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國際教育專業論文

國際教育專業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3-04-21 18:43:5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國際教育專業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國際教育專業論文

篇(1)

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創新既是高等教育研究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的重要內容,也是適應當今高等教育轉型發展的必由之路。本文運用高等教育理論,分析了漢語國際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現狀,指出了漢語國際教育應用型人才培養存在的不足之處。同時通過對西安翻譯學院漢語國際教育在校生146人進行實證調查,找出學生對目前該專業課程設置的不滿意之處,借鑒和吸收國內外一切可以利用的先進成果,結合實際,構建了西安翻譯學院漢語國際教育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包括知識體系、能力體系和綜合素質體系,構建以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為平臺的、多種形式的教育教學改革試驗,提出了漢語國際教育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與創新。

關鍵詞:

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應用型人才;模式;改革;創新

人才培養的質量問題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重視。《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公開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綱要》)提出了改革人才培養體制一定要“高度關注教育的質量問題”、“多元化培養高素質、創新型的拔尖人才”、“探索多種培養方式”的要求。高校中“教學”受重視程度不夠,鼓勵高校調整專業課程設置。因此,本文將從教學模式的視角,對漢語國際教育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有關問題做初步探討和分析。

一、研究的問題———人才培養不適應

總理在2009年指出:“應該清醒地看到,我們的教育還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不適應國家對人才培養的要求[1]。《綱要》的“序言”部分也尖銳指出:“我國教育還不適應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2]。“不適應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不適應人民群眾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就是指我國教育目前存在的根本性問題,實質就是人才培養不適應,其中一個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不適應。為了進一步落實“兩個不適應”的難題,迎接西安翻譯學院的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的改革,今天我們以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為切入點進行展開調查。

二、研究方法—實證調研

(一)抽樣。本研究抽取了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專業學生146名,其中二年級36人,三年級55人,四年級55人;男生18人,女生118人。

(二)工具。根據課程設置大綱和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編制了《漢語國際教育課程設置問卷調查》,隨機抽選了漢語國際教育本科146名學生參加了問卷調查。

(三)數據分析。采用了SPSS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了描寫性統計分析和相關數據分析,目的是探索漢語國際教育學生對該專業的期望值及需求,進一步實現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

三、研究現狀———西安翻譯學院漢語國際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現狀

應用型人才特征是按照一線專門人才的培養目標建立課程體系,以掌握技術知識,通過實踐活動,為社會謀求直接利益為主,其專業行業設置,運用理論知識指導實踐活動,使其受教育者具有必要的本科底蘊和一定的實踐能力。目前,西安翻譯學院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專業的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方案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能夠適應西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具有較扎實的漢語功底和外語基礎,較全面了解中西文化,掌握第二語言教學的理論和方法,能在國內從事漢語國際教育及中外文化交流等相關工作的語言學高素質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也已經在校外建立了5所實踐基地,但可能受傳統教育的影響,在實際教學中還是偏理論少實踐,培養出的人才與今天所要創建的應用型技術人才還有一定的不足之處。

四、研究結果

我們對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在校生146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問卷調查的內容包括課程設置滿意度、專業側重點、具體課程設置分配等等,結果如下:

(一)您當初為什么會選擇漢語國際教育專業?調查結果:47.5%的學生是出于個人興趣愛好;17.5%的學生是出于聽說該專業好,待遇高;25%的學生是出于這專業新穎,沒聽說過;6.5%的學生是出于別人幫忙選擇的;3.5%的學生是出于服從志愿調劑過來的。

(二)您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課程設置是否滿意?調查結果:22.38%的學生是比較滿意;52.45%的學生是一般滿意的;25.17%的學生是比較不滿意。

(三)您認為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側重重點在于?調查結果:6.2%的學生傾向于英文水平;42.9%的學生傾向于中文水平;50.9%的學生傾向于教學水平。

(四)在英語學習的基礎英語、英語寫作、聽說課、筆譯課的安排比例上,你覺得哪一門課程是可以減少的?調查結果:37.8%的學生認為應該減少基礎英語;17.5%的學生認為應該減少英語寫作;9.8%的學生認為應該減少聽說課;35%的學生認為應該減少筆譯課。

(五)在英語學習的基礎英語、英語寫作、聽說課、筆譯課的安排比例上,你覺得哪一門課程是可以增加的?調查結果:75%的學生認為應該增加聽說課。

(六)您認為選修課應該開設哪些課程?調查結果:60.76%的學生認為應該開設有中國特色的課程,如茶道、剪紙等;35.7%的學生認為應該開設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課堂;4.4%的學生認為應該開設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課堂。通過調查可以看出,目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在“教”和“學”中存在著諸多的問題,特別是在專業課程的設置上。因此,必須在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前提下,圍繞“改革什么”和“創新什么”兩個本質與核心問題,集中解決“教”和“學”過程中出現的一系列重要問題。

五、存在問題的原因

(一)教學中對應用型人才培養缺乏支撐體系學校在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在教學中重理論輕實踐,對學生的實踐環節重視程度不夠,學生的應用能力弱。近兩年,實踐教學引起重視,但教學內容并未及時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對課程進行適時的調整,實踐性課程少且廣泛性不強,選修課程與必修課程名分實不分,成為學生拼湊學分的工具,應用型人才培養嚴重缺乏體系支撐。

(二)教學內容體系沒有體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特色面對科學技術和市場多元化的發展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不能做出適時調整,應變機制和應變能力差,未能及時適時地建立起適應社會發展與需求的對接機制。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講的時間過多,學生自主的支配的時間太少,理論性知識太多,實踐環節太少。課程類型單一,講座式與實踐性課程太少。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是新興專業但其課程與教學體系卻沿用的是傳統模式,不能適應專業發展和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要求。

(三)以能力為核心的培養模式尚未建立起來當前用人單位對高校畢業生最大的意見就是實踐能力偏弱。而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在這方面所表現出的不足卻很突出,其實踐教學環節與教學平臺的構建很不平衡。

(四)培養目標定位和培養方案特色有待提高,課程設置的選修課沒有做到名副其實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不僅要定位在應用型人才上,更要在培養方案中體現專業特色,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就是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科特點為著眼,培養新興、交叉學科的發展方向,突出實踐能力與理論修養并重的學科特色,努力培養出綜合素質較高、適用范圍較廣、應用能力較強,最終適應市場需求,具有中國特色的應用型人才。

六、提出創新

(一)借鑒國外高等學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歐美在應用型人才培養方面具有成功而豐富的經驗,很值得借鑒。如美國本科教育層次將技師培養納入教學計劃,注重應用實驗課程,注重教學質量,尤其是實踐教學的質量。并且允許和鼓勵教師外出謀職,以增強教師的實踐經驗,促進理論與實踐并重,且突出實踐能力的教學,加強實踐訓練,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再如德國,在國家政策下建立FH院校,即應用科技大學,根據經濟與社會的發展變化和企業實際需要,依據學生未來就業崗位需要制定培養目標[4]。

(二)科學競賽普及化,學習評價多樣化積極鼓勵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學生參加各類科學競賽,以增強自身的實踐能力適應能力,增強綜合素質。在教學檢查與考核中,注重實踐考核,并將科學競賽的活動也納入考核體系,以實現對學生評價的多樣化。

(三)加強校企共建校內實踐基地,申請建設地點,申報教學設備,配備以實踐為主的教師,按人才培養方案一一落實1.繼續加強校外實習基地的建設,為學生創造真實(或仿真)的教學工作環境,以生動鮮活真實的實際教例,讓學生真切感受,增強學生的實踐素養,把專業知識運用到對外漢語教學的實踐中去。2.試圖創建校內e-chinese工作坊,建立初期目標是以項目養項目,中期目標為學校創收,終極目標實現MOOK大規模在線教育的新時代。3.聘請部分業內專家教授實踐課程。漢語國際教育專業要實現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和創新就要采取多樣的措施,邀請相關業內專家進行實踐授課,讓學生了解到一線的實踐信息和知識,這事很重要的。4.與西安市名牌大學的漢語國際學院建立關系,爭取讓我院漢語國際專業的學生都能有機會指導大學留學生,同時配備我院專業的教師做指導。

(四)課程設置的建議1.加大漢語知識類課程的比重語言學知識是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專業的基礎和依托,是語言要素教學和技能訓練的前提。因此我們建議開設《現代漢語》、《古代漢語》、《語言學概論》、《漢語測試與教學評估》、《漢語寫作基礎》等課程,目的強調學生對現代漢語書面語特征的掌握與運用,同時注重選文所含的豐富的文史底蘊。其次,針對近年來學術在撰寫畢業論文時所撰寫開題報告和學位論文的過程中存在著很多問題,比如完全不了解學術論文的結構體例及文獻搜索等,建議在第六學期增設一門《研究方法及學術論文寫作》的選修課程,為學生在第七學期要進行的學位論文開題和寫作打基礎。2.減少英語課程的設置目前該專業開設了《英語聽說Ⅰ》、《英語聽說Ⅱ》、《英語聽說Ⅲ》、《英語聽說Ⅳ》、《基礎英語Ⅰ》、《基礎英語Ⅱ》、《基礎英語Ⅲ》、《基礎英語Ⅳ》、《英漢翻譯Ⅰ》、《英漢翻譯Ⅱ》、《基礎寫作Ⅰ》、《基礎寫作Ⅱ》總學分共計40學分,應該減少英語課程的設置,以英語四級考試為導向,培養學生達到國家規定的四級外語水平,因此僅設置英語聽力、英語口語(自編教師課堂用語教材)、基礎英語(以英語四級考試大綱為指導)、英漢直譯原理及實踐等,總學分不低于28不超過32為宜。3.加大實踐類課程的比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發展迫切需要在實踐教學方面進行改革和創新,這就需要在課程設置上增加實踐性課程,并根據這個新興專業的特點適時對課程設置進行調整,以適應時代和現實的需要。因此,要在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教”與“學”上下功夫,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如開展《教學設計與管理》、《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課堂》(包含《漢語語音及其教學》、《文字詞匯及其教學》、《語法修辭及其教學》的主要內容)、《中國書法》、《中國舞蹈》、《中國武術》、《中國禮儀》等課程。4.刪減部分課程鑒于該專業的畢業生所教授學生的漢語水平偏向于初級和中級,建議刪減以下三門課程:《荷馬史詩與東西方古文化》、《國學經典選讀》、《史記研究》。

七、漢語國際教育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實施對策

1.加大政策傾斜與扶持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培養應用型人才,不僅需要學校出臺相關的改革措施,更需要政府出臺更加明確、具體和完善的政策支持與引導。因此,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改革和創新,需要學校和政府加大政策與資金的支持力度,以推動這個新型特色專業的深入化、國際化發展。

2.建設一支高水平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一支高水平的雙師型教學隊伍是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確保教學和人才培養質量的必要保證。建設高水平的雙師型教學隊伍,就是要建設一支具有理論水平高、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好的“懂理論、通實踐”的高水平師資隊伍。具體來講,一要建立和完善雙師型教師的培訓基地;二要建立健全的雙師型教師的聘用制度;三要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及校校合作制度,為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雙師隊伍建設創建更有利的平臺,促進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培養。

3.建立穩定的實踐實習基地穩定的實踐實習基地建設是提高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的一大保證,也是溝通市場和社會的重要運行機制。當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要培養出具有高水平、強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就必須要大力建設穩定的實踐實習基地

參考文獻:

[1].教育大計教師為本[N].中國教育報,2009-10-12.

[2]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公開征求意見稿)[N].人民日報,2010—03—01(5).

[3]關仲和.關于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J].中國大學教學,2010,(6).

篇(2)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 雙語教學 雙語師資 國際教育 教學方法

目前高校開展國際教育有兩種形式雙語教學,一種是與國外2+2或1+3的課程銜接、培養學生適應國際升學的國內課程的體系;另一種是招收國外的交流生到中國學習。第一種情況,主要以漢語為第一語言、英語為第二語言。第二種,只有英語作為教學語言,無論外國學生來自哪個國家。本文研究的情況是第一種情況下的雙語教學。

雙語教學的開始,并非從國際教育課程開始的。早在2001年8月,教育部就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時,就"積極推動使用英語等外語進行教學"的問題指出:"為適應經濟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戰,本科教育要創造條件使用英語等外語進行公共課和專業課教學。對高新技術領域的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等專業,以及為適應我國加入WTO后需要的金融、法律等專業,更要先行一步,力爭三年內,外語教學課程達到所開課程的5%-10%。暫不具備直接用外語講授條件的學校、專業,可以對部分課程先實行外語教材、中文授課,分步到位。"可見,象廣東金融學院這樣的應用型本科院校中開設雙語教學,不但是教育部的要求,也是向國際接軌的要求。經過多年的實踐,很多院校紛紛在雙語教學的基礎上,開展了國際教育課程。本文探討的就是在這個環境下,雙語教學的特點、問題和改進建議。

一、國際教育的雙語師資力量仍是薄弱環節

國際教育課程中的雙語教學開展,師資力量起著十分關鍵的作用。教師只有真正熱愛教育事業,同時具備較高的專業水平和英語水平才能夠勝任這項工作。而且雙語教學課程教師的備課、組織教學、批改學生習作的工作量常常大于普通中文教學的課程的同類工作量,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因此,這項工作對教師的職業道德和業務素質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國際教育課程中,主要由兩類教師承擔著雙語教學的任務。一類教師是在英語國家獲得過學位,對相關學科開展過相關研究工作的"海歸"教師。他們顯然非常適合雙語教學的工作,但這祥的教師在國際教育中顯得數量不足,將遠不能滿足國際教育雙語課程的需求。另一類教師雖然沒有在英語類國家學習和工作均經歷,但他們能夠站在自己的專業學科前沿的同時具備較高的英語表達能力,在雙語教學中也能扮演重要角色。

在國際教育的雙語教學課程的開設的數量及質量取決于師資力量,因此師資配置成為許多大學推進國際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正如廣州某"二本"高校在對這類準備開展雙語課程的師資培訓時,發現這些教師雖然申報了雙語課程教學任務,但是自身的英文表達能力非常欠缺,即便是師資培訓順利結業,結業證書也發下去了,但是如果真的讓這樣的教師上雙語課程的講臺,而校方又沒有更加有效的評核機制的話,則會造成國際教育雙語課程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出現問題。一般的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國際教育部門的學生的英語基礎較薄弱,不一定能指出國際教育師資的質量問題,也就是不太可能依賴學生評教來界定師資質量。即便是學生有所反映,按照現行的反饋制度,國際教育課程管理的實際工作中,也未必能很好地監控雙語教學的質量。這是應用型本科院校的軟肋。

誠然,有些應用型本科院校為促進國際教育課程師資水平的提高,在有經濟能力的情況下,通過組織雙語任課教師出國研修,提高基礎課教師開展雙語教學的外語水平和授課能力,比如廣東地區的東莞理工學院就每年都選派師出國培訓。作為國際教育師資的職業再培訓安排,學校在外派培訓人員的選拔上,應該嚴格把關,對原先雙語課程開展得較有成績的教師進行培養;真正做到提高其英語教學的語言能力,并學習國外先進的教學理念、教學理論及教學方法和技巧,回國后繼續推動國際教育課程。

二、應用型本科院校雙語課程教材的選用仍尷尬

大部分應用型本科院校較為雷同地采用(主要是美國)的原版教材的國內翻印版。大多數從事雙語教學的教師認為,雙語教學的正常開展必須依托外語原版教科書和教學參考用書。沒有原版教材,教師和學生都無法接觸到"原汁原味"的外語。教師們普遍認為美國的教材行文敘述嚴謹規范,出版周期短,知識更新快,反映了學科前沿動態。更重要的是,教師在使用原版教材時,可以從中借鑒國外現代的教學理念、先進的教育思想,能較為容易與國際接軌。不過,目前國內出版社出版的英文原版教材的影印本,雖然書價大大降低,但其黑白印刷也減弱了彩色圖片的立體效果,對教學效果有一定影響。

另外,為數不多的雙語教師則認為,不論是原版還是國內翻印本,美國教材的英語程度遠遠超出了目前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學生的英語基礎。不能指望過分拔高學生的英語能力,我們還要注重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掌握。如果讓其英語程度要求超出了學生的接受能力,那么國際教育課程中,為了2+2與國外大學銜接的時候,可能學生的知識就會出現斷層,國際教育的初衷就無法達到,就會出現本末倒置的教學效果。因而,沒有合適的教本,是應用型本科院校開展國際教育雙語課程的第二個軟肋。

三、應用型本科的學生對雙語課程的接受能力參差不齊

在國際教育中實施雙語教學,最終目的是使學生能夠有知識的獲取和積累。學生從聽英語授課,以英語回答問題,逐步進入英語課堂討論,課外收集閱讀相關的英文文獻,最后用英語完成課業。不過,在應用型本科院校,由于學生的英語能力參差不齊,雙語教學可能需要區別具有較好英文基礎的以及英語基礎不太好的學生,進行分班學習,分班配置師資。

參加雙語教學課程學習的學生最好,最好加強英語技能培訓。從一些院校的實踐來看,達到CET-4級的學生,只要認真學習與鉆研,就基本上能夠順利成學科學習的語言要求。如果進一步加強課前預習和課后復刁,那么,就更加可以解決上課時專業詞匯不足帶來的學習困難,也是提高學救率的有效方法。任課教師們通過幾年雙語教學的實踐,認識到要使教學效果不斷提高,就要幫助學生克服不同層次的困難。

四丶應用型本科院校國際教育雙語教學的改進意見

首先,要解決好教材問題。盡量采用英語程度比較接近國內大學英語四級騙掣下水平的教材,例如,許多英國的教材明顯比美國教材在語言上顯得淺顯,英國的許多教材能夠盡量用簡單的語言,去解釋、說明復雜深奧的專業知識。例如,英國BPP出版社的出版的教材,就在文字上較為淺顯易懂。選用國外教材畢竟與我們傳統的教材有很大差距,因而在挑選外文原版教材時,要輔以其他的參考資料做比較,尤其應該與國外銜接的高校的課程進行比較。

其次,合理解決學生的課程成績考核的問題。通常開課的班級,學生的外語水平參差不齊,可以考慮采用分班教學,打破自然班的界限,重新整[合教學班的組成。對外語水平好的同學組成的班盡量多地采用外語進行教學。英語水平稍次的學生,另外組成的教學班,可以前半程使用中文解釋或者交叉使用中英文教學,后半程逐漸過渡到盡量使用外語教學,以求在期末考核時達到最終考卷同樣用英文答題,兩個班學生的成績能夠基本持平的效果。期末考核的方式,未必非要采用我們國內傳統的期末的方式,而是向國外銜接高校學習、取經。采取以學生為中心,以培養學生能力為目的的,多種多樣的考核體系。

還有,按照學校原意,從事雙語教學工作的教師應該是本學科的骨干教師,并且有較高的英語水平。他們的教學究竟達到一個什么樣的水平,是否取得預期效果,都涉及到教學質量評估的問題。如何評估雙語教學專業水平高的教師是否英語水平有欠缺?英語水平高的教師或許學科水平又遜一籌?專業老師可能達不到語言要求,而語言老師老師有可能達不到專業知識要求的問題普遍存在。因此,目前急需在國際教育課程體系的質量考核中,引進客觀準確的評估方法。這是本論文的后續研究。

五、以提高雙語教學效果為國際教育帶來新局面(代結語)

在教學意義方而,國際教育中的雙語教學,包含著教學雙方的文化傳遞,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思維方式的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同時,又是任課教師與國外教學思想理念交匯的機會。在這個過程中,把正確的態度和精神傳給學生,使他們在中西方教育理念不一樣的情況下,能夠保持寬廣、公正的胸懷,既不會妄自菲薄、也不會盲目排外。

在知識傳遞方面,學生對課程專業知識的掌握,是學生接受國際教育課程應該獲得的起碼的收獲。更為理想的狀態是,利用雙語教學學到的知識能夠達到甚至超過中文授課的知識量。

在知識接受方面,經過雙語教學訓練的學生還能提高英英文水平,具有與國際學者交流的"共同語言",這可以稱之為表象收獲。但這也是很重要的實際收獲。我們在不斷學習國外先進教學理念的時候,加強對國外先進教育方法的借鑒。

展望今后應用型本科院校國際教育的開展,雙語教學是其中的重點環節和必然手段。通過形式上的雙語教學,我們追求教育觀念、教育手段、教育模式等多方面的改進。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2001

[2]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的若干意見.2005

[3]唐廣陽;張麗.新形勢下雙語教育發展思路探討.課程教育研究.2013-19

[4]黃希楠.融入終身教育的高等教育與繼續教育.技術與市場.2009-08

篇(3)

關鍵詞 漢語國際教育 實踐教學 模式構建

中圖分類號:G647.38 文獻標識碼:A

為了適應漢語國際推廣事業,2013年教育部對原“對外漢語”專業進行整合并入“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本科)。近年來,國內高校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繼續發展壯大,眾多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都增設了此專業,但每年畢業生的就業形勢不容樂觀,能從事漢語國際推廣工作,成為對外漢語教師的畢業生鳳毛麟角。

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培養目標中明確指出要培養“能在國內外各類學校從事漢語教學”的應用型專門人才。實踐教學,是學生鞏固理論知識,促進知識轉化,形成基本專業技能和應用能力的重要途徑。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離不開學生在校期間的實習實踐。在漢語國際化背景下,高校如何結合自身實際,整合現有教育資源,構建實踐教學新模式來增強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實踐性,培養出符合國家和社會需求的人才,成為急需解決的問題。

1高校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實踐教學現狀

盡管“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正式啟用后有了新的專業內涵,部分高校對實踐有所重視,但重視程度遠不及理論學習。這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該專業的本科課程設置重理論、輕實踐現象比較嚴重,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學生“所學知識與實踐脫節”。具體表現在:

1.1實踐教學時間短,學分低

實踐教學需要從時間上得到保證,沒有充分的教學實踐,學生的專業技能學習無法得到保障。據調查,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實踐教學多安排在第七學期,約八周的時間,實習安排時間短且靠后,而且部分高校還會受實習條件限制,難以組織集中實習。整個實踐環節學分占總學分眾比,多在20%以下。專業實踐教學實際所占培養時間很少,這直接影響人才培養質量。

1.2實踐教學內容缺乏創新

多數高校基本上沿用原“對外漢語”專業的課程設置,課程設置不合理,實踐教學內容缺乏創新,教學手段單一、專業見習開展不力等問題突出,學生無法學以致用,對實踐教學學習的積極性不高。

1.3實踐教學缺乏過程評價體系

傳統的實踐教學設計較為松散,缺乏系統連貫性。合理有效過程評價體系在實踐教學中能夠指導學生的實踐,通過給學生具體的量化標準,要求學生在學中做,在做中學,加深對理論知識的鞏固和掌握,有助于進一步改進實踐效果。因此,在實習教學中加入過程評價體系十分必要。

1.4實踐缺乏國際化環境,實習基地建設受限

盡管我國的漢語國際教育事業的開展已有幾十年的歷史,眾多高校也紛紛在海外建立了自己的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但是這并不能有效解決國內學生的實習問題,能夠到海外實習的學生不多。一些國內高校缺乏相應的留學生生源和資金支持,實習基地建設受限,實踐教學缺乏應有的國際化環境,不少高校該專業的學生到畢業都沒有接觸過留學生,走進過真正的留學生課堂,專業發展嚴重受限。

2高校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實踐教學模式的新思考

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是為適應漢語國際推廣戰略和日益頻繁的國際交流而設置的特色鮮明的專業。如何在教學中構建實踐體系直接影響到教育水平發展,關系到培養目標的實現。

2.1漢語國際化背景下實踐教學的新特點

漢語國際化教育背景下,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實踐教學呈現出綜合性、多元化、國際化的新特點。(1)實踐教學環節要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學生具備漢語教學能力的同時,還具備相應跨文化交際能力。(2)實踐教學中要強調多元文化意識,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文化背景教學,讓學生認識到不同文化的特點,以適應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漢語教學。(3)在實踐教學建設上要逐步實現教學對象、實踐教學環境的國際化。

2.2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的基本思路

結合新形勢下實踐教學的特點,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人才培養必須強調實踐。建立貫穿“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人才培養全過程的實踐教學模式,分階段分年級實施教育見習、教育研習、教育演習、教育實習,使國際漢語教師技能培養不再只從教育實習才開始,而是從學生專業學習的起點就起步。在四年的培養中全程設置專業實踐,每個年級設立其相應的實踐目標、實踐要求、評價體系,使技能訓練貫穿全程。

2.3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的原則

在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構成中強調系統系、持續性、實踐性原則。(1)實踐教學體系要具有系統性。實踐教學以培養學生的漢語教學技能和綜合能力為核心,語言知識、文化常識、外語能力、教學技能等課程必須圍繞著這個核心展開,從而形成完整的體系,改變實踐教學過于零散的狀況。(2)實踐教學體系要具有持續性。教育見習、教育研習、教育演習、教育實習分階段進行,不同年級不同階段有所側重,以保證實踐教學的持續性和漸進性。(3)實踐教學體系要突出實踐性。漢語國際教育是一個實踐性質的學科,要合理安排實習、實踐類課程,體現本專業的實踐性。

3基于鄭州航院辦學實際的實踐教學模式

鄭州航院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于2013年開始招生,每屆招生在45人左右。學校地處內陸地區,較沿海和發達城市,專業建設起步晚。學校于2013年在非洲坦桑尼亞建立了孔子學院,2016年9月開始招收留學生,但人數僅有5名,尚未沒有實習基地,校內實習資源有限,學生接觸留學生的機會不多,能直接走入留學生課堂進行實踐教學的很少。因此,建立符合學校辦學實際的實踐教學體系十分迫切和必要。

我們圍繞培養學生的漢語教學技能和綜合能力這一核心,建立貫穿于“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人才培養全過程的實踐教學模式,分階段分年級實施教育見習、教育研習、教育演習、教育實習,根據理論學習的進度安排實踐活動,在各個階段有所側重。這四個實踐活動彼此并不是孤立的,都能包含其他實踐活動的一些內容。此外,在實踐的全程實行學業導師制,導師對所指導的學生進行答疑、指導監督。每個階段都有相應的實踐時長要求和實踐教學評價體系,通過調查、講評等方式了解各項教學實踐的效果。

3.1教育見習

教育見習主要集中在大一階段,以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和職業興趣為實踐目標,幫助學生建立對漢語教學的感性認識。剛剛入學的大一新生,對漢語國際教育缺乏相應的了解,開展漢語國際教育的教學環境、學習任務、學生學習情況、教師教學情況的觀摩有助于他們在實踐教學技能的培養方面做好思想、心理上的準備。觀察其他教師教學特別是優秀的教學,儲備相關教學經驗,對形成自己的教學能力,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有很重要的作用。

見習內容主要包括課堂教學見習、課外活動見習等。課堂教學見習是主要部分,可通過實際課堂教學觀摩、網絡課堂觀摩等途徑實現;課外活動見習可通過游學觀摩、與留學生進行聯誼活動等途徑實現。

3.2教育研習

教育研習集中在大二階段,主要結合專業課開展相應的研習活動,以培養學生主動學習意識為實踐目標。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運用所學的理論對實際教學中出現的有關問題進行分析和研討,在理論與實踐的互動中提高反思能力和研究能力。研習包括反思和研究。通過反思在實踐過程中不斷構建自身的知識結構,對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調整;通過研究對自己的職業能力進行深層次思考,進一步深化自己的專業能力。

研習內容主要包括:有關對外漢語的課程大綱、課程標準、能力標準的研習;代表性對外漢語教材的研習;課堂教學技能研習;科研方法研習。研習并不是孤立的,它可以貫穿在理論教學中,教師在講授完相關理論知識后,要求學生針對相應的教學內容分組進行研習,形成書面報告。可通過鼓勵學生參加學術交流和教學研討、成立學習型社團或文化技能性社團、組織編寫具有學校辦學特色的實踐教材等途徑實現教學研習。研習是在“實踐―反思―實踐”過程中逐步提高實踐能力,需要較強的理論基礎,也是理論與實踐緊密集合的互動。

3.3教育演習

教育演習主要集中在大三階段,以培養學生不同課型的教學技能為實踐目標。盡管學生經歷了大一見習、大二研習,但真正的漢語課堂還有諸多的不可控因素。對外漢語課按照教學技能劃分課型,包括聽力課、口語課、閱讀課、寫作課以及綜合課等,每種課型對老師的技能要求不同,學生在實習的過程中不可能每種課型都能教授,因此在教育演習階段需要給同學們提供全面的練習機會。

教育演習包括個案研究、角色扮演或微格教學等形式。微格教學是其主要形式,它不等同于真正的課堂。學生可以通過興趣小組、一對一輔導等形式進行微格教學,錄制教學視頻,訓練不同課型的教學技能。根據所要掌握的目標技能設定不同的教學時長,結束后通過觀看教學錄像、個人反思或集體討論提高相應的教學技能。

3.4教育實習

教育實習主要集中在大四階段,以培養學生的課堂教學、課堂管理、跨文化交際等綜合能力為實踐目標。教育實習需要走進留學生課堂,驗證和應用所掌握的教育理論,提升教學實踐能力,是全面了解漢語教學環境、過程的現場實踐。

教育實習包括備課、課前試講、上課、聽課與評課、作業批改、輔導等各個教學環節。實習的過程也是跨文化實踐,特別是到國外實習的學生,跨文化性就更突出。教學實習通過校內留學生課堂教學、校外實習基地、國外教學基地的實踐等途徑來實現。

結合我校辦學實際,學校可通過開展校企合作,與校外漢語培訓機構共建校外實習基地;通過海外孔子學院課堂開辟國外教學基地;通過中外合作辦學、交換生項目實現學生的文化交流;通過孔子學院夏令營、秋令營等活動志愿服務、國家漢辦漢語志愿者招募等使學生實現跨文化交際實習。此外,還可鼓勵學生自己聯系外企、外事機構、廣播電臺等實習單位,通過為涉外文秘、涉外管理、外文編輯等崗位提供語言服務等來完成實習。

總之,在漢語國際化背景下,實踐教學體系在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人才培養中占有重要的作用。高校只有從人才培養需求和學校的辦學實際出發,兼顧學生的就業與發展,實施有針對性的實踐教學和人才培養方案,才能謀得長遠,培養出真正的漢語國際教育人才。

基金項目:鄭州航院2016年教育科學研究基金項目(zhjy16-22)。

參考文獻

[1] 楊新新,劉曉玲.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實踐導向探索――以安陽師范學院為例[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15(3).

篇(4)

關鍵詞: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發展

中圖分類號:G643.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5)21-0028-02

隨著我國國際地位的日益提高和“漢語熱”在世界范圍內的不斷升溫,漢語國際推廣已經上升為一項國家戰略,是當前中國大外交、大外宣的組成部分之一,是提高國家“軟實力”的重要抓手。為提高我國漢語國際推廣能力,加快漢語走向世界,改革和完善對外漢語教學專門人才培養體系,培養適應漢語國際推廣新形勢需要的國內外從事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外語教學和傳播中華文化的專門人才,國務院學位辦于2007年3月決定在我國設置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截止到2014年9月,全國有82所招生院校培養了20 793名中外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研究生,其中中國學生15 741人、留學生5 052人。目前河南省有鄭州大學、河南大學、河南師范大學、安陽師范學院和河南理工大學5個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的培養單位。其中鄭州大學2009年開始招收全國首屆外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孔子學院獎學金生),鄭州大學和河南大學2010年開始招收國內全日制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幾年來,河南的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招生院校逐漸增多,生源充足,基礎比較扎實,但在招生形式、實踐實習和培養方向等方面還需要加強建設。

一、增加在職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招生

1. 增加國內在職碩士招生

我國漢語國際教育碩士的招生和學習形式有兩種。一種是全日制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招生。被錄取考生秋季入學,采用全日制脫產學習形式,畢業時可獲碩士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另一種是在職人員攻讀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學位。報考者要參加碩士學位研究生入學資格考試(GCT),一般在7月報名,10月考試,被錄取考生春季入學,學校一般采用非全日制在職學習形式。學生畢業時只獲得碩士學位證書,不能獲得碩士畢業證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首都師范大學及山東大學、中山大學等院校都招收在職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重點招收各級各類學校教師、外語專業畢業的在職人員和回國的國際漢語教師志愿者,學習時間一般在周末或寒暑假集中進行。

在國家漢辦漢語教師和漢語志愿者教師崗位的報名基本要求中,除應屆本科畢業生和在讀研究生外,22歲~50歲的在職教師均可報名。近年來,隨著國家漢辦漢語教師和志愿者崗位面向全國公開選拔政策的實施,河南報名的大中小學在職教師人數越來越多。這些教師大多是中文、外語專業背景,具有比較豐富的教學經驗,但相當一部分缺乏漢語國際教育教學理論和實踐,外語水平和在校生報名者相比處于劣勢,并且教師年齡越大差距就越明顯。一些本科學歷的回國志愿者積累了一定實踐經驗,愿意繼續外派從事國際漢語教育教學工作,也有進一步深造的意愿。可以說,河南本省有一批持續的在職生源,但目前河南沒有一所招收在職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的培養單位。在我國在職文憑含金量較低,在職教育不斷整改、備受質疑,主要的質疑點在于在職碩士能否保障學習時間、培養單位能否保證培養質量。但是高校不應因噎廢食,要通過落實培養大綱、強化管理解決問題,補上河南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在職教育的空缺。

2. 增加國外在職碩士招生

除面向國內在職人員招生外,國外在職教師生源也不可忽視。近些年,國家向海外源源不斷地派出優秀的漢語教師,派出人員具有扎實的漢語基礎,也接受了相應的崗前培訓,但由于兩國之間語言和文化的差異,派出漢語教師需要一段適應期,有時不能準確到位地完成教學工作。這時本土漢語教師的優勢就凸顯出來。他們已經取得當地政府教育部門的認證,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了解當地的教學流程和學生特點,并可通過兩國的語言和文化對比,運用更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以泰國為例,本土漢語教師中只有一小部分曾來中國學習進修,很多本土教師漢語基礎知識不扎實、發音不標準,對中國文化和當代中國了解不足。在職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的授課時間比較集中,安排靈活,可滿足各國在職漢語教師來中國接受系統學習和學歷教育的需求。這不僅可以提高各國漢語教師自身的漢語專業素質和教學水平,提升個人職業發展空間,還可以促進各國漢語教師隊伍建設,推動漢語教育事業在海外的發展。

二、拓寬教學實踐和實習途徑

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MTCSOL)的目標定位是“專業學位”“是基于職業標準來設定的,這種職業有其獨特的知識領域,有嚴格的入門標準和鮮明的實踐性”。所以,“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就是培養能適應海外教學環境的以漢語作為外語的人才,通俗的說法就是培養高層次的教書匠,是一種技能型的培養”。該專業的特點在于培養與職業需求密切相關的應用能力,因而教學實踐和實習尤為重要。盡管河南高校認識到了教學實習的重要性,積極鼓勵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在讀研究生外派擔任漢語志愿者教師,但由于派出名額有限,有待拓寬教學實踐和實習途徑。

1. 擴大留學生規模

北京語言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大學等有為數眾多的不同國別、不同層次的留學生,為本校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學生提供很多機會接觸漢語學習者、感受漢語課堂。由于地理位置、經濟水平、國際教育發展比較落后等原因,河南省的留學生規模較小。2014年全國來華留學生共35.6萬人,其中河南各級各類來華留學生3 313人,僅占全國留學生總數的不足1%,在全國排名第23位。有的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培養單位甚至沒有留學生,這就導致學生在國內的實踐機會不足,因此擴大留學生招生數量勢在必行。

2. 開展校內校際合作

一是內部共享教學實踐實習資源。在河南的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招收院校中,碩士點和研究生培養歸屬文學院,留學生歸屬另外一個學院,如鄭州大學、河南大學等。其中一方培養的是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師資,一方是對外漢語教學對象。這就要求碩士培養單位和留學生教育單位開展合作、共同發展。鄭州大學的合作模式是:文學院和國際教育學院師資共享,很多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生導師有豐富的對外漢語教學經驗或外派經歷。國際教育學院2014年在校留學生有1 600多人次,能為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生提供多種形式的充足實踐機會,提供實習崗位,開展有教學觀摩、中外學生“一對一”輔導、擔任助教及獨立授課、參與教學管理和語言實踐活動等,并組織、指導、培訓在讀研究生外派到孔子學院、孔子課堂和其他海外單位實習,保證了實踐實習環節的落實。二是省內共享教學實踐實習資源。目前河南有的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培養單位留學生生源不足,有漢語國際教育經驗的師資缺乏。各培養單位之間可以開展校際合作,如建立跨學校選課機制,使優秀的師資可以得到充分利用;加強教學研討、教學觀摩,進行師資培訓;共建教學案例庫、網絡教學平臺;跨校接收實習生,組織研究生講課比賽等。

3. 建立海外實習基地

目前國外學習漢語的人數已經達到4 000多萬,而有機會來華學習漢語的人數只有10萬左右。為了給未來的漢語國際教育師資提供更多的實踐實習機會,必須面向世界,培養單位要主動“走出去”,開拓建立海外實習基地。河南5所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培養單位中,鄭州大學在印度合建1所孔子學院、在美國合建1所孔子課堂,河南大學在美國合建1所孔子學院、下設2個孔子課堂,此類平臺可提供的實習崗位非常有限。因此,各培養單位要積極尋求其他方式的校際國際合作,開展中外聯合培養,建立海外實習基地,有條件的單位要爭取海外辦學。海外實習期間,學生可順利完成學位論文,深入了解當地政策,切實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有海外就業意向的學生可取得所在國的教師資格證,為就業做好充分準備。

三、突出地方文化優勢和培養特色

1. 打造“基本技能+地方文化+專業特色”培養模式

文化是國家軟實力的體現,同時也帶動了語言的學習和發展。眾所周知,河南作為中華文明主要發祥地之一,物華天寶、歷史悠久、文化燦爛。一直以來,武術和中醫在國外頗受追捧,愛好者非常廣泛。一些國外學校專門申請武術和中醫教師,并開設相關課程。然而目前面臨的突出問題是:武術、中醫方面的專業人才,漢語專業知識欠缺,外語交流和教學能力不足;漢語專業的學生又不太了解武術和中醫,更缺乏專業技能。武術和中醫是河南極具優勢和代表性的文化符號和國際名片,在培養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學生的過程中,可將漢語基本知識、國際漢語教學技能與武術、中醫等特色方向相結合,打造“基本技能+地方文化+專業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提高學生在外派選拔考試的競爭力,爭取到更多的國際漢語武術和中醫教師崗位。這里的專業特色不是一般的才藝,而是扎扎實實的武術硬功夫和中醫真技能。

2. 順應市場需求,調整培養方向

當前,國內外漢語教學的形式和層次越來越趨于多樣化,從公辦到民辦,從幼兒園到大學,從學歷教育到社會培訓,從本土教育到華人教育,還有越來越多的國外學校或教育機構申請選派數學、科學、文化、藝術等專業課程的師資。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學位的設置,對我國專門的漢語國際教育師資培養具有重要意義,“從體制上拓寬了海內外漢語教學高端人才培養的途徑,推動了由原先主要面向來華留學者的對外漢語教學向針對所有海內外漢語學習者的漢語國際教育發展戰略的轉變”。市場需求的變化,為我們培養的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學生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實習和就業空間,因此培養單位應敏銳地加以應對,及時調整培養方向:一是有針對性地補充幼兒、中小學生和成年學生漢語教學的理論知識和實踐實習;二是在練就扎實的漢語功底的基礎上,增加其他專業課程基本知識和教學能力的訓練;三是積極開展定向培養,與海外漢語教育教學機構和華校建立合作關系,培養多語種或分國別的漢語師資。

參考文獻:

[1]翟亞軍,王占軍.我國專業學位教育主要問題辨識[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6(05).

篇(5)

漢語國際教育碩士是應漢語國際推廣事業不斷發展的需求而設立的年輕專業,是對已有對外漢語教學專門人才培養體系的加強和完善。其培養目標定位為“能勝任多種教學任務的高層次、應用型、復合型國際化專門人才”它突出的是“應用性”“教學技能”和“跨文化交際能力”應該說是其人才培養的核心要求。那么,要想實現這個要求,必須在教學實踐環節上下功夫,科學、合理的安排人才培養中的實踐環節,探索構建系統、科學的教學實踐模式,力爭把學生的理論知識化為實踐能力,培養出水平高、業務強、適應國外漢語教學的優秀漢語教師。但是,目前很多高校關于漢語國際教育碩士人才的培養尚處于一個起步和探索的階段,尤其是其實踐環節,這就需要對其進行深入的研究,探索出一個科學的、合理的、可供遵循的模式。

二、當前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培養存在的問題

第一,培養特色不突出。為了保證漢語國際推廣事業和杰出中華文化傳播事業的順利實施,解決優秀漢語國際教師嚴重缺乏的問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于2007年3月公布了《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學位設置方案》的通知,增設了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簡稱MTCS0L,開始招收非全日制學生。于2009年5月國務院學位辦又下達了《全日制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指導性培養方案》,開始招收全日制學生。目的是在短時間內能夠培養出適應并勝任海外漢語推廣工作的專業化國際化人才。其培養目標指向清晰,可操作性強,也更符合當今對外漢語教師師資的需求。但是因為很多學校都同時設有三年制的對外漢語碩士研究生和兩年制的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的培養。各校對學術型對外漢語碩士研究生的培養已經積累了較多的經驗,而對于開設時間比較短的漢語國際教育碩士的培養,還處于摸索階段,因此,就出現了二者在整個培養模式上的混淆不清的問題,甚至是簡單的照抄照搬,致使沒有明顯的區別。而《專業碩士培養方案》中明顯提出漢語國際教育碩士是應用型專業教學人才,而對外漢語研究生是培養學術型的對外漢語專業人才,二者都需要掌握專業理論知識,但是前者強調具有較高的教學實踐能力,后者強調具有較強的學術研究能力。也就是說,專業碩士的培養更應該重視和強調教學能力和教學技能的培養,更應重視教學經驗的積累以及中華傳統文化知識的積淀和傳播能力的培養,更應該凸顯其自身的專業特色,否則就違反了設立此專業學位的意義。

第二,實踐環節監管不利。目前一些學校對學生最后的實踐環節不夠重視,尤其是在監督管理方面缺乏明確有效的措施、手段來保障實習效果。對于集中安排實習的學生,還比較容易做到較為全面的指導和監管,但是對于以分散形式進行實習的學生,基本流于形式。因此,要針對不同專業的具體培養目標,合理安排教學實踐環節,同時也要對整個實踐過程給予正確的指導、監督、管理和評鑒,才能讓實習達到理想的效果,尤其注意不能讓學生和指導教師之間出現失聯的狀態。應該任用那些真正具有海外漢語教學經驗的教師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地指導,并且建立一套合理有效的監管體制。

三、實踐環節運作模式上的探索

技能培養部分。其一,國內實踐環節。由于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的培養周期短,此環節一般應該在第一學年的第二學期就要進行。課堂實踐環節可以采用“三段式”模式。即教學觀摩、模擬操練、互評、改進三個階段。教學觀摩是對外漢語教學中的一個基礎階段,在此期間,主要以聽和看為主,讓學生深入課堂,認知和感知對外漢語課堂的教學方法和技巧、教學步驟、教學環節、課堂氣氛和整體教學環境。當前的海外漢語教學面臨的是多元化的教學層次和教學環境,這相應的也帶來了多元化學習目的和需求,多元化的學習目的和需求帶來了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因此,應該盡可能地提供良好的、典型的校內對外漢語課堂資源,正如趙金銘先生說的:“觀摩教學應選取具有典型的教師和班次;照顧到各種類型、各個層次、各種課型的漢語教學”。也就是說,要精心安排見習計劃,盡可能的讓每一位學生的觀摩能基本涉獵各種不同課型,不同水平和不同層次的漢語教學。如漢字教學、語音教學、詞匯教學、語法教學等不同類型的教學以及聽力課、口語課、閱讀寫作課、中國文化課等不同的課型,乃至零起點、初級班、中級班、高級班等不同的層次。另外,也可以穿插觀看教學實況影像資料,如國家漢辦就發行一套非常有價值的教學實況光盤資料。給學生提供不同的可參照模版,為他們下一步的實習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觀摩結束后,還應以觀摩記錄和教研活動的形式進行討論和反饋。此后,就要嘗試獨立完成不同課型的課堂設計,并走上講臺,進行模擬操練。最后,學生們根據自己平時所學理論知識和前期的優質課課堂觀摩,在比照模擬訓練,師生一起進行討論,總結優點與不足。然后再次進行模擬操練。經過這樣的反復過程,以達到改進教學,獲得較佳教學效果的目的。

在完成上述課堂實踐環節基礎之上,在第三學期,學生就可以在校內進行小范圍的實踐。一般設有此專業的學校都有留學生教育,但是,因為不能影響正常的教學進程和教學秩序,大多很難讓實習生真正的進行留學生正規教學。那也可以充分利用留學生資源,采用以下幾種方式:首先,可以從“一對一”過渡到“一對多”的業余漢語輔導模式,讓學生逐步入手,同時也提供了跟外國學生交流的機會,鍛煉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其次,可以安排他們給留學生授課的教師當助教,讓他們協助并參與到真正的留學生教學活動中去,為他們下一步的實習和撰寫畢業論文提供搜集語料的機會。最后,讓他們組織安排一些為留學生提高漢語水平和了解中國文化的實踐活動,比如漢語角、中國傳統手工制作、傳統武術學習、中國書法、繪畫班、中國荼藝學習等,這樣既給他們創造了接觸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學生和文化的機會,也提高了他們傳播中國優秀文化的技能以及跨文化交際能力和外語水平;其二,國外實踐環節。根據“09培養方案”的要求,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在第二年都要派往海外進行實習。同對外漢語學術型碩士研究生的培養相比,漢語國際專業碩士的海外實習機會較多,而且主要是通過國家公派或者國內外校際友好合作來實現的。目前,國家漢辦掌握著最全面的海外漢語教師需求信息,在派出項目上漢辦會優先考慮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同時,各培養院校也都積極努力開拓海外實習基地,甚至通過訪學和交換生等途徑,使學生真正從國內走向國際舞臺,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海外實習機會,還原培養目標本位。但是,由于海外實習地域分散,時間、地域跨度都較大,就需要對整個過程進行精心安排、設計和嚴格管理:

首先,要做好培訓。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針對國家漢辦派出前的選拔面試,如面試技巧、著裝、禮儀、心理、、外語、綜合教學能力、跨文化交際等各個方面,這種有針對性地指導和培訓,不僅會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考核效果,也會增加被派出的機會。另一部分是針對出國前的準備的。如思想動員,使學生要充分認識到海外實習的意義以及在整個實習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可能出現的問題及應對策略;根據學生實習的國家和地區不同,有針對性地向學生介紹實習國家和地區的文化、風俗、宗教、習慣以及外事紀律等等;短期目的語國家語言的日常用語培訓,以方便進行簡單的日常交際。其次,建立有效的監管機制。海外實習期間,要由培養院校、指導教師、實習單位、國家漢辦(如果是國家漢辦派出的)共同進行監控和管理。要在不同層面經常與實習單位保持溝通聯系,有時候安排指導教師去實習國家進行巡視也是非常必要的,可以真實準確地了解實習學生的教學情況、生活情況,解決實際問題,以保證實習有序進行和最佳效果,同時也為下一屆學實生的實習指導積累了可借鑒的經驗。同時也可以建立網絡平臺,進行校際之間、學生和指導教師之間、實習學生之間的交流和討論,及時了解實習動態,做到有效溝通和指導。可以要求學生通過網絡平臺,每個周末要提交下一周教學活動計劃和教案,通過指導教師審核,才能實施。并提交上一周的教學活動記錄和總結(包括授課類型、授課對象情況、課堂環節設計、教學特色手段、學生反饋意見和教學效果自我評價),最后指導教師給出評鑒意見。最后,建立多維度的評鑒體系。

實習結束后,學生需提交實習材料(包括活動計劃書、教案、課堂影像資料、實習日志等)、實習報告、實習所在國家或地區或學校的漢語教學及文化傳播方面的調研報告、實習單位的綜合評價表、指導教師評價意見表,組織實習匯報會,實習學生之間進行“互評”通過這樣多維度的評鑒體系,能夠對學生的實習效果做出全方位、多角度、客觀公正的評判。

第二,綜合能力培養部分。根據“09培養方案”的要求,要把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生培養成“能勝任多種教學任務的復合型”的人才,也就是說,不僅要培養學生系統掌握漢語知識、深入了解中華文化和具有較高外語水平,還要具備熟練的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技能、傳播優秀中華文化的能力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以及能熟練地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技能,此外,也要具有一定的科研及管理能力(包括漢語國際推廣項目的組織、管理、協調能力、外事能力和教育管理能力),這也凸顯了本專業具有很強的特殊性和目的性。

這個環節在整個實踐過程中是難度較大、最具有挑戰性,它培養的是學生的整體素質。這個環節主要是跟政府或學校的外事部門合作,通過志愿者的身份,讓學生協助參與各類外事活動以及校內留學生的管理和文化活動策劃、組織等。以鍛煉學生的綜合處理國際事務的能力和應變能力。結束后,學生要對每一項活動提交總結報告,然后由對方單位和培養單位以及指導教師共同做出綜合評定。

四、結束語

篇(6)

關鍵詞:漢語國際教育 跨文化交際 傳播能力

2012年,在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中,原有的“對外漢語教學”專業正式更名為“漢語國際教育”專業,這里的“漢語國際教育”既著眼于國內,也放眼于海外,指稱對來華留學生進行的漢語教學和在海外進行的漢語和文化教學。專業名稱的調整意味著對專業內涵的重新定位,突出了新形勢下對漢語教育人才的新標準和新需求。“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承擔著培養具有扎實的漢語理論基礎與較高的外語水平,具有豐富的中國文化知識與較強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充分了解中國國情,能從事教育、文化傳播與文化交流等多方面工作的本科復合型人才的重任。在這里,文化傳播與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被放在了更加顯著的位置。

早在專業名稱變更之前,很多學者就對漢語國際推廣的定位以及國際漢語教師的文化意識和文化傳播能力做了深入思考和全面論述。亓華提出“漢語國際推廣絕不是推廣和傳播語言的問題,更重要的應當是以漢語為載體,以教學為媒介,以中華文化為主要內容,把漢語與中華文化一起推向世界”。李凌艷認為,在漢語國際推廣的背景下,國際漢語教師“對中國文化的熱愛、理解和知識擁有,與漢語知識的功底同等重要”。國家漢辦2007年研制的《國際漢語教師標準》,對從事國際漢語教學工作的教師所應具備的知識、能力和素質進行了全面的描述,五大模塊中第二模塊即為“文化與交際”,其中包括“中國文化”和“中外文化比較與跨文化交際”兩部分內容,明確提出如下要求:“教師能了解和掌握中國文化和中國國情方面的基本知識,并將相關知識應用于教學實踐,激發學習者對中國文化的興趣,使其在學習漢語的同時,了解中國文化的豐富內涵和中國的基本國情”“教師應了解中外文化的主要異同,理解漢學與跨文化交際的主要概念,以及文化、跨文化交際對語言教與學的影響,并能夠將上述理論、知識應用于教學實踐”。

從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本科畢業生就業情況來看,該專業畢業生基本流向主要有三個方面:在國內或國外從事漢語國際推廣工作;在政府部門、新聞媒體等從事對外交流工作或在企業、公司、銀行等從事翻譯、文秘工作;繼續攻讀與專業相關的碩士、博士學位。不論哪個方向,都要求畢業生具有較強的文化交流與傳播能力。另外,根據有關海外漢語教師志愿者工作能力的調查,很多志愿者教師存在心理調適與跨文化適應能力薄弱、跨文化施教能力不足、文化傳播能力欠缺的問題。這些情況的反饋為我們敲響了警鐘: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人才的培養中,文化交流與傳播能力不可或缺。

文化交流與傳播能力的培養有兩個關鍵詞,一是“傳承”,二是“傳播”。“傳承”需要的是知識的積累和學養的積淀,是對中華文化精髓和發展動態的理解與把握;“傳播”需要的是理論的指引和技巧的運用,是對傳播規律的尊重和對傳播效果的追求。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專業人才文化交流與傳播能力的培養應從文化知識學習、文化技能掌握、文化素養提升、傳播能力構建四個方面著手。

一、文化知識的學習

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生必須系統掌握中華文化常識、世界文化常識、漢外文化對比等基本知識。

中國文化知識的學習,要在掌握基本脈絡的前提下,突出中華文化特色,包括民俗文化、人文地理、飲食文化、哲學智慧、宗教文化等方面的知識。文化知識的學習包含著文化認知、文化理解、文化認同三個層次。很多人覺得我們對自身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認同是潛移默化地自然習得的。其實,如果沒有有意識的學習,身處本民族文化中的人依然會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具體表現為知識面狹窄,對于母語文化的認知停留在器物、民俗事象等層面;理解不到位,對民族文化的精神與內涵不能準確把握;文化主體意識薄弱,或盲目堅守文化自大,或在強勢文化面前不自信,缺乏文化情感立場的堅定性。所以,對于一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學生來說,學習中華文化知識,除了要在知識層面得到提升外,還要實現對中華文化的恰切理解和理性認同。

世界文化知識的學習,目的在于獲得與中華文化進行參照比較的相關知識。在全球化背景下,每個人都應該具備一定的世界文化常識,作為漢語國際教育工作者,更要了解教學對象的文化背景,特別是要把握中外文化之間的差異,“知己知彼”,以順利實現中華文化的對外交流與傳播。文化知識這部分課程的學習,著眼點應放在中外文化的對比與對話上,教學內容要做到脈絡清晰、重點突出。

文化知識類課程在設置上要堅持整體性、漸進性的原則。整體性是指各門文化課程(包括必修課和選修課)在內容上既要相互關聯,又要避免重復。教學單位應對本科階段文化類課程的教學內容與教材使用進行整體觀照,把握課與課之間的內在聯系,促進任課教師之間的協同合作。比如“中國簡史”與“世界簡史”兩門選修課可以考慮同期開設,讓學生以時間為線索,將中外歷史大事同時納入視野,共同觀照。甚至還可以將兩門課程合二為一,把中國歷史納入世界史的大框架內,便于學生對不同國家不同時期歷史與文化進行比較分析。漸進性是指各門文化課程開設的先后順序要遵循從一般到特殊、從古到今、從內到外最后再對比的順序來設置。比如“中外文化比較”課,必須在學生先學習“中國文化通論”與“外國文化通論”兩門課后才能開設,只有先熟悉了進行比較的內容,“比較”才會有效進行。

文化知識的學習還要注意古今平衡。中國古代傳統文化固然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但越來越多的漢語學習者是因為對中國現實的文化狀況和發展態勢感興趣才選擇學習漢語的。了解當代中國文化形態有助于他們了解真正的中國,有助于他們解決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也有助于他們規劃未來事業的發展方向。在2013年舉辦的“文化走出去:中國文化的價值應用與傳播路徑”論壇上,專家們提出:我們現在需要建構與傳播的是能夠體現我們這個時代特征的文化形象。因而,作為未來文化交流與傳播的使者,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學生必須加強對中國當代文化內容的了解與把握,包括流行文化、網絡文化、影視文化以及民俗文化等在新時代的表現形式。

二、文化技能的掌握

知識是技能的基礎,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人才在學習中外文化知識的基礎上,還要掌握過硬的中華文化技能。文化技能的訓練有利于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也有助于提高其跨文化交流與文化傳播能力。

在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專業的課程設置中,“中華才藝”作為一門必修課承擔著文化技能訓練的重任。中華才藝是區別于世界其他地區的、具有中華民族獨特風貌的才能、技巧與藝術。它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和具象表現,它以直觀的形式承載了中國文化的豐富內涵。中華才藝形式多樣,傳統的中華才藝有書畫、舞蹈、太極拳、武術、戲劇、相聲、中國民間工藝(剪紙、中國結、泥塑)、中國傳統樂器等;現代的中華才藝由傳統才藝發展而來,包括中國歌曲演唱、中國菜烹飪、詩歌朗誦、小品表演等。在海外漢語教學中,中華才藝深受漢語學習者的歡迎和喜愛,幾乎所有的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都把中華才藝作為激發學生漢語學習興趣、展示和傳播中華文化的手段。在漢語國際推廣的新形勢下,精通漢語、熟悉中華文化、擁有中華才藝的國際漢語師資十分緊缺,因而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專業中華才藝課的設置和建設顯得尤為重要。

“中華才藝”不是簡單的一門課程,而是貫穿本科四年教學的一個課程體系。在這個體系中,既有核心課程,又有輔助課程。一般來說,適用于海內外漢語課堂教學的才藝形式,往往具有展示性強、入門快、效率高的特點,在漢語課堂中,書法、剪紙、中國結、太極拳四種才藝形式應用最多,因而可將這四種內容作為才藝教學的核心課程。其他如傳統樂器、舞蹈、戲劇、茶藝、烹飪等內容可根據教學單位的具體情況選擇性開設。“中華才藝”也不是孤立的一門課,它應時刻與其他教學實踐緊密結合、積極互動。比如,中華才藝課與外語教學相結合,讓學生練習如何用外語教剪紙,如何用外語教別人包餃子。中華才藝課與教法類課程也有交集,我們的學生不僅要學會才藝本身,還要學會如何教授這些才藝。

中華才藝課的教學具有連續性和實踐性的特點。作為一個貫穿本科四年的課程體系,中華才藝課的教學不能只集中在一兩個學期,也不能只局限于課時之內。一門才藝的學習,需要不間斷的訓練,在有限的課時內能夠學到的只是那些最基本的理論和技巧,只有在課外進行大量的實踐,才能避免“學得快、忘得快”情況的發生。在課程設置上,我們必須考慮到才藝課自身的特點,有意識地拉大教學間距,遵循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藝課與其他課程相結合、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的原則,合理安排課時和師資,保證課程格局的科學性和實效性。在考核方式上,要杜絕簡單隨意、上交一份作業即可過關的傳統方式,采取“平時作業+‘滯后’考核”的新模式,以達到提高教學效果、延長學生自主學習時間、鍛煉學生實踐能力的目的。才藝課程的作業或作品是學生平時學習成果的反饋,有了這些反饋,一門才藝學習結束之后就沒有必要馬上進行考試,而是應給予學生更多練習和實踐的時間,到中華才藝課程全部結束后,再依開課順序集中考查以前掌握的才藝,這樣才能確保課程的連續性,有效督促學生常學常練。在實踐模式上,要充分發掘校內的實踐機會,同時努力搭建面向社會的實踐平臺。例如發揮學生社團組織的作用,成立才藝興趣小組,老生帶新生,專業帶業余,提高學生的興趣和水平;鼓勵學生開展才藝展示活動,將活動的策劃與實施納入該項課程的考核之中;利用留學生教育資源,積極為中外學生搭建互學互助橋梁;建立中國文化體驗室,為中華才藝類課程提供專門的場地,等等。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扎扎實實掌握幾項基本的文化技能,為將來從事漢語教學、進行文化交流與傳播奠定牢固基礎。

三、文化素養的提升

文化素養不同于文化知識,它是體現在個體身上的氣質和精神。文化素養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自我學習、自我陶冶、自我領悟的過程,是以文化知識的積累為基礎,經過吸收、內化和融通,最后轉化形成的個人素質和修養。文化素養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長期的濡染和熏陶。

培養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生的文化素養,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探索。首先,鼓勵學生發現中華文化之美,激發他們對中華文化的由衷熱愛。在專業課的學習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發現其中蘊含的文化因素,體會漢語的音韻之美、文字之美、篇章之美。只有讓學生成為中國文化的愛好者和研究者,讓他們熱愛、熟悉中國文化,系統地掌握中國文化的發展歷程, 他們才能在今后的漢語國際推廣過程中自覺地傳播中國文化。一位國際漢語教師,對漢語豐富的文化內涵充滿摯愛,介紹起來如數家珍,這首先就會贏得外國學生的尊重和敬意。同時,教師還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文化價值取向,增強文化判斷力,積極應對不同文化的碰撞,成為中華優秀文化的堅定傳播者。

其次,以文學為突破口,通過經典閱讀,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加深其對社會的認知和理解。文學是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是具有文化深度和國別特色的藝術手段,也是一種寓教于樂的教育方式。文學作品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社會、歷史、政治、經濟等信息的載體,文學教學具有強大的社會認知功能。針對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專業的文學教育目的有:1.激發學生的文化興趣,啟迪審美感悟,提高文化品位;2.幫助學生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中國社會。文學課程的主要教學內容包括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外國文學,其中以中國文學為主,以外國文學為參照。中國從古至今優秀的文學作品浩如煙海,即使只取一瓢飲,也要付出很大的時間和精力。這就需要教師首先對中國文學發展歷史做一個概括性梳理,讓學生有整體的把握,然后再根據學生興趣和教學需要對某些文學作品進行賞析。必修課課時有限,可以考慮增設選修課,如“文學名篇選講”“中國典籍選講”等,以鑒賞為主,課上多討論,鼓勵學生發表不同文化觀點,同時加強課外輔導,為有興趣的學生進行專項研究提供指導。南京大學海外教育學院開設了“文化的差異――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的跨文化解讀”課程,通過對文學作品的跨文化解讀,培養學生的跨文化傳播能力,也不失為一個很好的嘗試。

第三,積極拓展課內外文化體驗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走進文化,感悟文化,提升素養。文化知識的學習以記憶為主,文化素養的提升以體驗為主,經典閱讀讓學生感受到了文學之美,然而跳出書本則需要學生在廣闊的現實世界中獲得切實的文化體驗。無論在課內還是在課外,我們都要努力為學生提供多種途徑和多種方式的文化體驗活動,使他們在耳濡目染、身體力行中不斷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經過精心設計和組織,課堂也能變成身邊的文化展示和體驗基地。例如定期組織文化講座,把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請過來,與同學們進行精神層面的交流;根據學生不同的鄉土文化背景,讓學生準備小型的文化講座,介紹自己家鄉的民俗文化;布置文化選題,讓學生分組進行調查、分析和研究,最后在課上將研究成果展示給大家,等等。文化體驗還要走出課堂,結合各培養單位所在地的情況,充分利用當地文化資源,進行多元化的探索。地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具有中國文化的普遍特點,也具有獨特的個性。地域文化是進行中華文化傳播的切入點,在漢語國際推廣的新形勢下,它越來越受到世界的關注。地域文化在漢語國際教育中起著重要的文化浸潤作用,以往我們更多地著眼于大中華文化的教學,對地方文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重視不足。文化考察不一定局限于名山大川,文化體驗也不一定只是參觀名勝古跡,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質,有代表性的工廠和企業,有自己的博物館、紀念館、老街區,帶領學生去這些地方參觀考察、學習體驗,了解當地人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形成的獨特的飲食、民居、服飾、民間藝術、生活習慣等,使學生在體驗性文化學習的過程中,獲得文化信息,形成文化理解,進行文化思考,最終轉化為個人的文化素養。

四、傳播能力的構建

這里所說的“傳播能力”涵蓋了跨文化交際和傳播兩方面的能力。“傳播”和“交際”來源于同一個英語單詞“communication”,二者含義大致相同,但在使用時各有側重。“傳播”是信息的傳遞,是人們通過符號和媒介進行信息交流的一種活動,社會傳播主要包括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和大眾傳播三種類型。“交際”是人與人之間通過語言、行為等表達方式進行意見、情感、信息交流的過程,它與“人際傳播”的含義比較接近,因而,人們往往傾向于用“交際”指人際傳播,用“傳播”指面向群體的組織傳播和大眾傳播。國際漢語教師在海外傳播漢語及中國文化,不僅要實現有效的人際傳播,還要借鑒組織傳播及大眾傳播的模式和方法,積極開拓多種傳播渠道,實現傳播效果的最大化。

在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專業的課程設置中,“文化傳播與交際”是一門十分重要的專業必修課。但是,傳播能力的培養僅僅依靠一兩門課程的學習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整合各類課程的中外文化要素,發揮課內課外的共同作用,才能讓學生在具體的跨文化交際與傳播的情境中獲得相應能力。傳播能力的構建首先要解決觀念問題,要培養學生跨文化傳播的自覺意識。“跨文化意識”是西方學者提出的理論,簡單地說,就是理解、接受和處理文化差異的能力。跨文化意識要求人們不僅要認識到自己具有的文化屬性,也要認識到他人的文化屬性,并去認真探究彼此之間的文化差異,只有這樣,才能在跨文化交際中有效地理解交際對象的行為。培養跨文化意識,重點在態度和情感層面,必須提高個人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這種敏感性除了熟知跨文化交際與傳播理論之外,更多地來自跨文化交際活動中的體驗和感悟。

第二,要加強理論學習,掌握跨文化交際與傳播的相關理論知識。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不同于新聞傳播專業,學生不可能全面系統地學習傳播學原理,但是有關交際與傳播的基本知識和具體策略必須掌握。要引導學生意識到作為國際漢語教師,自己即是傳播主體,應該根據當地的環境和受眾心理與需求,選擇適宜的傳播媒介,尊重傳播規律,排除“噪音”干擾,提高傳播效果。只有傳播主體素質高、能力強,傳播媒介使用恰當,受眾才能全面了解傳播信息,獲得良好的傳播效果。這部分內容具有跨學科的性質,對大多數學生來說比較陌生,需要專業教師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

第三,借助案例分析法,幫助學生實現理論與實際的對接。案例分析可以使抽象的理論形象化、具體化,促使學生學以致用。教師依據教學目的和要求,以真實案例為素材,將學生引入特定的情境中,通過師生、生生之間雙向和多向的互動,提高文化差異敏感性和對待異文化的調適能力,從而達到培養跨文化交際與傳播能力的目的。案例分析不能淺嘗輒止,應該有量的積累和質的保障。教師通過認真篩選,不僅要選出適合學生水平、與所涉及理論相關的典型案例,還要與時俱進,時刻關注社會熱點,不失時機地將發生在身邊的真實事例經過整理引用到課堂中。案例分析法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跨文化交際沖突發生的原因,獲得文化傳播的寶貴經驗;案例分析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批判反思意識和團隊合作精神。

第四,創造實習實訓機會,增加學生跨文化傳播的實戰經驗。學生在了解既有交際規約和掌握一定傳播策略后,還需要親歷跨文化情境,才能對文化現象做出自己的解釋和判斷,建構自己的跨文化交際與傳播能力。一般來說,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本科實習單位的確定有兩個途徑,一是學校統一安排,二是學生自主解決。各教學單位要積極開發多種實習形式,如建立與國外高校聯合辦學模式或與其他高校國際交流學院、海外教育學院合作協議,與對外漢語教學培訓機構或與外資企業建立合作伙伴關系等,盡量讓學生走出去,接觸異文化,并適時給予實習指導,完善實習評價體系,避免實習流于形式。由學生自主解決的話,應注意實習內容與所學專業是否對口的問題。另外,文化傳播項目的策劃與實施也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實戰訓練。作為一名國際漢語教師,參與或負責策劃多種文化傳播活動,是日常工作的重要內容。我們要引導學生根據不同國別、不同教學對象設計相應的語言文化傳播方案,注重傳播的個性化、針對性和實效性,積極探索面向不同文化背景的教學對象的傳播模式及策略。

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本科學生只有具備了扎實的文化知識、過硬的文化技能、深厚的文化素養,自覺的文化傳播意識和出色的文化傳播能力,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國際漢語教師,為中華文化傳播和漢語國際推廣做出應有的貢獻。

(本文為遼寧省教育廳創新團隊項目“東北亞地區比較文化創新團隊”[批準號:WT2013009]、大連外國語大學2014年度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項目“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專業人才文化交流與傳播能力培養模式構建”[項目編號:2014-RCY-1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亓華.漢語國際推廣與文化觀念的轉型[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4).

[2]李凌艷.漢語國際推廣背景下海外漢語教學師資問題的分析與思考[J].語言文字應用,2006,(6).

[3]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國際漢語教師標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

[4]丁芳芳.文化差異的解讀――國際漢語教師跨文化傳播能力培養的案例分析[A].第十一屆國際漢語教學研討會論文選[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5]畢繼萬.跨文化交際與第二語言教學[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9.

篇(7)

一、研究背景

方法的文化締造了人類思維范式,教育領域中正在發生一場由復雜系統科學帶來的教育方法論革命。而今,實證研究是國際教育研究的主流話語和主要方法。但是,我國的教育實證研究明顯落后,教育學術期刊發表的實證性研究論文,還不到論文總數的十分之一。為此,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主任袁振國表示,加強和改進教育實證研究,是中國教育研究的當務之急。研究發現,中國教育研究者在SSCI上發文量偏低,實際上與研究方法有很大的關系。熊建輝博士在新近成果《高師院校教育研究國際化進展、學術影響力和趨勢――基于WOS數據庫2013―2016年的文獻計量學研究》發現,我國基礎教育國際化研究有著很大的提升空間。為進一步了解高等師范院校學者的學術成長之路,為我國基礎教育研究國際化提供經驗,特對部分學者進行了系統的訪談,撰寫此文。此次訪談的學者包括首都師范大學王晶瑩、華東師范大學吳忭、華南師范大學周少娜、華中師范大學龔欣、陜西師范大學楊陽。這些學者在我國高師院校教育研究領域有一定的W術影響力,如熊建輝博士在研究報告中提及的王晶瑩博士排名第一,吳忭博士排名第二,周少娜博士排名第五,龔欣博士排名第六,楊陽博士排名第七。他們大多采用的是實證研究的方法,以客觀存在的事實作為研究的基礎,展開調查,收集和整理數據,準確把握事物的特征和發展方向,為后續研究者做進一步檢驗提供了依據。

目前我國的教育研究方法主要可分為四大類:思辨研究、量化研究、質性研究和混合研究,每一類大的研究方法中又包含更具體的、可操作的研究方法。思辨研究,指的是研究者主要運用辯證法等哲學方法,通過對事物或現象進行邏輯分析,闡述自己的思想或理論,主要包括理論思辨、歷史研究、文獻研究、經驗總結等具體方法;量化研究,指的是研究者依靠對事物可以量化的部分機器相關關系進行測量、計算和分析,以達到對事物本質的把握,包括統計調查、實驗法、二次分析、內容分析等方法;質性研究,指研究者通過和被研究者之間的互動對事物進行深入、細致、長期的體驗,然后對事物的質得到一個比較全面的解釋性理解,包括敘事研究、案例研究、田野調查等方法;而混合研究則指的是研究者基于實用主義的主張,在研究過程中同時選擇量化和質性兩種方法。通過對我國教育研究方法的統計與分析發現,我國的教育研究者主要趨向于從事思辨研究,而量化研究、質性研究及混合研究在我國的教育研究領域中涉及較少,仍處于起步階段。

二、混合研究法:王晶瑩的學習環境研究

王晶瑩博士主要從事科學教育研究,近年來較關注學習環境的測評,并致力于實證方法開展科技教育政策的國際比較研究。受其專業背景和學術成長經歷的影響,王老師在運用混合研究方法從事課程與教學論的微觀和中觀研究方面取得了頗豐的研究成果。鑒于她在比較教育學博士期間的積淀,她的國內外研究成果在關注本土問題的同時具有國際視野。起初,王老師的研究重點在微觀的課堂教學分析,近年來她轉向中觀層面,利用大數據(如PISA數據)分析學習環境、學生的科學素養等。她發表了多篇高水平的SSCI論文,得到國際同行的高度認可。

在她近期的研究成果A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model-based inquiry pedagogy on students’inquiry skills in a virtual physics lab中就采用了混合研究法進行相關的研究。本研究將仿真物理實驗運用于高中模型探究教學中,設計了主題引入、真實實驗、仿真實驗、小組協作、實際應用和模型調整六大學習模塊,成功地開發了高中生探究技能的測評工具。與傳統物理教學相比,在學生探究技能的培養方面具有較大作用,突出表現在過程性技能、綜合性技能、學習態度、交流技能和反思技能方面。該研究成果對于高中生的物理建模能力和探究技能的培養及其測評具有重要的實踐應用價值。該研究采用了三角互證研究策略,基于理論建模、研究工具開發和仿真實驗平臺制作,開展了三個對等組的準實驗研究。在研究設計和數據分析部分,均使用了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混合研究法。

三、質性研究法:吳忭的問題解決研究

吳忭博士涉及的研究領域包括教學設計與學習科學、在線學習系統設計與評估、教育應用軟件設計、計算機可視化學習、基于問題的學習、信息化教師教育、信息化醫學教育與醫學認知及基于設計的研究和信息系統設計。他圍繞學習科學中的問題解決這一主題,研究如何設計在線學習環境用于采集學生學習行為數據,利用學習分析技術分析評價學生的問題解決相關的能力表現。基于吳老師有香港大學的求學經歷,受過國際教育研究方法的良好熏陶,并受其交叉學科學術背景的影響,他在運用工程設計的思維方法和軟件設計開發技術手段從事教育教學理論研究方面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

在《圖示化學習工具促進知能發展的學習行為模式分析》一文中,吳老師利用質性研究的方法對圖示化學習過程數據進行分析,探究能夠促進知能發展的圖示化學習行為模式。在這篇文章中,他以醫學教育中的臨床診斷知識技能培訓為例,介紹一種用于問題導向學習(PBL)的在線圖示化學習工具,并通過分析學生的圖示化學習過程數據,比較學習表現較好和較差的學生在圖示化學習行為模式上的差異。在研究結果中,他闡明了學習表現較好的學生具有“概念建構―假設提出―推理論證”三循環的學習行為模式,反映其較強的知識抽象概括能力和面向問題解決過程的、有目的的知識建構能力。并通過對研究結果的分析得出了該圖示化學習行為模式具有促進專業知能發展的作用。

四、量化研究法:周少娜的科學推理研究

周少娜博士主要從事學生科學推理能力的研究、職前教師的培養和教育技術研究。近年來關注學生科學推理能力的培養,一方面是為了從不同的維度持續博士階段未完成的研究,另一方面將從小的問題切入用實證研究的方法開展科學推理能力的研究。同時,關注職前教師預估能力,包括對學生學習能力的預估、教學方法效果的預估、學習難度的預估等,利用師范生學習平臺,運用實證方法開展職前教師培養的研究。另外,將致力于用實驗的方法研究互聯網+教學平臺。周老師從微觀的層面出發,使用實證研究的方法對自己熟悉的領域進行了深入的探索。

周老師在文章Assessment of scientific reasoning:The effects of task context,data,and design on student reasoning in control of variables中,利用了實驗研究法對科學推理能力中的控制變量維度進行研究。首先提出了“實驗設計中如果出現實驗結果是否會對學生用控制變量策略來分析整個實驗產生影響”這個研究問題,然后開發了兩套知識題,一套只包括實驗設計,另一套既包括實驗測試又包括實驗結果。隨后,分別對中國和美國學生進行測試。發現中美兩國學生在結果上具有相同的傾向,沒有實驗結果影響的學生用控制變量策略來分析實驗設計能力明顯高于有實驗結果影響的學生。研究還發現,學生在物理環境中表現比在現實生活更好。另外,文章提出了評價學生控制變量發展的不同水平,可用于評價學生控制變量的能力及指導控制變量的教學。

五、量化研究為主,質性研究為輔:龔欣的農村教育研究

龔欣博士主要從事教育經濟學和教育財政方向的研究,研究的主要領域為基礎教育的經濟學和政策分析。近年來較關注基礎教育領域的公平問題,并用實證研究的方法開展城鄉教育均衡問題研究,包括農村教師發展、兒童非認知能力發展和社會干預項目評估。受其專業背景和學術訓練過程的影響,龔老師在運用實證研究方法從事農村教育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研究發現。鑒于她在博士期間有國外學習經歷,她的國內外研究成果在關注本土研究問題的同時兼顧了國外的研究范式。

龔老師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 Development雜志發表的Gender differences of academic performance in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rural Southwestern China一文,是她利用實證研究方法最好體現。她通過收集英國和中國在西南地區學生學業成績的數據,探討分析貧困農村地區男女學生之間成績的差異,驗證“西南貧困地區學生的成績與普通城市地方的小學和初中學生的成績有很大差異”的研究假設。研究結果表明,兩者之前確實是存在差異:基于城市地區的數據研究發現男女生的數學成績沒有太大的差別,而基于農村偏遠地區的數據研究則發現初中和小學階段的女生仍然在數學成績上明顯落后于男生。這恰好為國家東中西以及各省之間教育經費投入不均問題亮起了紅燈。

六、質性研究為主,量化研究為輔:楊陽的音樂教育研究

楊陽博士主要從事音樂表演、歌唱教學、教育技術、歌唱嗓音科學、知識轉移方面的研究。受其音樂教育學科背景的影響,今后將側重于用實證研究的方法進行有效學習與知識轉移、歌唱心理聲學方向的研究。楊老師用混合研究方法細致考量認識論和方法論,通過縝密的建構研究理論框架,審慎的設計與執行研究方法,在音樂教育教學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由于他有在英國倫敦大學教育研究院的博士學習經歷,使他的研究成果既平衡了本土與國際主流研究的差異,又體現了國際研究的學術規范。

在楊老師2015年發表的《高校通識音樂課程采用MOOC模式的利與弊――以陜西師范大學網絡音樂通識課程為例》一文中,首先闡釋了MOOC模式的現狀及發展趨勢,然后針對陜西師范大學教師教育課程平臺音樂通識課的教學情況,敘述了MOOC模式的優勢與問題。通過研究發現決定教學成效的關鍵不僅在于教育資源的質量,還涉及教學組織、評估方式、 W習者文化屬性三者的適應與匹配。總結了現有 MOOC 類課程存在的問題,即內容設計對象與當前國內學習者間巨大學習特征、文化屬性差異導致的學習效果低下。為此還提出了幾點建議:第一,建立以“文化”為切入點的 MOOC 資源自主開發理念;第二,借鑒北美高校在線學位課程的在線交互平臺管理模式,在拓展受教育對象群體的同時,促進對學生學習成效的有效評估;第三,創新設計在線視聽課程模塊、豐富在線學習活動類型等。

七、對基礎教育研究國際化的政策建議

基礎教育作為造就人才和提高國民素質的奠基工程,改善基礎教育教師的整體水平是加快基礎教育研究國際化進程,提升本土研究水平的首要任務。這除了需要教師自身的努力之外,還需要做出以下幾個方面的訓練。

首先,開闊教師的國際研究視野,了解國外的研究方法。縱觀我國目前的研究方法,發現我國主要以思辨研究為主,實證研究在我國教育界中十分匱乏,然而思辨研究的成果是很難在國外期刊發表文章的。因此,想要基礎教育研究國際化必須要跟上當今國際教育研究的潮流,學習國際教育研究的主流話語和主要方法。

其次,處理好國際化與本土化的關系,將國際研究與本土研究融合。在教育國際化進程中,保持本土研究和國際教育的一致性對于我國教育研究的發展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在保持本土研究精髓的同時融入國際研究的方法呢?一方面,在充分理解本土研究優勢與不足的基礎上,掌握國際研究的理論和方法,減少文化的沖突;另一方面,要帶著比較的眼光審視思辨研究和實證研究的差異,增強開展實證研究的意識。

第三,重視國際語言的學習,增強英文寫作能力。英文文獻的閱讀和積累是撰寫國際期刊論文的關鍵。中青年教師作為國際研究的中堅力量,應該主動擔起研究的重任,發揮青年學者有擔當的研究精神。因此,除了需要在研究方法上有突破外,還需要訓練有素的語言觀作為研究的支撐,催化基礎教育國際化的發展。

第四,保持學術研究的興趣,用積極的態度應對學術研究。人的學術研究能力是可以激發和培養的,學術研究的潛力也是無限的,在經過特定時間的高強度訓練之后是可以被挖掘的。興趣作為最好的老師,在興趣的驅使下開展學術研究,下定決心開展學術研究,積極應對其帶來的挑戰,相信自己可以在學術研究之路越走越遠。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水蜜桃| 少妇粉嫩小泬喷水视频|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色| 麻豆md0077饥渴少妇|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 亚洲久热无码av中文字幕|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中文野结衣| 伊人精品成人久久综合97| 麻豆人妻少妇精品无码专区| 亚洲av无码无线在线观看|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色综合久| 久久自己只精产国品| 国产喷水1区2区3区咪咪爱av| 欧美老妇交乱视频在线观看| 日本韩国男男作爱gaywww| 好日子在线观看视频大全免费动漫 | 天堂中文最新版在线中文 | 欧美三级午夜理伦三级| 欧美高清熟妇啪啪内射不卡自拍 | 亚洲av永久精品爱情岛论坛| 无码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日本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末发育娇小性色xxxxx视频| 麻麻张开腿让我爽了一夜| 亚洲色图片区| 久久久久亚洲av综合波多野结衣| 波多野结衣绝顶大高潮| 免费人成视频x8x8入口app| 出租屋勾搭老熟妇啪啪| 日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 69精品人人人人| 欧美精品黑人粗大视频| 小荡货奶真大水真多紧视频|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网站| 豆国产96在线 | 亚洲| 午夜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 欧美男男作爱videos可播放| 国产六月婷婷爱在线观看| 欧美v国产v亚洲v日韩九九| 狠狠亚洲婷婷综合色香五月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