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大學生勞動教育的認知

大學生勞動教育的認知精品(七篇)

時間:2023-08-07 17:06:0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大學生勞動教育的認知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大學生勞動教育的認知

篇(1)

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已成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目標。有許多中小學在教育改革和發展中加強了心理教育的探索,并當作實施素質教育的一個重大研究課題。

我們認為,中小學心理教育就是通過課堂教學、班集體建設、團隊活動、課外活動、專門的心理輔導與咨詢、以及學校與社會、家庭教育相結合的“立體教育”等途徑,在心理科學指導下有目的有計劃地開發學生心理潛能,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幫助學生及時發現和解決心理問題,防治心理異常,維護心理健康,提高學習能力,形成健全人格的一系列活動。為什么要加強學校心理教育?怎樣實施心理教育?學校心理教育的理論基儲原則、內容、途徑、方法是什么?心理教育效果如何評價?等等,都需要具體深入地研究。

本文試圖通過考察世界教育改革和發展的趨勢,探討心理教育與素質教育的關系,分析當前中小學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并闡述加強中小學心理教育的必然性、重要性和迫切性。

一、加強學生心理教育是現代中小學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必然趨勢

縱觀近百年世界教育改革和發展的主要歷程,中小學教育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偏重于傳授系統的知識;第二階段,重視加強“雙基”教學,培養智能;第三階段,既重視“雙基”教學和發展智能,又重視健全人格的培養。

從以赫爾巴特為代表的“傳統教育”到杜威為代表的“進步教育”和凱洛夫教育學,再到贊科夫的“教學與發展”、布魯納的“結構課程論”,再到蘇霍姆林斯基的“和諧的教育”、阿莫納什維利等倡導的“合作教育學”、上海一師附小的“愉快教育”、上海閘北八中的“成功教育”等等,比較清晰地反映出了這三個階段的歷程。

當前教育改革和發展已經進入了第三個階段,即促進學生素質全面和諧發展的階段。各國都把中小學教育改革的目的著眼于提高國民素質,首先著力于全面提高學生素質,而且特別強調健康的心理素質和健全人格的培養。

1972年,世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還偏重強調使整個人類的各民族掌握生存的技能和能力,因而提出“學會生存”的教育主題,到198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北京召開的面向21世紀教育國際研討會上,又一致提出了“學會關心”的教育主題,讓學生學會關心自己、關心他人、關心社會、關心自然、關心環境、關心科學。其實質是強調未來21世紀的人要具有良好的社會適應性、創造性和健康的心理素質。

一些國家和地區的中小學,成立了從事心理教育的專門組織,如日本中學里設“生活指導部”,臺灣、香港的中小學普遍設立“輔導處”,制訂有關心理教育的實施綱要并組織實施。人們對健康的內涵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正如1948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對“健康”的界定:“不僅是指軀體沒有疾病或缺損,而是指完好的生理和心理狀態及社會適應能力?!睂W校的健康教育也由偏重于生理衛生教育而發展為包括生理、心理、社會適應性教育在內的全面健康教育。

80年代以后,許多國家面向21世紀,在調整中小學培養目標時,進一步明確了心理素質培養目標。如日本強調學生現階段應具有“寬廣胸懷、健康體魄、豐富創造力”,具有“自律精神與公共精神”。1988年《美國的潛力---人》研究報告中指出:“面向21世紀去開發人的才能,意味著應培養人具有明確的生活目標和社會責任感;具有在變化的環境中應用所學知識、技能的高度適應性;有創造意識,并能不斷獲得新知識,而且有能力不斷克服自身局限?!狈▏慕逃繕酥刑岢觯骸耙姑總€受教育者最大限度地發揮基本的潛在能力,并能創造自己的未來?!卑拇罄麃單磥斫逃瘑T會的埃利亞德博士認為:“21紀對人才素質的要求首先是創造,應重視發展個性,發展自我意識,應善于和別人搞好關系?!?/p>

與此同時,對學生心理教育研究的國際合作也進一步加強。如1989年1月日本國立教育研究所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辦事處合作召開了“亞太地區小學生情感教育研究會”,會上提出了情感教育的內容、方法,強調要培養學生的健康的情感品質:理解情理、體諒他人、互助合作的精神;獨立自主、不依賴他人;有責任心、遵紀守法;勇于克服困難,能自控、自信、自愛。

二、心理教育對實施素質教育具有重要作用

學生的素質可以分為遺傳生理素質、心理素質和社會文化素質,也可以進一 步分為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勞動素質、審美素質、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還可以有更具體的分類。對學生的整體素質來說,遺傳生理素質是基礎,心理素質是關鍵,社會文化素質則是體現。社會文化素質是建立在一定的遺傳生理素質的基礎上,通過學生復雜的心理活動而形成的。因此,社會文化素質水平主要取決于心理素質,而且健康的心理素質還可以彌補遺傳生理的缺陷,改善生理機能,促進身體健康。

促進學生素質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就是在學生先天遺傳素質基礎上,通過教育影響使學生的身心潛能得到充分發展并培養社會所需要的人的品質,人們通常把學校的教育分為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等幾個方面,但從素質教育的內涵來看,還應包括心理素質教育(即心理教育)。當然心理教育與德、智、體、美、勞各育有著密不可分的內在聯系。

1.心理教育與德育

德育是學校借助一定的手段方法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學生施加影響,把一定的社會意識、社會規范和準則轉化為個體的思想品德的過程。德育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習慣,確立理想、信念、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些與學生的心理品質是密不可分的。在目前實施的《中學德育大綱》和《小學德育綱要》中就明確提出了培養心理品質的目標要求。如使學生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質和活潑開朗的性格,具有初步的自己管理自己、幫助別人,為集體服務的意識和能力”。心理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健全的人格,這里的人格包括:人格的基礎---體格;人格的價值---品格;人格的特征---性格。

由此可見,通過心理教育可以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促進社會性發展,提高學生品德水平。具有健全人格的學生,一定也具有良好的品德心理結構和心理機制,因此,可以有效地把教育要求內化為自己的品德。

2.心理教育與智育

智育是對學生傳授知識,培養技能,發展智力和能力的教育。培養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是智育的首要任務??茖W文化知識的學習是一 種特殊的認識活動,是智力心理因素和非智力心理因素的綜合活動,學生的認知結構就是心理活動結果。因此,智育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已有的心理水平上,強烈的求知欲、濃厚的學習興趣、頑強的學習意志、良好的思維力和記憶力等都能提高學習效果,提高認知結構水平。而認知結構則是衡量智力水平的標志,正如前蘇聯教育家烏申斯基所說:“智慧不是別的,而是組織得很好的知識體系?!?/p>

3.心理教育與美育、勞動教育

學生的審美活動伴隨著審美感知、審美理解、審美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活動,最終形成審美個性和審美能力。勞動教育是進行勞動觀念、勞動技能及勞動習慣的培養。美育和勞動教育都必須建立在學生一定心理水平基礎上,通過心理的內化和外化活動來進行,并且整個教育過程始終滲透著心理品質的培養,如激趣、陶冶情感、鍛煉意志以及塑造個性。

學校有目的有計劃的心理教育可以為美育和勞動教育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礎,提高美育和勞動教育效果;還可以增強美育和勞動教育滲透心理教育的目的性,發揮其心理教育的功能。

4.心理教育與體育

健康的心理可以提高人的機體活力,調動神經活動的積極性,促進人的內分泌活動,協調骨胳肌肉運動,健康的身體可以使人情力充沛,提高活動效率。身心健康具有內在聯系。因此,現代學校衛生保健已經由單一的生理衛生保健發展為生理心理衛生綜合保劍心理素質對體育活動的影響引起體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視。在體育活動,尤其是競技性體育活動別重視對運動員的心理素質訓練。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可以促進體育運動成績的提高。

體育對心理教育的作用也已被教育工作者所認識。通過適當的體育活動放松緊張心理,使學生保持良好的學習心態;通過運動中的空間知覺、時間知覺、速度知覺的訓練提高觀察力;通過技巧動作的訓練培養注意力;通過長跑運動培養意志的堅韌性;通過球類運動培養思維的靈活性、意志的果斷性及團結協作的心理品質,等等。

總之,學生的心理素質是影響素質教育效果的關鍵因素。通過心理教育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可以使學生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調動學生心理活動的能動性,開發心理潛能,促進素質的全面發展。

三、加強心理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和措施

當前中小學生素質現狀中突出的問題之一是心理素質欠佳,而且心理素質教育又是學校教育中的薄弱環節,加強心理教育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據上海市精神衛生研究所對3000名學齡兒童的抽樣調查發現,有心理問題的占20%多(而有生理問題的僅占1.3%)。即使被稱為學之驕子的重點中學的學生也存在著令人擔憂的心理健康問題。據上海市的一項調查,上海市重點中學的學生中屬心理不健康或不夠健康者占25%。近些年,升入大學的學生中因承受不了學習、生活、感情上的挫折,或因人際關系不和諧、孤獨、憂郁而導致失眠癥、偏頭痛癥、人格異常甚至自殺者的比例有所上升。據有關資料表明,大學生中因心理問題而休學、退學人數占休學、退學人數的64.4%。

眾所周知,“后進生”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難題。許多研究認為:絕大部分“后進生”的智力是正常的,但絕大部分的學生在社交、生活、學習等方面的適應性水平明顯較低,對社會和環境適應不良,社會技能和學習技能落后。表現為學習動力不足、缺乏學習熱情,學習意志薄弱,性格偏執等,這些心理問題抑制了智力潛能的開發和發展,導致學習困難和情緒消極。

影響學生心理素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比較復雜的,但就教育因素而言,不能不說與多年來“應試教育”的影響,忽視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有著直接的關系。

“應試教育”的思想及其教育體制、教育內容、教育方法,使學生的素質發展走向片面或畸形,片面的知識傳授、機械的技能訓練等智育活動是以“應試”為目的的,并以犧牲學生的情感和社會性的健康發展為代價的?!皯嚱逃敝姓劜簧险嬲饬x的德育、審美、勞動教育,更談不上有目的有計劃的心理教育。

所謂的重視智育,也只不過是重視升學考試學科的知識傳授,強化那些直接影響考試分數的能力因素,比如抽象邏輯的思維力、比較機械的記憶力和“紙上談兵式”的解題能力,對形象性、直覺的智力因素和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卻比較薄弱。這種教育脫離了社會和人的發展的多種多樣的需要,抑制了學生潛能的開發。

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之中,各種矛盾沖擊著學生還不健全不成熟的心理,常常引起他們的心理困惑、沖突和挫折,在無力克服的情況下,脆弱的心理承受力一 旦被壓垮,便導致心理問題,甚至出現心理障礙,影響著學生的學習、生活。

篇(2)

【關鍵詞】大學生 就業問題 就業指導

目前,我國仍然處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渡時期,勞動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客觀存在,勞動力市場機制不健全。畢業生就業制度的改革從“統一分配”到“雙向選擇、自主擇業”,大學生和高校都面臨著挑戰。近年來,我國高校逐年擴招,在滿足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時,使高校畢業生數量迅速增大,造成高校畢業生高存量、高膨脹,再加上大學生就業觀念滯后等多方面的原因,給大學生就業帶來了一定的壓力和難度。在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

大學生就業將面臨嚴峻形勢。

一、對當前我國大學生就業形勢的再認識

(一)政府加強統籌規劃,宏觀調控是大學生充分就業的基礎

按我國目前的情況,國民經濟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可新增幾十萬個就業崗位,可見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為大學生就業提供了廣闊的就業機會。同時,各級政府主管部門積極轉變觀念,牢固樹立大學生“就業優先”的思想,工作重心從以前的就業管理轉變到就業服務上來,在全社會形成了一種良好的輿論氛圍,減輕了大學生的精神壓力,為大學生就業創造了寬松、公平的環境。

(二)不同專業的就業形勢

外語專業的、懂得世貿組織規則經濟類的、管理類和財會類的學生將繼續搶手;隨著IT業的逐漸復蘇,社會對計算機類、電子類專業的學生會有更高的需求,學生的就業可能比較樂觀;中文專業學生適應面廣,有一定的功底,社會提供了許多崗位:記者、秘書、管理等,都適合他們去做;社會科學等專業的學生,報考公務員可以解決一部分這類學生的出路,但由于公務員崗位競爭十分激烈,因此就業不太樂觀等。各專業畢業生就業水平雖然會不平衡,但是社會對不同的專業的需求量會有所變動,如果能放低期望值,愿意到西部、到基層去,都可以找到工作。

(三)用人單位招聘制度的變化

大部分用人單位更多的是從實際需要出發來選擇不同學歷層次的畢業生,重視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專業素質。這樣一種環境,無疑將給一般本科院校的畢業生及高職畢業生的就業帶來更大的發展空間。

(四)民營企業成為吸納畢業生的重要渠道

民營企業有相當數量的工作崗位,成為接納畢業生就業的一支新生力量。隨著個體、民營經濟的繼續發展,其需求崗位必然將進一步增加。這就要求廣大畢業生,積極轉變就業觀念,不僅要將目光放在大公司、大企業上,還要適應形式要求,投身到充滿生機活力的民營企業中去。

二、我國大學生就業難的主要原因

(一)大學生就業難的社會因素

1.地理不平衡性。中國地域寬廣、人口聚集不均、地區各種因素差異決定著我國就業形勢的差異性,人才需求也因而有一定的差異。

2.畢業生就業市場管理體制有待于健全完善。畢業生就業制度由“統一分配”到“雙向選擇、自主擇業”是一個改革性的大飛躍,大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受到各種刺激?!半p向選擇”從不利因素上講,給那些拉關系走后門的人開了“綠燈”,解決了工作問題?!皳駜灧峙洹痹凇半p向選擇”中難以有效實行。雖然學校通過評選優秀畢業生或提供信息,主動推薦等做了一些工作,也能體現到部分畢業生,而那些通過關系到好單位的畢業生無須與其他學生競爭,這樣就造成畢業生素質好差與用人單位好差及需要脫節。

3.結構性矛盾突出。龐大的就業力量,客觀上造成大學畢業生的增長速度大于社會對人才需求的速度,供需矛盾突出。

4.高等教育和經濟轉型速度沒有完全協調起來,教育體制改革相對滯后。由于高校擴招造成了生源質量下降的現狀,在教學質量上增加了難度。因此,學生培養質量難以與市場需求接軌,遠遠跟不上經濟體制改革與發展的步伐。

5.當代大學生的價值取向越來越趨向現實。學校和社會不是隔絕的,社會上消極、腐朽的東西,弱化了他們將所學知識去報效祖國和人民,立志到艱苦地方去創業的思想。

6.就業平臺有待進一步完善和規范。由于人才市場的不完善、學校對學生就業指導力度不到位、學校與社會單位的協調不夠等原因,仍然存在信息和供需溝通渠道不暢、社會用人制度相對滯后、就業競爭環境欠公平等諸多方面的問題,直接影響大學生就業。

7.學校和家庭教育的放松。家長、教師、校園環境對大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影響都是非常廣泛和深刻。家長對子女的關心教育容易停留在學習成績上,而對子女的道德品質培養、心理輔導、勞動教育等有所忽視,這些弊端影響學生在擇業上,貪圖安逸,講究功利實惠;學校在教育指導思想上重智育、輕德育,重理論、輕實踐,不敢嚴格管理學生的現象也是存在的,使一部分學生走向社會后,政治方向模糊,把文憑和學位當作換取名譽、享受地位的條件,引起了社會和用人單位的不滿。

(二)大學生就業難的自身因素

大學生職業能力不足。表現在知識結構不健全、專業知識不系統、不扎實、綜合技能水平不高、缺乏一專多能的水平等方面。

1.職業規劃能力比較欠缺,很少有大學生對自己做出詳細的探查,明確自己的素質、能力、個人特長、興趣、學習、工作方式及對工作環境的喜好等,依次做出決定和計劃。

2.大學生就業觀念落后、回報期望過高、就業盲目性大。有的學生還無法接受就業制度的改革,缺乏對自我客觀、系統、科學的認識,常出現高估自己的能力;有的學生對自身的素質和就業競爭能力評價過低,不敢主動向用人單位推銷自己,不敢主動參與就業競爭,使自己陷于不戰自敗的困境中;有的學生在獲取職業信息和職業目標的篩選能力上不強,常采取不切實際的從眾行為等。很多大學生并不了解因為擴招、下崗工人多而再就業等多方面原因帶來工資標準降低,進入大城市、大企業的要求更高、機會更小等就業行情,因而在就業中沒有目的性,不但找不到滿意的工作,也浪費了就業機會。

3.大學生實踐動手能力低,創新意識不強,綜合素質不高。在高校推進素質教育的過程中,應試教育觀念在較大程度上依然居主導地位。學校培養高分低能、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在許多高校依然存在。大部分高校在培養學生創新精神上自覺意識不濃,條件不完善、渠道不通暢。

4.部分大學生文明禮貌欠缺,不注重細節。他們以自我為中心,往往只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去評判好與壞、對與錯,在生活中表現得自私、封閉,不愿意參加集體活動或與大家不能很好

的合作。但是,現今的用人單位幾乎都特別注重團隊合作,因此很多學生失去了機會。

三、對大學生就業問題的建議

高校畢業生畢業分配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學校的聲望與發展。搞好畢業生就業指導和教育就顯得至關重要。由于大學畢業生就業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因此,高校的教育和指導也應該是廣泛的,將就業指導和教育結合起來,不僅為畢業生傳遞信息,起到“媒介”作用,更重要的要教育他們正確的認識自己,補充自己,找到自己的最佳位置。

(一)深化就業指導,轉變就業觀念,調整就業心態,樹立科學就業觀

1.教育學生正確理解畢業分配政策的內涵。強調市場經濟下的“雙向選擇,自主擇業”,并不意味排斥國家的宏觀調控,國家的政策界定了擇業的目標和出發點:為經濟建設和社會服務,面向基層,充實生產、科研第一線,學以致用,人盡其才。

2.高校應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加強國情與艱苦創業精神相結合,教育和引導廣大畢業生,堅定樹立科學的、務實的事業觀和奮斗觀。學校要引導畢業生分析就業形勢,確立就業目標,教育畢業生擺正個人和集體、個人和國家的關系,要有知難而上、艱苦奮斗的思想準備,在現實中降低自己的期望值,到西部去、到基層去、到最能發揮個人才智的地方去建功立業。

(二)教育學生提高綜合素質

大學生有良好的綜合素質和個人修養,才能受到用人單位和社會的歡迎。因此,學校要讓大學生清楚:市場經濟的需要和發展的趨勢只能使競爭越趨普遍和激烈,優勝劣汰,誰也回避不了,必須使個人適應這個要求。市場經濟中,復合型、應用型和開拓型人才適應性強,需求量大,學校和家庭共同教育和引導畢業生要以這些人才的標準加強學習和鍛煉,以“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學習、學會創造”為行為準則,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

(三)完善就業平臺,為畢業生提供更多的就業信息和服務

1.學校要對學生進行專業化、專門化、職業化的就業指導,幫助學生分析就業形勢,教育畢業生對自己認知,對社會認知,對職業的知識、性質、特點、發展前途、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對從業人員的要求及市場需求等應有全面的了解;學校要幫助畢業生了解自己的特長、興趣、心理承受力、合適的職業類型等,逾越自己條件或對自己缺乏信心都會使擇業失敗。

2.進一步加強畢業生心理健康教育,學校應進行有效的心理輔導,幫助他們樹立心理健康意識,增強心理調控能力、受挫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

3.學校和社會通過網絡、電話、郵寄等多種溝通方式相結合,使信息暢通無阻,保證大學生以很快的速度得到適合自己的信息。

4.要進一步規范就業市場,實現各種就業渠道相互貫通、相互合作、資源共享,創造多種機會讓學生進行見習、實行、參觀考察、提供模擬招聘會和面試機會。

總之,當代大學生要正視現實社會的嚴峻性和挑戰性,強化競爭意識和開放意識,不斷完善自己的心理素質,樹立起正確的就業觀念,時時注意把自己打造成適合社會的合格成員。為國家做出貢獻的同時,也促進個人的成功并不斷發展完善。

參考文獻:

[1]張遠.加強畢業生就業指導的若干思考[J].教育藝術,1996,(4).

[2]郭建峰,劉啟輝.大學生就業價值觀調查分析[J].中國青年研究,2005,(8).

篇(3)

高校大學生的德育教育與法制教育素來被認為是密不可分的兩個重要方面。我們要充分認識到大學生法治教育與德育教育融為一體的重要意義。本文從三個方面進行闡述:首先社會發展的趨勢對德育與法制教育實行一體化提出了要求;其次高校大學生的德育教育和法制教育呈現出一體性,兩者內容交叉、功能互補;最后有效實行德育與法制教育一體化的方法包括堅持以人為本、建立約束監督機制和提高德育教育與法制教育的質量等等。

關鍵詞:

大學生;法制教育;德育教育;一體化

隨著社會經濟的一體化發展和文化多元化及全球化進程不斷加快,我國人才培養的素質要求不斷提升,但是目前高校中普遍存在著部分大學生道德危機和法制意識淡薄的現象,引起了國家和社會的關注和重視。

一、社會發展趨勢要求實行一體化的德育與法制教育

大學生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的關鍵,是未來經濟發展的主力軍。未來市場體系建設的規范化、科學化以及法制化依賴高等院校對大學生的法制教育與德育教育[1]。大學生整體法律素養及道德水平的提高對于整個國家和社會的發展起著積極的影響和作用。我國自古以來都非常注重對學生的德育,在長期的實踐和發展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技巧,形成了整體上正面積極的社會風氣。然而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深入,國外一些文化及風氣的負面影響也給新一代的大學生帶來了消極的影響,造成部分大學生對社會有抵觸心理,價值觀不正確,過分追求功利目標,道德水平整體下滑。傳統的說教式的德育教育在一些年輕人眼中過于古板守舊,需要與法制教育相結合,突出意識形態的宣傳,進行新時代的德育教育。在課程內容的設置上,我們要多關注當代大學生的生活體驗和情感發展,從說教的方式中發展出具有生命活力的法制和德育教育。比如在課堂上可以借助社會熱點案列,首先上學生小組討論,各抒己見,教師加以引導,這樣學生更好地參與到課堂中來,在此基礎上進行的德育和法制教育能夠產生最佳的效果。另外也可以借鑒國外的德育和法制教育方法,關注學生健全人格的發展和完善,并結合政治因素進行教育,既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又能灌輸法制意識,使學生成長為守法公民。

二、法制教育和德育教育的內容呈現出一體性

(一)大學生德育和法制教育的內容交叉學校德育是一門系統的科學,是指教育者根據社會的發展需要,有計劃有目的地學生施加思想道德方面的影響的活動[2]。高校德育不僅體現在德育課堂上,它滲透在學校生活的方方面面,與其他教育如美育、體育和智育密切相關,具有相互促進的積極作用。大學生德育教育的內容除了關注學生的道德發展之外也具有一定的政治意義,主要包括愛國主義教育、勞動教育、自覺紀律教育、理想教育、集體主義教育、民主與法治觀念教育、民族精神與尚武精神教育、科學世界觀和人生觀教育等等。大學生法制教育是實現依法治國戰略目標的基礎,對構建社會主義法制體系,完善社會主義法制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近年來,法制教育在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具有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并在我國的經濟發展、政治穩定和社會治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我國大學生法制教育的主要內容有:對學生進行法律常識的教育,學習相關法規政策,教導學生自覺遵守法律,理解法的內涵及作用;對學生進行民主教育,讓學生懂得民主的真正含義,學會正當行使民利,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教育學生懂得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的辨證關系,更加積極、主動和富于創造性的促進社會發展,加快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對學生進行國家根本大法憲法的教育,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能夠運用憲法最為武器行使權利及保護自己,同違法行為進行堅決的斗爭。由此可見,我國高校大學生的德育教育和法制教育在內容上有一定的交叉和重合,具有一體化的內容基礎[3]。

(二)大學生德育和法制教育的功能互補目前我國高校教育體系中,進行德育和法制教育的課程主要是思想道德與法律修養,這種課程設置方式體現了法制教育與德育的功能互補性。首先大學生德育教育是進行法制教育的基礎。人都能思考有感情,特別是大學生情感意識非常強烈,對于生活中和社會上的事物易形成主觀性的認知和看法,從對大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入手,法制教育才能更容易被接受和學習。其次大學生法制教育是德育教育成果的檢驗和保障。雖然德育教育和法制教育都具有一定的約束效力,德育教育的約束范圍也比較寬泛,但是法制教育才能體現出現實意義上的強制性,為學生踐行德育提供了標準和支撐。

三、法治教育與德育教育一體化的途徑方法

(一)以人為本的基礎上進行法制與德育的一體化整合以人為本是我國教育發展的重要理念。在對大學生進行德育與法制教育一體化整合時一定要注意人本理念的運用[4]。這就要求我們在教育工作中要尊重大學生的主體地位,堅持公正平等自主的原則,激發大學生自我發展的主觀能動性,培養未來社會主人翁意識。這樣在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以及日后的社會工作中才能更清晰有效地進行規劃和執行,并對一些社會中的不良現象和風氣自覺抵制,從而促進社會的健康和諧有序發展。

(二)建立長期有效的約束和監督機制首先高校要制定關于大學生德育與法制教育一體實行的章程和治理細則。高校按照章程嚴格執行和治理,促進教育內容的科學性和全面性,確保教育程序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根據具體情況的不同,高校要制定符合本校情況的特色章程,也可以適當引進外校的治理模式,幫助高校更好地開展德育與法制教育工作。其次,高校要建立相應的激勵和監督機制。現代高校的發展呈現出“去行政化轉市場化”的趨勢,我國可以借鑒歐美部分高校的經驗,與現代企業管理機制相結合,建立德育與法制教育一體實行的約束監督機制,對相關的權利運行機構設置進行分權和制衡,防止教育決策中的個人過度自由裁量,從而保證高效德育與法制教育工作的有序實施[5]。

(三)提高德育教育與法制教育的質量效果從內容上說,高校需要在現有的基礎上進一步豐富和規劃。大學生法制教育與德育的有機整合需要進行系統的規劃,結合高校所在地區、不同類型院校以及各個年級層次特點來進行。從形式上說,大學生德育和法制教育要采用多元化的方式,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由于法制教育和德育跟實際生活聯系緊密,教師可以采用滲透式的教育方式,通過點點滴滴方方面面對學生施加教育影響。從師資上說,高校要建設專業化的教師隊伍。不僅要求教師所學專業與法制教育和德育教育對口,還應加強其在職期間的法制教育與德育教育培訓,促進整個教師隊伍的不斷學習和成長[6]。綜上所述,加強高校大學生的素質教育,實行法制與德育的一體化整合,是關系到我國社會發展的重要問題,為社會培養出真正意義上法德兼備的高素質人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文化建設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駱小婷,何秋霞.大學生法制教育與德育教育一體化研究[J].科教導刊,2013(4):96-97.

[2]李楊.大學生法制教育與德育教育一體化研究[J].才智,2013(8):46.

[3]黃瀅.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大學生責任意識的培養———基于德育與法育融合互動的角度[J].大學教育,2014(3):4-6,21.

[4]李麗娜.德法兼濟情理交融———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法制教育的思考[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8,10(8):121,145.

[5]李麗娜.德法兼濟情理交融———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法制教育的思考[J].理論界,2008(z2):96-97.

篇(4)

何謂民族非遺?《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中指出,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人類在歷史上創造,并且以活態形式原汁原味傳承至今的,具有民族文化財富的表演技術類、工藝技術類和節目儀式類的傳統文化事項[1]。何謂民族非遺傳承?它指的是對民族非遺進行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以促進我國人民的文化自信提高。在新時代語境下傳承民族非遺有著重要的時代意義。第一,非遺文化特別是民族非遺文化是中華民族在時展中沉淀下來的精神價值與思維方式,是少數民族集體智慧的結晶以及文化的圖騰。傳承這一文化即傳承民族精神。第二,民族非遺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傳承民族非遺文化是保持文化多樣性的應有之舉。第三,在互聯網技術、數字技術等技術優勢,以及“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政策紅利的加持下,我們理應“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文化”。而民族非遺是中國故事與中國文化的最佳載體,也是“懷舊”與“創新”的完美融合。第四,新時代背景下大學這一“先進文化的前沿陣地”,理應發揮文化傳承的重要功能與職責,與中國西部鄉村開展“校地共建”,通過大學師生對民族非遺的傳播與發展,充分喚醒民族非遺傳承的“文化自覺”,幫助中國西部鄉村(以貴州為主)脫貧致富,共同實現“文化自信”,創造“美好生活”。民族非遺傳承的現狀和困境民族非遺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其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傳承與發揚至關重要。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非遺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和壯大對于中華傳統文化的豐富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2020年,我國打贏了脫貧攻堅戰,全國人民開始走向共同富裕。在此背景下,民族地區一定要找到經濟發展與文化繁榮的“突破點”,才能實現人民期盼的“美好生活”。在這一背景下,高校作為“先進文化的生產地”,利用智慧與技術幫助民族非遺傳承與發揚,成為其當前義不容辭的責任。隨著現代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深入,貴州從江地區侗族受到了一定的沖擊,民族文化發展面臨著諸多困境:民族歌謠、曲藝、傳說等開始失傳;精湛的民族工藝和建筑開始衰微;傳統民族醫藥失去了市場;有利于培養人類美德的傳統禮儀和習俗被逐漸廢棄,等等。民族文化即將受到現代文化、外來文化和市場經濟等方方面面的影響。其一,文化斷層。根據團隊調查,在侗族人口占比超過90%的貴州省黔東南州從江縣西山鎮陡寨村,大量青壯年人口紛紛外流,在返鄉時興建樓房,并將現代化的生活方式與生活觀念帶回去;侗寨里麻將聲、廣場舞等現代休閑娛樂方式逐漸增多,而凝結著原始勞動風貌與情感的侗族原生態音樂和節慶活動卻日漸衰落;1990年后出生的孩子受生活環境的制約,接受的現代科學知識教育較多,對侗族的節慶風俗、服飾穿戴、侗歌等知曉甚少。由此,傳統侗族文化失去了基礎的傳承對象,導致出現了民族“文化斷層”。其二,民族文化傳承乏力。大部分青年由于接受了新的價值觀念和生活觀念,難以形成傳承民族文化的自覺意識,對傳統民族歌舞、樂器、服飾的興趣愈來愈淡漠,導致民族文化的自然傳承難以延續;專門從事侗族歌舞及民族民間文化表演、傳授、研究的人員相繼離世或逐步退出舞臺,造成了民族文化寶貴資源的巨大損失;民族文化的校園傳承出現了多種誤區,如把舞臺歌舞當作民族文化、把學校老師當作傳承人、教民族文化怕影響學生的文化課程、對民族文化的偏見與排斥等,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民族文化的教育傳承。其三,留守兒童教育堪憂。隨著當地勞動力外流,農村留守兒童數量劇增,而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卻出現諸多問題:父母長期外出務工,兒童缺少陪伴;家長知識水平偏低,“望子成龍”卻無法提供知識上的幫助;學校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比例失衡,兒童的課外技能培養受限。本項目著眼于民族文化傳承,整合留守兒童資源,指出依靠他們進行民族文化的傳承,這樣一來既能解決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也找到了民族文化的傳承者。其四,經濟造血功能不足。在文化經濟時代,文化本應成為經濟的重要增長極,但民族非遺文化傳承不力,其產品未能受到市場的普遍接受;或受缺乏技術性等綜合因素影響,民族非遺的經濟功能未能充分發揮,脫貧致富的能力明顯不足。新時代民族非遺傳承的路徑“有故事”“講故事”成為新時代民族非遺傳承的兩個必要要素。前者的文化內蘊多為“懷舊”,后者的核心則為“創新”。我國滇東南地區是以苗族、侗族為主的多民族聚居區,其民族非遺高達上百種,承載著我國眾多少數民族的價值觀與民族精神,有著極為珍貴的價值。南京財經大學組建了“民族非遺的高校傳承”暑期社會實踐團隊,曾分別面向大學校園和社會公眾進行有關民族非遺文化傳承的問卷調查。面向大學生的調查問卷主要從對非遺的認知、對非遺傳承的態度與責任等視角展開,對社會公眾的調查問卷則在對非遺的了解、日常非遺消費等方面進行。調查問卷結果顯示,大學生對非遺傳承十分關心,但不十分了解,愿意為非遺的傳承做出貢獻,并期待大學多開設相關課程與實踐活動。社會公眾對問卷的參與較少,以中青年為主,他們對侗族非遺的情況也不太了解,但十分愿意參與非遺傳承。這兩類人群認為非遺傳承的方式均以互聯網為主,認為高校理應在傳承中承擔一定的責任。通過研究,筆者認為,高校作為先進文化的生產地,理應在民族非遺的傳承中做出應有貢獻?;蚩赏ㄟ^以下途徑有所行動:(1)密切高校與地方(鄉村)的聯系,推動高校服務地方、深化勞動教育內涵、踐行“鄉村振興”的高校擔當;(2)將民族非遺文化創作與研究引入高校,充實高校美育課堂,踐行“加強新時代高校美育工作”的要求,弘揚中華美育精神,推動對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的培養;(3)通過民族非遺傳承的中西比較,構建起中華民族非遺傳承的“中國模式”,在我國欠發達地區進行推廣和借鑒。鑒于這些認知,南京財經大學“民族非遺傳承的高校擔當”實踐團隊探索開展了一系列活動。

持續開展“古夢清泉”侗族文化傳承志愿活動

古夢清泉侗族文化傳承志愿團成立于2014年7月,創始人為南京財經大學外國語學院優秀校友石賢。她帶領的團隊主要針對貴州從江的侗族文化傳承現狀開展文化志愿幫扶活動,與貴州從江團縣委、縣婦聯合作共建“大學生志愿實踐基地”兩處,以貴州省從江縣西山鎮陡寨村為主要活動地點,創辦“古夢清泉少年侗歌班”,帶領當地留守兒童跟隨老歌師學習侗歌。少年侗歌班項目激起了當地群眾重拾侗歌文化的熱情,被納入從江縣民族宗教事務局“侗族大歌保護項目”。團隊還針對留守兒童問題發起了愛心筆友計劃、援建愛心圖書室、語音故事征集等活動,并通過團隊微信公眾號開展宣傳,受到了校內外愛心人士的積極響應。圍繞侗歌班,團隊還在當地開展了系列公益活動:舉辦公益電影節、給老年人免費攝影、創辦侗族手工公益微店、修復古榕碑亭等。2016年8月,古夢清泉創始人石賢組織籌建了從江縣西山鎮民族文化傳習所,讓侗歌和侗族傳統技藝獲得了良好的常規傳承平臺,充分提升了當地的文化自覺和傳承意識?!巴苿用褡宸沁z走進課堂”實踐團隊指導教師連續6年組織開展過“非遺進課堂”,2021年,團隊與南京博物院合作,持續開展“館校合作”,推動民族非遺進課堂,內容包括講座、手工藝體驗、文化研討等,并且與學校藝術教育中心合作,開設常態化課程與課堂,開展“名家進課堂”“非遺傳承人走進課堂”,到非遺傳承地開展“實境課堂”等系列活動,在學?!拔捏w增色”戰略中展示了當代大學生的應有擔當。同時還與西部高校進行聯絡,共同開展線上課堂,開展東西部文化交流活動、文化志愿者活動,實現了互動往來與交流,共同促進了非遺文化的繁榮。

挖掘侗族非遺文化背后的故事

2021年寒假期間,實踐團隊制作了動畫故事《四艾尋歌》??紤]到嗶哩嗶哩、抖音等視頻平臺的受眾人群大都是年輕人,而他們對機械的、教條的、紀錄片式的短視頻興趣很少,這將不利于視頻的推廣和非遺文化的宣傳。因此我們團隊創新性地使用了較為幽默風趣的PPT動畫模式的短視頻,以盡可能適應社會媒體高速發展、更新換代的特征。在視頻故事制作完成后,團隊利用多平臺實時聯動視頻,在抖音、嗶哩嗶哩的視頻制作和是相互協調配合的,并且與微信公眾號“古夢清泉”的推送相一致。

為留守兒童開展“云端支教”與捐贈

“云端支教”是實踐團隊探索的創新性支教方式。實踐團隊成員大多來自外國語學院,團隊成員的語言是優勢,所以團隊將民族非遺故事收集起來,簡化成“兒童版”,繼而進行翻譯,在經過反復打磨后,使之成為適應留守兒童的簡單英語,再進行錄制、配樂。每一集原創非遺故事不超過5分鐘,以確保留守兒童能夠“聽得進、聽得懂”,既有趣味性,又具知識性?!霸贫酥Ы獭边€采用了豐富多彩的形式,如錄制一些彈唱的鋼琴曲送給這些小朋友。團隊認為音樂能夠給人帶來希望,也期待貴州的留守兒童能夠感受到音樂和文化的魅力,從而激發其學習的熱情。同時,團隊還面向從江貧困小學開展了有針對性的捐贈。如從江縣西山鎮中心小學期待能夠得到體育用品與配套書籍,團隊便聯系了學校體育部,隨即體育部教工黨支部書記馬肇國老師采購了籃球、羽毛球、足球、乒乓球等基本體育用品寄送給小學,同時還利用自己是網球專業運動員的優勢,錄制了簡易的“網球教程”贈送給了小學的孩子們,表示了對他們認知網球、熱愛運動的期待。同時,團隊還向西山鎮中心小學捐贈了一批民族文化類和通識文化類的名著,以助力民族地區的學生閱讀文化書籍與名著,推動其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加強非遺傳承陣地建設。開展非遺傳承的中西比較研究實踐團隊收集了20個國家和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措施以及政策,在資料收集過程中,了解到了世界各國對非遺的重視,以及采取的良好舉措、文化背景等,這對于視野的開闊、專業的拓展均有益處。筆者始終以批判的眼光從不同視角去看待“抖音”等大眾傳媒,對其優勢與劣勢進行理性分析,繼而對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在文化研究的自覺中建立了文化自信。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跨文化研究團隊中的指導教師擔任商務孔子學院教師多年,利用這一優勢,團隊在教師的指導下開展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跨文化研究,研究如何將“民族的”轉變為“世界的”,從而實現“用文化溝通世界”,助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技術創新

實踐團隊所在的南京財經大學擁有經濟、管理等商科以及大數據、信息技術等理工學科,其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技術創新有著極大的支撐作用。經調研筆者發現,當前民族非遺要想走出世界,就應將“制作技術”轉化為“傳播技術”,即如何利用大數據、互聯網等“講好非遺故事”,如何挖掘每一件民族非遺產品背后的故事,并用故事吸引市場、用故事傳承文化,而這也是筆者團隊項目的技術創新之處。實踐團隊的成員中有擅長大數據分析以及VR、微視制作的同學,而且在自身的專業之外,筆者對這些當前和未來的“必備技術”充滿熱情,希望能夠借助對該項目的探索與嘗試,真正實現學科與專業的融合,而這也是未來社會對當代大學生綜合素養的要求。團隊從優秀校友石賢的臥松云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著手,開發線上App,利用最先進的技術“說非遺、講故事、播文化”,探索先進技術融入文化傳播的新方式。

參考文獻

[1]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

篇(5)

論文關鍵詞:高校大學生;就業能力;研究

當前,在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背景下,已經進入每年大學畢業生達到600多萬的時期,在大學生面臨的嚴峻的就業壓力下,高校提升大學生創業能力問題的研究是具有重大意義的。這對緩解就業壓力,改善就業環境將起到良好的作用。當前大學生創業存在諸多的問題,這些問題還有待于我們去認識、去解決。因此,創業教育已經越來越為高校所重視。高校實施創業教育可以增強和明晰當今高校大學生的創業意識,培養和提升大學生的創業就業能力。

一、創業與創業教育的含義

自1989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北京召開“面向21世紀教育國際研討會”。并在會議報告中闡述“2l世紀的教育哲學”中提出了“事業心和開拓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的概念后,“創業教育”就開始廣泛受到國內學者的關注。人們普遍認為,清華大學在1998年舉行的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是國內高校創業教育與大學生創業活動的起源。盡管國內外學者對于“創業教育”的描述和解釋各有不同,但從總體而言。無非是圍繞為學生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使學生在未來能開創自己事業所進行的各種形式的教育活動。其內容包括了創業實踐所需的知識、能力、精神、品格等各個方面。

由于人們對“創業”定義的不確定性,創業教育也就有了不同的內涵,究竟是“為了(for)創業的教育”,還是“關于(about)創業的教育”,或是“通過(through)創業的教育”,還是三者皆隱含在內?就國內高校正在進行的創業教育現狀來看,顯然應是三者的結合,而且這三種類型的教育也無法截然分開。開設多種相關課程。邀請知名企業創建者和管理者等成功職場人士做報告和座談,開展豐富多彩的創業競賽等活動,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業基本素質和開創型個性,是大多數學校的做法,它包含了“為了學生將來能自主創業”的意義。同時也包含了“關于如何建成企業、事業、職業”的意義。而部分高校在校內開設“大學生創業園區”,直接為學生創業提供場所、經費等必要條件,則更多的是“通過實際意義上的創業活動”來培養和鍛煉學生的能力與品格。

在此,有必要對學業、就業和創業三個概念做出明確的區分。學業是就業的基礎.就業是學業完成者追求的目標??梢哉f不同學業經歷的個體可以得到不同的就業崗位;學業也是創業的基礎。不同的創業類型需要創業者具有不同的學業經歷,具有不同學業經歷的人,在現實生活中會選擇不同創業項目;就業是人們生活的必需,只有通過就業才能在對社會做出貢獻的同時獲得生活所需的來源。而創業是積極的就業,在解決個人就業的同時還可能為別人提供就業崗位,獲得更多的經濟利益并實現個人的理想抱負。

從創業教育的意義上來看,它是生存教育、創新教育、素質教育和終身教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創業教育視為“第三本教育護照”,將創業教育提高到與學術性教育和職業性教育同等的地位.是人們在社會上賴以求生的基本必需;而高等學校在實施素質教育過程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是進行創業教育培養學生創業能力的內在本質和支撐,進行創業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業能力是學生創新能力的具體體現和實踐;在學習化社會已逐步形成的今天,任何教育形式和教育內容都已包含在終身教育的框架中。沒有哪一種教育可以使人一勞永逸受用終身。

從創業教育的實施上來看,其目標是多重的,因為創業本身的含義就是多重的,所以其教育既要了解創業是如何進行的,也要培養出與受教育者相關的創業精神和品質,最后成為名副其實的創業者;其對象是廣泛的,應覆蓋所有需要這一教育的社會群體,而絕不僅僅是某個學院、某個專業或某個年級的學生;其學科邊界是模糊的,即其教育內容包羅了從社會學、管理學、經濟學到心理學、歷史學等多種學科;其教學方法是實踐性的,更強調理論與實踐互動的靈活多樣的教學和學習模式。

二、高等院校學生創業教育的對策

(一)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業意識為側重點

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業意識是創業教育的基礎。目前,我國大學生處于創業理念及創業意識的形成和發展階段,對創業問題的思考深度還有待進一步發展。首先,要教育和引導大學生憑借知識、智慧和膽識去開創能發揮個人所長的事業。要通過樹立自主創業成功的先進典型,引導大學生增強自主創業的信心和勇氣,鼓勵和扶植更多具備自主創業條件的大學生脫穎而出。其次,要教育和引導學生全面正確理解創業的深刻含義,使大學生既有開拓創新、務求必勝的勇氣,又要有敢于失敗、百折不撓的毅力。

(二)開展創業實踐活動,側重于提高學生創業技能的創業教育

近年來,教育理論方面的一個重要轉變就是由重知識轉向重能力,實踐活動對人的能力的形成起著相當大的作用。創業實踐能使學生進一步鞏固知識,激發研究欲望,提高將所學知識和技能轉化為實際運用的能力,還能培養情感和意志,塑造人格個性,樹立堅定的社會責任感,進而實現創業所需的綜合能力的全面提高。創業教育的實踐活動既要加強教學計劃內的實踐環節,如科研實驗、專業實習、勞動教育等,還要加強教學計劃外的實踐活動;既要在校園內進行,還要走向社會、服務社會。學校要對教師的創業輔導工作給予支持,經費上給予保證,以科研促教學,以創新促創業;要在資金和咨詢輔導上為學生和畢業校友提供一定的幫助;增加資金投入,改善創業教學與實踐的軟硬件設施條件;也可以引進企業參與機制,通過企業與高校的創業合作,實現企業發展和人才培養的雙贏。

(三)以參加創業計劃競賽和建設創業論壇為主的創業教育

創業計劃競賽是大學生創業模擬練習的一種極為有效的方式,可以涵蓋理論和實踐兩部分內容,需要學校和社會的共同參與。創業計劃競賽過程中,學生要經過組隊、選項目、培訓、市場調查、完成創業計劃書以及答辯等階段。通過參與競賽,學生獲得了寶貴的模擬創業經歷,積累了創業知識,培養了創業能力,鍛煉了團隊精神、溝通交流和組織管理能力,提高了分析和研究能力。高??梢岳脛摌I計劃競賽這個載體,構建培養模式和訓練體系,激發學生的創業精神和事業心,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提高他們的創業技能。 轉貼于

(四)要構建科學的創業教育體系:高等院校應改變過去的教育思想和理念

將創業教育納入已有的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中,并構建起立體的創業教育體系,延伸到學生從入學到畢業的所有活動中。樹立服務社會、鍛煉學生的“雙贏”理念,構建社會、學校、學生三方互需、互惠、互聯的多贏合作機制。充分調動社會、學校、學生的積極性,架起學校與社會、教育與經濟之間的橋梁。社會實踐活動是增強學生創業能力的主要途徑,近幾年學校在校地合作企業、校友企業、校辦企業中建立了一批暑期社會實踐基地,要逐步形成社會實踐基地項目化,規范化,社會化,基地化;社會實踐活動開展循序漸進,實現從認知到應用,從應用到創造的教育目標,每個階段的實踐過程都有所側重。

要將創業教育融入各種教學過程,除課堂理論教學的知識滲透外,特別注意在實驗教學中培養學生個性、創新思維、創業素質和能力,在實習教學中通過生產、教學、科研的結合來尋找創業活動的切入點。其次.在課堂以外的其他各種活動中都加強創業教育。主要包括參與學科競賽、社會實踐活動、社會工作、參與社團組織等等。這些實踐活動應有針對性地與創業教育掛鉤,著力在課堂外培養學生的創業品質和精神,并在校園內形成良好的創業教育氛圍。再次,應特別加強模擬創業和創業計劃大賽活動,學生在參加這些活動的過程中形成的計劃可在教師團隊的指導下逐步付諸實施,這是對創業教育效果最好的檢驗方式。

(五)在高等院校實施創業教育,必須首先構建相應的教師團隊

其中應包括:經濟管理類專家,他們熟悉現代經濟理論和市場運作規律,對中國目前的經濟政策具有較強的把握能力和預測能力,可培養學生對市場的敏感性和對國家經濟政策的領悟能力,以使他們及時調整市場策略應對各種變化,并可以企業管理顧問的身份參與科技企業的管理;技術類專家,需涵蓋科技發展的各個領域,能為企業的發展提供技術性支持并為學生提供指導;政府經濟部門的專家,他們可幫助受教育者了解政府經濟部門在產業發展中制定的政策、扶植措施、長期規劃和近期計劃等宏觀調控行為;成功的企業家,他們一般都具有強烈的競爭意識、堅定的自信心和豐富的實踐經驗,與他們的接觸、溝通和交流能夠激發受教育者的創業激情,并為受教育者樹立學習的榜樣;創業園的管理專家,現在國家在多個重要城市都建有高新技術園區或創業園區。給予科技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許多優惠政策,這些園區的管理專家可以為創業者提供直接的創業條件;心理學和職業規劃方面的專家,他們可以為受教育者提供必要的心理指導,并根據不同人群的心理特點。提供相應的創業領域和創業敏感點等建設性意見。要在隊伍建設中形成“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工作格局。

篇(6)

1協同創新與素質教育的共同點

協同創新是教育部“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自2012年啟動實施,旨在建立一批“2011協同創新中心”,探索適應于不同需求的協同創新與研發,營造有利于人才培養與行業發展的環境和氛圍。協同創新在素質教育的基礎上,深化了教育改革和實踐,加強高素質專業人才與團隊的建設,推動成果轉化,進一步提升雙服務能力。作為教育培養模式的起承轉合以及戰略高度的發展,協同創新與素質教育在本質上有著共同的意義與目標。

1.1協同合作是共同靈魂協同創新旨在打破橫亙在不同創新主體之間的體制機制壁壘,使創新要素能沿著創新鏈自由流動。協同創新活動得以持續開展,必須建立與之相適應的體制機制,以大的科學技術問題為紐帶,整合各層次、各類型創新主體的利益訴求,建立合理的制度安排,避免出現個體理性而群體非理性、個體利益最大化而群體利益最小化,體制機制創新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合作學習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教學方式,也是現代社會要求的基本素質,在高科技迅速發展的今天,互相取長補短、共同進步已是必需,包括合作意識的強化和合作能力的實踐。以湖北省現代中成藥物制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為例,作為三峽大學省部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依托省級以上基地平臺與湖北民康制藥合作,公開遴選人才、建立專家級、團隊式合作機制,實現合同化管理,建立強有力的研究合作伙伴,研究與開發新藥品與新技術并培養拔尖型業務人才。而素質教育的合作貫穿于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始終,以“次級代謝產物SecalonicacidA對H22荷瘤小鼠療效及毒副作用的實驗研究”本科畢業設計為例,涉及到不同分工,有實驗材料的準備、儀器的調試、次級代謝產物的提取、荷瘤小鼠的制備、毒副性實驗與分析等不同環節,都要因人而異進行指導,師生互相配合才能完成任務。

1.2創新提高是共同呼吸協同創新分為面向科學前沿創新、面向文化傳承創新、面向行業產業創新和面向區域發展創新四種類型。以世界一流為目標,通過強強聯合,發展并建立一批代表我國本領域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水平與能力的學術高地和有國際影響的主力陣營。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素質教育的一個核心任務,創新對個人良好素質和人格的形成與發展也同樣具有重要作用,只有通過創新的學習,才能迅速接收新知識,提高技能,創造新生活。從強調學會轉向強調會學,從注重記憶轉向注重思維,重點解決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問題。以三峽大學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藥藥理科研三級實驗室為例,研究發掘三峽庫區和神農架林區的寶貴藥物資源,培養中醫藥人才,重點研究中藥多途徑抗腫瘤藥物篩選,在中藥抗腫瘤藥理、抗炎、鎮痛藥物研究方面有自己的特色,分析手段和儀器在國內處于領先水平。而素質教育歷來重視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三峽大學醫學院學生除了在第三屆全國高等醫學院校大學生臨床技能競賽中獲二等獎外,還在學校高水平足球隊、大學生龍舟隊、籃球隊、大學生藝術團的各類比賽中,取得優異成績,使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以及綜合素質得到提高。

1.3服務社會是共同目標高校協同創新與素質教育注重實踐與實效,服務社會是共同目標。協同創新以切實服務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為重點,通過推動省內外高校與當地支柱產業中重點企業或產業化基地的深度融合,成為促進區域創新發展的引領陣地。素質教育的第一個重點是服務社會的責任感,根據社會要求以及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切實加強實踐教育和生產勞動教育,注重實效提高服務社會的品格和能力。以三峽大學中草藥資源研究與開發研究所為例,有五個臨床醫院和一個公共衛生研究中心作為教學單位,不僅服務了當地的醫療醫藥,而且培養了一大批外國留學生,將中醫文化與地域特色輸送到世界各地。而素質教育亦為廣大用人單位提供了臨床醫學、醫學影像學、中醫學、護理學的優秀人才和骨干,不僅出色的完成本職工作,也為社會主義和協社會增添光彩。

2協同創新與素質教育的區別

協同創新是指創新資源和要素有效匯聚和深度合作,是一項復雜的創新組織方式,本質上是一種管理創新,其關鍵是形成以大學企業研究機構為核心要素,實現各方優勢互補,以政府為中介組織的創新平臺和創新模式,加速技術推廣應用和產業化。協同創新是一種新事物,如此大規模通過機制改革提升創新能力的嘗試沒有先例,而素質教育則有著深厚的實踐基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廣大教育工作者、教育科研人員以及社會各界人士長期進行素質教育實踐和理論探索,得到了廣泛認可和重視,有著深刻的社會背景和時代背景。兩者的主要區別是對象和范圍不一樣、力度和模式不一樣、難點與成效不一樣。

2.1對象和范圍不一樣協同創新對象是高校和其他創新體,范圍是各行業、國內外的資源整合與創新,各要素的有機融合和多學科交叉。協同創新與其他創新模式的根本區別在于協同創新以多個創新力量的協同合作為外在表現形式,以創新要素之間的有效聚集和有機融合為突出特點,充分匯聚國家、社會、行業等現有資源,積極吸納地方、行業、企業以及國內外社會的支持和投入。素質教育以人為主體,弘揚人的主體精神與和諧發展。依據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注重開發人的智慧潛能,范圍涉及到知識、能力、思想、道德、生理和心理等方面。三峽大學醫學院協同創新的范圍涉及到中藥藥理、中成藥物制備、類固醇類藥物及衍生物清潔生產工程技術研究、頭孢類藥物中間體研發、土家族醫藥研究、抗艾滋病藥物與治療策略研究、鄂西中草藥資源品質優化及相關健康產品開發等醫學、生物、制藥、材料、化工等多學科領域,并擁有一批專深尖學術人才,研究人員涉及到校級領導與職能部門,形成素質很高、相對穩定、結構合理的人才梯隊。而素質教育的對象是學生,范圍涉及到德智體各方面,從寢室文化到防火防盜、從課程建設到實踐環節培養、從音樂美術到圖書館運動場、從學科競賽到社會實踐等各方面禮儀、品德和能力的培養。

2.2力度和模式不一樣協同創新作為國內高教界的一項重大工程,各種創新平臺與資源是有機集合而不是簡單相加,并且不斷動態變化,是大跨度整合的創新組織模式,通過國家意志的引導和機制安排,促進企業大學研究機構發揮各自的能力優勢,整合互補性資源,加速技術推廣應用和產業化,是當今科技創新與產業優化的新模式。素質教育遵循學生認知規律,適應學生身心發展需要,利用遺傳、環境和教育等方面的正面影響,因材施教,培養學習興趣,通過教授知識、培養能力和啟發式、探索式、討論式等教學方法全面提高學生素質,使學生獲得終身學習與運用信息的能力。以三峽大學鄂西中草藥資源品質優化及相關健康產品開發協同創新中心為例,形成區域、高校、企業、科研團隊、研究生培養五位一體的模式,整合優秀人才與資源,參與重大科研項目、國際合作及企業研發創新實踐,發揮協同體的實踐優勢,培養區域發展所需的拔尖創新人才。而素質教育高度重視培養學生臨床實踐能力,重視臨床實踐教學基地,制訂一系列有關臨床教學管理制度,保證在特定的教學環境下的工作規范。并以大學生講臺為平臺,借助先進的網絡化模式,開展教與學互動的素質拓展,醫學院現有14個社團,并建立了心理健康網站,關心學生學習和生活,培養積極樂觀、健康向上的人才。

2.3難點與成效不一樣協同創新不同于過去之處在于更注重組織制度創新,特別是要解決高校普遍存在的教學科研和國家創新需求脫節、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脫節等問題,破解制約高校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為提高辦學質量提供制度保證。通過有機融合放大創新功能,產生1+1>2效應,出實質性、高水平成果。素質教育強調綜合素質的培養和專業技能的提高,基礎教育與創新實踐之間的平衡是需要解決的難點,經過多年的探索已卓有成效,仍在不斷進步中。以抗艾滋病藥物與治療策略研究協同創新PI團隊為例,需要完成的績效有國家重大項目和企業委托項目、省級獲獎項目、碩士優秀論文、專利申報、國際學術會議交流、青年教師培養,難點是成果轉化并取得經濟效益100-200萬元等。而素質教育重基礎、寬口徑、重能力、求創新,形成了整套的學生綜合素質測評系統,內容包括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體素質、科技創新能力、社會實踐能力的量化測評,就業率和就業質量得到大幅度提高。

3協同創新與素質教育的互相影響與促進

篇(7)

【關鍵詞】職業院校 工業文化價值觀 特點 對策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11C-0051-03

所謂工業文化價值觀,就是個人和社會群體對人們在工業生產活動中所創造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總和的意義、重要性的總評價和總看法。職業院校是培養高素質工業人才的搖籃,工業文化價值觀是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當前職業院校學生的工業文化價值觀總體上與新型工業化要求是相符合的,但相當一部分學生存在著不懂、不愛工業,對我國現代工業文化認同和自信度不高,工業文化價值取向、價值標準扭曲等問題。究其原因,有歷史因素、社會因素、學校因素、家庭因素和學生因素的共同影響。工業文化價值觀教育是個系統工程,需要政府、社會、學校、家庭共同擔負起相應的責任,才能收到好的實效。準確把握學生工業文化價值觀狀況,并探索有效教育對策,提高學生工業文化素養,是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應盡之責。

一、職業院校學生工業文化價值觀的特點

課題組于2016年4月在柳州市3所高職和4所中職學校的1000多名師生中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表明,職業院校學生工業文化價值觀的現狀呈現出以下特點。

(一)相當一部分學生對工業的認知不足,對工業文化的認同和自信度總體不高。調查中,27%的學生認為,自己進入職業院校讀書是因為想進企業工作;32%的學生認為,選擇就讀的專業是因為“自己喜歡”;53%的學生對自己所讀專業的對口職業只是“有點了解”,18%的學生完全不清楚,也就是不到三成的學生較為清楚地知道所讀專業今后干什么工作的。學生盲目選擇就讀學校和專業,表明他們對工業的認識是不足的。調查還顯示,僅有27%的學生表示畢業后會在柳州工作,65%的學生表示“說不準”,9%的學生表示不會在柳州工作。在表示畢業后會在柳州工作的學生中也僅有42%的學生是因為喜歡柳州這個工業城市。不會在柳州工作的學生,14%是因為不喜歡柳州這個工業城市,22%的學生是因為覺得在企業工作太辛苦,22%的學生是因為工資收入太低了,11%是因為柳州工作、生活的環境太差。在關于工業文化認同和自信度的調查中,當問及“作為一名職業院校的學生,你在別人面前有何感受”時,僅有10%的學生會打內心里感到自豪;32%的學生覺得很正常,沒什么特別感受;4%的學生會覺得低人一等,其他的則表示“不好說”??梢姡喈斠徊糠謱W生對工業缺乏摯愛的精神,對工業的情懷不深,對工業文化缺乏足夠認同和自信。這部分學生如果得不到正確引導,在校期間往往缺乏努力學習、苦練技能的內生動力,畢業后在工作中往往缺乏敬業愛崗、艱苦奮斗的內生動力,難以成為現代工業化的生力軍。

(二)相當一部分學生對職業定位的認知模糊不清。調查中當問及“您認為職業院校的學生畢業后應該怎樣發展”時,42%的受訪學生選擇“不好說”,11%的受訪學生認為在企業里當“白領”,10%的受訪學生認為在企業里當“藍領”,17%的受訪學生認為先當“藍領”后當“白領”,8%的受訪學生認為無所謂,要根據自身能力和企業需要而定。對當前一些職業院校畢業生在工作后頻繁跳槽的現象,20%的學生持贊同態度,32%持不贊同態度,48%的學生則是不清楚。可見,相當一部分學生的職業認知是模糊甚至錯誤的,這部分學生如果得不到正確引導,其擇業和就業勢必會受到不利影響,容易缺乏勞動觀念,好高騖遠,工作不安心,甚至成為“啃老族”。

(三)部分學生的誠信、忠誠意識淡薄。調查中當問及“如果您將來工作的企業因為一時效益不好,給您的薪酬達不到原來的水平,您會怎么做”時,29%的學生選擇“與企業同甘共苦”,14%的學生選擇“哪怕違約也要另尋出路”,46%的學生選擇“還是先留下來,實在不行了再另尋出路”,9%的學生選擇“不好說”,甚至有1.3%的學生選擇“寧愿回家呆著”。對當前一些職業院校畢業生應聘簡歷造假的現象,雖然高達65%的學生持不贊同的態度,但也有11%的學生持贊同的態度,還有23%的學生不清楚??梢?,相當一部分學生的誠信、忠誠意識是淡薄的。這部分學生的價值觀若得不到正確培養,在實際工作就可能出現偷工減料、弄虛作假、敷衍了事、惟利是圖等不良觀念和行為,這與拼搏實干的工業精神是完全相背的。

(四)部分學生工作價值取向扭曲。受訪學生在回答“評價工作有何價值的最重要的標準是什么”時,28%的學生選擇“能夠給自己帶來多少好處”,36%的學生選擇“能夠給工作單位帶來多少經濟利益”,26%的學生選擇“能夠給社會帶來多少滿足”,還有16%的學生“不好說”。在就業條件方面,25%的學生把工資待遇作為就業的首選條件??梢?,相當一部分學生的工作價值取向是有一定程度的扭曲的。

(五)部分學生質量、責任意識淡薄。當問及“如果一件產品在生產流程中在您的這個環節出現了質量問題,您會怎么做”時,雖然選擇“如實報告,自己承擔一切后果”的學生高達71%,但16%的學生選擇“如果對自己不會產生不利影響就如實報告”,2%的學生選擇“能瞞則瞞”,還有2%的學生選擇“堅決否認”。當被問及“如果您所在單位有違規違法生產經營行為,您知道后會怎么做”,雖然有35%的學生認為會堅決舉報,21%的學生認為會極力阻止,但也有17%的學生認為只要與自己無關,決不多管閑事,12%的學生認為會離開該單位,14%的學生覺得不好說。可見,相當一部分學生的質量意識、責任意識是不強的。

二、職業院校學生工業文化價值觀特點的成因

(一)歷史因素。具體如下:

1.缺乏悠久的工業文化傳統的熏陶。我國近現代工業的起步晚于西方國家一個多世紀,廣西的近現代工業起步更晚,發展至今還不足百年歷史。我國在上世紀50年代開始工業化到改革開放以來,形成了中國特色的工業文化,這些工業文化成果成為了工業發展的不竭動力。但相對于迅速發展壯大的工業產業,工業文化的發展相對滯后,中國特色的工業文化尚未被廣大群眾廣泛認知、認同,尤其是工業文化價值觀作為工業文化的核心沒有得到凝煉和發展,更沒有成為人民群眾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正是這樣的工業文化基因的缺失,成為了當前職業院校學生的工業文化素養缺失的原因之一。

2.深受農耕文化的長期影響。相對于工業文化,我國的農耕文化則相對悠久。職業院校的學生多數來自鄉鎮和農村。而鄉鎮工業歷來都比較落后,工業文化自然也就沒有生根發芽的肥沃土壤,能夠代代相傳的工業文化價值觀也就缺乏其社會存在的基礎,學生先天就缺少了工業文化的浸染和熏陶。而相對繁榮的則是農耕文化,這種文化有諸多優良的傳統觀念,比如敬畏規律、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吃苦耐勞、天道酬勤的勞動觀等,但其也有糟粕,比如由小農經濟而產生的小富即安、保守落后、自由散漫等思維觀念和行為習慣。出生在、成長在鄉村的學生繼承的自然是這些農耕文化的基因。相當一部分學生存在理想信念模糊、社會責任感缺乏、開拓創新精神淡化、團結協作觀念較差的現象,就是深受農耕文化的影響。

3.深受士大夫傳統觀念的影響?!叭f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等士大夫的文化價值觀在中國人心目中根深蒂固。這種傳統觀念影響著學生對工業文化價值的取向和評價,使他們形成扭曲的工作價值觀。比如一些學生把進入職業院校學習作為脫離“勞力者”的途徑,尤其是一些高職生總認為自己是大學生,今后理應成為“勞心者”,成為企業的管理者,而不應該成為“勞力者”的工人。但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和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又使他們認識到,自己畢業后更大可能成為企業一線工人,因此產生失落感。

(二)社會因素。具體如下:

1.受不良社會思潮的影響。改革開放以來,一些資金本主義不良思想如享樂主義、拜金主義、自由主義等進入我國,干擾人們的思想觀念,職業院校學生也不能幸免。課題組在調查中發現,相當一部分學生功利主義思想嚴重,只注重專業技能的培養,不注重職業道德的養成。在擇業方面,他們往往把工資待遇、工作環境、工作地點作為擇業首選條件,收入豐厚、環境優雅、工作輕松幾乎成了相當一部分學生擇業的共同價值取向。而工作是否與自己的能力傾向、興趣愛好、未來發展相適合往往關注很少。在職業精神方面,一部分學生缺乏誠信、忠誠意識,沒有“干一行愛一行”的工匠精神。調查中,不少學生認為,“如果工作單位待遇不好就會另謀高就”。課題組在企業一線調查時發現,一些職業院校畢業生只是把目前的工作單位看成是“跳板”,一旦有待遇更好的工作單位就跳槽;一些畢業生嫌一線工作累、待遇低、沒尊嚴,工作沒有積極性,甚至責任意識、紀律觀念、時間觀念、效率觀念、安全觀念、協作觀念淡薄,消極怠工,隨意遲到早退曠工,稍有不順就輕易辭職。凡此種種現象,與不良社會思潮的作祟有著密切的關系。

2.受社會對待職業教育的錯誤觀念的影響。長期以來,由于受學歷導向的影響,與普通高中和本科相比,職業教育往往被認為是一種更低等級的教育層次,而非另一種不同的教育類型。近年來,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但社會上還一定程度上存在著對職業教育“低人一等”的看法。加之一些企業招收應屆生時過分強調學歷,甚至直接把職業院校學生“攔在門外”,結果導致了職業教育陷入很大的困境。當前,相當一部分職業院校學生缺乏工業文化自信,不能不說深受社會對職業教育這種錯誤觀念的影響。

(三)學校因素。具體如下:

1.學校教育出現工業文化教育的空白。長期以來,不管是城市還是鄉村的中小學教育,歷來缺乏工業文化的啟蒙教育,這是職業院校學生的先天不足。調查發現,職業院校作為工業文化教育的重要主體,普遍對工業文化教育也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各學校沒有設置專門的工業文化素養教育課程,主要是通過專業入門教育、思想政治課、專業課等以滲透教育的方式開展一定程度上的工業文化教育,但由于沒有系統的頂層設計,缺乏明確的教育目標、科學的教育內容、有效的教育方法,教育效果不佳,導致學生在工業文化價值觀方面先天不足,后天缺補。

2.相當一部分職業院校教師工業文化素養欠缺。相當一部分職業院校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大學畢業后直接走上教師崗位,他們從學校到學校,從學生到教師,沒有足夠的企業工作經歷,加之長期以來職業院校校企分離的培養模式,使教師對工業文化缺乏深入的了解,導致這些教師的工業文化素養十分欠缺,他們在教學工作中也就缺乏對學生開展工業文化價值觀教育的自覺意識,更不可能科學地進行相應的課程和教學設計。這是導致學生工業文化價值觀存在諸多問題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家庭因素。具體如下:

1.家庭教育缺乏工業文化價值觀基本要素的培養。當前職業院校的學生是“90后”,中職學生基本上是“00后”,他們多數是城鎮獨生子女或者農村少子女家庭的孩子。由于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長輩往往以寵溺的方式來愛孩子,過分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忽視孩子的品德教育、勞動教育,使世代的農耕生活所積淀的勤勞、勇敢、樸實等傳統農耕文化沒有得到應有的傳承和發揚,相反,現代農耕生活形成的某些與工業文化格格不入的觀念和意識卻深刻地影響著孩子,比如淡薄的時間觀念、紀律觀念、質量意識、規則意識、安全意識等等。因此,學生進入職業院校后,崇尚勞動光榮、創造光榮的工業文化價值觀缺乏了應有的思想基礎。

2.相當一部分家長缺乏言傳身教的素質。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然而,有的家長不注重家庭教育,沒有家庭教育的自覺意識,有的家長則信奉實用主義的家庭教育,只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做事能力,不注重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品德修養,有的家長受一些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中華民族幾千年積淀形成的勤勞勇敢、樸實節約、謙虛謹慎、誠實守信等優良傳統沒有變成為他們的自覺自信,也就形成不了他們對孩子言傳身教的家庭教育內涵,這也導致職業院校學生工業文化價值觀教育的先天不足。

(五)學生因素。職業院校學生的理論基礎和文化素養普遍相對較差,學習意識和學習能力不強,對學習缺乏主體意識、自律意識。相當一部分學生對成長成才和職業教育目標的認識有一定的偏差,認為自己進入職業院校只是為了學習一技之長,普遍不重視思想理論學習和品德修養,對思想文化類課程的學習普遍興趣不大,學習自覺性不強。所以既不會認真接受工業文化價值觀的教育,更不會自覺地學習和培養。

三、職業院校學生工業文化價值觀教育的對策

由于學生工業文化價值觀的影響因素是復雜的,因此學生工業文化價值觀的教育是個系統工程,需要政府、社會、學校、家庭共同擔負起教育的責任,才能提高教育的實效性。

(一)政府發揮主導和推進的作用。政府要主動行使工業文化價值觀教育的管理職能。一是要有推進職業院校工業文化價值觀教育的責任意識,發揮好引領作用,引導職業院校在其人才培養過程中高度重視這項工作。二是政府要積極加大工業文化的宣傳力度,在城市文化建設中應突出工業文化元素,營造工業文化價值觀教育的良好社會氛圍。三是政府要創建工業文化價值觀教育的基礎設施和社會條件。四是政府要動員、支持、鼓勵中小學做好工業文化價值觀的啟蒙教育工作,把工業文化教育納入中小學素質教育范疇。五是教育主管部門要積極出臺強化工業文化價值觀教育的相關政策,給予社會參與主體、學校在項目、資金等方面的大力支持。

(二)社會組織積極參與。企業、社區、社會團體、社會媒體等社會主體要積極參與到工業文化價值觀教育工作中,主動給學校和學生提供條件、創造條件。首先,企業要正確認識到自己在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積極參與到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工作中,與學校一起共同研究人才培養規格,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共同開展教學活動,尤其在接納學生實習實訓過程中,主動對學生開展工業文化價值觀教育。其次,社區、共青團等社會組織要通過社區宣傳窗口、各種團體活動,積極向學生宣傳工業文化,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工業文化價值觀。再次,報紙報刊、電臺、廣播、政府門戶網站等媒介也要大力宣傳工業文化,傳播科學的工業文化價值觀。

(三)學校擔負起組織和領導的重任。學校是工業文化價值觀教育的最重要的主體,要承擔工業文化價值觀教育的領導和組織重任。一是要做好課程設置,把工業文化價值觀教育作為一門課程納入人才培養計劃,制定教學大綱,明確課程性質和地位,統一規定學時學分、教學基本內容和教學要求,保證課程教學的規范化、常規化。二是要建設一支具有良好工業文化素養的教師隊伍,這支隊伍主要由思政課教師、輔導員、專業負責人、企業兼職教師構成,學校要通過理論輔導、實踐鍛煉等渠道提高這支隊伍的工業文化素養,由這支隊伍承擔具體的課程開發、教學設計、課程教學、信息反饋等具體工作。此外,也要提高其他課程教師尤其是專業課教師的工業文化素養,使他們在其他課程教學中也能較好地對學生進行工業文化價值觀的滲透教育。三是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要突出工業文化建設,使校園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更多地包含工業文化元素,使學生在隱性教育中得到工業文化的熏陶和浸染。四是要依托校內工廠、實訓基地、企業、博物館等建設好工業文化價值觀實踐教學基地,并把實踐教學也納入人才培養計劃和課程教學計劃,切實開展好實踐育人工作。五是要利用好校園網絡、課程網站、廣播、校報、板報等宣傳媒介,加大工業文化價值觀的宣傳力度,主動占領思想陣地。

(四)家長做好家庭教育。首先是家長要重視家庭教育,尤其是要重視孩子的品德教育,為孩子樹立正確的工業文化價值觀奠定思想基礎。其次是家長要轉變觀念,樹立現代成才觀,農村的家長更要轉變小農思想和士大夫傳統觀念,正確看待子女的成長成才問題。再次是家長要注重言傳身教,用優良傳統文化尤其是農耕文化中的精髓教育子女,幫助子女樹立正確的工業文化價值觀。

【參考文獻】

[1]歐陽娟.論高職大學生的工業文化價值觀[J].傳承,2014(1)

【基金項目】2015-2016年度柳州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柳州市職業院校學生工業文化價值觀教育的理論與實踐”(15BRL08)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文字幕精品久久久久人妻红杏1|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 亚洲av第一成肉网| 另类老妇奶性生bbwbbw| 996久久国产精品线观看|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色欧美|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长发|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播放| 久久精品亚洲中文字幕无码网站| 美女扒开屁股让男人桶|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下载| 亚洲av日韩av激情亚洲| 人妻在线日韩免费视频| 免费a级毛片无码专区| 天堂8在线天堂资源bt| 麻花豆传媒剧国产电影| 国产超碰人人爽人人做人人添| 性一交一乱一伦一色一情孩交 | 免费a级毛片在线播放| 四虎国产精品成人免费久久| 国产精品亚韩精品无码a在线| 欧美另类bbbxxxxx另类| 久久不见久久见中文字幕免费| 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动漫| 国产又色又刺激高潮视频| 日韩欧美aⅴ综合网站发布|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 а天堂中文在线官网在线| 强开小婷嫩苞又嫩又紧视频 | 欧美与黑人午夜性猛交久久久| 我在ktv被六个男人玩一晚上| 色综合av综合无码综合网站| 曰韩内射六十七十老熟女影视| 黑人大战中国av女叫惨了|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网站| 内射干少妇亚洲69xxx| 中文字幕亚洲一区二区va在线| 性xxxxx欧美极品少妇| 国产精品国产精品国产专区不卡| 中国丰满熟妇xxxx性| 精品无码国产自产拍在线观看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