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19 04:31:3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大學生健康教育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 創傷和損傷;健康教育;需求評估;學生
【中圖分類號】R 179R 161.5G 479R 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 號】1000-9817(2007)06-0498-03
Demand Assessment on Heath Education of Injury Among Undergraduates/ LIU Ting-jie*, LV Wang-sheng, ZHANG Ke-ming, et al. * Hangzhou Teache r Training College, Hangzhou(310018),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demands of health educa tion on injury among undergraduates and to provide guidance for the health promo tion.Methods An anonymously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 d among a random sample of 839 undergraduates.Results The inci dence rates of burning,fracture,acute stain, violent injury and falling for thePE speci alty students were higher than others.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of injury inci dence was found among the students of different specialties. The awareness rateabout injury was at a low level, about 95.6% undergraduates were eager to get kn owledge about injury. The way of obtaining knowledge about injury mainly were ne wspaper, magazine, broadcast , television and their parents.Conclusion The health education on injury is needed and positive, but the impactis poor. The education on health and skills need to be strengthened in universi ties.
【Key words】 Wounds and injuries;Health education;Need assessm ent;Students
大學生是傷害的高危人群[1]。對大學生健康教育是預防傷害的重要措施。大學生通過健康教育,可提高對預防運動損傷的認識,提高自救、互救的能力,增強預防運動 損傷主觀能動性,從而減少校內運動損傷的發生。健康教育還可以開啟和調適大學生的心理 ,消除大學生的心理障礙,避免心理障礙導致的傷害[2]。為了解大學生傷害健康 教育的需求,以便更有效地開展健康教育工作,筆者于2005年11-12月對杭州某綜合性大學 文、理、工、醫學、體育和藝術學院一~四年級大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
1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對杭州某綜合性大學一~四年級本科學生按照學科和年級進行分 層整群抽樣,抽取文科、理科、醫學、工科、體育和藝術類專業24個班的全體學生為樣本, 對抽取班級的每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880份,回收有效問卷839份,有效回收率 為95.3%。調查對象年齡最小18歲,最大23歲,平均(20.89±1.46)歲。其中男生251名,女 生588名;文科生138名,理科生136名,工科生153名,醫學生141名,藝術類學生128名,體 育類學生143名;一年級學生232名,二年級學生237名,三年級學生188名,四年級學生182 名;來自于城市的學生227名,來自于鄉鎮的學生287名,來自于農村的學生325名。
1.2 方法 根據研究目的自行設計調查問卷,并經預調查后確定。內容包括 4個部分:傷害的發生及遭遇情況、自救及互救的能力、對傷害的態度及相關行為傾向、對 急救知識和技能培訓的需求等。采用匿名答卷方式,問卷由經過培訓的調查員當場發放并收 回。采用SPSS 10.0統計分析軟件進行數據整理與分析。
2結果
2.1 大學生傷害發生(遭遇)情況 被調查的839名大學生,在近2 a,50% 以上發生過灼燙傷和手外傷,40%以上遭遇過觸電、中暑和急性扭傷,20.6%發生過骨折,發 生或遭遇過煤氣中毒、暴力傷和高空墜落傷的不到10%。對不同性別、專業、年級、來源學 生的傷害發生(遭遇)情況進行比較,結果顯示,除煤氣中毒、中暑和灼燙傷外,男生的傷害 發生(遭遇)次數均高于女生;體育類專業大學生灼燙傷、骨折、急性扭傷、暴力傷和高空墜 落傷的發生(遭遇)次數均高于其他專業學生;來自于鄉鎮和農村的大學生觸電的發生次數高 于來自于城市的學生,來自于城市的大學生急性扭傷的發生次數高于來自于鄉鎮和農村的學 生;不同年級大學生傷害的發生(遭遇)次數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2。
2.2 自救及互救能力評估 調查顯示,除觸電、煤氣中毒的急救 知識(技能)掌握正確率在80%以外,其余正確率均較低。見表3。
2.3 對傷害的態度及相關行為傾向 55.1%的大學生認為傷害的危險性大或 很大,19.4%的大學生認為傷害的后果會致殘,69.6%的大學生參加了傷害保險,91.1%的大 學生認為參加傷害保險非常必要或必要,89.5%的大學生表示學習了傷害的自救與互救技能 后會進行傳授。見表4。
2.4 對急救知識和技能培訓的需求 53.5%的大學生認為進行傷害急救知識 的培訓非常必要,42.1%認為必要,2.1%認為沒必要,2.3%不清楚;28.4%的大學生在大學期 間學過傷害急救的相關課程;15.3%的學生知道學校已開設傷害急救的相關課程,其中0.5% 對學校已開設的傷害急救的相關課程表示非常滿意,5.2%表示滿意,8.6%表示一般,0.8%表 示不滿意,0.2%表示非常不滿意。平時獲取傷害急救知識的主要來源按順序分別為報紙 雜志(46.7%)、廣播電視(42.8%)、父母(32.5%)、宣傳手冊(24.6%)、網絡(21 .8%)、親朋好友(20.9%)、醫護人員(15.6%)、學校教育(13.0%)。
3討論
3.1 大學生對傷害健康教育的需求 目前,傷害已成為我國居民的主要死因 之一,不僅加大了直接醫療費用的支出,而且造成潛在生產力的巨大損失[3]。預 防傷害的發生,降低其危害程度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廣泛開展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4]。宋玉梅等[5]提出:預防和控制大學生傷害關鍵在于強化大學生的安全衛生 教育,開展傷害方面知識講座,提高大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和養成良好的行為。如果采取科 學的方法,傷害不僅是可以預防和控制的,而且其效果是顯著的[3]。同時,通過 大學生對身邊民眾的影響,可以提高整個社會人群的傷害應急處理能力。
調查發現,大學生傷害的發生主要有灼燙傷、手外傷,其次為觸電、中暑和急性扭傷,骨折 、煤氣中毒、暴力傷和高空墜落傷相對較少;除觸電、煤氣中毒外,大學生的傷害自救與互 救能力均較差。一方面可能與觸電、煤氣中毒的急救技能較普及有關;另一方面,可能與某 些傷害如高空墜落傷、創傷出血的現場止血、灼燙傷及骨折的應急救護技能較為專業有關。 提示大學生的傷害知曉和技能掌握仍處于較低水平,應將高空墜落傷、游泳、患者無意識、 急性扭傷、手外傷、暴力傷、創傷出血、中暑、灼燙傷及骨折的預防知識納入健康教育范疇 。
調查結果表明,認為傷害的危險性大或很大的大學生占到50%以上,但認為傷害的后果會致 殘的大學生僅占19.4%。據此,在對大學生進行傷害急救健康教育時,關于傷害的后果方面 應著重加強。
3.2 大學生對于傷害的健康教育具有較高的主動性 調查結果顯示,近70% 的大學生參加了傷害保險;大多數大學生認為參加傷害保險非常必要或必要;大多數大學生 表示學習了傷害的自救與互救技能后會進行傳授;幾乎所有的大學生都認為進行傷害急救知 識的培訓非常必要或必要;僅有1/3的大學生在大學期間學習過傷害急救的相關課程;15.3% 的學生知道學校已開設傷害急救的相關課程,其中僅有5.7%的學生對該課程表示滿意;大學 生平時獲取傷害急救知識的主要來源是報紙雜志、廣播電視和父母。
根據知信行(KABP)模式、健康信念(HBM)模式和行為改變階段(SCM)模式[6],目前 ,大部分大學生已經知覺到傷害的威脅,具備了自愿采納有益健康行為的前提條件;但進一 步認識到傷害后果嚴重性的只占少數,大多數的學生有一個正向期望,并處于打算轉變階段 和轉變準備階段。因此,健康教育工作者需要抓住時期,充分利用社會網絡提供多方位的社 會支持,以更好地達到教育效果,降低傷害對大學生的威脅,減少損害,降低傷殘率,提高 大學生的生命質量。
調查還發現,不同性別、不同專業、不同來源的大學生傷害發生(遭遇)情況不同,這與有關 研究結果[2,7-9]一致。因此,應根據不同需求,分階段、有步驟、多形式地進行 大學生傷害的健康促進[10]。
綜上所述,大學生對于傷害的健康教育具有較高的需求性和主動性,大學生的傷害預防知識 應重點納入健康教育范疇。但目前大學生所獲得的健康教育效果較差,尤其是來自于醫護人 員、學校方面提供的專業知識、技能教育急需加強。在傷害的健康促進中,應針對大學生素 質較好、接受新知識能力強的特點,調動醫學院校的理論資源和醫院的實踐技能,在大學生 中開展傷害的急救知識講座與培訓,提高大學生的傷害急救能力。
4參考文獻
[1]李超英,余學軍.大學生傷害的現狀與防治.高校保健醫學研究與實踐,2006,3(1 ):56-58.
[2]鄧秋生.2003屆畢業生意外傷害的流行病學研究.實用預防醫學,2004,11(6):1 256 -1 261.
[3]王聲(氵勇).我國的傷害流行病學研究急需開展.中 華流行病學雜志,1997,18(3):131-133.
[4]張愛蓮,韓穎.健康教育在預防意外傷害中的作用.中國健康教育,2004,20(8):15 2.
[5]宋玉梅,陳道俊,尹婧,等.合肥市大學生傷害流行病學特征.中國學校衛生,2002 ,23(3):267-268.
[6]馬驍.健康教育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9-65.
[7]朱佳佩,彭寧寧,周月芳,等.上海市大學生傷害相關行為狀況.中國校醫,2006,2 0(3):228-231.
[8]孫海雙,郭紅霞,王勇,等.洛陽市部分大學生運動傷害發生情況調查.預防醫學論 壇,2006,12(4):421-422.
[9]胡高樓,陳根芝.健康教育對預防大學生體育運動損傷的效果評價.中國健康教育,2 005,21(3):139-140.
[10] 覃思,王聲(氵勇).穗港澳大學生急救知識 認知情況及其影響因素分析.湖北民族學院學報,2005,22(3):20-22.
目前看來,中國正位于構建社會主義經濟市場體系、全面實施社會主義現代化戰略目標的重要時刻,社會形式產生了復雜又深遠的變化,為如今的全面構建小康社會這一目標,需要更多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不但要具備優秀的思想道德品質、文化水平和專業水準及良好的身體素質,還要具備一定的心理素質。怎么有效的引導大學生在觀點、學識、能力、心理等方面盡快順應變化,提高水平,是各大高校重點研討和解決的新問題。大學生應當提高健康教育,以具備適應社會變化的生存能力,培養大學生擁有優秀的人格心理素質,激發他們的心理素質和思想品德、文化素養、專業水平和心理素質等和諧發展,加強培養和創造全方位適應的小康社會所需求的高素質、高體質的高級專業人才,發揮了重要作用。提升大學生健康教育工作是目前情勢下全方位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對素質教育的實施具有重要作用,是促使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重點途徑和方法。
二、大學生的健康教育基本現狀
健康教育是高等學校對在校大學生加強綜合素質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層次人才的重要組成部分。世界衛生組織關于健康的定義是:“不但沒有疾病,而且具有健全的生理心理狀態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睘榇耍瑢W校應針對學生的德、智、體、美全面培養。然而,現階段的大學生健康教育卻狹窄而單調。健康教育宣傳力度嚴重不足。雖然大學生已進入人生發展的鼎盛時期,但其缺乏社會生活的磨練,思想比較天真,易于情緒化,心理承受能力較弱,控制能力較差,自覺進行自我健康教育和健康發展困難。因此學校仍應扮演好監督、督促的角色,加強健康教育宣傳,采取切實可行、有效的健康教育對策,引導學生全面發展。
關于健康教育的相關活動過少。大學對于部分大學生來說是曾經夢想的天堂,進入大學猶如獲得了自由,獲得了可以真正主宰自己的權利。缺少對大學的正確認識和合理規劃,開始放縱自己,荒廢青春。在大學中,許多學校較少開展健康教育活動,使許多學生不能有效的進行自我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教學方法不合理。在大學中,健康教育這門課程已被同學們定為“必逃課“。單純的理論灌輸使得課堂顯得極其乏味,同學們提不起興趣,索性離開教室,或者在課堂上睡覺、玩手機。同學們不在乎的態度也使得授課老師失去講課的動力,老師的授課激情和效率嚴重降低,如此惡性循環,阻礙學校健康教育的良好發展。
三、情況分析
在大學生健康教育的認識上,一些學校對新形勢下大學生健康教育工作的任務、特點和規律等,還缺乏足夠的認識和研究。相當大一部分教育者特別是教育主管部門的領導不了解大學生健康教育工作的意義,缺乏大學生健康教育的基本常識,沒有把這項工作放到應有的重要位置上,甚至對還對大學生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種種誤解和偏見,沒有真正確立大學生健康教育在學校教育中的不可替代的地位,不少人將大學生健康教育與思想工作混為一談。大學健康教育老師專業素質缺乏,師資隊伍是學校順利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障,也是此項工作的關鍵環節,學校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素質高低將直接影響到學校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然而,且前我國高校健康教育師資隊伍問題突出也是不爭的事實。其一,數量嚴重短缺。其二,專業素質普遍不高。
目前我國高校健康教育教師大多數是“半路出家”,有的是各學科教師兼任,有的是學生管理干部兼職,有的則是來源于基層德育室、科研室的研究人員。這些人員雖有豐富的實踐經驗,但缺乏系統的教育專業理論。從實際效果看,其中大多數也很難勝任健康教育工作。另外當前我國也缺乏規范的高校心理輔導員督導制度,許多輔導員缺乏必要的督導訓練,因能力不足及個人日常生活問題而產生的壓力與焦慮過大,導致輔導員本身工作效能下降。
四、措施與建議
大學生健康教育包括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生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涉及大學生心理學、德育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發展心理學、醫學心理學、咨詢心理學、咨詢、職業指導以及各種研究方法等,同時,可舉辦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活動。生理健康教育是指普及健康與疾病的區別與聯系,提高對疾病預防的教育,主要針對青少年多發病、傳染病、艾滋病及性病的預防和教育??赏ㄟ^舉辦專題講座、圖文、影視觀摩等形式進行。但許多學校對健康教育不夠重視,并未開展相關的課程,同時大學生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資格認證體系仍未開發完整,對其規范性還處于完善階段。為了提升大學生健康教育工作的質量,避免出現因為失誤而給大學生健康教育工作發展帶來不好的影響,就需要采取相關的措施,保證大學生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素質,其中首要的工作是確定大學生健康教育者的任職資格。大學生健康教育研究離不開信息交流,但就我國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國大學生健康教育工作者缺乏必要的相互聯系和信息交流,難以獲得健康教育的最新信息。
大學生的健康教育又是一項非常繁瑣的系統教育項目,是指通過對大學生進行心理上和身體上以及與健康有關的知識教育,培養其良好的生活方式,糾正以往不良的生活習慣。對在校大學生進行有組織、有計劃、目的性明確的教育活動,培養其良好的衛生態度,促使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從而使其擁有一個健康的體魄和心理。通過對大學生健康教育的普及,提升承受能力和以及社會生活的適應能力。
我國高校大學生健康教育發展呈現出的幾個特點:第一、以高校為單位進行大學生健康教育實踐。在學校領導的重視下,高校和科研合作,進行大學生健康教育,并取得不少成績。第二、大學生的健康教育內容不斷豐富,技術手段不斷獲得更新,許多高校的健康教育課程豐富、多樣,包括大學生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學習方法輔導、職業輔導、生活輔導、情緒輔導、心里咨詢等多個方面。第三、大學生健康教育研究領域廣泛,涉及大學生心里健康和生理健康的研究。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模式
自從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實施綱要(試行)》頒布后,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為高校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高等教育具有特殊性,具體表現在價值取向、社會背景等方面,因此,為了實現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必須處理好其中各方的關系。
一、心理健康教育應處理的關系
(一)價值關系。價值關系主要包括干預與中立兩方面內容。首先,西方心理咨詢模式最大的特點是不主觀臆想和判斷。比如咨詢者的自我面試,采用的方式以“非指導性”為主。這樣既可以增強雙方的了解與溝通,又可以實現心理上的共鳴,可以使當事人在良好的心理氛圍中逐漸放松,并找到一種平衡狀態,進而給予他們更多的鼓勵,引導他們自主解決問題。這是一種價值中立關系。其次,我國的心理咨詢最大的特點是價值干預嚴重。因此,西方國家追求的價值中立與我國傳統思想之間會產生一定的矛盾。西方咨詢對來訪者不作主觀判斷和臆測,完全保持價值中立。我國心理咨詢對來訪者的干預較為強烈。因此,在開展健康教育時,應結合大學生身心情況,適當借鑒西方咨詢的優點,實現中國化改造。(二)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應局限在課堂教學中,而應拓寬教育渠道。首先,結合大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個體特征,設置專門的心理咨詢室[1]。其次,在日常德育和思政教育過程中,適當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促使三者有機結合,并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協調統一發展。德育的宗旨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加強對學生道德情操、專業素質、情感的培養;二是促使大學生全面發展。大學生心理健康不僅體現在心理方面,還包括人格的培養與完善。因此,在德育中,教師應適當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并將心理健康教育作為思政教育的媒介,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三)發展性與調適性。心理健康教育有其獨特的教學特性,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大學生心理發展,二是大學生適應性。適應性也稱為調試性,主要是針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制定與之對應的解決措施,加強對學生的心理輔導,從而實現預期教學目標。(四)生活化與課程化。心理學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講,健康教育的特征與德育教育具有一致性。這就需要教師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提高教學目標與方案的針對性與系統性,理論知識與實踐活動有效銜接,從而增強課堂教學效果。與此同時,教師應以積極引入生活化素材,使大學生以積極向上的心態面對各種困難和挫折。在日常生活中,大學生應學會運用心理健康知識處理各種困惑,提高處理心理問題的能力。
二、處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各方關系的策略
(一)提高目標的層次性。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循序漸進、層次性特征,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征,制定具有針對性和層次性的教學目標。同時,需要制定總體教學目標和階段性教學目標,充分發揮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F階段,教育專家積極關注我國大學生的心理問題,研究了相關的解決措施[2]。他們認為人的心理健康表現為兩種狀態:一是健康狀態,二是不健康狀態。心理健康類型主要分為三種:心理癥狀、心理健康、亞心理健康。因此,教師需要展開針對性、層次性教育。心理疾病的預防主要是指大學生處于心理亞健康狀態時,教師需要制定心理疾病預防方案,及時處理學生的心理問題。無論是開展心理疾病預防還是心理健康教育,都需要教師及時加強與大學生的溝通與聯系,了解他們的心理問題,制定具體解決方案。這樣才能幫助學生從根源上消除心理障礙,積極解決自身心理問題。(二)合理把握教學原則。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時,必須把握教學原則,包括系統性原則、發展性原則等。教育是一項系統性、持續性的工作。在具體教學與心理輔導中,教師需要把握心理教育的學科特點,創新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從而提高學生心理素質。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對象具有特殊性。教師應及時更新教學觀念、教學方式,增強學生學習心理健康知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加強與學生的交流溝通,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三、結語
要想進一步解決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首先要處理和協調好我國傳統思想與西方咨詢理論之間的關系,并結合我國大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及健康教育特征,把握教育原則,展開具有針對性和層次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強對學生的心理輔導,從而提升大學生的心理素質。
作者:李小紅 單位:四川大學錦城學院
參考文獻:
[關鍵詞] 系統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系統論的基本內涵及其發展概述
所謂系統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賴的若干要素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要組成系統有三個基本條件,即.由兩個以上的要素組成,要素之間存在有機聯系,系統具有特定功能。系統具有整體性,系統的功能不是各要素功能的簡單迭加、拼湊,而是呈現出各組成要素所沒有的新功能。即“整體大于部分之和?!毕到y也要具有相關性,系統中任一要素與其他要素是互相關聯、互相制約的。他們之間某一要素如果發生了變化,則對應其他相關聯的要素也要相應地改變和調整,從而保證系統整體的最佳狀態。系統也要具有目的性,系統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在一定范圍內,其發展變化不受或少受條件變化或途徑經歷的影響,堅持表現出趨向預先確定的狀態的特性。此外,系統也具有結構功能相關性,系統中任一要素與其他要素是互相關聯、互相制約的。他們之間某一要素如果發生了變化,則對應其他相關聯的要素也要相應地改變和調整,從而保證系統整體的最佳狀態。
1955年貝塔朗菲(LudwigvonBertalanffy)的專著《一般系統論》開啟了近代系統論的新發展。貝塔朗菲關于系統的基本觀點主要包括以下三個,一是整體觀點:認為一切有機體都是一個整體,一種在時空上有限的具有復雜結構的一種自然整體。二是動態觀點:認為一切生命現象本身都處于積極的活動狀態,活的東西的基本特征是組織。等級觀點:認為各種有機體都是按照嚴格的等級組織起來的,生物系統是分層次的,從活的分子到多細胞個體,再到超個體聚合物,形成了層次結構。貝塔朗菲根據生命有機體的等級秩序、逐漸分異與逐漸集中化、均等潛能與等終局性、動態有序、遠離平衡態的開放系統、自我調整、節律-自動活動等特征,提出了機體論的基本原理:整體原理(組織原理)、動態原理、自主原理。這些原理表明:有機體是一個獨特的組織系統,其個別部分和個別事件受整體條件的制約,遵循系統規律;有機體結構產生于連續流動的過程,具有調整和適應能力;有機體是一個原本具有自主活動能力的系統。這一思想對于其他科學(如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給予了諸多啟示。
二、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是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認識不全。從系統的觀點出發,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絕非單一的,而是一個多元綜合的系統,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是其人格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當前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側重于從大學生自身的性格及人格傾向尋找原因,對于大學生所處的環境(尤其是微觀環境)的認識不夠。
二是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較為單一。心理素質是主體在心理方面比較穩定的內在特點,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方式,是驅動學生人格發展的基本動力,是開發學生潛能的可靠途徑。因此,采取科學合理的方法進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意義重大,當前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較為單一,主要是采取課程教學和心理輔導中心的方式,缺乏多元化的渠道。
三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體系性建構不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是一個復雜的系統,但是當前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側重于理論研究和教學式輔導,對于其他的項目研究不夠。
三、發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探討
一是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響因素研究。從環境來看,影響的因素主要有社會和家庭。從大學生個體來看,其心理問題往往與他們不良的人格傾向有很大關系,主要的影響因素有應對方式、自我概念、歸因方式、社會比較方式、社會支持以及人際關系等。此外,大學生群體所處的特殊的發展階段和面臨的獨特的發展任務也是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影響因素。
二是優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如積極開展心理健康宣傳教育活動,充分發揮學校心理咨詢作用,切實幫助大學生解決實際問題,努力構建和完善大學生心理問題高危人群預警機制,把心理素質教育滲透在各科教學之中。
三是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體系性建構。從體系的思想出發,考慮整體性與綜合性,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標、內容、原則、方法、實施途徑、模式、工作體系、運行機制與工作評價等諸多方面加以體系性的研究與實踐。
參考文獻:
[1]廖桂芳.系統論與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系統的構建[J].理論月刊,2007,(12):183-185.
[2]魯先鋒,李文莉.系統論視閾下大學生學業評價改革的動態研究[J].教育探索,2012,(2):67-69.
[3]劉欣,徐海波.15年來中國心理衛生雜志有關大學生心理健康研究的總結[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3,17(2):124-126.
[4]周留柱.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現狀成因分析及對策[J].中國高教研究,2006,(7):67-68.
關鍵詞:高校學生;心理健康;存在的問題;教育機制
當代高等教育摒棄了由精英型教育,轉向大眾化教育同時,招生數量與辦學規模比率加大。對大學生的教育也從專業人才培育轉向全面發展型人才,因高教育環境社會化加大,學生個體生理、心理等的發展嚴重失衡。當代高校教育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階段,打破了學生以往固有的生活、學習模式。因大學教育社會化環境的影響,學生應對能力不足的問題凸顯,因學業、情緒控制、人際交往、情感焦慮和心理承受能力發展的相對滯后,使學生產生自卑、焦慮等負面心理情緒。找出大學生培養過程中,造成心理負向發展的原因,為積極干預、正確引導尋找途徑,培養學生的自信心、自我評價與正確判斷能力。
一、高校學生心理健康現狀
目前的在校大學生均為90后,成長于國家經濟高度發展、物質條件優厚之時,“衣食無憂”的生活經歷,讓他們面臨學業壓力、生活適應、人際關系、感情困惑、就業壓力等方面的挫折顯得無所適從,而隨之產生的各種負面情緒影響了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
高校教育是專業型人才培養,對于從基礎教育上來沒有任何專業教育過渡的大學生來說,對專業學習充滿了無目標、不確定性,因此學習動力不足。大學生的心理與情商教育的滯后,與家長溝通不暢,使其沒有培養起應對這種變化的能力。逐步走向功利化的學習狀態,不僅干擾了學生的學習目標,知識漏洞越來越多,思想的包袱越發沉重。
二、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主要因素
一個幸福感強烈的大學生有著健全的人格,德、智、體、美均衡發展,有較強的適應環境能力,心理特征符合年齡、受教育程度特征。當學生出現自卑孤僻、焦慮多疑、抑郁敏感等負情緒時,其心理健康狀況則出現了問題,要及時對其進行危機干預和健康疏導。一般來說,大學生心理健康出現問題,是,社會、家庭、學校等客觀外因的影響,與學生主觀上的自我成長,這兩個主要因素的影響
學?;A教育設施、校園建設的硬件與輿論風氣、教育理念等軟環境,也是影響學生培養積極的世界觀、價值觀的因素,這種外部力量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判斷事物的能力。處于青春中后期的大學生,心理發展從青少年向宣揚自我的青年過渡。這一時期學生各種心理矛盾沖突干擾了正常的判斷力,另外,自我表現與自我掌控能力發展不平衡,讓學生自信心不足。影響學生在公眾場合表達自已思想的能力與勇氣,妨礙了良好人際交往圈的形成,不利于大學生的健康成長。
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
大學是人生非常重要的時期,將奠定其一生的發展的基礎,而在這個關鍵時期。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前提,也是學生社會化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學習、生活的重心在校園中,對其心理危機的干預著力點應該在校園內,主要是校方客觀干預與學生主觀心理成長。
1、學生自我調適積極適應環境
來源于內心的焦慮影響人融入新環境,在大學生群體中有一定的代表性,主要表現為:一是學生自我焦慮情緒。過渡期的大學生易受外界因素影響,從自身外在形象,到個人內在修養都會讓他們產生焦慮感。二是考試焦慮。面對考試掛科,使產生厭倦心理,不能及時地進行自我調節。因此,積極良好的情緒是學生心理健康的前提。
2、提高心理咨詢工作人員的專業素養
當代高校教育越來越重視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普遍開設課程或建立專業的心理咨詢中心,因國內心理咨詢行業發展相對滯后,致使很多工作人員缺乏專業素養。另外,當代高校教育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還沒有系統的教育理念與機構。
四、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機制
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主要來自社會、家庭、學校等外在的負面因素,另外,學生個體心理與生理發展不同的內在原因不容忽視。高校從事心理教育的工作人員,除了開設心理健康課、校園疏導互動活動外,還可以充分利用網絡資源與學生溝通,及時把握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有針對性地分析與疏導。
1、利用新媒體信息疏導
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成為老師給學生講各種精典案例的獵奇課,而校內設置的心理咨詢中心,更被學生看作是精神有問題學生的治療所。這種使敞開心扉的地方形同虛設,工作人員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無法做出準確的分析。
2、開展校園文化活動
高校學生的課外空余時間相對較多,學校可以組織針對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講座,另外開展各類心理健康研討會、愛心公益、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學習和實踐中體驗、反思情緒的變化。與此同時,學校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圍,使學生由內而外地接受熏陶。
3、學校、家庭、社會與學生四維一體互動
家庭是學生成長的第一個教育場所,而父母則是子女成長的第一任老師,同是也是終身的師者。家庭影響的父母教育是學生心理健康的第一要素,父母與子孩子良性的溝通,則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與倫理觀。其次,學校主要承擔著傳播專業知識的責任,而學生心理健康是教育活動正常開展的前提。
綜上所述,針對當代大學生心理發展特征,完善大學生心理健康評價,建立專業的治療體系。當代大學生在入校時都會被問卷調查,這是學校在掌握學生基本情況的前提下,給學生建立心理健康檔案。這是了解學生心理狀況的方式,同時也為解決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提供解決方案備案。爭取早日發現學生心理問題,從而進行有針對性的干預與治療。對高校學生進行心理健康評價,主要目的在于針對學生個體的心理特點,制定有針對性的個性化的培養。(作者單位:云南工程學院)
參考文獻
[1] 朱小根.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競爭變的越來越激烈,人際關系的處理也變得復雜,隨著人們觀念的改變,情緒病已經成為了困擾越來越多人的問題。對于在校大學生,除了具有以上問題外,還有許多具有自身特色的特殊問題。有些人可能只有一種問題,但有些學生可能會同時產生幾種問題,出現這些問題后,很多學生會產生消極、迷茫等情緒,如何幫助他們降低由上述心理壓力而造成的心理問題,引導他們以積極向上的心態來適應當前環境,預防情緒病的發生,加強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為現在各高校迫切的需要解決的問題。
二.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
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群體,產生心理問題的原因很多。較為突出的原因有以下幾個:首先,高校錄取不能滿足每一個學生對于專業的要求,部分學生由于專業調劑原因被調到了自己不喜歡的專業,從而降低了學習積極性;其次,大學的學習方式與高中截然不同,導致部分學生無法及時適應大學的學習節奏的問題;還有一些學生由于地域差異,在生活習慣以及飲食上難以適應,由于環境的不適應導致心理的不適應;這些歸根結底都是現實與理想的落差。除此之外,大學生在青春期,由于戀愛也會產生一系列的情感問題;還有一些學生沉溺于網絡無法自拔。這些也都是需要關注的心理問題。
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對策
1.建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
首先,高校要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足夠重視,應當在學校樹立起“全員育人”的概念,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學校教學管理的各個方面,而不單單是由某些專職教師負責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應形成由專職心理健康教育老師、專業任課教師、輔導員老師、班級內學生心理健康觀察員組成的全方位、多梯度的心理健康教育梯隊,將心理健康教育課內教學與課外指導相結合、與心理咨詢相結合、與各門學科教育相結合、與校園文化相結合、與教師隊伍的心理素質提高相結合,真正形成全校參加、系部動員、職能部門緊密配合的工作格局。
2.建立以提高心理素質為中心的發展性教育模式
所謂發展性教育模式,就是指心理健康教育應當面向所有學生,以最普遍學生群體中的共同問題作為教育突破點,對于其他少數特殊學生予以兼顧,給予個別指導。同時,心理健康教育應該時時滲透在大學生活的整個階段,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圍也應由傳統意義上的心理問題的防治進一步延伸到大學生學習、生活的各個方面。
3.重視輔導員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首先,具有溝通優勢。目前我國高校輔導員隊伍越來越年輕化,許多輔導員都是應屆畢業生,作為剛走出校園的工作者在很多方面與在校大學生很接近,容易與學生產生共鳴。這種親密的師生關系有利于輔導員更好地了解學生內心的真實感受。另一個角度,年齡大的輔導員也具有自身獨特的優勢,面對過的情況多樣,在突發問題前能更冷靜的處理好問題,同時根據豐富的經驗總結出一套與學生溝通的獨特方法。在高校生活中,提高學生對輔導員的信賴,可以提高師生之間溝通的有效性以及互動性,當學生在學習、生活等方面出現問題時,愿意主動與輔導員溝通,征求意見。從而避免問題的發生。
【關鍵詞】口腔健康;健康教育;大學生;口腔衛生
1一般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在2014年4月間,選取我校在校大學生200名作為本次的觀察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組,一組為常規組,對其免費發放牙刷、牙膏的同時,給予簡單的刷牙講解(刷牙的必要性以及如何正確刷牙),一組為健康組,對其免費發放牙刷、牙膏的同時,給予口腔健康知識講座以及一對一的健康教育會談,每組各100名。常規組:女生45名,男生55名,年齡20歲~24歲,平均年齡(22.62±1.02)歲;健康組:女生47名,男生53名,年齡20歲~24歲,平均年齡(22.75±1.21)歲,將兩組的基本資料進行比對,得出結果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常規組:對大學生發放統一的牙具,并指導其正確的刷牙知識。健康組:(1)展開口腔健康教育講座,使大學生積極參加,對口腔衛生知識、口腔的常見疾病以及正確有效刷牙的必要性告知大學生,并將實際的技術操作進行規范的示范,并在講座結束后進行考核,由考核合格的大學生建立健康宣傳小組,對考核不合格的大學生進行延伸性的口腔知識健康教育,并對該組的每位成員統一發放與常規組相同的牙刷和牙膏,同時將用餐后需要進行的口腔清潔、牙線的正常使用方式以及常見的口腔疾病的基本預防和日常護理知識告知給該組的大學生,并對大學生存在的口腔問題進行耐心的解答[2]。(2)進行簡單的一對一的交談,在大學生進行一段時間的牙齒護理后,對其口腔的健康進行簡單的評估。(3)針對于出現的口腔問題進行集中的討論,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1.3觀察指標
分析2組在入選時以及6個月后的口腔衛生知識得分。對2組觀察對象在入院時以及6個月后進行口腔健康知識調查問卷的發放,調查問卷包括:口腔衛生與飲食、刷牙的意義與方法、口腔衛生的態度與觀念。每項分值均為50分滿分,分值越高表明對口腔健康知識掌握得越好。
1.4統計學處理
使用t值檢驗對本文的入選時以及6個月后的口腔衛生知識得分進行整理和分析,t值檢驗選自SPSS24.0統計學軟件中,并以(x±s)表示對比的結果,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的標準。
2結果
入選時以及6個月后的口腔衛生知識得分比較。入選時,兩組的口腔衛生知識得分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6個月后,兩組的口腔衛生知識得分顯著高于入院時,且健康組高于常規組(P<0.05),差異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