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1 16:29:0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大學法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歡迎來自安徽省宿州監獄的服刑人員蔡同學參加我院法學本科論文答辯。”安徽大學法學院副院長陳結淼主持了這場專門為服刑人員組織的特殊論文答辯會。在安徽宿州監獄服刑的蔡某經過6年的不懈努力,在監獄里參加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完成了安徽大學法律專科和法學本科考試。
今天上午11時,論文答辯正式開始。蔡某用了3分鐘時間把自己撰寫的《論偵查訊問過程中犯罪嫌疑人的權利保障》論文進行了闡述。
隨后,有三位答辯老師向蔡某進行了提問。
三個問題回答完畢后,陳結淼告訴蔡某,很快將以書信的形式將答辯結果寄到他服刑的監獄。陳結淼對蔡某在服刑期間堅持自學完成法學本科課程充滿敬佩。
“20年前我高中畢業沒考上大學,還犯罪進了監獄。今天,我能坐在大學的教室里進行本科論文答辯,我……”說到這里,蔡某喜極而泣,“我還有12年半的刑期,我又報考了自學考試漢語言文學本科,我一定把刑期當成學期,將來更好地回報社會。”
今年38歲的蔡某,2003年因故意傷害罪被判處無期徒刑,在服刑期間因表現良好獲得減刑。他從2004年4月起參加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用6年時間先后通過了法學專科、本科全部課程的考試。他說,他曾經一度想放棄。一方面英語通不過。另一方面大學生就業都很困難,何況是服過刑的人。但是,監獄管教干部開導我,專門安排人給我輔導英語,第三次才考過了英語。“尤其是我的家人始終對我不棄不離,一聽說我思想有波動,我母親就趕到監獄看我、開導我,讓我用學習目標作為安心改造動力,避免其他雜念影響改造。”蔡某說到自己的自學歷程,多次掩面而泣。
“這是一場特殊的論文答辯,監獄服刑人員走進大學進行論文答辯,不僅在安徽大學法學院是第一次,即使有相似的情況,答辯可能也在服刑的監獄。這次答辯是大學人本教育與監獄改造以人為本的具有深遠意義的結合,體現了我國罪犯改造現代化、文明化更高的成果,體現了我國充分保障罪犯應有的權利。”安徽大學法學院院長程雁雷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服刑人員能把刑期變成學期,體現了我國改造罪犯基本理念就是多種形式的教育人、改造人,引導社會用寬容、和諧、文明的心態接受他們。
昨日上午10時30分,所有在場的學生答辯完畢后,聽取答辯的老師們卻沒有離開。上午10時45分,吳亮在宿州監獄三名獄警的陪同下來到了答辯現場。吳亮在等待答辯的過程中雙手緊握,顯得有些緊張。在吳亮回答完老師們提出的三個問題之后,答辯宣布結束。
隨后,吳亮說起了自己的過去。“2003年4月,我因故意傷害罪入獄。”提起當年犯下的錯誤,吳亮覺得是因為自己不懂法律。為了不再犯下和過去一樣的錯誤,2004年4月,吳亮在服刑期間參加了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并選擇了法律專業。
吳亮選擇了《論偵查訊問過程中犯罪嫌疑人的權利保障》作為自己的論文題目。“我和他最先是通過書信交流論文的題目與大綱。”作為吳亮的論文指導老師,安徽大學法學院的何俊老師對吳亮有著很高的評價。“可以看得出來,他的準備非常充分,態度也很認真。”
依照辦《評論》的某些慣例,主編時而應該說幾句,針對本期的內容、宗旨和期待。
讀者可以發現,這期法律評論的最大特點是突出了“評論”,也即對《評論》中論文的評論。我們以為這是名實相符。法學論文寫作固然不易,可是寫出來,沒有“評論”般的切磋砥礪,甚至真正的學理批評,論文可能也就被遺忘了。現在書評很多,各類路術目不暇接,甚至在正式雜志和書籍中已是“評滿為患”。然而,對論文的評論太少了,仿佛論文沒有磚頭一般的著作那么重要,而其實,誰都知道,論文的要緊意義是頭等的,何況現在的著作往往是“論文集式”的,其目的是為了“機會成本有效利用”的二次流通。是不是應該糾正這種現象?這是本期《評論》的努力所提出的一個問題。自然,我們不敢奢望有了評論的論文可以被讀者記住,有了論文的評論可以被讀者欣賞,可是我們的確希望而且相信論文與評論之間的“對話”,以及其中的思想撞擊,在將來的某些時刻能夠為讀者帶來回憶。對話和撞擊的魅力,應該是長久的。
本期“評論”作者都冠以“匿名”。“匿名”的做法,不是擔心論文作者對評論作者有什么“想法”,或者“秋后算帳”,我們的論文作者是不可能這樣的,而是希望通過“匿名”方式使讀者能夠有種“作為社會意識形態的思想運作可以從任何一個方向得到回應”的感受。匿名是隱性的,出其不意,效果隨之也是機妙的,也許更能使讀者迅速“進入狀態”。其實,任何論文,只要發表出來,在今天的文化媒體變幻方式“與時俱進”的情況下都會得到回應,或者贊同的,或者批評的。而在一個具體文本空間中,比如這期《評論》,將其集中起來,可以更為節約思想交流的成本,可以更為方便地形成一個FOCUS,將“出其不意”和“效果機妙”及時體現,從而為那些時刻關心當代中國法制建設和法學進步的讀者提供一個捷徑。
但是,寫作匿名的做法犧牲了作者的版權,匿名作者為此付出了代價,盡管,他(她)們有時也許的確想匿名做點什么,以此率性一次,開心一次,對那些看不慣的“什么”說些不客氣的話,因為他(她)們是中山大學法學院的學生,常常自覺甚至自喜歸屬新新類的一族。提到這點,似乎顯得我們有些不那么誠實、“狡詐”。我們的確有點“玩念”,也即在“成熟的”論文和“誠懇的”評論之間建立一個結構,然后讓它們自我解構。不過,這是嚴肅、學術的“玩念”,所以它又是誠實的、開誠布公的。我們相信,學生的評論,盡管在某些人看來可能是“幼稚”的(有些的確“幼稚”),這也是自然的,但是,新鮮新生的思想和思考總是而且必將是推進中國法學學術的一種原動力,必將是針對法學陳舊生產而言的一掃橫秋的一類刺激力。如果匿名作者因匿名而感覺付出了代價,我們表示歉意。如果匿名作者因匿名而感覺“發泄”了一次,我們表示謝意。
另外我們要感謝本期論文作者。他(她)們的論文無意中被我們用種種手段當作了靶子。這應該是一種更為值得尊敬的“犧牲”。然而,我們另外要說的是,他(她)們不僅不可能對匿名作者有什么“想法”,而且還應該覺得這是一次“寫有所值”的機會。出來無人理睬,這是最為慘不忍睹的事情。在這個意義上,論文作者的“犧牲”也就有了回報。其實,當眾多中國法學刊物書籍中的出來后,不是石沉大海,就是無聲無息,這不是中國法學生產事業的最大遺憾最大失敗又是什么?盡管其中少數也許可以充作日后法學生產的“參考資料”。因此,本期法律評論嘗試使“投入產出”對等,為改變中國法學生產現狀做一點滴。而本期論文作者為此作出了奉獻。
[關鍵詞]法學碩士 法律碩士 同質化 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843(2013)04-0108-03
[作者簡介]程燃,復旦大學高教所碩士生(上海200433)
一、法律專業碩士的培養現狀
據統計,在2012年度法學專業排名前十的我國高校中,2013年計劃招收了2560名專業碩士,1844名學術碩士(見表1)。從表1可以看出,除了中國政法大學和西南政法大學兩所法學專業高校之外,其他高校的專業碩士計劃招生人數均遠遠多于學術碩士,這導致了近幾年法律專業碩士的畢業生大幅增加,但并沒有從根本上滿足社會的實際需要,相反,法律人才缺乏與過剩的悖論局面卻依然存在。一方面,法律專業碩士在就業時面臨一定的歧視,承受著巨大的就業壓力;另一方面,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和經濟建設的飛速發展,許多企業、生產部門急需大批優秀法律專業人才,如外事、經管等方面的法律人才缺口尤大。法律碩士與法學碩士的培養方式同質化導致法律碩士的專業交叉優勢和就業優勢消減,不被社會認同,就業困難。這一點從復旦大學就業指導中心統計的專業碩士和學術碩士職業分布情況(表2)可以看出,專業碩士畢業生中有將近一半人去了待遇相對來說差一點兒的民企,而學術碩士畢業生分布又很分散,沒有實現預想中的提供博士生后備力量的要求,畢業后升學的只占了10%,其他人則擠占了專業碩士的就業空間。這反映了當前的法學專業研究生教育模式在適應市場需要、適應不同領域職業的需求方面是有很大欠缺的。在國外,法律碩士和法學碩士在學位上處于同一層次,但培養理念和規模則各有側重與不同,相應的專業劃分、課程設置、教學模式、科研和論文要求、法律職業背景、質量評估體系等都有區別(理想的法學碩士和法律碩士的培養模式如表3所示)。然而,在我國現階段的教育背景下,不僅很多用人單位搞不清楚法學碩士和法律碩士之間的區別,就連高校法學院的教師也不能很好地對二者進行區分,往往采取統一的授課模式。事實上,二者之間有著明顯的區別。
培養目標方面,法學碩士和法律碩士有著不盡相同的培養定位。法學碩士設置的初衷是為法律教育和科研機構培養學術型人才,它所預期的畢業生是學術法律人(Academic lawyers)而非實務法律人(Practicing lawyers)。而法律碩士(JM)的培養目標是“為實際部門培養德才兼備的、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需要的高層次、復合型、應用型法律專門人才”。傳統的法學碩士教育更側重于學術,而非職業教育,培養目標是法學家;法律碩士教育培養的是法律家(即所謂的律師),也就是既有一定的法律功底,又有很強的實踐能力,能夠在法律框架內解決社會問題的法律從業人員。法律碩士教育所培養的人才重應用、重實務,職業道德與職業能力突出。相比于法學本科的基礎通識教育和法學碩士的學術研究教育,法律碩士教育是一種職業能力的培養,旨在培養面向各行各業的復合型法律人才,以滿足現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
課程設置與教學模式方面。根據培養目標,法學碩士應當以學術研究為導向,而法律碩士教育和教學的全部工作都應該圍繞培養寬口徑、重應用、高層次、復合型的優秀人才來進行。對比復旦大學法學碩士和法律碩士所開設的必修課課程可以看出,法學碩士開設的方法課、對比課突出了研究型特點,而法律碩士所設課程與本科生課程較為接近,體現了法律碩士與法學碩士的差異。但目前法律碩士的課堂教學基本還是遵循課上滿堂灌的教育模式,依舊是以教師講授為主,教學內容也同樣是側重于理論,實踐性課程的設置遠遠不能滿足法律碩士培養目標的要求。同時,因課程設置沒有實現與其他學科和法學知識的有效結合,致使法律碩士的跨學科優勢難以發揮。
科研與論文方面。由于兩者培養目標的區別,法學碩士的科研與論文多強調學術研究方面的能力,重視理論分析,而法律碩士的科研與論文則注重理論聯系實際、運用法律原理和法律規定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應通過多分析實際案例來闡述理論。現實中,大部分高校法律碩士的論文要求與法學碩士沒有實質區別,對兩者的科研和論文要求混同。加上法律碩士的生源是非法律專業本科生,其法律基礎知識積累不夠,科研能力也難以得到有效提高,導致其實際水平甚至不及法學本科生。這使得法律碩士不能達到預期的培養目標,影響了社會和用人單位的評價。
質量評估體系方面。英國大學的做法值得借鑒――法律碩士培養側重在本科基本訓練基礎上提高實際運用技能,學生選課通常集中于某一專業方向,只需選擇幾門課程,并且一般不寫論文,只要考試通過就可以獲得學位,通常以法律實踐能力為考察核心;法學碩士則需要寫論文,但不需要修習過多的課程,通常以科研能力的提高為考查核心。這既適應了不同人才培養模式的需要,又突出了應用型和學術型人才的培養區別。
二、大學應該培養法學家還是培養律師
有人說過:在教育和道德方面,如果實踐是正確的,那么理論就沒有意義。為什么要在理論上浪費時間,而不把時間用在探索實用技術上呢@?如何區別培養學術碩士與專業碩士,我們的社會到底需要更多的“法學家”還是“律師”?這可以從《耶魯報告》得到啟示:“有些操作可能由那些掌握很少或沒有相關理論知識的人實施。不了解力的分解定律的水手可以起航;沒有歐幾里得原理相關知識的工匠可以把他的框架弄成直角;沒有學過化學理論的染工可以調制色彩。但這樣的勞動者注定是要被其他人限制在狹窄的職業道路上的,他需要那些擁有更加廣博科學知識的人的持續監管。如果他想冒險超越既定規則,而沒有現成理論做指導,就會盲目、胡亂地工作;通過長期實踐,他可能已經達到熟練操作的程度,但業務計劃的安排、機械工程的新組合、技術的發現和改進等卻通常來自經過更高級和系統培養的人的思維。”也就是說我們既需要精于實踐、掌握熟練技術的操作人員,即專業碩士的培養目標,又需要精于理論且以研究為主的高層管理人員,也就是學術碩士的培養目標。
當然,所有學校的開題報告都有著一些相同之處,體現了開題報告的共性。這些共性一般體現在開題報告的組成結構上,其結構包含如下幾個部分:
(1)選題的背景與意義
(2)國內外研究綜述
(3)論文寫作內容(寫作框架)
(4)論文寫作方法和路徑
浙江大學法學專業公司與金融法方向(同等學力)
申請碩士學位課程 招生簡章
經濟的全球化,使得金融業在國家經濟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上升,也使公司與金融法成為各國法律體系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金融業是一個以規則運行為特征的特殊產業。實踐證明,經過高素質法律訓練的人尤其適應該行業的競爭與生存,因此,法律人往往會從事該行業工作,已經具備其他專業知識背景的人員,如實現與法律專業知識的復合,成為復合型高端人才,則優勢凸顯。具備傳統法律知識的人員,對于專業很強的公司與金融法律也有知識轉型、更新和提升的需要。
浙江大學法學院為應對這種社會需求,特開設公司與金融法碩士課程班,綜合浙江大學法學院和國內高校、研究機構及金融管理實務部門的優質資源,為學員提供碩士層面前沿熱點國內外公司與金融法律知識,使學員的公司與金融法理論和實務能力得到跨越式提升。
【課程對象】
公司、證券、銀行、保險、信托、期貨、擔保、貸款公司等相關行業人員;公安、法院、檢察院、律師事務所及仲裁委等公司與金融法律從業者;政府金融辦、人民銀行等“一行三會”監管官員。
專業背景不限,免試入學。
【課程設置】
法理學、法學前沿、碩士生英語、民法總論、物權法學、債權法學、商法、金融法、票據法、公司法、股權投資法、證券期貨法、保險法、銀行法、投資基金法、信托法、國際金融法、金融刑法、行政法(金融監管)、房地產法、民事訴訟與仲裁、貨幣金融專題、證券投資專題。
富有特色的實戰案例教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知識與能力并進。
【學習時間】
1年半,雙休日學習。
【證書頒發】
經考核合格后頒發浙江大學同等學力申請碩士學位人員課程班結業證書。符合條件,通過考試和碩士論文答辯可獲得浙江大學法學碩士學位。
【課程費用】
學費:21000元。
書本費:1000元。
教學地點:浙江大學之江校區
【聯系電話】 010-51656177 010-51651981
【免費直撥】 4000,716,617
【關鍵詞】PBL教學法 醫學碩士研究生 系統評價/Meta分析制作教學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3)04C-0034-02
一、PBL教學法與循證醫學的理念和實踐模式相符合
循證醫學要求在臨床實踐中,將當前最佳的研究證據、臨床醫師的臨床經驗和專業技能以及患者的價值取向三者完美結合。循證醫學被譽為醫學實踐領域里的人類基因組計劃,是一種基于證據進行決策的醫學實踐模式。PBL教學法是以問題為中心的開放性、探索性的學習,是目前國際醫學教育的主流教學方法之一。PBL教學法倡導以學生自學為主,教師引導性地提出問題,學生圍繞問題進行文獻查閱、綜合分析和小組集中討論,教師進行引導啟發、交流互動、評估和總結。PBL教學法比傳統教學模式更能激發研究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增加了獲取大量應用知識的機會,培養了研究生運用知識以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少教育工作者認為,PBL教學法“提出問題、自主探索、尋找證據、協作解決真實問題”的教學理念和方法,與循證醫學“基于問題的研究,遵循證據的決策,關注實踐的后果,后效評價、止于至善”的理念以及“提出問題,檢索證據,評價證據,應用證據,后效評價”的實踐模式不謀而合。因此,不少教育工作者將PBL教學法引入研究生循證醫學的教學中,并取得良好效果。
二、醫學碩士研究生制作系統評價/Meta分析也是循證醫學實踐
循證醫學實踐的類別有兩種:一種是循證醫學最佳證據的使用者,另一種是最佳證據的提供者。對于絕大部分人來說,都是證據的使用者,通過“提出問題—檢索證據—評價證據—應用證據—后效評價”的模式來實踐循證醫學。作為高素質醫學人才的醫學碩士研究生,還可以成為最佳證據的提供者。循證醫學的核心是“證據”,“證據”的核心是質量,故“證據”及其質量是循證醫學實踐的關鍵。高質量證據是指采用了足夠的防止偏倚的措施來保證其結果的真實性、并以病人為中心的臨床研究。系統評價/Meta分析被認為是臨床醫學史上重要的里程碑,為循證醫學提供了首選的高質量證據,為醫學實踐提供了全新、真實和可靠的醫學信息。張靜等調查顯示:碩士研究生普遍對循證醫學抱有很大興趣,高達97.4%的被調查者認為有必要實踐循證醫學。張靜等認為,除對碩士研究生進行循證醫學理論知識教學外,還應進一步強化循證醫學相關技能應用,即臨床最佳證據的制作和證據的評價方法、原則等。制作系統評價/Meta分析的過程,也是一個進行科學研究的過程。醫學碩士研究生通過制作系統評價/Meta分析,可以深入了解本學科領域的研究動態,培養嚴謹的科研思維,提高英語寫作水平和創新能力,因此,系統評價/Meta分析制作教學在醫學碩士研究生中廣受歡迎。
三、PBL教學法在醫學碩士研究生系統評價/Meta分析制作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在循證醫學的教學中,系統評價/Meta分析制作的教學特別適于引入PBL教學法。首先,系統評價/Meta分析制作的操作性很強,學生必須積極發揮學習自主性,充分參與實踐。系統評價/Meta分析制作常包括以下步驟:確定題目、制定研究計劃—檢索文獻—篩選文獻—文獻質量評價—資料提取—資料分析—解釋結果,撰寫報告—論文投稿—修稿—。在上述每一個環節中,都會遇到不同的問題,筆者就以這些問題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通過解決一個個具體問題而完成系統評價/Meta分析的撰寫。系統評價/Meta分析制作的教學,宜采用小組教學的方式進行,這也是符合PBL小組教學的要求的。2011年7月份至2012年12月,筆者應用PBL教學法對8名碩士研究生進行系統評價/Meta分析撰寫的教學。筆者成立了“系統評價/Meta分析學習小組”,每個學習小組包括導師組以及2~3名碩士研究生學員。導師組成員包括臨床專業導師、流行病學方法學導師以及有(發表SCI論文)經驗的碩士研究生三方面人員,分別負責從選題、方法學以及具體操作細節方面對碩士研究生學員進行教學指導。尤其在選題、文獻檢索、文獻質量評價和資料提取分析這幾個關鍵環節中,充分應用了PBL教學法。具體如下。
(一)以臨床問題為中心進行系統評價/Meta分析選題。選題的優劣是決定系統評價/Meta分析制作成敗以及能否成功發表的關鍵。由于碩士研究生的專業知識和臨床經驗還有限,對學科發展方向把握的敏銳性還不夠,因此,系統評價/Meta分析的選題工作主要由導師(尤其是臨床專業導師)主導。基于碩士研究生的專業領域和研究方向,導師組提出候選的系統評價/Meta分析題目,碩士研究生圍繞候選題目查閱文獻、自主學習。然后,召開選題評估討論會,碩士研究生匯報自己對候選題目的初步評估意見,包括選題的臨床或科研價值、可納入的原始研究文獻數量是否充足等。最后,導師組指導教師在學員們討論的基礎上進行深入分析、歸納總結,對候選系統評價題目作出最終評估判斷。在此過程中,碩士研究生的科研選題能力得到了鍛煉。
(二)圍繞系統評價/Meta分析選題進行文獻檢索。系統、全面的文獻檢索是系統評價/Meta分析制作的基本要求。盡管很多碩士研究生在本科階段也學習過文獻檢索課程,但是由于缺乏實踐操作,對于文獻檢索仍是生疏的。圍繞系統評價/Meta分析的選題進行檢索,遠比空泛的檢索練習更能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筆者給學生講授一些文獻檢索的基礎知識,以打下一定的理論基礎。接著,指導學生圍繞選題進行文獻檢索實踐,并圍繞檢索中遇到的具體問題進行自主學習、集體討論,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文獻檢索的方法和技巧。例如,對于檢索策略的學習,導師組構建了“缺血性腦卒中的檢索詞有哪些”這個問題,圍繞著這個問題,碩士研究生通過文獻檢索,全面搜集有關“缺血性腦卒中”的中文、英文檢索詞,并提交導師組,導師組評估后匯總正確的檢索詞,然后反饋給所有碩士研究生學員。通過以問題為中心的文獻檢索學習,碩士研究生熟悉了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等英文數據庫以及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CBM)、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維普數據庫(VIP)和萬方數據庫等中文數據庫的文獻檢索。值得注意的是,進行系統評價/Meta分析制作,必須能獲取文獻全文。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外文文獻獲取還是有較大障礙的。有一部分英文文獻可以直接從學校圖書館購買的外文全文數據庫中獲得。對于那些無法直接獲得的英文文獻,則指導學生在相關學術論壇求助,甚至通過電話或電子郵件聯系原文作者求取文獻等方式獲得,以此培養學生獲取外文文獻的能力。
(三)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進行文獻質量評價和資料提取分析。文獻質量評價需要運用臨床流行病學方法學知識,故在進行文獻質量評價之前,需要先對碩士研究生進行臨床流行病學的強化教學,講授相應的研究方法學知識,以打下扎實的流行病學基礎。然后,圍繞在資料提取和文獻評價中遇到的具體問題開展學習。例如,對于評判納入的研究“隨機分配序列的產生是否正確”這個問題,教師構建一系列的相關問題:什么是隨機分配?能夠真正產生隨機分配序列的方法有哪些?如何判斷文獻中使用的分配方法是否真正的隨機分配方法?必要時如何與原文作者聯系以獲得進一步的信息?學生圍繞這些問題進行文獻查閱等自主學習,并在小組討論會上匯報分享,教師進行總結分析與評論,由此,學生通過解決問題而掌握“隨機分配序列的產生是否正確”的評判標準,并在后續文獻質量評價中活學活用。通過圍繞一個個問題展開學習,以點帶面,學生不但能加深對流行病學方法學知識的理解,也在實踐中逐步掌握系統評價/Meta分析制作過程中的關鍵環節——文獻質量評價和資料提取的方法和技巧。另外,隨著系統評價/Meta分析類型的增多,相關統計學方法發展也很快,一些新的統計學方法甚至難以找到相應的指導教材,這就給系統評價/Meta分析制作提出了挑戰。對此,應鼓勵碩士研究生通過多渠道獲得統計學方法學習資源。
四、教學效果
自應用PBL教學法對碩士研究生進行系統評價/Meta制作小組教學以來,8名碩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論文寫作水平、英語應用水平都得到了明顯提高,具體如下:(1)論文寫作能力:參加學習以來的一年半中,8名碩士研究生共在SCI收錄期刊上發表循證醫學英文論文12篇,在中文核心期刊上發表中文學術論文8篇,碩士研究生的論文寫作能力得到了提高。(2)科研水平:通過系統評價/Meta分析的撰寫,加深了對臨床流行病學方法學的理解和掌握,并且通過大量的文獻閱讀,開拓了眼界,培養了嚴謹的科研思維,提高了科研素養。8名碩士研究生積極參加導師的多項科研課題研究,并分別協助導師成功申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1項、省級自然科學基金課題2項、廳級科研課題2項;還有1名碩士研究生協助導師成功注冊軟件專利1項。(3)英語應用能力:由于碩士研究生在制作系統評價/Meta分析的過程中必須檢索和閱讀大量的英文文獻,也使用英語語言撰寫系統評價/Meta分析,而且在SCI期刊投稿的過程中必須使用英文與編輯溝通,因此,8名碩士研究生的英語閱讀和寫作能力得到了很大的鍛煉。
【參考文獻】
[1]Naylor CD. Grey zones of clinical practice: some limits to evidence-based medicine [J]. Lancet, 1995(8953)
[2]Prince KJ, Van Eijs PW, Boshuizen HP, et al. General competencies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PBL)and non-PBL graduates[J]. Med Educ, 2005(4)
[3]楊克虎,田金徽,馬彬,等.蘭州大學“循證醫學”課程教學模式嘗試性的探索[J].中國大學教學,2009(4)
[4]田金徽,劉愛萍,楊克虎,等.PBL 在研究生循證醫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1(2)
[5]郁正亞,李志新,梁存河,等.PBL 模式結合循證醫學在七年制醫學生外科臨床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0(10)
[6]Montori VM, Guyatt GH. What is evidence-based medicine[J]. Endocrinol Metab clin North Am, 2002(3)
[7]張靜,仇玉蘭,穆永成.在本科生與碩士研究生中實施循證醫學教學的比較研究[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10(8)
[8]Lian Gu, Yan Yan, Jianxiong Long, et al. The rs11833579 and rs12425791 polymorphisms and risk of ischemic stroke in an Asian population: a meta-analysis[J]. Thromb Res, 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