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12 00:36:2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大學生職業選擇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要:大學的就業指導和職業輔導工作開展不力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有效的理論指導和明確的工作思路.由于東西方經濟成熟水平和文化的差異,簡單地套用西方的理論和方法既不能合理地解釋和描述中國大學生的現實擇業行為,也不能有效地實施職業指導。通過分析西方職業理論的適用條件及中國大學生職業決策的環境和個人心理特點,為高校職業輔導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議。
當前高校職業輔導工作主要存在經驗主義和簡單照搬西方職業理論兩種偏頗。經驗主義是指完全沒有理論指導的傳統工作模式。簡單照搬西方職業理論,特別是匹配理論,表現為過度依賴基于匹配理論的各種職業測驗,并直接根據測驗分數進行職業輔導。這既不能合理地解釋和描述中國大學生的現實擇業行為,也不能有效地實施職業指導。造成這一現狀的根源在于我們對西方職業理論提出的背景及適用的社會經濟環境缺乏理解,更缺乏能夠有效解釋和理解中國大學生擇業行為的、符合中國文化和社會發展階段的有效的職業理論。本文試圖通過分析西方職業理論的適用條件及中國大學生職業決策的環境和中國人心理特點,嘗試闡述大學生職業決策的生態模型構想,以期對改進高校職業輔導工作有所啟示。
西方的職業決策研究始于20世紀初,Parsons(1908)的開創性研究,至今已經形成了許多較為成熟的理論。圍繞職業決策的相關理論和研究可以歸納為5類:(1)強調結果的個人一環境匹配理論;(2)關注決策過程的職業決策研究;(3)關注職業決策困難(職業未決)的診斷工具研究;(4)關注決策因素的職業價值觀研究;(5)關注中國社會經濟文化特點的大學生擇業生態模型研究。
一、強調結果的個人一環境匹配理論
早期西方職業決策理論主要圍繞個人的視角展開,關注個人利益最大、效價最高、最適合及個人自我價值實現,強調個人心理屬性或特質與職業要求的匹配。以Holland理論為代表的匹配理論都是這一領域最有影響力的職業決策模型。
根據個人一環境匹配理論,一個理想的職業決策基于決策者對自我的了解,對環境即工作世界的了解以及對兩者之間匹配關系的了解,其暗含的假設是:(1)自我是穩定的,并且當事人能夠有效地認識自我;(2)職業或工作世界是穩定的,并且決策者有充分的信息途徑獲取工作世界的信息;(3)自我特征和職業工作所要求的屬性之間的匹配關系是穩定的,并且決策者能夠有效地了解這種關系。而事實上,我們更有理由相信:(1)自我是發展變化的,特別是對于成長中的大學生而言,并且個體終其一生都在不斷地重新認識自我和建構自我,對自我的了解也是相對的、發展變化的;(2)現代社會的工作職業本身也是不斷變化的,并且對于大學生而言,他們獲取工作世界信息的途徑是有限的;(3)工作世界的變化將導致工作所要求的與之匹配的個人屬性的變化。因此,盡管個人一環境匹配理論被廣泛運用于職業輔導領域,但該理論總體上是一種靜態的人格觀和機械匹配的思想,其主要局限在于忽視了人的可塑性和職業選擇的變通性。從已有的實證研究結果看,個人一環境匹配理論假設匹配的職業決策就是好的或有效的職業決策,個人的特點和他所選職業的特點相一致將產生更高水平的主觀幸福感,像滿意、穩定和成就等,但這一假設并沒有得到實證的支持,適合與匹配并不是優化的職業生涯決策結果的良好預測指標。
總之,個人一環境匹配理論作為一種靜態的人格觀和機械匹配的思想,忽視了人的可塑性和職業選擇的變通性。它提出了一個理論上的理想職業的目標,但忽略了人的發展過程及在此過程中不斷深人的自我了解和對工作社會的了解。并且它所強調的能力和興趣與職業屬性的匹配本身也存在著內在的邏輯矛盾,如人們有能力做的事情往往是沒有價值感的,即缺乏興趣的。
二、關注決策過程的職業決策研究
論文摘要:自我效能是指人們對自己實現特定領域行為目標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不同領域的自我效能是不同的。在求職過程中,職業決策是一個關鍵的環節,而對職業決策起決定作用的是個體的自我效能。本文將對國內有關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研究進行簡要介紹。
職業決策自我效能(career decision - making self 一efficacy)的研究大致從20世紀80年代在美國興起,2000年以后開始進人我國研究者的視野。已有的研究表明,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理論有很強的科學性、可操作性和應用前景,可以依據它來理解和解釋學生的職業選擇等職業行為問題,可以把它作為職業咨詢的工具,可以用來了解學生的職業自信心狀況,可以作為職前培訓和學生職業行為問題的有效干預手段,從而提高學生職業行為的有效性。因此,應喚起高校職業指導者及其他有關人士的關注。本文將對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研究的起源及國內研究進展加以回顧,展望其發展趨勢,以期對國內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研究提供有益啟示。
一、概念界定
自我效能(Perceived self一efficacy or sense of self一efficacy)是社會認知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它最先由Bandura, A.于1977年提出,是指人們對自己實現特定領域行為目標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自我效能總是和特定的領域相聯系,職業自我效能便是自我效能在職業領域的具體體現,即個體對自己能否勝任和職業有關的任務或活動所具有的信念。職業自我效能是一個總稱概念,具體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與職業內容有關的自我效能,即個體對自身完成某一職業所規定的有關內容(如該職業所需教育,某種具體職業任務等)能力的信念;另一方面是有關職業行為過程的自我效能,即個體對自身完成有關職業行為過程(如職業決策、職業找尋等),實現行為目標能力的信念氣職業決策自我效能(career decision - mak-ing self - efficacy)就屬于后者,它是指決策者在進行職業決策過程中對自己完成各項任務所必需的能力的自我評估或信心。而職業決策(career decision一mak-ing),一種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來自喬普森(Jepson,D.),他認為職業決策是一個復雜的認知過程,通過此過程,決策者組織有關自我和職業環境的信息,仔細考慮各種可供選擇職業的前景,做出職業行為的公開承諾(public commitment)。
二、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研究的起源
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研究起源于職業決策理論。決策理論最初起源于經濟學領域,后應用于職業心理學領域,繼而發展出了現在的職業決策理論。該理論的研究主要涉及三方面的內容:決策過程的研究、決策模式的研究以及影響決策因素的研究。職業決策自我效能即屬于影響因素研究中的一個核心領域。有關影響因素的研究,Yun一Cheng Wei和O ’ Neil曾提出:職業決策過程受五大因素影響,分別是家庭因素,包括早期童年經歷、父母親的角色模型;社會因素,包括受教育的經歷、同輩人的影響、大眾媒體;社會經濟因素,包括害怕失敗、缺乏自信、缺乏決斷能力、角色沖突;個人因素,包括自我期待、能力、興趣、態度、成就動機;環境因素,包括機會、最小阻力的選擇、地理位置、科技的變化等。經過進一步的研究發現,在眾多影響因素中,個體的自我效能感對最終做出成功的職業決策期重要作用。
從20世紀80年代起,Hackett和Betz開始運用Bandura的自我效能理論來研究職業領域中的問題。1983年,Taylo:和Betz正式提出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概念,并指出職業決策自我效能包括五個部分:了解自己的能力、職業興趣、與職業有關的需要和價值以及自我概念等的自我評價能力;獲得職業信息的能力;將個人的屬性與工作特點進行匹配的目標篩選能力;做出職業決策后,對決策實施的職業規劃能力;解決或應付在職業決策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或障礙的能力等。隨后,他們編制了職業決策自我效能量表(career deci-sion一making self一efficacy scale,簡稱CDMSE),主要用于測量個人需要成功作出職業決策時的信念程度。指導他們研究的一個重要假設就是,影響職業決策的因素不僅包括職業決策技能的發展,而且還包括對具體的職業決策能力的信心,后者更為重要。他們的研究證實了理論假設,低職業決策自我效能阻礙了個體職業探索行為和職業決策技能的發展,使得低職業決策自我效能者無法做出有效的職業決策。1994年,他們對量表進行了修訂。1996年,他們又編訂了“職業決策自我效能量表—簡式”( CDMSE - SF)。目前該量表已成為我國研究職業決策自我效能使用最為廣泛的測量工具之一。
三、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研究進展
目前國內關于職業決策自我效能方面的介紹性研究和應用性研究還很鮮見。筆者以“職業自我效能”為關鍵詞在“中國期刊網”、“中國碩博士學位”進行搜索,并對搜索到的文章進行整理分析,得到與“職業決策自我效能”主題緊密相關的論文共有十篇,現簡要介紹如下:
2001年,廈門大學的彭永新和華中師大的龍立榮參照Betz和Taylor“職業生涯決策自我效能量表”,依據對學生進行的訪談資料和學生開放式問卷調查結果,編制出“大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量表”。該研究是抽取武漢地區14所大學30個專業1 000名畢業年級的大學生作為研究樣本,進行正式施測。統計分析結果表明:該量表的項目特別良好;具有較好的內部一致性信度;均具有較強的辨別效度;作為整體判斷使用較好。但是由于該測驗的修訂范圍還不夠大,還需要再擴大樣本,以獲得常模數據,這是今后尚需解決的問題。
在此基礎上,彭永新和龍立榮又進行了高中生專業決策自我效能量表的初步編制。方法仍然是參照CDMSE量表,依據對高中生的訪談資料和開放式問卷調查結果,抽取湖北省8所中學高三年級的750名同學作為研究樣本,進行正式施測。研究結論證實,該量表可以作為高中生選定大學專業出現困難時的診斷工具試用。但該測驗編制仍存在相同的問題,即修訂范圍不夠大,需要擴大樣本。
2003年,浙江大學的李莉、馬劍虹。進行了畢業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及其歸因研究。該研究采用彭永新、龍立榮修訂的CDMSE量表,考察了當前畢業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性別和學歷差異,并進一步探討了職業決策自我效能與畢業生自我評估之間的關系。結果表明,整體上看畢業生職業決策中問題解決部分的自我效能比較低。但是,文章并沒有運用歸因理論深人探討畢業生的職業決策自我效能。
2006年,華東師范大學的徐愛華。對職業決策自我效能與大學生職業選擇行為的關系展開研究。該研究從成就動機的角度,考察了大學生目標定向、職業決策自我效能對其職業選擇行為的影響。論文探討了大學生群體中目標定向以及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表現特點,目標定向、職業決策自我效能和職業選擇范圍的關系。該研究的結果提醒我們,高校職業指導應喚起對目標定向和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理論的關注。 2007年,吉林大學的吳韜。進行了高校臨近畢業學生擇業焦慮與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關系研究。該研究通過對高校臨近畢業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對高校臨近畢業學生的人口統計學變量、擇業焦慮與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關系進行研究,并進一步考察了人口學變量和擇業焦慮各維度對高校臨近畢業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預測作用。但該研究只從擇業焦慮及人口統計學變量方面探討了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影響因素,所以整體預測能力不強,而且只得出了擇業焦慮和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負相關關系,討論不夠深人,缺乏因果關系模型的支持。
此外,華中師范大學的郭敏。也進行了女大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社會支持及其相關研究。該研究擬從職業決策自我效能這一視角探討女大學生擇業問題,把社會支持作為一種外部影響因素來分析其與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關系。她借鑒以往國內外相關研究,編制了《大學生社會支持問卷》,對女大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社會支持及其相關進行了實證研究。
除此以外,團體輔導、團體訓練、團體咨詢與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關系研究也初露鋒芒。河北師范大學的李斌。在他的碩士論文中研究了職業生涯團體心理輔導對女大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影響。該論文在需求評估的基礎上進行實驗研究,目的在于探索提高女大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途徑,協助女大學生克服職業發展上的心理障礙,為大學生的職業指導提供一套可行的實施方案。隨后,王金良。在其論文中探討了職業決策自我效能團體訓練對大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影響。他采用文獻分析等研究方法,從分析大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較低的現狀出發,從實證的角度系統探討了團體訓練對于提高大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可行性與有效性,為我國高校就業指導提供理論和實踐上的依據。此外,上海師大的曹麗麗進行了大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團體咨詢研究。該文也以提高大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為目的設計了一套團體咨詢干預方案。結果表明,該方案具有良好效果。
四、研究趨勢
從國內關于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研究進展來看,現在有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開始關注該領域。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法和文獻梳理法,研究對象主要是大學生群體。由于經驗的缺乏和研究手段的局限,上述的諸種研究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足。盡管如此,雙業決策自我效能的研究價值卻是毋庸置疑的。如何在國外研究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的國情,更好地開展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研究,將是我們面臨重要課題。
在今后的研究中,要積極關注低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群體如女生、人文學科學生、農村生源學生和缺乏實踐經驗學生的職業輔導。抽樣涉及面也可以更廣些,研究對·象不一定只局限于學生群體,可以擴展到其他人群。比如,下崗再就業的工人等。這樣,不同群體之間可以進行比較,更能說明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影響作用。另外,以CDMSE為依據,可以編制更多符合我們需要的相關量表,并建立全國常模和地區常模。
關鍵詞:工科 大學生 職業生涯規劃 因素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8(a)-0248-01
所謂職業生涯規劃是指自己通過主管因素和客觀環境分析,建立自身職業生涯發展目標,選擇實現這一目標的職業,以及制定相應的培訓、教育和工作計劃,并按照一定的時間安排,采取必要的行動實施職業生涯目標的過程。
本文主要針對湖南省本科院校工科大學生進行了關于職業生涯規劃相關問題的調查,分析了該地區學生存在的問題和影響因素。
1 大學生職業規劃主要存在的問題
1.1 社會價值取向偏頗
現在的大學生對工作的要求不再是單純的追求社會意義,而是追求職業地位以及社會聲望。對于工科專業特別是建筑土木工程專業,工作地點一般要在工地,環境比較惡劣,工作辛苦,社會地位相對較低,本科生一般都不愿意去一線工作。在如今經濟體系下大學生看重的是經濟利益和社會地位,對職業判斷的標準不再是以往的單純理想,而是具有很明顯的務實性。在現在的經濟體制下,本科生的職業價值取向逐漸往“經濟價值型”轉變。將工資收入、住房條件作為理想和社會價值實現的標準。在就業時,存在不同程度的功利化傾向。
1.2 自我定位不足
經調查大多數本科生都希望畢業后想進入設計院、研究院所等避免進入一線工地的單位。其實這是對自身認識不足。對于工科本科教育階段主要是針對一線工作崗位培養的技術工程師,其實現狀也是如此,多數本科生畢業后都是去一線就業,所以有很多本科生放棄就業選擇了繼續教育考研。
找工作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是有良好的自我認知。工作的持久性和自我認知程度有很大的關系。相關調查顯示:有一大部分學生自我認知度不強、對自己缺乏了解、對自身能力缺乏客觀認識。很多學生在選擇專業的過程中,缺乏對所學專業的了解,并不知道職業適應范圍,也不知道自己能夠勝任哪些工作,對自己的身心特點和能力缺乏客觀評價,這些都導致了學生在就業時的盲目性,阻礙自身職業發展。
1.3 實踐能力較差
實踐能力是大學生應具備的職業素質之一,從調查結果來看,多數學生的實踐能力較差。多數學生認為自己學校實踐性教學較少,而且自己很少出去進行本專業實習工作,學校組織的實習多是走馬觀花地聽聽看看,為了安全而不進行動手操作。
2 原因分析
2.1 社會因素
社會因素的影響包括很多方面,例如社會政治因素、社會經濟發展因素以及社會文化因素。
目前我國政治上穩定,法制化進程已經基本完善,市場經濟已穩步發展,這為各種人才成長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但同時人才競爭日趨激烈,大環境的成熟為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就業既提供了機遇又增加了挑戰。
社會經濟的發展對大學生就業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制約著就業的數量和質量。假如社會經濟環境發生改變,就會使不同行業,不同企業大起大落,影響到大學生職業方向的發展與選擇。
社會整體的教育狀況通常影響行業的發展,進而影響著大學生的就業狀況和未來職業發展前景。同樣個人的狀況和社會風俗習慣既影響著社會經濟和政治的發展,也影響著大學生們個人的職業選擇。
職業的社會評價對大學生職業選擇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成為不自覺的考慮因素,尤其是我們對某種職業缺乏深入了解與切身感受時,社會評價作用會格外突出。
2.2 家庭因素
大學生職業選擇深受家長意志的影響。家庭作為大學生強有力的后盾,對即將要步入社會的大學生的職業規劃和選擇影響甚大。尤其當子女在職業選擇道路上猶豫不決并尋求幫助時,很大一部分大學生被引入了父母正從事或希望子女從事的職業,子女被看做父母希望的延續或家庭未來的代表,他們的使命就變成了是幫助實現父母未實現的的理想。
2.3 個人綜合素質
個性,在人的心理成長和變化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個性和氣質的形成對大學生未來的職業選擇乃至職業的成功都發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興趣,也會成為職業選擇中一種強有力的驅動力,為將來事業的成功奠定基礎。大學生選擇與自己興趣相符的職業,其勞動生產率比不相符的勞動者要高出大約40%。豐富的想象力是創造性思維的指路明燈,是職業潛能發揮的介質。
個人信念在心理潛能的形成過程中起類似“精神支柱”的作用。個體意志力為心理潛能的形成和開發提供強大的動力支持。良好的自我調控能力是心理潛能形成的必要條件。自我意識在個人的一生不斷發展中起著導向、控制和監督教育的作用。需求和正激勵是心理潛能形成的動機因素,負激勵對其有負面影響,但對于個性很強的主體來說,更能起到動機的作用。
在職業選擇中,能力因素則起到了定位器作用,而價值取向因素是影響大學生職業定向與選擇的根本原因。一部分大學生之所以對精神實現型職業有強烈向往,往往在于價值觀結構中的精神性因素在職業選擇中占據了主導地位。
這些因素或多或少的影響到每個人,但是只要運用好其中的因果關系,就能最大限度的發揮自己的潛能,最終能對自己的職業生涯做出最好最恰當的安排,讓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
3 措施和建議
通過調查研究,該地區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現狀存在著相當多的問題,高校幫助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解決在職業生涯規劃中所存在的問題已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就個人而言對高校有幾點建議:(1)增強職業規劃課程建設;(2)加強職業指導教師建設;(3)高校多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讓工科學生多動手實踐。
參考文獻
[1] 萬潔.高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現狀調查分析[J].高教論壇2006,8(4).
[2] 何建華.保險業女性的職業生涯發展研究:階段、模式與影響因素[D].南開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5.
[3] 陳小平.大學生就業給與需求、面臨的困境以及對策[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06(4).
[4] 羅佳.大學畢業生職業生涯規劃現狀的特點調查―― 基于重慶高校的調查[J].決策管理,2008(9):26.
論文關鍵詞:女大學生;價值取向;職業選擇;影響
隨著政治的民主,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開放,我國女子的平等受教育權逐步得到保障,越來越多的女子有機會進入象牙塔里接受高等教育,從而接受到高深學問的熏陶以提高自身的素質實現自己的理想為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作出貢獻。然而,在我國女子高等教育發展的大好前景下,女大學生的價值取向以及其對職業選擇的影響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政府部門、學校、媒體紛紛對女大學生的人生價值觀、擇業就業情況進行調查分析,并不同程度地進行引導、教育、幫助女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作出合適的職業選擇。
一、價值取向內涵及特點
所謂價值取向是指主體對價值追求、評價、選擇的一種傾向性態度,也就是一個人以什么樣的態度來對待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并做出選擇與追求,它是一個人的內心向導,其中女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則指女大學生基于自己的價值觀在面對或處理各種矛盾、沖突、關系時所持的基本價值立場、價值態度以及所表現出來的基本價值傾向。價值取向決定、支配著主體的價值選擇,對主體自身、其他主體以及主體間關系均有重大的影響。從整體看,女大學生的價值取向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他們的自主、競爭、公平、效率等時代意識明顯增強;從個體看,多數女大學生尚未形成完整的、穩定的價值取向觀,在一些問題上常常表現出矛盾或多變狀態。當代女大學生價值取向的特點如下。
1.自主意識下的獨立性
中國傳統文化體系是以儒學為核心,倡導男尊女卑的宗法觀念。在這種文化價值取向的引導下,女性對男性的依賴性在潛移默化中自然而然形成了,從而決定了女性的從屬地位。國際背景下,20世紀初,隨著女性主義思潮的不斷興起,女權運動如火如荼的發展,從政治運動轉入意識形態,繼而向整個文化界、學術界彌漫,并由人文社會科學逐步滲透到自然科學。20世紀70年代以來,女性主義從尋找“女性在科學中相對缺席現象”的原因為起點,對科學活動中的性別偏見進行了深刻的批判,標志著女性自主意識的覺醒。隨后知識女性脫穎而出,這批素質較高的女性,從男性和社會的認識與評價中掙脫,她們主動尋找自我的價值,有了自己較為獨立的價值判斷和價值評價,她們主動投入社會領域,并要求社會和他人尊重自我的價值,她們在社會各個領域大顯身手,其中不少女性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她們有較高的文化心理素質和較強的自主意識,開放的思維方式,易于接受新生事物和思想觀念,因而有更多的實現自我的機會。女大學生作為知識女性中最年輕、最富有朝氣的一部分,她們自主意識更加強烈,在追求獨立人格的過程中,逐步樹立了這種價值導向——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精神,強調個人在社會活動中的主體性和獨立性,從而打破了由社會尺度規范自己的歷史格局。在價值實現中她們主動尋求社會的需要,自覺的設定和選擇自我的價值目標,追求屬于自己的能施展才華的工作,通過為社會創造價值的方式謀求自我價值的實現,這種自主意識下的獨立性孕育而生,她們更大程度地追求經濟自我、思想自由、行為獨立,追求更大的生存空間和充分的發展空間以實現自立自強。
2.物質追求下的功利性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完善,市場經濟所具有的二重性給當今社會整體價值取向產生了積極影響,同時也帶來了消極的影響,作為當今社會的先鋒力量,接受高等教育的女大學生受到的沖擊亦為強烈,造成其價值取向的變化。功利主義、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的消極價值取向通過各種渠道影響著女大學生,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里,女大學生在物質、精神價值取向方面明顯偏于物質取向。大部分女大學生內心里認為金錢為代表的物質價值是無可置疑的基礎價值,脫離金錢的價值是飄渺的、虛無的、難以理解的;金錢是衡量人生成功的基本的和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價值尺度,也是人生幸福不可缺少的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基礎和前提。[2]她們心里常常在認同著“金錢幾乎是萬能的”,因為她們生活的這個時代以越來越多的現實事例演繹著金錢似乎萬能的故事,相反學習只是為了提高地位,謀求工作,賺取錢財。其功利性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例如:在政治理想方面,把入黨作為實現個人發展的一種手段和政治資本;在知識學習方面,是“有用”就學、“沒用”就不學;在就業目標方面,追求待遇高、工作輕松;在實現手段方面,考證熱”,而且“逃課族”規模不斷壯大,她們逃課之后,往往把目標鎖定在考取各種證書上。這種功利化的傾向,勢必導致女大學生自身素質的下降。
3.網絡生活下的不穩定性
毫無疑問,網絡的便利快捷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好處,豐富的信息資源不斷地充斥人們的生活,然而女大學生正處在青春發育的“暴風雨時期”,生理發育極為迅速,情緒鮮明、波動,豐富多彩是其情緒與情感的主要特點。由于她們閱歷較淺,社會經驗不足,對人生和社會問題的認識往往飄忽不定,有時正確深刻,有時錯誤膚淺。因而網絡生活時不時的影響著女大學生的思維方式、行為規范以及價值觀念。從而導致女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具有不穩定性。時尚、前衛、個性似乎是潛意識的選擇。網絡上播放的各種各樣的電視相親節目(非誠勿擾、我們約會吧),娛樂新聞中對歌星影星的大肆報告,五花八門的選秀造星活動(超級女聲、快樂男聲),另類“芙蓉姐姐”式的突現等等無形之中注入女大學生的頭腦,使女大學生在性價值觀、婚戀觀和擇業觀等方面,傾向于張揚不羈、追求新穎奇特,但由于其受已有的傳統觀念的影響,其價值取向又處在矛盾之中。一個人的價值取向不是與生俱來的,是在個體成長的過程中由不同環境影響而確立的,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會在人生的不同時期發生轉變。因此,女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在網絡生活下有極大的不穩定性性。
二、價值取向對職業的影響表現
價值取向是決定一個人一生方向的重要指標,是保證人職匹配的決定性因素。女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對其職業選擇的影響可想而知,主要表現有三個方面。
1.職業白領化
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為女大學生提供了越來越多的職業選擇機會,使她們能在自己滿意的工作崗位上“作為改革的力量—作為發展的規劃者、實施者、監督者和批評者,積極參與發展的過程”,加之女性自主意識下的獨立性要求女性自由解放,自立自強,從而促使女性趨向在社會各個領域(如政府部門、企業高層)施展才華嶄露頭角。而白領階層是社會精英高度集中的階層,年齡在25歲至45歲之間,受過良好的教育,有一定的工作經驗、經營策劃能力、專業技能和一定社會關系資源,收入年薪在15萬到40萬之間。這個階層不一定擁有生產資料所有權,但擁有一個公司最重要的技術和經營權。在其公司有一定的地位和影響力。其有六大特點:追求生活的多樣化及高質量;職業的高流動性;強烈的務實主義精神;關注個人職業發展;普遍具有緊張感和焦慮感;具有社會責任感。這些特點迎合了自主獨立女性這一發展趨勢,而女大學生又是這一群體中最具典型、具活力的代表,因此,越來越多的女大學生在自己就業選擇時傾向白領階層。她們更愿意從事政府企業管理、公務員、醫生、律師、教職人員的工作,旨在更好地實現自我價值。然而,物極必反,這種趨勢導致工作競爭激烈,就業壓力大,自信心受挫的惡性循環,極不利于女大學生的健康成長。
2.職業金錢化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商品交易充斥全球,在當今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里,人們的物質的渴望和追求有甚無減。從而知識改變命運的思想蔓延并異化為知識改變經濟地位,滋生了女大學生的物質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的思潮。刻苦學習對今后工作有用的知識,積極參加實踐活動,努力考取各種證書,其目的只有一個——選擇一份體面的工作和一種舒適的生活。然而工薪的高低成為其工作是否體面的唯一標準,物質的多少則是生活是否舒適的硬性指標。因此,女大學生在利益驅使下,往往會選擇在中心城市、工資高、福利好、工作輕松、環境優雅的職業以追逐更多的金錢財富。這種趨勢可能會導致很多女大學生高不成低不就,失業率高的不良后果。
3.職業畸形化
網絡生活的極大豐富,形形的生活方式,各種各樣思想的展現,在這種文化沖擊下,女大學生傳統的三從四德價值觀,賢妻良母角色的扮演,相夫教子責任的擔當等等受到極大地挑戰。她們已從家庭的樊籠中走向社會的廣闊天地來并受到網絡新思想新文化的無形熏陶,思想得到解放,個性得到張揚,才華得以施展。她們愿意從事打破傳統觀念,新穎獨特,極富挑戰的職業,甚至那些有違社會風俗、道德規范的工作也越來越被其認同。于是異類畸形的職業就誕生了。充當企業老總小秘的女大學生趨之若鶩,娛樂場所女大學生陪侍的現象屢見不鮮,通過網絡炒作以婚介為職的女大學生層出不窮,為奮力邁進演藝圈以參加選秀節目為生的女大學生不甚枚舉,以及為嫁富二代整日以搜尋富豪隱私為活的女大學生也大有人在……這些都表明女大學生的職業選擇存在一定程度的畸形化。這既不利于高尚的社會道德風尚的形成,也不利于女大學生及后代的可持續發展。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 職業 價值觀 選擇 傾向
【論文摘要】本研究采用自編的”大學生職業價值觀調查問卷”對近2000名大學生的現場調查。結果:當前我國大學生職業在成就價值期望方面主要側重中于成為科學家、實業家、文學藝術家;在職業聲望價值方面更看中職業的經濟地位與單位的知名度在職業保健價值方面更看重其收入高和工作環境優雅的職業;在職業發展價值方面更看好符合自己的興趣和能夠發揮自己才能的職業;在有關職業選擇傾向上呈現多樣性與一定的側重性,其側重選擇的職業類型是外資企業、國企和國家公務員。
一、問題提出
職業價值觀反映的是人們的需要與社會職業屬性之間的關系,是人對社會職業的需求所表現出來的評價。在職業心理學領域,,金茲伯格等人認為,職業價值觀屬于人格的范疇,在職業選擇中起一種決定作用。大學生職業價值觀是大學生整個價值觀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集中反映大學生的職業需要、職業理想、職業興趣、職業行為傾向等多方面的心理特性,它不僅影響到大學生將來的職業選擇與定向以及職業的成就,同時也影響到大學生當前的學業傾向及學習行為,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大學生的個人成長與發展。因此,歷來受到學者的關注,在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頗多。時至今日,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的初步確立,我國高等教育也已完成了由精英教育到大眾化教育的歷史轉變,那么,今天的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又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他們在職業選擇方面又具有怎樣的特點,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于近期對湖北四所高校近2000名在校大學生做了專門的調查研究。
二、方法
1.被試。
本研究在湖北所在地的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華中師范大學、三峽大學的部分專業的一至三年級大學生生中選擇近2000名大學生做調查對象,對回收后的1920分問卷按要求經過認真的篩選,其最后的有效問卷為1698份,其中男生870名,女生828名,大文科類學生538名,理工科類學生1159名,來自鄉鎮大學生1162名,來自城市534名,來自貧困家庭的大學生490名,來自溫飽及以上1208名。
2.材料與處理。
根據現有的國內外有關職業價值觀的調查問卷,主要參考了凌文輇、方俐洛等關于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研究中的聲望、保健、發展三類主要因素,結合當前我國政治經濟改革的現實與當代大學生的實際,自編了“大學生職業價值觀問卷調查表”,問卷內容由38個衡量大學生職業價值觀及其職業選擇的主要指標所構成,涉及到有關大學生在職業期望、聲望、保健、發展4個側面各6個指標方面的價值判斷,問卷還包含“條件一發揮作用”與“壓力—待遇”兩個維度的職業選擇各4個指標以及行業類型的選擇等內容。問卷要求調查對象對有關指標依其價值重輕進行位次先后排序。對經過篩選的1698名調查對象的問卷材料采用SSPS11.0進行數據處理。
三、結果
(一)大學生職業價值觀分析
1.大學生職業聲望價值判斷及選擇。表1表明,所調查的大學生在關于職業聲望價值判斷及選擇的6個主要指標上,根據首選比率多少排在第l位的是具有“較高的經濟地位”(38.2%),在這方面前三位的累加選擇率是67.6%;第2位的是“較高的社會地位”(19.6%),在這方面前三位的累加選擇率是64.9%;第3位的是“單位知名度高”(16.4%),在這方面前三位的累加選擇率是59.2%;第4位的是“單位在大城市”(13.3%),在這方面前三位的累加選擇率是43%;第5位是“單位級別高”(7%),這方面前三位的累加選擇率是36.4%;第6位是“單位規模大”(6.7%),在這方面前三位的累加選擇率是31.3%。以上數據表明在職業聲望價值方面,超過半數以上的大學生對于單位是否規模大、是否在大城市、是否級別高并不那么看重,而他們更看重的是單位經濟與社會地位以及知名度。當然也有少部分大學生比較看中在大城市和單位的級別及規模。
2.大學生職業保健價值判斷及選擇。由表2顯示出所調查的大學生在關于職業保健的6個主要價值判斷與選擇指標上,根據首選比率多少排在第1位的是“收入高”(41.8%),在這方面前三位的累加選擇率80.9%;第2位的是“職業穩定”(23.1%),在這方面前三位的累加選擇率是64.2%;第3位是“職業環境幽雅”(16.0%),在這方面前三位的累加選擇率是55.9%;第4位的是“福利好”(10.4%),且在這方面前三位的累加選擇率是52.%;第5位的是“能提供保障金”(7.9%),在這方面前三位的累加選擇率是36%;第6位的是“交通便利”(2.0%),在這方面前三位的累加選擇率是19.1%。這就表明所調查的大學生在保健價值觀方面多數更看重的是收入高、環境優雅且穩定以及福利好的職業,而只是少部分大學生看重能提供保障金和交通便利等保健因素。
3.大學生職業發展價值判斷及選擇。大學生在關于職業發展價值觀的6個主要選擇指標上,根據所調查大學生選擇首選比率多少排在第1位的是“符合興趣愛好”(35.6%),在這方面前三位的累加選擇率是77.7%;第2位的是“能發揮自己的才能”(32.7%),在這方面前三位的累加選擇率是88.7%;第3位的是“自主性大,不受約束”(12.7%),在這方面前三位的累加比是52.5%;第4位的是“所學專業對口”(11.8%),在這方面前三位累加比是42.3%;第5位的是“晉升機會多”(6.5%),在這方面的前三位的累加比是30.7%;第6位是“有出國機會”(2.1%),這方面前三位的累加比是11.2%。由此表明,所調查的大學生在職業發展的價值判斷與選擇上,大部分更傾向于選擇符合自己的興趣和能發揮自己的才能且自主性大而不受約束的職業,而只是少部分傾向于選擇晉升機會多和有機會出國的職業,在專業是否對口方面多數大學生也不那么看重。
(二)大學生職業選擇傾向分析
1.大學生職業成就價值期望分析。大學生職業成就價值期望,既反映了大學生職業理想與追求,也反映出大學生的職業價值選擇傾向。關于表2中所反映的6個主要職業成就期望期望指標中,所調查大學生選擇按其比率的多少依次是科學家(24.8%)、實業家(24.0%)、文學藝術家(20.8%)、金融家(16.4%)、政治家(11.4%)、發明家(2.5%)。由此,看出,所調查的大學生所反映的職業成就價值期望呈多樣性分布,較為集中的是科學家、實業家、文學藝術家三個方面的職業成就期望上。
2.大學生在職業條件一發揮作用和職業壓力一待遇方面的選擇傾向。首先,表3表明,大學生在職業條件一發揮作用的價值取向及選擇方面,從所反映的條件—作用維度的4個主要指標來看,所調查的大學生中有51.4%的大學生首先考慮選擇是“條件艱苦,能夠發揮自己的作用”,且在這方面前二位累加選擇率是62.7%;有33.5%的大學生首先選擇的是“條件一般,基本能夠發揮自己的作用”,且在這方面的前二位選擇的累加選擇率是80.5%;有10.5%的大學生首先考慮的是“條件較好,基本不能發揮自己的作用”,在這方面前二位的累加選擇率是40.2%;僅有9.0%的大學生首選“條件很好,完全難以發揮自己的作用”,在這方面前二位累加選擇率僅為16.9%。這就表明在條件一發揮作用的維度上,所調查的大學生大多數主要考慮是以能否發揮自己的作用為選擇工作的主要標準而不是條件,當然也有少部分的大學生主要考慮的是條件而不是能否發揮自己的作用。其次,大學生在職業壓力—待遇的價值取向及選擇維度的4個指標上。所調查的大學生中僅有9.7%的大學生首先選擇的是“沒有壓力,待遇較低”,而在這方面前二位的累加選擇率為15.5%;有22.1%的大學生首先選擇的是“壓力不大,待遇一般”,在這方面前二位的選擇累加比是58.4%;有53.7%的大學生首先選擇的是“壓力較大,待遇較高”,在這方面前二位的累加選擇率是84.9%;有15.4%的大學生首先選擇的是“壓力很大,待遇很高”,在這方面前二位的累加選擇率是41%。由此表明,在壓力一待遇的維度上所調查的大學生更多的偏向于選擇既有較大壓力同時待遇較高的工作,同時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傾向于選擇既有很大壓力同時待遇又很高的工作,也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選擇的是既壓力不大,同時待遇僅一般的工作,而只有少數大學生選擇的是沒有壓力,待遇較低的工作。從中也可以看出大部分大學生在選擇職業時同時兼顧到所選工作的壓力與待遇問題。有部分大學生為了高的待遇而不那么注重壓力的過大,僅有少數的大學生而為了沒有壓力而寧可選擇待遇較低的工作。
3.大學生在職業類型方面的選擇傾向
表4表明,在關于職業類型方面的6個選項上,根據所調查大學生的首選比的多少排在第1位的是“外企職工”(24.8%),在這方面前三位選擇的累加選擇率是65.4%;第2位的是“國家公務員”(23.3%)在這方面前三位選擇的累加選擇率是54.7%;第3位是“獨立創業”(18.3%),在這方面前三位選擇的累加選擇率是36.7%;第4位是“事業單位”(15.7%),在這方面前三位選擇的累加選擇率是53.1%;第5位是“國企職工”(14.9%),在這方面前三位選擇的累加選擇率是63.4%;第6是“民企職工”(4.3%),在這方面前三位選擇的累加選擇率是30.1%。從這些數據分析可以從總體上看到,所調查的大學生多數所看好的職業類型依其先后順序是外企、國企、國家公務員、事業單位,而只有少部分大學生看好民企和表現出獨立創業的職業選擇傾向。
論文摘要:職業價值觀是大學生這一特殊的社會群體對待職業的一種信念和態度,是對職業評價、職業選擇、職業價值取向等的總體看法,它對大學生今后的職業生活起著關鍵性的指導作用。因此,研究大學生職業價值觀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職業價值觀的內涵
金耀宇在《國內關于青年職業價值觀研究述評》中指出:“職業價值觀作為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很大程度上表明職業價值觀就是個人的價值觀念在職業選擇和職業生活上的體現。具體來說就是人們在職業選擇、職業活動過程中對職業的優劣、意義、重要性等的社會價值判斷。”實質上,職業價值觀反映了人們的需要與社會職業屬性之間的關系。
二、研究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的意義
職業價值觀是大學生這一特殊的社會群體對待職業的一種信念和態度,是對職業評價、職業選擇、職業價值取向等的總體看法。它對大學生今后的職業生活起著關鍵性的指導作用,不僅直接決定了他們的擇業行為,而且對于其今后的工作態度、工作積極性,乃至整個社會的發展與進步都將產生深刻的影響。大學生是社會主義事業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研究大學生職業價值觀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的樣本研究
本文選取了廣東技術師范學院(以下簡稱“我院”)2005、2006、2007、2008(以下分別簡稱為o5、06、07、08)年度校級職業規劃大賽共48個作品作為研究對象,借鑒國內外就業心理研究成果,自制量表對職業價值觀方面分維度進行統計。統計軟件采用SPSSl3.0ForWindows。
關于職業價值觀的維度,國內外不同學者制定各種各樣的量表對其進行了不同的分類,本文選取了廣東省職業生涯規劃大賽指定網站飛途網中關于職業價值觀的測量量表進行九個維度的分類,即:經營取向、經濟取向、支配取向、自尊取向、志愿取向、家庭取向、才能取向、自由取向和自我實現取向,見表1。
1.職業價值觀各取向年度分值變化特征
從職業價值觀各取向分值的年度變化(如表2)上可以看到,“經營取向”、“經濟取向”、“家庭取向”(以下以“經營”、“經濟”、“家庭”代替,其它同)在2005至2008年度中呈現先升后降再升的“S型”變化;“志愿”、“自我實現”呈現先升后降再升的“S型”變化;“支配”、“自尊”呈現先降后升的“C型”變化;“才能”、“自由”呈現穩步上升的趨勢。
從“職業價值觀”各取向的得分水平上看,各取向得分年度變化都在1分左右的范圍內波動,各年度得分最高的前四項分別為“自我實現”、“經營”、“志愿”、“家庭”,其中“志愿”和“家庭”在年度變化上呈現線性負相關,并由此影響它們在分值上的排序;而分值最低的均為“自由”。 2.自由和才能呈現穩步上升趨勢
所有年份“自由”分值均為最低水平,這與學校培養方針有關。自由取向者“責任感不夠強,對制度、規范的遵守不夠,工作無計劃,隨意性強”,我院為師范院校,著重培養服務職業教育的人才,師范生居多,學生群體相對務實、重視群體規范,這是導致所有年份參賽選手在“自由取向”上得分偏低的原因之一。
但是,也應看到,“才能’,和“自由”不像其它取向在各年度上下波動,而是呈現穩步上升的態勢,如圖1。才能取向者“思維活躍、知識廣博”,自由取向者“善于接受、學習新事務”。科學的發展給予人類在世界范圍內的交流提供了越來越方便的平臺,社會的發展更促進了社會分工與人類進步,也同樣影響到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選擇。雖然只是在短短四年里的穩步上升,但反映了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可以從更長的歷史時期上看出這種趨勢。如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大學生比六七十年代的大學生更加活躍、思維更加開放、更加愿意嘗試、接受新事物,隨著年代的發展,人們從保守、安定向開放、多元發展。
3.經營、經濟與家庭波動方向一致
調研中看到這樣一個現象:“家庭”的年度變化與“經營”、“經濟”呈現線性正相關,如圖2,家庭取向者容易受情緒和家庭的影響、生活態度保守不敢冒險,這恰恰與經營取向者“強烈的成就動機,獨立主動”和經濟取向者“利潤意識強,工作明細”相對,這一現象可以從參賽者的職業目標選擇得到解釋:雖然各年度參賽者中不乏有打算創業的人,但100%有創業打算的人都是選擇先工作再創業,這是由參賽選手在經營、經濟取向者的“冒險、獨立”和家庭取向者的“保守、安定”雙重職業價值觀相互影響所導致的。
4.職業價值觀各取向分值高低與目標職業選擇相關
在“職業價值觀”與“目標職業選擇”的關系上,有以下表現:
(1)在所有打算工作后創業的學生群中,有80%的學生在“經營取向”中取得高分,有100%的學生在“自我實現取向”中取得高分(“取得高分”的意思是在職業價值觀所有維度中位列前三名,這也是飛途網職業生涯測評給予測評者職業價值觀解釋的主要依據,以下同)。
經營取向者“不愿受別人指使,只靠自己的力量施展才能,愿意經營一個能讓自己充分施展本領的環境”;自我實現取向者“有強烈的發展和提升意識,盡力施展自己的本領”。這與創業者的職業特點和工作性質相符,自主創業者依靠自己或群體的力量完成工作,在群體中具有決策權,工作范圍相對打工者大,綜合了一項或多項工作的方方面面和整個過程;工作相對打工者難度大、更具挑戰性,也是施展個人抱負的很好平臺,發展和提升空間大。
(2)在所有打算畢業或工作后繼續學業深造的學生群中,100%的學生在“自我實現取向”中取得高分、57.14%的學生在“自尊取向”中取得高分。自我實現取向者“有強烈的發展和提升意識”;自尊取向者“優越感很強,渴望能有社會地位和名譽”,如圖3。隨著人類自身的發展,高學歷已不再單單是進入好單位工作的敲門磚,它更是一種自身的修養、專業知識的提升和社會地位的象征,這是參賽選手在“自我實現”和“自尊”中取得高分的原因。
(3)從目標職業定位上看,在所有打算從事教師工作的學生群中,75%的學生在“家庭取向”中取得高分,58.33%的學生在“志愿取向”中取得高分。在所有打算從事藝術、設計類工作的學生群中,有50%的學生在“才能取向”中取得高分。教師相對其它職業而言較為穩定、工資待遇有保障,它要求從業者為人師表、有強烈的責任心和愛心,把教書育人視為己任。而家庭取向者“愿過十分平淡但又安定的生活,有較高的穩定性和忠誠度、做事勤奮踏實”;志愿取向者“富有同情心,把默默地幫助不幸的人視作無比快樂”;藝術、設計類工作則要求從業者有一定的藝術感和審美能力,有創作和表現才能、善于獨立或團隊協作完成工作。而才能取向者“有專項才能、思維活躍,多有創意”。這些恰恰都與相關職業所給予的發展平臺和要求的素質相吻合,由此可見,學生的職業價值取向對其目標職業的選擇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它是個人價值觀在職業選擇上的反映,代表了一個人“在職業選擇上更看重哪些方面”,而相關的職業價值取向又將對從業者在該職業上取得的成就產生重要作用,兩者是互為因果、互相促進的關系。
關鍵詞:大學生;專業認同;職業期望;擇業決策
1.引言
大學生職業選擇過程中會受到諸多主客觀因素影響,如專業、興趣愛好、福利待遇、單位形象、城市魅力等,多種因素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最終可預測解釋學生擇業。然而,現實社會中,學生擇業時經常會表現出迷茫,于是學生一入學其職業規劃就有意無意滲透到其意識中,對未來職業有了相對模糊期望。此外,學生所學專業,不管是自己選擇或服從調劑,他們四年所受專業訓練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其擇業決策。為此,本研究考察了專業認同、職業期望對大學生擇業決策的影響。
2.研究方法
2.1研究被試
隨機選取太原科技大學學生170人,發放問卷170份,回收有效問卷160份,回收率94%,其中男女各半,理工科、文科各80人,四個年級各40人,學生均無身心等方面疾病。
2.2研究工具
2.2.1 專業認同量表
采用秦攀博編制的大學生專業認同量表,包括認知性、情感性、行為性、適切性四個維度,共23題。采用李克特5點計分,從完全不符合1分到完全符合5分,得分越高其專業認同越高。
2.2.2 職業期望量表
采用吳諒諒、李寶仙的職業期望量表,共21題,分別從聲望地位、自我發展和穩定性三個維度展開。采用5點計分,從完全不重要1分到很重要5分,分值越高職業期望越高。
2.2.3 擇業決策問卷
先進行開放式問卷調查,在此基礎上與不同專業學生進行交流,之后與心理學專家討論,最后確定具體問題編制問卷。問卷從直接經濟報酬、間接經濟報酬、工作價值、工作環境四個維度展開,包括15題。為避免模棱兩可回答采用4點計分,從完全符合1分到完全不符合4分,分值越高擇業決策要求越低,越容易就業。
2.3 施測
由應心專業學生對隨機選擇的選修課學生進行集體施測,半小時后收回問卷。
2.4 統計處理
運用SPSS17.0 進行數據統計分析,研究人口特征在專業認同、職業期望、擇業決策上是否有顯著差異;專業認同、職業期望、擇業決策間相關性;職業期望是否在專業認同和擇業決策中存在中介效應。
3.結果
3.1人口特征在專業認同、職業期望、擇業決策上的差異
分別對不同專業、年級、性別、是否班干部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顯示:理工科在專業認同的認知認同上顯著高于文科(t(158)=-5.319,P=0.000),在情感認同(t(158)=1.753,P=0.082)、聲望地位(t=1.788,P=0.076)上邊緣顯著低于文科;年級在穩定性(F(3,156)=3.400,P=0.019)、自我發展(F(3,156)=3.371,P=0.020)、職業期望(F(3,156)=3.010,P=0.032)上有顯著差異,事后檢驗發現大一、大四在穩定性、自我發展上均顯著高于大三,大四職業期望顯著高于大三;女生在自我發展上(t(158)=-1.697,P=0.092)邊緣顯著高于男生;班干部在專業認同的認知認同上(t(158)=2.031,P=0.044)顯著高于非班干。
3.2專業認同、職業期望、擇業決策間相關分析
專業認同、職業期望及各維度與擇業決策相關分析結果顯示(見表1),專業認同與其四個維度顯著相關,并且與職業期望及其穩定性維度、擇業決策顯著相關,職業期望與其各維度顯著相關,與擇業決策也顯著相關。
回歸方程結果顯示(見表2),專業認同顯著影響職業期望和擇業決策,加入職業期望后,專業認同對擇業決策的標準回歸系數β從0.203降到0.163,從非常顯著降到顯著,表明職業期望在專業認同和擇業決策間起部分中介作用。
4.討論
4.1 大學生在專業認同、職業期望、擇業決策上的特點分析
學科特征在專業認同的認知、情感、聲望地位上有顯著差異,具體表現為理工科在專業認同的認知認同上顯著高于文科,在情感認同、聲望地位上邊緣顯著低于文科。就職業期望而言,文科學生更關注職業中的聲望地位,希望獲得更多職業上的成功及同行的認可尊重,文理科學生在穩定性、自我發展和總的職業期望上沒有表現出顯著差異,不同學科都有各自的發展機會,就業壓力導致就業標準的多元化等,都會促使大學生不再把專業對口當成擇業的唯一標準。然而,從整體上看,學科特征在專業認同、職業期望、擇業決策上均沒有表現出顯著差異。這種現象或許與我國的學科特點、就業現實有關。當前大學生表現出成熟的擇業心態和務實的就業態度,希望能夠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保證良好的生活質量,擇業選擇表現出明顯的多元化趨勢。
4.2 專業認同、職業期望與擇業決策的關系
專業認同與其四個維度及維度間、職業期望與其三個維度及維度間均表現出顯著正相關,表明問卷結構效度良好。專業認同、職業期望和擇業決策兩兩間表現出顯著正相關,可見專業認同、職業期望作為個體的主觀心理因素,在個體擇業決策中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最終決定個體的就業行為。
進一步進行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專業認同、職業期望可顯著預測大學生的擇業決策,且職業期望在專業認同和擇業決策間起部分中介效應。職業期望及其三個維度也顯著影響大學生的擇業決策,表明其在擇業決策時會綜合考慮自我實現和發展、職業穩定性、行業特征等進行具體就業。另外。專業認同可通過職業期望部分作用于擇業決策,說明學生越認同自己的專業,越可能提升其對職業的期望,進而較快較精確做出自己的職業選擇。
[參考文獻]
[1]秦攀博,大學生專業認同的特點及其相關研究[D].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5月.
[2]吳諒諒,李寶仙.大學畢業生的職業期望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應用心理學,2001,7(3):18-23.
[3]李娜,大學生職業決策困難問卷修編及其特點研究[D].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4]趙輝,大學生職業決策困難的影響因素研究[J].湖北社會科學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