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高中化學物質用途總結
時間:2022-11-25 09:23:5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高中化學物質用途總結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高中化學;實驗;興趣;細節;互動;創新
隨著新課改的持續推進,高中化學對教學目標也不斷更新完善。為了適應社會對人才發展的需求,高中化學不僅要讓學生掌握化學知識,還要使其具備實驗探究能力和動手操作的實踐能力,為學生的今后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而實現以上目標的重點教學模塊就是實驗教學,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局限當前高中化學實驗教學比較消極,我認為想要真正推進實驗教學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比較理想。
一、培養學生對實驗的興趣
興趣是激勵學生主動參與的內在驅動力,是學習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但是當前學生對于高中化學實驗態度消極,提不起興趣,做實驗敷衍了事,無論結果如何,做完就置之不理了,之所以這樣就是因為學生興趣的缺失。據觀察了解,其實大部分學生對于實驗是有興趣的,只是開展實驗的方式和教師、學校的實驗態度導致學生喪失興趣。
第一,很多學校關注升學率的高低,因為實驗在考試中所占比重極少,又都是書面實驗設計,因此學校把實驗課減少代替為課堂教學,學生長久不做實驗無法發現實驗的樂趣,就養成惰性思維,懶得動手。因此學校應該先轉變教學理念,緊跟時代步伐,關注實驗能力的培養。一方面建議學校開放實驗室,鼓勵學生日常課余時間自主設計小實驗,激發動手興趣;另一方面,學校為學生提供示范性實驗演示,讓專業教師為學生展示準備完全的實驗內容,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在學校內形成積極的實驗氛圍,促使學生興趣的產生。
第二,學生失去興趣可能是因為實驗過程沒有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動性,沒有自主思考和進行的空間,進而導致學生產生壓迫感,對實驗產生排斥情緒。不少教師為了趕快完成實驗,敷衍教學任務,就在實驗的過程中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提示一步一步照搬,學生主體性被嚴重壓抑,因此對實驗提不起興趣來。教師應該注意到高中階段學生具有強烈的自主發展需求,因此建議教師改變教學方式,以學生的需求為中心,多設置問題讓那個學生去自主發現探索,激發其學習興趣。例如在學習活潑金屬單質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主發現單質被氧化的現象,進行深入探究。
第三,經實踐發現,教師要充分利用課堂教學培養學生對于實驗的興趣。教師在課堂上現場為學生演示簡單的實驗,例如金屬燃燒實驗,通過五顏六色的色彩沖擊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既能活躍課堂氛圍,又能促使學生產生實驗欲望,從而產生興趣。總之,興趣的培養是為了更順利地開展實驗教學做好鋪墊。
二、化學實驗需要注意細節問題
之所以把細節單獨列為實驗的重點,是因為化學實驗過程中要培養學生嚴謹、認真的科學精神和態度,這不僅是為了保護儀器設備,更重要的是為學生養成好的實驗習慣,對其今后的發展產生促進作用。不少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由于粗心大意或者態度隨便導致實驗失敗嚴重者甚至出現安全事故,而高考中也加強了對學生實驗安全、科學意識的考查。
第一,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通過生動的事例來為學生敲響警鐘,高尚學生只有嚴謹科學的實驗態度可以促進實驗的順利完成,甚至能帶領學生發現新的化學物質,例如青霉素的誕生等。借助著名的化學研究者的成功與失敗案例提高學生注重細節的意識。
第二,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向學生強調化學實驗儀器、化學物質等的使用、存放要求和注意事項。例如試管的多種用途,每種用途是使用方法不同;試劑有的容易被氧化,如亞鐵鹽、苯酚等;有的容易被風化、升華或者遇熱易分解。教師要讓學生對這些基本常識了如指掌,這是順利開展實驗的前提。總之,細節決定成敗,教師要加強學生的實驗科學意識。
三、互動是實驗教學的過程要求
互動是一種理想的實驗狀態,要求班級整體形成積極的互動氛圍,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促進每個人的參與,實現學生之間的互相交流和幫助,彼此激發新的想法。但是當前很多教師在開展實驗課的時候實驗氛圍較差,學生各自做各自的事情,甚至還有學生故意擾亂他人實驗進度,這都是缺少互動的原因。
第一,教師要按照學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對其進行合理分組,一個小組內成員互相彌補和促進,這是實現有序互動的前提。例如,有的學生動手能力強,但是性格浮躁、實驗粗心大意,而有的學生理論知識學習好,但是實踐信心不足,卻相對謹慎細心,教師應該讓互補的學生在一個小組,互相帶動。
第二,不少教師對實驗不上心,一般就是先講實驗流程,然后就讓學生自主操作,雖然把時間交給了學生,但是教師的缺位導致學生實驗過程出現阻礙。教師應該實現和學生的互動,以此帶動學生積極思考。教師是實驗的設計者、組織者、監督者和引導者,要負責發揮自己的作用,隨時觀察學生的實驗進程,促使其得到理想實驗結果。總之,互動是包括教師在內的班級整體互動,以此培養學生積極實驗的習慣。
四、創新是化學實驗教學的必然趨勢
隨著新的教學理念不斷完善,創新作為重要內容和化學實驗聯系起來。化學本身就是一門實驗性科學,創新能力的培養能促進學生今后為科學的發展貢獻力量,養成好的學習習慣,打破思維禁錮。但是當前高中化學實驗多是一些驗證性實驗,教師為了快速完成教學任務,實驗流于形式,只要定期做實驗就行,因此學生的創新能力受到壓制,一直在做沒有挑戰性的簡單實驗。
第一,教師可以借助簡單實驗訓練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例如讓學生猜想替換反應物質會發生什么結果或者改變反映試劑的量會有什么實驗現象等,培養其發散性思維,多思考、多做、多總結反思。
第二,實驗創新要求教師開展啟發式教學,在課堂開始為學生設置問題情境,使其在自主探究中培養創新意識。
關鍵詞 高中化學;生活化教學;有效途徑
對于高中化學的教學來講,強化教學中的生活化已經變成重要的研究方向,在高中化學的教學過程里融入生活化教學不僅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可以感受到化學與生活的關聯,讓學生更加生動的學習化學知識,還可以將學生對化學的學習興趣調動起來,激發出學生對高中化學的學習熱情,對提升高中化學課堂教學效率均十分有利。
一、化學生活化教學的基本構想
1.新課程教材里生活化概念的具體表現
蘇教版高中化學教材在編寫時已經將生活化的理念融入其中,為實現生活化教學提供了條件。
(1)所有單元的知識在引入之前,更多的通過自然界里的化學物質、物質使用于生產生活當中。例如在學習元素化合物時,通過化學與社會之間的關聯,創建教材的總體思路,隨之逐漸將化學的中心內容引發出來,展現出學習化學的價值所在。
(2)用途需要性質來決定、性質需要用途來體現,這也是蘇教版高中化學教材里非常明顯的表現。透過大量的物質用途、物質來源等,將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密切相關的材料、環境、能源、生命科學等一些實際問題緊密結合。
(3)教材里的很多欄目以及教學內容都是互相聯系、相互補充的。比如:碘、溴、氯以及化合物,通過活動和研究來學習氯氣里的強氧化性,對于氯氣來將,它可以起到漂白劑的作用,而教材內的欄目里提出了二氧化氯。好比物質的分散劑,應當先將分散劑的定義制定出來,通過活動與探索欄目對膠體性質的學習,再通過膠體對國防工業、冶金工業以及醫學等方面進行使用。這些相應的知識及材料,展現了化學和社會發展、化學和人類的非常緊密的聯系,還展現出化學發展的最新結論,為生活化的教學方式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化學生活化教學的素材選擇
教材為老師和學生提供了非常大的發展空間。生活化的素材在選取時,加上教材里所提供的,還可以對已定的教材內容進行大膽創新。選取對學生有利的可以構成概念以及理解規律的生活背景等內容進行改革、創新教學內容。擇選出學生非常了解、喜歡的、并和學生實際生活十分貼切的內容,把生活里的信息轉變成教學資料。如此一來,即便是再乏味的理論知識也都可以轉變為具有現實意義的論點,可以將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和探索的精神輕易的激發出來。
教學素材在整個教學當中有著輔的作用,想要令素材的作用發揮得淋漓盡致,就一定要通過教學的內容、目標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適當的取舍。
3.化學生活化教學設計的總體思路
化學生活化教學要以教學目標為基礎,思索提供何種生活素材或者情境,也就是要綜合教學內容針對引入的平時生活當中的具體現象進行選取,并選取更為適合的結合點進行教學。
通過對教學內容以及教學對象進行了解后要確定教學內容的意義,要完成的目標,確定要掌握的知識和學生的生活經驗都存在哪些連接點。
對教學活動進行分析后要明確的是透過學生實際的生活經驗,找到有利于教學的生活實際情況,尋求到化學教學同生活教育的連接處。激發起學生直接體驗和感受的經驗,這樣才可以加快學生領悟教材,將知識進行內化及構建的目的。
透過拓展應用可以說明課后的反復學習或者實踐性的布置作業,可以把教材里的間接經驗轉變成學生的直接經驗,提升知識的使用以及變動的能力,而且在使用的過程里可以建立新的生活經驗。
二、化學生活化教學的有效途徑
1.生活化教學給學校及師生提出的要求
(1)學校要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對學生化學實驗室要加大投入力度,構成課堂和生活相融合的教學方式,讓化學實驗變成學生在高中階段學習化學的主要形式。
(2)在教學當中,要加強化學教學課堂興趣的培養,每次上課時,可以結合身邊的一些化學知識來探討。例如:組織學生探討一下身邊的飲食,分析一下食物內部的化學成分等等。這些都可以有利于學生提升對化學的興趣。此外,老師還可以提供很多生活當中的例子,這樣不但有利于提高課堂的趣味性,還可以讓學生在不斷的探討中建立起自我研究的能力。
(3)任何一種教學主體都是學生,通過新課改,要讓學生細心觀察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情,這樣不但可以加快高中階段學習化學的能力,還可以給日后的專研學術建立起良好的習慣。而且學生要以自身為出發點,通過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將不好的學習方法逐漸改變成好的學習方法,這樣才能提升學習的效率。
2.綜合生活當中的經驗講解知識
很多學生在高中學習化學的階段,通常會感到高中化學的知識點非常多,而且知識點之間又缺少相應的聯系,化學知識并不好記,這樣的狀況通常和老師的教學方法有一些聯系。所以,老師在進行教學時要將知識點和感性認識結合起來,透過引入與知識點相關的感性內容強化學生的記憶點。也就是說,老師在教授知識點的過程里可以同生活的經驗相結合來講解,這樣才可以讓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不斷加深。例如:在講解“氮的氧化物”時,可以結合“空氣中隨處都有氮氣”、多媒體展示“氮氣用途”告訴學生氮氣化學性質不活潑,然后老師向學生教授氮氣的分子結構,利用課件演示氮氣分子和氧氣分子在一般情況下不發生反應,但在打雷閃電時發生變化,讓學生明白“雷雨發莊稼”的真正含義。
3.結合生活來激發學生探索式學習
由于老師在長期的傳統教學形勢下,對高中化學的教學都較為刻板,在教學內容方面沒有過多的探索性。例如:在學習“鐵與鐵的化合物”時可以利用下面的日常生活現象:削皮后的蘋果顏色一會兒后會變銹,誰會知道其中的奧秘呢?以此來引出新知識。比如:在“原電池”原理教學時,讓學生做一個水果電池,把導線連接在自己舌尖上,就可以親自感受“觸電”的滋味。這種強烈的感官刺激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很自然推進教學的深入。
三、結語
化學離我們并不遙遠,它就在我們的周圍,學好化學,可以探索到生活里各種化學現象,并獲得更加長遠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秦書林.高中化學教學必須處理好三個關系[J].新作文(教育教學研究),2007,(11).
教學與知識之間有著內在的、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聯系,所以,教學策略的設計必須針對知識類型的實際。
我國20世紀的化學教學大綱或課程標準都是從知識屬性的角度對化學知識進行分類的。從1923年分科設置課程綱要開始,逐漸演變并基本固定為化學基本概念和原理、元素化合物知識、化學基本計算、化學實驗以及化學用語等五個方面。恢復高考制度以來的考試大綱一直將化學知識分為“化學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常見元素的單質及其重要化合物、有機化學基礎、化學實驗和化學計算”等五大類。而新課程高考化學考試大綱,雖然在考試內容部分將化學知識分為“化學科學特征和基本研究方法、化學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無機化合物及其應用、有機化合物及其應用和化學實驗基礎”等五個方面,但在內容比例部分還基本保留了傳統的分類方法。
知識分類就是根據特定的需要和標準,通過比較,把人類的全部知識按照相同、相異、相關等屬性劃分成為不同類別的知識體系,以此顯示在知識整體中應有的位置和相互關系。在知識分類的歷史上,不同的知識觀有不同的知識分類理論與標準,因而產生了形形的知識分類方式。為了更好地實現教育目標,人們把知識分為事實性的、概念性的、程序性的和元認知性的四大類。
縱觀傳統的化學知識分類方法和知識分類理論的實際,可以將兩者結合起來,并把化學知識劃分為物質知識、觀念知識和方法知識三大類。其中,物質知識主要屬于事實性知識,包括無機化合物及其應用和有機化合物及其應用;觀念知識主要屬于概念性知識,包括化學科學的特征以及化學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方法知識主要屬于程序性知識,包括化學科學的基本研究方法,如化學實驗基礎和化學計算等。由于中學化學限于原子和分子層面,中學生認識的化學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識別和創造物質的一門科學”。所以,可以認為在高中化學知識中,物質知識是“識別和創造”的對象,觀念知識是“識別和創造”的思想,方法知識是“識別和創造”的工具。物質知識是整個學科知識的基礎,也是觀念知識和方法知識的載體,觀念知識和方法知識既要依靠物質知識的支撐,又能促進物質知識的獲取。因此,化學學科要實現促進學生學科素養提升的終極目標,應該從獲取化學事實、形成學科觀念和掌握科學方法三個維度進行教學策略的設計。
新世紀以來實施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為了構建重基礎、多樣化、有層次、綜合性的課程結構,以適應社會需求的多樣化和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設置了由學習領域、科目、模塊三個層次構成的課程結構。據此,《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以下簡稱《課標》)將科學領域化學科目劃分為八個模塊,同時又把模塊分為必修和選修兩大類。下面從物質知識、觀念知識和方法知識三個維度,闡述在高中化學必修模塊教學中促進學生學科素養提升的相關策略。
二、物質知識維度的教學策略
本文所說的“物質知識”實際就是“元素化合物知識”。在《課標》所構建的課程結構中,必修模塊的物質知識主要分布在“化學1”的“常見無機物及其應用”和“化學2”的“化學與可持續發展”兩個主題。其中“常見無機物及其應用”對應“單質與無機化合物”知識,“化學與可持續發展”包含“有機化合物”知識。從《課標》的安排和學科知識的邏輯關系看.物質知識是高中化學知識的基礎和核心。為了使學生能準確獲取物質知識,以便在此基礎上生長出相應的觀念知識和方法知識,可以采取下列教學策略。
1.在社會生活情境中認識物質知識
由于《課標》對物質知識的處理,突破了傳統的物質中心模式,不再追求從結構、性質、存在、制法、用途等方面全面系統地學習和研究物質,這時,我們可以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物質,將物質知識的學習融入有關的生活現象和社會問題的分析解決活動中,從而體現物質與自然界和社會生活的密切聯系,并且通過對物質知識的學習加深對環境和社會生活問題的理解和認識,使學生直接體會到所學知識的社會價值。如關于氯氣性質的教學可以借助液氯泄漏事故報道錄像的有關畫面進行,以突出基于“社會中心論”的教學思想。
2.以核心概念為指導學習物質知識
為了使學生能借助于一定的基本概念認識無機物的性質及其變化規律,《課標》在“化學1”中安排了物質的分類、氧化還原反應、離子反應等基本概念,并與單質和無機物知識安排在同一主題。限于化學l的模塊功能,這些概念雖然是淺顯而又有限的,但它們有助于學生對物質知識的理解,并對物質知識的學習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我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領悟《課標》的立意,充分發揮這些概念在學生學習物質知識過程中的指導作用。如鈉與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鈉時,由于反應物中鈉元素和氧元素的化合價都處于最低價態,而氫元素的化合價處于最高價態,所以只能是氫元素的化合價由+1價降低為0價,反應的氣體產物為氫氣。這一確定鈉與水反應氣體產物的假說,就是依據氧化還原反應的規律提出的。
3.在已有知識基礎上獲取物質知識
美國現代著名心理學家奧蘇貝爾認為,學習新知識的關鍵是要建立起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他曾說,“影響學習的唯一最重要因素就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么。要探明這一點,并應據此進行教學”。因此,要組織學生探究物質知識,應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出發設置相關問題,將學生有效地引入新知識的探究情境之中,從而達成獲取有關物質知識的學習目標。如過氧化鈉和氧化鈉都是鈉的氧化物,由于氧元素的化合價不同,所以兩者的性質既相似又不同。在過氧化鈉性質的教學過程中,可以針對學生已知氧化鈉性質的實際,通過對過氧化鈉和氧化鈉組成與性質的比較分析,并結合有關實驗檢驗等探究活動,使學生獲得對過氧化鈉性質的認識。
4.按研完的一般思路探究物質知識
物質知識的教學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更要教給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和思路。如對于SO2性質的研究可以有以下思路:SO2與CO2同屬于非金屬氧化物,CO2是酸性氧化物,SO2也應具有酸性氧化物的性質;SO2中硫元素的化合價處于其常見化合價的中間價態,所以SO2應該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還原性;SO2是一種新認識的物質,除了根據其類別、組成元素的化合價等推測性質外,還可能具有其他某些特殊性質。然后結合相關實驗驗證推測的合理性,并形成對SO2性質的全面認識。這樣的教學設計可以教給學生研究物質性質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從而幫助學生提高學習其他物質知識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三、觀念知識維度的教學策略
關于觀念知識,高中化學必修教科書按照《課標》的要求和學生的認知規律進行了整體化的設計和編排,主要包括化學研究的物質層次觀、化學中的相互作用觀、化學變化的形式觀、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觀、化學反應的方向和限度觀、化學進化觀等幾個方面。由于學科觀念知識不僅是化學學科素養的重要構成部分,而且“具有超越事實的持久價值和遷移價值”,所以,我們應該在全面把握課程結構中學科觀念知識體系的基礎上,“圍繞學科基本觀念進行教學設計”,從而幫助學生形成應有的學科基本觀念。又由于觀念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留下的概括的形象,化學學科觀念通常是在化學事實性知識基礎上通過不斷的概括提煉而形成的。因此,幫助學生構建學科觀念常有觀念知識以物質知識為基礎和物質知識用觀念知識來概括兩個基本策略。
1.觀念知識以物質知識為基礎
運用分類觀念不僅能使有關化學物質及其變化的知識系統化,還可以通過分門別類的研究,發現物質及其變化的規律。為了使學生形成分類的觀念,有關分類的內容可以采用以下設計進行教學,以突出觀念知識對物質知識的依賴。
學習活動1:結合生活中(圖書館、超市等)分類的事例,思考物質之間具有怎樣的關系、應該怎樣對物質進行分類的問題。
基本理解:分類是學習和研究化學物質及其變化的一種常用科學觀念。
學習活動2:嘗試對已學過的化學物質和化學反應進行分類,并與同學交流。
基本理解:樹狀分類是根據對象的共同點和差異點,將對象區分為不同的種類,而且形成一定從屬關系的不同等級的系統的邏輯方法。
學習活動3:對幾組化學物質進行分類,并制作相應的樹狀分類圖和交叉分類圖。
基本理解:分類要有一定的標準,根據不同的標準可以進行不同的分類,樹狀分類法和交叉分類法是常見的分類方法。
2.物質知識用觀念知識來概括
乙酸的知識主要屬于物質知識。《課標》在“化學2”中要求學生知道“乙酸……的組成和主要性質,認識其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教科書又將其細化為乙酸的分子結構、酸性、酯化反應及主要用途。顯然,這些都是物質知識的內容。在“課程設計要圍繞核心觀念進行”的理念下,《乙酸》的教學可以從物質知識中概括出相應的學科觀念,以體現物質知識是觀念知識的基礎。
學習活動l:觀察乙酸分子的比例模型,認識乙酸分子的結構。
基本理解:物質有一定的組成和結構,乙酸的官能團是羧基。
學習活動2:設計實驗證明乙酸具有酸性,并通過實驗比較乙酸和乙醇分別與鈉反應的速率。
基本理解:有機分子中基團之間存在相互影響,乙酸分子中羥基上的氫原子比乙醇中的活潑,主要是由于羰基的影響。
學習活動3:閱讀關于“酒是陳的香”的解釋,分析乙酸和乙醇酯化反應的機理。
基本理解:酯化反應屬于取代反應,是有機反應的一種重要類型。
學習活動4:觀察和體會教師演示的乙酸乙酯的制備實驗。
基本理解:乙酸乙酯的制備是可逆反應,實驗中需要控制反應的條件。
學習活動5:總結乙酸的化學性質與分子結構的關系。
基本理解:官能團是決定有機物化學特性的基團,乙酸的化學性質主要由羧基決定。
學習活動6:結合生活實踐討論乙酸的用途。
基本理解:化學知識在生活中是有用的,乙酸與人類的生命、營養、健康密切相關。
四、方法知識維度的教學策略
高中化學必修教科書在著力構建物質知識和觀念知識體系的同時,根據不同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認知規律.構建了符合學生探究能力發展需要的科學方法體系。其中,有的是讓學生在科學探究、思考與交流等活動中練習和運用,有的是讓學生通過閱讀科學史話進行體會和領悟。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對教科書中的方法知識體系了然于胸,通過挖掘教科書隱含的方法知識、利用方法知識組織教學內容、運用方法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等多種途徑,有計劃、有步驟地落實方法知識的教學,不斷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1.挖掘教科書隱含的方法知識
物質知識和觀念知識是教科書編寫的主線,而方法知識處于相對隱性的地位。如關于鹵族元素的性質,教科書是用假說方法組織教學內容的。具體包括:(1)發現問題——鹵族元素原子的電子層結構的變化規律與堿金屬元素相同,它們的化學性質也能與堿金屬元素一樣表現出相似性和遞變性嗎?(2)提出假說——氟、氯、溴、碘在化學性質上也能表現出一定的相似性和遞變性。(3)驗證假說——獲取鹵素單質與氫氣的反應、鹵素單質間的置換反應等事實材料。(4)得出結論——鹵素都是活潑的非金屬,隨著核電荷數的遞增,元素的非金屬逐漸減弱。但是教科書對這四個步驟沒有具體說明和提示,教學中教師可以對假說方法進行顯化,并使學生明確假說是人們根據已有知識對所研究的事物或現象所做的初步解釋,它需要證實或證偽,而且科學理論最初都是以假說的形式出現的,并隨著科學研究的深入,不斷得到修正、完善和發展。這樣學生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就能比較自如地運用假說方法進行相應的探究活動。
2.利用方法知識組織教學內容
新課程高中化學教科書雖然增大了科學方法的外顯力度,但總體還稍嫌不夠。因此我們應該適當注意以方法知識為線索組織教學內容,在以物質知識和觀念知識體系作為課程內容展開主線的同時設計一個方法知識體系。例如關于“化學2”中“苯”的教學可以將其分解成八個學習任務:(1)用文獻方法了解苯的發現和來源;(2)用觀察方法認識苯的主要物理性質;(3)用假說方法確定苯分子的組成;(4)在認識苯的凱庫勒式的同時感悟直覺思維的意義;(5)用假說方法確定苯分子中沒有與乙烯類似的雙鍵;(6)用模型方法認識苯分子的平面正六邊形結構;(7)用演繹方法完成苯的取代反應和加成反應的化學方程式;(8)用綜合方法對苯的結構和性質形成整體認識。該教學過程突出了方法知識對物質知識獲取過程的指導作用,隨著教學的深入和學生感性認識的豐富,可以逐漸提高對這些科學方法的要求,最終實現方法知識的教學目標。
3.運用方法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關鍵詞】情感教育 化學史 科學探究 STSE
《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在課程目標中明確要求化學課要使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方面得到統一和諧的發展。其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目前的教育評價體系中是很難量化,是隱性的。但情感教育的有無將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態度,可能還會影響學生以后的人生態度以及潛能的發揮等。因此,在化學教育中如何將知識傳授與情感教育結合起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以期培養對科技充滿興趣,對生活充滿熱愛,對社會充滿感恩,對人生充滿樂觀,對環境充滿責任的學生,將成為體現新課程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重中之重。作為化學教師應采用多種方式利用各種資源激發、感染、熏陶學生的情感,引導學生發展健康的情感體驗,以實現課程目標的要求是義不容辭的責任。
以下是筆者在化學課教學實踐中總結的關于加強學生情感教育的三條途徑。
一、讓偉人的人格魅力輻射進學生的心田
新教材以各種方式加大了化學史內容的比例,其中有許多是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思想和社會責任感的內容。用好這部分化學史對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促進其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材中多次以不同方式呈現關于我國制堿工業的先驅――侯德榜的事跡,并在文中介紹了侯德榜為了民族制堿工業的發展,沖破“索爾維公會”對索爾維制堿法技術封鎖,毅然回國十幾年如一日潛心研究,終于找到更先進的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生產技術――聯合制堿法,有了自己生產的“紅三角”牌純堿,為以后結束用“洋堿”的歷史奠定了基礎。更可貴的是,他將自己發明的聯合制堿法無償的公之于世,這不僅表現了侯德榜對國家對民族的赤誠熱愛,更在世界上展現了一個胸懷廣闊的中華民族的光輝形象。這是多么令中華兒女欽佩和自豪的人物和事跡啊。如果我們用好了這組化學史素材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喚起學生的愛國心責任心和自信心。
歷史上,許多化學家在進行科學研究的過程中無不顯示出智慧的光芒、堅毅的性格和對真理的執著。如凱庫勒,雷利,門捷列夫……這些化學家不僅對化學的發展做出了偉大貢獻,他們的這種精神品質更是人類永遠的財富。
在新教材中有許多關于化學家生動感人的故事,這些不僅反映出他們可敬的科學品質,更有令人欽佩的人格魅力。化學教師應用好這些素材,讓偉人的人格魅力感動學生,輻射進學生的心靈,讓學生的心中永留一片陽光。
二、讓化學知識生成過程的艱辛與喜悅根植于學生的心田
為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某一點知識,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學生去發現知識。在學習《氣體摩爾體積》時,讓學生進行科學探究,做電解水的實驗,認知產生氣體的質量,氣體體積與氣體物質的量三者之間的相互關系。以此推測、計算和驗證:相同條件下,1摩爾氣體液體固體的體積,從而深刻理解氣體摩爾體積引入的必要性,并能靈活的運用它進行量的轉化。在這個探究過程中,學生體驗了知識生成過程的曲折與艱辛,也體驗了發現知識的快樂。這點“痛苦”的體驗會使學生能更好地理解知識,會使學生在接觸到有關化學史時能產生情感共鳴,而不至于和原來這部分知識的發現者產生“代溝”。總之,這種感情投入是值得的,在新教材中有許多科學探究活動,充分利用好這個平臺,讓學生回歸到科學發現的真實過程中去體驗去感受是對學生的尊重。
這種促使學生用腦設計,用手操作,用眼觀察,用嘴交流的探究活動,不僅能讓學生掌握一般的科學探究程序,更能使學生慢慢靠近化學,大膽接觸化學,真切感受體驗化學,自覺學習運用化學成為源頭活水不斷浸潤學生的心田。
三、讓化學與STSE親密接觸成為學生最真切的見證
課標中指出:要引導學生認識化學對促進社會進步和提高人類生活質量方面的重要影響,理解化學與科學,技術,社會的相互作用,樹立社會可持續發展思想增強學生對自然對社會的責任感。怎樣讓學生感受并贊賞化學促進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關注與化學有關的社會問題和環境問題?怎樣保持和增強學生對生活及自然界中的化學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用好教材中有關STSE方面的素材可以解決上述情感教育問題。
在教材必修1的正文中就介紹了合成氨的貢獻(為此,20世紀的兩次諾貝爾化學獎授予與合成氨有關的研究),就此,我們可以給學生拓展世界糧食產量和合成氨的關系,讓學生從中了解化學對人類社會的貢獻。在《硫與氮的氧化物》一節科學視野《火箭為什么能飛上天》一文中,學生讀后大開眼界――原來“神六”上天也靠它――偏二甲肼,化學物質真奇妙。學習《硅》一節科學視野《新型陶瓷》時,先讓學生說出聽到見到用到哪些陶瓷制品,然后閱讀此文,學生立刻明白煤氣灶的點火器――壓電陶瓷,高壓鈉燈――透明陶瓷,沙漠越野車――高溫結構陶瓷。由此,既讓學生開闊了視野,也提高了興趣,還加深了熱愛科學的情感。
為了讓學生認識到正確使用化學物質的重要性,在學習氯氣時利用教材上關于氯氣用途的資料卡片介紹:由于人類不正確的使用而使許多家庭慘遭不幸,給人類社會帶來永遠無法挽回的精神創傷。像這樣由于人類不正確使用化學物質,而給人類帶來傷害的事例還很多。比如,人類過于追求眼前利益,也由于科學發展的局限而使用“DDT”,氟氯代烷……給人類自己帶來了安全隱患。還有環境污染問題,究其原因,是人類沒有樹立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要解決環境污染問題,則更多的是依靠化學的發展和不斷培養出具有環保意識可持續發展意識的人。同時,教材中以不同方式體現綠色化學思想。日本的水俁病和痛痛病,酸雨對森林的破壞,臭氧層的破壞等一些反面的例子告訴學生:人類怎樣對待環境,環境就會怎樣對待人類。教材中更多的是從實驗原理、藥品、裝置、收集、尾氣吸收等體現綠色思想,這些點滴的改變應引起實驗教學的足夠重視,畢竟環保意識的培養,綠色思想的樹立應從點滴著手。
以上是筆者個人在教學實踐中只就運用教材上提供的素材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的淺薄之見,目的在于引起同行對“重智輕情”導致教育本質嚴重錯位的深刻反思,以使在新課程的教學中做到智情并重、相互促進,最終達到育人的目的。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關鍵詞:高中化學;課堂教學;體驗;學科味道
文章編號:1008-0546(2014)01-0008-03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01.003
你喜歡化學嗎?如果你是一名從事化學教育的工作者,你用這個問題去問你的學生,你是不是覺得學生的回答越來越讓你失望了呢?
隨著高中課程改革不斷地向前推進,高中化學課程的功能正在從單純注重知識的傳授向尊重學生的個性、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健康快樂的生活、一切為了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的方向轉變。但是由于長期以來的傳統教育形成的思維定勢和功利主義的影響,以教為主的思想還在嚴重地影響著課程功能的轉變。這導致了化學教學活動中本來應該以學生為主體,體驗為主導的教學理念得不到落實,使得學生被老師精心設計的教學安排給邊緣化了,學習中的過程體驗也就蕩然無存,使得現在的學生不太喜歡化學學科,其內在的是不喜歡傳統的教學模式,無學科味道。他們急切地需要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并且作為教學活動的主導者,但他們的需求在長期得不到滿足的情況下,就缺乏學習化學的興趣,造成教師教得累,學生也學得累,這嚴重地阻礙著新課程改革的進行。如何在高中化學課堂教學中讓學生進行學習的過程體驗,并讓學生喜歡上化學,師生共同品味化學學科獨特的學科味道,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和體驗學習理論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見解。
一、過程體驗的指導理論——體驗學習理論
教育領域的學習理論有多種,比如認知學習理論、行為學習理論、體驗學習理論等。體驗學習理論是1984年美國人大衛·科爾伯提出的。這一理論建立在杜威的實用主義哲學、萊文的社會哲學、皮亞杰的認知發展論等理論的基礎之上;強調學習過程中體驗的核心角色和情感成分對學習的作用,旨在用“體驗”這個詞來區分體驗學習理論和傳統的認知學習理論與行為學習理論:并在此基礎上構建了體驗學習模型——“體驗學習圈”(見下圖)。體驗學習圈模型主要包括四個步驟,分別是:具體體驗、反思觀察、抽象概括、主動實踐(積極嘗試),這四個步驟構成一個完整的學習循環。
由此可見,注重過程體驗這一教學行為的指導理論就是體驗學習理論。
著名教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體驗學習理論就滿足了人的這種需要。在化學課堂的教學過程中,運用該理論組織教學,讓學生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用自己的各種感官去感受、處理、貯存、應用化學教學過程中的各種信息。體驗學習理論最能符合新課程改革的理念。
二、過程體驗中化學學科味道的呈現——學生喜歡化學的源泉
有這樣一個問題:你教過的學生里,有多少學生在做與化學密切相關的工作?如果答案是幾乎沒有,那么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你在教學過程中沒有將化學學科的味道或者化學學科的特點充分地呈現出來,沒有讓你的學生從內心深處喜歡上化學。
什么是化學學科味道呢?化學學科味道就是指化學學科特點。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實驗是化學學科的靈魂。通過化學實驗可以探索物質的性質,促進理論的發展。化學實驗的探究是化學學科的最大的味道,也即化學學科的最大特點。
化學物質是成千上萬的,化學現象和性質也是非常復雜的,遇到了具體的化學問題如何解決?用什么方法解決?如何呈現出解決的方案?這就是化學學科的又一學科味道,即化學的思維、語言和方法。比如在課堂上問學生:金屬鎂的熔點為什么比鋁低?較多的學生會回答:因為鎂比鋁活潑。“熔點低”是物理性質,“活潑”是化學性質,這兩者是根本不能用來解釋的。這種答案反映出在這樣類似的問題上,較多的學生還沒有形成用化學思維來回答問題的思維習慣。在化學學科中,有一些很重要的化學思維,如:結構決定性質(物理性質、化學性質)、性質決定現象、性質決定用途、性質決定存在。也就是說解釋性質要從結構入手,解釋現象、用途、存在等要從性質入手。由此可見,金屬鎂的熔點比鋁低的原因是:Mg的半徑比Al大,單位體積內的自由電子數Mg比Al少,金屬鍵Mg比Al弱。
在紛繁的物質化學性質中,用化學學科語言將其呈現出來是一種抽象的美,比如化學反應方程式。
學生如何看待化學學科關系到化學學科的是否可持續發展,化學給人類帶來了哪些影響?曾經化學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關鍵。但現在的社會上出現的與化學有關的種種現象:毒生姜、塑化劑、鎘大米……化學學科的價值取向是什么?這也是化學學科味道之一。
化學學科的味道,主要體現在化學實驗(探究)、化學的思維、語言和方法以及化學學科的價值取向。上化學課,就得上出化學課的味道,讓學生在課堂上體驗著過程,品味著化學學科的味道,慢慢地從內心喜歡上化學。
三、課堂教學中注重過程體驗、品味化學學科味道的具體應用
1. 注重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實驗操作體驗
化學實驗既是化學課程的內容,也是學習化學的重要工具,更是學生“體驗”的有效途徑,通過實驗來驗證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確,養成不唯書、不唯上、不依賴任何權威的良好習慣。強調化學實驗,其目的不僅僅在于獲得所謂的“正確實驗結果”,更重要的是使學生經歷和體驗了獲得實驗結果的探索過程,有了這樣的經歷和體驗,學生才會對什么是科學有較為深刻的理解。所以在化學教學的課堂上大膽地讓學生親自完成可控條件下的探索實驗是體驗的重要途徑,也是讓學生品味化學學科味道的重要方法。現舉例說明:
在完成蘇教版《化學1》有關硝酸的內容教學后,筆者進行了如下的設計:
教師:展示一瓶無標簽的未知溶液(溶質只有一種),設計實驗證明該溶液是否為KNO3溶液。寫出需要的實驗用品和實驗步驟。
學生:分組相互討論后得出方案:先焰色反應檢驗是否有K+,再檢驗NO3-。
老師:檢查各組方案,目的確保實驗安全。
學生:進行實驗并進行反思、操作的改進。
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總結,得出正確的實驗方案。
師生:將完整的正確實驗方案和步驟齊聲朗讀一遍,共同品味化學學科味道。
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學生對硝酸根離子的檢驗一定會印象深刻,更重要的是體驗到了學習的過程,增強了學習化學的興趣,感受和品味到了化學學科的味道。
再比如乙酸乙酯的制取實驗:
教師:給出右圖實驗裝置圖和相關物質的信息(熔沸點、溶解性)。
學生:動手做實驗。
教師:巡視、指導。
學生:完成實驗后反思。
師生:共同評價實驗的過程和結果(大概內容見下):
(1)暴沸的問題;
(2)滴加藥品的最佳順序的問題;
(3)倒吸的問題;
(4)溫度控制的問題;
(5)飽和碳酸鈉的作用問題。
除了通過實驗操作這個真實的環境使學生進行操作體驗外,還可以創設模擬的環境讓學生體驗。比如有機物中的同分異構體問題、尤其是有機物分子共線共面的問題。讓學生搭建有機物分子的球棍模型,在搭建的過程中體驗單鍵是可以旋轉的、雙鍵是不可以旋轉的等重要的空間知識。通過這種模擬的體驗,抽象的事物就有了具體的感覺,紙面上的平面結構就能與實踐體驗過程的立體結構對應起來了,處理有機物線面問題就很容易了。
2. 注重學生課堂上對化學問題的表述體驗
化學學科有著獨特的化學思維和方法以及化學用語,用化學語言將課堂上對化學問題的思考過程和結果正確有序地呈現出來是很重要的學習體驗過程。在課堂教學中要多給學生這樣表述或文字表達的機會,因為學生在表述的過程中也是對化學問題體驗后的思考,是內心活動,也是一種思想層面的體驗過程。規范正確地使用化學用語也能呈現出化學學科的味道。
比如:
教師:水為什么比甲烷穩定?
學生:因為水中含有氫鍵。
這個問題看似很簡單,其實這里隱含著穩定性、氫鍵、共價鍵的強弱、化學性質等化學用語,對這些化學用語必須熟悉并能夠正確理解相互關系才能正確地回答出這個問題。氫鍵的存在影響的物理性質,如熔沸點、溶解性等,對于水中氫鍵存在于分子間,分子內是H—O共價鍵。物質穩定性是指物質的化學性質,與物質的結構尤其是化學鍵的強弱密切相關。所以這個問題的正確答案是:因為氧原子半徑比碳原子半徑小,H—O共價鍵比C—H共價鍵的鍵長短,更牢固,所以水比甲烷穩定。
化學用語固然很重要,但在化學學科中對化學問題表述時融合化學用語的修飾語也非常重要。
教師:設計實驗檢驗CH3CH2Br中的溴原子。將步驟用文字表達出來。
學生:①用試管取少量的CH3CH2Br,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
②加熱,充分反應;冷卻;
③滴加過量稀HNO3使溶液呈酸性,再加AgNO3溶液;
④若產生淺黃色沉淀,說明存在溴原子。
以上加著重號的文字中“少量”的表述是體現學生在實驗中使用藥品的節約意識,“過量”的表述是體現學生在實際操作實驗中的量的意識問題。通過在課堂上的活動探究的體驗以及表述的體驗,學生明白了實驗方案表述的主要化學思路:先操作,再現象,最后結論。
對化學問題的表述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是圖像的。建立圖像模型可以很直觀地將復雜問題簡單化。如在復習電化學知識的時候,教師展示左圖,要求學生在圖上標出電極名稱、電子、離子、電流遷移方向。學生相互之間討論得出右圖的結果。
最終的這幅圖是由學生參與,通過討論得出的,它系統的梳理了電化學的基本知識,而這些知識又是學生容易混淆的。通過對圖像的描畫,表面上是對知識的體驗,其實是對學習方法的體驗: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
3. 注重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實際生活的體驗
化學作為自然學科,其功能就是讓人們能舒適、健康、快樂地生活。所以化學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課堂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注重這一點,并且在教學設計中要有明顯的體現。在教學設計準備之前,就應該思考哪些教學內容是與生活密切相關的,能不能引入教學過程中?材料如何去尋找?什么樣的材料才是最合適的?
比如:在設計分散系、膠體等內容的教學的時候,霧霾和PM2.5是一個絕對不能回避的問題。什么是霧?什么是霾?霧霾與哪些因素有關?什么是PM2.5?PM2.5分散在空氣中形成的是氣溶膠嗎?將這些問題合適安排在教學環節中,使學生能夠用化學知識來解釋化學問題!
在復習有機物的性質的時候,可以叫學生從家里尋找帶有化學名稱或結構的有機物的圖片來課堂展示。再此基礎上開展對有機物性質的復習。可能有如下的圖片:
針對上面的有機物(常見的治療高血壓的藥物硝苯地平片)的結構,設計了以下幾個問題:
(1)含有的官能團有哪些?
(2)能否與NaOH溶液反應?
(3)能否與鹽酸反應?
(4)能否與H2、Br2反應?
(5)能否使酸性高錳酸鉀褪色?
美國教育家布朗認為:“學習的環境應該放在真實問題的背景中,使它對學生有意義。”這里的“真實問題”顯然是指學生的生活實際。“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學生的生活實際,就是課堂教學的源頭活水。在化學教學中,教師要使教學更具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就應充分挖掘貼近學生生活的信息資源。難忘的化學學習體驗,就要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里,用自己的親歷感悟化學的魅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同時也加強了課堂與“真實世界”之間的聯系。
4. 注重化學學科價值觀的呈現
化學學科價值觀的內涵是非常豐富的,它包括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鍥而不舍的探索科研精神、量變到質變的哲學思想等,這些價值觀對于培養成功的化學家是很重要的,但培養對人類社會的進步作出貢獻的化學家才是最重要的。這就需要對化學學科本身的價值觀有正確的認識:化學是一把雙刃劍,好的一面可以造福人類社會、壞的一面可以阻礙人類社會的發展、帶來無盡的痛苦。所以在課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在這方面的觀點必須明確:支持、贊揚為人類的健康發展進行的科學研究;鄙視利用化學知識損害人類健康和自然環境的行為。
總之,注重課堂上的體驗就是由“以知識為本”轉向“以學生發展為本”,由“課程是知識”轉向“課程是經驗”,就是將教師精心設計掉的體驗過程或者說是經歷還給學生。讓學生充分享有親身體驗的權利,“體驗”讓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參與知識構建的完整過程,成為學習主人,使學習成為學生自覺的行為。在體驗的學習過程中,享受化學學科的味道,從內心深處喜歡上化學。敢于轉變教學觀念,讓體驗始終貫穿課堂教學的整個過程,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才能夠讓課堂高效,才能夠改變高中化學教學的現狀,促進新課程改革的向前推進。
參考文獻
[1] 紀鋒.重視學生自主實驗 培養學生創新能力[J].化學教與學,2013,(5)
一 教學任務分析
本學期的教學任務是選修5《有機化學基礎》,必修2中只學習了幾個有限的有機化合物,像甲烷、乙烯、苯乙醇、乙酸等。選修課程要豐富代表物的類型,增加新的物質——醛。其次,每一類有機物中,必修僅僅研究簡單的代表物的性質,選修課程要豐富學生對一類有機化合物的認識。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明確有機物的類別。例如烴的教學,一定要能夠舉出多種烴的代表物的名稱,以及其在自然、生活生產中是否真實的存在,掌握其應用,再例如酸,必修僅僅學習乙醇性質,還應了解其他常見醇、酚以及其物理性質、用途以及一元醇的簡單命名。
從必修到選修,對有機物分類、組成和存在的認識從代表物上升到類別。也就是,不應該一到有機化學的學習,就奔著化學反應去,然后就拘泥于典型有機化合物身上。
對于同樣一個反應,在必修階段只是感性的了解這個反應是什么樣的,能不能發生,反應有什么現象;到了選修不應該僅僅停留在描述的階段,而要達到以下要求:
1.能夠進行分析和解釋:基于官能團水平,學生需要了解在反應當中官能團發生了什么變化,在什么條件下由什么變成了什么。
2.能夠實現化學性質的預測:不僅能分析給定的事實,還應該對化學性質有預測性。對于給定的反應物能分析出與哪些物質能發生反應,反應產生何種產物。
3.明確結構信息:在預測反應的產物的基礎上,能明確指出反應的部位,以及原子間結合方式,重組形式,應該基于官能團和化學鍵,要求學生了解官能團的內部結構。例如羥基的氫氧鍵是能夠斷裂的,羥基也不是孤立存在的,應該是連接在碳原子上的,而碳氧鍵是可以斷裂,進一步,還可能了解這個原子的成鍵環境。這樣就要求建立化學鍵的認識,極性、飽和性等。
因此,從必修到選修,對有機物化學性質的認識應上升到用官能團的結構及化學鍵變化來解釋、預測反應水平。
選修階段要從碳骨架上官能團的轉化來認識化學反應,這也就是從轉化與合成角度認識認識反應。在教學過程中要關注反應前后化合物之間的關系,能夠順推,逆推。
二 教學目標任務要求
《有機化學基礎》是中學化學教學中的一個重要教學環節,也是高考內容的重點選考部分。它是為對有機化學感興趣的學生開設的選修模塊,該模塊的內容主要涉及有機化合物的組成、結構、性質和應用,共設置了三個主題:
1.有機化合物的結構和性質——烴
2.官能團與有機化學反應——烴的衍生物
3.有機合成及其應用——合成高分子化合物
在新課程“以學生為主體,為學生的發展服務為中心”的核心理念引導下,教學設計是至關重要的。
高中化學課程目標規定了學生在整個高中階段通過化學學科的學習應達到的發展目標,整個體系由三個目標緯度(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兩個目標層次(面向全體學生的和針對部分學生的)構成。體現了“培養全體學生的科學綜合素養”、“科學教育為大眾”等教育理念;完善了課程目標的維度;實現了與課程結構的對應。了解化學課程的總目標體系,對教師合理、全面的設計教學目標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可以幫助教師樹立科學的教學理念,并將其體現于教學目標中。《有機化學基礎》模塊的學習安排于高中二年級,是在初中化學和高中化學必修2“有機物”的認識基礎上拓展,其目的是讓學生通過本模塊的學習更有系統、有層次加深認知程度。
《有機化學基礎》模塊的設置在于學習有機化學對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因為,有機物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物質基礎,它們廣泛的存在于現代生活的每個角落及生產、研究的各個領域。基于此設置意圖,教師設計教學目標時應更關注學生較高層次的科學素養的培養。
在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今天,教學目標中就加大關注對學生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的指導及創造精神的培養。理論知識、實踐活動、生活經驗的相互關系的聯系和應用。
三 教學措施
一、讓學生深刻體會到有機化學的魅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可以開展化學就在我們身邊的主題活動,讓同學們真實的感受到世界的進步與化學有密不可分的聯系,讓他們知道只要他們認真學習也許下一個可以“改變世界”的人就是他,從而學生們就不會認為他們每天學習的知識都是與生活毫無聯系,將來都用不上的東西,也就不會覺得乏味無趣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二、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習方法的培養。
有機化學學習的一般規律與方法:結構性質(物理性質、化學性質)用途制法(工業制法、實驗室制法)一類物質。教師教學中要圍繞這一主線對各類有機化合物進行詳細的講解。讓學生理解,雖然有機化合物種類多,數目巨大,但有規律可遁,有方法可用,并不是生搬硬套,主要是學習方法的掌握。 例如:講到乙炔時,因為之前講過乙稀,老師可以引導讓同學們自己推測出分子式、結構式、結構簡式,通過實驗讓學生能自行得出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從而總結出飽和烴和不飽和烴的區別,重點認識到碳碳雙鍵、碳碳三鍵的加成、氧化、聚合反應。得出乙炔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總就出乙炔的用途。通過乙炔的講解的,得出炔烴因為都含有所以碳碳三鍵性質與乙炔相似。
三、是要重視直觀教學,培養空間思維能力。
立體化學知識在有機化學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有機化學基礎》模塊中這方面知識涉及較多。在教材中,出現了大量有機化合物分子的立體結構,如果準確掌握這些知識需要學生具有較強的空間思維能力。由于學習此模塊之前學生未學習過《物質結構與性質》模塊,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注重使用直觀教學手段,讓學生產生感性認識,其中較有效的方法是采用模象直觀手段。
四、重視實驗中培養學生動手、觀察、總結能力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在教學過程中,我堅持學生自己能做的實驗一定讓他們自己親自動手做,在實驗過程中既要注重實驗現象的觀察,更要注重動手能力的培養,總結實驗的規律,思考實驗中出現的問題。我也常常提醒同學們要注意操作的規范性,思維的嚴謹性。比如做乙醛的銀鏡反應時,銀氨溶液的配置,用何種加熱方式,反應中注意的事項,反應后試管的洗滌方法等,不但要讓學生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理論指導實踐,實踐論證理論,理論與實踐的統一才是學習的最終目的。
五、充分了解學生,事半功倍
經驗告訴我們,學生在學習有機化學部分存在著如下缺陷:
⑴對各類主要官能團的結構特征、主要性質和反應掌握不牢,容易混淆。
⑵知識網絡化程度差,對大型推斷題沒有思路,不能很好的對所學知識進行準確的應用。
⑶書寫方程式能力及文字表達能力較差。
四 優差生輔導計劃
對后進生的輔導方面, 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轉化一個后進生比培養一個“三好生”更為重要、更有價值。我要按照成績排出了化學后進生和較差生的名單,對于較差生,主要是利用課堂時間多提問,多加注意的方法提高他們的化學成績,而對于差生,我則決定利用課后給他們經常補課,經常給他們布置一點任務,利用課前上課的幾分鐘檢查。每天給他們一點任務,完成后大加贊揚,不完成的哪怕留到晚自習結束也要當天過掉。
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安排不同的作業,并采用一優生帶一差生的一幫一行動。請優生介紹學習經驗,差生加以學習,課堂上創造機會,用優生學習思維、方法來影響差生。做到”堂堂清”,“周周清”,“測測清”:要求學生每天做好”預習—聽課—復習”三步。并積極檢查.把當天的功課在當天解決。周周有總結。在測試中檢查出學生未能掌握的知識再及時把進行講解和解決。利用輔導時間,加強鞏固學生對基本知識的掌握。
高二化學教師工作計劃(二)
一、現狀分析
1.高二備課組現狀分析
高二年級化學備課組現有6名化學教師,其中3名高級教師,3名一級教師,以中青年為主,結構合理其中擔任過高三教學任務教師有5名,教學能力整體較強。
2.教材分析
今年為實行高中新課程改革的第2個年頭,化學課程設置上以模塊的形式出現,而且在教材中出現了大量的思考、學與問、思考與交流、科學探究以及大量的最新科技方面的知識等形式多樣的變化。這些變化是過去教材中很少或未曾出現的,所以對我們幾位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不能用過去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必須根據教學大綱和教學實際對新教材進行認真的分析和研究,盡快融入全省的教學氛圍中,只要這樣才能在教學工作中立于不敗之地。
本學期我校使用的是人教版化學選修三《物質結構與性質》。《物質結構與性質》是高中化學課程選修部分內容,是高考選考模塊,教材從結構決定性質的角度把整本書的內容分為三個主題,第一個主題 原子結構與性質,第二個主題 分子結構與性質,第三個主題 晶體結構與性質。三個主題學習了物質結構的基本知識和研究方法。這些基礎知識和研究方法對于深入了解化學物質的性質是極為重要的,有其理論的實際意義,更有其實用價值;是核心的基礎化學知識,而且對于學生以后從事科學與技術創新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3.學生現狀分析
本屆學生的整體平均成績較低,從高一學生分化劇烈、平時期間觀察,行為習慣表現不如人意,尖子生比較少,給化學教學工作帶來了較大的難度,提升整體成績比較困難。規范教學要求必須提高課堂效益。學業水平測試面臨著時間短、任務重、后進生多等客觀事實。
二、指導思想:
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在全面實施新課程過程中,積極探索符合新課程理念的化學教學方法和自主化學習方式。加強化學師資隊伍建設,充分發揮我校化學骨干教師作用,提高化學教師整體素質,促進化學教學質量的提高。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力爭使學生形成踏實、嚴謹的學風,努力提高學業水平測試的合格率和優秀率,為今后的化學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努力做好后進生的提升,落實好《物質結構與性質》的教學。
三、工作目標
1.積極落實學前預習、上課學生“動起來”、課后及時整理、及時反饋的要求,探索提高教育質量的途徑。
2.充分發揮學校在師資、網絡教學上的優勢,把信息技術與學科進行有機整合,提高教學效率。做好課件的制作和完善工作。在教學中,合理利用媒體,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并做到資源共享。
3.加強師生情感交流,構建平等合作的師生關系,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引導學生多角度、多元化地思考問題。
4.重視“培優補差”工作,充分發揮優生的特長,為下學期的化學競賽獲得好成績做好充分準備;激發后進生的學習興趣,為下學期的學業水平測試做準備。
5.強化備課組活動有序性、系列化,采用指定與不指定相結合的方式,加強對平時教學工作的交流、研討,提高全體化學教師教學水平。
四、具體措施
1.堅持每兩周一次集體備課活動,堅持統一備課,統一進度,統一練習,共同探討教學過程中所碰到的問題。
2.在每一章新課開始之前,由備課組長進行分工,組內老師輪流備重點、備難點、明確新教材難度的把握,并提供詳細的教案、學案,為全組成員提供資料,共同探討,提高效率。當然,雖然任務分到了各個負責主備的老師處,但全體成員都會提前熟悉教材,做出自己的思考。
3.精心篩選題目,適當補充典型例題,精講精練,力爭做到減負增效。
4.做好單元過關和查漏補缺工作,每章完后進行一次單元小考。
5.認真做好階段考出題、審題、考試閱卷工作及分析總結,做好教學反思工作。
6.結合本年級的現狀,對于學習必修化學的學生,加強基礎知識的訓練,著重培養學生的化學基本技能和基本素養,要求在本學期將《物質結構與性質》的內容全部結束,剩余時間開始進入高三階段的復習。
7.每位教師要樹立全局觀念,嚴格控制學生作業量和教輔用書。注重考試質量和試卷分析。
8.堅持做好每一個演示實驗,積極探索研究性實驗的實施方案。
后附集體備課的安排和教學進度表:
高二化學教師工作計劃(三)
一 教學任務分析
以化學新課程標準為指引,緊跟學校教學工作計劃,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為目標,抓好常規教學,夯實基礎,不斷優化課堂教學的方法和手段,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以及創新思維能力作為教學教研工作的中心任務。
二、現狀分析
1、基本情況:
高二年級共有14個理科班,其中為重點班,其余均為普通理科班,高一時基礎比較差,從第一學期還需要一個熟悉和相互適應的過程,希望能盡早進入狀態。理科班周課時為4節。理科班第一學期上選修4《化學反應原理》,第二學期上選修5《有機化學基礎》1~2章),學生配套教輔為《名師金典》。
本學期,將以學校教務處工作意見為指導,圍繞化學教研組計劃要求認真學習教育教學理論,認真研究和學習新課程標準,積極推進新課程改革的實施,轉變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做好高二化學教學工作。在加強常規教學的同時,積極開展科研課題的實驗和研究,以及為高三培養化學尖子作好培優工作。
2、教材分析:
選修4《化學反應原理》內容是最基本的化學反應原理,包括反應速率、反應方向及限度等問題。從理論的高度認識酸、堿和鹽的本質及其在溶液中的反應。對于大家已經熟悉的化學反應與能量的關系,將以反應熱與反應物的物質的量的定量關系為主。以化學能和電能的相互轉化為基礎的電化學過程和裝置,如電池、電冶金和金屬腐蝕等,是富有時代氣息和應用廣泛的領域。作為化學原理應用于實際的每個實例,都是那樣的有趣和富有啟發性。書中的一些實驗、活動建議,對于大家來說顯然是不夠的。如果我們能夠經常注意觀察在自己周圍發生的化學現象,思考和設法進行模擬或實驗,大自然將成為無所不在的大課堂。
選修5《有機化學基礎》模塊涉及有機化合物的組成、結構、性質和應用等內容,包括“認識有機化合物”、“烴和鹵代烴”、“烴的含氧衍生物”、“生命中的基礎有機化學物質”和“進入合成有機高分子化合物的時代”五章的內容。從知識體系看,是在必修2第三章和第四章部分內容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學習有機化合物的結構與性質、官能團與有機化學反應、有機合成及其應用等相關知識。通過學習,要使學生達到如下目標:(1)建立官能團體系,認識更多的有機化合物;(2)探究有機化合物的反應,理解結構與性質的關系;(3)走進有機合成的世界,體會合成的思想和方法。但本學期主要學習第一章最多到第二章內容。
3、學情分析:
理科班大多數學生有學習化學的興趣,有較好的學習習慣和一定的學習方法。但學生程度參差不齊,由于高一課時緊,內容多,部分學生必修1、2的知識遺忘較嚴重,理解掌握上差別較大。有極個別學生基礎薄弱,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具體工作措施
1、 認真做好教學常規,確保教學有效開展
深入備好每節課,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積極認真地做好課前的備課資料的搜集工作。然后,備課組共同研討確定學案內容,根據班級具體情況適當調整、共享。部分章節內容制作成教學課件后,再根據班級具體情況適當調整、共享。此項工作上課前兩至三天完成。 認真上好每節課,積極實踐新課程理念,把握好課堂,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精心設置習題,合理、分層布置學生作業,書面作業要求全批全改;學生配套教輔《名師金典》不定期抽查,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及時反饋。精選每章的測驗題,與備課組共同出題,并要達到一定的預期效果。對每一次測試要認真分析,總結,為學生確定合理的目標。
2、積極開展實驗教學,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積極、認真開展實驗教學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直觀理解,有助于培養學生實驗能力。依據學校現有實驗條件,在保證演示實驗絕大部分完成的基礎上,適當開展學生分組實驗和課后實踐。
3、做好綜合實踐,踐行分層教學
(1)成立化學學習興趣小組(奧賽小組),培養特長生學習、探究化學的興趣和能力。
(2)利用晚自習做好缺差輔導,確保每一個學生學習不掉隊,力爭高中學業水平測試全面通過。
4、積極參加教研活動,提高教學業務能力
(1)學習化學課程標準,明確新課程的具體要求,利用每周的教研組和備課組活動時間,認真學習新課程教學理念,深入研究教育教學方法。
(一)插圖設計解析
化學教材章首頁的插圖內容離不開生產生活、實驗研究和化學史這三個方面。
1.生產生活
化學被廣泛地應用在生產生活中,為了使化學更接近生活,學生能夠在生活中感悟到化學原理的存在,章首頁作為新一章的開始,其插圖充分體現了化學與生產生活間的密切關系。高中生已經對社會生產生活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對其中的生產操作原理還處于好奇的階段,章首頁貼近于生活的圖片自然會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必修1模塊第二章化學物質及其變化章首頁的背景圖為陽光透過云層灑在群山中,可以看到金色光束。此圖所對應的知識內容是本章第一節物質的分類中所涉及的丁達爾效應,丁達爾效應是區分溶液和膠體的方法。膠體是學生繼溶液后學習的第二個分散系,學生對膠體的認知還處于初級階段,而章首頁這幅圖片卻可以拉近膠體與學生的距離。還未學習本章知識的學生看到此圖時,首先是圖片中的自然現象給予的神奇視覺沖擊,其次學生會根據本章題目聯想這種生活中常見的現象與化學有什么關系,由此激發學習動機。必修2模塊第二章化學反應與能量章首頁的最大插圖是鋼鐵產業的車間操作圖,畫面中熔融態的金屬傾倒,發出耀眼的光芒并且火花四射。該圖呈現的內容直接與本章的題目相呼應,揭示本章的核心。學生看到熔化的金屬,會根據原有的認知得知化學與熱量之間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同時會對化學產生更濃厚的興趣。通過教師的引導,可以使學生了解化學反應可以產生多大的能量,以及化學在鋼鐵產業中的重要地位。
2.科技實驗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是激發學生學習化學最有效的工具之一。實驗既是教學手段,又是化學學習的重要內容,既是學生獲取知識和技能的橋梁和紐帶,同時也是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重要手段。章首頁的插圖附帶化學實驗圖片,充分展示化學實驗的魅力,如藥品的繽紛顏色、實驗的神奇現象、儀器的各類形狀,這些圖片都會對學生產生一定的視覺沖擊,凸顯化學的精密嚴謹。必修1模塊第一章從實驗學化學章首頁的整體插圖均是化學實驗室照片,圖中各類化學實驗用品整齊地擺放在實驗臺上,這首先給學生的第一印象是化學實驗不容馬虎,即藥品儀器不能隨便擺放。圖中穿實驗服并帶防護眼鏡的學生在做實驗,這恰到好處地提示學生化學實驗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實驗時要注意安全,同時與第一章第一節化學實驗安全的內容相呼應。另外,還可以從中看到量筒、試管、酒精燈、膠頭滴管等初中常見的實驗器材,這會給剛剛進入高中的學生一種熟悉感,化學對于他們來說還不陌生。
3.化學史
在化學課堂中促進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化學史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不僅可以使學生了解化學的發展歷程,還可以使學生從化學家的故事中體會化學的科研精神以及一些研究規律。章首頁的插圖中展現了早期的物品或化學家的研究成果,使學生了解化學并非現代化的產物,而是化學前輩經過數百年的研究才取得的成就。必修1模塊第二章化學物質及其變化的章首頁的一幅插圖為,1869年門捷列夫發表的第一張元素周期表,這幅插圖與本章第一節物質的分類第一課時簡單分類法及其應用有關。多數學生在未學習該節內容時,并不了解分類方法在化學學習或化學研究中的用途。殊不知偉大的化學家正是利用科學的分類方法,在卡片上分別填寫上元素名稱、原子量以及主要性質,然后將那些性質相似和原子量接近的元素卡片分為一組,最終總結出元素周期律。這個化學史故事不僅突出了分類方法的重要性,還可以使學生得到關于化學的情感體會,進一步形成自己的價值觀。
(二)引言設計解析
章引言是將學生的學習熱情引領到新一章的過渡文字,它簡略介紹本章內容、本章內容與已學知識的關系,以及本章知識在生活中的作用。
1.凸顯本章核心
各章章引言或利用學生認知規律或利用其他學科知識或聯系生活實際進行敘述表達,其主要目的是使學生排除對本章內容的陌生感,從而介紹本章的核心主題。它與教師的導課語相似,引領學生熟悉主要內容,并激發學生的認知需要。必修1第四章非金屬及其化合物的章引言第一句:“在已經發現的一百多種元素中,除稀有氣體外,非金屬元素只有十多種,它們大都位于元素周期表的右上部。”這句話簡單明了地介紹非金屬元素,學生立刻會了解本章內容是圍繞非金屬元素展開的。與一百多種元素相比較,非金屬元素數量之少,會使學生感覺到它們的珍貴,同時會認為這一章內容會較容易學習。本章章引言的后續四句是:“地殼中含量最多的前兩種元素是氧和硅,它們構成了地殼的基本骨架。空氣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氮和氧,它們是地球生命的重要元素之一。人類活動所產生的影響大氣質量的氣態氧化物主要是非金屬氧化物,如SO2、NO2和CO等。人體生理必須的食用鹽———NaCl中含有氯元素。”簡略的三句話卻有三個作用:第一,學生早已學習過氧元素,這更加明顯地表示本章將要學習硅、氮、硫和氯元素的性質;第二,通過閱讀,學生已對這四種元素有了初步的了解,如硅的地殼含量排位及原因;第三,這三句話的介紹無一不與生活相關聯,可以增加學生對于非金屬元素的親切感。
2.承接新舊知識
高中化學是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各模塊之間并非獨立的,各個模塊中的每一章內容也相互關聯,所以為了使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了解新學內容與已學知識間的關系,各章引言中均會設計承接新舊知識的話語。必修2模塊第一章物質結構、元素周期律的章引言如下:“豐富多彩的物質世界是由一百多種元素組成的,這些元素有著不同的性質,如有的元素性質活潑,可以與其他元素形成化合物,有的元素性質不活潑,不易與其他元素形成化合物,等等。面對這么多不同的元素,我們怎樣才能更好地認識它們呢?”學生知道物質是宏觀的,元素是微觀的,根據初中所接觸的原子結構,他們不免會產生疑問:元素之間是通過什么方式組成物質的呢?這就與本章化學鍵內容相關了。有的元素化學性質活潑,學生立刻會想到必修1模塊中所學的金屬鈉,有的元素性質不活潑,學生就會想起氮。根據元素性質的活潑與否,面對眾多元素如何學習,學生便會想到物質的分類方法,進而教師就可以介紹元素周期律。可見化學學習中,新舊知識不僅相互聯系,并且可以相互作用。
二、章首頁的使用
(一)正確認識章首頁
教材是教師教學及學生學習的最基本材料,它作為媒介建立起學生與教師間教與學的橋梁,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發掘教材各結構單元的作用。章首頁在教材篇幅上占有較大的比重,其表達內容雖不涉及詳細的教學內容,但它是學生在學習新內容前首先注意的部分,即學生首先通過章首頁的圖文了解本章將要學習的內容,了解本章的學習任務,了解本章的知識分布,以及會根據章首頁信息對自己本章的學習結果做出預期判斷。教師則應該加大對章首頁的重視程度,在引領學生學習時,必須挖掘教材,緊扣文本,尊重文本的價值取向,開發利用章首頁使教學順利開展。
(二)利用章首頁圖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諾說:“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章首頁的圖片多數貼近生產生活與現代科學技術,并與本章內容息息相關。學生學習開始時的心理活動特征是好奇,要求解惑的心情急迫。在學習新章節前,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欣賞章首頁圖片,利用本章相關知識進行簡要解釋,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時也可以借助學生產生的學習興趣,介紹本章的基本內容及相關的實際應用。教師也可以在備課時緊密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年齡特征及心理狀態,選擇其他相關圖片補充介紹本章的重要知識內容,使學生了解將要學習的內容,引起他們的興趣,消除枯燥乏味的情緒,激發學習的欲望。
(三)延伸章首頁引言,完善學習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