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5 15:03:0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公共藝術教育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1師資力量不夠雄厚我國高等院校公共藝術教育依然處于萌芽期,專業人才的數量無法滿足其高速發展的勢頭,師資隊伍往往專業水準參差不齊,教師自身專業水準難以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公共藝術教育教師通常是從藝術院校畢業的,往往藝術院校的培養方式比較單一和枯燥,這就使得教師自身得不到良好的專業藝術鍛煉,在傳統教育體制之下,知識結構松散,框架不清晰,這就使得教育者自身人文知識缺失嚴重,對大學生的教育效果不佳。另一方面,從被教育者角度來看,受教育群體也存在較大的差異性,學生來自不同專業,對公共藝術教育的要求不盡相同,對知識的見解也往往不在同一層面,這就使得教師必須對公共藝術教育有充分的教學經驗,對課程本身有通透的認識和獨到的見解,還必須有相當廣博的知識面來迎合不同專業學生的不同問題,這對公共藝術教育者的個人素質要求十分高。由于我國公共藝術教育年限較短,幾乎沒有規范的公認的材,這使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會無章可循,很難為學生構建清晰縝密的知識網絡,課程設置的不合理限制了公共藝術教育的發展,嚴重影響課堂效率。
1.2對公共藝術教育的理解不夠深入學生自身、學生家長和社會各界都對公共藝術教育理解不深,或者存在偏見,這都對公共藝術教育的發展不利。從大學生自身角度來看,公共藝術教育并不是必修課,因此課堂僅僅是休息、娛樂的場所,很難為了提升自身的審美修養而鉆研專業知識,認為與通常的教育不能相提并論。大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對教育意義的理解偏差,他們通常會認為教育就是為了就業,功利性較強,無法從全局角度來看待新時代的教育,認識不到公共藝術教育對自身綜合素質的重要意義,這嚴重限制了學生參與公共藝術學習的積極程度。學生對公共藝術課程的理解同樣存在偏差,絕大多數學生參加課程只是為了放松心情,被動地接受藝術的熏陶,然而公共藝術教育是以藝術的形式開展的偏重技能訓練的學科,對各項理論知識的研究較多,無法迎合學生“口味”,教師與學生在學科發展問題上存在嚴重分歧,從而使得教學課堂無法達到和諧狀態。
1.5高等院校藝術教育評價機制不完善我國高等院校的公共藝術教育處于欠發展階段,教育評價機制存在比較明顯的問題。為了推動公共藝術教育更好更快地發展,必須以相對完善的評價機制作為保障,加強對公共藝術教育的管控。
1.6公共藝術的教學過程與教育部提出的要求不匹配由于藝術教育自身的特殊性,使得課程設置、課時安排和教學形式上難以合理控制,這就使得不同院系在推行進行公共藝術教育的時候發展情況不盡相同,大多數高等院校以選修課的形式開設公共藝術教育,鮮有高等院校把其直接當必修課程,這也使得各個院校的公共藝術發展情況存在較大差異。加之上述的師資力量嚴重不足和教學硬件條件的滯后,使得公共藝術教育的實施收效不佳,與教育部提出的素質教育的要求存在較大距離。不少高等院校的公共藝術教育甚至不如中小學發展得好,公共藝術教育的發展難以維持在良性的局面。
1.7公共藝術教育缺乏資金支持提升大學生的整體素質,社會各界必須為其創建良好的文化環境,堅決抵制不良“精神垃圾”侵蝕學生內心。教育部門和各大高等院校在將音樂藝術教育作為教育發展的重要一環后,并沒有為其發展提供雄厚的物質支持。藝術教育對教學條件和設備的要求較高,先進的多媒體教室是促進公共藝術教育的基本,為了在課下促進學生進行公共藝術交流,也必須為學生社團活動提供場所和設備,繪畫、音樂、舞蹈的道具對公共藝術學習有較強的推動作用。然而相關部門對藝術教育的投入并不樂觀,不少高等院校內基本的資金保障都無法達到,更不期望擴大規模。
2優化公共藝術教育的路徑
2.1以學生為本,提升學生學習興趣高等院校公共藝術教育的對象是大學生,為了促進公共藝術的發展,應當激發學生自身的學習熱情。根據以往教學經驗來看,興趣是學習一門課程最好的老師,為了加速公共藝術教育的發展,必須努力改變學生對公共藝術的理解,改變以往被動學習的局面。公共藝術教育者應當把提升學生學習興趣作為藝術教育的重要環節,要將藝術的魅力在課堂上發揮得淋漓盡致,借助多元教學方式、手段,使學生被公共藝術所吸引。這就對教育者提出較高的要求,必須對公共藝術課程有較深入的了解,并能與學生進行心與心的溝通。盡管高效公共藝術課程多是選修課,但是教師應當為學生擬出科學的學習目的和學習計劃,并安排類似于文化課的考試,督促學生完成學習任務。高校的藝術院系應當積極主動地組織相應的藝術文化活動,在課下為學生提供感受公共藝術魅力的平臺,使學生興趣更加濃厚,藝術學習更加深入。學生在現實的活動中能夠鍛煉自身的審美素養,與人分享,進步更快。
2.2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公共藝術教育者是推動學科發展的核心力量,只有使得教育者具備更高的專業素養,才能確保公共藝術的發展與時俱進。公共藝術教師必須對公共藝術有深入的了解,才能激發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推動教育的發展。教師要明確終身學習的目標,在公共教育飛速發展的階段,更應當承擔起自身的責任,在教學之余多閱讀相關文獻,了解相關新聞,對發達國家公共藝術教育的方式方法有充分認識,才能為學生帶來更加優秀、先進的課堂體驗,促進學生藝術欣賞水平的培養。高等院校藝術老師要培養自身對學科的興趣,多外出學習,加強交流,使藝術教師自身的藝術特長得到質的飛躍。高等院校相關部門應當對藝術教師取得的成果進行獎勵,這樣才能鼓勵更多的藝術教師參與到積極、活力的藝術教學之中。良好的激勵機制可以使教師更具工作激情,能夠提升個人成就感。
2.3公共藝術教育體制需要革新隨著時代的發展,公共藝術教育體制要擺脫傳統教育體制的約束,為了改變目前公共藝術的發展局面,必須虛心吸取國外發達國家的成功辦學經驗,加入自身發展現狀的因素,確立自身的教育體制,才能確保公共藝術教學順利展開。高等院校公共藝術教育必須以教育部對其發展的要求相一致,要明確教育目標和價值取向,不能照搬其他學科的標準作用于公共藝術教育。要努力構建更加科學的公共藝術課程體系,加速相應權威教材的編寫過程,使課程教學目標更加具體,課程結構更加緊湊,課程標準更加嚴格。高等院校公共藝術教育要注重研究科學的教育方法,要避免應試教育,突出素質教育的主題,以實現學生素質教育為宗旨。藝術教材的編撰應當注重總體設計,提高目的性、規避片面性,編撰工作應當有大量的教師參與,才能確保教材的適用程度,然而不同教師意見不盡相同,無疑會增加編撰難度,減緩編撰進程。高等院校公共藝術教育的課程內容設置應當有別于中小學,知識內容應當更加重視與時代的聯系。
3小結
公共藝術教育不是為了把學生培養成專業的藝術家,而是促進學生素質發展成長的一種方式,是為發揮藝術教育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獨特作用。教師不再是單純教教材,而是延伸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讓課內和課外、書本世界和生活世界有效地溝通,手腦有效地并用。這樣就形成了立體的開放式教學目標。
二、公共藝術課程教學手段的開放
目前大學公共藝術課程在各高校廣泛開展課程中多媒體教學手段運用也較為普遍。但是,受傳統教學思想的影響,高校藝術課程的多媒體教學多停留在展示層面,即學生觀看作品,教師講評作品,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教師教、學生學的傳統教學模式。除了藝術專業的學生之外,絕大多數學生在學習兩三門藝術課程后,一般不會再接受更多的藝術課程教育。授課形式也很單一,往往采取大班上課形式,加上專任教師數量有限,致使藝術課程教學覆蓋面非常窄。學生上課大都只是被動地“看和聽”,課堂教學容易陷入有展示無交流、有講解無溝通的狀態,學生的思維潛能和藝術潛質不能得到充分的開展與調動。另一個不利因素是,高校公共藝術課程多為選修課,課時量少,大班上課,難免出現教師一帶而過、學生走馬觀花的現象,教學效率較低。再加上考核方式的寬松,公共藝術課程很容易變成學生聽新鮮、看熱鬧的好去處,難以真正起到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發展學生個性的作用。實際上,公共藝術課程教學目標的實現很大程度取決于公共藝術教育課程對學生吸引力的強弱。
如何增強公共藝術課程的吸引力需要創建一種開放和共享的學習資源以及可以讓學生自由把握和駕馭的學習進程和學習模式。要積極開展對網絡教育載體的研究,網絡領域作為信息化傳播與交流的“集散地”,作為信息選擇與整合的“優化場”,可以實現資源的最大共享。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網絡公共藝術課程教學已成為高校公共藝術課程教育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領域。網絡社會其實是現實社會的延伸,網絡虛擬主體是現實主體的符號化,因此,網絡行為既具有現實人的常態真實性又具有虛擬符號的不確定性和假象。開放式的高校公共藝術課程教育必須依據網絡的特點研究網絡公共藝術課程教學的新理論、新方法,將現實教育與虛擬教育進行科學有效的結合。
三、結合本地域特點,積極開發鄉土藝術課程
1.教學內容的開放
應根據本地區民間藝術的實際狀況,努力挖掘這些潛力,開發一批形式獨特的適合本校實際的鄉土藝術課程。這不但能有效促進本校藝術教育水平的提高,還能借大學公共藝術教育課程體系探析出不同地域的文化藝術特點,形成不同學校的藝術課程特色與風格;并且對本地區的藝術文化傳承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同時也能提升學校知名度、擴大學校影響。教育部規定各高等學??筛鶕拘W科建設、所在地域等教育資源的優勢以及教師的特長和研究成果,開設各種具有特色的藝術任意性選修課程或系列專題講座,以滿足學生不同的興趣需求。
2.教學形式的開放
在藝術教學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學校要盡可能讓學生親自組織、感悟、體驗各種藝術實踐活動。當學生具體接觸到現實生活、工作領域的藝術作品時,會使他們的藝術觸覺更敏銳,藝術感受力得以逐步提高;同時通過藝術與專業相互聯系的感受,也使他們的專業視野得以拓展。開放式公共藝術教學教育的載體隨著社會歷史條件的變化和藝術教育的發展變化而變化。開放式公共藝術教學教育要用敏銳的眼光發掘承載公共藝術教育和活動的載體,要大膽探索和嘗試各種載體的應用。要豐富文化載體,公共藝術教育在進社區、進鄉村、進企業的同時要積極利用社區文化、鄉村文化、企業文化作載體,要深層次發掘校本文化資源。要開發各種活動載體。高校要利用自身的優勢有目的地開展各種活動,把公共藝術教育融入“假期社會實踐”“青年志愿者”等活動和各種學校社團活動中,讓大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實現良好品性的養成。
3.教學活動的開放
充分利用當地的博物館、民間藝術陳列館等社會公共資源進行教學,這種開放性的教學觀,拓展了學校教育以課堂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快速融入當地社會(地方高職學生主要在當地就業)。倘若高職公共藝術教育引進民間藝術的教學內容,不僅使我們的學生了解本地的藝術發展的歷史,同時也可以彌補學校藝術教育中教材的豐富性和多樣性的不足,使學校的公共藝術教育更具有地方性和地域特色。
四、結語
關鍵詞:藝術教育論文
藝術教育的作用早已被人們所認識,而作為行業院校的民航類院校的藝術教育也正在發展當中,而在發展當中所遇到的問題亟待解決,提高藝術教育質量,提升民航高校學生藝術教育水平是提升民航軟實力的有力手段。文章對民航院?,F存藝術教育狀況進行分析,提出了解決民航院校藝術教育存在問題的可行性建議。
【關鍵詞】藝術教育;民航類院校;藝術教師
作者簡介:龔婷(1984.8-),女,重慶萬州人,中國民航飛行學院,講師,藝術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藝術學與藝術教育。
胡杰,中國民航飛行學院
提高民航服務質量,提升對外窗口形象應該從民航院校開始抓起,而藝術教育成為重要的途徑和手段。
一、民航類院校藝術教育現狀
民航類院校分為兩種,一種是行業院校,如中國民航大學,中國民航飛行學院等,一種是綜合類大學所開設的民航類專業。這兩類大學在開設藝術類課程情況從師資、教材、科研等教育資源上是完全不同的?,F以中國民航飛行學院為例進行說明,中國民航飛行學院與大多數行業院校一樣是以理工科為主的院校,不光在公共藝術課程開設上有一定難度,在公共人文類課程的開設上也是有一定難度的,公共藝術課程開設是建立在空乘專業所擁有的師資上的,而空乘專業的教學從以前的服務為主轉向客艙安全,課程設置主要有客艙安全管理、航空英語、口語、形體、語言等構成。首先是形體,從課程名稱上可以看出與舞蹈藝術是有區別的,形體是以塑形,保持體形、體態、體貌為主,以正確的坐立行走為教學內容。由此看來,這和舞蹈藝術還相差甚遠,正確坐立行走是舞蹈藝術的基礎,協調的肢體是舞蹈藝術進入情感表達的基本條件,舞蹈是通過肢體表達能夠傳情達意的藝術。
再者語言藝術,語言在空乘專業的學習中分為了上下兩冊,上冊為普通話,下冊為客艙播音技巧。標準的普通話是得以順暢交流的前提,是表達的基礎,僅有標準的普通話在語言藝術中是遠遠不夠的,在下冊的客艙播音技巧中,對于播音中的內在表達技巧和外部表達技巧要求簡單,只是對客艙中常用廣播詞進行講解和練習。而當播音成為播音藝術的時候,是進行二度創作的時候,二度創作當然是對文章進行加工,而不僅僅是讀字,是要讓平面的字立體為有聲語言,在播音中融入情感和播送者的理解??粘藢W院的相關藝術課程的教師,是接受本科或研究生藝術教育的畢業生,在長期的教學過程中,受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所限。教師長期所教授的是基礎的、循環往復的課程,因為空乘學院特殊情況,學生在校時間,除節假日外,正式行課只有一年半,三年的課程壓縮到一年半時間,這使得教師超負荷運轉,最多的教師一周有30余節課。在這樣的特殊情況下,教師在藝術創造和藝術教學上失去了原動力??粘藢W院相關藝術課程教師面臨的問題一是上課負擔重;二是教學內容基礎;三是因為上課負擔重失去了藝術創作的時間和深入挖掘課程內容的時間。教師自己本來的課程任務難以完成,開設公共藝術課程就更加困難。公共藝術課程的開設有幾個特點:
1.學生部分是藝術愛好者,也有部分是抱著修學分態度的,在課堂上形成的氛圍是學生對老師所講課程沒有興趣;
2.上課時間為晚上,白天的課程緊張,教師不愿晚上繼續上課;
3.學校為工科類院校,在科研上對于藝術類課題不夠重視,教師對于理論研究失去了興趣;
4.公共藝術課程開設是以培養興趣為主,大量為鑒賞課,理論課,在備課上不同于平時上課,增加了教師工作量,讓平日工作量本來就大的教師更是不堪重負。
二、民航類院校解決藝術教育困難途徑
1.加強藝術教育師資力量。要開設藝術課程的當務之急是解決師資問題,教師是課程開設的基礎,是藝術氛圍的營造者,從某種程度上說藝術類教師的藝術造詣決定了學生的藝術修養。藝術類教師分為兩個方面的教師:實踐類教師和理論教師,這對于教師的要求也有不同,實踐類教師,如形體教師,對于自身的形象、形體應具有較強的示范作用。而理論教師則是能將藝術史、藝術理論知識深入淺出、融入自身的理解進行傳授。
2007年是“十五”繼續教育進入全面發展的一年,也是落實北京市和通州區教委“十五”繼續教育工作意見的關鍵一年。這一年,我們緊緊抓住有利時機,積極開展各級各類的培訓,教師培訓工作抓出成績、抓出實效,進一步推動了我區教師教育工作跨入新的發展時期。下面將2007年教學工作情況總結如下。
一、抓好全區參訓教師的教學及教學組織工作
(一)、非學歷教育
1.啟動《教師職業道德修養》公共必修課培訓
2007年根據市區教委關于啟動公共必修課意見,我區組織了《教師職業道德修養》培訓。由我校教育理論組教師承擔面授、組織輔導工作。扎實、有效地做好《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的培訓,通過講授、發放材料、錄制軟盤等形式,完成全區7218人的培訓任務。通過培訓進一步提高了教師對職業道德的認識和師德水平有了進一步的提高。
2.繼續教育面授專題培訓
為了提高中小學各學科教師的專業知識和教學能力,我們組織全區4209人參加學科面授專題培訓。培訓學科小學有語文、數學、科學教育、美術、體育;中學有數學、歷史、地理、美術、體育、政治等,通過請專家、教授、特級教師、名師講學,使教師對學科前沿知識、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有了深刻的認識,對教育教學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3.信息技術應用培訓
全區中小學教師共有800人報名參加培訓,通過學習,參訓教師的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并較好地應用所學知識制作教學課件等。
4.新課程改革培訓
高中政治教師新課程培訓班。共40人參加培訓。培訓目標:幫助高中政治教師深入理解高中政治課新課程標準,把握新課標的理念、結構和內容,從而提高了高中教師實施新課標的教學能力和水平,為實施新課標、新教材做好師資準備工作。
中學政治骨干教師新課程理論與實踐研究研修班。聘請首都師范大學胡玉順教授到我區擔任本班指導教師。培訓目標是新課程下教師角色轉換的理論與實踐的探討。
中學地理骨干教師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方法研究研修班。聘請區級教研員和教改實驗區有經驗的教師承擔培訓任務,采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在進行理論學習的同時,帶領學員到基層中學開展聽課、評課等教研活動,收到了良好的培訓效果。
區級骨干教師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研修班。共120名骨干教師參加,學習時間為80學時。通過對網絡技術的學習,參訓教師搜集信息、分析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和制作課件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5.繼續教育專管員、信息員培訓
共160名學員參加了培訓。全區幼兒園、中小學、中等職業學校各單位信息員、專管員經過培訓,加強了繼續教育檔案管理的規范化和系統化。
6.區級骨干教師培訓
本學年主要對區校骨干教師進行教師職業道德修養培訓:共502人參加培訓。對骨干教師進行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的培訓,進一步提高了骨干教師師德水平。并組織骨干教師結合工作實踐又撰寫了師德案例,區繼教辦已經對骨干教師上交的師德案例進行篩選,并組織專人將優秀案例編輯成冊,擬出版《骨干教師師德論文集》。
7、新教師培訓。為了提高新教師的培訓質量,本學期修改了“十五”初期制定的新教師培訓計劃,更突出實效性、針對性。注重了對新教師的師德、教育教學技能、教學基本功的培訓,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全區共有261名新教師參加李培訓。
8、組織部分骨干教師參加“綠色耕耘行動計劃”的培訓:由北京教育學院組織實施的“綠色耕耘行動計劃”培訓項目,自2007年7月開始到今年年底,開展了集中培訓、跟蹤指導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培訓活動。本次培訓形式靈活多樣,內容豐富多彩,培訓效果顯著,深受學校領導和學員的歡迎。
我區共有252名學員參加了“綠色耕耘行動計劃”項目的培訓,包括:組織骨干教師利用暑期時間到教育學院參加集中培訓;教育學院教授來我區送教上門,全區150名小學英教師接受教育學院的教授、專家傳授知識;教育學院理科部李晶教授等來到了?t縣中學,聽取了校長的有關匯報,針對學校
共5頁,當前第1頁1 年青老師多、教師隊伍富有活力并有一定的教科研基礎這一有利條件,跟蹤指導活動結合學校發展,以教師反思為切入點,安排了3次講座。并確定?t縣中學為“綠色耕耘行動計劃”課題研究試驗基地。教育學院組織實施的“綠色耕耘行動計劃”通過課堂教學實錄、教育科研論文、調研報告、教學課件、個人成長案例、課堂教學設計、課堂教學技能等一系活動對推動我區新課程改革、提高中小學骨干教師教育教學和教科研能力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特別師在組織小學英語全員培訓項目上大大強化了英語教師的教學語言能力,參訓學員一致感到此次培訓收獲很大,這是發自內心的肺腑之言。在培訓結束后,教育學院組織了以區縣為單位開展得教學技能展示活動。我區代表隊經過積極準備、認真訓練,榮獲教育學院組織的“2007年京郊小學英語技能展示”活動的“教學設計獎”,獲得獎杯和獎狀。
(二)學歷教育
為提高我區教師學歷層次,拓展學科專業知識,2007年在我開辦學歷教育班16個,共有學員1276人。2006年新招學歷教育班四個,包括中文、教育學、英語本科班,小學藝術教育大專班,共計232人,錄取率在75%。研究生課程班:上半年已經結業5個班,共200人。2007年6月份新招生193人,目前已進入培訓階段。
在學歷教育方面,從總的趨勢看,參加培訓的人員是在逐年減少,重點已轉入非學歷教育,但是學歷教育的各項工作沒有放松,特別是緊緊抓住考前輔導工作,提高新生錄取率。2007年的專、本科考前輔導的應該說錄取率在70%左右。由我校教師承擔的語文、政治、英語輔導的科目,開始成績是較高的,對提高錄取率起到了較大的作用。
(四)校本培訓
1.開展《教育熱點問題研究》校本培訓教材的培訓
《教育熱點問題研究》一書是我區“十五”繼續教育自編教材,教材內容主要是突出先進教育理念的宣傳,為加強教師自身修養、更好地適應新課程改革提供幫助。此教材成為了全區教師對新課程理念的學習、理解和領悟的重要參考資料。各學校都組織教師進行了認真的自學,并完成了每人3000字以上的學習體會,全區7218人參加培訓。目前,教師通過學習撰寫的心得體會等材料已陸續上交區繼教辦,由繼教辦組織教師進行成績評定,并選出優秀文章給予榮譽獎勵。
2、抓好中小學校本培訓工作。今年6月份區教委人事科、區繼續教育辦公室對全區部分學校開展校本培訓調研。通過聽校長匯報,召開教師座談會,查閱檔案材料,交換意見等形式,較全面地掌握了各單位校本培訓情況。通過校本培訓調研,我們感到:校本培訓是“十五”繼續教育的重要培訓形式。校本培訓是受到各級領導重視,受到校長、教師歡迎的一種培訓形式,應當廣泛推行這種培訓形式。但是,校本培訓開展不均衡。表現在領導重視程度、教師的認識程度不均衡;學校硬件設施的利用率不均衡;師資隊伍不均衡等影響了部分學校較好地開展校本培訓。區教委人事科、繼教辦將調研情況上報教委后,教委認為有必要開展評選校本培訓示范?;顒樱瑤尤珔^校本培訓活動的廣泛深入開展。在區教委的領導下,我們將調研與查看基層學校上報材料相結合,經過反復研究決定確定了13所中小學為校本培訓示范校,確定1所園本培訓示范園,通過幫教、幫訓、手拉手等形式,發揮優質校的教師、管理人員、設備的輻射作用,帶動一批薄弱校,提高教師教育教學能力和水平,提高我區學校辦學整體水平,推動全區普教工作走上新臺階。
二、抓好學校校內的教學工作
(一)教師職業道德素質培訓
根據北京市教委《關于加強“十五”期間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校本培訓工作意見》和通州區教育委員會《關于中小學教師“十五”繼續教育校本培訓工作意見》,結合師資培訓工作特點和我校實際情況,制定了“十五”期間我校校本培訓工作意見及2007年校本培訓內容的計劃和具體安排。
今年10月學校召開教代會通過了《通州區第一教師進修學校校本培訓工作意見》《通州區第一教師進修學校論文評審條件》《通州區第一教師進修學校優秀班主任評選條件》。與會代表充分認識了學校開展校本培訓有利于提高學校教師自身政治、思想、道德素質,有利于發揮教師學習的主體作用,促進自身個性發展,有利于學校學習性組織的建設。并深深的感到開展校本培訓是全面提高我校干部教師素質提高教師培訓質量的重要條件。并決定于11月開始培訓。本年度的培訓重點:
(1)組織學習《教師職業道德修養》必修課教材,采取自學和輔導相結合的方式深入理解教材內容,并結合本職工作加強職業道德修養的提高。通過學習,教師深刻認識到,培訓者必須不斷提高素質,才能真正樹立為基層服務
共5頁,當前第2頁2的意識,才能為基層做好服務工作,才能保證培訓質量。
(2)、加強對教師現代信息技術應用的培訓,適應新課程改革和學習性社會的需要,提高教師終身學習的能力。組織40歲以下教師學習計算機基礎知識——Authorware5.0培訓50學時。并將考核與競賽結合起來,激發教師學習積極性。
(3)、強化教師教科研意識,提高教師教科研能力和水平。開展專題論壇活動,主題是:“繼續教育培訓內容,培訓模式,管理服務觀念、手段、方法的探究”。在全校教師、教學管理人員中廣泛開展“以師資培訓為中心”,更新教育觀念、管理服務觀念的研討活動,創造一個優質教學、優質管理、優質服務的進校形象。結合教師專業化和學校長遠發展的需要,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培訓科研型的教師隊伍,以促進學??沙掷m發展。
(4)校本培訓管理
學校校長是校本培訓的第一責任人,建立校本培訓領導小組,校長任組長,主管教學校長、主管教職工思想政治工作副校級干部任副組長,由師資培訓科研辦公室具體組織管理工作。學校為每位參訓教師建立檔案(一人一檔),記入繼續教育學分。并與評優、評先、晉職等掛鉤。
(二)、培訓者培訓。
為把我校建設學習性組織,提高教師整體素質,學校組織起草了《通州區第一教師進修學校校本培訓工作意見》,組織全體教師參加師德培訓、計算機應用培訓、繼續教育科研課題論壇活動。教師積極性較高,學習興趣較濃,效果明顯。同時組織教師參與市區組織的各項培訓。
1、北京教師培訓中心組織的各學科培訓者培訓:
2、計算機教師參加因特未來教育培訓和信息技術學科教學整合的培訓;
3、推薦教師參加英語全國骨干教師、普通話新大綱、初中政治和語文骨干教師培訓;
4、組織小學教師參加北京市小學數學、語文學科新課程課堂教學研討活動等。
5、推薦和組織政治、地理、英語、化學、物理教師參加北京教育學院組織的“綠色耕耘行動計劃”的培訓,我校教師普遍反映受益匪淺,對提高培訓者素質起了重要的作用。
通過培訓,拓展了培訓者的學科知識面,在教育教學能力和水平方面也有較大提高,為更好的開展我區教師培訓奠定良好的師資基矗
(三)教育科學研究
1、根據《教師職業道德修養》“必修課”的教學反愧優秀案例評癬學分反饋等項培訓工作,組織編寫了區骨干教師《師德案例選編》。
2、組織教師進行“教育熱點問題研究”一書學習體會的評定學分工作,并將優秀論文編輯成冊。
3、強化研究意識,開展研修活動。學科教師圍繞“繼續教育培訓內容、培訓模式探究”的主題,結合教學實際開展專題研究。本學年末,根據研究情況教師、教學管理人員撰寫論文,學校組織論文評審,評選論文等級,學校給予獎勵,并召開學年度繼續教育教學、管理論壇會,組織編寫“十五”繼續教育論文集。
4、開展繼續教育論壇活動。本學期論壇的主題是:“繼續教育培訓內容,培訓模式,管理服務觀念、手段、方法的探究”。在全校教師、教學管理人員中廣泛開展“以師資培訓為中心”,更新教育觀念、管理服務觀念的研討活動,學期末共征集教育教學及教育教學管理論文25篇,評出一、二等獎,中獎率占50%。為創造一個優質教學、優質管理、優質服務的進校形象奠定了良好的基矗
5、堅持校內外調研制度。教師深入教學第一線,開展聽課、評課、教學研究、專題研討等活動,其中本學期教師聽課共計380節,人均達到了20節。把繼續教育的教研、教學活動著眼點放在適應教師新課程需要、為基層教學服務上,深受基層中小學的歡迎。
6、發揮教學指導組作用。本學期教學指導組的任務:
組織新教師學科專業培訓的開課匯報。共有13位教師講述了本人授課的教學設計思路,會上大家暢所欲言,并就熱點問題,難點問題進行了充分的討論。與會的教師深深感到:這種開課匯報形式好,教師間相互取長補短,有利于本校教師整體素質的提高。
各教研組長組織本組教師開展教學觀摩課、研究課、公開課活動;
組織繼續教育論壇,制定教學論文評審條件,開展論文評審活動,為我校建成學習型、研究型組織出謀劃策。
三、本學期教學效果
1、培訓。
(1)本學期圓滿的完成了學歷教育、研究生課程班和繼續教育的各項培訓工作,得到基層學校、教師和聯合辦
共5頁,當前第3頁3學單位的一致好評,培訓效果好。
(2)組織了全區中、孝幼、職、成教師繼續教育總結表彰會,認定通州區中、孝幼、職、成學校校本培訓示范校12所,表彰先進個人32名。此項活動對下一階段我區繼續教育工作深入開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2、獲獎。
(1)繼續教育辦公室和我校英語教師(張淑清)組織指導了我區部分小學英語教師參加“北京市遠郊區縣小學英語教師技能展示”大賽,并獲得“最佳教學設計獎”,捧得獎杯和獎狀。
(2)學歷教育獲得“北京市師范大學2007年函授教育先進單位”獎勵。
(3)普通話水平測試獲得“北京市普通話水平測試工作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3、教育教學研究成果。
(1)繼續教育辦公室組織部分我校教師參加編寫的《骨干教師師德案例集》一書初稿審閱、編輯工作已經完成,待出版發行。
(2)學校校本培訓領導小組組織了“現代信息技術培訓”課件和繼續教育論文評獎活動,獲得一、二等獎教師的比例占參評教師總數的50%。
(3)參與北京市繼續教育校本培訓課題研究,我校承擔的子課題《校本培訓制度與管理研究》已取得中期成果——編輯出版了《校本培訓管理制度匯編》初稿,發至全市教師進修院、校。
4、教師個人獲獎、登載論文、參與教科研課題研究等
(1)劉志田撰寫的《信息技術課的實踐創新與課堂實踐》獲得通州區教育學會“創新教育與教育創新”征文一等獎。
(2)王金華撰寫的《激發思想政治課學習興趣的方法研究》獲得通州區教育學會“創新教育與教育創新”征文二等獎。
(3)明紀英撰寫的《應用討論法引導新教師進行討論式教學》一文在全國中小學計算機教育研究中心指定刊物“信息技術教育”第六期登載;并指導我區兩位新教師孫雪濤、趙云撰寫了《心路》《我的教學生活》論文,在“信息技術教育”第九期登載。
(4)張振松撰寫的《加強組織管理,切實抓好小學英語教師培訓工作》發表在《北京市中小學中等職業學校教師繼續教育信息》刊物上。
(5)政治學科郭淑琴、王金華參與了北京市高中教師《生活價值觀》課題研究,成為該課題組成員。
(6)王學一被北京教育學院聘請為北京市“義務教育新課程教學資源庫”項目專家。
(7)崔靜平獲得通州區教育系統名師稱號。
五、2007年師訓工作特點
1、層次多,任務重。2007年是“十五”繼續教育的關鍵的一年,凡是“十五”期間開展的各項培訓今年全部啟動,包括提高學歷層次的培訓、三門必修課培訓、各學科骨干教師的培訓、小學、初中、高中的新課程培訓、信息技術培訓、校本培訓等。同時參加培訓的人員多,全區7000多人都要參加不同層次的培訓,培訓任務相當繁重。
2、培訓的時間長。2007年暑假培訓自7月10日至8月22日,每天都有教師在進行培訓,時間達到了43天。平時的雙休日也安排了培訓,時間超過了“八五”、“九五”以來的任何時間的培訓。
3、培訓的機構多。北京教育大會召開以后,教師參加繼續教育受到了高度重視,與師資培訓有關的大學、學院、教研部門等紛紛參與教師的培訓,我區現在與北京師范大學、首都師范大學、北京教育學院、教師培訓學院和繼續教育學院等高校聯合辦學,充分發揮高校的資源優勢,提高我區教師的水平。
4、培訓的要求高。為了適應新課改的要求和教師本人的需求,對“十五”繼續教育的培訓內容和形式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從過去教師一人在課堂上講授逐步擴展到學員上講臺,師生互動,開展教學實踐,帶著問題進行培訓等,突出繼續教育的實效性、針對性。今年我區針對教師的需求開展了不同層次的培訓班。有高研班、研修班、新課程培訓班、骨干班、專業課專題培訓班、學歷班、研究生課程班等。聘請了大學教授、教育專家、特級教師、學科帶頭人、中小學骨干教師等,登上繼續教育講臺指導我區教師的培訓,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5、培訓難度大。一是時間已過半任務卻沒有過半,逼人緊;二是教師培訓大樓建設期間,需要的教學設備不能完全滿足,硬件條件差;在此基礎上要完成培訓任務,難度較大。但是,在區教委和各基層學校的大力支持下,在我校干部教師的共同努力下,2007年的培訓任務完成了,這使各方共同努力的結果,再此表示深深地感謝。
總之,我區2007年的教師培訓各項工作圓滿完成了。但
楊金林,中學高級教師,先后被評為全國小學優秀校長、江蘇省小學語文特級教師、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中青年科學技術帶頭人、江蘇省首批“人民教育家培養對象”、江蘇省優秀教育工作者、江蘇省教科院基礎教育研究所兼職研究員、南京師范大學課程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在語文教學、素質教育和學校管理等領域有多項獨特建樹。在國內率先開展“開放式語文教育實驗”,首創“為語言和精神同構共生而教理論”“知情行協調教育理論”,并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取得顯著成效,產生較大影響。擔任百年名校泰興市襟江小學校長多年,在學校管理中重視文化營建、價值引領和科學機制的創建,所領導的學校擁有較高文化品位和先進育人理念,“知情行協調化”的辦學特色享譽省內外。出版教育論著兩部,在省級以上學術刊物發表有影響的論文七十多篇。
我跟楊金林校長不熟悉,感覺中他很謙和,讀了他的書和文章,才感受到他思想的深刻和治學的嚴謹,以及文字的犀利與活潑。當下的語文特級教師群體是個藏龍臥虎的群體,但其中理論上有獨特創新、學術上有個人建樹的依然不多。不是沒有教育追求,不是沒有學術觀點,而是他們很難將豐富的經驗和鮮活的觀念上升為理論,更為困難的是這種理論能邏輯自洽,并且做到體系化和個性化。
楊金林顯然是特級教師中的佼佼者,他有自己的理論體系,有自己的學術個性。楊金林論語文教育的文章,有抽絲剝繭、絲絲入扣的從容,也有大匠運斤、析薪破理的氣魄。他的文章可以給人以許多的教益和借鑒,同時又能激起人們更多的聯想和思考。
語文教育是個古老的話題,也是個永恒的話題。論文論著汗牛充棟,名人名言妙語如珠,然星移斗換,歲月滄桑,語文教育大體依然故我。楊金林說“語文教育的高耗低效到了遭國人唾罵的悲哀境地”,這是一位有良知、有見地的校長的痛切之詞,也是一位著名的語文特級教師的自省之詞。語文教育如何才能有新的突破?楊金林認為“必須準確把握語文能力的本質、語文素養的生成機制”,并“在此基礎上建構與之相應的操作系統”。
語文教育頭緒紛繁,見仁見智,莫衷一是。楊金林以簡馭繁,舉綱張目,將“語文能力的本質”和“語文素養的生成機制”這兩點作為語文教育立足的基礎,這是很有內涵、很有見地的觀點。楊金林認為,新世紀的語文教育必須樹立“為語言和精神同構共生而教”的理念。我認為,楊金林這一理念很好地回答了三個問題:1.語文的本質是什么,2.語文教育的根本任務是什么,3.語文素養的生成機制是什么。這些都是本原性的問題。
語文的本質是什么?有人理解為語言文字,有人理解為語言文學,也有人理解為語言文章,分歧在于語文的“文”究竟指什么。但無論怎么說,語文姓“語”,語文的核心是語言,文字、文學、文章都是語言的表達,同是人類的精神現象和文化創造。伽達默爾認為,語言是最基礎的東西,正是作為語言的存在,人才能夠被理解。語言在本質上屬于人的生活世界,人首先不是使用語言去描述世界,而是將世界體現在語言中,在語言中蘊含人類的各種世界觀念和文化構建。
語文學習說到底是語言的學習。張志公先生認為必須明確三點:第一,語文課不能搞成一門純粹的知識課,而是以知識為先導,以實踐為主體并以實踐能力的養成為依歸的課;第二,這里說的知識系統是指實際應用語言的知識系統,而不是純粹的語言理論的知識系統;第三,這里說的實踐是把聽說讀寫融合在一起的,豐富多樣的,面向實際應用,密切結合生活、學習、工作實際的。楊金林認為,言語實踐的主體是學生,不能調動學生主體能動性的枯燥的語文訓練不能稱為言語實踐;他同時認為,言語實踐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使學生有更好的生命狀態。因此,那種機械重復的語言訓練,不是有意義的語文教學。
楊金林認為,語文教育的根本任務是促進語言與精神的同構共生。他首先對“語言”和“言語”作了區別性的界定,并特別強調這里所指的是“語言”而不是“言語”,顯見楊金林對語言學有相當的研究。首創語言與言語相區別的索緒爾,在他的《普通語言學教程》里,認為語言由作為“所指”的概念和作為“能指”的聲音形象組成。索緒爾的理論在中國有很大的影響,圍繞語言與言語的區別,引起激烈而持久的爭論。方光燾、施文燾認為,言語是言語作品的表達形式;高名凱認為,言語是語言的具體運用及成果;高天如認為,言語是使用語言的產物;張世祿認為,言語是語言的表達方式。楊金林沒有在術語迷宮里費心摸索,他以語言的工具性、公共性、全民性和相對穩定性,對應言語的個體性、情境性、多變性和動態生成性,在二者之間劃開了一條明顯的界限。
由楊金林的論述,我們可以領悟到,語言是實踐著交際功能的一種現實存在。語言的語音、詞匯、語法諸要素都有嚴格的內在規定性,并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中小學語言學習,是習得語言的規范應用,并在此基礎上盡量做到個性化表達,是謂“言語”。語言規范是客觀的,言語表達是主觀的,語言教學是要達到主客觀的一致。語文教學是語言規范性的教學,失去語言的普遍規定性而不受節制地隨意表達,就成為雜亂無章的胡言亂語。
人們往往習慣于將語言的“體”比喻為工具,把“用”比喻為使用工具的活動與技能。其實,這很不恰當。因為工具可以離開人們使用而獨立存在,語言的“體”卻不可能這樣,它必須在人們的使用中形成。楊金林沒有襲用“工具性”來界定語言,也不說工具性與人文性結合的套話,而是著眼于語言與精神在言語實踐中的聯系。楊金林認為,丟開語言搞精神陶冶,或忽視精神而抓語言訓練,都不可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語言之所以能夠成為人們的交際工具,在于它被人們反復使用,它以言語的原材料身份存在于言語之中,否則,語言則是僵死的東西,不可能具有交流思想的功能,因而不成其為語言。反之,言語之所以能存在,也在于人們使用語言這個工具,表達了思想內容,使語言伴隨其所要表達的思想內容一起表現出來,否則言語也無從存在。
語文教育必然訴諸精神。人類的精神是對人的存在的思考,是對人的價值、生存意義的關注,是對人類命運的終極關懷。按照黑格爾的觀點,表現人類精神的最高旨趣有三種文化形式,即科學、藝術和宗教。科學埋頭于此岸的現實,宗教神游于理想的彼岸,藝術則將理想“現實”化,將彼岸“此岸”化。人類精神需求的目標主要是尋真(滿足認知需要)、持善(滿足道德需要)、求美(滿足審美需要)。法國文學家雨果說:“人有了物質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談得上生活。你要了解生存與生活的不同嗎?動物生存,而人則生活?!闭Z文教育所傳遞的正是對真善美的追求,這是和人自身的生活方式、道德觀念聯系在一起的,它可以內化為一個人的認知與情感。語文教育的重要任務是幫助學生精神成長,這就是幫助學生確立人之為人的基本精神追求與價值規范、個體的獨立與尊嚴,以及人與人的平等與尊重。
從楊金林的論述中,我們可以感悟到語文的本質是語言,語言傳遞著人的精神。精神以語言為載體,語言以精神為內涵。語言失去精神則成為空殼,精神失去語言便無從依托。優秀作品都是語言藝術與思想精神的高度融合,語言藝術成就精神的完美表達,精神境界豐富語言的藝術個性。語言與精神共生。
楊金林說,語文學科應為“促進學生語言和精神同構共生而教”。所謂“同構共生”,是指既要豐富和完善學生的精神世界,又要完善和豐富學生的語言系統。聽與讀是由外及內,語言中見精神,培養學生的語言領悟能力。說與寫是由內及外,精神借語言而呈現,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語文能力的培養過程(聽說讀寫),也正是精神陶冶與語言訓練相融合的過程。
楊金林的語文教育論有現代心理學理論的堅實基礎。西方心理學中的格式塔學派和日內瓦學派,對學習過程的心理活動進行了深入的探索。格式塔心理學派認為,人與客觀事物之間雖然“質”不相同,是異質,但其結構形式可以相同,這就是“同形同構”或“異質同構”的關系。格式塔心理學反對把人的心理結構看成各種感覺元素的復合,而是把事物知覺為統一的整體。日內瓦學派的皮亞杰創立“發生認識論”學說,其理論核心就是認識結構的“建構”說,皮亞杰認為認識的發展實際上就是主客體在相互作用中的雙重建構,人的認識發展過程就是在“心”與“物”之間不斷“順應”“同化”“平衡”的循環往復之中向前推進的過程。
楊金林的語文教育論是對中國古典美學理論的傳承??v觀中國古典美學,有關“情景”“意象”“意境”“境界”說,都強調主體與客體、“心”與“物”的交融,其實質便是語言與精神的同構。楊金林對中國古典文論超越之所在,便是強調了語文教學的教育性,強調價值理想的導向性,并將語文教育對美好心靈和完善人格的塑造化為“人文氣韻”和“詩人氣質”,如梁啟超所言“一毛孔中,萬億蓮花;一彈指頃,百千浩劫;文字移人,至此而極”。
怎樣才能做到語言和精神的同構共生呢?楊金林認為,“言語實踐是語言和精神同構共生的根本途徑”,他又說“實踐是精神之根,也是言語之源”。的確,語文學習的過程是對語言及精神感悟的過程,而不是語言知識授受的過程,基于語言實踐才能有語言的新生和精神的成長。語文學科屬人文學科,狄爾泰斷言:“自然需要說明,人則必須理解?!痹谧匀豢茖W那里,人作為純粹的主體觀照外部客體。精神科學或人文科學所指向的是人自身,是那個在實證主義視野外的“生命的意義”。與自然科學不同,在精神科學中,理解的對象是已成為歷史,或將成為歷史的“文本”,文本所描述的對象及蘊含的意義,不是理解者可以直接觀照或經驗的東西,理解者必須通過語言體驗文本的創作過程,才能揭示文本的“原意”。因此,語文教育必然地表現為對話和體驗,語文教育的重要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語感。
楊金林認為,教育就是生長,高品質的言語實踐是為了讓學生有更好的生命成長。他認為語文學習的過程,是教師、學生、文本互動的過程,尤其要充分激發學生的能動性。語文教育一定要創設特定的言語情境,并體現言語的針對性和影響力,要能夠改變學生的語言與精神的狀況,就像陶行知所說:“沒有改變,就沒有教育?!毖哉Z實踐意味著在應用中學習,并體現個性和創造,正如同志所言:“讀書是學習,應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
語文教育中,語言和精神的同構共生怎樣做到既切實有效,又讓學生喜聞樂見?楊金林主張“不僅要建立必要的運行機制,而且要創設良好的心理條件”,要讓學生處于“高度醒覺和活躍的心理狀態之中”。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語文教育務必激發學生的內在需求,達到“物感心動”、意象融合、樂此不疲的審美效果,由此方能產生靈感和頓悟,產生言語和思想的創造。
兒童的世界多夢想,“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然動容,視通萬里”,心靈因此得到充分的舒展,精神獲得極大的自由。楊金林告訴我們:“有想象,有夢幻,才有追求,才有創造。”楊金林認為兒童天然地拒絕瑣碎的分析和刻板的理解,兒童的語言學習過程是心靈與文本的擁抱,是審美感悟的過程。唐人韋應物《聽嘉陵江聲》詩云,“水性自云靜,石中本無聲,如何兩相激,雷轉空山鳴”,教師的責任就在于激發學生語文學習的潛在欲望。楊金林說:“在增強學生感受、啟發學生思想和激發學生真情上下足工夫,而不要舍本逐末,緣木求魚,硬逼著學生搜腸刮肚地‘說’和‘寫’。”
顯然,楊金林的語文教育思想強調“人”在語文教育中的地位,強調兒童立場和語言本位。他注重學習過程中語言的體驗和感受,注重情感的真切投入,注重精神人格的完善與提升。這對當前語文教學中教學方法的模式化,教學目標的標準化,檢測手段的機械化是有力的針砭。
語言和精神同構共生的平臺在哪里?楊金林的回答是,必須充分拓展學生心靈的空間,空間大,語言和精神的容量就大,同構面就寬廣。楊金林主張“小教材向大教材擴散”,擴大學生的閱讀面,增加學生的閱讀量,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提高閱讀能力,并將這一教育思想課程化和操作化。楊金林主張通過擴展學生的生活空間來拓展心理空間,他認為要“有計劃地引導學生走向自然,親近自然,美化自然;走進社會,融入社會,影響社會”,他強調“要設法在語文與生活之間建立聯系,使語文學習成為學生生活中最動人的一部分”。這正是陶行知“社會即學校,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論在語文教育中的體現。中國古人也看到生活經歷對作家和作品的影響。清代納蘭性德說:“人必有好奇縋險,伐山通道之事,而后有謝詩;人必有北窗高臥,不肯折腰鄉里小兒之意,而后有陶詩;人必有流離道路,每飯不忘君之心,而后有杜詩;人必有放浪江湖,騎鯨捉月之氣,而后有李詩。”藝術家的個性體現在作品中,源自于生活的經歷。
楊金林拓展心靈空間以促進精神與語言之同構共生的理論與中國古典文論高度一致。劉勰提出“積學以儲寶,酌理以富才,研閱以窮照,馴致以懌辭”的論點,將“學”“才”“識”“力”諸因素連在一起。魏禧說:“博學于文,而知理之要,練于物務,識時之所宜?!睙捵R即是明理。嚴羽《滄浪詩話》中說:“學詩者以識為主,入門須正,立志須高。”王士禎說:“為詩須多讀書,以養其氣;多歷名山大川,以擴其眼界;宜多親名師益友,以充其識見?!倍嘧x書、多游歷、多交友才有語言與精神的充實與提高,才能促進語言和精神的同構共生。
媒介素養教育的研究始于20世紀30年代初英國、加拿大等國家。80年代后隨著官方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介入,媒介素養作為獨立課程開始納入許多國家的學校課程教育體系;90年代以來,教育思想又有新的發展,媒介素養教育的重點是培養青少年接受、處理與鑒賞傳媒信息的能力,并漸成全球規模性的教育運動,甚至為此立法。目前,在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法國和幾個北歐國家,它己被納入全國或部分地區中、小學的正規課程內,并出現了許多教學模式和教材,甚至發展為白成系統的教育體系。
一、高校媒介素養教育的現狀
我國的媒介素養教育起步較晚,畢業論文尚未引起充分和廣泛的重視,高校中只有北京、上海等少數新聞院校比較早且有計劃地開設了媒介素養教育課程,但多是以選修課形式開設的,如2004年9月,上海交通大學新聞傳播信息技術學院首開《媒介素養專業》公選課,同年10月,復旦大學媒介素養小組創建并開通了中國大陸第一個媒介素養專業網站(WWW.medialiteracy.org.cn)。近幾年,浙江、江蘇、山東等地一些高校也開始面向全校大學生開設了媒介素養教育選修課程。到目前為止,我國僅有中國傳媒火學、上海交通大學等出版了兒本有關媒介素養教育的專著和教材,如張開的《媒介素養概論》,蔡幗芬等主編的《媒介素養》,陳先元的《大眾傳媒素養論》,邱沛篁等主編的《媒介素質教育論集》等。同時一些新聞傳播期刊和網站也登山了大量的探討媒介素養教育的文章,高校碩、博研究生中也出現了有關專業論文,這都標志著媒介素養教育的理論研究水平在逐步的深入和提高??上驳氖牵?002年中國傳媒大學正式成立媒介素養教育研究中心;2004年高等教育研究所設立媒介素養教育專業碩士點;2004年10月,以“信息社會中的媒介素養教育”為主題的首屆中國媒介素養教育國際研討會在北京中國傳媒人學召開;2006年6月,復旦大學媒介素質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另外還有大量相關媒介素養教育方面的個案研究出現,如調查發現,上?;饘W生對媒介的表征和建構能力缺乏足夠的判斷和警惕,獲取利用信息還不夠積極主動,參與媒介互動和媒介內容制作的人數比例較低等方面存在著媒介素養的缺陷等。
總之,社會各界對媒介素養教育的重視促進了媒介素養教育各種問題的深入研究和發展。
二、高校媒介素養教育的現實性與必要性
1.媒介素養教育的現實性
最初,以李維斯為首的英國學者是出于對大眾傳媒文化的強烈批評,才開始倡導媒介素養教育的。直至上世紀90年代,由于大眾媒體已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歐美國家更把媒介素養教育作為信息時代對人才能力的基本要求,必備的基本素質,并把媒介素養教育作為青少年的通識教育,作為一種綜合能力的培養訓練,而今,全球化的媒介素養教育已經成為一種現實。在我國,大學生對網絡、手機短信、校園DV等新媒體的接觸與使用率越來越高??梢哉f,大學生這個龐大的消費群體也是新興媒體的主要接觸和使用者。然而,在他們的世界觀和人生觀還未完全定型的時期,可能會受到媒體的某些誤導,甚至是誘導和某些不良暗示,可能會影響到其價值、行為判斷的偏頗。2003年3月哈爾濱某大學生創作并演唱的FLASH作品《大學自習室》在高校中幾乎有口皆碑,但其中展示的某些大學生形象卻令人擔憂;2005年4月四川成都某學院的4l位在校男女學生露天,上演了一幕名為《41》的行為藝術:以身體組成電子郵件符號“”,此行為藝術在社會各界也是褒貶不一現代社會開放程度越來越高,人的發展也越來越個性化,這些在當代大學生身上的體現尤為明顯,但是如果不加以正確的認識、分析和判斷等系列媒介認知教育,可能會對其媒介素養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影響。
2.媒介素養教育的必要性與可能性
2006年l0月,一組以中國人民大學為背景的女生“露腿學士照”在網絡上引起巨大爭議,中國人民大學方面則表示,大學生的自由開放思想不應該受限制;2006年10月中國戲曲學院大四女生,自稱為自居易后代,被網友稱之為“國學辣妹”,其針對孔子的大膽言行在網上引發熱情“辣評”一片。在大眾傳播事業飛速發展的今天,高校的大學生的注意力從諸如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等傳統的火眾媒體逐漸轉向手機短信、網絡、DV 等新興媒體。然而,從諸多的傳媒事件中我們感覺到當代大學生媒介素養能力的缺失,特別是對媒介素養教育有著重要影響的傳媒認知能力的教育需要進一步加強?;ヂ摼W的開放性吸引了整個青年群體,而大學生又是這個群體的主力軍,他們可以利用手機、視頻、QQ空間、博客等傳播著自己的個性人生,但是如果沒有正確的媒介觀念與媒介素養,可能會對社會起著負面影響,對青年群體的社會認知和媒介認知起著消極作用。同時,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與高校傳媒教育研究理論的提升,也為媒介素養教育的實現提供了可能,關于媒介素養教育的專著、論文和專題討論也越來越多,媒介素養教育在理論和實踐上均不再是紙上談兵。大學生群體容易為新的技術、新的潮流所吸引,對于互聯網上新鮮的東西有著無限的好奇和求知探索,而目前我國高校傳媒教育課程體系如新聞學、傳播學、電影學、廣告學等學科體系均已成熟,加上社會學、教育學、倫理學等學科課程的支撐,它們能為善于探索求知的學生群體提供媒介素養教育的堅實專業知識基礎。
三、媒介素養教育的實現途徑
正確認識媒介素養教育的歷史與發展概況,碩士論文有助于我們在學校甚至是在社會各個層次開展媒介素養教育。媒介素養教育的實現有多種途徑與方法,作為高校,媒介素養教育的實現關鍵問題還是在于以下三點:
1.媒介素養教育課程體系的確立
媒介素養教育的核心是理論教育課程體系的確立,必須有一套成熟的媒介素養教育理論體系。目前諸如《媒介素養概論》、《媒介素養》等專門教材已經出現,加上傳媒教育課程列:廣播電視學、新聞學、傳播學、電影學等學科體系的諸多課程,已基本可形成獨立的媒介素養教育課程體系,專業教材、專業論文和專業教學、研究人員的出現使該課程體系的開設成為可能。各個高校可以開設《媒介素養概論》、《媒介文化》等必修課程,同時輔以《媒介倫理學》、《媒介認知與文化》、《人眾傳媒與社會》、《理解媒介》等選修課程和公共選修課程,給大學生提供全面的媒介教育,豐富利發展他們對傳媒的認知與了解,從學習、認識傳媒中發展其媒介素養,從而達到提高個人素養的目的。
2.學生參與傳媒實踐能力的提高
日新月異的互聯網世界對于大學生是具有強大誘惑力的,在媒介素養教育理論課程的基礎
上,要注重大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更多地給大學生創造參加傳媒實踐的機會。他們每天都在網上體驗著信息時代的傳播樂趣,但也因為意識上的薄弱和缺乏把理論知識用于實際的能力。他們可能沉迷于傳奇、魔獸等游戲的虛擬世界,他們可能熱衷于FLASH、DV的制作來展現自己多姿多彩的學生生活,他們可能醉心于論壇(BBS)、QQ空間、博客的制作與維護,但是“銅須門”事件、“國學辣妹”甚至是更多的網上“憤青”“網絡暴民”卻使我們認識到當代大學生媒介素養的缺失,因此,必須要用正確的媒介素養教育來教育大學生,培養他們的認知能力、動手能力,在理論和實踐結合的基礎上有更多的自我約束,有更多的責任意識,不至于自己的個人行為對學校、社會有負面作,也不使自己受現代媒介技術發展消極作川的影響,從而達到正確的認識媒介、理解媒介、運用媒介,提高傳媒實踐能力為自己認識社會、發展個人綜合能力服務。
3.媒介素養評估標準(體系)的確立
【關鍵詞】專業學位研究生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9682(2010)04-0041-03
從1991年設立第一個專業學位――工商管理碩士以來,我國的專業學位教育已經走過了近20年的發展歷程,成為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我國碩士研究生培養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學術學位研究生規模過大,而專業學位研究生僅占碩士學位研究生的10%左右。為了更好地適應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對高層次、多類型應用人才的需要,教育部決定從2009年開始擴大招收以應屆本科生為主的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其目的是調整碩士研究生的結構,逐漸將碩士研究生教育從以培養學術型人才為主向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轉變。如何達到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目標,從而更好地實現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是我們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一、我國專業學位的發展歷史和現狀
專業學位與學術學位是屬于同一層次的不同類型學位分類。專業學位(Professional degree)是相對于學術學位(Academic degree)而言的學位類型,其培養目標是掌握某一專業(職業)領域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寬廣的專業知識,具有較強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能夠承擔專業技術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職業素養的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1]
我國在1980年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之初,由于高等學校教師和科研人員極度缺乏,加快培養高校教師和科研人員成為當時設立學位制度和研究生培養的主要目標,因此在授予學位時基本是學術型導向的。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對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1986年,原國家教育委員會下發《關于改進和加強研究生工作的通知》,指出研究生的培養規格單一,對實際能力的培養重視不夠,要根據國家對不同崗位高層次人才的不同需要,培養不同規格的研究生;既要注意培養大學教師和科研人員,也要注意培養應用型的高層次人才。1988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八次會議專門討論設立專業學位問題,這種學位其中一部分實際上是具有職業學位的性質,與一般的學術性學位在培養目標、課程設置、論文要求和培養方式上都有所不同。專業學位的最大特點是獲得這種學位的人,主要不是從事學術研究的,而是帶有明顯的職業目標,如醫生、工程師、企業家等。會議建議在考慮試點的基礎上,對我國是否需要建立職業學位問題進行研究。[2]1990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九次會議指出將“職業學位”的提法修正為“專業學位”更符合我國國情,同時對專業學位進行了重新定位。專業學位是為培養在專業和專門技術上受到正規的、高水平訓練的,在專門技術上做出成果的高層次人才,所授學位的標準應反映該專業領域的特點和對高層次人才在專門技術工作能力和學術上的要求。[3]
經過近20年的努力和建設,專業學位教育發展迅速。目前,我國已基本形成了以碩士學位為主,博士、碩士、學士三個學位層次并舉的專業學位體系。目前我國設置了19種專業學位,即法律、社會工作、教育、體育、漢語國際教育、翻譯、藝術、風景園林、工程、建筑學、農業推廣、獸醫、臨床醫學、口腔醫學、公共衛生、會計、工商管理、公共管理、軍事等??梢哉f,我國已經初步建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專業學位教育制度。[4]
我國的專業學位教育雖然取得了很多成就,但是與學術學位相比專業學位教育起步還是較晚,由于招生是面向在職人員且要有一定的職業背景,導致專業學位的受教育面非常窄,因此人們對專業學位的認知度十分有限,受教育的人數遠遠不能滿足社會的需要。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知識經濟的來臨,社會各行各業的從業標準和知識、技術含量日益提高,對于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的需求在質和量上都提出了迫切的、更高的要求。[5]從研究生的就業層次也可以看出,以往與研究生相適應的教學、科研崗位已日趨飽和,而其他一些非教學科研單位尤其是中小企業卻有較大的就業空間。我們以往培養的學術型研究生具有較強的理論分析能力和扎實的專業知識,但畢業以后往往不能適應實際工作的需要,這是因為在研究生的培養過程中對職業素質和能力的培養重視不夠,因此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必須適應這種需要,將提升職業能力納入研究生培養體系,這也就是教育部決定調整和優化碩士研究生的類型結構,加大專業學位研究生比例的初衷所在。
二、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與學術學位的比較分析
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是為了增強研究生服務于國家和社會發展的能力,促進人才培養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應運而生的新生事物。由于全日制專業學位與學術學位的培養規格各有側重,在培養目標上有明顯差異,因此它與學術學位在培養模式上有很多的不同。
1.生源對象與招生考試
全日制專業學位與學術學位研究生的生源對象相同。入學考試參加“全國碩士研究生統一入學考試”(統考),復試分數線由國家根據學科門類和專業學位類別分別劃定。同時復試工作將按照“分類復試,分別進行,各有側重”的要求進行。學術學位主要著重于考察學生是否掌握基礎的理論知識和系統的專業知識,是否具有從事科學研究或獨立擔負技術工作的能力;而全日制專業學位更側重于對專業知識的應用、專業能力傾向以及對學生科研動手能力和實踐經驗等方面的考察。
2.培養方式
過去專業學位多是在職培養,學生主要是利用業余時間學習。有的是學校組織短期的培訓班,學生在學校集中一段時間進行學習;或者學校在校外教學點組織學生學習。但是全日制專業學位與學術學位一樣都采取的是學生在校全日制學習的培養方式,由學校集中進行管理。不同的是學術學位的學制是三年,全日制專業學位的學制是兩年。學術學位側重于傳授系統和完整的學科知識,以培養科研人員和學科專家為目的,學生主要是在導師的指導下在校內進行理論研究。全日制專業學位的培養是以應用為目的,所以更注重學生實際經驗的積累,要有不少于半年的實踐教學時間。學生的課程學習在校內完成,實習、實踐可以在現場或實習單位完成。
3.課程設置
全日制專業學位與學術學位的培養目標不同,因此與學術學位相比在課程設置上的側重點是不同的。學術學位的課程設置是以學科知識的傳承和發展為主要目的,因此要以學科知識體系為框架進行構建,要包含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以及選修課這樣系統和完整的學科知識。[6]全日制專業學位的課程設置則以實際應用為導向,因此更注重理論性與應用性課程的有機結合。課程設置可以按照職業需求自成體系,同時在授課過程中還要不斷加入該專業的最新科學技術成果和先進經驗,從而使課程體系更加具有靈活性。
4.指導教師
全日制專業學位與學術學位在導師隊伍的組建和導師指導方式上是有差異的。學術學位是根據學科分類的不同,由該學科的導師獨立指導自己所帶的研究生,學生的研究方向與導師相同,主要從事該學科的理論研究,導師負責學生的整個教學過程。全日制專業學位則采用的是“雙導師制”,以校內導師指導為主,校外導師參與的方式共同進行學生的培養工作,以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及就業創業能力為最終目標。[7]
5.學位論文
學位論文是研究生獲得學位的重要依據。學術學位論文一般有統一的規范,論文要有創造性的科研成果,要有較高的理論價值。全日制專業學位的學位論文不要求學術性和理論的創造性,選題一般來源于應用課題或現實問題,有明確的應用背景。論文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可采用調研報告、可行性報告、規劃設計、產品開發等形式,主要體現研究生綜合運用科學理論、方法和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6.文憑發放
全日制專業學位與學術學位的學生一樣,只要能夠達到培養單位的要求,就可以同時取得學位證書和畢業證書。學術學位是按照學科分類中的二級學科頒發學術學位證書,而全日制專業學位是根據我國設置的19種專業學位頒發專業學位證書。
三、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思考
西安理工大學是中央與地方共建高校,是我國首批獲得博士、碩士、學士學位授予權的高校之一。學校長期服務于國家和地方經濟建設,特別是為國家裝備制造業、水利水電行業培養了大批具有創新精神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從2009年開始,學校開始招收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覆蓋7個二級學科。結合學校的辦學特色及人才培養目標,我們從2009年初開始對我校的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定位、培養模式進行了多層次的研討和深入的思考,并形成了一些具有建設性的意見。
1.轉變辦學理念
專業學位教育是我國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和總結出來的,適合我國國情和實際的人才培養形式,它彌補了學術學位研究生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方面的欠缺。但由于人們對專業學位的認知度還不夠,專業學位培養的研究生的數量和質量還遠遠不能滿足經濟發展對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需要。研究生招生和培養單位應該抓住這次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的契機,對碩士層次研究生的培養目標進行必要的、合理的重新定位,擴大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比例和規模。把全日制專業學位的發展作為學校一個非常重要的工作來抓,力爭建設自己有特色的專業學位品牌。
2.選拔優秀生源
生源質量是全日制專業學位教育的基礎和前提。與招收在職攻讀人員相比,全日制專業學位的招生對象不再受職業背景的限制,除工商管理碩士、公共管理碩士、公共衛生碩士、藝術碩士以及工程碩士的項目管理和軟件工程、體育碩士的競賽組織、教育碩士的教育管理等管理類專業和少數不適宜應屆本科生就讀的專業外,凡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審批設置的專業學位均可招收。對進入復試分數線的考生,招生院校要根據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目標著重考察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增加實際能力的測試比重,從而選拔出具有發展潛力的生源。
3.改革培養方式
全日制專業學位培養的應該是理論與實踐并重的應用型人才。這類人才一方面要具備扎實的理論功底,另一方面要具備一定的實踐能力。為了保證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質量,研究生培養單位應深入研究和準確把握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教育規律,創新培養理念,改革培養模式;要以課程學習和專業實踐為主要內容構建新的培養方案。課程的設置要在學生已有的基礎背景上,既要考慮學科知識的系統性,又要考慮相關領域的實際需求,以綜合素養和應用知識與能力的提高為核心;要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將課堂講授同模擬、研討、案例、實踐等形式結合起來,課程學習與實踐內容要緊密銜接;要加強校外實習基地的開拓和建設,使學生能夠得到更多的實踐機會,從而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要正確把握全日制專業學位論文的規格和標準,使之能夠充分體現專業學位的培養目標,論文選題應來源于應用課題或現實問題,使學生的學位論文能夠在較深厚的理論基礎上,實現一定的創新和具有實際應用價值。
4.建立雙導師制
具有較高理論水平和豐富實踐經驗的師資隊伍是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關鍵。培養單位要建立健全校內外雙導師制,以校內導師指導為主,校外導師參與實踐過程、項目研究、課程與論文等多個環節的指導工作。校內導師一般偏重理論研究,缺乏實踐經驗;而校外導師雖然實踐經驗豐富,但缺乏學術造詣,雙導師制彌補了對方的不足。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對導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導師的任職資格更要進行嚴格的遴選。要選拔校內具有較高學術水平的教師擔任主導師,另外要吸收不同學科領域的專家、學者或具有豐富從業經驗的人員擔任副導師,這樣才能保證學生在繼承本專業的知識和理論的基礎上,通過不斷進行的實踐活動去貫徹理論,從而達到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結合。
5.注重實踐環節
專業實踐是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一個重要環節。專業實踐的目的是為了增加學生的實際工作經驗,縮短對就業適應的期限。教育部規定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實踐教學時間原則上不少于一年,就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以及就業創業的能力。因此實踐基地的選擇和建設工作十分重要,它是實踐教學目標能否達成的關鍵。要根據學校專業學位的發展戰略來選擇實踐基地,考察其教學環境、教學設施等條件是否具備,同時要注重吸納和使用社會資源來聯合建設。要加強學校和實踐基地之間的聯系,完善管理機制。為了確保實踐教學的質量,要對學生實踐實行全過程的管理、服務和質量評價。
四、結 語
我國的全日制專業學位教育才剛剛起步,各項工作還正在探索和進行中,因此要在專業學位教育已經取得的經驗基礎上,不斷深化全日制專業學位的教學改革。通過優化培養過程,創新培養方式和教學方法,為我國高層次創新型應用人才的培養探索新的培養模式。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關于做好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工作的若干意見.教研[2009]1號
2 黃寶印.我國專業學位教育發展的回顧與思考(上).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7(6)
3 黃寶印.我國專業學位教育發展的回顧與思考(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7(7)
4 王 瑩、朱方長.我國專業學位與學術學位研究生教育模式的比較分析.當代教育論壇,2009(2)
5 宋 丹、王國紅、鄒積巖.專業學位教育若干問題探討.航海教育研究,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