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11 11:52:2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生活經濟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要:經濟學這個詞一直被看作是一門專業性較強的研究學科,是運用專業方法對經濟現象和行為進行分析,對未來市場趨勢進行科學性的預測,但是經濟學原理和經濟學思想卻是源于生活實踐中的,本文主要針對日常生活中的常見行為進行分析,旨在說明其實日常生活中處處都是經濟學。
關鍵詞:經濟學;生活
經濟學可以是專業很強的研究學科,也可以是人們日常行為和交流的集中思考和反映。經濟學可以很高深,也可以很普及,我們的生活中處處有導師經濟學的影子,經濟學成為人類日常生活和交流的基本構成形式。
一、日常生活中的經濟學分析
1.機票的經濟學分析
機票常常會出現打折的情況,經常會遇到飛機臨起飛前如果還有空座,機票價格甚至會低至一至二折的情況,這個時候買機票是非常劃的來的,可以以超低的價格買到可能低于成本價的機票。從表面上看,這樣低于成本的機票價格是航空公司損失了,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飛機即將起飛,一趟飛行所耗費的成本已經基本固定,空置的座位如果以較低的價格吸引顧客購買和乘坐,成本基本不變,反而增加了邊際收入,航空公司的整體收入反而增加。所以,這實際上是一件雙贏的交易,運用低于公允價值的價格卻能增加收入,這就是對經濟學中的邊際收入的體現。
2.打折的經濟學分析
商場打折是最常見的促銷手段之一,各種打折方式,綁定這苦方式的制定都是為了給顧客帶來消費占便宜的消費心理刺激的同時,積極的搶占市場份額。打折同城會出現“一件八折兩件七折三件六折”這樣的標語,這讓消費者看到之后覺得自己可以低于市場同等價格的情況下購買到同樣質量的商品,而且買的越多越劃算,顧客本身對于商品的市場定位有一個自我認知,當覺得商品的銷售價格低于市場價值并在自己的接受范圍之內時,便會達到價格和心理上雙向滿足,會及其顧客強烈的購買欲。這個時候顧客以低于市場普遍認知的價格購入商品,覺得自己占了便宜,從表面上看是商品生產商和銷售商讓利給顧客。實際上,在促銷的同時,商品制造商運用打折的優勢吸收了更多市場閑散資金,優先搶占了市場份額,增加了自己品牌的效益和宣傳度,并且在這樣的情況下,商品制造商還可以趁機減少庫存,降低擠壓和風險,加速資金回籠和再投資和再生產,促進自身的運轉和經濟發展。
二、工作、理財的經濟學分析
1.工作的經濟學分析
社會已經進入一個高速運轉的經濟型社會,社會的整個運轉就是一個經濟流通的過程,人人成為生產者,也成為消費者,在這個過程中,每個人都成為市場這個大經濟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促進了市場分工和專業化生產的產生和不斷發展。例如,一個人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全部都有人提供,可以在不同的供應場所進行需求上的滿足,同時,人們參與工作,通過出售勞動力而獲取相應的勞動報酬,作為自己的生活支出和經濟來源。人類在生活中整體進行的就是生產和消費的活動。人類因為自身的需求和勞動產生構成了社會上的供求關系,促進了市場經濟的形成和發展,自身就是市場經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總體來看,現代社會就是一個人人都買,人人都賣的生活經濟學,人們在經濟發展中同時扮演了生產者和消費者的角色。
2.收入支出理財的經濟學分析
物質基礎生活的必需品,作為上層生活的基礎,在人們生活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合理理財與消費成為現代生活中人們每天都要思考和處理的問題。所謂現在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現象也是跟物質追求相關的經濟學產物。各國家有不同的消費觀,例如美國為了促進年市場經濟的發展,鼓勵消費,導致美國人非常喜歡消費,儲蓄能力下降,但是市場經濟受到長期的刺激一直處于比較活躍的狀態,市場活躍可以促進行一輪的生產和消費,不斷推動美國經濟向前發展。而中國則不同,中國人民普遍危機意識極愛強,這個社會福利發展還沒達到發達國家水平有一定關系,其次也跟中國人的消費觀念有一定關系。中國人口眾多,市場需求一直較大,這也給中國經濟提供了良好的市場環境。中國人民的儲蓄能力較強,儲蓄事業發達,一定程度上也能集中民間閑散資金,百姓的存款還可以給自身生活帶來一定的物質基礎保障,穩定社會安定。
細說到生活中的理財思想,理財的主要內容包括收入和支出兩部分,怎樣能夠做到開源節流,怎樣又能夠讓生活過的有品質,這些都成為理財的熱議話題。日常生活中,一個家庭的所有收入減去所有支出就等于這個家庭本月創造價值的結余價值。經濟學理論上支出一個家庭用于滿足基本生活必需品所花費價值占創造總價值的比例越高,那么這個家庭的生活水平就越低,結余越少,就離溫飽和赤貧線越近。如果這個家庭盡量降低生活支出,增加結余,雖然可以增加積蓄,但是物質生活沒有了質量保證,也不等于是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一個家庭要創造更多的收入來源,增加剩余價值,才能擁有更加有品質的生活,滿足除了溫飽需求以外的更多精神層次上的需求,這反映開源才是改善生活的根本辦法,當然理性的節流也是十分必要的。這些日常生活中的收入和支出的理財也正是經濟學道理的現實反映。
三、結語
經濟學已經成為人類生活與交流的重要紐帶,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人們生活中處處透露著經濟學的智慧,不論是日常生活中的經濟活動,還是我們的日常工作和消費,以及生活中關于收入支出的理財,全部都是對于經濟學的具體體現,也是生活經濟學的結晶,生活本身就是一本經濟學大全。
摘要: 生活中處處都有經濟學,經濟學教學要善于挖掘日常生活中的例子,用經濟理論來解釋現實生活,用現實生活說明經濟理論。要用經濟理論解決學生可能遇到的一些問題,并用經濟理論引導學生為人處世,從而從全方位提高學生素質。
關鍵詞: 應用型人才教學;經濟學教學;經濟理論;現實生活
0 引言
經濟學是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學生學習的好壞不僅會影響到后續課程的學習,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也會有著直接影響。由于經濟管理類專業大多是以招收文科考生為主,數學基礎比較差,對經濟學有些難以理解。有時候,盡管老師在講臺上講得天花亂墜,學生聽起來卻覺得干巴巴的、索然無味,像是過眼煙云,很難有好的教學效果。作為科任老師,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教學方法,用經濟理論解釋現實生活,用現實生活說明經濟理論。現結合我自己多年來教學的經驗,談談我對應用型人才經濟學教學的一些看法。
1 善于挖掘日常生活中的事例作為教學案例
經濟學是一門研究資源的配置與利用的科學,而生活中處處都面臨的各種各樣的選擇,這就涉及到經濟學。生活中處處都有經濟學,從起床到睡覺,從穿衣到吃飯,從睡眠到讀書、游戲、身體的鍛煉以及購物、聊天、休息,從生活起居到談情說愛,都存在著資源配置與利用,存在著經濟學問題。經濟學的問題比比皆是、俯首可拾,比方說,我們通常會遇到這種情況:一個人在外面走路,會感到孤單,甚至有時候會有一種不安全的感覺,于是,見了陌生人他也可能會跟對方主動打招呼聊天、一起走一段路。經濟理論很容易就可以解釋這些事情,因為跟他人聊天可以增加自己的效用,兩個人走路跟一個人走路相比,兩個人走路可以打發寂寞時光、可以增加安全感,從而增加他們的效用,這也是一個帕累托改進。用這些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事情,來談經濟學,學生容易接受,也容易引發學生的興趣。帶著興趣與沒有興趣來學習同一門課程,其效果將是天淵之別。
2 善于用經濟學知識解釋日常生活中的現象
生活中雖然處處都有經濟學,但要利用經濟理論解釋它們卻需要我們經常去思考。例如,關于物質與愛情之間的關系問題,一般人認為,物質是基礎,但有了一定的物質基礎之后,物質和愛情何者更加重要,他們的關系如何,這可以用經濟理論來分析。
我們可以用U表示效用,M表示物質,L表示愛情,a、b、α、β、γ為不為零的常數,它們的關系式可以表示為:U=aMα+bMβLγ。這個式子就較好的描述了一般人的物質與愛情的關系的觀點。當M=0時,不管L是否為零,U都等于0,說明物質是基礎,沒有物質基礎愛情也不能當飯吃。β、γ的大小代表物質與愛情孰輕孰重,當β>γ時,更加看重物質;當β
只要我們用心的去思考,就可以發現日常生活中存在太多的現象可以用經濟理論來解釋。甚至我們所說的一些在理的話,都包含了經濟學原理。例如,在電視連續劇《喬省長和他的女兒們》的大結局中喬省長有一句臺詞:“如果一個人有了害人之心就不可救藥了。”用經濟理論如何解釋這句話呢?經濟學有一個經濟人假設,人總是在謀求自己的利益,有害人之心的人總是把別人情況變好當作是件使自己效用減少的事情,為了增加自己的效用水平,在自己情況不能變好的情況下,他只能通過損害別人利益來提高自己的效用水平。
3 善于用經濟學知識解釋社會現象
經濟理論不僅應該解釋日常生活中的現象,而且要解釋社會現象。幾乎所有的社會現象都可以用經濟理論來解釋。最常見的社會現象如失業、通貨膨脹、經濟增長、房產問題、三農問題、人民幣匯率問題、經濟危機、歐洲債券危機等等,這些典型的經濟現象無一不是經濟問題,都可以用經濟理論來分析。有些社會現象,看起來不是經濟問題,但也可以用經濟理論來解釋,如很多人在感嘆物質文明取得長足進展的同時,驚呼道德淪喪問題。著名的經濟學家加利·S·貝克爾(Gary S·Becker)就因把經濟分析方法推廣到人口增長、家庭、教育、犯罪和處罰、歧視等社會問題研究領域,在1992年獲諾貝爾經濟學獎。同樣地,經濟理論還可以解釋我國的文憑熱、證件熱、國考熱、宰客門,甚至可以解釋考生的作弊現象;也可以解釋日本因地震而造成核泄露后中國出現的“搶鹽風波”,甚至可以解釋為什么我國反腐倡廉將是一件長期而艱巨的工作。有人對城鄉居民的幸福因子做過調查,結果顯示:生活條件差得多與收入低得多的農村居民比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數更高。這種結果讓常人難以理解,但在經濟學里面,解釋這種現象卻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正如常人所說的“幸福不是你擁有的多,而是你計較得少”。
摘 要:西方經濟學及其相關分支學科的教學內容中充滿大量圖表、數學公式與概念術語,這給經濟學教學提出很多挑戰。本文以經濟學概念與分析視角為例,就如何將生活事例、學術笑話作為輔助手段引入西方經濟學教學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西方經濟學;學術笑話;理性人假設;帕累托效率
國內高校尤其是財經類院校普遍開設西方經濟學原理(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課程,學生人數眾多。世界上不少著名大學把經濟學原理作為通識教育的一部分,給全校新生開課。實際上,西方經濟學原理在經濟學的各分支學科中也有廣泛應用。有學者認為,西方經濟學實際上是一門市場經濟學,是對西方發達的市場經濟運行實踐的經驗概括和理論總結,揭示了市場經濟運行的機理和一些重要的經濟變量之間的關系,形成一套較為完整的分析框架和較為有效的方法體系,因而可以用來解釋經濟當事人的行為和經濟現象,為制訂經濟政策和進行經濟管理提供思路。在我國高校開設西方經濟學,主要目的是教給學生經濟學基本原理和分析經濟問題的方法[1]。
從教學內容、所占學時以及影響力等方面來看,西方經濟學已經超過政治經濟學,成為我國高校經濟學基礎理論教學的主要內容。那么西方經濟學的教學效果如何呢?國外曾有個笑話,大意是調侃經濟系的學生畢業后只記得“供給”、“需求”等少數名詞。著名經濟學家巴曙松為康奈爾大學弗蘭克教授的《牛奶可樂經濟學3》作推薦序時,曾經感慨:“在經濟金融相關課程和課題的教學和研究中,一直讓我感到困惑的事情是為什么讀了四年經濟學本科的學生,甚至已經拿到經濟學碩士學位的學生,當用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分析社會問題的時候往往顯得不得要領、隔靴搔癢?為何一些經濟學教科書上完美無瑕的政策卻受到大多數民眾的反對?為何那些專業學習的學生們往往只能把基本的經濟原理停留在書本上和課堂里?”[2]
根據筆者的閱讀經驗以及有限觀察,經濟學課程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事實上,許多本科生甚至是研究生,學完充滿大量“可怕的”圖表、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與一階導數的初級與中級經濟學之后,確實也許還能記住“供給”、“需求”、“邊際效用”、“通貨膨脹”等少數詞,但沒有學會經濟學的思維方式,不能用經濟學概念與原理深度分析社會問題。
本科生的各類經濟學課程,知識體系雖然比較成熟和完善,不少知識也并不晦澀深奧,但是教學上依然需要創造性。現實狀況要求我們不斷提高專業能力,創新教學方式,改善西方經濟學以及相關課程的教學效果。筆者曾觀摩國內外著名經濟學家以及優秀教師的教學,發現大家盡量將生動的生活事例引入課堂,或將課題的研究成果與學科前沿知識引入專業課,激發學生興趣等。這些給了筆者很大啟發,我們嘗試將挑選的日常生活事例、學術笑話引入西方經濟學教育,增強教學的趣味性與學術性,改進教學效果。以下介紹初步思考與做法,拋磚引玉。
一、生活事例與經濟學基本概念
有學者認為,經濟學教學方式創新,其精要在于幫助學生掌握和熟練運用經濟學的“三種語言”(經濟語言、生活語言和數學語言),營造妙趣橫生的經濟學課堂,以培養學生的經濟學興趣,引導學生真正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從而對學生的經濟學思維產生持久、真實和積極的影響力[3]。筆者非常認同這些理念與做法。道不遠人,經濟學應直面現實,從現實生活與日常體驗中獲取教學靈感。以下是與“理性人”假設相關的一些例子。
經濟學在一般情況下假設人們是理性的,具有理性偏好(rational preference)。消費者可以對各種各樣的消費組合進行打分或排序,這一行為反映了消費者的偏好。理性的偏好具備完備性與可傳遞性兩個特點。筆者舉的例子是:
如果張三同學下課后到食堂吃飯,假設選項有三項:叉燒飯、燒鴨飯、切雞飯。那么,理性的消費者應該能給這三項排序。在給定的預算約束下,叉燒飯更好,還是燒鴨飯更好,或者是兩者無差異,張三要能給出一個明確的排序,這就是偏好的完備性假設。如果張三認為叉燒飯比燒鴨飯好,燒鴨飯比切雞飯好,那么張三應該認為叉燒飯比切雞飯好,這才滿足偏好的可傳遞性假設;否則就不滿足。
筆者進一步提出三個問題,如果一個消費者的偏好不滿足可傳遞性假設,其行為會有什么特點?一個騙子如何利用這一點從中獲利?兒童是否有可能出現不滿足偏好可傳遞的行為?從課堂效果來看,同學們感覺例子很生動,問題也比較別致。通過例子加深了對“理性偏好”的理解。
經濟學以及福利經濟學一般假設人們是自身幸福水平的最好裁判,一個人的偏好(體現為各種選擇)與其福祉或者說快樂是一致的。但是,偏好有可能偏離福祉,這有幾種理由:首先,由于無知和不完全預見性,一個人偏好的東西不一定符合他真正的福祉。其次,一個人的偏好不僅受到自己福祉的影響,而且受到此人對別人福祉考慮的影響。最后,個人可能有非理性偏好。這又有幾種情況:人們有一種犧牲未來甚至完全忽視未來的傾向;存在過多的享樂誘惑和強烈的生物欲望;某些人可能會執拗地堅持某些習慣、風俗、原則或其他東西[4]。
筆者根據日常生活中的許多典型事例解釋上述知識點,例如戀愛中的信息不對稱與不完全預見性,還有養老金制度的例子。各類組織的職工每個月要依法繳納養老金,這是一個司空見慣的事情,而做學問就應該不疑處有疑:強制性公共養老保險體系存在的理由有哪些?從這個問題出發,我們指出人們很可能由于無知或短視,導致年輕時儲蓄不足(類似于年輕時鍛煉不足與閱讀不足,恐怕沒有多少人后悔自己讀書期間鍛煉太多,讀書太多),加上其他現實原因,導致對強制性公共養老保險體系的需求。這些由基本概念拓展而來的知識對深刻理解社會保障制度的功能有幫助,對于企業員工福利管理制度的制訂也有其參考意義。
此外,在真實商業世界中,超市、電影院、飯館的諸多做法可以用于解釋許多經濟學概念。例如超市的定價策略可以聯系價格需求彈性這一重要概念。此外,現實中不缺乏關于價格歧視、逆向選擇、道德風險等方面的例子。用精心挑選的、學生熟悉的日常例子講解經濟學,學生理解與記憶效果較好,也更了解什么是“像經濟學家那樣思考”。
摘 要:《經濟生活》與《經濟學常識》有著內在的聯系。《經濟學常識》是必修模塊《經濟生活》的延伸和擴展。《經濟生活》主要講述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有關知識,《經濟學常識》以近現代市場經濟的發展脈絡(從傳統市場經濟到當代市場經濟,從資本主義條件下的市場經濟到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市場經濟)為線索,以市場經濟發展的不同歷史時期經濟學面對的問題、研究的任務,特別是所取得的具有重大影響的經濟學理論和觀點為主題,在此基礎上增加了部分內容,它與《經濟生活》是相得益彰、互為補充的。
關鍵詞:《經濟生活》 《經濟學常識》 內容結合點
一、《經濟生活》與《經濟學常識》的主要內容及其關聯
《經濟生活》模塊涉及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領域,包括四個單元,即:生活與消費、生產、勞動與經營、收入與分配、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四個單元體現的學科知識是消費的意義、投資的意義、財政的意義、經濟建設的意義;體現的生活邏輯是如何花錢、如何掙錢、如何管錢、如何發展;體現的生產邏輯是如何生產、誰來生產、為誰生產、怎樣生產。《經濟生活》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幫助學生認識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知道社會主義國家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社會生產力,各項工作都要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了解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特點;認識現實生活中常見的經濟現象,獲得參與現代經濟生活的必要知識和技能,理解公平與效率的關系;珍惜誠信的價值觀,增強法律意識,培養進取精神;樹立科學發展觀。
《經濟學常識》是思想政治新課程必修模塊《經濟生活》內容的延伸和擴展。其主要內容由兩部分構成,一是原課程標準中的經濟常識中關于勞動價值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方面的內容,一是新增加的不同歷史時期主要經濟學派產生背景、主要觀點等內容。整個模塊以近現代市場經濟的發展脈絡(從傳統市場經濟到當代市場經濟,從資本主義條件下的市場經濟到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市場經濟)為線索,結合不同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條件,有選擇地了解一些關于市場經濟的理論與觀點,評析這些理論建樹對當時經濟、社會產生的影響,有助于初步認識什么是經濟學。把握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的精髓,理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探索過程。堅定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
【摘 要】中職教育在于培養技術型、實用型人才,在中職經濟學基礎課堂中將教學理念、內容、方式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成了當前課程改革的重點,在本文就以上幾個方面進行研究和探討。
【關鍵詞】中職 教學 課程改革 實踐
伴隨著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和新課程改革的春風,中職教育的春天也隨之而至。要切實讓中職教育得到發展,僅僅依靠政策和改革是不行的,這還需要我們廣大的教育工作者在實踐中不斷挖掘。在最近的示范課觀摩中,筆者發現這些課無論是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式都體現了中職課程改革的精神,這給我很大的觸動也讓我對目前所的教的中職經濟學課程進行了深入的反思和改進,并根據筆者所教的中職經濟學課程做了如下革新。
一、深入為生活而教的教學理念
職業技術教育換言之是就業教育,除了少部分的學生繼續上高校深造外,大多數的中職學生在畢業后都將邁進社會、面臨就業。因此,在中職教育中我們所堅持的教學理念就是“面向社會,面向市場,以服務生活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換言之就是根據社會和市場的需要和要求設置相應的課程,選擇實用的教學內容進行教學。
在這樣的教學理念下,經濟學基礎作為一門經貿、財會、商務專業的基礎課。雖然有著嚴密的理論體系,抽象的理論框架,但在教學中自然不能將其普教化,純理論化。一方面教學中要考慮到要與社會生活緊密聯系,與生產技能相聯系,另一方面,要考慮到中職學生的學習水平,在教學中要讓學生感到有興趣并且能學以致用。讓每一位學生在努力下都學有所得,學有所用,使每一位學生在聆聽過后都得到不同的生活啟發,最終使不同的學生在這門課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便是對中職經濟基礎課程教學的基本理念詮釋。
二、深化教學內容講解的生活化
中職經濟學基礎課不同于普通的基礎課程教學,它是職業技術教育中重要的文化課,而且也是職業技術教育中一門實用的專業課。經濟學基礎作為學習其他專業理論和技術的基礎和入門,為學生今后深入的學習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這一點在教學中早已得到共識。但是我們知道作為一本講述經濟學理論的書其中避免不了許多專業名詞、嚴謹晦澀的書面表達方式、繁瑣的公式、復雜的圖表,而也正是這些使大多數中職學生望而卻步。從過往的實際教學情況來說,經濟學基礎課與專業實用性和學生基礎水平嚴重脫節,導致學生學習目的不明確,甚至對所學知識不知所云,由于這門課一般開設的比較早,等到后面的專業課中用到某一部分知識時,往往已成過眼云煙,消散在九天云外了。總而言之,經濟學基礎課根本沒有發揮出應有的功能。
事實上,經濟學本身就是一門由簡單的常識加上復雜術語包裝起來的學問,經濟學理論的建立都是基于日常生活的各類現象。因此在教學中,我盡量把那些生硬的書面表達方式、復雜繁瑣的計算公式以及抽象陌生的曲線表格轉化成在生活中常用、常見的事物、現象。用購物、吃飯、戀愛、婚姻、法律這些生活要素將經濟學基礎中晦澀難懂的原理解剖分析,用故事的形式將教學內容融入其中,并將故事編織起來讓每一個學生體驗這其中所蘊含的原理。
舉例來說,當學生在學邊際效用價值論時,書上的概念闡述是這樣的“商品的價值取決于效用,并以稀少性為條件;價值尺度是邊際效用;不能直接滿足人的欲望的生產資料的價值,由最終消費品的邊際效用決定;市場價格是買賣雙方物品效用主觀評價彼此均衡的結果。”對于科班出身的學生來說這段話或許不難理解,但是對于中職學生,很有可能一來就被這段話弄蒙,對于接下來的學習其興趣自然是蕩然無存了。因此在課堂中,我先通過記者采訪美國總統羅斯福問他對三次連任有何感想,總統讓記者連吃三塊三明治的故事引入。調動起學生們的興趣。再通過生活中的進餐的例子進行比喻說明,讓學生回想吃自助餐時的場景。當你進入自助餐廳嘗到的第一片烤肉和離開餐廳前,勉強吃下去的最后一片肉的感覺,就會讓學生對的邊際效用有深刻的理解了。在理解了理論原理之后,就可以舉一反三引導學生將生活中得一些現象做出解釋。例如,人們離不開水,水比鉆石有用的多,離開鉆石人們只會覺得可惜,可離開了水人們將很快死去,而為什么鉆石比水賣得貴?還有人們要靠食物來存活,但是事實上食物在發達國家的家庭中,食物所占的開支比例卻不斷地減少,難道食物對他們不重要?等等
在新課改政策和多年教學經驗的啟發下,結合中職教育教學的理念和中職學生的自身水平,將經濟學基礎課大量的經濟學原理、概念與實際生活相聯系,使整個教學內容生動有趣,簡單易懂,在教學中起到了良好的成效。
三、采用多變教學手段開展生活化的實踐活動
在過去的教學中老師通常是以純理論教學為主,缺少教學輔助工具,“滿堂灌”現象十分普遍,再加上中職學生的基礎知識相對薄弱,往往對基礎課程與教學方式產生排斥心理,此外,這種教學方式下傳授給學生的知識往往脫離實際,到實際的工作崗位上根本用不到。為了改變這一現狀在中職教學中采用多變的教學手段,開展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成了教學改革的當務之急。
中職教學以技能教學為重點,以服務就業為中心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隨著時代和社會的進步變遷老師必須以當前社會、市場、崗位的需要改進方式,創新模式。因此,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做到學做結合,手腦并用,切實提高實訓、實作、實驗的教學質量是學生就業的重要保障。在教學中學校、老師應在現有的條件下多為學生創造實踐、實習、見習的機會,通過校企結合、工學結合,讓學生半工半讀在學中做,在做中學,從而使學生的技能得到立竿見影的提高,為將來走向社會做好準備、打好基礎。
四、結語
新課程的改革和發展,對于中等職業技術教育這是一個難得的機遇,同時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如何提高中職教育教學質量,如何培養符合社會要求的人才,如何改變中職教育在社會和民眾心中的印象,成為當前每位老師的職責和任務。在挑戰面前我們要克服落后守舊的思想,堅持一切為學生服務,為就業服務的教學理念,秉承不怕失敗、勇于創新的精神。充分利用現有的資源和優勢,將教學與社會和市場需求緊密聯系起來,力爭為社會培養技術型、實用型人才。
美國康奈爾大學經濟學教授羅伯特?弗蘭克是個問題制造者。他把經濟學當做了博物學,讓學生們寫短文,提出生活中的問題,并從經濟學的視角做出回答。
為什么牛奶裝在方盒子里賣,可樂卻裝在圓瓶子里賣
原因之一可能是,軟性飲料大多是直接就著容器喝的,所以,由于圓柱形容器更順手,抵消了它所帶來的額外存儲成本。而牛奶卻不是這樣,人們大多不會直接就著盒子喝牛奶。
可就算大多數人直接就著盒子喝牛奶,成本效益原則亦顯示,它們不大可能裝在圓柱形容器里販賣。不錯,方形容器的確能節約貨架空間,但牛奶一例中節約的空間,顯然比軟性飲料一例中來得更劃算。超市里大多數軟性飲料都是放在開放式貨架上的,這種架子便宜,平常不存在運營成本。但牛奶則需專門裝在冰柜里,冰柜很貴,運營成本也高。所以,冰柜里的存儲空間相當寶貴,從而提高了用方形容器裝牛奶的收益。
為什么女裝的扣子在左邊,男裝的扣子卻總在右邊
畢竟,全世界90%以上的人(無論男女)都是右撇子,用右手從右邊扣扣子要容易多了。那么,為什么女裝扣子在左邊?在這個例子中,好像真的是歷史說了算。17世紀扣子最初問世的時候,只有有錢人的外套上才釘扣子。按當時的風俗,男士自己穿衣服,女士則由仆人幫著穿。女士襯衣上的扣子釘在左邊,極大地方便了伺候女主人的仆人們。男士襯衣的扣子在右邊,不僅因為大多數男人們是自己穿衣服,還因為用右手拔出掛在左腰上的劍,不容易被襯衫給兜住。
如今,為什么女裝扣子依然留在左邊呢?規范一經確立,就很難改變。既然所有女裝襯衫的扣子都在左邊,成衣商提供扣子在右邊的女士襯衣,就很冒險
為什么鯨魚瀕臨滅絕,雞卻沒有繁衍之憂
幾乎每年環保主義者都會上街游行,譴責國際捕魚業對許多大型海洋哺乳生物的生存造成了威脅。可沒有人上街抗議,號召大家拯救小雞。這是為什么呢?簡單來說,雞從來沒當過瀕危物種。但這就引出了另一個問題:為什么有的物種瀕臨滅絕,有的卻沒有?
鯨魚的數量持續下降,是因為沒有人擁有它們的產權。它們暢游在國際海域,而有幾個國家拒絕履行國際禁止捕鯨協議。相反,世界上多數的雞都有主人。你從自家籠子里抓一只雞殺掉,你擁有的雞數量就減少了一只。如果養雞是你的謀生手段,那么,你必然有著強烈的動機,要使送去市場賣的雞和新養的雞在數量上保持平衡。這就解釋了前者瀕于滅絕、后者繁衍不息的原因。
為什么不少學校要求學生穿校服
倘若學生能夠自由選擇衣服,就必須考慮到自己傳遞給別人的暗示信息。比方說,要是有人希望傳達自己是個大膽姑娘的信息,她說不定就會穿得驚人地大膽豪放。要是有人希望顯得成功、一切盡在掌握,或許會穿格外名貴的衣服。可諸如大膽、名貴表達的都是相對含義。倘若有許多學生都開始穿著能凸顯這些規范的衣服,那么規范本身就會發生變化。就好像雄麋鹿的犄角一樣,過不了多久,學生中間就會掀起昂貴的衣著競賽。可見,穿校服雖然限制了學生們自我表達的能力,卻減少了在衣著競爭上所投入的貨幣及情感成本。
感謝羅伯特?弗蘭克的《牛奶可樂經濟學》,讓我開始思考我在超市買完東西后,只加了10元錢就拿到了一瓶紅酒,是不是真的占到便宜了。事實上,付錢時我并不清楚它的味道如何,因為我以前并不知道這個牌子。僅僅10元錢而已,我沒有考慮我是否真的需要這瓶紅酒。我在想,我是不是又做了一回超市的價格實驗小白鼠?
我還想到每次在屈臣氏收銀臺結賬時,工作人員總是詢問是否要加一些錢換購某些商品。我知道經常會有人選擇換購,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這樣做。還有,中國的星巴克,原先有小杯、中杯和大杯咖啡3種,后來杯子升級,出了超大杯,小杯不見了。這是不是告訴我們其實小杯咖啡是最劃算的?
看《牛奶可樂經濟學》之前,我不會思考這些事情,因為它們是生活里司空見慣的,甚至是“小”事一樁。但我現在卻體會到了用經濟學的眼光,觀察和思考日常生活的樂趣,甚至有些愛上經濟學了。
讀完《牛奶可樂經濟學》,我想告訴你的是:生活里,沒有什么是理所應當的。而經濟學不應該只是“可怕的圖表”,經濟學原理是隱藏在生活的各個角落里的,等著我們發現它。當我們想對別人講述這些有趣的發現時,不應該只是拿出數據和圖表,而應該像講故事一樣。
就連作者也認為《牛奶可樂經濟學》成功的原因在于,通過解答日常生活里的有趣小問題,幫助讀者對基本的經濟學原理有了深刻的理解。一旦掌握了這些最重要的基本原理,人們就會克制不住地想要利用它去洞穿這個世界的所有真相。
那么,當我們真的像作者所說的那樣,用經濟學原理去探索生活和世界時,我們應該用故事化的視角去看待這一切。事實上,這種事情我們在孩童時代就干過。兒童會把事情編成故事,當他們嘗試理解生活時,會利用故事化的視角看待個人經歷,以此為進一步思考的基礎……如果他們不能以一種敘述性結構理解事情,就記不牢靠,以后也不能隨時拿出來細細琢磨。
只是隨著我們長大,這種“本領”就退去了,因為我們的腦子里充斥了過多的規則、公理和原則,開始對生活“見怪不怪”。
和以前編輯部推薦過的《怪誕行為學》一樣,這本同樣暢銷的《牛奶可樂經濟學》也可以稱做“問號書”。兩本書中談到的都是一些大家習以為常、司空見慣的事情,作者的做法是把句號換成問號。兩本書的區別是,《牛奶可樂經濟學》講的是“博物經濟學”,《怪誕行為學》講的是“行為經濟學”。
在問號向句號的轉換過程中,我讀到的是一個個有趣的小故事。
比如。弄明白“為什么雄海象比雌海象個頭大”,就理解了機會成本;弄明白“為什么打開冰箱時,冷藏柜會亮。冷凍柜卻不會亮”,就理解了成本效益原則……
此時,經濟學已經脫離了干枯的獨立概念,而成為一種思考方式。
我想,弗蘭克真的應該感謝出版社的編輯,給了這本書如此親民的名字,如果真的用《牛奶可樂經濟學》的英文原名直譯一《經濟博物學家:日常生活密碼的破譯研究》的話,作者這些諧趣的發現,將會被掩蓋在如此嚴肅的書名中,誰還有興趣拿起來翻一下呢?
老弗里德曼(密爾頓?弗里德曼)寫過《價格理論》(1976年第一版),此書成為20世紀下半葉幾乎整整兩代經濟學家的思想范本。10年之后,老弗里德曼的兒子,戴維?弗里德曼,也寫了一本《價格理論》(1986年第一版),叫做“中級教材”。我認為,戴維?弗里德曼把價格理論寫到了引人入勝的境界。過了10年,1996年,戴維又寫了一本教科書,標題若直譯,應當是《隱藏著的秩序:日常生活的經濟學》。這一階段,戴維進入了創作高峰期,發表了一系列文章,論域廣闊,涉及政治經濟學、法律經濟學、社會學與經濟學。2000年,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法律秩序:一個經濟學敘說》。
與密爾頓?弗里德曼的文字相比,戴維的文字更幽默,所論事例也更多出自現代生活世界。
我很遺憾地發現,2003年9月,當《隱藏著的秩序》中譯本問世時,中信出版社把這本書的標題譯作了“弗里德曼的生活經濟學”,完全隱去了主標題,并且副標題也被冠以“弗里德曼”的名字,頗有混淆大眾視聽之嫌。它的三位中譯者,文筆似乎可以接受,但難達上乘。例如,中譯本第24頁有一個小標題,“naive price theory”,指的是普通消費者憑感覺常常以為正確的“天真的價格理論”,卻被翻譯為“嬰兒價格理論”。
無論如何,這是一本好書,所以,它需要批評。中文里說到“批評”,原意是讀者以毛筆在作者的文字上“批”寫自己的“評”見。所以,今天的讀者,因為不能“批”,所謂“批評”,就只是評論一番而已。
戴維?弗里德曼,目前在加州的桑塔克拉拉大學任法律教授,1965年獲得哈佛大學學士學位,主修化學與物理學,1971年獲得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專業是“物理學”。戴維是物理學家嗎?這是一個可能引發爭議的問題――戴維確實有物理學博士學位,但他是一名出色的經濟學家,當然啦,經濟學被視為社會科學中的物理學,不過,經濟學不應當把自己變為物理學。
可以肯定的是,從父親那里,戴維繼承了某些經濟學直覺。他討論了我們日常生活中發生著的許多“公共”現象,站在經濟學立場上。熟悉經濟學教科書的讀者都明白,“公共”現象的經濟學討論,比“私人”現象的經濟學討論來得困難,或許困難得多。這是因為“公共”現象總要涉及私人行為的“外部效果”,從而使得馬歇爾和老弗里德曼的“局部均衡”的經濟學分析方法不得不拓展到“阿羅-德布魯”一般均衡模型的視野里面去,可是,局部均衡與一般均衡,都需要排除外部效果,以便確保均衡的存在性和穩定性。
戴維在《隱藏著的秩序》第一章,開篇就敘述了公共交通問題――數量足夠大的私人交通工具,可以造成公共道路的擁擠,從而降低每一私人交通工具的效用。由此,他提出了公共政策的經濟學視角。這一視角也被稱為"理性選擇"視角,因為它假設人的一切行為,甚至嬰兒的哭喊,都有理性可循。更進一步,受到動物行為學當代研究的鼓舞,戴維聲稱,不僅人類,而且一般生物,他們的行為都可以具有理性。
所謂“隱藏著的秩序”,按照康德的注釋,應當指我們以理性的目光審視萬物,試圖為他們的行為建立秩序。戴維在這本教科書里為人類行為建立的秩序,我概括地稱為“政治經濟學”――廣義的,不是狹義的。
例如,他在這本書的第21章,也是最后一章,“愛情與婚姻經濟學”里提出這樣一個合乎經濟學邏輯的問題:“為什么人們會與自己所愛的人結婚,而不是與自己興趣相投,或是相互能取長補短的人結婚?”
戴維給出的解釋是:(1)一方面,與別人的兒女相比,父母更愿意照料親生的兒女。另一方面,演化生物學告訴我們,愛情是人類性生活完滿的必要條件。所以,由相愛而結婚的,其兒女可以獲得更高的生存概率;(2)愛情可以降低夫妻之間討價還價的費用,因為愛著對方,所以愿意不斤斤計較自己的得失。所以,相愛而結婚的概率,比不相愛而結婚的概率高,當然有反例,只是反例的概率較低而已。
在“生活的經濟學”這個題目下,戴維提出的看法,許多都合乎我們的生活常識,還有許多,違反了我們的生活常識,盡管這些看法合乎經濟學的邏輯。
那些合乎邏輯而反對我們的生活常識的命題,吸引我們去了解它們,因為它們增進了我們的生活知識。
城市區別于農村的一個基本特點,是人口有規模地集中居住。為什么要集中居住?可能會有各種不同的解釋。譬如,在人類社會的早期,城市大多有城墻,城墻內人口集中居住,是為了安全。而且,以這種方式保證特定人群的安全,也是比較經濟的。
如果我們把集中居住視為城市生活方式的一個要素,那么,從經濟學的視角可以給出哪些解釋呢?說城市最早就是農民趕集的地方,是不會錯的。那時,分散居住的農民在約定的時間到一個固定場所做買賣,這個固定場所就是市場。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市場的周圍就聚集了與這個市場相關的人們,亦即靠這個市場生存和發展的人們。他們在滿足某種市場需求的同時,相互間也會產生需求,由此就衍生出其他市場。由一個集市到城鎮,城市的雛形就形成了。
市場上的供給,即交易的商品,最早就是農民剩余的農產品,爾后有一些手工制品。就在這些手工制品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內部分工,極大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描述的生產別針的手工作坊,就因為分工,使生產別針的效率成十倍、百倍地提高。如此一來,生產成本大幅度降低,價格隨之下降,需求開始上升,交易量迅速增長,市場規模也就在不經意間擴大了。尤其是由內部分工演進的社會分工,(今天所說的外包,就是社會分工)形成了專業化生產體系,規模經濟成為可能。專業化、規模經濟從供給的角度,乃至供給與需求相互作用的角度,對市場的擴張、城市的發展作出了決定性的貢獻。
國際貿易理論還給出了生產地靠近市場的解釋,那就是,在過去的很長時間里,運輸成本的高低是決定貿易能否實現的基本因素,因此,使生產地盡可能靠近市場,就成為必須。由此,也就有了生產廠商聚集的一個理由。此外,在公共基礎設施的作用日益凸顯,以及一次次技術革命的影響下,無論生產廠商,還是服務廠商,由于聚集所產生的共享效應、學習效應和范圍經濟(當同時生產兩種及以上產品的費用低于分別生產每種產品時,所存在的狀況被稱為范圍經濟)效應都更加顯著,因此,城市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就顯得越來越重要。
如果說上面主要是從交換、生產的角度看城市的形成和發展,那么,從消費、生活的角度,我們還能看到些什么呢?由于市場上集中了足夠多的生產廠商,它們間的競爭,使消費者獲得了多樣化的、便宜的商品或服務。用當下中國城市市場的商品價格大多低于農村市場,城市的CPI水平低于農村的現實,就可以解釋為什么城市居民能夠得到更多的消費者剩余。
再加上生產的集聚、市場的集聚,就能夠更多地吸納就業,并使從業者獲得相對于農村更高的收入,這也是大量年輕人向往城市、向往大城市的重要原因。與此同時,公共基礎設施的完備與共享,知識和經驗的學習與分享,都使得經濟學視角的城市生活方式,有著較高的正外部性和性價比,進而使大部分人口云集這里,追求更美好的生活。
當然,由于某些制度的缺失,社會建設和文化建設的滯后,多少會抵銷城市生活方式的優越性,這是不容忽視的現實。例如,目前中國大中城市的高房價,就與保障性住房制度沒有得到有效執行有關,進而使得城市居民,尤其是城市新移民的生活質量受到較大影響。
又如,由于城鄉二元結構的存在,那些今天雖然生活、工作在城市的農民工及他們的子女,并沒有享受到與城市居民同等的社會保障、義務教育和其他福利。這就告訴我們,城市的發展不僅僅是一個經濟發展的問題,而是一個在經濟發展的同時,社會、政治和文化共同發展的問題。
世博會是城市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一方面,世博會(特別是這次中國上海世博會)將城市的優點、優勢高度濃縮地展現于一個特定區域,從產品的博覽,到生活方式、科技創新和生態文明的展示,世博會走過了一條與時俱進的道路;另一方面,城市也利用世博會,使原本推動城市發展的因素,如市場的發育,要素的集聚,產業的升級和功能的優化,都得到了具有根本性意義的進步。
也就是說,將城市的發展與世博會聯系起來,是找到了對世博會的最佳詮釋。同時,將各個國家在世博會傳播的理念――科學與技術、文化與文明、綠色與環保……既集中地展現,又大力地弘揚,將使城市的發展、國家的發展和世界的發展都進入一個嶄新的時代。
【摘要】 文章通過分析軍人生活保障社會化法制的供給與需求特點,指出軍人生活保障社會化法制建設的供需均衡狀況,提出了軍人生活保障社會化法制建設的兩點建議。
【關鍵詞】法制建設 供需均衡 立法 執法
任何一種法制建設的均衡狀態都可以被視為這種法制的供需均衡狀態,也就是國家的政府機構所提供的法律制度能夠滿足社會民眾對法律制度的潛在和實際的需要。因此,軍人生活保障社會化法制建設也可以進行供需分析,確定供需主體,找出軍人生活保障社會化法制建設的理想均衡狀態。
一、軍人生活保障社會化法制的供給能力
軍人生活保障社會化法制的供給主體是軍隊的立法、執法和司法部門,他們在給定的社會環境下,提供規范生活保障社會化行為的法律制度。軍人生活保障社會化法制的供給具有四個特點:第一,法制供給者與需求者效用函數的近似一致性。一般商品在交易的過程中,交易利益會在供需雙方之間進行分配,形成雙方的利益變化。而法制的交易則由需求者完全占有交易利益,供給者是一個完全的利他主義者。
可以用下式表示軍人生活保障社會化法制市場上供需雙方的效用:
Ux=f(Uy);dUx/dUy=-A(A為正常數)
其中X代表軍人生活保障社會化法制供給者,Y代表需求者,U代表效用。
法制是一種公共產品,是無法明確界定所有權的產品,一旦生產出來就無法限制他人從中獲得利益。軍人生活保障社會化法制就是一個典型的公共產品。軍隊為完成軍人生活保障社會化任務提供關于生活保障的各項法制,各項法制一旦提供出來就被所有參與軍人生活保障社會化各個主體共同利用,不存在著排他性。第二,法制供給者的效用函數存在“內在性”。制度經濟學家沃爾夫認為:“內在性是國家機關組織內確定的用以指導、規則和評估機構運行和組織成員行為的準則目標,與該組織的法定職能、社會公共目標之間存在著不一致。在軍人生活保障社會化法制的供給過程中,軍隊的立法部門無法避免個人價值觀對立法的影響,由于立法機構獨立的價值觀社會公共目標之間存在差異,從而引起相關法制建設的偏移。第三,法制供給具有不確定性。軍人生活保障社會化法制供給無法滿足需求的根本目的。在軍人生活保障社會化活動中,法制的需求方所要獲得的是公平的交易、合理的市場秩序和有效的資源配置,而軍人生活保障社會化的相關法制則并不能直接滿足需求方的這些目標,只能提供促進這些目標形成的相關保證措施。第四,法制供給具有強制性和壟斷性。軍人生活保障社會化法制盡管只是軍隊后勤保障領域的相關法制,但卻代表著國家統治階級的意志,受到國家強制力的保障,強制軍地雙方的保障部門必須遵守并執行。同時,軍人生活保障社會化法制只能由軍隊和政府的主管部門提供,其他任何部門所制定的具體規則都要受到根本法的限制。
二、軍人生活保障社會化法制的需求意愿
在軍人生活保障社會化法制的需求主體是進行各種生活保障社會化活動的軍地雙方保障部門。需求主體需要用法制來捍衛自身的權利,履行法定或約定的義務,并預期在一定法律的規范下能實現的最大利益。同時,法制的需求是一種非市場需求,屬于制度需求的范疇,主要具有三個特點:第一,法制需求具有贏利性。在軍人生活保障社會化活動中,需求主體對法制的需求主要來源于通過法制來獲取潛在的未來的利益。如果一項法制不能給保障部門帶來任何收益,即便是有關部門確立了這項法制,法制實施與否都不對保障部門產生任何實質性的影響,也不可能起到規范軍人生活保障活動的作用。因此,軍人生活保障法制是必須給需求主體帶來利益的。第二,法制需求具有層次性。軍人生活保障社會化活動具有不同的層次劃分,從基層單位到總部機關都需要進行生活保障,因而軍人生活保障社會化活動在不同的級別上具有不同的特征。不同層次的需求主體對軍人生活保障的相關法制具有不同的“既得利益”和“潛在利益”,每個層次的需求主體對法制的關注點也各不相同。第三,法制需求具有不確定性。軍人生活保障社會化法制的需求內容和需求量是難以準確測量的,每個層次的法制主體都具有不同的法制需求內容,從而在整體的法制建設中形成了多方向的需求表現,形成法制需求的不確定性。同時,法制產品的公共品屬性決定了對法制產品的需求只能通過公共選擇進行表達,因而不可能像普通商品一樣通過對數量的確定決定需求量,這也形成了法制需求的不確定性。
三、軍人生活保障社會化法制的供求均衡狀態
1、靜態均衡分析
軍人生活保障社會化法制的靜態均衡是在某一個固定時點上,法制供給和需求相等的情況,如圖1所示。
在圖1中,縱軸代表的是法制的價格,可以表達為保障部門遵守軍人生活保障社會化的法制而不得不失去的未來收益。橫軸代表的是法制的數量,表示的是立法的未來收益。法制供給曲線向左下方傾斜,表示立法部門提供的法制與獲得的未來收益之間是正比例關系,其實際意義為,當立法部門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法制時,軍人生活保障社會化的未來收益將得到大幅度提高。法制需求曲線向右下方傾斜,表示保障部門失去的未來收益與法制數量之間是反比例關系,其實際意義為,當保障部門受到過多的法制的規范時,會喪失其主觀能動性,為了守法而不得不放棄的未來收益越來越大。
法制的供給線S與需求線D相交于點E,E點代表的是在一定的法律環境下,軍人生活保障社會化的立法與守法成本相等的情況下,立法的數量為q0,相對應的保障部門守法的成本為P0。當其他條件不變時,隨著法制供給的改變(增加或減少),供給曲線會向右或向左移動到S1和S2;同樣,當其他條件不變時,隨著法制需求的改變(增加或減少),需求曲線會向右或向左移動到D1和D2。由供需的不同變化會引起均衡狀態的不斷變化,從而引起供需主體對預期收入的變化。例如,立法部門主動提供相關法制,而保障部門沒有改變,則均衡點就從圖中的E0點移動到E1點。在E1點,保障部門由于違法而減少的預期收入將大大增加,從而增加了保障部門守法行為的可能性。
2、動態均衡分析
軍人生活保障社會化法制的動態均衡是在不同的時點上,由供給和需求相等的所有的點組成的變化軌跡,如圖2所示。
由于軍人生活保障社會化法制的供給受到國家發展政策、方針的影響很大,容易波動,軍人生活保障社會化法制供給的彈性大;同時,保障部門只要得到關于保障任務的相關政策指導,就不會主動要求增加相關的法制,形成的需求彈性小。圖中,隨著每一次均衡的形成,均衡點都遠離最初的均衡點E,呈現出均衡點發散分布的特點。
四、軍人生活保障社會化法制建設的建議
1、立法方面的改革
在軍人生活保障社會化法制建設的立法方面,要加快后勤立法,使后勤活動的各個方面有法可依。首先,要完善軍人保障社會化的立法體制。我軍的軍人生活保障社會化法制的立法體制是包含在后勤立法體制中的,體制已經基本確立,但仍沒有形成健全的立法體制。應根據當前的實際問題,通過一定的渠道和形式,改進和完善現行的立法體制,以保證和維護軍人生活保障社會化法制的統一,在進一步健全法制工作機構的基礎上,明確不同立法主體的立法范圍。其次,必須增強軍人生活保障社會化法制立法規劃和計劃的可行性、科學性與權威性。要使立法規劃和計劃具有可行性,關鍵是要處理好法制的供需矛盾,既考慮軍人生活保障社會化實踐對立法的需要,又要考慮實際,量力而行,避免貪多求全的做法。增強立法規劃和計劃的科學性,就要按照立法的客觀規律確定立法指標,安排和部署立法項目,使規劃、計劃所確定的立法指標體系和立法項目,與實際需要和可能相一致,與法制體系對立法發展的需要相協調。樹立立法規劃和計劃的權威性,必須通過立法形式,對軍人生活保障社會化法制的立法規劃、計劃的編制原理、編制機關、編制程序等內容,以及規劃計劃的執行、變更權限、違反規劃計劃責任等做出明確規定,使立法真正按照計劃有組織地進行。最后,要完善軍人生活保障社會化法制的、廢止制度。在軍人生活保障社會化法制的方面,相關法制經過審查批準后,要按照一定的形式,通過一定的媒介予以正式公布。應該加大法制的發行量與發行面,讓法制關系主體確實了解相關法制的規定。在軍人生活保障社會化法制的廢止方面,要根據實際情況的發展,及時清理并明令廢止已經失效的法制文件,保持立法的完整性和嚴肅性,以便于軍地雙方的保障部門實施。軍地雙方在文件廢止時,要考慮和征求對方意見,只有雙方意見一致時,才能廢止。
2、執法方面的改革
在軍人生活保障社會化法制建設的執法方面,要把嚴格依法辦事當成軍人生活保障社會化法制建設的核心和關鍵,要克服以權代法、以言代法、以情代法、以罰代法、賞罰不明的做法,切實貫徹執行軍人生活保障社會化法制。執法行為是一個權力行使過程,是否合法、合理,關系到軍事后勤執法的成敗,需要加以約束和控制,必須通過立法控制、行政控制與司法控制加強對軍人生活保障社會化法制執行的控制。
首先,依靠完善法律規范來控制執法行為,實現立法控制。要完善軍人生活保障社會化法制執行主體的行為規范,使軍人生活保障社會化法制執行主體在執法過程中由明確、具體的法律依據;要完善軍人生活保障社會化法制執行主體的法律責任;通過建立嚴格的法律責任制度,給軍人生活保障社會化法制執行主體增加適度的動力和壓力,對軍人生活保障社會化法制執行主體的執法行為進行合法、合理的引導和調節,形成軍人生活保障社會化法制執行主體的依法執法的自覺性。
其次,要通過國家和軍事行政機關內部和外部的管理和監督對執法行為進行控制,實現行政控制。可以實行上級對下級的監督,專門監督和行政復議這三項措施。
最后,要通過軍事法院對執法主體的執法行為進行控制,實現司法控制。從司法控制的有效性來看,司法控制可以有效控制執法主體的違法行為,還可以充分發揮各種監督手段的作用,更可以提高對執法行為控制的效率。
[摘 要]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存在是為了維護全體公民的基本生存權利。相比較城市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而言,中國農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還處于剛剛起步階段,同時學者們對于我國全面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經濟可行性問題持有不同意見。通過對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需求面進行供給面經濟學分析,可以證明中國建立和完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確實可行的。
[關鍵詞] 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需求;供給
一、問題的提出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指以保障居民基本生活為目的,科學、合理地確定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然后對其家庭成員的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給予差額補助(多吉才讓,2001)。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世界上絕大多數市場經濟國家普遍實行的以保障全體公民基本生存權利為目的的社會救助制度,它根據維持最起碼的生活需求的標準設立一條最低生活保障線,每個公民當其收入水平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線而生活發生困難時,有權利得到國家和社會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標準提供的現金和實物救助(唐均,1998)。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作為一種解決貧困問題的補救機制,是現代化國家社會保障制度體系中必不可少的基本組成部分,是社會保障體系中的最后一道“安全網”(畢天云,2003)。
國際上并沒有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和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之分,但是我國自建國后一直到改革開放前,在城鄉二元經濟結構背景下,我國對城鎮居民實行了就業與社會保障合二為一,就業者生、老、病、死全都由國家(單位、企業)包下來的國家保障模式。而在廣大農村,農民絕大多數被束縛在土地上,土地成為其惟一的生活保障來源,形成了一種以家庭保障為主,集體保障為輔的保障模式,這種保障模式政府幾乎不直接承擔責任。正是這種與二元社會保障體系相適應的政府參與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加劇了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之間不平等的社會保障待遇,并且在某種程度上成為政府遲遲不介入農村社會保障的歷史緣由之一。直到1994年,山西省民政廳才在陽泉市開展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試點。1996年,民政部正式印發了《關于加快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意見》,全國試點范圍擴展到256個市縣(楊海波,2006)。此后數年我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才得以穩步發展。
盡管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零星試點”取得了一定成績,但還存在著許多問題。原民政部長多吉才讓(2001)認為,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有:“一是一些地方和同志的認識還不到位”。“二是立法滯后”。“三是由于財力緊張,一些地方的保障資金難以落實,實際覆蓋范圍小,制度難以落到實處”。“四是相關政策不落實,配套措施跟不上。”這些問題在6年之后的今天仍然存在(參見表1和表2的數據)。在目前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下,全國建立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經濟上是否具有可行性是一個迫切需要回答的重大課題。
二、理論回顧
隨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以及逐步完善,政府和學術界也開始將精力和目光轉向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農村低保開始得到重視,學術界對農村低保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績,綜合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重要性或必要性;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基本框架;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難點;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存在的問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的法制化;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對策與建議;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經濟可行性等問題(楊海波,2005)。其中,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經濟可行性問題成為爭論的“焦點”,學術界主要有以下兩種不同的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目前到今后一段很長的時間里,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不可行的,原因在于資金不足。代表人物鄒文開認為,如果按人均625元收入為標準,我國農村還有貧困人口3000萬人;如果按人均865元收入為標準,則有9000萬人;如果按照世界銀行人均1天1美元的國際貧困線計算,則有1~2億人。因此,農村低保的人口規模將長期在3000萬~1億人之間。如把這么大的一群貧困人口納入低保范圍,按全國平均補助金額人均312元計算,3000萬人需要93.6億元,9000萬則需280.8億元。若以年人均720元為基數,3000萬人則需216億元,9000萬人需要648億元,每增加1000萬人需增加72億元。按中國的財力,每年支出這么多資金,是難以承受的。因此,他指出,設想通過農村低保制度一勞永逸地解決農村貧困人口的問題,僅僅是理想主義的思維方式,近乎“紙上談兵”。他建議:“在今后較長的一段時間內,不宜在全國農村推行低保制度。比較好的方式是大力實施2003年民政部推行的“農村特困戶救濟制度”(鄒文開,2004)。
第二種觀點認為,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不論是從經濟上還是從其他因素上說都是可行的。《中國社會報》評論員寫道:“中央領導多次指出,當前,不是缺乏資金,也不是缺乏糧食,如果貧困人口的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那就一定是工作作風存在問題。”此言甚是。鄭功成(2004;2003)認為,我國已經具備了加快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的基本經濟條件。“資金不足是一個表象,我們要更深入考慮的是為什么資金不足、什么樣的資金不足。”這個問題的癥結,他認為是責任不清。“責任清楚了,我們才能知道我們需要哪些資金、需要多少,也才能知道到哪里去獲得這些資金…如果責任清楚了,資金也就不是問題了。”“社會保障制度并不必然和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它與政府的政策取向以及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政治文化因素密切相關。”從世界各國社會保障發展歷程和現實狀況看,誰都不可否認經濟發展水平在社會保障制度建立和發展中的基礎作用,但又并非完全取決于經濟發展,“它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也是社會、經濟、政治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張左己,2000)。楊立雄(2003)也認為,從世界162個國家和地區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看,其中70個國家和地區包含了農村,其保障對象為全部農村人口或農民。其中,有相當數量是與中國發展水平相當的非社會主義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實際上,只要具備了一定的經濟水平,每個國家和地區均可以建立與之相適應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楊翠迎(2003)在考察各國建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經濟條件時發現,斯里蘭卡在1987年人均GDP只有368.9美元,但斯里蘭卡政府卻為廣大農民建立了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因此,她認為,以中國現在的綜合國力,在農村也可以建立與之相適應的社會保障制度。
在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可行性問題上,現有研究的焦點都集中在經濟可行性上(從理論上簡略的論述)以及為建立此項制度積累的經驗上,但其不足之處就是沒有研究我國現在農村究竟有多少貧困人口,需要多少資金,中國政府每年有沒有能力承擔這部分資金的支出,因而沒有說服力。據此,筆者試圖提出更有說服力的分析。
三、建立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經濟學分析
(一)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需求面分析
我國農村需要最低生活保障的人到底有多少?很多反對者立論的依據都認為中國農村貧困人口基數太大導致最低生活保障需求驚人,而事實是怎么回事呢?如表3所示:
表3資料顯示,自2000年以來全國農村貧困人口規模和人口比重出現了顯著的下降,絕對貧困人口規模下降了1 061萬人,人口比重下降了1.2個百分點,低收入貧困人口規模下降了2 663萬人,人口比重下降了3個百分點。中國政府在反貧困方面的成就為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創造了前提條件,以2006年的數據來看,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為1 509.1萬人,占絕對貧困人口的70.26%,占低收入人口的42.51%,可以預見在未來三年內中國完全可以建立覆蓋全部絕對貧困人口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截至目前,全國建立農村低保制度的省份已達25個。在已經建立農村最低保障制度的省份中,各地根據實際情況,制定了不同的農村低保標準。一般來說,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的農村低保標準高于內陸地區。例如,浙江省確定的年農村低保線接近1 800元;福建省自2004年以來是1 000元,今年調高到1 200元;山西省的平均標準是每人每年676.5元。據此測算農村最低保障的資金需求確有困難,但是根據歷史數據完全可模擬出資金需求。
根據表1和表2的數據,2004年全國平均每年每人支出233.58元,2005年全國平均每年每人支出218.18元,2006年全國平均每年每人支出182.89元,2007年全國平均每年每人支出281.12元(預估),從過去幾年的數據來看,建立覆蓋全國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資金需求在39.28億元(以2006年貧困人口規模和年最低支出計算而來)到99.8億元(以2006年低收入貧困人口規模和年最高支出計算而來)之間,這一數據大致可以估計建立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資金需求。
(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供給面分析
如前所述,由于我國反貧困政策取得了顯著成效,農村絕對貧困人口不斷減少,這已為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創造了前提條件。那么我國到底有沒有足夠的資金投入來發展農村最低生活保障事業呢?如圖1:
中國近幾年國民經濟繼續保持平穩較快發展狀態,2006年國內生產總值209 407億元,增長10.7%,國家財政狀況基本良好。中央和各級地方政府也越來越重視農村各個方面的建設,在政策方面給與很多優惠,大力扶持農村經濟發展。國家為了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加大了財政投入力度,2006年中央財政超收2 500多億元,其中有241億元用于社會保障事業。2007年中央財政安排社會保障支出2 019億元,比去年增加247億元,2 019億元的資金總額非常可觀,如果國家分配合理,保證其中適當的份額用于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支出,那么這一部分對于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的進一步發展無疑是具有重大意義的。
亞洲開發銀行2004年的題為《關于建立農村低保制度、全面解決農村溫飽問題的建議》指出,中國政府從1986年以來啟動了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有組織的開發性扶貧計劃。未獲溫飽的農村貧困人口從1985年的1.25億減少到2002年底的2 820萬(目前按新的標準只剩下約2 300萬)。剩下的未獲溫飽的農村貧困人口是居住在不適宜人類生存、條件惡劣的地區或最終需要搬遷移民的居民。其中也有相當大部分是患有長期慢性疾病或體弱多病失去正常勞動能力的人。對這幾部分人口繼續沿用開發性扶貧方式,不僅成本很高,而且也很難根本解決問題。亞洲開發銀行認為中國可以通過建立農村低保制度來從根本上解決2 820萬人均年收入在627元以下農村人口的溫飽問題,這種方式解決問題比開發扶貧投入少,而且更見效。這種建議如得到采用和實施,那么我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供給面將大面積拉大。
在農村,農村社會保障其他項目也得到很大發展。2006年,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工作取得了比較明顯的進展,各項指標均提前完成。農村九年義務教育正在落實中,中小學生學雜費用減免幅度很大,而農村養老保險,孤寡老人的“五保政策”也基本落實到實處,這些項目中很多是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相重合的,這些相關制度、政策的落實也緩解了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資金需求壓力。
事實上,對于建立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資金供給問題,正如經濟學者吳敬璉所說,從每年上萬億元的公費吃喝、公費用車、公費出國等支出中節約一部分,“全民低保”的費用已經足夠了。
四、結論與建議
通過以上對于中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需求面和供求面的測算,可以預見中國建立健全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前景還是比較樂觀的,問題的關鍵不在于資金的來源問題,更多在于制度管理方面。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背景下,要全面推廣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一是要合理分配城鄉間最低生活保障資金,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時代背景下,政策要更多地向農村傾斜,同時加強對資金的管理;二是健全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的法制,使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有法可依;三是正確處理扶貧和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關系,可以以落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方式來擴大扶貧面和增強扶貧效果,使兩者形成合力;四是正確處理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和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的關系,不重復浪費資金,同時促使其協調發展,提高資金使用效益;五是實現“地方政府為主,實行屬地管理”,各級地方政府應當把農村低保資金列入財政預算,省級政府應當加大對農村低保的投入,中央財政對財政困難地區給予適當補助。
摘要:中國現階段面對水資源短缺、浪費、污染嚴重的嚴峻形勢,城市生活用水需求大幅增長,供水成本增加,對水價調整改革的呼聲不斷。單一水價與階梯式水價兩種計量方式有優劣,在中國,整體上應沿用單一水價的計量方式,在經濟發達地區進行階梯式水價的試點施行。另外,還應推行對弱勢群體用水的政策性補貼,形成更加完善的供水體系,加強用水設施的技術規范等。
一、城市生活用水的經濟學定義
水資源從經濟學角度上是一種可循環利用的環境資源,屬于一種公共財產資源,“具有消費競爭性,卻難以禁止其他消費者使用的資源。由于限制和控制其他消費者對公共財產資源使用有很大難度,所以私人很難對其進行管理,除非其他消費者自己約束自己的行為。”①中國雖然有一定的水資源管理措施與法律,但是因其管理和執行不力,造成了類似于生物學家加雷特?哈丁所提出的“公地悲劇”,其表現在,廢污水的排放不斷的增加,水體質量不斷惡化,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也由1998年的409億t和184億t增加到2007年的500億噸和250億t,分別增長了22.2%和35.9%,廢污水排放總量增長了26.5%。②
城市居民的生活用水是指經供水公司對水庫以及其他形式的地表水甚至是地下水進行處理之后,通過輸水設施進入千家萬戶的水資源。城市居民生活用水有兩種屬性,即社會屬性和經濟屬性,“所謂社會屬性是指水是人民生活的最基本的必需品之一,是維持一個社會正常運轉的最基本條件之一,享有清潔的水應屬于最基本的人權范疇。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水具有公共品的性質。但水又同時具有經濟屬性。所謂經濟屬性是指水必須通過耗散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被生產出來然后才能被人所消費。既然是被人生產出來的,那么就應當在經濟上是有效率的,否則就是對資源的浪費。而要使得在經濟上有效率,水價的制定是至關重要的一環。”③所以說,“城市生活用水,不是直接由市場產生的商品,這意味著他不能通過市場過程獲得一個能真實反映其真實價值的價格。”④也就是說,城市居民的生活用水具有使用上的公用性、生產上的壟斷性和銷售上的地域性等特點,不能單純追求利潤,政府必須加以價格管制。城市生活用水關系到每個家庭,其沒有可替代資源,價格彈性很小,尤其是在中國大部分地區現行的水價計量方式下,呈現出供給完全彈性的特征。
二、中國城市生活用水存在的主要問題
中國是一個人均水資源并不豐富的國家,并且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以及對水資源粗放式的使用,中國水資源總量不斷減少,2007年比1999年降水量減少3%,地表水資源減少11%,地下水資源減少9%,水資源總量減少10.4%,總體情況嚴峻。而總供水量與生活用水量也在不斷攀升,2007年比1998年生活用水增長30.8%,總供水量增加6.4%。所幸的是,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中國的水資源利用效率有很大的改善,其中萬元GDP用水量呈現絕對的減少,從1998年的683m3減少到2007年的229m3,減少高達66.5%(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如圖1所示)。但這依然改變不了中國城市供水與缺水的現狀。筆者對城市生活用水的水價格調整與改革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解決以下兩個問題:
(一)城市居民生活用水浪費問題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國城市居民的生活用水也因為不斷豐富的物質消費而不斷的增大,由于單一水價計量方式的普遍實行,承襲了舊有的低廉水價,使得城市居民節水意識淡薄,而且所使用的用水設施為追求形式上的美觀而設計上存在不合理之處。“從經濟學的觀點來看,對于像水這樣具有外部性的特殊商品而言,因為它的總成本由私人成本和社會成本共同組成,而水的消費者在其決策的時候只考慮自身的私人成本,不考慮社會成本,市場出現失調。消費者只考慮私人成本時的用水量要大于考慮了社會成本后的用水量,它們相差的部分就是被浪費的水量。這就是說市場已經不能正常地反映供需關系,水資源由于它的外部性而被大量地浪費。”⑥但是,城市生活用水是不能離開市場的,只能通過具有效率的經濟制度和措施來規范。
(二)供水企業的成本問題
對于供水單位而言,水是生命之源,供水單位責任重大,無論如何都需要保證居民的用水需要。但是由于各種原因,各地的水資源在不斷地減少,例如:水資源污染致使其不達標準、降水量下降、干旱等,并且各種維護費用與新設備的升級換代都給供水企業造成很大的成本壓力。研究發現,“中國的水價還不夠滿足水務部門有效運行的需要,更不能從根本上達到水資源長期可持續利用的要求。”⑦而虧損則由政府以補貼的形式回補缺口,這樣又造成相關企業和部門的效率低下,政府運行成本加大,反而更有利于城市高收入群體,造成福利的分配不均。
三、中國城市生活用水價格調整與改革的經濟學分析
中國水價調整與改革是必然的,水價調整不是簡單的定價,還要考慮城市低收入居民的福利,而且要通過其價格機制來促進居民的節水意識,滿足供水系統的利益,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發展等多方面因素。在調整與改革問題上,調整指的是在原有水價計量方式基礎上價格的上漲;而改革則是水價計量方式的變化,具體的依據為國家計委和建設部在1998年聯合頒布的《城市供水價格管理辦法》,還有已經在部分城市施行的階梯式計量水價。
從城市居民和供水單位兩者來看,主體在城市居民,供水單位處于被動。筆者從簡單的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需求供給模型來分別分析對比水價調整與變革,以尋找現階段最適合中國國情的水價政策建議。
(一)單一水價計量方式下的價格變動
單一水價計量方式是中國計劃經濟時代由政府制定,兼顧各類城市居民利益的一種福利水價。筆者以簡單的經濟學需求曲線來分析,假設城市居民對日常生活用水的需求曲線D1(不考慮其他因素)是向右下方傾斜的(見圖2a)。單一水價計量方式的供給曲線S1,價格為p1,供給曲線完全彈性(見圖2b)。
兩者得出均衡需求Q1。現在需求曲線隨著生活水平提高和收入增加而上升為D2,與供給曲線S1相交于點A,得出需求量Q2,包括日常生活需要的增加和大量浪費。此時就需要提高水價,以價格機制來約束城市居民的生活用水量,同時彌補城市供水系統運行成本的虧損。假設水價提高為p2,價格提高必然會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居民減少水資源的浪費從而減少需求,需求曲線變為D3,與供給曲線S2相交于點B,得出需求量Q3(見圖2c)。在這一點上Q3解決了城市居民的浪費問題。而在價格沒有變化之前,居民支出為面積P1AQ2O,而對于價格變動之后為P2BQ3O,只要P2BCP1≥CAQ2Q3,就可以使其能夠多支付給供水系統一定費用,而通過價格的綜合考慮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供水系統虧損的問題。⑧
單一水價計量方式作為計劃經濟產物,缺點是主要的,表現在:
1. 單一水價造成用水浪費,并且不斷刺激擴大需求。在單一水價運行下,水資源消費越多,對社會福利的享受越多,這就鼓勵了對水需求的增加,而對于城市居民來說上漲水價來約束浪費行為作用較小。
2. 城市居民用水福利分配不均。水資源消費越多也就表示對社會福利的享受越多,單一水價計量方式是計劃經濟的產物,對人民具有一種濃厚的福利色彩。但是隨著中國城市居民的貧富差距不斷拉大,單一水價計量方式就造成了高收入者反而更多地享受了社會福利。
3. 單一水價計量方式無法反應遞增的邊際供水成本。由于水資源的不斷減少和水體的污染,供水成本不斷增加。“從稀缺性的角度來看,這是個最糟糕的一種定價方法,單一水價制使得水資源的邊際成本成為0。”⑨另外,水價的變更關系到國計民生,不能夠不斷和隨便調整,美國的“圖森狀況”就是很好的例子⑩,僅僅靠單一水價的上漲調整無法從根本上解決供水系統面臨的困境,并且帶有很大的滯后性。但是,單一水價計量方式在中國運行時間很長,城市居民對其運作方式十分熟悉,并且操作簡單,不受居民住戶人數、用途的限制,靈活,福利面廣。雖然有眾多缺陷,中國絕大部分地區至今依然沿用這種水價計量方法,調整面臨壓力。
(二)階梯式水價計量方式
階梯式水價計量方式能夠解決一些單一水價計量方式的弊端,是近年來中國很多專家學者所推崇的一種水價計量方式。其已經在經濟較為發達的城市尤其是東部沿海地區推行試點,運行效果顯著。
階梯式水價計量方式需要首先確定一個需求量Qa,其表示能夠基本滿足城市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用水量。根據國際和國內經驗表明“無需多階水價,僅以二階水價為宜”{11},二階的價格定為Pa和Pb(見圖3)。
S為階梯水價計量方式下的供給曲線。當需求量Q
從中國的國情出發,如果要整體調整成為階梯式水價,就需要從單一水價計量方式變更為階梯式水價計量方式,在這里就面臨在哪個點上來改變的問題(見圖2c)。主要有兩個點適合于改變,其一是水價上漲之后的最終的需求量Q3,另一點為需求剛剛增長的Q2。很明顯,在最終的Q3這個點上是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的用水量,符合Qa的要求,但是當我們定在這一點上的時候,城市居民的用水需求必然會由D2繼續向左移動,就會犧牲城市居民的利益,因此是不足取的。再看需求剛剛增長的Q2這一點,制定一個價格P2′,當需求量Q≥Q2時,按照上述價格收取水費;而當QQ3,也就是說制定的基礎需求量要高于基本生活需求的用水量,這也就是表現在中國許多試點城市的Qa都要高于人民生活基本需求的原因,當然這個弊端可以在施行的過程中慢慢地改進。
2009年1月1日開始施行的《循環經濟促進法》在修訂中刪除了關于階梯式水價的相關條款,這說明雖然階梯式水價計量方式在中國香港和新加坡運行比較完善,但是對于中國大部分地區還有很大的不適應。主要表現在:
1. 階梯式水價計量方式以住戶為單位,要求實行1戶1表。但是對于中國的一般家庭而言,人口數量不均,比如1個5口之家與1個3口之家之間的用水量是無法相同,而我們制定的Qa就面臨著是以幾口之家為標準來制定這個用水量的問題,而且一戶一表的改造工程需要相當大的資金和較長時間的投入,所以,階梯式水價計量方式并不適應中國現階段大部分地區的實際情況。
2. 對于供水企業來講,由于階梯水價兩個價格之間有一定的差距,所以供水部門就有更充足的動力去提高用水大戶的服務,也就是提高對用水需求量大、收入較高的城市居民的用水服務質量,而逐漸忽視普通家庭尤其是低收入群體的用水服務{12},這樣就會拉大城市生活質量的差距,增加社會不穩定因素。
3. 通過對階梯式水價計量方式的經濟分析,已經得出階梯式水價計量方式難能很好解決供水成本的回收問題。對于普通的城市居民來說,同時提高兩個水價也是比較難以接受,調整難度較大,很難大面積推廣,僅限于某些經濟發達地區的部分城市。而且經濟分析表明,Q2并不是最優的Qa,而是要高于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必需的用水量,不能很好地起到約束城市居民浪費行為的作用。
四、政策建議
“缺水不僅是未來將面臨的問題,對于世界上很多地區,它已經是個嚴重的問題了。除非立即采取預防措施,否則情況會更糟。盡管到現在還沒采取任何必要的措施,但問題是可以解決的。”{13}應該說,在城市生活用水的改革上,并不存在積重難返的情況,還要在整體上沿用單一水價的計量方式,但是政策和價格上需要作出調整,階梯式水價計量方式可在經濟發達地區試點施行,暫不適合全國推廣。具體的政策建議為:
1. 推行對弱勢群體用水的政策性補貼。在現階段,主要還是施行以補貼弱勢群體為主,對其依然施行水價p1,而對其他居民用戶則按照圖3中水價上漲后的價格p2。也就是說仍然按照單一水價計量方式,并以補貼的形式解決福利問題,這樣可以解決弱勢群體的福利問題,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水資源的浪費,緩解供水系統的運行困難。
2. 形成更加完善的供水體系。積極在污水處理后的回用、海水淡化、增大集水區等手段上加大投資和促進中水使用的研究,實現水源多樣化,尤其是在中國西部嚴重缺乏水資源的地區。但是由于中國的特殊國情,這些辦法應該首先從東部沿海的城市逐漸鋪開,并且在二級城市中發展,然后逐漸向西部欠發達地區推展。這是因為東部沿海地區經濟水平較為發達,用水量大,有經濟條件來實現污水處理所需要的投資。而西部嚴重缺水的地區,應該先從如何增加水源來著手,保障城市用水的充足,從而維持工業和生活的正常進行。
3. 對城市居民用戶進行一戶一表的技術改造,形成用水設施的技術規范。加快一戶一表技術的改造工作,只有抄表到戶,才可以根據每家每戶的精確用水量實行收費。{14}在這里所提到的應該是在未來的發展階段,對于階梯式水價必然會進入千家萬戶。同時,國家需要制定相關用具和設施的規格要求,直接對企業進行嚴格要求,真正做到節水、節能,禁止生產水資源消耗大的用具,從源頭上扼制水資源浪費的現象。
4. 用水高峰與非高峰期之間的價格差別。“高峰時期的價格應高于非高峰時期的價格。正是高峰時期的用水給供水系統施加了壓力,刺激了擴大供水能力的需求。”{15}因此,高峰時期讓城市居民高價支付因其擴大供水能力所帶來的額外成本,能夠約束用水高峰期的用水浪費行為。這種價格的措施,在世界各國很少采用,但是對中國地域廣、氣候復雜的情況,很有現實意義。
5. 加強對公眾環境和水資源短缺意識的培養。在實行經濟調整與改革措施時,需要在措施施行的前期就要做好廣泛的宣傳工作,進行水資源方面的教育,并且發動社會各界學習節水節能的知識,這樣伴隨經濟措施的實施,會達到良好的效果從而避免出現“圖森狀況”,使人們自覺地形成節水習慣,積極貫徹新的水價制度,關心水資源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