彼此聯系、相互交融,結成有機的統一體,實現了客觀地揭示自然規律的科學與主觀、能動地進行創造活動的藝術的再度聯手。

一、工業設計的發展

工業設計真正為人們所認識和發揮作用是在工業革命爆發之后,以工業化大批量生產為條件發展起來的。當時大量工業產品粗制濫造,已嚴重影響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工業設計作為改變當時狀況的必然手段登上了歷史的舞臺。傳統的工業設計是指對以工業手段生產的產品所進行的規劃與設計,使之與使用的人之間取得最佳匹配的創造性活動。

工業設計經歷了工藝美術運動、新藝術運動等。二戰后,為了追尋包豪斯早期的理想主義、德國建立了烏爾姆設計學院(HochschuleGestaltungatUlm),重申“藝術與科學結合”的主張。這所學院最大的貢獻是系統設計和設計院校同企業掛鉤。畢業論文

可以說,從德國開始現代設計以來.第一次有可能把理想的功能主義完令在工業生產上體現出來。美國的設計體系與歐洲設計體系是涇渭分明的。歐洲的設計先由理念切入,然后有明確的設計目標。美國則是做完設計之后才加以總結,與歐洲彌漫著社會民主氣息的設計完全不同。美國的設計起源于商業,加之沒有社會意識形態為依據,曾經一度跟著市場走。美國雖然缺乏社會思辨,卻是非常注重實用并且十分強大的經濟動物,它以雄厚的經濟實力兼收并蓄、容納各種積極因素,令自己的設計很快就取得了領先的地位。北歐人認為設計是他們生活的組成部分,美國人以之為賺錢的工具,日本人則認為設計是民族生存的手段。日本的設計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起步,以其特有的民族性格使自己的設計變得十分強大。日本人是世界上最好的學生,他們能對國外有益的知識進行廣泛的學習,并融會貫通,最終成為己用。同時,日本民族的團體精神很強,使企業內部的力量比較容易得以完全集中。日本的傳統中有兩個因素使它的設計沒走彎路:一個是少而精的簡約風格,另一個是在生活中他們形成了以榻榻米為標準的模數體系,這令他們很快就接受了從德國引入的模數概念。空間狹小使日本民族喜愛小型化、標準化、多功能化的產品,這恰恰符合國際市場的需求,是日本的設計達到了空前繁榮的階段。轉二、現代工業設計

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各行業之間的界限產生模糊。這個現象所受到的最大刺激是設計師遇到問題不能按照產品的類別進行硬性分割。在設計時,他們必須注意設計對象與其它產品之間的關系,必須跨出設計對象的設計范圍來考慮問題。如設計杯子,不是單純地以是否符合人體工程學或以優美的造型為標準,而要考慮它在什么場合使用,要讓杯子能與周圍的環境相適應。隨著設計師考慮的設計范圍日趨增大,出現了以品種分類的邊緣的模糊化問題,各類學科也有了互相兼容的現象,即學科的交叉化。這是現代設計的重要趨勢。

學科交叉化和電腦的沖擊對當今的設計是積極因素,它們將促進設計在新的時代面前更快地向好的一面發展。當然,現代設計也存在一些問題。國際主義風格的產品可以批量生產,并且價格低廉,適合廣大民眾的需求。但它在設計過程中犧牲了民族性、地方性、個性,一心追求共性。現在是工業化向信息化轉型的一個過渡階段,從長遠利益來看,產品必須有個性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之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設計中,從國家、地區的實際情況出發,把民族審美情緒同現代設計的某些因素結合起來,形成獨特的設計體系,是設計的一個發展趨向。后現代主義由建筑設計產生,對嚴肅的現代設計的負面沖擊卻是難以估量的。20世紀80年代后期以來,極少主義(Minimalism)從近乎混沌的眾多流派中脫穎而出,它較之現代主義表現出更為強烈的感性精神追求,它不僅是一種設計風格,而是一種生活方式,物質享受為中心的價值觀被拋棄了,物欲被淡化了。極少主義追求清心寡欲以換取精神上的高雅與富足。這種思想與靠消費支撐起來的資本主義經濟秩序是格格不入的。極少主義以極少的直線語言來表現豐富的空間形式。它與“兼收并蓄”的后現代主義仍是水火不相容。工業設計產生以來不變的話題“簡潔美”又有了一個新的詮釋。

三、中國的工業設計

中國工業設計行業已具有一定規模。設計人員從業者年齡結構呈年輕化,設計機構呈現出多樣化的模式,設計對象也比較廣泛如政府機構、信息產業、家具制造業、家電業、醫療業、交通工具等。中國的企業家也認識到,工業設計既不是設計師滿足自己表現欲望的東西,更不是簡單的設計包裝,而是能夠提升品牌,促進銷售,提高消費者滿意度的一種必不可少的手段。在設計潮流和設計風格上,中國的工業設計也逐漸與世界接軌,以人為本的設計,綠色設計已經逐漸提上日程。此外結合中國地域特色及民族傳統元素的本土化設計也逐步開展起來。但是中國的工業設計發展起步較晚,在新的形勢下工業設計已經不能適應當前經濟發展的需要,只有大力發展設計教育,推動設計產業化,重視工業設計指導下的技術與管理的重構,才能增強中國工業設計的國際競爭力。

四、結束語

總的來說,在設計形式,設計風格上,多元化的格局已經形成,沒有哪一種流派能夠一統天下,也沒有什么權威去剝奪某些流派存在的權力。理性與感性是天平的兩端,它們誰也不能壓倒誰而趨向于某種平衡。最近出現在汽車設計上的“新鋒銳”風格就將符合空氣動力學的流線型與剛挺有力度的“硬線條”結合在一起,實現了感性認識、理性推理的協調,成為造型設計形式的新引導趨勢。總之,當今時代多元化的形式之間只有主流和非主流之分。“高科技”轉化為“高情感”,“改造自然”轉變為“適應自然”才是未來設計的主題。工業設計是不斷向前發展的,對人類的生產生活的作用也是越來越重要,會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和人類的需要而發展。

參考文獻

[1]李亮之.世界工業設計史潮.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久久久久无码高潮| 亚洲日韩中文字幕无码一区| 日日躁夜夜躁狠狠躁|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噜噜| 天堂sv在线最新版在线| 久久无码人妻丰满熟妇区毛片| 比较有韵味的熟妇无码| 亚洲日韩成人av无码网站| 日韩欧美亚洲综合久久| 少妇无力反抗慢慢张开双腿| 黄色网站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你懂的| 欧美性受xxxx黑人xyx性爽 | 粗大挺进尤物人妻中文字幕| 精品国产欧美一区二区| 国产av夜夜欢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影片免费| 婷婷综合久久中文字幕| av午夜福利一片免费看久久| 久久精品国产69国产精品亚洲| 免费看又黄又无码的网站| sm调教室论坛首页入口| 久久精品99国产精品日本| 人妻巨大乳挤奶水hd免费看| 人妻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野战无套av毛片| 亚洲乱色伦图片区小说| а√在线中文网新版地址在线| 麻豆乱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尤物网址在线观看| 亚洲欧洲日韩国内高清| 成人免费的视频| 亚洲男人的天堂网站| 精品人妻潮喷久久久又裸又黄| 精品国色天香一期二期 | 国产女人乱人伦精品一区二区 | 国产午夜福利在线播放| 日韩精品乱码av一区二区| 亚洲一区波多野结衣在线| 无码一区二区| 天堂资源最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