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15 03:39:4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職業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要】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職業技術教育擔負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實用人才的重大任務。因此,各類職業技術學校應深化教育教學改革,轉變思想觀念,樹立服務意識;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師德和業務水平;加強教學管理,積極推進課程教學和教材改革,提高教學質量。
黨的“十六大”報告明確提出:“我們要在本世紀頭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更加殷實。”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需要強有力的人才和知識支撐。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和受教育水平,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實用人才,既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實現的重要目標,又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基礎和客觀要求。因此,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培養社會急需的高素質人才,是各類職業技術學校貫徹“十六大”精神,自覺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具體體現,是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大任務,也是當前經濟發展和現代化建設新階段對職業技術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下面,結合工作實際,談談職業技術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的思考。
一、各類職業技術教育應轉變思想觀念,樹立服務意識
黨的“十六大”對全國各類教育提出的總要求和根本指導思想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職業技術教育是與經濟、社會發展聯系最為緊密的一類教育形式,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既是我國職業技術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出發點,又是我國職業技術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歸宿。因此,各類職業技術教育要進一步端正辦學指導思想,樹立服務意識,為廣大青年成才服務,為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學校要在專業設置上,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把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要作為職業技術學校進行專業設置與調整的客觀依據。要有強烈的市場意識,要考察市場、分析市場、研究市場;要建立人才需求預測機制,及時了解和掌握經濟結構調整、生產技術進步和產品更新換代對勞動者素質的需求變化,使職業技術教育的人才培養層次、專業結構、培養模式與社會對人才需求結構變化相適應,克服以前部分學校在專業建設上存在的滯論文格式后性和盲目性:一種情況是默守陳規,多年一貫制在“傳統專業”名義之下招生培養,結果是培養出來的學生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另一種情況則是部分職業學校在專業設置上盲目跟風,趕時髦,不進行可行性調查研究,頭腦一熱就開辦一個新專業。同時,各類職業技術學校要根據勞務市場走向,不斷調整對原有專業的改造、調整供過于求的專業,增加供不應求的專業,自覺主動地接受市場調節,將過去“我培養什么你接受什么”變化為“你需要什么我培養什么”,真正做到培養的人才適銷對路,突出各自的辦學特色,增強職業技術教育的服務功能,提高服務水平。
二、各類職業技術教育要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師德和業務水平
黨的“十六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師德和業務水平。”辦學之要,教師為本。教師作為教育工作的具體實施者,不僅要有良好的職業道德、政治素質、身心素質和創新意識,還必須要有先進的教育理念和豐厚的文化素養。因此,各類職業技術教育要把教師綜合素質的提高作為一項基礎性工作來抓。把教師的政治素質始終放在首位,對教師加強師德教育和敬業精神教育,從嚴管理,嚴格考核;積極鼓勵和支持教師通過各種形式參加理論學習,不斷提高學歷、學位層次;基于職業技術教育的特殊性,對教師要特別加強專業實踐鍛煉,注重培養和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鼓勵廣大教師圍繞教學工作積極開展科研活動,不斷提高教研學術水平。建立一支相對穩定,結構合理,具有良好的政治、業務素質,既懂理論,又有實踐,既是教授、講師,又是技師、工程師、經濟師或會計師,適應職業技術教育教學需要的“雙師型”師資隊伍,是我國當前發展職業技術教育事業,搞好教學工作的根本保證和長期任務。
三、各類職業技術教育要加強教學管理,提高教學質量
黨的“十六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合理配置教育資源,提高教育質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教學質量是學校的生命線,是學校永恒的管理主題。以質量求生存,以改革謀發展,已成為眾多職業技術學校的共識。為此,各類職業技術教育要認真學習貫徹“十六大”精神,堅持把教學工作作為學校的中心工作,加強領導,切實把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放在突出位置。各類職業技術學校要注重教學管理制度與體系建設,在加強日常教學管理,加大教育資源投入,分配制度向教學一線傾斜的同時,還必須在課堂教學質量、學生學習成績考核、實踐性教學、專業技能培養、學校專業建設、外聘教師管理等各環節制定規章制度和教學質量評估體系,并嚴格執行,使教學管理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對教學加強領導與管理,是穩定教學秩序,提高教學質量和水平的有效途徑;是培養高質量、有特色的面向生產服務的應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保證。
四、各類職業技術教育要與時俱進,積極推進教學課程和教法改革
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要堅持教育創新,深化教育改革,優化教育結構,”職業技術教育必須體現這一與時俱進的思想,要加大教學內容改革力度,要開發和編寫反映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并具有職業技術教育特色的課程和教材,對部分課程不能過分強調學科體系,建立教學內容更新機制,刪除那些脫離時代及學生實際的過時的內容,增加更多體現社會進步與發展的新興內容,使學生真正掌握本學科最新的知識和技能。要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在教學過程中廣泛采用啟發式、參與式、案例分析等教學方法,努力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采用先進的教學手段,開展電教化教學和計算機輔助教學,增大教學的信息量。職業技術教育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體現職業技術教育的特點。要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加強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建設,注重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讓學生走出教室在實踐中增長智慧,增長才干。通過實踐來強化學生的群眾意識和責任意識,培養學生吃苦耐勞、勇于奉獻的精神,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和動手能力。
畢業設計(論文)的選題
畢業設計(論文)選題的原則與來源如圖l所示。
畢業設計(論文)的實施
現階段學校畢業設計(論文)存在的問題有:與頂崗實習時間沖突、過程控制把關不嚴、學生認識不到位、教師指導不到位等。針對這些問題,我們采取了校企合作雙導師、頂崗實習與畢業設計雙結合、指導教師一肩挑等措施,保證了畢業設計(論文)教學質量。
畢業設計(論文)案例
(一)動畫短片《APPLE》
1.設計題目:“動畫學院獎”動畫短片創作《APPLE》。
2.課題來源:本次畢業設計課題是為準備參加2011年10月北京電影學院動畫學院獎而設定的選題。
3.學生信息:劉芳哲,2008級電腦藝術設計(1)班。
4.指導教師信息:陳淑姣,藝術設計學院傳媒系副教授。
5.創新特點:要求學生有對劇本編著的認知、導演藝術的把握、鏡頭語言的運用、角色和分鏡頭設定、原畫和動畫的設定制作、電腦動畫及后期合成等多方面的技能。
(二)《素·媚》成衣設計
1.畢設題目:《素·媚》。
2.課題來源:朗姿服裝品牌2012年~2013年高級成衣設計與研發。
3.學生信息:康萌萌,2009級服裝服飾(3)班。
4.指導教師信息:吳效瑜,藝術設計學院服裝藝術設計系講師。
5.指導過程:對朗姿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面料特性、特征進行充分把握,依據前期工作獲得的信息,整理歸納,結合面料,進行正稿設計,制出手繪效果圖、電腦效果圖、1:5結構設計圖、1:1工業樣板,進行工藝縫制。
6,創新特點:根據企業服裝設計的典型工作任務,指導學生完成設計調研、設計構思、設計主題、設計效果圖、設計選料、設計制作、設計手冊匯報等完整的工作。課題通過東西方元素在現代高級成衣設計中相互融合、碰撞,闡釋了品牌成衣的內涵。
(三)計算機游戲軟件
1.畢設題目:基于J2ME平臺的手機游戲開發。
2.課題來源:此課題來源于學生本人參加201 1年北京市計算機應用大賽的獲獎作品。
3.學生信息:楊蕾,2009級手機應用(2)班。
4.指導教師信息:作品指導教師:李云瑋,計算機應用(手機游戲設計)教研室;
畢設指導教師:司建敏,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計算機應用博士。
5.指導過程:指導教師首先下發策劃目錄,學生按照策劃目錄獨立完成游戲策劃案的撰寫,然后設計游戲的流程圖和類結構圖,分析了游戲的具體功能模塊:界面設計、菜單設計、地圖設計、角色設計、戰斗系統設計、對話設計、音效設計、場景切換,最后編程實現每個功能模塊。
6.創新特點:在游戲戰斗的界面中加入了npc的行為判定,主動攻擊型,玩家進入任務場景時敵人進行追擊和攻擊。玩家需要和各種npc對話找到任務的相關線索,通過得到的線索完成任務。
(四)半自動火焰切管機
1.畢設題目:半自動火焰切管機的設計與制作。
2.課題來源:來源于實習,改善實訓條件,增加實訓設備。
3.學生信息:朱繼業,2009級焊接技術班、姚衛杰,2009級焊接技術班。
4.指導教師信息:張磊,助理講師、焊接技術專業教師。
5.指導過程:在研制改造半自動火焰切管機的過程中,首要問題就是解決切割30度的坡口管時的準確性。教師帶領學生分析分度頭的工作原理和特點,利用分度頭可以根據工件在水平、傾斜或垂直的位置上進行裝夾分度的優點,再加上一個可調節固定的切割槍,經過后期的下料、裝配、焊接、測試,最終研制出既可以提高切割管的穩定性,又可以提高切管效率的半自動火焰切管機。
6.創新特點:通過研制改造半自動火焰切管機,大大提高了在切割30度的坡口管的成功率和穩定性,同時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手動火焰切管中對人力和材料的浪費,為學院節約了經費。
以上作品反映了學校校企合作進行畢業設計(論文)的工作成果,雖然有些作品還顯得幼稚和不成熟,但畢竟是來自社會實踐,具有實際意義,重要的是訓練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將想法變為現實的能力,為學生成為社會需要的高端技能人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我國加入WTO后,隨著各類進出口企業的迅速增長,社會對報關與國際貨運人才的需求量急劇增長。因此緊緊圍繞培養目標的職業技術和崗位資格標準,全面推行畢業證書和資格證書的“雙證書制”,方能體現高等職業教育的職業性和崗位針對性。
關鍵詞:報關;國際貨運;人才培訓
重視報關人才培養,在教學中應注重學生個性的發展特別是非常重視專業技能單設實訓即畢業綜合實踐環節,把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作為核心內容。通過一般知識和專業知識的學習與訓練,使學生具備相應的通用技能包括計算機應用能力,英語應用能力等。
一、職業專業技能培訓
1、專業技能課程訓練
對一些實務性強的課程實行課程的課內實訓,即要求課程的教學要求理論教學與實訓教學相配套。目前大多數的職業基礎課和職業技術課,如:報關實務、單證實務、國際貨物運輸與保險、國際貿易實務、國際金融等都設置了相應的課內實訓。另外還有一些課程即將完成實訓的配套建設如:集裝箱運輸實務、國際多式聯運、國際貨運專業英語等。
2、專業技能單設實訓
應該對學生掌握的知識進行強化訓練,來提高學生的操作熟練程度,讓學生了解報關和貨運企業運營的各個關鍵環節,工作流程,使其在畢業后能夠很快適應工作。目前開出的專業技能單設實訓項目有:貨運操作實訓、報關實訓、報檢實訓、進出口模擬實訓。
二.加強社會實踐能力
1、假期社會實踐
學生們利用寒暑假的時間,通過一些有意義的社會實踐,使學生們的了解了社會、鞏固了所學的知識、提高了思想覺悟。
2、畢業實習實踐
畢業實習的大部分時間是學生在企業里進行的。學生們運用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結合實際工作情況進行實習。為將來真正參加工作打下良好基礎。
3、獨自完成畢業論文
在收集資料和實踐的基礎上寫出畢業論文或總結并進行答辯。目的在于使學生鞏固、加深所學知識,并能綜合起來實際應用,重點在于培養學生獨立進行本專業工作的能力。
三、專業建設與教學改革成效
為適應報關與國際貨運課程教學的特點,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我們重視采用先進的教學工具,如多媒體教學及專業教學軟件。至今為止,絕大部分的專業課程使用了多媒體教學,并要求老師們在教學方法、考試方法方面改革傳統的手段,進行探索與革新。
1、教學模式、課程體系改革,加強實踐教學比例
實踐教學體系劃分為四大部分,通用技能、專業技能實訓、第二課堂、社會實踐。其中課內實踐課主要是專業技能實訓。專業技能實訓又分為專業技能課程訓練和專業技能單設實訓。
2、以應用為目的,對基礎理論進行了處理。
高職教育中的理論基礎以夠用為度,所以人才培養方案在原有基礎上對部分理論課程進行了調整。如:把<<會計學原理>><<經濟應用數學>>由職業基礎課改為限定選修課。并對<<西方經濟學>>的課程的上課方式和授課內容進行了改革,使之更適合高職學生。
3、加強實踐教學
對一些實務性強的課程實行課程的課內實訓,即要求課程的教學要求理論教學與實訓教學相配套。目前大多數的職業基礎課和職業技術課,都設置了相應的課內實訓。另外還有一些課程即將完成實訓的配套建設。
4、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改革
教學方法的改革體現思想是以學生為中心和主體,以技術應用能力為主線,以能力培養為目的。要求教師在在傳遞教學內容的過程中,注重教學方法的改革。
四、現代教學手段改革概況
在教學中,為了讓教學內容生動、活潑、信息量大,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效果,報關與國際貨運專業積極進行現代教學手段改革,采用了投影、錄像、計算機輔助教學等多種體現代教學手段。
為了激勵學生勤奮學習,端正學生學風,學校制訂了學生獎勵條件、獎學金評定辦法等,利用多種途徑激勵學生學習,建立優良的學風。
1、完善的學生激勵政策
每個學期開學時候,對上學期德、智、體全面發展的、表現突出同學進行表彰,并且按時以獎學金的形式放發。在物質和精神方面給予獎勵,以激勵全校學生努力學習,爭創先進。
為了激勵學生學習積極性,本專業用學分制的績點和平均學分績點來綜合評價學生的學習質量。
2、學風建設卓有成效
為進一步加強學風建設,報關與國際貨運專業進行全體動員,在各班級落實。通過不斷努力,學生精神風貌良好,學習態度端正,學習目標明確,學習氛圍較為濃厚。
1、健全的學生管理制度
為了提高學風建設,學院隨著辦學規模的不斷擴大,及時建立、健全學生管理制度,為學風建設提供了良好的保證。學院相繼修改了《學生手冊》、《學生學籍管理制度》等。
2、發揮班主任、學生干部重要作用
強調班主任在學風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充分發揮班主任在學生教育管理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班級學風建設與班主任工作考核掛鉤,為學風建設打下良好基礎。同時,努力提高學生干部的綜合素質,發揮學生干部模范帶頭作用。
3、加強學生考勤制度
通過嚴格學生上課考勤制度與強化晚自修出勤考核、管理制度,讓學生養成自覺學習的習慣。廣大同學能充分利用課余時間自覺學習,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4、加強新生學風建設引導,開展各種學風建設活動
對新進校的學生進行專業思想教育,參觀先進行業先進技術,舉行講座如現代物流知識講座,國際貨運行業知識講座,等深受學生們的歡迎,拓寬同學們的專業視野,增強同學們的專業興趣,推進學風建設。
5、組織課程知識競賽
1.重學輕術根深蒂固
在臺灣,長期以來,各級學校升學風氣相當濃厚,一方面在文化傳統上,臺灣文化傳統與大陸是一脈相承,各個家庭不論貴賤貪宮,都極盡所能供子女上學,以求得最高學問;另一方面經過半個多世紀的蓬勃發展,臺灣經濟已取得相當成效,島內民眾收入較以前也大為改觀。據統計,臺灣人均國民收入由1955年的二三百美元到1995年達12,000美元。國民收入的大幅提升,使民眾有能力追求更高的教育投資。在臺灣,國民小學6年和國民中學(初中)3年為一貫制的國民基礎教育。國民中學后高中分為普通高中和高級職業學校,而各類高級職校、專科學校的科類,專業設置彼此沒有銜接,大多為終結性的教育,學生畢業后只得就業;同時專科學校以上的技術學院,科技大學數量極少,致使職校、專科生在職教體系內升讀學院、大學的機會極低。盡管近幾年職業類高校有了大的發展,但臺灣社會重學輕術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許多父母紛紛把子女送進普通高級中學(甚至國外),但苦于普通高中學額有限,只好暫時寄身于各類職業院校備考升學,導致在讀職校及專科生為了學位文憑不得不進補校學習,準備插班升大(普教系統)考試。據統計,1994年就有15萬專科畢業生參加大學插班考試。很顯然,無論是職校生還是專科生,均無法專注于在校時職業技能的學習,而想方設法進補校補習,以備來日升學考試之需,而越來越多的職校為了生存,也只得投其所好,更多地讓學生修習一些文化及理論課程。其結果是職業院校的功能日見弱化,職教體系與普教體系一樣,陷入所謂的“惡補”困境之中。
2.職校招升困難重重
首先,進入20世紀90年代,臺灣人口出生數呈逐年減少趨勢。據統計,90年代初臺灣人口出生大約維持在32萬人,1993學年度學生數更是國民中學三年級的395,920人降至國民小學一年級僅309,106人。未來臺灣學生來源將日趨減少,各校(包括各職業院校)招生也必然更感困難;其次,近年來臺灣教育主管部門不斷出臺措施,擴充高中(職)等招生規模,以致國民中學畢業生升學機會得到進一步提升。據統計,近些年臺灣每位應屆國民中學畢業生的升學機會率高達123%。升學機會擴充使學生選擇學校就讀的意愿更有了彈性,但也造成了各類職業院校生源不足、學生素質低下,甚至中途退學等,如1994學年度,全臺灣高級職校退學人數就高達1.18萬人之多,其中多數為自愿退學;再次,普通大學的迅速擴招,形成了普通高校招生的強勢,也必然造成職業高校招生的弱勢。表(一)顯示:臺灣普通高中畢業生升讀大學及大專的機會,1992學年與1993學年分別為11O.5%和105.2%,而同期高級職校畢業生升學的機會則僅僅分別為27.9%和28.3%。顯示高級職校升學機會十分有限,就讀職校事實上就成了終結性教育,難怪職校招生困難重重。
3.師資設備仍顯不足
首先,技職教育的主要目標是培育各類技術人力,所以開展各個層次職業技能的學習與實務訓練是其中心任務。在臺灣,高級職校教師主要由師范院校培養。由于長期沒有解決好師范院校的理論學習與職業院校所需要的實際技能之間的脫節問題,使各職業院校師資雖然有一定的知識及學術水準,但其職業科類、專業實踐知識及技能往往十分有限,因此也就無法滿足從業時的需要;其次,在臺灣,盡管部分職業院校與企業之間建立了建教合作方式,但并沒有像德國那樣在全社會建立一種“雙元制”職教體制,也沒有像美國和日本那樣積極推行產學合作的職教模式,其結果是職業院校與產業界經常保持溝通的管道沒有真正建立起來。在產業及職業結構發生不斷變遷的當今臺灣,職校教師因未能及時了解業界發展的實際情況,導致其現有的知識及技能結構與現實社會的要求產生了日益嚴重的脫節現象;第三,在職教師進修意愿不強。即使進修由于所修課程大多為理論科目,實踐知識及實用技能的學習并不多,所以進修后對提升現任教師的業務水平沒有太大的幫助。第四,臺灣各專科、技術學院教師主要是由各大學研究所培養的,而一般大學研究所也比較缺乏職業教育需要的實踐教師及相關設備,所以研究所的畢業生到大專職校任教,也往往缺乏開展職業教育的實踐能力,當然所培養出來的各類職業人才,也就難以符合產業界所需的標準。
4.職校投資捉襟見肘
通過對臺灣高中(職)占各級學校的學生結構與教育經費結構的比較,即通過把教育經費結構除以學生結構,我們就可以得出單位學生分配教育經費的情況。根據表(二)不難看出,1993年臺灣普高與職高單位學生分配教育經費之比為:1.43:O.72。通常情況下,職業院校由于設施設備的大量投資等因素,與同類其他學校相比其教育成本理應更高,但在這里職高教育成本只有普高的5O%。就其生均經常支出看,根據有關統計臺灣私立職校生均經常支出,也明顯低于公立職校和公立高中。需要說明的是:在臺灣,多數職校是私立的,因此私立職校生均經常支出的低水平,說明臺灣整體職教經費的不足,其結果必然影響職校的教育質量。再來看看專科教育,臺灣專科多數為“短、平、快”的人文及商貿科類,其原因正是這些專科投資少而見效快,但也因此造成了臺灣專科教育質量日見低下的困境。
[關鍵詞]現代校長;職業能力;專業智慧
一位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一位好校長,他一定在學校的工作實踐中,潛心陶冶自己高品位的素養,努力錘煉自己高效率的能力,以形成現代校長的優良職業品質和專業智慧。
一、做好知識分子思想工作的能力
做思想工作是校長的基本職責之一。它是提高教師的思想素質,調適教師心理狀態,消除干群間、教師間隔閡誤會,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實現科學決策和有效管理的重要保證。學校是知識分子集中的地方,校長做好知識分子的思想工作,對學校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當前,有些學校校長對這一能力比較忽視,其具體表現為:要么是現任學校校長本身也是知識分子,不善于做思想工作,或者認為不存在做思想工作的必要;要么是校長專心抓教學,認為思想政治工作是書記和政工干部的事;要么是認為知識分子思想工作難做,經常回避這一工作;要么是認為做思想工作就是去教訓別人,不愿意去干這種事。辦好一所學校必須要有正確的辦學方向,有先進的教育思想。校長是一所學校的思想引領者,這要求學校校長要會做教師的思想工作。
校長怎樣才能做好知識分子的思想工作呢?
(一)要陶冶自身的人格素養
校長對學校的管理,首先是人格化的教育。校長要高舉先進思想的旗幟,適時做好教師思想工作,校長自身沒有高尚的人格素養,工作是無法開展的。校長要真正做到:嚴于律己,率先垂范,不驕不躁;寬以待人,不怒不威,不虛不偽。這樣,校長才能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親近教師、吸引教師;用自己的人格價值去感召教師、凝聚教師。
(二)要懂得教師的需要
改善教師的經濟待遇,關心教師的物質生活,這是必要的。但是,校長應該明確,教師物質上的需要,這只是一般人所共有的最低層次的需要(實際上教師的經濟待遇還不能達到較高水平),我覺得,教師有更高的需要:一是教師需要思想上的及時引導和政治上的高度信任。一般來說,作為知識分子的教師,對專業工作看得比較重,他們在政治上堅定的表現,經常是通過對教學的鉆研,對工作的努力表現出來的。但有時在思想上會出現波動,或對校長及學校工作有意見。這時是教師最需要幫助解決問題的時候,校長要及時地給予引導,幫助疏通障礙。不要等思想障礙根深蒂固而形成某種觀念、甚至出現錯誤后,再去用批評、處分來代替思想工作,這是最不可取的。二是教師需要工作上的大力支持。教師最大的期望和樂趣莫過于教學的成功和學生的成長,他們為了使自己的學生取得優異成績,會放棄許多生活上的需要而廢寢忘食地工作(教師工作其實是沒有上下班之分的)。校長應認識教師工作的這一特點。對教師工作的大力支持,必將引導教師情緒、心境等心理因素上出現積極狀態。
(三)及時發現并運用符合實際的工作方式做好思想工作
人不僅有共同的心理活動規律,而且有不同的個性特征。作為知識分子的教師更是這樣。值得注意的是,教師由于個性引起的思想波動,反應有時是不明顯的。這就要看校長能否及時發現,只有發現了這種個性的思想波動,才能“對癥下藥”,及時引導,避免用一個模式去做每一個人的工作。
二、學校發展長遠規劃的能力
人才的培養不是短期可以完成的,學校教育工作不僅周期長,而且是一個連續性極強的過程。校長如果缺乏長遠規劃的能力,他就有可能違背教育規律,難以辦好學校。校長長遠規劃能力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首先,要有預測能力。有人說,三流的學校做昨天的事情;二流的學校做今天的事情;一流的學校做明天的事情。這形象地說出了學校管理水平的差別。
鑒于學校教育工作周期長并與社會聯系緊密這一特點,校長必須具備預測能力。這是因為:其一,預測是制定長遠計劃的基礎。通過預測,領導者可以預見學校發展的前景,從而確定目標,分析問題,預測需要,使制定的規劃避免片面性和局限性。其二,預測是選擇最佳決策的根據。通過預測,制定出多種方案,從中選取最好方案,避免決策失誤。其三,預測是使學校適應社會發展的保證,通過預測,明確社會發展的需求,保持學校教育與社會的良好適應。
其次,能建立一支精良、穩定的教師隊伍。學校師資隊伍素質的優劣是學校教育質量高低的關鍵。這也是校長長遠規劃的一個重要方面。如果只顧應付眼前的教學,或者為了使自己在任期間快出成果,而不注意教師的培養和提高,這將有可能使教育的連續過程中斷,造成人才的缺乏和浪費。一個有遠見的校長,決不會忽視教師隊伍的建設。
一是能識才。要注意到有才的人往往不愿投其所好,使人看起來似乎不順眼,總愛提不同意見,校長要善于發現他們,給予重任,并不求全責備,充分發揮他們的長處。
二是能盡才。目前,校長常常報怨,拿工資的人多,上講臺的人少,這是一種浪費。但是我們還應該看到,英雄無用武之地的人多是一種更大的浪費。因此,校長要充分發揮已有教師的才干,注重任用有專長而未發揮其才干的人,做到人盡其才。
三是能育才。教師職業是超前性極強的職業。不斷學習、充實和提高自己是教師的職業需要,這是與實現長遠目標相適應的。因此校長對教師不能只顧使用,不管提高。要制定教師繼續教育規劃,采用在職學習、業余進修、短訓、自學多種形式來提高師資水平,保證師資水平適應(或高于)教學需要。同時應重視教師的新老交替的銜接工作,形成年齡結構、學科結構、性別結構合理的教師隊伍,這樣才能保證教育周期的連續性。
四是能薦才。校長不要怕教師超過自己,能培養出超過自己的教師,是校長更大的成功。學校是人才集中的地方,也是能夠出優秀人才的地方。校長應有寬廣的視野,為人才鋪就發展的道路,積極向高一級學校、向上級部門推薦人才,使他們能夠更好、更快的發展(現在有許多黨政領導都是當教師出身的)。這樣,更能體現校長品位和能力。
三、有效組織指揮教育工作的能力
校長是學校教育工作的組織指揮者,校長能否確立自身角色職能、科學管理學校,是校長能否有效組織指揮教育工作的表現。在今天的學校工作中,校長這一能力的體現有新的特點,它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的轉變。
(一)由“硬領導”向“軟領導”轉變
當今學校,那種外行領導的現象已基本消除。校長多是精通某一學科專業的教師,他們發揮了專業知識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這是“硬領導”。隨著教育的發展,專靠這種硬領導已顯示出它的不足,在今天,為了達到學校組織指揮工作的高效率,必須實現從“硬領導”向“軟領導”的轉變。為此,校長不僅要懂得某一門或幾門專業知識,還應成為政治上成熟、精通教育科學、懂得教育心理學和管理科學的“軟專家”。對校長來說,只有實現了“硬領導”向“軟領導”的轉變,才能打破某一專業的局限性,全面謀劃學校教育工作,充分發揮組織指揮的整體效應。
(二)由再造決策向創造決策轉變
決策是校長組織指揮學校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務。決策可分為再造決策和創造決策。為了省事方便,有的學校習慣于做“傳達”式的工作,上級怎樣說就怎么干,上級沒說的就不干,別的學校干什么,自己也就干什么。這屬于再造決策(這也是需要的)。這是一般校長不難做到的。作為優秀的領導者不應停留在這個水平上。在做出決策時,應該在理解上級精神的基礎上,能聯系學校實際制定出科學的更具體的方案;上級沒有布置的任務,如符合學校條件也可做出實施的決定;在學習別人經驗時能提出自己研究的新課題;敢于打破常規,進行新的教學實驗,等等。要做到這些,校長必須實現再造決策向創造決策的轉變,這樣才能組織指揮出學校工作的新風貌。
(三)由直接教學向指導教學轉變
校長大多本身就是優秀教師,以前人們一般認為,學校領導者應有優于教師的直接教學能力,才能領導教師的教學。其實,這是降低了對校長職責的要求,是一種用教師能力來衡量校長的做法。我覺得不能要求校長在教學水平上一定都得超過或等同于各學科教師中的優秀者,因為好教師不一定是一個好校長。我們不要求校長必須是一位優秀教師,但是,必須要求校長能確實知道如何才是一位優秀教師,并具有指導教師成為優秀教師的能力。我對校長提出了“三少三多”的要求,即:“少上課,多聽課;少坐自己辦公室,多進教師辦公室;少開大會,多開小會。”校長要與教師近距離、“親密”接觸,不當“裁判員”,爭當“教練員”。
四、勤儉理財的能力
學校的財務管理,校長負有主要責任。學校能否科學理財、勤儉理財、廉潔理財,是評價學校管理水平、評價校長品質和管理能力高低的重要內容。校長理財能力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學校不能搞產業化,但要學習產業的財務管理方式。學校公共、公益、公正的性質,決定了學校辦學不能搞產業化。但是,我覺得產業的財務管理經驗值得我們學習。產業的投入產出,是有著嚴格、科學的成本核算的,而我們的學校財務管理卻缺乏這樣的有效控制。一些學校,沒有合理的預算,或不執行預算,財務開支隨意性很強。項目建設沒有科學論證,貪大求“洋”,借貸建設,許多學校都留下了巨額債務,甚至造成浪費,影響到學校的發展和穩定。現代校長應該學習并具有“產業式”的理財、管財能力。學校的每一分錢更為珍貴,絕不能浪費。
其次,校長不能為金錢辦學,但要努力爭取多渠道資金的投入。當一所學校、一名校長以金錢為辦學目的之后,就會失去教育的本質。我們絕不能這樣做。但是,為了學校的發展,校長應具備爭取多渠道資金投入學校建設的能力(而不是向學生亂收費)。要科學規劃、及時申報項目;要掌握信息、努力爭取項目;要用好政策、開辟新的資金投入途徑。校長要努力鍛煉自己主動爭取資金,改善辦學條件,提高教師待遇的能力。
最后,校長不能亂花錢,但要舍得在教育上花錢。學校是最需要勤儉理財的地方,就是經濟發達地區的富裕學校,校長也不應該亂花錢。但是,學校再困難,校長在關鍵的教育項目上也要舍得花錢。校長要嚴格控制非教育資金的支出,如招待費、不實的形象宣傳費等。要在教師的培訓學習、學生學習條件的改善、師生教學設施的更新、校園環境的綠化美化等方面,想方設法加大投入,把錢切實用在能產生教育實效的地方。管好錢,用好錢,并建立起理財、監督的長效機制,保持學校財務管理的良性循環,這是校長高能力的表現。
五、和諧交往的能力
校長是和諧學校構建的引領者,班子成員的團結,教師團隊的進取,師生情感的融合,校園文化的創新,家校配合的協調,社會評價的滿意,時時在考驗校長的能力與人品。今天,和諧交往已成為人們學習、生活、工作的重要內容。在學校,校長有無和諧交往能力,不僅影響到教師個體心理的發展和行為的改變,而且會影響學校和諧機制的構建和學校的發展。校長決不能輕視這一能力的作用。校長和諧交往能力主要表現為能處理好以下幾種關系。
(一)能處理好與教師的關系
校長的一項重要工作,是把工作任務與教師的態度、情感、利益、待遇的需要結合起來,使教師心態保持愉悅,工作持續進取。校長管理學校,必須確立“教師以學生為本,校長以教師為本”的理念。我們要懂得:幫助教師的成功,是校長更大的成功。一所學校名師的多少,反映出一所學校的辦學水平;一所學校教師凝聚力的強弱,反映出校長的辦學能力。
(二)能處理好班子成員之間的關系
集體領導是我國學校管理體制的特點,但是,能否形成強有力的、和諧的領導集體,校長起著關鍵作用。學校班子成員之間彼此尊重,相互信任,建立深厚的感情和形成融洽協調的心理氛圍,這應是校長的重要工作目標。具體表現為:校長不搞一言堂,發揮集體決策的作用;校長不推諉責任,勇于自我批評;校長能經常與班子成員交換意見,保證工作上的密切配合。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校長首先要處理好和書記的關系,這是班子團結和諧、領導有力的保證。
潘序倫先生以會計為終生職業,但他并不局限于狹義的“會計”。其在美國哈佛大學主修會計專業,而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則攻讀政治經濟學博士學位,并學習一些會計課程,這一學習、研究經歷,不僅擴展、完善了潘序倫先生的知識結構,也進一步培養、提高了其學術研究素養。他認為,會計人員不僅要精通會計業務,而且還要學習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哲學、心理學等知識。他指出,在會計學研究時,不僅要有豐富的會計實務知識,“對于和會計學有關系的學問,如理論經濟學、經營經濟學、法律、金融、財政等等也應有深湛的修養。只有有了這些根基之后,才能明白會計學發展的原因和趨勢,才能對于一切大的或小的會計問題有解答的可能”。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同時潘序倫先生認為,會計學是“科學中的社會科學”,所以它必須與社會、經濟、技術的發展保持步調一致,不僅會計實務要隨社會法律時時變遷,而且會計理論也不是一成不變的,“習會計者,應抱‘日日新又日新’的態度”,只有這樣,才能緊跟時代步伐,適應社會需要。如潘序倫先生所編著的《商業簿記教科書》、《公司會計》等教科書之多次改訂就是為了適應民國政府相關法令的變更。1980年代,潘序倫先生已經年屆87歲高齡,針對一些基層工廠、商店,尤其農村社隊和集體企業會計人員隊伍不穩定、專業性不強、水平不高的現狀,他指出必須提高業務技術,虛心學習“過去沒有過的……如利潤、成本目標管理、價值分析、電子計算技術等”。不僅如此,潘序倫先生對于新技術在會計學的應用、及會計的現代化也是非常關注。同樣在1980年代,潘序倫先生嚴肅地指出“會計是一門應用科學,沒有現代化的科學知識是不行的”,他敏銳地認識到通信技術、計算機技術將可能對會計產生非常大的影響,因此“不應忽略通信新技術的學習”。當時“電子計算技術已應用到算賬記賬上來”,潘序倫先生認為“隨著電腦時代的到來,會計工作是否要來一個徹底的變革?……,以后是否可以用電腦代替人工”,現在許多會計業務都已經通過由電腦代替人工操作、盡管人工勞動不可完全被替代,但在三十年前就能提出“會計工作是否能完全用電腦來處理”這樣大膽的設想非常難能可貴的。
二、職業道德教育、誠信為本
潘序倫先生認為,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系到會計工作能不能做好,也是提高會計人員政治和技術素質、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內容之一。認為會計職業道德方面應有的修養,首當其沖的是“守信”。1927年1月,潘序倫先生開設“潘序倫會計師事務所”,次年取“民無信不立”之意更名為“立信會計師事務所”,后來創辦的的以編輯發行會計圖書、會計賬冊為主要業務的會計圖書用品社也以“立信”命名,以“立信”冠名的各類學校更是培養出了大量會計人才,遍布全國各地、各行各業。關于“信”在會計事業中的重要性,潘序倫先生曾于1940年進行過論述,“信為吾人立身之要件,尤為吾會計從業人員之要件,設稍于信字有虧,則不僅本人名裂,亦將貽害社會。故凡會計員必先養成其會計的人格,所謂會計的人格,即可以信之一字概括之。”“立信”不僅是潘序倫先生會計事業的“字號”或“商號”,更是終生堅守的教育理念。潘序倫先生在發展立信會計事業的過程中,更是形成了“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處世、信以待人、毋忘立信、當必有成”的立信會計學校24字校訓,涵義豐富,沿用至今,成為立信辦學的最大特色。潘序倫先生不僅提倡從事財會工作者應當做老實人,辦老實事,講老實話,始終堅持真理, 實事求是的精神。對自己也是如此要求,他在1980年代回顧自己職業生涯時說,自己“過去是為個人的‘立信事業’而奮斗,現在則要全心全意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應該做到“忠誠老實,毋忘立信”。而這一原則在當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代,不僅沒有過時之感,反而顯得尤為珍貴。
三、人才培養,必須關注教育成本
職業責任保險是分擔各種專業技術人員在從事專業技術活動時油于行為不當而造成第三者的人身或財產遭受損失,而依法承擔的經濟賠償責任的一種責任保險。但是由于職業責任保險所分擔的風險比較特殊月前其體系還不是很完善因此還需要大力發展。第三者責任保險是分擔保險車輛由于意外事故而造成第三者遭受人身傷亡或經濟財產的損失而承擔責任的一種責任保險。其中保險車輛可以是被保險人或是其允許的合格的車輛駕駛人員駕駛的。
二、責任保險的特點
作為財產保險的重要組成部分責任保險同樣可以運用損失分布和大數法則計算保險費率而且適用于廣義上的財產保險的一般理論。但是油于責任保險承擔的是各種民事法律責任的風險不是以實體標的為基礎的。責任保險又會擁有自身的獨特內容和經營風險。因此明確責任保險的特點對于研究我國的責任保險的具有重要作用。
(一)保險標的的特殊性。雖然責任保險也屬于財產保險的行列但責任保險是以被保險人對第三方應承擔的損害賠償責任為標的。雖然也會與物質財產相關的利益與責任有關但是這種標的卻不能以單獨的物質存在應該屬于一種無形財產。而一般財產保險卻是以一種有形財產作為保險標的。除此之外,責任保險標的是對未來發生的事故風險的分擔并不是像一般的財產保險一樣可以現在就能夠預見的確定的標的。因此在責任保險的合同中也并沒有明確的保險金額。
(二)保險對象的特殊性。一般財產保險的保險對象是在災害事故中會受到損失的財產或是相關的利益不會遭受到損害的財產及其相關利益并不是財產保險的對象。而責任保險不同于一般的財產保險它是以民事損害賠償責任為承保對象的,即除了民事責任之外的刑事責任和行政責任的風險,并不屬于責任保險的承保范圍之內。這既不同與財產保險的物質實體也與人身保險中人的生命或身體不同。
(三)賠償目的的特殊性。盡管責任保險和一般的保險都是為了分擔風險但是兩者有明顯的區別。其中人身保險和財產保險的設立的直接目的是為了賠償因意外事故造成被保險人自己的生命、身體或者財產的損失,即彌補投保人的人身或財產遭受的直接損失。但是責任保險設立的目的是為了分擔投保人所應該承擔的賠償責任的風險彌補其因承擔這種賠償責任所遭受的損失填補的是一種間接損失。
(四)理賠依據的特殊性。一般財產保險的沒有損失就不用支付賠償的原則并不能嚴格的應用于責任保險中。這是因為責任保險并不像一般財產保險那樣投保的是物質的財產或相關利益,它補償給投保人的是其因承擔民事責任而遭受的間接損失。將這種無形的民事責任風險轉移給保險人這并不會有實際的財產損失。因此若是直接使用一般財產保險中的理賠原則就會造成理賠不明確的后果。
三、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