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大學生法律素養

大學生法律素養精品(七篇)

時間:2023-07-11 16:20:3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大學生法律素養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大學生法律素養

篇(1)

關鍵詞:法律素養 大學生 心理健康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1.078

1 提高大學生法律素養的重要性

法律素養是指個人認識及運用法律的能力和素質,主要包括法律知識、法律意識和運用法律能力等三個方面的內容。

《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指出:大學生是十分寶貴的人才資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國的未來。因此,大學生具備良好的法律素養一方面是對其自身的基本要求,因為只有具備了一定的法律知識,形成較強的法制觀念,擁有良好的法律修養,才能在懂得如何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同時亦不會隨意侵犯他人的合法權益。另一方面,大學生是我國走向依法治國的希望和中堅力量。其法律素養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系到法治社會的建設進程。再有,公民法律素養的高低,是衡量一個國家、民族、社會文明程度的標準之一,而大學生作為國家建設的精英分子,其將來在各行各業中的法律素養水平對其他公民具有重要的示范意義,因此,大學生法律素養的提升有助于社會整體法律素質的提升。

2 目前大學生法律素養現狀

根據一項《90后大學生法律素養問卷調查》,目前我國大學生法律素養現狀及特點為:整體上法律意識顯著提高,能認識到法律的重要性,但學習興趣不高,對具體的法律知識仍然欠缺。如在區分違法與犯罪上,僅有53%的學生能準確區分。并且,近一半學生對與自身密切相關的法律如刑法、勞動法等一知半解。而在守法、用法、護法方面,普遍存在消極被動狀態,特別是在護法上,絕大部分學生僅能做到敢于承擔自己的違法行為,對他人的違法行為卻采取“不予理會”的態度。這種現狀無疑會導致幾種不良情況,一是由于對法律知識的缺乏,在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不懂得如何運用法律來維護,或者是在作出了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甚至是犯罪行為時卻懵然不知。二是由于沒有形成尊法、信法、護法的法律信念,容易導致推崇“用權利和關系能搞定一切”的錯誤傾向和用暴力解決問題的非理。三是由于缺少主動護法的意識,在某一方面會導致學生遇到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不能及時解決和避免,從而助長違法犯罪氣焰。

3 提高大學生法律素養的有效途徑

3.1 將法律基礎教學與法律實踐相結合

由于原來承擔對大學生法律知識普及的一門課程《法律基礎》改革成了將《法律基礎》和《思想道德修養》相整合的新課,各高校的法律基礎教學普遍面臨著教學任務多,課時少,任課教師法學理論水平不高等問題。在這種情況下,要想提高大學生的法律知識教育成果,達到大學生知法、懂法的目標,就必須豐富教學方法,在課堂上多結合社會實際,運用案例分析、課堂討論等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同時將課堂的法律基礎教學與實踐相結合,鼓勵學生在課外積極參加法律實踐活動,如旁聽法院審判、參觀監獄,開展模擬法庭審判活動,參加法律知識專題講座等實踐活動,并將此作為成績考核的一部分。同時,任課教師也因加強學習法律理論,提高自身的法律素養,不斷改進教學方法,達到教學要求。

3.2 將法律素養培養與心理素質提升相結合

針對大學生正值青春晚期,成年早期的特殊時期,其心理發展處在由不成熟走向成熟但尚未成熟的特殊階段。在這個階段中,學生感情豐富但分析判斷能力卻不夠成熟,易情緒化、敏感、脆弱,加之缺乏社會閱歷和人生經驗,很容易沖動行事,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在近幾年發生的多起大學生惡性犯罪事件中很多都源于自我定位不準、心理失衡、不會正確面對挫折、人際關系障礙、人格障礙等問題。因此,在培養學生的法律素質的同時絕不能忽視心理素質的提升,兩者雙管齊下,在學習和探討法律知識或案例時,結合談心理健康知識如情緒控制等;或者在宣傳普法知識中結合心理健康科普宣傳,引導學生重視心理素質與法律素養的共同提升,懂得控制情緒,認識自我、正確面對挫折、建立和諧人際關系,從而避免因心理障礙而引發的違法犯罪行為。

3.3 將“依法治國”與“依法治校”相結合

篇(2)

論文關鍵詞 法律素養 教育 改進

法律素養,是一個綜合概念,是由法律知識、法律理論、法律心理、法律觀念、法律信仰等要素整合構建而成。其中法律知識和理論是基礎。

大學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夢的生力軍。大學生法律素養如何,關系到依法治國方略的實現。黨的十指出,要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增強全社會學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識。快速提升大學生的法律素養是高等學校參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不可推卸的職責。因此,我們應“在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以法律制度為核心的制度性法律文化的同時,應當高度重視人們現代法律意識的培養,逐步形成對現代法治精神和價值取向的認同和接受,達到制度性法律文化和觀念性法律文化內在協調一致和功能的良性耦合”

一、提高大學生法律素養的重要意義

(一)提高大學生法律素養是實現依法治國的必然要求

黨的十指出,要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證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在實現依法治國進程的宏偉藍圖中,公民法律素養的提高具有基礎性地位,也是衡量一個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公民法律素養的高低決定著一個國家的法治土壤。大學生是各行各業的生力軍,大學生法律素養的高低影響著我國公民法律素養的整體。例如,隨著公務員法的實施,“凡進必考”成為青年人進入公務員隊伍的硬性要求。縱觀我國中央國家機關和地方國家機關公務員考試招考要求,除人大機關(我國主要立法機關)、司法機關主要招錄法律專業畢業生之外,大多數機關招錄各類專業人才。因此大學生在校期間所掌握的法律專業知識影響著公務員群體(法治實施者)的法律素養。

(二)提高大學生法律素養是培養新世紀人才邁向人才強國的必然要求

同志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慶祝大會上講話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科技是關鍵,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礎。”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后確立了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精準地把握了新經濟時代下實現我國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的脈搏,逐步建立了依靠教育培養人才的可持續發展體系。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我國教育發展還處在不發達階段,尤其是培育公民人格方面還處在落后階段。目前,高等教育發展最大的瓶頸是知識教育與塑造人格的差距方面。高等教育擔負著在市場經濟和就業市場沖擊下,形成教育知識、塑造人格的新模式的任務。在培育學生德育時,塑造學生法律素養成為主要內容,法律素養能夠完善青年人人格。

(三)提高大學生法律素養是大學生理性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需要

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利益需求呈現多元化態勢。一位大學生日常生活中面臨著諸如:購物、交通、旅游、打工等經濟交往問題,進入社會后,面臨著就業、創業、婚姻等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產生糾紛后,法律修養比較高的青年首先應當抱有理性冷靜的態度去處理,其次甚于運用法律知識來解讀,用比較低的成本(法律途徑)而非過激等行為來實現自己訴求。在校期間,學校應當及時關注在校生權益維護問題,有效避免學生過激化、極端化的維權行動。

二、大學生法律素養亟待提高

(一)大學生犯罪問題觸目驚心

在校大學生犯罪主體廣泛化,高學歷犯罪現象凸顯。涉案在校大學生不僅包括大專生、本科生,還包括碩士、博士,且涉案大學生不乏名牌高校學生。據海淀區人民檢察院對2010至2011年對該院所受理未成年犯罪案件情況統計,該院所承辦涉案75人中,碩士4人,博士2人。其中一起案件的3名涉案碩士生,因酒后尋釁滋事造成被害人1名輕傷、2名輕微傷。1名博士因感情糾葛,造成被害人重傷。同時大學生犯罪手段凸現智能化。涉嫌偽造國家機關證件2件2人,傳播物品1件1人,倒賣車票1件1人,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1件1人,非法持有槍支1件1人。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大學生犯罪的手段也隨之發生了變化,他們接受過高等教育,智商高,知識面廣,往往利用現代化先進科學技術來進行犯罪活動,凸現智能化。如某名牌大學的大學生張某,擔任國外某管理員,通過互聯網上傳、,對該網站進行管理,案發時,該網站的點擊量達到約16萬次。

(二)大學生法制教育存在的問題

目前,無論是專科生還是本科生,在法律基礎課教學中存在著以下“三少三多”現象,即“課時少、專業教師少、教學花樣少,學生多、講授多、理論知識多”。學生抵觸情緒,法律虛無主義,應付考試而學習的情況普遍存在。究其原因有以下:(1)課程內容設置不夠科學,目前高校法律基礎課與思想道德一起作為一門課程來開設。其中法律部分分為法律基本理論和我國法律制度部分。在法律制度部分里,憲法、民法商法、行政法擠在擁擠的最后一張,一般用兩三節課將其講完,效果可想而知。(2)專業教師匱乏。很多從事法律基礎課教學的老師都不是法律科班出身或從未真正研究過法學,其教學效果可想而知。(3)教學手段單一。在授課時,一般采取灌輸、照本宣科、填鴨式,使得學生容易產生疲勞乃至厭惡情緒。(4)學校不重視。一般而言,學校更重視德育、輕視普法,將法制教育從屬于德育范疇。在整個政治理論課里面,老師和學生更為看重哲學、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概論,而“思修法基”則屬于邊緣課程。很多學校師生,直接將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知識課程簡稱為“思品”課,這或多或少體現著“法律”基礎課教學的尷尬地位。

(三)法律意識、法律思維尚未養成

法律思維是運用法律原則、精神和規定思考處理判斷法律問題的趨向和看法。法律思維的養成是漫長的過程,其中法律意識是基礎。法律意識,是社會意識的一種形式,“是人們的法律觀念和法律情感的總和,其內容包括對法的本質、作用和看法,對現行法律要求和態度,對法律的評價和界定,對自己權利和義務的認識,對某種行為是否合法的評價,是關于法律現象的知識以及以及法制觀念等。”目前,大學生法律意識和思維方面存在極大的欠缺,主要表現在:(1)法律基本范疇、概念掌握不清。在學生中,以下幾組概念容易產生混淆:“權利”與“權力”、“法制”與“法治”、“被告”與“被告人”、“檢察”與“檢查”、“司法機關”與“政法機關”。對以下幾個基本范疇不能準確把握,權利、義務、責任、救濟、法治、公民、部門法、法律體系、法系、訴訟人、當事人、抗訴等等。(2)對法律知識掌握不平衡、不全面。學生掌握憲法和刑法知識比較多,而更加貼近自身生活的民法、商法、經濟法、訴訟法知識相對少。(3)程序意識不強。學生普遍存在國人對待法律的通病——重實體、輕程序。在學習法律知識時候,學生更愿意聽生動的實體法案例,學生更關心“壞人”有沒有受到懲罰,而不關系怎樣接受的懲罰,“壞人”的權利有沒有得到保護。(4)權利意識不高。多數學生仍然抱有“法律是鎮壓工具”,“律師是為壞人說話的職業,律師狡猾、詭辯”,“為什么法院和司法局還要為殺人犯提供司法援助”“對待貪污犯哪怕貪污一塊錢也應槍斃”的觀點。

三、大學生法制教育改進方案

(一)豐富教學方法

大學法律基礎課教育不要求把每個大學生都培養成法律人才,但必須把每個學生培養成有法律意識的人才。法律是一門實踐性學科,甚至可以說是一門工具甚于一門科學。單純的理論講解很難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過多的從理論到實踐也違背認識論。因此,在教學中應當摒棄傳統“填鴨式”教學,結合司法實踐,多措并舉地改進教學方法,使得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感受法治潛移默化的熏陶。比如運用案例分析法、參與審判旁聽、課堂討論、法律辯論式、模擬法庭等教學法等才有可能使學生真正理解法律。

(二)改革考試考核方式

在目前教育大環境下,教學圍繞考試考核也是無奈之舉。因此,某種意義上講,改革教學方式應先從改革考試方式開始。考核方式改革的首要方面就是改變過去重記憶、重突擊的閉卷考試。應當逐步加大對學生利用法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考察,這就需要加大平日學生課堂表現考察。應該鼓勵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參加雙邊互動活動,運用開卷考核的方法輔之以通過課堂討論、研討性論文、調查研究報告等進行考核,從而強化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

(三)增設法律選修課

有法律專業的院校可以充分利用法律教師人才資源開始為非法學專業的法律選修課,在課程安排、師資選派、考試方式、學分設置等問題上充分考慮非法學專業學生的基礎和興趣點,開始一些司法實務課程和法律熱門話題課程,充分啟發學生法律學習興趣點。沒有法律專業的院校可以采取外聘教師或聘任法官、檢察官來開展。

(四)提高教師實踐教學素質

大學生法律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增強實踐性。為了實現法律素養實踐教學的實踐性,首先要求健全學校的制度保障,不僅要通過各種形式培訓他們的業務水平,還要增強教師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鼓勵教師投身實踐教學中,積極參加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學校可以安排教師假期到法院等實踐教學基地掛職鍛煉,增強其實踐素質,同時也經常邀請法院等單位專家學者來參與實踐活動,提供共同學習的機會。

篇(3)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法律素養;大學生

我國正在大力建設社會主義法制社會,社會權益被公民所平等的享有,同時,法律也規定了其必須擔負相應的責任。對于大學生這種社會棟梁來講,更是需要對法治內涵充分理解,提升個人法律意識,對于外界的各種不良誘惑,能夠自覺抵制,弘揚社會正能量,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1、提升大學生法律素養的意義

1.1構建良好的校園環境。

大學校園是充滿活力、積極向上的,是傳授知識的場所,每一個大學生應該充滿積極的正能量,方可以推動社會主義建設。其中,法律素養是大學生必須具備的一項素質。需要積極開展法治教育,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水平,通過學習相應的法律知識,培養法律素養,能夠知法懂法,學會利用法律來維護個人權利,對社會上的各種負面因素,能夠自覺抵御,從而維護校園環境。

1.2提升素質,完善素養。

在現階段的社會主義建設中,不僅要求人才具有較高的文化水平,還需要有高尚的思想素質,具備一定的法律素養。應試教育模式下,大部分學生在大學之前,往往只注意學習文化知識,沒有足夠的法治意識,無法分辨復雜社會中的是非。而大學教育過程中,借助于一系列的法治教育,包括《法律基礎》等,促使學生對基本的法治常識積極掌握,個人思想道德修養得到提升。高校大學生不僅能夠對本專業知識積極掌握,還可以培養法治理念,提升道德素養與綜合素質,更好地參與到社會主義建設當中。

1.3增強法律意識,提升個人實力。

正能量的新型人才是社會主義現代建設中十分需要的,通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能夠幫助學生重視法治教育實施的緊迫性,遇到了問題,能夠依靠法律途徑來解決,對國家個人的利益合法維護。

2、現階段大學生法治素養發展的現狀

2.1法制意識不強,容易出現犯罪問題。

大學生與書本知識接觸較多,且有著較為簡單的社交圈子。家庭及學校的雙重保護,其沒有足夠的法治意識,往往采取單純的心思及狹窄的視角來處理社會問題,外界的不良因素很容易影響到他們,導致有多樣化犯罪行為出現。部分大學生進入校園接觸的學生有差異化的家庭背景,產生盲目攀比心態,如果自我揮霍需求無法滿足,就會出現盜竊行為;而具有較高知識和技術的大學生犯罪行為,往往會給社會帶來更加嚴重的危害。

2.2社會因素的影響,導致大學生走上錯誤道路。

改革開放以來,世界經濟一體化趨勢在不斷增強,我國經濟獲得了飛速發展,但是也有諸多的不良社會因素出現,制約到社會經濟的發展。近些年,我國開始大力構建社會主義法制國家,將依法治國理念切實實施下去,逐步出臺和完善了法律條款,但是部分人員為了獲取較大利益,依然會打球,導致法律權威性受到影響;依然無法徹底杜絕非法謀取權益等不法行為。

3、思想政治教育背景下如何提升大學生法律素養

3.1依據學校教育,營造法治氛圍。

高校法治教育的實施,專業性較強,主要目的是促使大學生的政治道德及法治水平得到有效提升,進而指導其參與社會建設及經濟建設。在這種情況,學校就需要結合實際情況,適當增加師資,借助于專門培訓,促使教師的法律專業素養得到提升;對法治常識閱覽場所進行構建,通過閱覽,來提升學生的法律素養。

3.2優化網絡環境,營造傳媒環境。

互聯網時代下,要求大學生能夠正確看待互聯網的優勢和弊端。職能部門需要發揮作用,對網絡環境嚴格監管,避免社會成員受到不良網絡信息的負面影響,將良好的傳媒環境構建起來;此外,高校也需要定期經常的組織講座,引導學生能夠對網絡正確看待,對于那些不良的信息,能夠自覺抵制;要積極學習法律文化知識,提升個人綜合素養,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以便從內在拒絕腐敗信息腐蝕。

3.3將法律指導實踐開展下去。

大學生將法治知識理論掌握之后,還需要通過實踐來科學檢驗,以便促使其了解這種理論知識是與實踐緊密聯系的,將知識轉化為切實能力。學校及社會各類團體,需要通過一系列活動的開展,如高校對法律審判場所進行模擬,學生融入到情境當中,扮演相關角色,這樣大學生得到了鍛煉,能夠將法治知識踐行下去。

3.4增強個人修養。

大學生要充分考慮未來的社會實踐,要想獲得周圍人的認可,就需要具備較高的道德情操。因此,在校期間內,學生需要對法治方面的知識積極學習,充分重視法律素養的意義,不斷努力,提升個人思想政治水平。針對外界的各種不良誘惑和侵蝕,大學生需要提升辨別是非的能力,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對掌握的法律知識靈活運用,對外界誘惑自覺抵制,要一直堅持樂觀積極的精神,努力學習思想和馬列主義,對現階段社會上出現的腐朽思想及時總結。綜上所述,社會主義建設的中堅力量是高校大學生,其法律素養及道德水平會直接影響到國家的進步與發展,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施中,就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著重培養學生的法律素養,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促進其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劉建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法律素養提升的必要性[J].紡織服裝教育,2015(10)

[2]陳穎.思想政治課視野下高職學生法律素養的培養研究[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5(7)

篇(4)

良好的法律素養,是未來的工作崗位和工作職責對大學生所提出的要求;是大學生切實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要求;是國家未來人才選拔新標準的要求。大學生法制教育是推動我國依法治國方略的重要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公民的法律素養決定了國家的法治化程度。要大力推進國家的法治化進程,首先就必須積極而穩步的提升公民的法律素養。作為公民中知識水平較高的大學生群體的法律素養,又直接的體現了廣大公民的法律素養水平,和間接的推動廣大公民法律素養的提升。因此推行依法治國方略的重點就在于不斷加強大學生的法制教育。

當前大學生法制教育工作的不足與欠缺

教育教學方式單一、教條,致使法制教育課堂學而無趣。當前的部分高校的法制教育,仍然局限于傳統的教育方式,即單一的課堂灌輸與填鴨,并且其所選用的教材也比較單一和枯燥。學生也僅僅把法制教育課當做一項學習的任務,以應付考試拿到學分為唯一目的,而對法律知識和理解也比較膚淺和表面。長此以往,將難以培養起學生對法律知識的學習興趣,也難以幫助學生建立起正確而堅定的法律觀。缺乏專業性較強教學團隊,致使法制教育水平參差不齊。優質的教育教學水平,必須要由專業扎實、工作踏實而且勇于創新的教學團隊來加以保障。尤其,對于大學生法制教育來說更是如此。

然而,當前部分高校的教育團隊卻仍然存在專業素養與教學水平參差不齊的情況。教學團隊中的教師也并非人人都具有法學專業的學習經歷和研究背景,也并非人人都擁有良好的法律素養和堅定的法治理念。法制教育課的學時的不足,致使學生法制課學而不精。法律知識的教育過程是一個精細而緩慢的過程。法制教育課的學時的嚴重不足,是影響教育質量的另一大原因。博大精深的法律知識,需要剝繭抽絲、深入淺出式的講解,并且要給學生以足夠的時間消化、吸收、反饋。如果不能夠保證足夠的課時,那么就會造成法制課教育"水過地皮濕",教育教學質量不斷下降的結果。

改進與加強大學生法制教育工作的主要措施

篇(5)

關鍵詞:法治教育;法律觀念;法律意識;解決措施

中圖分類號:G415 文獻標識碼:A

一、概念界定

“法治”是與人治相區別的,它強調法的權威性,尊重法律地位,注重實踐。法治教育是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地將“依法治國”方略句公民進行宣傳和教育,實現用法治意識指導公民自己行為的一種活動。[1]相應地,大學生的法治教育就是指把法治教育的對象限定在大學生群體,通過對大學生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法治教育,使大學生養成良好的法律習慣,用法律精神指導自己的行為。

二、大學生法治教育的意義

1.加強大學生法治教育有利于法治社會的建設

“依法治國”是我國的基本方略。在構建法治社會的過程中,既需要公檢法等國家機器的強力保障,同時也需要法律精神的發揚和法律文化的傳播,而后者的作用顯然更大。法律文化的形成離不開每個公民的法律素養的提高。大學生是最接近社會的學生群體,其法律素養的高低直接影響到本身的就業及祖國以后的發展。所以,在構建法治社會的過程中,大學生良好的法治教育可以起到示范作用。

2.加強大學生法治教育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

社會主義國家是法治國家,社會主義經濟自然也就是法治經濟。在法治經濟中,參與者的法律素質高低對經濟的發展有著直接影響。大學生作為受過高等教育的高素質人才,是經濟建設的主要參與者,其法律素養的高低對國家的經濟發展影響甚大:法律素養高,則會促進經濟發展;反之,則會阻礙經濟發展。因此加強大學生的法治教育有利于促進經濟的平穩發展。

3.加強大學生法治教育有利于高校的和諧穩定發展

隨著高校的大力擴招,大學生數量不斷增多,同時高校的自由度也在不斷增大,因此高校的管理難度越來越大。近十年來,大學生犯罪的案例不斷增多,而且愈演愈烈。小到打架斗毆,偷盜搶劫,大到投毒、砍人、撞人、,其行為令人發指。在這樣的情況下,加強對大學生的法治教育勢在必行。只有讓大學具備了較高的法律素養,高校才能有效對大學生進行管理,這樣高校才能更加安全、穩定。

4.加強大學生法治教育有利于學生個人的全面發展

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到來,高校畢業生人數越來越多,用人單位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要求越來越嚴苛,就業成為一大難題。法律素養作為約束公民行為的一種重要品質,在學生綜合素質中的地位舉足輕重。當大學生學會用法律的標準來要求自己時,他們將會更嚴格地規范自己的行為,具備更好的素質,無論在生活還是工作中都能全面提升自己。因此,法治教育對塑造個體形象意義重大。

三、大學生法治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1.高校法治教育資源缺乏,法律教學存在不足

(1)師資力量匱乏。在師資力量上,法治教育并沒有形成專業師資隊伍,在多數情況下,我國高校的學生培養模式中主要以政治、哲學教師教授法治教育課程,很少有專業專職的法律人才細致化對大學生進行法律素質培養。[2]比較專業的法律教師都集中在法學院,其他學院相關教師甚少,并且大部分非法學院的教師對法律知識也不甚了解。這就導致一個現象:法學類專業學生的法律知識明顯比其他專業的學生強。所以,師資的缺乏直接影響到了法治教育的開展。

(2)教學目標重結果而輕過程。高校在進行法治教育的過程中,只是單純地向學生灌輸法律知識,并不是以提高學生的法律素養為目的。有關法律知識的考核也只是看最后的成績,而不是考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法律精神或者法律理念的掌握程度以及法律素養的提高程度。對法律知識的學習,過程往往比結果更重要。

(3)教學方式重理論而輕實踐。無論何種教學,教學方式的正確與否會直接影響教學效果,法治教育也不例外。但是目前高校的法治教育主要以理論教學為主,而且對大部分學生來說主要是公選課,因此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不高。在課堂授課中,很多學生只為拿到學分,因此并不仔細聽課;即使聽課,也停留在淺顯的理論階段,不能深入理解法律的價值和意義。

(4)教學內容陳舊淺顯。在大部分高校中,學生法律知識的獲得主要是通過《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一書,作為公共課,書中的法律知識部分內容淺顯,學生學到的只是一些皮毛;另外,法律方面的內容“亙古不變”,學生很難了解最新的一些法律條文。法治教育課程的核心在法律條文,而非法治文化背景因素及法學與社會學等學科的整合等。[3]

2.大學生意志相對薄弱,學習態度不端正

大學生一路走來都是在學校度過,社會閱歷少,經驗缺乏,辨別是非的能力差。此外,對法律知識的學習不夠認真。網上的一份隨機小調查顯示,有超過半數的同學表示自己上課沒有認真聽講,甚至于不知道老師講過什么。[4] 這種態度的不端正直接導致法律知識的貧乏。

四、大學生法治教育中存在問題的解決措施

1.營造家庭法律氛圍,父母樹立守法榜樣

家庭是學生的第一個受教育場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因此,家庭的教育氛圍以及父母的言行舉止對法治教育的開展至關重要。在家庭中,父母要做到懂法守法,注意自身的言談舉止,不做違法犯罪的事情。同時,要在平常聊天中向孩子講解一些法律常識,并通過新聞或發生在身邊的一些違法犯罪案例來教育孩子要守法、愛法,通過這些方式來營造一個守法的家庭氛圍,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了解法,接受法,遵守法,為高校的法治教育提供良好的基礎。

2.優化社會環境,重視法治教育

社會是一個大環境,每個人都生活其中。置身在這樣的大環境里,受到的影響跟環境的好壞關系甚大。因此,良好的社會環境對大學生的法治教育也會有一定的影響。一方面,要完善社會法制系統。法制系統是法治教育能夠良好進行的渠道和前提條件,系統有漏洞則整體無法運行;另一方面,加強對執法機關以及政府機關和事業單位的法律管制,保證大學生身邊環境的干凈。

3.高校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促進法治教育

(1)增加法學專業教師,增強教師專業素養。教師作為大學生法治教育的落實者,既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也是影響教學效果的最重要的變量。[5]教師的能力高低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的效果。因此,一定要提高法學教師的專業能力,定期對教師進行培養和考核,使教師保持高水準的專業能力。此外,可以給教師合理的時間進行進修,幫助其提高自身的專業能力。另一方面,要適當擴充法學教師數量,以便向其他專業的學生講授法律專業知識。

(2)合理設計課程,提高法治教學效果。對在校大學生來講,課程是培養學生能力,提高其認識的重要載體,因此,必須夯實課程建設。首先,原有的道德法律類課程繼續保留,這樣可以將道德和法律結合起來進行教育,用道德輔助法治教育;其次,要增加新的法律類課程,包括基本的法律常識課程、關乎學生安全的日常法律課程以及與專業相關的法律課程。基本的法律課程可以作為公選課,但是專業法律類課程要作為必修課;最后,增加法學課程的課時。在保證專業課學習的同時,要適當增加法律課程的學習課時,保證學生積累法律知識。

(3)變革教學內容,實現與時俱進。教學內容的陳舊嚴重影響了學生對法律知識的學習,因此,一方面,要保留之前一些基礎性的法律知識,對于一些常規性的法律常識必須保留,這是認識法律的關鍵;其他不相關的一些東西則應刪除,以提高知識的實踐性和社會性。另一方面,課程內容應多增加案例,提高內容的趣味性。同時,對學生的權利義務教務要均衡,反對重義務而輕權利的教學。

(4)轉變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效果。首先,要學會利用互聯網、手機等新媒介,提升大學生課堂參與積極性,營造濃厚的課堂學習氛圍,形成踴躍發言的良好課堂環境;可以將傳統講授與多媒體講演相結合,課本知識與實際案例相結合,在課堂上讓學生就案例展開討論、發表看法,甚至可以進行模擬演練。同時,要利用好“第二課堂”,高校要與法院等部門搞好合作關系,讓學生有機會參與公審大會,甚至開庭等,通過真實案例提高學生自身的法律素養。

4.大學生要端正學習態度,提高法律素養

作為法治教育的實施對象和法律學習的主體,大學生的學習態度很重要。一方面,大學生要認識到法律學習的重要性,端正學習態度,切實用心學習法律課程,不能為了通過考試而應付學習;在平常的學習中能夠積極與同學探討相關法律問題,將法律學習作為自身的重要任務之一。另一方面,多多關注與法律相關的新聞,思考法律問題,在學習法律的過程中能夠鍛煉意志,培養法律思維,能夠將法律作為維護自身利益的武器,遇到問題時能用嚴謹的法律邏輯思維來解決問題;對于身邊發生的違法事情能夠主動站出來解決,以提升自己的法律素養,形成法律精神,并且能夠影響他人。

大學生是國家未來的建設者,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承擔著重任,因此,提高其法律素養勢在必行。通過家庭、高校和社會的共同努力,加之大學生自身的學習,相信法治教育工作能更好地開展,大學生違法犯罪的案例會逐漸減少,高校依然會是純凈安全的港灣。

參考文獻:

[1]郝 軍.大學生法治教育探析[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2012.

[2]代明智.論法治教育在高校學生培養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途徑[J].經濟研究導刊,2012,(14):242-244.

[3]董升太.當代大學生法治教育現狀及對策分析[J].菏澤學院學報,2011,(1):109-111.

篇(6)

【關鍵詞】高等中醫藥院校 《法律基礎》 法律信仰教育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二五”中醫藥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高等中醫藥院校醫學學生法律素養現狀與對策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8-0250-02

一、高等中醫藥院校醫學專業學生法律信仰缺失嚴重

近年來,醫患糾紛增多,醫患矛盾增加。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作者對高等中醫藥院校醫學專業學生法律素養,從法律知識、法律意識、法律信仰和法律應用方面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令人震驚:雖然被調查醫學專業學生基本上已經修完《法律基礎》,掌握的法律知識還不錯,法律應用的能力也說得過去,但是法律意識比較淡薄,法律信仰嚴重缺乏,不相信法律在解決社會問題,特別是醫患糾紛中的作用和能力,不相信法律在保護公民和醫療機構權利方面的作用,質疑立法機關的權威性,懷疑執法機關和司法機關的公平性[類似調查結果也可詳見佟曉輝、葉振國、劉偉和楊文君在2008年《中醫教育》第1期發表的《高等中醫藥院校大學生法律意識現狀分析與對策》第18-19頁]。在依法治國成為治國安邦的基本方略和基本國策大背景下,醫學專業學生這種法律信仰狀況令人擔憂。

二、法律信仰嚴重缺乏產生問題的主要原因

早在1997年9月,依法治國就被確定為我國治國安邦的基本方略和基本國策。然而,16年過去了,法律在大學生心目中的地位雖然有所提升,但是遠沒有達到應該有的高度,即將奔赴工作一線的準醫務人員――醫學專業學生有這種現象更值得思考。

(一)當前社會的法律現狀直接影響學生的法律信仰

高等中醫藥院校醫學專業學生法律信仰缺乏,與當前整個社會的法律現狀有直接關系。法律信仰的提升需要“立良法”、“正司法”、“嚴執法”和“重守法”,顯然我們現在還不能完全做到。近年來,我國立法速度不斷地加快,許多法律無人知曉,使得法律形同虛設。司法體制有著明顯的弊端,法律效益低下。執法彈性較大,侵犯百姓權益現象屢見不鮮。上述狀況難以滿足高等中醫藥院校醫學專業學生對法律的期望值,法律被信仰難度較大。

(二)法律基礎教育存在著重知識輕信仰的現象

由于高等中醫藥院校中《法律基礎》或《思想品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時有限,教師上課多半注重對法律知識的講解,極少涉及對法律信仰的教育。從目前常用的《法律基礎》教材內容看,教材內容多是對各個部門法的羅列和簡單介紹,很少以案例和分析問題的方式講解法律,內容極少涉及到大學生法律信仰的教育和訓練。學生修完《法律基礎》這門課,除了法律知識有所增加以外,在法律信仰方面沒有明顯提升。

(三)《法律基礎》教學方法需要進一步改革完善

《法律基礎》作為一門基礎必修課,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重視,也很有人專門探討這門課程的教學方式方法,實際上,這門課程的教學方法對于提高高等中醫藥醫學專業大學生的“法律信仰”十分重要。法律不被信仰則形同虛設,識記再多的法律知識也沒有實際價值。改革和完善《法律基礎》的教學方式,增加案例教學和體驗式教學方法,讓更多的學生參與案件分析[孫健:《增加大學生法律素養的路徑探析》,載于《教育教學論壇》2010年第24期,第42頁],使得學生可以切實感受到法律的權威、法律的威嚴、法律的公平、法律的效力和法律的正義,增強醫學專業學生將來通過法律手段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十分必要。

(四)《法律基礎》教學內容需要進一步合理調整

目前,《法律基礎》教材內容多而全,多為面向所有專業學生的全國材,針對性不強。高等中醫藥院校醫學專業學生,需要有頗具特色內容的《法律基礎》教材。教材內容應當增加與將來工作有關的法律內容,刪減一些實用性不強的章節。《侵權責任法》、《勞動合同法》、《執業醫師法》、《行政與行政訴訟法》、《保險法》等主要內容等應當直接進入《法律基礎》教材,并重點講解。《法理》、《國際法》和《憲法》等課程內容可以簡單一些。總之,大而全的教學內容,導致重點不突出,實用性不強,影響學生法律信仰的提升。

三、高等中醫藥院校《法律基礎》教學改革方向與措施

高等中醫藥院校醫學學生法律信仰缺失,需要從多個方面采取措施,其中加強《法律基礎》課程改革,明確《法律基礎》課程改革方向,確定《法律基礎》課程改革內容,改進《法律基礎》課程教學方法,尤為必要。

(一)《法律基礎》課程改革方向

1.授課內容法律知識與法律信仰并重

法律信仰是法律素養的第一要素,沒有法律信仰,法律將成為一紙空文。采取各種方式,加強高等中醫藥院校《法律基礎》中法律信仰教學內容,使得法律知識與法律信仰都得到加強,提高醫學專業法律素養,對于即將奔赴醫務工作的大學生而言,十分重要。通過傳授、講解和剖析法律知識,使學生對法律有一個全面的、正確的理解。通過案例分析、實證分析和價值分析等方式,提高醫學專業學生的法律知識,并潛移默化地加強他們對法律信仰。總之,傳授、講解和剖析法律知識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加強和加深醫學專業學生對法律的堅定信仰才是最終目的。只有加強了法律信仰,才能正確運用法律,切實提高法律素養,提高風險防范意識和能力,達到《法律基礎》開設的目的。

2.適當增加實用性強的法律教學內容

現在常用的《法律基礎》教程,普遍采取模塊式的安排,將授課內容分為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憲法制度、民事法律制度、刑事法律制度、行政法律制度、訴訟法律制度、國際法律制度等,結構大而全,內容繁多,重點不突出。針對高等中醫藥院校醫學專業學生,《法律基礎》課程可以有所側重,重點培養醫學專業學生的法律信仰,提高學生的權利意識、程序意識、合同意識、風險防范意識和法律成本意識。高等中醫藥院校的《法律基礎》教程,應當緊緊圍繞教育培養目標來編寫,不能像大眾化的《法律基礎》教程那樣針對性不強,全面但重點不突出。適用于幾百個專業背景的《法律基礎》教程,醫學專業學生不感興趣或收益甚微,是難以避免的。

3.增加法律案例教學和實證分析內容

高等中醫藥院校醫學專業學生法律信仰的提升,可以通過適當增加法律案例教學和實證分析來實現。《法律基礎》課程不能填鴨式的灌輸方式,否則,只能讓學生被動接受,甚至可能遭遇學生無言的抵制。以案例教學作為法律教育的主要手段[ 周祿濤、高雪娟、張凱:《高等中醫藥院校學生法律素質培養方法淺析――從社會學的理論視角出發》,載于《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2年3月第15卷第1期,第92頁],讓學生親身感受案例發生的經過,讓法律融于學習之中,增加《法律基礎》的趣味性和實戰性,增加對法律實際功能的理解,提高醫學專業學生法律信仰。當然,法律案例的選擇,也應當更加貼近醫學專業學生將來的工作環境。法律實證分析主要是針對醫藥衛生領域的現象和問題,運用法律的手段分析論證并提出解決方案。通過對現行立法的分析,讓學生感受到法律對社會關系調整的作用,增強學生對法律的認同和信仰。

4.課程開設的形式應當多元化

提高醫學專業學生對法律的興趣,課程開設形式應多樣化[萬筱萍:《新時代大學生法學素質的培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建設》,載于《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2年第3期,第108頁]。形式服務于內容,高等中醫藥院校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方法開展《法律基礎》教學,有助于提高醫學專業學生的法律認同和信仰。目前,醫學專業學生對法律的不認同,有抵觸或者懷疑態度,需要采取多元化的手段,利用新媒體技術,通過視頻、動畫、PPT講解和小組討論等形式,潛移默化地影響或改變大學生對法律的認知,逐漸提高醫學專業學生對法律的認同和信仰。

(二)《法律基礎》教學改革措施

1.專門設立法律信仰培育與體驗模塊

高等中醫藥院校《法律基礎》授課內容應當實現法律知識與法律信仰并重,應當對提升法律信仰的內容進行模塊化處理,專門設立培育和提高法律信仰的內容。通過案例展示、實際參與、小組討論、師生互動等環節,加深學生對法律內容的理解,提升學生對法律規定的認識,破解學生對現行法律的誤解,實現醫學專業學生逐漸提高法律信仰的目的。在現行《法律基礎》課程的基礎上,可以在每一章節的最后設置有意設立“法律信仰培育與體驗模塊”,通過正面素材展示,反面教訓警示等內容,增加學生對法律權威性、科學性、實用性、嚴肅性和強制性的認同,逐步改變對法律的不信任[ 周祿濤、高雪娟、張凱:《高等中醫藥院校學生法律素質培養方法淺析――從社會學的理論視角出發》,載于《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2年3月第15卷第1期,第91頁]。

2.增加醫藥衛生領域法律法規并提高內容的實用性

對于目前高等中醫藥院校《法律基礎》教材內容針對性不強問題,可以從教材結構、教材內容、教材風格等方面進行改革。教材結構方面,需要單獨增加一些頗具特色內容的章節,例如《侵權責任法》、《勞動合同法》、《執業醫師法》、《仲裁法》、《保險法》等;教材內容方面,除了簡單原理介紹和法條分析之外,應當適當增加“案例分析”、“小組討論”、“專家提示”、“判例解讀”等內容;教材風格方面,可以適當增加教材的活潑性、趣味性,實現形式上圖文并茂,內容上生動活潑,改變學生們對法律的錯誤認識――法律是一門死記硬背、枯燥無味的學科,恢復學生學習《法律基礎》的原動力。

3.強化案例分析教學提高法律信仰

高等中醫藥院校《法律課程》中強化案例分析,可以逐漸提高醫學專業學生對法律的認知、認同和信仰。通過剖析醫務人員實際工作中發生的案例,從民事法律、刑事法律、行政法律等角度對案例進行全面解讀,并結合現行法律規定進行評判,讓學生可以切身感受到活生生的法律,提高學生對法律知識、法律規定、法律運作的正確認識,提高學生們對法律的信仰。

4.開展實證分析教學堅定法律信仰

以法律問題為中心開展多角度的實證分析,可以讓學生參與到“模擬立法”、“模擬執法”和“模擬司法”中來,提高并堅定高等中醫藥院校醫學專業學生的法律信仰。把自己舍身處理地當做“立法專家”、“執法人員”和“司法人員”處理現實問題,思考如何去立法、執法和司法,加深對我們現階段立法、執法和司法的認識,有利于堅定法律信仰。

四、結論

高等中醫藥院校醫學專業學生法律素養的提高,關鍵在于法律信仰的提升。雖然我國現階段立法、執法和司法尚有不完善的地方,可能會直接影響大學生對法律的信仰,但是,開展法律基礎教育,加強《法律基礎》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改革,有利于緩解醫學專業學生將來工作對法律的強烈需要與法律信仰缺失之間是矛盾。因此,加強高等中醫藥院校《法律基礎》課程中法律信仰教育,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1]佟曉輝、葉振國、劉偉、楊文君:《高等中醫藥院校大學生法律意識現狀分析與對策》,2008年《中醫教育》第1期,第18-19頁。

[2]孫健:《增加大學生法律素養的路徑探析》,載于《教育教學論壇》2010年第24期,第42頁。

[3]周祿濤、高雪娟、張凱:《高等中醫藥院校學生法律素質培養方法淺析――從社會學的理論視角出發》,載于《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2年3月第15卷第1期,第92頁。

[4]萬筱萍:《新時代大學生法學素質的培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建設》,載于《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2年第3期,第108頁。

[5]周祿濤、高雪娟、張凱:《高等中醫藥院校學生法律素質培養方法淺析――從社會學的理論視角出發》,載于《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2年3月第15卷第1期,第91頁。

作者簡介:

楊逢柱,男,法學博士,講師,北京中醫藥大學人文學院法律系副主任。研究方向為:醫藥衛生法學和國際經濟法學。

林建平,男,中醫學學士,副研究員,北京中醫藥大學人文學院黨總支書記。研究方向為:醫藥衛生法學和中醫教育。

篇(7)

【關鍵詞】法制 法制觀 法律信仰 法制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3-0004-03

大學生的法制觀,即大學生關于法律這一社會現象的看法和根本觀點,是在一定思想的指導下,表現出來的心理特點和思想傾向。大學生是國家未來發展的中流砥柱,是依法治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中堅力量。因此,真實了解大學生法制觀的現狀,探究健全大學生法制觀的方法和途徑對依法治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為直接、真實地了解大學生法制觀的現狀,我們設計了調查問卷,并在廣州大學城的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10所高校進行了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1000份,回收問卷總數986份,其中有效問卷984份,按性別分為:男生526份,女生458份;按年級分為:大一256份,大二245份,大三246份,大四237份。用統計分析工具SPSS v19對問卷進行統計,分析結論如下。

一 大學生法制觀的現狀

調查表明,大學生具備一定的法律常識,但還沒形成運用法律的習慣;沒有充分認識法律的重要作用,對法律的權威缺乏信任;影響因素眾多,法制觀念有待提高。

1.大學生具備一定的法律常識,但沒有形成運用法律的習慣

調查表明,大學生普遍具備一定的法律知識,憲法、民法、刑法和經濟法是大學生了解最多的部門法。在調查中,認為自己了解的所有法律知識最多的是憲法的占29.7%;認為自己了解的法律知識最多的是刑法的占15.7%;認為自己了解最多的是民法的占25.3%;認為自己了解最多的是經濟法的占12.5%。調查還表明,大學生對法律機關的職責,也有一定的了解。當被要求區分各法律機關的職責時,702名同學選擇了正確答案,認為“公安機關是執行機關之一”,占71.3%。這些調查顯示,經過法制教育,大學生具備一定的法律知識,有一定的法律素養。

了解、學習法律,最終是為了用法,但調查表明:當代大學生沒有將運用法律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當成一種習慣。在各個結果中,大學生們的行為選擇充滿了實用性和功利性。當被問到過馬路時,遇到紅燈,而路上恰好沒車,也沒交警,選擇也和別人一樣走過去的占51.3%,站在原地等綠燈亮了再走的占48.7%。在對“明知某種行為是違法的(不包括犯罪),但有好處”這個問題的回答,更表現出大學生的功利性,即是否違法取決于利益的大小,29.4%的大學生權衡利弊大小后再決定,24.5%認為取決于對社會或他人的危害程度,僅有46.1%的大學生堅決不做。對“如果你是某區人大代表,現在要投票選舉人大代表,你會如何做”這一問題的回答,同樣可以看出當代大學生還沒有形成用法的習慣,沒有好好珍惜法律賦予每個公民的權利,認為“自己一定會去投票的”只占33.7%,“不會去的”占25.7%,“看自己是否有時間的”占40.9%。

2.沒有充分認識法律的重要作用,對法律的權威缺乏信任

法律是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維護社會穩定和促進社會發展的保證。“低估甚至否認它的作用必將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帶來極大的損害”。但調查顯示,被問及“您認為維護社會文明、秩序穩定、人民安康主要靠什么”時,僅41.7%的學生認為主要靠法律,有25.2%的學生選擇“道德”,14.7%的學生選擇“物質實力的增長”,還有學生選擇“金錢權力”、“宗教”、“教育”等。在對“您認為法律能維護您的切身利益嗎”這一問題時,僅有27.1%的大學生相信法律能維護他們的切身利益,30.5%的大學生認為“法律越來越成為有錢人和有權人的代表”,29.5%的大學生認為法律現在還不能維護他們的切身利益,12%的大學生覺得“說不清”,也就是說72.9%的同學對法律在我國現代生活中的權威地位持懷疑態度,對法律的權威缺乏信心。

由此可見,相當部分的大學生對法律在國家、社會的發展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認識還不夠,對法律權威缺乏信任,法律的權威感仍未樹立,大學生對法律在處理日常糾紛、維護自身利益方面的信心仍然不足。

3.影響因素眾多,法制觀念有待提高

通過調查發現,我國德大于法、權力至上的思想、人情、傳統習慣等對大學生法制觀的形成起著不容忽視的消極作用,這些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導著大學生的法律行為。

當被問到“您對自己采取某一行為時是基于什么標準”時,61.7%的大學生采取行為的標準是基于道德,僅12.7%的大學生是基于法律。對于法與權(錢)的關系,有18.1%的同學認為只要有錢,犯法就可以沒事,10.8%的同學表示不好說。當被問及“明知同學做了違法的事情,您會主動向公

安機關匯報嗎”,回答主動向有關部門匯報的只占43.5%,56.5%的大學生選擇不會匯報。對于父債子還,有14.9%的同學認為父債子還是天經地義的事情,自古以來就是如此。這些都表明,不管現實生活中存在什么原因,人情也好、習慣也好,大學生的法制觀呈現出兩極化的差異,有部分同學法制觀念較強,有不少同學法制觀念較弱,尚有待進一步的提高。

二 大學生法制觀存在差距的原因

大學生法制觀存在偏差是有多方面原因的,分析起來,中國傳統人治思想的影響,現代社會法治腐敗導致的社會法治文化的缺失以及長期以來法制教育定位不清、方法陳舊、法制實踐的缺位等都是大學生法制觀存在偏差的原因。

1.“人治”思想的延續

“人治”是一個與法治相對的概念,在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中,人治思想長期存在,影響深遠。歷史上,儒家雖沒有明確提出“人治”的概念,但實際上是倡導“人治”的,即孔子認為的“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政息”,荀子和孟子不僅堅持“人治”,而且論述更完整。荀子認為治理國家的關鍵是人而不是法,即“有人治,無法治”。孟子主張,“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國定矣”。法家的“任法而治”并不是現代意義上的“法治”,仍然是維護封建君主專制之下的“法治”,即法律只是維護封建專制的一種工具和手段。君主專制的結果必然就是君主的言論即是法律,統治階級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權,正所謂“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正如張中秋先生所說:“人治通過法律控制社會,但是法律始終不是社會和權力的基礎,而是國家最高權力的工具,權力終究大于法律。”“人治”思想對我國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政治、經濟和社會關系三方面。在政治方面,權大于法、等現象長期存在,影響深遠。在經濟方面,錢權交易、、地方保護主義等現象也嚴重制約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正常運行;在社會關系方面,辦事靠人情、成事靠找關系,拉幫結派、任人唯親等,重人情、講關系、愛面子的熟人社會傳統仍然在現代社會中有一定的影響。

2.法制腐敗的現實導致法律信仰失范

法制腐敗會導致大學生法律信仰的失范。首先,法制腐敗不利于大學生法律信仰的形成。正如蘇力所說:“信仰法律并不是一種言詞的表白,一種決心,而必須是一種身心的投入;而且由于法律是一種社會全民的事業,因此對法律的信仰甚至也不是某個或某些個體的心靈活動,而是整個社會的實踐顯示出的對法律的尊重和倚重。”只有外在的法律真正訴之于人性,符合人的心理或情感,并由衷敬重法律、信仰法律時,法律才能根植于人的內心,被人們真正信仰和信賴,才能有力量,才能真正發揮其在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作用。其次,會影響大學生學法、用法、護法系統產生故障。大學生認為法律具有“有用性”時才會去運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權益,才會切身體驗到法律的價值和作用,從而信任法律。但由于人治思想在我國當今社會仍然普遍存在,且經常有“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等案例出現,使大學生對通過法律途徑維護合法權益是否能達到預期結果產生了懷疑。尤其是在“人治”傳統思想影響下,某些單位或國家公職人員的一些做法有悖法理、有悖于法律精神時,讓大學生通過耳濡目染的實際生活確切感受到權大于法,法不如權,法與自己的權利和生活格格不入,從而影響大學生法律素質的養成。

3.法制教育的低效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是當前對大學生進行法律素質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多年來的教學效果是明顯的,取得了巨大成績。但是,目前法制教育與法制實踐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影響著大學生正確的法制觀的形成。首先,將法制教育等同于法律知識的教育。教育的目標就是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不斷提高人的素質。但目前法律教學中,師生的教學活動仍然主要是圍繞法律具體制度、條文展開教學,以已有法律知識的傳授為主要教學目標,缺乏系統的法律意識教育。其次,教學方法仍以課堂灌輸為主,缺乏實踐機會。目前老師在臺上講,學生在臺下聽的方式,是一種單向的、填鴨式的傳授,師生之間在課堂上很少開展討論或任何形式的交流,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系統的知識傳授占用了絕大部分的教學時間,沒有給學生提供實踐機會。再次,以筆試為主要評估手段。筆試仍然是“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成績評定方式,而且考試中較多的是對記憶力檢測,不是對分析能力的測試,測試強調的僅僅是結論或分數而不是過程。

三 健全大學生法制觀的對策

大學生法制觀的建立健全是一個系統工程。法制教育是樹立健全法制觀的基本途徑,社會實踐是培養大學生法律自覺的最有效的方式,法治環境是大學生健全法制觀的外部條件。

1.完善法制教育

傳統的大學生法制教育存在諸多不足,不能適應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對大學生法制觀提出的需要,只有不斷完善大學生法制教育,才能促進大學生建立正確的法制觀。

第一,調整法制教育的目標。法制教育的價值在于倡導法治精神,以確認法律的權威和至上性、培植法律信仰為核心。因此,在高校法制教學的實踐中,應該以培育學生的法治信仰作為法制教育的核心目標。培養大學生的法治信仰,首先,要培養大學生“法律至上”的觀念,讓他們自愿自覺地守法、護法和用法,使他們將對法律的感性認識內化為自己的精神意志。其次,要培養大學生的權利義務觀。引導大學生將對法治精神的理解與認同運用到自己的行動之中。最后,要培養大學生的自覺守法、用法、護法行為習慣。此處所說的“守法行為”是指大學生的自覺、自愿的守法行為,還包括用法和護法,即當自己的權益受到侵害時,能主動用法律維護自己的權益,當法律的權威遭到踐踏時,能主動維護法律的尊嚴與權威。

第二,改善教學方法。教師應變灌輸式教學為啟發式教學,尊重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法制教育的效果。可結合社會熱點問題進行案例教學,充分利用多媒體,拓展法制教育的內容,將法制教育與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業指導教育等結合,以提高法制教育的實效性。

2.加強法制實踐

加強社會實踐力度有利于提高大學生學習法律的自覺性,但僅靠學校的努力是不夠的,還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

第一,建立法制實踐基地。(1)建立校內實踐基地。學校設立專門的法制教育場所,如“模擬法庭”,讓學生通過法庭調查、法庭辯護等模擬活動感受法庭的神圣。(2)建立校外實踐基地。高校與公安機關、人民法院等建立合作關系,定期組織學生到這些部門去見習、實習,完成一定學時的學習。

第二,開展診所式法律教育活動。就是仿效醫學院利用診所培養實習醫生的形式,通過診所教師指導學生參與法律實際應用,學生通過辦理真實案件,參與案件的全部過程和細節,訓練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技巧,培養學生的判斷力,并深刻理解法律和律師的社會角色。學生通過相關學習,在法律診所中進行案例的模擬操作,使用法律的能力得到提高。

第三,組建法律社團,開展法律特色校園文化活動。學校可以鼓勵學生組建如法律文書寫作協會、法律辯論協會、普法協會等法律社團,進一步激發大學生學習法律的熱情,并委派專門的老師對這些社團的活動加以指導,拓寬大學生法律知識,培養法律能力。

3.優化法制環境

環境以其自身獨特的形象潛移默化地感染人、熏陶人,使人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教育和影響。良好的環境是大學生形成正確法制觀的重要保證。對大學生觀念形成影響較大的法治環境主要包括家庭環境、校園環境和社會環境。

第一,重視和完善家庭教育。完善家庭教育,首先,家長要杜絕“教育就是學校的事情”的思想,積極主動地承擔起家庭教育的重任。其次,家長要不斷提升自身的法律素養。父母的思想觀念、道德觀念、價值取向等給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法制觀,很重要的是家長要不斷提升自身的法律素養,做孩子的榜樣。

第二,嚴格依法治校,給大學生最直接的體驗。校園是培養和教育人才的重要場所,校園環境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條件,校園環境的優劣對養成大學生良好的道德素養和健康的人格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依法治校可采取以下措施:(1)樹立依法治校的理念,做到在處理事務的過程中遵循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充分尊重教師和學生的權益,形成學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圍。(2)建立完善的規章制度。做到事事有相應的規章制度,事事按照規章制度的流程辦理。尤其是規章制度涉及學生時,要通過各種途徑讓學生參與討論和制定。(3)管理方式法治化。在學生教育管理方面,充分發揮法制的作用,按程序辦事。充分尊重學生的知情權,為違紀學生建立申訴機制。學校應將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寓于日常的管理中,通過嚴格的紀律和管理向大學生滲透法制教育、灌輸法律意識、培養法律素質,從而促進大學生形成正確的法制觀。

第三,全社會營造良好的法治文化氛圍。人是社會性的動物,人生活在社會中不可能單獨存在,社會環境對人的成長成才有重要影響。因此,杜絕法制腐敗、加強大眾傳媒的法制宣傳是營造良好的法治文化氛圍,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法制觀的重要手段。首先,要杜絕法制腐敗。要不斷提高法律從業人員素質,加快司法體制改革,加強法律監督。其次,大眾傳媒要加強法治宣傳。大眾傳媒在所有的環境要素中,導向最為鮮明,也是影響人的思想和行為的主要環境因素。大眾傳媒的內容是否在宣傳法治文化的價值,對大學生形成正確的法制觀有直接的影響。大眾傳媒可通過建立專門的法制欄目,講解與大學生學習、工作、生活息息相關的法律知識,通過精彩的案例分析、故事重現等傳播法律知識,培育大學生正確的法制觀。

依法治國以及和諧社會的建立,都呼吁全體公民有較高的法律素養,大學生是國家的未來的中堅力量,大學生法制觀是否健全直接影響著國家未來的中流砥柱法律素養的高低。因此,在今后大學生法制觀的培育上,務必要完善法制教育、加強法制實踐和優化法制環境,不斷健全大學生法制觀,培養高素質的中國公民。

注 釋

①沈宗靈.法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92

②《中庸·問政》

③《荀子·君道篇》

④《孟子·離婁上》

⑤《禮記·曲禮上》

⑥張中秋著.中西法律文化比較研究(第四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295

⑦蘇力.法律如何信仰——《法律與宗教》讀后[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

⑧郭英華.診所式法律教育模式淺探[J].江蘇高教,2005(3)

⑨陳萬柏等主編.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新編[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292

10李輝著.大學生環境適應優化理論與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31

參考文獻

[1]張中秋著.中西法律文化比較研究(第四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2]周天瑋著.法治理想國——蘇格拉底與孟子的虛擬對話[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日韩色在线影院性色| 亚洲成色www久久网站夜月| 蜜桃精品成人影片| 人妻巨大乳挤奶水hd免费看|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av| 久久精品国产99精品国产亚洲性色| 越南丰满bbwbbw| av综合网男人的天堂| av色国产色拍| 伊人婷婷色香五月综合缴缴情| 少妇spa推油被扣高潮| 午夜不卡久久精品无码免费|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9999高清| 亚洲av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欧美久久久精品影院| 苍井空浴缸大战猛男120分钟| 色欲国产麻豆一精品一av一免费| 亚洲爆乳少妇无码激情| 女人自熨全过程直播| 免费人成自慰网站|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忘忧草18| 丰满少妇被粗大的猛烈进出视频|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不卡| 人人妻人人藻人人爽欧美一区|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免费| 少妇被粗大的猛烈进出视频| 人妻一本久道久久综合久久鬼色 | 国产精品9999久久久久| 亚洲啪啪综合av一区| 国产无av码在线观看| 亚洲伊人色欲综合网| 亚洲成av人片乱码色午夜| 欧美喷潮久久久xxxxx| 亚洲日本天堂在线| 中国凸偷窥xxxx自由视频| 亚洲最大激情中文字幕|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免费不卡在线观看av|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