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2 15:05:5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生活經濟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也有助于讀者閱讀理解。那么,這些經濟學論文各有什么重點和要求呢? 下面逐一分析。
這是一種介紹具體經濟學方法和經驗的論文。在經濟學實踐中,我們通常會摸索出一種新穎而有效的操作方法,或者是探索出一些具有普遍意義的經驗。應該說,任何一個有一定教齡的教師,只要稍微留意一下,就都會有自己的好方法和好經驗。當這種方法和經驗相對成熟時,我們就可以通過總結和提煉把它寫成經濟學論文。這種論文的標題,通常是用《……的嘗試》(做法、應用、實踐、探索),或者是一個具有操作性的句子。比如:《鼓勵學生走生活作文之路的嘗試》《“自學——質疑——釋疑”的閱讀經濟學的應用》《用經典范讀引領學生進入文本》等。方法型教育經濟學論文的寫作程式一般為——
1.闡述運用方法的依據
現在經濟是一個熱門話題。2018年9月中美展開了多次經濟貿易論點,經濟學家都大放異彩。而經濟學論文開頭是與題目一樣重要的,好的開頭即成功了一半,特別對于論文答辯而言,評委最關心的內容無非是題目 、摘要和開頭,如果論文開頭可以準確體現出論文主要研究內容,是非常出彩的。對經濟學論文而言更需要將有效的信息體現在開頭中。更多論文技巧《高質量博士論文的實用小技巧》
2.介紹方法的實施過程
這是經濟學論文的重點部分,必須對方法作詳細的敘述。介紹方法要根據具體情況,有的方法是漸進式的,有邏輯順序,這就應該按邏輯順序一步一步地介紹;有的方法是并列式的,沒有嚴密的邏輯性,這就可以根據先主后次的順序來介紹。在介紹時,小標題中不要用空洞的、玄乎的詞語,也不要用表示結果的話來代替操作,要盡量用操作性的語言,直接寫明怎么做。比“如每學期向學生推薦三篇時文美文”,如果換成“用時文美文陶冶學生情操”,那操作性就大大削弱了。介紹過程時,最好用小標題,分條列項。如果操作步驟較多,在小標題下還可以再分幾個方面來說??傊?方法的介紹要有層次性,力求讓讀者讀起來方便。
【關鍵詞】經濟學;研究對象;職業發展前景
【前言】隨著經濟建設的全面發展,要求完成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人才具備極強的綜合人文素養。經濟學是社會人文科學的重要學科,在市場經濟體制不斷深化的新經濟時代無論在經濟建設方面、生產生活方面都將發揮極大的作用。若想在祖國的建設大業中貢獻力量,作為社會主義接班人必須對經濟學具有一定的了解和把握。因此,筆者針對“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及其職業發展前景”一題的研究具有現實意義。
一、經濟學概述
(一)經濟學概念
經濟學(economics)是社會人文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針對人類文明發展歷程中人類為謀求進步所從事種種生產經營活動的特殊本質,以及經濟活動中與之相對應的生產關系和經濟發展客觀規律做出的學術研究。經濟活動是人類改造自然使得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實踐,如:生產、交換、配置、消費等。經濟活動必須在一定的經濟規律和經濟關系中進行,經濟關系是指人們在長時間的經濟活動實踐中產生的交錯復雜的關系的總和,在各類經濟關系中最為重要的,發揮最大功能的是生產關系[1]。
(二)經濟學發展歷程
經濟學是與人類從事經濟活動相生相伴的一門科學。人類文明發展到奴隸社會階段,經濟活動開始產生,這一時期古希臘開始出現經濟學萌芽,以色諾芬、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為主要代表,針對經濟學開始進行系統分析,如色諾芬的《經濟論》、亞里士多德的商品交換理論、柏拉圖的社會分工理論等。伴隨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封建社會生產關系產生,這一時期經濟學出現了進一步的發展,主要針對農業生產進行經濟討論,政治經濟學理論成熟;歷史的車輪繼續前行,19世紀末期開始,資本主義經濟學開始發展,這一時期,經濟學更加注重對經濟現象的討論和分析,經濟學逐漸脫離政治成為獨立的知識理論體系,20世紀鐘聲敲響之際,經濟學完全取代了政治經濟學,成為了獨立學科。一路走來,經濟學可謂凝結了無數智慧和汗水,為人類文明的進步貢獻了杰出力量。
二、經濟學研究對象
經濟學是一門研究廣泛、涉及領域多元化的學科,伴隨經濟學的發展,經濟學研究對象呈現動態趨勢,若想了解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必須以不同的角度分析,以下筆者針對經濟學產生根源和經濟學形式劃分兩個方面闡述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一)基于經濟學根源
經濟學是在經濟活動和經濟關系的基礎上產生的一門科學,人類在從事任何經濟活動的實踐過程中必然應用相應的資源,經濟資源并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但是人的欲望卻是無限的,所以經濟資源的稀缺性和人類的欲望之間出現了矛盾,如果沒有行之有效的指導,這種矛盾將是不可調和的。經濟學的產生可謂為上述矛盾開出一劑良方。針對經濟資源的稀缺性經濟學將生產可能性邊界、生產效率、生產成本和生產機會作為研究核心。同時,資源稀缺性為經濟學帶來了四大研究課題:第一,在經濟活動中需要生產什么、生產多少?第二,利用多少勞動力、多少成本、什么樣的技術進行生產?第三,生產出的產品將會去向何處?第四,在該項生產中將會產生什么樣的經濟價值?根據經濟學產生的根源,以上四大問題是其主要研究對象[2]。
(二)基于經濟學標準
經濟學根據不同的劃分標準可以劃分為不用的部分,如:按照時間標準可以將經濟學劃分為古典經濟學和現代經濟學;按照應用的標準會出現政治經濟學和應用經濟學。但是最為權威的劃分方式是按照經濟學的研究內容進行區分,按照這一標準經濟學可分為宏觀經濟學(Macroeconomics)和微觀經濟學(Microeconomics)兩部分。宏觀經濟學將國民經濟總體作為研究對象,主要研究社會總體經濟問題以及經濟變量的總量是怎么決定與變動的經濟學分支學科,在形式上可以總結為“觀林而不觀木”,即學科術語中的“bird's eye”。微觀經濟學是以單個經濟單位作為研究對象,是針對個體經濟單位行為及經濟變量的個量是怎么決定和變化的經濟學分支學科,在形式上可以歸納為“觀木而不觀林”,即學科術語中的“worm's eye”[3]。
三、經濟學職業發展前景
伴隨社會的全面進步,經濟建設如火如荼的發展,經濟學已經成為關系國家經濟命脈的學科。因此,經濟學的職業發展前景廣闊。首先,研究經濟學能夠掌握金融相關知識,未來可以在具有商業性質的銀行系統進行發展,如工商銀行、建設銀行、招商銀行、農業發展銀行等,亦可將職業生涯規劃方向著眼于金融機構如保險公司、證券公司等。第二,經濟學研究國民經濟總體發展狀況,所以就業范疇可以拓展為各類具有經濟性質的行政單位,如財政、審計、海關等部門。第三,伴隨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研究經濟學之后可以從事國際經濟與貿易相關方面工作??偠灾殡S人類文明的發展,經濟學在未來的職業發展前景相當可觀。
綜上所述,文章首先對經濟學的定義和發展歷程進行了闡述,然后針對論點系統分析了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最后根據全新的時代背景和經濟發展形勢,分析了經濟學專業學生的職業發展前景。希望通過本文的討論,能夠引發莘莘學子對經濟學的重視,在日常生活中了解經濟學原理和知識,能夠應用經濟學理論解釋我們日常生活實踐中遇到的經濟問題,全面提高自身綜合人文素養,做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接班人。
【經濟學碩士論文參考文獻】:
[1]邱海平,張宇,鄭吉偉,等.中國政治經濟學年度發展報告(2011年)[J].政治經濟學評論,2012,12(01):3-65.
[2]周靖祥.改造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界:深度探析研究與評價之研究[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1(03):90-107.
大一經濟學論文范文一:生活中的一些現象的經濟學思考
我們每個人從呱呱墜地,直到垂垂老矣,這一生當中,始終都在面對一個基本問題我們應該怎樣更好地生活?不得不承認,我們所生活的這個世界,已經徹底被經濟所挾持了。在我們的生活中,經濟學無處不在,我們無時不與經濟打交道,比如說,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等,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聞與所作所為,基本上都與經濟活動有關。不得不承認,在學習微觀經濟學之前,我對現實中的一些涉及經濟現象的問題不甚了解。但是在學了一個學期的微觀經濟學之后,我對生活中的一些現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至少不會感覺那么莫名奇妙了,對一些現象可以用微觀經濟學的原理來進行解釋了。
下面我就對我身邊經常遇到的一些現象,用微觀經濟學的原理來簡單的談談我對這些現象的理解。
一、大學食堂里的經濟現象
1、吃飯問題
每個人只要活著,都要面對這個問題吃飯問題。這不僅是在大學食堂里要面臨的問題,也是我們大家都要面臨的共同問題。
案例:某一大一新生第一天來到學校食堂,對學校食堂的飯菜不熟悉,不知道自己要吃多少就可以,所以第一次來食堂吃飯的時候該同學買了4個饅頭,吃完第一個饅頭時感覺很滿足,吃下第二個時也感覺不錯,但是吃下第三個就感覺飽了,看著剩下的饅頭該同學秉著不浪費的心態繼續吃,吃完后感覺特別撐。經過教訓,該同學在第二天只買了3個饅頭。
通過微觀經濟學來對這一現象進行分析:微觀經濟學里講到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即隨著商品和服務消費量的增加,消費者從消費中得到的總效應增加,但是增加的效用是不斷減小的。該同學在吃完第三個饅頭的時候正好吃飽,滿足值也就是效益值為10。下面對滿足值進行細致化的描述,吃第一個饅頭時滿足值為5,吃第二個和第三個時分別為3和2。在這里,每一個饅頭的成本沒變,獲得的總效益是不斷增加的,但是獲得的邊際效益是不斷減小的,而該同學在滿足值最大時繼續吃下一個饅頭,使得自己處于過飽狀態,造成身體上的不舒服,這就使得
滿足值減小,也就是從吃饅頭中獲得的邊際效用逐漸減小。該同學是個理智的消費者,在第二天只買了3個饅頭,這樣就達到了以最小的成本獲得最大效益的目的。作為一個理智的消費者,其目的就是要達到利潤最大化,即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效用。
下面我就用圖像來對這個例子進行分析:
首先,邊際效用遞減規律,也可以用數學語言來表達。設商品X的效用函數為:
TUU(X)
則邊際效用為:
MUdU(X) dX
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可表達為:
dU(X)MUdX 2dMUdU(X)0dX2dX
這就是邊際效用遞減規律造成的結果,所以,經濟學無處不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我也有親身經歷,每當打完籃球回到宿舍,感覺口很渴,喝第一杯水,感覺太爽了,太滿足了;然后繼續喝第二杯水,感覺還可以;到喝第三杯水的時候,感覺已經不渴了,此時已經達到效用最大化了,如果再繼續喝第四杯水,就會感覺不舒服了,這是總效用就開始減小了,這就是一種很簡單的邊際效用遞減規律造成的現象。
2、食堂占座問題(從資源稀缺性和供給需求理論分析)
我相信很多同學(包括我)曾經都有這樣的親身經歷:好不容易結束了一上午的課后,想到吃飯的時間到了,然后高高興興的去食堂就餐,然而食堂里早已人滿為患,好不容易找到一個空位,于是就用自己隨手攜帶的課本或書包占座,然后再慢慢的去打飯,回來之后,到處找自己的位置,本以為是記錯了,可是找遍了整個食堂都沒有,于是不僅失去了座位,還丟了課本。這些同學丟了課本顯示出學生們的道德問題,但這歸根結底要說到學校食堂的座位太少,使得同學們做出錯誤的決定。
這種現象每次新生入學進行軍訓的那幾天最嚴重。我就有親身經歷:大一入學的時候,開學前幾天要進行新生軍訓,好不容易結束了一早上的軍訓,又累又
餓,趕緊跑到食堂吃飯,結果發現食堂全是穿著軍訓訓練服的大一小新生,然后突然想到趕緊先占個座再去打飯,不然,等一下沒座位了,結果看到的是一大片已經用軍訓帽子占好了座位,好不容易用帽子占到一個座位,飯打回來,卻找不到自己的帽子在哪了,因為一眼掃過去,都是帽子,都不知道哪一頂是自己的了,這是一件很悲催的事。到大二開學的時候,又輪到下一屆大一小新生軍訓了,早上或者下午上完課奔赴食堂,結果也不大理想,食堂坐滿了人,找不到一個空座位,因為軍訓的大一新生差不多都是一個點下課的,這個時候,食堂正處于就餐高峰期。所以說,吃個飯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在現代大學占座已司空見慣,食堂占座、圖書館占座、自習室占座、上課教室占座等等。但是食堂占座不像自習室占座那樣,用筆寫上一個大大的占字就行,所謂食堂占座就是用自己隨身攜帶的書包或者書籍宣布對該座位的主權,在大學,占座已漸漸發展成為一種獨特的文化,具有中國特色的大學占座文化。
要分析這一現象,就要考慮到微觀經濟學中的一個問題資源的稀缺性問題。所謂資源的稀缺性,就是地球上所有的資源都是有限的,而人們的欲望總是無限的,這就造成了資源是稀缺的,人們的欲望總是超過實際的生產能力。從經濟學角度來看,在人流高峰期,座位是一種稀缺性資源,占座行為是對這種稀缺性資源的惡性競爭,食堂的座位在這種情況下是不夠的,供不應求,座位這種稀缺性資源具有競爭性和排他性,同學們要為座位的使用權而競爭,先到先得,一旦被別人占了自己就只能站著,不能被同時占用。而在先占座和先買飯問題上,理性經濟人的做法是先占座,這樣就造成了座位的更加緊缺。
我覺得學校可以實施的的解決方法:學校可以通過增加座位數量的方法來解決這一問題,其次還可以對學校食堂進行擴建,但是這不是一個簡簡單單的問題,這都需要從學校的經濟實力進行考慮。最經濟的方法是調整就餐時間,可以分時段進行就餐。
面對先占座還是先買飯的問題,理性的人會選擇先占座后買飯。假設先買飯后占座,那么在買飯的時間里有限的座位資源被后來的人占有,在買飯回來時再四處尋找座位,不僅要花更多的時間還要面對端著食物的不方便與尷尬。如果先占座后買飯,會節省很多時間,時間成本較前一種情況小得多,同時不用面對端著飯找座位的尷尬。
3、食堂排隊問題(供給需求理論)
現象闡述:
在知味堂吃飯,總會有這樣的打飯現象,我們發現只有在涼菜間和打白米飯處會排隊,其他菜品地方都很少出現排隊。針對以上現象,我將用經濟學原理做一個簡要分析。
為了便于下面闡述的方便,我們假設
其他打菜處為A窗口
涼菜間為B窗口
打米飯處為C窗口
A總特點:需求量大,不穩定,窗口多,打菜的勞動力多
B總特點:需求量不大,較穩定,窗口少,打菜勞動力少
C總特點:需求量大,較穩定,窗口少,打菜勞動力少
作為一個大學生,我們往往有這樣的體會,到了飯點的時候,大家都蜂擁而上,特別是周一到周五,早上或下午下課的時候,大家都是一個點下課,每個餐廳窗口前面都是長長的隊伍,這是學生素質高的大學,而在某些大學,餐廳窗口前更像是菜市場,打飯師傅的叫賣聲、學生的嬉鬧聲,亂作一團。
其實,排隊從某種角度看,是資源配置供需不平衡的結果。而要滿足資源配置的最優化需求,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需要大量的基礎設施配套跟進,但這種投入這種跟進,有一個過程,需要循序漸進,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且這將需要很大一筆資金。
而在一時尚無法解決供需矛盾的情況下,排隊卻是解決供求矛盾的一個相對公平的方式,因為它遵循了先來后到的時間優先原則,給排隊的人一個預期:只要按照順序排著,總能輪到自己。
那么為什么會存在很多不排隊、亂插隊的現象?經濟學里有一個囚徒困境理論,說的是兩個囚犯一起做壞事,被警察抓了起來,分別關押在兩個牢房里審訊。在這種情形下,囚犯有兩個選擇:一是背叛同伙,與警察合作;二是保持沉默。兩個囚犯都知道,如果他們都選擇沉默拒不承認,那么警方將無法定罪。警方也知道這一點,于是宣布如果愿意供出同伙者可無罪釋放,并得到重獎;另一方將被嚴厲懲罰。因為雙方都不能確信對方是否會背叛自己,為了保全自身,最后都會選擇背叛。結果反而使雙方都無法保全,全部坐牢。這個理論映射了部分不排隊者的心理,就是不相信他人會排隊,生怕自己老老實實排隊吃了虧。于是,只要有一個人亂插隊,就會引起整個隊伍秩序的混亂,導致資源配置的效率降低,而插隊者自身利益最終也可能受到損害。
可見,在資源配置不足的情況下,排隊可最大限度節約時間成本,使資源得到相對優化配置;不排隊,必然會導致整體效率的降低。
學校食堂還可以通過其他方式來解決打飯難問題,學校食堂增加窗口以及打飯菜人員??赡苡捎谑程锰峁┑姆詹蛔?,供求不平衡,學生就餐耗費的時間過長,這種情況下,道德成本自然也隨之增高了,插隊、欺騙乃至暴力等都有可能成為一種自然選擇。其次學校可以增加食堂的數量,這樣不僅解決了打飯難的問題,更防止了壟斷,而壟斷會導致腐敗化和官僚化,從而提高了學校食堂的經營質量。
二、從機會成本角度淺談生活中的小事
關于畢業之后是讀研究生還是找工作的問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這是一個很多大學生都在糾結的問題,因為這關系到我們未來的生活。這個問題就要考慮到微觀經濟學的機會成本的問題。通常情況下,一種資源往往有很多種用途,如果某人選擇了某一資源用于某種用途,這就意味著他同時放去了這種資源的其他用途,而其他用途所產生的價值就構成了使用這一資源的成本,經濟學上稱之為機會成本。所謂機會成本,指的是某種資源用于次佳用途所具有的價值,也就是所放棄的其他各種用途中所能帶來的最大收益。機會成本有如下的一個計算公式:
機會成本總和=顯性成本+隱性成本。
因此,在考慮此問題的時候會考慮到機會成本,所以,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想法。有些人想考研,覺得現在的本科畢業生找工作壓力太大了,學歷已經不能滿足工作要求了,想通過讀研究生,來提高自己的學歷和知識,為以后的生活奠定一天更好的路;然而,有些人卻不想考研,想畢業之后就趕緊找工作,因為依目前的形式看,找工作的壓力一年比一年大,競爭也越來越大,誰知道三年之后會發生什么?競爭會變得有多大?研究生又有多少能找到很好的工作?畢竟三年也不是個短時間,所以有些人選擇不考研,畢業后就找工作。
當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所以,所做出的選擇也就各不相同。下面我用微觀經濟學中的機會成本的原理來簡單的分析一下這種現象:對于要考研的那些人來說,他們選擇了考研,也就意味著他們暫時不找工作,所以從工作中得到的工資和經驗就構成了他們讀研究生的隱性成本,而他們讀研的學費跟生活費就成為了顯性成本,這兩個成本加起來就是他們讀研的機會成本,算一算,這個機會成本也不算低了;而對于要找工作的人來說,讀研過程中獲得的知識和能力,還有通過讀完研究生后再找工作獲得的工資就成為了他們找工作的機會成本。但是每個人對這些機會成本的估價都不盡相同,所以權衡這兩個機會成本之后,所做出的決定就不一樣。
結語: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隨處可見經濟學現象,因此學好經濟學對我們來說很有用而且很重要,學好了經濟學,我們就可以用相關經濟學的原理來分析和解釋我們身邊的很多現象,這就不至于讓我們對這些現象感到困惑。學好了經濟學,我們在做一些選擇的時候,可以權衡其利弊,從而做出一個更好的選擇,也不至于讓我們無從下手。
大一經濟學論文范文二:微觀經濟學
摘要
本文寫了大學生兼職的時薪,以及目前我國大學生畢業面臨的失業與最低工資的聯系,并且運用微觀經濟學的供求知識對最低工資進行了簡要的理解。并在此基礎上,闡述了最低工資的利與弊。
關鍵詞
兼職 機會成本 最低工資 價格原理 供應 需求
正文 步入大學生活以來,一直想找兼職,想為自己賺一點零用錢。加了各種兼職群每天更新著各種兼職信息。每天都在搜羅著適合自己的兼職,同時還要考慮付出是否和收入成正比。
當然,既然選擇想要去做兼職,我就要考慮自己所要放棄的。去做兼職,自己相對而言就少了休息與學習的時間。我要把大量的時間花費在為別人服務。也許我可以在此期間,讀書,提高自己的閱讀量。所以,我選擇去兼職時的機會成本就是在此期間的學習。考慮了很多,最后還是決定有機會去兼職一定要去。
終于在大一上學期的時候,經過班導的介紹,有幸可以和同學在雙十一期間,去太平鳥參加實習,做客服。當時根據日程安排,由于雙十一期間,客流量大。第一天,我們從下午2點,工作到凌晨2點。第二天,從下午2點,工作到了午夜12點。22小時的工作時間,每個小時支付了我們8元錢?,F在仔細想想,感覺公司違背了浙江省人民政府的最低工資的消息。
浙江省人民政府決定從2011年4月1日起,將我省最低月工資標準調整為1310元、1160元、1060元、950元四檔,最高檔增長幅度達到19.1%。非全日制工作的最低小時工資標準調整為10.7元、9.5元、8.6元、7.7元四檔。寧波作為浙江省經濟發展較好的城市,市區的最低工資歸為第一檔。也就是說,按照正常的標準,我們應該有10.7元每小時的薪資。
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網站消息,人社部今日2012年度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2年,全國共有25個省份調整了最低工資標準,平均調增幅度為20.2 %。月最低工資標準最高的是深圳市的1500元,小時最低工資標準最高的是北京市的14元。雖然達不到北京市的最低工資的標準,但是我發現,現在在大學生兼職市場上,能達到本市的最低工資的標準,也是不多的。本學期,參加了一次開啤酒的兼職活動,按事先講好的工資是每小時10元錢。也沒有達到最低工資的標準。
最低工資,是指勞動者在法定工作時間提供了正常勞動的前提下,其雇主(或用人單位)支付的最低金額的勞動報酬。最低工資不包括加班工資、特殊工作環境、特殊條件下的津貼,最低工資也不包括勞動者保險、福利待遇和各種非貨幣的收入。最低工資一般由一個國家或地區通過立法制定。最低工資可以用月薪制定,也可以用每小時的時薪制定。
根據微觀經濟學所學的知識,利用微觀經濟學中的價格理論中的供求關系,分析由最低工資引起的勞動力過剩情況。
對于,我這兩次參加的兼職,所給的工資并沒有達到最低工資的標準,但是,我還是去參加了。由此可以看出,大學生對于兼職,還是迫切渴望的。而且,目前兼職的薪資已達到了市場的均衡工資,市場的勞動量與薪資達到均衡。勞動者愿意接受這個價格,市場也愿意提供這個價格。一旦,市場被強迫要求達到最低工資,那么公司就會減少對勞動者的需求,同時,會挑選競爭力更強的勞動者。大學生,沒有過多的工作經歷,也沒有過硬的技術,所以,淘汰的更多的是大學生。
最低工資的制定反映了監管機構對勞動者權益的保護,同時最低工資標準是國家為了保護勞動者的基本生活,在勞動者提供正常勞動的情況下,而強制規定用人單位必需支付給勞動者的最低工資報酬。但是,由大學生的兼職,所產生的推想可以看出,最低工資并沒有保護一些弱勢的勞動者的利益。反而將這些勞動者擠出了勞動的市場,變得更加的弱勢。大學生作為缺乏經驗和技術的勞動者,就將在最低工資的打壓下,產生失業的現象。今年,畢業季又到了,有一大批大學生面臨著一畢業就失業的現狀。
所以,對于兼職,薪資沒有達到最低工資的水平,還是有很多的大學生爭搶著工作。因為我們缺乏經驗,我們不介意用底薪水來換取社會經驗,與吃苦耐勞的精神。
但是,等到三年后的我們,畢業了,面臨的也不僅僅是現在兼職這么好的場面。要和很多人竟爭崗位,必須要比別人有突出的才能。目前的我們還是要好好的增強自己的竟爭力,只有強大了自己,才會不被最低工資打壓。
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國內就有法律人倡導關注法律經濟學,?但幾乎沒有引起多大反響。主要原因在于其所涉議題并非肇始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國外法律經濟學思潮而是有關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關系的政治經濟學原理對于法學研究的意義和作用,其在國內首創“法經濟學詞,也有點名不副實。②80年代末90年代初,三聯書店上海分店和上海人民出版社聯合推出的“當代經濟學文庫”首次譯介了一批法律經濟學經典,③并很快被經濟學界所吸收消化。不過,經濟學界擅長用數理工具分析法律制度、法律問題,不乏嚴謹漂亮的邏輯推演論證之作,但大多缺乏對于我國法制運行狀況特別是司法裁判實踐過程的真切了解,故仍難免不陷入宏大敘事式的泛泛而論或者類似于科斯所稱“黑板經濟學”的“黑板法學”窠臼,離開約束條件或者約束條件一旦發生變化,就不能很好地解釋和解決中國現實生活中的真實法律現象,④其功利性訴求也備受垢病,⑤在法律人眼里似乎華而不實、中看而不中用。同時,法律人因受制于傳統的道德評判理路以及并不精通數理分析短板的雙重影響,不僅對經濟學侵入法學領域所帶來的革命性變革難以應對,進退失據,而且對法律經濟學的一些基本原理以及具體規則也處于似懂非懂、云遮霧障的狀態之中,能夠深切領會法律經濟學開山鼻祖科斯理論真諦的,更屬鳳毛麟角。筆者曾在先前發表的論文中列舉一例?:前些年北京大學蘇力教授從案例研究入手的法律經濟學論文《〈秋菊打官司〉案、邱氏鼠藥案和言論自由》⑦甫一問世,就在國內法理學界引起了極大反響。但無論是支持者還是反對者,均大多對科斯法律經濟學的原理原則不甚了了,以訛傳訛、不得要領的論著隨處可見,有的甚至完全背離而渾然不覺。拙文雖曾對此作過仔細分析,但也許偏重文本解讀,對于并不熟悉相關文獻的讀者可能難窺真貌,故迄今仍是應者寥寥。筆者另文涉及公司沖突權利有效配置的命題,則由于部門法理學的局限性,未及充分討論法律經濟學原理原則在法律學界的一般化、普適化問題。?而這正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筆者認為,法律人盡管也都承認科斯對于法律經濟學的基礎性貢獻,但對其兩篇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論文所創新制度經濟學包含的產權理論、交易成本理論、企業理論和制度變遷理論與法律經濟學之間的關系恐怕不是十分清楚,對所謂科斯定理的內核也未必真正理解。當然,假如國內大學教育能夠養成法科學生精通高等數學和經濟學的能力,所有法律人將無須尋找從經濟學通向法律學蹊徑的法門,而是可以挾數理分析優勢坐上最大化訴求的直通車,本文的論題也將失去意義,可惜這并不現實。而且,即使教育部立即改革法學專業課程設置,增加高等數學課程數量,增設一批經濟學主干課程,已經走上社會的法律人也無緣直接受益,以徹底改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法律人自我救贖的可行辦法似乎需要揚長避短,盡量發掘科斯法律經濟學富礦,并將其理論內核推向一般化、普適化。除了著力理解科斯定理的真諦外,有關將資源配置轉換為權利配置的原創思想以及總體的、邊際的和替代的綜合研究方法,張五常對于合約選擇局限條件的精妙概括,或許能夠引領法律人達到曲徑通幽的目的,借此還能在法律經濟學與利益衡量論之間架起一座橋梁,并發揮法律經濟學在推進我國法學理論、法制建設科學化進程中的應有作用。
本文在以引言導出主題后,首先對法學方法論與經濟學方法論的優劣稍作比較,其次探討科斯經典論文中的法律經濟學內核,再次嘗試用不含數理分析的科斯原創性法律經濟學思想解析本人較為熟悉的典型公司糾紛,最后用結語將前述分析方法擴及當今社會熱點法律問題、甚至一般人類行為并結束全文。
二、法學方法論與經濟學方法論的簡單比較
法律經濟學的一大特色是將經濟學與法學勾連起來,開拓了法律解釋的一番新天地,甚至引起法學研究的一場革命,其根源在于經濟學方法論相較于法學方法論的獨到優勢。盡管上自馬歇爾?下至波斯納對此均有論述,?但仍有必要稍作比較以加深印象。
從亞當斯密為代表的古典經濟學,經馬歇爾為代表的新古典經濟學,再到凱恩斯、后凱恩斯時代以來的現代經濟學,經濟學已經呈現出流派繁多、百花齊放、精彩紛呈的局面,尤其是新制度經濟學異軍突起,為法律經濟學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相較于傳統法學在方法論上擁有統一語境及一以貫之的分析工具的劣勢,科學化已經得到舉世公認的經濟學,正是法律經濟學彰顯其帝國主義擴張本性的根本原因。對此,很多法律人也許并不同意,但確實是一個不爭的現實,法律人已經無法熟視無睹,唯有積極應對才是上策。撇開其他論證方法,我們只要隨手找幾本兩個學科的經典讀物作比較,就可見一斑。
龐德為享譽國際的著名法學家。他在《法理學》(第一卷)中將法學或者法理學歸納為:“有關通過法律或者借助法律達到社會控制目的的科學,詳言之,這是一門有關文明社會中以司法及行政機關對人類關系的規范裁決為手段對權益加以保護的科學?!雹芏牡つ崴箘诎5碌葎t認為,法理學的“工作”之一是提供法的認識論種關于法律領域的真正知識的可能性的理論。①前者僅是對英美判例法的描述,故并不周延,后者不能揭示“法的認識論”的特殊性。據此,我們無法窺見法學或者法理學的真實面貌,即它是干什么的,又能夠干什么?國內具有代表性的法理學教材的表述稍微清楚一點。如張文顯認為:‘法學是以法律現象為研究對象的各種科學活動及其認識成果的總稱?!雹诟鸷榱x的解釋則是:“所謂法學,就是研究法律現象的知識體系,是以特定的概念、原理來探求法律問題之答案的學問。”?顯然,這樣的解釋仍然無法將法學與其他社會科學區分開來,不僅初學者不知所云,即使專業法律人士,恐怕也是不得要領。國內高校600多個法律院系大一開設的法理學課程,能夠聽懂的學生寥寥無幾,有的院系不得不將其移至高年級開設。
以民法解釋學為代表的法學方法論(包括法律邏輯學中的三段論)對于訓練法律人的思維意義重大,只是有時顯得過于機械,往往無法適應變動不居的社會現實,解釋不了新的法律現象;發源于德國的利益法學派無疑對傳統的法律解釋學具有很好的補充作用,但難免有點抱殘守缺、捉襟見肘;近年譯介到國內的拉倫茨的〈法學方法論》和阿列克西的〈《去律論證理論》仍未從根本上改變上述局面;?日本的利益衡量論影響日廣,也是時勢所然。⑤后者在具體應用時,多少會接觸到經濟分析,但重點顯然不在用經濟學方法取代法學方法,且似乎與科斯理論毫無淵源,故難以入流即無法達到能夠用規范的經濟分析進行科學化表述的程度。舉例而言,涉及我國社會制度改革話題,經濟學界長期處在獨步天下的顯赫地位,法律人幾乎沒有多少話語權。法學學科優勢不及經濟學,進而出現經濟學界可能解釋所有法律現象、法律制度,而法律人無力侵入眾多經濟(學)領域的局面,或許是這一現象背后的一個深層原因。
經濟學的情況則完全不同。只要是正規的經濟學教科書,對于經濟學的定義均是簡單明了、通俗易懂的。在此僅舉近年譯介到國內的幾部:如羅伯特S平狄克、丹尼爾L魯賓菲爾德的〈微觀經濟學(第7版)》認為:微觀經濟學“研究的就是稀缺資源的配置”。其進一步解釋道:在現代經濟中,消費者、個人和企業在配置稀缺資源時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和多種選擇。微觀經濟學描述消費者、個人和企業所面臨的權衡取舍(trade-ff),并且解釋這些取舍具體是怎樣做出的。⑥曼昆的〈宏觀經濟學(第5版)》將微觀經濟學定義為“關于家庭和企業如何作出決策以及這些決策者在市場上如何相互作用的研究?!逼渲行脑硎亲顑灮凰麄冊诮o定的目標和所面臨的約束條件的情況下盡其所能做得最好。⑦他在《經齊學原理一微觀經濟學分冊(第5版)》中,則更是將經濟學簡化為“研究社會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資源。”⑧另一部流行的經濟學教科書即保羅薩繆爾森、威廉諾德豪斯的〈微觀經濟學(第19版)》對此稍作拓展:經濟學研究的是—個社會如何利用稀缺的資源生產有價值的商品,并將它們在不同的人中間進行分配。⑨諾獎得主貝克爾的解釋更為具體詳盡。根據他的觀點,經濟學定義廣為流傳:稀缺資源如何在各種可供選擇的目標之間進行分配。今天,經濟研究的領域業已囊括人類的全部行為及與之有關的全部決定。經濟學的特點在于,它研究問題的本質,而不是該問題是否具有商業性或物質性。因此,凡是以多種用途為特征的資源稀缺情況下產生的資源分配與選擇問題,均可納入經濟學的范圍,均可以用經濟分析加以研究。經濟分析是一種統一的方法,適用于全部人類行為。我確信,經濟學之所以有別于其他社會科學而成為一門學科關鍵所在不是它的研究對象,而是它的研究方法。最大化行為、市場均衡和偏好穩定的綜合假定及其不折不扣的運用便構成了經濟分析的核心。①1988年出版的科斯《企業、市場與法律》,則在借用羅賓斯有關經濟學定義(經濟學,就是對如何安排人類目標與多種用途的稀缺資源之間關系的人類行為的研究。)后,認為“這個定義使經濟學成為一門研究人類選擇的學科”。更進一步而言,由貝克爾歸納的經濟學本質一最大化其效用的理性選擇研究方法‘運用于分析動物行為就毫無問題”。
同一城市中的不同群體間存在顯著的互聯網信息差距,而且還呈現出加劇的傾向。下面是求學網為各位朋友準備的我國城市互聯網信息差距形成與治理研究,希望能為廣大朋友帶來幫助。
在個體層面,低教育程度、職業狀況、收入水平以及對互聯網的有限認知是我國城市互聯網接人與使用差距的四個主要成因,社會資本和經濟資本對產生互聯網獲益能力具有重要的影響。CNNIC歷次調查發現,個人不上網的兩個主要原因依次為:缺乏上網所需的技能、不具備上網條件。國家統計局的《2009年農民工監察調查報告》顯示,我國外出農民工中初中文化程度比重占64.8%,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23.5%,以從事低收入的制造業、建筑業和服務業為主。月平均收入為1417元,幾乎沒有在崗位上獲得信息技術培訓,制約著該群體對互聯網的使用。我國市場化定價的互聯網接入費用每戶平均77元/月,網吧上網費用平均44.8元/月(第22次CNNIC互聯網調查),網絡接入價格占收入水平較高。城市戶籍的信息貧弱群體的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略高于農民工,但是也難以支付市場化的信息技術培訓和網絡接入費用。信息貧弱者獲取信息的途徑以先賦性社會關系為主,鏈合關系短缺,導致其社會支持系統薄弱,難以通過使用網絡獲得利益。
在社會層面,農村互聯網信息基礎設施薄弱、城市公共信息設施的難以獲得性,是造成農民工、城郊農民這兩個細分群體低接入率的兩大外部主因。信息資源供給存在制度性缺失,是城市信息貧弱群體獲益少的主要原因。信息貧弱群體對信息服務的類型和定價決策以及信息內容和傳播形式沒有實質性影響,公共信息服務體系對符合信息貧弱群體需求的信息資源整合不足,未能支持這一群體的就業、學習、生活事務。 城市信息化的本質是建立政府、企業和公眾之間的信息共享和良性互動,改善城市交通、教育、安全與公共衛生、社區服務等,促進城市經濟與社會可持續發展,需要公眾的深度參與。我國城市信息貧弱群體數量龐大,與其他群體間存在較大的互聯網信息差距,城市信息化進程缺少堅實的社會基礎。在缺乏外部干預的情況下,現存差距將會加速擴大,互聯網差距會與既有的多種社會分化相互滲透,導致信息貧弱群體難以參與信息技術手段支持的社會活動,加劇這一群體在社會、經濟等多個方面的劣勢。
已有研究發現,僅采用技術性思路,例如改善互聯網基礎設施、降低互聯網接入費用、提供網絡技能培訓等技術性措施,不足以縮小群體間的互聯網信息差距。自2000年以后,相關政策設計開始轉向社會性視角,在采用技術性政策措施的同時,從信息貧弱群體所處的社會環境和發展障礙出發,通過社會政策,向這一群體賦權,使之形成自我發展能力。治理我國城市互聯網信息差距涉及教育、就業政策與信息化政策等多個領域,需要提高信息貧弱群體的信息使用能力和職業技能,增加其社會資本,完善公共服務,使這一群體獲得更多利益。一個有效的途徑是通過公私部門、非政府組織等多方利益相關者的合作,共同治理互聯網信息差距。
求學網為大家整理了我國城市互聯網信息差距形成與治理研究,供大家參考。更多相關內容請點擊進入其它經濟學論文欄目。
論文關鍵詞:啟發式教學,教學方法,西方經濟學
教學方法是教學活動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傳統的課堂教學,一般只重視知識傳授和記憶,而忽視全面素質提高,只把學生看成是灌輸知識的容器,而未把學生當作學習的真正主人。而現代啟發式教學是傳統教學的繼承和發展,它以學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和教學的實際為基礎,以培養具有創造性和開拓精神的、適應現代化社會的智能型人才為目標。經濟學教學是經濟學思維的教學,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如何引導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特別是如何讓大學生學會學習,已成為當今課程改革關注的要點之一,也是“素質教育”的主要目標。啟發式教學是我國傳統教育思想的精髓,是一切優秀教學方法的指導思想,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最佳途徑和有效方式。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啟發式教學雖源遠流長卻成熟遲緩,理論上的厚積卻在實踐中難以薄發,實踐上難以找到規范性的操作。盡管啟發式教學的真理性和魅力,人們無不稱頌、提倡和憧憬,然而和其相悖的注入式教育仍然存在,甚至仍大量地占據教壇,阻礙著教育教學過程的人本化和優化。
一、啟發式教學的界定
啟發式教學是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和教材的實際,從學生的知識基礎、心理特點和接受能力出發,通過教與學的互動作用,發揮雙方的積極性和各自的特殊作用,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引導學生按科學的方法去主動學習,積極思考,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一種教學思想。我們在教學實踐中體會到,將啟發式教學思想貫穿于教學活動全過程,根據教學目的、學科特點、教學摘要意義。
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才能,形成學生的健全人格才是啟發式教學之根本所在。在原有的教育、教學條件下,學生的學習偏重于機械記憶,淺層次理解和簡單運用,僅僅立足于被動地接受教師所傳授的知識,這種方式不利于學生創造精神和創造才能的培養。我們必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充分挖掘學生潛力,培養其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這也是現實對我們提出的要求,更是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必然選擇。
二、啟發式教學法在西方經濟學教學中的應用的內涵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啟發式教學的基本特征首先表現為:教師的引導作用和學生積極性的有機結合。在教學的初始階段,教師要“扶”著學生走,在中間階段教學方法,教師要“引”著學生走,在最后階段,教師只需“跟”著學生走即可。學生在啟發式教學中的作用,也是從積極努力跟著教師學,慢慢過渡到自己主動鉆研,獨立探索,甚至達到有所創新的層面。“教學過程不是一個簡單的教師教學生學的機械過程,而是一個充滿了師生思想情感碰撞與交流的過程。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應該是單純知識的傳授者,而應是學生有效學習的促進者,學生潛能的發現者和培養者。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各種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探索知識,從而發揮潛能,培養能力。具體而言,啟發式教學在西方經濟學教學中的主要內涵如下:
一、學生興趣的啟發
興趣是學習最重要的動力,不僅在一開始接觸經濟學理論時要創設情景,激發學習興趣,變好奇為興趣,就是在學習中途,在學生遇到不斷產生的各種程度的不同障礙、因難,甚至挫折時,更需要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語言興趣。當然還要培養一定的意志,使意志作用于克服矛盾之中。引起興趣不是盲目地為引起興趣而引發的,主要是為了發掘學習中的新問題。
二、學生想象力的啟發
西方經濟學學習的過程離不開想象,想象力的培養與開拓和應用是西方經濟學教育重要的內容之一。在西方經濟學教學中,通過靈活運用各學科的知識、進行探究性、綜合性的教學活動,有意識地挖掘和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才能夠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西方經濟學的教學內容中存在著大量的數學模型,從經濟假設到抽象化的數學模型,需要思維加工過程,為此要讓學生通過發揮自己的想象力來理解那些抽象的經濟學模型。在西方經濟學教學中,要鼓勵學生敢想、勤思、獨創,并采取措施保護想象的火花。
三、學生創造性思維和創造能力的啟發
創新是西方經濟學教學的核心精神,學術貴在創新。課堂教學在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對學生創造思維的養成和促進學生創造能力的發展等方面,有著獨特作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創造性思維,就是用心地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細心地點撥引導,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積極鼓勵質疑問難,培養他們創新能力;采用不同方式啟發、引導求異,逆向思維,因勢利導,啟發大膽想象,培養他們創造性思維。
四、學生實踐能力的啟發
啟發式教學把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作為教學的核心內容。它突出思維過程,展現思維策略。西方經濟學的教學目標是要培養學生具有運用數量分析方法和現代技術手段進行社會經濟調查、經濟分析和實際操控能力。學生通過系統地學習經濟學基本理論和相關知識,了解社會經濟發展的歷史進程,掌握數量分析方法,把握經濟學研究的前沿動態。西方經濟學的教學要訓練學生關注現實經濟運行、研判宏觀經濟大勢、分析現實經濟問題的綜合能力。此外,還要鼓勵學生利用大四之前的三個暑假到社會中進行調研和實踐,并撰寫出與實習單位相結合的、能夠幫助實習單位解決實際問題的經濟學論文。
三、啟發式教學法的主要工具在西方經濟學教學中的應用
一、運用提問法。培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鍛煉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提問法是教師在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師生相互對話,使學生鞏固舊的知識、獲得新的知識的教學方法。這一方法經常表現為課堂提問方式。教學中要善于巧設問題,引導學生質疑問難,課堂講授時間有限,但課外時間無窮。因此,在有限的課堂教學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有興趣地去學習經濟理論,理解經濟現象,有效建立起經濟理論和實際經濟問題之間的關系,讓學生有進一步學習的沖動。
在課堂上,要經常性地布置探索性問題,如最近的經濟運行的情況是怎樣,目前的金融危機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如何有效地控制目前我國的通貨膨脹水平等等。通過這些思索性的問題建立起經濟理論和實際經濟問題之間的關系,進一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其利用更多課外時間去查閱相關資料,研究相關問題,進一步促進經濟學知識的學習。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堂上最關鍵的也是讓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
二是采用案例教學法。經濟學案例種類繁多,其組織方式也多種多樣。在教學過程中,可根據課堂教學的內容和目標選擇編寫相應的案例類型,然后選擇適宜的方式進行案例教學。在案例的選擇上既可以選擇現實經濟學案例,也可以選擇實驗經濟學案例。當然,在應用現實經濟學案例時可盡量采用本土化案例,例如在學習“供給和需求理論的應用——價格干預機制”時,可引入我國曾實行的糧食保護價制度進行分析和驗證;在介紹“機會成本”概念時,可讓學生計算自己上大學的機會成本。另外,我們也可以采用實驗經濟學案例來驗證某些重要的基本概念、抽象的理論術語和動態的邏輯推導等知識。
三是采用游戲教學法。游戲教學法是指由教師和學生共同來完成課堂教學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通過自己參與來認識規律,總結規律。這里以經濟學中的博弈論章節教學為例,比如在講博弈論的合作與競爭時.就可以和全班同學一起來完成“海盜抓黃豆”實驗。對學生進行隨機的分組,五人一組,由這5個學生分別擔任5個海盜的角色,教師擔任法官。故事講述5個海盜即將被處死刑。法官愿意給他們一個機會。從100個黃豆中隨意抓取,最多可以全抓教學方法,最少可以不抓,可以和別人抓的一樣多。最終,抓的最多的和最少的要被處死。由學生運用理智思考進行判斷得失,從而做出選擇。思考思路是這樣的:第一個人選20個,首先他不用擔心他會是最少的(不包含所有人都拿20個的情況),因為除非所有人都拿20個,這樣就一樣多,只要有人拿的多于20個,就必定有人拿的少于20個,因為總共只有100個。接下來他要擔心有沒有可能會是最多的,因為題目的條件是可以不必把所有黃豆分光,可能會存在剩下4人拿的都小于20。接著要討論:第一個人選了20,第二人會選小于20的數字嗎?首先可以排除第二個人不能選擇18及18以下的數字,因為這樣的話,后面的人只要選擇19第二個人就必死,第二個人有可能選19嗎?也不大可能,因為第二個人選19的話,后面的人不可能選大于20或小于19的數字,因為這樣的話會成為最大或最小而被處死(比如第3個人如果選21,第四第五只要選20第3個人就成最大而被處死),因此如果第二個人選19,后面的人要么選19,要么選20,可是這樣一來就分出最大最小了,最小19最大20,全部處死,因此第二個人也不能選19。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第二個人也只能選20。同理,第三個人、第四個人、第五個人也都只能選20 。最后的結果就是:所有的人都選擇20。實驗結束,請學生自己來分析實驗過程中自己的思考過程,大多數同學在行為過程的實施中便理解了博弈論中體現的人的理性的重要性。
四、運用發現法。發現法是在教師的啟發指導下學生通過獨立思考,積極探索,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并獲取知識和發展能力的教學方法。教育家布魯納說過:“應該讓學生親自把事物整理就緒,使自己成為發現者。”西方經濟學的教學目標是要將學生培養成為每天運用經濟學原理去觀察和理解世界的人。要培養學生的發現能力,教學當中就不能太多依賴數學公式,而是要貼近生活。課堂上,我們可以引導學生思考以下經濟現象:世界上為什么沒有免費的午餐?為什么我們要保護老虎和鯨魚而不是母雞?是因為稀缺原理。為什么超市里各個收銀臺前排的隊都差不多長?人們的這種自發行為源于理性經濟人原理。學習經濟學的好處之一就是能夠幫助人們更好地做出決定,提高決策質量。比如說如何運用成本收益原理去安排每一天的生活呢?一個理性的人只有在預期收益大于付出的成本時才會去做某件事。對于玩電腦游戲,收益和成本又如何?人們每天面對的可能不是去決定是否該從事某項活動,而是如何把握它的度的問題。邊際效應遞減規律告訴我們如果最后一分鐘玩游戲獲得收益小于這一分鐘付出的成本,游戲就應該馬上終止。學生們都面臨著大學畢業后選擇方向的問題,如何在出國、國內讀研和就業之間做出選擇呢?先計算一下出國留學的顯性成本是多少,隱性成本又包括哪些?如何確定出國留學的機會成本?出國留學的收益又是多少?一個簡單的成本收益原理卻可以解決這么重大的問題。如何解讀貨幣政策呢?可以啟發學生思考為什么在發達國家,改變實際利率就在能很大程度上影響居民的儲蓄,但在中國卻效果甚微?因為中國人儲蓄不僅僅有經濟因素也有心理上的因素。如果政府想降低高儲蓄率應該采取哪些措施呢?從經濟因素人手,根據激勵原理降低儲蓄的回報,并采取措施鼓勵消費。同時加快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解除儲蓄的心理因素。中國人民銀行作為中國的央行,是依據什么來制定貨幣政策的呢?總之,培養學生的發現能力就是要鼓勵學生像經濟學家那樣去思考和解決間題。
參考文獻:
[1]張學龍.大學專業課開展啟發式教學的探討[J]. 中國成人教育,2007(2):139.
[2]王英姿,耿香玲.經濟學教學中案例的選擇與教學初探[J]. 常熟理工學院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 (6):99-101.
[3]黃秀猛.芻議商務經濟學教學與培養經濟學自然主義者[J]. 經濟師,2007(12):140.
[4]高良.啟發式教學探析[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04.16-17
如果你是一個有志于經濟學的初學者,那么大多經濟學家不無例外地會向你熱忱推薦薩繆爾森的《經濟學》、斯蒂格利茨的《經濟學》以及曼昆的《經濟學原理》這幾本經典經濟學教材,八九不離十。想當年,薩繆爾森這位橫空出世的天才式經濟學家寫出不朽的經濟學經典,鋪墊了半個世紀以來經濟學的核心脈絡,扭轉了經濟學的沉悶基調,以至于直至今日的主流經濟學仍游走在其框架邊緣而無法徹底擺脫之。當然,這位胸懷宏圖大志、同時也被薩繆爾森譽為有可能超過其的頂尖經濟學家奠定了其在經濟學理論研究的聲譽,“學而優則教”,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雄心勃勃地進行其另一階段的學術過程。在第一版《經濟學》中,他就已明確提出要“超越馬歇爾和薩繆爾森”,新古典綜合框架。他認為,盡管薩繆爾森的這一奠基性不朽著作鋪墊整個經濟學這幾十年的光輝道路,但半個世紀以來經濟學已經取得了巨大的進展。即使不考慮不對稱信息、博弈論或者制度經濟學方面的突破性研究,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就足以讓我們有必要重新審視現代經濟學教材的論述框架和理論邏輯。他也進一步強調,“雖然與互聯網相關的‘新經濟’有不少言過其實之處,但確實出現了許多實實在在的重要變化”。因此,即使經濟學方法和思想不會發生改變,而由此必然會導致經濟學的內涵與外延發生各種微妙的變化。斯蒂格利茨就認為,此書的最主要目標就是要融合薩繆爾森以來的經濟學教科書與現實‘新經濟’發展之間所產生的巨大鴻溝。當然,這也是新版《經濟學》的最重要貢獻之一。
在該書開篇,斯蒂格利茨就用“計算機和互聯網的故事”引入經濟學的五個核心概念(激勵、選擇、交換、信息和分配),然后,還在各章的“互聯網鏈接”、“e-觀察”和“e-案例”等專欄中大量引用或者分析新經濟下的各種經濟學案例和經濟學原理。這也難怪“北美那些教經濟學的教授總是在這本書中尋找新經濟、電子商務、互聯網等最新概念的經濟學解釋”。
因此,如果你是一個專業的工程技術人員,那你不妨讀讀斯氏的第三版《經濟學》,你一定會從斯氏所強調的“像經濟學家那樣思考”邏輯中感召到經濟學的獨到魅力所在,你也就能更好地理解到公共政策的真實涵義所在。數月前,我在斯切爾澤博士為專業工程技術人士所寫的管理普及教材:《MBA一日通》的譯者前言中指出,要將管理學叢林梳理出幾條簡單的抽象原理,看來并不可行;而要將皇皇大論的經濟學流派中,理出幾條簡單規則卻是可行的。這也就意味著,以簡練風格見長的工程技術人員更加能接受經濟學思想熏陶。而斯氏這版企圖用‘新經濟’重構經濟學理論框架的新版《經濟學》應該就是一個絕好的起點。從這一角度來說,斯蒂格利茨是相當成功的:他不僅已經完成了其宏大的理論抱負,而且還必將拓展這一代甚至是下一代工程技術人員的思維模式和決策理念。非常有意思的是,斯切爾澤在其新版的《MBA一日通》也突出強調信息技術對管理理論所產生的整合作用。由此看來,信息技術的革命不僅帶來了新經濟的繁榮,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還要改變經濟學的系統框架。而斯蒂格利茨的此版《經濟學》顯然已經奪得這一革命性步伐的先聲。
如果你是政府官員或者職業的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也會勸解你,讓你好好研讀一下他的這版《經濟學》。從1993年成為美國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再到1997年任世界銀行副總裁,這十年期間斯蒂格利茨在其政治風云中大規模地實驗其各種經濟學抱負,他的經濟學思想已經深刻影響著他的那些“新學生”:從總統、首相到議員,從美國、日本到眾多發展中國家……。但是,讓他深感遺憾的是,“許多參與政策決策過程的人員并沒有讀過本書的前兩版……在第一版中,我所強調的一些主題已被證明對于理解1997-199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和轉軌失敗都是十分關鍵的”。盡管這些對于“過度自信”的斯蒂格利茨教授而言,難免會讓任產生“言過其實”、“事后不可證偽性”的臆測,但不可否認的是,斯蒂格利茨依然是當今公共政策研究中最優秀經濟學家之一。他早期的《政府經濟學》、《公共經濟學講義》再到《公共部門經濟學》等著作,都直接影響著各國公共政策的決策精英們。斯蒂格利茨也承認,在此版《經濟學》中,他重新反思了這十年以來的公共政策實踐經驗和反對者的各種批評建議,并力圖高度地濃縮精華思想。這也就意味著,我們能夠不讀那些有繁瑣數學證明的經濟學論文或者大部頭專業著作,就能從這本通俗易懂的《經濟學》教材中理解到斯蒂格利茨對經濟政策制定的敏銳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