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區域經濟一體化案例

區域經濟一體化案例精品(七篇)

時間:2023-07-16 08:23:0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區域經濟一體化案例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區域經濟一體化案例

篇(1)

關鍵詞:區域經濟一體化,大中華自由貿易區,制度安排

近些年來,世界經濟的一個發展趨勢是經濟全球化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趨勢不斷增強,二者并行不悖。在歐洲,以歐盟為核心的大歐洲經濟一體化將達到一個新境界,歐盟將變成擁有至少30個成員、占全球GDP40%、占全球貿易50%的最大經濟體;在美洲,以北美自由貿易區為核心,將發展成為有至少15個國家參加的美洲自由貿易區;在非洲,以南部非洲經濟與貨幣聯盟為基礎的一體化安排將會進一步實施;在南亞,南亞區域合作聯盟將會加快建立與實現自由貿易區方案;在東亞,日本、韓國都將更積極地參與簽署若干個自由貿易協議,建立自由貿易區。

作為政治大國和經濟大國,無論是從全球戰略還是地區戰略的角度,中國都需要建立以自身為核心的區域經濟一體化戰略。香港、澳門、臺灣是中國的三個單獨關稅區,又是互為重要的貿易與投資伙伴。兩岸四方建立自由貿易區即“大中華自由貿易區”是兩岸四地經濟繁榮與發展的需要,是順應歷史潮流的舉措,也是新世紀“一國兩制”的新發展。

一、區域經濟合作對中國的意義

1、促進對外貿易的發展。區域經濟合作意味著成員國內部貿易壁壘的降低或取消,使得貿易環境相對于非成員國而言變得更為有利,有力推進了區域內貿易的發展。

2、獲取規模經濟和競爭的福利效應。生產上的“規模經濟”主要表現在工業產品雙向貿易的增長上。統一市場的建立為現代化工業擴大生產、享受規模經濟提供了可能性。生產能力的充分運用,不僅可以增加產出,還可以降低成本和市場價格,使生產者和消費者同時受益,而且在統一大市場下,還可以避免各國企業規模的擴大可能產生的壟斷。另外,在本國市場有限需求的限制下,企業規模的發展一方面會有“規模經濟”,另一方面會使企業數目減少、競爭程度降低而失去部分經濟效益。統一大市場的建立,不僅提高了部分企業的經濟規模,而且提高了整個市場的競爭程度,提高了整個統一市場的經濟效益。

3、規避經濟全球化帶來的風險。經濟全球化是一個有利于全球福利增進的過程,因為經濟全球化擴大了世界市場的規模,促進了國際分工和國際競爭,從而使得所有參與經濟全球化的國家可以在更大范圍的國際分工與貿易中獲利。但是,在現實經濟生活中,經濟全球化是一個自發的市場機制起作用的過程,不僅具有隨機性,而且其作用的結果往往是強者獲利、弱者受損。因此,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進程中風險是很難規避的。而區域經濟一體化則是一個國家起著主導作用的進程,在國家作用下,一體化的區域經濟把全球市場內部化為區域市場,有效地降低了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的搜尋成本,也降低了交易成本和違約風險。

4、有利于地區安全和多極世界的建立。區域一體化的國家,在國際事務中出于共同的利益,以共同的聲音和共同立場一致對外,增強了談判地位和綜合實力,有利于地區安全和多極世界的建立。

5、加速企業的重新組合,提高競爭能力。由于區域經濟一體化創造了相對自由的貿易環境,給區域內企業提供了重新組織和提高競爭能力的機會和客觀條件。因為勞動力和資本等生產要素可以在更廣泛的區域內獲得,商品可以在更廣闊的市場低壁壘或無壁壘的銷售,有利于企業降低成本,擴大規模,改善組織結構,從而提高了企業的競爭能力。

一般來說,只有區域貿易成員間的貿易才能達到一個較高水平,區域一體化才會成為現實的需要。如歐盟經過近50年的努力,其區域貿易占全部貿易的比重達到了60%以上,除此之外,北美自由貿易區成員域內貿易已經超過45%,也就是說,在事實上,兩岸四地的貿易一體化已經達到較高水平,我們需共同承認這種經濟發展的客觀現實,順乎民意,尊重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并輔之以必要的制度安排,以促進兩岸四地共同的經濟與貿易繁榮。

建立大中華自由貿易區,要從以下經濟理論和法律據角度這兩方面分析,

二、區域經濟一體化理論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全球范圍的區域經濟一體化迅速發展。據WTO統計,迄今世界已簽訂120多個區域自由貿易協定。截至2002年3月1日,正在實施的區域貿易一體化中,絕大多數是自由貿易協議,占所有區域貿易安排的72%,共有175個,關稅同盟22個,占9%,服務貿易協議及部分授權條款實施的區域貿易一體化共46個,占總區域貿易一體化的19%,其中除貨物外,還涉及服務貿易的有17個自由貿易協議和1個關稅同盟安排。目前,除中國的三個單獨關稅區香港、澳門、中國臺灣省尚未正式簽署區域貿易一體化之外,WTO的每個成員均至少參加了一個區域貿易一體化組織,多者則達30個以上,區域貿易一體化遍布各大洲和地區。

那么為什么要區域化?除了出于外交政策和國家安全方面的考慮外,其背后的驅動力主要出于各國經濟上的考慮。

首先,一部分國家由于歷史淵源和地理上的便利以及文化上的相似性,往往在外貿政策上發出同樣的聲音,這些想法相似的國家可能會在開放貿易方面比大部分成員走的更遠,因此具有相似的稟賦和人均收入的國家之間產業內部貿易水平很高,這些國家傳統上傾向于形成區域一體化協議。與區域一體化協議有關的總的調整代價會比在多邊貿易談判的情況下小得多,因為這類國家的貿易主要是中間產品和品種相異的同類產品。大多數成功的區域一體化協議——歐盟、歐洲共同體以及北美自由貿易區,成員國之間無論是貨物貿易還是服務貿易,其產業內部貿易水平都很高。其次,區域一體化協議是一些國家增強其市場影響力或者規避GATT關于非歧視性要求的一種手段。實際上,如果區域一體化協議使不同經濟體進行融合,并且在這一過程中不對非成員提高貿易壁壘的話,區域一體化協議將會給世界帶來好處。也就是說在利己的同時不損人。再次,尋求區域一體化協議的另一經濟動機是將其作為一種鎖定貿易自由化或制度改革進程的機制。另外還有一個因素不能忽略,那就是為了保障市場準入。因為即便是在一體化水平最低的自由貿易區階段,成員國之間彼此消除了各種貿易限制。

三、WTO對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定義及主要規定

WTO與GATT對區域經濟一體化是持肯定態度的。關貿總協定認為區域經濟一體化有利于促進區域內貿易自由化,并對世界經濟一體化和全球貿易自由化是有好處的。WTO的“最惠國待遇(MFN)”原則,其主要目的是避免一成員片面實施貿易措施而導致不公平貿易的產生,另一方面是為了避免各國利用區域組織之名,造成區域組織與個別國家的對抗。但GATT第二十四條是WTO最惠國待遇原則的例外,它規范和肯定了區域貿易組織的存在。WTO總理事會于1996年2月成立了區域貿易協議委員會(CommitteeonRegionalTradeAgreements,CRTA),賦與該委員會審理各國所提出有關區域貿易協議的申請,并制訂一個可供依循的標準模式,評估區域貿易協議對多邊體制所造成的影響。《1994年關貿總協定》第二十四條和《關于解釋<1994年關貿總協定>第二十四條的諒解》及《服務貿易總協定》第5條對成立區域貿易組織(主要分為關稅同盟和自由貿易區兩種類型)的定義、目的、涵蓋范圍、過渡期、結果及審議等做了明確規定。

(1)定義。根據關貿總協定第二十四條“關稅同盟和自由貿易區”第8項規定:關稅同盟應理解為以一個單獨關稅領土代替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關稅領土。區內成員實質上取消關稅或其他貿易限制,實質上實施同一關稅或其他貿易規章。自由貿易區應理解為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關稅領土所組成的集團,對原產于這些組成領土的產品的貿易,已實質上取消關稅或其他貿易限制的集團。自由貿易區有兩個特點,一方面,在該集團內成員相互之間取消關稅或其他貿易限制;另一方面,各個成員又各自獨立地保留自己的對外貿易政策,尤其是關稅政策,所以,有人把自由貿易區稱為半關稅同盟。關貿總協定第二十四條第4款說明了總協定對建立關稅同盟和自由貿易區的態度:通過自愿簽訂協定發展各國之間經濟的一體化,以擴大貿易的自由化是有好處的。締約各國(方)還認為,建立關稅同盟和自由貿易區的目的,應為便利組成同盟或自由貿易區的各領土之間的貿易,但不得提高對其他締約方與這些領土之間進行的貿易壁壘。

(2)成立的目的。GATT第24條第4項規定:“關稅同盟或自由貿易區的目的應是為便利成員領土之間的貿易,而非提高其他成員與此區域性組織之間的貿易壁壘”。“參加方應在最大限度內避免對其他WTO成員的貿易造成不利影響”。GATS亦規定:區域化服務貿易的目的,必須是為了促進成員國之間的貿易,而非在提高對外服務貿易的整體貿易障礙。

(3)涵蓋范圍。區域性貿易組織必須實質上涵蓋所有的貿易范圍(substantiallyallthetrade,SAT)。GATT第二十四條第8項第(A)款規定,不論為關稅同盟或自由貿易區,其構成成員之間實質上取消關稅或其他貿易限制。本項規定的目的是避免發生“并非真正要在區域之內實施自由貿易,而只欲就某些特定產品形成優惠待遇,以排斥或限制其它國家產品進入其市場,從而形成區域壁壘現象(RegionalBlock)”。

(4)過渡期。不論是關稅同盟還是自由貿易區,若不是立即成立,而是經過一段期間逐步完成,則應在合理期限內完成。GATT第二十四條第5項第(C)款規定,簽訂任何“過渡性協議”(aninterimagreement,即最終將形成關稅同盟或自由貿易區協議),應將形成關稅同盟及自由貿易區的時間表及計劃包括在內,其時間應不超過合理的長度。《關于解釋<1994年關貿總協定>第二十四條的諒解》規定,只有在例外情形下(exceptionalcases)下,“合理時間”才可超過十年;倘若過渡性協議締約國的WTO成員認為十年并不足夠時,則其應向貨物貿易理事會提出其需要較長期間的充分理由。

(5)協議結果。GATT第二十四條第5項第(A)款規定,關稅同盟或自由貿易區對非區內成員的關稅或其它貿易限制在整體上不得高于未成立關稅同盟或自由貿易區前之關稅或其它貿易限制。

(6)審查程序。GATT第二十四條第7項規定,WTO會員欲簽署關稅同盟或自由貿易區及過渡協議時,應立即通知貨物貿易理事會,并由貨物貿易理事會交由區域貿易協議委員會進行審查,并提出報告,送交貨物貿易理事會采納。

(7)對受影響的區外成員的補償。GATT第二十四條第6項規定,在符合第二十四條第5項(A)款前提下,若成員方為成立關稅同盟而必須提高關稅,而此項提高并不符合GATT第二條(減讓表)規定的,則必須適用GATT第二十八的條所規定的“調整關稅時對受影響國家的補償”。《關于解釋<1994年關貿總協定>第二十四條的諒解》第五項規定的補償形式為:調低其它關稅類別的關稅。如果不被接受,雙方應繼續談判;若在合理期間仍無法達成協議,關稅同盟有必要進行修改或撤回其減讓。

由此我們得知,相對于內部成員來說,關稅同盟和自由貿易區對其他WTO成員實行貿易歧視。但關稅同盟和自由貿易區成員之間取消貿易壁壘畢竟是朝著完全的貿易自由化邁進。國際貿易理論基礎知識告訴我們,經濟全球化及世貿組織所推行的貿易自由化最終會使世界范圍內的資源得到最優的配置,這也決定了世界經濟發展的客觀趨勢是最終實現經濟全球化。但人類幾千年以來就存在的政治、文化、宗教、民族等方面的差異性和資源稟賦的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都不是旦夕之間就能消除的。區域經濟一體化是經濟全球化的一種表現形式和必經的發展階段,是走向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一個臺階。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顯著特點是對內自由對外保護。因此對于區域經濟集團來說,自由貿易和保護貿易是一對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既相互斗爭又相互促進的矛盾體。但應當注意的是區域經濟一體化是在世貿組織的框架下發展起來的。世貿組織第24款允許區域貿易協定作為一個特例存在,條件是它在促進區域內貿易流動的同時不得提高對外部世界的壁壘,即區域貿易協定應該補充而不是威脅多邊貿易體系。也就是世貿組織允許在堅持非歧視原則的同時,允許區域貿易協定的存在。世貿組織對貿易協定的認同為區域貿易協定的擴展提供了極大的制度空間。同時由于世貿組織無法滿足一部分國家在開放貿易方面的需求,從而導致一些國家致力于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的建立和發展。因為他們在多邊談判中無法達成的協議卻在雙邊或諸邊談判中取得成功,許多貿易自由化措施都是首先在區域一體化內部實現的。可以說,區域經濟一體化與經濟全球化殊途同歸

四、中國區域經濟一體化戰略構想

(一)模式選擇

區域一體化協議(RIAs)根據一體化程度可能會有幾種形式:在自由貿易區中(FTA)中,成員國之間消除了貿易限制,但各成員均對區外成員保持各自的關稅結構;關稅同盟是具有共同對外貿易政策的自由貿易區;共同市場是一種允許生產要素自由流動的關稅同盟;經濟同盟則是一種成員在一定程度上統一了經濟政策的共同市場;而貨幣同盟是采用統一貨幣的共同市場或經濟同盟。就目前,在WTO協議中,GATT第24條規定了關稅同盟和自由貿易區例外,

關稅同盟與自由貿易區都是在一定范圍內對關稅事務進行合作的地區經濟組織,兩者的區別在于關稅合作的范圍與程度有所不同。關稅同盟是一些彼此之間實行自由貿易的國家對世界其他國家或地區實行共同關稅壁壘的財政合作形式。在關稅同盟下,某一成員國對來自其他成員國的進口商品,減征或免征進口關稅,而對來自非成員國的進口商品按共同制定的統一對外稅率征收進口關稅。在自由貿易區下,各成員國相互減征或免征進口關稅,但對非成員國的商品則分別按各自規定的稅率征稅,各成員國沒有共同的外貿政策,各自按本國的具體情況決定本國對非成員國的貿易政策與關稅稅率。顯然,相比之下,關稅同盟成員國對整個組織所承擔的義務和所受的約束范圍比自由貿易區要大。

因此,就我國目前的經濟發展水平來看,顯然建立自由貿易區比較切合實際,也更易行。應該采取有層次分步奏的方式,逐步過渡到高層次的一體化水平上。首先建立類似于內地與香港澳門“更緊密經貿關系安排”即CEPA(closerEconomicRelationsArrangement),使兩岸四地彼此之間消除貿易壁壘,之后隨著彼此間經濟聯系的不斷增強和“一國兩制”不斷深化,四方的關系可以升級為關稅同盟,最終發展為完全的經濟共同體(CompleteEconomicIntegration)。

(二)制度安排

兩岸四方的經濟聯系、要素流動日益密切,但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日益深層次的經濟融合并沒有產生兩岸四方間重大的協定和經濟一體化的制度安排,而且兩岸之間的經貿關系一直是在臺灣當局各種政策限制和阻力下實現的。

換言之,如無政治障礙,兩岸四方現實的經濟一體化將會發展到更高層次。尤其是對內地和臺灣來說,其一體化的特點在于它是繞過政治障礙“自然”形成的。其隱含的意義之一就是,當政治壁壘拆除工作邁出一小步,由于經濟關聯的相互作用而引致的經濟聯系和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將邁出一大步。

從前文的分析中可得出,兩岸四方經濟一體化是兩岸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是受經濟利益所驅動的不可阻擋的潮流。但是隨著兩岸經濟一體化的深化發展,以及國際經濟環境和格局的變動,兩岸四方自發形成的經濟融合正在呼喚兩岸高層次的制度安排,以為其持續深化發展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全球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迅猛發展對兩岸四方都是挑戰和壓力,兩岸四方應意識到強化業已形成的利益共同體的緊迫性。因而,順應經濟發展規律,推動兩岸四方經濟一體化,制定適當的制度安排,是兩岸四方最現實的選擇。

制度安排是四方經濟向高層次多方位融合的關鍵。兩岸四方的經濟聯系、要素流動日益密切,但其經濟合作內容主要是外向型的產業,其結構和布局特點是港澳臺地區的生產化解和資金、技術等要素通過不斷轉移的方式擴散到華南地區,在兩岸四地之間形成了一個世界上出口量最高的制造業加工基地。但由于缺乏政府間的正式安排和高層協調,其合作性不穩定,難以全面發揮區域合作的競爭優勢,影響到四地高層次運作和進一步的經濟融合。如何進一步深化兩岸四地間已具雛形的產業互補和分工體系,使更多的經濟資源納入到區域合作中來,加快區域間生產要素的流動,在更大范圍內進行生產、服務、創新為一體的經濟整合,制度安排成為其中的關鍵。

參考文獻:

1、伯納德。霍克曼邁克爾。考斯泰基《世界貿易體制的政治經濟學》,法律出版社,1999.1。

2、黃東黎《國際貿易法經濟理論法律案例》,法律出版社2003.8。

篇(2)

教學實踐表明,專題式教學在《國際貿易》課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這是因為專題式教學法有以下主要優勢:(一)有利于學生加深對國際貿易理論的理解。國際分工理論部分強調古典成本理論和新古典要素稟賦理論,未突出當代國際貿易理論。大多數同學對現代國際貿易理論缺乏了解或一知半解。學生通過自己閱讀文獻、組織研究討論,以及運用模型分析現實問題,加深了對枯燥理論的理解,并能運用理論模型解釋現實現象。可以利用專題式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對一些重點、熱點、難點問題作專題研究、分析、討論,豐富學生的知識,提高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教學更加結合實際。(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綜合運用國際貿易基本知識的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多數由于缺乏主動性的學習,答辯時寫論文只是為了應付,造成結果基本上是復制粘貼而成,而非憑興趣認真寫成,這與上課的學習態度及教學方法和內容有一定關系。(三)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通過網絡等各種渠道獵取最新的國際貿易知識。比如,教材對于區域經濟一體化未突出目前的一些新內容,如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CEPA、歐盟東擴的內容、有些國家如美國參加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最新情況、中國正在積極籌備參加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最新情況。對WTO的具體協議的教材未涉及,面對這種教材滯后的問題,學生可以通過各種網絡等各種渠道如商務部很多服務網,國際商會、世界貿易組織、世界海關組織、我國商務部、海關總署、質檢總局等組織和部門的網站,學生可以從中知道中國與他國的區域一體化的發展情況,中國外資的利用情況等,讓學生去進一步了解相關內容,加深對課堂講授知識的理解;還有WTO等英文網站,都是學生了解國際貿易知識的窗口。(四)有利于理論聯系實際。專題式教學法注重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分析解決現實中的國際經貿問題。學生通過收集資料,對案例有了深刻的理解;通過對所收集資料的深入分析,在掌握經典理論的基礎上,更能深刻地理解其實踐意義;在師生相互交流過程中,可以鍛煉學生綜合運用理論知識來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專題式教學方法在國際貿易課程中的實施

專題式教學方法具體實施主要包括:專題教學課程體系的設計、專題教學課程內容的設計、專題教學方法的設計、專題教學手段與考核評價方式五個內容。下面筆者結合“國際貿易”課程教學實際情況,作具體闡述。第一,以課程體系為主線,抓好專題化設計。為保證授課的實效性和針對性,要根據課時的要求、學生的需要,確定教學內容的總體框架,在凸現知識體系的科學性和完整性的同時,抓住教學的重點、難點,反映熱點,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將要講授的內容融合到幾個專題的理論框架中。所以,根據學生對專業課掌握情況,我們對該課進行了調整、充實和優化,《國際貿易》課程的內容豐富,章節較多。根據知識點的內在聯系和相對獨立性,把教學內容劃分為國際貿易發展史、國際貿易理論、國際分工、世界市場、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國際貿易政策與措施、經濟一體化與全球化、世界貿易組織、國際貿易發展戰略等8個專題,這些專題涵蓋了該課程的所有主要內容。在這8個專題下,又根據每個專題具體內容、結合國際貿易發展的熱點內容設立了一些子專題……比如在經濟一體化與全球化專題下又設計了幾個子專題,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亞太經合組織、CEPA、歐盟東擴的內容、中國已經參加的和正在積極籌備參加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最新情況。這些專題的設立,一方面深化了教材內容,拓展了學生對該問題的認識深度,同時又對其進行延伸和拓展,使這門課的內容在變薄、變精的同時,又厚重了。第二,站在學科的前沿,充實和更新教學內容。實施專題式教學對任課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師應當具有廣博的知識、深厚的理論功底,且善于吸收新知識、新觀念,而且教師要有較高的研究水平和高度的歸納、整理、概括、抽象能力。教師應該增加對國際貿易新理論的講解,增加對各國如中國、美國與他國建立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的講解,對WTO協定及WTO動態的了解。教師應根據時政熱點來適當調整教學重點。教師應隨時關注國際經貿發展動態,并及時把這些內容充實在自己的課堂教學中,并能用已經學過的理論來對所發生的經貿現象進行比較詳細的分析。如用“經濟新聞播報”的形式引導學生關注經濟焦點問題,結合教學內容指導學生分析原因,找出對策。如,中美經貿戰略對話、反傾銷問題、貿易摩擦問題、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問題、金融危機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影響,等等。第三,針對不同的專題,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多使用案例教學法、現場教學法和辯論法、討論法。通過這些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有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口頭表達能力、研究能力、學生的集體意識和協作精神,鍛煉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具體應根據不同專題的特點,確定不同的講授方式,如國際貿易發展史、國際貿易理論專題這兩個專題理論性、知識性較強,相對較為枯燥,如果直接講授,學生難以理解。我們事先布置學生閱讀一些文獻、書籍,教師在課堂上與學生討論閱讀內容,并進行重點講解。古典的和新古典的國際貿易理論模型比較抽象,授課中教師應對各個模型作對比分析,同時補充當代最新國際貿易理論。國際分工和世界市場專題,這兩個專題與實踐結合較緊密,因此在講授基本理論的同時,要求學生利用網絡等資源搜集國際分工和世界市場的新情況,并進行討論。例如,結合當前中國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歐美是董事會,印度是辦公室,中國是世界工廠”,讓學生展開討論,引導學生思考自由貿易理論的局限性。國際貿易政策與措施專題,國際貿易發展迅速,新的政策不斷出現,教材滯后現象突出。因此,教師應關注時事,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如技術性貿易壁壘、反傾銷問題、保障措施等用案例進行教學,同時請同學們分成小組分析討論,作為成績記錄,給學生學習的動力。經濟一體化與全球化、世界貿易組織專題,采用“專題報告互動教學法”授課。做法是:a、把學生分成幾組;b、課堂上安排各小組做專題報告;c、同學和教師對專題報告涉及的內容進行互動性提問,同時闡述各自的觀點或互相補充;d、最后對專題內容進行重點概括、總結。這種教學方法能夠促進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第四,采用新穎和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教學手段上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將枯燥的理論知識通過生動形象的多媒體音畫形式表達出來,增加課堂信息量,使授課內容變得生動、豐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第五,改革考試制度,鼓勵學生和參與課題,切實提高學生論文寫作能力,以免流于形式。其考核方法有:布置作業或進行專題研討,每位學生事前都要準備好發言提綱;出小專題寫短小案例,尋求解決良策;結合課程內容和現實問題,自行擇題,撰寫論文。這種方法可以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和撰寫文章的能力,這正是大學生畢業和未來發展應該具備的能力之一。

三、教學效果

篇(3)

【關鍵詞】區域經濟 前瞻性 報道

21世紀將是區域經濟飛速發展的世紀,城市圈或城市群將成為新一輪中國經濟增長的“火車頭”或“航空母艦”。區域經濟決策是一種著眼全局和未來發展趨勢的戰略性思考,前瞻性是謀劃區域經濟發展的一個基本特性,也是提升區域經濟報道價值的必然要求。

新世紀以來,安徽提出并實施了促進積極參與泛長三角分工合作、合蕪蚌自主創新產業示范區、合肥經濟圈、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皖北城市群等發展區域經濟的一系列重大舉措。《江淮時報》在展現區域經濟一體化格局新氣象的同時,剖析一體化進程中的問題,探討未來發展方向,體現了對區域經濟發展報道的前瞻性。下面以《江淮時報》“關注合肥經濟圈”專欄為例,提出對區域經濟前瞻性報道的思考。

一、研究區域經濟體現前瞻性

區域經濟是在一定區域內經濟發展的內部因素與外部條件相互作用而產生的生產綜合體。每一個區域的經濟發展都受到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和技術經濟政策等因素的制約。水分、熱量、光照、土地和災害等自然條件都影響著區域經濟的發展;在一定的生產力發展水平條件下,區域經濟的發展程度還受投入的資金、技術和勞動等因素的制約;技術經濟政策對于特定區域經濟的發展也有重大影響。

任何一個國家地區的經濟的騰飛,都有兩個顯著的特征:一個是有區域經濟增長極的形成,另一個是有重大產業增長點的形成。從國外的發展情況來看,發達國家一直都很重視本國的區域經濟發展。比如,日本是對都市圈內部聯系研究最多、最深入的國家,從都市圈構造理論最終轉化為都市經濟圈模式,其經濟圈已經成為國家和城市社會經濟發展的主體之一。縱觀發達國家,每一國都有一個強力的都市圈,并且它還成為一國最為核心的產業支撐。比如美國的大紐約區,其核心產業就是以國際金融為核心的現代服務業,五大湖區的核心產業則是現代制造業,而舊金山,其核心產業是高科技信息產業。

安徽省第八次黨代會明確提出了建設以合肥為中心的省會經濟圈。根據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省發改委制訂了“十一五”規劃。合肥市政協和社科院2007出版了《中國省會經濟圈藍皮書:合肥-六安-巢湖發展報告》,2009年又出版了《中國省會經濟圈藍皮書:合肥-六安-巢湖-淮南及桐城發展報告》,在全國產生了極大的反響。2009年8月,安徽省委、省政府出臺《關于加快合肥經濟圈建設的若干意見》,將省會經濟圈正式命名為合肥經濟圈。目前《中國省會經濟圈藍皮書――合肥經濟圈發展報告NO3 2010》正在調研和編制當中。在此過程中,《江淮時報》兩次開辟“關注合肥經濟圈”專欄,跟蹤報道合肥經濟圈的研究和實踐成果。

二、側重前瞻性產生社會影響

在系列報道過程中,《江淮時報》將報道重點放在具有創新性、前瞻性的研究成果上。

藍皮書第一次提出了“合肥速度”,《江淮時報》以《金融危機背景下的“合肥速度”》為題予以報道。合肥這幾年經濟增速,在全國省會城市中保持前列,經濟首位度逐年提高,對周邊地區的輻射帶動力明顯增強。合肥在“十一五”規劃中提出了要建成全國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基地,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目前汽車產業、家電產業都已形成了相當的規模,并初步顯現產生集聚經濟和規模效應。從合肥當前的發展實際出發,合肥經濟圈應將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制造業作為核心產業,以合肥為中心,六安、巢湖、淮南和桐城等市在產業鏈上的各個環節介入,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最終實現區域經濟的產業關聯性,從而形成一個具有群體凝聚力的城市區域有機統一體。同時要按照“突出特色、配套互補、錯位發展”的原則,推進經濟圈內的互利合作,加快產業對接與融合,努力實現協調、共同發展。

在產業分工上,合肥既有各種生產要素低成本的優勢,又有強大的科技、人才優勢,再加上省會具有一定的金融優勢,交通樞紐的形成又大大降低了物流成本,這些就形成了綜合商務成本的優勢。在業內人士看來,合肥制造業的發展,帶動了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可以吸納大量的勞動力就業,而周邊的六安、巢湖、淮南等地正好是勞動力資源大市,同時合肥也可以把一些勞動密集型的企業向周邊擴散,這樣周邊地區就可以成為勞動力輸出基地和加工制造業配套基地。

正是有了這樣良好的基礎,省委省政府又作出了建設合肥經濟圈的決定,進一步突出了合肥的核心地位,打響經濟圈的品牌。

第一本藍皮書中,專家首次提出的建立綜合生態補償機制,得到了王三運省長的重視,指出:“建立綜合補償機制很有必要,在進行綜合性深度研究的同時,可以先從清晰、具體和相對容易的問題做起。”在實踐過程中這一理念又得到不斷豐富,進一步發揮了省會經濟圈的生態優勢。

三、運用對比手法強化新聞效果

運用對比手法是區域經濟研究,預測區域經濟發展趨勢,探討未來發展方向的一個基本方法。《省會經濟圈藍皮書》也運用了大量的比較研究。新聞報道同樣以對比方法來報道這些研究成果,使報道效果得到了強化。

《安徽要突破“包圍圈”》報道了編委會副主任、藍皮書執行主編王開玉研究員的觀點。目前安徽省東有南京都市圈,西有武漢都市圈,南有杭州都市圈,西北有中原城市圈。在這樣的格局下,如果我們省的發展還停留在自然狀態,就會陷入被兼并的僵局。例如:南京都市圈已經把我省的馬鞍山、滁州、蕪湖的全部以及巢湖的部分地區納入了規劃范圍。因此,要適應區域競爭的格局,進一步整合力量、抱團出擊、爭取主動贏得優勢。中原城市群以打破傳統行政區劃束縛,努力促進鄭州、開封兩市發展融合,對跨區域的交通、能源、生態、環境等重大基礎設施,進行統一規劃和結構布局;太原經濟圈按照“中心集聚、軸線拓展、協作、分區組織”的思路,擬構建成“葉脈型”城鎮布局框架,形成以太原為中心,以大運城鎮發展軸帶為主干,晉北、晉中、晉南、晉東南四個經濟圈為主體的發展格局;江西的南昌城市圈在“昌九工業走廊”基礎上提出了“環鄱陽湖城市圈”的發展戰略。安徽的省會經濟圈提出以合肥為核心的合肥經濟圈,發揮合肥的輻射帶動作用是適應區域競爭格局的需要。

安徽與“兩湖”的差距主要是缺乏以省會為中心的經濟圈或省會圈。武漢城市經濟圈提出要規劃建設以武漢為中心,100公里為半徑,周邊城市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市場共通,利益共存的城市圈;長株潭經濟圈被稱為“中國第一個自覺進行區域經濟一體化試驗的案例”。作為中國區域經濟自覺進行的第一次嘗試――長株潭經濟一體化的實踐,改變了為謀整合而整合的局部一體化模式,而是搶抓中部崛起的機遇,從全盤出發,著力建設在中部地區具有鮮明特色和競爭潛力的產業基地。

合肥經濟圈是泛長江三角新突起的經濟圈之一,是承接長三角產業轉移的最大板塊,也是最具潛力的經濟圈。它既是長三角的組成部分,又是區域內合肥、巢湖、六安、淮南及桐城等城市功能的綜合與整體統籌。合肥經濟圈發展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圈與圈的融合,“合肥不僅是合肥經濟圈的核心,還是合蕪蚌科技創新綜合實驗區的龍頭,是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的核心城市和重要節點。經濟圈的建設,有利于促進資源有效整合,構筑區域整體優勢,帶動其他板塊發展,形成全省區域聯動發展的大格局。從周邊看,建設合肥經濟圈,是提升整體競爭能力,加速實現安徽崛起的重要支點。”■

參考文獻

①《合肥經濟圈藍皮書》編委會第一次會議上,編委會副主任、藍皮書執行主編王開玉研究員的發言。

篇(4)

[關鍵字]城商行 跨區域發展 發展模式

一、引言

近年來,城商行在監管部門的政策引領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增強了自身的實力,并為推動我國國民經濟發展、扶持中小企業成長壯大做出了重要貢獻。據銀監會最新統計,截至2010年末,全國城商行存款規模達6.1萬億元,貸款規模達3.6萬億元,其中小企業貸款余額達到1.1萬億元,較年初增加44.4%。

此外,近年來城商行的發展情況顯示,城商行跨區域發展的趨勢已愈演愈烈。據統計,2010全年有17家城商行成功實現更名。全年有62家城商行跨區域設立103家異地分支行(含籌建),超過了2009年的數據。面對城商行跨區域發展擴張速度過快的問題,在全國城商行發展論壇第十一次會議上,銀監會強調城商行要“立足地方經濟、嚴守風險底線、改進金融服務、實現科學發展”,并提出今后將審慎推進城商行跨區域發展,把城商行內控機制作為重點檢查項目,對內控不健全的城商行的新設網點申請,將“暫停審批”。可見,在新的形勢下,對于城商行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城商行跨區域發展原因分析

(一)宏觀原因

1.促進金融體系完善

“十五”規劃的主要任務是解決國有金融機構的“體制改革”問題,“十一五”規劃的主要任務是解決“產品創新”問題,而“十二五”時期應該著力推動“體系完善”,把改革重點從健全國有金融機構的微觀體制、創新金融產品等轉移到健全國家整體金融體系、完善金融服務功能等方面來。城商行作為金融體系中的第三梯隊,其發展與完善,對于形成一個多層次銀行體系,滿足一國經濟體中不同層次經濟主體的金融需求,促進經濟和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推動區域經濟的發展

區域經濟與區域金融的互動性決定著經濟一體化中的區域金融必然走向一體化。在區域經濟一體化浪潮中,不能越出中心城市的城商行只能坐失良機。而同時區域經濟一體化也失去了城商行的有力支持,其步伐也不得不放慢。因此,城商行走出單一城市,結盟或者合并組建區域性股份制商業銀行,實現區域內城商行一體化,這既是自身發展的迫切需要,也有利于推動區域經濟的發展。

3.利用再增長優勢

當同一行業的競爭者較多而處于勢均力敵時,行業內所有銀行由于競爭的日益激烈,只能保持最低的利潤水平,對其自身的成長非常不利。而通過并購重組,能夠使得銀行業相對集中,可以有效地降低競爭的激烈程度,提高銀行的利潤率,為其進一步增長打下基礎。

(二)微觀原因

1.應對激勵的競爭

隨著銀行業競爭的日益激烈,特別是股份制銀行、國有銀行以及外資銀行紛紛進軍中小企業市場這一城商行的傳統業務領域,城商行迫切需要通過跨區域發展來尋找新的利潤來源。另外,銀行業務的同質性導致了競爭更加劇烈。跨區域發展可以擴大經營規模、增加盈利、加快城商行產品和業務創新步伐。

2.追求規模。降低平均成本

傳統的銀行業務是以存貸款為主,國內銀行中主要的利潤來源,主要還是來源于存貸款利差。在這種情況下,存貸款的規模越大。收益就越好。國內銀行業的這種傳統經營模式,促使了銀行都會去追求規模發展。另外,銀行業是一個規模經濟效應非常突出的行業,規模擴大不僅能夠增加更多的收入,還能夠相對降低成本,如單位資產的人力成本、技術支持成本、后臺結算成本、風險內控成本及其他后勤保障成本。這樣,一方面成本收入比顯著降低,另一方面也擴大了利潤規模提高了盈利能力。

3.分散風險

城商行局限于單一城市,往往將資金集中在這個城市的某幾個發展比較好的行業,這樣就會造成貸款的行業集中度偏高,埋下巨大的風險隱患。另外城商行在日常風險管理過程中,還會面臨所處區域的特殊性所帶來的區域系統性風險。不同地區之間經濟發展的差異,導致經濟發展快的地區資金缺口大、社會信用體系完善,銀行處于相對有利位置,盈利能力就比較強,風險相對比較小;而經濟發展緩慢的地區,由于資金需求小、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滯后,銀行就可能面臨發展停滯、不良資產增加的風險。如果銀行采取跨區域發展模式,就可以有效規避這種行業風險和區域風險。

4.提升品牌價值

由于銀行的高風險性和高公眾性特征,銀行的信譽和品牌常常成為核心競爭的重要因素。城商行由于起步比較晚、整體實力相對較弱,因此在與其他銀行競爭時并不處于同一起跑線上。城商行在自身努力下實現了跨區域發展,自然就會大幅提升品牌價值,這對于開發金融產品、培育忠誠的客戶群有著深遠的意義。

三、我國城商行跨區域發展已經采取的模式和最新動態

1.聯合重組

聯合重組是指某一行政區域內的多家城商行重組成立一家新的銀行。一般是政府主導省內城商行較大規模的合并。這類模式的典型代表就是城商行中合并時間最早的徽商銀行。合肥市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更名為徽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以徽商銀行作為存續公司,采取“6+7”的吸收合并模式,吸收合并蕪湖等5家城商行及六安等7家城市信用社組建而成徽商銀行。

2.購并城市信用社或農村信用社

購并城市信用社或農村信用社是指一些城商行在自愿和市場化原則的基礎上,異地并購城商行或城市信用社。2004年12月,哈爾濱城商行收購雙鴨山城市信用社,并在此基礎上成立了雙鴨山分行,成為全國城商行的第一家異地分行。

3.直接設立異地分支機構

這種模式是依靠單一銀行自身的發展,達到監管部門的要求后突破地域限制。城商行跨區域設立分行,既可以在省內設立,也可以在省外設立。2006年4月,上海銀行在寧波市設立分行,從而拉開城商行直接設立異地分支機構的跨區域發展模式的序幕。之后其他城商行也先后效仿。這種方式也成為城商行跨區域主要的發展模式。

4.設立村鎮銀行

據銀監會數據顯示,2010年3月末,全國有村鎮銀行214家,但截至當年底,這一數字已經達到349家,另有110余家獲批籌建。新增村鎮銀行,50%以上是城商行發起設立的。實現跨區經營,確實是城商行發起設立村鎮銀行的最大動機,也成為城商行拓展農村金融市場的有效手段。

5.購并國有銀行的網點

購并國有銀行的網點是指城商行收購國有銀行撤并的縣域及以下地區的支行網點。2005年,錦州銀行利用建設銀行縣域網點收縮的機會,購并了建設銀行兩家縣域支行,并將其重組成自己的縣域支行。

6.參股控股異地城市(農村)商業銀行或城市(農村)信用社

這種模式下,被投資機構事實上成為城商行的子公司。典型

的是南京銀行在2006年入股山東日照市商業銀行,持股18%,成為其第一大股東。

7.由一個強式金融企業購并

2010年,湘潭、株洲、衡陽、岳陽4家城商行和邵陽城市信用社成功重組,并引入華融資產管理公司作為大股東,成立華融湘江銀行,開辟了資產管理公司主導城商行聯合重組的新模式。

城商行跨區域發展在這幾個主要的發展模式下,也呈現出一些新的動態。有的跨區域步伐邁到境外。如北京銀行在荷蘭阿姆斯特丹設立了代表處,富滇銀行則在老撾設立了代表處。部分中小銀行在跨區域進入某地市場時,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采取了首先在異地縣域設立支行而非在地級市設立分行的形式。如齊商銀行設立了青州支行,萊商銀行設立了平邑支行。也有城商行根據自身特色,在大多數城商行的跨區域首先瞄準經濟發達的大型城市的同時,選擇與所在地經濟環境相似的地區作為跨區域的目標城市。

四、關于城商行跨區域發展中如何應對可能存在的問題的建議

城商行在快速擴張后出現了一些問題,一是風險管控速度跟不上發展速度;二是沒有核心競爭力,沒有特色化、差異化經營,欠缺內涵式發展。特別是齊魯銀行發生的金融票據偽造突發事件發生后,城商行的發展引起了整個金融界的關注。監管部門已對城商行跨區域發展從嚴審批。但筆者認為,跨區域仍然是做好做強一家中小銀行的必然選擇。更名改制、跨區域發展,甚至包括上市,這些都應該是一家股份制銀行做大做強所必需的步驟,也是一家小銀行生存和發展的需要,但是城商行不能陷入“唯規模論”的單一增長模式。城商行在今后的跨區域發展中應該做到從外延式擴張向內涵式發展轉變。

(一)進行不同層次的跨區域發展

跨區域發展要結合自身發展狀況,并且采用合適的發展道路,不可盲目跟隨。城商行可以根據自身狀況,選擇是否進行跨區域發展以及什么樣層次的跨區域發展。

1.全國性銀行

少數處于城商行前列的實力強的銀行,可以走這條發展道路。一般是資產規模在800億元以上大型城商行,并且具有較大的品牌知名度的銀行。比如說北京銀行,上海銀行。

2.大區域性銀行

通過區域內聯合重組的城商行,可以利用地緣優勢,與區域經濟相互促進,在省內以及臨近區域發展。比如徽商銀行,江蘇銀行。

3.社區銀行

規模較小的城商行,要求側重于本地業務,發揮本土優勢,不求做大,但求做精。

(二)深耕細作,打造特色銀行

城商行,在跨區域發展的過程中,要始終堅持自己的市場定位,明確自己的服務對象。從城商行服務中小企業的調查中可見,發展好的城商行,都是在中小企業服務方面做得有特色。城商行必須在中小企業這個領域中深耕細作,著眼于中小企業客戶,研究開發出專門的服務于中小企業的業務產品和服務渠道,并運用個別案例樹立品牌形象,從而占領相應的市場份額,提高銀行競爭力。

(三)兼顧提高風險管控和應對能力

多數城商行當前還處在重規模發展、輕內控管理的粗放經營模式中。在跨區域發展的過程中要加強內部管理,提升風險管控能力,守好風險底線,把握發展與風險管控的平衡,實現又好又快發展。

篇(5)

關鍵詞:沈陽經濟區;成人繼續教育;區域經濟發展;理論體系

G724

沈陽經濟區以沈陽為中心,輻射八個城市,形成聯系緊密的區域經濟共同體。加強沈陽經濟區成人繼續教育,對于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促進遼寧工業基地振興具有劃時代意義。

一、 成人繼續教育服務對沈陽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

(一) 為沈陽區域經濟發展提供積極提供適應性人才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知識已經取代了資本,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教育形成的人力資本,其在經濟發展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人繼續教育是對在職人員進行技術、知識等培訓與拓寬的一種追加教育方式,旨在全面提高人們的知識水平與整體素質,進一步優化人才結構體系,促進生產力大幅度發展。隨著沈陽經濟區成人繼續教育的不斷深化,其培訓內容、目標、專業設置等等與社會實際需求更加吻合,更好的為沈陽經濟發展提供適應性人才。

(二) 為沈陽區域經濟發展提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沈陽經濟區成人繼續教育能夠通過多種形式為沈陽經濟發展提供科技支撐。第一,沈陽經濟區成人繼續教育部門與企業強強聯合,共同進行新產品與新技術的開發。第二,沈陽經濟區成人繼續教育可以將自身的發明與科技進一步轉移到企業,從而實現科技到生產力的轉化,積極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第三,積極結合企業科技創新力度,調整科研方面與學科專業結構,從而,進一步提高繼續教育的有效性與針對性。第四,繼續教育能為沈陽當地政府與企事業單位的重大科技項目、戰略決策等提供管理與決策咨詢,從而,全面提高決策水平,推動沈陽區域經濟的全面發展。

(三) 為沈陽區域經濟健康協調發展提供動力支持

成人繼續教育,一方面促進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一方面,其對于促進區域經濟協調、健康發展起到重要作用。通過成人繼續教育,使人們在面對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時,更加理性化,有利于尊重自然、關心后人、尊重他人等正確價值觀的形成。隨著成人繼續教育的推進,將進一步推動沈陽經濟區經濟健康、協調發展。

二、 成人繼續教育服務沈陽區域經濟發展的對策探究

(一) 準確定位成人繼續教育方向

首先,準確定位成人繼續教育目標,使繼續教育與沈陽經濟區的經濟結構發展與產業結構調整相吻合,為行業與區域經濟發展提供高技能、應用型人才,并積極提供技術創新與推廣服務,具有鮮明的行業性與區域性。

其次,合理定位教育形式。隨著成人繼續教育,從學歷教育向非學歷教育的轉變,需要結合國家人才強國、科技興國戰略,積極探索繼續教育新的管理方式與辦學模式,正確為經濟發展提供強大智力支持。

再次,準確定位教育模式。成人繼續教育必須積極參與產學研三位一體的科研創新區中,緊盯企業發展中的科學問題、技術問題,為企業發展提供針對,進而形成長效合作機制。加強與當地多家企業的合作,積極建立完善的校外實訓基地,形成“產學研”一體化的良好合作模式,促進兩者雙贏。

(二) 統籌優化沈陽經濟區高校繼續教育資源

首先,積極整合繼續教育財力資源。政府需要合理調控繼續教育經費投入力度,建立繼續教育分攤機制,進一步明確繼續教育經濟投入中政府、單位以及個人承擔的比例,建立多渠道經費投入力度。與此同時,充分發揮與調動社會各方面積極性,為成人繼續教育開展奠定良好基礎。

其次,積極整合成人繼續教育人力資源。教師是整個教學環節的指導者。教師的指導與學生綜合素質的形成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與此同時,教師也是整個教學過程中的資源顧問與學習協調者。一方面,積極鼓勵成人教育教師深入到社會實踐崗位中,更好的積累社會經驗。在實際工作中,驗證理論知識,升華理論知識,全面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更好的服務與教學實踐。與此同時,學校應該積極吸收社會崗位中的優秀人才加入到成人繼續教育師資隊伍體系中來,與此同時,加強其心理學、教育學、系統理論知識的學習,使他們成為具備系統理論知識與較強實踐能力的雙師型人才,更好的推動成人繼續教育模式的開展。

(三) 建立與沈陽經濟區相吻合的教育體系

首先,結合沈陽經濟區人才市場需求,積極創新專業設置與科學設置。充分考慮到區域經濟特點、產業背景、市場需求,及時調整產業結構,設置特色專業。真正將專業改革積極納入區域經濟發展整體規劃中來,以市場為需求,促進繼續教育體系與產業結構的協調發展。

其次,創新成人繼續教育課程內容,從而更好的服務于當地經濟發展。開展成人繼續教育,必須緊緊圍繞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結合成人心理與認知特點,針對性編排、設計課程內容,提高知識的可操作性與新穎性,全面提高受教育人員的崗位適應能力與創業能力。

再次,創新教育方法。在成人繼續教育過程中,需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秉承“學以致用”的原則,積極探究研討教學方式、啟發教學方式、案例教學方式等有效教育方法,全面提高教學有效性。與此同時,還應該積極擴大遠程教育的開展力度,讓更多人們能夠接受成人再教育。

三、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針對成人繼續教育服務對沈陽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為切入點,從三個方面:準確定位成人繼續教育方向,統籌優化沈陽經濟區高校繼續教育資源,建立與沈陽經濟區相吻合的教育體系,詳細論述了成人繼續教育服務沈陽區域經濟發展的對策探究,旨在為一線工作提供理論指導。

參考文獻

[1]江暢.充分發揮高校在繼續教育中的應有作用[J].湖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8(5)

[2]孫龍存.中國繼續教育的領軍之師――清華大學繼續教育學院轉型的個案研究[J].河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1(2)

篇(6)

論文摘要:本文在修正be模型的基礎上計算了東亞國家之間的最優貨幣區指數,認為東亞各國的最優貨幣區指數有減少的趨勢,表明東亞貨幣合作存在可行性;截面數據的最優貨幣區指數顯示在中國大陸、香港、臺灣地區、韓國和日本這些次區域內先進行貨幣合作是較為可行的現實選擇;另外與歐洲相比,東亞地區的最優貨幣區指數較大,表明東亞的貨幣合作將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

區域一體化已成為當今世界發展的重要趨勢之一。1999年歐元的啟動標志著歐盟已成功進入了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高級階段——區域貨幣一體化。這一成功案例反映了全球貨幣體系的變化,同時也引發東亞國家更多的思考。只有通過區域內部的經濟與金融合作,才能共同抵御金融危機的侵襲已成為遭受1997年金融危機重創的亞洲國家的共識。在這種背景下,有關東亞貨幣合作的問題也成為學者們研究的重點。

國內外學者普遍認為東亞貨幣合作是十分必要的,并且提出了具體的措施。王子先著重強調了加強亞洲金融合作與協調的必要性。[1]李曉、丁一兵認為區域貨幣合作是一個動態的進程,應當采取漸進性的安排以構建區域貨幣體系。[2]張蘊嶺指出建立自由貿易區是進行區域合作的主要方式。[3]

在已有的研究中,大部分都集中于對東亞貨幣合作必要性的探討,而對東亞貨幣合作的可能性缺乏深入分析,且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少。本文通過計算最優貨幣區(oca)指數對東亞貨幣合作的可行性進行定量討論。

一、最優貨幣區理論最新進展:oca指數

20世紀60年代,在關于浮動匯率制度與固定匯率制度的爭論中,蒙代爾(robert.a.mundell)開創性地提出了“最適度貨幣區理論”,用以說明一個最優貨幣區或貨幣一體化應具備的條件。[4]此后麥金農(r.i.mckinnon)、凱南(p.b.kenen)、英格拉姆(james ingram)等學者分別從不同角度對其進行了修補和完善,并提出了不同的構建最優貨幣區的標準(見表1)。[5]、[6]、[7]

上述判斷最優貨幣區的標準為貨幣聯盟的實現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基礎,但其缺陷在于單一標準的判斷過于片面,而且本身包含了參加貨幣區利必然大于弊的價值判斷,而對于那些符合標準的國家是否愿意加入貨幣區,則需要進行成本收益對比。此方面研究的代表性學者包括克魯格曼、奧伯斯費爾德及羅布森等,其研究成果可用表2總結。

最優貨幣區的成本與收益分析為判定一個國家是否加入貨幣區提供了更為全面的理論依據,但其所確定的標準都是定性的,定量方面的研究很少。巴約爾(bayoumi)和易臣格瑞(e-ichengreen)則通過計算oca指數判斷一組國家是否適宜于組成最優貨幣區,后文也稱之為be模型。[8]他們采用結構var方法,對影響穩定匯率和促成貨幣聯盟有重要影響經濟變量(主要包括貿易關聯度、交易貨幣的有效性和非對稱沖擊對產出的影響三個因素)通過下式進行經濟計量分析:

sd(ei)j=a+β1sd(δyi-δy)j+β2dissimij+β3tradeij+β4sizeij

其中,sd(ei)j表示i、j兩國間雙邊匯率(取對數)的標準差,也是oca指數(通過上式對sd的未來值進行預測)。sd(δyi-δy)j表示兩國實質產出(取對數)差距的標準差,用以估算產出干擾,并加入兩個國家出口商品組成的差異性作為不對稱沖擊的第二個指標dissimij。tradeij是指兩國雙邊出口占gdp比例的平均值,表示貿易關聯程度,sizeij表示兩國實質gdp美元價值(取對數)的平均值,用以衡量國家實力的大小。

巴約爾和易臣格瑞對21個工業國家在1973~1982年、1975~1984年、1977~1986年、1979~1988年、1981~1990年、1983~1992年6個不同時期的樣本進行了回歸,觀察其穩定性,并根據最近期的回歸結果求出歐洲各國間的oca指數。其中,計算oca指數的雙邊匯率都以德國為中心,并據此指標分析歐洲國家貨幣一體化的可能性。這種運用計量模型分析一組國家是否可以成立最優貨幣區的方法,為最優貨幣區理論的研究開辟了新的思路,并且得到了較好結果。

二、最優貨幣區指數及對東亞貨幣合作的實證研究

be模型中的oca指數僅考慮了三個主要因素,而實際上影響雙邊匯率的因素很多,還包括國際收支狀況、相對通貨膨脹率、相對利率、心理預期、財政赤字和國際儲備等等。本文在be模型基礎上對上式進行修正。由于搜集dissimij數據存在困難,所以在模型構建中將dissimij舍棄,引入兩國的相對開放度open(對外貿易額/gdp),再加入通貨膨脹率和利率兩個因變量來進行回歸,得出下面的回歸方程式:

sd(ei)j=a+β1sd(δyi-δy)j+β2sd(openi)j+β3tradeij+β4sd(inflationi)j+β5sd(interesti)j+β6sizeij

其中,openij表示兩國開放度的差,inflationij表示兩國通貨膨脹率的差,interestij表示兩國利率的差異。模型中主要選取了經濟一體化水平較高且發展較快東亞國家和地區(中國、日本、韓國、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中國臺灣和香港地區),而沒有考慮東亞其他相對落后的經濟體(如越南、老撾、柬埔寨、緬甸、朝鮮等)。

本文選取了1981~2000年期間的數據資料,并劃分為1981~1990年、1983~1992年、1985~1994年、1987~1996年、1989~1998年、1991~2000年6個子期間分別進行回歸,發現通脹率和利率兩個解釋變量的系數并不顯著,無法通過檢驗,所以將其舍棄,而另外三個變量sd(δyi-δy)j、sd(openi)j和tradeij的系數比較顯著且穩定。sd(δyi-δy)j的系數隨著時間增加而有所減小,表明國家之間的經濟差距對匯率的影響逐漸漸弱,東亞各國的經濟差異呈現逐漸縮小的趨勢;sd(openi)j的系數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有所增加,說明東亞國家的匯率變動越來越依賴于貿易,即開放程度的變化。tradeij的系數為負,表明兩國雙邊貿易關系的日益密切將會部分程度的熨平匯率的波動。1991~2000年的回歸結果見下式:

sd(ei)j=0.7976sd(δyi-δy)j+0.2071sd(openi)j-0.1267tradeij(3.283932)(3.48078)(-4.011075)n=45 r2=0.474817 f=3.712294

從上式回歸結果可以看到,小括號內t統計量比較顯著,說明此回歸方程式具有較強的可信度。為了對oca隨時間變化的趨勢進行分析,就需要首先對自變量進行預測。對sd(δyi-δy)j的預測是根據某年前后5年的數值計算出該年的sd,然后將1986(1981~1991年)至1997(1992~2002年)年的sd對時間趨勢和常數項作回歸,利用回歸結果對未來進行預測。同理也可以得到sd(openi)j和tradeij的預測值,將自變量的預測值代入回歸方程式,就可以得到預測的sd(ei)j,即oca指數。

本文選擇以中國的匯率為中心來計算雙邊匯率的oca指數,這是因為日本無論是從整體經濟實力還是貿易結構以及雙邊合作方面,都與東亞其他國家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距。而中國近年來經濟發展較快,與東亞地區的合作日益加強,而且經濟結構方面也逐漸趨同,所以在oca指數計算時選取了中國作為貨幣合作的軸心。按照上面的描述進行計算,得到了1998~2006年間東亞各國與中國間的oca指數(見表3)。

通過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幾點結論:

首先,東亞各國oca指數呈現逐漸縮小的趨勢,說明各國之間的貿易往來日益密切,經濟合作和貨幣合作的可能性日益增加。自1991年中國與東盟國家全面建立和恢復外交關系以來,雙方關系發展十分迅速。1994年,中國成為東盟的磋商伙伴和“東盟地區論壇”創始成員。1996年,中國升格為東盟的對話伙伴國。1997年,雙方確定了“面向21世紀睦鄰友好互信伙伴關系”。2000年,雙方貿易額達到395億美元,東盟成為中國的第五大貿易伙伴。2001年,《清邁協議》的簽訂進一步加強了各國貨幣當局的合作。同年,中國提出與東盟建立自由貿易區,并于2002年簽署《中國與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啟動了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進程。2003年,中國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將雙方關系提升到“戰略伙伴”的高度,標志著中國與東盟的經濟合作進一步向縱深擴展。2003年召開的“10+3”會議簽署了《巴厘第二協約》,確定了在2020年成立類似歐盟的“東盟共同體”的發展框架。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和東亞國家(地區)的經濟水平日益趨同,國家之間的經貿合作日益加強。東亞地區出口的產品和結構也較為相似,如果進行貨幣合作,必會降低交易成本。因此,在經濟趨同的基礎上進行貨幣合作存在較大的實現可能,東亞地區的貨幣合作是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

其次,另據計算,在同一個時間截面上,中國臺灣和香港地區以及日本、韓國的oca指數與其他國家比起來,相對較小。這說明中國大陸和香港、臺灣地區以及韓國和日本的經濟關系日益緊密,相互之間的依賴程度比較高,在這些次區域內先進行貨幣合作是較為可行的現實選擇。

再次,與巴約爾和易臣格瑞1997年計算的歐洲各國與德國間的oca指數相比,東亞地區的oca指數較大。這表明與歐盟相比,東亞各國之間的經濟差異仍然較大,要進行深入的貨幣合作還需要較長時間的準備,東亞的貨幣合作將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

三、結語

金融危機的教訓使得加強貨幣合作,建立更可信的貨幣制度,成為東亞地區的迫切渴望,加強經濟合作是東亞各國經濟恢復和發展的內在要求。運用計量經濟學的方法對東亞地區oca指數進行計算,其隨時間推移而遞減的趨勢表明東亞貨幣合作存在通過實證檢驗的可行性,但是東亞國家在政治制度、社會制度和意識形式方面都存在較大的差異,經濟體制和政策方面也有所不同,這些都成為區域間貨幣合作的現實障礙。因此,區域貨幣合作在東亞的展開將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可考慮先在貿易關系密切、經濟依賴程度較高的次區域內加強貨幣合作,然后在自愿和協商的基礎上,逐步推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以加強東亞的凝聚力,最終實現經濟一體化和貨幣一體化。

參考文獻:

[1]王子先.歐元與東亞區域金融合作[j].世界經濟,2000(3):70-72.

[2]李曉,丁一兵.論東亞貨幣合作的具體措施[j].世界經濟,2002(11):3-10.

[3]張蘊嶺.為什么要推動東亞區域合作[j].國際經濟評論,2002(9、10):48-50.

[4]r.a.mundell.a theory of optimum currency areas[j].the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1(4):657-665.

[5]mckinnon r.i.optimum currency areas[j].the americaneconomic review,1963(4):717-725.

[6]r.a.mundell,a.k.swoboda.monetary problems of theinternational economy[m].chicago:university of press,1969:41-60

篇(7)

關鍵詞:本科院校;專業教學;經濟類

作者簡介:謝梅芳(1975-),女,福建福州人,閩江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財務管理理論、農業經濟。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6.71 文章編號:1672-3309(2013)06-166-03

處于我國高等教育教學體系中核心層級的本科院校教學,承擔著向國家和社會輸送優質人才的主要任務,本科教學的質量保障與未來發展遠景是關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重要因素之一。目前,我國處于知識經濟飛速發展與社會進一步轉型的重要歷史時期,需要大批高素養、多學科、應用性的專業人才,特別是具有深諳經濟發展規律、具有扎實經濟類專業的高級人才,因此,本科院校經濟類專業的教育教學便顯得格外突出和重要。繼“211工程”、“985工程”和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之后,教育部、財政部聯合下發了《關于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教高〔2011〕6號),為本科院校的持續穩定發展給予了重要的政策保障。作為服務地方經濟的重要力量,本科院校每年為所在地區輸送了大批經濟類專業人才,他們構成當地經濟建設影響力的重要一極,成為各企事業單位發展的中堅力量。

一、經濟一體化下經濟類專業本科教學面臨的挑戰

隨著現代科技的不斷發展與知識經濟的快速增長,整個世界越來越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經濟全球化與一體化是國家發展與人才培養不可規避的問題。經濟一體化包括全球經濟一體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兩個層面,其中全球經濟一體化是指世界各國經濟之間彼此相互開放,形成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的有機體;而區域經濟一體化則是指通過降低各方之間的交易成本,提高貿易自由度,實現要素、產品的自由流動,達到資源的一種優化配置。[1]在此背景下,經濟類人才培養在高等教育體系中重要性日趨明顯,同時,傳統經濟類人才培養模式也面臨諸多挑戰。

(一)多學科交叉背景下的課程體系重構

經濟全球化的快速發展將世界各國拖入一個不可分割的球形體里,任何國家、任何個人都不再是封閉發展的個體,體現在經濟類專業教學上,高等院校必須以寬闊、長遠和高效的發展眼光進行專業開發與課程設置,其中多學科性是專業培育中的最突出特征。作為世界貿易組織的重要一員,我國必須遵守國際通行的游戲規則,遵守相關的國際法規和國際慣例,同時也要運用這些法規和慣例來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這需要向學生傳授基本的法學知識;信息技術的更迭換代使世界成為一個密不可分的地球村,經濟類專業依靠信息網絡改善自身的運行方式和運行效率;數字是經濟類專業人才賴以生存的基本技能,特別是一些以數理模型為基礎才能開展的微觀金融學、金融工程學,數字應用能力是個人生存和發展的關鍵。除經濟學知識與法學、信息技術、法學等知識進行交叉教學外,經濟類的專業課程還要整合人文學科等眾多知識,不僅將學生培養成為專業人才,更要將其培養成為綜合型、復合型人才。

(二)新學生特征要求下的教學方式轉變

目前,我國本科院校學生基本處在“90”后,他們具有鮮明的思維特點和認知特征。在思維方面,他們思想前衛、觀念超前,特別是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他們對事物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具有超前的成熟和縝密;在認知方面,他們智商高、創造力強、具有較強的認知和運用新事物的能力。[2] 同時,他們在學習知識時,具有很強的叛逆意識和功利思想,需要高等院校與專業教師的正確引導。“90”后大學生有著以往世代大學生不同的性格特質,這決定高校在具體教學實踐中不斷轉換教學方式。傳統單一的、僵硬的教學方式和手段越來越無法滿足和適應現代學生的發展需求,如何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從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轉變是包括本科院校在內的各級各類高等院校思考的重要問題。現代大學不再是封閉的象牙塔,高校教學不能局限于課堂和校園,經濟類專業教學需要將理論與實踐充分結合,增強與企業的互動與合作,促進學生動手能力和實踐知識也是本科教學中需要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二、當前地方本科院校經濟類專業教學的現實困境

(一)教學觀念滯后,教學內容與實踐脫節

經濟類專業是與社會相伴相生的專業,具有明確的促進社會發展、服務地方經濟的基本功能。我們培養高層次、高質量的經濟類實用型人才,必須具備國際化的視野。目前,由于國家在政策上、制度上、經費上投入的不足,使眾多地方性本科院校缺少優質的師資培訓機會,加上教師隊伍在學歷、資歷以及專業水平方面的限制,導致教學觀念陳舊,不能在教學內容上加以改革和創新,缺少主動將課程開發與最新的專業發展動態進行有效地結合起來。我們處在知識快速更替的時代,高校教學內容應走在經濟發展的前端,成為社會發展的引領者,然而事實往往事與愿違,一些學生在高校中學習到的知識,當走入社會往往成為無用的陳舊品,面對新工作往往要重新學起。從我國目前經濟類專業設置與課程建設取得的成就來看,盡管比以前具有一定程度的更新,但真正從理論體系上全面更新經濟類教學內容,增加實踐內容的份額還存在很大的差距。專業設置的呆板與課程內容的陳舊,使得地方本科院校經濟類專業發展缺少活力,不僅不能和國際高校同等專業相比,甚至被國內重點大學的相關專業拋在后面。

(二)教學方式單一,學生主體地位缺失

教育教學改革是我國教育領域一直倡導的重要思想,如果說在基礎教育中取得良好效果的話,那么在地方高校本科教學上卻存在諸多問題。目前,我國經濟類人才市場出現嚴重的供需脫節現象。一方面,眾多本科院校的經濟類人才嚴重過剩,另一方面,符合企業需求的實用人才卻又相當缺乏。究其原因,包括經濟類專業教育在內的高等教育,仍未擺脫過去傳統的教師、課堂、教材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如不能充分利用案例教學、小組討論和實際調研等現代化教學手段等。教師機械式的填鴨教學嚴重損傷了學生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培養,造成學生在教學中主體地位的嚴重缺失。現代教學應是教學相長理念的充分貫徹,應是教師與學生共同發展的重要平臺,但是在現實教學活動中,不僅學生關鍵能力沒能得到充分彰顯,教師教學經驗往往未能得到預期性地增長。在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來說,在生存與發展空間日益狹小的情況下,需要更多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經濟類人才增強國家整體的競爭力。因此,從根本上改善傳統教學方式,充分調動學生主體能動性,走出一條具有專業特色的教學模式是增強地方本科院校社會貢獻力的重要途徑。

(三)課程定位模糊,地方服務功能不足

目前,我國許多高校的學生培養方案,自從專業開設后,基本沒變過,教學計劃陳舊,課程設置不合理,缺乏靈活性。[3]其中課程定位模糊是課程設置的主要問題,體現在經濟類專業上,眾多地方本科高校在課程定位上前瞻性不強和專業性不足是制約專業發展的兩大因素。前瞻性不強主要表現在高校不能依據國際或國家經濟發展態勢、行業信息來進行課程設置和定位,往往造成課程跟著行業跑的被動局面;專業型不足主要是指高校經濟類課程包含內容過多,重視專業通識性的同時,卻忽視了專業性。地方本科高校以服務地方經濟為主要發展基礎,特別是對于實用性和應用性較強的經濟類專業。加強與高校所在地區的互動,促進與企業的有效合作交流不僅是高校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當地經濟發展的現實要求。從我國地方本科院校經濟類專業教學現狀來看,教師與學生實踐能力嚴重缺乏。由于地方高校沒有諸如省部級高校嚴格的評估體系,教師僅僅滿足于教學與科研工作,而與企業之間的互動較少,獲得行業發展信息的路徑也較為狹窄,僅依靠原有知識儲備和教學經驗維持教學現狀。教師知識與技術的老化,進一步影響到學生知識水平和能力水平的進一步提升。這種與地方發展、行業發展等完全割裂的教育教學行為,不僅使高等教育社會服務功能無從體現,也影響到經濟類后備優質人才的培養。

三、地方本科院校經濟類專業教學的出路與思考

經濟類專業是一門致用學科,與普通民眾生活息息相關。作為以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為基本要務的本科院校,應不斷規避現有教學中存在的諸多問題,結合地區實際、高校情況與專業特色,在國家高等教育發展的政策框架下,進行最大程度的改革與創新,培養更多觀念新、能力強、素養高的國際化經濟類專業型人才。

(一)構建和完善本科院校經濟類專業學標準

本科教學質量標準主要是指由公認機構制定和批準的,關于本科教學活動或活動結果并反映本科教學質量的指標和參數的規范性文件。[4]本科教學質量標準不僅能對高校教育教學起到良好的監督作用,也能起到重要的評價和管理作用。目前,我國還沒有明確出臺一套針對地方本科院校經濟類專業教學的質量標準體系,因此,構建和完善該套體系應成為我國未來本科院校建設和評估的重要內容之一。制定本科院校經濟類專業學標準,應遵循質量標準應與高校自身辦學和人才培養目標一致的原則,即國家相關質量標準的出臺應充分考慮地區差異、高校差異與專業差異,在標準體系不失原則性的情況下,增強其彈性機制。同時,本科院校經濟類專業學標準應正確合理。合理的教學質量標準期望是提高高校教學質量的前提和減少教學質量固有誤差的關鍵。[5]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場所,在衡量地方院校本科教學質量標準時,既要使其滿足一般的學術標準,也要建立正確的教學質量期望,并根據社會與行業的不斷變化來調整這種標準與期望。專業學標準的構建是規范我國地方本科院校教學的基礎環節,只有在該標準體系下進行本科院校教學改革,才能對我國本科層次的經濟類專業人才培養起到良好的制度性保障。

(二)完善以現代經濟發展為核心的專業人才培養體系

現代經濟發展需求是我國各級各類高等院校經濟類專業人才培養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作為地方經濟類人才輸出機構的生力軍,本科院校在教育教學中,必須逐漸祛除與現代經濟發展要求不相符的各項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第一,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在加強本科院校教師駕馭觀念提升基礎上,徹底轉變我國經濟學科以傳統經濟學為主的教學思路,在不斷創新經濟分支學科的基礎上,構建新型經濟學教學觀。在具體教學環節中,確立“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并將之貫徹于實踐,突出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能動性;第二,學術型與應用型課程同時并舉。高等教育具有教學、科研與服務的三項基本功能。諸如國際金融、國際商法等理論性課程應保證其學術性特質,注重理論寬度與深度。而如公司融資、金融機構經營與管理、投資理論等微觀類課程,應突出其應用性、操作性和前沿性等特點,通過多種教學手段,培養學生對業務知識的感性認識,增強理解應用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第三,注重經濟類學科與其他學科的交叉融合。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調節市場運行和交易行為的最重要制度基礎就是法律。[6]因此,進行建設符合現代教育與現代經濟雙重標準的本科院校經濟類專業,必須融合以法學、數學、統計學等多門類、多學科知識。

(三)積極打造觀念與專業雙重過硬的高校師資隊伍

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形成辦學特色的重要途徑。各類本科院校應通過多種方式和途徑提升教師教學理念,如研討會、學術報告、實地調研、校企合作等多種方式,打破教師原有的工作和生活范疇,增強教師的社會性和復合型特質。在專業水平提高方面,各類本科院校應積極鼓勵通過學歷提升、校際訪學、在崗培訓、科研合作等多種手段提升教師綜合素養。由于經濟類專業特有的實踐性和應用性,高校應鼓勵教師參與本地區的經濟建設工作,如參與社會兼職、承接社會項目等方式,使教師的發展真正融入到本地區的社會發展中。在本科院校師資隊伍建設中,應貫徹“走出去、請進來”的師資培育策略,在鼓勵高校教師外出學習和培訓的同時,積極引進海外杰出人才或留學人員,將國際先進的經濟理念注入到高校整體發展中來。在師資培育的同時,各類本科院校應完善自身的教師獎懲制度和制定防止優秀教師流失策略。通過實施獎懲制度,激發教師教學創新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并通過待遇留人、事業留人、感情留人、制度留人等多種手段保證教師隊伍的長效穩定。

(四)充分借鑒國外本科院校經濟類專業建設的經驗

借鑒歐美等發達國家本科院校經濟類專業教學的有益經驗,是促進我國相關專業教學質量提高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先進的教育理念、完善的學科體系、靈活的培養模式、高素質的師資隊伍是歐美國家高等教育迅速發展的重要因素,并形成了教育與產業間的良性互動和循環。我國地方本科院校在立足于我國基本國情的基礎上,結合本校實際、專業特色,將國外有益辦學經驗整合到高校整體建設架構中。例如,澳大利亞高校會計專業在學位種類方面,具有單一方向和雙方向兩種,學生可根據自己未來的職業設計或理想選擇不同的學位課程進行學習,以滿足社會或企業中不同職業的實際要求。[7]諸如此類的國外高等院校辦學模式為我國經濟類專業建設提供了重要的參考模板,各類本科院校根據自己實際需要“各取所需”。在借鑒國外本科院校經濟類專業建設經驗的同時,要重點明確兩個問題:第一,借鑒國外高校辦學經驗,必須以充分了解本國、本校的實際情況為基礎,避免外國經驗出現水土不服的情況;第二,借鑒國外高校辦學經驗,必須以科學的精神、務實的態度將有益經驗落到實處,避免流于形式、拿來主義。

參考文獻:

[1] 李瑞林、駱松華.區域經濟一體化:內涵、效應與實現途徑[J].區域經濟問題探索,2007,(01):52-57.

[2] 張寶君.90后大學生心理特點解析與對策[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0,(04):111-114.

[3][6] 杜英娜、喬立娟、王文青、王秀芳.金融國際化環境下金融學專業本科教學改革路徑[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07,(12):53-55.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本三级片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专区电影在线观看| 久久综合丝袜日本网| 沈阳熟女露脸对白视频| 久久精品无码鲁网中文电影 | 俺去啦最新地址| 日日摸夜夜摸狠狠摸婷婷| 国产精品-区区久久久狼| 女人被狂躁c到高潮视频| 亚洲av成人无码久久精品老人 |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在线播放| 高潮爽死抽搐白浆gif视频| 国产性生交xxxxx免费|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高清热| 直接观看黄网站免费视频| 在线观看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天堂中文www官网天堂| www国产内插视频| 欧美最大胆的西西人体44| 爆乳3把你榨干哦ova在线观看| 欧美亚洲国产精品久久|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爱欲| 日韩网红少妇无码视频香港| yw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免费 |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体验| 国产真实露脸乱子伦| 无码任你躁久久久久久老妇| 丰满岳妇乱一区二区三区| 办公室扒开奶罩揉吮奶头av| 蜜桃精品免费久久久久影院 |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欧美激情精品久久久久久|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 国产精品无码一本二本三本色| 人妻仑乱a级毛片免费看| 经典国产乱子伦精品视频| aⅴ精品无码无卡在线观看| 人妻插b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天美传媒国产精品果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