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公共管理的職能

公共管理的職能精品(七篇)

時間:2023-07-21 16:49:4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公共管理的職能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公共管理的職能

篇(1)

關鍵詞:公共管理;經濟政策;政府職能;作用

前言

其實,公共管理是政府的職能之一,其發展的狀態一直受到政府方面的影響,也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熱切關注。公共管理之所以擁有比較廣闊的發展空間,其主要原因在于政府部門對其所制定的經濟政策。我國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后,公共管理已經遭受到了很大的壓力。政府為了實現對公共管理的調整和完善,開始不斷轉變經濟政策,以便于適應經濟的發展。如今,很多學者都在對公共管理進行理論上的探討和爭論,并就政府所制定的經濟政策進行分析。

一、公共管理概述

一直以來,公共管理的概念都會與公共事務等內容一起被提及。談到公共管理,人們對其的看法各不相同。有人認為,公共管理主要是為了展示其公共性以及政治性;也有人認為公共管理比較注重管理,是一種管理行為;還有人覺得在公共管理的過程中應該突出管理的以及機構所存在的規章制度。公共管理的歷史發展歷程比較復雜,其所蘊含的理論依據也比較多樣化。通常,人們會將公共管理的發展與政治的發展聯系在一起。從1887年開始,公共管理這一概念就已經和政治聯系在一起,直到1980年,人們已經將公共管理與政治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具體的劃分。國外對于公共管理的理解以及認同比較復雜,但總體來說,人們認為公共管理的焦點應該體現在政府方面對于公共事務的管理。而政府按照國家的意愿所制定的公共管理政策則使公共管理擁有了不同的管理目標和管理手段。我國認為公共管理屬于行政管理的一部分,盡管與行政管理有所差異,但其依然能夠與行政管理并行存在。可見,無論是國外學者還是國內的研究人員都認為公共管理的主體不僅僅是政府,還包含了其他的非政府組織。而公共管理保障了提供公共產品的質量以及處理公共事務的效率。當然,公共管理的這一部分是與政府方面所制定的經濟政策相聯系的。在管理對象方面,公共管理所包含的對象比較寬泛,其管理了政府以及其他的公共組織的內部行為和公共實踐。

二、公共管理的作用

公共管理對于社會發展非常重要,其在很多的方面都產生了重要的作用。在社會服務方面,公共管理本身就是為社會群體提供服務,而其在社會服務的過程中將收集最為全面的公共信息材料。公共管理部門利用自身的權益來調查社會環境,并對社會信息進行收集、整理以及分析,通過對信息資料的整理來預測出社會環境的變化,進而評估出社會環境中所存在的風險。正是通過對信息的收集,公共管理才能夠為我國的政治、經濟甚至是軍事提供信息。從管理的方面考慮,我國的公共管理部門所執行的管理職能是與普通的企業管理不同。企業管理中所存在的管理模式以及管理技巧都不能盲目的用在公共管理當中。公共管理是在政府的引導之下對政府的內部管理進行監察,從中找出政府內部管理所存在的弊端,并督促政府對所存在的管理問題進行改善。公共管理的存在不僅提升了政府的工作效率,也抑制了政府內部官僚的腐敗現象。從管理效率的角度考慮,公共管理不僅僅注重管理的效率,還在管理的過程中為職工提供比較公平的工作環境。普通的企業管理是為了通過對管理目標的制定以及對管理制度的實施來提高員工的工作效率,如此,企業就能夠在該種情況下獲得更多的利益。而公共管理則是注重協調。其不僅協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還協調資源與資源之間的聯系。通過對資源的優化配置來達到效率的提升,并以此來提升社會效益。

三、公共管理的經濟政策分析

政府部門為了實現公共管理的作用和職能,已經在公共管理的基礎之上制定了相應的經濟政策,以此來擴大公共管理的范圍,完善社會經濟的發展。首先,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公共管理的職能需要進行重新的界定。政府部門為了給公共管理產品以及服務提供更加優質的環境,不斷的利用市場經濟對公共管理進行調節,以此來保護公共產品,避免公共產品以及公共管理為社會群眾所提供的公共服務遭遇社會沖突。政府所制定的經濟政策還確保了市場經濟環境的穩定,降低公共管理將會遭遇的風險,為公共管理消除外部環境中所帶來的壓力,以便與公共管理內部資源的更加優化配置。其次,政府方面還轉變了自身的職能,確保自身的職能更加市場化,以便于調節市場機制來為公共管理提供有效的供給。很多經濟欠發達地區在公共管理方面存在很多的限制,其所擁有的人才以及資金都無法達到為社會群體提供高效的公共服務的目的。政府方面開放經濟政策,積極為公共管理提供財政方面的支持,并調節市場機制,為公共產品提供補貼,促使公共管理的行為不再受阻。最后,政府督促工商部門協調轉變市場外部環境。公共管理擁有更加完善的組織結構,并制定了高效率的管理機構,從而提高了自身的管理水平。

四、結論

總而言之,公共管理將在政府所制定的經濟政策引導下獲得更多的發展空間。公共管理對于社會管理非常重要,也對政府的內部管理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在政府提供的經濟政策支持下,公共管理在市場中為社會群體所提供的公共產品以及公共服務都將擁有更加穩定的發展環境。在政府的宏觀調控當中,公共管理將樹立起完善的核算意識和服務意識,從而減少自身的管理成本,收獲更多的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鄭新業,王晗,趙益卓.“省直管縣”能促進經濟增長嗎?——雙重差分方法[J].管理世界,2011,10(08):34-44-65.

[2]熊愛宗.公共債務管理:金融危機的挑戰與未來改革方向[J].國際金融研究,2015,10(08):44-52.

[3]葉林.找回政府:“后新公共管理”視閾下的區域治理探索[J].學術研究,2012,07(05):64-69.

篇(2)

區域公共管理研究作為公共管理學科的一部分,是在經濟全球化刺激下興起的。文章先對區域公共管理研究的起源進行闡述,分析了區域競爭和區域主義對公共管理研究發展中的作用。并對區域公共管理研究的現狀進行了分析,最后又闡述了我國區域公共管理中的問題和解決措施。

關鍵詞:

區域公共管理;起源;發展

一、區域公共管理研究的起源

作為公共管理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區域公共管理研究是在公共管理學科研究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除此之外,區域公共管理研究的起源也有著社會發展和時代進步的特有原因。

1.經濟全球化的刺激。

區域公共管理研究的起源,離不開經濟全球化下區域主義和區域競爭的興起。區域主義又稱地區主義,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新興的一種理論,它強調的是鞏固國家與周邊地區的利益及外交。區域主義和區域競爭曾在一段時間內沉寂,但是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國際分工不斷深化,各個區域之間相互依存的關系不斷加深,各個區域之間也存在更加激烈的競爭,這些都為區域主義和區域競爭的重新崛起提供了條件。經濟全球化加速了區域化的競爭同時,也顯示了地區競爭的重要性,這些都為區域公共管理的衍生奠定了基礎。要實現區域經濟的良好發展,為區域競爭創造優勢條件,離不開政府職能的管理,這些超脫于傳統意義上的競爭為區域公共管理的發展提供了宏觀視角層面的探討和分析[1]。除此之外,區域政區間的競爭加劇也推動了區域公共管理的出現。無論是國家間的政府還是區域間的地方政府,都存在著政區間的競爭,主要是圍繞制度政策和公共資源的競爭。在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下,區域間的政府已經不再是過去封閉經濟條件下的政府,而是既有平行競爭壓力和單獨地方利益的政府,是一種開放式的政府。這也就更加劇了區域政府間的經濟競爭,而政府要想在競爭中獲取最大的經濟利益和資源,就需要統籌發展采取區域公共管理的措施,這些因素都加快了區域公共管理的研究進程。

2.區域公共問題的興起。

伴隨著國際經濟的飛速發展,尤其是在信息化和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下,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為世界經濟格局帶來了全新的發展態勢[2]。與此同時,相應的國際社會事務也變得復雜起來,區域公共問題也日益突出。比如在跨行政區域的環保問題方面,以及地區流行病防疫方面,還有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都需要對區域政府間的合作進行完善。而且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下,如何協調市場同政府之間的關系也是需要區域公共管理來完成的。

二、區域公共管理研究的現狀

1.區域公共管理研究的內容。

對區域公共管理的研究,主要是對區域公共管理的理論研究,區域政府之間的競爭和區域公共服務制度的研究,除此之外還要研究區域公共管理中的典型個案。對區域公共管理的基礎理論進行研究,主要包括了主體客體和管理的方式等內容。在經濟全球化的形勢下要依照現代公共管理的新理念,對區域公共管理主體的多元發展作出全新的認識[3]。區域公共管理的主體除了政府外,還將包括非政府的公共組織,以及學校和其他社會經濟組織等。而區域公共管理的客體也將針對區域公共問題的屬性和劃分。在區域公共管理的方式和機制方面,則必須要在開放是政府的模式下采用合作和多樣化的管理方式。研究區域政府間的競爭力,需要充分借鑒發達國家的政府間競爭的理論和經驗,重點對區域間地方政府的競爭力進行研究,還要重點規范政府競爭中的各種行為,以不斷適應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激烈區域化競爭。區域公共服務制度和產品是緊密相聯的,對研究區域公共管理有著重要的意義。它決定了區域公共問題的多樣性和不同特質,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實施。對于區域公共管理中的個例研究,就是要充分尊重不同區域的發展情況,選取某一地區作為典型,進行追蹤研究后做出展示,為其他區域公共管理的發展提供模型和經驗。

2.區域公共管理研究的意義。

區域公共管理的研究對公共學科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推動了區域科學研究的創新和現代公共管理學科的發展。首先是在研究手法上的創新,區域公共管理的研究是在經濟學政治學和社會學法學等綜合學科基礎上,對區域科學和公共管理學知識的交叉運用,是一種原創性的理論同實證相機和的研究方法[4]。其次是在研究內容上的創新,區域公共管理的研究內容已經超出了原有的框架,是對區域公共問題的更深層次的探索,是對公共管理內容的補充和創新,在一定程度上拓寬了傳統的行政學研究范圍,有著重要的理論創新意義。

三、我國區域公共管理發展中的問題和解決措施

1.發展的不平衡問題。

雖然我國有著廣袤的地域和眾多的人口,但是自然環境和人口資源都是不平衡分布的,因此也就造成了各個地區之間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也正是由于這種經濟上的發展差異,給區域公共管理帶來了不平衡的問題。眾所周知,由于資源分布以及改革開放等原因,東部沿海地區和中部地區無論在地理環境和經濟發展方面都是要優于西部地區的。因此不管是從公共管理的環境方面還是公共管理的模式來講,各地區在公共管理領域都是存在很多不同的。區域公共管理這種不平衡的問題,也是地區經濟不平衡發展的必然產物。要改善在區域公共管理中出現的不平衡問題,需要對西部地區的公共管理模式進行合理科學的探索。由于東部沿海地區和中部地區的經濟比較發達,市場競爭壓力也比較大,地方政府對區域公共管理的重視程度也比較高,因此在公共管理行為方面有著規范的制度。相比較而言,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比較落后,因此無論是在經濟米發展模式還是管理模式上,他們都是在模仿和照搬中東部地區的經驗方式,并沒有從自身實際情況出發制定科學合理的管理制度。再加上由于西部地區的少數民族分布比較多,在進行公共管理時還要充分考慮到少數民族的文化因素,因此受到的環境制約更多。

2.不穩定因素的存在。

區域公共管理使政府的社會管理職能、市場經濟職能、文化職能、公共服務職能等較之傳統公共管理都發生了廣泛變化[5]。區域公共管理的發展基礎是區域的公眾行政,因此在區域管理中包含著多個管理主體。因此在進行公共管理時,政府就不再是唯一的執行主體了,要向市場和第三部門做出權力讓渡。隨之而來的就是在讓渡過程中,政府是否自愿以及市場和第三部門是否具有較高的事務處理能力等方面的不穩定因素。這也就為我國區域管理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問題,如何實現對各方面職能和利益的調節是刻不容緩的。除此之外,區域公共管理的發展也將會增加各地區政府之間的競爭。而我國現在還缺乏相應的政策和制度,很多職能部門的建立還不完善,無法對公共區域管理中各地區實現有效的約束。因此在區域間發生資源和利益的爭奪時,就會影響到區域間合作的發展,這些都是區域公共管理發展中的不穩定因素。要減少在區域公共管理中出現的不穩定因素,需要對區域公共管理的相關制度進行完善。要正確指引政府在轉換職能時的權力讓渡,要對各方面的利益進行協調和維護,最大程度的維持區域公共管理的穩定發展。此外還要建立相應的監督機制,對各地區在區域公共管理中的競爭予以監督和管理,杜絕不穩定的因素滋長。要加快我國區域公共管理的發展,就需要解決經濟環境和發展環境帶來的差異,要通過協調區域發展和建立有效的區域管理機制,為我國區域發展提供更好的發展空間。除此之外還要加強同國際間的區域合作,適應在經濟全球化下的經濟發展潮流,維護國家的經濟利益和創造更好的經濟發展前景。

作者:張群輝 單位:華僑大學

參考文獻:

[1]劉鋒.新時期區域公共管理創新[J].中國行政管理.2012

篇(3)

我國的公共管理,是隨著改革開放而產生的社會實踐,伴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而取得進展。公共管理的發展主要體現在行政管理的改革,使政府的職能取得了很大的轉變,政府對社會事務的管理方法不斷變化,在對公共事業進行管理的過程中,增加了非政府組織的重要作用。在學位教育和學科教育之中,公共管理受到人們的使用和認識,本學科也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但是在對公共管理理論進行研究的過程中,存在著很多差異。公共管理指的是隨著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政府在協調社會發展的過程中,發揮的作用和使用的管理手段也不斷發生著變化,因此,需要盡快建立一套完善的、科學的、規范的、協調的、高效的管理體系,重視對公共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同時,因為政府職能的不斷轉變,很多以往由政府負責的管理工作已經開始授權給非政府組織負責,相關的人才越來越受到組織的歡迎,為了適應這種發展的需求,在相關部門的領導和組織之下,招生工作妥善、快速的進行。公共管理從學校到政府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體系,有著廣泛的發展前景。公共管理具有社會性的特征,是市場經濟體制的產物,明確了管理的目標、范圍、模式、對象和主體,最終有效地對實踐進行指導。公共管理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和我國的國情相結合。除了對政府事務進行管理之外,還應該對社會事務進行管理。具體來說,公共管理的對象是社會事務、政府事務和國家事務,具有廣泛的適應性和公益性。公共管理的主體具有多元性的特征,主要有慈善機構、志愿者、居民組織、中介機構和私人機構等。公共管理的對象比行政管理更加廣泛,具有更具體的事務性特征,應該對私人部門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方式進行借鑒,在公共管理中引入市場競爭機制,使行政效率得到提高。不斷對公共管理的內涵進行延伸,增加公民參與到公共事務之中的機會,對公共責任和公共權力進行分化,實現民主監督和民主管理,使用公民權利對公共權力進行牽制。社會利益是公共管理的價值取向,在研究的過程中應該堅持多元化的價值取向,包含社會取向、企業管理取向和公共政策取向等。總之,在我國公共管理快速發展的新時代,從學術上和理論上對公共管理的定義和概念進行了討論,最終對相關的內容達成共識,使實踐和理論共同發展,明確公共管理在經濟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二、公共管理理論和行政管理之間的關系

公共管理和行政管理之間的關系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公共管理的目標、方式、范圍和主體都和行政管理有很多相似點,在分析行政管理和公共管理之間關系的時候,應該重視相關理論的主要內容和產生背景。公共管理是一個獨立的學科和領域,該理論在產生的過程中的主要內容是對政府管理進行研究,也是公共行政學。在相關理論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公共管理發生了重要的轉換,具體來說,從以往的公共行政向公共政策分析轉變,再向公共管理轉變,在公共管理中,重視效益、效率和經濟。這種新的公共管理理論的產生,主要有以下幾種原因。第一,由于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產生了嚴重的經濟危機,政府財政困難,使管理危機和信任危機等社會危機十分嚴重,因此,政府辦事效率很低,使社會問題嚴重,導致了國家的經濟水平和生活水平不斷下降。第二,受到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影響,很多國家都面臨著壓力和挑戰,因此,政府應該更有效地控制和引導國民經濟進行運轉,提高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力,提高經濟的發展水平。第三,由于信息革命的不斷發展,政府不斷向透明、高效和靈活的性質轉變,政府為了和社會特點相適應,建設了與自身經濟發展相適應的管理模式。第四,隨著傳媒水平的提高,公眾對政府的需求不斷增多,因此,政府產生了巨大的改革壓力。在對新公共管理進行實踐的過程中,應該轉變傳統的公共行政學學科結構、探究方式、探究主體和探究范圍,成為政府管理的主流和趨勢。一是政府的主要職能不是執行政策而是制定政策,政府應該將市場和顧客作為服務的導向。政府在管理的過程中應該使用分權和授權的方式,政府在管理的過程中應該借鑒私營部門的經驗和手段,應該轉變傳統的對公共服務和公共物品的控制,在管理的過程中引入市場機制。二是政府應該重視提供服務的質量、效果和效率,對相關的行政規則進行靈活的執行,對控制的目標有明確的認識,要提高政府在工作過程中的預見性,提高成本意識,增強工作人員的政治意識和責任感。總之,西方國家對公共管理的改革體現了社會的新需求,也是社會科技、經濟和政治不斷發展的產物,雖然在實踐和理論中都面臨著很多的困難,但是為社會的經濟發展提供了積極的作用。公共管理的改革主要集中在方式、對象和主體上的改革,轉變公共管理的主體,重視公共管理和行政管理之間的關系。行政管理源于美國,主要的研究內容是政府管理。行政學主要有三個發展階段,即產生階段、發展階段和科學化階段,在每一個發展階段之中都有其獨特的方式方法、內容和特征。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行政管理的主體也不斷增多,管理手段、管理對象和管理內容也不斷發展。從公共管理和行政管理的本質來看,公共管理隨著社會實踐的產生而產生,是科學化的公共管理活動。我國從上個世紀末期開始,中介組織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公共管理主體、管理的方式和對象也不斷發展,因此,我國不斷加速行政管理的變革,使政府職能進行轉變,探索出與我國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行政管理模式。隨著公共管理水平的不斷提高,為行政管理的發展目標和發展趨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認識公共管理對行政管理借鑒意義的過程中,應該堅持兩個原則。第一,認識到事物的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結合。第二,社會的生產力水平應該和我國的具體國情相適應,不能照搬照抄西方國家的相關理念,在認識問題的過程中,應該同我國的國情相結合,應該結合社會的實際情況,對社會環境進行考慮,建立完善的公共管理學科體系,充分反映出我國的社會特色。在學科設置的過程中,應該設計公共管理為一級學科,其下設的幾個學科中包含行政管理。公共管理是我國目前行政管理的新發展趨勢。在管理的內涵上,方式、手段、范圍、內容、對象和主體都是行政管理的進一步發展、更新、擴展和延伸。公共管理的重要內容是政府管理,行政管理作為公共管理的二級學科在管理的方法、方式和范圍上的改變,并不是政府職能的喪失,眾多非政府組織的活動,也需要在政府的引導之下進行,因此,應該在我國的國情之下,對二者的關系進行界定。公共管理和行政管理存在著以下幾個方面的不同。第一,公共管理將政府組織、政府管理的規律和第三部門的管理作為研究內容,而在行政管理中,研究的內容較前者來說,比較狹窄,二者是整體和部分之間的關系。第二,公共管理研究公共部門及其在管理過程中的規律等問題,但是行政管理將公共部門的管理規律和管理方式作為研究對象,二者是一般和個別的關系。第三,在公共管理研究的過程中,將工商企業和政府組織視為統一的整體,只是二者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性質不同,但是,公共管理著重于對公共部門的管理,而行政管理的內容是社會公共事務。在權利的角度上,政府是公共權力的擁有者,因此,很容易將這種權力看作為無限的,應該對整個社會生活負責。但是,在政府實際工作的過程中,應該將政府的有限性和無限性相結合,提供公共服務,適應社會的需求。

三、公共管理理論對行政管理的借鑒意義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市場經濟不斷發展,因此,對政府提出了新的需求,信息化發展和公共事務的增長對政府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時,政府和資本不分離的制度使企業發展的創新性和自主性受到了影響,不利于適應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同時,公共事務在處理的過程中,受到國際市場的影響,社會迫切需要建立一個民主、合理、科學的政府制度,實現服務型政府的職能轉變,使政府從經濟的參與者成為經濟的間接管理者,不斷創造一個有利于市場經濟的環境。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事務不斷增多,管理的變化不斷加快,挑戰了以往的管理模式,同時,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政治文明水平不斷提高,激發了公民意識的覺醒,人民迫切希望參與到公共事務的管理之中,對政府的非程序化、非科學化、非透明化和非民主化的管理模式提出了質疑。社會的分工不斷細化,提高了專業化水平,對政府的行政能力提出了挑戰,因此,需要更多的社會民眾和企業參與到公共事務的管理之中。隨著公共組織和企業主觀能動性的不斷增加,維權水平不斷提高,應該擴展處理社會事務的渠道,轉變政府壓力型的管理模式。在政府管理的過程中存在著思想僵化的問題,嚴重,在很多部門中存在著的現象,使用政治化的行為進行管理,在制定管理政策的過程中具有片面化的特征,使社會需求和提供公共物品之間產生偏差。在社會管理的過程中實施公共管理,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的不斷發展,要求政府盡快轉變職能,擴大社會參與公共管理的渠道,使社會監督不斷完善,明確社會管理的責任,使公共管理不斷向科學化的方向發展,與社會的具體情況相適應。第二,我國和世界的聯系不斷加強,推動了公共管理的全球化發展趨勢,有助于我國政府職能的轉變,減少了政府和管理水平低下的問題。行政管理在借鑒公共管理的過程中,應該重視以下幾點。第一,轉變傳統的思維,建設公共管理體制有助于減少政府的不作為,提高政府工作過程中的責任感,及時轉變政府工作人員的管理思維,貫徹科學和民主的管理理念,認識到政府的服務職能。第二,增加社會參與,在傳統的行政管理之中,存在著社會參與率低的現象,公民沒有健全的參政議政渠道,表達機制不健全,因此,應該減少政府在管理體制上的壟斷現象,提高社會的參與程度。具體來說,應該不斷增加社會參與的渠道,建立完善的公民權利監督機制和表達機制,使社會民眾參與到國家的民主建設之中。提高公民的民主意識,不斷提高學校教育水平,增強民主氣氛,使國民的民主意識得到增加,激發人民參政議政的熱情,不斷加強社會監督和參與的力量。對政府實施透明化的管理模式,減少政府一言堂的現象,對財政預算進行及時地公布,制定相關的流程,實行透明化的管理制度。同時,還應該暢通信息渠道,建設專業的信息平臺,減少政府對信息的壟斷,同時,還應該加強民眾表達建議和意見的權利,使相關部門能夠有效、及時地解決問題。第三,對管理手段進行規范,轉變以往經濟體制下政府全面管理的現象,減少強制行政的問題,促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培養具有專業技術的人才,使公共管理不斷向合法化和科學化的方向發展,使用創新的管理方式,借鑒先進的公共管理理念,實現其民主化、合法化和科學化。第四,政府應該明確公共管理的目標,通過法律的手段,制定非政府組織、企業和政府之間的管理權限和管理范圍,在保證社會制度的前提之下,放寬以往嚴格的管理制度,激發社會群眾和社會組織參與到公共事務管理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管理主體的權利得到保障,明確組織在管理過程中的權利與義務,不斷加強政府行為的目標導向。

篇(4)

關鍵詞:公共管理;作用和地位;分析研究;作用探討;措施分析

中圖分類號:F2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4)08-0138-01

伴隨著近年來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社會對于公共服務的需求越來越大,這使得公共管理學的研究已經越來越深刻。政府在公共管理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對于政府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研究的并不透徹,本文主要結合實踐,就政府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開展了分析和探討,以期能夠更好的提升對于公共管理的認識,促進公共管理水平的提升。

一、公共管理的內涵分析

公共管理學科在我國出現以來,在學術界關于公共管理的界定一直都有著不同的看法。但不管是哪一種看法,公共管理主要是指公共管理著為了有效的維護和實現公共利益,依據法律的有關規定,采取必要的手段和方法,以提供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作為主要形式,對涉及到公眾利益的社會事務開展的不以盈利為目的各種管理活動。公共利益是基于社會成員不同的個人利益而產生和抽象出來的,有著較為普遍的社會性和共享性。眾所周知個體的利益是十分現實的利益,因此公共利益也就不是虛無縹緲的,而是真真切切的。另外個人利益也是有著一定差異性的,公共利益很難彌補這種差異性,有時候還會因為這種差異性的存在造成公共利益和個人利益之間的沖突。因此公共利益并不是個人利益總和,而是要以實現和維護公共利益作為目標。因此公共管理并不能滿足每一個體的實際需求。

二、政府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和地位分析

政府在公共管理活動中有著一定的優勢地位,發揮著一定的主導作用。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地方政府為了能夠保障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就必須要保障自身權利能夠比較平穩的運行,時刻牢記自身在地方經濟發展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地位,不能因為開展公共管理而過度的對經濟進行干預。政府在工作中通過對社會秩序的規范,為社會公眾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務,以此來促進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以此來獲得公共管理職能的轉變。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首先要轉變政府自身的職能,解決以往的歷史遺留問題

伴隨著政企公開改革的進一步的深入,政府的管理也從微觀的細節方面的管理轉變為宏光方面方向上面的管理。在公共管理的過程中,通過政府的公權來有效的解決政企不分,產權模糊的一些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所遺留下來的深層次的問題,以此來更好的推動企業的健康發展。另外政府在開展公共管理的活動中也應該對國有資產進行科學的規劃,改變以往國有資產經營責任不清楚,資產條塊不清等一些遺留問題,以此來實現國有企業在新時期的健康發展。

2.其次對社會秩序進行規范,為社會提供優質的公共服務

政府掌握著國家公權力,在公共管理中處在―個比較強勢的地位。在實踐過程中,作為社會活動的維護者和公共服務的提供者,政府有義務也有必要在公共管理活動中應用自身的權利從醫療、社會保障以及經濟方面為地方的老板姓提供更好的華寧,以此來改善群眾的生活水平。

目前我國政府在公共管理中定位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1.一些政府對于自身的職責認識不夠明確

一些政府在公共管理活動中沒有能夠正確的認識到自身作為公共服務提供者的重要職責。在公共管理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對于權利的不當使用,還有一些地方政府在管理的過程中還會尋找制度的空隙來謀求自身的利益。而在大部分情況下群眾的利益和政府的利益是相對的,作為政府部門在工作的過程中要自覺地服務于群眾的利益,為群眾的利益著想,這樣才能夠增強群眾的滿意度。而如果政府過度的追求自身的利益,群眾的利益必將受到一定的損害,進而會產生對于政府的不滿。這不僅僅使得政府的公權力遭受到了破壞,也是的政府形象受到一定的影響。

2.一些政府的辦事的效率比較低

目前一些地方的政府還沒有能夠發現團隊協作在公共管理過程中的重要性。而實踐中所開展的大部分的公共管理活動都需要多個部門之間的協作才能夠順利的完成。地方政府因為自身的利益較為復雜,多個部門之間的利益存在著隊里的情況,加上很多地方政府的部門之間缺少一個統一的核心領導部門,這使得公共管理過程中經常會出現一些沖突,在有利益的過程中會出現推諉的情況,在需要承擔責任的時候則會有相互推諉的情況發生,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政府的辦事效率。

對政府公共管理的建議分析

1.政府公共管理要具備一定的服務意識

服務是現代社會公共管理最為主要的職能和手段,也是提升公眾對于政府工作滿意度的重要內容。政府在公共管理的過程中主要是要為社會成員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務和優質的公共產品,通過服務的最優化促進公共管理能夠產生良性的循環。這中間特別需要強調的是公共管理所需服務的提供也應該是以市場的實際需求為導向的,能夠為民眾進行自愿選擇的。但是目前政府所義工的服務,很多還有著強制性的特點,這不利于公共對于政府滿意度的提升。所以在公共管理的實踐過程中,政府應該從“管理型”向著“服務型”的方向積極進行轉變,這樣才能夠更好的提升公共管理的水平,促進公眾對于政府管理滿意度的提升。

2.樹立起“公共”意識

公共價值觀是整個公共管理最為重要的核心,公共管理中的公共可以被理解為“大家”的意思,她的主要含義是指整合社會成員之間的集合。由此可見公共管理強調的是一個大眾化的公共意識,是整個公共管理理念的立足點和出發點。所以在公共管理的過程中,政府首先要能夠樹立起“公共”的意識,這是開展各項工作的基礎和前提。

參考文獻:

[1]余敏江,劉麗華.公共管理職能:涵義、邊界及當代定位[J].現代管理科學.2005(02).

[2]湯韶蕓.建設企業家政府理論及對我國公共管理的啟示[J].云南社會科學.2003(S2).

篇(5)

關鍵詞:新公共管理運動;鄉鎮事業單位改革;企業型政府

20世紀70年代以來,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為了擺脫“福利國家”制度帶來的困境,都實行了政府改造運動。雖然這一改革浪潮在各國的名稱不同,但實質上都是將私營企業管理的一整套原理和技術運用于政府部門的公共管理。它對以往的傳統公共行政模式采取了否定和批判的態度,要求建立與以往不同的公共行政模式和為社會公眾服務的公共管理組織。雖然西方的新公共管理運動具有其獨特的歷史背景和文化條件,但是其獨特的管理和服務理念對世界任何國家都具有一定的啟發和借鑒意義。本文試圖在對西方公共管理運動的理論基礎和特征進行闡釋的基礎上,挖掘可供當前我國的鄉鎮事業單位改革借鑒的經驗。

一、新公共管理運動的內涵及實質

“新公共管理”是一種國際性的思潮和運動,它起源于美國、英國、新西蘭和澳大利亞,并迅速擴展到其他西方國家。新公共管理運動的興起意味著公共部門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研究領域范式的轉變。有如休斯(O Hughes)在《公共行政與管理》一書中所說:“自從80年代中期以來,發達國家的公共部門管理已發生了轉變,曾經在本世紀的大部分時間中居于支配地位的傳統公共行政管理的那種刻板(僵化)、層級官僚體制形式逐步轉變為一種靈活的、以市場為基礎的(新)公共管理形式。后者并不是一種改革事務或管理方式的微小變化,而是政府作用以及政府與公民社會關系的一種深刻變化。傳統的公共行政在理論與實踐上都已受到懷疑。新公共管理的采納意味著公共部門管理領域中新范式的出現。”總體而言,新公共管理具有與傳統的公共行政不同的理論基礎和特征。

(一)新公共管理的理論基礎

如果說傳統的公共行政以威爾遜、古德諾的政治和行政二分論和韋伯的科層制理論為其理論支點的話,那么新公共管理則以現代經濟學和私營企業管理理論和方法作為自己的理論基礎。

首先,新公共管理從現代經濟學中獲得諸多理論依據,如從“理性人”(人的行動都是為追求自身的利益,都希望以最小的成本獲得最大利益)的假設中獲得政府績效管理的依據;從公共選擇和交易成本理論中獲得政府應以市場或顧客為導向,提高服務效益的依據;從成本效益對比分析中獲得對政府績效目標進行界定、測量和評估的依據等。

其次,新公共管理又從私營管理方法中汲取營養。新公共行政管理認為,私營部門許多管理方式和手段都可為公共部門所借用。如私營部門的組織形式能靈活地適應環境,而不是韋伯所說的僵化的科層制;對產出和結果的高度重視(對私營部門來說,產出就是為了追求利潤,在高度競爭的市場環境中,要獲取利潤就必須給顧客提供高質量的服務,同時盡可能地降低成本),而不是只管投入,不重產出;人事管理上實現靈活的合同雇傭制和績效工資制,人員具有較強的流動性,而不是一經錄用,永久任職,等等。

總之,新公共管理從私營部門的管理方式出發認為,那些私營部門所成功地運用著的管理方法,如績效管理、目標管理、組織發展、人力資源開發等并非為私營部門所獨有,它們完全可以運用到公有部門的管理中。這也奠定了新公共管理運動的獨特內涵和改革走向。

(二)新公共管理的特征

新公共管理是個非常龐雜的概念,它既指在當代西方公共行政領域持續進行的改革運動,又指一種試圖取代傳統公共行政學的管理理論,同時還指一種新的公共行政模式。其名稱在西方各國也不盡相同,如在美國則稱為“企業家的政府”或“新公共管理”,在英國叫“管理主義”,在其他一些國家又稱為“市場導向型公共行政”等等,但它們都具有大體相同的特征。

1、以顧客為導向,引入私營部門的管理方法,建立企業型政府。新公共管理改變了傳統公共模式下的政府與社會之間的關系,重新對政府職能及其與社會的關系進行定位:即政府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官僚機構,政府公務人員應該是負責任的“企業經理和管理人員”,社會公眾則是提供政府稅收的“納稅人”和享受政府服務作為回報的“顧客”或“客戶”,政府服務應以顧客為導向,應增強對社會公眾需要的回應能力。近年來,英、德、荷蘭等國政府采取的簡化服務手續、制訂并公布服務標準、在某一級行政區域和某些部門或行業開辦“一站式”服務等,就是在這種新的政府社會關系模式下所施行的一些具體措施。與傳統公共行政熱衷于擴展政府干預,擴大公共部門的職能和規模不同,新公共管理主張對某些公營部門參與市場競爭,讓更多的私營部門參與公共服務的供給,即通過擴大對私人市場的利用以替代政府公共部門的某些服務。但是需要明確的是,許多新公共管理的擁護者和支持者也認為,公營部門的私有化并非新公共管理的必不可少的特征。與傳統公共行政排斥私營部門管理方式不同,新公共管理強調政府廣泛采用私營部門成功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如成本――效益分析、全面質量管理、目標管理等)和競爭機制,取消公共服務供給的壟斷性,如“政府業務合同出租”、“競爭性招標”等,新公共管理認為,政府的主要職能固然是向社會提供服務,但這并不意味著所有公共服務都應由政府直接提供。政府應根據服務內容和性質的不同,采取相應的供給方式。

2、引入競爭機制,注重政府服務效率和質量。與傳統公共行政只計投入,不計產出不同,新公共管理重視政府活動的產出和效果,即重視提供公共服務的效率和質量,由此而重視賦予公務人員以職、權、責,如在計劃和預算上,重視組織的戰略目標和長期計劃,強調對預算的目標和總量控制,給基層公務人員在資源配置、人員安排等方面充分的自,以適應公眾不斷變化的需求。同時,新公共管理反對傳統公共行政重遵守既定法律法規,輕績效測定和評估的做法,主張放松嚴格的行政法規、制度控制,實現嚴格的績效目標控制,即確定組織、個人的具體目標,并根據績效評價標準對目標完成情況進行測量和評估,由此達到經濟、效率和效果等三大變量。在人事管理體制上,新公共管理重視對人力資源的管理和開發,提高在人員錄用、任期、工資及其他人事管理環節上的靈活性,如以短期合同制取代常任制,實行不以固定職位而以工作成績為依據的績效工資制等等。

3、強調“政務”和“事務”的合作。在看待“政務”與“事務”的關系上,新公共管理與傳統公共行政存在著明顯的分野。傳統公共行政強調政治與行政的分離,強調文官保持政治中立;新公共管理則正視行政所具有的濃厚的政治色彩,強調文官與政務官之間存在著密切的互動關系。主張讓文官參與政策的制定過程,并承擔相應的責任,以保持他們的政治責任感,而不應將政策制定和具體管理職能截然分開。這樣不僅可以使文官承擔相應

的政治責任,而且可以挖掘文官在專業知識、信息、任期等方面的優勢以提高政策制定和執行的效益。

二、對新公共管理運動的述評

西方的新公共管理運動對西方國家政府的公共行政產生了巨大影響。在西方官僚制政府的運行陷入困頓的情況下,它提出的一系列主張和革新作為人類的一種革新范式和實踐模式,反映了人類社會在進入信息化時代和全球化時代后對各國政府管理的必然要求,其所展示的一些理念在很多方面實現了對傳統公共行政的突破。

(一)適應了時展的要求

經濟的市場化、全球化以及社會信息化,必然要求各國政府采取更加靈活高效的管理體制。與以往工業社會相適應的傳統官僚制不應主導公共行政的指向,其科層制的管理方式、僵化的公共組織和絕對統一的公共服務的做法,都應該被納入新公共管理的改革浪潮之中。這是時展的必然要求和趨勢。

(二)積極探索了解決傳統行政管理體制弊病的途徑和方式

對傳統的官僚體制所生成的財政開支、人員膨脹、機構臃腫、效率低下、士氣不振等弊病,新公共管理運動采取的企業化、市場化、競爭制等措施在很大程度上緩解和解決了這些弊病。

(三)把當代政府改革和公共行政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

1、它否定了傳統行政所持有的政治和行政二分法,主張公務員參與政府政策的制定,認為這樣更有利于實現良好的治理。

2、主張公共服務市場化,主張政府和企業在提供公共服務方面進行有效的競爭,確立了政府和市場的新型關系。

3、強調公共服務的顧客導向,提倡回應,將群眾的滿意度作為評價政府績效的標準。

4、主張政府部門的領導者具有企業家的精神,以有效整合和利用各種資源,追求效益的最大化。

5、主張精簡機構和人員,減少管理層級,以消除官僚制的繁雜。這些措施都是對傳統行政管理理念和措施的顛覆,開辟了公共管理的新時代。

(四)存在著一系列的缺陷

1、片面追求政府的企業化管理原則,抹殺了公共部門與私營部門的本質區別。公共部門與私營部門的根本不同在于,政府部門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公共性原則和私營部門以營利為目的的利潤最大化原則。新公共管理過于強調公共部門企業化,必然導致公共管理部門對公共利益的逃避,造成對公共利益的侵蝕。政府的存在是為了維護公共利益的實現,“自由市場這支看不見的手,盡管它有不可懷疑的力量,但是他們不足以確保許多牽涉到人類幸福以及能讓人類持樂觀進步態度的社會目標的實現”。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如從本質上混淆政府與企業等私營部門的區別,最終會從根本上喪失公共利益。因此,政府的管理可以借鑒私營部門的管理方法,但不能全盤套搬。

2、過于注重效率原則,容易導致政府忽略其所肩負的政治民主責任。追求效率是政府在公共管理過程中的重要環節,但公共管理的本質是以民主為基石,強調追求人民、自由平等權利、社會公正、公共利益和社會責任等多元價值,過于強調效率必然導致社會公正和長期公共利益的缺失。

三、新公共管理運動對我國鄉鎮事業單位改革的啟示

新公共管理是當代西方社會行政改革的一個潮流,雖然它還存在如上的一些缺陷,但總體來說是現代政府改革的一個趨勢和方向。盡管我國是一個初步建立起市場經濟體制的國家,具體國情與西方國家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別,公共管理的水平和行政改革所面臨的問題與西方國家也有許多不同之處,但是西方國家新公共管理的一些思想和操作方案對我國各級政府的改革仍然具有啟發和借鑒作用。

(一)明確鄉鎮事業單位的職能范圍和權力邊界

西方國家政府職能的大幅度擴張始于20世紀30年代中期,經過幾十年的演變,政府規模急劇擴張,財政開支大副增長,最終在70年代形成嚴重的財政危機。這促使人們對以往政府的職能范圍進行思考,反思以往政府無所不能、無所不包的行政方式進行反思。就我國的鄉鎮政府來說,也經歷了一個職能不斷調整和機構不斷膨脹的過程,最終導致了近年來大規模的機構和人員精簡。這種現象主要反映在鄉鎮事業單位機構和人員的增減方面,可以說鄉鎮事業單位改革是我國鄉鎮機構改革的重要環節。

就我國的鄉鎮事業單位改革來說,最重要的是明確其在特定歷史階段的職能和使命,根據宏觀政治、經濟、社會環境的要求確定其具體職能,依其承擔的職能來進行機構和人員配置。具體要劃清哪些基層事務是由政府直接管理的,哪些公共服務可以通過市場化和社會化手段來提供的。對于由政府承擔的事務要設置相應的機構和人員,對于可以回歸社會的公共事務要大膽放權。

(二)引入競爭機制,增強工作鄉鎮事業單位從業人員的工作積極性,提高基層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效率

鄉鎮事業單位的活力來源于有效的競爭激勵機制。鄉鎮事業單位的競爭來源于兩個方面,即人才崗位的競爭和公共服務的競爭。長期以來,在人事方面,我國鄉鎮事業單位缺乏有效的競爭機制,人浮于事,導致鄉鎮事業單位職能的虛化;在基層公共服務方面,實行的是由鄉鎮事業單位獨包獨攬,缺乏有效的競爭,各種市場主體和公共組織被排除在公共服務提供主體之外。因此,提高我國鄉鎮事業單位的活力和服務水平,一方面要加強事業單位內部的人事制度改革,切實引入人事競爭制度,打破只進不出、只上不下的傳統思想觀念,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人才流動機制;另一方面,對于可以實行市場化和社會化方式供給的公共服務項目,要吸收社會力量參與競爭,形成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競爭的局面,以提高基層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效益。

(三)推進基層公共事務管理改革

管理鄉鎮公共事務是鄉鎮事業單位的重要職能。推進基層鄉鎮公共事務管理體制改革是鄉鎮事業單位改革的重要內容。這需要在資金來源、資金監管、工作思路上等方面進行相應的改革。

1、加大對鄉鎮公共服務的投入。就西方國家來說,新公共管理有效施行的一個重要條件是國家財政對公共服務的有效保障。長期以來,在城鄉二元體制下,我國政府對農村基層公共事務的投入較為薄弱。在以城帶鄉、工業反哺農業的新形勢下,必須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進一步加大對農村公共事業的投入,這既是加快農村發展的需要,也是促進城鄉和諧發展的需要。

2、加強對基層公共財政制度進行改革,優化公共財政資金的投資渠道,增強對公共財政資金的監管力度,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目前,一方面國家對農村基層公共事務投入的資金較少,亟需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另一方面,財政投入資金的使用效益極低,亟需優化財政資金的投入渠道和強化對投入資金的監管。

3、對一些公共服務項目,可以實行合同承包,吸納社會力量和資金的參與。當前,一些地方對公共事業民營化進行了大膽的探索,但總體而言,這些改革設想還處于初始階段,規模較小,相關制度還需要完善。對于可以實行外包的公共服務項目,可以實行合同承包,嚴格規定服務的數量和質量標準,一方面可以提高基層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效益,另一方面可以吸納社會力量的參與,實現公共服務主體的多元化,從而減輕政府的負擔。通過相關的探索,形成制度化的措施來改善基層公共服務狀況。

參考文獻:

1、(美)理查德?布隆克.質疑自由市場經濟[J].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

2、陳振明.評西方的“新公共管理”范式[J].中國社會科學,2000(6).

3、(澳)歐文.E.休斯著;彭和平,周明德,金竹青譯.公共管理導論[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篇(6)

關鍵詞:共管理;管理學;社會管理論

內涵是關于事物的本質屬性。揭示事物的內涵是認識事物和處理問題的基礎和前提。然而,我國關于公共管理問題的討論與爭鳴雖早已開鑼,但對其內涵卻未有很深入的研究,已有的看法意見不一。有鑒于此,筆者不揣淺陋,將管見和盤托出,就教于行家、學者。

一、公共管理的概念與類型辨析

(-)關于公共管理概念

公共管理研究與教育正在華夏大地興起,專家學者推出的教材、著作、論文頗為可觀。但是在什么是公共管理問題上,可謂見仁見智。不說中國,就是“先行者”的西方一些國家也有類似情形,以致于有些學者認為“公共管理”概念象“瞎子摸象”,難以確定。在此,本人擬作一次把復雜問題簡單化的嘗試,把公共管理的概念界定為:對公共事務進行管理的社會活動。具體說來,是公共管理主體為了解決公共問題,實現公共利益,運用公共權力對公共事務施加管理的社會活動。

作為管理,公共管理和其他管理(如工商管理)的基本原理、方法和運作等方面,有許多共同之處。但作為“公共”管理,它在研究對象及其特點上,又與其他管理有明顯區別。以公共管理與工商管理為例,公共管理的研究對象是國家、政府與社會公共組織的公共事務及其管理過程,而工商管理的研究對象是工商企業及其經營過程。兩者的具體差異在于:一是管理目的不同,公共管理的目的是謀求社會公共利益,工商管理的目的是謀求組織利潤;二是管理性質不同,傳統的公共管理具有壟斷性,工商管理則具有競爭性;三是管理手段不同,傳統公共管理以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為主,輔之以經濟手段;工商管理以經濟手段為主,輔之以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我們既要把握二者的聯結點,更要著力找出二者的差異處,以求對公共管理有全面的認識。

(二)關于公共管理類型

為了加深對公共管理概念的認識,我們須進一步對其作外延分析。概念的外延是指該概念囊括的所有事物。公共管理的外延即指它所管理的一切公共事務。為了對“一切”有概括性認識,我們又要對它們作“類型”求解。筆者認為,就宏觀而論,世上所有的公共事務可分為三類:一是國家公共事務二是政府公共事務,三是社會公共事務。

1.國家公共事務。據英國《大眾百科全書》對國家作出如下定義:“由政治單位在其管轄的范圍內制定規則和進行資源分配的機構。政府的功能:①立法;②司法;③執行、行政管理。”這是廣義的政府(國家)觀。應當指出,這里所指的國家是特指狹義的國家,即廣義國家中最重要的部分①立法以及②司法。這種國家公共事務主要包括維護國家統一和,制定法律、法規,維護社會秩序等,側重于與國體、政體方面有關的,關乎整體職能把握的宏觀控制和影響類型的公共事務。

2.政府公共事務。《美國百科全書》指出:“政府一詞適應于管理團體和國家的機構及其活動。通常它指的是諸如英國或日本這些民族國家或其分支如省、市地方政府的組織機構及法定程序,就這一方面而言,政府對已經確認為某一民族國家中成員的事務進行管理。由此可見,政府就是一個國家或社會的治理機構。”應當指出,這是狹義的政府,它專指一個國家的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機關。這種政府公共事務包括政治選舉、行政區劃與國家禮儀方面的政治性公共事務、國家安全公共事務、對外關系公共事務、人事行政公共事務、財務行政公共事務以及機關內部的公共事務。

3.社會公共事務。這里的“社會”并非“人類社會”的廣義“社會”涵義,而是專指“政府管理社會”中的中觀的“社會”,這里的“社會”,即將社會管理與政治、經濟管理職能并列的一個領域,它主要涉及與人們日常生活密切聯系的社會公共事務。這種社會公共事務主要包括:教育、科技、文化藝術、醫藥衛生、體育等公共事業;社會服務、社會公用事業以及維持社會秩序的公共事務等。這種類型的公共事務與全體社會成員的切身利益和日常生活聯系最緊密,同時這部分社會公共事務管理是直接以全體社會成員為實施對象,因此,它所顯示的社會公共性也最強。

如前所述,公共管理是指公共組織對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由于紛繁復雜的公共事務可以歸納為國家公共事務、政府公共事務和社會公共事務三大類,因此,我們也應該把種種公共管理歸結為國家公共管理、政府公共管理和社會公共管理。正是這“三足鼎立”共同構成了一個有機統一的龐大的公共管理體系。我們既要從個性去分清它們的差異,又要從共性去歸納它們的統一,用共性與個性相聯結的辯證法去把握公共管理的真諦。

二、社會性是公共管理的共同內涵

如上所述,公共管理是由國家公共管理、政府公共管理、社會公共管理構成的,因此,“國家”、“政府”、“社會”都分別是公共管理的內涵之一,然而,比較而言,只有“社會”才是公共管理的共同內涵。對此,可以從如下幾方面闡述:

(一)公共管理主體的社會性內涵

公共管理的主體是國家、政府和社會公共組織。下面分別闡釋它們的社會職能特征。

1.國家的社會職能。正如恩格斯所言,國家不是從來就有的,國家是社會在一定發展階段上的產物。只有到了社會陷入了不可解決的自我矛盾,分裂為不可調和的對立面。而為了使這些對立方面,這些經濟利益相互沖突的階級,不致于在無謂的斗爭中把自己和社會消滅,就需要有一種表面上凌駕于社會之上的力量,這種力量應當緩和沖突,把沖突保持在“秩序”內,這種從社會中產生但又自居于社會之上并且日益同社會相脫離的力量就是國家。因此,國家來自社會,國家的產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是社會內部矛盾發展的結果。

西方資產階級政治理論從天賦人權的自然法理論出發,認為國家的產生是社會契約的結果。該學說認為,在國家產生之前,人類處于一種自然狀態之下。在這種狀態下,每個人都有運用上天賦予他自己的價值和趨利避害的權利。然而,每個人在運用上天給予的權利去實現自己的價值的時候,產生了人與人之間的沖突。為了不致于使人與人之間的沖突將自己和整個社會歸于毀滅,于是人們運用理性來解決沖突。即人們坐下來協商,將上天賦予他們實現自己價值的權利部分或全部地轉讓給“者”,權利讓渡的過程就是國家產生的過程,而這個“者”就是國家。這種以天賦人權的自然法理論為核。動的社會契約學說,把人們契約的原因歸結為人與人之間的沖突,把國家說成是人們契約的結果,從而否認了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這固然不對,但是,它肯定了消除沖突,維護社會秩序的社會契約內容。因此,社會契約理論雖然否認了國家是社會矛盾運動發展的必然結果,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但表達了國家的產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國家來自于“社會契約”的觀點。國家的產生和存在表明國家和社會是不可分的。國家不是從外部強加給社會的力量,是社會矛盾運動的結果,社會是國家產生、存在的基礎。這清楚地表明了國家的社會性特征。還有,國家不僅不是從來就有的,而且也不會永遠存在下去。當社會發展到具備消滅階級的條件時,國家就隨著階級的消滅而自行消亡。這也是國家依賴社會的表現。此外,國家根據社會發展的不同,對社會也發生不同的作用。也就是說,國家對社會的作用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就整體發展趨勢和規律而言,社會越向前發展,社會自我管理、自我調節的能力越強,國家對社會發生作用的領域就越小,作用的強度也越弱。由此,國家對社會的作用呈現出這樣一種發展趨勢:在政治統治職能不變的同時,國家的經濟職能、社會事務管理職能和科技文化職能不斷擴展;政治性。統治性職能越來越依賴于管理性、服務性職能作用的發揮。總之,國家存在于社會之中,以社會的存在為基礎,我們不能離開社會來談國家的存在和作用。

2.政府的社會服務作用。作為國家伴生物的政府,與國家一樣,僅僅同社會發展的一定階段相聯系,既不是從來就有的,也不是要永遠存在下去。政府作為國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其產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而且其對社會作用所形成的政府職能,也是以社會的發展需要為基礎的。當代政府與近代政府、古代政府的差異,都是因為社會的發展在政府的各個特性中,注入和融入了不同時代社會的具體發展要求和時代特征所使然。還有,歷史上政府行使權力的方式和對社會發生作用的范圍不同,并不取決于統治者個人的意志,而是在相當大的程度上體現了社會對統治者的要求。如果一個政府不能有效地吸納、代表和反映社會對它的要求,如果一個政府對社會的要求沒有任何回應能力,那么,這個政府就是一個沒有能力的政府。因此,從某種意義上我們完全可以說,政府的生命力來自于它的社會服務作用。西方新公共管理運動強調以社會公眾的需求為其行為導向,而不以政府自身規定的規則為行為導向,其目的就是為了增強政府適應社會、服務社會的能力,而不是要削弱它,是把政府從低效率和高成本中解放出來的有效舉措。

3.社會公共組織的社會性特征。至于社會事務的管理者——各種社會性組織,它們本身就是社會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組織。只不過在階級社會,各種社會組織是依附于國家和政府組織的,是作為國家和政府組織的附屬物而存在的,并且在不同程度上打上階級的烙印,有著不同程度的政治色彩。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特別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社會自我管理、自我調節、自我服務能力的增強,這些社會組織必然要逐漸擺脫這種依附的地位而成為獨立主體。在國家、政府消亡了的情況下,整個社會就將依靠這些社會性組織來進行自我管理,規劃和實現社會發展。只不過到那時它們已經完全喪失掉了階級性、政治性。因為,在對人的統治與管理由對物的管理和對生產過程的領導所代替的時候,這些組織就變成了純粹的管理性的組織。當前和今后相當長的時間內,各種社會組織還不能真正成為獨立的組織,社會仍然將處于國家組織、政府組織與這些社會組織同時管理、雙軌運行的局面。但我們并不能因此而抹煞它們的社會性。隨著我國政府公共管理體制改革的深化與完善,隨著政府職能的進一步轉變,政府承擔的大量社會職能將更多地由社會組織去承擔。我們應當順應社會歷史潮流,不斷擴大社會組織的社會自主性,擴大這些組織的社會性成分,向著它們成為真正的社會組織遠大目標邁進。

(二)公共管理對象的社會性公共管理的對象,即公共管理客體,就是社會(這是廣義的“社會”)公共事務。根據各自性質的不同,社會公共事務又可分為國家公共事務、政府公共事務和社會公共事務。在這里,可以說,公共事務的公共性和社會性是同義語。因而,我們研究公共管理對象的社會性,也就轉換到研究以公共管理為對象的公共特性上來。

“公共”的對立面是“贏利的”、“私人的”和“企業的”。公共事務的公共性,可以大略從以下幾個側面去分析。

1.公共事務的公共性體現于公共事務的管理者是公共部門或公共服務機構,而不是私人或私人組織。這正如文章的前一部分所論述的,公共事務的管理者,即公共管理的主體,就是國家、政府以及社會各種公共組織。

2.公共事務的公共性體現了公共管理活動的性質和目的,在于為社會公眾提供公共利益和公共服務。

正如所揭示的,國家的本質特征“是和人民大眾分離的公共權力”,是統治階級用來進行政治統治的工具。但即使這樣,在有階級剝削和階級壓迫的社會之中,運用公共權力所進行的政治統治,也必須是以為社會公眾提供服務為基礎,以執行社會性職能為基礎。因為這是國家、政府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前提。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指出:“一切政治權力起先總是以某種經濟的社會職能為基礎的”、“政治統治只有在它執行了它的這種社會職能時才能持續下去。”他還指出,不管在波斯和印度興起和衰落的專制政府有多少,它們首先都是“河谷灌溉的總經營者。”這些論斷表明,理論作為有鮮明階級性的革命的理論,也從來沒有忽視政治統治的社會性基礎。相反,而是把社會性提到了政治統治得以維持的基礎的高度來認識和對待。

馬克思、恩格斯在對資本主義政治、經濟進行了深刻批判的基礎上,揭示資產階級國家的本質,指出:“現代的國家政權不過是管理整個資產階級的共同事務的委員會罷了。”這一著名論斷不僅揭示了資產階級國家的本質,而且說明了管理資產階級的共同事務是資產階級國家的主要特征。只不過,它的管理方式不同于個別資本家或工廠主管理工廠、企業的方式,它主要是通過立法形式進行管理并具有強制的性質。因此,國家、政府的公共性(社會性)特征,主要的表現在于,它是整個社會的正式代表,是社會在一個有形的組織中的集中表現。它體現的正是表面上凌駕于社會之上的力量,因而它總是集中反映和代表一定社會的利益和意志。

此外,還要認識到,為社會公眾提供服務的性質和目的,也在于為了維護和實現公共利益,有時甚至實現個人利益本身就是公共任務,如向貧窮者提供社會救濟等。當代西方國家的政府改革運動,主張以社會公眾的偏向和需要作為政府行為導向,強調顧客意識,樹立服務對象為上帝的觀念,正是在這種公共事務的社會性要求壓力下,采用新的統治手段與方法,從而也使西方國家政治統治進一步鞏固,實現其自身的利益。

應當指出,這里講的“公共”、“社會”是抽象的范疇,現實的“公共”、“社會”卻是十分具體的,是依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的,因此,資產階級要做到真正凌駕于社會、代表整個“社會”是不現實的,馬克思、恩格斯用“表面上”三字來表述,是很確切的。但其社會性是顯而易見的,我們不能因此而抹煞它的存在。

(三)公共管理活動和過程的社會性

1.公共事務的公共性體現了公共管理活動的社會責任和績效要求。在公共管理活動的績效方面,公共性要求對績效決不能簡單地用利潤或效率標準來進行衡量,而是必須用服務效果、質量和公眾滿意的程度等多種尺度作標準。20世紀70年代興起的新公共行政學理論,基于對傳統行政學以經濟和效率為基本目標,忽視了公共行政所應肩負的廣泛的社會責任,其結果是在前所未有的經濟發展時代,長期存在著普遍失業、貧窮、疾病、無知和絕望,構成對現有政治制度的根本威脅的批判,從而提出了公共行政改革應將“效率至上”轉為“公平至上”,建立民主行政模型。為此,提出了公共行政組織設計方案應遵循的兩個基本目標:其一是顧客導向的行政組織形態,即以公眾——公共行政服務的顧客的需求作為行政組織存在和發展的前提;其二是應變靈活的組織形態,即加大組織結構的彈性,以便能夠對外界的刺激作出迅速的反應。將社會公平和廣泛的社會責任提高到作為公共行政追求的首要價值目標,倡導民主行政,是新公共行政學理論的主要貢獻。為此,這一理論也成為了西方國家政府改革運動所依據的一項重要理論。這種強調政府以社會公眾的需求為行為導向,納稅人以政府實際的工作結果而不是以其工作及過程為納稅尺度的理論,有效地推動了政府提高為社會公眾服務的質量和效果。

2.公共管理事務和活動的公共性。這種公共性體現了社會公眾對公共管理活動和公共產品供給的廣泛參與,以及公共管理活動的公開性。社會公眾對公共管理活動的廣泛參與,主要表現在社會公眾對政府決策的影響,通過立法、司法機構對政府行為的約束,以及通過各種渠道對政府活動的輿論監督等,從自身利益的關。心和實現角度,影響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實施過程。在部分公共產品的供給方面,由政府的壟斷供給轉變為通過合同出租和非國有化手段,把原先由政府包攬提供公共產品的單一化轉變為民營化,將其投放市場,由各個競爭主體和社會公眾自己來提供;對那些不便或不能推向社會的公共產品的提供,也改用合同的形式,以競爭招標手段,交給社會公眾承擔。在實現公共管理活動的公開性方面,也由原來的“黑箱”操作,變為“金魚缸里生活”,讓社會公眾知曉,讓立法機關、司法機關、新聞媒介和公眾了解活動內容,隨時可以進行檢查、調查和監督。電子政務的推行,使得公共管理活動的公開性進一步增強。上述種種公開性、參與性及其非國有化等關于公共管理過程的環節和變化,實際上都是公共管理社會性的體現。

總之,無論是國家公共事務、政府公共事務,還是社會公共事務,都是公共事務的有機組成部分;無論是國家公共事務、政府公共事務,還是社會公共事務,社會性都是它們的共同性內涵、基礎性內涵。我們應從最普遍、最基本的意義上去準確把握這種社會性特征的內涵,并以其為一個重要依據,搞好公共管理的理論與實踐建設,包括構建嚴謹的公共管理學學科體系。

三、應當注意的兩個問題上面集中闡述了公共管理的社會性特征,但是不能由此掩蓋公共管理的政治性內涵。國家是階級壓迫的工具,一定階級的國家機器(包括政府)是實現該階級政治統治的政治組織。因此,歷來國家、政府都具有鮮明的階級性、政治性,這已是常識性的問題了。一般而言,就是前述意義上的社會公共管理組織,也或多或少具有階級性、政治性的特征,其中不少本身就是社會政治團體,不可能沒有政治性。一言以蔽之,講公共管理是不能不“講政治”的。因此,這里就有一個正確把握社會性與政治性的關系問題。

(一)公共管理的社會性與政治性是相輔相成的

1.公共管理的社會性是政治性的基礎,政治性寓于社會性之中,沒有社會性就沒有政治性。我們研究公共管理政治性時,一定要明確社會性的這種基礎地位與作用,堅持以是否推動社會進步,是否符合社會發展方向作為先進的與落后的政治的最后標準。

2.政治性是社會性的保證,社會性以政治性為指導。在階級社會和存在著階級與階級斗爭的社會里,沒有政治性也就很難或者無法體現社會性,實際上,沒有全面地體現社會性,在階級社會里,不靠國家、政府把社會控制在一定的秩序之內,社會難以存在,更不用說進步與發展了。因此,需要把一定的政治灌注于公共管理之中,堅持用先進的、科學的政治去保護和發展社會。

(二)積極創造條件,不斷向最高(終)目標邁進

公共管理的社會性與政治性的關系是相互依存、對立統一的關系,從徹底的唯物辯證的宇宙觀來看,從時間論,社會性比政治性更長久。因為國家、政府產生之前就有人類社會了,國家、政府還將隨著階級的消滅而自行消亡,而社會將長期(不是永遠)存在著。再者,從空間論,廣義的“社會”是指人類社會,包括國家、政府以及社會上的一切存在,而國家、政府則是人類社會系統中的一個或兩個重要組成部分,簡言之,社會性要比政治性寬泛的多。從時間論,政治性存在于社會歷史長河中的一個漫長的階段,社會性的存在比政治性的存在長久得多。作為一個徹底的辯證唯物論者,“路就在腳下”,應該著眼長遠,著手當前,正確地做好當前所承擔的每一項公共管理工作,為實現無階級、無國家、無政府的,我們的先賢所謂的“世界大同”的目標而奉獻有限人生的一份又一份熱和光。公共管理的社會化改革也稱得上是朝著這個遠大方向努力的一個工程!

四、根據公共管理的客觀屬性構建公共管理的學科體系

學科體系問題是學科建設的基礎和重點。公共管理研究在這方面雖然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不能說已經完全解決問題了。事實上,尚有不少問題需要深入地研討。其中,一個帶有根本意義的問題,就是公共管理學科體系的構建問題。

公共管理學科體系的構建需要解決的一個難題是“界域”問題。即這里講的學科體系是“門類”學科體系,還是一級學科體系,或者是一門公共管理課程的體系。就“公共管理”而言,還有一個綜合“三界”(國家、政府、社會)的公共管理與分門別類的公共管理的關系問題。筆者這里擬按“公共管理概論”的范圍定位提出一個研討意見。

篇(7)

政府在公共管理活動中有著一定的優勢地位,發揮著一定的主導作用。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地方政府為了能夠保障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就必須要保障自身權利能夠比較平穩的運行,時刻牢記自身在地方經濟發展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地位,不能因為開展公共管理而過度的對經濟進行干預。政府在工作中通過對社會秩序的規范,為社會公眾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務,以此來促進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以此來獲得公共管理職能的轉變。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1.首先要轉變政府自身的職能,解決以往的歷史遺留問題伴隨著政企公開改革的進一步的深入,政府的管理也從微觀的細節方面的管理轉變為宏光方面方向上面的管理。在公共管理的過程中,通過政府的公權來有效的解決政企不分,產權模糊的一些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所遺留下來的深層次的問題,以此來更好的推動企業的健康發展。另外政府在開展公共管理的活動中也應該對國有資產進行科學的規劃,改變以往國有資產經營責任不清楚,資產條塊不清等一些遺留問題,以此來實現國有企業在新時期的健康發展。2.其次對社會秩序進行規范,為社會提供優質的公共服務政府掌握著國家公權力,在公共管理中處在一個比較強勢的地位。在實踐過程中,作為社會活動的維護者和公共服務的提供者,政府有義務也有必要在公共管理活動中應用自身的權利從醫療、社會保障以及經濟方面為地方的老板姓提供更好的華寧,以此來改善群眾的生活水平。

二、目前我國政府在公共管理中定位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1.一些政府對于自身的職責認識不夠明確一些政府在公共管理活動中沒有能夠正確的認識到自身作為公共服務提供者的重要職責。在公共管理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對于權利的不當使用,還有一些地方政府在管理的過程中還會尋找制度的空隙來謀求自身的利益。而在大部分情況下群眾的利益和政府的利益是相對的,作為政府部門在工作的過程中要自覺地服務于群眾的利益,為群眾的利益著想,這樣才能夠增強群眾的滿意度。而如果政府過度的追求自身的利益,群眾的利益必將受到一定的損害,進而會產生對于政府的不滿。這不僅僅使得政府的公權力遭受到了破壞,也是的政府形象受到一定的影響。2.一些政府的辦事的效率比較低目前一些地方的政府還沒有能夠發現團隊協作在公共管理過程中的重要性。而實踐中所開展的大部分的公共管理活動都需要多個部門之間的協作才能夠順利的完成。地方政府因為自身的利益較為復雜,多個部門之間的利益存在著隊里的情況,加上很多地方政府的部門之間缺少一個統一的核心領導部門,這使得公共管理過程中經常會出現一些沖突,在有利益的過程中會出現推諉的情況,在需要承擔責任的時候則會有相互推諉的情況發生,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政府的辦事效率。

三、對政府公共管理的建議分析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国产综合无码一区| av一本久道久久综合久久鬼色| 国产一三四2021不卡| 精品国产av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网址| 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情侣| 色爱情人网站| 强奷乱码中文字幕| 自拍偷在线精品自拍偷无码专区|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播放| 女人高潮久久久叫人喷水| 99精产国品一二三产品香蕉| 国产精品成人网站| 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东京热 | 人妻 丝袜美腿 中文字幕| 无码免费午夜福利片在线| 十八禁无码免费网站| 小13箩利洗澡无码视频免费网站| 国产公开免费人成视频| 男女下面进入的视频| 婷婷五月深深久久精品| 亚洲熟妇无码av| 国产日韩av在线播放| 国内揄拍国内精品少妇|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 国产精品无码专区| 最新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 人妻精油按摩bd高清中文字幕|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久久| 国产稚嫩高中生呻吟激情在线视频| 亚洲av综合色区无码一二三区| 久久精品国产首页027007| 亚洲 自拍 另类小说综合图区| 欧美video变态另类| 日本乱子人伦在线视频| 日日噜噜夜夜狠狠久久无码区| 亚洲色偷偷综合亚洲av| 97久久精品人妻人人搡人人玩| 美女视频黄的全是免费的| 欧美性猛交内射兽交老熟妇| 国产乱子影视频上线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