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0 14:46:0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企業競爭力問題研究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中小企業;競爭力;現狀;機遇;對策
中小企業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力軍,對國民經濟發展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但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不斷地加快和深化,由于技術落后、管理不力、資金短缺、缺少正確定位及長期規劃等原因,給我們國家的中小企業帶來了相對的困境。
1.沒有核心技術,處于從屬地位。改革開放政策鼓勵中小企業的誕生和發展,實施了眾多的優惠政策來對中小企業進行扶持;但由于多種原因,許多中小企業卻沒有長足的發展,依舊停留在家庭作坊式的經營管理當中。他們的特點是勞動密集型、出口加工型,尤其是經濟發達的沿海一帶,這種模式非常之多;這種中小企業在市場上幾乎都處于從屬地位,沒有真正的核心技術實力、沒有可競爭的資本,受上游鏈條及外部環境制約較大,當外界條件發生惡劣變化時,往往這些企業承受不起市場打擊而紛紛倒下。
2.信息來源渠道狹窄,獲取信息的手段落后。當今社會是信息社會,信息資源主宰著企業持續生存和發展。目前,國內中小企業獲取信息的手段和途徑,多半是自己調查研究、自己歸納整理;這種“親力親為”獲取信息的方式,無論從宏觀和微觀的關系,還是從角度視野寬度上都無法適應市場的瞬息萬變。據有關部門統計我國甚至有超過30%中小企業沒有信息來源渠道。
3.管理水平不足,人力資源匱乏。在我國,中小企業盡管有些創造了諸多神話,但大多數企業卻依舊是“中小”企業,沒有多大的發展。很多中小企業現今依舊是老套的家族式管理,任人唯親,參與管理的大多數是親戚,不僅管理水平跟不上形勢發展的需要,更有一個顯著的特點成為通病:家長制。在沒有民主決策的機制下、在沒有科學化管理的機制下、在沒有人才引進培養的機制下,勢必對中小企業的運行和發展帶來阻礙,形成不了高效的管理和面對市場強有力的競爭。
4.無戰略思想,企業導向錯誤。一般中小企業的發展大多數處于從屬地位,致使企業不能形成自己獨立的戰略思想,一旦市場發生向壞變化,就失去了獨立生存的條件;這個時候,很多中小企業由于急于尋找出路,在沒有對市場情況徹底了解,只看到市場表面的一些“商機”,便鼓足勇氣進行跟風,殊不知這種帶有濃厚盲目性質的“拼搏”,早早地為企業的崩潰埋下了伏筆。
5.不調查市場,不重視創新。市場變化莫測,沿用過去的經驗來進行現在的判斷,無疑是“刻舟求劍”。中小企業發展的根源在于對信息的了解、對市場的把握而采取的“對癥下藥”的措施和手段;但是很多企業沒有創新意識,不根據市場變化調整企業戰略來適應市場環境,失去了市場競爭的資格和條件。
6.不會競爭,不懂競爭。很多中小企業對競爭的概念不明確,對競爭的手段不清楚;不懂得何謂競爭秩序,也更談不上競爭秩序的規范。在他們眼中競爭就是“硝煙彌漫的價格戰”,要不就是“假冒產品滿天飛”,別人做什么我就做什么,不注重產品開放,不顧市場競爭秩序、不顧企業信譽、不顧形象,他們擅長“游擊戰術”,打一槍換一個地方,這樣不僅對正常的市場發展造成了損害,也同時對中小企業自身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
二、提高企業競爭力的對策
1.中小企業提高競爭力兩個必要條件
中小企業要想在市場上奪得一席之地,必須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而市場競爭能力必須要滿足兩個條件:一是企業要有足夠的資源優勢,以及控制這種優勢的能力;二是企業要有強大的管理水平和專有的管理技巧。滿足這兩個必要條件,中小企業就能從容面對瞬息萬變的市場變化,就能處亂不驚,其競爭力將會大大得到提升。
2.資源的整合和利用
(1)整合內部資源。中小企業其實有著頑強的生命力和良好的發展前途,通過內部的資源整合,可以有效地發揮己之所長,而避開短板。一是可以借助對公司各個部門優勢的分析、總結,用實事求是的觀點分析優勢所能衍生的發展潛力。二是發揮正常的主觀能動力,對每一個員工進行優勢評判,激發員工的熱情。三是通過內部各部門的調整和重新配置,使得配置的功能發揮到最大化。四是廣泛發動員工尋找和調查市場信息和動向,建立統一的市場信息服務平臺,使得市場信息被真實顯現在決策者的面前。五是通過企業自身內部的培訓機制,有效提高員工的工作能力和管理素質,強化效率的重要性。
(2)整合外部資源。在市場競爭中,有很多外部資源有待于開發和利用;但由于中小企業底子薄實力不夠,難以將全部的外部資源整合到企業當中。要想有效的整合外部資源,要利用政府職能部門的作用,有目的將各類企業之外的資源進行溝通和共享,通過區域發展的特區的形式,建立和完善企業外資源的相互借鑒和利用,通過合資、合作、聯合開發、技術分享等多種途徑進行資源的整合;在其模式上不僅擴大了生產,明確了導向,而且強強聯合使得中小企業市場競爭力大大增強,市場風險抵御能力也逐步提高。互助、互幫能加強中小企業優勢的延伸和卸掉瑣碎的包袱,使得在市場前進的道路上越走越舒暢、越走越輕松。
(3)中小企業要提高競爭力必須推行專業化發展 。多元化的發展能使企業抵御更多的市場風險,但是,由于中小企業技術力量不雄厚、資金力量不充足,產品和市場的多元化勢必造成“顧此失彼”的尷尬局面。而往往進行多元化發展的都是一些實力雄厚的大企業大公司。走“小而專”的路線,是筆者贊成的中小企業的發展道路。由于小、由于專,這樣才有可能在某一個領域打出一片屬于自己的天地。從國內外營銷的一些案例來看,中小企業走專業化的道路是明智選擇;世界上有很多優秀的企業都是首先確定自己的核心業務,并以此為基礎,經過多年的刻苦鉆研,達到輝煌的。盲目多元化不可取,等時機成熟、等實力大增,那時再不妨考慮多元化發展之路。
三、結語
市場競爭制約著中小企業的發展,只有找到這些制約的因素,對其進行分析和研究,并采取相應有效的措施,才能使中小企業增強市場競爭力,使得中小企業得到長足發展,從而帶動我們國民經濟的持續飛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芳.中小企業資金緊張的原因及對策研究[J].經濟師. 2011(05)
>> 基于食品角度研究產品競爭力的養成途徑 基于企業競爭力的礦山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研究 基于核心競爭力視角的企業內部會計控制系統研究 企業內部的核心競爭力——價值型員工 基于會計角度的產品競爭力特性辨析 構建和諧企業內部環境 提升企業競爭力 加強企業內部控制審計增強企業競爭力 基于公司治理角度下的企業內部控制研究 基于防范舞弊角度的企業內部控制研究 基于高管角度的企業內部控制研究 基于會計電算化角度的企業內部控制研究 傳統物流企業提高競爭力的途徑 企業內部審計途徑研究 基于網絡的企業內部知識市場數字產品定價研究 基于產品再造的企業競爭力分析 基于CRM的速遞物流核心競爭力研究 基于核心競爭力會計理論的物流企業創新研究 基于資源整合的物流企業核心競爭力評價研究 基于商業智能技術的物流企業競爭力研究 柳州物流企業核心競爭力的評價研究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3] 鄭克俊, 遲青梅. 企業產品競爭力的識別與提升模式研究[J].經濟論壇,2006.1
[4] 盛小平、鞏麗娟、劉宇,基于知識管理的企業產品競爭力研究述評[J]. 圖書情報工作, 2007年02期
[5] 吳麗娟,基于結構方程模型的建筑企業產品競爭力影響因素分析[J].《商業經濟》2012年第03期
關鍵詞:企業競爭力;核心競爭力;理論演進;競爭力評價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04-00-01
毋庸置疑,企業競爭力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決定性力量,長期以來,企業競爭力的內涵、構成以及評價一直是學術界炙手可熱的命題。
一、企業競爭力內涵及理論的演進
繼張伯倫(1939)首先提出“競爭優勢”的概念,并由霍弗和申德爾(1939)將其引入戰略管理領域以后,P. Selznick(1957)將“能力”這一概念引入到企業戰略理論,并得到很多西方戰略管理專家的高度重視。企業競爭力逐漸成為企業戰略領域的研究熱點,并形成了資源學派、能力學派、結構學派相互影響、共同演進的態勢。
1.資源學派
資源學派認為,企業競爭優勢的源泉是企業所控制的戰略性資源。它以兩個假設作為分析前提:(1)企業所擁有的戰略資源是異質的,所以某些企業因為擁有其他企業所缺乏的資源而獲得競爭優勢;(2)這些資源在企業之間不能完全流動,所以異質性得以持續。
2.能力學派
能力學派認為,企業的專有能力、資產和獨特機制是決定企業績效的基本因素。早在1937年,哈耶克就提出對于企業來說,知識主要表現為能力的論斷。受Penrose(1959)的啟發,Richardson(1972)首次使用“能力”概念來表示企業的知識、經驗和技能。Spender (1989)認為企業能力是以知識為基礎的一系列共同價值系統、管理者所擁有的獨立管理和訣竅,而Alfred D. Chandler, JR.(1992)更為強調企業的組織能力。
3.結構學派
1980年代以來,Michael E. Porter相繼提出了有關國家競爭力的“國家競爭優勢模型”、產業競爭力的“5種競爭作用力模型”、企業競爭力的“價值鏈”分析方法等理論觀點,形成了一個涵蓋國家、產業、企業的國際競爭力理論體系。Michael E. Porter(1997)從產業角度入手研究企業的競爭優勢,“一個企業的競爭戰略目標在于使公司在產業內處于最佳的定位,保衛自己,抗擊五種競爭作用力,或根據自己的意愿來影響這五種競爭力。”基于此,他提出了企業獲得競爭力的三種基本戰略:(1)總成本領先戰略;(2)差異化戰略;(3)目標集聚戰略。
二、不同理論學派簡要評價與比較
整體上看,各個學派各有其理論淵源,同時在發展演化過程中,又相互影響、相互借鑒,并呈現出相互融合的趨勢。
結構學派實際上是從新古典經濟學貝恩理論出發,將以結構—行為—績效(SCP)為主要內容的產業組織理論引入企業戰略管理領域中,在解釋企業如何制定戰略和獲取持續超額利潤上建立了較為可靠的經濟分析基礎。資源學派繼承和發展了彭羅斯的企業理論,強調以均衡分析為基礎,重視有形資產對降低短期成本、提高效率,提高企業業績,增進企業競爭力的關鍵作用。能力學派更為注重無形的知識和能力,更加強調組織性的因素,“動態能力”戰略觀更是以反均衡的演化經濟學為基礎,將研究重心集中于如何通過企業能力的形成與演化,獲取支撐企業長期持續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因此,結構學派偏重于競爭力的外生性,認為企業的競爭力來自合理的戰略設計。而資源學派和能力學派則更為強調競爭力的內生性,認為長期積累形成的資源和能力才是企業競爭力的源泉。事實上,不同學派之間,特別是資源學派和能力學派之間存在著密切聯系。
三、國內企業競爭力研究評述
國內有關企業競爭力的研究起步較晚,主要集中于企業競爭力的識別及評價方面。
1.企業競爭力內涵
國內學者基本承襲了資源學派和能力學派的學術觀點,形成了企業競爭力的資源—能力觀,認為企業競爭力是由企業一系列特殊資源組合而形成的占領市場,獲得長期利潤的能力。黃津孚認為,競爭力是能力和資源的結合,其中企業的核心資源包括銷售網絡、品牌及信譽、客戶等,企業的核心能力包括技術能力、商業能力和管理能力等,而且能力比資源更重要。也有學者將資源學派、能力學派和結構學派的觀點融合起來,將企業競爭力視為外部環境、企業資源、企業能力和知識綜合作用的結果。
國內研究中基本上沒有嚴格界定企業競爭力與核心競爭力的關系。魏江將核心競爭力定義為用各種知識載體來指示員工、技術系統、管理系統、價值與規范。
2.企業競爭力評價
企業競爭力評價對于企業、利益相關者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財富》、《商業周刊》、《福布斯》等針對全球企業的排名并不能夠代表企業的競爭力水平。國內很多機構和學者對企業競爭力評價表現出更為強烈的興趣,整體上看,我國企業競爭力評價研究呈現出如下特點:
不少機構和學者都對企業競爭力評價表現出強烈的興趣,但只有那些具有較強研究能力和社會影響力的機構才能夠進行持續的研究和評價,并產生廣泛影響,比如金碚(1997,2003,2008)主持的中國企業競爭力研究報告和中國企業聯合會(1999)主持的中國企業國際競爭力論壇,它們都持續多年以年會或年度報告形式公布我國企業競爭力年度評價結果,在學界和實業界引起很大反響。而學者的獨立研究主要的貢獻往往在于評價體系的完善和評價方法的改進,對于企業競爭力的具體評價結果往往很難引起較大的關注。
四、企業競爭力研究趨勢展望
歸根到底,企業競爭力是企業戰略的結果,即通過企業具有的一系列能力,包括產業因素、資源因素和單個企業特有的能力,以獲取比競爭對手更高的利潤,占有有利的市場份額(Calcagno, 1996)。所以,未來的企業競爭力研究應該以企業戰略為導向,融合經濟學、管理學、心理學等各學科的理論與方法,在資源—能力觀的基礎上,深入探究企業競爭力的源泉。同時,企業競爭力評價也應該緊扣企業競爭力內涵,從企業戰略與行為入手,避免大量運用企業績效和資源狀況的定量指標表征競爭力的做法,形成以定性指標為主,能夠真正衡量企業競爭力動態變化的科學、合理的指標體系。
參考文獻:
[1]黃津孚.資源、能力與核心競爭力[J].經濟管理,2001(20):4-9.
[2]姜林奎,付存軍,曹玉昆.基于BP方法的企業核心競爭力關鍵因素探析[J].哈爾濱工程大學學報,2009(10):1188-1193.
>> 網絡渠道在零售企業中的應用 網絡零售企業營銷競爭力分析 淺析競爭情報在零售企業競爭中的影響 零售企業差異化競爭策略研究 零售企業核心競爭力研究 基于主題爬蟲的網絡零售競爭情報系統研究 物流增強零售企業的競爭力 中小零售企業競爭力提升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網絡零售的特點及對傳統零售企業的影響 青島市本土零售企業的SWOT分析及其競爭對策研究 提升零售企業競爭優勢的物流績效評價模式研究 基于AHP方法的連鎖零售企業競爭力研究 國內連鎖零售企業競爭力構建的創新研究 家居零售業的競爭格局研究 波特理論在零售企業競爭中的應用 淺談零售企業激烈競爭中的出路與發展 網絡零售:草根企業的大機遇 家電零售連鎖企業客戶服務問題研究 關于零售企業賬務處理問題研究 電子商務零售商與傳統零售商的價格競爭研究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2]央視曝光淘寶網五皇冠賣家銷售假冒偽劣商品.騰訊科技,20101213,http:///a/20101219/000061.htm?pgv_ref=aio.
[3]發改委調查電商價格戰.新京報電子版,20120905,http://epap
.cn/html/2012-09/05/node_75.htm
[4]淘寶腐敗黑幕調查.石雁等,IT時代周刊,2012年第08期,http://.cn/index.php?m=content&c=index&a=
show&catid=29&id=2006.
[5]電商頻現選擇性過濾差評商品評價亟待第三方機構監督.新華網,新華財經,2013.03.19,http:///for
目前,物流管理是現代企業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的經濟體制下,國內外的企業已經相當的重視物流管理。物流管理作為一種先進的組織方式和管理技術,被廣泛認為是企業在降低物資消耗、提高勞動生產效率以外的重要利潤源泉,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同樣在現代經濟社會中,培育和發展企業競爭力,對任何一個企業都至關重要。因為競爭力一旦形成,就成為企業的戰略性資產,并能夠給企業帶來可持續發展的競爭優勢。加快物流管理的發展,對于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經濟運行質量,促進企業改革發展,加強企業競爭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但我國開展物流管理的時間較短,我們對現代物流管理的認識和實踐,還存在的很多的問題。我國企業想要發展,只有加強物流管理的各個方面,才能真正提高企業的競爭力。
本論文分4章。第1章介紹本論文的研究內容,方法和目的及國內外研究現狀。第2章介紹物流和物流管理相關術語的知識,同時介紹國內外的物流管理現狀。第3章介紹企業競爭力的概念,還有影響企業競爭力的因素。第4章再分析物流管理對提高企業競爭力的重要性,接著對它的具體作用表現進行分析,最后指出應怎樣提高物流管理,才能提高企業競爭力。希望本論文能為我國企業正確地認識和實施物流管理提高企業競爭力起到一定的依據和參考作用。
企業競爭力是指在競爭性市場中,與同行業其他企業相比,一個企業所具有的能夠更持續、更有效地向市場提品或服務,并獲得贏利及自身發展的綜合素質和條件。包括以下5個方面的基本內涵:
第一,企業競爭力是在競爭和開放的市場環境下形成的,在壟斷和封閉的市場中,談不上企業競爭力;第二,企業競爭力的實質是一個企業同其他企業相比較所具有的生產效率(或工作效率);第三,企業競爭力體現在消費者價值(市場占有率和消費者滿意)和企業自身利益兩個方面;第四,企業競爭力決定了企業的長期存在狀態,因此,企業競爭力具有持續性和非偶然性的特點,影響企業經營狀態的一些短期的和偶然的因素可能同企業競爭力沒有直接關系;第五,企業競爭力是企業所具有的綜合性質,決定和影響企業競爭力的因素很多,而且。這些因素經常發生著相互間的作用,所以,企業競爭力的各種因素都不是分別獨立存在的,它們總是作為一個整體而對企業的存在狀態發生作用。
二、國內外競爭力研究綜述
(一)國外關于競爭力理論的研究
1 基于外部環境不同的企業競爭力。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的邁克爾,波特(MichaelPorter,1980)基于對產業競爭力以及在產業競爭力基礎上形成的國際競爭力研究中,提出了著名的價值鏈(產業鏈)分析法和菱形模型分析法。
2 基于內部資源能力差異的企業競爭力。與波特從企業外部環境來研究企業的競爭力不同,20世紀80年代中期一些學者如GaryHamel側重從企業內部出發解釋企業競爭力差異,具體可以分為企業資源優勢理論和企業能力優勢理論。
3 基于內部資源能力與外部環境互動的企業競爭力。隨著專業化分工的深入以及信息技術的發展,當前企業競爭環境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一個突出的現象是,網絡已經成為企業生存環境中不可忽視的要素。這一現象大大地改變了企業間的競爭的形式、內容和特征。企業通過成功地利用信息技術提供的網絡資源可以大大提供其競爭優勢。網絡在建立企業競爭優勢方面主要體現在提供信息和互補性資源兩個方面。
(二)國內關于競爭力的理論與實證研究
從20世紀90年代起,我國政府與科研院所廣泛合作,對國家競爭力、產業競爭力和企業競爭力進行了大量的理論與實證研究。狄照昂、吳明錄等人(1991)主持了國家科委重大軟科學課題“國際競爭力研究”,該研究從國際競爭力的定義出發,對一國競爭力的決定因素從經濟能力、工業效能、財政活力、自然資源、創新能力、對外活動能力、人力資源和國家干預等方面進行分析,提供了具體的評價方法和評價指標,并選取亞太15國進行競爭力的國際比較。1993年,任若恩教授與荷蘭格林根大學的專家合作(1993),利用生產法對中國制造業各產業部門的單位勞動成本、相對價格、勞動生產率的可比歷史數據進行定量分析,尋求中國制造業各產業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金碚研究員1995年開始對中國工業的國際競爭力進行研究,在其研究成果《中國工業國際競爭力――理論、方法與實證研究》(1997)中,提出了產業國際競爭力分析的理論基礎、分析模式和分析方法,并在對中國工業品的總體競爭力分析的基礎上進一步對我國工業內部各產業的國際競爭力進行了實證研究。中國社科院裴長洪研究員(1998)在其所著《利用外資與產業競爭力》一書中,專門就“利用外資與產業競爭力”展開專項研究,對國際競爭力的來源和評價指標進行了探討,分析了利用外資與中國出口產業和內銷產業的關系,并就實際利用外資狀況與日本及部分拉美和亞洲發展中國家進行了國際比較。中國人民大學競爭力研究與評價中心的彭麗紅博士和韓中和博士(2000)分別就企業競爭力問題展開深入研究,他們從企業環境、企業戰略、政府管理、信息化、創新、組織變革、核心能力等方面對企業競爭力進行了比較分析和實證研究。
(三)對已有研究成果的評述
企業競爭力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現象,前述的關于解釋企業競爭力的各種理論,以不同的假設條件為前提,從不同層面進行分析和研究。總體而言,這些理論或者從經濟學的角度,或者從管理學的角度給出關于企業競爭力的合理解釋,也反映出關于企業競爭力理論發展由淺入深的過程。歸納這些理論,我們可以得到一個認識企業競爭力的完整畫面,為我們研究企業競爭力包括建立企業競爭力測評指標體系提供了理論上的有力指導,但是,縱觀其詳,我們認為,這些關于企業競爭力的評價指標體系設置在某種程度上還存在一定的不足或局限。首先,在建立企業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時,大多數是基于經驗認識,而不是基于詳細的理論討論作為基礎;其次,由于理論分析在有些方面不夠充分,因此,使缺乏在理論指導下構建企業競爭力評價的分析框架和設置指標體系;第三,盡管在建立指標體系時基本上都指出了關于指標體系設置的原則,但多數原則并不能為清晰地理解指標體系設置的來龍去脈提供幫助;第四,也有些研究人員基于實際應用需要提出企業競爭力評價指標設置思路,但從理論上討論企業競爭力評價維度仍顯不足。
三、企業競爭力評價維度與指標體系
(一)企業競爭力評價的邏輯框架
企業競爭力的研究實際上是探討企業競爭力的構成因素,即從靜態角度分析影響企業競爭力的函數變量。綜合以上企業競爭力的各種理論,可以歸納,企業競爭力來源于企業內部經營系統、外部環境系統以及內部經營系統與外部環境系統的交互能力。
內部經營系統是最主要的,包括業務和管理兩個子系統。企業內部資源數量、質量、分配狀況及利用效果直接決定企業競爭力。外部環境系統包括政府政策、市場環境、技術環境、法律環境、金融環境、教育環境、文化環境等。企業競爭力外部來源是影響企業競爭力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制度環境、政府政策、行業因素、地理位置、市場結構、技術、文化、教育體系等。內部經營系統與外部環境系統互動能力主要表現為與上下游企業以及其他社會主體進行合作、溝通的方式和層次。
(二)企業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設置
1 企業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設置原
(1)科學性原則:企業競爭力指標體系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產物,必須采用科學的方法,以科學理論為指導,客觀真實地反映實際情況,使指標體系能夠在基本要領和邏輯結構上嚴謹、合理,各指標概念確切、含義清楚、計算范圍明確,數據盡量具有代表性和可靠性,既能系統科學地反映企業競爭力的全貌,又能在某一方而提示對企業競爭力有重大影響的項目。
(2)導向性原則:建立企業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的目的在于,衡量和評價企業競爭力的狀況,找出企業競爭力強弱的原因,指出改善企業競爭力的手段和方法,最終增強企業競爭力,從而對企業提高競爭力起到導向和監控作用。分析競爭力指標有助于幫
助企業尋找市場潛力和生產潛力,通過自身的經濟運行指標與行業及全國平均水平、先進水平的比較,指導企業挖掘自身潛力,引導企業走向良性循環的發展軌道,推動企業提高管理水平。
(3)可行性原則:研究建立企業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的主要目的是提升企業競爭力,因此建立的指標體系及其評價方法應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設置的指標體系必須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計算方法科學,操作簡單,資料易取得。指標必須有明確的代表性,數據的獲取方便、可行,盡可能采用有數據支撐的指標,其相應的計算方法要標準化、規范化,避免產生誤解和歧義。
(4)可比性原則:競爭力指標應在企業間普遍適用。所涉及的經濟內容、空間范圍、時間范圍、計算口徑、計算方法應具有可比性,所選取的指標在同類企業間有完全一致的定義和內涵,數據的統計口徑統一。以保證同一指標在企業間的可比性,同時。為方便分析競爭力的發展變化情況,其指標前后時間不宜變化太大,應具有相對穩定性。
(5)重要性原則:不同的指標反映不同側面和內容特征,且對于某項具體的經濟活動所起的作用和影響也有較大的差別,選取指標時應考慮該因素對評價競爭力的重要性及貢獻程度,做到所選指標個數適當,并嚴格區分主次,突出直接反映企業競爭力的指標。
(6)通用性和發展性結合的原則:所建立的指標體系必須具有廣泛的適應性,即設立的指標能反映不同類別、不同行業企業競爭力的共性。同時建立的競爭力指標體系必須具有發展性,即可根據具體的行業和企業做出適當的調整,從而靈活應用。
2 企業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設置
企業競爭力評價的核心是怎樣用統計學的方法把競爭力的強弱以及影響競爭力的因素表現出來。因此,企業競爭力評價的首要任務是構建測評企業競爭力的指標體系,這是企業競爭力評價的基礎工作。我們將測評指標體系劃分為兩類指標,一類是反映企業競爭力強弱的衡量指標;另一類是解釋影響企業競爭力強弱的分析指標。衡量指標要有綜合性,指標數量比較少;分析指標通常需要從理論邏輯和具體實際出發,充分揭示影響企業競爭力的因素并展示這些因素的質與量,因此,分析指標要有解析性,指標數量相對較多。
關鍵詞:環境規制;企業競爭力;企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價值
一、 引言
關于環境規制與企業競爭力的關系,主要表現為兩種觀點:傳統假設和波特假設。傳統假設認為,環境規制會迫使企業增加投入,用于污染的治理與預防,包括購買污染治理設備、繳納環境稅費、支付操作人員和管理人員的工資等,治污成本的增加不僅不會提高企業的生產能力,反而會擠占更具生產效率的投資資本。因此,環境規制會降低管理者的工作效率,妨礙正常的技術創新,最終導致企業的生產率降低,競爭力下降。波特假設認為:恰當設計的環境規制可以激發創新與生產效率收益,相對于不受規制的企業,這可能導致絕對優勢。這種優勢來自于產品或工藝創新所帶來的“創新補償”,或者是企業率先采取環境友好措施所帶來的“先動優勢”。并且創新補償是普遍存在的,因為減污經常與生產率的提高以及資源利用率的提高同時發生。
到目前為止,國外大多數對于環境規制的研究集中于產業層面的研究,并且主要集中于對美國產業和日本產業的分析。但對于環境規制的研究結果在中國是否也成立還不得而知;環境規制與單個產業競爭力的關系以及對于企業競爭力的影響更是未得到清晰的說明。所以,本文從環境規制對大中型企業競爭力的影響入手,以期得到環境規制對大中型企業競爭力的影響機制。其理論意義在于比較詳盡地說明環境規制與我國大中型企業競爭力的關系,對環境規制對于提高我國大中型企業競爭力的路徑進行探討。本文的實踐意義在于有望提高對我國大中型企業實行環境規制重要性的認識,促使企業實行有效技術創新,逐步實現自愿性環境管理,提高環境績效,縮小與發達國家在環境標準上的差距,從而越過發達國家的綠色壁壘,使我國大中型企業在國際上更具競爭力。
二、 國內外研究現狀與本文的研究假設
1. 國內外研究現狀。Low認為環境規制較嚴格的時期,發展中國家的污染密集型產業的生產和出口都有所增加。Mani和Wheeler通過檢驗污染密集型行業的進出口率,得出了污染避難所假說的證據。但是,Van Beers和Van den Bergh的研究成果并未發現環境規制嚴格度是污染密集型產品凈出口的決定因素。Cole等建立了回歸方程,并考慮環境規制變量的內生性,發現環境規制這一變量是日本從世界其他國家的進口,從非OECD國家的進口和從中國的進口這三個被解釋變量的決定因素,而且環境規制對發展中國家貿易流的影響要大于發達國家。
國內關于環境規制對產業競爭力的影響的研究大多是描述性分析,真正有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的成果較少。肖紅構造了比較優勢指標和環境規制指標,在對其進行簡單的描述性分析和實證分析的基礎上,得出了環境規制和產業競爭力不具有規律性的相關關系。段瓊、姜太平分析了環境規制和比較競爭優勢的相關系數,也得出了環境規制和產業國際競爭力不具備規律性的相關關系的結論。沈可挺分析了碳關稅爭端的國際背景,采用投入產出的方法,計算了中國工業品的隱含碳排放,并間接評估了碳關稅對制造業可能造成的沖擊。傅京燕、李麗莎通過對比較優勢指標和污染強度的分析,得出我國污染密集型行業并不具有絕對比較優勢,因而我國并不是發達國家的“污染避難所”的結論。
2. 研究假設與概念模型。本文認為,環境規制首先應該具有抑制企業污染排放的功效,其次才是環境規制與企業競爭力的關系。環境規制如果不能達到抑制企業污染的功效,就不可能達到企業環境績效與經濟績效的雙贏。本文嘗試用企業固體廢棄物的綜合利用價值作為企業環境規制強度的變量,企業固體廢棄物的綜合利用價值越高,意味著企業對外排放的污染物越少,企業對環境污染進行內部化處理的程度越高,環境績效越明顯。
(環境規制)企業固體廢棄物的綜合利用需要一定的技術支撐,也意味著需要一定的資金投入,這會造成企業成本的增加,短期內對企業競爭力具有負影響。所以,本文提出下面的假設:
假設1:環境規制帶來企業競爭力的下降。
在企業戰略文獻中,曾流行過這樣一種觀點:企業環境規制與企業競爭力呈一種倒U型關系,但從實證方面得到的結果不一。得出倒U型關系的觀點認為企業環境規制與企業競爭力的關系應分為兩個階段來考慮,在第一階段,隨著環境規制的加強,企業競爭力會越來越強。可以看出其邏輯是在第一階段企業產品需求在市場上呈上升趨勢,企業會加大生產量,自然也伴隨著高的環境規制(高的“企業三廢收費”)。在第二階段,由于替代品的出現,消費者對企業產品的需求下降等,企業產品的生產呈現下降趨勢,自然環境規制強度也降低(產量減少引起污染物排放減少,“企業三廢收費”自然降低。)。這種觀點給我們的直覺是企業經濟績效與環境規制是一種因果關系。但本文的觀點是,上述結論與環境規制應有助于企業降低污染物排放的思想相悖,環境規制應充分體現企業主動或被動降低污染物排放的意愿和結果。基于此,本文所選用的環境規制變量不同于以往文獻中的環境規制變量,本文采用的是企業固體廢棄物的綜合利用價值。所以本文遵循這樣一種邏輯:企業環境規制會帶來成本的提高,短期會造成企業競爭力的下降,長期則會帶來企業競爭力的提升。故本文提出下面的假設:
假設2:環境規制與企業競爭力呈U型關系。
企業資源基礎觀認為,若企業資源具有以下四個特性時企業將可能獲得和保持競爭優勢:(1)價值性:也就是說,該資源的投入能夠給企業帶來經濟績效(利潤);(2)稀缺性:即該資源難以在要素市場上購買到;(3)難模仿性:也就是說,競爭對手難以模仿這種資源從而給企業帶來競爭力;(4)難以替代性:即競爭對手難以找到相似的資源來達到和擁有該種資源的企業相同或相似的經濟績效。通過國內外的文獻發現,企業通過創新所獲得的技術資源通常具有上述四個特征(創新帶來的新技術使得企業能夠開發利用原來不能使用的資源進而能開發出滿足消費者需求的新產品;新技術通常具有稀缺性,尤其是在新技術出現的前期,不在市場上進行交易;技術開發過程對外界通常保密,使得其他企業難以模仿。通過創新帶來的競爭優勢可以視為企業擁有一種隱形知識,這種隱形知識正是企業得以擁有和保持競爭優勢的根源,這使得競爭對手短期內難以用其現有產品來獲得競爭優勢)。但企業資源基礎觀也認為,能給企業帶來競爭優勢的資源并非是短期內就能積累起來,需要這種資源的持續流量,才能積累起足夠的存量。為此,本文認為,技術創新投入短期內并不會提高企業經濟績效。故提出下面的假設:
假設3:企業創新投入短期內不會促進企業競爭力提高。
本文認為波特的“適當的環境規制可以促進企業創新,其帶來的經濟績效可以抵消甚至超過環境規制帶來的成本,最終實現經濟績效和環境績效的雙贏”的邏輯是:環境規制帶來企業成本的增加,這會促使企業考慮通過創新來開發新產品,通過新產品的價值來抵消環境規制所帶來的成本增加。這意味著企業創新會調節環境規制與企業競爭力之間的關系。但波特沒有對企業創新如何調節環境規制與企業競爭力之間的關系作出論斷。故提出下面的假設:
假設4:相對于低企業創新資金投入,高企業創新資金投入對環境規制與企業競爭力之間關系的調節作用更強。
三、 研究設計
1. 數據來源。本文數據來源于2003年~2010年的《中國統計年鑒》,《中國環境統計年鑒》和《中國科技年鑒》,其中《中國統計統計年鑒》共涉及41個行業大中型企業的情況,《中國環境統計年鑒》和《中國科技年鑒》共涉及38個行業大中型企業的情況。
2. 缺失數據的處理。在中國環境統計年鑒和中國科技年鑒中,其他采礦業、廢棄資源和廢舊材料加工業以及其他行業中的企業固體廢棄物的綜合利用價值數據缺失,本文對其進行了刪除處理,集中考慮具有企業固體廢棄物的綜合利用價值數據的大中型企業環境規制問題,所以在進行數據對接以后本文共保留了38個行業的大中型企業從2003年~2010年共8年的數據。
3. 指標測量。因變量:通過國內外有關企業環境規制與企業競爭力的文獻發現,常用的企業競爭力指標包括:企業銷售總額與企業總資產的比率;托賓的q;企業利潤總額。考慮到企業利潤總額數據更易獲得及其簡便性,本文將利潤總額作為衡量大中型企業競爭力的主要指標。
自變量:本文選取《中國環境統計年鑒》中固體廢棄物的綜合利用價值作為自變量。固體廢物的綜合利用價值越高,表示環境規制度越高,固體廢物的綜合利用價值越低,表示環境規制度越低。這與以往研究中將固體廢棄物的排放量收費作為環境規制強度的指標不同,本文認為,將固體廢棄物的綜合利用價值作為企業環境規制的強度指標更能體現出對企業污染物自凈能力的度量,也更容易理解。
調節變量:技術創新投入,本文結合前人研究,將研發資金投入作為技術創新的主要衡量指標。前人研究表明,環境規制會使企業成本增加,但這種成本的增加會使企業加強技術創新,加大創新資金的投入。技術創新最終會使環境規制對于企業競爭力的影響由負向影響變為正向影響。
控制變量:本文采用總資產額,總銷售額,總稅金和企業平均從業員工數量作為影響利潤總額的主要控制變量。
由于大中型企業的上述指標數值較大,為了降低回歸分析中的異方差性,同時使回歸結果更容易解釋,本文對上述指標全部采用對數形式。
從表1的描述性統計和變量相關矩陣可以看出,通常認為影響企業經濟績效的指標與本文所采用的指標之間都有較高的相關系數。本文中用于度量環境規制強度的企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價值也與企業競爭力指標(利潤總額)具有一定的相關性,這說明環境規制與企業競爭力之間可能存在因果關系。
四、 分析結果
本文利用stata11.2對本文所要考察的幾種關系進行了回歸檢驗。通過豪斯曼檢驗,我們發現本文的模型適合使用面板數據的固定效應模型,所以對各種假設關系方程進行了回歸檢驗。回歸結果如表2所示。
從表2的回歸結果可以發現:正如M2所示,作為環境規制衡量指標的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價值與利潤總額在0.1%(p
五、 討論與結論
通過本文的分析可以發現,環境規制對于企業競爭力在相當強的顯著性水平上具有負的影響,研發資金的投入與企業競爭力未見明顯的關系,研發資金的投入使得環境規制對于企業競爭力的影響并未顯著改變。另外,環境規制變量與研發投入變量的交叉項使得環境規制對于企業競爭力的影響的改變甚小,這說明研發投入在環境規制和企業競爭力的關系中可能起到了一定的調節作用,但鑒于交叉項的系數不顯著這一點來看,不能得出研發投入在環境規制與企業競爭力的關系中具有調節作用的結論。前人研究發現通過“三廢”收費并不能顯著提高企業競爭力,這促使作者思考能提高企業競爭力的更有效的環境規制指標。但通過本文分析發現,作為環境規制強度變量的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價值也對企業競爭力具有負向影響。因此本文認為,環境規制與企業競爭力之間的關系仍然有待于進一步研究,需要切實找到能真正衡量使企業實現環境績效與經濟績效雙贏的關鍵指標。
1. 本文的貢獻。以往文獻在考察環境規制與企業競爭力的關系時曾提出過用固體廢物的綜合利用價值作為環境規制強度的變量。但有研究者只是通過這種指標描述性地從邏輯上論證了環境規制與企業競爭力的關系,幾乎沒有研究者做過這方面的實證檢驗。因此本文將固體廢物的綜合利用價值作為環境規制強度的變量,并檢驗了環境規制與企業競爭力的關系,這具有一定的理論和現實意義。用能考察企業污染物自凈能力的固體廢物綜合利用價值更貼近于環境規制的目標,這對于要求企業提高固體廢物綜合利用價值,降低企業污染的外部性,具有實質性的現實意義。
2. 本文的局限性。首先,衡量企業環境規制強度的有效指標歷來具有爭論,更有研究者曾對于“三廢”收費作為企業環境規制強度的有效指標提出過質疑,要求探索更具說服力和科學性的衡量指標,本文在這種呼吁(下轉第14頁)下思考并探索了另一種衡量環境規制的指標(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價值),所得結論支持了環境規制與企業競爭力呈負向關系的結論,這說明我們還未對實現企業環境績效與企業經濟績效雙贏提出更有效的洞見。其次,由于本文數據來自各種統計年鑒,數據樣本有待進一步加大。最后,筆者認為,本文找到了一個更貼近公眾心理感知用于衡量環境規制的指標,其科學性和有效性還有待今后研究進一步檢驗。
3. 未來研究方向。近年來已有不少關于環境規制與企業競爭力的關系的研究,但得出的結論不一,很少有研究在實證上得出企業環境績效與經濟績效實現雙贏的結論。對于環境績效與經濟績效應該呈現怎樣的雙贏狀態已有眾多文獻可供參考,但究竟怎樣才能達到這種雙贏狀態,仍然有待進一步的研究。筆者認為,研究可從以下幾點入手:(1)繼續探討能有效衡量環境規制的有效指標,使得這種指標不僅能有效衡量環境規制強度,而且能充分體現企業對于環境污染的自凈能力,最大可能降低企業污染的外部性;(2)或許環境績效與經濟績效之間只是存在“滿意”法則,并不存在最優的均衡狀態,未來研究可以考慮實現環境績效和經濟績效次優均衡的路徑狀態;(3)嘗試從企業競爭力的約束條件入手,分析環境規制對企業競爭力產生影響的微觀作用機制,為提高環境規制設計的科學合理性提供理論支持。繼續探討能降低企業污染的基礎研究,探索如何更有效地降低企業環境規制成本,提高環境規制附加產品的價值,促使企業實施自愿性環境管理,使環境規制不僅成為提高環境績效的有效機制,而且成為提升企業經濟績效和競爭力的有效機制。
參考文獻:
1. Jermy A. Epidemiology: It's not easy being green.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2010,8(7):467.
2. Porter M E, Van der Linde C. Green and competitive:ending the stalemate.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5,73(5):120-134.
3. 付京燕,李麗莎.環境規制,要素稟賦與產業國際競爭力的實證研究——基于中國制造業的面板數據.管理世界,2010,(10).
4. Low P.International trade and the envi- ronment,1992.
5. Van Beers C, Van Den Bergh J C.An Empir- ical Multi‐Country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on Foreign Trade Flows. Kyklos,1997,50(1):29-46.
6. 肖紅,郭麗娟.中國環境保護對產業國際競爭力的影響分析.國際貿易問題,2006,(12):18.
7. 段瓊,姜太平.環境標準對國際貿易競爭力的影響——中國工業部門的實證分析.國際貿易問題,2002, (12):10.
8. 沈可挺.碳關稅爭端及其對中國制造業的影響.中國工業經濟,2010,(1):6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