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20 06:38:4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國際直接投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國外的實證研究
1.1日本制造業在美國的投資
KeithHead,JonhRies,和DeborahSwenson(1995)等美國學者對日資制造業在美國的區位選擇進行了研究。他們認為之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點:(1)東道國制造業活動在當地產業集聚的影響。(2)已有的日本投資對新投資的影響。(3)產業集群對日本投資的影響,指同一產業或相關產業產生的向心力。(4)地區邊界附近同產業的企業活動對日本投資的影響。
他們建立模型,根據Mcfadden1974年證明的條件logit模型,用極大似然法計算廠商選擇地區的概率。以20世紀80年代日本制造業同一產業(以相同四位SIC產業為劃分標準)的對美投資為例,研究了以上四個因素影響日本企業在美國各洲投資地點的選擇的重要性。研究結果表明:集聚效應在外資區位選擇中具有最重要的作用,一個州的產業集聚度增加10%,未來被日資制造業選擇的可能性增加5—7%。
1.2外資在葡萄牙的區位選擇
PauloGuimaraes,OctavioFigueiredo,和DouglasWoodward(2000)等學者對國際直接投資在葡萄牙的區位選擇進行了研究。他們把影響外資在葡萄牙區位分布的因素歸結為經濟集聚,勞動力成本,土地成本,資本成本等。他們利用1985年3月到1992年3月間各地區新建的758個外資企業的數據,建立條件logit模型分析各個因素對外資企業區位選擇的影響。在模型中他們不僅分析了所有制造業集聚對外資區位選擇的影響,還著重分析了本地工業集聚、外資工業集聚和服務業集聚對外資區位選擇的影響;勞動力成本用勞動力素質狀況和技能水平代替名義工資率衡量,具體又分為初等文化程度、高等文化程度兩類;考慮到人口密度、城市化、土地成本三者的關系,土地成本用人口密度來代替;由于波爾圖和里斯本是全國的經濟中心和交通中心,因此將與波爾圖和里斯本兩大港口的距離納入該模型中來。因為影響資本成本的稅收均是國家層次,因此資本成本與外資在葡萄牙內各地區的外資區位選擇無關,不計入模型中。
模型的計算結果表明:對外商直接投資區位選擇作用最大的是經濟集聚,其次是運輸成本,土地成本和勞動力成本的作用不明顯。
2產業集聚影響我國國際直接投資分布的實證研究
2.1研究方法和變量選取
為了便于清楚地比較吸引國際直接投資各因素的影響程度,本文以我國大陸除青海省和自治區以外的29個省、直轄市和自治區為樣本,建立回歸模型,根據估計系數進行驗證與比較。為了消除各指標間可能存在的共線性問題,采用逐步回歸法。這樣就可以保證最后所得到的是“最優”的回歸變量。分析采用的統計軟件是SPSS10.0。
決定投資分布的因素很多,但考慮到數據的可得性,假設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并采取相應變量:(1)基礎設施條件。交通的便利是基礎設施完善的重要表現之一,本文以交通網密度(JT)為代表來考察。(2)優惠政策。本文對Demurger等(2002)的研究成果進行擴展,給出了各省市區的優惠政策指數(POLICY)。(3)消費水平(CON)。(4)開放度。本文用各地區的外貿依存度(OPEN)來度量開放程度。為了保證數據的平穩性,我們采用近三年的平均值。(5)企業集聚狀況。用地區工業企業數(QY)來反映。(6)服務體系。用第三產業占本地區生產總值的比例(DS)來替代。另外選擇分地區的國際直接投資(FDI)這一變量。為了消除個別年份的波動,采用近三年各省市吸引FDI的平均值。
以上變量的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相關年份。為了消除以上變量量綱不一致性的影響,對所有數據都進行了標準化處理。完善的社會服務體系能為外商的生產和交易提供極大的便利,外商可以集中資源進行生產和研發活動。
2.2模型設計與計算結果
根據上面的分析,設定計量方程如下:
其中,“+”表示為正向影響,ε為估計殘差。由于可能存在異方差問題,因此檢驗中要對估計殘差進行異方差檢驗。下面是用逐步回歸法估計的方程:
上式括號內表示參數的顯著性系數(t值)。通過方差比和VIF檢驗,沒有發現解釋變量之間存在共線性的問題,異方差檢驗也拒絕有異方差的假設,調整可決系數達到了0.842,說明設定的方程具有很好的擬合度。
從方程中各變量的系數可以看出,地區工業企業數、地區優惠政策、地區對外開放度和地區第三產業所占的比重等都對外資的流入有著重要作用,而基礎設施條件和消費水平對國際直接投資的影響則不顯著。地區工業企業數、地區優惠政策和地區對外開放度三者如我們所預期的那樣,具有正的估計系數,而反映社會服務體系的第三產業在地區中的比重的估計系數卻為負。從估計方程中可以看出,一個地區工業企業數每增加10%,該地區便將增加4.2%的國際直接投資;優惠政策指數每提高10%,國際直接投資就會增加2.2%;開放程度每擴大10%,就會增加6%的國際直接投資。由此可以認為,地區對外開放度對國際直接投資的影響程度大于地區工業企業數,地區工業企業數對國際直接投資的影響程度又大于地區為吸引國際直接投資而采取的優惠政策的影響。這就說明,曾經在引進外資中起重要作用的優惠政策已經退居次要地位,外商現在更為看重的是一個地區的總體開放程度和地區產業關聯。
3啟示與建議
3.1亟待調整引資政策
從前述回歸方程中可以看出,吸引國際直接投資起決定作用的因素中,地區開放度的影響大于地區企業數,地區企業數的影響又大于優惠政策的影響。我國的實踐也證實優惠政策吸引國際直接投資的作用降低了。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各地方政府紛紛想方設法提供種種優惠強化本地對外資的吸引力,其結果則是導致吸引外資的優惠效果被抵消?;谝陨蟽蓚€原因,今后我國需要調整吸引國際直接投資的政策,不能單純靠以減免稅負為主的優惠政策,而應注重提高區域經濟的開放程度和產業關聯,從而促進區域產業集聚以吸引外資。
雖然產業集聚一般都是自發形成的,但地方政府在產業集聚的形成中可以發揮較大作用。對產業集聚形成機制的研究可以發現,在形成產業集聚的經濟因素中最關鍵的是包括交易費用的下降、專業化分工以及產業經濟外部性的加強。因此,政府可以通過降低產業交易費用、引導專業化分工、提升產業經濟外部性等非直接干預措施,培育產業集聚形成的環境與利益機制,以促進產業集聚的形成。3.2對東部地區引資的建議
相對于中西部地區面言,東部地區開放程度較高,并且已形成了一定的產業集聚。今后東部地區進一步吸引外資時除應繼續對外開放外,還應提高產業的集聚程度。具體可以通過以下途徑:(1)對正在形成的產業集聚區,圍繞主導產業建設基礎設施和相關配套服務體系,促進產業集聚的形成。(2)在產業集聚區,利用企業的示范與競爭效應,一方面增加本區的相關產業,另一方面提高企業創新力度,使產業集群進一步發展。(3)正確處理產業集聚區內企業間的競爭與合作,建立各種類型企業密切合作與分工完善的網絡體系,引導集體效率的形成,增強產業集聚區的競爭力。(4)發揮政府職能,完善產業集聚區功能。包括整合區內外的科技資源,增強企業的科技服務能力;提升產業信息平臺,實現本地企業與國內外市場的聯接;建立職能綜合,精簡高效的管理體制,提高企業服務效率。
3.3對中西部地區引資的建議
我國國際直接投資最少的10個省市均位于中西部,而國際直接投資最多的10個省市中除湖北省位于中部地區外,其他9個省市均位于東部地區。中西部與東部產生巨大差異的原因固然與地理位置的差異和政策的優惠程度有關,但中西部地區較弱的產業關聯也應該說是不利于吸引國際直接投資的一個主要原因。從企業數來看,2002年西部地區的企業平均數為2002.52家,中部地區企業平均數為4112.97家,而東部地區的平均企業數為12051家,約為西部平均值的6.02倍,中部平均值的2.93倍。從中可以看出,中西部在產業關聯和產業集聚方面遠遠遜于東部地區。
鑒于目前優惠政策對國際直接投資的作用已退居到次要地位,中西部地區由于區位方面的劣勢,在對外開放程度上不抵沿海地區,今后可以通過增強地區產業關聯從而增強集聚力的辦法來吸引外資。其具體做法是:(1)確定地區比較優勢和主導產業,制定相應的產業政策,鼓勵比較優勢產業和主導產業的發展,并圍繞這些產業建設有效的基礎設施和相關配套措施,形成某一行業的關聯企業群,從而吸引相關聯的國際直接投資的進入。(2)結合自身情況,有意識地通過政策的傾向,盡可能將同產業的國際直接投資引入同一地區,形成外資產業集聚;或引進外資龍頭企業,進而吸引其下游配套企業,從而逐步增強集聚效應。之后再通過現有外資的集聚,吸引更多相關聯的外資進入。(3)建立與完善服務體系,降低企業間的交易費用,幫助外商克服遠距離經營和不熟悉東道國經營環境所產生的困難。這些服務體系可以包括融資服務體系、人才服務體系、信息服務體系、物流倉儲服務體系和技術服務體系等。上述服務體系的建立與完善,可促進服務業集聚的形成與發展。
參考文獻
[1]KeithHead,JohnRies,DeborahSwenson.Agglomerationbenefitsandlocationchoice:EvidencefromJapanesemanufacturinginvestmentsintheUnitedStates[J].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1995,38:223-247.
一、FDI技術溢出效應理論
技術溢出,是指由于廣義FDI資本內含的人力資本、研發投入等要素通過各種渠道導致技術的非自愿擴散,促進了當地生產率增長,進而對東道國長期增長做出貢獻,而跨國公司子公司又無法獲得全部收益的情形。FDI流入對我國經濟發展的貢獻很大一部分源于FDI的技術外溢效應。FDI的技術溢出效應同時包括以人力資本為載體的軟技術擴散和以研發投入為載體的硬技術擴散。
許多學者對FDI的技術溢出效應進行了分析并得出相關結論。1966年,弗農在俄林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產品生命周期理論(Product Life Cycle,Raymond Vernon)。所謂產品生命周期,是指產品在市場的銷售過程的新陳代謝,而不是指產品的自然屬性失效問題。該理論認為,一種產品具有誕生、發展、衰退的生命周期。它從動態的角度,探討了一種產品在它的生命周期中,由于技術的傳遞和擴散,比較優勢從一種類型的國家轉向另一種類型的國家。也就是說在:FDI的過程中,通常技術較發達的一方把產品技術傳遞給不發達的一方,而不發達的一方即可借此機會來提高自身的技術水平和相關技能。另外,勞爾的技術地方化理論(The Theory of Localized Technological Change,Lall Sanjaya,1983)也給了我們一定的啟示。勞爾的技術地方化理論旨在探究發展中國家跨國企業的比較優勢。技術地方化理論的核心命題是,對成熟技術或生產工藝的應用和改進,可以使發展中國家的企業形成和發展自己的特定優勢,進而實施對外投資。發展中國家的企業完全可以通過對成熟技術的改進而形成其特有的競爭優勢。
對影響FDI的技術溢出效應吸收問題,也有許多學者進行研究。1994年,Blomstrom和Wolff通過對101個國家的比較分析,發現FDI的溢出效應主要發生在中等收入水平的發展中國家,而在最貧困的發展中國家卻沒有發現能夠證明這種溢出效應存在的證據。因此FDI的技術外溢效應多發生在一些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基礎設施較為完善的發達國家以及部分發展較好的發展中國家之中。趙偉、汪全力在2006年通過對Coe-Helpman模型的修正和擴展表明,通過進口貿易傳導機制,國內研發、貿易伙伴國溢出的研發與中國全要素生產率之間存在著穩定的長期均衡關系;并通過對模型的計量發現,在不考慮人力資本的情況下,FDI技術溢出對中國全要素生產率只有很小的作用,而在考慮人力資本作為技術吸收能力的情況下,FDI技術溢出與人力資本的結合對全要素生產率具有非常顯著的促進作用。
二、FDI在華技術外溢效應分析
在我國,FDI在通過影響中國人力資本來實現軟技術的溢出效應方面取得了較好成績,但在通過影響本國研發資本投入來形成中國經濟增長的方面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FDI在我國所引發的技術溢出效應突出表現為如下幾個方面:
1.FDI多采用成熟的標準化技術,東道國可通過模仿和應用成熟產品的設計、生產、銷售等成果直接獲得技術外溢效應。如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還可獲得更大的技術外溢效應
從弗農的產品生命周期理論我們可以看出,在FDI流入我國時,進入產品的生產技術等均已成熟。當產品通過FDI形式進入的時候,便會發生非自愿的技術傳遞和擴散,我國便可從中享用此種產品FDI所帶來的技術溢出效應。這就使通過模仿和應用成熟產品的設計、生產、銷售等成果而直接獲得技術溢出效應成為可能;另外,從勞爾的技術地方化理論中我們可以看出,如果國內企業在直接模仿的基礎上,能夠結合自身實際進行消化、吸收并且加以改造創新,就可以形成自身的新的競爭優勢,從而更利于企業自身的發展。在此情況下,FDI在華的技術溢出效應將會發揮新一輪的作用。例如:戰后日本企業的技術創新體系是建立在歐美先進技術基礎上的。但日本企業并不是將這些技術一般性地應用到生產中去,而是進行深層次的開發,在技術成果轉化為商品的過程中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立自己的獨特優勢。這種做法非常值得我國企業借鑒。
2.FDI在華的技術溢出效應體現在外商進入所帶來的先進管理方法和理念,以及一些研發中心的建設
在華投資的跨國公司大都具有一定規模和經驗,因而在管理和企業文化上幾乎都有一套獨特且有效的方法。在FDI的進入過程中,中國企業不只開了眼界,更在與外商合作競爭的過程中不斷學習他人的先進管理方法和理念以增強自身的競爭力。這種方式的溢出效應在某種程度上甚至超過了純技術的溢出效應,中國企業由此可以積累豐富的經驗,這對國內產業的未來成長具有重要意義。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更多的在華投資商已經或即將在中國建立研發中心,更多的國人可以參予研發過程,這將對我國的經濟發展起到顯著的促進作用。如:目前美國通用公司在華的投資額度已達15.2億美元,堪稱時下中國最大的中美合資項目。該公司在1997年啟動了合資技術公司--泛亞中心,由上汽集團和美國通用各出資50%興建。在這10年里,我國汽車工業不僅在經濟上得到了實惠,而且得到了更多的技術和經驗,其中包括市場分析、決策投資、法規標準、知識產權等一系列“隱形收益”。這種“隱形收益”對于發展中的中國而言顯得非常重要。目前,泛亞已經成長為中國汽車工業快速發展的一個重要助推器。
3.在華的FDI創造了就業機會并培養了技術和管理方面的人才
截止2005年,外資企業吸納的就業人數已達2000多萬,緩解了我國就業的壓力,起到了穩定社會的重要作用。除此之外,近年來,在華的FDI已經從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技術密集型產業轉移,提供了越來越多的技術型崗位。在此過程中,我國也迅速成長了一批技術和管理方面的人才;另外,國際范圍的人才交叉流動還會使知識、理念、管理方法和技術外溢到中國的其他企業和科研機構,成為技術擴散的一個重要源泉。在華直接投資創造的就業機會,使我國勞動力大軍的整體素質得以提高,外商的技術和管理人才的培養機制又為我國培養了許多高素質的人才,這一切對我國的經濟發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4.在華:FDI通過增大外部競爭壓力刺激國內企業參與競爭,達到技術溢出效應
外資企業在中國出現后,由于其規模效益以及先進的生產技術給中國企業帶來了種種壓力,迫使我國企業深化改革、加強管理、提高效率、加大自主技術創新力度,充分發揮現有生產要素的作用,力求實現自身的最大效用;另外,在此形勢下,許多中小企業還自發地形成聯盟和產業集群,通過相互合作、共同參與競爭來提高市場競爭力。我國的電器行業就是在此種方式下不斷發展壯大起來的,目前,已成為全球范圍競爭力較強的產業,為我國的出口創匯做出了重大貢獻。
5.社會責任驅使外商傳遞技術到其供應鏈上的相關企業
著名可持續發展研究者約翰·埃爾金頓(Joho Elkington)在他的《繭經濟:通向“企業公民”模式的企業轉型》一書中提出:你所在的公司是毛蟲、蝗蟲、蝴蝶還是蜜蜂?由此推出了一個新的概念--跨國蜜蜂。這是指跨國公司在國際間扮演了蜜蜂的角色,傳播社會責任,促進和諧進步,實現可持續發展。2006年10月啟動的巴斯夫“1+3”企業社會責任項目,延伸并創新了其全球企業社會責任的理念。具體內容是由一家企業帶動其供應鏈上的3家企業,共同提高社會責任。在這樣一種情形下,所謂的“1”就會不斷地將行業中最重要的經驗和技術傳遞給供應鏈上的其他企業,也就是“3”。這種不斷地幫助使得在供應鏈上的其他企業都得到了實惠,獲得了FDI的技術溢出效應。
不可否認,FDI在華的技術溢出效應除了上述正面的效應之外,也必然產生不少負面效應,如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東道國的資源緊缺、環境惡化等。但是,如果我們能正確地對這些負面效應進行抑制,對正面效應加以合理利用,那么FDI的流入便會成為促進中國經濟發展的一股重要力量。
三、我國合理利用FDI技術溢出效應的政策建議
從總體來看,技術溢出這種方式不受跨國公司意志的控制,影響范圍廣泛,是FDI流入后影響東道國技術進步最為重要的方式之一。因此,合理利用FDI在華的技術外溢效應具有十分重要而又十分迫切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國際直接投資 國際貿易 貿易出口
一、國際直接投資對母國外貿出口規模的影響
1.市場型國際直接投資對母國外貿出口規模的影響
市場型國際直接投資對母國外貿出口規模的影響取決于投資對出口的直接與間接影響。理論上,應用前面闡述的投資的貿易替代分析和產品生命周期理論(發明新產品―當地生產―對外出口―對外投資),企業在國際化經營過程中,由投資取代了母國的出口。
2.資源型國際直接投資對母國外貿出口規模的影響
由于資源不僅包括自然資源,而且還涉及資本、技術、管理能力、國民素質、創造能力等戰略性資源,因而效率型國際直接投資往往與戰略性資源聯系在一起。
這種影響非常有限??偟膩碚f,自然資源國際直接投資影響母國出口的效應有限,但這類國際直接投資只會促進出口,而一般不會產生替代效應。
3.效率型國際直接投資對母國外貿出口規模的影響
效率型國際直接投資與戰略性資源密切相關。正是由于跨國公司追求戰略性資源以提高效率,從而導致產業國際化。
二、國際直接投資對母國外貿出口結構的影響
國際直接投資對母國出口產品結構的影響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分析,即直接影響與間接影響。直接影響指因國際直接投資直接促進母國出口產品構成,而間接影響則是來自母國由于國際直接投資而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而對出口結構的影響。
1.國際直接投資對母國出口產品結構的直接影響
制造業國際直接投資。在制造業國際直接投資中,由于海外企業對于母公司總部行為的需求與國際直接投資一起上升,服務產品的出口會相應增加。
自然資源行業國際直接投資。自然資源行業國際直接投資對于相應自然資源產成品的影響并不能確定,但肯定的結果是,母國中間產品和機械設備等資本品出口比例會上升。
2.國際直接投資對母國出口產品結構的間接影響
母國出口產品結構在很大程度上由母國產業結構所決定,而國際直接投資對于母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則有重要的作用。因而有必要對國際直接投資對母國產業結構的影響進行分析,從而衡量其對母國出口產品產業結構的效應。
國際直接投資與產業結構的邊際產業擴張理論認為,一國應從在本國處于劣勢,但與某些國家相比處于比較優勢的“邊際產業”開始國際直接投資,而保持國內優勢產業,以出口方式參與國際化經營。根據這種理論,一國不斷向外進行 國際直接投資轉移劣勢產業可以提高國內產業結構,從而改善出口產品結構,增強國際競爭力。這也為母國政府采取傾斜政策,推動國際直接投資改善國內產業結構提供了理論依據。對于跨國經營的企業來說,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也會通過國際直接投資獲取低成本的資源或通過采用新技術新工藝使現有產品升級換代來加強出口競爭力,從而也促進了母國產業結構的改善。當然,過度的國際直接投資也可能對就業、產出等產生不利影響,也可能產生投資“空心化”現象。
三、國際直接投資對母國外貿出口市場的影響
1.公司的國際化生產體系為母國公司及其子公司提供了一個可進入的特權市場。不過,從跨國公司的角度來看,這一市場僅僅是為了更有效地利用體系外市場而高效地組織生產與銷售的機制。利用外部市場有兩種途徑:直接出口或在國外設點,通過直接對外部市場的國內銷售來進行。為了盡可能地有效組織生產與營銷,貿易可與國際直接投資結合在一起。
2.跨國經營企業,尤其是跨國公司國際化生產在保證和擴大本身市場時,也對母國其它企業帶來了擴大市場的機會,這常常是跨國公司的市場進入的溢出效應。
四、中國通過發展國際直接投資提高外貿競爭力的建議
1.提高國家競爭力與企業競爭力
進出口貿易在一定程度上綜合反映了國家間經濟水平和科技水平的較量,反映一國的國際競爭力。但是,一個國家的企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對該國經濟實力卻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經濟全球化趨勢下,隨著資本大規模地跨國流動,企業發展逐步打破國家界限,國際競爭方式和競爭格局也正發生著深刻變化,國家競爭力與企業競爭力出現偏離。一國應將注意力放在增強企業國際競爭力和國際貿易的經濟效益上,而不是進出口數額的增長與貿易順差數字上。從這種全新的視角出發,外貿不在于看出口多少產品,而在于出口商品的技術含量與競爭力,在于產品所包含的零部件有多少是自己國家企業生產出的,因為它們才能反映一國對外貿易的效益和一國企業的外貿競爭力。
2.發展我國的跨國公司和國際直接投資,培育我國企業的外貿競爭力
在轉變外貿發展觀與我國吸收外資對貿易地位改善的依賴性過強且效果欠佳的背景下,改變自身在國際競爭中的不利地位的唯一選擇是依靠本國企業自身實力。這一方面需要注重按提高國際競爭力原則引進外資,使國內企業充分吸收外資企業在組織、管理、技術上的溢出效應,更重要的是以全球市場為目標,塑造我國企業的未來。在面臨跨國公司在國際市場和國內市場國際化兩個市場局面的巨大壓力下,審時度勢,開展我國企業的國際化經營,充分利用外國資源、外國市場是現實的選擇。發展我國的FDI,一方面,可以從質和量這兩方面改善我國對外貿易,另一方面,通過FDI 可使我國在利用比較優勢的同時,利用國外資源特別是戰略性的如知識、技術、組織管理等無形資源,提高我國企業國際競爭力,從而提高我國基于企業為基礎的國際貿易競爭力,以適應于全球經濟一體化、特別是生產領域的一體化的必然趨勢。例如,我國聯想集團收購IBM公司PC業務,只有這樣高瞻遠矚的舉措才是我們增強外貿競爭力的方法,也只有它才是中國未來應該選擇的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錢榮坤.國際金融.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
[2]何智蘊等.大型跨國公司在華投資結構研究.科學出版社,2005.
[3]張平等.2005中國投資前景報告.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5.
關鍵詞:國際直接投資;經濟發展;金融危機;發展趨勢
一、國際直接投資
國際直接投資(International Direct Investment)是指一國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經濟組織單獨或共同出資,在其他國家的境內創立新企業,或增加資本擴展原有企業,或收購現有企業,并且擁有有效管理控制權的投資行為。其分類如下:
(一)從子公司與母公司的生產經營方向是否一致看,可分為三種類型:
1.橫向型投資:同樣或相似的產品,一般運用于機械制造業、食品加工業。
2.垂直型投資:同一行業的不同程度的產品,多見汽車、電子行業;不同的行業有關聯的產品,多見資源開采,加工行業。
3.混合型投資 :生產完全不同產品,目前只有少數巨型跨國公司采取這種方式。
(二)從投資者是否新投資創辦企業的角度,可分為:
1.創辦新企業:又稱綠地投資,分兩種方式,獨資、合資。
2.控制外國企業股權兩種形式,外國投資者通過一定程序,渠道,購買東道國企業的股票達到一定比例,從而通過控制的權利。
(三)從投資者對外投資的參與方式的不同,可分為合資企業、合作企業、獨資企業三種形式。
二、國際直接投資的特點
國際直接投資與其他投資相比,具有實體性、控制性、滲透性和跨國性的重要特點。具體表現在:
1.國際直接投資是長期資本流動的一種主要形式,它不同于短期資本流動,它要求投資主體必須在國外擁有企業實體,直接從事各類經營活動。
2.國際直接投資表現為資本的國際轉移和擁有經營權的資本國際流動兩種形態,既有貨幣投資形式又有實物投資形式。
3.國際直接投資是取得對企業經營的控制權,不同于間接投資,是通過參與、控制企業經營權獲得利益。當代的國際直接投資有以下幾個特點:規模日益擴大、由單向流動變為對向流動、發展中國家國際直接投資日趨活躍、區域內相互投資日趨擴大、國際直接投資部門結構的重大變化、跨國并購成為一種重要的投資形式等等。
三、國際直接投資的現狀
2011年全球經濟復蘇脆弱,發達國家債務危機制約了增長,再加上歐元前景不明、金融市場動蕩加劇,這些都影響到了2012年全球國際直接投資的流動。具體表現在外國直接投資的發展過程出現的最大特點就是,發達國家和地區不僅是外國直接投資流出的主角,也是外國直接投資流入的主角。自外國直接投資產生伊始,發達國家和地區就是外國直接投資的主角。上世紀80年代,對外直接投資的主體是美國,美國的對外直接投資約占當時世界全部對外投資額的50%。而歐盟對外直接投資數量很小,日本企業的海外投資更是微不足道。但是,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這一局面發生了明顯的變化,隨著日本經濟實力的增強,日本的企業和公司加強了國際直接投資,積極向海外拓展。歐盟的對外直接投資也有了相當快的發展,歐盟的對外直接投資額已經趕上了美國。預計,現在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對外投資國的日本也很快會趕上美國。但是現在的很多發達國家經濟低迷,發展前景堪憂,這些都影響到了國際直接投資的發展。
四、國際直接投資的發展趨勢
(一)全球的國際直接投資在復蘇中緩慢增長
發展中國家的投資對這種復蘇的拉動作用越來越大。此外,對國際直接投資的中短期前景持謹慎態度原因:貿易保護主義、工業化國家增長減速、一些主要國家的金融不穩定、全球恐怖活動、石油和原材料價格波動等因素。
(二)中國最具吸引力
在最有吸引力的投資區域選擇方面,87%的跨國公司和85%的專家認為中國是具有吸引力的投資國,至少高出排名第二的美國30個百分點,其他排名依次為印度、俄羅斯和巴西。前五位國家中有四位是按照專家和跨國公司的反應綜合做出的評價,印度盡管比中國低近30個百分點的回應率,但仍然排名靠前。
(三)現在的國際直接投資主要流向高新技術產業部門和服務行業
二戰后,隨著發展中國家石油、礦產資源的國有化和民族經濟的發展,外國壟斷資本對采掘業投資的比重逐漸下降,對制造業部門投資的比重明顯上升。而在占國際投資絕大部分的發達國家之間的直接投資中,雖然投向制造業的比重仍然較大,比如1988年底,美國對西歐的直接投資44.6%集中在制造業,西歐對美國的直接投資42.8%也集中在制造業。但隨著各發達國家產業結構高級化,外國直接投資的重點行業從傳統的制造業逐步轉向高新技術產業,如計算機、新能源、精密機械和生物工程等。除此之外,還繼續投向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的行業。另外,第三產業中的一些行業,如金融、保險、不動產等也成為國際直接投資的熱點。對第三產業的投資在發達國家對外投資的部門結構中之所以占有較大比重,是與服務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日益增大密切關聯的。在發達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中,第三產業所占的比重一般在60%以上。對國外第三產業投資的增加,既是發達國家產業結構高級化的結果和表現,又將推動東道國乃至整個世界產業結構的高級化。
當今世界各國都出臺了一系列措施來吸引國際直接投資,其中多數國家都在采用新的不同的措施來吸引外資。這表明,全球和地區范圍內對于國際直接投資的競爭在加劇,而且未來還會進一步加劇。
參考文獻:
關鍵詞:外商直接投資 國際收支 影響
一、我國外商直接投資的變化趨勢
外商直接投資即FDI(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是一國的投資者跨國境投入資本或其他生產要素,以獲取或控制相應的企業經營管理權為核心,以獲得利潤或稀缺生產要素為目的的投資活動。
中國加入世貿以后,外商投資變得更有組織、規模性。世界著名的跨國公司加大進入我國市場的力度,且外商獨資比重加大,這些著名企業將通過獨立子公司的形式牢牢控制住中國市場的優勢地位,逐步擠壓民族企業。近年,國際直接投資總額不斷增加,且持續保持其增長趨勢,具體數據如表一所顯示。
數據來源:綜合外匯管理局和外貿部的數據
以上表格的數據顯示,到2011年為止,我國的FDI已經高達1160億美元,創歷史新高。
當前,我國國際收支出現連續的“雙順差”,這與逐年增長的FDI規模是否有聯系?FDI如何影響我國的國際收支,這是本文接下來討論的重點。
二、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經常賬戶的影響
經常賬戶作為國際收支賬戶的第一大賬戶, 主要反映一國與他國之間實際資源的轉移, 是國際收支平衡表的最基本、最重要的項目。只有經常項目盈余才能使一國的國際收支平衡具有穩定的基礎,經常項目順差是國際收支平衡的最終保障。 經常項目主要包括四個主要項目: 貨物、 服務、收益和經常轉移。根據重要性程度的不同, 我們主要分析貨物和投資收益兩個項目。
(一)外商直接投資 ( FDI) 對貨物的影響分析。
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的貿易進出口水平的貢獻并不是非常顯著的。從貨物貿易收支總體來看 , 2006-2011年外商直接投資企業進出口累計順差為7798.27美元。最近兩年以后,進出口順差穩定增長,但幅度較小。通過06-11年統計數據, 我們可以看出外資企業的進出口雖有一定幅度的增長,但其占全國進出口總額的比例卻逐年下降。外資企業進口額從 2006 年占全國進口總額的 59.70%下降到 2011年 49.6%;外資企業出口總額,從 2006年占出口總額58.18%下降到2010年的52.48%。但我們也可以發現,雖然進出口比重均下降,但出口比重下降的速度較慢,這對我國今年連續順差也有一定的貢獻。圖二和圖三分別記錄了2006-2011年間我國的外商投資企業進口額和出口額及其占全國進口額、出口額的百分比。因此, 外資的出口效應并不是特別顯著, 外商直接投資的流入對貨物貿易收支的總體平衡和長期順差做出了一定貢獻,但貢獻率并無2005年之前表現的那么顯著。
表二及表三數據來源:中國投資指南網
(二) 外商直接投資 ( FDI) 對收益項目的影響分析。
國際收支平衡表中的收益項目主要有職工報酬和投資報酬, 這里我們只分析最重要的投資報酬部分, 即外資在我國投資過程中的收益率和利潤匯回狀況。在2006年以前(2005年除外),投資收益一直為逆差,存在較大的借方余額。而 2006-2010年投資收益的累計貸方余額( 順差) 是 257億美元,其中2005年收益項目的借方余額為74億美元,2006年為35億美元,2008年增加至113億美元, 而2010年貸方余額年高達182億美元,投資收益順差明顯增長了。圖四顯示的是2006年至2010年投資收益的變化情況。
值得注意的是, 投資收益在出現多年逆差后, 2007 年以后實現連續順差, 原因在于外商投資收益的再投資, 更主要的因素在于近幾年來人民幣匯率的升值壓力與預期, 使得投資收益匯出推遲, 使得一部分轉化為 “熱錢” 滯留在國內。而2011年下半年開始人民幣匯率的升值壓力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緩解, 這部分投資收益終究是要兌現的, 并有可能使利潤匯出更加集中。事實證明,已統計出來的2011年前三季度的投資收益為逆差。如果外國投資者每年將投資收益匯回去, 我國為保持經常賬戶平衡, 每年就必須保持高額的貿易順差,一旦貿易順差規模減少, 就會產生難以彌補外資企業的投資收益的大規模匯出, 與此同時, 利潤匯出會對投資收益項目產生明顯的反作用, 因此, 假使外資企業所獲得的利潤在短時期內集中匯出就有可能導致投資收益項目借方余額的急劇增加, 就可能會導致國際收支產生危機。另外, 外商直接投資在我國的投資收益遠遠高于我國在國外的投資收益, 這將對我國貿易項目的順差形成一定的抵消作用。
三、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資本和金融賬戶的影響
資本和金融賬戶, 作為國際收支賬戶的第二大賬戶, 它包括資本賬戶和金融賬戶兩大部分, 而我國資本賬戶總體差額所占比重較小, 金融賬戶中的證券投資與其他投資差額項目在2006年以前一直為負,06年以后即使為正,但金額起伏變化較大,且從08年開始均為下降的趨勢。 只有直接投資項目一直為正, 保持盈余和穩定的增長, 并且直接投資項目的我國在外直接投資和外國在華直接投資非常不對稱。 2005-2011年間, 外商直接投資大致保持上升的趨勢, 從平均數來看, 外商在華投資為1634.3億美元, 我國對外投資平均數為445億美元。圖四顯示的是2005-2011年期間我國在外直接投資和外國在華直接投資額。
近幾年來, FDI 流入的規模和速度出現了大幅度上升, 2000―2005 年累計直接投資順差7483億美元,由此可見, 我國目前基本上屬于一個資本要素的凈流入國, 這對資本及金融賬戶順差及國際收支平衡具有重大影響。但是我們也應當注意到,2006年至2011年期間外國直接投資與對外直接投資的總的比例為1:0.27,這表現為兩者存在比較嚴重的失衡狀態。從對外投資講,發達國家一般保持兩者的均衡發展。但如果外商直接投資的大幅度外流必然會對目前我國國際收支的 “雙順差” 產生威脅與壓力, 可能會惡化我國的國際收支狀況。
四、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國際收支的影響
外商直接投資對一國國際收支的影響主要由幾個因素決定, 其中有助于改善一國國際收支的因素主要有三個,即: X + I + S,其中,X 表示外資企業的出口額,I 表示外商直接投資額,S 表示外資企業因為替代一國的部分進口而使一國取得的外匯 .而惡化一國國際收支的因素主要有四個,即: M + P + F + K ,其中,M 為外資企業的進口額,P外資企業的收益額 ( 即外資企業匯回跨國公司母公司的利潤、利息),F 表示外資企業付給跨國公司母公司的技術轉讓費、 許可證使用費、 設備租賃費等,K 表示外資企業抽回跨國公司母國的資本額。
如果以 A 來表示外商直接投資對東道國國際收支的影響, 則以公式表示為: A=(I+X+S)-(M+P+F+K)。 根據上述公式, 如果 A 為正值, 則表示外商直接投資有助于改善東道國的國際收支狀況,;相反,如果 A 為負值, 則表示外商直接投資對東道國的國際收支狀況有負作用。我們可以拿A與I之間的數據作對比, 具體見表五。
從上圖可以看出:2006年FDI與我國國際收支狀況表現為同一方向運動,即有:隨著FDI規模的逐漸擴大, 國際收支順差也基本上呈現總體上升的趨勢, 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國FDI對我國國際收支順差的貢獻率也逐年增長。因此, 我們可以簡單得出, 如果不考慮以上所分析到的影響國際收支的不利因素, 從總體上來講, FDI對我國國際收支狀況的改善起著一定程度上的重要作用。
在全球經濟日益一體化的背景下,企業要想維持生存、繼續發展,就必需整合全球各種有利的資源和市場,開展國際分工與合作。在合理利用外商直接投資,使其發揮最大的正效益的同時,中國應加大自身投資企業、跨國企業的發展規模。隨著中國經濟和科技水平的發展,特別是人力成本的不斷提高,中國的工業生產從低級向高級發展是一條必經之路。中國現在就應該未雨綢繆,加強引導對外直接投資。鼓勵企業延長、優化產業鏈,在發達國家投資建立研發、營銷部門,在發展中國家投資采購原材料、轉移生產線,降低成本、提高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培育我國的大型跨國公司。
參考文獻:
熊彼特認為,發展并非來自外部, 而是“來自內部自身創造性的關于經濟生活的一種變動”。而“創新”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也就是說,把一種從來沒有過的關于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經濟體系”。即創新是企業尋求新技術的一種嘗試,對經濟發展意義重大。
發達國際的國際直接投資對發展中國家有溢出效應,使東道國技術水平得以提高,結合國內研究與發展活動可以提高一國創新能力。技術外溢的途徑主要有示范-模仿效應、競爭效應和聯系效應。七十年代末日本學者小島清在比較優勢的原理上提出了“邊際產業擴張理論”,他通過對日本對外直接投資的研究得出對外直投應從本國有比較劣勢而東道國有潛在優勢的產業開始。而自從MacDougall第一次明確地提出了FDI的溢出效應問題,許多學者對FDI的技術外溢效應進行了大量的理論和實證分析。Globerman對加拿大的研究、Blomstrom等人對墨西哥的研究都證明了FDI溢出效應存在。同時也有一些研究認為FDI對東道國的技術進步效應不明顯,如Harris與Robinson。關于外國直接投資對中國的影響,沈坤榮等。
1987-1998年的面板數據分析發現,FDI能夠促進我國的技術進步和經濟增長,而潘文卿對我國西部地區的研究表明外資還未產生正溢出效應,甚至產生了不太顯著的負面溢出效應。
關于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尤其是對發達國家的逆向投資,理論方面發展并不完善,英國經濟學家拉奧用“技術地方化”理論來解釋發展中國家的對外投資行為。英國學者坎特威爾和托蘭惕諾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共同提出了“技術創新產業升級理論”,用以解釋20世紀80年代以來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對經濟發達國家的直接投資加速增長的趨勢。Kogut 和 Chang 運用實證分析,得出日本對美國的直接投資主要是為了獲取美國的技術的結論。趙偉等通過實證研究發現對外直接投資對中國技術進步引起的要素生產率變化有著比較明顯的影響。劉凱敏、朱鐘棣對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和TFP時間序列數據進行分析,發現中國技術進步是對外直接投資增加的主要原因。
雖然很對學者都對國際直接投資與技術進步進行了研究,但是關于國際直接投資于我國創新能力之間的關系的研究較少,也很少同時研究IFDI與OFDI對創新能力的影響。
二、實證檢驗
(一)模型設定
根據熊彼特對創新的定義,可以將創新看做一種生產函數,因而可將創新能力用下面的公式表示:f=AKαLβ,其中f表示創新能力,K表示R&D的資本投入,L表示R&D的人員投入,A表示影響創新能力的其他因素。本文中,用IFDI和OFDI代表A對創新能力的影響,因而設定如下模型:
lnI=β1lnK+β2lnL+β3lnIFDI+β4lnOFDI+ε
其中,I表示1995-2010年的年度國內專利申請受理數;K表示1995-2010年年度全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內部支出,并用以1978年為基期的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調整;L表示1995-2010年年度全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D)人員全時當量;IFDI表示1995-2010年年度外商直接投資,由于其以美元計價,用當年平均匯率折算成人民幣,并用以1978年為基期的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調整;OFDI表示1995-2010年年度對外直接投資,由于其以美元計價,用當年平均匯率折算成人民幣,并用以1978年為基期的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調整。
(二)模型估計及結果分析
1、平穩性分析
由于模型中數據為時間序列數據,在進行模型估計前要先進性平穩性分析。本文采用單位根法對數據進行分析,結果發現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lnI、lnK、lnL、lnIFDI、lnOFDI都是一階單整的。
2、模型估計
在進行協整檢驗之前,首先對模型進行估計和檢驗。運用最小二乘法對模型估計發現lnOFDI不顯著,將其去掉后,結果如下:
lnI=0.5942lnK+0.6683lnL+0.6738lnIFDI (1)
t檢驗值 (9.4778) (4.3182)(13.9139)
調整R2=0.995788
3、協整檢驗
經過單位根檢驗,發現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五個變量都是一階單整的,因而他們之間可能存在協整關系。通過協整檢驗發現原模型的殘差項平穩,所以lnI、lnK、lnL、lnIFDI、lnOFDI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
表二:回歸方程(1)的殘差序列的ADF檢驗
4、格蘭杰因果檢驗
協整分析證明了變量之間存在長期確定的均衡關系,但是還無法確定時間序列數據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本文通過Granger因果檢驗來確定其因果關系。
表三: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結果
經過Granger因果檢驗,發現R&D經費投入、R&D研究人員人數以及IFDI都是我國專利申請數量的格蘭杰原因,而OFDI不是我國專利申請數量的格蘭杰原因。
三、結論
通過本文對國際直接投資與一國創新能力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國際直接投資有利于一國獲取先進技術,通過與本國研究與發展活動結合,有助于提高本國的創新能力。
關鍵詞:成本 國際直接投資 國際貿易
成本是任何一項經濟活動都必須考慮的,同樣也是影響國際直接投資和國際貿易進行的一項重要因素。關于國際直接投資的成本目前還沒有一致的定義,多見于國內外學者的一些研究文獻中。異質性企業理論分析中假設國內市場和國外市場的固定成本不同,FDI雖然沒有貿易的運輸成本,但其固定成本要大于出口成本,往往是在國內建立分廠的兩倍。希爾施認為,國際直接投資成本主要包括在國外生產投入成本、管理和協調國外經營活動的額外成本,其中國外生產投入成本包含Helpman等所說的FDI固定成本。
對于貿易成本而言,Anderson and van Wincoop(2004)認為貿易成本除傳統意義上的運輸成本外,還包括天然和人為設立的關稅與非關稅壁壘,消除語言和文化差異的支出和貨幣兌換的費用,克服國與國之間法律差異的費用和執行地區貿易協定的成本。據Anderson and van Wincoop(2004)的估計,貿易成本相當于貿易從價稅的170%,而這其中運輸成本就占到21%。通常,貿易成本越低,商品流動的阻礙就越小,貿易就越能夠以較低的成本進行。在過去五十多年中,作為貿易成本重要組成部分的運輸成本的下降,極大的推動了世界貿易的發展(Hummels,2007)。因貿易成本是高的和復雜的,使其成為國際宏觀經濟的重大難題之一。
成本的度量
就貿易成本測度的實證研究來看,可以將其分為直接度量法和間接度量法兩種,其中直接分析法包括中間部門分析法和引力模型分析法,間接分析法主要表現為交易效率分析法(劉向麗,2009)。
(一)直接度量法
目前,大多數學者都是通過直接度量法來測度貿易成本的。在實際的測度過程中,研究者廣泛采用引力模型,通過構建一個雙邊流量貿易模型來推算貿易成本。國際貿易中引力模型最簡單的形式是,任意兩個貿易伙伴間相互出口的規模都是他們的國民收入的增函數,是他們之間距離的減函數。其中國民收入的大小反映的是貿易伙伴間相互吸引力的大??;距離的長短反映的是貿易伙伴間排斥力的大小。引力模型在學界得到了廣泛的認同,將其用于實證分析時,結論也基本一致,即貿易流量與參加國的GDP成正比關系,而與經濟距離成反比關系。
(二)間接度量法
間接度量法是指根據實際貿易的流量度量貿易成本。此方法的基本思想是任何貿易成本的存在都會影響到進出口商品的價格,進而影響實際的進出口數量。因此,通過適當的方法剔除影響貿易商品供給和需求的其他因素之后,能夠推算出包括貿易壁壘在內的實際貿易成本。與直接度量法相比,此種方法能夠綜合考慮各種貿易壁壘,并且能夠定量的測算出實際的貿易成本大小。但是,在實際推算過程中,有一定的難度和復雜性。對企業的貿易成本進行度量的確難度比較大,
成本對國際直接投資和國際貿易的作用機制
(一) 成本對國際直接投資的作用機制
在成本對對外直接投資的影響中,希爾施進行了一定的研究,取得了比較有特色的研究成果。希爾施認為成本是決定跨國公司選擇出口還是直接投資的重要依據。他把影響國際直接投資的的變量分為四大類:公司生產投入成本P,這包括廠房、設施等固定成本,以及原材料、工資等變動成本;公司專有知識及其他無形資產應獲取的收益K,這些資產是由公司在研發、廣告、促銷與管理技能上的投資而帶來的;出口銷售的額外成本M,它包括運輸、包裝、裝卸、保險、關稅等費用,以及由于語言障礙造成的額外的國內銷售成本。用Mx表示單位出口銷售額的銷售成本,Md表示單位銷售額的國內銷售成本,則有M=Mx-Md;管理和協調國外經營活動的額外成本C,它包括跨國公司的國外子公司由于面臨不同的外國法律、社會、經濟等新環境而額外增加的管理成本,以及母公司對其進行協調控制而增加的成本。若用Cx和Cd分別表示跨國公司國外和國內經營的管理及協調成本,則有C=Cx-Cd。
假定世界由A、B兩個國家組成,A國的一跨國公司只生產一種產品供應全世界,Pa、Pb分別代表該公司在A國和B國的生產成本,如果Pb+C< Pa+K或Pb+C< Pa +M,那么A公司就會選擇向B國直接投資。
以上不等式表明,如果該公司擁有的知識等無形資產應獲取的收益K超過了其為跨國公司經營而承擔的額外管理成本C,該公司就會對外直接投資;而如果該公司在B國的生產成本與額外管理成本之和小于其在母國的生產成本與出口成本之和,那么它向B國進行直接投資就是有利可圖的(張小蒂等,2004)。
該理論從微觀角度對對外直接投資的跨國經營成本進行分析,但沒有說明企業跨國經營成本高低由什么因素來決定。對此,異質性企業理論作了較好的回答,認為成本由企業的生產效率來決定,只有生產效率高的企業才會選擇對外直接投資。
(二)成本對國際貿易的作用機制
1.貿易成本與貿易流量。關于貿易成本對貿易流量影響的研究,目前在學界廣泛使用引力模型來解釋,從而較好地證實了貿易成本對貿易流量的影響確實是顯著的。Howard J. Wall使用1996年85個國家的進出口數據對美國貿易保護的影響進行實證分析,研究結果是:如果算上墨西哥和加拿大,美國的貿易保護使其進口減少10.4%,而這85個國家的保護政策使美國的出口下降17%,即沒有貿易保護政策,美國的對外貿易總額將增加約2400億美元。杰克布·貝克爾使用一個擴展的引力模型,對80個國家的貿易數據進行分析,結果證明經濟距離對貿易流量有非常重要的影響。駱許蓓(2003)使用引力模型對運輸成本與貿易規模的關系進行了實證分析,證實運輸成本對出口有顯著的負面影響??傊?,從國內學者的研究來看,貿易壁壘、運輸成本與經濟距離等貿易成本與國際貿易流量之間存在著明顯的負相關性。
2.貿易成本與貿易模式選擇。從產業間貿易、產業內貿易到產品內貿易或公司內貿易,國際貿易的分類越來越細,品種也越來越多。在這種變化過程中,成本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這一過程既反映了貿易成本降低對國際貿易模式產生的影響,也體現了貿易主體為適應國際競爭主動降低貿易成本而付出的努力。一般而言,產業間貿易、產業內貿易到產品內貿易或公司內貿易,反映出為降低貿易成本而對貿易模式作出相應的選擇。與產業內貿易相比,產業間貿易的交易程序相對復雜,交易規則的制定成本較高,成本分攤也不公平,因此產業間貿易成本要高于產業內貿易成本。至于后來出現的產品內貿易或公司內部貿易,主要是由于貿易主體為適應競爭,控制體現競爭力的核心技術,主動降低成本而對貿易模式作出的變遷。由于中間產品的市場是不完全的,特別是技術、專利等中間產品有特定的使用領域,為搜尋特定的交易對象,降低不確定性,企業需要付出較大的成本。通常企業為避免市場的不完全并降低交易成本而采用公司內部貿易的模式。
3.貿易成本與貿易結構。隨著貿易成本的降低,國際貿易模式將會發生相應的變化。這種變化將導致貿易的商品結構和地區結構發生變化(劉向麗,2009)。其一,貿易成本與貿易商品結構。貿易成本的降低,產業內貿易的比重增加;反之,產業間貿易比重增加。隨著貿易成本的降低,國際貿易模式逐漸從以產業間貿易為主轉向以產業內貿易為主,從而導致貿易的商品結構從不同產業不同商品間的貿易轉向同一產業內部同類產品的貿易。其二,貿易成本與貿易地區結構。貿易成本的降低,國際貿易更加集中在貿易成本下降的國家和地區之間,區域特征表現的更加明顯。此種情況的典型例證便是歐共體和歐盟國家。在歐共體建立之前,西歐國家之間的貿易不具有如今這樣典型的區域特征。在歐共體和歐盟先后成立以后,隨著貿易壁壘的降低,成員國之間貿易得到很大增長,區域集征明顯。
國際直接投資對貿易影響問題分析
成本是影響國際直接投資和貿易開展的重要因素,同時國際直接投資和貿易的開展也會對成本因素產生影響。因此,隨著國際直接投資的開展將會對貿易成本產生影響,進而影響國際貿易的進行。
(一)國際直接投資與貿易制度
隨著國際直接投資的發展,需要相應的制度作保證。為了促進投資發展,各國政府都相應地進行制度方面的改革和創新,便利于投資的進行。但是,通過制度改革和創新為投資創造了一個良好的制度環境的同時,不可能僅僅調整與投資有關的制度,往往需要一系列的制度改革和創新,包括與貿易相關的一些制度。因此,一國政府通過放松相關的經濟制度降低投資的制度成本來促進貿易開展的同時,與貿易相關的一些成本也通常得到了調整。隨著與投資相關的制度調整與改革,涉及貿易的制度必然得到放松,貿易的制度成本便會下降,因此將會促進各國貿易的開展。所以說,國際直接投資的開展可能會通過制度成本因素間接促進貿易的發展。
(二)國際直接投資與貿易模式
當今的國際直接投資,大多都是由跨國公司通過垂直一體化在國外建立分支機構形式進行,尤其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這種垂直一體化更加頻繁。隨著以跨國公司為主體的國際直接投資的迅速發展,其對國際貿易產生了重要影響,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表現便是便是對貿易模式的影響。隨著跨國公司垂直一體化的發展,很多原先的貿易是在企業外部通過市場交易來進行的,現在轉變為跨國公司內部不同子公司之間的交易,即由原先的產業間或產業內貿易轉變為公司內貿易。這種公司內貿易迅速發展,變成為當今的主要貿易模式,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跨國公司國際直接投資的推動。這種直接投資的發展,把很多原先需通過外部市場進行的交易轉變為公司內部交易,可以有效降低貿易的成本,推動貿易的發展。所以說,國際直接投資的發展也會通過影響貿易的成本進而影響貿易的開展。
(三)國際直接投資與中間產品貿易
國際直接投資的發展,尤其是以跨國公司為載體的國際直接投資的開展,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跨國公司希望通過垂直一體化變外部市場交易為公司內部交易,降低外部市場的不確定性和過高的交易成本,以克服中間產品市場的不完全性。正如內部化理論中所述,類似于技術這類典型中間產品,由于具有外部性和較高的交易成本特征,其交易的市場是不完全的??鐕究梢岳脟H直接投資進行垂直一體化,變外部市場交易為企業內部交易,克服中間產品市場的缺陷,降低風險和不確定性,實現對核心技術的控制,獲得跨國經營的內部化優勢。因此,國際直接投資的發展,可以有效地解決中間產品進行外部市場交易所引發的問題,大大促進了中間產品貿易的發展。
結論
成本直接影響國際直接投資和國際貿易的開展,從投資方面來說,成本決定了一項投資能否進行,以及其利潤如何;同樣,成本會對貿易流量、貿易模式和貿易商品結構產生重要影響;同時,成本也影響著一個企業國際化路徑方式的選擇?,F有的國際直接投資及國際貿易理論和相關研究成果對此作了較為全面的研究,支持了其對國際直接投資和國際貿易的作用機制。但是,對于國際直接投資開展如何通過影響貿易成本進而影響國際貿易的開展這一問題涉足較少。國際直接投資的發展會影響貿易成本,從而對影響國際貿易的發展。國際直接投資的開展通過對貿易成本的影響作用于國際貿易主要體現在貿易制度、貿易模式和貿易商品結構幾個方面,即國際直接的開展由于會使貿易的制度進行調整,貿易模式的選擇發生轉變,同時會使貿易的商品結構發生變化。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