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公文范文 > 職業生涯論文

職業生涯論文

時間:2022-04-25 04:40:1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職業生涯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職業生涯論文

職業生涯論文:談知識型員工職業生涯早期階段管理

論文關鍵詞:知識型員工 職業生涯階段 職業生涯管理

論文摘要: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型員工已成為組織成功的關鍵。本文立足于知識型員工的特點和其職業生涯早期階段管理的主要任務,探討組織和個人在此階段可采取的有效行為。

一、知識型員工的特點

“知識型員工”這一概念是美國學者彼得,德魯克首先提出的,具體指“那些掌握和運用符號和概念,利用知識或信息工作的人。”大致具有以下4個特點:1.較高的個人素質和創造能力,較強的獨立意識和自主意識:2.高度的自我價值實現欲望;3.工作過程難以監控,勞動成果難以衡量;4.流動性強,流動概率較高。

職業生涯的早期階段是指一個人由學校進入組織并在組織內逐步“組織化”,并被組織所接納的過程。這一階段一般在20~30歲之間,是一個人由學校走向社會、由學生變成員工、由單身生活變成家庭生活的過程。在這階段知識型員工面臨的主要任務為:

(一)社會化的任務

剛進入職業生涯早期的知識型員工必須學會如何在組織中行事。在社會化的過程中,知識型員工由于自身特性,會更加明顯感覺到很多方面跟原先的期望有很大出入。大學生又是知識型員工的主要來源,所以可借用埃德加·舍因提出的一套展現在選擇第一份工作時大學生和組織之間的不同的期望,說明社會化的切實性和真實性。

(二)持續性任務

在社會化和發揮自身價值的過程中,個人與組織都會持續獲得某些具體的反饋信息,促進員工進行持續性改進,學習如何在組織約束下更有效率地工作,并在某一具體領域(如營銷,工程,信息系統等方面)形成未來職業發展基礎的工作能力。

(三)在經歷中摸索學習

早期職業生涯會擁有大量的不確定性和挫折,因為在找到合適的位子和職位前,要經歷多次嘗試。但在美國一家創造性領導研究中心研究表明,職業生涯中遇到的困難、艱苦、創傷反而能促進個人的發展。

二、組織和個人可采取的有效行為

(一)組織在知識型員工職業生涯早期采取的有益行為

1.在招募時提供較為現實的未來工作展望。組織在招募時應向應聘者提供較為現實、全面、有用的信息。包括企業的政策、做法和福利,讓招聘者對組織有合理而現實的預期。 對新員工進行上崗引導和崗位設置。新員工上崗引導是指給新員工提供有關工作的具體情況和要求。上崗引導活動首先可由人力資源專員完成,主要介紹組織的基本情況。然后由部門直接主管完成,具體介紹本部門的責任、要求和崗位技能以及部門相關紀律,制度和責任等的具體信息。

(二)知識型員工個人在職業生涯早期采取的有效行為

1.了解組織情況,明確自身發展需求。知識型員工在職業生涯早期,最重要的是要明確自身發展需求,并要評估組織是否適合自身發展需求。這就要求員工多收集信息,以求多了解自己和組織,據此調整職業規劃。職業生涯管理是個不斷循環的過程,個人的目標會隨著眼界的擴大和對組織情況的認識而變化, 利用資源,不斷自我提升。在考察職業生涯和確定職業目標,制定適合的發展道路后應有意識地利用組織中一切可利用的資源實現它們。可采取以下具體策略:

(1)與組織中能給你提供信息,幫你開拓眼界,并與具有豐富經驗的同事建立非正式關系。

(2)就本職工作和上司進行討論,請教增大工作挑戰性、職責和多樣性的辦法。

(3)分析上司的職業生涯需求并與其進行討論,看自己能以何種方式提供幫助,使其更有效工作。

(4)多參加正式活動以盡可能了解組織的情況。

(5)閱讀組織管理文獻,尋找問題答案。

(6)準備與他人分享感想,促進關系的維持。

(7)了解組織的發展方向,學習將來可能需要的技能。

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現狀及對策

摘要:面對當前大學生就業形勢的嚴峻挑戰,文章試圖通過對我國現階段大學生職業教育現狀的分析,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引導高校重視職業生涯教育,提高學生把握現在、掌控未來的能力。

關鍵詞:大學生;職業生涯;高等教育;思考

職業生涯教育的前身是職業指導,隨著1971年美國聯邦教育署長馬倫(MarLand)博士提出“生涯教育”觀念,現代職業生涯教育運動正式開始。關于職業生涯教育,目前還沒有權威的界定,但業界普遍認為職業生涯教育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培養個體規劃自我職業生涯的意識與技能,發展個體綜合職業能力,促進個體職業生涯發展的活動,是以引導個體進行并落實職業生涯規劃為主線的綜合性教育活動。

大學生是特殊的人力資源,對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教育,關系到國家未來人才的質量。美國、英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是較早在學校進行職業生涯教育的國家,20世紀中后期,這些國家就把職業生涯教育滲透到基礎教育的整個階段,并且制定相應的法案保障職業生涯教育的順利實施。我國的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起步較晚,目前尚處于探索階段,2003年以后每年有大量應屆大學畢業生不能就業,說明在學校活動中專業化的職業生涯教育與指導的缺乏。發展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理論和體系,對于充分開發利用大學生這種優勢人力資源,推動現代化建設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現狀分析

職業生涯教育所詮釋的是以人為本的原則,以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終極目標的教育理念。在大學階段開設大學生職業生涯輔導課程已成為全球教育界的共識。據美國職業輔導協會下的青年發展委員會資助的調查顯示,美國49個州的百來所大學機構中,幾乎所有都提供了不同類型的生涯課程,有關職業生涯教育從中學到大學已成體系,且非常成熟。香港、臺灣地區的大學,也都普遍開設了職業生涯輔導課程。進入新世紀,內地各高校也已經逐步開始對職業生涯教育的探討和摸索。

(一)高校方面

1、職業生涯教育在各高校普遍受到重視,但由于起步較晚,未能獲得足夠的資源和支持。目前,內地高校因為政府的相關政策引導、學校服務職能的增強,也陸續開設了多種形式的職業生涯教育和輔導課程,并部分計入學分。但由于尚未形成獨立的理論和課程體系,開展職業生涯教育的組織應有的固定機構、相應的設施設備、專門的活動或教育場地等,在很多高校并未能獲得落實。

2、職業/就業指導較多沿襲傳統,還只停留在就業這個具體問題指導的層面上,距離真正意義上的職業生涯教育還有相當一段距離。就業指導以就業推薦、就業派遣、外聯企業、舉辦招聘會等傳統形式為主,就業(職業)輔導課程和咨詢僅作為“點綴”,并未在全校范圍內開展職業生涯教育的培訓和個體咨詢。高校開展的大學生素質教育也各自成一體,并未有完善的職業教育體系來規范。

3、專業人員配備和相應軟環境配套不足。目前,大部分高校不具備相應的專門從事職業生涯教育的專業人員,大多數是由各高校輔導員兼任。相應的軟環境的要求,大部分高校也無法滿足。

4、職業生涯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促進個體職業生涯的發展,活動之前要制訂有詳細的活動方案或計劃,并緊緊圍繞最終目的而規劃、組織和實施,但由于職業生涯教育的體系正處于探索實踐階段,各高校開展的情況參差不齊。有部分院校開設職業生涯教育課程并計入學分,但絕大部分也僅是停留在選修課,甚至只是幾次講座的水平,并沒有系統地設置課程體系。更重要的是,幾乎大部分院校目前更多關注的是畢業生,而較少能從低年級就開始進行職業生涯的引導和教育。

(二)指導教師方面

1、參與職業生涯教育的教師大部分對這項工作具有飽滿的熱情,但由于對職業生涯教育的意義認識不夠完全,不知該從何做起,這直接影響到教育活動的效果。并且很多指導老師自身的職業經驗不多,自我的職業規劃都不夠清晰,因此所開展的教育活動說服力并不強。

2、指導教師中專業人員少,大多數是從高校的專職學生工作崗位轉崗或身兼二職,對職業生涯教育的認識和活動開展基本依靠經驗和個人悟性,缺乏專業的學習和訓練,對學生的職業生涯困惑大多難以提供實質性的幫助。

3、多數擔任職業生涯教育的指導教師仍停留在“單向式”的教育形式,沒能根據學生真正的需求來安排課程,課程設置比較盲目,課堂效果不佳,開設的課程受歡迎程度不高。學生對學校安排的職業生涯課程產生不信任,長此以往將產生逆反和排斥心理。

4、多數教師工作時間長、負荷大,但待遇未體現出相應較高水平,很難吸引更多的優秀人員參與其中,且在職業生涯教育崗位上提升較難,主要在于專業技能上的培訓和崗位職務上的提拔較難。較多人“找不到職業發展方向”,時間長了容易產生職業“倦怠感”,影響指導教師對職業生涯教育行業的熱情和信心。

(三)學生方面

1、大部分學生對職業生涯教育概念認識粗淺,僅停留在“考證”、“職業熱門”“行業收入”等問題上。

2、長期以來,大部分學生僅作為職業生涯教育活動的受眾存在,被動地接收學校和指導老師傳授的知識和技能,對職業生涯教育的需求僅停留在潛意識階段,需求意識尚未被喚醒,更沒有把意識提升為行為或實踐,因此,學生更多表現出來的是“漠不關心”,缺乏社會競爭的緊迫感和危機感。

3、由于課程設置和指導教師的原因,部分學生對學校的課程不夠信任,很多時候僅僅是應付學分而修讀,并未能真正把接受職業生涯教育作為大學生涯的一門重要課程來對待。

(四)社會支持等其他方面

1、社會考評有傾向。政府和社會在對學校的就業進行考評時,更多關注的是就業率的數據,而忽視畢業生的就業質量。很多高校中各專業的就業率高低,對該專業的招生指標有很大影響,因此在日益嚴峻的就業競爭壓力下,社會對學生多鼓勵和引導“先就業后擇業”的觀念,卻與職業生涯教育的宗旨相背離,間接導致高校及學生對職業生涯教育的忽視。

2、社會支持不夠,且高校對校外資源的使用有諸多顧慮。目前社會資源比較零散,缺乏有效整合,未能對高校的專業指導起到支持和幫助作用。通常校外相關專業人士進校沒能起到實質作用,且高校以培養教育為目標,校外機構以盈利為目標,二者的最終目標不一,使得高校對校外資源的使用顧慮較多。

3、高校的“準入”門檻較高,校外有經驗人士有意愿也“難以”全職進入學校事業編制。這就極大影響了部分校外專業人士對高校職業生涯教育活動的參與熱情。

二、對策思考

(一)高校管理方面

1、應提升職業生涯教育在高校學生工作中的地位,加大對職業生涯教育的專業人員、軟硬件配置的投入。建議組建“學生職業發展中心”,職能包含職業輔導與咨詢,職業信息收集,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社團,學生心理健康咨詢及輔導等,功能替代之前的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和心理咨詢中心,為學生發展提供幫助。提倡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服務理念,使之切實做到就業率、就業質量與就業服務的同步提高。

2、將職業生涯教育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體系之中,列入教學計劃,使職業生涯教育工作日常化。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從低年級到畢業班,分階段在大學生中開展有針對性、系統性、連續性的職業生涯教育,并計入學分。對低年級學生著重制定“自我認識、樹立目標”及“增強素質、制定計劃”,而高年級著重“樹立信心、抓住機會”和“知己知彼、人才匹配”的分類教育目標。除理論課程外,依托校園文化建設和素質拓展計劃,全方位、分級開展各類校內活動。

3、改善從業教師所需的工作環境和軟硬件工作條件。給予相應的薪資待遇,對超負荷,超時間部分工作給予合理的回報;提供從業教師參與培訓和提升的機會,對有志于長期服務的老師和僅僅是有興趣的參與者區別對待,給予不同檔次的培訓機會;設計從業教師發展空間,開設適當的發展通道,鼓勵長期的指導教師往縱深專業化方向發展。

4、適當借助校外資源,彌補校內職業指導人員數量、質量上的不足。可邀請各行業、企業HR人士(人力資源管理專員)從行業的角度分析對職業生涯教育的理解;利用專業機構/專業人士的優勢,考慮合理的高校和社會的資源置換,給予指導教師和學生更多的實踐機會;充分開發校友資源,提供學生生涯訪談或求職機會;開辟校外有經驗人士全職進入高校,或者作為志愿者參與和指導高校職業生涯教育活動的通道。

(二)指導教師方面

1、多參加相應專業培訓。經過系統訓練并獲得資格證書,有助于支撐指導教師的從業信心。可以通過篩選選派部分優秀教師參加外地專業發達地區的培訓,更多數人員可以在當地尋求相關機構就地培訓。

2、在開展教學活動之前,本著“以學生為中心”及“以學生的需求為出發點”的思路設置課程內容,盡量以小團體教學為主。摒除“單向式”教學,課前課后通過問卷調查以了解學生的需求和課程教學效果,將學生納入職業生涯教育的主體中來,幫助學生樹立在校期間就是“準職業人”的概念。

3、在進行個人咨詢時,要充分引導學生意識上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告知設計的方法,以學生的決定為中心,幫助分析和澄清錯誤,堅決避免給予式、命令式、替代式、超越式等咨詢方式。對于不明晰的結論,不能輕易給出。

(三)學生方面

1、引導學生自發建立職業生涯教育規劃的專業社團,以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促進”為主,指導教師輔導為輔。鼓勵高年級學生協助指導低年級學生,實現“傳幫帶”。

2、鼓勵和引導學生走向社會,充分利用閑時、寒暑假接觸崗位,在與社會的接觸中堅定職業生涯教育的必要性,增強競爭意識。有意識開設“第三學期”,實際參與社會崗位鍛煉,更可作為選擇職業方向的參考依據。

3、條件允許的,可以有選擇地參加校外專業機構的相關活動,例如就業訓練營、校友職業沙龍、機構的職業工作坊等。可考慮選擇一些資質合格,屬公益性質或費用較低的專業機構活動參加,強化個人職業生涯教育效果。

(四)社會支持及其他方面

1、高校職業生涯教育是一個全社會要共同關注的問題,社會相關機構或相關人士的責任不可推卸。目前社會資源比較零散,缺乏有效整合。建議人事主管部門應盡快對社會資源進行篩選整合,形成高校、學生及家長、社會相關合格機構共同構建的服務網絡。

2、社會相關機構開設的專業培訓,應主動邀請吸引高校的指導教師參加,并參與實踐活動。

3、倡議具有資質的專業機構調整資源,主導建立“職業生涯中心”,針對大學生的職業生涯教育設置相關課程,按照“不以當前盈利”,重在“建立長期的品牌”為思路,待學生成為職業人后再挖掘相應的商業價值。

4、人力資源行政部門應對大學生在校期間的職業生涯教育多給予指導,并聯絡各社會機構共同參與其中,為學生的各種社會性實踐多提供指導、幫助和支持。

職業生涯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手段,關系到國家未來人才的質量。它是一個系統,“種子、環境、農民”三者缺一不可。“種子”是指想發展的學生,“環境”是指學校的一整套適合學生發展的文化、制度和教學設置,“農民”是學校的指導教師,只有在三者形成系統時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它同樣還是一個連續的過程,每個階段有不同的指導任務,這需要系統的整體規劃,從一年級開始進行指導,在功能上既包括職業指導也包括就業指導。職業生涯教育的實施還需要整合高校、專業機構、社會單位多方面的力量和資源,提高“個體的自我認識”是學校需要關注的,介紹“職業世界”是專業機構需要關注的,而社會單位側重介紹不同崗位需要的能力,并提供一些實踐的機會。讓學生通過職業生涯教育的主題性綜合實踐活動,了解社會變遷趨勢,體會職業工作意義,認識職業素質要求和有關職業發展的個人興趣及潛能,形成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和就業創業的思想準備,提高升學與就業選擇的主動意識和科學態度,為未來的專業知識技能學習和職業生涯發展做好充分的準備。

參考文獻:

1、美、英、日國職業生涯教育情況[N].中國教育報,2006-10-12.

2、陳軍,董丁戈.職業生涯教育與人的全面發展[J].當代青年研究,2005(12).

試論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的問題與對策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職業指導;職業生涯規劃

論文提要:目前,全國高校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日益嚴峻,使得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職業生涯規劃尤顯意義重大。本文從實際出發,在分析當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現狀的基礎上,對當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思考,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對策建議。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用人機制市場化、經濟體制轉軌和產業結構調整以及社會整體就業壓力的加大,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問題日益成為高等教育和社會關注的熱點。近年來,大學生就業面臨十分嚴峻的局面。2007年大學生畢業人數為495萬人,2008年更將達到559萬人。因此,在未來就業形勢仍比較嚴峻的情況下,大學生很有必要及早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科學認識就業環境,樹立明確的目標,在四年有限而寶貴的時間里掌握有效的知識和技能,發揮個人特長,找到適合自己的職業。

一、職業生涯規劃的涵義及其意義

職業生涯是指在一個人的一生中,由于心理、社會、經濟、生理以及機遇等因素相互作用所造成的工作、職業的發展變化。職業的發展是個人發展中的一個最主要的方面,它跨越人的整個一生并涵蓋個人的自我概念、家庭生活,以及個人所處的環境、文化氛圍的方方面面。

職業生涯規劃是指個人發展與組織發展相結合,對決定一個人職業生涯的主客觀因素進行分析、總結和評定,確定一個人的事業奮斗目標,并選擇實現這一事業目標的職業,編制相應的工作、教育和培訓的行動計劃,對每一步驟的時間、順序和方向作出合理的安排。開展職業生涯教育對于大學生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首先,有助于大學生了解自我、了解社會,在就業時做到心中有數,避免無的放矢。通過開展職業生涯教育使學生正確認識自身的特性和潛在優勢,根據自身的性格、興趣、能力進行合理的、全面的定位,并緊密結合市場對人才的需求狀況,尋找適合自己發展的平臺。其次,職業生涯規劃能夠讓大學生實現自我超越。大學生在充分認識自己,客觀分析環境的基礎上,科學樹立目標、正確選擇職業,并運用適當的方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克服職業生涯中的困難和阻力,避免人生陷阱,從而獲得事業的成功。再次,職業生涯規劃可以幫助大學生擴大自己所需要的人生資源,并將不同的人生資源進行合理的整合與規劃,實現動態的發展。

二、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存在的問題

1、職業生涯規劃的理念還比較淡薄。目前,雖然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問題越來越受到重視,但真正普及還遠遠不夠。大部分在校大學生沒有進行過職業生涯的思考和規劃,尚未認識到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性和對自己人生發展與就業的意義。他們在大學里除了讀書和參加相關活動之外,對“將來如何發展”、“怎樣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等問題從未做過認真考慮,面對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缺乏認真的準備。有些大學生把希望寄托于學校、老師和家長。另外,一部分高校對職業生涯規劃的相關知識和重要性沒有向大學生進行有效的宣傳。

2、高校缺乏完整的職業生涯輔導工作體系。大學生職業生涯輔導,是一個系統工程,要將個人的自我規劃和學校、社會的職業生涯指導結合起來進行,不是僅靠幾個指導教師和幾場講座就可以完成的。目前,有些高校還沒有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按比例投入資金和人力來發展職業生涯教育。而是把工作重點放在就業政策宣傳、就業安置、派遣等層面上。由于缺乏對學生的系統培訓和教育,使學生把職業規劃與求職技巧、參加招聘會等同起來。

3、缺乏專業和有針對性的測評工具。測評是職業生涯規劃中一個很重要的項目,它包含了對個體的生理、認知以及情感的測量和評價的過程,是一種復雜的、跨學科的技術。職業測評能使大學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自己的興趣、愛好、氣質、性格、能力等多方面的特點,作為學生未來職業規劃的參考。目前,市場上大部分測評工具是針對社會群體開發的,并不適合大學生這一群體。國內的測評,也主要是引進歐美職業生涯規劃系統,這種“引進”會因東西方文化、價值觀差異和翻譯偏差而產生問題,但本土化的修訂還遠遠不夠,一些測評軟件中的常模也并不完全適合我國學生的特點。

4、缺少專業化、職業化、長期穩定的工作隊伍。全國大部分高校從事就業指導工作的人員,一般是由從事學生工作的副書記、輔導員來進行的,專業化水平有限,缺乏相應的知識背景和專業技能。專職的授課教師比較少,進行相關理論研究的專門人員尤其嚴重不足。呈現出從事就業指導實踐工作的沒有系統的理論研究,從事理論研究的沒有從事就業指導的實踐工作,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的現象。由于部分高校輔導員工作的專業化、職業化還沒有普遍推開,在從事一定時間輔導員工作后就會面臨“轉崗”的局面,也造成了這支隊伍的不穩定。

三、解決高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存在問題的對策

1、樹立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理念。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社會的發展深深影響著我們生活、工作的方式,進而影響我們對職業的規劃和追求。作為社會劇變的產物,生涯規劃已成為每個人都不得不面對的重要任務。首先,高校要認識到職業生涯規劃對大學生和學校發展的重要性,樹立一種注重學生全面發展,開發學生潛能,以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為第一要務的教育理念。其次,學校就業指導中心要做好宣傳和教育工作,讓學生主動地、熱情地、負責地參與到自己的生涯規劃中來,更好地促進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在學校和廣大學生中開展起來。

2、構建系統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體系,將職業指導貫穿于大學教育的全過程。把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作為就業教育的重要內容列入教育計劃之中。由學校就業指導中心、科研機構等機構,學校領導、專業工作者、兼職輔導員、班主任和專業教師等人員組成,各類人員齊抓共管,共同發揮作用,適時地為學生提供職業生涯規劃的輔導和咨詢,并結合工作實踐開展研討活動。重點推行四年職業規劃項目。從學生一進校就進行職業教育,第一年幫助學生對就業市場的狀況進行接觸和了解;第二年要幫助學生發現和了解自己的特性、興趣和專長;第三年要幫助學生收集企業、用人單位資料和市場需求,參加社會實踐,使學生對選擇職業有直接的感受;第四年指導學生進行寫求職信,參加面試等專題訓練,幫助學生收集就業信息,舉辦各種就業市場活動。這種就業指導貫穿學生的大學生涯,對學生形成正確的就業觀,增強就業能力和做好就業準備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3、加快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課程體系建設。對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課程建設是關鍵。高校可以依托自身學科門類齊全的優勢,針對不同的專業,編寫相應的就業指導教材,設置職業生涯規劃理論、實踐活動、文化素質等教育課程,課程的設置要有前瞻性,使學生了解學科相關職業最前沿的動向與發展。可以使企業最新的生涯規劃成果、經驗教訓、管理理念進入教科書,縮減學校教育與社會應用之間的差距。改革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式,實行基礎知識教學講授法、環境意識教學調查法、模擬職業生涯規劃教學實踐法以及案例教學法。

4、選擇和開發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系統和測評工具。大學生群體的特殊性決定了他們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特殊性。因此,高校應充分認識到職業測評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管理教育和職業選擇中的作用。挑選和引進合適的測評工具,憑借內部人員或與外部的測評機構共同開發。通過科學、完善的測評手段,給予所有學生而不僅僅是畢業生完整、科學的自我認知。高校在選擇和開發適合的測評工具時,應從大學生自身的特點出發,注重專業性、實踐性和經濟性的結合。

5、加強隊伍建設,培養一批專業強、素質高的職業指導教師。對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教育,根本在于教師。一個專業的職業指導教師應具備以下素質:在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指導方面具有較廣博的職業生涯規劃知識和較開闊的視野以及一定的實踐經驗,具有良好的知識運用能力。要通過加強管理和培訓,提高就業指導人員的素質。對他們進行職業生涯設計理論和實踐、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人才測評與統計、就業求職心理研究、勞動人事制度及相關法律法規等方面的專業培訓。使他們熟知大學生就業政策、就業管理業務、就業教育方法。同時,教師還應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從而為學生提供更為專業的就業指導和職業生涯規劃服務。

6、加強大學生跟蹤調查和信息反饋,完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管理體系。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是一個循序漸進、動態發展的過程。作為學校組織,一是要加強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跟蹤調查,比較他們的修正規律,總結實踐經驗,積累案例;二是要加強對畢業生的后續跟蹤,收集就業信息,為學校教學工作反饋信息;三是要做好用人單位的回訪工作。了解畢業生的實際工作狀況和單位對畢業生工作的評價意見;四是邀請各階段畢業的校友回校交流。通過報告會、座談會,向在校學生講述他們不斷調整個人成長與社會發展相匹配的過程,加深在校學生的印象。通過比較研究,探尋大學生在校期間及畢業之后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規律性,為學校開展職業指導提供科學的依據,不斷完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管理體系。

大學生就業是一個綜合性的問題,涉及到國際國內宏觀就業環境、經濟結構調整、勞動力市場、教育結構調整和改革等諸多因素。目前,大學生就業也越來越受到社會、學校、家長和大學生的普遍關注。“狹路相逢,勇者勝;職場競爭,規劃者贏”。因此,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應該樹立遠大理想和抱負,確定合理的擇業目標,做好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為將來的就業打好基礎,實現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一。

會計專業人員的職業生涯設計模式解析

論文關鍵詞 會計專業人員;職業生涯設計;模式

論文摘要 本文從人力資源開發的角度,分析、探討會計專業人員如何通過職業生涯設計來幫助自己在事業的發展道路上走得更高、更遠,從而讓人生更加燦爛。

世間萬物,猶如宇宙中的天體一樣。都有自己運行的軌跡。人作為萬物之靈。也有自己的發展道路。職業生涯設計在專業人員的職業發展道路上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制約著一個人在事業發展上的高度。會計專業人員由于自身專業性強的特點,事業發展道路尤為重要。如果能借助人力資源學科中的職業生涯設計內容對自己的人生、事業進行很認真的設計,就會有助于會計人員在自己的職業道路上走得更加穩妥,發展得更快,人生更加輝煌。否則,很有可能由于認識的局限性、盲目性和從眾心理,錯失良好的發展機遇,留下終生遺憾。

一、職業生涯設計相關理論

“職業”一詞有多種含義。從最常用的意義上說,它可以指發展(他的職業生涯進展良好)、專業(她選擇了從事會計工作的職業)或終身工作的歷程(他的職業歷程包括了在6個不同組織中承擔12種職務)。我們這里使用職業(career)這一概念,是將它定義為一個人在其一生中所承擔職務的相繼歷程。

職業生涯設計有兩種實現的途徑:組織為員工職業發展進行的設計和員工自身進行職業發展規劃,本文主要指后者。如果員工個人對自己的發展道路進行很好的設計,不但有利于組織和社會。而且員工對自己的工作能夠采取一種長遠的眼光,不為短期利益所迷惑,為日后贏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實現人力資源的有效配置和高效利用。

“無邊界職業”是指員工職業的發展、對組織的忠誠度、重要技能的形成以及市場價值,是由個人而不是組織決定的。

“橫向發展”,今天的職業生涯已經不同于過去。“傳統觀點認為,職業生涯是在1-2家企業中所實現的直線式向上進步過程,或者是在一種專業領域中獲得的穩定就業機會。”

現在,人們的職業生涯倒更像是“由個人推動的而不是由組織驅動的。并且還會隨著雇員個人和環境情況的變化。由雇員個人重新對其進行設計。”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和雇員之間的心理契約發生了變化。過去,雇員們是在“用忠誠交換獲取工作保障”;而今天,隨著競爭的加劇,環境的動蕩,“雇員們是在用自己的工作績效來換取有助于保持自己的市場競爭力的一系列培訓、學習及個人發展機會”。這樣,不但員工的行為符合組織的利益,而且符合員工的長期利益。從而使員工能夠發揮他們的自身潛能。

“全面發展”。馬克思在論述社會進步與人的發展時認為:人所追求的社會進步歸根到底在于人本身的發展,它的最高目標是人的全面發展。“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是以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為前提的。人的全面發展意味著人的個性的豐富性和能力的多樣性。它使人在復雜多變的社會生活中能夠應付自如。顯示出更強的主動性和創造力。因而就更為自由。

“學習理論”。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彼得·圣吉為代表的西方學者,吸收西方管理文化的精髓,提出了以“五項修煉”為基礎的學習型組織理論。學習型組織的本質特征就是“善于不斷學習”,主要包括四點:終身學習、全員學習、全過程學習和保持學習能力。

人力資源開發,其主要目的是提高組織和個人的未來工作績效,因而開發實際上是挖掘雇員的超出當前工作需要的潛力,使其具有適應未來需要的技能和能力。

二、會計專業人員特點

會計人員應具備的素質與表現出的特點,傳統觀點與現代觀點有著各自不同的看法。

(一)傳統觀點

人們傳統上認為會計人員固執呆板、保守、精于計算、缺乏靈活性。這可能與會計準則中某些原則對于會計人員的觀念與行為有著嚴重的制約作用有關,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工作性質所決定的。如社會大眾對從事某一職業的人員往往概括出刻板印象,如醫生應該是細心、認真的,演員應該是活潑、善于表現的,等等。無獨有偶,西方發達國家對會計人員的認知與中國人非常類似。在霍蘭德的職業個性與工作環境匹配理論中,對會計人員個性有如此的描寫:順從、高效、實際、缺乏想像力與缺乏靈活性。總之,優點與缺點集于一身。

(二)現代觀點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企業在全世界范圍內展開了競爭。對人才的競爭也更為激烈,對人才也有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要求會計人員不僅是專才,而且是通才,要一專多能;不僅能做好企業賬目。及時提供各類報表,而且能為企業籌資、融資出謀劃策。為企業高層提供專業化建議。因此,要求企業會計人員不但對自己的專業要非常熟悉,而且還應具備企業管理相關知識,了解企業發展情況與社會經濟、金融改策的變化動向等。

三、會計人員的職業生涯設計

根據相關的職業生涯設計理論和會計人員自身的職業特點,筆者為會計人員設計出三種發展道路模式可供選擇。

(一)縱向發展模式

這是一條傳統的發展模式,是指會計人員從助理會計師、會計師、注冊會計師、國際注冊會計師(主要有ACCA與CPA兩種)逐步晉升的專業發展道路。在我國的實際情況是,助理會計師與會計師人數眾多。而注冊會計師與國際注冊會計師人數很少。國際注冊會計師在我國影響較大的是美國注冊會計師(CPA)與英國特許會計師(ACCA)。每一種會計師都有其特點,適應不同類型的人員。第一類,助理會計師與會計師。優點是考試相對容易,但缺點是要求有較豐富的實踐經驗且收入有限,屬于一般專業人員,而且在成為助理會計師之前需要通過各省組織的會計證考試;第二類,注冊會計師,就業方向面向上市公司和會計事務所,優點是收入較高且容易找到較為理想的工作,但缺點是考試難度大。每年考試通過率不到10%;第三類。國際注冊會計師其職業選擇是外資企業或中外合資企業。優點是收入高、待遇好,缺點是除了要求很強的會計工作能力,而且還需要具備很高的英語能力。因此,每一個人應根據自身的能力與潛力選擇不同的專業高度。

在這里。特別需要強調的是會計人員的學習能力,因為在全球化背景下變化會成為永恒。比如,我國從計劃經濟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型,電腦的普及以及新會計準則的頒布,都要求會計人員根據環境的變化和企業成長的需要,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不斷增強自身的學習能力,更新自己知識結構。與時俱進,促進自身與企業的和諧發展。再比如,平衡記分卡有四個衡量指標:財務、客戶、業務流程和企業的成長。要想企業不斷成長,首先需要員工不斷成長,員工要成長就需要具備永不枯竭的學習能力。

(二)橫向發展模式

這是一條更有挑戰性的現代模式,是指會計人員在具備一定的會計知識、技能之后轉向管理崗位的發展。從縱向發展模式分析中我們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在專業化發展道路上,對有些人未必合適。它需要滿足一定的約束條件。比如,注冊會計師要求通過難度較大的考試,國際注冊會計師需要扎實的英語功底,這樣,就

制約了一部分會計人員的發展高度。從前面的理論分析中,可知,會計人員還可以選擇橫向的發展道路。如果某個人知識淵博、人際關系能力強、觀念新、點子多、敢冒風險、善于創新,向管理崗位發展則更適合。他(她)可以充分利用自己以前的會計知識與能力來做好企業管理工作。這樣,會計人員在工作中不但發揮了原有的技術優勢。而且在新的發展時期,會計人員運用技術優勢拓展知識和專業技能領域,擴大了自己的發展空間。如果會計人員成為管理人員,就能很好地實行成本控制,充分運用投資、籌資功能,很好地為企業進行資本運作。在現代500強企業中,這樣的例子是很多的。

還有,在中國人理財意識已然蘇醒的形勢下,對理財人員的社會需要將會以幾何式的速度遞增,會計人員可以傳向金融、家庭理財管理等方向,尋求新的發展機會。

(三)斜向發展模式

這是一條更為靈活的發展模式,是指會計人員既不走自己專業化道路。也不走管理化道路,而是走適合自己的道路。因為專業化道路有限制條件,而公司的管理崗位也是有限的,還要涉及到是否具備管理技能。企業調動或者個人自動尋找在自己原來的職業生涯道路上沒有發展空間時而選擇從事另外一種工作,這樣的選擇不但有助于企業降低人力成本,也會有助于員工個人成長。

人力資源管理中的能力工作匹配理論和組織行為學中的發展員工多種技能以激發工作熱情的動機理論告訴我們:人要做的第一個關于職業的決定就是職業選擇。理想化的職業選擇,就是你想要從生活中得到的以及你的興趣、能力等與市場的機會保持最佳的匹配。良好的職業選擇,應該能給你帶來一連串的機會,讓你不斷找到能很好表現自己的職位,從而使你一心想保持自己所選的職業,并感到工作帶給你的高度滿意感以及工作和私人生活之間的恰當平衡。一句話,匹配得當的職業是那種會使你產生一種積極的自我概念,誘發你去做認為很重要的工作,并使你過上所渴望的那種生活的選擇。

四、結語

平衡記分卡有四個衡量指標,其中之一是企業的學習與成長,要想企業具有學習和成長能力,最重要的就是先使員工不斷成長,具有永不苦竭的學習能力。無論是縱向發展、橫向發展還是斜向發展,人總是處于一種變化中,不斷地調整自我,不斷地適應變化的環境,使企業永葆基業長青。也使自己的事業永葆青春。

馬克思的“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告訴我們,要不斷地豐富自己的個性、挖掘自身的潛能,拓展自己能力的多樣性,在多變的世界中應對自如,促使企業與社會、個人與企業和諧的發展,提高人的主動性和創新能力,達到人的自由的、和諧的、全面的發展。

談搞好職業生涯設計,規劃完美人生

論文關鍵詞:職業生涯 職業生涯設計

論文摘要:本文主要闡述了職業生涯設計的重要性和怎樣正確的去設計自己的職業生涯,這將對自己的一生起到非常重大的作用。

俗話說“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職業研究表明,在職業生涯的起步階段,由于個人的可塑性強,職業轉換成本低,如果在這個階段就對自己的職業有一個準確的定位和長遠的規劃,效果極佳,將非常有利于自己今后的成長與發展。 美國生涯理論專家薩珀說,“生涯”是生活里各種事件的方向;它統合了個人一生中各種職業和生涯的角色,由此表現個人獨特的自我發展形態;它也是人生自青春期至退休所有有酬或無酬職位的綜合,除了職位之外,還包括與工作有關的各種角色。因此,一個人從職業學習開始到職業勞動最后結束的這一人生旅程就是職業生涯。

廣義的職業生涯是指從職業能力的獲得、職業興趣的培養、選擇職業、就職,直至最后完全退出職業勞動這樣一個完整的職業發展過程。因此,其上限從0歲人生起點開始。狹義的職業生涯是指從踏入社會、從事工作之前的職業訓練或職業學習開始直至職業勞動最終結束、離開工作崗位為止。

狹義的職業生涯是指職業準備期,這一時期可以說是在形成了較為明確的職業意向后,從事職業心理、知識和體能準備以及等待就業的時期。

1、職業生涯設計的重要性

設計自己的職業生涯,就是將理想的人生化為現實的人生。一個人的事業究竟應向哪個方向發展,可以通過制定職業生涯規劃明確起來,也就是說,個人對今后所要從事的職業、要去的工作組積、要擔負的工作職務和工作職位等一系列發展道路做出設想和計刻。

第一,職業生涯設計有利于明確人生未來的奮斗目標。美國的戴維?坎貝爾說過:“目標之所以有用,僅僅是因為它能幫助我們從現在走向未來。”只有有了明確的目標,才會激勵人們努力奮斗,并積極去創造條件實現目標,這樣就可以避免無目標地四處飄浮,隨波逐流,浪費青春。事實也證明,有不少人由于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毫無計劃,目標不明,從而造成事業失敗,并不是他們沒有足夠的知識和才能,失敗主要在于他們沒有設計和取得最適合于他們成長與發展的職業生涯。

第二,職業生涯設計有助于幫助自己確定職業發展目標。通過分析,認識自己,了解自己,估計自己的能力、智慧以及性格;找出自己的特點,明確自己的優勢,正確設定自己的職業發展目標,并制定行動計劃,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充分發揮,以實現職業發展目標。

第三,職業生涯設計有利于本人和組織更好地了解個人的實力和專業技術。《水滸傳》中描述,在陸地上斗,張順是李逵的手下敗將,可在水中打,張順卻把黑旋風李逵淹得直翻白眼。事業生涯的設計與開發也是如此,對個人來說,應有自知之明,不僅要知己所長,還要知己所短。要在工作上取勝,必須制訂出一個知己之長短、知環境之利弊、揚長避短的職業生涯計劃,只有這樣才能選擇合適的職業和職務。

第四,職業生涯設計有助于鞭策自己努力工作。對許多人來說,制定和實現規劃就像一場比賽,隨著時間推移,你一步一步地實現規劃,這時你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方式又會漸漸改變。有一點很重要,你的規劃必須是具體的,可以實現的。制定職業生涯規劃的一個最大的好處是有助于我們安排日常工作的輕重緩急。通過職業生涯規劃,能使我們緊緊抓住工作的重點,增加我們成功的可能性。

第五,職業生涯設計有利于人盡其才,避免人力資源的浪費。個人所制訂的事業發展的目標和職業生涯開發的計劃能否實現,除了個人的努力外,還需要組織創造條件,特別是在我國,目前條件下許多人的工作還是由組織上安排的。有許多懂專業的技術人員被組織安排到管理崗位上,他們從專業之塔的頂端一下子拋到管理之塔的底部,本是一顆專業技術上的明星,卻隕落成為一名初出茅廬的管理人員。由于缺乏管理的知識和技能,尤其不善于處理人際關系,工作中往往焦頭爛額,不得不請求下臺,重操舊業。當然,也有許多科技人員被組織和群眾推上了管理崗位,做出了卓越的成就。因此,了解每個人的氣質、性格、能力、興趣、價值觀和理想等是十分必要的,特別要了解每個人的職業發展計劃和設想,從而為他們創造實現事業目標的環境和條件。這樣才能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

因此,職業生涯設計的目的絕不只是協助個人達到和實現個人目標,更重要的是幫助個人真正了解自己,并且進一步詳細評估內外環境的優勢、限制,設計出合理且可行的生涯發展計劃。

2、職業生涯設計的方法

職業生涯設計對于人生道路具有戰略意義,至關重要。決策正確,則一帆風順,事業有成。反之,則彎路多、損失多,乃至苦惱多、教訓多。如何進行職業生涯的設計呢?

首先要“定向”,此為“一定”。方向定錯了,則南轅北轍,距離目標會越來越遠,還要重新走回頭路,付出較大的代價。因此,職業生涯決策,決不能犯“方向性錯誤”。

通常情況下,職業方向由本人所學的專業確定。但現實的情況是,很多人畢業后,并不能完全按照自己所學的專業來選擇工作,有的甚至與原專業風馬牛不相及。“學非所用”、“用非所學”、“專業不對口”的情況比比皆是,已不足為怪。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認真考慮,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崗位。有時為了就業,甚至要強制自己去“適合”并不喜歡的崗位,只要這種職業是社會緊缺的、急需的或有發展前景的。有些學子在學校里讀了雙學位,拿了幾種職業等級證書,就業時就比別人多了幾個機會,顯得高人一籌。

其次是“定點”。所謂“定點”,就是定職業發展的地點。比如有些人畢業后選擇去南方,有些選擇到上海、滬寧線一帶發展,有的則選擇去邊疆、大西北,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這些都無可非議,但應該綜合多方面因素考慮,不可一時沖動,心血來潮,感情用事。比如,有的畢業去了南方,認為那里是改革開放的前沿,經濟發達,薪資水平較高;但忽略了競爭強烈、觀念差異、心理承受能力,甚至于氣候、水土等因素,結果時間不長又跳槽離開。當然這也無所謂。但如果一開始就選準方向,就可以在一個地方,圍繞一個職業長期穩定發展,對自己的資歷和經驗都會有助益和長進。時間加努力,有望成為某一領域的資深人士,會更為有利。頻繁更換地點,今天在這明天到那,對職業生涯成長肯定弊多利少。

再次是“定位”。擇業前要對自己的水平、能力、薪資期望、心理承受度等進行全面分析,做出較準確的定位。不可悲觀,把自己定位過低,更不要高估自己,導致期望值過高,一旦不能如愿,失望也就越大。剛畢業就被知名大公司選中,而且薪資福利不菲,當然是你的運氣。如果沒有碰上這種好機遇,也無須氣餒。不要過分在意公司的名氣、薪資的高低,只要這家公司、這項專業崗位適合你,是你所向往和追求的,就應該去試一試,爭取被錄用。確立從基層做起、從基礎做起,逐步積累經驗,循序漸進,謀求發展的思想理念,可能對你的一生都會有好處。

3、職業生涯設計步驟

職業生涯設計由審視自我、確立目標、生涯策略、生涯評估四個環節組成。

首先,有效的職業生涯設計必須是在充分且正確地認識自身的條件與相關環境的基礎上進行。對自我及環境的了解越透徹,越能做好職業生涯設計,即“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所謂“知己”,就是自我認識與自我了解,“知彼”,就是熟悉周圍的環境,特別是與生涯發展有關的工作世界。

其次,有效的生涯設計需要切實可行的目標,以便排除不必要的猶豫和干擾,全心致力于目標的實現。如果沒有切實可行的目標作驅動力的話,人們是很容易對現狀妥協的。所確立的目標要符合社會與組織的需求,適合自身特點,長短配合,高低恰到好處,明價確具體等。

再次,有效的生涯設計需要確實能夠執行的生涯策略,這些具體且可行性較強的行動方案會幫助你一步步走向成功,實現目標。

最后,有效的生涯設計還要不斷地反省且修正生涯目標,反省勢策略方案是否恰當,以能適應環境的改變,同時可以作為下輪生涯設計的參考依據。

4、職業生涯設計保證

在進行職業選擇時,首先應充分認識自己與周圍的環境,這樣才能在選擇職業時做到心中有數。

第一,自我優勢分析。你曾經做過什么。即你已有的人生經歷和體驗,如在學校期間擔當的職務,曾經參與或組織的實踐活動,獲得過的獎勵,等等。這些可以從側面反映出一個人的素質狀況。在自我分析時,要善于利用過去的經驗選擇、推斷未來的工作方向與機會。 一是分析學習了什么。在學校期間,你從學習的專業課程中獲得什么。專業也許在未來的工作中并不起多大作用,但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你的職業方向,因而盡自己最大努力學好專業課程是生涯規劃的前提條件之一。同時,你要善于從中總結,真正化為自己的智慧。二是分析最成功的是什么。你可能做過很多,但最成功的是什么?為何成功?是偶然還是必然?通過分析,可以發現自我性格優越的一面,譬如堅強、果斷,以此作為個人深層次挖掘的動力之源和魅力閃光點,這也是職業規劃的有力支撐。

第二,自我劣勢分析。性格弱點。一個獨立性強的人會很難與他人默契合作,而一個優柔寡斷的人絕難擔當企業管理者的重任。卡耐基曾說,人性的弱點并不可怕,關鍵要有正確的認識,認真對待,盡量尋找彌補、克服的辦法,使自我趨于完善。也許你曾多次失敗,就是找不到成功的捷徑;需要你做某項工作,而之前從未接觸過,這都說明經歷的欠缺。欠缺并不可怕,重要的是經驗或經歷中所欠缺的方面。

第三,環境分析。對社會大環境的認識與分析。當前社會政治、經濟發展趨勢;社會熱點職業門類分布與需求狀況;自己所選擇職業在當前與未來社會中的地位情況;社會發展趨勢對自己職業的影響。 同時對自己所選企業的外部環境分析,從事行業的發展狀況及前景及本行業中的地位與發展趨勢;所面對的市場狀況。

第四,人際關系分析。個人職業過程中將同哪些人交往,其中哪些人將對自身發展起重要作用,是何種作用,這種作用會持續多久,如何與他們保持聯系,可采取什么方法予以實現;工作中會遇到什么樣的同事或競爭者,如何相處、對待。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依據。

職業生涯設計做到既知己又知彼,就有了成功的基礎。只要腳踏實地地按照設計要求努力去做,就會收獲職業成功的喜悅。

淺析高校教師職業生涯規劃

[論文關鍵詞]高校教師 職業生涯 規劃

[論文摘要]職業生涯是個體職業發展的歷程,職業生涯的成敗對人的一生有著重要的影響。對高校教師而言,職業生涯的成敗也直接影響著其勞動積極性和主動性,并影響著高校組織的效率與效益。

職業生涯是個體職業發展的歷程,是指一個人終生經歷的所有職業發展的整個歷程,人的一生主要是在職業生涯生活中度過的,職業生涯的成敗對人的一生有著重要的影響,對高校教師也是如此。因此,科學地將職業生涯劃分為不同的階段,明確每個階段的特征和任務,做好規劃,對更好地積累自己的職業準備,實現確立的人生目標,非常重要。

一、職業生涯規劃的內涵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知識經濟的來臨,各類職業對從業者的思想素質、生理與心理素質、技術素質以及各種知識與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職業競爭也越來越激烈,進行職業生涯規劃,不僅是高校組織發展的重要任務,也是教師自身實現其職業生涯發展目標的重要手段和措施。

職業生涯規劃是指根據自己設定的長遠的職業生涯目標,將大目標分解成一些子目標,按照子目標的落實思路和策略制定具體的日程表,再分析實現的步驟、程序、檢查辦法等,通過實現小的目標,最后實現長遠目標。職業生涯規劃以人自身為開發對象,工作重點是提高從事職業所要求的倫理觀念、知識技能水平等。個人職業生涯規劃是指為了獲得或改進個人與工作有關的知識、技能、動機、態度、行為等因素,以利于提高其工作績效,實現其職業生涯目標而做出的各種有計劃、有系統的努力。

二、高校教師職業生涯規劃的必要性

(一)職業生涯規劃有助于教師明確方向,完善自我

許多剛參加工作的老師,很多對自己并不了解,尤其是不了解自身的優勢和劣勢。通過有效的職業生涯規劃,可以使新教師認識到自身的個性特質、現有和潛在的資源優勢,幫助認識自身的價值并使其持續增值;可以對自己的綜合優勢和劣勢進行對比分析,著力培養某項職業特質;樹立自己的職業發展目標和職業理想,從而能規劃自己的學習與實踐,并為自己獲得自己認為理想的職業而去做各種準備。

(二)職業生涯規劃可以提高教師個人的創造性

創造性思維對教師個人的職業生涯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具有較高的創造性思維水平,思路靈活,提出新的設想、新的觀念,才能不受傳統思維和習慣的束縛。因此,有必要通過職業生涯規劃提高教師個人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3]

(三)職業生涯規劃可以提高個人的科學文化和專業技術知識水平

現代職業的從業者,尤其是高校教師這一職業,只有掌握豐富的現代科學文化知識和必要的專業技術知識才能適應社會與職業發展的需要。特別是隨著知識經濟的來臨知識更新的步伐越來越快,不斷學習和掌握新的科學文化知識和專業知識變得更為重要和必要。

(四)職業生涯規劃有助于自我實現

面對人生的大舞臺,每個人都渴望實現自我價值。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求理論”,指出人的需求由低級向高級層次推進:即從生理需求一安全需求一友愛和歸屬的需求一受尊敬的需求一自我實現的需求。所有這些需求又必須通過職業生涯活動來實現。我們可以通過從事一份職業來獲得生理、安全、友愛和歸屬、尊敬的需求,我們更是通過從事一份職業來發揮自己的潛能,體現自我價值。因此,一份正確的職業生涯規劃,能為實現自我價值創造機會并能夠揚長避短,最終邁向成功.

三、高校教師職業生涯設計的特點

首先,高校教師屬于知識型員工,知識型員工的首要特點是他們具有很強的成欲望和明確的職業價值觀。他們很在意自身價值的實現,并期望得到社會的認可。因此,他們熱衷于自身的職業生涯設計,對這項工作具有很強的支持性,也有自己獨到的認識。

其次,知識型員工具有自我調適性。由于知識的不斷更新,他們能夠不斷調適自我以適應知識工作的需要。為了和專業的發展現狀保持一致,他們對工作和學習具有很強的主動性。所以,在高校的職業生涯設計工作中,與職業生涯發展密切相關的教師培訓與開發制度必須緊密配合,這才能得到教師們的真正重視。

第三,高校由于擴招,教師工作量大,使得很多教師疲于應付工作,沒有在某一學科真正成為專家。所以,教師職業生涯設計的首要工作,就是理順教師的學科方向,建立同一學科下的教學與科研互相促進機制,促進教師在某一學科領域真正成為專家。

第四,高等學校的三個職能確定了大學教師的三方面的工作任務,形成高等學校教師的工作特點:傳授高深的文化科學知識和技能,經常注意本專業本學科最新成就與發展趨勢,把教學、科研與社會服務結合起來,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和科學研究水平以及社會服務效果,以較高的學術水平影響學生,并在促進社會進步方面起良好的作用。因此,大學教師的工作不是封閉的,而是具有開放的特點。

第五,職稱是教師職業追求的重要方面,教師的職稱晉升在職業生涯規劃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教師在進行職業生涯設計的過程中根據專業發展需要以及任職資格標準來進行規劃,從而一步步到達職業生涯頂峰。

第六,不同職業生涯階段具有不同的階段。對青年教師來說,重點是要突出其學科方向的明確性和工作的挑戰性,對中年教師來說,重點是強調工作中的成就感和職業培訓開發,對老年教師來說,重點是如何發揮傳幫帶作用。

四、高校教師怎樣進行職業生涯規劃

(一)自我評估。自我評估的目的,是認識自己、了解自己。因為只有認識了自己,才能對自己的職業作出正確的選擇,才能選定適合自己發展的職業生涯路線,自我評估包括自己的興趣、特長、性格、學識、技能、智商、情商、思維方式、思維方法、道德水準以及社會中的自我等等。[2]

(二)環境分析。每一個人都處在一定的環境之中,離開了這個環境,便無法生存與成長。所以,新教師在制定個人的職業生涯規劃時,要分析環境條件的特點、環境的發展變化情況、自己在這個環境中的地位、環境對自己提出的要求以及環境對自己有利、不利的條件等等。只有對這些環境因素充分了解了,才能在復雜的環境中認清形勢。

(三)以提升專業技能為目標,加強自身的專業培訓。在發展期階段教師應積極參與形式多樣的專業培訓,以此提升自己的職業行為能力。比如參與與專業相關的學位培養、專題研討、學術論壇、國內訪問、干部掛職鍛煉等,不斷學習,以此更新知識,培養能力,不斷提高專業技術水平。

(四)各種獎勵、榮譽稱號在某種程度上對人才的成長起著非常重要的引導和推動作用。要積極參與國家、部委等重大項目,爭取出大成果。在此基礎上,教師個人有計劃地申報“杰出青年基金”、“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新世紀優秀人才”等一系列國家、部委的獎勵計劃,以此促進自身的不斷成長。

職業生涯論文:試析就業結構性型矛盾下的民族高校學生內職業生涯發展對策

[論文摘要]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另一面是用人單位的招人難,這種結構性矛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客觀現實,也存在缺乏規劃,主觀上忽視內職業生涯發展的現象。而發展內職業生涯,切實提高民族高校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是應對大學生就業結構性矛盾的重要途徑。

[論文關鍵詞]民族高校 學生 內職業生涯 結構性矛盾

大學生“就業難”一直是社會熱點,但“就業難”的另一面卻是人才的緊缺和招人難,這說明就業困難不僅僅是人才供給大于需求,就業結構性矛盾突出也是不可忽略的社會現象。對于民族高校的畢業生來說這種結構性矛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經濟發展在區域中的不平衡,又有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之間的矛盾,更有大學畢業生就業觀念存在誤區、就業競爭力高低不均等內職業生涯發展不足等原因。

一、民族高校學生的特殊性導致了其畢業生就業有其特殊性

民族高校學生中的少數民族學生比例較大,多來自民族地區。民族高校的專業設置與其他普通綜合性院校相比有共性,也有自己的特色。因而,其就業特點不僅有與其他普通高校矛盾的共性,更存在差異性。由于民族地區基礎教育的落后,民族高校在錄取新生時采取適當降分或同等條件下優先錄取等特殊政策。這使得民族高校中生源質量參差不齊,大學四年要完全彌補基礎教育落后帶來的差距不很現實,但他們在就業時需要跟其他畢業生一起面對市場的挑選,這就極大地考驗著民族高校畢業生的適應能力,也凸顯了民族高校就業結構性矛盾的特殊性。此外,與普通高校相比,民族高校設置的特色專業穩定性與市場需求不穩定性也存在矛盾。再次,民族高校學生有不少來自并不發達的民族地區,其擇業意識和職業價值觀受家庭傳統觀念影響更大,其對市場化的人才配置規則和環境的適應期相對更長。

二、內外職業生涯的內涵

外職業生涯是指從事職業時的工作地點、工作內容、工作環境、工資待遇等因素的組合及其變化過程。著重強調外部環境和外部條件。其構成因素通常會隨著外在條件的改變而變化。內職業生涯則是指從事一種職業時的知識、觀念、經驗、能力、心理素質、身體健康、內心感受等因素的組合及其變化過程。內職業生涯發展的內容是多方面的,它包括價值觀的提升、知識結構的優化、能力結構的完善、職業素養的提升,心理素質的錘煉等。內職業生涯是外職業生涯發展的基礎,是一個人職業發展的原動力,它不隨外部環境變化而變化。

外職業生涯依賴于內職業生涯的發展而增長的,通常由別人決定、給予、認可,也容易被別人否定、收回或剝奪。與外職業生涯的構成因素不同,內職業生涯的內容一旦取得,別人便不能收回或剝奪。可以說內職業生涯是真正的人力資本所在,提高內職業生涯而取得的工作成績,會轉化為外職業生涯。內職業生涯的取得主要靠自己努力追求得以實現,不易被剝奪。

三、就業結構性矛盾的重要原因是民族高校畢業生內職業生涯準備不足

筆者發現民族高校學生中普遍存在著職業發展期望過高、自我評價不夠客觀、職業意識相對欠缺等問題,這些問題表現在將關注重點放在外職業生涯上而對內職業生涯的認識不足,這種狀況必然導致其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也較大程度上影響了就業市場配置的成功率,這也是大學生就業結構性矛盾形成的重要因素。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自我認識不清導致職業目標模糊,制約了市場配置的成功率。就民族高校的大學生而言,他們自我的認知度是相對較低的,不少學生的奮斗目標還處于滿足底層次的物質需求上,缺乏高遠的志向和目標,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較弱。一方面,為數不少的學生來自貧困地區,家庭經濟困難的狀況使他們在大學以前的生活環境缺乏與外界的充分交流,怎樣通過好的工作擺脫家庭經濟的拮據是他們考慮得比較多的問題;另一方面,進入大學以后也不知道什么職業最適合自己,怎樣設計才會有更好的職業發展路徑。筆者曾在西南民族大學做了關于民族高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情況的調查,結果如下:民族高校中有詳細規劃的大學生僅占10%,大部分學生僅僅是簡單規劃,甚至沒有規劃。他們的職業目標散亂,對于職業要求、職業環境變化、社會變化關心度較低,沒有把興趣、特長、愛好與自己所學專業很好地結合,沒有有效地形成職業勝任力,這種職業目標迷茫的狀態必然導致畢業生盲目就業,為日后的頻繁跳槽埋下隱患,也必然在較大程度上制約其與市場配置的成功率。

第二,錘煉內職業生涯缺乏主動意識導致就業準備不充分。由于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相對緩慢,競爭意識淡薄、網絡使用少等原因,部分民族高校學生在大學期間表現出學習生活節奏慢、主動性弱、行動力差的特點。加之他們在求職過程中因為遭遇極少數用人單位的歧視,使他們更愿意在他人的求職信息中找到理由來說明自己在求職中的客觀弱勢,而不愿意采取積極的行動來了解變化、多元的社會環境,在科學的就業觀念、職場價值觀、知識結構、能力結構、職業素養等內職業生涯方面缺乏認識,也缺乏積極準備的主動性。他們將求職環境的嚴峻形勢夸大,將求職的困難歸因于外部環境,認為這些困難不可逾越,很少考慮通過自身的努力來改善求職環境、爭取職場機會。這也說明他們主動發展內職業生涯的積極性不高,在準備各種技能、積累實踐經驗等方面缺乏動力,參與各項職業指導活動時較被動等。其在主觀上不重視就業準備,必然會導致在面臨用人單位挑選時不符合要求的現象出現。

第三,對職業的刻板印象使結構性矛盾更突出。由于學歷教育對職業探索的長期忽視,民族高校學生在讀書期間對于職業的了解主要來自親戚、朋友、同學,其對職場的認識具有片面性、主觀性,這必然使他們不能全面了解到真實的職場,導致職業刻板印象的產生,也易做出不科學的擇業決策。調查中,62%的學生把用人需求量少、競爭特別大的國家機關、事業單位視為首選工作,而對有很大發展空間的企業,則沒有興趣了解、嘗試。這種刻板印象制約了學生對探索其他職業的積極性,也不利于學生的職場潛力的開發。學生們這樣的選擇顯然與國家、社會的發展需要不符,與自身的實際情況存在較大差異,也與用人單位的需求存在矛盾,必然會使就業的結構矛盾加大。如果民族高校的大學生在自我規劃時,能把個人的志向與國家利益聯系起來統籌考慮,就業的結構性矛盾將會有所緩解。

四、發展民族高校大學生內職業生涯,提高就業競爭力

針對不少畢業生學業規劃、職業期望、生涯理想模糊的情況,民族高校應從生涯發展的視角,將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視為一個完整的系統工程,把職業生涯規劃貫穿于整個大學教育的始終,用職業發展的理念全方位開展全員教育、全程教育,采取多種形式幫助學生做好職業規劃,切實提高他們的就業競爭力。幫助大學生進行切合實際的職業生涯規劃并獲得多途徑的、有效的指導。從而使學生能“水到渠成”地面對市場,讓自己所培養的大學生成為“有準備的頭腦”以贏得更好更合適的就業機遇的“垂青”。發展學生的內職業生涯,切實提高就業競爭力是民族高校大學生的必然選擇。

第一,引導學生目標高遠,增強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建立與社會發展一致的職業價值觀。只有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因,有了積極的人生需求,才會有滿足這種需求的發展目標,才能產生原動力,產生自覺成才的意識。②所以,民族高校應引導學生增強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建立與社會發展一致的職業價值觀。學生需要培育積極正面的心態、樹立有建設性的價值觀念、激發追求目標的行動力等這些內職業生涯的發展上,幫助學生擁有學習、獲得、提高和保持積極的心態和觀念。民族高校的職業指導應該引導學生把個體的發展和國家大政方針結合起來,樹立積極正面的理想信念,把個人的發展融入國家的發展,讓遠大的理想成為個人成才的內在動因。

第二,重視重塑主體意識,切實提高學生職場競爭力。每個人的職業生涯具有獨特性、個體性的特點,每個學生自己才是規劃自己職業生涯的主角。因而,學生在職業規劃的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凸顯。由于多種原因導致我國大學生在學習生活等方面的主體意識淡薄的情況普遍存在。此外,筆者觀察到就業困難的學生大多存在主體意識不足的情況,在大學期間不主動規劃,畢業離校不主動求職,依賴思想比較普遍。所以,學校的職業指導應立足于幫助學生克服自信心不足,依賴性強的心理,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與主動精神,激發學生的主體潛能,提高學生的就業自主能力與創造能力,才能更好地適應不斷變換的就業形勢的要求。只有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才能真正實現學生職業生涯的良性發展。

第三,重視各種類別學生的內職業生涯發展狀況,加強就業指導工作的針對性。民族高校的大學生在民族、信仰、生活習慣、心理特點等方面都存在較大的差別,多元化特征明顯。職業生涯發展指導和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共同的重要特性之一就是“個性化”。個體因個性特征、專業興趣、學識結構、情感能力、家庭背景、價值觀念等諸多差別,生涯發展的目標及實現途徑也千差萬別。③因此,學校的就業指導工作除了通過開設職業生涯規劃必修課喚醒意識外,一方面要加大力度對具有不同特點的學生分類指導、對不同年級的學生分層指導,具有明顯個體特征的學生進行個性化指導。另一方面還要高度重視朋輩教育,并不斷積累和豐富校本案例,為切實發展學生的內職業生涯職業的有效性、針對性提供有力的支持。

第四,整合各種資源,為學生提供豐富的、便捷的職場體驗機會。對不少民族高校的畢業生來說,要完成從走出校門到完全融入社會是個成本很高、時間較長的過程。這個過程必須重視學生自己對職場的真實體驗,才會對他們的職業選擇起到真正的作用。一方面,民族高校可以充分發掘校友、人才交流會、網絡資源、校企合作等各種途徑和渠道,為學生在校期間提供豐富的職場體驗資源,使大學生在校期間就認知職業環境,在實踐工作中去鍛煉和尋找自己合適的職業,豐富對職業的感受,對不同的職業有客觀真實的體驗。將“騎驢找馬”的機會提前到大學時代,就會減少畢業生和社會磨合的時間,加快融入社會進程。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學校相關職能部門和學院共同協作,舉辦各級各類的比賽,如簡歷制作大賽、職場模擬大賽、職業規劃大賽、職場體驗大賽等,將學生的實踐結果、企業的選拔標準在校園里充分展示,既鼓勵了學生接觸工作世界的積極性,也可以用不同的學生帶動具有不同需要的學生嘗試接觸職場,為歷練他們的內職業生涯提供有效的載體。

畢業生就業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與國家的經濟發展和政策制度息息相關,需要社會、高校和學生的共同努力。從學校的角度,發展學生的內職業生涯,提高畢業生就業能力,是應對結構性矛盾的有效途徑,民族高校亦不例外。

職業生涯論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探析

摘 要 職業生涯規劃是指一個人一生職業發展道路的設想和規劃。它可以使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社會,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促成學生自我實現。結合當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存在的問題,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設計提出了一些思路。

關鍵詞 大學生 職業生涯規劃 探析

合理設計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是大學生通向成功的第一步。它可以使大學生充分地認識自己,客觀分析環境,正確選擇職業,采取有效的措施克服職業生涯發展中的各種困擾,從而實現自己的理想。然而,在當代大學生中,有一半以上的人沒有進行過職業生涯規劃,他們不知道自己將來要從事什么樣的職業或者對自己所選擇的職業缺乏必要的了解。這種狀況需要盡快改善。

1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存在的問題

大學生在職業生涯規劃過程中,從自我認識、環境評估、職業定位、計劃執行以及評估反饋等環節都暴露出一些問題,其中比較突出的是認識不夠客觀、規劃和實施有些脫離實際、帶有理想化的傾向,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 職業發展期望過高,職業路徑設計不合理

不少大學生只盯住“三大”(大城市、大企業、大機關)、“三高”(高收入、高福利、高地位)單位,很少有人主動愿意去欠發達地區。不少大學生選擇以考取學位和證書作為發展主路徑,以考研和考博來作為自己職業設計的職業目標,還有些大學生“為保險起見”準備了四條以上的發展路徑,但這些路徑的結果懸殊較大,路徑之間也缺乏內在聯系,發展方向和路徑的模糊不清勢必導致在實際選擇中的猶豫不決,不利于核心職業目標的實現。

1.2 社會實踐的方向不夠清晰

為了增加“工作經驗”,不少大學生選擇了兼職,做家教、促銷員和業務員等;為了提高就業競爭力,不少大學生選擇考證來增加“籌碼”,整天忙著各種各樣的考試;還有的大學生花了大量時間參加各種文體活動,只是為了向用人單位證明其興趣廣泛。總之,社會實踐缺乏職業方向性,遍地開花,注重量的積累而忽視了質的要求,不僅使大學生疲于奔命,而且盲目性和風險性都增大。

1.3 過于追求所謂的“最佳規劃”

有些大學生對經濟學上講的“最小成本、最大收益”津津樂道,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在尋找“最佳規劃”上,希望“一次規劃,終身受益”,在做規劃時面面俱到,不愿舍棄,在行動中也不愿從小事做起,碰到困難就不知所措,不會靈活采取調整措施。實際上,由于諸多因素的限制,一個人幾乎是無法做出一個十全十美的職業生涯規劃的,況且,由于外部環境變化和自身認識、能力的提高,職業生涯規劃也是需要不斷調整、與時俱進的。

2 大學生職業規劃的要素

一份完整有效的職業生涯規劃應包括自我評估、職業環境分析、職業目標的確定、實施策略與措施和反饋調整五個環節。

2.1 自我評估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第一個關鍵環節是進行正確的評估。自我評估是個人職業生涯規劃的基礎,也是能否獲得可行的規劃方案的前提。一個人只有通過自我評估,正確深刻地認識和了解自己,才能對未來的職業生涯作出最佳抉擇。如果忽略了自我評估,所做的職業生涯規劃很容易中途夭折。

自我評估的主要內容是與個人相關的所有因素,包括興趣、氣質、性格、能力、特長、學識水平、思維方式、價值觀、情商以及潛能等。簡言之,要弄清楚我是誰?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當然,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往往是片面的,所以在自我評估中還應善于聽取他人的意見。

2.2 職業環境分析

職業環境因素對個人職業生涯發展的影響是巨大的。作為社會生活中的個體,我們只有順應職業環境的需要,趨利避害,最大可能地發揮個人的優勢,才能實現個人目標。

職業環境分析包括對社會政治環境、經濟環境和組織(企業)環境的分析。要評估和分析職業環境條件的特點;發展與需求變化的趨勢;自己與職業環境的關系以及職業環境對自己的有利條件和不利因素等。要弄清楚自己在這種職業環境條件之下,究竟能干成什么?這樣你的職業生涯規劃才會切實可行,而不致流于空泛。

2.3 職業生涯目標的確定

制定個人職業生涯規劃,就是為了實現某種職業生涯目標,進而獲得自己理想的生活,所以目標抉擇才是職業生涯規劃的核心。一般我們可以首先根據個人素質與社會大環境條件,確立人生目標和長期目標,然后通過目標分解、分化成符合現實和組織需要的中期、短期目標。

2.4 實施策略與措施

所謂職業生涯策略與措施,是指為實現職業生涯目標而制訂的行動計劃。在我們確定職業生涯目標后,就要制訂相應的行動方案來實現它們。實施策略措施要具體可行,容易評估。應包括職業生涯發展路線、教育培訓安排,時間計劃等方面的措施。

2.5 反饋調整

現實社會中種種不確定因素的存在,會使我們與原來制訂的職業生涯規劃目標有所偏差,這就要求我們不斷地反省并對規劃的目標和行動方案,作出修正或調整,從而保證最終實現人生理想。從這個意義上說,反饋調整就是一個再認識、再發現的過程。

3 對大學生開展職業生涯規劃的思路

要解決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存在的問題,必須從多方面入手。從大學生自身來說,首先要采取積極主動的態度,社會和用人單位也要伸出關心和幫助的援手,而作為學校則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應該盡快改變傳統的就業指導工作思路,積極探索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輔導的新路子。

3.1 普及職業生涯教育,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生涯規劃觀念

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能夠幫助廣大學生較為深刻地剖析自我,參照社會對人才素質的要求,不斷修正自己的職業發展計劃。因此,職業教育就應該自始至終地貫徹在大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職業生涯規劃應作為就業指導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列入教育計劃之中。目前許多高等學校已經開設了就業指導課。職業生涯規劃應作為就業指導課的核心內容,將科學的理念灌輸給學生,同時教給學生科學的職業規劃方法,這對于學生步入社會和一生的職業生涯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3.2 引進職業測評體系,幫助大學生客觀了解自我

職業測評具有預測、診斷、探測和評估等功能,不僅可以幫助學生了解其職業興趣、職業能力、職業傾向性,還可以評定其個性特征和動機需求水平,并提供其潛力不足及發展建議的指導。應該說,職業測評對幫助大學生客觀認識自我、合理調整擇業觀有較大的現實意義。目前我國有些專業測評研發機構開發出來的測評產品信度、效度都比較高,也積累了足夠多的常模,從使用反饋情況看還是相當不錯的,受到廣大學生和就業指導老師的認可。學校應充分認識到職業測評在大學生就業選擇和職業發展中的作用,挑選和引進合適的測評工具,盡快讓所有學生而不僅僅是畢業班學生接受職業測評服務。

3.3 開展職業咨詢輔導,協助大學生進行職業發展定位

職業測評可以提供相對客觀的評定和發展建議,對一般大學生來說可以起到參考作用,并不能完全反映每一個學生的真實情況。這就需要開展職業咨詢輔導。在職業咨詢輔導過程中,職業測評是基本依據,但不是惟一依據,還需要憑借咨詢教師豐富的理論基礎和實踐經驗,兩者相結合才能取得較好的評估效果。從目前我國高校的實際情況來看,大部分高校還不具備開展職業咨詢的條件,因此,學校當務之急就是加快對就業指導人員的職業測評和職業咨詢實操培訓,以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職業規劃咨詢需要。

3.4 加強和引導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增強其專業性和職業針對性

大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要增強其專業性和職業針對性,在了解社會的同時,對其所學專業的應用以及將來可能從事的相關職業有一個比較清晰的感性認識。通過這些專業性和職業針對性強的參觀、考察乃至實踐,使大學生不僅在心理上接納自己將要從事的工作,也進一步明確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因此,學校應加大力度建立相關的專業社會實踐、實習和就業基地,組織和安排相關專業的大學生到相關工作崗位上去鍛煉,這應成為學校今后加強職業指導的一個努力方向。

3.5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必須以社會為導向

社會的需求在不斷變化發展,只有密切關注職業的發展變化,學會收集、分析社會需求信息,使自己職業的選擇與社會的需求相適應,并根據社會的變化調整職業生涯規劃才不至于被淘汰出局。

3.6 加強職業生涯規劃指導隊伍的專業化培養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既是一項神圣的事業,又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它充分體現高校的教育功能,需要具備一支具有較強專門知識、能力和素質的隊伍。這就需要通過集中培訓和學習,建立一支專業化、專家化、科學化的職業生涯指導隊伍,經常開展畢業生的職業指導、咨詢、推薦和服務工作,成為大學生的“職業導航師”。只有這樣才能滿足大學生求職的需求,才能幫助大學生確立正確的職業意識。

職業生涯論文:從就業嚴峻形勢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 就業形勢 職業生涯規劃

[論文摘要]近年來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形勢日趨嚴峻,對大學生個體的綜合素質和就業競爭力要求日益提高,因而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性也日益凸顯。然而部分大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的認識卻存在一些誤區。本文的目的就是要闡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意義,消除部分認識誤區,引導大學生選擇正確有效的途徑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和就業競爭力,以應對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

一、從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意義和重要性

1.當前大學畢業生面臨日趨嚴峻的就業形勢

從1999年以來為了給我國經濟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我國高等教育招生規模迅速擴大,高校畢業生與就業市場的供需矛盾也日顯突出。自大學擴招以來,我國大學畢業生的數量持續增長。據有關資料統計,我國高校大學畢業生數量2001年為115萬,到2008年則達到559萬,不到10年足足增長了近5倍,預計2009年的大學生畢業人數將達到610萬,就業人數達到歷史高峰。然而受從去年開始的全球金融危機影響,社會就業崗位和就業機會相對減少,再加上國家對大學畢業生的相關幫扶政策措施和服務體系還亟待完善,以及大學教育和市場需求部分脫節等問題,當前的就業形勢可以說非常嚴峻。如何應對日益沉重的就業壓力,如何順利就業無疑成了當前大學生最為關注的問題之一。

2.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意義和重要性

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和用人單位越來越高的聘用條件,如何才能在千軍萬馬的就業大軍中脫穎而出?良好的就業觀念和出色的綜合素質無疑成了大學生提高就業競爭力的基礎,而這些素質和能力的養成很大一部分來源于大學生良好的職業生涯規劃。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大學生只有認清就業形勢,準確定位自我,不斷發掘自身潛力,方能做到心中有數、處驚不亂。

那么何謂職業生涯規劃呢?“職業生涯規劃,就是指個人與組織相結合,在對一個人職業生涯的主客觀條件進行測定、分析、總結的基礎上,對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力、特點進行綜合分析與權衡,結合時代特點,根據自己的職業傾向,確定其最佳的職業奮斗目標,并為實現這一目標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1]職業生涯規劃對大學生未來人生職業生涯的發展和社會人才供求齒輪的順利銜接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職業生涯規劃有利于大學生更早地接觸職業世界和進入職業角色。 職業生涯規劃有助于大學生將學業與職業結合起來,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使學生在學習期間主動探索自己未來的職業方向和要求,引導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與目標職業要求趨同,以職業的要求來規范自己,來規劃自己的學業與大學生活,從而在無形中大學生就適應了目標職業的要求。當大學生進入目標職業時,就無須再重新適應和磨合了,這種無形的財富又會為其職場成功起到巨大的加速作用。

其次,職業生涯規劃有利于培養大學生個性才能,增強大學生應對社會競爭的能力。目前,我們正處于知識時代,同時中國社會也正在社會轉型期,這兩個方面都對個性人才的培養提出了要求。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能夠幫助大學生在大學期間正確認識自身特點,確立符合自身愛好的職業目標,不斷豐富該目標下的知識與本領,從而幫助大學生增長自身的優良個性。大學生在職業生涯規劃中發展自我優良個性,能夠滿足社會對人才的多樣化需求,從而提高大學生就業的競爭力。

再次,職業生涯規劃有利于提高大學生就業質量。所謂就業質量是指大學生就業是否實現學生與用人單位的雙贏。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能夠促使大學生為今后的就業早做準備。在校大學生通過職業生涯規劃,能夠了解自己的就業目標,努力完善自我,不斷養成職業目標所要求的能力與素質。在畢業選擇工作時,大學生能夠根據自身的條件選擇適合的工作和適合的單位。另外,用人單位也會傾向于選擇那些進行了自我職業生涯規劃的畢業生,從而實現合理的雙向選擇,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就業質量。

二、部分大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存在的認識誤區

筆者在從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輔導員工作實踐過程中,通過日常的觀察思考和與一些學生的交流,發現部分大學生對個人職業生涯規劃的認識存在一些誤區,比較普遍的是以下三點:

認識誤區一:職業生涯規劃僅僅是為找工作而準備的。

很多大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前,都對大學懷有美好的設想,認為大學是一個完善自我、塑造自我的精神殿堂,而非功利的只為了畢業后找到工作,因而對職業生涯規劃不太重視。從一定角度上講,這種看法是對的,大學的確是個追求自由、完善自我的地方,但也不是孤立地把職業生涯規劃單純的理解為找工作,有這種理解的學生本身就是對職業生涯規劃不理解。眾所周知,人的自我實現就是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位置,這個位置就是你適合的職業。而職業生涯規劃是為了找到適合自己的職業,如果可以在大學階段充分地為日后的職業發展做準備,那就可以相應地加快個人的職業發展歷程,職業生涯的發展也會促進個人生涯的發展。職業生涯成功的過程也就是人不斷完善自身的過程。從這個角度上講,職業生涯規劃是站在自我實現的高度上來探索職業、規劃職業的,并不僅僅是為找工作做準備,也不是功利的為了一時的成就而忽略了自身的發展。可以說,在大學階段科學合理地規劃職業生涯也是為人生負責的一種表現。

認識誤區二:職業生涯規劃靠聽講座等能速成。

目前,大學校園里經常舉辦各種形式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講座,一些大學生也認為職業生涯規劃無非就是聽聽一些職場成功人士的報告和專家教授的講座。誠然,在此類講座的教育引導下,大學生對自己的職業前程會有一定程度的關心和對職業環境的初步認知。但職業生涯規劃是一個必須經過實際驗證的漫長歷程,必須經過全面考慮才可以確定適合于自己的職業。而講座、報告等更多是大學生在沒有實踐或者實踐不充分的條件下參與的,因為這里有幾個重要的認知方面因素是在講座和報告上無法體現的,諸如“個人在工作情境中的真實表現,個人對工作方式和企業文化的實際認同,個人在職業生涯中的實際修正等等,況且就是在實際的職業探索中這些因素也是不斷變化的。”[2]所以說,講座和報告本身能達到的作用、能解決的問題是有限的,職業生涯規劃是必須要以實際職業經歷和職業能力來塑造的,職業生涯規劃和職業潛力開發等過程是無法通過理論來速成的。

認識誤區三:職業生涯規劃是高年級才考慮的事。

很多大學新生都認為,大一大二就進行職業生涯規劃言之過早。的確,大學生的職業生涯一般都是在大四畢業后才開始的,那這是否就說明了大一大二和職業生涯規劃沒有關系呢?首先,我們都知道,職業選擇與專業是緊密相連的。然而大學生在高考填報專業時,由于種種原因造成選擇的專業與興趣錯位,而這個錯位的彌補只能由上大學后的大一大二來糾正和確定。所以,大學生要在大一大二時通過實際的專業學習和探索來發現并選擇自己喜歡和適合的專業,然后去深入學習這個專業(這里所選定的專業往往不一定是自己所學的專業),最大限度精通自己所喜歡和選擇專業的一個細分領域。其次,學生上大學很大一部分是為了選擇一份好職業,而當意識到職業選擇時就已經客觀上產生了職業生涯規劃的需要,這個時間是完全可以由升入大學的大一開始。所以說,如果你深謀遠慮,未雨綢繆,那你就應該在大一時規劃你的職業生涯,安排大學生活。

三、大學生如何做職業生涯規劃

1.準確的自我定位

任何一個具體的職業崗位,都要求從事這一職業的人具備特定的條件,并不是任何一個人都能適應任何一項職業的,這就產生了職業對人的選擇,于是就要求大學生必須準確定位自我。一方面,大學生可以根據科學方法,如借助職業興趣測驗和性格測驗以及周圍人對你的評價來認識自我、了解自我,清楚自己的職業興趣、能力、特征,清楚自己的優勢與特長、劣勢與不足。另一方面大學生可以多參加實踐活動,如參加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志愿服務活動、校園創業活動等,這些實踐活動不僅能夠鍛煉大學生的能力,還能使大學生在活動中發掘自身潛在的優勢資源,進一步認識自身的個性特質。總之,自我定位時要客觀、冷靜,不能以點帶面,既要看到自己的優點,又要面對自己的缺點。只有這樣,才能避免職業生涯規劃中的盲目性,做到規劃設計高度適宜。

2.清晰的職業定位

職業生涯規劃時除了要準確定位自我,職業定位也十分重要,它就是職業生涯的“鏡子和尺子”。大學生可以通過社會兼職、實習,或者參加校園招聘會等形式,了解某項職業所需要的職業素質要求和非職業素質要求,了解所需要的一般能力和特殊職業能力,以及該職業人才供給情況、平均工資狀況、行業的非正式團體規范等等。大學生也可以通過社會調查,聽專業人士的講座等了解目標職業的現狀和發展前景,深入了解職業環境、了解各行業競爭發展機會、了解目標行業或機構的人才、資本、服務等。這樣才能夠對最適合自己的行業和目標進行合理化分析,提煉出進入這一行業或機構所需的要素。

3.有效的行動措施

有了準確的定位和良好的目標,如果沒有切實的行動計劃做保障,那一切都是空談。因此在實踐中,不僅要制訂詳盡可行的計劃,而且要落實目標的具體行動措施。這個行動措施主要包括教育、培訓、實踐等方面的措施。它有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直接的措施,也就是為實現職業生涯規劃目標所需要具備哪些知識,掌握哪些技能,開發哪些潛能等;另一方面是間接的措施,通過哪些方式和渠道提高自己,也就是為了保障職業生涯規劃目標的實現而需要去做的事情。這些“行動措施”是職業生涯自我規劃能否順利實施并實現目標的關鍵。這些具體且可行性較強的行動方案會幫助你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實現目標。

總之,面對越來越嚴峻的就業形勢,大學生要想在就業時脫穎而出,必須要做好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然而職業生涯規劃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工程,大學生要想建立科學、清晰的職業生涯規劃,一定要有韌性,有耐心,并為之付出辛勤的汗水。這樣才能在未來職場這個大舞臺上演奏出自己美妙的樂章。

職業生涯論文:試論高職院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教育途徑

論文關鍵詞: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途徑

論文摘要:高職院校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有助于高職學生的成長成才,提高就業競爭力。高職生涯規劃教育就應從入學教育抓起,讓學生做好自己的職業生涯設計,教師將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融入平時的教學中,學校要構建完善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體系,只有這樣才能幫助高職學生進行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為成功打下扎實的基礎。

高等職業教育承擔為國家培養大批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首要任務。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直接面向社會需求,以提高大學生職業技能為目標的人才培養模式。當前,面對競爭日益激烈的畢業生就業市場,高職院校的畢業生就業形勢也不容樂觀。因此,幫助大學生進行全面客觀的自我定位,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念,提高職場環境的適應力,在高職院校中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則刻不容緩,主要的教育途徑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學校要構建完善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體系

完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體系是高職院校做好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首要任務,以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和專業能力為目標,在整個大學過程中全方位的進行就業培訓和指導。

1.建立專業化的輔導隊伍,加強就業指導部門的建設。高職院校應啟動在校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輔導計劃,從新生入學開始貫穿整個大學生涯的始終,針對學生不同年級的心理特點,分年級有重點的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由于各高校仍以針對畢業生開展“突擊式”的就業指導為主,而且內容和形式仍停留在求職面試、應聘技巧等內容,建立專業化師資隊伍和專門的職業生涯教育指導顯得尤為重要,高校要充分挖掘校內現有師資資源,例如,相關專業教師、就業指導教師、輔導員等加強對他們的定期培訓和管理,不斷提升生涯輔導的專業化和職業化水平。同時,也可聘請企業人力資源經理、成功人士、校友來校開展職業咨詢與生涯規劃方面的講座,從而幫助學生掌握一定職業生涯發展理論和方法,引導學生提高技能,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念。

2.系統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讓職業規劃走進課堂。課程教育是職業規劃教育體系的重要環節,也是實施全程職業指導的一個重要載體。將職業生涯規劃列入高校教學計劃,成為大學生的必修或選修課程。同時還要增開實踐課程,開展形式多樣的職業生涯規劃活動,突出實踐性、互動性和針對性。如職業生涯規劃設計大賽、辯論賽、主題班會、創業設計大賽、寒暑假社會實踐調查、參觀企業、頂崗實習、模擬招聘會等。從而啟發學生對自身職業生涯規劃意識和對社會環境的認識,明確個人職業發展方向,合理制定自己的生涯發展規劃。

3.整合社會教育資源,加強校企合作,開展“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高職院校應高度重視對大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充分利用社會教育資源,加強與用人單位的合作,構建社會實踐和教學實訓基地,為學生提供長期有效的實踐鍛煉平臺,爭取政府和有關部門的政策上的支持,為大學生提供有利的就業實踐指導服務,最終保證大學生順利就業、創業。

二、做好入學教育指導學生設計生涯規劃

高職新生入校后就應及早進行入學教育,使學生盡早明確目標,在大學學習階段注意訓練各方面的能力,培養未來職業所需要的各方面技能。為將來畢業生求職增強競爭力打下良好的基礎。對高職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應在入校后立即進行,許多高校都把《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開在第三年,內容多為求職技巧、注意事項等實用性知識,對于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內容卻很少,而用人單位希望畢業生具有較強的綜合能力,導致學生在求職中處于劣勢。在新生入學教育中,首先,應讓學生對高等教育的培養目標有個初步的認識,使學生明確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培養面向生產和服務第一線的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其次,開展專業專題報告會,明確闡述院系開設的專業在國內國外發展的現狀和趨勢,闡明職業所必須具備的職業道德和人格品質,了解所學專業知識能力目標、職業崗位要求、職業崗位前沿技術等。進而指導他們進行個人生涯規劃設計,并引導他們從事于自己職業發展方向相關的工作實踐,以便獲得職業崗位的感性認識及實際工作經驗。

三、大學生應加強自身管理增強職業生涯規劃意識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意義在于尋找適合自身發展需要的職業,實現個體與職業的匹配。作為大學生要發揮主觀能動性,樹立和增強職業生涯規劃意識,積極進行職業生涯規劃設計。首先,大學生應客觀的進行自我職業生涯評估,準確的認知和定位。其次,大學生在校期間應確定好大學三年學習的短期目標,并制定相應的行動計劃和措施,培養自己達成目標所具備的各種能力。最后,努力學好專業知識,練就過硬的專業技能,積極參加校內活動,尤其要多參加社會實踐和做與自己專業相關的兼職工作。了解自己的專業和市場需求情況,在此基礎上做出合理的職業選擇和制定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路線。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與進步,就業市場對人才的需求日益呈現多樣化的趨勢,學校就業指導部門更應重視對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教育與指導工作。要教育學生思考自己的未來,認真謀劃自己的職業規劃,樹立奮斗目標,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職業生涯論文:試論職業錨理論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的應用

論文關鍵詞:職業錨 職業定位 職業生涯規劃 就業指導

論文摘要:職業錨是依據自身的才干和能力、動機和需要、態度和價值觀,現實地選擇和準確的職業定位。職業錨的確定是一個持續不斷的探索過程,需要不斷的檢測和評估。在大學生中開展職業錨的認定,有利于幫助不同類型錨的學生制定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本文探討了職業錨理論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的意義和應用,同時也指出了運用此理論時應注意的問題。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大發展和高效擴招政策的實施,以及大學生畢業數量急劇增加和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開展在校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已經成為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而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引入職業錨理論,開展職業錨型識別,分類指導各類型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對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的科學化、專業化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 “職業錨”理論的提出內涵及發展

美國著名的職業生涯管理研究者——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的E·H·施恩教授在其1978年出版的《職業動力論》(中譯名為《職業的有效管理》)一書中首次提出了職業錨理論,他對“職業錨”的定義是“指當一個人不得不做出選擇的時候,他或她無論如何都不會放棄的職業中的那種至關重要的東西或價值觀]。”正如“職業錨”這一名詞中“錨”的含義一樣,“職業錨”實際上就是人們選擇和發展自己的職業時所圍繞的中心。“職業錨”是依據自身的才干和能力、動機和需要、態度和價值觀,現實地選擇和準確地進行職業定位。它是個人自我觀中的動機、需要、價值觀、能力相互作用和逐步整合的結果。

施恩的研究認為,職業錨只有在早期職業的若干年后才能被發現,雖然某人可能具備了學校表現為基礎的多方面的潛在才干和能力,但是,在接受出現各種情況的實際情境的測試以前,它們不能成為自我觀的一個能動部分。多數情況下,個人的才干在接受實際生活情境的測試以前,它的真正面貌并不清楚。個人在面臨各種各樣的實際生活情境以前,不可能了解自己的能力、動機和價值觀,因此不可能憑各種測試來預測職業錨。但隨著職業錨的理論的發展,也有很多學者認為可以根據職業錨的認定來構筑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筆者認為,一個理論從提出到成熟,是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無論是理論本身,還是理論的適用對象,都是變化發展的。無論職業錨的概念怎么表述和發展,它的內涵都是不變的,即當個體在擇業必須做選擇時,無論如何都不會放棄的職業中的那種至關重要的東西或價值觀。本文就是基于施恩的職業錨理論,通過發展和變通,形成了自己的職業錨理論研究假設。大學階段是職業錨形成發展的探索期。通過不斷地學習和恰當地指導,大學生的職業錨基本形成。如果大學生清晰地把握了自己的職業錨,他們就可以非常明確地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在就業時就可以非常明確地沿著自己職業錨發展方向來找到自己合適的職業。在此基礎上,本研究進一步假設:大學生已經存在比較清晰的職業錨,但他們可能并不清楚自己的職業錨類型,我們可以通過測量來發現大學生的職業錨類型。

2 職業錨的認定、評估和檢測

大學生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趨于穩定但又未成熟時期,缺乏一定的社會閱歷和工作經驗。因此,高校就業部門應加強引導,運用職業錨理論對大學生進行有效的就業指導與訓練,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尋找到自己的職業偏好和價值追求。

2.1 引導大學生做好職業錨認定

首先,要提高職業認知水平,大學生需要對自己進行全面客觀的分析與定位。定位越準確,對職業錨的認定就越準確。高校就業部門應幫助大學生從價值觀、興趣、愛好、特長、性格、學識、技能、智商、情商以及協調、組織管理、活動能力等方面認識自己,讓學生從以下幾方面著手:我能做什么、我想做什么、我應做什么、我可以做什么、我自己擁有什么來進一步認識自己,了解自己。一些職業傾向調查,可以幫助學生走上適合自己的良好的職業發展道路。比如,在大學期間主要對哪些領域感興趣及為什么會感興趣?比較周圍的同學,覺得自己的優勢在哪里及局限因素在哪里?大學期間,最希望自己哪一方面得到鍛煉?畢業之后想從事的第一種工作是什么,并期望從這種工作中得到些什么?當開始自己的職業生涯時,抱負或長期目標是什么?如果這種抱負或長期目標與現實有距離,會怎么辦。

其次,運用專業軟件進行職業能力測評,即通過運用各種方法包括自我測評法、他人評價法等,以量化的形式測試個體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同時對測試的結果進行分析、解釋,以幫助自己尋找出職業錨。目前,使用較多的職業錨測量表是梅光耀編制的《大學生職業錨量表》,張冬梅等運用此量表對陜西省6所高校的450名大學生的職業錨開展問卷調查,取得了良好的實驗效果。各類網上職業測試和分析及專業性強的職業咨詢均能提供測試服務。根據筆者調查,目前高校就業指導中心運用最多的是北森朗圖職業測評系統,但是專業咨詢在高校里還極其稀缺,也缺乏相應的專業人員和設備等。

2.2 在職業生涯規劃過程中要不斷做好職業錨的評估和檢測

在指導大學生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時,必須明確大學生的職業錨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隨著學生的認識發展而產生變化。張冬梅的研究表明,大學生的職業錨呈現年齡段和專業化的分層特點,不同年齡階層和不同專業的學生其職業錨的趨向性不同,這和各個專業、各個年級的學生特點、擇業觀念及周圍環境是相對應的。所以,在對初入學的大一學生開展職業錨認定時,要注意學生是否能夠準確地判斷職業錨;另外職業錨的認定過程是貫穿學生在校學習生活的整個過程,需要我們不斷地摸索和探求,適時地加以調整和完善;同時,職業錨需要不停地評估和檢測,判斷其可靠性。

通過校園文化活動,社會實踐活動開展職業錨的評估。高校教師指導學生積極地參與各項校內外活動的時候,要指導學生對自己的職業錨開展適時的評估,以便在不斷地認識自己和社會的基礎上及時調整錨型。同時,有效開展專業實踐,可以幫助大學生在實踐中不斷評估和檢測自己的職業錨,這需要校、企、學三方共同努力。目前國內許多著名高校紛紛與知名企業建立合作關系,為大學生提供了擺脫純理論教育而加強動手能力教育的機會。實習是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的有效手段,對大學生將來職業選擇的成功是極為有利的。大學生在實習期間到企業鍛煉,不僅能學到實踐知識,更能學會如何去評價對方,如何正確擇業以便找準自己的職業錨,能做到對自己的職業發展有一個長遠的規劃。

3 運用“職業錨”理論引導大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

施恩教授在在1978年提出了五種類型的職業錨:①技術/職能能力型;②管理能力型;③自主/獨立型;④安全/穩定型;⑤創業型。1992年施恩教授又在書中重新整理了一次整個職業錨理論,整合出八個職業錨,新增了三個:服務型;純挑戰型;生活型。

不同錨的學生,職業生涯的道路也不一樣。因此,引導大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必須設計多種成才途徑來指導各種不同錨的學生。

技術型職業錨的人追求帶技術智能領域的成長和技能的不斷提高,以及應用這種技術職能的機會,他們對自己的認可來自于他們的專業水平,他們喜歡面對職業領域的挑戰,通常不喜歡從事一般的管理工作,因為這意味著他們不得不放棄在技術智能領域的成就,這就是技術領域專家型的發展。對技術錨型的學生,教師指導的重點應放在課業指導、專業技術技能的指導上,學生在構筑職業生涯規劃時也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專業學習上,更重要的是專業技術技能的培養上,使自己的專業知識向廣度、深度方面進一步發展,專業技能日漸完善。

管理型職業錨的人追求并致力于工作晉升,領先于全面管理,獨立負責一個部分,可以跨部門整合其他人的努力成果,他們想去承擔整體的責任,并將公司的成功與否看成自己的工作,具體的技術智能工作僅僅被看作是通向更高、更全面的管理層的必經之路。他們更多是在管理上或者說更大的職責、更大的責任上面獲得這種發展。管理錨型的學生主要表現為積極參與學生干部的競選,組織和參加學校組織開展的社會活動,他們將管理本身作為最終目標。教師指導的重點應放在幫助學生學習現代管理的方法和手段,鍛煉和培養他們的管理能力。比如,培養熱心為同學服務的意識,通過組織各項活動、協助教師處理各項事務等培養學生的領導、組織協調和社交才能,同時提供多種機會去實踐,讓他們在實踐中磨練自己,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和能力。

自主型職業錨的人希望隨心所欲安排自己的工作方式,工作習慣和生活方式,追求能施展個人的能力的工作環境,最大限度地擺脫組織的限制和制約,他們寧愿放棄提升和工作發展的機會,也不愿意放棄自由和獨立,因此指導這類學生如何合理地制定計劃和安排時間,解決好學習與休閑、自由與約束、個人與組織、努力與成果,指導他們把握好自由的“度”,最佳地選擇享受自由的生活方式,以達到個人的最大發展。

安全穩定型職業錨的人主要是追求安全工作中的安全和穩定感,他們因為能夠預測到穩定將來而感到放松,他們關心財務安全,例如退休金和退休計劃,穩定感包括誠實、忠誠,盡管有時他們可以達到一個高的職位,但他們并不關心具體的職位和具體的工作內容。對安全錨型的同學應著重培養他們的特長,如優秀的學業成績、高學歷、較強的管理能力、良好的人緣等,為將來從事安全穩定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同時,應加強他們的風險意識教育及心理素質教育,指導他們不僅擁有知足常樂的心態,也要有不斷進取之精神,才能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

創業型職業錨的人希望用自己的能力創建屬于自己的公司,或者說創建完成屬于自己的產品服務,而且愿意去冒險,并克服面臨的障礙,他們不斷地尋求機會,尋找自己能夠去創辦或者說創建企業的這樣一個機會。相對于近年來蓬勃發展的自主創業熱潮,教師要積極培養創造錨型的學生自主創業的能力:第一,引導學生在學習中善于發現問題、敢于質疑,培養創造性的思維方式;第二,鼓勵學生申報學生科研項目,參與校園創新創業計劃等,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第三,進行心理素質的培訓,增強學生的意志力、毅力。除此之外,教師還應積極開展對自主創業的背景及政策、自主創業對畢業生的素質要求、自主創業實施途徑等進行理論性指導,鼓勵學生為實現自己的目標而努力。

服務型職業錨的人追求他們認可的核心價值,更多的是傾向于自己的價值觀,更加追求的是一種服務,比如改變人居環境,解決環境污染的問題,創造和諧的人際關系,幫助他人,改善人群的安全感,通過新產品的研發治療疾病等,他們一直追尋這種機會,寧愿放棄提升或工作發展機會,也不會接受不允許他們實現這種價值的變動或工作提升。對服務錨型的同學應著重從培養他們的人際溝通能力、專業學習、良好的心理素質等方面著手。通過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學校暑期社會實踐及社會慈善活動等,提高學生的人際溝通、團隊合作等能力,了解行業的要求和運作。同時,教師還應積極開展國家引導大學生服務基層有關政策的指導,引導和鼓勵學生面向基層就業,比如志愿服務西部計劃、到農村基層從事“三支一扶”等。

挑戰型職業錨的人喜歡解決看上去無法解決的問題,喜歡戰勝強硬的對手,克服常人無法克服的困難障礙等。對他們而言,參加工作或職業的原因是工作允許他們去戰勝各種不可能。他們需要新奇、變化和困難,如果事情非常容易,就會變得非常令人厭煩。培養挑戰錨型的同學,首先要進行心理素質培訓,挑戰人生可能會經常面臨困難和失敗,只有具備良好的心態和百折不撓的精神才能享受挑戰的過程;其次,挑戰型錨會跟其他的錨有一些結合,比如說跟專業型的,或跟管理型的相結合,因此培養他們的專業素質和管理能力,為將來從事挑戰性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再次,樹立不斷學習、終身學習的意識;最后,鼓勵學生參加全國“挑戰杯”大賽、校園創新計劃等,拓展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生活型職業錨的人希望將生活的各個主要方面整合為一個整體,喜歡平衡個人的、家庭的和職業的需要,因此,生活型的人需要一個能夠提供足夠彈性的工作環境來實現這一目標。生活型的人甚至可以犧牲職業的一些方面,例如放棄職位的提升,來換取三者的平衡。因此指導這類學生如何挖掘職業興趣,合理地處理工作與生活,解決好家庭事情與自我提升等關系,最佳地選擇享受生活的工作方式,在享受生活情趣的同時體驗到工作的樂趣。

4 運用職業錨理論應注意的問題

職業錨理論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過程中,有其重要意義和作用,讓學生認識自己的職業錨,運用職業錨來設計職業生涯。但是僅有“錨”是不夠的,在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就業形勢下,通過培養學生的職業品質提高就業能力至關重要。職業品質是指個體或群體在行為、作風上所表現的思想、認識、品性等本質,具體表現在工作態度、社交技巧、意志品質等方面。職業品質教育是一項長期和系統的培養過程,通過培養學生的自我競爭力、自我調控力、社交能力和領導能力,幫助大學生建立良好的工作情商,提高學生就業的適應能力和競爭力,從而順利邁出職業生涯的第一步。

職業生涯論文:淺談職業錨對當代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活動的啟示

論文關鍵詞: 職業錨 大學生 職業生涯規劃

論文摘要: 本文介紹了職業生涯規劃的具體步驟和內容,從職業錨的特點對當代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啟示進行了深入的剖析,就如何有效開展大學生職業規劃進行有益探索。

職業生涯規劃(career planning)又稱職業生涯設計,是指一個人對其一生中從事職業相繼歷程的預期和計劃,包括一個人的學習,對某項職業或組織的生產性貢獻和最終退休。現代職業生涯學者經過研究,認為探索階段可以分為三個時期:嘗試期,過渡期,初步試驗承諾期。大學生在大學期間的學習活動處于個體職業生涯的探索階段,這一階段對大學生今生職業生涯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這個時期的大學生個體能力迅速提高,職業興趣趨于穩定,逐步形成了對未來職業生涯的預期。大學生職業教育主要指導學生培養職業興趣,接受職業生涯教育,引導學生了解和嘗試現實社會中的各種職業角色,通過分析各類職業內涵,最終培養學生在就業準備期內實現個體資源、興趣特長和職業的匹配。

一、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的主要內容

一項對北京市人文經濟類綜合重點大學在校大學生的調查表明:62%的大學生對自己將來的發展及工作、職業生涯沒有規劃,33%的大學生不明確,只有5%的大學生有明確的規劃。要做好職業生涯規劃,首先要明確職業規劃的各個步驟及其特點。按照職業規劃教育的過程,職業生涯教育分為以下4個步驟。

1.自我認知。

根據家長、老師和同學的評價,借助職業興趣測試和性格測驗,發現自己是一個較為外向開朗的人還是內向穩重的人,并對哪些問題較為感興趣,如經濟問題還是管理問題,或擅長哪些技能,如對數字敏感或語言表達能力,等等。也可以分析出自己的一些弱點。

2.確定短期和長期目標。

長期目標一般是以后職業規劃的頂點,或較高點,也就是夢想,但要細化至具體工作。短期目標一般是提高素質和能力,或獲取有用證書,或通過考試。

3.確定行動計劃和措施。

在確定了職業生涯目標后,行動就成為關鍵的環節。沒有行動,目標就難以實現,也就談不上事業的成功。這里所指的行動,是指落實目標的具體措施,主要包括工作、訓練、教育、輪崗等方面的措施。

4.選擇需要采取的方式和途徑。

W分析法:A.Who am I?(我是誰)B.What will I do?(我想做什么?)C.What can I do?D.What does the situation allow me to do?(環境支持或允許我做什么?)E.What is the plan of my career and life?(我的職業與生活規劃是什么?)

SWOT分析法:SWOT是“優勢、劣勢、機遇、威脅”4個英文的第一個字母的組合。優勢:學歷什么、做過什么、最成功的是什么、忍耐力如何;劣勢:性格弱點、經驗或經歷中欠缺什么、最失敗的是什么;機遇:現在的就業形勢、各種職業發展空間、社會最急需的職業;威脅(挑戰):專業過時、同學競爭、薪酬過低。

通過上述方法,仔細分析就業形勢與自己能力的匹配情況,才能規劃好自己的職業生涯。整個規劃流程中正確的自我評價是最為基礎、最為核心的環節。

二、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職業錨的內涵和特點

美國埃德加·施恩教授指出,職業規劃實際上是一個持續不斷地探索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每個人都在根據自己的天資、能力、動機、需要、態度和價值觀等慢慢地形成較為明晰的與職業有關的自我概念。一個人對自己越來越了解,他就會逐漸形成一個占主要地位的職業錨。職業錨是人們選擇和發展自己的職業時所圍繞的中心。我國當代高等教育過程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提出了五種類型的職業錨,即技術活功能型職業錨、管理型職業錨、創造型職業錨、自主與獨立型職業錨和安全型職業錨。通過對職業錨理論的研究,可以知道職業錨具有如下的特點。

1.隨時間的遷移性。

一個人的職業錨是一個不斷探索過程所產生的動態結果,每個時期職業錨所表現出來到內容和程度都有較大的差異。隨著時間的變化,大學生在大學學習階段職業錨會隨之而變。從大一入校時的迷惑,到大二、大三的認識逐步加深,最終在畢業時,每位大學生大學四年的職業錨所關注的內容都是大相徑庭的。

2.個體對象的選擇性。

只有對自己的天資和能力、動機和需要,以及態度和價值觀有了清楚的了解之后,才能意識到自己的職業錨到底是什么。大學生群體中個體的差異性決定了即使處在同一平臺上的兩個學生,他們的職業錨也存在著很大的不同。這既是對學生個人能力培養的要求,又是對教育環境中意識形態引導的要求。

3.階段過程的唯一性。

職業錨隨著閱歷、能力、學識等會發生遷移和改變,對于個體而言也不盡相同,但在特定對象的某一個階段中它又相對穩定,顯示出階段時間內的唯一性。根據彩虹圖理論,大學生處在人生的成長期,在這個階段學生的社會角色相對固定,心理發展歷程相對清晰,因此,這個群體的職業錨總體上表現出具有獨特性和唯一性。

三、職業錨理論對大學畢業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啟示

以往對職業錨的概念及其作用認識較單一,較多地認為存在于現代職業人身上,而在大學生就業過程中沒有很好地被采用。我國高等教育逐步實現大眾化后,引入有關職業錨理論,借鑒國外成功經驗,拓展職業錨在我國高等教育領域的使用空間并創造性地加以利用,對當代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活動將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1.培養學生職業自我認知的重要意義。

通過分析職業錨的特點可以得出,培養職業自我認知對于大學生正確、全面的職業選擇具有重要的意義。職業自我認知是個體對自身的評價,以及對自身與職業之間關系的認識,包括自我認知和對職業匹配性的認知。自我認知是大學生對自身的需要、興趣、性格、能力、學識、特長、價值觀等的了解和評價。正確的自我認知有利于大學生發掘自身的職業傾向性和適應性,從而明確適合自身條件的職業定位。對職業匹配性的認知即大學生對自己與某些職業適合與否、匹配與否的認識。對職業匹配性的正確評價有利于大學生實現“我想干什么”的理想職業自我與“我能干什么”的現實職業自我之間的統一。

2.注重大學職業規劃階段性教育,培養學生的職業意識。

隨著學習、生活、思想的不斷磨煉,大學生對事物的內涵和本質的認識也逐步在深化,思考更趨于理性。職業錨的特點指出職業生涯規劃是一個動態過程。教育者要注重每個階段學生的特點和變化趨勢,充分利用學生職業生涯心理變化的規律,適時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和職業觀。環境的變化引起自我認知的變化,反映到職業生涯規劃中,要求教育者重視大學生職業規劃階段性教育的重要作用。

3.發揮職業心理調節作用,引導學生樹立職業自信心。

這也是職業生涯規劃的基礎。大學生群體具有一定的心理素質,但面對困難和挫折時,又顯得不夠成熟與穩定。這就要求教育者利用大學生心理的可塑性,正確引導學生對待困難和問題。特別是在求職過程中遇到障礙,要教育學生對自身現有能力和潛能進行客觀認識和正確評價。分析職業錨的特點,教育者要充分利用好大學生職業規劃中的階段過程唯一性的特點,培養學生樹立自信心,保持樂觀的心態,積極尋找機會,敢于接受挑戰,勇于克服困難,增強學生的自我調控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以出色的膽識和才智就業、創業,成功實現職業生涯規劃的目標。

職業生涯發展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職業選擇的每一個步驟都與個人的年齡聯系在一起。教育者要充分尊重大學生職業生涯的規律,利用好大學生職業規劃的特點,幫助他們準確、客觀、創造性地開展職業教育活動;大學生在職業規劃和選擇過程中要注重自我認知的作用,結合個人的職業個性心理,堅定職業信心,正確定位,這樣將對成功擇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職業生涯論文:淺析基層公務員的職業生涯規劃對策

基層公務員通常是指任職于縣處級以下機關事業單位或其他公共部門非領導職務的工作人員。他們為社會做出諸多貢獻,然而長期以來,嚴格的科層制組織結構使得他們的職業發展通道極為有限。同時,目前很多基層單位由于隸屬關系、管理體制等錯綜復雜的原因,其工作人員體制內流動的機會也十分渺茫。這些因素構成了目前基層公務員普遍存在的職業困境,很多人抱怨“從進人單位的第一天起,便仿佛看到了人生的終點”。基層公務員對于自身職業生涯掌控權的嚴重缺失,已成為當前公務員管理體制中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有必要探尋相應的人力資源管理開發對策。

一、基層公務員職業困境的成因

1.從人力資源的組織開發即組織層面來看

在基層公務員的職業生涯規劃中,除了其自身努力以外,組織負有主要的責任,因為在目前的體制下,組織對于涉及其成員職業發展的各個環節,包括錄用、晉升、調動、獎勵、崗位分配、學習培訓等都起著決定作用。組織目標的實現要靠成員的努力,反過來組織也應為成員的價值實現提供資源支持,如此才能實現兩者的共贏。遺憾的是,基層單位一直處于組織科層體系的弱勢地位,偏于承擔執行角色,決策和管理的空間較小,組織的公共關系等社會資本相對不足,缺乏有效利用和管理資源的能力和足夠的持續發展能力,這自然使得基層組織很難為個人提供充分的發展舞臺。

2.從人力資源的自我開發即員工層面來看

基層組織具有“一高二低”的普遍特性,即“職能專門化程度高、工作授權程度低、管理規范化程度低”。一方面,這使得組織中的決策命令鏈十分固定,員工在工作中的自主性較小,甚至幾乎沒有,經常只是被動執行命令,而不需要進行全盤思考、遠景規劃和自主創新,長此以往,員工的創新意識、責任意識和進取精神都會受到挫傷。另一方面,在缺乏科學、規范、公平的管理機制和激勵機制的情況下,基層組織中高階職位的稀缺與個人成長需求之間的矛盾比較突出,學歷的高低、業務素質和敬業精神的強弱對于員工個人發展的影響很微弱,榮譽、獎勵等長期集中于少數人,權利義務不對等,結果很多素質優秀、工作勤奮的員工由于看不到差別、得不到認可,而逐漸喪失了內在的發展動力,產生了惰性,混同于庸碌疏懶之輩,這對個人和組織而言都是一種損失。

二、改善基層公務員職業困境的重要性

1.赫芙伯格的激勵—保健因素理論(雙因素理論)

赫茨伯格發現,使員工感到滿意的都是屬于工作本身或工作內容方面的;使員工感到不滿的,都是屬于工作環境或工作關系方面的。他把前者叫做激勵因素,后者叫做保健因素。前者是滿足個人自我實現需要的因素,包括科學管理、公平競爭、量才使用、表揚認可、發展晉升等,如果這些因素具備了,就能對人們產生更大的激勵。后者包括管理措施、人際關系、工作條件、工資福利等。當這些因素惡化到員工可以接受的底線以下時,會產生對工作的不滿,但只要在底線以上,效果都是差不多的。據此,赫茨伯格認為,管理者應該認識到除了保健因素以外,激勵因素對于激發優良的工作成績起著更大的作用。舉例來說,一名優秀的大學畢業生當上公務員后,滿腔熱情努力工作,單位的工作條件和報酬也令他比較滿意,似乎一切都很好。然而,若干年后,他發現,身邊很多從事其他性質職業的同學、朋友都已事業初成,在各自的領域內得到了價值肯定,只有他仍然是個最底層的小卒,得不到一點肯定,這時他的內心將會產生強烈的落差以及對職業前景的迷茫和恐慌。雖然他不一定會因此放棄公務員職業,但今后工作積極性的下降是肯定的。

雙因素理論告訴我們,當公務員職業以其相對穩定、社會地位高的優點將人們吸引進這個隊伍后,如果沒有良好的成長發展空間,這個職業就會變成看起來風光做起來窩囊的“雞肋”,人的內在動力將逐漸喪失,這對組織而言是一種離心力。因此組織應當設法創造環境使其成員的潛力和價值得到盡可能大的發揮。

2.亞當斯的公平理論(社會比較理論)

公平理論的基本觀點是:當一個人做出了成績并且取得報酬以后,他不僅關心自己所得報酬的絕對量,而且關心其相對量,因此他會進行種種比較來確定自己所獲報酬是否合理,比較的結果將直接影響其今后工作的積極性。從比較對象相對于自身的向度來講,比較可以分為內向比較和外向比較,內向比較即把自身的付出(包括學習培訓、用于工作的時間、精力和其它無形投人等)與組織的給予(包括物質、榮譽、職位及其它無形報償等)進行比較屯感覺對等氣時,他才認為公平;外向比較即將自盡、與其他人在同一項工作、同一個組織中付出同等努力所得的報酬(或者將自己與他人得到相同報酬所需付出的努力程度)進行比較,認為相當時,他才感覺公平。舉例來說,一名從事高新技術研發工作、工作強度和難度都非常大的工程師,與一名工作輕松悠閑的圖書室管理員,誰應該獲得更多的報酬顯而易見,但是,因為他們處在同一個基層組織、同樣都是非領導職務的普通工作人員,報酬相差無幾。這樣,那位工程師經過內向比較,認為自己為這份工作付出了大量的時間、心血,而組織的給予不足以彌補這種付出;同時,經過外向比較,他認為同樣獲得這份報酬,圖書管理員的付出要比自己少得多。這樣,他的內心就產生了強烈的不公平感。人一旦產生不公平感,將導致其工作積極性下降。因此,亞當斯認為,影響激勵效果的不僅有激勵的絕對值,還有其相對值,對員工進行激勵時應該力求公平。

公平理論告訴我們,即便公務員這個職業在外人看來是比較風光的,但如果員工在自己的組織中感到處于“被剝削”階層,付出與得到嚴重倒掛的話,也會導致其主觀能動性的下降。所以組織應采取各種方式創造公平合理的組織文化。

三、甚層公務員職業發展的對策

公務員職業生涯管理是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的基本內容,也是調動公務員工作積極性、挖掘公務員隊伍潛力的重要手段。如前所述,由于在組織與員工的權利義務關系中員工總是處于相對弱勢地位,因此在員工職業生涯規劃中,組織負有主要責任。在現有的公務員制度和行政機關組織層級體系不可能根本改變的前提下,組織應當從人力資源管理的角度人手,采取各種手段,盡可能地改善基層公務員的職業困境,在基層公務員的成長發展道路上提供有效的組織資源支持.努力營造組織與員工雙成的局面。以下是筆者的幾點淺見。

1.將組織層的人力資源規劃與員工層的職業生涯規劃相結合

如同業務工作發展規劃一樣,每個組織也應當有自身的人力資源發展戰略。首先,組織應當合理配置人力資源,營造一個使不同業務專長和個性特質的成員都能最大限度發揮其自身價值的外部環境,使他們的工作成為自我完善與發展的途徑。其次,組織要敢于突破傳統的人事制度侄桔,對于一些素質特別優秀、在組織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員工,要敢于突破常規任用選拔,即使職數有限,也應設法從其他途徑讓其得到地位提升,比如任命為項目(課題)負責人、安排助手幫其分擔日常事務性勞動等等,總之,不應使其長期處于管理層級的底端。第三,組織應注重為員工進行人力資本投資,促使其人力資本不斷增值,既能為組織作出更大的貢獻,也能拓寬自己的職業發展渠道。

2.建立以職務為核心兼顧職稱、科研、創新指標的一攬子薪酬福利體系

對組織層而言,應當改變以職務為唯一認定標準的薪酬福利體系,構建一個以職務為核心,兼顧職稱、科研、創新指標的一攬子薪酬福利體系,使后者與職務之間建立內在對應關系,從而使非領導職務的普通員工也能在其他方面獲得成就感。這方面的具體做法有很多,比如可以在年度目標管理考核時規定“優秀”者中領導職數與非領導職數的比例;可以設立“特別貢獻獎”,用以獎勵為單位發展作出重要貢獻,或者在某項專項、階段性工作中表現特別突出的普通員工;可以參照競技體育的做法,請管理學專家對本單位各個崗位所需投人的履職成本(包括腦力、體力、時間的付出,對文化程度和專業素質的不同要求等)進行科學的綜合評估,確定每個崗位的“難度系數”,作為確定薪酬的輔助標準,從而使相同職級但工作難度系數不同的員工的報酬適當拉開差距等等。

3.構建人羊型攀織文化,促進員工全面和諧發展

公務員隊伍是綜合素質較高的一個職業人群,具有接受規則、遵從權威等個體特點,從領導行為的四分圖來看,不應簡單地采用工廠式管理,而宜構建具有深厚人文精神的領導型組織文化。組織應當健全政務公開和事務機制,使普通員工也有機會參與組織的管理,有渠道表達自己的訴求。需要著力提升領導藝術,尤其是中層這一層級,不應該只是分配任務的角色,還應該懂得經營團隊,凝聚共同的價值取向和事業追求,一些粗放式、家長式、簡單命令式的管理方式應當逐步改變。另外,組織還應努力構建富有人文氣息的團隊文化,為員工的發展提供有效的組織資源支持,不僅要關注員工的工作業績,而且要關注員工的全面素質,包括學習能力、發展潛力、思想方法、人文素養、身心的和諧健康等等。

4.將建立組織層的通道設計與員工層的職業錨設計相結合

對員工層而言,亦應當積極發掘自身的潛力,善于查找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對自身進行swoT分析(優勢、劣勢、機會及威脅),找準并鎖定職業錨點,完成職能匹配定位,實現個性特征、興趣愛好、能力發揮、個人期望目標同組織需要的統一。關于職業錨點的鎖定,可簡單劃分為三種:研究型:善于宏觀形勢的剖析和把握,學習先進理念并結合業務進行制度創新;類似于非領導職務的調研員和副調研員工作。管理型:善于全盤統籌思考問題,整合資源,平衡各種關系。專家型;有較強學習能力,善于鉆研業務、舉一反三的,可以成為崗位專家。找準并鎖定職業錨點,使每個人都能在組織內找到適合自己個性的位置,使基層公務員有機會從事自己感興趣的、適合自己特性的工作,有利于調動公務員各人的積極性.增強組織的生機和活力,提高行政效率。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尤物网址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无码av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三级在线观看无码| 中文字幕一区在线观看视频|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人人网站 | 男女啪啪高清无遮挡免费| 无码av高潮喷水无码专区线 | 久久av无码精品人妻系列| 沈阳熟女露脸对白视频| av综合网男人的天堂| 亚洲人成综合网站7777香蕉| 999久久久国产精品消防器材| 女人色熟女乱| 中文毛片无遮挡高潮免费| 亚洲依依成人亚洲社区| 国产精品天堂avav在线| 久久久国产打桩机| 琪琪女色窝窝777777| 精品国产男人的天堂久久 | 国产又黄又硬又湿又黄的| 97亚洲熟妇自偷自拍另类图片| 蜜桃网站入口可看18禁| 美女裸体视频黄的免费| 影音先锋久久久久av综合网成人| 美女裸体自慰在线观看| 肥臀熟女一区二区三区| 全免费a级毛片免费看网站| 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 | 久久久国产精华液| 成人午夜福利视频| 一本久道中文无码字幕av| 亚洲爱婷婷色婷婷五月| 国内少妇人妻丰满av| 欧美性色欧美a在线播放| 国产乡下三级全黄三级| 免费观看激色视频网站| 性欧美暴力猛交69hd| 成人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一区| 在线看片无码永久免费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香蕉| 蜜臀aⅴ国产精品久久久国产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