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4 17:27:2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大學生數字素養教育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數字媒介素養的內涵
數字媒介就是存儲、傳輸、接收數字媒體內容的設備,數字媒介素養是指在各類數字媒介環境下,對數字媒介信息的認知能力、解讀能力以及科學合理使用媒介的能力。2010年美國阿斯彭研究所聯合奈特基金會共同《數字媒介素養行動計劃》定義數字媒介素養為全面參與媒介發達、信息化社會必需的綜合能力,包括應用、分析與評價、創造、反映、行動五個方面的能力。
2當代大學生數字媒介素養現狀與問題
2.1大學生數字媒介素養現狀調查
筆者通過問卷調查與訪談的方式對湖南師范大學、湖南涉外經濟學院、湖南財政經濟學院、長沙職業技術學院、湖南商務職業技術學院等六所高校學生的數字媒介素養現狀展開調研。調研的內容主要包括大學生使用的數字媒介種類,接觸數字媒介信息的方式與使用情況,使用數字媒介的目的、對數字媒介的依賴程度,對數字媒介知識的掌握程度等。
(1)使用種類
大學生使用的數字媒介有手機、電腦、電視、電子報刊、數字圖書館、廣播等,其中手機使用率最高100%,其次是電腦使用率96.5%,然后是電視使用率34.1%
(2)接觸方式
大學生接觸數字媒介的主要方式有公眾微信平臺、微信、QQ、微視頻、支付寶、淘寶、網絡在線學習資源、微博、百度搜索引擎等,其中微信、QQ使用率最高,達100%,其次是淘寶、支付寶使用率達75.3%,百度搜索引擎使用率達89.3%,微博相對使用率較低3.1%。
(3)使用目的
大學生使用數字媒介的主要目的有娛樂、交友、購物、了解朋友動態、瀏覽網絡資訊、學習、表達個的觀點等,其中出于娛樂目的的學生最高達92.1%,網絡購物的學生也達75.3%,交友、了解朋友動態的占84.5%,而基于學習需求使用數字媒介的學生只有30.2%,可見,絕大部分學生使用數字媒介的目的是休閑娛樂、豐富課余生活。
(4)依賴程度
非常嚴重,尤其是高職大學生,手機使用時長平均達14小時/天,走在校園隨處可見“低頭族”,也就是說除了睡覺,他們的手機基本不離手。
(5)數字媒介知識與技能掌握情況
大學生對數字媒介素養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情況不理想,其中對數字媒介基礎知識,如各類數字媒介的發展歷程了解的只有4.3%、對數字信息的采編與方式了解的只有5.3%,常用工具軟件(office辦公軟件)的使用情況相對較好50.2%,圖片處理軟件、網頁編輯軟件掌握情況不理想不到6%。
2.2大學生數字媒介素養存在的問題
(1)數字媒介知識有待加強
從調查結果來看,大學數字媒介知識整體有待加強。數字媒介知識是大學生正確運用數字媒介的基礎,不熟悉數字信息的建構過程,影響學生對某些網絡現象的理解和對數字信息內容的鑒別。調查發現,高校面向全體大學生開設的信息素養課程只有《計算機應用》,主要學習office辦公軟件的使用,而網頁設計與制作、圖像處理、視頻編輯與處理、信息化辦公軟件、微信、QQ、專業檢索工具等數字媒體的編輯與處理軟件的使用情況很不理想,數字技術知識運用的熟練程度,影響學生對數字內容的傳遞、創建與運用效果。
(2)使用數字媒介的目的以休閑娛樂為主
學生主要任務是學習、提升完善自我,成為社會正確輿論的倡導者、執行者和有用人才,因此運用數字媒介的主要目的應是獲取知識、提升個人綜合素養。調查發現大學生平均上網時間遠超成年人,但他們上網的主要目的是休閑娛樂,如網絡游戲、網絡視頻、聊天、交友等,運用網絡學習的時間不到其上網時間的十分之一,數字媒介不但沒有幫助其學習,反而影響其學習,這是目前學生運用數字媒介素養最大的問題,因此需要加強監督與引導。
(3)信息檢索與提煉能力有待提高
數字時代如何在海量的數字資源中利用恰當的方法,準確地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并將信息合理分類、管理并提煉出自己需要的資源,這是當代大學生必備技能之一。但調查發現大部分學生信息檢索能力有待提高,特別是高職大學生的信息檢索能力亟須培養,普遍只會用百度、Google大眾搜索引擎,基本不會用知網、萬方學術數據庫進行文獻檢索,學院的電子圖書基本不閱讀,專業論壇以基本不上,不會通過專業檢索工具和學術數據庫查閱專業學習資源。另外,檢索信息的關鍵詞表達方式不專業、不精準,導致難以檢索到自己想要的資源,更別說通過查閱到資源后精準的提煉出自己想要的資源,而且大學部學生在進行信息檢索時常常會偏離初衷,迷失在浩瀚的信息海洋,最終上網的時間都花在休閑娛樂上,浪費了時間,荒廢了學業,甚至誤入歧途。
(4)數字媒介信息的鑒別能力有待提高
網絡時代數字資源豐富了,但信息資源良莠不齊、真假難辨。而且在網絡虛擬世界里大家可以自由表達自己的意見,大學生由于社會閱歷不豐富,知識儲備以及生活經驗不足導致對網絡問題的認知不全,對問題的思考停留在表面,缺乏對信息真偽性的探究,缺少理性與批判性思維。大學生作為數字媒介的使用生力軍,如果缺少對一些數字資源和網絡輿論批判性的態度和思維,導致不能有效地解讀數字信息,辨清其中所暗含的某些因素,容易被某些別有用心的信息和輿論牽制。大學生良好的數字媒介道德意識是保證其健康成長的重要前提,也是營造健康數字媒介氛圍的重要條件,所以應強化大學生的數字媒介道德觀念的教育與引導,提升其數字媒介信息的鑒別能力。
3培養大學生數字媒介素養的策略
發達國家已形成比較全面的數字媒介素養教育體系,例如美國2010年制定了《數字媒介素養行動計劃》,推動數字媒介素養教育,該計劃建議從學校教育、社區數字媒介素養培養建設、數字媒介培養的學習資源、家長和利益相關者組織參與數字媒介素養培養活動等四個方面建設全面覆蓋的數字媒介素養培養體系。我國數字媒介素養教育正在興起階段,培養體系還待完善,筆者認為可以借鑒美國的數字媒介素養教育計劃,從學校教育、社會環境及大學生個人三個方面入手開展數字媒介素養教育,營造良好的數字媒介素養教育環境,加強大學生數字媒介使用情況的監督與指導,使大學生在正確的道德觀念指引下,做一個高素質的數字媒介資源的使用者、傳播者和創造者。
(1)學校層面,加強教育,培養大學生數字媒介素養
高校應將數字媒介素養教育納入課程體系,建設好大學生數字媒介素養教育平臺,面向全體大學生開展數字媒介素養教育。具體的實施方面:首先,搭建好數字媒介運用與傳播的硬件平臺,其次,建設MOOC、微課等數字媒介在線開放課程資源,培養大學生的數字媒介知識與技能,最后,要引導學生正確、合理使用數字媒介來學習、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對各種社會現象要理性思考,不要盲目跟風。課程開設方面可以專門開設《數字媒介素養》公共課,也可以把數字媒介素養教育融入其他課程,例如《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等公共必修課,就一些時事熱點問題,開展媒體教學。比如,2018年的“長春疫苗事件”“空姐滴滴遇害案”“夏大女研究生親日辱華事件”等網絡熱點問題為切入點開展討論,進行媒體教學,引導學生了解媒體的基本知識、產業屬性,理解媒體的作用,培養數字媒介思維能力,避免被虛假的信息所誤導,學會利用數字媒介工具獲取所需的信息,并對信息進行再創造、再傳播。
(2)社會層面,多方聯動,建設數字媒介素養培養的環境
大學生數字媒介素養的提升不應僅局限于校園的教育環境,應發揮政府部門與社會的作用,為大學生數字媒介素養的提升搭建有利平臺。首先,政府部門應充分重視大學生數字媒介素養教育的重要性,形成自上而下的觀念認知與普及,推進社會不同層面開展形式多樣的大學生數字媒介素養教育工作,例如,公益講座、媒體知識競賽,媒體制作技能競賽等。其次,加強技術監管,保障各媒介監管法規的執行。控制數字媒介平臺上散播謠言、違法銷售等不良行為。再次,作為主要傳播作用的公眾傳媒應立足責任本位,減少對社會陰暗面的過分渲染和對偏激行為的報道,用進步的思想和先進的文化引領學生、引領大眾,努力營造文明、和諧的數字媒介環境。
(3)個人層面,自我教育,自主提升數字媒介素養
學生數字媒介素養的提升不能僅靠教師教育,更主要是學生要自主培養。第一在數字媒介素養知識與技能提升方面,充分利用網絡在線開放課程資源及學校學習資源,主動學習,提升數字信息的使用、創建與傳播技能。第二在數字信息獲取方面,首先要鑒別信息來源是否真實、合法,不要盲目跟從被人利用,其次在表達個人觀點時要謹言慎行,理性表達個人觀點,形成正確的輿論導向。第三在使用情況自我約束方面,在使用數字媒介獲取資源過程中,要重視行為與目標的契合度,如在檢索信息時,所瀏覽的信息是否為了完成檢索目的,不要讓自己陷入瀏覽無關信息的漩渦當中。同時,審視自己的使用行為,思考使用行為對自己有何幫助,分析其中的利與弊,養成健康使用數字媒介的習慣。
關鍵詞:信息素養教育;高校圖書館;途徑
隨著時代的發展,高校教育中單純的填鴨式教育方法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社會對教育的要求,學習能力的培養才是高校教育的終極目標。在這個信息大爆炸時代,高校必須轉向培養大學生獲取、選擇和利用知識的能力。因此,如何使信息素養教育取得實效,使大學生真正符合時代要求是當前高校圖書館亟須深入研究的課題。高校圖書館是大學的文獻信息中心,具有得天獨厚的文獻信息資源優勢,在高校信息素養教育中將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信息素養和信息素養教育
1.1信息素養
信息素養,最早是由美國信息產業協會主席保羅?車可斯基(Paul Zurkowski)于1974年提出來的。他把信息素養定義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問題得到解答的技術和技能”,后來又將其解釋為“人們在解答問題時利用信息的技術和技能”。其內涵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得到充實和豐富。隨著人們對這個問題的不斷深入,關于信息素養的含義也一直在發展之中。盡管各種表述有所不同,但是具體來講信息素養主要包括了三個方面,即信息道德、信息意識和信息能力。其中信息能力是信息素養內涵中最具體的內容,最具有可操作性,因此是衡量信息素養高低的直接標準。
1.2信息素養教育
我國高校的信息素養教育始于20世紀80代,國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先后頒發一系列文件,體現了國家對信息素養教育的高度重視。我國高校信息素養教育的形式主要為在高校教育中開設“文獻檢索與利用”課程,形式比較單一,相對于國外對于信息素養教育的高度重視,國內院校的信息素養教育處于相對滯后狀態,且尚未形成教育觀。
滿足信息素養教育需要,即滿足培養人的尋找、組織、評價和交流信息的能力基本條件有三個:1、信息素養理論知識的教育;2、信息素養技能實踐教育;3、信息素養研究環境。
二、高校圖書館在信息素養教育中的優勢
高校圖書館作為學校教育的延伸和素質教育的基地,不僅具有豐富的文獻資源和網絡信息資源;而且具備先進的檢索設備和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最主要的是具備一批具有高素質信息素養,熟悉信息語言的信息管理人員。高校圖書館滿足了信息素養教育在理論、實踐和環境方面的需求,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三、高校圖書館開展信息素養教育的主要途徑
傳統的圖書館工作主要是讀者入館教育、紙質圖書資源的借還、館藏文獻介紹等,工作內容僅限于本館的紙質文獻資源。在新環境下,針對大學生的性格特點,開展形式多樣的信息素養教育活動,增強大學生的信息意識。開展信息素養教育的主要內容不僅有傳統的圖書用戶教育、還包括信息檢索技術的教育以及信息觀念等各方面的教育。在網絡環境和數字資源日益豐富的情況下,圖書館工作除了傳統工作內容外,還要引入現代化信息素養教育手段,具體來說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將《文獻檢索與利用》列為公共必修課,由高校圖書館檢索人員進行專業授課,奠定理論基礎。高校圖書館應與高校教學管理部門積極討論,密切協作,共同探討設置科學合理的信息素養教育課程體系,將文獻檢索課作為高校學生的必修課,使學生能夠對文獻檢索進行系統性的學習。此外高校圖書館還不定期進行文獻檢索與利用知識競答;或者開展查書尋址活動,使得學生能夠熟練運用檢索技術對館藏資源進行查找。
第二,借助互聯網和多媒體技術,開展網上信息導航,滿足自主性的信息素養提升所需的實踐條件。在圖書館網站上進行好書和新書推薦,使得讀者能夠快速便捷獲知最新的圖書資源。將圖書館資源以OPAC方式向讀者進行推薦,圖書館每個樓層配置OPAC檢索機并附帶操作說明。讀者只要輸入文獻的題名、分類及標準編碼中的任一項就可以快速的檢索所需要的文獻。隨著移動技術的不斷發展,移動圖書館這一全新的圖書館創新服務技術也悄無聲息運用到了信息素養教育之中,讀者通過手機、iPad等手持移動終端設備自主性的對圖書館文獻資源進行搜索和閱讀、借閱情況查詢以及圖書續借等多項內容。
第三,依托圖書館網站,線上線下聯合向讀者推薦數字資源,滿足引導性的信息素養提升所需的實踐條件。在圖書館網站首頁設置專門的數字資源鏈接,將數字資源的使用方法以視頻的形式展示給讀者,使讀者對于數字資源的使用能夠順利上手。此外高校為促進學生更好的掌握檢索數字資源的技巧與方法、提高數字資源的利用能力,邀請專門的數字資源公司的培訓師對數字資源的信息種類,特色和使用方法進行現場培訓和答疑,調動了廣大讀者對于獲取數字資源的積極性。
總而言之,提高大學生的信息素養不僅是高校教學的重要任務,更是圖書館的一個重要職能。做好信息素養教育工作,在方便讀者使用資源上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從而也最大限度的發揮了圖書館的作用。在數字化文獻資源越來越豐富的情況下,圖書館對于讀者的信息素養教育應該與時俱進,不斷開拓進取。在教育的形式,內容和方法上都要推陳出新,以適應時展的要求。
參考文獻:
[1] 葉小艷,侯廣坤. 信息素養教育與自主學習[J].情報探索,2011(06)
一、移動學習及其特性
(一)移動學習的概念移動學習(M-Learning)是數字化學習的延伸,它指學習者通過任何移動學習工具,在任何的時間、任何的地點,藉由無線網絡,以同步或異步的方式,進行學習活動,取得想要的學習知識與內容。移動學習使用的移動設備包括手機、PDA(PersonalDigitalAssistant)、平板電腦(TabletPC)、筆記型電腦和穿戴式裝置。“科技始終來自于人性”,移動學習的本質即“利用科技服務人性,建立不受時空限制的個性化學習環境。與傳統的學習相比,移動學習不需要綁在計算機面前,更不局限在教室中。
(二)移動學習的特性通過對移動學習概念本質的分析,我們將移動學習的特性做如下歸納:(1)設備的可攜帶性。移動學習的學習設備具有輕便,體積小的特點,可以由學習者隨時帶在身上。(2)問題解決實時性。移動學習能經由無線網絡讓學習者在實體或虛擬環境中,突破距離限制,及時有效地取得信息或知識,使學習者的問題得到盡快的解答。(3)學習場所靈活性。學習的場所可以隨時因地制宜,學習可以在交通工具上、展覽會場、植物園、動物園、博物館、科學館、海洋館、天文館、或野外等場所,依需要就地學習。(4)個性化。學習者可以依照個人的興趣喜好,提供個性化的學習內容及使用接口,依據個人學習習慣,記錄學習歷程、學習進度、學習成果及學習重點、難點。(5)學習的互動性。學習者可以透過多媒體接口使用文字、語音、圖像、動畫或視頻等媒介與老師、專家或同行進行同步或異步的互動。由于移動學習的上述特性,使移動學習能帶來更多的學習優勢,如更有彈性的合作、更快得到學習反饋、更多反思空間等等,并最終實現學習效率的提高。
二、移動學習與信息素養的關系
大學生具有好奇感強,接受新鮮事物快等特點,是移動設備的體驗者和應用者。如何利用移動學習更好地為學習服務,需要具有良好的信息素養,同時,信息素養對大學生移動學習也具有推動作用,二者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關系。
(一)移動學習要求較高的信息素養移動學習是一種全新的學習模式,這種學習過程貫穿始終是對信息的檢索查找、鑒別利用、組織處理和創新的過程。移動學習在形式上是移動的、內容上是互動的、實現方式是數字的,同時它是一種高度片狀化的經歷,也是一種個性化和情緒化的學習過程。在整個的移動學習過程中,對大學生信息素養的需求,將不再僅僅限于基本的信息意識、信息檢索表達、信息溝通交流等技能,也就是說,僅僅具備基本的信息素養,是無法適應現代信息技術需要、實現移動學習的。移動學習是以獨立學習的態度和獨特的學習手段,以在信息社會中合理生活學習為目的,并將這些信息技能用于問題解決和進行終身學習的綜合信息能力。移動學習所需要的信息素養包括較強的信息識別能力、信息搜尋能力、正確評價、科學組織信息的能力、運用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表達交流信息的能力。
(二)信息素養能夠有效促進移動學習信息素養是一種運用信息科技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是一種對信息資源的選擇、利用、評價與學習的能力。信息素養能力需要通過適當的教育訓練才能獲得,大學生在移動學習中,通過對信息工具(移動設備)的廣泛長期應用,對學習資源的充分檢索、獲取,會逐漸地培養信息意識、積累信息能力、提高信息組織、評價和應用水平,進而實現信息素養的逐步提高。越是移動學習經驗豐富,移動學習能力強的學生,他的信息素養就越高,二者是成正向比例的。
三、基于移動學習的信息素養創新教育
雖然近些年我國高校非常重視大學生信息素養教育,但當前我國大學生的信息素養水平仍差強人意,在很多方面存在不足,難以適應移動學習的需要。為提高大學生的信息素養水平,創新信息素養培養方法是必要且緊迫的,很多高校已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嘗試和探索。
(一)引入新的信息素養教育理念目前高校信息素養教育較前沿的教育方式為mooc的引入和游戲式信息素養教育。mooc作為世界范圍內新興的一種教育模式,對高等教育界帶來了顛覆性的影響。mooc也為信息素養教育帶來了清新之風。歐美發達國家已較多采用了mooc化的信息素養教育,教育的重點在數字素養和計算機素養的培養等。潘燕桃等在《大學生信息素養教育的“慕課”化趨勢》中認為,利用mooc進行信息素養教育,能夠培養大學生對現代信息環境的理解能力、應變能力以及運用信息的自覺性、預見性和獨立性,從而提高綜合素質。葉小嬌在《基于mooc理念的信息素養教育平臺設計研究》認為mooc所采用的課程短視頻教學、嵌入式課堂小測試、在線討論等教學形式有效地彌補了目前教育平臺普遍存在的不足,并論述了基于mooc理念教學平臺的功能結構設計、教學流程和技術架構等,這兩篇文獻為我們提供了很多借鑒。高校信息素養教育游戲化實現的基本途徑就是在信息素養教育活動中增加游戲元素或者以游戲的方式進行信息素養教育。張壘在《游戲嵌入信息素養教育機制研究》、蘇云在《高校信息素養教育游戲化策略》分別探討了游戲在信息素養教育中的作用和實施方案,他們分析了游戲化信息素養教育的機制,提出了游戲化的內容、游戲化的表現形式和游戲化的實現模式等信息素養教育內容,也都對我們開展信息素養教育具有啟發意義。
(二)將信息素養教育融入到移動學習中首先,將信息素養教育融入到大學生生活、學習的方方面面,在大學生日常上網的環節及時引入信息素養要素,將信息意識、信息搜集、整理能力的培養落實在無形的上網過程中。其次,加強大學生移動學習的管理、監督工作,在大學生上網的過程中,提供有益幫助,建立引導機制,形成配套保障措施。最后,大學生本身也要有意識地將信息素養與移動學習相結合,在二者的良性互動中全面提高信息素養和移動學習能力。
(三)合理規劃信息素養通識課程通識課程是大學教育中培養學生多元能力的重要推動力,其宗旨在培養學生批判思考能力、拓展學習經驗,并具備知識整合與創新能力,通過加強高校通識課教育,能將信息素養的概念與通識精神相結合。在今后的信息素養教育中,應聘請相關專業教師,組成有力的教學團隊,全面促成信息素養各層面的有利發展。
(四)建立信息素養教育資源的交流平臺信息素養課程應與時俱進,以持續發展的觀點規劃課程,設置網絡式課程并探究發展網絡化信息素養教育的資源管理中心,實現信息素養教育資源的有效共享。如美國已建成的PRIOM平臺,將信息素養教材收集并提供廣泛使用,實現了信息素養教育資源的溝通交流,具有積極作用。我們也可以參照這種機制,實現大學間信息素養教育的良性合作和互動,通過及時互通,促進彼此信息素養教育水平的共同提升。
高校圖書館信息素養教育存在的弊端
大學生信息素養教育的標準實行上有偏差,在2006年出臺的大學生信息素質評價標準和同年出臺的大學生信息素質評估體系都詳細地概括了評價體系共5項20條,包括信息意識、信息檢索能力、信息分析組織能力、信息綜合利用能力以及信息道德修養等[1];而完全能達到標準的較少。高校學生的計算機學習過程與圖書館的縱向鏈接較少,一年級新生進校后往往出于好奇和對計算機的喜愛喜歡上網而普通的新生入館只是點到為止,大學生對網絡的愛好也局限于游戲娛樂,對專業知識檢索以及一些共享資源并不熱衷,二年級開始分專業以后有些專業開設了信息檢索和有針對地進行培養一些實習實訓過程中需利用圖書館資源的課程,而一些其它專門只是學習一些計算機筆級考試等一些操作訓練,關于一些重要的數字門戶大學生們碰到問題往往一籌莫展,無法處理。到了三年級開始進入實習階段寫畢業論文,這個時候帶著問題來圖書館的學生多了,但是能自己處理和解決問題的卻很少,甚至有些同學連查詢一本書的架位號都不會。網絡信息的滯后性。圖書館自身往往包括海量的網絡信息資源,而如果最快最好地及時更新這些資源讓讀者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包括有效地預防病毒的侵入,為讀者提供有效的安全保障都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難題。圖書館館員與院系老師之間缺乏協調。專業老師一般不愿意參與到圖書館信息素養教育中來,他們認為這是邊緣教育,而圖書館館員又很難把專業知識滲透到專業院系中去。
新一代高校圖書館信息素養教育的策略
在實施大學生信息素養教育的評價標準同時,對照各項要求以理論結合實踐多開展教學論證,并合理進行階段型評價和測試,以求達到相關評價標準。數字圖書館的用戶信息素養教育應該結合現代數字圖書館的服務和網絡資源的利用等內容,在傳統的文檢課的基礎上進行改革。針對不同層次的用戶要開展不同內容的教學內容,包括:計算機檢索和網絡知識,現代文獻信息檢索,信息源的選擇和評估,檢索的原理和方法,信息的組織和利用,網絡導航以及專業信息資源的管理和開發利用等。以上內容涉及到了計算機科學、文獻信息學和以及其它不同的專業領域,可滿足不同用戶的學習需求。過去文檢課的教材內容往往一成不變,不適合現代社會不停發展的學習需要。當前開設的信息素養教育課程,一定要結合學習者的實際情況,涉及數據庫知識與計算機系在教學內容上作相關的調整,進行一些設置,特別是結合專業課程的教育,一定要深入到專業信息資源的查找和利用中去,使用戶感受到接受信息素養教育對專業學習的幫助,認識到信息素養教育的重要性和實用性,主動培養信息意識,提高信息能力。在各個年級的學生中廣泛開展基礎文獻檢索課以期循續漸進的方式讓學生們更快提高個人信息素養的能力。
提供靈活的教學模式。圖書館內部本身提供大量的網絡視頻為初學者建立一個簡單的門戶,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已越來越不能滿足讀者的需求,現代化的信息變化更新十分快,我們對多媒體視頻的制作也應常換常新,并切換到學校內部其它精品課程的鏈接上來,在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和分析等信息素養能力中要以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學生為目標;不斷提高學生的計算機水平、外語水平和網絡技術水平。努力提高館員素質,培養學科館員。圖書館館員在為外界提供信息素養教育的同時應該提升自身素質,獲得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信息素養指導的能力,提升職業信仰與道德。在專業課的文件檢索課中起到取長補短,從課程體系到教學方法、教學內容上不斷進行改革,深入淺出地探討網絡化教育;圖書館工作人員應充分利用自身資源,定期參加培訓,爭取走在網絡教育的前端,在專業課上盡力滲透到學科中去多獲取專業知識,以期能和專業課老師開展廣泛的合作和交流,使得信息素養教育更為系統,通過增加案例分析,教學范例的演示,生動靈活的方式更好地讓讀者把所學習的知識運用到實際中[2]。總之,高校圖書館在信息素養教育中有著人力資源、信息資源、環境資源等諸多優勢,在網絡信息高速發展的今天,高校圖書館更應當本著教書育人、服務育人的精神,在21世紀信息素養教育的大潮中利用自身優勢為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3]
由于信息素養教育在美國起步較早,其信息素養教育與研究都走在世界前列,并為其它各國信息素養教育地開展提供了借鑒。我國高等學校的信息素養教育可以追溯到1984年,教育部規定在全國有條件的高校廣泛開展文獻檢索與利用課教育,目的是提高大學生的情報意識和文獻檢索技能。由此開始,最初形態的信息素養教育便開始在高校開展起來了[2]。直到上世紀90年代初我國學者才開始對信息素養進行較為系統的研究,通過多年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實踐經驗和理論成果。其中最具代表的成果是王吉慶教授1997年7月出版的《信息素養論》一書,對信息素養的概念、內涵和評價指標等方面進行了全面的描述。目前國內高校大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普遍沿用教育形式,主要有:
1)單獨以一門或者多門課程的形式,將信息素養教育有關內容以課程形式來講授和實踐;
2)將信息素養教育納入圖書館讀者培訓的一部分,由圖書館員通過講座、短期培訓、現場培訓等形式開展;
3)在專業課中加入信息技能內容,學生通過學習掌握本學科領域的信息源,鍛煉專業信息評判能力,并能有效地解決其專業學習和研究中遇到的問題。這幾種培養方式的共性是重視信息使用的知識傳授而輕視信息使用的價值引導。筆者以關鍵詞“信息素養”在中國知網(CNKI)進行檢索,從1977年至2014年共有相關期刊、學術論文119,959條;以關鍵詞“高校中外合作辦學”進行檢索,從1981年至2014年共有相關期刊、學術論文10,421條,可見國內學者對上述兩方面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以關鍵詞“中外合作辦學”和“信息素養”進行檢索,檢索到的記錄為0條,充分說明探索中外合作辦學大學生信息素養教育的適時性、必要性和緊迫性。
2.主要問題及相關舉措
1)課程教育體系單調
中外合作辦學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方案兼顧國內高校和國外高校,一般采用國內的基礎課程加入外方的專業核心課程,學生修完學分即可獲得合作學校雙方的文憑,因此課程體系一般也由通識教育課程、學科專業基礎課程和學科專業方向課程組成,信息素養的培養一般由1,2年級幾門課程的教學而實現,這種方式的培養效果遠遠達不到信息社會對國際化人才的需求。因為信息素養的培養,不是依靠幾門課程的簡單堆砌就能實現,而是要靠全部課程的有機結合,多種培養方式相互支撐,才能培養出具有良好信息素養的人才。可以考慮信息素養課堂教育采用三段進階式培養,即通過大一階段的通識信息素養教育階段(公共必修課)、大二/大三階段專業信息素養培養階段(專業基礎課和專業方向課)和大三/大四階段創新信息素養培養階段(選修課和和綜合實踐類課程),在整個培養周期采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同時針對不同專業首先優選每個專業信息素養教育大類課程,這里強調課程既要符合目前社會對人才知識結構的需求,又要體現出國際化教育的特色,然后科學地將課程分配到最優的階段進行傳授。在信息素養教育中,教師角色也應該隨著發展而變化,教師應該成為課程教學的設計者和開發者、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管理者、信息資源的引入者,即教師不再是教學的主體而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合作者;同時教師還要不斷提升自身的信息素養水平即不斷吸收國內外信息素養教育的新觀點、新方法和新手段,高校還要不斷完備信息素養課程建設的基礎條件包含硬件資源(信息化校園)和軟件資源(教師及教輔人員)。
2)實踐教育缺乏
目前我國高校中外合作辦學信息素養教育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指導方面還處于起步階段,且培養途徑單調缺乏系統性,絕大多數中外合作辦學大學生的信息素養培養完全是普通高校信息素養培養方式的復制,教育的方式和內容與母校大學生并無差異。這種模式只是課程簡單的疊加,并沒有實現信息素養教育的系統化和突出培養國際視野人才的特色,沒有引入國外高等信息素養教育的先進理念和優質資源,忽視了實踐教育在信息素養培養過程中的重要地位,在國外實踐性教育是課堂教育的延伸和有益補充,是信息素養培養中不可缺失的一環,在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的學校物質環境、文化氛圍等環境中通過大量課外實踐教學,不僅培養人才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具有培養他們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能力,掌握獲取知識的方法和途徑,使自己能夠更加順利地接受新知識和新技術。還要充分的充分發揮數字化圖書館、實驗室等場所的功能,利用先進的數字化設備、多媒體設備基于互聯網和電子文獻開展信息素養教育。明確中外合作辦學大學生信息素養培養的目標和培養途徑,構建互為促進和補充的理論聯系實踐的教育模式,實現信息素養教育培養途徑靈活化和多樣化。
3)評價體系缺乏
信息素養評價指標體系是對信息素養能力和水平高低、以及教師教學效果的好壞進行評價時所規定的指標及其要達到的要求,它表現為具體化的目標或目標體系。中外合作辦學人才培養因具有其自身特點,故在信息素養評價指標體系上不能照搬歐美發達國家的標準,因為目前國外大學生信息素養評價體系標準與中國國情和現狀有一定的不符,無法很好的被采納和利用,而國內已有的中國大學生信息素養評價指標具有科學性不強(指標之間沒有邏輯關系)、可操作性不高(沒有征求大學生意見)、可測性較差(層次不明確、未付權重)、導向性不強(無法為未來發展指引)等缺點,特別是不是針對中外合作辦學大學生這個特殊的群體。因此應在深入理解信息素養的內涵和構成,并通過對中外合作辦學大學生走訪調查的基礎上,借鑒國內外已有的信息素養評估標準,構建一套適合中外合作辦學高校大學生信息素養評估指標體系。評估指標體系強調科學性、可操作性、可測性和導向性四個原則。科學性即要求評價指標體系之間相互獨立、有窮性,能夠科學、完整的反映大學生應該具備的各項信息素養指標;可操作性即指標能夠便于利用且容易操作;可測性即每個指標能定量的測量大學生的信息素養水平。導向性即隨著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信息素養評價指標體系必須代表最先進的信息技術發展的方向,具有導向性。
3.結語
關鍵詞 大學生 信息素養 信息素養教育 途徑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以多媒體和網絡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創設了數字化的信息環境,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交流方式、學習方式等方面。適應數字化的生活環境成為每個公民必須具備的基本生存能力,信息素養成為人類生存能力的核心內容,也是當前評價人才綜合素質的一項重要指標,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的信息素養,對推進我國全面建設信息化社會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國大學生的信息素養水平還不能很好地適應社會發展與自身成長的需要,加強大學生信息素養教育,提高大學生利用信息技術獲取知識的能力,培養大學生的信息意識、信息知識和信息道德等,已成為當代高校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
1 信息素養的定義及內涵
“信息素養”一詞最早由美國信息產業主席保羅?澤考斯基于1974年提出,人們解決問題時利用信息工具或主要信息源的技術與技能。1992年美國圖書館協會給信息素養下的定義是:信息素養是人能夠判斷確定何時需要信息,并且能夠對信息進行檢索、評價和有效利用的能力。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信息素養的認識也在不斷的變化。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信息素養教育研究起步比較晚,我國高校信息素養教育可以追溯到上世紀末。
在國內,教育部在2000年11月頒布了《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簡稱《綱要》),《綱要》提出了21世紀我國對學生進行信息素養教育和培養的目標是,培養信息意識、信息獲取能力、信息判斷能力、信息加工處理能力、信息傳遞交流能力、協作意識和信息應用能力。黑龍江大學馬海群教授認為,信息素養可以廣義地理解為在信息化社會中個體成員所具有的各種信息品質,包括信息智慧(涉及信息知識與技能)、信息道德、信息意識、信息覺悟信息觀念、信息潛能、信息心理等。
到目前為止,國內外學者對信息素養的概念尚未達成統一的定義。鑒于此,筆者遵照國內外大部分學者對信息素養含義的一般理解,認為信息素養是一種對信息社會的適應能力,主要指人們利用信息技術獲取識別信息、加工處理信息、傳遞創造信息的能力以及了解、搜集、評估和利用信息的知識結構,包括信息意識、信息知識、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四個方面內容。
培養大學生的信息素養,根本目的是培養他們應用信息技術的能力,這些能力分布在信息意識、信息知識、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四個要素中,各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依存并構成統一的整體。信息意識在信息素養結構中起著先導的作用,信息知識是基礎,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倫理道德則是保證信息素養發展方向的指示器和調節器。
2 大學生信息素養的不足
(1)缺乏信息意識。目前,相當一部分大學生信息意識薄弱,不能充分認識到信息對人的發展的重要作用,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依然來自于傳統的學習方式,許多高校的網絡信息資源不能被合理利用,大量的圖書館信息資源和網絡信息中心媒體資源被閑置。加強學生信息意識的培養,則更有助于學生轉變學習方式,提高學習效率。(2)信息知識欠缺。由于我國高校沒有開設專門的信息素養教育課程,所以大部分學生對信息、信息素養、信息化等概念的認識和把握不夠準確,對信息源的類型、特點以及信息傳播的途徑和受體接受信息的差異等相關的信息理論知識不甚了解。(3)信息能力不足。信息能力主要指人們利用信息技術獲取、加工、處理、傳遞、創造信息的技術和能力,它是信息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相當一部分學生由于缺乏必備的信息技術知識,造成自身信息能力不足,不能對自己所需要的知識進行正確的檢索和使用,在日常學習的過程中缺乏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海量的信息資源中不能準確地獲取自己需要的內容。(4)缺乏信息道德。相當一部分學生缺乏網絡信息傳播的倫理道德意識,對信息道德和信息法規的認識和了解也不夠全面,導致一些學生在利用信息進行交流學習的過程中缺乏良好的信息道德品質,一些學生不遵守這一行為規范,侵犯知識產權、散布虛假或不良信息的行為仍時有發生。
3 培養大學生信息素養的途徑
(1)發揮高校圖書館的教育職能。高校圖書館是大學生獲取信息的最主要場所,高校圖書館不僅具有豐富的館藏文獻資源和網絡信息資源,具備先進的檢索設備和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還有高素質、熟悉信息語言的信息管理人才。通過教育學生有效檢索、合理使用圖書信息資源,使學生能夠正確利用信息技術快速地檢索到自己最需要的知識,高效地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信息服務,學生不但能夠充分利用圖書館信息資源,而且還有助于培養大學生的信息應用能力,形成良好的信息素養,提高學生在信息社會的學習能力和適應能力,幫助他們完成課業的學習。
(2)高校網絡中心和現代教育技術中心應相互配合,為學生提供優質、暢通的信息獲取渠道。網絡中心通過為學生提供優質的網絡服務,使學生能夠更迅速的通過網絡獲取信息。現代教育技術中心的任務是加速學校教育信息化建設,為全校師生高效利用網絡資源創造優良的工作和學習環境,引導師生利用計算機網絡進行各種教學、科研和管理等活動。提升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網絡利用率,努力提高校園網絡化、信息化水平,使高校校園真正成為一個信息素養培養的良好場所,提高大學生信息素養。
關鍵詞: 新媒體 大學生 思想政治教育
新媒體持續高速發展,不斷催生著傳播形態向數字化、網絡化、移動化、融合化發展,對大學生的認知結構、文化價值觀及傳統教育都產生深刻而廣泛的影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因為新媒體時代帶來的新情況、新問題需要我們認真面對與思考。
一、新媒體的概念界定
新媒體是依托數字技術、網絡技術和移動通訊技術等,通過有線或者無線傳輸網絡,向用戶提供信息(數據)服務,發揮傳播功能,是傳播者與受眾(用戶)互動的媒介的總和。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來說,新媒體既是環境又是載體,新媒體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利用新媒體,不斷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對大學生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和教育。
二、新媒體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促進作用
新媒體因其強大的影響力與人們的關系越來越密切,已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教育最重要的環境與載體,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機遇,同時也帶來巨大的挑戰。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既要深刻認識到新媒體對大學生的積極影響,又要充分發揮好新媒體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積極作用,做好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新媒體拓寬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平臺
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主要來源于報紙、書籍、電視廣播等傳統媒體,信息量小,時效性差,缺乏感召力、說服力,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依托網絡技術和數字通信技術,具有信息傳輸速度快、時效性強、傳播范圍廣的特點,快速傳播優秀的思想、理論與政策,迅速獲取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有助于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生動化、具體化、形象化,從平面推向立體,從靜態推向動態,極大地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2.新媒體豐富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手段
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以課堂教學為主,而在新媒體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者能夠利用新媒體“資源共享,信息互動”的功能,隨時隨地地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以更豐富、更生動的形式傳播給大學生。通過網絡、手機等新媒體,大學生可以不受時空等條件的制約,在任何地點、任何時間獲取任何他們所需的知識和信息,大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速度和效率。新媒體技術的發展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更直觀,形式更活潑新穎,范圍更廣泛,更能迎合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特點。
3.新媒體增強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學習的自主性
大學生多為已滿十八歲的成年人,有獨立的意識和判斷能力,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不再是完全被動的受教育者。新媒體環境下,大數據時代,海量的信息,為學生提供更便利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學習的條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重視和建立相應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平臺,豐富暢通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渠道,豐富和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媒體上的形式和內容,大學生可以在主動探索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引導。
4.新媒體提高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只有了解當代大學生思想成長的規律和特點,才能依照大學生的思想實際有效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好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前提是要熟悉大學生。新媒體環境下,數字和網絡信息技術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平臺,通過這個交互性的交流平臺大學生可以將自己的真實想法表達出來,思想教育工作者可以有目的性地研究大學生在價值觀念形成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從而開展有針對性的引導和教育,極大地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三、新媒體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消極作用
當前,新媒體技術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新機遇的同時也因各種不利因素使其面臨嚴峻挑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認清形勢,才能更好地迎接這一挑戰。主要表現在: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媒體環境愈發復雜
新媒體作為一種先進的網絡技術和數字信息交流手段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構建了一個動態平臺,拓寬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廣度與維度。但是它畢竟只是一種信息媒介,大學生通過這種媒介獲取大量富有正能量信息的同時,也容易接觸到各種腐朽的思想文化、消極觀念甚至是別有用心的、反人類思想。大學生思想觀念還不夠成熟,好奇心強,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時期,極易受到新媒體復雜環境的消極影響。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素質有待提高
新媒體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者幾乎跟大學生平等地享有網絡平臺帶來的思想政治教育動向和信息,甚至很多情況下晚于、少于學生,一定程度上弱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體地位和權威性。此外,由于教育者新媒體教育理念的落后及技術能力的不足,致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的素質不能滿足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因此,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新媒體素養是迎接新媒體時代挑戰的必然要求。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亟待改進
在新媒體環境下,網絡技術和數字信息技術的推廣不斷地影響人們的交往方式、生活方式,同時也改變人們的認知方式和思維方式。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傳統的以兩課教材為主要教育知識,以知識灌輸為主要教育形式,以考試評分為唯一效果反饋的教育方式已經不能適應新環境的要求,也無法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如何選擇效果好、生動具體、針對性強的教育模式以適應飛速發展的新媒體環境要求是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挑戰。
4.新媒體時代下大學生心理和行為問題增加
大數據時代下,新媒體以其海量的信息、便捷的方式吸引著年輕的大學生,對大學生的生活、學習、交友、購物等各個方面產生巨大的無法估量的影響。
然而,過于依賴網絡使身體和心理都還不夠成熟的部分大學生產生心理失衡狀態,出現網絡沉迷現象。長期沉迷于虛擬的網絡世界導致一部分大學生在現實生活中人際關系淡漠,對現實世界疏離,逐漸形成行為的異化,不利于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及大學生社會化進程的良好發展。
四、新媒體影響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現階段,如何把握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觀規律,探索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著眼教育對象,著手施教主體,著力教育載體創造性地開展工作是擺在全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現實而緊迫的問題。
1.加快培養具有新媒體素養的高校思政教育隊伍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的前提是建立一支適應新媒體環境的高素質工作隊伍。這支隊伍既要有較高的政治理論水平,又要掌握新媒體的基本理論并熟練進行新媒體操作;既要有思想政治工作的經驗,了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又要具有一定的新媒體科技意識和創新應用能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的新媒體素養,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質、專業理論素質、媒體技術素質和學習創新素質等,具有新媒體素質的高校思政隊伍必須樂于探索并掌握相應的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2.全面提高大學生的新媒體素養
在紛繁復雜的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在合理使用新媒體方面需要具備堅定正確的理想信念和情趣健康的傳媒道德。要培養大學生樹立堅定正確的理想信念,必須將理想信念教育同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的認知習慣和思想實際緊密結合,從大學生所關心的社會熱點問題出發,從大學生個人實際出發,有針對性地釋疑解惑。要充分發揮新媒體的獨特優勢,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大學生喜聞樂見的網絡媒體或手機媒體形式,融入頭腦,豐富生活,培養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此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加強對大學生使用新媒體的正面引導,提高他們的媒體素養,培養他們形成正確的判斷能力和高尚的審美趣味,預防傳媒道德失范,在不良信息面前,保持清醒頭腦,自覺抵制有害思想的侵蝕。
3.主動占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媒體陣地
面對新媒體新挑戰,高校首先要加強對現有思想政治教育網絡資源的利用,通過對大學生需求的了解,建設集趣味性和權威性于一體的網站。采用大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傳播信息,實現頁面設計人性化,功能設置服務化,網站內容重實效,互動交流常態化。其次,充分利用微博、微信、易信、“人人網”等虛擬社區平臺的便利性和互動性,重視虛擬社區平臺的政治宣傳和思想塑造功能,加強新媒體干預機制,有針對性地引導大學生思想傾向,使虛擬社區平臺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再次,要充分利用現代移動通信技術的成果,依托手機媒體開展“微課”,增強理論教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
4.積極探索構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機制
適應新媒體環境,鞏固高校的主流形態教育陣地,解決思想政治教育中所遇到的深層次問題,迫切需要構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機制。要建立多層次、廣覆蓋的高校各部門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聯動機制,實現信息資源共享和教育的無縫對接。建立快速溝通渠道、對話交流平臺和心理疏導機制,及時化解大學生出現的思想包袱,引導大學生把握正確的前進方向,形成有效疏導。以完善的法律法規、道德規范和必要的物質投入保障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統的有效運行。構建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機制,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付出、業績和貢獻作出公正、客觀的評價,克服經驗主義和形式主義,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化水平。
信息時代,新媒體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被賦予嶄新的歷史使命。現階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與新媒體有機結合,以更寬廣深邃的眼界觀察世界,努力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維、視角、范式、內容、方法、體制等全方位創新,才能獲得新媒體環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性根基。只有通過新媒體技術凝聚社會資源,加強教育引導,努力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才能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參考文獻:
[1]楊維杰.新媒體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現代化[J].成都:成都理工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