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08 23:59:5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大學生職業發展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職業發展教育 學校 調查研究
一、調查對象和方法
筆者選取咸陽職業技術學院8個二級學院開展調查,涵蓋護理、藥學、數控技術、畜牧獸醫、會計、學前教育、應用化工技術、建筑工程管理、旅游管理、光電子技術、電腦藝術設計、電子信息工程技術、物流管理、初等教育、園林技術等31個專業。調查設計了學生和教師兩個問卷,學生問卷由在校學生填寫,發放問卷800份,回收問卷720份,回收率為90%。教師問卷由學工辦、就業辦工作人員、輔導員、班主任及思政部教師填寫。發放問卷100份回收問卷96份,回收率96%。調查數據經過整理后,輸入電腦中,經過工作人員統計分析。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1)教師對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問卷設計了一些題目,測試學校教師對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重視程度的評價;以及了解到學校和教師是如何看待職業發展教育問題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83%的教師認識到開展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很重要。還有41%的教師認為:“校領導沒有認識到學生職業發展教育是學校內涵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影響學校開展學生職業發展教育困難因素。
(2)教師對大學生開展職業發展教育的理解。作為職業院校從事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及就業指導工作的老師,85%的人員能夠對職業發展教育有科學的認識,認識到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的重要性。開展學生職業發展教育有利于學生的職業生涯科學規劃。大部分教師認為,加強學生職業發展教育是一件很有意義的工作,對此表示大力支持。
(3)教師對大學生開展職業發展教育的建議。問卷顯示我院教師對開展大學職業發展教育,理解層次不一樣。75%的教師建議要高度重視加強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13%的教師建議有必要加強職業發展教育,12%的教師建議可以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增加職業發展教育選修課時。
(二)高校開展職業發展教育的基本條件
(1)職能部門設置。在關于是否開展職業發展教育機構的問卷調查中,有8.4% 的工作人員回答“有”。71.6%的工作人員回答“沒有”,其它人員沒有做選擇。據我們調查獲悉,大部分高校職業發展教育機構與行政部門融合辦公。常見名稱一般是“學生處”、“就業指導服務中心”、“就業科”、“學生職業發展中心”、“就業辦公室”等。
(2)部門性質和人員配備。調查發現,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機構都屬于教學管理部門,從部門人員配置情況分析看,行政管理干部占75%,教師編制占20%,教學輔助崗位編制占5%。可以看出,職業發展教育被看成管理性、服務型行政工作,科研和科研意識不強。
(三)高校開展職業發展教育的師資隊伍建設情況。
(1)師資隊伍主要來源。職業發展教育師資來源主要有:思政部教師、招就處就業科工作人員、二級學院分管學生工作的總支書記、副院長、學工辦主任、輔導員、班主任等。從事學生職業發展教育的工作人員年齡結構不完善,整體年齡偏低,職稱結構沒有形成高中低合理梯隊。調查顯示:40歲以下的工作人員占77%,40歲以上的人員占到23%。由于師資隊伍年輕,職稱結構也以初級、中級為主。其中,中級職稱人員占29%,初級職稱人員占58%,副高以上職稱占13%。師資隊伍學歷方面以本科和碩士為主,其中碩士及以上學歷占32%,本科占60%,專科學歷占8%。在對師資隊伍人員教科研能力調查時發現,發現從事職業發展教育的師資隊伍整體科研水平偏低。被調查人員中,參與過校級及以上課題的人員占34%,從未參加過課題的占52%,正在準備申請的占14%。針對情況調查結果顯示,公開發表過論文或有著作的人僅僅有17%。其余人員均沒有論文公開發表。
(2)培訓進修情況。職業資格證書是反映從事職業發展教育人員技能素質的參考指標。目前國家教育部、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及相關組織協會,開辦了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師培訓頒證。在我們的調查中發現,超過90%的人員都具有高校教師資格證書。但是獲得職業指導資格證書的人占有比例很低,獲得全國職業指導資格證書人員僅有5人。獲得省級職業指導培訓班結業證書有12人。其它人員沒有任何職業資格證書。平時業務培訓知識主要是訂雜志、聽報告、聽講座獲得。被調查教師對學校外派培訓計劃評價不高。從調查數據看,有82%的被調查者認為學校沒有制定培養專職職業發展教育專職老師的計劃及費用預算。76%的老師對學校是否有職業發展教育專項師資培養計劃,表示不清楚。
三、調查結論
(1)在對職業發展教育的認識上和觀念上,咸陽職院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和重視。但是,職業發展教育長足發展及內涵建設需要進一步重視和支持。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形式嚴峻,重視和加強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工作,有助于推廣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設計,可以提升大學就業工作質量。
(2)職業發展教育工作人員大多由管理部門人員擔任。一些管理人員由于行政事務繁雜,對于職業發展教育的學習、研究時間精力不夠,對于職業發展教育的課程建設、教材建設、課題研究、專題調研等方面能力不足。
(3)師資隊伍匱乏,需要進一步加強。教育部對高校職業發展教育的師資隊伍強調:要建設一支相對穩定、專兼結合,高素質、專業化、職業化的師資隊伍的發展思路。師資隊伍是保障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
論文摘 要: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的加快,高校學生數量急劇增加,傳統的德育教育方法很難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大學生的教育、管理和服務等問題越來越凸顯,目前,高校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已處于相對成熟階段。本文在全面分析全程化職業發展教育的階段內涵和特點的基礎上,從高校全員育人和全程育人的角度建立了大學生德育教育的新模式,使德育教育工作真正做到了全程化、全員化和制度化。
目前,我國高等院校已經普遍開展了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與就業指導工作,但對這項工作的認識與實踐還缺乏系統性和全面性,也沒有與學生的德育教育進行有機結合。從現狀來看,我國高校的大學生全程化職業發展教育模式已處在相對穩定和成熟的時期。如何適應教育改革和社會發展的新形勢,做好新形勢下大學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把德育教育和職業發展教育有機結合,構建系統化、規范化、科學化的大學生德育教育模式,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
一、全程化職業發展教育的內涵和特點
全程化職業發展教育工作模式,適應于從大一開始的職業啟蒙期教育,這是從大學生對職業世界的一無所知到落實工作的全程化職業發展教育的工作方式,找到影響大學生個人素質和就業能力提升的核心因素,根據大學生的四年時間,分為職業探索、職業素質提升、就業準備這幾個階段。
全程化職業發展教育工作模式根據大學生職業化過程的遞進成長關系,劃分為“職前”和“崗前”兩個階段,在時間上分為“大一”、“大二”、“大三”和“大四”四個時間段,前二者屬于“職前”階段,后二者屬于“崗前”階段。各時間段的主要任務:(1)大一:自我認知、專業認知,確定適合專業、行業;(2)大二:行業職能,提升個人能力;(3)大三:認知職業世界,確定適合崗位;(4)大四:目標企業、企業文化,求職、面試。
全程化職業發展教育階段內容:(1)自我認知、專業和行業的探索;(2)個人能力的塑造;(3)職業崗位的探索和確定;(4)職業素養和求職。
二、全程化職業發展教育和大學生德育教育的關系
全程化職業發展教育可以通過幫助大學生及早規劃職業生涯,設計美好人生,樹立人生目標,達到提升大學生思想境界和職業素養,找到學習動力的最終目的,是大學生德育教育的延伸,也是增強大學生德育教育實效性的又一有益探討,對當前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德育教育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1.全程化職業發展教育使大學生德育教育的目的更明確
大學生正處于職業學習和職業選擇階段,這個階段學習效果的強弱,職業定位是否準確,直接關系到他們能否成才成功。為此,開展全程化職業發展教育,用規劃職業生涯來鼓勵、促進大學生發奮學習、努力成才、成就人生是高等學校的神圣使命,也是大學生德育教育的目的所在。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以滿足社會需求為前提,以滿足大學生成長成才為出發點,較好地實現社會和個人、理想與現實的有機結合,從而使大學生德育教育目的更加清晰具體。
2.全程化職業發展教育使大學生德育教育的內容更充實
職業發展教育不僅僅是為大學生設計未來職業方向,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全程化職業發展教育的過程,就是大學生德育教育縱深化的過程。全程化職業發展教育把不同的教育內容統一到職業發展教育過程中,使大學生德育教育中各方面的內容融為一體,使教育內容更加充實和豐富。全程化職業發展教育使大學生德育教育的指導作用和引領作用得到更好的發揮,教育的內容也更加符合教育目標和要求。
3.全程化職業發展教育使大學生德育教育的方式更科學
大學生德育教育傳統方式忽視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和主體意識,現代大學生德育教育特別強調發揮“雙主體”作用,即大學生也是教育主體,他們在教育過程中地位相互轉化。全程化職業發展教育體現出教育的個性化和方式的多樣化,把共性教育與個性教育有效地融合,符合教育科學發展的要求,必將對增強大學生德育教育的實效性和科學性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4.全程化職業發展教育使大學生德育教育的途徑更廣泛
全程化職業發展教育將大學生德育教育的各類途徑,如校園文化、學科優勢資源、網絡信息、心理健康等都充分融合在一起,并形成不同的組合,將各項功能發揮得更加完善。在進行全程化職業發展教育的同時,還要將大學生學業教育滲入其中。這種多途徑的全程化職業發展教育與當代社會需要、學生所學專業、綜合能力的提高、身心健康的增強相結合,這正是當前大學生德育教育途徑的延伸,也是大學生德育教育實踐的一個有益補充。
三、基于全程化職業發展教育的大學生德育教育模式的構建
在傳統的職業發展教育工作體系中,高校學生就業指導服務中心下設的部門比較單一,很多高校只有一個部門,負責學生就業工作或具體的創業就業事宜,仍然依托高校學生就業指導服務中心來負責整個學校的就業與職業發展教育工作,沒有從學生德育教育的高度來開展工作,沒有調動學生工作處、各院系、教務部門、團委也就是全校老師的積極性來開展德育教育工作。大部分就業指導工作人員是從原來從事行政工作的人員中抽調出來的,甚至有的院校直接由學生管理工作人員兼任,因此很難真正從職業發展的角度為每一位學生提供全面、有效的德育教育服務。
基于全程化職業發展教育的大學生德育教育模式需要彌補以上不足,構建新的教育模式,該教育模式為:在學校學生工作領導小組的全面領導下,由學生工作處、就業指導服務中心、教務處、團委、各院系和社會機構及成功人士等組成,以德育教育為宗旨,以全程化職業發展教育為主線,集全校和社會之力全面做好學生的德育教育工作。
1.學生工作處
學生工作處是學校學生德育教育工作的組織和實施部門,下設思想教育科具體負責落實,在全程化職業發展教育的大背景下,以輔導員、班主任、專業指導教師等為抓手,把德育教育寓于管理、服務和日常教學之中,作為一條主線始終貫穿于各項工作之中。同時,其還負責協調職業發展事務辦公室、教育教研室和教育研究所的相關工作。
2.就業指導服務中心
校學生就業指導服務中心在職業發展教育上有兩大職能,一是負責大學生就業的日常服務和行政事務,其可設三個辦公室:就業管理辦公室、就業市場服務部、網絡信息服務部。二是負責學生職業發展教育和研究工作的開展,其下設三個辦公室:職業發展事務辦公室、職業發展教育教研室、職業發展教育研究所。
3.教務處
教務處讓德育教育和職業發展教育融于日常教學之中,全體任課教師都應承擔起德育教育和學生職業發展教育的重擔。
教務處可以通過開設相應課程,使職業生涯開發與管理理論課程正式走進課堂,一方面,讓學生們意識到該課程和接受職業生涯指導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讓學生們全面掌握該課程的理論及科學方法,并用以指導自己日常的學習生活。 轉貼于
4.團委
團委指導的學生社團協會組織是職業發展教育學習實踐的重要部分,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載體和途徑,主要包括學校的學生職業發展與規劃協會、創業中心和信息服務中心。學生社團協會是由大學生自己主動組織參與的有主題的組織,學校的德育教育和職業發展教育工作可以通過學生社團的活動來滲透,指導學生在實際的社團協會活動中具體實施德育教育的理念與行為。
5.院系方面
院系成立學生工作領導小組,通過配備部分專職人員(主要為學院專職學生工作干部)來協助校就業指導服務中心開展職業發展教育工作,這些人員同時也是學校德育教育的主體人員,院系還可利用班主任、專業指導教師、專業任課老師等,充分體現全員育人的特征,調動每位老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老師們真正做到教書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務育人。
6.社會機構及成功人士
學校的德育教育和職業發展教育工作可以通過與一些社會機構聯系,充分發揮其優勢,在為學生提供就業創造機會的同時,可以邀請企業成功人士來校作報告,建立校企合作,這也是實施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徑。
四、建立基于全程化職業發展教育的大學生德育教育模式的長效機制
1.黨委統一領導部署,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大學生德育教育工作。在校院黨委的領導下,明確德育工作部門和德育工作者的職責,以全程化職業發展教育為基礎,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分片包干,責任到人,使學生德育工作縱向到底,橫向到邊,落實到基層。
2.黨政共同組織實施,建立全程教育模式。黨委和行政齊抓共管,所有教師共同參與,大學全時段實施,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增強德育工作的實效性、全程性和全面性。
3.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和諧育人氛圍。加強校園內和校園周邊環境,以及宿舍文化設施建設,在教育、管理和服務育人的同時,做到文化育人。
基于全程化職業發展教育的大學生德育教育模式必須是學校全員參與和全程進行的教育方式,在這個工作模式中要充分發揮每一位老師的學術、專業和社會資源優勢,利用各類途徑,幫助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學會做人、做事的本領,學會學習,促進學生就業,從而在實現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的全程化、專業化和全員化的基礎上,實現德育教育的全程化、全員化和制度化。全程化職業發展教育是一個伴隨學生大學四年的長期過程,已逐步成為學生教育、管理和服務的主線,應將學生專業知識的學習、日常管理教育,特別是學生德育教育工作融于全程化職業發展教育之中。
參考文獻:
[1]張宏,王忠橋.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化和延伸[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9.5.
[2]王興權.以學生為主體的全程化職業教育模式[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7.8.
[3]劉喆.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工作體系創新研究[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7.5.
【論文摘要】本文對高職院校大學生就業指導的主要理論做了闡述,依據科學發展觀中“以人為本”的精神實質,分析了高職院校大學生在校期間不同階段的心理和生理特點,對全程就業指導的內容和方法予以探索,并提倡在指導過程中加強對媒介和信息的獲取、利用和更新。
就業是學校與社會的接口,能否實現順利對接達到較高的就業率和較好的就業質量,是學生成長和學校發展頭等大事,也是為各行業輸送合格建設人才的實事。1987年,國家教委將“職業指導理論研究與實驗”列為重點課題,高職院校也把就業指導和畢業工作作為學院工作的重中之重。隨著高職院校就業指導工作的深入開展,就業指導不僅僅是單純追求就業率的問題,更多的是考慮學生的人生規劃和職業發展。
一、高職院校就業指導的主要理論
在高等教育不斷發展和改革的進程中,職業指導的理論逐漸發展趨于成熟,形成了有代表性的職業指導理論,主要有:
1.人職匹配理論。由美國“職業指導之父”之稱的波士頓大學教授帕森斯首次提出,后經威廉姆遜發展成型。該理論與中國的“人盡其用,物盡其才”有相似之處,側重于就業過程中所涉及到的三個主要因素:對自我愛好和能力的認識、對工作性質和環境的了解、以及兩者之間的協調與匹配,即“職業指導的三大原則” [1]。
2.職業決策理論。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國的伽勒特和喬普生,他們認為傳統的職業指導只解決人們就業,而忽視教會人們如何學會就業,就像中國古訓所言“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更重要的培養高職學生進行職業決策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隨著科技的進步、信息時代的來臨和職業觀念的更新,衡量一個人職業成功與否并不取決于他是否擁有一份穩定的職業,而是取決于他對紛繁復雜的世界的決策能力。
3.職業發展理論。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國的金斯伯格和薩帕,金斯伯格從生理學和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人的職業發展,認為職業在個人生命歷程中是一個連續、長期的發展過程,而不是某一個時期短暫的需求行為,具有階段性的特征。薩伯在繼承了金斯伯格的基礎上,綜合了差異心理學、發展心理學、職業社會學以及人格發展理論等相關原理,更為系統地提出了職業發展的觀點。他把職業發展分為五個階段[2]。
(1)成長階段(出生—14歲),在該階段個體通過在游戲、想像和模仿中發展自我概念,認識社會。
(2)探索階段(15-24歲),這一階段個體通過學校的活動、社團休閑活動、社會實踐(打零工)等機會開始嘗試職業角色,進行職業探索。
(3)建立階段(25-44歲),這一階段的早期(25-30歲),還有一些人對自己的職業不太滿意,可能會變換一兩次工作,到了(31-44歲),擇進入了職業穩定期。
(4)維持階段(45-60歲),這一階段個體一般不再尋求新的工作領域,而是維持既有的成就與地位。
(5)衰退階段(60歲以上),這一階段個體生理與心理機能日漸衰退,職業活動范圍開始縮小,直到最終退出職業崗位。
二、基于職業發展理論的全程就業指導探索
進入職業探索階段,高職院校的學生有了自己的專業。如何開展好高職院校能突出實踐性、互動性的專業化、個性化、信息化就業指導,我們需要遵照科學發展觀中“以人為本”的核心思想和本質要求,要努力實現現實的、具體的、活生生高職大學生的自由和全面發展[3]。
(一)適應時展,加大對媒介和信息的獲取、利用和更新,創新就業指導的方法和途徑
隨著時展和個體職業探索階段的到來,對高職大學生的就業指導,更多的是指導者和被指導者對信息的獲取和更新,更重要的是雙方之間信息的交流和利用。作為從事就業指導的教育工作者應該實現對心理學、職業社會學等專業知識的沉淀,及時完成對就業指導信息的更新,抽出更多精力和時間專門從事教育的調查研究、預測研究和理論研究,及時對社會現象中的敏感問題、熱門問題從理論上給學生予以解答。另外一方面,要開展人性化的就業指導,必須對學生的個體情況要有很好的了解,比如說學生的興趣愛好、人格類型、當前心理狀態及生理狀態等。掌握了知識和信息,還要有有效的媒介對學生進行指導;可以采取傳統的面對面交流方式、更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可以通過網絡等媒介對學生開展全方位的就業指導。指導的手段形式多種多樣,除了課堂,可以利用書信、電話、多媒體、網絡讓學生自由提問、說出困惑、發表自己的看法,還可以采取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來開展職業指導工作,以激起學生的共鳴。
(二)轉變觀念,實施職業“全程指導”
高職大學生在校學習的時間是三年(2年校內學習+1年校外實習),是學生職業發展的探索階段。依據職業發展的理論和教育部所提倡的“全程指導”的廣義的就業指導制度,對學生的指導要從學生入學報到之日就開始實施全面、系統的職業指導,建立伴隨學生職業發展的校內由低年級到高年級、校外就業跟蹤的全程化的就業指導工作體系,并在不同的階段根據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的狀態與特點開展連貫的就業指導工作,為學生的就業與創業鋪路。
第一階段
經歷了高考的洗禮,高職大學生未能進入自己心儀的名牌學府,其入學后的心理狀態很不穩定,同時對自己就讀的專業、以及今后的就業去向和職業生涯都是模糊的,因此一年級就成為學生進行職業生涯發展規劃的起點。
這一階段職業指導主要的形式和內容:
1、做好入學教育工作:通過迎新專刊、座談會等介紹學校的歷史、優良傳統、專業發展方向、杰出校友發展史等,教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事業觀。
2、主辦學習經驗交流會等活動,幫助學生調整心態,盡快適應大學的學習和生活,激發其學習的自覺性,合理規劃自己的大學生活。
3、開展心理學知識講座,幫助新生了解心理學的基礎知識、大學生常見的心理障礙、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調試方法和途徑,使新生盡快渡過“斷奶期”,以積極健康的心態投入大學的學習生活。
第二階段
進入二年級,高職大學生初步適應大學的學習生活,逐步趨于成熟,學習目的明確,自我意識增強,開始規劃發展方向,渴望了解本專業相關的行業企業發展情況,關心畢業去向等現實問題。本階段就業指導主要是通過職業生涯設計指導、學業指導,使高職大學生切實了解社會的要求,全面協調發展,努力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初步確定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向并為之努力。
1、介紹職業生涯的規劃與設計,指導高職生成才道路的自我設計,使學生正確樹立自己的人生目標,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練就扎實的專業功底和綜合素質,并有意識的向著自己的目標對學習生活做合理的安排,并根據需要參加各種技能培訓。
2、加強大學生素質拓展訓練,開展大學生“素質拓展訓練”,通過學生活動、專業實習、社會實踐等集體和個人相結合的形式著力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包括“就業觀念”、“學習能力”、“就業能力”在內的“就業素質”。
3、幫助學生開展職業資格認證和職業技能教育,通過對各種職業資格認證的介紹,開闊學生的視野,使學生正確認識職業資格認證對就業的重要作用,引導學生按社會的需求來準備自己,并了解各行業職業資格認證的概況,知道相關職業資格的考務信息。
4、通過講座、形勢政策課等,向廣大學生介紹高職大學生面臨的機遇和挑戰,用人單位最看重高職畢業生什么,怎樣準備好邁向成功的通行證等;培養學生的敬業精神、團隊精神,全面提升學生的素質和創新能力,完成就業前的知識準備、能力準備以及心理準備。
第三階段
結合當前高職學校普遍采取的“2+1”模式,三年級學生的主要特點是關心畢業去向,積極努力,期望值偏高,渴望得到求職方式技巧指導,但部分學生心理調節不足,壓力大,就業準備簡單,對社會認識不足,甚至極少數學生對社會,尤其是對就業競爭充滿恐懼感。這一階段就業指導的主要任務是通過宣傳就業政策、就業形勢和就業工作流程,講解獲取信息的渠道、利用信息的方法,進一步強化就業心理指導、擇業觀指導和求職技巧指導及誠信教育、就業安全教育,使學生了解就業政策、認清就業形勢,樹立合理的就業期望值,積極參與就業競爭,誠信履約;引導畢業生盡快完成從學生到勞動者的角色轉變。
這一階段就業指導的主要內容:
1、指導學生合理評價自我,通過職業生涯規劃講座、進行職業興趣測評、職業性格測評、職業能力測評等,分析性格、素質、能力與擇業的關系,使學生在認識自我的基礎上,評價自我。
2、畢業生常見就業心理及調試。通過講座和咨詢等形式對畢業生常見的心理問題進行分析,介紹就業心理問題的自我調適、及如何才能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使學生對就業有良好的心理準備,及早克服就業心理上的問題和障礙,幫助學生樹立進取、務實、競爭的就業心態。
3、開展就業咨詢:通過團體輔導和一對一個的別咨詢等形式相結合,為畢業生提供具有針對性、個性化、細致化、專業化的訓練與輔導,為學生答疑釋惑。
4、通過報告、畢業聯歡、畢業生晚會、學位授予儀式、畢業離校歡送等形式進一步激發學生熱愛母校、奉獻社會、服務人民的情感;對畢業生進行畢業教育和事業觀教育、以及初入職場的職業適應性教育。
第四階段
做好“人才售后”的服務工作,學生完成了三年的學習生涯,并到了自己人生的第一個工作崗位,但高職教育工作者所承擔的職業指導工作還需要延續:首先是要指導學生適應社會,立足基層,腳踏實地,服務人民,實現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有機統一。?二是對學生的職業發展進行全程跟蹤調查,了解學生的社會適應情況,并在需要時提供幫助。三是對用人單位進行跟蹤回訪,與用人單位保持良好的校企關系,結合行業和專業建立建立學生與雇主動態信息庫,深入了解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反映和對人才培養的建議和意見,使就業指導工作和人才培養進入一個良性循環的反饋系統,從而能夠從各方面預測未來幾年社會對人才的需求。
三、結束語
本文在高職院校就業指導的主要理論進行闡述的基礎上,按照科學發展觀中“以人為本”的核心,以職業發展的理論,對當前國內所提倡的“全程就業指導”的內容和方法做了的探索,對于高職院校的就業指導有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唐凱麟,蔣乃平.職業道德與職業指導[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高等教育階段的職業生涯教育,包括學習生涯教育、創業教育與指導、就業教育和培訓等環節,是高校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引導學生深化生涯規劃意識,培養學習和發展能力,幫助學生確立學業和職業發展目標并落實可執行方案的系統性、綜合性教育活動[1]。根據美國職業指導專家薩珀(Donald E.Super)的職業生涯發展理論,大學生處于職業生涯的探索階段(15-24歲),正處在職業選擇和適應階段,是職業生涯規劃的黃金階段,對大學生個人的未來職業走向和職業發展具有十分深遠的影響[2]。
一、構建可行的職業生涯教育體系
1.構建職業生涯教育的多元化課程體系
關于職業生涯教育課程體系建設,在總體原則上要突出“以人為本” “以學生的發展需求為本”的主旨,兼顧生涯意識啟蒙、生涯規劃能力和職業發展技能的綜合塑造。 在內容設計上,實行“以課程教育為基礎,職業測評和咨詢為特色,精品講座為補充,就業實習和實踐為輔助,職業指導隊伍為保障”的職業生涯教育體系。課程教育分為通識模塊和個性模塊。以2013級本科生的課程方案為例,通識模塊面向全院所有學生投放,如紡織行業的現狀和發展前景、大學學習、生活的適應與調整等;個性模塊,根據學生的生涯發展路徑投放,如研究生考試的專業準備、公務員職業現狀及從業要求等。推行“科研導師+導生”模式,提高學生專業探索熱情。積極完善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體系,實施本科生科研能力訓練計劃,學院每屆有近65%的學生參與該項計劃,內容涉及紡織類學術報告、文獻檢索、論文寫作、表達能力訓練、科技創新優秀成果答辯、科技創新成果展示、學術交流等,助力學生創新素質拓展。學院依托“達生大講堂”開啟學業向職業發展的直通車。“達生大講堂”邀請知名專家、成功企業家、企業高管等圍繞紡織行業前沿、創業經歷分享、生涯規劃、企業對人才的要求、國際化人才培養等做專題報告。
2.構建職業生涯教育的全程化教育體系
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應貫穿于學生在校學習的全過程。針對不同年級,明確目標、各有側重、循序漸進,逐漸構建起比較完善的職業規劃指導體系。一年級著重開展職業生涯啟蒙教育類的必修課程。職業認知和生涯規劃指導教育可以使其盡快適應大學生活,增強就業意識和職業生涯規劃意識,教學內容應安排入學教育、生涯規劃、學業規劃、社團體驗、自我了解、人際技能等模塊。新生入學伊始,就人手一冊《大學生生涯規劃指導手冊》,注重發掘學生的個體需求和潛力,引導學生進行職業崗位要求、職業道德規范等職業認知、體驗和感悟,四年一以貫之,為終生就業能力培養打下基礎。二年級側重于職業生涯路徑探索類的選修課程。引導學生在加強專業學習的同時,鍛煉和提高個人的綜合素質和目標職業能力,增強自我管理和職業素養培養,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實現全面發展,教學內容安排沖突管理、時間管理、壓力管理、生涯探索、人職匹配等內容,全面提高素質和能力,按需增強自己的終身生涯能力,促進學生成長和潛能開發。三、四年級著重開展基于職業發展實務類的必修課程。如就業指導、升學指導和創業指導,通過職業體驗與專題體驗,傳授簡歷制作、個人禮儀和求職技巧、就業權益、出國留學、創業引導等知識,引導學生轉變角色,適應社會環境變化,增強持久性就業技能,最終實現規劃目標。
3.構建職業生涯教育立體化教學模式
職業生涯管理的實操性和個體發展多樣性決定了生涯教育課程既不是一門理論課,也不是單純的技術學課程,更多的是一門體驗式課程,強調的是學生在課程中的參與、體驗。基于這樣的認知,我們探索在教學模式上大力改革,由“老師講、學生聽”向“學生問、老師答”轉變,注重見習實習、注重實踐與實效。每個班級都設立“生涯發展委員”,負責本班生涯課程的選課、需求統計、課程評估等工作,鼓勵生涯教育的學生自我管理。根據學生的生涯發展路徑,學院開發了多個具有針對性的生涯能力實訓營項目:第一,“學術型”生涯實訓項目(登高人才訓練營)主要包括 “挑戰杯”等校內外學生科研項目的實訓指導,研究生考試能力實訓,論文寫作、課題申報等基本學術素養實訓。第二,“國際型”生涯實訓項目(海外交流人才俱樂部)包括留學政策和項目介紹、留學深造準備的認知、語言考試實訓、假期海外游學項目等。第三,“應用型”生涯實訓項目(拔尖人才訓練營)根據學生未來職業發展的不同導向,多方合作策劃計算機、會計、商務英語、普通話等資格考試培訓、組織職業生涯規劃大賽、公務員考試培訓、就業筆試、面試、職場模擬、帶薪實習等直接服務學生職業發展的實訓項目。第四,“創業型”生涯實訓項目(卓越人才訓練營)創建“平民化”創業的孵化平臺、創業實訓,指導學生參加“挑戰杯”創業計劃競賽,與校外資源合作孵化培育創業企業。
二、職業生涯教育的路徑探索
1.抓住學生成長的關鍵時期,培養專業興趣與職業認同
可充分利用新生入學、專業大類分流、畢業生離校等特殊時期,重點開展“情系母校 起航” “我的大學 我的夢”等畢業主題、入學主題系列活動,突出感恩教育,謹記“立德樹人”,潛移默化地將專業情結融情于景,融景于心。如2013年夏,學院以“季憶流夏,衣舞青春”為主題舉辦一年一度的畢業生成果展,“如夢初醒”青春少女風、“驚鴻掠影”都市生活風、“云錦天章”皇室晚服風三輪走秀,精致的妝容,曼妙的身姿,模特們一亮相便引得臺下一陣陣驚呼聲,那一件件飽含設計師靈感與夢想的服裝,在模特們或優雅或高貴的氣質下完美地詮釋了出來,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整場活動的編排、布場、模特都是本院學生自己完成。
2.踐行“知行合一”的生涯規劃理念,有效推動學生職業生涯行動實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在學校生涯規劃中心的指導下,學生自進校起就開始填寫《大學生生涯規劃指導手冊》,里面包含自我認知、專業認知、職業認知、人職匹配、生涯行動、生涯調控等模塊,堅持“培養學生從完整的人到行業精英”的教育理念,重在讓學生將職業生涯規劃的知識與行動相結合,實現“知”與“行”的統一。 在執行過程中,引導學生制定切實有效的生涯行動方案,并遵照方案進行執行,并需對照生涯目標與行動方案進行反省、調整和控制。比如在“職業認知”板塊中設置了“生涯人物訪談”,讓學生找自己想從事崗位的前輩訪談,從他們身上了解行業的前瞻、用人單位的需要,及時收集該行業、該職位的變化,及時調整自己的目標和定位。
3.整合校內外資源,充分發揮第二課堂的育人功能
通過邀請成功人士、校友、知名企業人力資源部主管和社會各界的專家學者參與到大學生職業規劃教育中來,構建多元化師資隊伍,結合人生經歷和典型案例做專題講座,幫助學生了解社會和行業特點及發展前景。定期組織開展內容豐富、寓教于樂的職業規劃教育活動,如大學生職業規劃大賽、素質拓展訓練、職業角色扮演、就業模擬招聘、生涯規劃社團活動、校友訪談、就業跟蹤、社會實踐等,拓寬職業規劃教育途徑。此外,學院積極鼓勵學生報考雙學位、輔修專業課程,充分利用“完全學分制”的有利條件,盡可能拓寬自己的知識面,這對專業滿意度低的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起到了推動作用。
4.建設“職業生涯規劃師”專業隊伍,為學生提供團體輔導和個性指導
依托學校大學生職業生涯指導中心,學院專門成立“大學生職業生涯指導委員會”,確立了“領導重視、中心主導、系科協同、學生參與、社會支撐”的工作機制。學院輔導員經過專業系統的職業生涯規劃師培訓,取得上崗證書,為大學生更好地成長成才保駕護航。學院采用團體輔導模式,著重就學生在生涯規劃執行過程中遇到的普遍問題進行指導;點對點進行個性指導,學生的個體背景、特點、發展水平、心理特質、教育類型、職業發展需要等存在差異,因此提供個性化的輔導顯得尤為重要,幫助學生結合自己的特點做好職業生涯發展規劃,幫助其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職業方向。
三、職業生涯教育模式的成效特色
1.突出行動的重要性
強調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行動力,一方面以提升就業競爭力和終生能力為導向,讓學生有目的、有意識地進行專業、職業領域相關知識探索,如對本專業前輩進行訪談;另一方面,利用假期進行專業實踐,如赴大學生實踐基地、大學生就業見習基地等進行實踐能力培養。
2.整合資源的系統性
職業生涯教育堅持通識價值塑造和專業能力鍛煉相結合,生涯理論教育與職業實踐實習相結合,生涯意識喚醒與生涯能力訓練相結合,課堂授課教學與課外咨詢測評相結合,正式學習與非正式學習相結合等五大工作原則,最大化地整合零散于校內外的各類資源,建設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課程群”,實現職業生涯教育培養“從完整的人到行業精英”的重要使命。
3.培養成果的示范性
發揮榜樣示范作用,通過各種載體,在學生中樹立職業生涯教育的典型,用身邊的榜樣來帶動身邊的人。近年來,學院學生團隊在“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作品競賽、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中國高校紡織品設計大賽、全國大學生外貿跟單(紡織)職業能力大賽等賽事中屢次斬獲大獎。二十余名畢業生奔赴英國帝國理工大學、美國紐約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等全球知名高校繼續深造;數名學生個人或合伙創辦公司;許多畢業生已成為紡織行業的中堅力量;多位優秀學子的先進事跡受到校內外媒體的廣泛關注與報道。
論文摘要:在綜合考察國外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基礎上,本文提出改進目前我們的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新方法,希望能夠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高效的就業指導。
面對高等教育大眾化和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各大高校已經把如何提高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率和就業質量作為研究的重點課題。由于我國的這項工作起步晚,無論在就業指導的理念、內容、方法上,還是在人員構成、組織結構上,都與國外存在距離。分析研究其他國家此項工作的特點、內容和措施,借鑒他們的成功經驗,可以豐富我們就業指導內容,改進我們的方法,建立高效的就業指導運行機制,使我們的工作規范化、科學化。
一、國內大學生職業教育指導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的職業指導教育正穩步發展,但是在通過市場調節教育結構與就業結構之間的關系、合理配置人力資源的要求方面,學校教育工作滯后于現實的需要。總體上講,國內各高校都劃拔一定的經費,建立了專門的職業指導服務機構,配備相應的工作人員,并開設職業指導課、就業信息、組織雙向選擇等活動;同時,政府重視并倡導社會參與高校的就業指導工作。但與有效幫助大學生充分就業、實現職業發展仍有一定的距離,指導對象多半是臨近畢業的高年級學生,低年級學生很少得到就業方面的指導;指導地點局限在校內,很少在校外進行;指導內容多半是就業政策、業信息和就業技巧等,而有關職業發展需要等很少涉及;指導形式多半是就共性問題進行集中指導,而針對不同學生的個性問題進行個別指導的很少;指導人員多半是學生輔導員和就業處工作人員,專業教師參與的很少,雖然有時也邀請一些社會人士參與,但一般也只是做些報告或講座而已;關心學生就業數量的多,考慮學生就業質量的少。
二、國外職業指導的特點和內容
很多國家都認為大學生職業指導不僅是選擇職業的一時行為,而是發展、培養人的過程,他們的就業指導擴展到整個人生的職業活動,職業指導師幫助大學生不斷發展自我形象,在未來的工作中,通過滿足社會需求來展示自我,求得自我的發展和完善,由原來關注的某一特定職業現狀轉向分析、預測、研究整個職業世界。這種“可持續性發展”的職學校業指導的具體內容如下:
1.政府和主管部門高度重視并且大量投人
高校、政府、用人單位等部門協同合作建立完備的就業指導體系,主要是在政府宏觀管理和協調下,各部門積極行動協調工作;同時大學生的就業指導機構比較完備,高校的就業指導部門、用人單位的人事部門及一些社會中介組織機構相互補充,相互作用,建立完備的社會服務體系。如:美國有很多非贏利性就業中介組織,它們提供人力資源信息,吸納高校和用人單位作為會員,聯系畢業生和用人單位,幫助用人單位制定有效的招聘計劃并為之提供優秀人選,對就業市場的現狀、職業發展前景、求職和招聘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法律問題進行調查分析,為畢業生提職業發展服務。而且美國勞工部在全國各地采集數據,未來十年的業環境和各行業需求的信息,分析各行業的需求形式,每兩年微調一次,并結集出版,成為美國大學生人手一冊的就業“圣經”。又如日本在全國各主要城市都設有學生職業中心,作為政府和安排高校畢業生就業的辦事機構,這些機構根據畢業生本人的特點和要求,為之介紹符合條件的職業;大學生如若在一定時間內還未能找到合適的工作,就業中心就為其組織培訓并安排各種實習活動,再對其進行求職面試技巧和適應性訓練,以增強他們推銷自己的能力和就業的信心。此外,還有如日本的雇傭信息中心、雇傭開發協會、人才介紹事業協會、人才派遣協會等眾多的就業咨詢服務中介機構,不但解決了學校無法解決的困難和問題,也讓大學生職業指導工作與市場需求及職業界的要求緊密結合。
2.注重職業指導策略的個性化
國外學校很注重學生發展的具體情況和內在需求相結合,除了常規的專業和學科分類外,更多的是按大學生的就業要求、期望、特點、條件等進行分類,并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生進行不同內容、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指導工作。在德國,從人學起,就業指導人員通過開展性向測評(personality test )、一對一面談的方式,了解大學生的能力傾向、興趣愛好、性格氣質、職業適應等個性特點,建立學生特性檔案,幫助他們做好職業發展規劃設計,并結合學生職業意向設計科學合理的課程結構,重視培養終身學習能力、創造能力、適應能力、溝通管理能力、團隊合作精神。職業指導人員根據學生不同需要進行指導,如果對職業要求高的學生,幫助他們分析職業行情和職業發展動態、前景和趨勢,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和評價自我,合理定位;對重視工資待遇的學生,幫助他們分析各行業的薪酬情況,引導學生合理“報價”,并面授談判技巧;對有自卑感的學生則鼓勵他們增強信心,學會心理調適,化解心理危機,引導他們正確認識正確評價自我,培養健康心理和優良的個性品質。
3.注重職業指導策略的科學化
首先,國外的職業指導主要針對學生進行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用數據來說話。在進行職業診斷時候很多國家采用方法有:測量法,生理—醫學診斷法、觀察—調查與積累記錄法、學業—能力評估法等;提前開展測評服務,測試與職業相關的數據,用數據來說話,引導學生自我分析,明確自己,正確估價自己,而后自我啟發和自我成長。根據性格特征分析自己的信心、人際關系、應變能力等。
其次,注重對職業前景的科學預測和分析,對科學技術發展趨勢進行分析研究,對產業結構的調整進行前瞻預測,幫助學生分析和預測職業發展前景,從而使大學生能更好地進行職業定向和選擇崗位。
4.校內職業指導與教學結合緊密
國外大學指導課程,從人學開始就在選擇專業和課程方面給學生以幫助,體現在通過指導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特征、興趣和能力,選擇專業和預期的職業。整個大學期間,學校有很多教學組織方式:單元教學、教學模擬、主題設計等,將學科、課程建設與職業指導相互滲透;就業指導內容涉及職業的性質、發展前途、經濟收人、就業難易程度、學生職業興趣測定與調查、擇業技巧和準則等。就業指導形式有講座、報告、咨詢服務、模擬實驗、心理測試等。畢業后,畢業生仍可以回到母校接受公眾職業指導和培訓教育,接受學校延續不斷的服務和幫助。學校還注重對畢業生職業發展狀況的跟蹤調查分析,并以此作為下一步改革的參考。
5.開展創業教育
國外就業指導中很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業能力,要求學生將所學的知識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他們邀請知名企業家到學校開設講座,與學生深度交談,培養學生自我創造意識和企業家精神,而且還把產品設計技術、質量管理、銷售、資金籌措、人際關系、商業法規、事業策劃、事業管理和政府的相關法律作為“職業指導”課程的內容。他們認為:獨立創業對未來勞動力市場很重要,大學生創辦企業,不僅解決了自己的工作問題,還能為社會提供大量的工作崗位,促進經濟發展。
三、對我國大學生就業指導的建議
1.提高大學生就業指導人員的業務素質
大學生就業指導教師隊伍須進行職業指導業務的專業培訓,使他們盡快熟悉和掌握職業指導的專業知識,掌握職業指導與咨詢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職業指導教師的專業化程度,具備法律知識、心理學知識而且具有相應的職業測評能力。
2.結合專業教育的全程進行就業指導
大學生就業指導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參與,如:建立實習基地,與用人單位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邀請人力資源主管定期進行咨詢、模擬面試等;同時應充分利用中介機構。
就業指導應該貫穿學生學校學習的全過程,對低年級的學生進行職業意識、職業選擇、職業發展教育;對中年級學生開展個性心理測評和職業適應性測試,讓學生了解自己的愛好、性格、特長能力,確定自己的擇業目標;對高年級學生就可以引導其進行職業生涯設計和創業設計,培養畢業生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的能力,并且開展擇業技巧、禮儀、心理調適的訓練。
3.進行心理指導
通過心理測量和其他手段,幫助學生更充分了解自己,分析各種職業對人的需求,即各種職業需要什么特長和能力,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評價自己。針對不同學生進行有效指導,因人而異地幫助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
4.開展職業市場研究
開展行業的人才預測和畢業生就業后的跟蹤調查,加強對畢業生就業素質的研究,并且以此作為改善和完備就業指導工作的參照,使高校的專業設置適應社會的需要。而且及時讓學生了解專業的特點和本專業擴展的空間可能、專業知識的相關性、專業發展的前景、專業適應性、專業現狀和趨勢,對人才的要求等等。
5.完善就業服務體系
大學、企業和社會都要承擔大學生就業指導的工作。各高校在充分發揮其對大學生就業指導的主渠道的同時,注意加強與其他高校以及社會機構(勞動中介組織、職業中介組織和人才中心等)之間的聯系。例如,建立大學生社會實習基地,開展社會實踐課。學校、社會的各種機構系統的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和特點進行指導,形成系統的就業指導網絡,提供更全面有效的就業指導。
6.加強中介組織參與
力求利用中介機構和行業協會為畢業生就業服務,注重發揮非政府組織的第三方作用和行業協會的自律約束作用,調動中介機構的積極性,形成高校主導、政府引導,中介參與、協會約束的就業服務格局。
論文摘要:本文指出高校應該樹立“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不斷加強和改進就業指導工作,注重在學生中開展全程就業指導,幫助學生順利就業。
高校應樹立“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實施大學生全程就業指導。筆者對此談點淺見。
一、“全程就業指導”的概念和目標
“全程就業指導”是指從大學生一入學開始,就指導他們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針對大學學習的不同階段開設就業指導課,舉辦專家報告會,印發《就業指導信息報》和制作就業服務信息網,進行日常咨詢、就業政策宣傳及模擬招聘等方式,對在讀大學生進行形式多樣的就業教育,講解就業政策,傳授就業技巧,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全程就業指導”力求將就業指導貫穿于大學教育的整個過程,根據每個年級的學生特點,結合就業日標分別加以指導。
全程就業指導的目標是:第一,使學生加深對本專業的認識,了解專業培養目標和發展方向,增強專業學習自覺性,為及早確立職業目標奠定良好基礎;第二,讓學生了解當代大學生應該具備的綜合素質,剖析個人性格、興趣、優勢及不足,提高客觀評價自我的能力,根據實際情況科學規劃職業生涯,逐步形成適合自身特點的就業目標;第三,指導和鼓勵學生從事與職業發展方向相關的工作實踐,獲得職業崗位的感性認識及實際工作經驗,培養綜合職業能力,增強自身就業競爭力;第四,向學生提供大量的就業信息,傳授求職擇業的知識、方法及技巧,培養學生獲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職業決策能力等,為就業做好充分準備。
二、實施“全程就業指導”的必要性
(一)全程就業指導是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客觀要求。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不斷完善,高等教育進入了前所未有的發展階段,主要表現在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學生數量急劇增加。1999年全國性高等教育大擴招以來,我國高等教育向著“大眾化”的方向前進了十年。伴隨而來的是大學生就業壓力的不斷增大,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深化,勞動人事制度改革的推進,就業選擇的多樣化,大學生職業選擇和就業觀念產生巨大沖擊,無不對高校就業指導工作提出新的問題和挑戰。如何合理有效地進行就業指導,已成為各高校的工作重點。實踐證明,以往只重視在畢業班中開展就業指導工作早已跟不上當今形勢的要求,必須對學生實施系統的全程就業指導,開展貫穿全過程、傘方位的就業指導工作,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我、評價自我、自覺學習,主動成材,使高校形成健康向上的優良學風,有利于提升高校辦學質最,提高整體辦學效益,推動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
(二)全程就業指導是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的必然選擇。
一方面,大學生難找工作的呼聲越來越高;而另一方面,大學生缺乏職業化素質、缺少職業規劃意識導致自身缺少市場競爭力的事實比比皆是。由此可見,大學生求職擇業的過程是一個激烈競爭的過程,綜合素質是就業競爭的核心競爭力。在校大學生只有根據未來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和標準來發展、塑造自己,才能不斷提高自身競爭能力,才能確保自己將來“適銷對路’’。因此,全程就業指導理應成為連接大學生與社會之間的橋梁,幫助大學生及早明確職業目標、制定職業規劃,一旦明確了職業目標,學生就會主動而有針對性地進行知識和能力的積累,充分利用校內外各種鍛煉機會和平臺,培養自主學習能力、組織管理能力、社會實踐能力、團結合作能力、溝通協調能力、開拓創新能力等,最終了解社會、融人社會。
(三)全程就業指導是增強就業指導工作實效性的有效途徑。目前,我國高校職業規劃和就業指導基本屬于“臨陣磨槍”型的短平快模式,指導對象狹窄,形式簡單,內容零散,缺乏系統完整的課程體系,對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和職業能力發展的指導性不夠,針對性不足,效果不理想。教育部全國高等學校學生信息咨詢和就業指導中心的‘全國民辦高校就業狀況調查”在問及‘學校就業前培訓指導對你就業當中的作用有多大時”,近4000份答卷中,12.61%認為很大,37.07%認為一般,16.52%認為不大,11.65%認為很小.19.74%認為根本沒用,這表明調查活動中近一半的學生對高校就業指導工作表示失望。而全程就業指導納入大學教育的常規內容,具有時間充足、內容廣泛、科學性強、效力大等優勢,能進一步增強就業指導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提高就業指導工作的質量和水平。
(四)全程就業指導是借鑒國際化先進教育理念的現實需要。早在1953年,美國職業指導專家舒伯就提出生涯發展理論,認為職業選擇不是在面臨擇業時才有的單一事件,而是一個發展過程,應貫穿于長期的教育工作中;職業發展如同人的身體和心理發展,可以分為幾個連續不同的階段,每個階段都有一定的特征和職業發展任務,前一個階段任務完成不好必定影響到后一個階段的任務完成,導致職業選擇障礙。生涯輔導理論以發展的觀點來探究職業選擇的過程,研究個體的職業行為、職業發展階段和職業成熟,在職業指導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成為傳統與現代職業指導的分野。20世紀70年代,是職業生涯理論成熟、完善和國際化的時期,為世界各國的就業指導和服務工作帶來理論支持。如,在美國、加拿大、口本等國,都注重對學生實行全程就業指導工作。學生入學后,學校根據其興趣愛好,為學生確定職業理想,利用求職信息資料庫的資料,分析職業市場現狀及其發展方向,指導學生選擇系科和專業;在就業階段著重指導學生選擇有意義和有發展前途的職業,不盲目選擇高薪職業崗位。我國就業指導工作起步較晚,學習和借鑒國外廣泛應用的就業指導先進理念和成功經驗,必將促進我國高校就業指導工作上新水平。
三、全程就業指導的實現途徑
全程就業指導就是要針對各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形式多樣的就業指導工作。這項工作可以劃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一)啟蒙階段,主要指一年級學生。應著重于職業生涯認知和規劃教育,結合新生入學教育,指導他們學會學習與學會做人。從在校新生的實際情況看,經過緊張的高考,面對新的環境和新的學習生活,有的新生感到無所適從,徘徊迷茫,基本上沒有目標,容易隨波逐流;有些新生雖有努力學習的意愿,卻目光短淺,缺乏長遠的人生規劃。他們對所學專業知之甚少,對自身以及社會各行業的了解也極為有限。全程就業指導應從這一階段開始,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樹立目標意識,主動了解自己所處環境、所學專業以及可利用資源的有關情況,深入探討“我要成為什么樣的人”、“我希望過什么樣的生活”,為確立個人發展目標打下堅實基礎。當學生知道“為什么而學”時,必然產生強烈的學習意愿,進而獲得理想的學習效果。學校可以編寫《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南》和采取專題講座的形式,使新生順利實現由中學生向大學生的角色轉換,并進行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成人觀教育,認識所學專業特點,明確專業培養目標,指導學生開展個性化的職業規劃設計。
(二)發展階段,主要指二年級學生。應著重于學業指導和素質拓展能力的培養。在當今競爭異常激烈的人才市場,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這一階段的就業指導,應引導學生加強專業學習,建立合理的知識結構,鍛煉社會實踐能力,發展興趣愛好,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可以通過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使學生在實踐中體會與人相處和擴大知識面做‘型人’的重要意義,掌握與人合作的基本技巧;邀請社會成功人士或素質教育專家舉辦專題講座,引導學生努力提高“硬件”和“軟件”素質,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職業道德以及嚴謹求實的工作作風、團結協作的團隊精神,實現全面發展;通過各種職業測試、咨詢等手段,讓學生明白自己的職業意向、職業潛能、職業素質等,調整知識結構,彌補實踐技能,盡早確立職業道路和事業目標,自覺進行自我完善和塑造,為在激烈的競爭中實現理想打下堅實基礎。
(三)成熟階段,主要指三年級學生。應著重職業道德、職業發展教育和社會適應性訓練。主要是針對所學專業的專業特征,有針對性選擇職業典范實例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指導,培養學生良好的敬業精神和職業道德,發展與其職業目標相適應的素質優勢,或對原定的職業日標做出調適。可借鑒北京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設立“首都大學生實習基地”的做法,設立見習或實習基地,讓學生提前走向社會進行適應性訓練,轉變傳統的就業觀念;鼓勵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課題,讓學生在實踐鍛煉中學會發展;開展創業計劃大賽和創業論壇等活動,營造創業氛圍,為學生創業提供服務平臺。
【關鍵詞】 大學英語教師 學術英語 自主職業發展
教師職業發展(Career Development)又稱為教師專業發展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教師發展等 ,是指教師在整個職業生涯中為滿足學生需要、適應社會進步的自主成長和自我完善的過程,是教師的持續性才智、經驗和心態的提高過程。具體地說,教師通過尋求職業發展,可以獲得新的知識和技能,可以與本領域的迅速發展保持同步,可以對教學保持興趣,避免出現教學技能落后的狀況。
Perry(1980)指出,教師職業發展是教師個人在專業生活中的成長,包括信心的增強、技能的提高、對所教學科知識的不斷更新、拓寬和深化以及對自己在課堂上為什么這樣做的原因意識的強化。Fullan & Hargreaves(1992)則認為,教師職業發展既指在職教師通過教育或教師培訓而獲得特定方面的發展,也指教師在目標意識、教學技能和與同事合作能力等方面的進步。國內外語界有專家將其定義為教師在教育機制中的一個不斷學習、反思、發展和成長的動態過程。[1]
1.國內外外語教師職業發展問題研究狀況
國際上,教師職業發展研究興起于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興盛于70-80年代的歐美[2]。美國大學教師發展嘗試了多種方式和策略,最常用的發展方式有四種(:1)工作坊(Levinson Rose & Menges 1981); 2)研討會(Weimer &Lenze1994); 3)教學指導(Emerson & Mosteller 2000,Zeind et al. 2005); 4) 開設課程[3]。
外語教師的教育與發展研究在20世紀90年代進入新階段。1990年,第一部外語教師教育論文集(Richiards & Nunan)問世。1998年Richards & Nunan出版了《第二語言教師教育》一書,從更宏觀的角度探討了語言教師發展問題,認為語言教師教育不應只是讓教師掌握一些教學技能,還應該探討支配其教學實踐的教師知識、信念和態度等。此書被作為語言教師培訓與發展的入門讀物。進入21世紀后,隨著社會文化理論的發展,教師的學習與成長的社會性得到越來越多人的重視。[4]
2000年以來國際外語教師協會召開的國際會議上有很多與教師發展研究相關的發言,其中有代表性的有:時代變遷中的挑戰與機遇問題研究、教師發展問題研究、基于網絡的教師發展研究等。英、美、加、澳、歐洲等地的外語教學研究和教師培訓都有一個共同點,重視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集中關注以課堂為中心、以教師和學生為對象的問題研究。
與國外相比,國內的研究晚了將近20年。在2000至2005年間,國內主要核心外語教育學術期刊上發表的有關外語教師發展方面的論文為數甚少,闡述的也大多是國外的理論和實踐方法,主要是引介、述評、綜述等,例如"反思型"英語教師教育、"后教學法"理論、美國外語教師發展趨勢等。即使偶爾有談國內問題的,也僅限于對教師職業現狀的調查和呼吁外語教師培訓提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方面的文章,真正意義上闡述我國外語教師發展的研究論文鳳毛麟角【5】。
2005年9月,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外語教育研究中心舉辦了首屆全國外語教師教育與發展研討會,此后兩年一屆,目前已經召開四屆。在第三屆會議期間還成立了"中國英語教學研究[5]會/外語教師教育與發展研究專業委員會"。研討會的開展與專業委員會的成立,對我國外語教師教育和發展的研究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根據文秋芳"大學英語教師專業發展研究的趨勢、特點、問題與對策--對我國1999 -2009期刊文獻的分析" 的研究成果,近年來我國大學英語教師專業發展研究增長的趨勢非常明顯。就中文社會科學索引(CSSCI)外語類12種期刊所發表相關文章的數量而言,增長速度迅速; 而就其類別而言,非實證研究仍舊占據主導地位(占總數的63.8%);實證研究中,關于"教師生存和發展現狀"研究的文章占總數的21.4%,"課堂教學中的教師發展"僅占總數的14.9%。
統計分析表明,目前國內大學英語教師職業發展領域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研究的范圍還比較狹窄和膚淺,并且存在實證研究不足、脫離課堂教學、與一線教師需求脫節等問題。
國內在外語教師職業發展方面的研究不僅落后于國外語言教師教育和發展的研究,還落后于我國教育界對高校教師教育與發展的研究[6],而且專門針對大學英語教師這一特殊群體職業發展的研究落后于對英語專業教師教育和職業發展的研究,公外英語教師的職業發展問題研究似乎相對"邊緣化",但其實他們所面臨的形勢更加嚴峻,問題更加復雜。
2. 國內外學術英語(專門用途英語)教師培訓狀況
學術英語(EAP)是專門用途英語(ESP)的一個組成部分,是指與某種特定職業或學科相關的英語。ESP教學理論是為了滿足各類人員學習英語的需要,由英美等國的應用語言學者在20世紀六十年代提出的。當時,世界各國已逐步從二戰的創傷中恢復過來, 全球經濟迅猛發展, 國際往來日益頻繁,英語成為一種世界性的語言和交流工具。1969年,Ewer和Laterre出版了《基礎科技英語教程》,因此那一年被認為是現代ESP教學的開端。Strewens(1988)從四個方面給出了ESP的定義:需求上滿足特定的學習者;內容上與特定專業和職業相關;詞匯句法和語篇上放在與特定的專業、職業相關活動的語言運用上;與普通英語相對照(轉引自蔡美蘭)。Dudley-Evans 和St.John (1998)提出ESP教學的兩方面特征:絕對特征--為滿足學習者特殊需要而設計的,利用現有的教學方法加上服務于各學科的活動,關注與這些活動相適應的語言(語法,詞匯,語域)技巧、語篇和體裁;可變特征--學科可變,方法可變,對象可變。
隨著ESP理論的提出,ESP教師的培訓與發展研究也隨之而來。 英國與美國的一些大學設有ESP碩士學位課程,英語國家的教育學院或英語教育專業都向ESP教師及準教師開設ESP本體教學(TESP)的課程。此外還有專門為培訓ESP教師而設立的證書。美國的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提供包括學術英語證書在內的六個職業英語證書。俄羅斯和烏克蘭等幾個獨聯體國家的大學共同建起了ESP的專業電子期刊ESP-world,投稿者都是ESP教師,專門探討ESP的理論與實踐問題。他們還建立了ESP教學的跨國合作項目和ESP教師大型培訓項目。
2010年,《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與北京外國語大學專門用途英語學院聯合創立了《中國ESP研究》期刊,舉辦了中國ESP研究高端論壇暨ESP教師研修班,并創建了ESP教學與研究網。2011年5月中國外語教學研究會ESP專業委員會的成立,標志著我國專門用途英語教學和研究有了專門的學術組織。
ESP對大學英語教師提出了挑戰,同時也為他們帶來職業發展的機遇。
3.大學英語教師面臨的問題
2013年2月25日,上海市推出"上海市大學英語教學參考框架(試行)",明確指出:"學術英語是高校大學英語教學的主要內容"。大學英語教學向學術英語教學方向發展是必然趨勢,但目前也使大學英語教師面臨很多的問題。
首先是"過剩"帶來的困擾。對比《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和《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不難發現它們有幾乎相同的培養目標、能力標準,和課程設置。"大學生必須達到的一般要求的學習任務將有望在高中大部分完成或全部完成"。"高校給大學英語必修課所分配的學分(課時)數明顯減少"。"高校、特別是重點大學公共外語課程已經失去作為課程存在的理據"。基礎英語教育的快速發展使大學英語教師將會面臨沒課可上的困境。前些年大規模學生擴招帶來了教師隊伍擴大,現在隨著中小學基礎教育的發展,大學英語基礎課教師,必須要尋求新的職業發展道路。
其次是"轉型"帶來的壓力。"把普通英語教學任務全部下放到中學階段去完成,以便學生進入高校時便可專注于專業英語的學習";"中學培養基本外語能力,高校結合專業進行提高","大學英語教學定位應是學術英語"(蔡基剛 2010)。這些專家學者們幾年前的提議,現在已經成為迫切的社會需求。然而,目前國內大學學術英語師資隊伍的培訓與發展機制,還遠遠沒有跟上基礎教育的發展。在這種情況下如何能適應時展,滿足學生需求,盡快實現轉型成為大學英語教師職業發展道路上一個必須解決好的問題。
再者是"薄弱"帶來的局限。大學英語教師一直存在學科知識結構不夠合理、跨學科知識結構不夠全面、科研時間少、科研環境欠佳等問題[19]。 在基礎英語教育迅速發展的背景下,這些問題更加凸顯出來。 提高教學研究能力,做教學工作的研究者而不僅僅是教書匠是大學英語教師職業發展的一個首要課題。
4.關于大學英語教師學術英語方向自主職業發展的思考
鑒于目前國內在大學階段開展學術英語教學的研究剛剛起步,教師隊伍建設機制尚不健全,而對學術英語教學的需求又十分迫切的情況,大學英語教師應積極探索自主職業發展的道路。筆者認為,理工院校的大學英語教師可以在"與學生專業相結合的大學英語教師學術英語方向自主職業發展"的方向上進行嘗試。以下是個人的一點粗淺的思考,希望能對大學英語教師職業發展道路的探索有所助益。
基本思路是:大學英語教師(最好是兩個或更多結成研究小組)堅持固定面向某個專業的學生,不因學生換屆而改變,以此逐漸深入地學習和掌握該專業的基本內容。結合課堂教學活動,通過任務教學法、采用生生合作、師生合作、教師合作(大學英語教師之間的合作,討論實踐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和取得的經驗;大學英語教師與專業教師之間的合作,在學術英語教學的專業知識方面和用英語進行專業教學的英語語言知識方面相互幫助)的方式,探討大學英語教師學術英語方向自主職業發展的可行性。具體的研究方法與內容是:
1)首先是樹立教師自主發展意識:學習外語教師職業發展理論和學術英語教學理論以及自主學習理論,在理論研究的基礎上,探討大學英語教師學術英語方向自主職業發展的可行性。
2)開展大學英語教師及教學現狀的調查:教師自主結成教學研究團隊,以調查問卷、深度訪談等方式對國內若干高等院校(重點是理工類院校)的英語教師的教學現狀、職業發展意識、學術英語方向的職業發展意向展開調查;對教師的自我發展能力(自我認識、自我評價、自我更新、自我挑戰、自我反思)、助人自我發展的能力(啟迪思考,激發行動,引導方法,指導實踐等)現狀進行研究。通過調查、對比和研究,找出自身的特點,明確發展方向。
3)對大學生學術英語學習需求進行調查研究:通過網絡交流、課堂討論、師生座談、課外作業等形式調查自己的學生對大學英語學習的需求,從學生需求和社會需求的角度探討探討開展自主學術英語教學的必要性。
4)大學英語教師自主學習學術內容的可行性研究:教師發展是由教師自己進行并且是為了自身的需要而進行研究的行為。通過教學過程中的反思,自覺學習,以及與專業教師在學術上的協作,在教學中的實踐檢驗,驗證教師自主學習與學生專業相關的知識的可行性。
5)結合課堂教學的學術英語教學實踐:在課堂上,采用任務教學法,布置與學生所學專業相結合的課前展示任務,單詞的普通詞義與學術詞義對比任務,詞語的普通搭配與專業用途搭配特點的辨析任務;總結專業詞語構詞法任務;結合專業內容進行翻譯練習的任務;課外閱讀與專業相關文獻并完成讀書報告的任務,結合專業學習完成命題作文的任務等。
隨著教學的深入,任務的設計也會不斷完善;隨著教師的教學經驗的積累,其專業知識也會不斷加強。期望能在大學英語轉向學術英語的時展中,大學英語教師們能在自主精神的驅動下,適時做好準備,成為時代所需要的人,而不是被時代所淘汰。
大學英語教師學術英語方向職業發展是教育教學研究的新領域。與學生專業相結合的自主職業發展模式的研究是一個全新的角度,也是一種全新的嘗試。應該成為大學英語教師開展教學研究的新方向。
教師發展是為了學生發展。目前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研究重點大多放在對學生的學習方法和教師的教學方法改革的研究上,以教師自身發展為重點的研究還不多見。希望本人粗淺的思考能為同行的相關研究提供有價值的參考;并有助于大學英語教師從"要我發展"變成"我要發展"的自主職業發展意識的培養。
參考文獻
[1]劉 珍 關于教學改革環境下大學英語教師專業發展研究 《高等農業教育》【J】2010年05期
[2] 肖麗萍 國內外教師專業發展研究述評 《中國教育學刊》2002年第05期
[3] 吳振利 美國大學教師教學發展研究 《教育科學出版社》【J】 2012年12月刊
[4] 文秋芳 大學英語教師專業發展研究的趨勢、特點、問題與對策《中國外語》【J】2010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