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26 04:51:1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職業技術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 要:現代職業技術學院是我國的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高等職業體育教學應當依據學生們的特點,采取有針對性的教學手段,以提升學生的體育學習興趣,從而將健康體育理念傳播給廣大學生。本文分析了現代職業技術學院體育教學的現狀,并提出了現代職業技術學院實施體育改革的主要策略。
關鍵詞:職業技術學院;體育;教學改革
現代職業技術學院的體育教育是以高職生的身體活動為主題的一種教學活動。現代職業技術學院體育教學并不僅僅是個體的獨立活動,而是一種群體性的合作學習活動,目前已經成為以促進高職生的身體健康為目標的一門重要必修課。這就要求現代職業技術學院體育教學應當積極適應當前社會之所需,將終身體育與健康第一的教學理念傳播給廣大學生,對高職體育的教學活動實施全面改革,從而讓體育課程成為職業技術學院學生最為喜愛的課程之一。
一、現代職業技術學院體育教學現狀分析
(一)教學模式陳舊落后
當前我國多數現代職業技術學院的體育教學模式極大地制約了高職生參與體育學習的積極性。這一教學模式是根據前蘇聯教育專家凱洛夫的系統教學模式而構建的,該模式主張以教師為中心,而學生只能被動地進行學習,所強調的教學重點為基礎知識、基本技術以及基本技能等“三基”學習,這就極大地忽視了高職生自身的主體性,從而制約了高職生創造性思維能力之發揮,導致大量高職生對于體育課程缺乏足夠的興趣。
(二)教學組織形式忽視個性差異
我國現代職業技術學院體育教學一般以教學班為主要教學組織形式,往往會忽略高職生群體的個體差異。在教學班中,高職生們雖然接受到了一樣的教育,但因為各位學生在體質、心理素質等方面對體育認識的程度不足,從而造成了過于強調共性卻忽視了個性之所需,從而無法符合素質教育之要求。
(三)考核制度僵化呆板
現行考核制度制約了高職生體育能力的發展。目前,學期體育考試是當前高職體育考核的重要手段,這類考試主要運用和評定運動競技水平相類似的手段,從而不利于高職生身心的健康。由于運動競技的目標是要發揮出高職生的運動能力,這和高職體育的評價目的是相當不一致的。一部分高職生的先天素質較高,即使不練習也能取得好成績,另一部分高職生先天素質低下,即使不斷努力也難以合格,因此,這一考核制度也就違反了注重高職生之間的個體差異。
二、現代職業技術學院實施體育改革的主要策略
(一)樹立終身體育與健康第一的體育教學理念
在影響到現代職業技術學院體育教學的各個因素當中,決定性的因素是極為落后的體育教學理念。所以,現代職業技術學院一定要轉變一直以來傳統體育教學觀念,從而提升高職大學生的身體素質,建立起以終身體育意識為主體的現代教育理念。與此同時,應當依據現代職業技術學院的特點,注重于高職學生體育能力與心理素質的共同提高,從而實現健康教育和身體素質教育的良好對接。由此可見,現代職業技術學院體育教學將終身體育于健康第一的體育教學理念融入到體育教學改革之中,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二)高度重視學生個性發展
現代職業技術學院體育教學當中的素質教育主要有思想道德、科學文化、身體、心理以及體育基本能力等五個方面的素質。一直以來,因為受到了應試教育的極大影響,高職院校體育教學的各項目標并沒有得以較好的完成,這就導致一些高職大學生甚至于高職體育教師對于體育教學之認識依然滯留于鍛煉身體素質的水平之上。筆者覺得,現代職業技術學院體育教學改革一定要以素質教育為基礎,以德育教育為先導,不斷提升高職大學生群體的全面素質,切實改變以往現代職業技術學院體育教學的被動形式,強調學生所具有的主體性地位,切實將體育課堂的教學實踐與大學生群體的個性化發展相互結合起來,積極開發高職大學生群體的非智力因素。為此,應當努力做到以下三點:一是要認真識別與認可每一位高職大學生的個性特征。教師要想培養與發展學生的個性,首先就要去發現與認識大學生所具有的個性。高職學校體育教師應當更加積極地從學生的優勢與不足的背后識別出其所具有的不同的個性化特征。唯有識別出學生所具有的不同個性,才能更加積極地引導與教育大學生,使其個性能夠在體育學習中得到不斷完善。二是要積極鼓勵與支持不同的個性發展。強求一致是十分不可取的教育方式。
(三)結合高職特點開展體育教學
當前,隨著我國現代職業技術學院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體育教育已經作為職業院校人才培養過程之的十分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在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當中的地位有所提升。愈來愈多的高等職業技術院校教育工作者已經深刻認識到體育在培養高素質人才從事復雜工作的能力上具有非同一般的重要意義。有鑒于此,在現代職業技術學院體育改革中,一定要徹底改變以往的體育教育模式,從而讓高職生群體的身心素質能更好地適應于其今后職業發展之所需,進而培養出不僅具備扎實專業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而且還具有強健體魄的技能型實用人才。然而,目前我國大部分職業技術學院的體育教學內容依然是以傳統的運動項目為主導,尚未考慮到高職生今后在工作中所應當具備的一些特殊的職業技能,這一現狀非常不利于職業技術學院教育改革以及我國經濟的長遠發展。因此,現代職業技術學院體育教育的一大目標就是要培養高職大學生的體育意識。
(四)形成科學規范的評價機制
建立起科學規范的體育教育評價機制,是現代職業技術學院實施體育改革的重要保障。傳統意義上的體育教育評價主要是以體育運動的成績為主體的,偏向于對結果進行評價,其不足是忽視了過程性的評價。用這一評價方式來衡量全體高職生,就缺乏了對于個體進行特殊性的評價。體育測 試盡管能夠對高職生群體的身體素質狀況進行較為準確和全面的反映,然而,對于高職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的促進作用并不是很大。所以,高職體育教師應當從教育的目的性入手,目光不要再僅僅盯著簡單的體育考試成績,而是要積極拓展視野,聚焦每一位高職生,根據學生們的實際狀況,將其運動的技術、過程、成績等均納入到體育考核體系之中。
(五)打造素質過硬的體育教師隊伍
現代職業技術學院的教師素質直接關系到高職生素質之高下,因此,體育教育之成敗在根本上就取決于體育教師的總體素質。高職體育教師應當適應于當前時代的發展,不斷提高自身的知識積累與教育教學能力,從而提升高職體育課堂的教學能力。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現代職業技術學院的體育改革總體上起步比較晚,而終身體育與健康第一的體育教學理念則為實施體育教學改革提供了堅實的理論依據。要以此為基礎來重新審視、構建與改革現代職業技術學院體育教學體系,不斷提升高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把握住當前時展的脈搏,繼續深化高職體育改革進程,從而提升高職生群體的身體素質與健康水平,為社會培養更多更好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論文關鍵詞】高職 在校生 就業傾向 就業指導 就業心理輔導
【論文摘要】現在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形勢日趨嚴峻,其中高等職業教育日益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為做好高職院校的畢業生工作,我們試圖通過了解在校學生的就業傾向,然后有針對性地加強就業指導,以提高畢業生的整體就業率和就業質量,幫助學生順利度過擇業心理期。
一、本次調研的基本情況
為了了解學生的就業傾向,2008年3月,筆者所在學院特制定了一份針對學院在校生的就業傾向調查問卷。本次調查問題共發放問卷450份,收回437份,其中有效問卷437份,全部為不記名調查所得。共有197位男生和240位女生提交了調查問卷。其中235人擔任了院系或班級的各級學生干部,202人沒有擔任過任何學生干部。在參加調查的人群中,有184人來自大城市,137人來自小城鎮,116人來自農村。其中有245人有各類兼職或暑期工作的經驗;但也有162人說很想找兼職工作機會以增加經驗,但是找不到;還有30位同學認為自己要以學業為重,沒想過要打工或參加假期見習。
二、就業形勢與就業心理調查:
在對當今的就業形勢的認識和估計方面,絕大部分同學對目前的就業形勢嚴峻的事實有清醒的認識。有314位同學認為就業難,就業形勢嚴峻;這對學校下一步的就業指導工作來講是有積極作用的;70位同學認為目前的就業形勢正常;5位同學認為目前的就業形勢很好,就業容易,占被調查整體的比例不大。當然也要看到還有35位同學認為不了解目前的就業形勢,這說明學校目前的就業指導方面還存在盲區,需要在下學期加大宣傳力度,灌輸就業難的意識,督促學生重視就業,讓他們面對就業挑戰,能提前做好準備。
(一)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大部分同學有較合理的就業期望值,但也存在部分偏差。
1.在就業單位的選擇上,選擇外資企業和合資企業的人數最多,達到178人;選擇自主創業和靈活就業(自由職業者)的人數有104人;選擇國家機關和事業單位的人數,達到86人;期望進入國企的也有44人;排最后的是私營企業,只有24人選擇。當今畢業生的一大傾向就是希望進外企的多,考公務員的多,選擇私營(民營)企業的反而少。但根據筆者所在學院連續四年的就業統計情況表明,最后能真正進入外企的和考上公務員的人屈指可數,而絕大部分同學最終進入私營企業就業。在我國現階段,私營(民營)企業經過不斷的積累和發展,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的一支重大力量,在很多地區的經濟總量中甚至超過50%的比重,私營(民營)企業在解決就業矛盾方面正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如果同學們仍在這個問題上不面對現實的話,將會增加自己的就業困難。
2.在回答是否期望今后的職業與專業對口時,大部分同學也保持了比較開放的態度。高達293人認為只要能發揮自己的才能,做非本專業的工作也無所謂。有120人期望今后的職業與自己的所學專業對口,但不一定強求;49人認為專業并不重要,只要找到工作就行;只有1人選擇非本專業不干。經過入學以來的就業形勢教育,以及鋪天蓋地的媒體報道,多數學生已經明顯降低了自己的就業期望值,大部分同學對今后的職業是否與專業對口已不再強求。只有一位同學選擇非本專業不干,在正常范圍之內。當然這也從一個側面提醒了各高職院校在設置專業時,要盡量緊跟市場需求。畢竟從高職院校與本科院校的比較而言,高職院校的專業更加貼近市場是它能吸引學生報考的優勢之一。
3.在回答對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時,有311位同學的首次就業薪酬期望是1000元至2000元之間,其中125人選擇1500元至2000元,說明大部分同學的薪金期望值也是比較切乎實際的。對于高職高專畢業生來講,目前大部分的工作崗位都能開到月薪1000元到2000元之間的水平,各地區間因生活水平差異而略有區別。對于部分專業基礎比較扎實,專業技能優異的同學來講,月薪3000元也不在話下,筆者所在學院外語系就有畢業生因英語口語比較好,被單位高薪聘請,甚至還被單位常年派駐海外擔任國外某區域的銷售總負責人。另外有17人對自己的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是1000元以下,58人期望是2000至3000元,23人期望是3000元以上。相對而言,選擇月薪1000元以下和3000以上的學生人數都不多,這也說明了部分學生仍存在“高不成,低不就”的矛盾心理。
4.在畢業后發展城市或區域的選擇上,有多達279人選擇了留廣州或深圳等沿海發達城市工作,選擇去就業競爭更為激烈的北京或上海的人數只有27人,選擇一般城市或回家鄉發展的都比較少,選擇去西部的更少,只有6人。說明多數同學仍然只是看到了大城市的巨大誘惑力和比較多的發展機會,而沒有看到生活在大城市的巨大壓力和高昂的生活成本,相比來講,中小城市在這些方面往往更有優勢,而很多同學卻對此視而不見。根據筆者所在學院最近四年的就業數據統計表明,對于同等學歷的畢業生來說,東莞等地的薪酬水平往往高于廣州,略低于深圳,但東莞等地的消費水平卻明顯低于廣州或深圳等發達城市。只有6位同學愿意選擇去西部地區,說明學生的艱苦意識和奉獻意識還有待加強。“到西部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實際上這幾年國家和西部地區都加大了對畢業生投身西部建設的支持鼓勵力度。因此去西部地區工作,也不失為一種明智的選擇。建議學校在每年春季期間,加大西部志愿者活動的宣傳力度,吸引更多人關注西部,投身西部。
(二)在不斷調整自己的就業期望值的過程中,在校生也在時刻關注著社會和用人單位對求職者的條件要求,并能夠根據外在變化的形勢做出適時改變。
1.在對自己現在所學的專業做前景預測中,有將近338人認為自己的所學專業的前景是有前途的,絕大部分同學對自己的專業前途充滿信心。同時這個數據也說明學校在專業設置上,也是比較成功的,基本上跟隨了社會對新興熱門專業人才的培養需求。當然也有42位同學對自己的專業前途缺乏信心,雖然人數不多,但也說明我們的新生專業教育工作仍有待加強。各任課老師也需要在日常教學中,多給學生鼓勁,培養他們對自己所學專業的信心,最終做到學一行,愛一行;愛一行,專一行。
2.面對就業難,個人態度方面,有230人選擇先就業,后擇業,說明這些同學在面對就業形勢嚴峻的問題時,能爭取主動。當然也有31位同學仍然希望自己的首次工作就能一次定終身。有66位同學選擇了升學深造,其中42人選擇參加專升本考試;24人選擇參加專插本考試,很顯然有部分同學對專升本和專插本的區別還不甚了解,在選擇上可能也出現了偏差。通過對筆者所在學校連續4年的就業情況統計表明,畢業生參加專插本考試的人數每年都高達300人左右,每年最終被錄取人數在20至30人之間。參加專插本考試,也成為就業分流的一個重要途徑。另外有51人選擇靈活就業;38人選擇自主創業。隨著政府部門各項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的政策出臺,大學生選擇自主創業的人數有逐年增加的趨勢,但是我們耳聞大學生創業失敗的例子也不少,主要是大學畢業生缺乏工作經驗,在自主創業初期的風險比較大,需要引起社會各界的更多關注和支持。
3.對于選擇先工作的原因,有222人選擇了是為了實現自我價值,實現個人經濟自立;有75人是因為家庭經濟需要。大部分同學在就業愿望上,是非常迫切的,剩下的問題是如何才能找到一份稱心如意的好工作。但面對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學生所要承擔的心理壓力也可想而知。此時各學校的心理輔導工作及時跟進也顯得尤為重要。4.在求職過程中選擇的求職途徑方面,有高達236人選擇參加現場招聘會的方式來求職,這說明大部分同學對現場招聘會還存在迷信心理。通過這幾年的就業統計表明,絕大部分同學的工作單位,都不是在現場招聘會上找到的。現場招聘會經常有虛設攤位的現象,而畢業生又盲目追捧,蜂擁而至,一個招聘會下來,能投出六、七份簡歷已經算是奇跡了,其他時間都被耗費在了尋找單位的招聘信息和排隊上。
4.盡管如此,參加招聘會也可以讓畢業生提前感受一下嚴峻的就業形勢,這對于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就業期望值是有幫助的。選擇依靠就業指導中心的有166人,看來學院就業指導中心在學生中的認同度還是比較高的。149人選擇上網來求職,說明網絡低廉的成本和快捷便利的特點也日益得到學生的喜歡,但因為我國現階段網絡上魚龍混珠,在利用網絡求職時要加強分辨,防止上當受騙。有151人選擇親友介紹,說明這一傳統的求職方式也還是很受大家的喜愛。親友擁有廣泛的社會脈絡,還有獨到的求職信息的求職經驗,利用親友介紹來求職,不失為一種比較理想的求職方式。只有20位同學選擇報刊,人數很少,實際上,象廣州日報、南方都市報等報紙都形成了固定的招聘版面出版規律,上面也登載有大量非常吸引人的工作崗位信息,同學們只要稍微留意,往往也有意外收獲。
5.在回答用人單位最關心畢業生的哪些條件時,252人認為是畢業生的綜合能力,198人認為是社會經驗,183人認為是實際操作技能,114人認為是畢業生的發展潛力,102人認為是畢業生的誠信與修養,86人認為是畢業生的英語、計算機的應用能力,72人認為是學校的名氣,40人認為是畢業生的專業成績。絕大部分同學把提高畢業生的綜合能力、增加自我的社會經驗和實際操作技能當作單位最關心畢業生的條件,這是對的,但是畢業生的專業成績和畢業生的英語、計算機的應用能力選項比例偏低,說明還是有很多同學在低年級的打基礎階段,就沒有正確的學習態度,對專業學習和英語、計算機應用能力的學習不夠重視。對于畢業生的誠信與修養選項的選擇人數也不多,說明大學生對個人誠信問題也不夠重視。
三、高職院校改善就業指導工作的幾點建議
通過調查,我們也了解到了學生對學院目前就業指導工作方面的意見和建議,對癥下藥,將有助于改善我們的就業指導工作。
1.學校所開的專業課程應能滿足目標崗位的技能要求。
雖然學生對于自己的專業認同度較高,但對于本專業的課程設置卻認同度較低,有近半數的學生認為自己現在所學的專業課程不能滿足目標崗位的技能要求,他們呼吁學校更多地給予他們實習實踐的機會。這說明高職高專院校的專業設置是合理的,能根據社會需求的變動而適時調整,但是具體到專業課程的設置等細節問題上時,則又往往呈現出滯后性的特點。技能訓練缺乏,所培養的畢業生動手能力差已經成為高職高專院校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讓學校老師走出去,進入企業第一線了解企業的現狀,找準企業對人才素質要求的側重點,以此來指導學校的專業課程設置,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同時應通過校企合作組建實習基地、校辦企業、畢業生頂崗實習等多種途徑,為在校學生拓寬實習實訓渠道,練得一手過硬的動手能力。
2.學校應該改變就業指導方式,增強學生的就業適應能力。
除了開設傳統的就業指導課程外,學校還可以組織校園模擬招聘,模擬辦公室等方式來增強學生的就業體驗。現在的學生越來越喜歡具有雙向交流特點的就業指導方式,諸如新老生求職經驗分享、求職案例分析、專題講座、角色扮演、面對面咨詢等新型就業指導方式就是不錯的選擇。同時各學校應推動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意識的普及與提高。廣東經驗表明,職業生涯規劃意識對大學生由被動就業轉向主動擇業提供了實質性的幫助和引導。
3.占領就業指導的主陣地,對學生進行全面全程的就業指導。
隨著網絡的普及,上網成為了最多人增加就業技能、觀點和知識的方式,學校應加大學校就業指導服務網頁的宣傳力度,吸引學生在網上和就業指導中心多加交流,指導學生多關注網站上公布的各類就業信息,并向學生推薦一些就業指導網站,特別是要求學生多上網查詢了解一些必要的就業常識。配合就業指導網站的建設,可以將普及就業知識和傳播招聘信息相結合,通過校級就業指導平臺與學生的手機互聯,實現網上報名排隊、手機短信通知等一體化。其次,學校應重視就業指導課程建設,設立就業指導教研室,結合日常專業課、就業指導課、企業實踐課,對學生進行全方位就業指導教育,以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就業意識。平時應多由任課老師或輔導員推薦學生多看一些就業指導方面的書籍,多動員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和暑期工作或平時兼職,以積累個人工作經驗。大量事實說明,從事過一次以上兼職或暑期工作的畢業生,能獲得比其他人更多的工作錄用機會。
另一方面,學校應該改變就業信息方式,多渠道滿足學生對于就業信息的需求。平時關注和比較少關注學院就業指導信息的學生人數基本持平,這是因為被調查對象是在校生所致。雖然大部分同學已經感覺到了現在的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的情況,但還是覺得就業離自己比較遠,所以對就業指導中心公布的信息,特別是招聘信息不感興趣,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學校就業指導中心的公布渠道缺乏多樣性,更新也不及時,內容不新穎直觀,這也正是部分同學不關注的一個重要原因。假如能在每個統計階段公布各系就業率、各專業就業率,相信既可以鞭策各系的就業指導工作,又可以吸引人眼球,是一件一舉多得的事情。
4.學校應對重點學生給予更多的關注,及時介入學生的就業心理輔導。
隨著高校的逐年擴招,近幾年的高校畢業生人數呈逐年增長趨勢,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形勢持續嚴峻已是不爭的事實。據估算,2008年在廣東求職的高校畢業生人數約為50萬人。在如此嚴峻的形勢下,加強對大學生的就業心理干預也顯得非常迫切。首先各學校要按比例配齊政治輔導員和心理指導老師。在此基礎上,要建立與之配套的學校-院系-班級的心理指導體系,選配具有愛心和責任心的老師擔任各級就業心理指導員,確保在學生出現就業心理偏差時能有專人及時跟進處理。特別是針對困難生群體,要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注和關心,因為他們的就業愿望比較迫切,很容易放松警惕而上當受騙;另一方面,因為他們所擁有的社會關系相對來講比較缺乏,所以更需要得到老師的指導和幫助。
論文關鍵詞:課堂教學 傳授型 啟發性
論文摘要:在職業技術教育教學改革中?課程改革一直是備受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只有職業技術教育課堂教學結構的特點與所培養的人才特點緊密聯系、和諧統一?才能培養出一批又一批知識廣博、動手能力強的應用型人才。而目前在職業大學課堂上?課堂教學結構改革缺乏實質性的突破。如何改革這種“頑固”的課堂教學方法已成為目前職業技術教育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一、“傳授型’夕課堂教學結構存在的弊端
我們不能否認傳授型的教學模式曾培養過出類拔萃的學生曾造就過德高望重的教師。在今后的教學中它將繼續發揮積極作用。但傳授型課堂教學結構也存在明顯的弊端它對于職業大學的消極影響史是顯而易見的。
第一在這種教學模式中教師起著突出的、絕對的主J作用。教師在氏期的教學實踐中可以自成系統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和個性但正是如此才容易犯程式化的毛病。雖然教者“輕車熟路”卻容易走陳規老路沒有創新也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一至今為止我們的教學重視演譯、推理對歸納、分析與滲透、綜合重視不夠表現在“灌輸式”、“填鴨式’,的教學方法仍然盛行教學中過分強調系統、完整很少能給學生留有較充足的思維空間和余地。這種教學方法往往注重調動教師因素的一而而忽視了學生的積極參與性的發揮助氏了學生過多依賴教師的習慣缺乏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意識。最近對某校數學、中文、歷史二個系的25門主干課所采用教學方法作抽樣調查結果發現除了一門課采用了其他教學方法外其余課程百分之百地使用了講授法。據說這是因為課程學時少而內容多只有教師一講到底才能把課程講完。這樣木應山師生共同參與變成了教師“自彈自唱”教師成為知識的傳聲筒學生成了消極的知識的“接收器”教學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第二講授過多違背了職大學生的心理年齡特征職大學生的身心發展正趨成熟一般都有較強的自主意識和獨立學習的能力正確的教學方法必須與這一心理年齡特征相適應。
第四氏期以來即使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仍然存在重視課堂知識傳授學生主要在課堂上獲取知識忽視實踐環節的弊端已經成為學生能力與創新思維培養的羈絆。據調查發現目前大學生畢業走上工作崗位后表現出八個方而的不適應①社會實踐能力②與人合作精神③抗挫折的心理準備④組織管理能力③自我認識能力⑥選擇與批判能力⑦中文寫作與外語口語能力。其中社會實踐能力排在首位。不少畢業生雖然在學校學了專業知識但山于缺乏實踐鍛煉而對工作實踐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一籌莫展。
既然傳授型教學結構有它自身難以克服的弱點既然我們職業大學強調以提高學生的適應能力、動于能力、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獨立工作能力為培養目標因而就必須改革課堂教學結構以保證和提高教學質量。
二、相應的對策與措施
l.課程目標的能動性
課程教學目標是通過師生雙向活動來實現的教師是主濘教師應考慮學生學于卜么學到于卜么水平怎么學‘學生是主體即學生可以用不同的思維方式不同的學習形式根據自身的基礎條件、興趣、個性選擇學習的方法調節達到目標的速度課堂教學應突破“填鴨子’,的模式實現能力目標模式即用明確的目標吸引學生一讓學生自己運用方法去實現目標一要求學生用所學知識去實際操作一學生具有自我生存、發展和超越的能力。
2.課程體系的能動性
課程體系應該是一個可變的組合不同職業崗位需要設置多種課程少I=有機組合某一課程一也需要形成理論、知識、能力的有機結合。職業技術教育的課程要改變傳統的“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二類體系結構可設置成集群式的四類課程體系即“文化知識類”、“專門知識類”、“基木技能類”、“實踐操作類”實踐操作類又可以按崗位能力目標分解成幾個專門化模塊。
3.指濘‘學生獨立學習
一個德國學者說今人一個科學家即使夜以繼日地學習也只能閱覽他自己專業的全部出版物的5 `%。因此課堂教學就不能只傳授知識而必須重視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教師要教會學生掌握獨立學習的方法善于搜集、提取和加工與木課程有關的資料和信息不斷去獲取新知識解決新問題。再者在大學畢業步入社會獨立工作以后繼續學習主要靠自己所以在大學期間培養他們具有獨立學習的能力尤為重要。
4.要逐漸減少講授時數
教育家葉圣陶說“教是為了不教”。應把傳授、灌輸知識的教學方法變為引路、濘學的教學方法。過去教師講授占了教學時數的絕大部分現在應增加學生獨立學習的時間。教師認真鉆研教材堅持精講。教師可以只講重點、難點和關鍵對教科}5已經寫清楚的許多內容可以讓學生預習或自學不必一一復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基礎課微積分學l32個學時課堂討論高達60學時約占45 '%當然這不是唯一的標準應從每門課的實際出發。需要強調的是講授時數減少后非講授的課時仍然必須在教師的主濘作用卜合理使用絕不能讓學生放任自流。
5.必須增強講授的啟發性
啟發性教學是一個普遍的教學原則。物理學家勞厄說過“重要的不是獲得知識而是發展思維能力。’,教師根據教材實際創設和!誘發問題的情境啟發學生探索知識的意識引濘學生積極發展思維達到培養學生獲得知識和應用知識能力的目的變信息傳遞的申一向模式為雙向交流從而使學生積極思維參與教學課程。
6.重視課堂討論
課堂討論是國外普遍采用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形式。通過課堂討論可以變一言堂為群言堂把師生活動融為一體。可以整堂課進行課堂討論對一些重要理論問題作系統研究增強教學的科研性一也可作為一個環節對個別重點、難點作短時間的討論使講授重點突出課堂氣氛活躍。在課堂討論中還可以采用類幣羅‘知識競賽”等方式開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
7.把自學引進課堂
自學時間的增多是職業大學的一大特點。每人幾乎有一半的時間是學生自學。這種教學結構教師采取“退居一線”的辦法突出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從學生鉆研、處理教材到質疑問難從學習方法的運用到學習習慣的培養基木上山學生自己掌握教師只在關鍵之處起指濘點撥作用。
8.加強實踐教學環節
職業大學培養應用型人才是通過多種教學方式實現的除了課堂理論教學實踐教學也是主要的教學方式實踐教學主要是進行專業工作能力的培養通過一系列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實踐訓練使學生掌握所學專業必須具備的實際工作能力實踐教學對職業技術教育尤其重要它是體現職業技術教育特色的主要教學方式也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根木途徑。要辦出專業的特色必須緊緊把握培養目標在處理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關系方而要切實壓縮理論教學內容的學時使實踐教學無論在要求上還是在學時上都應該高一些而}}‘內容應該豐富、具體充分體現釗一對性和實用性。這樣可以促使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升華到新的境界使其思路寬、辦法多、靈活運用基礎知識、基木理論、培養學生動于、觀測、查閱、記憶、思維、想象、表達等多種能力使學生走出校門后能夠應付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適應工作崗位的需要。
9.教學效果評價以過程與結果少I=重
在“應試”教育的背景卜評價教師工作質量往往以一張試卷定論只看得分結果。現在評價工作質量特別要注重教學過程即在教學過程中交給學生于卜么樣的目標于卜么樣的方法學生學習的能動性是否充分發揮同時也要注重教學結果當然這種結果絕不僅僅是考分應該是學生達到目標的程度具備職業崗位的工作能力山此教師在授課時就應該改變以往的“傳授型”模式以適應職業技術人才培養的需要。
課堂教學方法是完成教學仟務的基木途徑能否在教學方法上革舊鼎新直接關系到教學效果的好壞和!人才培養的質量。
[論文關鍵詞]信息化 數字化校園 規劃設計
[論文摘要]信息化是當今世界的發展潮流,積極推進信息化是我國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舉措,而教育信息是國家信息化建設的重要基礎。數字化校園建設得到了國內外教育領域的廣泛關注,也是國內各高校目前進行信息化建設的重點和熱點,以沈陽職業技術學院數字化校園規劃設計為背景,對數字化校園的規劃設計進行研究與探索。
一、引言
要致富先修路,這是一個大家的共識,但是要修三條路。首先是心路,觀念之路沒修通,任何事情都搞不成;其次才是修一個公路;然后你還得修信息高速公路,否則你跟不上趟了,一步落后,將來是步步落后,這個時機應該是抓得非常準、非常好,否則就會耽誤。沈陽職業技術學院在國家示范學院建設的有力支持下,校園網絡基礎設施面貌得到了根本改變,實現了“千兆主干、百兆接入”的目標,向全院師生提供高質量基本網絡服務,部分應用支持系統與信息服務系統在校園網上平穩運行。搞好校園數字化建設,是事關沈陽職業技術學院能否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重中之重的大事。一個較為實際的數字化校園建設思路,將對長期校園信息化建設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
二、建設原則和總體目標
總體規劃、分步實施、逐步推廣。從實際需要和長遠發展出發,進行總體規劃,分步實施,逐步推廣,有計劃、分階段、科學合理地構建數字化校園。內合外聯、資源共享、優化配置。引進與開發相結合,優化利用資源,合理使用資金,避免低水平的重復性開發和造成人力物力的大量浪費。
1.設施建設是基礎。數字校園建設不但要做到需求驅動、設計合理、先進實用、安全可靠,還要留有余地,便于今后擴充和更新。
2.資源開發是重點。數字校園的資源建設包括數字圖書館、學科資源庫、科研信息庫等,應該作為重點建設項目。
3.師資培訓是關鍵。數字校園教育系統的功能能否得到充分發揮,取決于師資隊伍的信息化素質。
4.政策配套是保障。在學校中發展網上教育,必須要有相應的配套政策。
5.數字化校園建設的總體目標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將學院的教學、科研、專業建設、管理、服務等活動移植到一個數字網絡空間環境下,從而達到提高工作效率、人才培養質量、教學質量、科研實力和管理水平的目的,并最終構造起一個數字空間下虛擬的沈陽職業技術學院。
三、數字化校園建設的主要內容
數字化校園的特點應突出體現在三個方面:資源共享化、管理智能化、服務系統化。基礎設施建設:包括網絡、主機等基礎硬件和操作系統,是數字校園建設的基礎。
2.應用系統建設。包括教學、科研、管理等方面的管理信息系統和業務系統,是數字校園的核心。
3.個性化門戶。包括部門及信息門戶、個人工作平臺,為用戶提供與其身份相對應的個性化信息與服務,是數字校園的門面。
4.信息安全體系。包括系統安全、信息安全、安全管理、安全審計等,是保障數字校園系統安全可靠運行的條件。
5.標準規范體系。包括管理規范、實施規范、維護規范等,是保障數字校園系統安全可靠運行的條件。
四、數字化校園的規劃設計
數字化校園,是一個系統而繁雜的工作,必須有一個嚴密的規劃設計。需如下幾個環節。
1.網絡架設。校園骨干網使用千兆以太網,二級網絡采用快速以太網技術,基礎設施包括:建設與完善覆蓋整個校園的高速主干網。建設與完善辦公室、實驗室、教室、圖書館等辦公場所的網絡連接狀況,形成一個結構合理、高速通暢的教學辦公網絡。建設與完善學生宿舍、教工宿舍的寬帶接入網絡,使所有教工、學生可以方便上網。
2.構建平臺。通過校園網,實現教育信息資源的高度共享,校務公開更為透明,校務管理更為便捷。同時,我們還可以根據需要對現有的系統進行擴充如下:提供良好的網絡環境,鼓勵學生自己購置計算機使用學校的網絡及各種資源。配備供教師、學生使用的硬軟件資源,包括多種服務器、系統軟件等。
3.充實資源。辦公自動化通過實現辦公自動化,或者說實現數字化辦公,優化現有的管理組織結構,調整管理體制,在提高效率的基礎上,增加協同辦公能力,強化決策的一致性,最后實現提高決策效能。
4.網上遠程教學。現代教育媒體的介入,不僅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手段,而且迫使教育內容、教材形態、教學形式發生顯著的變化。教學的重心開始由“教”轉向“學”,使學生完全從教師控制的家教式、被動式學習狀態轉變為自主學習、雙向交流的狀態。網上遠程教育真正順應了這一發展潮流,形成由初級向高級不斷變化的動態系統。
5.數字化圖書館。與傳統圖書館相比,數字圖書館最突出的特點是收藏數字化,操作電腦化,傳遞網絡化,信息存儲規范化,資源共享化和結構連接化。這里數字圖書館已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圖書館了,而是一個綜合性的信息資源中心。
6.提供服務:校園一卡通。“校園一卡通”可以實現一卡在手,走遍校園,一卡通用,一卡多用。它可以作為借書卡、上機卡、就餐卡、醫療收費卡、洗澡卡、購物卡、門禁卡、存車卡、乘車卡等。它的廣泛采用,使數字化、信息化氣息滲入大學校園生活,讓師生員工享受信息化帶來的便利。
7.校內FTP免費下載。豐富FTP服務器資源,通過提供FTP免費下載,方便了廣大師生員工,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校園網絡的安全。
8.VOD點播。在校園多媒體教學網中應用VOD技術,可以使校園多媒體教學網的交互性功能得到充分發揮。教師在教室內通過遙控器、教室多媒體教學終端,利用電視機或其它顯示設備即可任意點播存儲于主控服務器中的圖、文、聲、像等多媒體節目課件,真正做到“任意點播”、“即點即播”。學生也可在數字校園的環境中使用多媒
體學習系統,到校園網上獲取自己的學習信息。
五、結束語
經過幾年的建設,沈陽職業技術學院信息化建設已經有了初步的成果,但是距離完成數字化校園建設的目標還很遠,數字校園建成以后,學院的教學科研和管理都將依托該平臺。這是一場教育的變革,它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數字校園又是教育信息化發展的必然趨勢,所以我們在學院的應用建設上采取總體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在總體設計時規劃數字校園的所有應用,同時根據學院的具體情況和應用實際分步驟、分模塊地實施應用系統的建設,確保在建設過程中使網絡基礎、應用平臺、信息資源的建設以及信息化建設的隊伍和相關制度的建設同步發展。
[論文摘要]鄂東職業技術學院建筑工程技術專業被確定為“中央財政重點支持高等職業學校提升專業服務能力”建設項目以來,通過積極實施校企融合、專業與建筑產業對接、課程內容與施工員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施工過程對接、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培養了一大批具有良好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的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
[論文關鍵詞]高等職業學校 專業建設 五個對接
一、鄂東職業技術學院建筑工程系專業建設的背景
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提升專業服務產業的發展能力為出發點,整體提高高等職業學校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服務國家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的能力,教育部、財政部決定2011~2012年實施“支持高等職業學校提升專業服務能力”項目,重點支持1000個左右高等職業教育專業的建設,以推動高等職業院校加快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體制機制,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辦學水平,提高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
按照國家“十二五”規劃部署和《湖北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年)》,圍繞湖北省重點支柱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等重點領域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提升高等職業教育服務湖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支持一批緊貼產業發展需求、校企深度融合、社會認可度高、就業好的專業進行重點建設,推動高等職業學校創新體制機制,加快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整體提升專業發展水平和服務能力,為國家和湖北省現代產業體系建設輸送大批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
建筑業是湖北省的支柱產業,湖北省是全國的建筑業大省,也是國家中部崛起戰略的重要省份,從全國范圍來看,建筑業也是當前技能型人才緊缺的五大行業之一,建筑類人才培養已被列入“國家高技能人才培養工程”計劃之中。2011年,鄂東職業技術學院建筑工程技術專業被確定為“中央財政重點支持高等職業學校提升專業服務能力”建設項目,該專業面向大別山革命老區經濟發展試驗區及武漢“1+8”城市圈,服務區域支柱產業、重點產業——建筑業及區域新興產業、特色產業——鋼結構產業,培養面向建筑施工、建筑管理第一線的具有良好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的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
二、鄂東職業技術學院建筑工程系專業建設的思路及目標
圍繞武漢城市圈和大別山經濟社會發展試驗區支柱產業——建筑業、鋼結構產業對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的需求,提升專業內涵,凝結專業特色,促進“五個對接”:專業與產業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按照“四方聯動、三層合作、廠校一體”的辦學模式,建立和健全建筑類專業理事會保障下的校企深度合作機制;創新“崗課融合貫通,學期分段循環、能力逐級遞進、校企雙主體共育”的人才培養模式;根據對應職業崗位的任職要求構建課程體系,完善課程標準;積極推進任務驅動、過程導向、教學做一體的教學模式;以完善理實一體教學、生產性實訓、頂崗實習等為重點,加強校內校外實訓實習基地建設;創新“雙方聯動、雙崗交替、雙向培養”的三雙式師資隊伍建設模式,以“外引內培”為途徑,加大“雙師素質”和“雙師結構”專業教學團隊建設力度;試點實行多學期分段式工學交替教學組織模式,不斷提升專業社會服務能力。
通過三年的建設,將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群)建成武漢城市圈及大別山試驗區建筑行業、鋼結構產業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的重要培養基地,成為區域內建筑行業、鋼結構產業的建筑技術研發基地、職業培訓基地。
三、高等職業學校建筑工程系專業建設的途徑
1.專業與產業對接,推進校企融合,創新人才培養機制。“政校行企”四方聯動,以專業為紐帶,強化校企合作,建立建筑工程技術專業校企合作分理事會,由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建筑行業協會、建筑企業、教學院系領導、專業負責人、骨干教師等組成。通過政府協調、行業指導,共同開展專業建設、課程改革、實訓基地建設、教師培訓及兼職教師聘任、學生實訓實習與就業、社會服務培訓等工作,合作培養專業人才。學院、系、專業三層合作,與湖北省一級資質建筑企業——湖北長安建筑有限公司聯辦長安建筑學院,實現校企深度融合,組建校企合作專業性學院——長安建筑學院,合作培養建筑專業人才,開設訂單班——“長安班”,形成“人才共育、過程共管、成果共享、責任共擔” 的緊密型人才培養合作機制。
2.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全面構建“崗課融合貫通,學期分段循環、能力逐級遞進、校企雙主體共育”的“2+1”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學生前2年主要在學校進行學習,同時穿插開展校內外實習,最后1年到企業進行畢業頂崗實習,實行多學期、分段式的教學組織模式。將原來的每學期,逐步改革為“一長一短一長”3個學段,實現分段循環教學,由簡單到復雜,從單一到綜合,由低級到高級,分層訓練,逐級遞進,逐步完成各階段的學習任務和訓練項目,分級培養學生的基本技能專業技能綜合技能崗位技能,實現了校企雙主體共育,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突出教學過程的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學生的職業能力逐級提升,從而構建“崗課融合貫通,學期分段循環、能力逐級遞進、校企雙主體共育”的“2+1”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3.專業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構建專業課程新體系。依據施工員崗位職業標準,基于施工員崗位工作過程,以施工員典型工作任務為核心,圍繞工學結合、項目導向、全真模擬,在對崗位(群)深入調查的基礎上,確定崗位工作任務,分析工作過程和階段產品特點,進行課程開發,構建課程體系,設置專業課程,選擇課程內容,提高課程的針對性、實用性、實踐性、有效性,實現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鄂東職業技術學院建筑工程系與湖北長安建筑股份公司、湖北玉環建筑公司等密切合作,聘請企業行業專家參與專業課程體系的重構,圍繞崗位職業標準和企業需求,強化實訓環節,加大對專業課程尤其是實踐性課程改革的力度,突出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與專業操作技能,打破傳統的課程體系,圍繞崗位職業活動、實際操作技能設置專業課程,從建筑行業的職業?工種崗位或崗位群?實際需要的技術、能力出發,根據國家相關專業規范標準,設計知識、技能、能力和素質教學模塊,重新構建了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的基于施工員崗位職業標準的系統化課程體系。
4.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全面推行“雙證書”制度。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積極服務地方社會經濟,主要面向建筑施工企業、安裝工程公司、專業工程公司、房地產開發單位等,主動適應建筑行業企業的發展需要,培養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從事建筑工程施工、安裝、管理等生產第一線的技術和管理工作,主要就業崗位是施工員、質檢員、安全員,次要就業崗位有造價員、資料員、測量員、監理員等。學生在取得學歷證書的同時,還要求同時取得職業資格證書或技能等級證書,進行相應的職業技能培訓、考核、鑒定,從而對接相應的國家或地方職業技能相關標準。目前,鄂東職業技術學院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畢業生“雙證書”的比例已達到98%以上,我們大力推行“雙證書”教育,實現“雙證”融通的培養模式。教師和學生更加重視職業技能的教學與學習,以職業活動為導向,以職業能力為核心,并按照國家職業資格培訓方式及鑒定程序,強化職業資格培訓與考核,將相關課程考試考核與職業技能鑒定合并進行,使學生在取得畢業證書的同時,獲得相關專業的職業資格證書和行業崗位職業能力證書,進而使學生真正掌握職業技能,提高職業競爭力,更加適應建筑工程施工一線的技術和管理崗位人才要求。
5.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構建人才培養立交橋。隨著社會及時代的不斷發展與進步,相應要求從業人員不斷提高自身的職業技能和就業創業能力,以適應經濟社會不斷變化的需求。麥可斯研究報告指出:“土建類專業畢業生普遍認為工作中最重要的能力和素質是溝通和自學能力。”因此,我們一方面針對在校學生,嚴格按照終身教育理念進行專業建設、課程建設和教學改革,把人才培養的重點放在學生的終身學習情感和態度、綜合素質、學習能力及其他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和提高上,強化德育教育,使同學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學習觀,將“被動”學習逐步引導至“熱愛”學習、“快樂”學習、“主動”學習上,以利于學生將來的成長,重視學習方法的培養,提高學生對學習“主動”學習知識重要性的認識,教會學生正確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樹立終身教育理念,拓展學生學習發展空間。因此職業教育必須使所有受教育者具備終身學習的基礎和能力,要為人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既要教會學生一技之長,也要奠定其理論基礎、技術知識基礎和學習能力的基礎。另一方面,要實現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的對接,還必須整合所處區域職業教育資源,推進中職與高職教育體系的對接,努力做到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協調發展、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溝通、職前教育和職后教育有效銜接,為形成學習型社會奠定堅實基礎,充分發揮職業教育面向人人、服務地方、促進就業、改善民生的功能和獨特優勢,積極探索中、高職課程的相互貫通,使職業技能成果與學習成績之間實現銜接和互認。通過政府協調、行業指導,推動企業委托職業院校積極開展各種職業技能培訓,使企業職工在職接受繼續教育,有計劃地提高從業人員的業務素質和職業技能,滿足社會成員多樣化學習和人的全面發展、終身發展的需求。
四、結語
鄂東職業技術學院已全面啟動實施中央財政重點支持高等職業學校提升專業服務能力建設項目——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的建設,我們嚴格按照建設方案,落實各項建設內容,進一步更新高職教育教學理念,理清建設思路,明確建設方向,深化專業教學改革,真正實現“五個對接”, 確保項目達到預期目標,努力提高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滿足社會發展需求,把本專業建成為全省乃至全國的特色專業,開創高等職業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局面。
論文關鍵詞:就業導向 培養體系 創新 實踐
論文摘要: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社會對高等職業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如何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是高職院校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文章結合湖南冶金職業技術學院的辦學實踐,提出構建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人才培養體系。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和企業技術結構的升級,社會對高等職業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高等職業院校要堅持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在人才培養理念、人才培養模式、辦學機制等方面進行創新,出特色、樹品牌。本文結合我院的辦學實踐,探索如何構建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人才培養體系。
一、堅持科學的辦學定位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走產學研結合發展之路,辦讓人民滿意的高職教育”的思想,堅定不移地為區域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我院是全國首批改建的職業技術學院,經過多年的探索,提出并實踐了“就業導向、市場需求、產學結合”的高職教育基本辦學理念,形成了“以人為本、爭創一流,打造品牌、辦出特色,主動適應、滿足需求,服務行業,服務地方,’的辦學思路。抓好改革,辦出特色,全力打造高職院校的強勁品牌。
在辦學定位上,以滿足市場對應用型人才需要為前提,以勝任職業崗位為目標,以提高職業崗位能力為出發點,以企業滿意度為質量標準,堅持面向社會經濟建設的定位,培養行業和地方發展急需的“適銷對路”的應用型專門人才;主動適應職業崗位的技術含量日益提高對人才需求不斷變化的要求,堅持把學生培養成在技術應用、智能操作崗位上的高級“藍領”的人才。實現學生就業崗位的“下移”,滿足人才市場的需要,并為高職學生職業生涯的發展和變換職業崗位的需要奠定知識和技能基礎。
二、設t與區域經濟發展和新興產業群相配套的專業
堅持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科學調整專業結構,為新的產業崗位和社會職業流動群體提供新的就業知識和技術支撐。學院根據國家產業結構調整狀況和產業結構升級的趨勢,以及冶金行業對專業人才需求的變化,將原來傳統的冶金類專業(粉末冶金、有色冶金、鋼鐵冶金、冶金機械等)進行了改造和調整,新開發了金屬材料工程和冶金機械控制技術等新專業。
根據株洲市硬質合金產業集群、機械制造產業集群和長沙市工程機械產業集群、電子器件產業集群的興起,調整和完善了專業設置,形成了與產業集群相配套的粉末冶金、金屬塑性加工、冶金技術、機械設計與制造、數控技術、模具設計與制造、電氣自動化技術、應用電子技術、機電一體化技術、計算機控制技術、計算機應用技術、電子商務、工程造價等20多個專業,形成了與區域產業集群配套的專業群。
三、突出學生職業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突出學生職業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一是注重職業基本技能,強化職業核心能力,推行“四位一體”教學模式,著力構建學生和諧發展的新課程體系;完善包括“加強體育、美育、勞動技術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在內的人才培養工程。二是在構建新的人才培養模式中,注意處理好幾個關系,注重特色培養。即處理好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關系,學術性與職業性的關系,專業教育與通才教育的關系,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的關系、共性(統一性)與個性(靈活性)的關系。根據不同的行業要求和定位,把培養學生的職業實踐能力作為課堂教學改革的突破口,形成各種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以適應社會的不同需要。三是加強與企業的合作,特別是加強與中小企業的合作,通過產、學、研相結合,培養大批適應中小企業發展的優秀人才。近幾年來,學院與株洲市幾十家中小企業建立了合作關系,促進了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學院實施畢業生“零距離”上崗的人才培養方案,一是實現開放式辦學,實施“滾動式,,的人才培養計劃。根據每屆畢業生反饋的信息和用人單位提出的人才培養要求,每年修訂教學計劃,調整教學內容,滿足了用人單位的要求,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性和崗位適應性。二是使“教、學、做”相結合,形成新的教學特色。在教學上實行“三明治”式的教學模式,把傳統的文化課堂變成“教、學、做”相結合的課堂,使理論教學與技能訓練密切結合在一起,學生將所學的理論和掌握的技能融為一體。三是以試點專業建設為基礎,形成專業品牌。以精品專業和試點專業建設為龍頭,整體帶動學院的專業教學改革工作。例如,以金屬材料工程、冶金機械與控制技術等國家級精品專業為龍頭,大力開展專業建設、專業開發和教學改革試點,形成了一批有特色的品牌專業。四是以能力培養為核心。強化討學生的技能訓練,并建立與之配套的仿真實驗、實訓和實習教學環境。
四、加強課程開發和教材建設,搞好專業教學改革
學院緊緊圍繞以就業為導向,以提高高職學生的就業適應性為目標,科學合理地構建專業課程體系,搞好專業教學改革。一是重新構建科學的高職教育課程體系,確定適應需求的教學內容。對教學內容按照培養目標進行整合、重組與優化,逐步形成集群式、模塊式課程模式,如工科類專業課程體系由人文社會科學模塊、自然科學模塊、職業技術基礎模塊、職業技能訓練模塊組成。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均采用模塊教學模式,增強高等職業教育的針對性,提高高職學生的職業技能,取到了較好的效果。二是對高職專業課程進行整合與開發。學院根據產業結構的調整導致的職業結構和勞動崗位內容的變化,將相關的兩門或兩門以上的課程整合開發為一門課程,實現課程綜合化。近幾年來,學院把140門專業理論課程中的50多門課程有機地整合為16門新的課程,并引人新技術、新工藝、新知識和新方法,對課程體系和知識結構進行優化。三是突出了學生專業基本技能的培養,為學生畢業時能夠“零距離”上崗作好能力儲備。如學防織寸電氣自動化專業學生“零距離”上崗的基本技能培養是通過加強繼電器一接觸器控制、PLC控制、單片機及微機控制四項基本實踐技能的訓練來實現的。四是加強精品課程和教材建設。幾年來,學院開展國家精品課程、省級精品課程、學院精品課程建設,形成“三級”精品課程建設網絡,大力推動教育教學改革。其中《冶金機械技術》、《單片機應用技術》等課程被教育部確定為國家精品課程。其次,大力開展教材建設,學院組織編寫了40多門教育部規劃教材,50多門高職高專教材,這些教材以就業為導向,適度增加了各專業的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提高了高職學生的專業能力。
五、開展教育教學科研,提商教師的教學水平
高職院校要開展教育教學研究,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特別要通過學術研究和適用技術項目的合作研究掌握新技術、新知識,不斷地把新知識充實到課堂教學中。近幾年來,學院承擔省部級教研和教改課題18項、高職教育研究課題9項、國家級教育規劃課題3項、省級規劃課題35項、市級規劃課題10項。學院還設立院級教研教改課題40多項。與湘潭鋼鐵公司、漣源鋼鐵公司等企業開展《旋轉式軋機清洗設備的研制》、《原燃料冶金性能測定及研究》、《精煉渣及連鑄用輔材性能研究》、《混聯法技術創新工藝研究一一降低拜耳法溶出液及精液ak研究》、(無錫曙光CI項目模具研究》等課題研究10多項,進行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既為企業解決了生產技術問題,又把新知識融人課堂教學,不斷提高教學效果。通過開展科研工作,不斷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高。
六、加強對學生進行全面素質教育
為了貫徹落實教育部《關于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的精神,學院開展了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研究與實踐。從1998年起,學院經過長達6年的探索和實踐,初步形成了人文素質教育工程建設的實施體系。一是組建了院級和系級藝術團、禮儀隊、攝影協會、讀書俱樂部、青年志愿者協會、合唱團等學生社團組織,開展文化素質教育;二是重視體育文化活動,開展文體競賽,培養團隊精神。組建了院級和系級籃球隊、足球隊、健美操隊、田徑隊等體育團隊,推動校園文化建設;三是重視宿舍文化建設,培養學生雷厲風行、積極進取、整潔衛生、樸實大方、表里如一、吃苦耐勞的好作風以及團隊精神和集體主義觀念;四是結合專業特點,開展職業道德教育。把職業道德教育納人教學計劃,開設了相關課程,把職業道德教育與第二課堂活動結合起來,組織開展職業道德知識競賽活動,促進了學生職業道德水平的培育和提高;五是成立學生心理教育與咨詢中心,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六是實施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對接工程”,通過學生在接受企業文化的教育過程中,了解企業的發展戰略,了解企業的用人標準,培養學生的職業精神和敬業精神。
七、實行校企合作,走學校、企業、杜區相結合的人才培養之路
校企合作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適應能力和創業能力等方面發揮著積極的作用。近幾年,學院先后與湘潭鋼鐵公司、漣源鋼鐵公司、首都鋼鐵公司、江西銅業公司、武漢鋼鐵公司、廣西蘋果鋁業公司等企業開展“訂單培養”,學院與合作企業建立董事會制度,共同研究和協商合作培養人才,與湖南湘珠化工廠、株洲明日硬質合金公司、株洲精工硬質合金公司等幾十家中小企業建立了合作關系。學院聘請企業的技術專家、生產管理人員、高級技師與學院相關人員組成專業指導委員會,共同開發專業、確定教學內容。并與合作企業開展課題研究,進行技術公關,培養了大批“雙師型”教師,提高了教師的實際動手能力和科研能力。
學院與所在地的社區合作,建立與社區的合作機制,通過聯合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共建學生社會活動基地、學生到社區掛職鍛煉等形式,開展社區共建,共同培養人才。
八、注重學生“執業資格”的培養和培訓工作
學院堅持以就業為導向,圍繞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推行學歷證書、職業資格證書、英語等級證書、計算機應用等級證書“四位一體”的學生就業競爭力建設機制,實現學歷證書的教學內容與職業資格證書的培訓內容相互融會貫通。一是在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中,突出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結合職業崗位實際,按照職業崗位的要求,把職業資格標準中要求的知識與技能,融人相關課程的教學大綱中;二是將職業資格證書作為重要的教學目標,并將不同類別、等級的職業資格證書的考證納人教學計劃。自建院以來,學院共建立了23個職業崗位的中、高級職業資格職業技能鑒定所。近5年來的畢業生95%以上分別獲得了人事部、勞動部、建設部、等部門頒發的涉及機械、電子、電工、計算機、財會、建筑、電子商務、市場營銷、文秘等方面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三是鼓勵學生參加國家注冊會計師、注冊造價師、注冊評估師、注冊物業管理師等資格考試。
九、建設高素質的“雙師型”教師隊伍
學院把建設“雙師型”師資隊伍作為重點,一是打破傳統的用人觀念,從社會、相關企業招聘一批“雙師型”人才充實師資隊伍。近五年來,學院從株洲冶煉廠、株洲硬質合金集團公司、株洲南方動力機械公司等企業聘請了30多名高級工程師、工程師充實到師資隊伍中;二是培養高素質的專業學科帶頭人。選拔了一批具備較強的教學能力和科研能力,又有實際操作能力和科技推廣能力的教師擔任專業學科帶頭人;三是不斷調整師資專業結構。由于高職院校專業和學科隨著產業結構的變化需要不斷調整,教師的專業結構也要不斷調整。因此,學院在引進緊缺專業的優秀人才的同時,還需采取適當措施,強化對在職教師的專業培訓,使教師不斷地優化自身的專業知識結構,促進教師專業結構的合理化。四是有計劃地讓教師參加企業生產實踐,通過在生產第一線承擔技術工作,提高教師的專業實踐能力,以具備“雙師型”教師的素質。通過幾年努力,我院“雙師型”教師比例已達到63%。近幾年來,學院有20多名教師攻讀了博士學位,引進了30多名碩士生,在職教師有70多名攻讀碩士學位。
論文摘要:高等職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內容,校企合作辦學教育又是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基本及重要途徑,是高等職業教育的一個顯著特點。高職教育應從自身的發展規律出發,積極探索將企業文化更好、更有效地融入到職業教育中去,從而為高職院校提高人才培養工作質量,培養出社會經濟發展所需要的人才,提高綜合辦學水平,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參考。
論文關鍵詞:融入;職業教育;企業文化;合作辦學模式;規劃綱要
一、職業教育融入企業文化的必要性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綱要》)強調了職業教育對中國教育發展,乃至對整個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性,并且前所未有。《規劃綱要》第六章第一條就提出“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強調職業教育是推動經濟發展、促進就業、改善民生、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緩解勞動力供求結構矛盾的關鍵環節,必須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當然,《規劃綱要》中也突出地體現了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任務的艱巨性,提出了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的七項任務。一是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二是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基本策略;三是職業教育培養人才不可或缺的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四是第一次明確提出了職業學校的基本辦學標準;五是提出了職業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六是職業教育投入的政府責任、社會責任,以及其他方方面面的規定;七是對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的校企合作辦學的剛性法規進行了明確承諾。
《規劃綱要》文本第六章(十五)明確提出:“制定促進校企合作辦學法規,促進校企合作制度化。”這是在國家層面的正式文件中首次提出。它不僅對于中國職業教育發展意義深遠重大,對于從根本制度層面解決長期困擾職業教育發展的關鍵瓶頸問題具有突破性,校企合作辦學模式已經成為實現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有效途徑,也是高職院校實施高職人才培養的內在要求,是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高職院校的辦學宗旨是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堅持理論教學與生產實踐相結合、學歷教育與職業技能培訓并重,積極培養為社會企業生產、服務、管理一線服務的高素質技術應用型人才。這樣的目標與定位說明了高職院校必須以特色求生存,靠特色求發展;必須適應企業經營管理的實際需要,加強和改進特色人才的培養工作。因此,高職辦學的特色只能來自高職院校服務企業生產和發展的實踐過程中,而這就是高職校園融入企業文化元素、建設高職特色校園文化的必要性。筆者所在的學校通過自己幾年的高職教育實踐,并從事多年校企合作辦學溝通,發現將企業文化很好地融入到職業教育中,吸收借鑒企業文化中積極向上的內容,培養學生企業認知感與認同感,將更有利于學校進行教學、科研工作,共同培養滿足企業需要的應用型人才。
二、企業文化與校園文化的異同
企業文化是指企業適應市場競爭的需要,通過物質、行為、制度等各種載體所表現出來的,對包括成員、管理層等所有企業成員、企業甚至股東都發生作用的價值觀、信念等指導行為的意識形態。企業文化是以人為本、借助文化力量的管理哲學,其核心是價值觀,表現在員工的行為,即企業的凝聚力、員工對企業的忠誠度、責任感、自豪感、精神面貌和職業化行為規范。因此,企業文化體現在管理理念上,要求員工對企業的價值觀有一致的認同,并通過行為規范對員工產生一定的約束力,使員工在企業的生產經營中充分發揮主人翁意識。以崇高的職業道德服從企業的規范和需要。
以往我們在學校教育方面更多強調個性發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以各種教學手段及教學活動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另一方面,大學生喜歡用懷疑的目光看世界、對待社會問題。處理個人生活問題,處處尋求獨立。因為追求個性的發展,常常缺乏企業所提倡的團隊精神。所以由于這種文化差異的存在,目前有相當數量的高職畢業生不能很快適應崗位的要求,甚至對用人單位產生種種抱怨;同時,也有不少企業反映畢業生與企業氛圍格格不入,難以融入企業環境。這樣的案例在本校就有:由于新辦專業,企業與學校溝通合作不是很默契,沒有把企業文化很好地融入到教學過程中,在學生的見習及實習階段問題就暴露出來,學生從根本上抵觸見習和實習等教學活動,把企業認為是勞動力的剝削者,甚至厭惡企業,導致學生在企業崗位流失率到達75.3%。由于吸取了經驗教訓,在以后的教學中,強調對企業文化宣傳教育的重要性,重視培養學生對企業的認知感與認同感,使得學生把自己從入校就看做是企業的一分子,注重思想教育,就大大降低崗位流失率至6.2%。由此可見,高職院校迫切需要對學生進行職業教育和企業文化灌輸,使他們加深對企業的認識,做好就業前的心理準備,實現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對接。
高職校園文化在許多方面與企業文化相融,高職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都是一種以人為中心的組織文化和管理文化,二者有大致相同的內容結構,都可以分為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和精神文化四個層次;二者對學校或企業內部各自所起的作用也是基本相同的,都有很強的導向作用、輻射作用、凝聚作用。特別是二者在對象與內容方面的相融性:針對對象方面,在學校接受高職校園文化熏陶的學生終究要走進社會,融入到各個企業中,并成為企業生產和管理的中堅力量,他們將進一步接受企業文化的影響。在文化內容方面,如遵紀守法、愛校(廠)如家的思想、團隊協作精神、競爭參與意識,追求經濟效益觀念等都是相通的。要在職業教育實現企業文化的融入,就應加強校企合作,強化企業文化教育并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另外,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畢竟是兩種不同的社會子文化,在追求目標、文化核心、輻射作用和競爭程度上都具有本質的區別,絕不能全盤互套。
三、企業文化融入職業教育的途徑
首先。要培養學生對企業的文化認同感就必須先培養授課教師對企業的文化認知及認同,長期任職教師必須具有3-5年在企業工作的經歷之外,還要鼓勵行業兼職教師到學校講課,以最新的職業技術來影響學校的教學工作,行業人員以到學院當教師或兼課為榮,兼職教師可在晚上或雙休日上課。行業的高水平專家也接受學院的邀請定期或不定期到學校進行專題技術講座。同時在制度保障上要制定專門的進修獎勵制度及措施,督促專業教師去企業,保障教師與企業的正常生產相協調,促使企業愿意接受專業教師輪流每學期到企業工作,并吸收教師成為行業協會會員,建立“教師實踐鍛煉的質量監控管理體系”,并制定督察方式如信訪、實地檢查、目標考核等。這樣的制度保障,使教師下企業活動真正取得了‘實效,從而確保學院教師的教學不脫離企業實際,能把最新行業知識與技能帶到課堂教學活動中去。
其次,專業教學及實踐活動開展過程與校園文化活動的開展過程必須科學有效地融入企業文化元素。在課堂教學環節上,不管是公共課或其他社會科學課程,還是專業知識技能課程,都必須滲透基本職業素質(職業道德、職業理想、職業技能、創業精神等)的教育。在這種課堂教學主渠道建設方面,關鍵就是專業課程建設和“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在實踐教學活動環節上,學校應與企業合作,建立校外實訓基地,通過參觀、學習、課后見習、頂崗實習等,使學生進入企業,體驗企業文化氛圍;在校園活動開展環節,假如把校園文化比喻為一池水的話,那么師生單個個體就好比一條魚。沒有流動,就會死水一潭,魚就沒有生機。引進活水就有利于促進魚的生長。“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這句詩正好揭示了高職校園融入企業優秀文化元素的意義所在。當然,環境的變化也容易引起水質污染,校園文化建設就是在做好潔凈工作的同時,積極引進校外的活力因素,形成積極向上的校園環境,使水里的魚都得到較好的成長條件,可采取的措施很多,大致可分為:可以邀請企業界人士到學校作報告,與學生交流,傳播企業文化理念;請往屆畢業生回校園現身說法,介紹自己成長的過程;充分利用學校資源(比如演播廳、報告廳、體育設施場地等)與合作企業定期聯動開展活動,甚至積極免費為企業提供場所舉辦國家或國際范圍的高規格會議及活動,專業學生參與籌備服務工作,借此擴大學校知名度及影響范圍;在專業實踐基地張貼企業標語,宣傳企業服務理念等。
最后,大力支持實訓基地建設,完善學生見實習、就業制度。這既是企業文化融入的途徑,又是其基礎。要促使行業幫助學校建設實訓基地、接待學生實習,并參與學校的實踐教學工作。企業為培養掌握先進技術的新員工,將最先進的生產設備提供給學院用,以加強校內實訓實習基地建設,并負責不斷更新。在見習、實習方面,學生的工作實習單位和實習崗位由企業招聘和學校推薦共同完成。企業定期向學校公布擬聘用崗位的情況、學生工作的情況;學校則設立專門的部門負責推薦、聯系和落實學生的實習工作。學生還可登錄網站直接查詢工作實習信息,找到合適自己的招聘崗位并聯系企業應聘:也可以自己公布個人信息尋求相應的企業職位。更為重要的是,應該爭取學生在實習期間應獲得的企業報酬,具體額度學校與企業可商討制定。在這樣的前提下,我們所融入的企業文化才能得以鞏固、提高,才能達到職業教育的目的。
摘要:本文對示范性軟件職業技術學院的教學模式進行了有益的探討,給出了圍繞一條主線、設立兩個機制、搭建三個平臺、堅持四個原則、提供五個保障、實現六個結合的改革思路,對提高示范性軟件職業技術學院的教學質量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關鍵詞: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改革;教材建設
鄭州大學軟件技術學院是全國35所示范性軟件職業技術學院之一,學院堅持以就業為導向,將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定位在“就業有優勢、創業有能力、深造有基礎、發展有空間”的位置上。學院結合IT行業對職業人才的需求以及自身的辦學經驗,不斷進行教學改革與模式創新。
我院教學改革和模式創新的基本思路是:圍繞一條主線(以能力培養為教學的主線);設立二個機制(產學訓結合機制及彈性、個性化學習機制);搭建三個平臺(專業基礎平臺、職業技能平臺、素質教育平臺);堅持四項原則(以就業為導向原則、以能力為本位原則、以學生為主體原則、以實用夠用為適度原則);提供五個保障(雙師型、企校型教師隊伍、高效的管理體系、靈活優化的課程體系、先進的教學手段和設備、及時更新和優化的教材建設);實現六個結合(課程開發與行業、企業需求結合、能力標準與證書體系相結合、學歷教育與職業資格認證培訓相結合、理論講授與技能訓練相結合、職業技能培訓與綜合素質教育相結合、模擬訓練與實戰相結合)。使我們培養出的學生初步具有綜合素質高、業務能力強、應用上手快、團隊合作棒的特色。
1 教學改革與創新
1)堅持“淡化理論,強化能力,體現創新,靈活多用”的教學方針
以強化能力為出發點,對每一門課程進行認真研究,擺脫本科教育模式,重組技能型課程模式。
2)以培養和鍛煉能力為前提,針對各種能力的培養,制定不同的活動和培養方案
3)以競賽促興趣,長能力
我們規定每一門專業性的課程必須采用案例式教學并組織一次競賽活動。例如: “盲打大賽”、 “寫作、排版大賽”、“計算機組裝調試大賽”、“網絡知識大賽”、“虛擬招投標”及組織各興趣小組參加社會和學校的各種競賽等。
4)專業技術課程改革
專業課程體系是單個專業課程之間既相對獨立又相互連結的有機整體,是專業培養方案的重要內容,課程是實施專業人才培養的主要載體。所以,必須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能力培養規律和素質形成規律科學地組合在一起,形成富有高職教育特色的專業教學計劃。
課程體系的改革是整個改革的重點,其思路就是將目前以學科為主的教育模式,改為以職業崗位需要為主的教育模式,以學生的能力培養為中心,構建以能力為主線的課程體系,這是高職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的必然要求。增設與崗位聯系、與認證結合的專業模塊,使學生在取得學歷證書的同時獲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認證和構建校企合作實踐教學機制,融入企業文化。
5)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的改革
“能力本位”不同于傳統普通教育的“學科本位”,所以,教學理念的轉變、教學模式的革新是教學改革的關鍵。教學方法改革的目標就是要提高教學的形象性、生動性和通俗易懂性。應根據課程的性質和內容、施教對象以及有利于職業技術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方式,選擇切實可行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
①推行“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改變傳統的以知識傳授為特征,教師是整個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學生只是被動接受的教學模式。采取以一個個項目作為主線來展開,把相關的知識點融入到項目的各個環節中去,層層推進項目。通過對問題的深化或功能擴充,來拓展知識的廣度和深度,直至得到一個完整的項目解決方案,從而達到學習知識、培養能力的目的。
②在實踐教學中融入企業模式和文化。專業技術課大都是應用軟件工具或開發平臺進行軟件開發,很容易習慣性地形成以操作為主的教學理念,學生依葫蘆畫瓢之后仍然對編程實質存有困惑。因此,應將企業模式和文化融入到教學中,設法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潛能,打造學生的個性和技術人格,樹立培養學生“編程思想”的教學理念,養成企業編程規范。
③多維和多層次的課程教學設計。在教學手段方面,除了教材外,更多的是教學網站和論壇。學生可以通過教學網站進行自主學習,這樣可減輕課堂教學學時的壓力,而且通過論壇進行師生零距離的導與學,同時達到培養自學能力的目的。在教學層次上,考慮到學生基礎程度的不同,在課堂教學、課堂練習以及課后作業中,制定不同的標準,要求每一個層次的同學都要達到最低的標準并向高一級標準努力。
6)課程考核模式的改革
考核的目的是對學生知識與技術掌握的評價,也是對教學效果的一種評估。對于IT學科的專業技術課程,傳統單一的筆試考核模式已不再適應了。應注重過程考核,也就是通過過程的監控手段實現教學目標。原則上多種方式并舉:
①全過程監控考核:與傳統考核模式相比,全過程監控考核的過程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考核的形式是多樣化的,考核的內容除知識點外,還包含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學生完成課程任務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等多方面,是對學生的全方位的考察,是一種更科學的評價體系。
②答辯形式進行考核:實踐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綜合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考核的重點應該放在對學生把握問題、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等諸多方面的能力上面。實踐證明,通過答辯,能充分反映學生的全面素質;同時,通過答辯過程中學生對問題的回答,也能較為準確與全面地了解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從而幫助學生掌握知識。
③作品評價方式進行考核:對于操作型課程,如《多媒體創作》、《網頁制作》等,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最終能制作出一幅幅作品。因此,最好的考核方式就是評價學生所做的作品,因為這類作品不是能在1~2小時內能完成的。這種考核方式可大大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7)教材建設
教學體系的實施必須有配套的教材作保障。目前部分教材陳舊、知識結構滯后,有些課程根本就沒有高職教材,仍然用本科院校或培訓教材。因此,教材建設任務非常艱巨。
專業課程的教材要強調應用性,理論以“夠用”為度。按照“綜合的技術應用能力”的要求去組織教材內容,將知識點融入到實際項目的開發中去。客觀上要求必須由既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又有軟件開發實踐經驗的“雙師型”教師來編寫。
為適應二年制軟件技術學院實踐教學的需要,要組織行業、企業的專家和校內“雙師型”教師,根據實踐教學環節和職業技能鑒定考核的要求,結合實訓基地具體的設備情況,編寫一批具有鮮明高職特色與職業資格證書和技術等級證書有機結合的實踐教材,做到每個實踐環節有實踐教材,并且要隨著技術的發展和設備的更新而不斷修訂。
2 面臨的問題及對策
培養“零適應期”軟件人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既有觀念轉變是否到位的問題,也有教師和教學管理人員的素質問題;既有教學條件投入相對不足問題,也有產學合作沒有進入到更高層次合作的問題。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積極面對,采取措施加以認真解決。
1)轉變觀念,走全方位的產學訓合作道路
軟件技術教育與行業和企業的聯系,若僅僅停留在企業提供實訓場所、參與指導實訓等層面上,不能深化產學結合的內涵,就很難實現辦出特色的目標。要采取多種形式,引導管理人員和教師深入研究高職高專教育教學規律,在更深層次上去理解產教結合、產學合作的意義,不斷拓寬合作的領域,使培養的人才更具特色。示范性軟件技術學院要通過產學結合這個重要途徑,大力吸收社會的物質資源和智力資源,增強辦學活力,積極開拓教育服務市場,使產學結合滲透到教育全過程,校企合作在教育各方面得到全方位的體現。要建立校企雙方的利益共同體,即力爭通過合作,實現學校、企業與社會的“多贏”。
2)對準市場設專業,對準崗位設課程,對準實踐抓教學,對準企業抓就業
從社會、行業、學院三個層面,構建招生、專業培養和就業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管理運行機制,建立“產銷一體化”的人才培養模式。要深入企業一線進行廣泛的調研和崗位分析,科學構建崗位人才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形成合理的課程體系。針對崗位工作對實踐能力的要求安排實踐教學活動。根據學生的專業特點和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建立就業培訓機構,構建就業網絡體系。
3)加大投入,建設培養應用型軟件技術人才所要求的基礎設施和校內外實訓基地
要根據技術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需要,不斷加大投入的力度,建設功能更加完善的校內實驗體系和校內外實訓基地體系,以保證各專業“零適應期”人才培養的需要。
4)緊密結合“零適應期”人才培養的要求,深化教學改革
為保證“零適應期”人才培養,學校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材建設和考試方法等方面也要進行配套改革:
①跟蹤企業,編寫適合行業、企業發展需要的特色教材。學院應根據各專業應用型軟件人才知識、能力和素質的要求,吸收企業技術專家和管理專家參與教材的編寫。編寫的教材能反映崗位實際工作特點,能力培養針對性強,實用性強,在教材使用上縮短學生與企業的距離。
②教學評估和督察。軟件技術學院的生存,主要看培養出的學生質量,學生也主要靠能力就業。怎樣正確評價教師的教學效果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因此,深入探討多樣化的評價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③進行教學內容改革。應用型軟件人才要達到“零距離”上崗的要求,就必須隨著行業和企業的發展不斷更新教學內容。企業需要什么,教師傳授什么,學生就練會什么。只有這樣,才能使培養的學生具有崗位針對性、技術先進性、職業技能性、素質綜合性的特點。
④進行教學方法改革。改變過去單一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采用企業培訓模式,運用多媒體等先進的教學手段,采取仿真模擬等生動形象的教學方式。既增強教學的直觀性,也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的技能在對話、交流中得以提高,使學校和企業實現“無縫連接”。
⑤進行考試方法改革。考試是一個重要的指揮棒,直接影響到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過去的考試形式和內容已越來越不適應以綜合素質教育為核心綜合評價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要求。應轉變傳統的考試觀念,樹立以“能力測試”為中心的現代考試觀念,緊密結合高職教育教學特點和培養目標,系統規劃考試制度:
第一,要改革考試內容,確立考試的能力導向;
第二,要構建多種形式的課程考試體系,突出職教特色;
第三,要建立起職業資格考核鑒定體系,實現學生的“多證制”。
論文摘要:高職學生學習成效評價考核是課程建設的重要環節,應從理念、機制、內容、方法等幾個角度切入,緊緊圍繞就業導向,能力主線的基本原則,結合學科特點確定科學有效的教學考核模式。
論文關鍵詞:高職教育;教學;就業導向;能力主線;考核模式;學生
高等教育教學中的學生學習成效評價與考核,是對人的知識、技能和能力以及其它某些心理特征的測量,是課程建設與改革的有機環節,也是人才培養目標實現效果的重要檢尺。強化能力培養,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是高職教學改革、質量建設以及人才培養自身的目標性要求。作為高職院校課程建設不可分割的一個關鍵性環節,學生學習成效評價與考核須依據人才培養目標和教學基本要求,在切實體現高職課程體系的構成特征及不同學科特點的基礎上,構建適應就業導向、利于實踐能力強的高素質、高技能人才培養的高職教育教學考核模式和評價體系。
一、更新評價理念,回歸考試功能。優化考核機制
學院堅持考試功能回歸,注重發揮整體效能,采用多元教學評價機制,激勵學生潛能,注重個性發展,突出能力培養。
1、實行學分制和嚴格的學籍管理制度,強化考核激勵機制
學院實行學分制,積極為學習成績優秀,符合條件的學生辦理免修、免考手續.使學有余力的學生獲得分層培養的機會,有更多時間自主發展職業個性,體驗工學結合。在激勵的同時,采取學業退出機制,嚴格學籍管理,嚴肅留降級制度以及“首次補考后專業主干課不及格(或無成績)累計達到3門予以退學”等專門強化專業能力培養的有關規定,激勵了廣大的學生熱情,形成了正確的學習導向,促進了專業技能及職業綜合能力的鍛煉和提高。
2、改革考核制度,突出動手能力以及職業綜合能力考核
學院注重考核學生綜合應用能力和實踐技能,所有單獨進行的實習均作為一門獨立的課程進行考核。考核中將動手操作能力考核作為重中之重,占所在實習課程分數總量的70%;強化對綜合實習實訓、頂崗實習等環節的考核,專門制定了《頂崗實習學生成績考核意見》,接納學生實習的單位及企業中的導師直接參與學生考核。學院對畢業設計、畢業論文嚴格把關,采用答辯制,設立專業答辯委員會,專項負責學生畢業答辯的組織、選題、答辯、優秀畢業論文評選與獎勵等一系列考評事宜。提倡各系(部)按照強化對學生實踐能力和綜合職業能力培養的總原則,結合本系(部)課程特點積極實行考試改革。各課程組呈報考試改革申請,教務處會同各系對考核改革方案進行審批后,各課程所在教研室組織實施。改革實驗取得階段性成果后或實驗完成后呈送總結性材料,成效顯著的在全院范圍內予以推廣或交流。
3、加強職業技能考試管理,實行雙軌考核制
職業技能鑒定是考核學生職業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促進學生就業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徑。學院實行將常規課程考核和職業技能考核相結合的考試機制,與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制度接軌。作為林業行業特有工種職業技能鑒定站,學院將職業技能鑒定培訓、職業技能鑒定考核工作作為課程體系改革的重要模塊列入專業教學計劃,分配專項學時,進行教學、培訓、考核、鑒定四點一線的統籌管理,學生獲得證書給予相應學分,獲得專業教學計劃中規定的專業職業資格證書(至少一個)方可畢業。這些良性的評價機制,有力地促進了學生核心專業技能的培養和職業綜合能力訓練。
4、確立絕對標準和個體標準,實施發展性評價
針對高職生生源素質層次參差不齊的現狀,學院注重對學生素質進行橫向和縱向比較,明確學生的素質優劣及其潛能所在,為學生未來的發展提供方向和指南。英語教學普遍實行分層教學和分層考核,試卷采用與所學層次的學期授課計劃、難度相適應的A、B、c三套試題,并與學分制接軌,突出發展性評價。公文寫作、演講與口才等通用能力培養課程,積極實行“過程評價法”、“口語考核法”、“個人能力基質發展水平縱向評價法”等,注重對學生綜合表達能力和個人整體發展能力的考核。
5、注重試后分析的診斷功能,發揮考核評價的動態調控機制
學院注重考試的診斷功能,各門課程嚴格執行試卷分析制度,試后積極剖析學生重點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情況,對具有普遍性的失分項和成績普遍較低的班級進行多角度的原因分析和教學對策調整,切實發揮考試的質量調控功能,確保學生對主要知識點的學習和能力點的和掌握。
二、以實踐技能和能力培養為目標設計考核內容,使考核與教學過程相結合
高職教學注重應用能力培養,考核內容本身就是一種明確而具體的教學傾向。
1、建立完備的實踐技能及綜合實訓項目考核標準
為強化以技能為主的教學考核模式,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動手能力,學院各課程組編寫了實踐技能考核方案,明確了實踐技能訓練與考核的具體項目及其質量評價標準;制訂了完備詳細的綜合實訓項目考核標準,明確訓練項目名稱、訓練目標、訓練任務、訓練內容、訓練方法、訓練時問、訓練效果要求等,根據嚴細的訓練標準對學生進行實訓考核,突出了專業實踐能力培養。
2、寓考于教,教、學、做、評相融合
基于園林、林業類專業課程實踐性強,動手程度高等特點及強化專業實踐能力培養的需要,學院強調考試內容既要有理論知識,又要有操作技能,重點側重對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形成的綜合職業能力進行考核,實踐能力考核與實踐教學過程本身相結合。例如,園林制圖課安排學生測繪校園前庭的綠化廣場,繪制廣場的總平面圖、植物種植圖,測量有代表性的園林建筑,繪制它的平、立、剖面及效果圖。這樣的項目作業,既是教學內容,也是綜合實踐能力考核的實質性內容,強化了專業崗位綜合能力訓練,突顯了以能力培養為目標的高職教學考核模式的獨有特征。
3、逐步建立課程試題庫,推進教、考同步
隨著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和評價體系的不斷完善,學院主要專業的重點課程組目前正逐步建立試題庫,促進專業必需的重點知識、能力點系統化、數字化,為教、考同步奠定基礎。
三、以專業實踐能力和綜合職業素養培養為主線。革新考試方法,突出實踐性、開放性、職業性
高職教育的考核應堅持以職業崗位能力為重點,知識、技能、能力考核并重,以能力和技能考核為主的原則,摒棄那種只考查學生背書能力的考核方式。考核形式應多樣化,重點考察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和技術操作技能,實施模塊式(理論+技能)考核。
1、考試形式隨考試內容改革及課程類型特點靈活變化,主輔搭配
一是理論教學的考核,主要以筆試為主。筆試內容不僅有理論知識,還有部分操作技能考核,如畫圖、定量分析等。二是課程實踐教學的考核,以操作技能考核為主,輔以問答口試。考核時按照隨機方式從考試范圍中抽取題目,讓學生分批進行單獨考核,在指定時間內到實驗室進行實際動手操作,達到指定要求并回答教師問題。三是項目制作教學的考核,以成品的指標測試考核為主。“成品”,包括硬件成品、軟件成品和設計制作說明文檔,如實用菌、組織培養、育種、插花、園林制圖等實訓類課程或實訓項目,都以“成品”作為最終的課業評定標準。
2、采取多樣化考試形式,注重過程考核與能力測評
一是課程形成性考試與總結性考試相結合。我們將課程形成性考試與總結性考試結合起來,通過綜合評價學生實訓過程中的表現(包括協作精神、勤狀況、操作的規范性)、各類學習活動(實訓、課程設計、社會調研)報告完成情況,項目制作的優劣,筆記、心得、答疑、討論、演講反映的情況等和課程最后的總結性考試,給出學生職業技能與能力的最后評價。
二是開卷考試與半開卷考試、閉卷考試相結合。在理論考試中,塒知識部分,多采取閉卷考試,對理論分析部分采取開卷考試或半開卷考試。在實踐考試中,往往公開考核方式和能力型試題,允許學生現場查查閱資料、數據,如園林工程、設計初步等課程的考試。
三是課堂考試與現場考試相結合。提倡現場考試,是學院技能考試改革的一項重要舉措。如扦插、插花等實訓課程,都是直接面對操作對象在現場中進行實踐部分的考試。一般由多位教師對學生的操作進行評分,再取平均分。實操部分完成后,再回到課堂用筆試或口試的方式進行答辯或回答相應問題。
四是筆試與口試、答辯相結合。在考試中,多采取筆試方式,部分課程靈活采取口試或答辯方式,做到筆試、口試、答辯相結合。
3、突出能力培養和就業導向,結合學科特點開展單科個性化考核
幾年來,學院各課程組結合學科特點,大膽探索了多種靈活多樣的個性化考核方式,突出了以能力培養和就業導向為特點的高職教育特點。例如,以園林植物栽培養護課結合本課程在實訓基地分段式現場教學,將該課程主要技能分項,每次在實訓基地集中教學結束前都要對本次技能操作的重點技能分小組考核;整個課程結束前對各個階段集中教學的重點技能進行全面考核,實行單人抽簽獨立操作,強化專業核心技能。
園林植物課改變了以往考試以筆試為主,容易造成學生死記硬背、高分低能的老套做法,采取以識別實物為主,識別圖片及標本為輔的考試方法。識別實物時在溫室的真實實踐環境中,結合實物觀察回答問題,單人口試,人人過關,加強了學生對園林植物識別、鑒定能力的培養。測量課實習考核以儀器使用、計算和繪圖為主。
思想政治理論課考核方式逐步實現了由單純的卷面式考核向多角度、綜合化考核的轉變。課程總評成績由三部分組成,綜合理論知識成績,專題論文、報告或綜合開卷成績以及課堂討論、演講、社會調查等平時表現成績各占50%、30%和20%。
計算機應用技術考核逐步減少了專業課理論考核內容,加大對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和獨立完成項目能力的考核。考核方式從傳統的卷面考核逐步過渡到上機考試方式,試題從試題庫隨機抽取,自動組卷。
總之,就業導向、能力主線的教學考核模式,具有高職教育的突出特點,有助于積極推進高職教學改革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應不斷加以探索和推廣、實踐。
論文關鍵詞:就業導向 雙證書制度 職業資格證書制度
論文摘要:本文總結了在高職院校中推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的作用,探討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在推行職業資格鑒定制度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和采取的措施,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1引言
高校畢業生尤其是高職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已引起全社會的普遍關注。截至目前為止,2003年第一批擴招后走上社會的大學生有212萬人,畢業生平均就業簽約率約為70%,而高職畢業生的簽約率只有55%。當前的現實情況是,一方面高職畢業生就業難,另一方面用人單位所需的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嚴重缺乏。這種矛盾的現象,說明目前我國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工作與就業市場嚴重脫節,這種脫節制約了高職教育的發展。
針對就業的嚴峻形勢,我校始終把人才培養質量放在首位,以市場和就業為導向,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積極推進職業資格鑒定,形成了招生、培養、就業的良好機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2.職業技能鑒定在職業教育中的作用
2.1促進教學改革開展職業技能鑒定有助于轉變職業教育中的重學歷輕能力、重文憑輕職業資格證書的觀念。開展職業技能鑒定,促進了教學活動積極主動地適應學生取得職業資格證書的需要,在實踐性教學中強化技能訓練,提高了學生的實踐操作技能,提高了教學質量,提高了學生的職業能力。
2.2促進“雙師型”師資隊伍的建設
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決定了從事職業教育的教師應為“雙師型”教師,“雙師型”教師必須持有“雙證”:即教師資格證和專業技術職稱證書。要求教師既能從事理論教學,也能從事實踐教學。通過職業技能鑒定的開展,提高了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的比例,有助于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有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教學效果,培養應用型人才。
2.3提高學生的專業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技能
開展職業技能鑒定,促使學生進一步加強理論知識的學習,掌握國家職業標準中要求的相關理論知識,提高了學生的專業理論知識。此外,學生在實踐操作課中勤于動手,提高了學生的實踐操作技能。
2.4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
職業院校學生的就業狀況直接影響學校的生存與發展,通過鼓勵學生參加職業技能鑒定,取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將使學生在學校及時學習掌握所學專業的技術,在校期間積累“工作經驗”,縮短就業后的適應期,為應用型人才的脫穎而出創造條件;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利于學生就業飛學生就業狀況良好,就能吸引較好的生源,使學校發展進人良性循環。
2.5有利于加強職業道德教育
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要求從2003年開始,在各行業的職業技能鑒定中,增加相應的職業道德內容的考試。這不僅促進了職業院校學生思想道德和職業道德教育工作的開展,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準,也有助于推動全社會的職業道德觀念的形成。
3.在高職院校推行職業資格證書的困難
3.1職業資格證書認可度不高
我國的學歷證書由教育部負責,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頒發主要由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負責,其他各部委辦從各條塊需要出發也在發放各自行業的崗位培訓證書。這種“證出多門”的現象,導致了現有的各類職業培訓證書缺乏權威性,對推行職業資格證書產生了消極的影響。
3.2就業準人制度控制不嚴
勞動部制定了1800多個職業崗位,但嚴格執行持證上崗的還不到90個崗位。在我國企業,尤其是高新技術企業,招收新員工主要是看學歷,這種用人制度導致當前學生、家長乃至整個社會單純追求高學歷,忽視技能的訓練,以至于形成了重理論輕技能的教育模式。
3.3職業技能標準未能反映職業崗位新的職業素質要求
目前很多的崗位已由單一技能型向復合型轉變,勞動力市場急需 的是復合技能型人才,但目前尚缺乏復合技能型的職業資格證書的考核辦法,且服務和管理類的專業大都未列人國家考核范圍,高職院校新設的一些第三產業的專業無證可循,有的甚至沒有國家職業標準,高職專業與職業資格之間難以形成一一對應的關系。
3.4高職院校的課程內容與職業鑒定標準未能實現有機的融合
職業資格證書課程游離于專業教學計劃之外,職業技能鑒定的內容和考試大綱與專業的教學計劃沒有很好地銜接,學生要獲得職業資格證書還需要進行職業技能的培訓,繳納一定的培訓及考務費用,這既增加學生的經濟負擔廠同時加重了學生的學習壓力。
4.促進職業技能鑒定、提高學生職業能力的措施與方法
4.1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學院從企業、行業、高校引進了一批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技術人才和能工巧匠充實教師隊伍。目前,高級職稱教師比例由16.1%增加至31.47%,具有研究生學歷或碩十以上學位教師比例由1.2%增加至41.13%“雙師素質”教師比率達到73%。學院還開展了全校性青年教師假期專業實踐活動,學院現已有239名青年教師深人到行業基層單位和企業進行專業實踐鍛煉或參加教育部組織的職業技能培訓班學習,有效地提高了青年教師的能力水平,特別是實踐教學水平。
4.2調整和完善教學結構,不斷提高高職畢業生綜合素質
2004年,學院〔43〕號文件明確規定,“在應屆畢業生中普及技能培訓及鑒定工作,并通過國家職業技能部門組織的技能鑒定測試,獲取一至兩個工種的中級以上技能證書,否則不予畢業”。在這基礎上學院又制定了《2005級專業教學計劃的指導書意見》中明確指出,“在設置專業課程時,至少要有一種職業資格或職業技能證書相對應的課程(組),確保學生畢業前能夠順利獲得一種以上職業資格或職業技能證書”。學校將不同類別等級的職業資格證書折算成相應學分,不斷調整教學結構。既使廣大學生不斷鞏固所學專業知識,為加強動手能力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又通過職業技能的時刻傳授和不斷溫習而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
4.3抓好職業技能鑒定與教學、科研有機結合
學院教師有著較強的教學與科研綜合實力。主持承擔省部級以上科研、教研課題60項,公開1596篇,出版專著31部,主編、參編教材179部,列人國家“十一五”規劃教材10部。一年來開發新職業標準二個,充實了六個工種的題庫,開展專門鑒定課題研究8個、發表了19篇有針對性的論文。計算機技術校企合作研發項目有9項,并通過了省級鑒定,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全員參與的教學改革獲得高等教育教學成果國家級二等獎1項,省級一、二、三等獎16項。教師通過參加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接觸了實際,增進了與行業、企業的聯系,為服務我省職業技能鑒定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4.4加強實踐教學的管理與指導,大力提高技能教學整體水平
在進行實踐教學之后,我們要求主講教師說明課程設計的主要思路,相應的實踐環節、能力、素質要求如何體現本技能在整個教程個核心能力中的地位等問題。據不完全統計,全校在2006年以來共開展這種形式的教學說課教研活動200多場次,從深層次促進了全校專業實踐教學質量的提高。
4.5滿足需求和服務就業,積極推動職業技能鑒定蓬勃發展
學院在滿足學生的技能主動需求上,始終如一地做到了以下兩點,一是指導學生按照“四個”一致的原則選擇合適的工種,即與個人在校所學專業一致,與個人畢業后就業取向一致,與個人志向愛好一致及與人才市場需求一致,最大限度的惠及他們的就業。二是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對工種的選擇。隨著我校的職業技能鑒定工作的有序開展,現在我們每年畢業生雙證書年平均取證率在逐年提高,實現了我校為社會和企業輸送大批合格技能人才的辦學宗旨。
論文摘要:闡述了普通高校市級重點學科管理的內涵,分析了市級重點學科管理的現狀,提出了市級重點學科管理的建設策略,即增強管理意識,健全管理制度,明晰管理主體,明確管理責任,完善管理機制。
論文關鍵詞:普通高校;重點學科;管理
重點學科建設是高校建設的基礎和核心,處于龍頭地位,在高校的各項建設中具有代表性、示范性和輻射性作用,加強重點學科建設與管理是國內外高等教育發展的成功經驗。本文結合天津市普通高校的重點學科管理,以天津工程師范學院職業技術教育學為例,分析天津市重點學科管理的內涵與現狀,就重點學科的管理意識、管理制度、管理主體、管理責任、管理機制等幾個方面進行了解析,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1普通高校重點學科管理的內涵
1.1國家關于重點學科建設的提出
1985年5月27日頒布的《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最早提出了建設重點學科的問題,1987年頒布的《國家教育委員會關于做好評選高等學校重點學科申報工作的通知》明確提出“高等學校重點學科”的概念,1996年的《國家教育委員會“211工程”辦公室關于下發“211工程”重點學科建設論綱的通知》將國家第一批高校重點學科稱為“國家級重點學科”,在2001年《教育部關于開展高等學校重點學科評選工作的通知》仍然沿用“高等學校重點學科”的稱謂,直到2006年10月,以教育部頒布的《教育部關于加強國家重點學科建設的意見》為標志,正式更名為“國家重點學科”。通過以上的梳理,可以清楚地看到,隨著國際、國內環境和高等教育政策的變化,國家重點學科建設的政策也在隨之轉變,雖然歷經幾次改革,但基本上保持了連續性和一貫性,并體現了適應、發展和提升的特點,是使國家重點學科建設的體制逐步趨于完善的過程。據此,各省市和普通高校也相繼設立了省市級重點學科和校級重點學科。
1.2重點學科管理的內涵
2001年,教育部下發的《教育部關于開展高等學校重點學科評選工作的通知》指出:重點學科是“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對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的需求、科技發展趨勢和國家財力可能,在高等教育學校擇優確定并安排重點建設的學科”。據此,可以理解為,所謂重點學科,就是重點建設的學科或發展的學科,是學科主體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和學科自身發展的規律和實際,采取各種措施和手段促進學科發展和學科水平提高的一種社會實踐活動。一般來說,重點學科的管理應當包括學校內重點學科的管理和教育行政部門的評審和配套措施與政策。根據教育部的要求,重點學科的管理應該實施項目管理,那么,根據現代項目管理理論,重點學科建設一般要經歷學科可行性論證、規劃與計劃、實施與控制、收尾與驗收等幾個階段,所涉及的管理技術包括學科范圍管理、進度管理、資金管理、質量管理、風險管理、師資隊伍管理、設備采購管理、溝通管理與學科整體管理等。重點學科管理必須要遵循學科發展的規律,注重學科交叉與整合,注重社會發展的現實需求和長遠需求,制定出既有科學性又有可行性、既有現實性又有前瞻性的學科發展戰略與對策。
2普通高校重點學科管理的現狀
經過“八五”、“九五”、“十五”期間持續不斷的努力,天津市重點學科管理工作已在管理意識、管理制度、管理責任、管理模式、管理機制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各個重點學科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優勢。在學科管理方面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實現了重點學科的跨越式發展。但是依然存在一系列的問題。
2.1管理意識不夠濃厚
管理意識是影響重點學科建設與管理的關鍵因素之一。管理意識不同于管理計劃,計劃是提前做好的方案,可以隨著情況變化而相應調整, 管理的意識是隨時可以產生的,是對管理的思考,涉及到戰略、文化、制度、模式、性質等等。雖然教育部在普通高校重點學科建設方面要求實施項目管理,但部分地方與高校并沒有完全領會這點,對于重點學科的管理沒有從學科本身的內在規律出發,管理意識不足,缺少創新性,主要體現在管理過程中的資源浪費現象比較嚴重,配置效率較低;對重點學科帶頭人以及學術骨干等人員的整合不夠,人員難以發揮各自的優勢;資金管理模式不合理,導致學科建設經費不能及時到位等諸多方面。目前,就天津市重點學科管理來說,是缺少主動思考的意識與探索發展的意識。
2.2管理制度不夠健全
管理必須要有一系列的制度保障。有經濟學家認為,未來經濟的競爭,不是商品的競爭,不是技術的競爭,甚至不是人才的競爭,只要有好的制度,就會有好的人才、好的技術與好的商品,就會有好的經濟建設,就能營造好的學科環境,快出成果,創建學校的重點學科特色。當前存在于學科管理制度方面的突出問題是制度不健全、不完善,而且不同的制度之間也相互矛盾、沖突,致使很多制度無法操作,形同虛設。
教育部針對重點學科建設的政策在不斷的更新與調整,部分省市也先后據此調整和頒布了較新的重點學科建設管理條例,高校也相繼制訂了系列的重點學科遴選與建設條例,但仍有部分省市與高校至今沒有重點學科管理條例,其重點學科管理制度及配套政策的不到位可略見一斑,這也使得重點學科內部管理工作不夠規范。如學科內部人員不能自由流動;實驗室缺少專人負責;儀器設備的使用效率較低或者不恰當使用造成資源的浪費;缺少科研合作與交流的機會;重點學科建設缺少動態跟蹤等等。總之,由于制度的缺失導致重點學科建設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2.3管理主體不夠明晰
管理主體是指管理活動的出發者、執行者,在這里指管理者。管理客體是指管理活動所作用的對象,即指被管理者。但是根據現有情況,大部分重點學科管理的主客體之間存在著責權利的不對等以及對于管理的客體一一人、財、物配置的不合理問題。
在重點學科管理過程中,重點學科的管理主體是主導的因素,在整個重點學科的管理活動中起著積極的、能動的作用。重點學科管理的主體無疑是人,是管理者,但是,重點學科宏觀管理的專職人才卻相對缺乏,重點學科的管理主體并沒有充分認識到管理客體的重要性,不能恰當地配置重點學科建設的人、財、物等。另外,學科建設的宏觀管理存在多個部門進行多頭管理的現象;而對于重點學科的微觀管理而言,業務繁忙而又不善管理的學科帶頭人卻被推到了技術管理和學科組織實施的前臺。如此一來,便單純地把學科帶頭人作為學科的組織者與執行者,事實上,根據現有的管理模式,學科帶頭人是無法調動更多所需用的學科建設資源的,也就無法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信息溝通也不夠暢通。
2.4管理責任不夠明確
彼得·德魯克在他用了十幾年的時間寫出的《管理:使命、責任、實務》一書中有這樣一段話:“管理者并沒有權力,而只有責任。它需要而且必須有職權來完成其責任一一但除此之外,決不能再多要一點。”由此可見,德魯克認為管理的核心就是“責任”。企業是這樣,高等教育也同樣適用,就普通高校重點學科管理責任而言,處于重點學科管理各個層面上的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責任都不夠明確。首先,重點學科管理的上級行政部門的配套措施與政策不完善;部分高校并沒有營造出適合重點學科發展的校園環境;重點學科帶頭人在定向、管理與整合學科隊伍方面的作用有待加強。其次,重點學科管理一般涉及學科辦、人事處、科研處、教務處、財務處、后勤處等多個職能管理部門。職能部門的繁多使得此項管理工作變得繁雜,各主體之間存在責、權、利不對等的情況,不利于重點學科的建設與發展。因此,不得不再次思索處于學科建設各個層面上的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責任。
2.5管理機制不夠完善
重點學科管理機制是重點學科建設順利進行的保障,重點學科管理的有效性直接關系到重點學科建設實施的成功與否,也關系到學校綜合實力的發揮。盡管教育部提出重點學科建設的管理模式為項目管理模式,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做的不到位,上級主管部門、學校學科辦和系部負責人與項目負責人之間職權責利的關系不夠明確,項目負責人不能根據項目建設需要有效地調動各種資源,對于學科帶頭人和學術骨干隊伍建設缺少相應的激勵機制,不能確保重點學科建設工作高效運作。另外,各高校在項目執行過程中缺少相應的一些機制,由于種種不確定因素的存在,不能根據需要對既定的項目范圍進行適當的調整,項目管理的立項建設缺乏有效的責任制、監控機制、競爭機制、淘汰機制和激勵機制等。
3普通高校重點學科管理的對策
天津市學科發展雖然經過長期的努力取得可喜的成績,但與國內外先進水平相比還存在相當差距,主要表現為:在國際上有較大影響、處于領先地位的標志性成果還不多;缺乏頂尖的學術大師;知識創新能力還不夠強等,尤其是對重點學科的管理還有待加強。為使天津市學科發展緊跟國際國內學術前沿,項目組從學科管理的角度提出以下建議與對策。
3.1加強制度管理,促進重點學科的規范性
學科制度是學科建設的主體,為保障學科建設的順利進行,通過一定的程序制定學科建設與管理的相關規則、規定成為當務之急。如重點學科遴選制度、檢查評估制度、獎懲制度等。以天津工程師范學院為例,學院為確保市級和院級重點學科建設,2006年在學校中長期發展規劃基礎上制定了《天津工程師范學院學科建設暫行條例》、《院級重點學科遴選暫行辦法》、《天津工程師范學院學科(學術)帶頭人遴選暫行條例》等系列規章制度,進一步確立了天津工程師范學院重點學科建設總體目標,并就重點學科設置、申請與評定、建設與管理、學科帶頭人職責、學科經費管理及學科檢查與評估等方面從制度上進行了規范,確保了重點學科管理的規范化、科學化,促進了學科的協調發展。
3.2實施項目管理,強化管理過程中的責任性
在重點學科管理中,應落實項目管理,優化重點學科建設的資源配置。完善重點學科管理機構,統一協調各重點學科的設置與資源分配,并配備德才兼備的懂學科建設與管理的專職人員。高校建設與發展的關鍵是人才,沒有一支高水平的學科隊伍,就不可能建設高水平的學科。培養和造就一支精干的學科團隊對學校科技發展及職業教育現代化日標的實現具有戰性意義,培養一批重點學科建設的專職管理人才也同樣重要。只有這樣,重點學科建設才可以根據本學科建設需要統一調動資源,實現優勢互補與資源共享,使重點學科建設得到組織的保障,并能及時了解和掌握學科建設的動態,避免信息溝通不靈帶來的損失,保證學科建設綜合效益的最大化和資源配置的最優化。
在采用立項建設管理模式進行重點學科管理時,努力做到在學科建設成效上,建立崗位責任制;在項目負責人的選聘上,引人競爭機制;在中期檢查和終期驗收上,實行淘汰機制和監控機制;在終期驗收結果的處理上,落實獎懲機制J。堅持“人才、項目、學科”三位一體理念,倡導大科學理念,緊緊圍繞學科建設,優化、調整學科布局,打破學科與學科之問的界限,鼓勵學科之間的合作與共建。大力推動人文學科建設,實現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的共同發展。
3.3實施過程管理。提高重點學科的科學性
將重點學科發展規劃納入高校的整體發展目標與方向,高校應該成立重點學科建設領導小組,在實施的過程中協調與整合重點學科管理者與學科帶頭人的力量,克服管理與執行的背離現象。在建設過程中體現現實性、邏輯性和創造性相統一,南重點學科建設領導小組全權領導重點學科的建設與發展,實行動態管理與過程管理,對重點學科建設的過程進行監控,確保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在保持現有重點學科優勢和特色,提高學科建設質量的基礎上,積極培育新的學科增長點,堅持“規模發展”、“質量提高”、“重點突破”的原則,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在學科發展過程中,積極倡導學科問的交叉、融合與滲透。在掌握重點學科進展動態的基礎上,適當調整重點學科的科類、結構,把重點學科建設的過程管理有機地結合起來,以目標管理為主,提高重點學科建設的科學性。
3.4突出結果管理,注重重點學科的有效性
重點學科管理要建立科學的評估體系,評價要力爭做到科學、公正、客觀、全面,堅持有利于促進學科發展,有利于體現優勝劣汰的原則,便于發現并解決問題。對建設及教學、科研工作進展良好的重點學科,應給予表彰,并繼續給予優先支持,對工作效果比較差的,應促其限期改進后作必要調整。
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要充分征求專家以及一線管理工作者的意見,應便于操作。學科建設工作是一個涉及多方面問題的復雜系統,要想用有限的指標來評估一個復雜系統,各指標的設定則應以精確的指標內涵與外延相結合,做到科學合理、界定準確。由于學科專業性質不同會存在差異性,因此在指標設計的內容上應盡可能剔除不確定因素的影響,把不可比因素設法轉化為可比因素,對評估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定量分析。指標設計應圍繞各學科發展的共性和國家教育部的相關統計數據制定,能客觀地反映學科的實際運行情況,為管理部門和上級領導全面了解掌握學科發展動態提供依據,并為其進行科學決策提供參考。
[論文摘要]文章從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組建職教集團、加強校校合作和校企合作、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實施農民扶貧培訓工程、推行產學研推相結合和致力振興農村經濟等方面闡述了學院圍繞服務區域經濟來培養高素質農業人才的辦學實踐,提出“服務區域經濟,培養高素質農業人才”是做大做強特色農業職業教育的必然要求。
[論文關鍵詞】農業職業教育;區域經濟;產學結合;高素質農業人才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我國農村改革的不斷深入,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對農業職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作為一所具有百年辦學歷史的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秉承“為時養器,器為時用”的辦學宗旨,積極探索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辦學途徑,創新農業職業教育辦學模式,采取多種形式,主動為農業、農村和農民服務,逐步走上了健康發展的快車道。
一、牽頭組建職教集團,探索農業職業教育辦學新模式
2008年初,經省農業廳、教育廳批準,同意由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牽頭組建“湖南現代農業職業教育集團”。歷時半年,學院承擔了大量籌建工作,起草了籌建方案、集團章程和系列校企合作協議等文字材料;為了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學院先后與湖南省十大農業產業龍頭企業進行洽談;并舉辦了“湖南省農業廳敬聘袁隆平院士為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名譽院長暨學院專業對接農業產業校企合作簽約儀式”;舉辦了集團成立大會;組織召開了集團理事會第一次會議,以“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為集團宗旨,明確了集團初步運行機制;設立了集團理事會、常務理事會、秘書處和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農機業四個專業委員會等機構,理事長由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院長擔任,秘書處設于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集團成立后,完成了兩項非常重要的工作:
一是組織了湖南農技人才現狀及農業職業院校辦學困境調研。為全面了解和掌握湖南農技人才及農業職業院校辦學現狀,2008年10月,集團組織三個調研小組,分別對湖南省農業職業技術人才現狀、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問題進行了為期兩個月的專題調研。通過調研,我們認為,湖南省農業職業教育雖然發展迅速,在推進新農村建設和現代農業發展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現狀卻不容樂觀。存在著整體功能發揮不充分,社會地位不高,招生困難,農業人才流失嚴重,發展條件相對落后等問題。必須進一步加強政府的主導作用,努力優化農業職業教育結構體系,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在形成《湖南農技人才現狀及農業職業院校辦學困境的調研報告》,并對調研數據進行認真分析的基礎上,集團向省委、省政府、省人大、省政協有關領導、省教育廳、省農業廳有關領導及部分湖南“兩會”代表遞交了《建議免費培養高等農業職業技術人才的報告》。《報告》提出了三條建議:(1)實行免費培養高等農業職業技術人才政策,建議省政府借鑒教育部直屬師范院校學生學費全免,中央將逐步對中等職業教育實行免費教育的政策,由省財政出錢,每年安排高等職業院校純農業專業免費培養計劃5000人。(2)加大對農業職業教育的扶持力度,對高職院校純農專業實行單獨招生,以改變湖南省農業職業院校農業類專業招生困難,辦學規模小,與農業產業發展需求極不相適應的現狀。建議省財政設立農業職業教育專項基金,用于加強農業職業院校的基礎設施、實訓基地和教師隊伍建設,提高人才培養質量。(3)發揮政府統籌作用,整合農業職業教育資源,建議由省政府相關部門牽頭,對全省農業職業教育情況進行一次全面調研,在此基礎上,對農業職業教育資源進行科學合理的整合,充分發揮職業院校在農業技術人才培養、培訓方面的主渠道作用,推動湖南省農業職業教育事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二是啟動了農業國際化實用人才培養項目。2009年8月,學院與袁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多次洽談后,決定聯合實施“農業國際化實用人才培養”項目。2009年9月,雙方各派一名專職人員和若干兼職人員,正式成立“農業國際化實用人才培養”項目部,項目部設于湖南現代農業職業教育集團秘書處,由秘書處負責運作。該項目擬在3年內培養1000名農業領域人才,打造國家援外農業技術人員和高端農業國際化實用人才培養培訓基地,為國家l4個援非中心及相關農業企業儲備和輸送高素質農業按術人才。目前,項目部已經完成了簽訂合作協議、管理制度制定、課程體系設置等系列工作。并從集團內部的湘西職業技術學院、永州職業技術學院、岳陽職業技術學院、懷化職業技術學院大三學生和相關企業員工中選拔學員,擬挑選30—40人進行培訓。
二、加強校企合作,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一)校企合作一體化
企業主動向學校投資和提供技術設備,在校園里建設生產性實訓實習基地。2008年9月3日,都市花鄉有限公司與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進一步合作,正式成立“都市花鄉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生產性實訓基地”,將花卉生產基地搬進學校。企業、教師、學生共同參與花卉生產。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院抓住契機,從園林技術、園藝技術兩個專業著手,啟動項目承包教學方案,教師帶領學生生產水仙花1.5萬盆。這一舉措,不僅幫助都市花鄉有限公司完成生產任務,及時把花卉產品投放春節市場,同時又鍛煉了教師,提高了學生實際操作能力。2008年11月3—6日,由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幫助策劃都市花鄉有限公司承辦的“中國一長沙花藝國際交流會”在長沙成功舉辦,來自日本、韓國、荷蘭、臺灣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花藝大師出席了會議。在大會組織的插花大賽中,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園林技術、園藝技術專業學生向竹君、王鑒、朱嬌榮獲一、二、三等獎。2009年學院再次與深圳百通通訊設備有限公司達成初步協議,該公司擬投資400萬元,在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建設生產實習工廠,作為校企合作培養人才的生產性實訓實習基地。同時學院還把自辦產業實體基本都剝離出來與專業系捆綁,建立系企一體化運行機制,每個專業系至少負責一個產業實體的經營管理,實現經濟效益和教學效益雙重目標。
(二)專業創造性地對接產業
各專業系與合作企業創造性地建立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三種模式:一是“專業+產業+職業”的三業聯動人才培養模式。在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開辦的十幾個訂單培養班級的教學中,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的全過程,融入了行業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和企業文化,學生前兩年半在校內完成專業基礎階段學習,最后一個學期在校企合作企業頂崗實習,形成了“專業+產業+職業”的三業聯動人才培養模式。二是“231”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植科系廣泛開展校企合作,加大人才培養的力度,以“專業+公司(基地)+師生員工”的專業建設模式為平臺,創立了“231”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特色突出。即以長沙小康園藝園林有限公司(基地)、產學研示范場和校外園藝企業為依托,將學生在校三年的學習全過程劃分為三個時段,2個學期在校內進行專業基本素質培養,3個學期在系辦公司、實訓基地和學院示范場進行職業技能訓練,1個學期在校外園藝企業進行頂崗實習。打破了常規的教學實訓方法,采取“師傅帶徒弟”、“項目經理帶員工”的實訓方法,使學生完全融人生產實踐中去,提高了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了解了企業的生產管理方式,為實現“零距離”上崗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三是“5+3+2”任務驅動式的人才培養模式。動科系按照畜牧獸醫工作任務領域,課程教學計劃按模塊安排,專業課程分專門技術和專業方向兩大模塊,其中專門技術叉分為種畜、營養、畜牧管理、動物疾病防治、獸藥和畜牧環境與畜場規劃六個小模塊,專業方向分繁育、養殖、獸醫、檢疫、營銷5個方向,創立了“5+3+2”任務驅動式的人才培養模式,即五天課堂教學,早中晚三個時間段在校內企業和生產性實訓基地實訓,周末兩天集中進行生產性實踐。目的在于培養具備“強技能、能管理、會服務、懂經營”的高素質技能型應用性畜牧獸醫人才。
三、建設農民扶貧培訓工程。幫助農民脫貧致富
根據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教育工作的決定”精神,2003年l0月,學院主動與省扶貧辦等有關部門聯系并簽訂了協議,從2004年開始,每年舉辦3期農民科技骨干培訓班,每期培訓學員150—200人,培訓時間兩個月,為全省每個貧困村培訓2—3名有一定種養規模和經驗的科技骨干。學院黨委和行政非常重視農民培訓班工作,成立了以院長為組長的農民科技培訓工作領導小組,選派了教學經驗和專業實踐經驗豐富,業務水平高、工作責任心強的教師擔任教學任務,教師們經過廣泛調查,周密制訂了教學計劃,并根據培訓班的要求和農民學員的具體情況,精心組織編寫了種植技術和養殖技術兩套培訓教材,共計80多萬字。目前培訓班已成功地舉辦了15期,培訓學員3000余人。2006年以來,學院舉辦為貧困地區搭建科技平臺,“養殖業”“食品加工”“種植業”科技興村項目創業培訓班10余期,培訓學員600余人,舉辦草食動物品改員培訓班14期,培訓草食動物品改員1000人。學員們通過培訓,將所學知識帶回家鄉,致富一家帶動一方,發揮了科技帶頭人的作用。
四、產、學、研、推相結合.致力振興農村經濟
(一)積極推廣科研成果
近幾年來,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先后有10個科研項目和成果廣泛應用于農業生產,進入直接服務農村經濟的主戰場。動科系歐陽敘向教授自2002年開始研究推廣湘東黑山羊生產技術,該技術先后在瀏陽、醴陵等四縣推廣,初步估算可創造經濟效益2000余萬元。植科系肖君澤教授主持的“外源DNA導入水稻育種研究”科研課題,成功地選育了高產優質水稻新品種“長晚秈1號”和高蛋白水稻新品種“長早秈9號”兩個水稻新品種,兩年來通過學院“長沙小康園林園藝有限公司”這個橋梁,在湖南省長沙、益陽、株洲、湘潭、岳陽等10多個縣市推廣,推廣面積達150多萬畝,為廣大農民帶來了極大實惠。
(二)送科技下鄉,幫農民致富
為了貫徹落實湖南省“科教興村富民工程計劃”和“扶貧支教工程計劃”,幫助農民脫貧增收,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先后派出30余名中青年骨干教師下鄉扶貧支教。2001—2005年,作為技術依托單位,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對口支持長沙縣黃興鎮新沖子村。學院派出了9位教師組成的專家智囊團,指導該村制訂村級發展規劃,舉辦種養技術培訓班,培訓農戶科技骨干,指導調整該村產業結構,一年半時間,該村村民人均年收入增至4260元,比專家組進村前人均年增純收入1500多元。2008年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應長沙市科技局和市委組織部要求,向望城縣靖港漁業合作社派遣科技特派員董益生老師。兩年來,董益生老師與漁業合作社農民打成一片,重點幫助漁業社解決了淡水魚深加工問題,使該漁業合作社共獲得了100多萬元的收益增值。2001年以來,按省委、省政府的統一部署,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先后選派了13位青年骨干教師到湘西自治州9個市縣的鄉鎮開展扶貧支教工作,深受當地村民歡迎。
(三)拓寬社會服務領域,提升服務能力
動物科技系承辦學院的“獸醫院”,獸醫院老師為了解決附近地區農民家禽家畜診治問題,每年出診達1000余次。何德肆副教授有12年的獸醫服務經歷,成為遠近聞名的獸醫專家。他為湖南省數百家養殖專業戶提供獸醫技術服務,診治疾病,近幾年為這些養殖專業戶挽回經濟損失達數百萬之巨。他還擔任長沙偉嘉集團、湖南五指峰生化有限公司等企業的技術顧問,與合作企業研發新產品。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中德長沙現代食品技術研究所,早已成為德國BCS有機保證有限公司在中國唯一授權的有機農產品認證機構,根據歐盟、美國、日本的授權,可分別開展歐盟EU2092/91、美國NOP和日本FAS的有機認證。認證涉及的農產品眾多,認證項目分布30多個省市(區),為推動中國農產品生產、加工和貿易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農業高職院校,主動走出校園、面向社會和市場開放辦學,大力發展與推進校校合作和校企合作之路,依靠企業的支持和參與,為培養高素質技能型農業人才服務,為企業和地方區域經濟服務,同時也是做大做強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特色農業職業教育的必然要求。
論文關鍵詞:職業教育改革 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 就業引導
論文摘要:根據我國職業技術院校的性質,職業技術院校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教育應以就業為導向,面向應用,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本文首先分析職業技術院校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教育的現狀,從學生愿望、學科教育、社會需求等角度出發,針對職業技術院校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教育現狀提出了相關的改革建議。
2010年是”十一五”規劃的最后一年,十一六屆五中全會在” 十一五”提出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這表明了國家對發展職業教育的重視態度,為我國發展職業教育進行了明確的定位。作為我國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教育的發展也迫切需要進行相應的改革以適應形勢的發展。職業技術院校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如何適應現代勞動力市場對職業技術人才的需求,在新科技、新技術不斷涌現背景下,適應相關工作崗位的工作需要,是目前值得研究的問題。
一、職業技術院校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教育現狀
目前,大部分職業技術院校都開設了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近十一年來我國計算機應用技術教育取得了長足發展,但同時還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有的學生在畢業面向社會時感覺所學知識與社會的要求存在較大差距,甚至存在學生無法以本專業所學知識就業,不得不從事其他工作的現象。總結起來,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人才培養模式存在諸多問題
首先,大部分職業技術院校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在人才培養上缺乏自身優勢,很多院校在學生培養方案與課程設置上仿效高等院校。在培養模式上過分追求培養學生扎實的專業知識,很少體現職業技術院校應有的崗位針對性。據有關資料一顯示,職業技術院校計算機及相關專業畢業生近80%從事計算機銷售、辦公文秘等工作,在計算機知識和技術含量較高的局域網維護、網站管理與維護和軟件編程等領域工作的畢業生較少。這與高等院校的計算機專業畢業生沒有競爭優勢。顯而易見職業技術院校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與高等院校計算機專業在人才培養模式上應有自己的特色,只有這樣才能體現自身的競爭優勢。
其次,是教學內容與社會實際需求的脫節。教學的內容多側重于知識點的全面系統,而忽視了重點和難點知識的講授及知識的實用性,導致學生所學知識陳舊與社會需求不相符。另一方面表現是教學內容多而雜,由于課時量的限制,有些老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不顧授課質量,蜻蜓點水,把一些重要內容一帶而過。
(二)辦學條件欠缺和教學資源不足
近年來,職業技術院校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教育的硬件條件得到不斷改善。然而,由于各地教育發展不平衡,各個院校實際硬件投入和配置水平千差萬別。很多院校還沒有建設校園網,很多涉及網絡技術應用的課程都無法開設,相關的實驗、實訓環節就得不到保障。
隨著我國整體教育水平的提高,碩士、博士畢業生的增多,有不少碩博畢業生加入到了職業技術院校的師資隊伍,使職業技術院校的師資數量、素質得到巨大提高。但是,很多教師是院校畢業后直接走上講臺,沒有在行業的從業經驗,存在職業實踐經驗不足的問題。
最后,適合職業技術院校教育特點、針對職業技術院校計算機應用技術人才培養的教材、電子學習資料、網絡教學資源不完善,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教學目標的實現。
(三)生源質量不高
隨著我國職業技術院校計算機專業招生數量的不斷增加,職業技術院校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生源的整體質量有所降。職業技術院校的生源,一般來自城市郊區、農村鄉鎮,大多是初中畢業或高中畢業成績較差的學生。隨著高校的不斷擴招,更多的學生選擇高等教育,選擇職業技術院校的學生的基礎、能力、素質在一定程度上有下降的情況。部分學生選擇讀計算機的動機不成熟,認為學計算機就是玩游戲,面對復雜而枯燥的計算機學習,很多學生就放棄了,這也提高了教學難度。
二、職業技術院校計算機應用專業教育改革思路
職業技術院校教育是順應時代潮流而產生的專業技術教育,近年來各職業技術院校在計算機應用技術教育上不斷改革創新,畢業生的就業形勢不斷改善。與此同時,我們也要看到,社會對計算機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斷變化,我們應以就業為導向,圍繞就業組織辦學,使就業需要貫穿到整個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教育過程中去,并不斷提升教育水平。
(一)針對就業導向設立“精理論、多實踐”的課程;針對學生的特點,明確專業的辦學思想
計算機應用技術更新換代的周期很短,面對這樣的現狀,我們要把握的宗旨必須是適應現實的需要,緊跟勞動力市場就業需要。在開設各種課程之前先做好調查研究。可以定期不定期組織教師進入公司企業進行考察,把握當前的形勢,大膽放棄一些陳舊課程,使學生畢業后能緊跟工作需要,盡量縮短工作后的培訓周期。
針對各個學生的不同情況,以及就業意愿制定不同的培養方案,鼓勵學生之間通過競爭培養學習興趣,以達到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的目的。
針對職業院校以就業為導向的要求,可以以就業中心月報情況和企業及時反饋的用工信息為培訓參考依據,與相關院校企業聯合開辦培訓教育基地。這樣可以達到通過為企業定向培訓,把合格的員工輸送到相應的崗位;同時把培訓合格的就業人員向用工企業積極輸送的目的。
(二)滿足教學需要,提高師資隊伍
上文己提到,近年來隨著碩士博士畢業生的不斷增加,職業技術院校的師資隊伍得到很大的提升。大部分職業技術院校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的師資隊伍基本能滿足教學需要。然而這些年輕教師企業工作的實踐經驗不多。同時,從事教育工作后他們還需要繼續學習才能滿足計算機應用技術教育培養人才的需要。因此,職業技術院校應有組織、有計劃的開展業務培訓工作,加強專業教師掌握新技能的能力。把教師定期送到相應的企業學習和實踐,了解和參與項目開發,實施的全過程,全面掌握工作流程,增強實踐經驗,提高業務水平。其次應積極提供教師在大學或者國外深造的機會,鼓勵他們通過自學、自修不斷提升自己的業務素質和專業教學能力。這對教師自身的素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們不斷加強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更新自身的知識結構。
(二)創新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職業技術院校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教育相對與高等院校計算機專業教育有其特有的特色,必須打破傳統的教育方法,找到其中的規律。職業技術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教育工程性、實踐性、技術性比較強,強調培養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實際應用能力,教師要教育學生有意識的主動加強這方面的練習和鍛煉。
綜合性、設計性的實驗是檢驗學生學完課程后對其所學知識掌握和運用的一個有效方法。設置專題實驗,對學有專長的學生和一些有特別興趣愛好的學生進行針對性的培訓。進行專項課題研究,吸納學生參與,在研究過程中為其布置相關課題引導學生查資料,解決問題,擴充知識面。建立開放性實驗室,學生可以申請,利用空余時間自發的展開實驗。
改善實踐教學條件,加強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教產結合、校企合作的方式把課堂教學和實際職業崗位工作流程結合起來,有效增強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和職業崗位適應能力。課程的設制要體現學科特點,為教學機構靈活地制定教學規劃,合理地安排教學資源,提供多種人才培養的具體實施方案。
論文關鍵詞:就業導向 雙證書制度 職業資格證書制度
論文摘要:本文總結了在高職院校中推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的作用,探討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在推行職業資格鑒定制度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和采取的措施,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1引言
高校畢業生尤其是高職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已引起全社會的普遍關注。截至目前為止,2003年第一批擴招后走上社會的大學生有212萬人,畢業生平均就業簽約率約為70%,而高職畢業生的簽約率只有55%。當前的現實情況是,一方面高職畢業生就業難,另一方面用人單位所需的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嚴重缺乏。這種矛盾的現象,說明目前我國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工作與就業市場嚴重脫節,這種脫節制約了高職教育的發展。
針對就業的嚴峻形勢,我校始終把人才培養質量放在首位,以市場和就業為導向,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積極推進職業資格鑒定,形成了招生、培養、就業的良好機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2.職業技能鑒定在職業教育中的作用
2.1促進教學改革開展職業技能鑒定有助于轉變職業教育中的重學歷輕能力、重文憑輕職業資格證書的觀念。開展職業技能鑒定,促進了教學活動積極主動地適應學生取得職業資格證書的需要,在實踐性教學中強化技能訓練,提高了學生的實踐操作技能,提高了教學質量,提高了學生的職業能力。
2.2促進“雙師型”師資隊伍的建設
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決定了從事職業教育的教師應為“雙師型”教師,“雙師型”教師必須持有“雙證”:即教師資格證和專業技術職稱證書。要求教師既能從事理論教學,也能從事實踐教學。通過職業技能鑒定的開展,提高了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的比例,有助于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有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教學效果,培養應用型人才。
2.3提高學生的專業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技能
開展職業技能鑒定,促使學生進一步加強理論知識的學習,掌握國家職業標準中要求的相關理論知識,提高了學生的專業理論知識。此外,學生在實踐操作課中勤于動手,提高了學生的實踐操作技能。
2.4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
職業院校學生的就業狀況直接影響學校的生存與發展,通過鼓勵學生參加職業技能鑒定,取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將使學生在學校及時學習掌握所學專業的技術,在校期間積累“工作經驗”,縮短就業后的適應期,為應用型人才的脫穎而出創造條件;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利于學生就業飛學生就業狀況良好,就能吸引較好的生源,使學校發展進人良性循環。
2.5有利于加強職業道德教育
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要求從2003年開始,在各行業的職業技能鑒定中,增加相應的職業道德內容的考試。這不僅促進了職業院校學生思想道德和職業道德教育工作的開展,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準,也有助于推動全社會的職業道德觀念的形成。
3.在高職院校推行職業資格證書的困難
3.1職業資格證書認可度不高
我國的學歷證書由教育部負責,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頒發主要由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負責,其他各部委辦從各條塊需要出發也在發放各自行業的崗位培訓證書。這種“證出多門”的現象,導致了現有的各類職業培訓證書缺乏權威性,對推行職業資格證書產生了消極的影響。
3.2就業準人制度控制不嚴
勞動部制定了1800多個職業崗位,但嚴格執行持證上崗的還不到90個崗位。在我國企業,尤其是高新技術企業,招收新員工主要是看學歷,這種用人制度導致當前學生、家長乃至整個社會單純追求高學歷,忽視技能的訓練,以至于形成了重理論輕技能的教育模式。
3.3職業技能標準未能反映職業崗位新的職業素質要求
目前很多的崗位已由單一技能型向復合型轉變,勞動力市場急需 的是復合技能型人才,但目前尚缺乏復合技能型的職業資格證書的考核辦法,且服務和管理類的專業大都未列人國家考核范圍,高職院校新設的一些第三產業的專業無證可循,有的甚至沒有國家職業標準,高職專業與職業資格之間難以形成一一對應的關系。
3.4高職院校的課程內容與職業鑒定標準未能實現有機的融合
職業資格證書課程游離于專業教學計劃之外,職業技能鑒定的內容和考試大綱與專業的教學計劃沒有很好地銜接,學生要獲得職業資格證書還需要進行職業技能的培訓,繳納一定的培訓及考務費用,這既增加學生的經濟負擔廠同時加重了學生的學習壓力。
4.促進職業技能鑒定、提高學生職業能力的措施與方法
4.1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學院從企業、行業、高校引進了一批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技術人才和能工巧匠充實教師隊伍。目前,高級職稱教師比例由16.1%增加至31.47%,具有研究生學歷或碩十以上學位教師比例由1.2%增加至41.13%“雙師素質”教師比率達到73%。學院還開展了全校性青年教師假期專業實踐活動,學院現已有239名青年教師深人到行業基層單位和企業進行專業實踐鍛煉或參加教育部組織的職業技能培訓班學習,有效地提高了青年教師的能力水平,特別是實踐教學水平。
4.2調整和完善教學結構,不斷提高高職畢業生綜合素質
2004年,學院〔43〕號文件明確規定,“在應屆畢業生中普及技能培訓及鑒定工作,并通過國家職業技能部門組織的技能鑒定測試,獲取一至兩個工種的中級以上技能證書,否則不予畢業”。在這基礎上學院又制定了《2005級專業教學計劃的指導書意見》中明確指出,“在設置專業課程時,至少要有一種職業資格或職業技能證書相對應的課程(組),確保學生畢業前能夠順利獲得一種以上職業資格或職業技能證書”。學校將不同類別等級的職業資格證書折算成相應學分,不斷調整教學結構。既使廣大學生不斷鞏固所學專業知識,為加強動手能力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又通過職業技能的時刻傳授和不斷溫習而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
4.3抓好職業技能鑒定與教學、科研有機結合
學院教師有著較強的教學與科研綜合實力。主持承擔省部級以上科研、教研課題60項,公開1596篇,出版專著31部,主編、參編教材179部,列人國家“十一五”規劃教材10部。一年來開發新職業標準二個,充實了六個工種的題庫,開展專門鑒定課題研究8個、發表了19篇有針對性的論文。計算機技術校企合作研發項目有9項,并通過了省級鑒定,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全員參與的教學改革獲得高等教育教學成果國家級二等獎1項,省級一、二、三等獎16項。教師通過參加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接觸了實際,增進了與行業、企業的聯系,為服務我省職業技能鑒定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4.4加強實踐教學的管理與指導,大力提高技能教學整體水平
在進行實踐教學之后,我們要求主講教師說明課程設計的主要思路,相應的實踐環節、能力、素質要求如何體現本技能在整個教程個核心能力中的地位等問題。據不完全統計,全校在2006年以來共開展這種形式的教學說課教研活動200多場次,從深層次促進了全校專業實踐教學質量的提高。
4.5滿足需求和服務就業,積極推動職業技能鑒定蓬勃發展
學院在滿足學生的技能主動需求上,始終如一地做到了以下兩點,一是指導學生按照“四個”一致的原則選擇合適的工種,即與個人在校所學專業一致,與個人畢業后就業取向一致,與個人志向愛好一致及與人才市場需求一致,最大限度的惠及他們的就業。二是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對工種的選擇。隨著我校的職業技能鑒定工作的有序開展,現在我們每年畢業生雙證書年平均取證率在逐年提高,實現了我校為社會和企業輸送大批合格技能人才的辦學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