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大學生心理成長論文

大學生心理成長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2-04-21 21:19:0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大學生心理成長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大學生心理成長論文

篇(1)

論文摘要: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學知識教育,提高其心理素質.同時,建設健康的校園文化,形成健康的文化氛圍,有利于促進大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形成和發展。

    當代社會瞬息萬變,大學生要應對現實以及未來的挑戰,需要實現自身全面發展,需要心理的健康與成熟,有心理健康奠基,人們就能夠學習正確認識自己、接納和管理自己,就能夠努力認識了解周圍環境并與之保持適應,就能夠積極地應對危機并增強能力與勇氣,就能夠做出成熟的、負責任的決定并付諸行動,就能夠有愿望通過探索去追尋積極的人生意義。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

    1.大學生承受的壓力較大

    市場經濟中的激烈競爭在促進社會各方面飛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高速度、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不定的未來就業帶來的壓力、經濟上的壓力以及對于自身經濟貧困等狀況的不正確的看法而產生的心理壓力等,讓大學生處于迷茫困惑中成為主要壓力源,其中,學業困難、經濟貧困、心理困擾尤為突出。

    2.大學生承載著過高的期望

    期望一是來自于學生家庭,家庭的過高期望和進人大學之后的現實常常會有強烈反差;二是來自于社會,社會對人才的全面的高要求和現實中優秀人才需求的緊迫性,使得原本滿懷壯志的學子在面對社會的完滿期望前感覺壓抑;三是來自于學生自身,成才、成就的強烈愿望和大學生活現實中的種種不盡如人意會導致大學生的心理失衡。

    3.大學生的心理素質較差

    社會轉型過程中大學生的過度承載與心理素質形成強烈反差,極易在熟悉的生活發生改變、心理需求受挫、遭遇生活變故等情形之下產生心理問題。

    二、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對策分析

    1.將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促進大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作為高校學生教育管理的重要任務之一

    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納入學校德育工作管理體系中,詳細制定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實施細則,從制度上保證工作落到實處;通過設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常設機構,進一步完善和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體制,以課堂教學、課外教育指導為主要渠道和基本環節,形成課內與課外、教育與指導、咨詢與自助緊密結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網絡和體系。

    2.確保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隊伍的建設與發展,為心理健康教育事業提供必要的條件支撐。

    配備專職心理咨詢與輔導教師,使得學生能夠得到合適的心理咨詢與輔導服務。高校學生輔導員應該是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隊伍,學生輔導員應該逐步走向專業化、職業化,并在上崗之前接受一定的心理學知識的專業培訓,掌握基本的與學生溝通、疏導學生心理問題以及能夠有效地影響學生認知和行為狀態的心理輔導理論與方法。

    3.面向全體,全員參與。

    健康的心理是人發展的中樞樞紐,是為人一生不斷進取、不斷探索的催化劑。心理健康教育只靠專家和一部分老師遠不能達到提高全體學生心理素質的要求,必須面向全體,全員參與。心理健康是素質教育的根本目標,通過研討我們要幫助學生解決在學習、生活和成長過程中的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建構學生健康的心理。

     三、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方式初探

    1.實施教師個體心理行為的教育管理

    教師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人格和對學生的情感態度所表現出的各種心理行為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有著直接的影響。形成有利于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教師個體心理行為,雖有紀律與制度的約束,但這種約束的作用是有限的,學校管理必須將教師自我價值實現的需要轉變為促使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心理動機,進而形成有利于實現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目標的教師個體心理行為。

    作為學校管理者,在為教師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和工作環境的同時,還要建立能促進教師成長的評價機制,滿足教師合理的心理需求,要促使教師了解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這樣教師在教育教學中表現出的各種個體心理行為就能和學生心理成長的生態環境和潛一致,也就形成了教師個體心理行為的教育管理。

    2.制定以生為本的學生管理制度

    學生管理制度是對學生行為的一種約束,這種約束本身帶有強制性,但這種強制性要體現以人為本,要體現人性化,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我們在制定各種學生管理制度時,要遵循學校組織下學生個體心理行為的規律,不要以破壞學生心理成長的生態環境為代價來尋求維持、就范、整齊、劃一的狀態。在制度實施過程中,我們還要注意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學生心理的個體差異。總之,學校的各種學生管理制度要服從于學生心理成長的生態環境,將顯性的制度約束轉變為隱性的學生心理行為。

    3.整體規劃各種心理健康教育活動

    這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是指利用學生自身資源和社會資源開展的各種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和各種課外心理咨詢活動,包括由學生自己主導的班級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各種心理健康教育講座、團體心理輔導和個體心理咨詢等各種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對于這類活動的管理,須有整體規劃,指定專人負責,在遵守心理教育的有關原則的同時,正確引導學生自主參加。

    4、科學布局校園心理健康教育文化

    校園心理健康教育文化是指校園內寫有心理教育格言的各類標語牌、心理健康教育宣傳欄和黑板報以及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種校內刊物等。這是一種隱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它對學生的心理成長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有時對學生的心靈有一種特殊的感召作用,使其全方位多角度的發揮它的獨特作用,和學生的心理生態環境和諧相處、相互生輝。

篇(2)

當前,高校心理中心的師生比例偏大且從業人員所受臨床專業訓練不充分,工作重心以咨詢為主教育為輔,心理健康知識和理念普及不充分等問題日益凸顯。根據中國的國情,實現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的轉型和發展需要加大投入,提升專業化水平,加大宣傳,增強學生關愛心理健康的理念,將心理中心的公眾形象由從問題干預中心轉型為成長發展中心,從而為全體學生的心理健康、人格完善和潛能開發服務。

關鍵詞:

咨詢;教育;心理健康;人格完善

近年來,隨著大學生心理問題的逐漸凸顯,心理健康越來越受到家庭、社會和學校的重視。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意識,增強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實效性是當代大學生的迫切需求。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現狀

在高校中,當前承擔心理健康工作的主要部門是學生工作處下設的心理咨詢中心(各校稱謂有些不同,以下統稱心理中心)。高校的心理中心主要承擔以下幾項重要工作:①危機干預;②個體/團體心理咨詢;③課程教學和講座;④科研工作;⑤行政事務。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主要呈現以下幾個特點。

(一)工作重心以咨詢為主教育為輔,危機排查和干預是重中之重

高校的心理中心大多以咨詢為主,以學生心理危機的排查和干預為第一要務,只有少數高校能夠做到重點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比如清華大學,在校學生約26000人,咨詢中心每年授課門數18門,講座場數60~80場,參與的學生有26000人次左右。此外,每年約有1000人使用心理中心。[1]大部分高校心理中心的工作重心仍然以咨詢為主,重點做好心理危機的排查和干預。各學院發現學生出現心理危機問題,會第一時間聯系心理中心的老師,心理中心也是心理危機干預中心。以北京科技大學為例,2014年全日制在校本專科生13393人,各類研究生9820人,外國留學生829人。心理素質教育中心50%的經費和近80%的人力重點服務于5%的在校生(咨詢、排查和約談)。咨詢中心在師生心目中的形象更像是一個消防員或者醫生,它以化解心理危機為重點,以解決心理障礙為主。

(二)師生比例偏大且從業人員所受臨床專業訓練不充分

我國的學校處于一種重視成績的社會氛圍之中,心理咨詢因其工作成績難以量化,工作效果無法在短時間內奏效而容易被忽視。美國有關行業協會的專業標準是1000~1200名學生配備一名專業人員。根據一項對國內26所的高校調查表示,接受調查的高校共有學生516322人,心理健康專職教師47人,折算師生比約為1∶10985人。[2]近五年,雖然一些高校陸續都按照要求實現了3000名學生配備1名專職心理咨詢師,但是依然還有很多高校心理中心的工作人員數量沒有達到這個要求,甚至還有一些高校的咨詢中心只有1名專職心理咨詢師。從專業水平上講,由于中國的心理健康事業起步較晚,雖然目前高校的專職心理咨詢師大部分人有心理學碩士或者博士學位,但是大部分人畢業時沒有受過嚴格的臨床專業訓練,所以咨詢專業水平的提升主要依賴于從業后的各種培訓。

(三)心理健康知識和心理健康理念的普及度低

美國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針對不同階段學生的心理特點采用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因此美國的心理健康教育從小學開始一直延續到大學。在不同的年齡階段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而且他們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納入學校課程體系,對這門課程十分重視,要求家長和學校共同配合。但是在中國這門課程卻并未受到如此高的重視。[3]目前中小學教育還是以傳授知識為主,學生從小就缺乏健康心理素質的培養,致使青少年階段的很多成長任務如對自我的了解和認識,自主和獨立的意識等都沒有完成,致使很多學生進入大學后容易產生焦慮和抑郁的情緒。由于各所高校心理中心的專職工作人員數量偏少,面對應接不暇的教學、科研、咨詢和行政工作任務,很多學校在心理健康理念的普及上用力偏小,所以很多大學生對心理咨詢依然存在偏見,“不聽、不聞、不看”的現象還十分普遍。2014年,北京科技大學心理中心的咨詢量突破了3000人次,在北京市各高校心理中心的咨詢數量上位列前三,相對比斯坦福大學在校學生約16000人,咨詢中心每年接待8000多人次,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在校生22000人,咨詢中心每年接待11000~12000人次。[1]美國高校和中國高校咨詢人數的差異和大學生關于心理健康的理念有重要關系。

二、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發展探索

(一)公眾形象轉型:從問題干預中心轉型為成長發展中心

高校以教育為己任,高校的心理中心在師生中樹立的形象如果由“問題中心”,變為“健心館”,追求成長的同學會更喜歡中心,也更關注自身心理健康,就像追求健康的人會更喜歡去“健身館”一樣。這種形象轉變的最直接的益處是減少現實中潛在的危機學生,根本的益處是可以實現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普遍提高。假設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負10分到正10分,通過積極正向的理念傳授,可能將一個心理健康分數為-2分的同學轉變為+2分的同學,同時也可以將心理健康分數為6分的同學提升為8分的同學。那么如何轉變心理中心的公眾形象呢?一是擴大宣傳。通過課程、講座、團體輔導和校園文化活動廣泛開展心理健康理念的普及性教育;二是不斷提高心理咨詢和心理服務的專業化水平。為專業咨詢師的培訓和專業水平的提升提供時間和經費支持,并逐步增加專職咨詢師的數量。只有更加專業化的服務才能有效幫助同學解決困惑,也更容易為心理中心樹立口碑。

(二)工作內容轉型:以咨詢、危機干預的工作為主轉型為咨詢和教育雙向并重

長期以來,我們容易將導致心理危機的事實本身看成是心理危機的根源。事實上,它僅僅是危機爆發的導火索,真正的原因是學生心理上存在不健全的部分,所以我們不僅要關注咨詢和危機干預,還要關愛所有學生的心理發展。因為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學生面臨的競爭日趨激烈,心理壓力不斷增加,心理不健全的學生隨時可能因為考試失利、戀愛等生活事件誘發焦慮抑郁情緒,造成危機事件。所以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目的不僅僅是減少大學生心理障礙的發生,通過咨詢解決心理問題,更重要的是擴展為全體學生的心理健康、潛能開發和人格完善服務,所以要充分發揮教育教學的普及性作用,保證學生在校期間普遍接受心理健康課程的教育。

(三)工作模式轉變:以被動性干預轉型為主動性激發

高校心理中心的普遍設立是在20世紀90年代,由于西方心理咨詢開始秉承的理念是要求來訪者有主動求助的意識,所以很長一段時間高校的心理中心奉行的是“等進來”的理念。由于中西方的文化有很大差別,西方高校的學生沒有班級建制,沒有黨團組織,沒有集體住宿(大部分學生),沒有太多校方組織的學生共同的活動,沒有共同的修課計劃。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學的普及性以及宗教對大學生世界觀的影響根深蒂固,美國大學生生活獨立性及心理成熟水平要高于中國學生,沒有大規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中國由于傳統應試教育的深刻影響,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學普遍不被重視,大學生的獨立生活能力和心理成熟水平低,有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1]如果我們不論國情按照美國的心理中心的運作模式開展工作只能服務不到10%的同學,90%的同學會對心理健康不了解,不關注。然而,大學生中的心理亞健康問題日趨明顯和嚴重起來,所以高校的心理健康工作由被動性干預到主動宣傳并激發他們關注自身心理健康的意識十分重要。一是主動實施全面的具有實效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力開展必修課,增加選修課,講座、團體活動等,強化學生的心理保健意識,營造全校心理健康關愛氛圍,從而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和競爭力,培養自我成長型人才,使學生的內心與外在的環境更好的相協調,更好地成長成才。北京科技大學心理中心在轉變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理念上做了大量工作,比如從心理健康教育的關鍵環節和突破口入手,每年在新生入學的第一學期實施體驗式心理健康教育,組織全體新生以班級為單位到中心逐個進行體驗,內容是一小時的實地參觀和親身體驗心理中心的各種服務項目。該課程2011年榮獲“首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效一等獎”。此外,中心以學生社團陽光心理協會為依托,借鑒團體輔導的理論和技術,運用朋輩輔導的組織模式,通過分組討論、互動游戲、手語合唱等形式,組織所有新生以班級為單位開展“心理健康快車”活動。這些活動的開展大大提高了學生對心理健康的接受與認可程度,個體和團體咨詢量逐漸上升。二是調動學生提高自身健康的主動性。任何事物的發生和發展都取決于事物內部的矛盾運動。同樣,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目標的實現,必須使受教育者將教育施加的外部壓力主動轉化為自身發展需求的內在動力,即學生能主動參與到心理教育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主體作用,喚起其強烈的成長動力。實踐證明,以教師為引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參與體驗式教學實踐中效果卓著,可以有效增強學生關愛自身健康的主動性。

作者:杜學敏 單位:北京科技大學心理素質教育中心

參考文獻:

[1]李焰,馬喜亭,中美高校心理咨詢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比較[J].思想教育研究,2010,(7).

篇(3)

關鍵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專業發展

 

近年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頗受社會各界關注,各高校為了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采取了各種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從一些高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咨詢的實際情況來看,此項工作在專業化發展中還存在著許多問題。作為心理健康教育主力軍的教師群體,其較為欠缺的專業化水平已成為制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充分發揮的瓶頸[①],影響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因此,加快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專業化建設步伐,建設一支高素質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也逐步成為時代的要求、社會的呼喚。

本文試從多角度就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專業發展策略提出建議,供有關部門參考。

一、明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專業標準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理論性、知識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工作,不僅要有明確的目標、規范的內容和相對穩定的教育渠道,而且必須有一支受過系統培訓,具有一定理論水平和實踐經驗的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盡管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已于2001年3月頒布了《心理咨詢師國家職業標準》,并于2005年對該標準進行了修訂與完善,但是這一標準有別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人員的專業標準。高校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專職教師兼具雙重身份,既是高校教師,又是心理咨詢師,但其工作性質又決定了他們既不同于普通的高校教師,又有別于社會機構的心理咨詢師。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專業標準與一般意義上的標準有聯系也有區別,我們要在相關部門的指導下,在調查和研究的基礎上,盡快出臺面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專業標準,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專業化成長提供清晰的導向。

二、嚴把入職關口,規范職業資格認證

作為一項專業性極強的工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從業教師具有專業的知識和技能。目前我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中很多是輔導員或其他非心理學專業的教師,主要以兼職為主、專職教師少,師生比平均達1 :10 986[②] ,難以滿足日益發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加上由于人手不足,很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只是疲于應付一些事務性的工作,無暇有深度地開展工作和潛心鉆研,這樣一種狀況很難適應新時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因此,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的過程中,我們要嚴把入職關口,積極推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資格認證制度,要求相關人員必須持證上崗,必須具備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所應擁有的良好個人品質與專業情感。相關部門要制定從業人員的專業標準,通過考核等方式頒發資格證書,以保證從業人員的專業水平。論文大全。資格認證可由教育部門規定考核科目,制定考核大綱,只有通過資格考試并經過嚴格系統的專業訓練,具備較高的專業理論素養和實際操作能力的人員才能取得任職資格。論文大全。高校也可以建立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資格認證評估制度,以制度規范職業的專業化。

三、形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培訓體系

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的專業化建設是心理健康教育專業化的核心和保證,因而,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專、兼職教師進行專業化的培訓、規范及管理是很有必要的。相關教育職能部門和高校應制定科學、合理的培訓計劃,做到培訓計劃化、規范化,經不斷修改和完善后,逐步形成一個成熟的培訓體系。制定培訓計劃時應注意全員培訓和分類培訓相結合、專業培訓與普及培訓相結合、職前培訓與繼續教育相結合、培訓與督導相結合。培訓的內容應包括基礎理論培訓、方法技巧培訓和道德行為規范的訓練,不僅使專、兼職教師能夠掌握和運用相關理論、方法、技巧,真正發揮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學生心理成長的功能,還要使其職業道德和行為符合專業要求。

四、加強個人業務知識的進修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集知識的傳播者、心理輔導者、教育咨詢者、生涯規劃指導者等多種角色于一身,其工作內容涉及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人際關系問題,人格發展與社會適應問題,專業興趣和學習方法問題,青春期生理、就業心理問題等,對從業人員的業務知識和專業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須不斷學習、不斷更新自身的知識結構,方能緊跟時代的步伐,永葆其教育的針對性與實效性。為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教師一方面要主動參與學校所組織的導師帶教、專題研究、集體備課、觀摩研討、典型示范等校本教研活動,另一方面也要爭取機會參加各種專業進修、職后培訓活動,此外,還要深入學生群體,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把握其思想動態和需求。

五、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集多重角色于一身,為了能勝任多重角色的要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就需要集多種能力于一身:一是要具備心理咨詢與輔導的能力,能正確理解學生的困難與困惑,并且在學生遇到心理困惑的時候給予應有的指導和幫助;二是要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和交際能力,充當忠實的傾聽者,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傾訴環境;四要具備心理測量與評估技術,能科學地評定學生的各種心理異常狀態和人格能力傾向;五要具備一定的教學和科研能力,既要給學生上好每一堂心理素質教育課,又能從事心理輔導、教育方面的研究課題。而要具備上述能力,就要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人員秉著研究性的態度,積極開展行動研究,不斷在實踐中“發現問題、明確問題、提出假設、檢驗假設”,逐步積累直接經驗,并通過理性化將實踐經驗內化為自身的實踐智慧。論文大全。

六、重視教育教學的自我反思

著名教師葉瀾說過:“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但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反思則可能成為名師”,美國學者波斯納也說過: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③],雖然外部的教育和刺激可以保證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達到基本的專業素質,但卻無法促使不斷地自我更新和成長,只有經常性地在教育教學和個案輔導中進行自我分析和反思,才能使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逐步走向專業成熟。

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可以在工作中建立自我剖析檔案,以便能更好地了解自己專業發展的變化和進步情況,并采取相關措施。此外,在心理咨詢和輔導的過程中還要經常記錄一些有典型意義的個案,或者是對自身專業發展影響較大的關鍵事件,從而為事后回顧、反思自己的專業發展歷程提供基本的原始素材。

七、加強同行之間的溝通合作

與同行之間的對話與交流可以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保持開放的心態,隨時準備接受好的、新的教育觀念和方法,不斷更新自己的專業技能。作為一名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高校教師,要積極參加一些專業機構和團體的活動,這樣做能夠和同行、專家之間進行研討、交流、溝通,虛心吸納他們的成果、經驗或建議,實現資源的共享,教師也能通過交流和合作來改善自身的知識結構,提高自身的能力素養,加快專業成長的進程。

Strategies onMental Health Educato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CaiJing

(Nantong University, Jinagsu Nantong 226007)

[Abstract] It demands a professional mental health educators group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olleg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o research onstrategies of mental health educat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collegesgreatly contributes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mental health educator’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it also helps to improve the efficacy of collegemental health education.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mental health educators; professionaldevelopment

參考文獻:

[1]羅孟祥.對當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專業化發展的思考[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07,(5):124-125.

[2]屈正良,易玉屏,夏金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的調查與思考[J].2006,(6):64-65.

[3]馮鐵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現狀及政策建議[J]. 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35(6):126-127.

[4]教育部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1,(4).

[5]魯克成,李蘭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須走專業化之路[J].思想理論教育,2007,(9).

[6]李明秀.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構建與完善[D].東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5月.

篇(4)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心理壓力

一、研究目的及意義

當代大學生多為90后,而90后作為出生在社會轉型加劇、改革深入、開放擴大和信息飛速發展的重要時期的年輕一代,他們既是經濟發展的受益者,網絡時代的體驗者,也是社會不良風氣和文化傳媒的受害者。[1]因此, 90后的價值觀、思維、行為和認知方式不同于前人,他們具有睿智而輕狂,成熟而盲目,理性而躁動的顯著特征。然而當社會正對他們前衛的思維、張揚的個性、另類的行為進行討論時,他們的身影已前無聲息地遍布高校校園,成為其中的主力軍和主旋律。了解并分析其心理健康狀況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尤其是近年來校園中的極端事件頻發,讓人們意識到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重要性。也只有對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足夠的研究,才有可能最大程度地減少由于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引發的如自殺、傷害他人這些原本不該出現在多姿多彩的大學生活里的悲劇。本研究旨在采用問卷調查的形式,針對大學生實際情況,以全國各地高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全面探討和分析導致當前我國大學生心理壓力的原因,以進一步尋求積極的解決方法。

二、研究對象及問卷

1、研究對象。通過微信面向全國大學生線上發放151份調查問卷, 一共收回131份具有分析價值的問卷,回收率86.75%。其中男生47名,女生84名。大一的同學占58.02%,其他三個年級比重相當。這次調查得到了同學的大力配合,具有一定的分析價值和較高的可信度。

2、問卷問題。本研究采用自編的”大學生心理自評調查問卷”。除了基本個人信息,其他問卷問題均參考多篇已發表的學術論文,如《大學生情緒調節與心理健康的關系》《大學生的壓力感與抑郁、焦慮的關系:社會支持的作用》《90后大學生心理特點解析與對策》等。個別問題則來自于當下時事熱點出現的高頻關鍵詞改編。

3、數據分析。得到可靠的樣本數據后,根據研究分析目的,進行橫向縱向的計較,計算出相應百分比。

三、分析與結論

1、心理健康問題的產生受多方面因素影響。除了人際關系問題外,調查發現超過60%的同學表示上大學后學習成績不理想是最大的挫折,其次為戀愛不成功和不適應宿舍生活。此外,父母的期望也會多多少少給大學生帶來一定的壓力。還有少部分同學因和同學之間消費水平的差異感到有壓力。

2、普遍對自己的心理狀態不夠滿意。通過數據匯總統計,從一分到七分,多數同學給自己心理狀態打分在5分左右。還出現少部分3分上下的低分。而敢于給自己打滿分的同學則是少之又少。90后樂于接受新鮮事物,行為表現成熟,心理脆弱,因樗們表現出的心理成熟與社會實際的要求相差甚遠:大多數90后大學生心理素質偏弱,抗壓能力明顯不足。調查顯示:“有 72.3%的人表示在遭遇挫折后,自己心理會留下陰影。甚至有5.1%的同學表示自己會因此一蹶不振。"[2]

3、 對心理健康問題不夠重視,缺少必要的、深層次的反思。就拿一個小點為例,當問及“你認為自己在人與人間的溝通交往上有哪些令自己不悅的地方”時,多數同學給出的答案局限于“無話可說,不熟“、”比較矜持被動“、”有時候找不到話題“、”被別人嘲笑普通話不標準“、”不愛跟男生說話“、”不愛表達自己的觀點“、”不能適應南北方說話技巧與方式“、”表達能力不好”等淺層次、表面性的問題。但也有一些同學能夠發現自己內在的問題。比如“有時候會瞧不起別人,態度不太好,而且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脾氣”、“下意識維護自己利益而拒絕別人一些請求”、“過于凸顯自己”、“對他人不能完全信任”、“有時候會以自我為中心”。然而令人堪憂的是在問卷中還出現了類似于“目前還沒有”、“一點都沒有”這樣的回答。人無完人,在優秀的人也會存在問題。由此可以看出雖然多數大學生對自己有一定的反思,但是力度與深度不足。

4、缺少釋放緩解壓力的途徑,自我調節能力不足。35.88%的同學在壓力面前選擇“順其自然、自然調整”,8.4%的同學選擇消極的“壓抑(喝酒、睡覺、假裝高興)”,僅有六成左右的同學能選擇較為合適的途徑,如轉移(心理不快時娛樂、游戲、讀書)或是發泄(哭、傾訴、寫信、日記)。果與以往的研究結果一致,說明大學生群體在面臨挫折和壓力時基本上能夠以積極的心態去面對,并能主動尋求各種心理調節措施去減少壓力帶來的消極后果。[3]

5、學習狀態有待提高。主要表現在學習壓力大、學習動力不足、學習目的不明確等方面。在回答“對自己目前專業的態度如何”這一問題時,只有半數左右的人選擇了“很喜歡現在的專業,會為此努力奮斗”,有38.93%的同學認為“無所謂,學多少隨緣”,其余的則選擇了“特別不滿意,不會為它太過努力的”。

6、對未來前景不夠樂觀。近三成的同學經常對自己的前途感到困惑和擔憂,61.07%的偶爾會感到擔憂與困惑。當回答“當前大學畢業生最缺乏的就業能力”時,相關工作和實習經驗、溝通和協調能力、社會適應能力三個選項所占的比重幾乎相當。這表明當前大學畢業生缺少多種,這也從側面反映出大家對大學生的就業能力沒有足夠的自信。

8、整體價值觀與心理狀態仍呈現積極向上的狀態。近40%的人認為“感覺所有的人都很好相處,大家都很善良”。56.49%的人覺得“部分是好人,但總有那么幾個讓我討厭的人”。在所有發放的問卷中無一人選擇“感覺所有人都在針對我,我做什么都會被討厭,而別人的做法我也都看不上”。這說明絕大部分的大學生對周圍的人并不抱有敵意或是偏見,能理性地與人交往。數據顯示,半數的同學偶爾會思考人生的價值和意義,41.22%的同學則表示經常思考。很少部分的同學很少或未思考過。近97%的同學對服務行業(清潔工、服務員等)持尊重態度,認為也是一份服務大眾的職業。這表明大家能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四、相關建議

大學的根本任務是培養高質量的人才。高校既要重視知識的傳授,更要重視能力的培養和人格的塑造。[4]因此高校必須以積極的態度面對現實,引導當代大學生向健康的心理狀態發展。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從轉變觀念、改善管理、改進教學、拓寬社會活動領域和加強心理衛生知識的普及及教育等多方面入手;需要社會、學校、家庭和大學生本人協調配合,共同努力,持續、有效地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通過問卷,大學生們表達出了部分自己的需求,學??梢砸源藶閰⒖迹D變方式更新手段,進行新事態下適合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參考文獻:

[1]張寶君.90后大學生心理特點解析與對策.《思想理論教育導刊》, 2010(4):111-114

[2]張寶君.90后大學生心理特點解析與對策.《思想理論教育導刊》, 2010(4):111-114

篇(5)

【論文摘要】: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僅關系到大學生的個人成長,還關系到整個社會和民族未來的發展。因此,重視大學生的心理發展歷程,了解大學生的心理狀態,發現大學生的心理疾病從而正確引導大學生排除心理障礙、消除心理陰影、預防心理疾病是目前高校教育的首要任務。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具體表現

心理健康是指這樣一種狀態,即人對內部環境具有安定感,對外部環境能以社會上的任何形式去適應,也就是說,遇到任何障礙和困難,心理都不會失調,能以適當的行為予以克服,這種安定、適應的狀態就是心理健康的狀態;而心理障礙則是指心理疾病或輕微的心理失調,它出現在當代大學生身上大多數是因身心疲乏、緊張不安、心理矛盾沖突、遇到突如其來的問題或面臨難以協調的矛盾等。心理健康問題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主要表現以下幾個方面:

1.對大學生活感到極度不適應。人的一生中會有多次的生活環境的變遷,每次環境的改變都有一個從不適應到逐漸適應的過程。人的適應能力與自身的生活能力有關,并受到性格和智慧的影響。一般而言,在當代的在校大學生中,不適應問題在大一的新生中表現的尤其明顯。大學生第一次離開父母來到一個陌生的城市、陌生的環境和一群陌生的同齡人生活在一起,心理上會發生強烈震蕩。當代的大學生,大部分都是新一代成長起來的獨生子女,在家里是父母眼中的特寶兒,在學校是老師眼中的天之驕子,他們在生活上對父母有種很強的依賴感,在心理上又有一種很強的優越感,這也是導致他們環境適應能力不強的主要原因。大學生活不適應問題是大學生心理問題中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可以說,大學生的其他很多心理問題也是因為一開始適應問題沒解決好而引起的,這應該引起高校教育的足夠重視。

2.人際交往障礙。從人的本質上來看,人是一種"社會關系的總和",人要想在社會上獲得生存與發展,就必須處理好人與人之間這種復雜的關系。尤其是對大學生而言,離開父母、離開家來到一個陌生的集體當中,更始要學習如何處理好人際關系。大學是通向社會的橋梁,當代的大學生一方面希望不斷擴大交往范圍,通過交往獲得信息,達成互相理解,滿足人際交往的需要;另一方面他們的交往能力和交往條件又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能完全適應所面臨的交往情景。他們既要和人交往,但又不善于交往,因此會感到孤獨和寂寞。同時,在與他人相處時,如果與周圍人關系融洽,心情就會舒暢,關系冷淡或緊張,就會心煩意亂。大學生的人際關系是多方面的,如果處理不好,心理上就會產生孤獨,情緒上自然低沉壓抑。從品質道德方面講,自私、蠻橫、孤傲、猜忌、心胸狹窄的人在集體環境中不受人歡迎。同時,從小在封閉環境中長大的學生容易發生交往問題,怕和人打招呼,怕與人接觸,在集體場合不敢大聲說話,與異性接觸感到緊張等心態,這些都與缺乏社交經驗有關。馬加爵的案子就是大學生在人際交往方面最典型的代表,因為過度的人際交往障礙,引發心理畸形,實施暴力行為。

3.戀愛問題。大學生戀愛人數日益增加,而且越來越早期化。現在大學生中戀愛問題也是心理問題的主要方面。戀愛是大學生生活中的一個重要內容。他們正處于所謂"戀愛季節",限制他們戀愛是不實際的,只能正確引導。圍繞戀愛產生的心理問題有多種表現:有的因沒有異性朋友而難耐孤獨,煩躁,情緒不定;有的一廂情愿陷入單相思,無法自拔,引緒低落;有的面臨幾個追求者無法選擇;也有的發現兩人不合適想中斷關系的;有因誤會或為誤解、猜疑所困擾,憂心忡忡、郁郁寡歡的;有為失戀痛不欲生,并由此而產生強烈自卑、憂郁、焦慮、悲憤甚至絕望的等等。戀愛最使人激動,也最易于給人帶來痛苦。因戀愛引發的抑郁、精神障礙,甚至自殺、他殺,在大學校園也不在少數。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成因剖析

當代的青年大學生正處在生理、心理發展的重要階段,生理發育基本成熟、心理發育尚未確定,尤其是情感豐富與情緒不穩定的矛盾狀態十分明顯。

社會轉型、改革開放、經濟轉軌、東西方文化的交匯、碰撞、融合,市場的激烈競爭,使得人們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發生了深刻變化,引起了人們心理的巨大震顫。我認為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生理與心理發展不平衡

由于家長對子女的過高期待、過分保護、關愛,造成孩子生活能力差,對家長的依賴性強,導致孩子認知和情感發育不正常,致使當前大學生心理斷乳期延長。當前,許多家長對孩子過分保護和關心。為了讓孩子專心讀書,大多數家長把孩子生活中所有的瑣事都承包下來,造成孩子的生活能力差,對家長依賴性強。過分的溺愛易造成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識",認為別人的付出是應該的,自己有權利得到父母的愛和照顧,而無需盡義務。不能約束自己的行為,行動時不考慮后果。孩子生理成熟了,認知能力和心理卻未成熟,生理與心理發展不平衡。長期以來,在高考指揮棒的調遣下,學校和家長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往往采用應試教育的方法,只重視智力教育,而沒有將培養學生心理素質滲透到其中,忽略了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和訓練??梢哉f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從高中開始就已經存在,父母整天的叮囑、監督、束縛和管制限制了學生的自由,使他們產生了強烈的抵觸情緒。這些都對學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不良影響,使其心理失衡,嚴重的會形成心理障礙。心理問題在新生入學時呈現潛伏狀態。由于擺脫了高考的壓力,學生普遍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可以暫時遠離緊張的學習生活。告別了高中階段高密度的課時、繁重的作業和頻繁的考試,學生體會到了難得的輕松感覺。開始了在學校的住宿生活之后,他可以長時間脫離家長的監督和管束,從而獲得了從未享受過的獨立和自由。陌生的大學校園環境也使學生感到新鮮與好奇,對新事物和美好未來的憧憬使其暫時忘卻了心中的煩惱。盡管新的校園生活環境為學生對自己的心理問題進行自我調節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但是很多學生并沒有把握住這個有利的時機。高中時期形成的心理問題,在新生入學階段,其癥狀往往有所減輕甚至消失,但這并不意味著學生己經徹底擺脫了心理問題的困擾,心理障礙仍以潛伏的狀態繼續伴隨著他們,一旦遇到其心理壓力過大或出現心理波動時,心理問題又會復發。

(二)維護心理健康的意識不足

學生未接受系統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知識匾乏。根據2004年10月在北京師范大學對100名在校大學生所進行的調查,17%的學生表示自己對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非常了解,34%的學生表示對這方面的知識比較了解,而49%的學生表示對這方面的知識并不了解。由此可見,目前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狀況并不樂觀。心理健康教育能夠有效地防止學生心理問題的發生,但是,目前很多學校都只是流于形式或是缺乏相關內容的課程,并沒有使心理健康教育發揮實質上的作用。缺乏系統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學生原本脆弱的心理缺少了有效的防護機制,這不利于預防心理疾患。有的學生誤認為健康的概念只是局限于生理上沒有嚴重的疾病,在出現心理波動和心理失衡時,意識不到這些狀況會發展為心理障礙,這增加了預防心理疾病的難度。一旦出現心理問題,學生面對情緒失控的狀況,常感到非??只?,找不到擺脫困境的辦法,不會向心理咨詢機構求助。心理健康知識匾乏導致學生心理調適能力不足,從而增大了心理問題發生的可能性。由于缺乏系統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知識,學生維護心理健康的意識不足。他們只關心自己的學習和身體健康狀況,忽視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這埋下了誘發心理問題的隱患。"目前,大學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認識上的偏差。首先,是對健康定義的片面理解,學生往往沒有認識到心理健康也同樣是評價一個人是否健康的重要內容之一,很多學生只注重身體健康而忽視了心理健康。其次,是對心理健康標準的片面理解,學生通常容易認為心理健康就是沒’病’,只有患精神病的人才是有問題的,而對大多數人來講,不必考慮這個問題。此外,是對心理健康水平的片面理解,有的學生自認為沒有什么心理煩惱和心理困惑,就是心理健康水平高的人,學不學心理健康知識,重視不重視心理健康與自己無關,自我感覺良好。"這種錯誤的認識使學生在遇到情緒不良、心態失衡或是壓力過大等情況時,認為一時的心情不佳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很快就會過去了,不至于危害到自己的身心健康,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心理健康正面臨著心理疾患的威脅。缺乏維護心理健康的意識使很多學生錯過了避免形成心理問題的最佳時機。他們往往是在心理問題日益嚴重,以至于直接影響到其正常的生活時,才不得不采取應急措施或是尋求心理咨詢的幫助。三、解決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對策

造成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相應的解決對策也不應是單一的。針對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如何及早疏導、干預,防患于未然,朔造大學生健康的人格,這是擺在高校教育工作面前的重要課題。解決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對策,我認為應主要從學校和學生自身兩方面來考慮。

(一)學校方面對策略

首先,要讓學生認識到挫折的普遍性和必然性。在教育過程中,要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挫折是普遍存在的。學校要通過多種方式對不同年齡層次的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導,幫助學生提高心理素質,健全人格,增強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不僅如此,學校還應引導學生正視挫折,對困難和失敗有足夠的心理承受力,隨時做好應對挫折的準備。

其次,要讓學生認識到挫折的兩重性。心理衛生學認為,真正能引起適應困難的,主要不是那些挫折、應激和沖突本身,而是當事人對于它們的看法以及用來應對的方法。挫折對個人的影響具有兩重性,只看到其消極影響是片面的,挫折的作用也有其積極的一面,它是一種內驅力,能推動個體為實現目標而做出更大的努力,花費更多的精力,還可以增強個體的容忍力,提高認識水平。

(二)學生自身方面對策

首先,要對自己寬容,不過分追求完美,正確認識自身的缺點。要敢于承認自己的缺點和錯誤,如果學生能夠坦然地接受自身存在心理問題的現實,承認自己有缺陷并且敢于面對這一缺陷,那么心理問題對于他們來說也就不再可怕了。

其次,要正確地認識別人對自己的態度和評價。總是過分在乎別人對自己的意見和看法,害怕讓別人失望,這是一種壓抑自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是造成某些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事實上,一個人無論怎樣努力,也無法滿足所有人的愿望,自我價值的實現并不是完全取決于他人的意見和評價。

最后,還要合理地釋放壓抑的情緒。大學生面臨著學習的壓力以及就業的抉擇,背負著較重的心理負擔,適當地宣泄不僅能有效預防心理問題的發生,還可以使學生的心理障礙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緩解。

參考文獻

[1]史仲芳,心理與健康,成都: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M].1987.

[2]王樹茂,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學,遼寧:遼寧人民出版社[M].1986.

[3]俞國良,青年交往心理初探,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M].1987.

篇(6)

論文關鍵詞:貧困大學生,人際交往,心理激勵

美國著名人際關系學大師戴爾·卡耐基曾說過:“一個人的成功,15%由于他的學識和專業技術,而85%靠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善于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這一語道破了人際交往和心理素質的重要性。但在現實中很多人忽視了這方面,尤其是高校中的貧困大學生,由于多方面原因,在人際交往中出現問題的概率更大,這就使得我們不得不重視這一問題。本文擬從何以對貧困大學生人際交往進行心理激勵的角度,對此問題做一探討。

一、貧困大學生人際交往中存在的問題

大學生正處在渴望友誼、渴求交往的心理發展時期。良好的人際交往,有助于他們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有利于他們人格的發展和完善,有利于他們全面成長成才。然而并不是每個大學生都能處理好人際關系,特別是貧困大學生在處理人際關系時存在著較大心理困惑。

(一)人際交往的認知不足

在人際交往時,交際雙方必須要有良好的認知和認同,必須要客觀正確的認識和評價自己和他人。貧困大學生由于受已有的經驗、價值觀念和家庭條件的影響,在人際交往時,常常會出現各種各樣的認知偏差,從而影響人際交往的順利進行。

貧困大學生特別是來自農村的貧困大學生,與城里學生相比在文娛活動方面又沒多少特長,這使得他們內心不免產生失落感,久而久之就把自己封閉起來,始終與他人保持著一定的距離,并懷著戒備心理,對他人的言行也過于敏感,生怕別人貶低自己。由于這些顧慮,使得貧困大學生很難與他人進行正常的交往。

(二)人際交往的底氣不足

良好的人際交往是建立在平等交換的基礎上,交換的不僅是物質的,也包括信息、情感、地位等。由于貧困大學生因物質條件有限,在人際交往時,從外在形象到內在心理,都會出現底氣不足的心理困惑。具體體現在:

第一,自卑心理,因家庭經濟拮據,在生活水平上無法與其他同學相比,在人際交往中,也不愿與老師和同學交流,導致他們處于人際交往的半封閉狀態,從而影響他們的正常交往。第二,焦慮心理,受生活環境的影響,貧困大學生對涉及自身和家庭問題的時候特別敏感,他們渴望與其他同學正常交往但又擔心達不到良好的效果。內心與實際行動產生沖突導致貧困大學生長期處于緊張焦慮狀態,從而與他人產生情緒對立致使人際關系產生問題。

(三)人際交往的技巧不足

一個人良好人際關系的建立并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需要一定的過程和技巧。貧困大學生在人際交往技巧上也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由于自卑,在人際交往時,貧困大學生常常處在被動狀態,總是等著別人來接近自己,這種守株待兔的惰性心理,阻礙了他們進一步與人交往。其次,由于戒備心理較強,貧困大學生不愿意將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和情感,敞開心扉的告訴他人,這無形中拉開了自己與周圍人之間的距離,使自己處于一種孤立狀態。貧困大學生在人際交往時存在羞怯、封閉、猜疑等不良心理,導致很難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二、導致貧困大學生人際交往出現問題的原因

貧困大學生之所以在人際交往時,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不足,是由于多方面的因素所導致。

(一)社會因素

一個人的成長與社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貧困大學生人際交往出現問題與社會的影響密不可分。

在當前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利益已成為社會的價值中心,甚至人的感情也在某種程度上表現出商品化,人際交往也難免受到這些經濟因素的滲透,這種負面的導向也加劇了貧困大學生對金錢的渴望,在人際交往時也表現出更看重物質利益的傾向。另外,社會中一些善意的資助由于實施不當或扭曲,使受資助的貧困大學生心理上感覺資助更像施舍,這就不免挫傷了他們的自尊心,從而間接的影響了人際交往的正常進行。

(二)家庭因素

家庭是一個人最基本的生活環境,對一個人的交往心理和行為有著深遠的影響,對貧困大學生更是如此。

一方面,貧困大學生的家庭經濟較為困難,因此對自己未來期望值較高,一旦在學業上遇到挫折時,容易產生自卑和焦慮心理。另一方面,部分貧困大學生來自單親家庭,或者父母長期在外打工,父母迫于生計無暇顧及孩子的心理成長,導致貧困大學生容易存在人格缺陷和抑郁心理。

(三)自身因素

貧困大學生人際交往出現問題,固然與社會和家庭的影響不無關系,但個人因素則是影響人際交往的內因。

首先在自我認知方面,一些貧困大學生對自我的評價偏低,沒有正確的看待他人和自己,當人際交往出現挫折時,又往往將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歸因于自己的貧窮,從而在人際交往上會變得更加消極。其次,在性格上,一些貧困大學生性格較為內向,在行為上比較孤僻,因此也就很少參與公眾活動,這無形當中減少了與他人交往的機會,使得自己的朋友很少,有些被孤立。此外,一些貧困大學生對周圍的人和環境都抱著無所謂的態度,常常獨來獨往,也不想搭理別人。

篇(7)

論文關鍵詞:高職學生,心理問題,健康教育

一、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問題的分析現狀

(一)來自學習方面的壓力

高職學生學習方面的壓力來自多個方面,首先,高職學生都來自各高中的中下等水平,普遍基礎薄弱,對學習的自覺性與能動性把握不夠,大多數學生出現厭學情緒,不思進去,得過且過。其次,進入到一個新的學習環境,對于如何適應大學學習環境沒有一套適合學生自己的學習方法,導致很多學生對學習失去了信心。再次,高職院校的學制是三年,因此在課程的安排上使得高職學生無法應對,課程安排的過于緊張,使得本來基礎就很薄弱的學生學起來更加吃力,以此就更增加了他們的厭學情緒。

(二)情感問題處理的不當導致心理變異

大學期間學生的心理正處于成熟與未成熟得過度時期。缺乏生活閱歷的高職學生,對愛與被愛缺乏正確的理解,常常放任感情,因此,在大學校園里頻繁出現交往不得體、為感情打架、為愛而失去理智的等等。

(三)網絡的隱患

大家都知道21世紀是網絡的時代,同時也是年輕人的時代。網絡的推廣不僅給我們年輕人提供了機遇,同時也提出了挑戰,同學們不能正確的使用網絡,常常被網絡中那些扭曲的東西所吸引,另一方面也渴望在網絡的虛擬世界中尋找心理滿足,填補現實中的心理空白。

二、高職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的影響

首先,家庭教育存在不適當的教育方法和教養方式。現在大部分家庭只重視智力教育,而忽略了學生健康人格的培養。相當多的家長在子女考入大學后將更多的精力轉移到提供經濟支持上。而對子女的心理成長問題則關注不夠。其次,家庭的人際和諧程度直接影響孩子的心理發育,調查案例中發現,一些學生的心理問題的產生與父母關系不和(如父母離異或父母性格怪異,或者與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等主要親屬關系的不和諧以及父母或其他長輩營造的家庭氛圍、家庭人際關系的和諧程度有直接關系)。另外,家庭的經濟狀況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也有一定的影響。當代大學生們面臨著巨大貧富差距的考驗,如果家庭教育引導不夠,一些家庭經濟貧困的大學生就會浮躁、自卑,進而產生偏執、虛偽的心理傾向,甚至引發假、丑、惡等不良行為。

(二)社會環境的影響

社會的變化、網吧的大量存在、生活節奏、社會風氣、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為等是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不可忽視的因素。還有當代社會的重金錢實惠輕理想追求,重個人利益輕國家集體,重知識才能輕道德品質,重奢侈享受輕艱苦奮斗的不良風氣,給“象牙塔”中的大學生造的不良影響,經常使他們產生學習無用,上學僅僅想要的是一張文憑等等的錯誤理念。

(三)學校環境的影響

學校的生活環境對學生的身心健康影響極大。學生們在校園里要獨立面對學業上的壓力、生活上的自理,還要面對來自不同地方、性格各異的同學,協調各方面的人際關系,這些壓力使有些學生感到很不適應,往往會不知所措、無所適從,尤其是剛剛入校的新生,如果他們對上述問題處理不當,不能及時求助于同學或老師,長此以往,必將產生嚴重的心理障礙。

(四)個體因素的影響

目前,高職院校的學生,年齡一般處于18~23歲之間,屬于青年初期末和青年中期。由于其生理、心理并未真正完全成熟,容易出現人格不健全,情緒不穩定,自我控制能力弱等心理健康問題。嚴重者,還會出現強迫性神經癥。

三、解決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問題的新進路

(一)在學校管理中體現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

促進學生包括心理素質在內的整體素質的提高,是學校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學校管理工作的出發點。學校管理工作既要體現教學的作用,也要發揮學生管理的根本目的,最終為學生創造和諧、愉悅、積極向上的心理環境;同時也要有心理健康教育計劃。

(二)做好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和輔導工作

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系統講授心理知識,使學生了解自身心理發展、變化的規律與特點,幫助他們縮短心理適應期、加快人格的成熟、掌握心理保健知識。舉辦心理講座,幫助學生集中解決特定時期、特定情景下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例如家庭的變故,感情問題,就業問題以及如何面對挫折等等,指導學生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社團組織。

(三)建立學生心理危機預警及干預機制

心理健康教育重在預防,要建立學生心理危機預警及干預機制,在學生出問題之前進行心理援助。這是有效預防學生心理問題和因心理問題出現的突發事件的方法。當然這需要根據各個學校的情況而制定計劃,如我所在的湖北科技職業學院,我們在各年級各班安排心理委員進行每月的月會,通過月報表排查有心理異常的學生,對學生心里突發事件起到了有效的干預。

(四)積極開展心理咨詢與危機干預工作。

對入學新生進行心理健康普測,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以及心理健康報告制度,并實行跟蹤;針對學院特點以及高職生的心理特點建立學生心理危機的應對預案,主動對重點人群開展心理輔導,預防或減少心理危機的發生。加強輔導員心理咨詢培訓,建立心理咨詢中心開展心理輔導咨詢工作。

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多方齊心協力高職學生輔導員思想教育指導工作的常規與瑣碎較易導致只注重眼前的事務性工作而忽略本質,有很多時候是無法真正觸及90后學生的內心世界,思想教育工作的成效也只他能夠留在表面。本文通過采用心理訪談、文獻查閱等方式對當前高職生的心理狀況進行了分析,希望能更多地挖掘和發現90后學生內心深層的想法,不斷探索,尋求更多良策將學生思想教育工作開展的更加有效。

參考文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色久悠悠婷婷综合在线亚洲| 亚洲人成电影网站色| 日本xxx在线观看免费播放|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蜜芽 |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 全部孕妇毛片| 又嫩又硬又黄又爽的视频| 欧美牲交videossexeso欧美| 中文字幕日本六区小电影| 国产一极内射視颍一|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久久|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费视频76| av午夜久久蜜桃传媒软件| 精品国产粉嫩内射白浆内射双马尾| 欧美老熟妇xb水多毛多| av怡红院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老熟妇乱| 妺妺窝人体色www在线下载| 亚洲人成人网站18禁| 国产精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久久久久香蕉网| 国产一卡 二卡三卡四卡无卡乱码视频| 亚洲色欲色欲www在线播放| 成人a级毛片免费观看|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久久久久|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一区二区| 国偷自产av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毛片无码专区亚洲乱|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一区| 国产无遮挡又黄又爽在线视频| 男同gay自慰网站| 中文有无人妻vs无码人妻激烈|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 青娱乐极品视觉盛宴av| 丰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大胸少妇午夜三级| 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桃 | 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日本乱码在线观看| av无码不卡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