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8 15:31:1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小學實習總結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以前的夢想就是當小學教師,現在,終于如愿以償了,在小學實習的時候,在老師的指導下,我慢慢接手,雖然上課的次數不多,但卻有了更多時間進行教學反思及班主任工作實習,感受頗豐。
一、誠心待之,冰釋隔膜。
剛開始去到附小,見班主任趙老師及數學指導老師肖老師時,感覺老師們比較冷淡,較難溝通。經我們實習生分析也許是心理因素在作怪,有陌生人介入自己的工作,總會讓人感覺不是很舒服。后來趙跟我說了為什么剛來時她本不想理睬我的理由:附小沒有重視,沒有事先跟她們這些班主任說實習這件事。三年三班的實習生也遇到了冷淡的待遇。能怎么樣呢?想起當初新生入學時,兼職班主任的一句話:吃虧就是占便宜。不管班主任如何不理睬我,該帶操時跟操,帶軍訓時跟軍訓,不斷找話題請教跟老師搭話。剛好也有個機會讓我當一回好人,第一天軍訓時,老師的腳被蚊子叮了好多個包,很癢,正好我帶了風油精,給她及時擦涂。兩天下來,見我如此誠心誠意,便亦誠心待我了。誠心待人,人亦誠心待之。
二、“捧著一顆心來,不帶走半根草”。
班主任工作又細又繁瑣。實習的前階段是見習,在此階段基本上是深入班級,與原班主任溝通,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性情,班級的總體情況,利用聽課時老師點名回答的機會將學生與其名字對上號。記住一個人的名字,是對其最起碼的尊重,學生一聽到老師知道他的名字,就會覺得老師關注他,重視他,與老師產生一種親近感。
實習期間,班主任日常工作為:
1.周一帶學生舉行升國旗儀式,組織學生竄座位。
2.整隊做課間操,整隊帶去上音樂課、體育課、美術課、信息課等。
3.看班看午休,保證學生都能安靜午睡。
4.開午會,看學生寫字帖,批改字帖等。
5.協助開展課外活動,如:每周一、周三下午的軍訓;秋游活動;秋季運動會;講故事活動;課文演讀;上文體課、聯歡會等等。
6.發放各類活動通知并回收回執條。
7.安排并檢查學生打掃衛生。
8.個別教育學生,促其進步;解決學生間發生的小矛盾。
9.及時與家長溝通,共同促進學生改正壞的學習習慣及生活習慣。
由于平時跟學生走得比較近,對學生的了解也更多,感觸也更多。教育真的是一件非常復雜的工作,無論是家庭還是學校還是學生個人,都必須付出一定的努力和使用一定的方法,才能培養出一個基本健康的學生,各方面素質都達標。附小有一定的特殊性,生源基本上是教師子女,或者來自非富即貴的家庭。學生生活的環境非常優越。但是,這也產生了很多的問題:a父母晚育,導致孩子生理上有所缺陷,多動癥,自閉癥或者阿斯博格癥的孩子不在少數。b父母為了將孩子送來附小讀,本身家里這比較遠,只能將孩子從小寄養,很多又導致了孩子或者內向,不愿意溝通,或者注意力不集中。c父母在外忙碌,沒時間看管孩子,輔導孩子學習,等于是孩子在家的教育約等于零,單靠老師在校的教育很難促使孩子全面發展。d優越的環境也容易導致孩子不懂得珍惜,不懂得關心別人,給予別人愛,不會合作。
問題多多,更需要老師的無時無刻的關顧。一個班的老師也很重要。趙老師是一位非常非常負責任的老師,她常說:做什么事情都要問問自己的良心,什么事都要過得了自己良心這一關才行。她是說到做到,不像有些老師只會口上說說,實際上卻工作遲到早退。附小是3點15分放學,可是每天她都是近6點才出附小的門,等所有學生都回家了她才回家。因為她說不放心比學生先回家,如果學生在學校里(小孩子小,不懂事)萬一發生什么事找不到班主任怎么辦?所以她總是在班里或者辦公室里,看完學生值日,一邊改作業。為人師表,我真的一次又一次被趙老師的精神所感動,每天我也是早出晚歸,為的也是那份負責,為的是學習趙老師的真功夫――負責!
一、班主任工作
首先我能較快的了解整個班級的情況特點。記得剛開始見習時,我和麗萍就急著找班主任潭老師了解班級情況。但潭老師并沒有直接告訴我們,而是讓我們自己去發現、去了解。可能當初我們有點不理解。但后來想一想潭老師并沒有做錯。我們應該用自己的眼睛用心去觀察了解這個班級,了解學生,畢竟我們面對的還是學生,這也是對我們工作的一個考驗。接下來我就通過班委會議了解了班級的一些日常工作以及班委的一些職責。:
其次,我能較快的熟悉和掌握學生的情況。為了增進對學生的了解,我抓住一切肯能的機會和他們接觸交流。除了上課時間,我一直是跟班的。剛開始幾天,學生都不怎么和我說話,都非常被動。我發現自己好象很難融入這個班級,原因是彼此還不了解,這時我應該采取主動,通過關心他們的學習、生活情況,慢慢的和他們交流。通過自己的主動以及對他們的關心,學生也逐漸放開來了,都愿意主動找我交流了。師生之間就應該多交流,只有這樣,你才能了解學生。
二、信息技術教學工作
教學更是實習的重點,以下是我實習的一點心得。
第一是預備階段。通過指導老師先熟悉實習班級的信息技術上課情況,認識班上的每個學生以及了解他們對于信息技術課知識的掌握情況。然后,認真聽指導老師以及其他同學上課。現在的聽課的感覺和以前完全不一樣:以前聽課是為了學習知識;現在聽課是學習教學方法。目的不一樣,上課的注意點就不一樣,現在注意的是指導老師及其他同學的上課方式,上課的思想思路。接著,根據在大學所學的教育知識和在中學實習聽課所學到的,自己在已有的基礎上備課、試講,做足了上講臺的準備。
在經過了前兩周的聽課、試講后,第三周我正式走上講臺。作為一名教師,還有一個天職就是教書,無私地把知識傳播給學生。這也是我們實習的重要內容——授課。我初次體會到當老師的辛苦。上一節課,要經過“備課(寫教案)——試講——上課——接受學生反饋的信息——評講”這樣一個流水線。看起來簡單,可其中每個環節又有很多小細節,最主要的是“上課”。這個環節,也就是我們一直在探討的“課堂教學”。
在教學過程中,自己還存在不少缺陷。
【關鍵詞】農村小學 教學模式 師資建設 職前培養
師資隊伍的建設一直是我國農村地區小學教育質量提高的瓶頸,基礎教育的不斷改革和快速發展對小學教師的角色、知識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僅要具有較深的專業知識,而且還要具備較高的教學技能以及一定的課程整合、設計和開發的能力。作為培養小學教師的高等師范院校的初等教育專業,如何使學生走上教學崗位后,能夠迅速適應小學教學的需要,不再走“未上崗,先培訓”的老路,我們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在教學方面進行了 “2+1教學模式”的教學改革。
1 農村師資培養的特點
我國農村小學教師的培養以高等師范院校為主,因為經濟發展的差異和地域差異,農村師資職前培養具有自身的諸多特點。
1.1 對職業精神的渴求
長期以來,我國大部分農村地區工作環境較差,基礎設施建設比較落后,教師的待遇比較低,從而導致小學教師的流動性比較大,嚴重影響了農村小學教育事業的發展。與城鎮小學相比較,在農村的師資培養過程中,教師的職業精神問題便凸顯出來。
1.2 對全科型教師的訴求
鑒于當前農村小學教師數量比較少這一現實,許多教師都身兼數科、身兼數職,個別地區依舊存在“包班”現象和復式教學的課堂教學方式,教師不僅要承擔本班級所有的教學科目,甚至擔任全校某一學科的全部教學任務。這就對農村小學教師的教學技能和管理能力的全面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教師不僅要有全面的學科知識,還要懂得基本的教育管理常識。
1.3 對課程資源開發能力的要求
由于經濟發展的制約和政策支持的缺乏,農村小學的硬件設施建設一直是制約教學質量提高的重要因素,缺少教具、缺乏必備的教學設備和儀器,教師面臨的依然是“一支粉筆,一塊黑板”的困境。然而,農村小學與眾不同的地方卻是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極具地域特色的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將成為農村小學教學質量提高的突破口。這也使得在當前農村小學師資培養中,課程資源開發能力和課程整合的意識已經成為一個亮點。
2 初等教育專業2+1教學模式的主要內容
初等教育專業(專科)實行的“2+1教學模式”,簡單說就是學生在校期間的前2年重點進行理論學習,后1年重點進行教學實踐的教學模式。前2年的理論學了課堂教學以外,還包括專業技能訓練、教育見習、社會調查等。2+1教學模式突破了原有師資培養的思路,在課程設置、教學模式、教育實踐以及評價體系等方面進行了重要調整。
2.1 課程設置
小學課程綜合化是21世紀小學教育發展的主要趨勢,為了更好地適應新時期的要求,在課程設置中,進一步優化了通識課程、教育類課程和學科專業課程的配比,精心挑選課程內容,符合當前國際師范教育的整體趨勢,即教育專業課程比重增加(占總學時的25%左右),教育實踐起步提前(大多在第1學期開始),職業技能與方法課程門類多、分類細、比例大,教育見習、實習分散進行,有利于師范生的專業成長和職業發展。
在學科專業課程方面,只開設專業基礎課,不追求學科知識的精深,在教育類課程中增加了中外教育史、班主任管理藝術,學科專業課程增設了漢語基礎、手風琴,主要學科(語文、數學、英語、科學)教學法課時增加了2倍,教育實踐課程比重明顯上升。課程設置的調整,旨在幫助學生構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平臺,使學生具有崇高的師德、良好的藝體素質、從事小學多門課程教學的能力和初步進行教育研究的能力。所有課程開設時間的安排既考慮到基本教育理論和技能技巧的掌握,又為學生留出充足的時間進行自我知識結構的建構,為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有利條件。
2.2 教學模式
根據初等教育專業“全科型、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在教學中將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相結合,側重教學內容的實用性和前瞻性,利用當前小學教學中的典型案例,簡明扼要講述理論核心,通過小組討論、調查報告、教學設計等多種方式實現教育理論的應用;課后為學生提供閱讀材料,拓展專業知識,增強專業敏感度;每門課程設計若干研究性課題,通過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研究意識,鍛煉理性思考、教育研究的能力,并將課題研究的成績計入學科總成績中。
教師教育一體化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教學研究與教學實踐一體化,即師范院校與中小學之間結成合作伙伴,大學教師的教育教學研究間接帶動課堂教學的進步,同時也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師范生“將理論轉化為實踐,再通過實踐驗證和豐富教育理論”的意識。
因此,2+1教學模式強調高師院校與小學之間的合作,與學生的教育實踐活動相結合,安排小學校長和骨干教師進行教育教學的講座,同時分派高校各專業教師深入小學了解當前班級管理、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為專業課的講授積累素材,提高了理論應用的可操作性,既有利于培養符合現代小學教育要求的合格教師,又促進了大學教師從灌輸型向研究型的轉變。
2.3 教育實踐
教育見習和實習是提高教學技能、實現教育理論向教育實踐轉化的關鍵環節。通過見習、實習,加強學生對實際教學過程的洞察、應對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教育研究意識,實現教師教育對實踐的回歸。
為了保證見習、實習的系統性和完整性,2+1教學模式采用分段交叉培養方式,延長實習時間,集中實習與分散實習相結合,將學科課程、教育專業課程、教育見習與實習交叉進行,把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分解滲透到6個學期當中,在明確每個階段主要任務的基礎上,逐步提高學生的教育實踐能力。
2.3.1 見習、實習階段的安排
關于見習與實習的時間安排及主要任務,可以按下表進行:
階段 時間 主要任務
第一次見習 第2學期(1周) 以觀察了解小學教育現狀為主,形成感官上的整體認知,了解小學實際教學活動,同時反思大學中的學習,形成職業概念,規劃未來的學習和工作。
第二次見習 第3學期(1周) 教學觀摩,觀察小學教師如何組織教學、管理班級,發現教育教學中的問題并思考對策,見習期間盡可能參與小學教師的集中培訓和教學研討。
第三次見習 第4學期(1周) 見習期間,除了聽課、見習班主任以外,要與小學教師共同備課并參加小學的教研活動,在指導教師的指導下進行一定數量的授課。
第一次實習 第5學期(1學期) 第一次實習的方式是集中實習。實行“雙導師”制度,即除了實習學校配備指導教師以外,實習生所在的系也要安排指導教師,進行巡回聽課、指導。
第二次實習 第6學期(1學期) 頂崗實習。實習生以一名真正的教師身份,從事教學工作和班主任工作。
2.3.2 見習、實習指導
建立由教育專家、任課教師、小學校長、小學優秀教師等人員組成的見習實習指導小組,在見習實習的各個階段對實習生進行教育理念、專業技能的全面指導。
2.3.2.1 見習、實習前的指導。具體包括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觀看實習錄像、進行微型教學和問題模擬教學、教師形象塑造、見習實習的主要任務和細節指導等內容。
2.3.2.2 見習、實習過程中的指導。指導教師根據實習生(見習生)在教育教學中的實際表現,提出針對性的建議和改進策略。每個實習階段都會有指導教師到小學進行巡回指導,隨時記錄實習生的表現,解答實習過程中的困惑,為實習生提供各方面的支持。
2.3.2.3 見習、實習后的總結指導。指導教師和實習生共同總結見習、實習中的得與失,正視見習、實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并進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討,進一步提升對教育理論與實踐的認識。在每個實習階段結束后,總結實習生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的優勢和不足,并制定合理的改進計劃,實現教育實踐能力的逐步提升。
2.4 評價體系
在建立課程與教學評價體系的過程中,堅持評價標準的發展性和實踐性,從畢業生就業、入職適應速度、在職表現及職后發展等多個角度進行評價;強調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和評價技術的多樣化,形成由教育專家、教師、學生、小學指導教師等多個主體組成的評價小組,通過問卷、訪談、觀察等多種途徑,收集評價主體對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的意見、建議,在考察學生學習情況的同時,教師要進行反思,總結教學中的得與失,實現教學相長;注重評價方法的綜合化,即注重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校內評價與校外評價相互補充。
3 2+1教學模式與農村小學師資培養需求的契合
初等教育專業2+1教學模式在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教學內容的充實以及實習基地的選擇等方面,滿足了當前農村小學教師職前培養的多方面要求。
3.1 “全科型”教師培養目標的定位
2+1教學模式在課程設置方面,打破了以往的專業界限,實現了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藝術等多個領域知識的融合,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不劃分專業方向,教法課程逐漸涵蓋小學各個學科,并在教育類課程中增加小學綜合實踐與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體現了課程設置的全面性和前瞻性。
3.2 教學內容的針對性
農村小學課堂教學與城鎮小學課堂教學的不同在于,前者由于硬件設施的缺乏,所以更加注重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因而對教師課程意識的要求便更為迫切。在2+1教學模式中,教學設計與玩教具制作相融合,專業必修課與選修課相結合,在幫助學生掌握最基本的教學技能的同時,增加“利用鄉間隨手可得的材料進行玩教具制作、班級環境創設和校園文化建設”的內容,通過這些針對性更強、適用性更廣的知識的學習,幫助學生拓展知識面,為今后的教育教學工作提供參考。
3.3 實踐基地的建設
2+1教學模式中的教育實踐體現在分散實(見)習與集中實(見)習的融合,在每學期一次的教育見習中,學生回到生源所在地的農村小學跟班一周,通過觀察、訪談、問卷等方式,逐漸豐富對農村小學教學環境及教育現狀的感性認識,并在見習結束后,完成不同形式的見結,在理性反思中深化對農村小學教育教學的認識。
第一,語言的親和力與準確性。小學生處于兒童階段,他們具有極強的模仿能力,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他們,因此小學教師在課堂上要有準確的語言表達能力,讓學生能夠準確的接收到信息。同時教師的語言應該具有極強的親和力,用一種柔和的方式與學生交流。第二,板書的繪畫能力。不同于中學生,小學生由于注意力容易分散,只有新鮮有趣的事物才會充分吸引他們,因此,小學教師應具有一定的繪畫能力,黑板板書活潑可愛,用醒目的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第三,課堂活躍能力。小學生生性好動,不喜歡課堂上死氣沉沉,這就需要教師具備活躍課堂氣氛的能力,經常通過故事、兒歌、游戲等輕松有趣的形式,寓教于樂。
二、高師小學教育專業學生教學實踐能力現狀
小教專業學生的教學實踐能力培養是高師院校人才培養的一個重點。目前,該專業學生在教育教學實踐中表現出的實踐能力相對薄弱,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基礎教學能力
基礎教學能力是教師從師任教的基本能力。小教專業學生的基礎教學能力主要存在這樣一些問題。第一,教學語言僵化,感染力欠佳。通過調查發現,目前很多在校小教專業學生普通話不夠標準,二級甲等的過級率不高;學生在頂崗實習或教學見習中的教學語言僵化,感染力不夠,使得小學生的聽課積極性不高;不少實習教師的面部表情、手勢、動作等肢體語言不夠協調、自然,學生與老師之間缺乏溝通。第二,板書呆板,書寫不規范。不少學生在實習過程中暴露出的一個普遍問題就是板書呆板無趣,缺少設計。錯別字、筆順錯誤等問題也屢有發生。第三,過度依賴教材。一些學生在教學實踐中過度依賴教材,有些更是一成不變地根據教材和教參的設置授課,沒有和學生的學情相結合,使得授課效果大大降低。
(二)教學操作能力
教學操作能力是教師在教學中順利完成教學任務所需各種能力的綜合,對教師的教學行為起著調節和控制作用,是教師能否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的關鍵能力。目前,小教專業學生在這方面的能力普遍不太成熟。主要表現在:第一,教學設計能力不高。不少學生在教學實習時課前準備不充分,教學設計不規范,對《新課標》提出的教學目標的三個維度,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闡述不明確,教學重難點不突出。第二,課堂調控能力不強。小學的課堂教學是千變萬化的,具有極強的現場性和不可預測性。由于缺乏實踐經驗,學生在面對真實的小學課堂教學環境時,常常暴露出課堂調控能力的不足:或是不能合理安排教學進度,如期完成教學計劃;或是對學生關注不夠,教學分離,導致教學效果差;或是對學生的提問或突發狀況驚慌失措,不能沉著應對;或是課堂紀律差,秩序混亂,教學過程無法順利進行等。第三,教學反思能力不足。教學后的反思具有批判性,能使教學經驗理論化,有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評價和總結能力。華東師范大學葉瀾教授曾說:“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會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能寫三年反思,就有可能成為名師。”但我們的很多學生在課堂教學實踐后沒有及時進行教學反思,總結經驗,找出原因,教學反思能力有待加強。
(三)教學創新能力
教學創新能力是教師超越現有教學內容、方法與手段,以新穎的,與眾不同的教學方式與手段,高水平完成教學任務的能力。可以說,教學創新能力是評價一個教師優秀與否的重要指標。目前,小教專業學生在教學實踐能力中的創新能力還是比較薄弱的。絕大多數學生在教學實踐中還是停留在模仿和學習階段,過度依賴教材,知識傳授局限于書本,不能充分發揮自身的創造精神,進行創造性的教學。在更新和組合教學內容,結合學生實情設計課程最優方案,創造新的教學方法,以及優化教學過程等方面還比較欠缺,同時,學生的教學科研能力也亟待提高。
三、高師小學教育專業學生教學實踐能力存在問題原因分析
(一)課程設置重理論輕實踐
教學實踐能力是衡量小學教育專業畢業生的一個重要指標,這就要求學校在課程設置上重視實踐,強化技能,遵循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讓學生畢業時即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也具備過硬的教學實踐能力。但從目前來看,很多師范院校的課程體系是由全校公共課、教師教育類課程、學科專業課程和實踐環節(課程)四部分組成,而在這四類課程中,所占比例最高的是全校公共課,比例最低的是實踐環節(包括軍事訓練、教學實習和見習等),專門開設教師技能訓練等實踐課程的學校并不多。一些師范院校在課程設置上忽略了小學教育專業的特殊性,沒有聯系小學教育實際,在實踐環節上與其他教育類專業幾乎沒有區別。一些院校的課程設置內容陳舊,課程內容與小學教育教學實際相脫離,理論學習與教學實踐相脫離,不能滿足學生作為未來小學教師專業發展的需要。
(二)教師職業技能訓練力度不夠
教師職業技能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運用教學的相關知識與經驗促使學生學習,達成一定的教學目標的一系列行為方式。目前我國師范院校對小教專業師范生進行教師職業技能訓練的力度明顯不夠:很多師范院校沒有在小教專業的培養方案中納入技能訓練,即使有技能訓練也不成系統,而是單一的、零散的訓練,缺乏從組織到實施、從課程到師資的嚴格管理,訓練具有較大的隨意性和盲目性。同時,也缺乏對訓練進行科學、規范的考核,大部分師范院校除了普通話按照國家語委的規范要求進行考核外,其他技能如板書設計技能、課件制作技能、班級組織管理技能、科研技能等的考核涉及很少,導致技能訓練的動力不足,學生在校時的教師職業技能沒有得到充分的訓練和提高,走上教學崗位時才暴露出問題。
(三)教學實踐時間短,形式單一
教學實踐是學校培養學生走向社會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式。師范生的教學實踐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過不斷的學習、實踐、再學習、再實踐逐步提高的。國外許多發達國家比較重視師范生教學實踐能力的培養,不僅教學實踐的時間長,并且實踐的形式也多樣。“在美國,教育實踐分三種:模擬實習、早期實地經驗和教學學習。英國的教育實踐也有兩種形式:非正式教育實習和正式教育實習。教育實踐的時間根據秋、春、夏三個學期來安排,一般不得少于20周。”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教學實踐主要存在兩個問題。一是實踐時間短,落實不到位。我國大部分師范院校的教學實踐一般為6到8周,如果除去實習開始的一周準備以及實習結束時的一周總結,實際上真正用于實習的時間僅一個月左右。而這一個月中,學生大部分時間都是聽課,輔助班主任工作,真正走上講臺上課的次數非常有限。一些學校甚至安排學生回當地自行聯系學校,實行“放羊式”的實習,使學生的教學實踐環節流于形式。二是實踐形式單一,很多學校在教學計劃中只有教學實習,缺少教學見習和模擬訓練,學生缺乏一個循序漸進,理論與實踐不斷轉化的逐步提高的過程,從而導致教學實踐效果不理想。
四、提高高師小學教育專業學生教學實踐能力的思考
(一)調整和完善培養方案,突出小學教育專業特色
人才培養方案是高等院校在現代教育理論指導下,按照特定的培養目標和人才規格,以相對穩定的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管理制度和評估方式,實施人才培養的指導性文件,是學校進行專業人才培養的基本依據。小學教育專業是培養小學教育工作者的專業,其人才培養應該“定性在教育,定向在小學,定格在本科”。也就是說,高師院校小教專業的人才培養首先應突出師范性,強調學生的教師職業技能;其次應貼合小學的實際需求,與培養中學教師的師范專業有所區別;再次是定位在本科層次的培養,與傳統的中師教育的培養目標區分開來,培養出的學生才是能適應小學教育需求的高層次人才。因此,高師院校應完善小教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依據小學教師專業標準對培養方案中的培養目標、規格要求、課程設置以及教學安排等進行調整,突出小學教育的專業辦學特色。
(二)改革實踐教學體系,優化課程結構
情境學習理論認為“就學習者個體而言,學習的根本標志就是越來越容易地、有效地參與團體重要的實踐活動。”這正是實踐教學的意義所在。實踐教學不僅是訓練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是檢驗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場所。高師院校應努力克服實踐教學體系結構不完善、與理論教學脫節,以及專業性不強等弊端,“以‘大實踐觀’為統領、以人才培養方案為指導、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主線,以增強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為目標。”可將實踐教學體系從基礎實踐、專業實踐,以及綜合實踐三大板塊進行構建,將學生的基本技能與素質培養、職業技能訓練、創新精神與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培養作為實踐教學的核心內容,從各門課程中的實踐教學環節、校內集中實訓環節以及教學實習和頂崗實習等環節入手,全面改革和完善小教專業的實踐教學體系。其中最核心的是整合學科課程資源,優化課程結構。根據小學教育的特殊要求設置課程,精簡理論課程,加大技能性實踐課程的比重和學時,增加與小學緊密聯系的課程,課程體系從單一轉向綜合,課程內容從封閉轉向開放,課程目標從知識傳授轉向實踐應用。
(三)提升學生職業技能,加強教育實習管理
關鍵詞:教育實習;英國;“三明治”教學
中圖分類號:G65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2)12-0019-02
一、普通高師實習存在的問題
教育實習是師范院校在校生畢業之前能夠得到最全面、最真實、最權威、最準確的中小學教改情況的信息源。可以說教育實習是教育綜合實踐活動的形式之一。目前我國教育實習存在的問題比較多,涉及到教育實習所占課程學分低,實習地點落實難,其中最為突出的表現還在于教育實習時間短且集中。
我國教育實習的特征可以用四個字概括――短而集中。在時間上,我國的教育實習在各校教學計劃中本科一般為6~8周,只占其總時間的5%,專科為4~6周,其中要除去實習前一周的準備時間以及實習后一周的總結時間,實際實習時間僅僅才一個月左右;在時間安排上,實習時間一般安排在第7學期,即集中在大學四年級秋季。而外國的實習則相反,英國非常重視實踐體驗特別是教育實習對教師發展的作用。首先是絕對時間長,即教育實習的時間幾乎占了全學年的1/3,二是分散與集中相結合,教育見習分散于1~3年中,而教育實習集中在某一個學期。英國的教學實踐不僅有教育實習,還包括各年級段中的教育見習,時間一般在20周以上。學生在至少四年的實習過程中,要在多所不同的合作學校見習、實習。低年級每周半天到中小學見習,以了解中小學實際,熟悉和積累教師職業技能。高年級的實習則強化“重負荷教學訓練的特點”,實習生需承擔教師工作量的1/3,以獲得足夠的教學經驗。不僅實踐體驗的時間長,而且與理論學習交替進行。經過各方面文獻收集與整理總結,現把英國對師范生“學校體驗”時間作的明確要求列于下表1[1]。
短時間的實習只能讓實習生完成幾節課的教學或者配合中學班主任做一點工作,而深入細致地做學生的思想工作、全面掌握教材、研究教學方法、指導學生課外活動、家訪等,則根本無法落到實處。這樣,在師范生和正式教師之間缺乏一段重要的體驗、嘗試、適應、熟悉、提高的自我培訓階段。這就把教育實習從整個高師教育過程中剝離出來,使教育實習成為高師教育過程中的一個孤立的教學環節,不能很好地將教育實習貫穿于高師教育教學整個過程與高師生的整個學習過程中。
二、英國的“三明治”教學
美國學者研究總結出了一個教師成長的公式:經驗+反思=成長。[2]培養反思型教師,必須從教育實習開始。對此,我們可以借鑒英國的“三明治”教學模式。所謂“三明治”教學,即是指在校學生到企業實踐,并由企業的工程技術人員和大學教師合作講授有關課程;“三明治”教學又可分為“厚三明治”教學和“薄三明治”教學。前者指學生在進入大學前先在企業工作一年,在后三年課程的安排上著重于實踐性課程;后者指學生采用工讀交替的方式,先在學校讀一年,第二、三年安排一定時間到企業實習,第四年全在學校。基于我國的國情,筆者認為可參考“薄三明治”教學模式。
從表1可以看出,在培養模式上,英國對不同的教師有不同要求,幼兒教師有兩類培養模式,一類是3年或4年制的本科,另一類是一年制(3+1)本科后教育證書,我國目前只有前一類,后一類主要是針對非師范生的,英國不僅注重師范生的實習,對非師范生的實習也很重視;小學教師和初中教師都有兩類培養模式,一類是一年制(3+1)本科后教育證書,同樣是針對非師范生的,另一類是2年制的培養模式,其中包括2年學科專業,2年教育專業,后兩年更加重視教師技能方面,這是英國教育注重教育理論和教育體驗結合的體現;在實踐體驗上,師范類幼兒教師實習時間需要達到32周,非師范生類幼兒教師也需達到18周;小學教師非師范生需達到18周,師范生必須達到32周,而中學教師非師范生的教育實習也需達到24周。更多的感性認識有助于培養出更加合格優秀的教師。
三、 英國的“三明治”教學對我國師范生教育實習的啟示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不僅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提出了新的思路,而且對師范教育的教育理念、教學實踐提出了新的挑戰,要培養符合新課改的新教師,針對目前教育實習存在問題亟待解決。我國師范生的教育實習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為時間上的短和集中,筆者參照英國的三明治教學提出了相應建議,主要體現為延長實習時間,將教育實習與教育理論課結合起來。
我國目前教育實習的時間短而集中,應參照英國的教學模式,采取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實習。針對不同學科的不同需要,我們可以將見習與實習的時間分為四個階段。第一次排在第二學期,時間為2周,以觀摩、聽課為主,并結合所學的教育學、心理學和現代教育技術等教育理論的學習,參與中學教學改革的調研;通過見習班主任工作,觀察了解中學生的身心特點,寫出相關的教學論文或總結。第二次安排在第四學期,時間為4周,結合所學的學科教學論和其它課程,以聽課、講課、評課為主,對學生的要求是必須講三節課左右,協助班主任工作,參加學校日常工作的管理。第三次安排在第六學期,實行集中實習,時間為10周,主要實踐內容包括課堂教學、學科課外活動的指導、班集體管理和個別教育以及教育調研等,實踐的主要方式有講授、指導、調查和撰寫報告。這期間要求學生將所學的教育基本理論、專業知識和教育技能綜合地應用于中學教育教學實踐,從而培養和提高獨立從事教育、教學的能力,通過對中學教育現狀的考察、體驗,進一步提高師范生對教育事業的理解和認識,堅定獻身教育事業的信念;通過對中學教育現狀的考查與研究,形成對教育現實的初步了解,培養和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學研究能力和方法。以往的教育實習都安排在第七學期,筆者認為,第七學期可以安排一些教育類的課程,不能僅滿足于傳統的“老三門”教育課程,即教育學、心理學、學科教學法。可以在師范生實習階段結束之后,帶著實習中存在的問題再來結合具體的教育類課程進行反思性的學習,比如,中小學心理學、中小學教育學、中小學教師技能、班主任管理等學科。
我國師范生的培養還應該考慮到不同階段有不同的培養目標,換句話說,本科階段和碩士、博士階段的培養目標應該不同。筆者認為,本科階段的師范生應該注重第二、第四、第六學期的見習與實習任務;碩士階段在本科充分切身體驗的基礎上,再加強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的結合學習;博士階段則需更加注重教育理論的研究,旨在以更加殷實的理論指導實踐。
在對初任教師的要求上,我國要求不同年級的老師需要有相應學科的教師資格證,據調查,師范類畢業生畢業之后一般都會直接拿到教師資格證,非師范生類的學生相對難一點。相對美國、英國來說,我國教師資格證的獲得要容易得多,在教育理論和職業體驗上的要求都比外國的要求要低。
新課程背景下的高師教育實習,不再是師范院校單方的任務,而應是高師院校與實習學校共同的責任;不應僅著眼于提高師范生的從教能力,還要促進實習學校教師的發展;不僅要改善高師院校的教學質量,還要促進實習學校辦學質量的提高。[2]一方面加大對合作的中小學的資金投入,多方聯系,力求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不要一年一個實習點。另一方面高師學校建立穩定的實習基地。這個基地是大學教師、實習生和中小學教師共同的活動場所,實習生成為大學教師和中小學教師之間聯系的樞紐。大學教師可以利用這個基地進行實證調研,中小學教師可以在此進行交流、討論、學習,提高行動研究的能力,比如蘇州大學教育學院就和銀山中學建立了合作關系。
還需要考慮的一點就是師范生的就業問題,筆者認為建立實習-就業一體化模式可以提高實習生的就業率。這樣不僅可以解決一部分師范生的就業問題,而且還可以減輕師范生心中的焦慮,由于教育實習的時間和考研的時間沖突,如果能以“準教師”的身份任教,在實習過程中責任心則可以大大加強,有效的提高教學技能。
參考文獻:
[1]趙國金,高艷梅.普通高校師范生教育實習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11,(2):19-21.
高職師范頂崗實習模式構建實踐能力是高職學生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實習實訓課程的開設是學生提高實踐能力的重要平臺。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中明確指出,大力推進“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密切校企聯系,加強學生的生產實踐和社會實踐,不斷改革以課堂為中心的傳統人才培養模式;高職院校學生的實習實訓時間應在半年以上。
頂崗實習是一項學校、用人單位、學生實現共贏的校外實踐教學活動,有助于學生鞏固所學的理論知識,學習和掌握與職業相關的技能、技巧,提高就業競爭力,同時培養職業認同和歸屬感,為今后的職業發展奠定基礎;有助于高職院校彌補資金短缺、校內實踐教學薄弱的不足,及時了解用人單位對人才培養的意見,進行課程改革和調整;有助于實習單位教師理論水平的提高,也有助于實習學校通過崗位考察招募到優秀的新員工。
但在具體的實踐操作中還存在諸多問題,影響著頂崗實習的質量和效果。
一、高職師范專業學生頂崗實習的現實困境
在頂崗實習活動中,學校、實習單位、學生三者的角色和生態環境都有較大改變,不同程度的存在著認識上的不足,對頂崗實習帶來的變化難以完全適應。
學生在頂崗實習中面臨三大改變:一是時間和空間的改變。頂崗實習中學生的時間觀念從以課時為單位變為以工時為單位,工作時間延長,對學生的意志力要求較高;學生生活空間從“大學課堂”改變為“小學或幼兒園”,陌生的生活環境中許多復雜的人際關系,使學生產生適應障礙,甚至對新環境產生恐慌心理。二是身份角色的改變。學生的身份變成了學生兼員工的雙重身份,既要遵守大學的規章制度,服從大學的監督管理,又要遵守實習單位的規章制度,按單位的紀律要求、任務標準、工作流程從事相關活動,這就使學生感覺很疲憊,有些學生對工作產生抵觸情緒。三是學習內容的改變。學生在學校主要學習書本上的理論知識,閱讀力、記憶力、理解力等學習能力起主要作用,而在實習崗位主要從事的是教育和教學活動,更多的依靠實踐能力、創造力,這種學習內容與方式的改變,也使學生無所適從,對失敗的恐懼使學生不敢動手,更談不到創造,缺少成就感。
學校在學生頂崗實習中主要面臨兩大難題:首先,缺少足夠的與培養目標一致的高質量的實習崗位;其次,由于學生實習點比較分散,加之實習管理教師數量有限,學校管理教師不能及時了解學生的頂崗實習情況,也不能很好地幫助學生處理遇到的困難,使學校對頂崗實習的管理流于形式。
小學和幼兒園對接收實習生存在顧慮,即擔心影響教學進度更害怕教學質量難以保證,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接收頂崗實習生的熱情和積極性。由于缺乏統一的實習生指導規范,指導標準不一致,有些實習指導教師礙于情面,不愿嚴格管理,有時為了省心省力,讓實習生做一些教學輔的工作,不肯讓實習生登講臺,實習生感覺自己像是打小工,使頂崗實習的質量受到影響。
二、“三四二”頂崗實習模式的構建
頂崗實習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對實習機制、實習環節、實習過程進行認真策劃和準備。2012年11月,教育部《職業學院學生頂崗實習管理規定(試行)》,其中指出:學校組織學生頂崗實習,應遵循學生成長規律和職業能力形成規律,培養學生職業道德、職業技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就業,提高教育質量。將戴明循環引入頂崗實習管理過程中,構建科學高效的頂崗實習模式,是頂崗實習有序開展,保證質量的重要舉措。
戴明循環又稱PDCA循環,是美國著名的質量管理統計學家戴明于上世紀60年代初創立,被認為是質量活動所應遵循的科學工作程序。根據戴明循環的內容和特征,結合高職學生頂崗實習的目標、內容和特點,我們在實踐中嘗試構建“三四二”頂崗實習管理模式。其中“三”代表頂崗實習中院校、用人單位和學生三位一體,“四”指頂崗實習管理的四個階段,“二”是學生頂崗實習的兩大核心任務。實踐證明“三四二”模式可以更好的對頂崗實習進行管理,提高頂崗實習的質量。
1.院校、用人單位、學生三位一體,保障頂崗實習順利開展
頂崗實習是用人單位、學校和學生共同參與的一項復雜的活動,只有三方都充滿熱情全力以赴投入,及時溝通交流,才能使頂崗實習工作順利推進,并取得滿意效果。以前聯系實是高職院校一頭熱,實習單位較冷漠。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我們嘗試與小學和幼兒園建立深度合作關系,小學和幼兒園作為基地接收實習生,我們師范學院的教師則不定期深入實習基地幫助他們開展教研和科研工作,同時聘請一部分優秀的小學和幼兒園教師作為教法指導教師參與高職院校教學活動,極大地提高了實習單位的積極性。學生的主動性也是實習成功的關鍵。在實習前,通過實習動員使學生正確認識頂崗實習的目的和要求,樹立正確的實習觀;通過成功案例分享,充分意識到實習過程中所獲得的實踐工作經驗、職業技能、職業態度、職業素養的價值,并能將其融入個人的職業規劃,以一種良好的心態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實習工作中。
2.抓好計劃、實施、總結、處理四個階段,促進頂崗實習有效進行
按照戴明循環,我們將初等教育和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頂崗實習過程也劃分為四個階段:計劃準備階段、實施階段、檢查階段和處理階段。
計劃準備階段是整個頂崗實習成功的基礎。我們通過不斷嘗試,將準備階段的任務確定為四項:學校根據培養計劃積極與實習基地聯系,安排確定相應的頂崗實習崗位,雙方共同組建頂崗實習指導委員會,通過分析研究培養目標,明確學生應掌握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制訂可行的頂崗實習方案;確定院校方與實習單位方的指導教師,明確各自的指導內容與工作職責,劃分實習小組并安排學生與指導教師面對面溝通實習準備情況;在院校內開展頂崗實習動員,邀請以前的畢業生回學校現身說法,指出頂崗實習中可能出現的困難以及實習生應做好哪些準備,發放實習指導手冊,使學生了解頂崗實習的意義、任務以及紀律要求、考核內容、考核方法等;最后由學校、實習單位和學生簽訂頂崗實習協議書,就頂崗實習期間的工作時間、工作待遇、安全職責等進行約定,明確各自的責任、權利和義務。
頂崗實習的實施過程是頂崗實習的核心,實施階段的管理是保證實習質量的關鍵。我們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嘗試:(1)校內指導教師與實習生共同進駐實習單位,全程指導。以前學生到實習單位后,在陌生的工作環境中會遇到很多困難,與實習單位指導教師不熟悉,不敢或不好意思求助,以致產生畏難情緒甚至放棄實習。我們在學生實習時,安排任課教師、輔導員等校內指導教師帶隊將學生送至實習崗位,并與學生共同在實習單位工作,幫助學生熟悉環境,解決困難,消除實習恐懼,保證了實習順利進行。(2)建立考勤制度,保證學生按時到崗實習,足量完成實習任務。(3)實習指導教師每天巡視,及時了解學生實習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指導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高學生應對問題的能力。部分實習生在最初批改作業時不會給分,擔心分數與指導教師所給分數差距太大,指導教師發現后認真的講解制定評分標準的原則、注意事項,指導實習生反復練習,使實習生批改作業不再小心翼翼,有些甚至能為學生寫評語。還有些實習生課堂提問后對學生的回答不敢做出判斷,指導教師幫助學生分析原因,指導他們通過閱讀擴大知識面,提高教學自信。(4)制定“聽課、觀摩――分析、研討、評課――試講――上課――反思、評課――再試講――上課”教學實習流程,學生的教案也要經過實習小組評議,實習指導教師簽字后才能實施。經過反復訓練,實習生逐步從不會教、不敢教到會教、善教,最終實現創造性的教。(5)實習生每天寫工作日志。學生在實習單位忙碌一天,有什么收獲若不及時總結,很可能就流失在時光中了。我們要求學生每天寫實習工作日志,將實習中的感悟、遇到的困難、美好的瞬間都記錄下來,將自己實習中的進步記錄下來,真切感受到自己在實習中的成長,增強實習的成就感。(6)定期組織頂崗實習學生分小組開展交流座談,就實習中的技術問題進行研討,分享實習中的經驗、教訓,實現共同提高。
頂崗實習的檢查是頂崗實習順利進行的重要保障,任何一項工作,如果沒有檢查就不能及時發現問題,就有可能流于形式。在實習過程中,我們開展學生自查,實習小組互查,指導教師巡查,實習單位和院校抽查,在實習中和實習末還安排兩次大型檢查,對學生的整體實習效果以及校內外指導教師的指導情況進行總結,客觀地對學生的頂崗實習活動做出評價。
處理階段是頂崗實習的重要延伸,是實習效果的擴展。高職院校根據實習過程中學生的表現以及用人單位的前沿動態、發展方向合理調整課程計劃,使培養目標更符合社會需求,同時總結經驗教訓,為下次實習順利進行奠定基礎。在初等教育專業頂崗實習中,我們發現實習學校缺乏書法教師,小學生對動漫作品很感興趣,但學校指導教師不足,實習結束后,我院邀請有關家進行研討,及時調整了教學計劃,增設了美工、書法等課程,使畢業生更符合小學教育需要。檢查中發現實習指導教師寫實習評語有隨意化傾向,認真的教師能對實習生的態度、知識、能力等各方面表現進行評價,有些指導教師卻只有寥寥數語。我們經過認真分析,制定了實習生評價指標和評價標準,使實習評價更加規范。實習結束后,實習生要提交實結,召開實習匯報會。通過總結,客觀認識自身優勢,找出工作中的不足,明確努力的方向,為今后的職業生涯奠定良好的基礎。
3.重視兩大核心任務,提高育人水平
頂崗實習是學生在實際工作崗位以“準員工”的身份工作,是由學生向員工轉變的過程,接受實習單位文化熏陶,認同并融入團隊,是學生頂崗實習的重要內容,有助于提高學生對崗位的適應性。據調查,接受實習學生的企業對學生的知識,技能和態度各有側重,但最為關注的是學生的態度,他們希望實習生能安心本職工作,對企業忠誠,有責任感。在頂崗實習中,我們重視對學生工作態度、工作責任心等職業道德的教育和考評,使之成為合格的職業人。初等教育專業的一位學生進小學實習后,指導教師安排她批改作業、制作教具、出校園宣傳展板、幫助小學生出板報,她感覺自己很受累,認為指導教師不愿做這些事才派給自己,滿腹牢騷,態度消極,應付差事。指導教師及時與她談心,通過耐心講解,終于使學生認識到這些工作在職業成長中的價值,愉快地投入到工作中,還多次受到實習學校的表揚。在頂崗實習中我們要求學生靜下心、撲下身,肯吃苦,耐得住寂寞,逐步磨練吃苦耐勞的意志和品格,為成為一個優秀員工奠定思想基礎。
頂崗實習時的教學任務既有理論知識的學習,又有實踐技能的培養。一方面,學校繼續重視學生理論水平的提升,結合實習安排好相應課程的教學,采用遠程網絡教學、自學等方式增加學生的智力負荷,同時將部分教法課程拿到實習單位,通過實習崗位現場教學引導學生用所學理論思考實踐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不斷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教育教學能力和教研能力,為畢業后適應崗位需求提供條件。另一方面,學生在實習單位指導教師的幫帶下,通過項目驅動、任務驅動,依靠導師的示范或樣本式的傳遞,認真效仿,用心體悟,不斷嘗試,反復操作,有針對性地進行崗位技能訓練,具備了初步的教育教學實踐能力,基本能夠適應崗位工作的需要。我院2010級初等教育和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經過半年的頂崗實習,有80%以上的學生與實習小學和幼兒園簽訂了就業協議,實現了優先、優質就業。
實踐證明,只有高職院校、用人單位、實習學生共同努力,落實目標責任,強化實習過程管理,才能使學生通過頂崗實習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相應的專業基礎知識和職業技能,增強崗位適應性,提高就業競爭力。
參考文獻:
[1]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Z]國發[2005]35號.
[2]教育部.職業院校學生頂崗實習管理規定(試行).2012,11.
[3]王琳.高職學生頂崗實習過程管理研究.碩士學位論文.
[4]萬平.提高高職頂崗實習質量的策略.洛陽工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12).
[5]李志東.淺析高等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現狀及對策.商業經濟,2012,(02).
論文摘要:對部分西部地區高等師范院校的本科生實習情況進行調查,分析實習中存在的問題,并對師范生培養提出相應建議與對策。
教育實習是高師院校教學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合格教師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學生將理論應用于教學實踐的重要措施。對教育實習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反思與研究,有利于提高教育類課程的教學質量,有利于高師教育改革,使培養出來的未來教師適應中小學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需要,是一項非常緊迫而具有現實意義的課題。正因如此,筆者對西部四所普通師范學院的2007屆本科生實習情況進行了調查,分析研究教育實習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并對師范生培養提出相應建議與對策,以服務于高師教育的改革。
本次調查以問卷調查形式為主,共發放問卷200份,回收181份,其中有效問卷165份。問卷共設計17道題,其中封閉性問題16道,開放性問題1道。分別從課程設置、教學技能、實習的實效性以及改進建議等角度進行設計。問卷的設計基本以定類和定序變量為主。為克服問卷設計的不足,增加了對實習學生的訪談以及查閱實習指導教師的總結,以獲得更為全面的了解。
1、實習中存在的問題
經過對調查問卷的統計、個別訪談記錄的整理和查閱實習指導教師的總結,我們發現,師范生教育實習中存在許多問題,需要引起高度關注。
1.1實習生缺乏必要的教師職業技能
教師職業技能主要指一般教學技能,包括普通話、三筆字、口頭和書面表達及現代教學手段運用等技能。課堂教學技能包括處理教學內容、組織開展教學等技能以及班主任工作技能等。調查顯示,在教育實習中,實習生表現出的教師職業技能普遍較差。
首先,實習生的一般教學技能不足。有12%的學生認為語言與情感的表達能力存在缺憾和不足,有59%的學生認為應當加強語言表達能力訓練。
其次,課堂教學技能欠缺。突出表現為:課堂觀察技能不足,不知道如何觀察和控制課堂的教學,啟而不發;講解技能不足,教學語言羅嗦、不嚴謹、不會分析問題等。有32%的學生認為把握教學過程能力存在缺憾和不足,有48%的學生認應當加強設計和組織教學能力的訓練。
第三,教材分析和處理能力不夠強。實習指導教師在總結中指出,大多數實習生面對新教材,不能較好地利用教育教學設計理論對其進行分析,不能很好地從教學目標、知識結構、思想方法和教育價值等方面對教材進行分析和處理。不少實習生只對所教的章節熟,而對非授課章節就陌生。統計表明有24%的學生認為把握教學目標的能力存在缺憾和不足,有40%的學生認為分析和組織教學內容的能力存在缺憾和不足。有50%的學生認為實習前應當開設分析中小學教材的課程或活動為實習做準備。幾乎所有的代隊指導教師均認為實習生的解題能力不強,對題型不會歸納總結,甚至教材練習題都不會做。
第四,現代教育技術運用方面,很多學生對于多媒體不熟悉,甚至是不會。表現出來的問題是軟件操作不熟練、不會制作課件等;對于基礎教育教學軟件掌握得不錯的同學,表現出來的困惑是使用課件教學后,效果卻不一定好;此外,由于實習學校多媒體設施不全,對于教學軟件比較熟悉的同學,開始懷疑有沒有必要進一步學習和掌握基礎教育教學軟件。
1.2實習生的教育觀念不能適應課程改革的要求
義務教育階段課程改革的春風已經吹綠了全國各地。因此,無論是在高中一年級實習的學生,還是在初中實習的學生,都遇到了新課改實施中的困惑。盡管老師在教育類課程(教育學、心理學、學科教學論)中向學生介紹了很多關于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相關知識,但學生理念仍陳舊,對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合作者、啟發者、引導者等基本理念知之甚少,更不能在教學中得到應用。有27%的學生對課程改革不了解,有46%的學生認為要加強課改知識的教學。面對課程改革,有不少實習基地學校領導和教師的態度是消極等待,更有的則是抱怨。因此,很多實習生對此產生了較大困惑:“新課改的實施,作為即將畢業的師范學生,我們將來應該怎么面對?”
1.3教育實習時間短、內容形式單一,實習目標難以達到
高師院校現行的教育實習方案一般是專科4周左右,本科6一8周,安排在最后一學年進行。但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平均每個實習生上課時間只能在6一10節左右。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既要讓學習生受到深刻的專業思想教育,增強對中學教育教學工作的適應性,又要培養學生獨立從事教育工作的綜合能力,還要培養他們開展中學教育教學科研的基本素質,這顯然比較困難。大部分高師院校對教育實習僅重視課堂教學實習、而忽視了班主任工作實習、學校行政管理實習和課外、校外的教育實習,在實習安排上形式單一,只有放羊式或集中式實習,沒有教育實習形式的創新。
2、原因分析
2.1課程設置方面的原因
調查顯示,有61%的學生覺得在大學中所接受的教育和培訓基本不能適應教育實習的需要,有48%的學生認為學科專業課程對實習教學幫助不大,有36%的學生認為教育類課程(教育學、心理學、學科教學論)對實習教學幫助不大。這說明,當前高師院校的課程設置仍然難以適應教師培養的需要。
重“學術性”、輕“師范性”。高師課程結構中,學科專業課一般占總課時的70%,體現師范教育特色的教育類課程(教育學、心理學、學科教學論)所占課時比例則少得可憐,一般在10%以下,且課程門類少,體系不合理。對師范性課程的忽視、削弱必然對師范生素質產生不利影響。
教育類課程的教學安排不當。教育類課程一般都在三年級時開,且集中在一年時間完成,除第七學期一般8周的一次性實習外,基本再無其他學習教育理論、進行職業技能培訓的機會。這種既晚且短的課程設置,不利于師范生及時得到良好的專業思想教育與信念,及早確立教師角色意識;也不利于他們及早受到系統的從教職業技能訓練,形成過硬的教育教學技能、技巧,更好地勝任中小學的教育教學工作。
教育實踐環節弱,缺乏專門的教師職業技能訓練課。雖然現在很多高師院校都開始注重師范生的教育教學實踐能力的培養,強調教學實踐活動的早期性、經常性、連續性和完整性,但職業技能訓練課的開設在規范化、操作化、實效化等方面存在很大差距,在時間、師資、教材及教學設備、條件等方面得不到根本的保證。
2. 2課程內容與實施方面的原因
教育類課程脫離中學教育改革的實際需要,缺少魅力。由于課時少,教育類課程能結合教材的具體內容,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教學的很少。案例教學中的案例與實際脫節的現象嚴重,不少教師在課堂上選擇的案例與基礎教育教學實際情境差異比較大,多數學生反映觀摩之后,收獲不大。教育類課程教學內容普遍陳舊、空洞、乏味,教學方法單一、死板,使得學生厭學,老師厭教。
教育類課程任課教師缺乏中學教育實踐經驗。據調查,現在高師許多青年教師(不僅僅是教育類課程任課教師)教學基本功較差,使師范生難以從其教學過程中得到良好的職業技能的示范與熏陶,更得不到實際有效的訓練指導。這個問題應引起師范院校的高度重視,教師本身都缺乏職業技能素養,怎能培養出高質量的、教育教學實踐能力強的未來教師?
重理論講解、輕實際技能訓練。長期以來,教育類課程的教學一直存在著重理論講解,輕實際技能訓練;重教育基本原理研究,輕教學實踐經驗總結、課堂教學技巧、方法研究的現象。相當一部分教師把主要精力放在寫文章、評職稱上,對教學工作應付了事,不愿花費心思改進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果,致使部分高師院校教師的課堂教學已基本失去教學示范性。
新課程相關內容的教學沒有落到實處。各個學校在教育類課程的教學中,大部分教師都能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際,加人一定的新課改的內容。但由于內容多、課時少,大都選擇了理論性比較強的內容。學生雖然在理論上對課程改革有所了解,但是對于課程改革的理念如何實施、對新教材的具體處理都比較陌生。
3、建議與對策
3.1調整與整合教育類課程內容
教育類課程應相互補充、滲透、整合,形成統一的教學大綱,教學內容要有自己的側重點,盡量避免重復內容,教育學、心理學、學科教學論教師應加強溝通、合作與教研,共同構建全新的教育類課程。應將高師教育類課程分為理論性課程、技能性課程、實踐性課程三大部分,每部分又由相關課程組成。以必修、選修的形式進行,以達到理論聯系實際、強化師范生職業技能訓練的目的。并且重視教育類課程教師的職業技能培訓、提高他們的從師職業技能,使其能有效地指導學生進行各項基本技能的練習,逐步改變高師教師課堂教學缺乏示范性、甚至不能指導學生實習的狀況。 教育類課程內容應增加部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和課程標準等內容;當前,就業壓力越來越大,要考慮到學生的就業,近兩年,各招聘單位的考核方式在以前試講的基礎上,加重了對說課能力的考核,新增了“做高考試卷”的考核方式,那么就應在學科教學論和微格教學中增加“說課”理論及其技能訓練。還應增加全國各地歷年高考試卷的題型及其解法的研究。
3. 2適當增加教育類課時數
眾所周知,教育類課程在我國高師院校系的處境是十分嚴峻的。據資料統計,高師院校教育類課程占學時(或總學分)的比例,英國約為25 %,日本約為30%,而我國僅為5%一8%,西部各校為8% -10%。通過剖析可以看出,眾多的問題產生的主要根源在于教育類課程課時太少。難以培養出既有扎實的專業基礎,又懂得教育規律,還具備較強能力的教師就是一件比較正常的事情了。因此,作為高師院校,適當增加教育類課程教學時數,強化和改革教育類課程的教學,既是高師院校師范性的需要,也是教學實踐的要求。
3. 3加強師范生教師職業技能的訓練
師范生的教師職業技能訓練必須科學化、規范化,形式要多樣化。各高師院校應根據國家教委頒發的《高等師范學校學生的教師職業技能訓練基本要求》及《高等師范學校學生的教師職業技能訓練大綱》,制定符合本校實際情況的訓練實施計劃,確立具體的訓練規范及考核標準,并由專門的領導小組負責督導,使高師學生的教師技能訓練工作有章可循,便于操作,學生也能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學習與練習,這是技能性課程取得實效的根本保證。還可以定期分批讓學生到當地各中小學頂崗見習,幫任課教師批改作業了解中小學實際,這樣見習學校樂于接受學生見習,又能使學生體驗到真實的教學情境。
3. 4改進“案例教學”,探索校內外結合的教學方式
對于實習生在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問題,針對《學科教學論》課程的特點,我們要探索實施和改進“案例教學”的教學方式;比如結合教學內容,觀摩公開課,組織學生共同探討某一專題,然后發表意見等教學方式。拍攝和編輯一系列的視頻案例,構建符合當地中小學實際的視頻資源庫。還可以與當地各中小學建立密切聯系,在教學的過程中,聘請當地各中小學教師以講座的方式對學生現身說法,讓學生接觸到真實的中小學教學實際。
3. 5豐富教育實習的內容和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