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4 16:15:5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工程管理專業認識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截止到2008年4月,國內高等學校中已經有600多所設置了工程管理專業。工程管理專業以培養技術型、職業型、應用研究型人才為主,強調學生在掌握工程技術、管理、經濟、法律等四個方面的專業基礎知識的同時,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的訓練。《工程管理本科規范(討論稿)》中,對工程管理本科專業教育內容和知識體系做了要求,包括專業實踐訓練知識體系。但是如何實施專業實踐教學和訓練各個學校不盡相同,取得的效果也不一樣,因此,如何在工程管理專業學生的培養過程中加強實踐教學環節是專業培養過程中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
二、工程管理專業的性質與加強實踐教學的必要性
工程管理本科專業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備由土木工程技術知識及與工程管理相關的管理、經濟和法律等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組成的系統的、開放性的知識結構,全面獲得工程師基本訓練,同時具備較強的專業綜合素質與能力,具備健康的個性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能夠在國內外土木工程及其它工程領域從事全過程工程管理并初步具備相關行業與領域工程管理類專業人員國家執業資格基礎知識的高素質專門人才。因此,首先,從培養目標來看,工程管理本科專業首先是系統性和理論性都很強的專業,要求學生掌握扎實的土木工程技術知識、管理、經濟和法律法規等方面的知識。其次,工程管理又是一個具有很強實踐性的專業,應特別注重工程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完善;再次,學生應具有發現、分析、研究、解決工程管理實際問題的綜合專業實踐能力、基本的創新能力和專業研究能力。近年來,工程管理專業得到迅猛發展,但是與企業需求和社會發展還是有相當的差距,比如:人才知識結構和人才類型不適應企業實際需求,課程設置和教學環境不合理,缺少實踐教學環節或者實踐教學內容偏少;畢業生到現場工作和專業技術人員相比,實施工程項目能力較低;而與管理人員相比,專業管理水平又不夠高,不能達到用人單位的要求。同時,學生在學校接受專業教育前,對工程實踐過程沒有較多感性認識,對工程中需要解決的管理問題缺乏基本和全局性的概念。因此,工程管理作為實踐性要求很強的專業,更需要通過實踐教學環節,驗證和鞏固所學的理論知識,從系統性和學科體系出發組織專業教學,以解決理論知識和工程實際需求脫節的問題。工程管理專業實踐教學主要由課程設計、認識實習、生產與項目管理實習、畢業實習等實踐教學環節構成。實習環節有利于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學生創新能力;還可以進一步鞏固課堂教學效果,促進課堂教學;并且可以培養學生工作實踐背景和職業意識。
三、工程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環節的現狀和存在問題
2007年由我校和四川大學、西南科技大學牽頭成立了四川省高校工程管理專業建設與發展研討會,根據每年各參會高校介紹情況,并對國內有代表性的高校和四川省內各高校進行調研,結果發現,實踐教學環節是各高校最為關心的議題之一。根據調研情況,發現在工程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
1.缺乏長期穩定的實習基地,難以支撐實踐教學環節
實習基地是對實踐教學的重要載體之一,但是由于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對施工企業安全生產的約束,施工企業接收學生實習的社會責任較重,風險較高;施工企業項目經理或現場管理人員出于安全考慮,經常不安排學生具體工作,甚至不讓學生去施工現場,只安排學生在辦公室看圖紙或者整理資料。因此,學生實習效果很差,實習內容也不全面。
一方面,由于很多學校多學科協調發展,因此對工程管理專業實驗室建設的資金投入不夠,實驗室的建設內容單一,不能滿足專業四大類平臺課程專業知識的教學要求,更不能滿足開設研究性實驗課程要求。另一方面,實驗室建設的指導思想僅僅停留在為教學服務,除此之外,還應該圍繞科研工作和對外科技服務進行,圍繞提升工程管理專業的辦學水平和人才建設來展開。
3.實習教學方法和內容過于單一
工程管理專業的生產實踐教學環節應當鞏固和深化工程技術、經濟、管理和法律方面的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加強學生專業基本技能訓練,使學生具備一定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不同實習環節有不同的目的,應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和內容。從認識實習到課程設計,再到生產實習和畢業設計,各個環節的內容和要求都不一樣,需要學生深入到項目現場,需要培養學生的動腦和動手能力,而不能只停留在參觀、講解,否則學生的參與意識不強,實習效果不佳。
4.畢業設計或論文與實際結合不強
畢業設計或畢業論文環節是對學生四年來掌握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檢查,除了要求學生按進度認真完成設計內容或者論文內容以外,對設計題目和論文題目的選擇最好能以實際項目為主。而多數學校畢業設計環節的論文題目或設計題目憑空想象居多,畢業設計的效果不佳。
四、加強實踐教學環節的措施
在專業指導委員會的本科規范的指引下,結合近幾年我校工程管理專業在實踐教學方面的做法,對工程管理專業應如何實施實踐教學環節做一些總結和介紹。
1.以高等學校工程管理本科專業規范為指導,構建和完善工程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
本科規范指出:工程管理本科專業實踐教學的體系包括教學實習(包括課程實習、生產與工程管理實習、畢業實習)、課程設計、課程實驗、畢業設計或者畢業論文、專題講座與專題研討、社會實踐等環節。課程實驗由各高等學校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針對工程管理本科專業核心課程、選修課程進行開設,應以設計性、綜合性實驗為主。另外,某些綜合教育內容,如學術與科技活動、自選活動(如大學生創新基金資助項目研究、學術性社團組織活動等),有條件的高等學校也可作為相應的實踐教學形式逐步納入工程管理本科專業實踐教學體系。
2.建立長效穩定的實習基地,使其成為實踐教學的載體之一
實習基地是工程管理專業學生理論聯系實際重要場所,也是培養學生動力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重要載體。實習基地建設應該作為專業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常抓不懈。聘請實習基地單位的專家任校外導師,可以在學生進行實習時候對學生進行講解和輔導,也可以在學生畢業設計或者畢業論文時候進行指導。另外,實習基地是本專業認識實習和生產實習以及畢業實習的場所,通過實習,可以增強學生對工程管理的感性認識,并可能通過實習中發生的問題再強化理論知識,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
3.推進工程管理模擬實驗室建設,使學生對工程管理的相關專業
課程有感性認識,從而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由于教育觀念上的認識誤區,僅僅把工程管理專業等同于一般的管理專業,在教學方法上局限于以課堂講授為主的專業課教學模式。因此,要改變這種現狀,必須建立工程管理專業模擬實驗室,強化人才創新精神和綜合能力的培養。實驗室是專業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學科創新研究的基礎平臺。工程管理模擬實驗室是專業實驗室建設的重要內容,它的建設必須滿足設備配套、專人管理、制度完善、維護及時。在模擬實驗室中,可以模擬的方式開展教學與實踐,同時結合工程項目管理軟件,完成對相關課程知識的傳授,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和對工程項目實際管理過程的認識水平。實驗室可以分為教學型實驗室和研究型實驗室,教學型實驗室由專人管理,除了教學以外,還可以給學生發放門禁卡,面向學生全天候開放;研究型實驗室主要是以教師為主導,結合教師的科研課題引導學生參與,使學生通過參與課題培養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另一方面,模擬實驗室的建立要基于計算機多媒體、網絡及虛擬儀器等關鍵技術基礎上的開放式創新實驗模式,為案例教學的大力運用提供強有力的基礎。通過工程項目管理案例教學,可以強化學生對工程項目管理復雜性、風險性等特點的認識,還可以使學生在模擬情景中體驗管理實踐,通過學生個人及集體的分析與決策培養獨立綜合的項目管理工作能力,為今后實際工作打下堅實的理論及實務基礎。
4.聘請校外導師指導學生學習
邀請校外導師給學生做專題講座、專題報告或工程綜合案例講座。校外導師一般是工程界、實業界的專家,每學期結合某門課程的知識單元來安排講座內容,內容最好來自校外導師的實際工作,時間安排在課程學習到14周左右比較合適。通過講座,可以讓學生盡早接觸實際工作,加強學生對專業問題及發展狀況的了解,同時也是擴大教師知識面的一個機會。
5.教學方式多樣化、靈活化
關鍵詞:工程管理:會計與財務;重要作用;問題與策略;探討
一、引言
工程管理專業一直是以培養工程項目中具有競爭力的人才為首要目標的。隨著我國改革開放事業逐漸進入“深水期”,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經濟全球化趨勢的面前正在面臨著各種各樣的機遇和挑戰。因此,為了適應這種精細化的社會分工形式,要求高校教育注重培養大量“復合型”人才來滿足市場經濟的發展。將這個標準套用到工程管理專業上,就需要在實際的教學過程當中強調會計與財務在工程管理專業當中的重要性。工程管理專業的學生在畢業后的主要就業領域就是在具體的工程項目中進行相關工程項目的決策和管理。根據職業需求,這就要求高校在進行工程管理專業的具體授課時,注意加大會計與財務課程的比重,為培養一批復合型高級工程管理和會計與財務人才創造優厚條件,以提高學生畢業后的就業能力和就業率。具體而言,要求高校在進行會計與財務在工程管理專業時進行系統的管理學、經濟學和工程技術的理論教學,同時與社會各界一起為學生創造進行工程管理實踐的平臺,最終從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來打造復合型人才的基本技能和業務素質,已達到提高畢業學生市場競爭力的目的。
二、會計與財務在工程管理專業中的課程特點
(一)認識會計與財務課程
在現代科學管理的歷史進程中,會計與財務管理已經成為其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并且與其他學科之間產生了十分緊密的聯系,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相關專業的發展。同時,會計與財務管理也是一門綜合性學科,主要將管理學和會計理論方法等相關內容結合在一起。在歷史的發展與演變過程中,已經逐漸發展出來自己的規模與優勢,其綜合性內容涵蓋多個金融學和專業學分制,例如,經濟管理、金融、會計、稅收、財政法律法規等。綜上所述,考慮到會計與財務管理課程是一門對理論要求和實踐體驗要求較強的學科。這就要求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引起相當的重視程度要,不僅要進行知識理論的學習,同時要注重理論的實際應用效果,才能在學習財務管理課程時達到活學活用、指導實際工作的目的。
(二)認識工程管理專業
工程管理專業是一門復合型學科,其主要的實現形式是將純工程課程與會計和財務管理學科進行科學編排和融合。該專業的主要教學目標是主要是培養兼具工程理論和會計財務管理專業的多重人才,能夠適應現代人才市場的激烈競爭,具備進行國外工程項目規劃和決策的能力。工程管理系的核心專業是工程管理課程,同時進行管理學、經濟學、會計學和財務管理等課程的教學,培養高素質的國際工程管理人才。通過將現代會計和財務管理理論應用到具體的工程項目的實踐和創新中。具體而言,我國現階段的工程管理專業主要包括工程建設管理、國際工程管理、投資與造價管理等三個專業方向,這樣的設置對于培養未來具有國際競爭性的“十字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三)會計與財務在工程管理專業中的課程特點
首先,會計與財務在工程管理專業中對于理論知識的把握和實踐操作的要求較高。財務管理的內容比較廣泛,主要涵蓋資金運作的各個方面,例如籌集、運用、回收以及分配等內容。這些環節在進行財務管理的過程當中都占據著十分重要的位置,因此在具體的授課過程當中既要求學生掌握相應的資金運作理論知識,同時要求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逐漸培養自己相關的案例分析和進行投資決策的實際操作能力。但是,對于工程管理專業的學生來說,在很大程度上對于會計與財務管理的學習只停留在課本對于理論知識的講解層面,既缺乏系統的理論學習,同時欠缺一定的實操演練。針對這種會計與財務在工程管理專業中的發展現狀和問題,如果想讓工程管理專業的學生系統地學習會計與財務管理方面的知識與技能,就既要求學生理解和掌握相關理論知識、方法,又要求學生能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這些知識。其次,考慮到會計與財務管理的課程內容涉及的知識分支比較龐雜,如果教師在講授課程的同時不注重對于教學內容的優化整合以及創新授課方式,在傳統的教育理念下,將會無法達到理想的授課和學習效果。因此,為了提高課堂的講課效果,教師就需要在授課過程中體察學生的所想和所需,及時更新教學內容,變化教學方式,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教授效果,幫助學生培養起高效的學習思維和方法。再次,會計與財務管理課程作為工程管理專業的眾多基礎課程之一,在學生的學習生活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之所以說會計與財務管理課程在工程管理專業中具有無可比擬的替代性,主要是因為,從工程管理專業學生的培養目標來看,工程管理專業的學生應掌握經濟理論和財經知識。因此,針對以上結合會計與財務管理課程在工程管理專業當中的教學理論和實踐,在充分考慮到會計與財務管理課程的課程特點、工程管理專業與社會需求之間的聯系,有必要進一步對會計與財務管理課程中不適合工程管理發展的部分作出進一步的修正和完善,以便提高會計與財務管理課程的實際理論和實踐作用。
三、會計與財務在工程管理專業的重要作用探討
(一)會計與財務在工程管理專業的重要作用
工程管理專業的課程內容比較豐富,主要設置了工程建設管理、國際工程管理、投資與造價管理等三個專業方向。因此,工程管理專業畢業生的就業領域相對較廣。但是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這就要求學生在進行會計與財務在工程管理專業的學習中時不僅要注重打好理論知識的基礎,而且要求校方重視學生在社會實踐過程中加強對于實操能力的鍛煉,以便打造適應新時期發展的“復合型”人才。就工程管理專業人才畢業后可能會遇到的職業機遇和風險而言,雖然工程管理專業培養的學生是既懂技術又懂管理的復合型人才,但是,為了應對日后錯綜復雜的工作和市場發展環境,首先需要學生通過理論性的學習獲得一定的職業認證資格力度,同時也要學會用所學的會計與財務管理的基本理論和實際方法,優化整個仙姑工程的運營狀況,解決在工程項目中可能存在和已經出現的具體問題,提高整個項目的實行能力,幫助所在企業獲得更好的發展機會。
(二)在工程管理專業中進行會計與財務課程教學的具體要求
需要明確的是,在實際的理論和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需要根據工程管理專業的特點和學生就業方向,在授課時對工程管理專業學生要求掌握的側重點與會計專業的重點有所調整,進行科學的課程編排。雖然只要求學生對于會計與財務管理的基本理論和方法,掌握和熟悉會計與財務管理的基本內容和要求。這樣的要求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工程管理專業的學生減輕一定的課業負擔,但是對于學生實現更加長遠的人生發展和職業規劃來說,還存在較大的爭議性,需要引起相關教育專家、學者的重視,以便對工程管理專業的課程設置、教程編排方面做出更加喝了、科學的部署。考慮到在現行的教育體制發展模式下,大部分學生在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層面的過程中仍舊存在很多種涵蓋,因此很有必要在學生進入高年級學習后,融入的社會實踐當中來對已經學習的理論知識進行嚴格的檢驗,以幫助阩實現對于本專業工程管理課程內容的升華和反思。只有這樣讓學生在實踐中收獲動手能力的提升,才能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與記憶課堂上所接觸到的理論知識,便于教師與學生實現進一步的溝通,才能夠確保教師在接下來的教學活動當中能夠根據學生的具體需要來結合教學目標與要求,對課程內容的設置與安排進行進一步的優化整合,以達到調動學生的課堂積極性,幫助學生加深理解記憶和提高學習興趣等目的。
四、小結
綜上所述,為了適應社會對于復合型人才的進一步需求,有必要再次明確會計與財務在工程管理專業的重要作用。考慮到工程管理專業自身的授課特點,需要在具體的實踐中將會計與財務知識與工程管理的具體案例相結合,在實踐的過程當中將相關理論知識落實到實處。在現階段,雖然我國高校在會計與財務在工程管理專業的結合實踐中獲得了不錯的效果,但是仍舊有許多問題需要依靠教師和學生的相互配合來共同完善。除此之外,高校也需要在人力、物力和財力等各個方面,結合社會企業支持來共同推動工程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由此可見,會計與財務在工程管理專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也是我國高校教育在下一階段進行工程管理專業創新的重點工作。
參考文獻:
[1]任力.基于執業能力分析的工程管理專業會計類課程教學研究[J].財會教育,2013,04(08):119-121.
[2]張淑萍.用“情景教學法”突破會計入門之難[J].安康師專學報,2005,10(03),17(05):122-123.
[3]陳琳.工程管理課程案例教學法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4,12(04):51-54.
1.目前工程管理專業實習實訓存在的問題和原因分析
1.1對實習實訓教學的重要性認識不足。長期以來,高等教育倡導高校開展素質教育,并根據專業特點進行實踐性教學,但是,高校對于實習實訓環節重視程度不夠,僅僅將其作為理論教學的一般輔助環節進行,例如未對實踐性課程安排實踐教學課時、一味地滿足教學大綱對總學時的要求,而忽視了專業性質和人才培養目標。加之,學生對課堂理論知識較為重視,對實際動手操作的訓練卻敷衍了事,往往會出現眼高手低的現象,缺乏耐心。
1.2實習單位環境無法滿足實習內容的要求。由于我國還尚未出臺有關大學生實習實訓的相關法律法規,企業接收大學實習生完全處于自由自主狀態。一方面,市場經濟的體制下,企業看重的是經濟效益,在企業看來,接收大學實習生,是一種完全投入、沒有產出的投資,不但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和資金對實習生進行指導和培訓,多數還要涉及到實習生的食宿和安全問題,不確定性因素較多,所以,大多數企業不愿意接收實習生;另一方面,不少用人單位缺乏完善的有關實習生的管理制度和培養計劃,對于實習生的角色定位、實習內容和要求不明確,通常把實習生視為打雜工,缺乏規范地管理和專業指導,更有甚者,把大學實習生當作廉價勞動力來使用,從學院和專業培養的角度來看,無法達到實習的真正目的。
1.3實習形式化。長期以來,受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大多數高校與用人單位缺乏應有的溝通和協作。教學實習內容和要求與企業需求的對接,存在較大缺口,導致學生實習實訓缺乏專業性和針對性,最終成為一項形式化的工作。一些用人單位由于某種原因勉強接收實習生,但在實際工作中,往往不允許實習生親自操作,只會讓他們做些雜活,甚至不管不顧。一些學生對實習認識不夠、目標不明確,在實際工作中彷徨失措,只是一味地完成學校要求的一些形式化成果,而個人職業能力和素質并未得到提高和鍛煉。
2.工程管理專業實習實訓教學改革路徑
2.1案例教學。大多數學生報考專業時,對工程管理專業的了解甚少,因此,在專業課程教學過程中往往是紙上談兵,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加形象地認識工程管理專業研究對象,認識實習則是最初的實踐性教學環節,其根本目的是使學生初步了解工程管理研究對象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增強專業的感性認識,激發專業興趣,為后續相關專業理論課程的理解和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一般應在入學后一、二年級進行認識實習,時間為1周,以參觀典型建筑物和工地為主,通過帶隊老師和專業技術人員的講解,使學生形象地認識和了解理論知識。針對一些實踐性較強的課程,應該適當加大課時量,并開設課程設計,通過真實案例的演練和操作,提升學生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使用軟件的能力。
2.2“夾層制”教學。起源于英國的“夾層制”教學模式,其培養方法為:學校的理論教學――企業的實踐教學――學校的理論教學。從長遠角度來看,學校為了“夾層制”教學模式的發展,需建設實踐教學培養基地,這就需要學校努力與各用人單位建立良好的、長期的校企合作關系,例如與工程管理專業就業相關的房地產開發企業、施工單位、監理公司、造價咨詢公司等。學生根據個人興趣和以后希望從事的工作選擇實訓單位,并結合學校分配的實訓任務進行實習,實訓過程中,學校和企業根據各自的需求目標進行定期的跟蹤檢查學生的表現和分配任務的完成情況等考核,并及時溝通實訓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不僅滿足學校的培養目標,而且,也符合企業的用人標準;同時,也為學生的就業開辟了新的渠道。
2.3ERP沙盤模擬。ERP是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業資源計劃)的縮寫。工程管理專業借鑒企業資源計劃并結合本專業特點運用ERP沙盤模擬進行實踐課教學。首先,將學生進行分組;其次,以實際項目為背景,運用沙盤模擬該工程項目從前期立項報建、項目建設、竣工驗收等各階段涉及到的工作內容,讓學生分別扮演項目經理、造價工程師、總工程師等角色,切身體驗各工作崗位的任務,激發他們的潛能,培養他們的團隊合作精神和實際操作能力。經過較短的時間,讓學生在實戰氛圍中,系統地了解和掌握了項目的質量控制、進度控制和成本控制等方面的實際內容,并鍛煉了他們運用課堂理論結合實際情況解決相關問題的能力。這樣,不僅讓學生夯實理論基礎、提升實踐能力、完善教學模式,而且還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培養了團隊合作精神。
Abstract: Engineering management major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raining students' engineering practice ability,however, the universities have some deficiencies in the combination of the school study and engineering practice, and industry-education mode is not perfect. Meanwhile, information a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its role in "industry, education, research and utilization". In this paper, through teaching practice and comparative study, it combines the information and the"industry, education, research and utilization" mode, proposes and constructs information pattern of "industry, education, research and utilization" i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major.
關鍵詞: 工程管理專業;“產學研用”;信息化模式
Key words: engineering management major;"industry,education, research and utilization";information pattern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24-0063-02
0 引言
近年來,國內對于工程管理專業“產學研用”結合的研究主要包括:通過分析工程管理“產學研”相結合的背景及依據,提出了工程管理“產學研”相結合實施方案[1];通過分析工程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工程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措施[2];通過中英工程管理專業定位和教育模式比較與思考,針對我國工程管理專業本科教育提出了充分發揮院校優勢,辦出專業特色,優化工程管理專業本科課程體系,優化實踐教學環節,創建具有專業特色的“產學研”基地的教學模式[3];通過對工程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環節存在的問題分析,提出了統籌規劃構建全面完整的實踐教育體系,加大實踐經費投入、加快工程管理實驗室建設,應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模擬教學,強化實習基地功能,促進“產學研”相結合,加強畢業設計和論文的實踐性要求,注重實踐教學與職業技能培訓相結合等完善工程管理實踐教學等措施[4];通過分析工程管理專業引入產學研合作教育的意義,思考了產學研的合作機制[5];通過信息化實踐,提出了工程管理專業仿真實驗室建設的思路和體系[6]。
綜合以上資料分析,國內學者都認可工程管理專業“產學研”的意義和價值,也提出了工程管理專業“產學研”的一些模式和具體做法,但是對“產學研用”中的“用”都沒有很好的分析,也就是只注重產業對工程管理教學的輔助提高作用,忽視了工程管理教學科研的產業化應用模式。同時,對“產學研用”的信息化建設還有所欠缺。
1 工程管理專業“產學研用”面臨的問題
1.1 應用范圍受限 工程管理專業學生在實踐應用方面,除了工程經濟類的應用可以脫離現場展開,如工程造價、建筑企業會計等方向可以不必深入現場,只需要借助相關圖紙,規范或會計資料就可以獨立完成工程實踐應用。其他的工程管理方向,如施工項目管理、工程監理、房地產項目管理等方向應用內容,都必須深入具體工程并全程跟蹤才能夠實現。而依據現行的工程項目人員資質規定,除了業主方的項目管理以外,不論是施工項目管理還是工程監理,參與實際工作的人員都必須具有上崗資格證書,而持有上崗資格證書的前提條件是具有大中專以上的畢業證書。因此,大多數全日制本科在校學生是無法參加資格考試,也無法取得上崗資格的,也就無法做到真正意義的承擔工程管理崗位職責,進行具體項目管理。
1.2 應用時間脫節 理論上最優的的應用時間應是課程教學跟實踐應用完全同步的,現實條件下可選擇的方案應是盡量縮短課程教學與實踐應用的時間間隔。以福建工程學院為例,工程管理專業的培養體系中,雖然也設置了認識實習,生產實習,但由于時間過短(認識實習只有半周,生產實習只有兩周),因此只有在十周左右的畢業實習環節才能夠讓學生較全面投入到具體工程項目實踐應用中。同時,專業課程教學主要集中在大二,大三和大四上半學年,其中大二,大三的課程教學與畢業實習間隔時間較長,大二專業基礎課與畢業實踐環節間隔超過18個月,大三專業課與畢業實踐環節間隔超過6個月,長的在15個月以上。也正是由于專業理論學習和畢業實習集中應用環節時間脫節,工程管理專業學生總是感覺所學理論知識枯燥無味,但到了畢業實習環節又感到無從下手。
1.3 應用通道缺失 工程管理的很多現場工作都是基于注冊資格或者上崗資格展開的,而國內的注冊資格或上崗資格的前提條件是畢業生。因此,在校生即使具備相應的工程管理技能,也因為缺乏相應的從業資格而只能在現場管理中處于一種尷尬的地位。因為沒有從業資格而缺乏相應權限,只能從事輔工作,無法參與現場管理工作,特別是缺乏決策權。
1.4 應用管理困難 對于短期實習,如認識實習、生產實習可以集中在少數工程中進行,但介入程度低,實踐應用價值有限。對于長期實習,例如畢業實習,基于應用通道問題,只能分散到更多的工程項目中,這給學生的教學、安全、監管都帶來了極大困難。而“產學研用”信息化模式正是為了建立學校——企業合作而構建的平臺,學生的日常活動在校內展開,不存在監管問題。
2 現有“產學研”信息化模式探討
2.1 現有信息化實踐模式
2.1.1 角色扮演 現有的比較成功的角色扮演模式是廣聯達公司推出的工程管理沙盤軟件,其通過計算機來進行策劃,通過管理沙盤來進行動手操作。其不足之處在于,軟件模塊功能不夠強大,與實際工程貼合度低,沙盤模擬的條件過多,仿真度受限,同時,由于其只能在設定條件下進行靜態操作,仿真度偏低。
2.1.2 工程管理軟件應用 工程管理軟件目前比較繁多,比較常見的如Primavera System Inc.開發的工程管理系列軟件,微軟的Project軟件,國內的PKPM,夢龍等。這些軟件都能夠針對單個項目,或者項目群進行全面管理。對于學生來講,其抽象性較大,難以理解。同時也存在國內工程案例數據較少,制作案例難度較大,難以推廣的問題。
2.1.3 仿真實驗室 工程管理專業仿真實驗室是當前較為先進的信息化實驗室模式,采用計算機仿真技術來構建實驗模型,設定實驗效果的判別標準等,仿真實驗室包括了硬件設施、軟件設施、技術人員等內容。當前的仿真實驗室存在一定的局限,即單方面強調學校實驗室的建設,忽視了與企業共建、雙向互動的必要性。
2.2 現有信息化模式的不足之處
2.2.1 沙盤軟件仿真度偏低 現代工程是一個復雜的動態系統,角色扮演模式下必須設定許多靜態參數,這就使得角色扮演的仿真度偏低。而軟件應用在欠缺建筑施工企業支撐的情況下,大多只能是教師人為設定的虛擬工程或是比較陳舊的傳統案例,軟件應用模式存在如何尋找更貼合實際的大量的工程實際案例的不足。
2.2.2 時效滯后 由于缺乏共享數據通道,使得企業實踐數據必須經由相關教師通過社會實踐獲取,并進行二次加工后才能用于課堂教學,這本身對于實踐教學就存在一定的時效滯后,與此同時,當前建設工程的信息化技術水平提升較快,又凸顯了時效滯后的不利影響。
2.2.3 仿真實驗室建設在應用上的不足 當前工程管理專業學生校內實踐環節的最大不足在于缺乏應用,學生在校內的實踐成果不能轉化為工程管理實踐需要的內容,這點與工程技術類專業存在巨大落差。工程技術類專業的校內實踐實訓環節可以較易實現工程應用化,因此,應用效果較好。單純依靠學校建設的仿真實驗室,其信息量及實際應用價值尚有欠缺。由于大量剔除工程信息,大量設置虛擬環境,而使得學生的實訓內容缺乏可用于工程實踐的途徑及價值。
3 “產學研用”新型信息化模式
3.1 概述 通過分析上述模式的不足,可以探討建立“產學研用”的新型信息化模式。學校可以與企業共同建設信息化實驗室,在學校實驗室和企業信息管理中心之間通過一定的數據處理,在不涉及企業商業機密的情況下,最大限度的把施工現場的管理活動信息傳遞給學校用戶。學校用戶的相關工程管理方案,也可以通過一定的數據處理模式傳遞給企業信息管理中心,由企業相應的信息管理者來進行處理,以決定是否可用于具體工程項目實踐。
3.2 “產學研用”信息化模式的優勢
3.2.1 高度仿真 相當一部分大型施工總承包企業已經建成了企業級的信息化管理中心,對企業的建筑施工進行信息化管理。可以通過與大型施工企業共建信息化中心的模式,通過一定的通道來高度仿真企業信息化管理的
過程。
3.2.2 實時對接 因為兩者之間的工程數據庫是共建并實現了互聯互通。因此,企業信息管理中心的數據經過修正,可以實時反饋到學校的信息管理實驗中心,形成類似于虛擬股票市場的模式,在時效上不存在滯后,提高了學習科研與生產應用的結合程度,避免了時效的滯后。因此,可以直接安排在課堂理論學習的校內實踐環節進行,既通過對實際工程的模擬參與提高了學習效果,又實現了理論知識對實踐的快速應用。
3.2.3 雙向互動 “產學研用”信息化模式所強調的雙向互動是當前所有校內實訓環境所不具備的特色,其強調企業與學校共建信息管理中心,強調工程信息數據的共享,對企業的工程信息過濾商業機密后直接作為學校實訓環節的工程案例,同時,對學校學生進行的工程項目管理實踐成果,可以經過篩選直接應用于一些重要性不大的
工程。
4 結語
文章從近幾年工程管理專業“產學研”的理論及實踐出發,加入了工程管理應用內容,提出了工程管理專業“產學研用”模式。針對工程管理信息化趨勢,分析了當前工程管理專業教學信息化手段在“產學研用”上的不足,提出了校企共建的工程管理專業的“產學研用”信息化模式,并分析了其優勢。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文章中所構建的工程管理專業的“產學研用”信息化模式具有較之當前信息化手段的優勢,具有較大的推廣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姜慧,殷惠光,王楊等.加強工程管理專業產學研相結合問題的幾點思考[J].徐州工程學院學報,2006,21(5).
[2]張潞.工程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研究[J].山西建筑,
2008,34(1).
[3]王旭.中英比較構建我國工程管理本科教育模式[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8(1).
[4]孫虹,劉紅,程赟.工程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改革探討[J].高等建筑教育,2009,18(2).
關鍵詞:工程管理;培養模式;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原標題:基于工程管理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實踐教學探討
收錄日期:2013年3月27日
一、引言
工程管理專業是在管理工程專業、涉外建筑工程營造與管理專業、國際工程專業、房地產經營管理專業以及其他相關專業教育的基礎之上逐漸發展形成的。早些時候,開設工程管理這門專業的大中專院校非常少,大多數只是側重于某些重點方面進行專門的專業教育,如土木工程管理專業和信息工程管理專業等。直到九十年代初期,根據國家教委關于院系專業科目合并調整的指示精神,在新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專業設置目錄中才出現工程管理這一新興的、綜合的專業科目。目前大部分工科院校都設有工程管理專業。
工程管理專業具有較強的組合型和較大的專業覆蓋范圍,但在本科人才培養中,專業覆蓋范圍和應用型之間的矛盾已經相當突出,社會和用人單位對工程管理專業的認知度不高,已成為該專業發展的瓶頸。本文認為,加強工程管理應用型人才培養,應突出實踐教學環節的改革。工程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重點應該是提高實踐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即著重培養符合時展的應用型人才,提高學生技術開發與應用能力,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實踐教學環節,必須尋求一種全新的模式,以適應對應用型工程管理人才培養的要求。
二、實踐教學環節存在的問題
1、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未能有機結合。工程管理專業是新興的工程技術與管理交叉復合性學科,其本科培養采用寬口徑的指導思想,平臺課程和方向課程模塊化教學。但該專業要融合多學科的成果,一方面是工程技術背景,一方面是管理、經濟等學科知識,課程涉及面非常廣,理論性與工程實踐性都很強。對于從未接觸過實際工程案例的學生來說,填鴨式的課堂理論教學過于抽象,難以掌握其知識的要點。
目前,雖然大多數高校的工程管理專業在培養方案中設置了專指委所要求的測量實習、認識實習、生產實習、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或畢業論文,但在實施過程中仍存在著“重理論、輕實踐”的傾向,將指導課程設計或實習作為課堂教學之外的輔工作。
2、課程設計過于理論化。按照培養方案,工程管理專業的大部分課程都設置了對應的課程設計實踐環節,安排在相應課程的中后期進行,如《工程造價》、《工程項目管理》、《工程經濟學》、《房地產估價》等。大部分課程設計都是由主講教師向學生下達課程設計任務,在課堂進行指導答疑,學生按照任務書的要求完成設計內容。由于學生缺少對工程實例的認識,只能根據課本相關理論查找設計手冊,在純理論基礎上完成計算和設計,導致設計結果過于理論化,與工程實際相差甚遠,缺乏實際可行性。
3、實習基地建設落后于實踐教學需要。實習基地的建設能夠為實踐性教學環節的順利開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同時也為本專業學生接觸和了解工程管理實踐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但是,由于社會條件的變化和工程項目的特殊性,校外實習難度大、程度高。很多高校存在實踐教學經費不足,一些企業不愿接收實習學生,學校缺乏穩定充足的實習崗位和實習基地等問題。學校與大多數實習單位之間的合作僅限于參觀實習,缺少與實習單位建立更深入的合作框架,實習基地的建設工作進展緩慢,落后于學生對崗位實習的需求。
此外,工程管理專業的案例庫還未建立,實踐教育的效果難以評價,也困擾著實踐環節的開展。
三、實踐教學改革建議
1、明確培養目標,構建適合的課程體系。學校應結合市場發展狀況和專業人才的需求,在課程設置和實踐環節既要面向就業市場的實際需要,強調工程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的培養,更要著眼于學生今后的職業發展規劃,將培養方案和相關領域的執業資格考試內容相結合。
2、完善教學計劃,適當增加實踐教學環節的比例。在工程管理專業教學過程中,實踐性教學環節作為教學環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是檢驗學生掌握和應用所學理論知識的重要手段,也為學生的畢業論文(畢業設計)及畢業后更好地適應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關鍵環節。因此,應結合實際情況,完善教學計劃,合理增加實踐教學環節的比例。
3、改革教學和考核手段,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工程管理專業是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傳統的教學手段已經不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因此,應改革教學和考核手段,采用電化教學、現場教學和案例教學等新型的教學手段,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如針對施工技術,可以采用播放施工錄像或多媒體課件的方式,而對于建設項目管理、建設工程合同管理等課程,可采用案例教學、討論教學、發散思維教學等方式,鼓勵學生積極思考。
4、加強實驗室投入和實習基地建設。應根據辦學定位和學生培養目標,緊密結合課程教學和實踐教學,制定一個經過科學論證的實驗教學條件建設規劃,要加強校內外實習基地的建設。可以嘗試實行校內導師和校外導師相結合的雙導師制。既充分利用社會資源為工程管理專業的教學服務,同時又加強課堂教學和工程實踐之間的雙向聯系,促進工程管理專業辦學水平的提高。
主要參考文獻:
[1]畢雪陽.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國際比較.中國大學教育,2008.9.
隨著我國固定資產投資規模的擴大,社會對工程管理人員的需求量呈現逐年增長的態勢。受多種因素影響,長期以來工程管理人才大都從工科相關專業學生中選拔。但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社會經濟發展,項目的復雜程度和對管理的要求越來越高,因而對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程技術人員自然轉化為項目的管理者已不能滿足現代項目的需求,必須要專門培養掌握工程技術、經濟、管理以及相關法律、法規的工程管理人才[1]。許多高校看到了工程管理專業良好的發展前景,已經或正在籌備開設該專業[2],因此,近年來工程管理專業的發展非常迅猛,工程管理專業辦學規模的迅速擴大和辦學條件的不斷改善,為我國近年來持續發展的工程建設提供了一大批從事工程管理及相關工作的專業人才。由于工程管理專業開設的時間并不長,因此,工程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也一直在進行著。工程管理專業畢業生步入工作崗位后,需通過國家職業資格考試并經注冊取得執業資格方可擔任項目經理、造價工程師等工作。執業資格制度是市場經濟國家對專業技術人員管理的通行做法。目前,我國建設行業已經建立了房地產估價師、監理工程師、造價工程師、建造師等執業資格制度,基本上形成了以教育評估、執業實踐、資格考試、注冊管理、繼續教育和信用檔案為主要內容的管理體系[3]。這對工程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本文結合浙江理工大學工程管理專業的辦學實踐,對工程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模式進行了探討。
二、我校工程管理專業概況
我校自2004年招收第一屆工程管理專業學生,至2009年已招收6屆,共培養學生約600余人。我校工程管理專業設置在建筑工程學院。工程管理專業的大量技術平臺課程主要由土木工程系教師進行教學,而學院其他專業的管理類課程由工程管理系教學;工程管理專業的實驗室能為學院其他專業提供實驗條件,同樣,學院其他實驗室也為工程管理專業服務,達到了資源共享的目的。我校迄今為止共有兩屆畢業生,共210人,其中2008屆95人,2009屆115人。兩屆畢業生的就業情況見圖1。從圖1中可以看出,工程管理專業的主要就業單位為建設單位(包括房地產開發企業)和建設施工單位,共占總畢業生的49.52%,去咨詢單位的畢業生也占一定的比重,12.38%,這說明,咨詢單位等中介機構也是工程管理專業畢業生的就業方向。根據這些數據可以看出,工程管理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單位主要為建設單位(包括房地產開發企業)和施工企業,因此,我校對工程管理專業學生的培養也應該滿足這方面的需要,課程體系也應該做相應的調整,使我們的畢業生更能夠適應市場的需求。
三、工程管理專業培養模式探討
根據以上對社會對工程管理專業人才的需求分析,結合我校工程管理專業畢業生的就業情況以及工程管理行業準入資格考試的要求,制訂了我校工程管理專業教學計劃,并對教學方法和手段進行了一定的改革,以滿足社會及學生的需求。
1.課程體系的設置
根據我校工程管理專業的培養要求并結合實際情況,設置了我校工程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在專業基礎課中,技術平臺課程包括土木工程制圖、工程測量、建筑力學、房屋建筑學、建筑結構、土木工程施工、土木工程材料、土力學及地基與基礎、建筑設備、城市規劃原理、地下工程、建筑設備、道路與橋梁概論等。我校工程管理專業特別重視土木工程技術相關知識的學習,我們一直認為土木工程知識是工程管理專業的根基,而且通過對許多知名高校工程管理專業的調研,都認為土木工程知識對于工程管理專業的畢業生來說是非常關鍵的。因此,我校工程管理專業技術平臺課程所占比重是相當大的。管理平臺課程包括管理學、會計學、運籌學、組織行為學、人力資源管理、財務管理、工程項目管理(一)、工程估價等。經濟平臺課程包括經濟學、工程經濟學、金融與保險、統計學等。法律平臺課程包括經濟法、建設法規等。工程管理專業設兩個方向,分別為工程項目管理方向和房地產經營與管理方向。工程項目管理方向開設建設項目評估、工程項目管理(二)、工程項目信息管理等方向課程。房地產經營與管理方向開設房地產經濟學、房地產估價、房地產市場學、房地產金融等方向課程。工程管理專業實踐類課程包括實驗、課程設計、實習等。從以上課程體系的設置中可以看出,課程基本上涵蓋了建造師、造價工程師、監理工程師、房地產估價師等執業資格考試所需考核的知識點,也就是說學生畢業后基本上能夠適應以上工作,并通過一定時間的實踐,能夠通過考試取得資格并能勝任執業要求。
2.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我校工程管理專業在這幾年的教學實踐中,不斷地對教學方法和手段進行改革和探索,重點是增加學生對工程技術活動中所面臨的實際管理問題的感性認識,具體從以下幾方面來加強:首先增加工程管理的現場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設置了大量的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實驗、課程設計、實習等,并和實際工程相結合,增強學生對知識點的認識和理解。采取走出去(例如教師和學生到企業參加工程預算等實際工作)和引進來(把部分實際項目拿來到學校,教師帶領學生共同完成)模式。通過企業和學校兩個場所進行教學和工程訓練,使學校和企業條件互補,資源共享,逐步建立學校與企業合作培養人才的運行機制。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對實際工程案例的分析。工程管理專業是和實際工程項目緊密相連的專業,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都要注重對實際工程案例的收集、整理和加工,并引入教學中,使學生所直接面對的就是實際工程,并結合專業課課程設計,增強學生解決實際工作的能力。再次,定期舉辦學術講座。定期邀請工程管理方面的專家舉辦講座,并參與高年級學生的研討會,使學生有機會分享工程管理人員的實踐經驗,全面培養工程管理能力。第四,結合建造師、造價工程師、監理工程師、房地產估價師等工程師所需的素質要求,并注重突出工程師素質培養,突出專業技術應用能力的培養,使畢業生具有較強的崗位技術與管理能力。
[關鍵詞]工程管理;全壽命期;系統思維;工程系統分解結構
[中圖分類號]TV0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11X(2012)02-0036-05
一、引言
工程全壽命期管理是近幾十年來我國工程界的關注重點,同時又是全社會的一個重大命題,涉及國家建設的總體指導思想、投資體制、工程建設和運行的各方面,涉及各工程領域和各工程專業以及工程管理等方面的知識。它跳出了傳統的以質量、費用和進度目標為核心,以建設過程為對象,以質量控制、費用控制、進度控制為主要內容的工程管理套路,提出將工程的目標、對象、流程、技術等全部要素在全壽命期的維度上整合管理,力求實現工程全壽命周期整體最優的目標。
筆者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工程全壽命期管理的研究,在過程中深深感到:目前我國的工程界仍然只關注工程的建設問題,忽視工程運行階段的管理,對工程全壽命期的基本規律的認識仍舊十分膚淺,如對工程建成后的健康狀況、工程價值的變化和功能衰退的規律等研究很少,甚至缺乏基本的認識,由此導致了許多非理性的、不科學的,甚至是盲目的工程行為。而造成上述現象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工程管理者缺少工程管理系統思維,沒能從工程全壽命期的角度去全面而深刻地認識工程和工程管理的相關問題。
二、傳統的工程管理思維的局限性
傳統的工程管理思維以工程建設階段為管理重點;以質量、費用和進度目標為核心,并將各目標按照實施階段和主體進行拆分落實;以質量控制、費用控制和進度控制為主要管理內容;以管理方法為主體,重視管理工具的使用,如網絡計劃技術、概預算軟件等。這種現實性的管理思維能夠基本滿足工程建設管理的需要,但是其局限性十分明顯:
1.以建設階段為管理重點形成了以工程建設效率和效益為核心的工程價值觀,容易產生“為建設而建設”的思想,導致不注重工程的運行維護的要求;對工程的認識是近視的,進而忽視運行階段工程的安全、健康和可持續性等問題;對運行階段工程功能和價值的變化規律以及如何促進工程的健康運行和可持續發展的認識嚴重不足,并由此造成工程在運行階段的風險管理,維修和更新改造決策,工程拆除決策等的研究缺失。上述現狀也是造成我國大量工程“短命”的原因之一。
2.傳統的三大目標的包容性有限,沒能反映工程界的新發展與新要求,如各方面滿意、“健康——安全——環境”等。并且,由于工程的價值和效用只有在運行過程中才能體現出來,而傳統的工程管理思維的階段性、局部性,割裂了工程的決策、設計、建設和運行等主要階段的內在聯系,割裂了各階段、各層次目標之間的聯系,造成工程管理組織的分割、組織目標的不一致和組織責任的離散,造成管理過程不連續。工程管理者只是在工程的某階段和某個主體或職能崗位上思考問題,參與者只注重局部利益,甚至為了達到局部優化而放棄或背棄了工程全壽命期的目標和準則,使工程的整體價值降低,無法實現工程全壽命期的總體目標。
3.這種面向工程建設管理和控制的思維模式導致近幾十年來工程管理領域的主要研究和應用都僅僅面向建設階段,定位于滿足單一管理者、單一管理職能、單一工程專業。這種定位出自于人們對工程問題研究和解決的需要,使成果有明確的要求和很強的應用性。但視角較低,沒能站在更高的層次上、用更長的時間跨度和更大的系統性思考、分析和解決工程問題,與工程有如此長的使用時間、承擔如此之大的歷史責任和社會責任不相符合。
三、工程管理系統思維的概念
正是由于工程管理承擔著實現工程全壽命期的整體最優,確保工程更符合現代社會的需要,并引領整個工程界的價值觀的重大責任,因此,必須立足更高的角度、更大的視野、更長的時間跨度和更廣的系統思考以分析和解決工程問題,必須具有更高層次的思維。
系統思維(System Thinking)最早由切克蘭德在著名的《Systems Thinking,Systems Practice》中明確提出,強調把握研究對象的整體性,強調把思維成果系統化,具有形式多、運用廣、創造性強的特點。工程管理系統思維(Engineering Management SystemThinking)是在工程管理的過程中,將工程作為一類特殊系統,根據不同類別工程的系統特征,從工程系統整體出發,面向工程全壽命期的系統過程,著眼于工程系統的整體與部分、部分與部分、系統與環境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將工程作為多方面聯系的動態整體來加以集成管理,以期獲得工程系統全壽命期整體目標最優的科學的管理思維方式。
工程管理系統思維是一種面向工程由構思到終結的全壽命期的系統過程(圖1)的思維方式:工程管理系統思維始終將工程作為一個開放系統,充分考慮內外部要素在全壽命期各階段的聯系和相互作用,研究系統要素、結構和環境的動態性、發展性和變化性,并試圖揭示工程系統全壽命期動態變化的機理和發展規律。
工程管理系統思維強調在進行工程系統整體特性與各子系統特性的差異和關聯分析的基礎上,從工程系統目標的一致性、結構的合理性和功能的整體性三方面人手,通過貫穿工程全壽命期系統過程的管理活動實現工程全壽命期整體優化的總體目標。因此,工程管理系統思維是按照工程系統及各子系統的目標、聯系、結構、功能及其全壽命期動態變化規律進行的科學思維方式,是系統思維在工程管理領域的繼承和發展,是貫穿工程全壽命期的最重要思維方式和研究工具。
四、工程管理系統思維下的工程全壽命期管理
(一)工程全壽命期系統分析
在工程管理系統思維模式下,工程是人類為了認識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應用現代科學和工程技術創造的,具有一定功能或價值的人造系統。它通常由在一定空間上的建筑物、構筑物、設備系統、軟件系統等構成,并可用一定的功能(如產品產量或服務能力)要求、工程量、質量、技術標準等指標表達。工程處于一定的自然、經濟、社會、人文和信息環境下,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上建設和運行,是一個開放的系統,與系統環境之間存在著許多交互(圖2)。
系統環境是工程系統的邊界條件,指在全壽命期中對工程系統產生影響的所有外部因素的總和。任何工程系統都存在于一定的系統環境中。在工程全壽命期中,一方面,工程系統需要系統環境提供各種資源,包括土地、原材料、勞動力乃至工程文化等,這些輸入是工程系統存在和運行的前提和保證;另一方面,工程系統通過向外界輸出產品或服務以滿足人類需求的同時,也產生了廢棄物等不利影響,還可通過工程價值觀等無形輸出影響著系統環境。
(二)工程全壽命期管理的系統架構
工程全壽命期管理是在傳統的工程管理理論和方法的基礎上,以工程的策劃決策、規劃設計、建設施工、運行維護和后期處理為對象的全過程管理,是從一個全新的高度和廣度建立的工程管理系統架構(圖3)。工程全壽命期管理在對工程系統全壽命期的基本規律進行研究和把握的基礎上,提出工程全壽命期的目標體系及相應的實現方式,最終通過與工程專業技術系統創新、工程系統集成創新和工程管理實踐創新緊密結合,成為推動工程進步與發展的源動力。工程全壽命期管理主要包含兩方面的涵義:
1.工程壽命期內各階段的管理工作。按照工程壽命期階段劃分,工程管理可分為前期策劃管理、工程建設管理、工程運行管理和工程善后管理;從管理內容上分析,工程全壽命期管理包括工程決策管理、工程投融資管理、工程項目管理、工程造價管理、工程合同管理、工程技術管理、工程質量管理、工程運行維護和健康管理等。
2.基于工程全壽命期的管理理念、理論和方法。工程全壽命期理念是指在工程的任何一個階段的工作(包括技術和管理工作)中都要立足于工程的全壽命期,不僅注重建設期,更注重工程的運行階段。在實施工程全壽命期管理的過程中,始終以工程全壽命期整體最優作為管理目標,在保證工程全壽命期的安全可靠和高效運行的前提下,注重資源節約、費用優化、與環境協調、健康和可持續發展的高層次目標。工程全壽命期管理以集成為重要手段,把工程全壽命期的各個階段的全過程作為一個整體統一管理,形成具有連續性和系統性的集成管理系統,最終實現工程全壽命期的整體效率和效益的最優,使工程在全壽命期中都經得住社會和歷史的考驗。
在工程系統全壽命期基本規律研究層面,工程管理系統思維主要體現為哲學思維,表現為從全壽命期的角度探索工程系統的規律,對工程全壽命期的系統要素、環境、過程以及工程全壽命期的價值、代價、健康等問題的研究。在工程全壽命期的目標體系層面,工程管理系統思維中的理性思維發揮著重要作用,其從全壽命期的角度提出成功工程的要求,構建工程全壽命期的價值標準。在工程全壽命期管理的實現層面,現實思維發揮著更大的作用,重點是通過各種管理理論和方法的綜合運用,全面實現工程全壽命期管理的目標。
綜上所述,與傳統的工程管理相比,工程全壽命期管理面向工程全壽命期的系統過程,從工程系統總體出發,超越了工程的階段性和工程的具體專業,并且通過構建集成化的工程管理系統,整合了工程相關者各方乃至整個社會的責、權、利,超越了工程中的利益主體角色和具體的工程管理職能。因此,工程全壽命期管理是現代工程管理理論和方法發展的產物,它將工程管理的理論和實踐提高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
(三)工程全壽命期管理的協調
工程全壽命期管理是涉及多階段、多主體、多要素、多專業的“大”管理,更是“超”管理。因此,如何協調錯綜復雜的系統內外部關系對實現工程全壽命期管理的總體目標尤為重要。而工程管理系統思維所強調的在系統差異和關聯分析的基礎上,以滿足工程系統目標的一致性、結構的合理性和功能的整體性為抓手的工程全壽命期整體協調優化的思路,能夠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
1.目標的一致性協調。不同的工程系統雖然組成部分不同,但都服務于工程的總體功能。通過將各組成部分的目標統一于全壽命期的總體目標,能夠為后續的結構和功能的協調提供前提保證。
2.結構的合理性協調。在目標協調一致的基礎上,協調各部分和整體與系統環境間的相互關聯,互相依賴與互相制約的關系,通過改善工程系統結構的合理性,減少內部界面之間的障礙,使之形成能夠高效率運行的工程系統整體。
3.功能的整體性協調。在保證工程運行所需要的功能完整性的前提下,實現內部各部分的空間大小和產出能力均衡,做到功能搭配合理,既不殘缺,也不冗余,最終實現局部功能與整體功能的協調與平衡。
五、工程管理系統思維的實現工具——工程系統分解結構
(一)工程系統分解結構的基本理論
工程是具有一定系統結構的綜合體,表現為由在規劃和圖紙范圍內的許多分部組合而成。任何工程都可以進行結構分解。工程系統結構分解是指運用工程管理系統思維,在工程系統分析的基礎上,按功能和專業(技術)系統將工程系統分解為一定細度的工程子系統而形成的樹狀結構,即工程系統分解結構(Engineering Breakdown Structure,EBS)。實踐證明,工程系統分解結構是工程全壽命期管理的基礎性工作之一,必須遵守整體性、系統性和可追溯性的原則,必須體現工程系統和工程專業工作的特點。
工程系統分解結構可分為功能面和專業子系統兩個層面(圖4)。工程布置在一定的空間上,是由許多空間分部組合起來的綜合體。這些分部也有一定的功能,被稱為功能面。例如,大學校區由教學樓、圖書館、宿舍樓、實驗樓、體育館等功能面組成。每個功能面是由若干具有一定功能的專業子系統構成的。教學樓提供教學功能,它包括建筑、結構、給排水、供電、消防、通風、通信、智能化等專業子系統。功能面能夠獨立工作,而專業子系統不能獨立存在,必須通過系統集成以組合成功能面而發揮整體功能。
工程系統分解過程中,通過提取工程的所有專業子系統,可得到該工程所包含工程專業的體系,如地鐵工程包括四十幾個專業子系統。實踐中,設計圖紙和規范的分類,設計和施工小組的劃分都與專業子系統密切相關。同時,各個專業子系統在工程系統中具有的不同作用決定了各專業學科在工程的學科集群中,以及在工程設計和施工中的各自地位和相互的內在聯系。
(二)工程系統分解結構在工程全壽命期管理中的作用
工程系統分解結構能夠實現工程規劃、設計、施工、運行的全過程一體化管理,是工程管理系統思維在工程全壽命期管理中的實現工具,在工程設計、計劃、全壽命期費用管理,全壽命期信息管理及組織管理中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1.工程系統分解結構能夠保證工程管理的工作內容和方案成果的系統性和完備性。通過基于工程系統分解結構的工程系統分析能夠明確工程的組成,從而更好地把握整個工程,方便工程管理者觀察、了解和控制整個工程實施和運行過程。
2.工程系統分解結構是工程規劃和設計的依據。工程規劃實質上是對工程系統分解結構范圍內的各個功能區和專業子系統的定位、總體描述和在紅線范圍內的布置,而工程設計就是對各個專業子系統的技術說明。
3.工程系統分解結構是工作分解結構(WorkBreakdown Structure,WBS)的基礎。在工程系統分解結構基礎上,考慮工程建設過程各個階段應完成的工作可得到工作分解結構。而工作分解結構確定了工程的范圍,又是工程各個職能管理的基礎,適用于工程管理全過程。例如工期計劃、成本計劃、資源計劃、采購計劃等的編制以及工程合同體系都是在工作分解結構上進行的。
4.工程系統分解結構是工程專業分工和建立工程管理組織責任體系的依據。例如大型工程通常按照功能面進行分期建設以及劃分施工標段,工程設計按照專業子系統劃分小組或分配專業人員,工程施工按照專業子系統劃分分包商、供應商或者工程小絹。
5.工程系統分解結構是工程運行維護管理的依據。工程運行是各功能面和專業子系統共同作用的結果,則運行維護和工程健康管理的對象也是各功能面和專業子系統。
6.工程系統分解結構是工程全壽命期費用和信息管理的共同基礎。工程全壽命期費用和信息分解結構體系都是在工程系統結構分解的基礎上,將工程的各個階段的費用和信息進行分解、整合,建立各專業子系統和全壽命期費用和信息之間的映射關系,進而得到各個專業子系統的費用和信息結構矩陣,為現代工程全壽命期管理提供強大的基礎支撐平臺。以某變電站工程為例,其各工程系統分解結構和全壽命期費用結構的映射矩陣模型如圖6所示。
六、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