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創新與創業的關系

創新與創業的關系精品(七篇)

時間:2023-12-01 10:12:4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創新與創業的關系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創新與創業的關系

篇(1)

關鍵詞:創業投資 自主創新 促進作用 專利

自主創新是推動經濟持續增長的內在動力。自主創新以及創新型國家的建立離不開高度發達的資本市場。扶持創新是資本市場本身具備的功能。創業投資作為科技創新與金融創新相結合的投資機制與自主創新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對創業投資與自主創新的關系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三十年來國內外的許多學者從理論和實證的角度分析了創業投資與自主創新的關系。

一、創業投資與自主創新關系的理論研究

(一)國外創業投資與自主創新關系的理論研究

Richard L.Florida &Martin Kenney(1988)指出創業資本投資的地域與高新技術產業的分布有密切關系。Tykvova(2000)認為,創業投資由于適應企業自主創新的特點而成為了企業自主創新融資中的主要資金渠道。Ueda(2003)指出創業投資對自主創新的作用主要表現在提供資金支持以及管理經驗。John Callahan(2003)通過創業資本的融資過程分析了創業資本對自主創新的作用,并指出了不同主體所起的作用。Keuschning(2004)和Gebhardt(2006)的指出初創企業由于成立時間短、不確定性、信息不對稱等使得傳統的金融機構投資初創企業的收益低于投資成本而放棄對初創企業的資金支持。創業投資卻能通過融資總量的控制以及分階段融資等手段來規避風險,實現投資收益。此外,創業投資者有著豐富的管理、技術經驗,能夠實現創業的成功以及創新的效率。Hirukawa(2005)論述了創業投資與企業自出創新有著互利關系。創業投資需要高新技術產業自主創新帶來高回報,而高新技術產業自主創新需要創業投資的資金支持。Barbara Weber(2007)提出創業資本與創新之間的“關系適應”概念,指出創業資本意味著技術的快速創新,并由此可以帶來潛在的高回報。Paul Gompers(2007)認為由于創業投資具有專業性強的特點,滿足創業投資的公司往往聚集在某些區域.從而促進了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

(二)國內創業投資與自主創新關系的理論研究

劉松先、李艷波(2000)通過對創業投資運作機制的研究分析,論證了創業投資在中小型科技企業的技術自主創新融資問題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與作用。呂煒(2002)認為,創業投資通過與高新技術企業共同組建基于契約的合作企業,打破原有的組織結構無法為技術自主創新提供有效支持的障礙,提高了高新技術企業技術自主創新的能力,促進技術自主創新成果的產業化,也為創業投資資金找到了一個有效的投資渠道。彭衛民、任嘯(2002)研究認為創投資本的介入對技術自主創新有著促進作用,并對創投資本應該何時、如何介入技術自主創新做了分析。陶永勇、熊波(2004)認為由于中小企業技術自主創新存在高風險性,導致中小企業的成長需要創業投資的支持。朱光榮、吳子穩(2007)的研究表明,創業投資在為企業提供資金支持的同時,提供管理服務。

二、創業投資與自主創新關系的實證研究

(一)國外創業投資與自主創新關系的實證研究

Jeffry A.Timmons(1986)通過實證研究發現創業投資者很早就參與培育新的創新和技術并擔任創新企業建設性的角色。Kortum& Lerner (2000)以美國1965年至1992年間二十個產業為樣本進行研究,結果表明創業投資投入對專利產出的效率大約是R&D投入效率的3.1倍。另外通過對比創業投資參與的企業與無創業投資參與的企業,發現創業投資參與的企業專利申請量更多。Tykova(2000)用德國1991―1997年的58個樣本進行分析,發現創業投資額增加一倍,全社會專利申請量增長12%,創業投資支持的企業數量增加一倍,全社會專利申請量增長21%。Catheine(2003)通過經驗數據驗證了獲得創業投資支持的企業在技術自主創新上的成效要顯著性高于沒有獲得創業投資支持的企業。Ueda & Hirukawa(2006)則將Kortum& Lerner (2000)的研究年限從1992年擴展至2001年,得出的結論相同,而且促進作用更明顯。Mullica(2006)對美國1981年到1997之間的179個區域數據加以研究,結果表明創業投資對專利申請有顯著的促進作用。這些研究都表明了創業投資對自主創新的促進作用顯著。Hasan & Wang(2006)通過對美國勞動市場區域在1993年到1999年之間394個區域數據進行了面板分析的結果顯示創業投資對技術自主創新和經濟增長都存在促進作用。Chemmanur,Krishnan&Nandy(2008)利用普查數據研究表明有創業投資支持的企業相比其他沒有創業投資支持的企業在最初的創業投資進入時具有更高的全要素生產率,并保持一個更高的全要素生產率增長。

(二)國內創業投資與自主創新關系的實證研究

等(2009)通過建立經濟計量模型進行了實證檢驗,表明創業投資與企業技術專利申請的數量及其企業技術專利的應用具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丁文麗(2004)通過數理分析與計量經濟學的分析方法研究表明創業投資對企業技術自主創新具有顯著性的正向影響。程昆(2006)利用經驗證據分析發現創業投資能夠正向地促進我國企業的技術自主創新行為的發生。程昆、劉仁和、劉英(2006)利用我國1994年到2003年之間的專利申請量、創業投資額以及研究與開發經費等數據,論證了創業投資對我國的技術自主創新有促進作用,但與歐美等發達國家還存在相當大的差距。萬坤揚和袁利金(2008)證明了創業投資數據與技術創新專利數據之間存在很好的協整關系。

三、文獻簡評

通過以上理論綜述,國內外學者主要從三個方面論述了創業投資對自主創新的作用。一是傳統的融資方式在解決企業資金短缺方面存在困難,而創業投資由于其自身的一些特性正好與企業自主創新過程的一些特點相匹配,可以較好地解決創新過程的融資難問題,從而達到促進企業技術自主創新的目的。二是創業投資除了給企業提供資金支持,還能給企業提供有效的增值服務。如管理經驗,技術經驗等,從而促進企業的自主創新。三是創業投資通過與企業合作的契約方式,可以克服傳統組織形式的缺點,為自主創新提供有效支持。從現有的理論研究來看,目前有關微觀層面的研究較多,宏觀層面的文獻相對較少。對于創業投資與自主創新關系的研究時間較短,眾多問題仍處于摸索階段。國內外對于創業投資如何實現對自主創新的推動作用少有論述。到目前為止,仍然沒有形成一套成熟、統一的理論體系,沒有得出創業投資與自主創新的一般規律。

通過以上實證綜述,國內外學者對于創業投資與自主創新的關系研究主要集中在投入產出關系論證。大多數學者通過創業資本投入對專利產出的作用方面研究兩者的關系。并通過創業資本投入與R&D投入對比,創業投資支持企業與非創業投資支持企業之間的產出對比得出結論:創業投資對企業的專利申請有正向作用,從而與自主創新有正向關系。另外有學者通過實證得出結論:創業投資對全要素生產率有著正向影響,從而對自主創新有正向作用。實證分析的方法主要涉及經濟計量模型,協整分析,面板分析等。從現有的實證研究來看,目前

在度量自主創新的指標選擇上,過于單一,主要以專利申請量作為指標,使結論的證明力不足。由于研究者在分析數據時,使用自己的獨特研究方法,導致研究資料的可比性較差。因此需要進一步的對數據的選取、度量的口徑、模型的設計以及估計方法進行規范,以便用共同的框架對不同國家的創業投資與自主創新關系進行比較,使研究結果具有可靠性。

參考文獻:

[1]Richard L.Florida,Martin Kenney,1998,"Venture Capital,High Technology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Regional Studies,Vol.22.1,pp.33-48

[2]Tykvova T.,2000,"Venture Capital in Germany and its impact on innovation",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Network Working Paper, presented at the 2000 EFMA Conference, Athens

[3]Ueda M.and M.Hirukawa,2003,"Venture Capital and Productivity", unpublished working paper,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USA

[4]Keuschnigg,Christian,2004,”Venture Capital Backed Growth”.,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9(2), pp239-261

[5]Gebhardt,G.2006,"A Soft Budget Constraint Explanation for the Venture Capital Cycle".Working Paper,University of Munich.

[6]Barbara Weber,Christiana Weber,2007"Corporate venture capital as a means of radical innovation:relational fit,social capital,and knowledge transfer".Journal of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1(24):11-35

[7]Paul Gompers.Venture Capita1.Handbook of Empirical Corporate Finance[M].2007:48 1-509

[8]Jeffry A.Timmons,William D.Bygrave,1986,"Venture capital′s role in financing innovation for economic growth".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1):l61―176

[9]Kortum and Lerner,2000,"Assessing the Contribution of Venture Capital to Innovation"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4):674一692

[10]Ueda M.and M.Hirukawa,2006,"Venture Captical and Industrial Innovation.unpublished working paper",University of Wisconsin,USA

[11]Hasan Iftekhar,and Wang,Haizhi,2006,"The Role of Venture Capital on Innovation,New Business Formation,and Economic Growth.FMA Annual Meeting

[12]Chemmanur,T.,K.Krishnan&D.Nandy,2008, "How does Venture Capital Financing Improve Efficiency in Private Firms?A Look Beneath the Surface".WorkingPaper BostonCollege

[13]劉松先,李艷波.風險投資與中小科技企業的技術創新[J].淮海工學院學報

2000(3):71-74

[14]呂煒.論風險投資機制的技術創新原理[J].經濟研究,2002(2):48-56

[15]彭衛民,任嘯.風險資本投入對技術創新的作用與相關運作分析[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2002(12):77-81

[16]陶永勇,熊波.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創新與風險投資研究[J].業技術經濟2004(4):70-?4

[17]朱光榮,吳子穩.風險投資在促進創新型中小企業成長中的作用[J].鄉鎮經濟,2007(08):42-45

[18],許小松.風險資本市場及其運作機制研究[J].證券市場導報,1999(06):4-16

[19]丁文麗.基于最優規劃模型的風險投資與技術創新的關系的時間序列分析[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1):52-54

[20]程昆,劉仁和,劉英.風險投資對我國技術創新的作用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06(10):17-22

篇(2)

關鍵詞:創業團隊;異質性;創新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09-0000-02

一、引言

創新是企業保持持續競爭優勢的關鍵,更是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根本,而創業是創新發展的重要表現形式。隨著創業活動在全球范圍內的大量出現,創業團隊的研究逐漸成為熱點。沿襲高管團隊的研究經驗,學術界對創業團隊成員異質性及其與創新、創業績效之間的關系給予了大量關注。本文擬就近年來創業團隊異質性與創新能力之間關系的研究進行整理回顧,為相關話題的研究提供參考。

二、創業團隊異質性的內涵、維度與測量

1.創業團隊異質性的內涵與維度

Finkelstein和Hambrick 1996年提出團隊異質性指團隊各個成員在主要人口特征以及重要的價值觀、認知觀念、社會經驗等方面存在差異[1]。以往的研究歸納了團隊異質性的諸多內容并不斷豐富,包括種族、國籍、性別、年齡,教育水平、工作經驗、職能背景、任期,價值觀、認知、人格特征、興趣愛好等。學者從不同角度對其進行了維度劃分,較為流行的有以下幾種方式:按測量的難易、可觀察的程度,分為顯性與隱性、外在與內在(Jackson,Stone 和Alvarez,1993)、人口統計學特質與深層特質特質(Finkelstein和Hambrick,1996)、易觀察與不易觀察(Milliken和Martins,1996);按照內容類別分為社會異質性、信息異質性與價值觀異質性(Jehn, 1999);按照與工作相關程度分為低工作相關與高工作相關(Pell, 1999)[2]。

2.創業團隊異質性的測量

對異質性的測量主要存在兩種方式。一是以個人為對象運用現有成熟量表,通過李克特5級、7級打分法進行主觀打分測量,常用的量表基礎包括Jehn和Neale 1999年、Zimmerman 2008年、熊立2008年、Amrit 2005年的研究成果;另一種方式是以團隊為單位,收集團隊各成員信息后采用異質性指數測算團隊的異質性水平,其中廣泛采用的為Blau(1977)的異質性指數:(1-∑ni-1Pi2),Pi是某特性第i個類別的比例[3]。

三、創新能力的內涵、維度與測量

1.創業團隊創新能力的內涵

創新能力的概念由Burns和Stalker (1961)首次提出,并認為創新能力是企業采用新想法、新思路、新產品、新技術的一種能力。之后國內外學者不斷豐富創新能力的內涵。例如艾米頓(1998)認為創新能力是創造新思想、利用新想法的能力,并把新思想轉化成為市場化的產品或服務,為企業創造利潤[4];陳力田等(2012)將創新能力的內涵界定為搜尋、識別、獲得外部新知識,或發現已有知識的新組合、新應用進而產生能創造市場價值的內生性新知識的能力[5]。

2.創業團隊創新能力的維度與測量

現有研究中,創新能力的主要的測量方式之一是采用李克特量表對其各個維度進行主觀度量。韓翼(2007)將創新能力劃分為三個維度,即創新意愿、創新行為與創新結果[6];Yam(2004)將創新能力分解為學習、研發、資源分配、制造、營銷、組織、戰略規劃等維度[7]。另一種主流方式是通過專利數、創新數量、新產品銷售比例、創新支出占銷售比例等指標數據測量反映創新能力。

四、創業團隊異質性對創新能力的影響

1.創業團隊異質性對創新能力的直接作用

一方面,異質性團隊由于擁有不同的思考視角、掌握更多樣化的知識因此更容易產生新思維和新觀念,能夠促進團隊創新。許多研究驗證了這一關系,Eisenhardt 和 Schoonhoven(1990)研究指出技能差異更大的創業團隊比起技能較相近的團隊能更好地影響新創企業績效[8];Bouncken(2004)指出異質性團隊可以為新創企業提供更多的技術知識和信息組合,有利于創業績效的改善,且團隊成員文化差異性大有助創業團隊產生創新理念[9]。

另一方面,異質性導致團隊協調成本、整合成本增加,同時團隊成員的差異性也更容易導致沖突,因此對創新也可能產生阻礙作用。Ensley 等(1998)分析了創業團隊的技能、大學專業背景、最高學位、職能領域等的異質性與創業績效之間的關系,研究顯示創業團隊異質性與企業成長之間負相關,團隊成員最高學歷專業的差異化和職能背景差異化與企業回報負相關[10]。

2.創業團隊異質性對創新能力的間接作用

創業團隊異質性和創新能力之間的關系受到許多因素的制約、協調;同時,團隊異質性也不能直接轉化為創新,它必須通過某些機制對創新產生影響。圖1總結了現有研究中兩者間關系的主要調節變量與中介變量。從圖中可以看出,其調節變量與中介變量存在許多交叉,反映出了創業活動的復雜性。

五、總結與展望

首先,創業團隊異質性對團隊創新能力的作用存在促進和阻礙兩種矛盾關系,因此對于哪一異質度范圍對創新產生最優影響值得關注。其次,團隊異質性的研究內容和維度越來越豐富,但主要還集中于團隊內部。隨著創新網絡理論的發展,創業團隊外部異質性及其與內部異質性的交互作用目前仍有大量空白。最后,創業團隊異質性與創新之間關系的復雜性高,現有研究對于兩者之間的作用機制及協調因素的研究仍不清晰,其中介變量與調節變量存在許多重疊與交叉,其中關系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Hambrick D.C., Cho T.S., Chen M. The Influence of Top Management Team Heterogeneity on Firm's Competitive Move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6:659―684.

[2]王冰.創業團隊異質性、團隊氛圍與創業績效關系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2.

[3]金泉.創業團隊構成異質性、互動質量與創業績效的關系[D].上海:復旦大學,2010.

[4]戴?艾米頓.知識經濟的創新戰略――智慧的覺醒[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8.

[5]陳力田,趙曉慶,魏致善.企業創新能力的內涵及其演變:一個系統化的文獻綜述[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2,29(14):154-160.

[6]韓翼,廖建橋,龍立榮.雇員工作績效結構模型構建與實證研究[J].管理科學學報,2012,10(5):62-77.

[7]RCM Yam, JC Guan, KF Pun, EPY Tang. An Audit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in Chinese Firms: Some Empirical Findings in Beijing, China [J].Research Policy, 2004,33(8):1123-1140.

[8]KM Eisenhardt, CB Schoonhoven. Organizational Growth: Linking Founding Team, Strategy, Environment, and Growth among U.S. Semiconductor Ventures [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0, 35(3):504-529.

篇(3)

關鍵詞:創業行為;動態特征;創業者;創業機會

中圖分類號:F4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3890(2013)06-0056-07

一、引言

基于復雜科學理論的視野,創業過程是一個整體的、系統的過程,創業行為是其內部構成要素,各項行為之間交錯復雜、相互依賴,創業過程呈現出系統的整體性、過程的非線性、要素間的關聯性等典型的時間動態變化特征。創業行為的時間動態特征是刻畫與描述創業過程本質的基礎,對此開展研究有助于挖掘新企業生成過程中的理性成分,歸納創業行為與過程的內在機理與一般規律。但就目前研究狀況來看,研究大多還停留在現象描述、理論推演、模型構建的層面,開展的實證研究仍然比較少。

在這一背景下,本研究依托中國創業動態跟蹤研究項目(China Panel Study of Entrepreneurial Dynamics,簡稱CPSED)的調查數據來洞察創業行為的動態特征規律及其形成機理,具體而言,著重探索兩個研究問題:(1)創業者先前經歷對創業行為有沒有影響?哪方面的先前經歷更可能影響創業行為的選擇與決策,如何影響?(2)創業機會屬性對創業行為有沒有影響?創業機會的哪些創新性特征更可能影響創業行為的選擇與決策,如何影響?

二、理論和假設

(一)創業行為

本研究認為創業行為指在新企業孕育過程中,創業者或創業團隊實施的與新企業生存及成長相關的機會開發行動或行為,而不包含維持或變革既有組織的運營行為(Bird,1989;Gartner等,1992)[1][2]。行為本身是一個復雜的概念,為研究的需要,本研究將創業行為具體化為一系列的事件或行動,重點考察行為開展的方式,尤其是隨創業進程的深入創業行為如何隨時間而變化。

正確理解創業行為的內涵不可忽視的要素是行為發生的動態性和時間性。新企業創建過程中,創業行為隨創業進程而動態變化,每一時點、每一時刻創業行為都可能發生細微改變,甚至引發新企業屬性的極大差異。創業行為具有時間動態特征,具體到操作層面,引用與時間有關的參數來刻畫與描述這種時間動態特征,本研究引用行為速度、行為集中度來衡量創業行為。其中,行為速度指創業過程的平均速度;行為集中度反映的是不同時刻行為速度的變化程度,即行為速度波動的大小,是平穩遲緩的還是突變跨越式的。這兩個參數的引用均符合創業過程的動態、復雜、非線性的特征表現,通過可操作化的方式表征時間維度視角下創業行為的動態特征。

(二)創業者先前經歷與創業行為

1. 創業者先前經歷與行為速度。基于人力資本理論,創業者先前經歷是創業者本人通過親自觀察、參與、體驗等多種途徑而積累形成的一系列知識與技能的組合。這些知識基礎是創業者開展創業行為、創造新企業的工具與手段,有助于新生企業提升組織合法性,克服新進入缺陷。創業者先前經歷所累積的知識能夠具有價值性、稀缺性、難以模仿性和無法替代性等特征,使得創業者能夠應對創業過程中復雜且不確定性的任務迅速決策并快速行動進而贏得競爭優勢,實現高速成長(Barney,1991;Barringer等,2005)[3][4]。新企業創建是不斷地攝取資源、整合資源的過程,要經過相當長的時間、資源投入,才可能獲得正的現金流,實現機會的價值創造,而創業者豐富的創業經歷,創業者寶貴的初始資源稟賦,能夠形成積極的動態反饋,發生滾雪球式的效應機制,使得初始的資源優勢能夠不斷地擴大,成為創業者快速開展創業行為的有力保障(Alvarez,Barney,2004;Shane,Stuart,2000)[5][6]。在創業過程中,借助先前知識相關的信息(知道我是誰,我知曉什么),創業者能夠在短時間內形成對創業過程中所面臨問題的直覺反應和主導邏輯,進而謀求解決方案并轉化為快速而有效地開展創業行為(Sarasvathy,2001)[7]。

本研究主要考察教育經歷、創業經歷、產業經歷與創業行為之間的關系,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第一組研究假設:

假設1:創業者先前經歷與行為速度正相關。

假設1a:教育經歷與行為速度正相關。

假設1b:創業經歷與行為速度正相關。

假設1c:產業經歷與行為速度正相關。

2. 創業者先前經歷與行為集中度。行為集中度高,意味著在整個創業過程中,許多行為被“束”在一起開展,而不是均勻地分散執行;相反,行為集中度低,則意味著整個創業過程中創業者能夠保持步伐的穩健。本研究認為創業者先前經歷越豐富,越可能平衡有節奏地開展創業行為,也就是創業行為集中度越低。原因在于以下三方面:

第一,基于效率的邏輯。具有先前經歷的創業者往往具有更高的自我效能感和信心(Gist,Mitchell,1992)[8],因而整體掌控能力較強。創業者先前經歷所累積的知識,使得創業者在創業過程中,能夠對每項創業行為的價值性做出清晰準確的評估,其大概需要花費多少精力與投入,產出有多少;認識與理解哪些事情應該著重做,哪些事情不該做,保證創業行為的開展(Reuber,Fisher,1999)[9]。換而言之,具有豐富經歷的創業者會有統籌的時間安排,合理規劃創業進程,保證了進程的平穩節奏。

第二,基于時間框架下的分析。創業過程是艱難的,但時間卻是寶貴的。創業者豐富的先前經歷有利于創業者勝任新的角色,盡快投入到創業項目實施過程中,減少了常規、例行性事務所花費的時間,使其有更為充分的時間去學習、處理復雜的創業行為,同時他們對不確定性的環境具有更強的容忍、適應與承受能力,能夠從容應對突發性事件的能力,保證了創業行為沿著正常的可控制的軌道持續開展(Gifford,1992)[10]。

第三,基于學習曲線效應。學習曲線強調穩定的、持續的、漸進的變化,學習曲線是一條平滑的曲線,而非跳躍式的、間斷的、非連續的變化,這種現象的集中度水平較低。學習曲線應用于個體的學習和能力,創業者依賴于先前的經歷,其知識與技能已經嵌入于創業過程或創業網絡之中而映射到創業行為層面,隨著創業進程的推進,創業行為的執行效率與能力提高,成本下降,這是一個平緩的、連續的變化過程。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第二組研究假設:

假設2:創業者先前經歷與行為集中度負相關。

假設2a:教育經歷與行為集中度負相關。

假設2b:創業經歷與行為集中度負相關。

假設2c:產業經歷與行為集中度負相關。

(三)創業機會的創新性特征與創業行為

1. 創業機會的創新性與行為速度。創新性越高會伴隨更高的風險和不確定性,新生企業識別到創新性的機會,即使創業者本人愿意承擔這樣的風險,同時還面臨對現有秩序的挑戰。創業者要嘗試推出未經檢驗的產品概念、技術流程或者難以預測前景的市場(Shane,Stuart,2002)[11],由于缺乏客觀的評估程序與方法,其認知、規范、管制合法性難以得到確認。為取得外部環境的認可與信任,使其機會開發行為順利的開展,在創業過程既定的時間框架內,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Eisenhardt,Schoonhoven,1990;Saemundsson,Lindholm Dahlstrand,2005)[12][13],導致的結果是機會創新程度越高,遇到的阻力越大,創業行為速度越慢。創新性程度越高,越依賴于創業網絡的合作與支撐來開發完成(Powell等,1996)[14]。因為創新是資源消耗的過程,創業網絡對機會能否被開發、機會價值能否實現都非常重要,為證明機會的潛在價值及可行性,得到外部網絡的支持,創業者需要提供足夠多的信息來證明機會的創新性優勢,否則難以得到創業網絡的資助。這些也是導致創業行為速度緩慢的原因。

本研究著重于考察創業機會的產品創新性、技術創新性和市場創新性。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第三組研究假設:

假設3:創業機會的創新程度與行為速度負相關。

假設3a:產品創新與行為速度負相關。

假設3b:技術創新與行為速度負相關。

假設3c:市場創新與行為速度負相關。

2. 創業機會的創新性與行為集中度。新企業創建過程中創業者傾向于采用效果推理的決策方式,在面臨未來權變的、高度不確定的環境中,創業者有意識地、積極地采取主動行為,爭取重塑未來的可能性,這種決策模式強調了創業過程中的理性成分,關注既有手段和可承受損失,強調控制可控因素而非預測,體現了創業過程的系統性、節奏化開展。Honig等(2005)[15]等認為“漸進式學習戰略”符合效果推理的決策理論,是一種持續調整的、漸進性的、堅持嘗試的學習戰略。機會的創新程度越高所面臨環境的復雜性與不確定性程度越高,效果推理的決策方式越有效(Read等,2009)[16]。因此,可以做出初步的推斷:創新性機會的開發,強調創業決策的理性成分,更益于保證過程的穩健進行。相比之下,機會的創新程度越低,在創業行為開展過程中反而顯得隨機性更強,這源于機會開發任務的簡單性和隨意性。由此可反映出,機會的創新程度越低時,創業行為的開展具有較強的隨機性和非連貫性,行為集中度較高;而機會的創新程度越高時,越可能統籌規劃,保持創業過程平穩有節奏地開展,創業行為集中度越低。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第四組研究假設:

假設4:創業機會的創新程度與行為集中度負相關。

假設4a:產品創新與行為集中度負相關。

假設4b:技術創新與行為集中度負相關。

假設4c:市場創新與行為集中度負相關。

三、研究方法

(一)數據收集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課題的資助下,南開大學創業管理研究中心發起,于2009年組織并實施了中國創業動態跟蹤調查(CPSED),CPSED采用動態跟蹤的研究設計,在2009—2011年采用3次跟蹤式電話訪問的手段追蹤這些新生創業者的創業行為的進展狀況,動態跟蹤創業行為與過程,從微觀視角剖析創業活動規律。經過三輪次的跟蹤訪談,本研究最終獲得321份有效樣本。

(二)變量測量

1. 創業行為。行為速度:行為速度指整體創業過程中行為開展的快慢,具體表述為單位時間內創業行為開展的數量。

行為集中度:行為集中度表示創業行為速度的波動性是大還是小,體現出創業行為速度的變化性。在本研究中,首先針對每個樣本計算每項行為距“創業打算”的時間,折合成“月”計;然后計算各項行為發生時間的方差值,再次,對方差值加“1”取對數,并取負號,所得值即為行為集中度。

2. 創業者先前經歷。本研究從教育經歷、創業經歷、產業經歷三方面來衡量創業者先前經歷。

教育經歷:本研究中,教育經歷以創業者所接受教育的年限取對數來測度。在CPSED中,問題項“您的教育程度為:初中及以下、高中、專科、本科、研究生及以上”。本研究中,“初中及以下”以9年計;“高中”以12年計;“專科”以14年計;“本科”以16年計;“研究生及以上”以19年計;在此基礎上取對數來測度每個樣本的教育經歷,教育經歷為連續變量。

創業經歷:以創業者所回答的曾經創業次數的實際數值計算,如果沒有創業經歷則計為“0”,在本研究中,創業經歷為連續變量。

產業經歷:以產業相關工作年限與總體工作年限之比來測度,這樣操作的目的是強化創業者的產業經歷的專屬性作用與特征。在本研究中,產業相關工作年限及工作年限以創業者所回答的實際數值計算,沒有工作年限的計為“0”,沒有產業相關工作年限的計為“0”,計算比值時,如果兩項均為“0”,產業經歷也以“0”計,產業經歷的數值結果在0~1,為連續變量。

3. 創業機會創新性。本研究主要考察創業機會的創新性特征,從產品創新、技術創新和市場創新三方面屬性來衡量。

產品創新:CPSED中以問題項“您提供的產品或服務在市場上非常獨特”、“您提供的產品或服務面臨的競爭壓力很低”來測度產品創新這一變量。采用Likert-5量表,請創業者判斷多大程度上符合其實際情況,“1”=非常不符合;“2”=比較不符合;“3”=既不是符合也不是不符合;“4”=比較符合;“5”=非常符合,數值越大表明創新程度越高。

技術創新:本研究采取投射變量的方式,以新生企業的類型來測度機會的技術創新程度。具體而言,設置虛擬變量,“1”為技術型企業;“0”表示非技術型企業。本研究認為技術型企業的技術創新程度較高。依據CPSED調查中問題項“您創辦的是技術型企業還是非技術型企業?”來判斷,其中,技術型企業具備下列特征之一:有研發活動、提供的是技術性產品或服務、有研發人員等。

市場創新:CPSED調查中,問題項“企業主要產品或服務所對應的市場是剛出現的市場、發展中的市場,還是成熟市場?”表明了創業的市場創新程度。其中,“1”代表成熟市場;“2”代表發展中的市場;“3”代表剛出現的市場。本研究視其為連續變量,數值越大市場創新程度越高。

4. 控制變量。本研究采用四個控制變量:性別、年齡、創業動機、創業打算前事件等。

性別:設置虛擬變量,“1”為男性;“0”為女性。

年齡:以創業者所回答的實際數值計算。

創業動機:依據創業者的回答結果,問題項為“您創業的初衷是想抓住當前有利的商機還是因為暫時沒有合適的工作?”本研究設置虛擬變量,“1”為“想抓住當前有利的商機”,視其為機會型創業;“0”為“暫時沒有合適的工作”或其他選項。

創業打算前事件:本研究以“創業打算”界定為創業開始的時間,指發生在創業打算之前的事件數目,創業打算前事件可能影響到創業之后的行為及績效,因此,本研究將其作為控制變量,具體操作方法以創業者所回答的實際數值統計結果確定。

四、實證檢驗

(一)描述性統計分析

表1是本研究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和相關系數矩陣。

從表1可以看出,創業者先前經歷中教育經歷、創業經歷、產業經歷與行為速度、行為集中度的相關系數均未達到顯著水平;創業機會屬性中產品創新與行為速度(P

本研究中,自變量產品創新的測度采取兩個問題項量表的形式,需要通過因子分析對于數據進行簡化,還需要通過信度與效度檢驗以確定測量的可靠性與有效性。因子分析結果顯示,兩個條目的充分性檢驗KMO值為0.500,Bartlett檢驗中近似卡方值為23.435(df值為1,p值為0.000),說明比較適合做因子分析。本研究按照因子特征值大于1、主成分法、正交方差最大法旋轉提取公因子,因子方差累積貢獻率達到了63.317%,產品創新因子的Cronbach’s α值為0.416,本研究量表的信度可信。

(二)創業者先前經歷與創業行為的直接效應檢驗

采用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的方法來檢驗創業者先前經歷與創業行為的直接效應,其中,模型1、模型2是針對行為速度的回歸結果,模型3、模型4是針對行為集中度的回歸結果。具體分析結果見表2。

模型2顯示,教育經歷、創業經歷、產業經歷與行為速度的回歸系數均未達到統計學意義上的顯著水平;表明教育經歷、創業經歷、產業經歷與行為速度的關系均不顯著,假設1a、假設1b、假設1c均未得到支持;假設1未得到支持。

模型4顯示,教育經歷與行為集中度的回歸系數為-0.057,但未達到統計學意義上的顯著水平,表明教育經歷與行為集中度之間無顯著關系,假設2a未得到支持;創業經歷與行為集中度的回歸系數為0.098(P

(三)創業機會屬性與創業行為的直接效應檢驗

采用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的方法來檢驗創業機會屬性與創業行為的直接效應。具體分析結果見表3、表4,表3是針對行為速度的回歸結果,表4是針對行為集中度的回歸結果。

表3模型2顯示,產品創新與行為速度的回歸系數為-0.093(P

表4模型2顯示,產品創新與行為集中度的回歸系數為-0.072,但未達到統計學意義上的顯著水平,表明產品創新與行為集中度之間的關系不顯著,假設4a未得到支持;模型3顯示,技術創新與行為集中度的回歸系數為-0.213(P

(四)數據分析結果與討論

本研究統計分析結果顯示,創業者先前經歷與創業行為速度之間的關系并不顯著,假設1未得到支持。這與本文的預期不同。對結果進行分析,本文作者認為原因可能有以下三方面:第一種可能的解釋是,創業者先前經歷中所蘊含的知識的轉化能力可能不足。第二種可能的原因在于機會成本的存在。先前經歷越豐富,機會成本越高,創業者對新企業的未來績效要求越高,導致對創業行為速度可能不會有明顯作用甚至產生負作用。第三種可能的原因在于創業者先前經歷所累積的知識產生固化作用,阻礙了創業行為速度。

創業者先前教育經歷與創業行為集中度之間為負向關系,但并不顯著,假設2a未得到支持;創業者先前創業經歷與創業行為集中度之間為正向的顯著的相關關系,假設2b得到負向支持,與理論假設的方向恰恰相反;創業者先前產業經歷與創業行為集中度之間為負向顯著的相關關系,假設2c得到支持。教育經歷與創業行為集中度關系不顯著,原因可能在于教育經歷屬于通用性人力資本,創業者接受的即使是與本專業相關的教育,仍然存在知識不匹配的問題,可能與創業實踐存在一定的脫節,創業教科書強調財務預算、計劃,而創業實踐則更看重合法化的知識,如何與供應商建立聯系與信任,等等。創業經歷與創業行為集中度呈正相關關系,這超乎本文的理論預期。作者認真思考后認為這可能源于創業經歷的成功或失敗對于下一次創業的影響機制不同。有成功經歷的創業者,容易導致認知偏見與盲目創業,主要表現在過度自信和控制錯覺。創業者的認知偏見使得創業者對成功自鳴得意,而缺乏深謀遠慮,在創業行為開展過程中行為表現往往缺乏系統性管理,產生跨越式發展,忽略了創業行為的內在一般規律性。對于曾有失敗經歷的創業者而言,創業者常常會刻意改變原有模式下的決策或行為模式,導致創業者在創業過程中可能出現間斷性,行為開展的變動幅度較大,具體表現為創業行為集中度較高。產業經歷與創業行為集中度呈負相關關系,印證了本文提出的研究假設。

本研究對創業機會屬性與行為速度的直接效應進行了考察,統計分析結果顯示,假設3獲得部分支持。創業機會的產品創新程度與創業行為速度之間負相關,假設3a得到支持;創業機會的技術創新程度與創業行為速度之間負相關,假設3b得到支持;創業機會的市場創新程度與創業行為速度之間的關系不顯著,假設3c未得到支持。市場創新與創業行為速度之間關系不顯著,反映出市場創新與行為速度之間關系的復雜性。市場層面是基于宏觀視角下的分析,其系統內部間各種要素更為復雜,可能外部環境、政策制定對市場機會開發整體速度的影響并不如微觀層面的因素更為直接。另外,當創業者感知到未開發的新市場機會時,為把握先機,更可能積極主動地動員整合一切可利用的資源,投入到創業過程中,盡快將創意轉化成現實的產品或服務,滿足市場上的供需平衡,實現開發機會的潛在價值。

本研究對創業機會屬性與行為集中度的直接效應進行了考察,統計分析結果顯示,假設4獲得部分支持。創業機會的產品創新程度與創業行為集中度之間的關系不顯著,假設4a未得到支持;創業機會的技術創新程度與創業行為速度之間負相關,假設4b得到支持;創業機會的市場創新程度與創業行為集中度之間負相關,假設4c得到支持。產品創新性與創業行為集中度之間的關系并不顯著,與本研究的預期不符,其中的原因在于,產品創新更多地體現在微觀層面,創業者或新生企業層面。在一個相對較小的系統內,創新必然會打破原有的狀態,帶來系統的混亂,否則不可能實現創新。這種情況可能引發創業過程中小幅度的不平衡,顯現出創業行為開展的波折。

五、結論與啟示

本文基于CPSED三輪調查數據,選擇處于創建過程中的新生企業為研究對象,考察了時間維度視角下創業行為的動態特征規律及形成機理,本研究有兩點重要發現:(1)本研究發現創業者先前經歷能夠直接影響創業行為的選擇與決策,但影響機制卻并不相同。結論表明,創業者先前創業經歷與創業行為集中度之間為正向顯著的相關關系,創業者先前產業經歷與創業行為集中度之間為負向顯著的相關關系。研究結果顯示,創業者先前經歷所蘊含的知識屬性并不相同,因此,對外在化的創業行為的選擇與決策影響力不同。(2)本研究提出創業機會的創新程度在創業行為選擇與決策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研究結果大部分支持了本文提出的假設,具體而言,產品創新、技術創新與行為速度負相關;技術創新、市場創新與行為集中度負相關。

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論與實踐價值。理論價值體現在基于關鍵要素的視角,探討創業者先前經歷和創業機會屬性對創業行為的驅動與決定作用,具有較強的說服力與信服力,同時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另一方面,本研究著重于考察創業行為的動態特征,有助于挖掘創業過程的動態演化的形成及內在機理,豐富創業理論。實踐意義在于促進探索在政策層面上如何甄別和設計創業型人才的培養機制,如何篩選和引導創新程度高的高成長潛力的創業項目開發。

本研究在得到一些有啟發性的研究結論的同時,也難免有其局限性。本研究以行為速度、行為集中度來表征創業行為的時間動態特征,還不能涵蓋創業過程復雜動態的全部內涵,如何深層次挖掘與探析創業過程本質的研究還有待繼續深化。測量方法需要其他的調研手段相互驗證與補充,樣本結構仍需要進一步優化。這些研究的不足,同時也是未來研究的方向。

參考文獻:

[1]Bird,B. J. Entrepreneurial Behavior[M]. Glenview,Ⅱ. Scott Foresman and Company,1989.

[2]Gartner,W. B.,Bird,B. J.,and Starr,J. A. Acting as If:Differentiating Entrepreneurial from Organizational Behavior[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1992,16(3):13-32.

[3]Barney,J. B. 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 Journal of Management,1991,17(1):99-120.

[4]Barringer,B. R.,Jones,F. F.,and Neubaum,D. O. A Quantitative Content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apid-Growth Firms and Their Founders[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5,20(5):663-687.

[5]Alvarez,S. A.,and Barney,J. B. Organizing Rent Generation and Appropriation:Toward a Theory of the Entrepreneurial Theory Firm[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4,19(5):621-635.

[6]Shane,S.,& Stuart,T. Organizational Endowments and the Performance of University Startups[J]. Management Science,2002,48(1):154-170.

[7]Sarasvathy,S. Causation and Effectuation:Toward a Theoretical Shift from Economic Inevitability to Entrepreneurial Contingency[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1,26(2):243- 263.

[8]Gist,M. E.,Mitchell,T. R. Self-efficacy:A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Its Determinants and Malleability[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2,17(2):183-211.

[9]Reuber,A. R.,and Fischer,E. Understanding the Consequences of Founders’ Experience[J].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1999,37(2):30-45.

[10]Gifford,S. Allocation of Entrepreneurial Attention[J].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1992,19 (3):265-284.

[11]Shane,S.,& Stuart,T. Organizational Endowments and the Performance of University Start-ups[J]. Management Science,2002,48(1):154-170.

[12]Eisenhardt,K. M.,& Schoonhoven, C. Organizational Growth:Linking Founding Team,Strategy,Environment,and Growth among U.S. Semiconductor Ventures,1987-1988[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0,35(3):504-529.

[13]Saemundsson,R.,and Lindholm Dahlstrand,A. How Business Opportunities Constrain Young Technology-Based Firms from Growing into Medium-Sized Firms[J].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2005,24(2):113-129.

[14]Powell,W.W.,Koput,K. W.,Smith,D. L. Inter-Organizational Collaboration and the Locus of Innovation:Networks of Learning in Biotechnology[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6,41 (1):116-145.

篇(4)

關鍵詞:創業型大學;創新創業教育;教育體系;耦合機制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7508(2016)02-0047-02

一、問題的提出

創新是一個民族發展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高等教育作為一種專業教育,對社會發展起到促進作用,回顧高等教育發展歷程,就是一部追求自由、批判、創新、超越之精神的史書,創新本就是高等教育的精神所在,高等教育必須把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作為基本價值取向。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經濟一體化使我國經濟和行業發展面臨激烈競爭,要適應知識經濟發展需求,更好地參與國際競爭,緩解就業壓力,促進經濟轉型升級,需要提倡創業。隨著市場積極體制的逐步完善,創業已經成為當今時代主旋律,在高校開展創業教育也勢在必行,創業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選擇。當前,研究創新教育與創業教育已成為國內外高校亟需開展的課題。高校必須在培養人才、開展研究的同時更關注社會需要,進行創新創業教育,不斷實現創新創業驅動。近年來,一些研究中,開始關注到創業型大學建設、創業教育與創新教育的差異、聯系、滲透與融合。創業型大學、創新創業教育一詞越來越多的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但是對于創新創業教育的厘清、創新與創業教育的耦合、創新創業教育的開展等方面,依然存在頗多爭議與問題。

二、概念與關系的厘清

1、創業型大學

知識經濟和全球化的挑戰對大學提出更多的要求,大學被賦予創新、創業的使命,注重技術和研發,尋求更多的外部資源,培養創新創業精神人才,不斷提升自己競爭力。政府和高校都意識到這種變化,創業型大學應運而生。創業型大學大力倡導創新創業,具有強烈的創新創業精神和合作精神,有更強的科研能力,注重實際,與政府、企業建立很好的聯系,不斷提升自身競爭力,更推動了經濟、社會發展。

2、創新與創業

創新,起源與15世紀,后被約瑟夫•熊彼特引入經濟學領域。創新是更新或制造新的東西以達到某種理想化需要或社會需求,收到有益效果。創業是源于商業領域的概念。筆者認為,創業是一個復雜的創造活動,是利用資源創造新的產品、服務等,產生經濟或社會價值的過程。創新與創業密不可分。成功的創業一定有創新的迸發,創新是創業的基礎,創業是創新的表現形式。如熊彼特的觀點:創新來源于創業,并應該成為評判創業的標準。①

3、創新教育、創業教育、創新創業教育

我國創業教育起步較晚但發展較快。創新教育是一種樹立創新意識,開發創新潛能,賦予創新能力和技能的教育。我國創業教育正在不斷探索階段,高校創業教育凸顯新的典型模式:將創新教育融入創業教育,提供資金、技術,成立實驗基地,強調創新能力的綜合實踐型創業教育。這種模式為我們研究創新創業教育模式提供思路。創業教育為創新教育提供載體,創新教育為創業教育奠定基礎。創業教育成敗在于是否有效開展創新教育,創業教育成果又可以檢驗創新教育成效。創新創業教育,強調創業導向,在創業教育中鼓勵創新精神和創新行為,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可以說是創新教育和創業教育一定程度上的良性耦合。

三、創新創業教育耦合框架

1、創新創業教育參與主體耦合

高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必須根據政府、高校、社會的不同需求,搭建良好的循環系統,形成資源共享、互助互利的良好局面。政府制定政策方針,為高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提供輿論氛圍、政策扶持與資金支持;高校通過培養人才,為社會、企業提供創新創業人才和技術;政府和社會可以為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提供資金、場地、經驗和技能培訓,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在這個過程中也將社會需求反饋給高校從而影響創新創業教育方方面面。

2、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耦合

高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首先要有一個寬松的、鼓勵創新創業的文化氛圍,形成一種品格,通過入校教育、廣播、校報、宣傳櫥窗等宣傳創新創業,同時以活動為載體,大力傳播創新創業文化;其次,明確創新創業教育目標。高校要重視創新創業教育,自覺主動把創新創業理念融入到教學、管理,建立健全管理、培養、考核、評估、反饋等工作機制;再次,組建優秀的管理團隊與師資隊伍。必須重視教師的選拔、任用、培養與考評,提升創業管理人員的素質和管理水平,用先進教育水平和管理水平,對受教育者進行創新創業意識和能力的培養;另外,注重課堂教學。開發系統的創新創業課程,包括必修課與公選課,滿足不同專業和層次的學生需求。開展創新創業教學和研究,編寫教材,傳授創新創業理論知識,增強創新創業實踐技能;最后,內外聯系,注重實踐。學校應建立創新創業組織、團體,進行創業輔導與訓練。加強與企業的聯系,建立創新創業教育基地,創業園區等,幫助大學生將創新創意轉化為實際操作,以創業為途徑,實現創新創業。此外,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良好運行,還需要科學的運行機制做保障。運行機制主要有管理、服務、評價、激勵和保障幾類,每一類根據政府、學校、社會不同的運行主體也應該有相應的制度和模式。

3、創新創業教育運行機制

當前高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總的來說存在三方面的不足:頂層設計不完善,各項制度需加強操作性;創新創業實踐教育仍是短板;創新創業教育局限在校內,校內外聯系不足。這些問題若想得到根本解決,必須從運行模式和管理機制入手,筆者通過對創業型大學的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展開研究,針對性提出以下改進路徑:(1)加大扶持,完善管理當前中國,政府為主導發展創新創業教育的局面下,國家層面的推行和扶持是關鍵前提。國家必須制定專門針對創新創業教育政策方針,在創新創業教育教育目標、開展模式、成效等方面提出明確要求,在資金、信貸、稅收、市場準入等方面給予政策法規上的依據,保證政策實際操作性。高校應探索創新創業學分制,制定創新創業課程替代、學分替代等制度,激發學生創新創業熱情。在教學評價、教師考核、激勵等方面執行與創新創業教育相適應的管理制度,只有理順各方面人、事、財、物的關系,破除制度障礙,才能激發全校師生認真開展創新創業教育。(2)注重實踐,強化服務創新創業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實踐應該在教學中占有相當比例,然而當前高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面臨實踐不足的尷尬。政府應為高校開辟創新創業孵化和實踐基地,提供咨詢、商務及市場開拓服務。嘗試建立大學生創新創業輔導制度,選聘優秀的企業家、科技工作者、經法企管等專家學者為創業導師,為大學生提供授課指導、項目論證、咨詢服務。政府要指導社會組織建立中介機構,對創新創業教育提供或理論或實踐的幫助,鼓勵和支持民間力量舉辦創新創業教育機構,為高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提供支持,分解其教育壓力。建立第三方質量評價機構,對創新創業教育進行評估,起到監督和改進的作用。(3)校企聯動,注重合作當前大學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多是高校的“獨角戲”,事實上,企業在創新創業教育中扮演者同樣重要的角色。高校應該主動加強與外界聯系。企業也應該明白自身的職責,企業參與創新創業教育不應僅停留在提供資金,達到企業宣傳目的這個層面,而應該涉及創新創業教育培養目標、培養方案、項目支持、實踐指導、師資培訓與交流等各個方面,在創新創業教育中提供反饋與全方位的支持。高校甚至可以和企業聯合培養創新創業人才,實行“2+1”或者“3+1”模式的培養,保證創新創業教育實踐要求,實現企業和高校的共贏。注釋:①周艷春.關于創業與創新關系的研究綜述生產力研究[J].2009,22:255-256.

參考文獻:

[1]錢貴晴,劉文利.創新創業教育概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2009.

[2]邢大立,魏東初,梁漢鈞.大學生創業教育體系理論和實踐[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4.

[3]王革,曹勝利,劉喬斐.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大力推動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J].中國高教研究,2009,(2).

[4]曹揚,鄒云龍.創業教育與就業教育、創新教育的關系辨析[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2).

[5]周艷春.關于創業與創新關系的研究綜述生產力研究[J].2009,(22).

篇(5)

>> 大學生創新創業環境建設研究 論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提升 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提升問題研究 基于創新創業教育的大學生就業能力提升途徑研究 “雙創”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提升的對策研究 創新創業對大學生自身素質的提升研究 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與創業環境關系比較研究 供給側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提升研究 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素質測評及提升策略研究 “互聯網+”時代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能力提升路徑研究 地方本科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影響因素研究 我國高校體育類大學生創新創業影響因素研究 基于SWOT理論視角的文科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影響因素和策略研究 基于ERP實訓平臺的經管類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與提升研究 “互聯網+”環境下大學生團員青年創新創業能力研究 創新創業教育對大學生就業能力提升的探析 關于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提升途徑的探索與思考 對如何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探索與實踐 基于創新創業教育的大學生就業能力提升途徑探索 基于創新創業教育的大學生就業能力提升策略探索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2]徐占東,陳文娟.大學生創業特質、創業動機及新創企業成長關系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7,2.

[3]任澤中,左廣艮.大學生創業資源協同模式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7,2.

[4]楊志春,任澤中.大學生創業動機的二元共生現象及其理念引導[J].高校教育管理,2016,5.

[5]杜躍平,馬元凱,王林雪,張霞.創業環境認知對創業態度和創業傾向影響的實證研究――基于西安若干高等學校大學生的調查數據[J].軟科學,2016,8.

[6]李海波.高校共青團服務大學生創新創業策略探究[J].吉林農業科技學院學報,2016,4.

篇(6)

關鍵詞:應用型人才;創新創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

2015年10月,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聯合印發了《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教發〔2015〕7號),旨在推動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提升高等教育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提高學科專業對產業發展的服務水平。隨即,全國范圍內包括公辦高校、民辦高校和獨立學院在內的650多所高等院校開始整體或部分向應用型轉變,就此拉開了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大幕。如何構建具有高校自身特色的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成為轉型研究的重點。創新創業教育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業意識為目標,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促進學生創業、就業和全面發展,本質上是一種實用教育。將專業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相融合,共同服務于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成為一條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

一、應用型人才培養與創新創業教育的互動關系

1.兩者都以應用能力培養為核心目標

應用型人才培養是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培養具有較強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既掌握足夠的理論基礎和專業素養,又能夠理論聯系實際將知識應用于實際的應用人才。創新創業教育是在高等教育中注入創新創業元素,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創造精神和創業意識,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實踐地位,重視產教融合的實踐路徑,倡導學以致用的實踐原則。教學的主體在于用,教學的目的在于用,教學的效果在于用。因此,應用型人才培養與創新創業教育都具有很強的應用屬性,都是以培養應用能力為核心。

2.兩者在教學模式上均與實踐結合緊密

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應用實踐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有效途徑和重要保證。創新創業教育是一種開放的、多方參與的合作教育模式,同樣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教學活動。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精神和思維都要在實踐中體現其價值和意義,創新創業能力和素質更是通過實踐不斷地錘煉來固化。

3.應用型人才需要培養創新創業能力

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培養的應用型人才,既有別于傳統本科院校培養的學術型人才,又有別于高職高專院校培養的技能型人才,其知識、能力、素質具有鮮明的特點。作為將來生產一線的工程技術人員,應該熟練掌握崗位需要的技術技能,具備尋找市場需求的創業素質,擁有基于專業知識的創新應用和提高能力。創新教育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教育;創業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應用專業知識的意識和運用專業技能需找市場需求,開拓創業空間的素質與能力。由此可見,開展創新創業教育能夠有效地促進應用型人才培養計劃的實施。

二、現階段創新創業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1.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脫節,教學方式方法單一

當前,多數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方式老套,往往局限在選修課、專題講座、課外活動等第二課堂模式進行,無法將創新創業內容融入專業知識講授中,造成了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的脫節。在創新創業課堂教學中,依然采用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環節設計上缺乏對學生顯著的吸引力,學生感覺枯燥,聽課興趣不高。根據近期某高校學生的抽樣調查數據,66.35%的同學認為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內容有待改進。

2.學生創新創業意識淡薄、興趣不高、態度不積極

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很多大學生將自己未來從事工作方向確定在與所學專業對口或者相關的領域中,認為創新創業與個人學習專業關系不大,缺乏應有的熱情和積極性。根據一項針對在校大學生的抽樣調查數據,對創新創業有關專門研究的學生只有13.94%;對創新創業感興趣的學生只有40.29%;64.56%的學生認為創新創業與所學專業有關系,但關系不緊密,更有22.33%的學生認為完全沒有關系。80.77%的大學生雖然認為參與創新創業活動能夠鍛煉學生能力,但自己親身參與的卻不多,有53.85%的受調查學生未參與過任何創新創業活動。可見,大學生的創新意識薄弱,創新創業認知存在偏差,參與積極性不高。

3.缺乏專業化的創新創業教育師資隊伍

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對指導教師的要求是比較高的,不僅要求教師具有深厚的基礎理論,還須具備較強的創新意識,同時兼具較豐富的創業管理經驗。但目前,從事創新創業教育的教師多數是由專業課教師或輔導員兼任,大多屬于半路出家或僅接受過短期培訓,缺乏創新創業實戰經驗,更不熟悉企業的運行。無論在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無法滿足在應用型人才培養中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需要,使得創新創業教育變成了“紙上談兵”,教育教學質量得不到保證,無法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和要求。

4.創新創業保障體系匱乏

地方高校很少有專門的創新創業教育管理機構,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的創新創業管理工作由教務、學工、團委和就業等部門分別承擔,使得創新創業的制度保障、資源協調、激勵機制等方面都十分有限。在創新創業過程中,學生的創新創業項目缺少學校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扶持,特別是校外的社會資源未能有效利用。創新創業教師沒有良好的發展空間和晉升通道,采用與傳統教師相同的評價機制考評創業教師,使得創業教師不能集中注意力于創業的實踐研究,反而耗費大量的精力于學校內部的傳統評價機制。

三、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中有效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舉措

1.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全過程

創新創業教育不是游離于專業教育之外的技能培訓,而是融于專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方案,要貫穿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全過程。首先,從應用型人才培養特點出發,圍繞應用型人才規格要求,改革和創新課程體系設置。融通創新創業教育、專業教育和通識教育,將創新創業教育逐步從第二課堂向第一課堂轉變。在不影響專業課程安排的情況下,適當增設如創業基礎、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等創新創業類教育課程。其次,將創新能力和創業素質培養融入到各教學環節,并以此帶動教學內容和課堂教學方法的變革,加強教材創新、優化教學內容、豐富教學形式。深度挖掘專業課程中的創新創業教育元素,結合創業項目、創新發明詮釋所授知識的用途。同時,將本學科最前沿和最新的發展動態引入到教學過程中,將教學與科研緊密結合,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熱情,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業技能。

2.充分發揮第二課堂和本科生導師制在創新創業實踐教學中的作用

第一課堂的創新創業教育是以封閉式的課堂教學為主,傳授學生創新創業所需的基礎知識。而第二課堂的創新創業教育則包括了社團活動、社會實踐、學科競賽、創業實踐等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其活動內容豐富多彩、形式靈活多樣。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自主選擇不同的創新創業活動體驗,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能夠吸引更多的學生參與其中,在活動中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接受創業教育。因此,第二課堂作為第一課堂的有益補充,將責無旁貸地承擔起創新創業實踐活動的開展工作。第二課堂創新創業實踐教學在開展過程中,需要注意加強管理,設定必要的教學大綱,規范第二課堂設置的隨意性,推進學分制改革,將第二課堂納入學分考評體系,學生參加創新創業活動的成果可以折算為學分,以此強化學生創新創業意識的樹立,從客觀上營造創新創業的氛圍。此外,還要充分發揮本科生導師制在創新創業教育方面的指導引領作用。導師制是以“個性化”設計和“項目化”引導為核心的培養模式,相對于傳統的培養方式,能夠真正體現學生的興趣愛好,更能激發學生的自身潛力和創造力,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可以根據興趣選擇導師和方向,在導師的指導下組建項目團隊,開展項目研究,實現創新精神、創造能力和創業技能的培養。

3.培育“雙師型”創新創業教育師資隊伍

教師是創新創業教育的主要參與者、直接的引導者,是創新創業教育高效開展的重要基礎和保證,創新創業教育推行的質量和取得成績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師資隊伍力量。因此,必須通過各種途徑加強“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努力建設一支既有理論又有實踐經驗、專兼職結合、課內外融合的創新創業教育師資隊伍。“雙師型”創新創業教育教師隊伍的建立可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方面是,在校內選聘一批以專業教師和學科技術能手為核心的骨干教師,作為穩定的教學師資。通過定期組織專題培訓和交流,支持教師到行業企業掛職鍛煉,促進教師創新創業教學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積極聘請社會知名的風險投資家、高級管理人才、杰出校友等來校擔任創業導師,指導學生的創業實踐工作,以彌補創新創業教育師資的不足。

4.健全完善創新創業教育的保障體系

建立專門創新創業教育管理機構,協調教務、學工、團委、就業指導等部門的創新創業管理工作,在學校層面上形成政策、制度、管理的統一,從而為大學生的創新創業實踐提供完善的幫扶服務。具體而言,制定完善的創新創業教育管理制度,如創新創業教育相關的學分、學籍管理制度,教師科研成果的轉化制度;設立創新創業專項基金,用于資助學生開展科研創新活動和創業計劃;建立創新創業成果激勵制度,獎勵優秀學生的科技學術成果和優秀指導教師的工作付出。

四、結語

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目標的地方高校通過實施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最大限度地推動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的提升,逐步完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從而培養更多的服務地方區域經濟發展和社會建設的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李艷波,劉松先.基于卓越應用人才培養計劃的創新創業教育模式探討[J].高等財經教育研究,2013,(01):65-69.

[2]冀宏,顧永安,張根華.應用型人才培養視閾下的創新創業教育探索[J].江蘇高教,2016,(04):77-80.

[3]馬永斌,柏喆.大學創新創業教育的實踐模式研究與探索[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5,(06):99-103.

篇(7)

>> 加強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培養創新人才研究 論大學生創新教育和創業教育 創新人才培養與大學生就業創業工作新思路研究 開展大學生自我教育對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性研究 基于創新人才培養的大學生自我教育目標設定研究 大學生創業教育與就業關系研究 面向創新人才培養的創業教育研究 創新人才培養在大學生思想教育中的應用 創新人才培養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 基于大學生創業園的創新創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和指導服務體系建設研究 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研究綜述 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模式實踐研究 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研究 工科院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研究 當代大學生創業教育現狀和對策研究 高校大學生創業現狀和教育對策研究 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 高校創業教育與大學生創業意向及創業勝任力的關系研究 培養創業型大學生體系與創新人才隊伍建設研究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2]朱崇實.研究型大學與創新型人才培養[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6(09).

[3]王生洪.通識教育:追求大學教育的本然價值[J].中國教育報,2007-

10-30.

[4]方倩琳.高校教學改革與創新人才培養[N].中國教育報,2006-11-24.

[5]關于印發《關于在重大項目實施中加強創新人才培養的暫行辦法》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综合久久综合九色| 乌克兰少妇videos高潮| 推油少妇久久99久久99久久| 丰满熟妇人妻av无码区| 国产女人高潮抽搐喷水免费视频| 国产日韩av免费无码一区二区 | 国产精品va无码一区二区|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在线|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无码| 最好看2019高清中文字幕视频| 男人的天堂免费a级毛片无码| 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久久精品亚洲国产av老鸭网| 中文在线中文资源| 日韩av无码成人精品国产|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薰衣草| 亚洲av不卡无码国产|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色软件| 亚洲欧美综合区自拍另类| 波多野42部无码喷潮| 亚洲av首页在线| 天天狠天天天天透在线| 蜜臀精品国产高清在线观看| 人妻少妇精品久久| 丰满多毛的大隂户视频| 亚洲av日韩av天堂久久| 国产丝袜在线精品丝袜| 第一次挺进苏雨瑶的身体| 久久久久人妻精品一区三寸蜜桃| 不卡无码人妻一区三区音频| 被黑人猛烈30分钟视频| 丰腴饱满的极品熟妇| 国产精品自在拍在线拍| 欧洲熟妇色xxxxx欧美老妇伦|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丝袜高跟鞋| 无码av波多野结衣久久| 极品熟妇大蝴蝶20p| 无码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放荡少妇无码视频| 亚洲成av人片在www鸭子| 被邻居老头揉捏我奶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