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1 17:09:1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職業生涯規劃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論文關鍵詞:高校,生涯規劃教育,體系
生涯規劃實際上是落實全人教育的一個關鍵性的主題,它可使人了解本身的問題。從了解自己、關心自己到了解別人、關心別人,建立一種相互依存、雙勝雙贏、利人利我的人我關系。是一個人盡其所能地規劃未來生涯發展的歷程,在考慮個人的智能、性向、價值以及阻力、助力的前提下,做好妥善的安排,并借此調整、擺正自己在人生中的位置,以期自己能各得其所[①]。涵蓋人生生涯的生命、生活、職業生涯三個部分,涉及人生必須面對的一些問題,如自我了解、對生命及死亡的認識、個人理財、信仰、人際關系的處理、時間管理、職業規劃等等。高校生涯規劃教育的目的是加深大學生對生命價值和意義的領悟,培養一種快樂、自信的生活心態,并找到自己的職業興趣,使大學生能快快樂樂學習、快快樂樂生活、快快樂樂工作[②]。
生涯規劃起源于20世紀初的美國,并于上世紀80年代形成了一門包羅萬象、內容廣泛的學科。經過近三十年的發展,生涯規劃教育的理論研究和實踐在美國等教育先進國家和地區逐趨成熟。然而,生涯規劃教育在國內才剛剛開始,目前基本上仍處于理論探討階段職業生涯規劃論文,即便諸如筆者所在學校在內的少數高校已經開始實施,應當說也只是實驗性的有益嘗試。直至目前,全國只有極少數高校試點性的開設生涯規劃教育課程,我國生涯規劃教育尚處于萌芽階段,還有一些關鍵問題沒有解決,要開展完善的生涯規劃教育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一、我國高校開展生涯規劃教育嘗試中出現的問題
近幾年來經過在部分高校中開展生涯規劃教育的嘗試,我們在使學生明確就業目標、促進人與職的匹配、幫助大學生就業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我國高校生涯規劃教育工作現狀也不容樂觀。當前我們所實驗性開展的所謂的“生涯規劃教育”尚不能滿足大學生成才、就業的需要。在嘗試中也已經顯現出一系列問題,如在教育內容的選取上的功利化脫離使人教育思想、與該教育相適應的教育體系尚未形成、教育方式仍顯單調、專業化的師資力量稀缺、本土化有待加強等,這些都需要學者們更多的去研究和探索。然而,我們認為在這上系列問題中,最重要的問題就在于與之相適應的教育體系尚未形成,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全人教育思想尚未深入人心
從作為大學生在校期間學習發展指揮棒的大學生評價體系可以看出,功課學習之外的德、體、美等其它因素仍處于次要地位,且在實施過程中也往往因為各種原因而流于形式。由于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大發展,高校教師需求量猛增,總體來說當前我們的高校師資隊伍中全面均衡發展的教師也不多論文怎么寫。不少大學生對上大學的真實目的還停留在學習一門專業,畢業找個飯碗層面上,“選修課必逃,必修課選逃”。而大部分學生家長則把教育的重任幾乎全部推給了學校,甚少過問。這就導致了我國高等教育一直提倡的全面教育不全面。全人教育不深入人心,生涯規劃教育自然就缺乏根植的土壤。
2.生涯規劃教育管理歸口的糾結
借鑒教育發達國家的經驗,高校生涯規劃教育應該包括理論教學、體驗與實踐、團體輔導、個體咨詢、就業指導與服務等環節。但在我國高等教育體制下,理論教學歸口于教務部門,體驗與實踐歸口于團委,團體輔導與個體咨詢歸口于心理健康教育部門、就業指導與服務又歸口于就業部門,這樣就導致了生涯規劃教育的管理歸口問題糾結混亂。有歸口教務部門,開展理論教學、開設講座的;有歸口于就業部門,建立生涯規劃教育師資庫,開展理論教學、組織講座的;有干脆另外設立生涯規劃體驗中心(部門),承擔課程教學任務,組織體驗活動的;也有僅設一名或幾名行政人員專門負責管理兼職教師開展課程教學,協調與團委、就業等部門合作的。不是深感“獨木難支大廈”職業生涯規劃論文,就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總之,工作很難開展得有條不紊。
3. 生涯體驗項目零散,流于形式
生涯體驗是當前生涯規劃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生涯規劃教育的主要教育方式,體驗項目包括政府機構體驗、親情體驗、非營利組織體驗、學生社團體驗、跨文化體驗、營利組織體驗、拓展訓練體驗等。以使大學生通過親自參與,將學習到的知識應用到外在環境的挑戰中去,在現實的環境中,親自處理和解決問題,在身臨其境的體驗中,認識自我,感悟生命的價值和尊嚴,培養良好的生活心態,同時找到自己的職業興趣??上驳氖窃圏c的幾所高校在開展生涯規劃教育的過程中都或多或少的注意到了生涯體驗教育的重要性。但由于缺乏社會、政府、家庭的廣泛支持,一些項目往往無法實施,即使是親情體驗和學生社團體驗等比較容易實現的項目也由于缺乏專業、專職的指導教師而流于形式。
由于我國高校生涯規劃教育起步晚、起點低,在嘗試過程中并不僅只是這些問題,但卻是幾所高校嘗試開展生涯規劃教育過程中集中體現出來的幾個問題,也說明了我國高校生涯規劃教育正處于開始階段,與之相適應的生涯規劃教育體系尚未形成,這也正是真正落實全人教育,使我國高校生涯規劃教育工作走上正軌的最大障礙所在。要改變現狀,歸根到底還是要建立科學的生涯規劃教育體系。
二、構建科學完整的生涯規劃教育體系
既然構建科學完整的生涯規劃教育體系是解決當前我國高校生涯規劃教育試點過程中出現的幾個關鍵問題的必然途徑,那么,我們應該構建什么樣的高校生涯規劃教育體系呢?很明顯,照搬西方無異“緣木求魚”,我們的高等教育體制、教育環境、教育對象都存在著較大差異,只能根據我國高等教育實際情況而定。具體來說,科學完整的生涯規劃教育體系必須是建立在全面貫徹落實全人教育思想的基礎上,構建好高校內部的教育體系與外圍的政府、社會、企業和家庭等支持體系。科學、健全的高校生涯規劃教育體系,是科學、有效地實施生涯規劃教育的必備條件。而高校內部的生涯規劃教育體系和外圍的政府、社會、企業和家庭等支持體系這兩大體系又是缺一不可。
1.全面貫徹落實全人教育思想
全人教育是指充分發展個人潛能以培養完整個體的教育理念與模式,通過全人教育,學習者身、心、靈將得到全面且均衡的發展。如果說全人教育是我們的愿景職業生涯規劃論文,那么生涯規劃就是我們的使命。生涯規劃是落實全人教育的工具,可使人了解本身問題,了解自己周圍的環境,從而清楚并準確地判斷,以幫助我們解決問題。生涯規劃先從“了解生命”開始,做到了解自己的身體與生理,其次“了解自己的性格、能力、興趣、價值觀、心理等”,做到正確地評估自己,關心自已;再次“了解別人、關心別人”,建立一種“相互依存,雙勝雙贏”的人我關系;而對工作各方面各領域的了解,對時間、壓力、個人理財等周圍環境的了解與掌握,都有利于幫助學習者忙找適合自己的工作與生活,從而有所成就,更可以成為一個“完全的人”、“完整的人”,而這正是全人教育的目的所在。如果“全人教育”仍只是停留在口號的層面上,那么高校的生涯規劃教育也無疑是無法真正到位。
2.構建高校內部生涯規劃教育體系
高校內部的生涯規劃教育體系,可以按照如圖表1所示來進行構建。首先,因大學生生涯規劃教育是提高我國高等教育辦學水平的有力措施,因此高校應該把大學生生涯規劃教育作為一項重點工作來抓,由校長親自牽頭、主管教學工作的副校長和主管思想政治教育和就業工作的副書記共同負責來構建高校生涯規劃教育體系,無疑是切實抓好該項工作的重要前提。其次,大學生生涯規劃教育工作主要由教務處(部)、團委和就業工作處(服務中心)三個職能部門共同承擔。教務處下設生涯規劃教育研究中心和生涯規劃咨詢室,分別承擔生涯規劃課程教學和個體生涯咨詢工作。團委下設生涯體驗中心,在生涯規劃教育研究中心的協助和指導下開展工作;成立大學生生涯發展協會,除了作為共同學習探討生涯規劃的一種學生團體外,還可參與生涯規劃教學輔助工作、生涯體驗的組織管理工作和就業處的相關事務性工作。就業工作處(服務中心)下設日常事務部、市場服務部和信息技術部,分別為學生提供各類相關就業服務工作論文怎么寫。這樣,就構成了一個相對科學的高校生涯規劃教育的內部體系,共同為大學生提供生涯規劃教育、引導和服務。
圖表1 生涯規劃教育與就業服務體系
3.構建和諧的高校生涯規劃教育支持體系
顯然,大學生生涯規劃教育僅靠高校也是難以擔此大任的,還必須要有外圍強大的支持體系,全人教育理念下的高校生涯規劃教育才能得以科學有效的實施。如圖表2所示職業生涯規劃論文,高校生涯規劃教育支持體系,必須要以國家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為主導,由全社會包括高校、企業和學生家庭共同支持,并以學生為中心。
圖表2 政府、企業、家庭與高校共同組成生涯規劃教育支持體系
在政府層面上,應高度重視全人教育,以法制來強制有關學校(可以高校為先導,繼而在中小學,甚至學前教育中全面鋪開)把生涯規劃教育作為實施全人教育的重要工具,并以全人教育理念為指導積極開展生涯規劃教育。另外,可以出臺相關政策,以鼓勵企業積極支持各級學校開展生涯規劃教育,改革國家用人選拔制度,制造正面積極的輿論引導家長關心孩子的全面發展,與學校配合共同培養身、心、靈全面均衡發展的“完人”。家庭層面。“家長是孩子最好的老師”,自孩子出世至成人階段一直陪伴其成長,是孩子的法定監護人,更加了解孩子的成長經歷,對孩子的教育成長有較大影響力,原本應該是實施全人教育的主要責任人。但是,由于不少中國家長文化程度較低,缺乏與孩子溝通的技巧,以及“教育學校為主”的思維定勢等原因,不少的中國家長往往只起到“養育”之“養”的責任,而把教育的重任推給了學校,造成了許多家庭“養育”之“育”的缺失。尤其是當孩子處于大學階段時,家庭對孩子的教育缺失更加明顯。所以,近年來不少學校都發出“家校合作,共建育人平臺”的呼聲越來越高,這也是我國“優生優育”基本國策下的必然趨勢。企業層面。當代西方正興起的企業哲學倫理學認為,企業要承擔一定的企業社會責任,近年來《財富》、《福布斯》等商業雜志在企業排名時也增加了社會責任標準,更多的企業社會責任,可使企業增強可持續競爭力、吸引優質的投資者、建立可持續和更加公平的增長機制[③]。從實施生涯規劃教育落實全人教育的角度來講職業生涯規劃論文,企業可承擔的社會責任可以包括為高校提供更多的職業體驗崗位和相關培訓,以及適量的生涯規劃教育基金等。高校層面,主要是在政府、家庭、企業三個層面的支持下,按照上述圖表1所示的結構構建高校生涯規劃教育體系,深入貫徹全人教育十大原則,落實全人教育,具體實施大學生生涯規劃教育。
總之,科學完整的高校生涯規劃教育必須是在全面貫徹落實全人教育思想理念下,以學生為中心,在政府、家庭、企業和高校共同配合支持下,構建科學健全的高校生涯規劃教育結構體系,科學開展生涯規劃教育。
[I] 溫州大學甌江學院首屆教師科研項目,JSKY09015
[①]洪鳳儀著,《生涯規劃自己來》,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48.
[②]黃天中著,《生涯規劃――體驗式學習》,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59.
[③] baike.baidu.com/view/1628879.htm.
論文關鍵詞:職業教育,政策,轉換,國外
一、實施具有“自我強化”功能的政策
目前存在著嚴重的重視普通教育,弱化職業教育的思想。這種思想在家長和學生更為深刻,職場上對于兩種教育類型的學生也存在著。筆者認為產生輕視職業教育理念的根本原因在于社會和政策導向問題。一般在這樣傳統觀念比較嚴重的國家和地區,存在企業歧視職業教育的學生,使職業教育的學生投資收益率較低,社會地位不及普通大學學生。所以很多國家為了職業教育的發展,采用“政策導向”,達到“利益驅使”,從而實現職業教育的發展。
澳達利亞的職業教育模式一向是職業教育研究者研究的典范國家,它有著100多年的職業教育發展歷史。澳大利亞的職業教育之所以發達,跟其政府的相關政策有著密切的聯系。為了提高澳大利亞國民對于職業教育的參與度,該政府規定如果企業職員參與職業教育培訓獲得相應的資格認證后,企業可以按照員工工資的一定比例來免繳稅金,從而激勵企業重視,支持職業教育培訓。同時這項稅收減免政策起到了“連鎖性”的良性反應。由于企業可以從員工職業教育培訓中獲得稅收減免的優惠和人力資本提高而得到的效率提高,所以一般企業都規定了職業教育培訓與工資掛鉤的政策,從而推動了員工對于職業教育培訓的廣泛參與。
同樣,按照德國的政策規定職業生涯規劃論文,如果學員獲得技能資格認證,就構成了其到相關職業部門就職領取薪水,最低工資和社會保險救濟金的基礎。所以,政府的政策由于其本身具有“自我強化”而得到有效的執行,使職業教育的主體得到廣泛的參與和支持。
二、實施消除利益分割的“轉換”制度
職業教育得不到普遍認同,不但源于畢業后找不到很好的工作,或者職能接受替代性彈性比較大的工作,而且當自己的職業道路遇到障礙時候,又無法回到大學繼續學習,同時,在轉換職業后,自己的資格認證等可能不能得到承認。所以根據這種情況,很多國家采取了“轉換”制度。大體上來劃分,就其所屬的關系來看,筆者將其分為兩種渠道的轉換:職業教育系統內部的轉換;職業教育系統和普通教育系統之間的轉換。
(一)職業教育系統內部的轉換
在澳大利亞,英國等為了英國勞動者在各個地區之間的流動,為了避免重復學習,提高學習的有效性,加強職業教育和培訓機構之間的競爭等,實行了對先前學習的認可和轉換制度。澳大利亞對于先前所學習的認可采用兩種方式:提出申請,通過考試或通過真實的證據來證明自己具有相應的知識和經驗。其次,通過澳大利亞質量培訓框架(AQTF)的共同認可原則,即注冊的培訓機構要接受其他注冊培訓機構授予的資格。在英國,采用執行學分同等有效工程。通過該工程,將其應用在不同等級和類型的資格認證方面。
這種職業教育內部對于先前學習的認可可以消除由于資格認證而帶來的利益分割,減少職業轉換障礙,形成具有通用知識和技能的資格轉換一體化,從而避免重復學習而帶來的成本上升,時間浪費等情況。
(二)職業教育系統和普通教育系統之間的轉換
在澳大利亞,為了增強高中學生的就業能力,該國政府規定高中階段所開設的課程必須有職業教育的相關課程。在高中畢業后,有兩種方式可以進入大學的本科階段進行學習,一種是參加文憑會考的方式。另外一種方式是在高中畢業后參加職業教育,在職業教育院校學習達兩年,獲得高級??莆膽{后,可以申請讀大學本科職業生涯規劃論文,同時,還可以免修一年課程的學習。
也就是說在澳大利亞,較低層次的職業教育的學生是可以繼續進行較高層次的大學教育的。
在加拿大同樣也同樣采用了類似的轉換制度,具體體現在四年制本科前期教育方面免費論文下載。加拿大部分社區學院與本科學校前述協議,畢業后有繼續進行深造的學生,可以轉移到協議學校繼續上學。通過學分認可的方式,實現一般大學和職業教育之間的相互轉換。
在英國,由于各級資格證書和相應的普通教育證書或文憑相對應,這樣,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間實現了相互轉換,憑借相應資格證書就可以進入大學繼續深造。
三、實施“動態化”的職業教育制度和模式
隨著社會變化節奏的加快,職業要求也在不斷的發生變化,而職業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學生能夠進入到勞動市場上產生職業化的行為,達到相關職位的任職資格要求,所以教學內容也要隨著市場崗位內容需求的變化而變化。但是由于在職業學校教師的用人制度造成教師掌握的技能跟不上市場要求,從而造成培養出來的學生達不到企業的滿意。這樣就形成了教師隊伍的“穩定性”和職業教育的“動態化”之間的矛盾。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很多國家也做出了努力,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比如澳大利亞,非常重視教師的培訓,相比其他國家而言,在教師培訓方面對于適應“動態化”的效果更明顯。
首先,對于培訓所產生的費用教師無須承擔,一般式帶薪培訓。其次,實行獎學金制度,以增強教師的學習動力和學習效果。最為重要的一點是澳大利亞實行了“培訓包”。“培訓包”是面對市場需求開發的,教師培訓首先接受面對市場的“培訓包”,教師再將“培訓包”對學員提供培訓和考核。這樣,就形成了供給和需求的順利接軌。為了增強教師的專業性,一般招收行業內具有三到五年專業工作經驗的從業人員,而后再幫助他們獲得教師資格證。另外,在澳大利亞,職業教育學院的兼職教師占到三分之二。這些兼職教師都是從事相關工作的一線工作人員。這樣可以確保傳授給學生的技術和知識是緊跟市場的,能夠使自己的學生與市場形成順利的銜接。由于這種雇傭兼職教師來教學,如果沒有一個合理的,切實可行的兼職教師管理辦法,那么這種做法的優勢也就有可能喪失。
德國的“雙元制”的職業教育培訓模式達到了同樣的效果。職業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不能夠被市場所接受是因為市場要求是“動態的”職業生涯規劃論文,而職業教育院校的教學內容具有“穩定性”的。而德國的“雙元制”正好解決這個僵局。在德國的職業教育中,接受培訓的學員在企業里是以“學徒”的身份進行學習的,主要學習實際的技能和能力,從而使他們知道在企業里他們要“做什么”,“怎么做”。同時,還必須以“學生”的身份在職業教育學校進行專業理論等課程的學習,知道“為什么這樣做”。
四、總結
根據職業教育發達國家的一些先進的管理政策,制度等,我們不難看出,為了能夠推動職業教育的發展,出臺的政策必須具有可執行力,這種執行力應在政策的導向下最大限度的來自于利益相關者。比如澳大利亞為了提高企業的參與度而采取的政策。為了使某項政策能夠實現預期的目的,只具有利益相關者的執行力還不夠,例如很多國家都出臺了職業教師的培訓制度,以及為這種培訓創造的優惠條件,但是很多國家這種培訓制度效果不明顯,原因在于沒有配套的制度提供支持。所以,形成職業教育的吸引力,要有消除職業教育弊端,產生利于驅動的具有可執行力的政策和制度驅動。
參考文獻:
[1]黃日強,鄧志軍.澳大利亞職業教育迅速發展的原因探析[J ]. 外國教育研究.2002(02)
[2]康乃真.美國、加拿大社區學院的比較與思考[J ] .江蘇高教 ,2000 (02)
[3]王樂夫,姚洪略.澳大利亞高等職業教育體系剖析及對我國職教發展的借鑒[J ].高教探索.2007(03)
[4]王志強,黨慶治.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制度簡介[J ].甘肅教育.2008(23)
[5]徐秀華.澳、英、德職業教育培訓比較研究[J ]. 外國教育研究.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