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29 13:38:3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公共設施建設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地域文化:嶺南文化:城市建設;公共服務設施設計;共生;思考;珠海
中圖分類號:TU985.12+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0422(2013)09-0070-03
1
前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城市建設的腳步不斷加快、城市規模迅速擴展,在這種發展條件下城市的公共設施的設計和規劃成為難點。一部分的設計者會忽視公共設施的內涵,一味追求“大城市”的風貌,使得我國公共設施出現了“撞臉”的尷尬現狀,再加之大規模的生產銷售,讓這樣的狀況愈演愈烈。
在城市的大環境中,建筑與公共設施是其中的肉體部分,而文化則是一個城市的骨干與精神。外貌或許相似,可是精神與靈魂卻是獨一無二的,城市中的建筑與公共設施也是一樣。城市的地域文化是承載著城市發展歷史與文化積淀的文化脈絡,是體現每一個城市文化差異的關鍵所在,也是每個城市所獨有的內涵的表現。由此可見,地域文化與公共設施的關系密切且相互影響,本文就地域文化的展現與城市公共設施的建設的共生等相關問題展開分析。
2 城市公共設施建設的重要性
公共設施是作為城市的家具在公共場所服務與社會大眾的設備或物品,是結合工業產品和公共環境的,起著協調人與城市環境關系作用的工業設計產物。公共設施與城市建筑共同構筑了城市的外在形象,是現代化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城市的氣質、風格及精神風貌都能夠從城市的建筑和公共設施看出端倪,它們是一個城市的形象、管理質量以及生活質量的體現。其中,公共設施也反映市民、城市文化、城市環境三者之間的關系。
3 城市公共設施設計存在的問題
3.1缺乏視覺美感
城市公共設施與城市中的建筑物一樣不應該只是城市化進程的產物同時也應該屬于城市的公共藝術品,設計者應該以藝術的標準未進行設計,以藝術的審美來要求設計。不和諧、不美觀的城市公共設施不但不能提高現代人的精神生活品質,不能起到裝點城市美化城市的作用,反而是一種嚴重的視覺污染,影響了使用者的心情。
3.2盲目引進
我國的設計行業發展較晚,使得我國設計水平與世界一流大師有了一定的差距。然而,有些設計者為了趕上世界的腳步,不管合適不合適,盲目的引進國外大師的作品、設計,有些甚至照搬。這些設計絲毫沒有考慮到中國使用者的所處的環境、擁有的歷史背景、或是舒適尺度。這樣的公共設施設計漠視了文化與環境,也放棄了對文化內涵和異域特色的研究與探索,走入了設計的誤區。
3.3缺乏個性
我國公共設施的另一個大問題就是干遍一律,缺乏個性,更缺乏地域特色。我們可以在不同的城市看到相同的面孔,城市公共設施的統一性與完整性固然重要,但我們也不能完全的脫離了所在的城市特色與環境特色。環境對公共設施的影響深遠,設計者不僅應該考慮到生態環境的和諧一致,更應該運用人文環境的色彩打破日趨統一的雷同感。
3.4人性化設計不足
公共設施設計是城市建設的一部分,人則是城市生活中的主體,因而公共設施設計是為人服務的設計,應以人為本。但是縱觀我們周圍的公共設施設計很多并沒有以人的需求作為出發點,沒有充分地考慮到不同人群的不同需要,不得不說這是有待改善和提高的。
4
地域文化展現成為藝術設計的新觸媒
在我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也劃下了他濃墨重彩的一筆。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區域源遠流長、獨具特色,傳承至今仍發揮作用的文化傳統,是特定區域的生態、民俗、傳統、習慣等文明表現。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與環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獨特性。
地域文化在藝術領域一直都有著“必修課程”的文化價值。在語言藝術的研究方面我國各地不同的方言文化藝術一直都是語言學家討論的重點;在音樂表演藝術上中國古老的戲曲藝術就因地域劃分為一、二十個種類;我國的舞蹈藝術更是細致到五十六個民族都有著不同的舞蹈形式;繪畫藝術上我國南北畫風受到地域特征的影響更是明顯……
地域文化在純藝術領域的展現實在是不勝枚舉,而且在近十幾年地域文化的展現也成為了藝術設計領域的新的關注點。尤為明顯的是建筑設計研究,古建筑測繪更是成為了建筑專業學生的必經實踐課程。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開始關心我國不同地域的不同建筑形式,廣到搜尋測繪我國各地區的建筑種類及樣式,細到研究花窗花紋的文化背景。
藝術設計中的產品設計也是一樣,每一個產品的設計都有自己的特色和個性,不同的使用者對設計也有著不同的需求,具有鮮明特色的設計才能脫穎而出。這樣的特色與個性,現在設計者更家喜歡從文化層面未尋找,而地域文化的展現就順勢成為了設計創作中新的觸媒。
5
嶺南文化展現與珠海市楊祠廣場公共服務設施設計的融合共生
5.1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特色文化與元素
珠海市是珠江三角洲南端的一個重要城市,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就有原始祖先在珠海這塊土地上開發、繁衍、生息。珠海市歷史文化深遠,屬于我國嶺南文化的范疇,嶺南文化的種種也都可以在這片土地上追根溯源。與珠海一樣嶺南文化的精髓就是既融匯了多遠的文化因素,又受到了嶺南自己的自然、經濟、人文條件的影響。嶺南文化的主要表現為既保留古樸,又融匯中西,而在這兩者之間既找到了地域的共性,又各呈異彩。
嶺南文化建筑及其裝飾是我國建筑之林中十分特別的一類,經過歷朝歷代的設計師的智慧疊加和外未文化的;中擊融合,嶺南建筑充分利用了南國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嶺南人的生活特點形成了自己獨有的藝術特色。作為城市建設的兩大板塊,建筑與公共設施的設計相輔相成,建筑設計上的嶺南文化元素以及各種獨特的裝飾特征及手法都是我們可以運用到公共服務設施設計之中的。
這一次珠海市楊氏大宗祠堂廣場的公共服務設施設計就是從嶺南建筑中尋找的靈感。例如嶺南的彩色玻璃窗花,這種漂亮的窗花造型就是典型的嶺南文化的產物,它將嶺南古老文化中的各種圖騰和花案和外來文化中類似教堂彩色玻璃的質感和技術結合起來,這正是我們之前說到的融匯中西的嶺南文化。再來嶺南建筑中挖掘到的建筑灰塑和建筑立柱以及獨特的鑊耳山墻造型和木雕裝飾都是運用到這次設計中的嶺南元素。其中比較突出的就是這次設計中的座椅設計(圖1),該座椅以嶺南傳統民居中狀似鑊耳的山墻屋為原型,抽象山墻的造型用在座椅的扶手兩側,用色主要是嶺南建筑有的灰青色和灰白色再點綴以中國紅,再運用現代材料制作成,使得座椅的嶺南風味更加濃重同時也不失現代感。
5.2地域文化對公共設施設計材料的影響
公共設施的材料選擇在基本上滿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對材料的選取是不同的,運用地域文化的公共設施對材料的選取也有所不同。材料的選擇可以照搬該地的原始建造材料,由于我國地大物博南北方氣候差異較大,這種原始的建造材料往往是通過了時間的洗禮與磨練最適合當地氣溫以及濕度,最符合地理環境。不過原始的建造材料不論是石材還是木材能夠留存下來的并不多,現在運用最多的方式就是運用現代的新型材料做出仿古的效果,或是現代材料與技術的疊加讓設計效果加強。
5.3地域文化對公共設施設計顏色的影響
“城市色彩”是現代城市設計中常常被提及的一個詞語,伯納共同的城市擁有不同的城市色彩,同一座城市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城市色彩也有所不同。城市色彩可以稱作是“城市的第二張名片”。當然,現代珠海與古老的嶺南城市色彩相差較大,那么將嶺南城市色彩融人到現代珠海之中也是將嶺南文化融入現代城市建設的另外一種新方式。當然差距較大的色彩之間不能完全的生搬硬套,我們在設計的同時也應該考慮到四周環境是否融合。
5.4公共設施設計對地域文化的傳承
對于傳承性的與文化性的城市設計而言,公共設施作為城市規劃設計的主要組成部分,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公共設施的對象是廣大市民,更是市民身邊每天所見和使用的產品,地域化公共設施的其中的文化會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直接作用和影響著市民對于文化的感官。人們可以通過身邊的一個小小的指路牌,路旁的花壇護道(圖2)或是等待公交時為其遮陰避雨的公交車站臺等等這些公共設施所展現的形象、運用的材料或是深遠的寓意,來讀懂這座城市的歷史,來感受城市對于文化傳承與發揚。
5.5地域文化的展現需與設計所處環境相和諧
地域文化的展現不能一味的復古或是對文化歷史的追溯,還應該注重是否與設計所在的環境相和諧。楊氏大宗祠廣場公共服務設施設計就是地域文化的展現與環境相配合的產物。楊氏大宗祠是珠海地區最大的一座祠堂,目前普遍的說法是認為它建于清代同治七年,它也是珠海最具有代表性的祠堂,單座祠堂保存最完整、最漂亮的嶺南傳統建筑設計。這樣的建筑加上嶺南的園林式設計、中軸線布局都使得整個大宗祠廣場歷史夠重感十足。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們設計的仿古式公共服務設施顯得十分的融洽,再在稍外層在仿古的基礎上變形和融入新材料設計,是大祠堂廣場與外圈的珠海市區的過度。
6 “3+3”的新模式
“3+3”的模式是我在總結地域文化與公共設施建設的共生的新的設計模式,這樣的設計模式并不僅僅局限于地域文化或是公共設施的設計,任意文化與現代的設計碰撞似乎都可以用這樣一個模式未解釋。
關鍵詞:西咸新區;體育;體育公共設施;發展現狀;對策
“西咸一體化”的構想最早是在2002年由陜西省政府部門提出。而真正得到落實卻是在2009年6月,經國務院批準并了《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內容指出“加快推進西咸一體化建設,著力打造西安國際化大都市”的發展目標[1]。到2011年5月31日,西咸新區全體干部大會在陜西省政府召開,西咸新區管委會領導班子正式成立。同年6月10日,陜西省政府出臺《西咸新區總體規劃》。2012年2月20日,國務院已正式批復《西部大開發“十二五”規劃》,西咸新區成為西部重點建設城市新區,此時西咸新區的建設正式步入正軌。
一、咸陽市體育公共設施現狀
(一)體育公共場地設施不完善。實地調查表明,投入不足是最為嚴重的問題之一。體育公共設施較為單一,大多以小區內休閑娛樂的體育公共設施為主,缺少像籃球場、羽毛球場和乒乓球場這樣的競技型體育的體育公共設施,從而導致了居民對休閑體育項目選擇性的限制,迫使閑暇之余居民對體育的興趣缺失。
(二)體育公共設施的分布不均。體育公共設施的完善程度在大部分城市都是以市中心為圓點向周邊擴散,咸陽市也不例外。體育公共設施以市區中心較為健全,而鄉鎮村這些市區周邊的地區,體育公共設施建設顯得遜色許多。咸陽市主要體育公共設施大多集中在市區,由于居民住所的原因,有些居民居住地離體育公共設施距離較遠,使得居民參與體育鍛煉頻率不高,降低人們對體育休閑健身的積極性。不光如此,體育公共設施的分布不均還直接影響到鄉鎮村體育公共設施建設的發展,并且阻礙了鄉鎮村對公共體育服務的正常運行。
(三)缺乏體育公共設施的管理和后期維護。對目前的體育產業發展與需求而言,體育公共場地設施的管理和維護大多數處于無人問津的狀態。尤其是鄉鎮村的體育公共設施,長年累月的自然現象作用,許多體育公共設施出現了老化或者生銹等問題以及人為損壞后沒有專業人士維修,居民對其質量及其管理評價度不高。另外現有的市區體育公共設施未能很好地引入人文關懷理念,對環境狀況的影響比較大。
(四)相關部門監管不到位。當前,在城市建設規劃中,體育場地設施建設規劃作為其中的有機組成部分,受到了重視,國家先后出臺了《城市公共體育設施用地定額指標暫行規定》及《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定》等法規,以確保城市體育場地設施建設落到實處[2]。例如《規定》要求區級社區需有1.5至2.0萬座位的體育場一個,2000―4000座位的體育館一座,居住小區需配備體育場所200―300平方米M千人,并且國家對新建小區體育設施配備標準也做出了嚴格規定[3]。國家對體育公共設施的建設扶持相對較大,但地方政府受重視程度不高,監管不到位。實際上,在咸陽市內擁有的體育場或體育館的區級社區少之又少,即使現有的體育場或體育館規模也差強人意。居民小區內,僅存在必要的體育公共設施,像競技型體育場所卻寥寥無幾。
二、發展對策
(一)加強社區體育公共設施的普及。體育是社會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的一個標志,體育事業發展水平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和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體現。在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體育伴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而發展。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目的是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4]。體育文化已經成為現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科技水平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也不斷的提高,同時也對閑暇時體育休閑的選擇性有更高的要求,新鮮的體育娛樂設施無疑會對當代人們的興趣產生極大的沖擊。所以普及完善的體育公共設施,不僅能滿足當代人們對體育休閑的不同需求,還可以更使人們深層次的認識體育,熱愛體育,同時對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根據人口的密集程度,規劃體育公共設施的建設。社區體育作為國家體育事業的一個組成部分,是我大力倡導的一種形式,同時也是全民健身計劃的有效實施途徑。工作的繁忙迫使民眾閑暇時間較短,而體育公共設施最主要的就是其本身的實用性。所以體育公共設施的建設位置首先應選在人口密集的地區,如廣場,公園,小區住宅附近等,如此方便人民日常鍛煉身體,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使人民更愿意接受體育,融入體育,進而增進發展全民健身的計劃。其次,在咸陽市鄉鎮村體育公共設施的建設過程當中,由于居民相對較少,而占地面積又相對較大的地區,選定體育公共設施的建設位置應該選在人們交通便利的地方,確保人們不會因為沒辦法出行,而導致的體育休閑的停滯。
(三)根據不同年齡人群的需求體育建設適應的體育公共設施。在周西寬的《體育基本理論教程》明確指出體育鍛煉在內容,具有更大的選擇性。對體育鍛煉內容及方法的選擇,必須依據不同的年齡階段、不同的職業和性別等不同人群進行選擇[5]。所以說不同年齡層次有著不同的體育休閑選擇。
就咸陽市而言,青少年正是身體發育的年齡,青春期的作用促使青少年對一切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再加上活潑好動這一特性,課余休閑則會把運動、娛樂相結合。對于這種人群的體育公共設施建設,我們必須堅持創新,在創新的同時還可以引進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便利的體育公共設施,做到發揚少數民族體育項目和創新雙贏,促進咸陽市青少年在運動中更好的成長,并使其從小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
壯年期。人們對體育有了一定的了解,便開始對一種或者幾種競技型體育項目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對于這一部分人群的體育公共設施建設,我們必須把“競技”擺在首要位置。然而隨著祖國經濟的不斷增長,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同時在對體育休閑的選擇上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我們可以從環境上做文章,一個好的環境使人放松,使人舒心。利用咸陽獨特的地理優勢“咸陽湖”,在咸陽湖周邊大力建設籃球場、羽毛球場、乒乓球場等一些競技型體育公共設施,使壯年期的人們在心情愉悅的條件下進行運動,確保其在一天忙碌的工作后得到壓力的緩解,旨在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出貢獻。
老年期。隨著近幾年廣場舞文化的不斷擴展,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參與其中。說明體育運動已經非常普及,抓住這一點,在體育公共設施的建設過程中,一定要秉承“安全”這一理念。老年人由于身體結構的原因,使其不能進行激烈的運動或者長時間進行運動。在自己確保安全的情況下,我們也要為體育公共設施的安全負責。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西咸新區建設的大背景下,遵照國務院批復的精神為主要綱領,充分抓住強化建設這一機遇,對咸陽大力發展體育產業進行深入剖析,并做出長遠的發展規劃。以民為本,了解咸陽市居民對待體育的態度,以及體育鍛煉的目的,提高鄉鎮村居民對體育的熱愛程度,同時完善體育公共設施和體育公共服務。在建設體育公共設施的方面,建議當地部門在現有的場地、設施基礎上,改建或擴建體育公共設施,為就近居民提供多樣化的體育休閑活動。
(作者單位:民族大學體育學院)
參考文獻:
[1] 楊西勇,薛海濤.西咸新區背景下咸陽市體育產業市場發展趨勢研究[J],體育觀察2015,(3)
[2] 尹玲.關于我國社區體育場地設施存在問題的思考[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8:28-31.
[3] 陳阿旗,朱冀.河南省城市社區體育公共設施服務現狀分析及對策[J].中州體育,2012:(1)
關鍵詞: 城市;公共設施規劃;問題;方法
中圖分類號: TU984 文獻標識碼: A
前言
城市公共設施是一個城市在發展過程中必不可少的服務保障系統,其反映著城市的整體發展面貌與經濟實力。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現代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其需求越來越多樣化,對城市公共設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城市公共設施規劃設計的意義與目的
在城市空間里,公共設施作為主要構成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之一,對于城市公共設施的設計和應用,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體現出城市的文化品位與文明程度的重要性,也是提高城市活力、品質與生命趣味的主要環節。所以,要從塑造城市形象的主要視角進行觀察,把城市公共設施給予城市在競爭力與影響力的作用等方面加以設計,這也是作為城市公共設施設計的主要基點。并把城市創造出具有強烈的認知感與地域感,并逐漸培育城市影響力,這成已經成為帶動城市發展建設非常重要的增長點。再通過從研究的意義方面進行分析,作為城市的公共設也已成為城市景觀的一個重要支點,但在城市設計的領域里卻沒有得到充分的審視和認識。在設計領域里的專業人才再到市政建設的保個部門都沒有把對城市公共設施設入與設計提到重要位置上。而大多數人們只是把注意力集中放在了城市的綠化和修路架橋等方面,并且進行了大力的投入對景觀設計建設當中。然而所形成的這種局面,其最重要的原因這一就是經濟利益的驅使,歸根結底就是人們在城市公共設施的設計與主要意義原則上沒有得到明確的認識。所以,就要對現有的城市公共設施認識的誤區基礎上,對城市公共設施設計的基本原則加以總結。
二、目前城市公共設施規劃存在的問題
現階段城市公共設施規劃主要采取的是以規劃目標為導向,依據規劃標準、人口規模均勻分配的方法。采用這種方法主要是為了保持公共設施數量和人口之間的比例均衡,該方法是依據城市總體規劃預測規劃人口規模,然后根據一定標準計算出規劃設施的數量,根據該數量和服務范圍確定選址。該方法屬于從上至下的規劃通式,當規劃設計和實際情況出現沖突時主要憑借實施環節,規劃實效來調節,其能夠確保規劃預測規模的配套要求,促使規劃最終結果和城市總體規劃相符。但是由于缺乏和城市公共實施配套的有機融合,不能很好地滿足城市不同區域內群體的實際需求,設施配套只是單方面講究數量,并未與實際情況貼合,很容易與預先規劃發生分歧,且對實施條件要求也很高,存在著計劃性太強、缺乏科學性、靈活性及人文性的問題,實施效果不佳。
三、城市公共設施規劃方法
其一,需要采用符合實際的工作方法,在進行城市公共設施規劃時,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充分了解城市現狀,促使規劃和實際相符。規劃所得結果需要有充分的根據,具有一定說服力。其二,堅持空間規劃本位。城市公共設施規劃是對土地利用、各種建設活動的科學安排,本質屬于對文化、體育、教育、衛生等各種公共設施領域的空間規劃,它是指導城市建設的工具,需要明確詳細,具有一定的可執行性。
在具體規劃過程中需要以規劃結果為導向設立規劃目標框架,重視地方實際的技術思路,編制規劃的整個技術過程必須圍繞地方實際情況展開,符合地方公共設施建設的現狀,以解決地方在公共設施建設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首先,需要樹立有利于地方長遠發展的規劃目標。城市公共設施規劃是促進城市經濟、文化發展的主要手段之一,必須結合地方政策、發展需求科學編制,以有利于地方發展作為規劃目標,同時還需要細化、深化各項內容,讓規劃變得更具體,更具有可操作性。
另外,需要密切聯系城市的法規政策及上層規劃,以促使規劃有理有據,符合相關法規政策的要求,更好地城市發展服務。同時,構建適用于地方的統一公共設施配套體系,目前,我國公共設施配套建設標準有很多,出現了行業交叉、自相矛盾的現象。在實施城市公共設施規劃時,必須注意密切結合地方實際情況設立統一的建設標準。最后,需要使用量化分析方法,一個城市公共設施編制規劃的成果是否科學,與其采用的規劃預測方法密切相關。選用量化分析方法,可以較科學地預測、分析出規劃情況。
四、無錫市公共設施規劃的實踐分析
具體到一所城市的公共設施規劃時,如何堅持以結果為導向進行科學規劃呢? 對此無錫市對此進行了初步實踐。無錫市公共設施規劃主要包括文化設施、體育設施、教育設施以及醫療設施等各方面的規劃。
以《無錫市區公共文化設施布局規劃》為例,規劃總目標為將無錫市建設成為自然風貌與歷史文化人文景觀相融合、廣大人民群眾綜合素質普遍提高、擁有先進的文化設施、高層次的文化人才、高質量的文化工程、群眾文化生活豐富多彩,文化綜合實力全省領先,位居國內同類城市前列的長三角區域文化中心城市。分目標:一是完善體系,形成以標志性文化設施為龍頭、街道(鎮)和基層文化設施為基礎、覆蓋全市的“市-區-街道社區(鎮)-基層社區(村)”四級公共文化設施體系; 二是提升品質,打造一流的市、區級文化中心,建設高水平標志性文化設施;三是服務基層,構建滿足居民多樣生活需求的社區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十五分鐘文化圈”)。
規劃確立“三核、三軸、六園、多點”的空間結構:“三核”為中心城、環蠡湖和太湖新城三大文化核心,“三軸”為古運河、伯瀆港和惠山―十八灣三條文化景觀軸,“六園”為六大特色博覽園,“多點”為各區級、街道級文化設施。規劃按照配建標準要求,市、區級和基層級兩個層級,圖書閱覽類、文化展示類、演出場館類、文化活動類、文化廣場類五大類,分層分類對文化設施進行規劃布局,并明確近期建設重點和項目。
在以結果為導向的規劃指導下,其規劃從開始至結束都充分預測實施效果,進而作出符合實際的規劃。
其一,運用帶有明顯地方規劃特點的技術路線。從整體而言,該市的公共設施規劃以該市的發展目標為導向,根據該市公共設施建設現狀確定規劃目標,設計空間布局。同時以深入詳細廣泛的現狀調查為主要依據,剖析目前公共設施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而深入地挖掘出可以利用的資源,健全各種配套設施。具體到每一個建設環節可知,將總體規劃制定的城市規模作為依據,按照規劃標準,建成設施的規模,構建出合理的空間布局,并制定各種設施的控制措施。
其二,突出地方與行業政策性。該市在進行公共設施規劃過程中緊緊圍繞地方市委政府文件精神制定規劃目標,從建設各個方面思考如何落實建設文化名城的目標。除了以法規政策為編制規劃的根據之外,還突出了地方性、交叉行業政策文件的作用。
其三,在規劃過程中以剖析現狀為基礎,量化分析目標預測。按照相關規范的標準計算出公共設施配套的規模,同時采用趨勢法預測規劃規模,而數量分析主要是根據當地實際需求制定的規劃技術方法。該市公共設施規劃采用趨勢分析方法,進而預測出公眾對設施的整體需求數量、空間布局、用地數量等情況,在了解實際情況后制定出各項規劃指標。
其四,梳理了規劃目標和具體實施條件之間的關系,在現有規劃的基礎上適當新增內容。依據該市的資源情況制定規劃成果,以提高規劃的可行性。同時依據地方公共設施的興建條件,采取以政府為主導的規劃措施。在建設公共設施的過程中以公益性為準則,確保大眾受益的同時,倡導公辦為主、多渠道的運營方式,這既符合我國市場經濟發展模式,又能確保設施建設效果。
其五,彈性布局方法。指在某個較大范圍的區域內,預留規劃一定量的空位,其供應的實現形式可以因地制宜、靈活多樣,由多個分散的公共設施共同承擔。該方法適宜較大區域的開發,區域半徑一般為(500-600)米,具體規劃方案完全融合于公共設施規劃過程中。這種彈性布局設施的供應量宜占總供應量的(40-50)%。
結束語
眾所周知,城市公共設施的規劃設計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是息息相關的,城市公共設施設計是城市空間的要素之一,也是城市公共設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綜上可知,該市在實踐了以結果為導向的城市公共設施規劃方法之后,進一步促使規劃成果與實際情況密切結合。同時因地制宜,采用科學的規劃方法,在某種程度上提高了規劃成果的合理性、實效性。
參考文獻:
[1]張以紅.提高實效性,探索城市公共設施規劃方法――以江門市公共設施規劃為例[J].中外建筑,2011.
【關鍵詞】 城市公共設施 應急管理 體系建設
1 引言
城市公共設施作為城市不可缺少的元素,對保障城市良好運行、社會的穩定發展、市民正常的生產生活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北京市作為我國首都,城市公共設施的發展水映著國家的整體經濟實力、規劃建設能力,是體現國家良好投資環境、生活環境的重要指標之一。隨著北京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速,城市公共設施的建設日益加快,數量不斷增加,導致各類突發事件頻發,給北京市帶來不同程度的損失,北京城市公共設施的應急管理形勢變得異常嚴峻,因此為進一步提高經濟水平、保障生活正常運行,應加強北京市城市公共設施應急管理體系。
2 北京市城市公共設施應急管理工作現狀及問題
2.1 北京市城市公共設施應急管理工作現狀
目前北京市城市公共設施應急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總體說來在“一案三制”即機制、法制、體制和應急預案方面得到完善。
在預案方面,建立了供熱、燃氣、地下管線事故等專項應急預案并形成應急預案體系;在體制方面,形成了“橫到邊”的成員單位責任制度和“縱到底”的區縣市政管委及相關企業責任制度;在機制方面,與市有關部門、區縣政府、相關專業企業、相關建設單位之間分別建立了“應急搶險聯動協調機制”、“應急搶險占道掘路配合機制”等,為及時、高效地處置突發事故、開展分析工作奠定了基礎;在法制方面,積極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印發了《北京市城市公共設施事故應急指揮辦公室應急管理暫行辦法》等系列文件,為不斷促進、完善指揮部應急管理工作的規范化、制度化奠定了基礎。
2.2 存在的問題
隨著突發事件的出現,城市公共設施的應急管理也表現出了存在的一些問題。
(1)基礎數據不全、不準,基礎管理薄弱:由于城市公共設施建設發展的歷史時期不同,公共設施基礎資料管理未予以足夠重視,政府部門缺乏有效手段對城市公共設施權屬單位進行約束,同時由于法規不健全,管理意識淡漠,缺少科技手段,未能及時歸檔。
(2)主體責任不夠清晰: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中,由于經濟社會的巨大轉型,城市的快速發展,以及政府機構改革和企業改制過程中移交管理不充分等原因,造成城市公共設施出現部分權屬不清問題。如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運行主體大幅度的調整,原由政府投資、建設、管理的城市公共設施現在經過調整,大部分已經移轉專業企業進行經營和管理,但一些老舊小區產權單位的拆分合并或破產重組,導致部分小區城市公共設施長期無人維護管理等現象依然存在,造成城市公共設施權屬不明。
(3)法律法規基礎薄弱:行業法制不健全,城市公共設施應急管理方面的各項規范均分散在各專項法規之中,現有法律法規缺乏對城市公共設施危機共同規律的總結,政府行業主管部門缺乏、規范、監督的依據和保證,缺少專門的工作機構對危機管理進行研究、立法、規劃和監督。
(4)預警領域較窄,綜合性風險評估薄弱:目前的應急管理工作主要著眼于事故發生之后的應對上,對城市公共設施的預測預警較為薄弱,綜合性的風險評估和趨勢預測有所不足,缺乏科學的風險評估指標體系。
3 北京市城市公共設施應急管理體系建設
3.1 加強法律建設
至今未有專門的法律法規來規范城市公共設施的綜合運行管理,因此應進一步加強城市公共設施應急管理立法工作,加快綜合性、應急性救災法規制定完善工作,明確各級政府部門對應急管理應負的法律責任,科學定位不同政府部門應急響應和實施管理分工與合作職責、任務等,由其各主管部門具體負責不同種類突發事件的應對和處置,用完善的法規體系來確保應急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2]。
3.2 健全應急預案體系
目前北京市城市公共設施應急預案的框架體系已經確立,但在仍存在預案在編制過程中相互脫節,各類預案之間存在矛盾或者重復等問題,因此應進一步健全應急預案體系,在對本地區城市公共設施突發性事件進行預測和監測基礎上,制訂各級各類城市公共設施突發性事件的應急預案。要加強應急預案管理的科學性,預案的編制應制度化,預案的內容應具體詳細,有針對性、操作性和實用性,并定期組織對預案的修訂完善及進行必要的演習,以檢驗和評估預案的可行性及其效果[3]。
3.3 建立城市公共設施信息數據庫
由于目前我國部分城市公共設施仍然存在產權不清,權屬不明的問題,為更好地對城市公共設施進行管理和維護,應借鑒國外發達國家的經驗,建立和完善城市公共設施信息數據庫,建立城市公共設施基礎數據庫、專業數據庫、業務數據庫、服務支撐庫和決策信息庫等,以全面了解城市公共設施安全與應急管理現狀。
3.4 實現全民參與
西方國家在城市公共設施的安全與應急管理中,不僅政府積極參與,民眾也通過非政府組織介入管理,形成政府、非政府組織、民眾責任共擔的應急管理體系,應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充分發揮企業及非政府組織的作用,同時整合應急救援物資和應急隊伍,鼓勵社區和志愿者在公共設施應急管理中的作用,實現全民參與。
4 結語
城市公共設施隨著北京市經濟水平的增加在人們日常生活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應提高北京市城市公共設施應急管理水平,通過建立應急管理體系以保障北京市城市公共設施的正常運行,從而保證公眾的正常生活和城市的繼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國平.我國城市公共設施管理體制與機制的創新——基于國外城市公共設施管理模式的比較[J].晉陽學刊,2011,11(2).
【關鍵詞】公私合營(PPP);現狀;問題;建議
完備的公共基礎設施, 對城市經濟、社會和環境發展有著重要影響,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面對社會需求迅猛攀升,政府財力不足的局限,尤其是受到全球金融風暴的影響,完全由政府提供公共基礎設施的投融資、管理、設施維護等事務使得政府財政捉襟見肘。對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進行有效改革,提高效率和服務質量,以便更好地滿足社會的需求,成為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
采取公私合作的PPP模式進行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與運行,將適度的市場競爭與政府規制相結合, 可以在實現社會福利的同時也給企業帶來利潤, 同時也能夠增強公共基礎設施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1.國內PPP模式的應用現狀
為了減輕政府的財政壓力、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生產率,從90年代中期開始,我國一些地方政府就開始了嘗試在城市供水、節水、供氣、公共交通、排水、污水處理、道路、橋梁、市政設施、市容環境衛生、垃圾處理和城市綠化等公用事業當中引入非政府投資,并在2003年前后在全國掀起了公私合作的浪潮。
公私合作制(PPP)已經被實踐證明是一條推進公用事業市場化改革的有效途徑,國家越來越重視公私合作制(PPP)改革。
相關資料顯示:2002年,成都市政公用局將6條公共汽車線路的特許經營權進行拍賣;深圳市在水利、燃氣、公交、電力等領域進行國際招標,實行特許經營。
2004年底,五家試點公用事業單位完成了招募引資工作;廣州市政府通過合資、合作、參股、項目法人招標、BOT、BOR等方式,允許個體、私營經濟主體投資經營城市軌道交通、公共交通、公路、橋梁、隧道、港口、站場、停車場、生態修復、污水處理、垃圾處理、排污管道、電力、綠化、園林、道路、能源、水利、公共信息網絡、公共文化設施等基礎設施和公共事業;上海友聯聯合體獲得了上海市最大的污水處理項目――污水處理廠20年特許經營權,負責此項目的融資,建設以及20年特許經營權內的運營管理。
2005年以來,北京通過實行新建基礎設施項目特許經營,有10個項目實現市場化融資50億元;通過向國內外公開推出387個北京奧運經濟招商項目,簽訂協議55項,協議金額達223億元。
到2008年的總投資達2300多億的公共事業項目中的大多數,都將以項目法人招標(特許經營)的方式進行。總體來看,PPP模式已逐漸被國人接受,國內對PPP的認識也正在逐步提高,并且愿意嘗試這一模式。但是由于PPP模式引入的時間并不長,在應用中還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尚需要完善和改進。
2.PPP模式在我國公共設施建設的應用中存在的問題
2.1 缺乏專門的適用于PPP模式的法律法規
PPP項目實際是在一系列政策法規文件和合約的約束下運行的。但現階段中國尚沒有成文的關于PPP應用的法律法規。中國相關的法律法規出臺較早,其中大部分內容是針對項目BOT而不是針對PPP模式制定的,而且多為部委規章或地方性管理條例,這種開放式的構架不利于國家對PPP項目的統一管理,而過多的管理辦法也可能出現相互矛盾。同時,對于PPP項目運作過程中的諸多具體問題等均未涉足,客觀造成國際上PPP項目融資的一些慣例和做法與中國現行的法律、法規是相沖突的。法律不健全、不完善是制約PPP模式在中國發展的主要障礙。
2.2 政府在公共設施建設中占主導角色
目前,在我國城市公共設施的建設運營過程中,政府部門身兼直接投資者、直接經營者和直接監管者的三項職能,很容易在具體的工作中產生混淆。政府的職能混淆為發展公共事業帶來許多不利。
2.3 在公共設施建設過程中低效與尋租現象普遍
由于政府自身的運行以及向公眾提供公共產品存在交易成本,且政府系統缺乏明確的績效評估體系, 因此在公共設施建設過程中,常會出現“政府失靈”的現象。政府官員也是理性的經濟人,公共產品在政府作為投資主體時也難免存在特殊利益集團的“尋租”現象。比如,由于現在還沒有一套統一的流程規范,因此,政府官員有時會為了獲取更多的利益而為PPP 模式在應用過程中設置繁多的名目以獲取更多利益,從而造成社會公共設施建設的低效。
2.4 私人部門融資存在障礙
相對于其他投資主體而言,私人部門在融資上表現出融資渠道窄、融資成本高以及融資規模小的缺陷,使其在參與公共事業建設中處于不利地位。私人部門的融資困難,嚴重地制約了私人資本投資于公共事業項目。另外,PPP項目風險的分配難以達成一致。PPP模式在實際的應用中公共部門和私人部門往往就項目中風險的分配難以達成一致,大大延長了雙方談判的時間和增加了交易成本。
3.國外PPP模式的經驗借鑒
英國作為PPP模式的發源地,是采用該模式的最典型、最前端的國家。在英國,采取PPP模式進行城市公共設施建設取得了不俗的成績:80%的工程項目按規定工期完成,20%未按期完成的,拖延時間最長沒有超過4個月,而常規招標項目按期完成的只有30%;同時,80%的工程耗資均在預算之內,20%超過預算的是因為政府提出調整工程方案,而按一般傳統招標方式工程耗資在預算之內的只能達到25%。
目前,基于PPP 模式的投資項目已經貫穿英國政府活動的各個領域。按照英國的經驗,適用于PPP模式的市政工程的范圍被確定為交通(公路、鐵路、機場、港口)、衛生(醫院)、公共安全(監獄)、國防、教育(學校)、公共不動產管理等。這項劃分對于PPP模式在世界范圍內的應用都起到了指導作用。美國是一個法制比較健全的國家,各項品目眾多的法律條款是美國社會各項生產活動的前提和保障,也是美國運用PPP 模式進行城市公共設施建設的一個亮點。美國政府將建設城市公共設施的有關項目通過合同承包給私人部門進行,由私人部門進行生產與經營,其產品由政府購買。合同貫穿于PPP 模式施行的整個過程,通過合同來確定利益相關方的權責劃分以及利益分配,將各方的訴求以清晰的合同條款加以明確,可以減少紛爭,簡化流程,具有法律保障效力。這些經驗對于我國在如何完善合同法等方面都有借鑒意義。
日本積極發展第三方部門,引入了市場競爭,提高建設城市公共設施的效率,對如何完善發展中介組織有很好的指導意義。同時,其PFI法案中對于事前的風險評價以及公共部門與私人部門的權則劃分,極大地推動了PPP模式的成功運用,也值得我國學習。
對我國來說,私人部門參與城市公共設施的供給是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的必然。通過公私合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彌補雙方的不足, 使城市獲得長遠的發展。PPP模式在國外的發展經驗對我國城市公共設施的供應提供了清晰的思路,對于公共部門與私人部門合作供應準公共產品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4.PPP模式在我國公共設施建設中應用的改進建議
結合目前PPP模式在我國應用存在的問題和國外的先進經驗,PPP模式的應用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進。
4.1 建立健全法律體系
健全的法律制度環境是PPP 模式賴以生存的基礎,也是增強投資者信心、降低項目風險的有效措施。PPP 模式涉及擔保、稅收、外匯、合同、特許權等諸多方面,內容復雜,文件繁多。作為項目運作的監督者和指導者,政府應從保護和促進公共利益的立場出發,有必要建立一套執行PPP 項目的規范化、標準化交易流程,對項目的具體運作提供技術指導和相關政策支持,確保項目運作全過程公開與公正。政府部門與企業部門在項目中需要承擔的責任、義務和風險進行明確界定,保護雙方利益。
4.2 轉變政府角色定位,合理界定公私作業邊界
2010年5 月,國務院頒布《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即“新36條”),鼓勵民間資本進入公路、水運、港口碼頭、民用機場、城際軌道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新36條”對民間資本進入絕大部分行業投資不再限制,但真正操作起來,仍然困難重重。在公共服務領域,民間資本多受歧視,常常遭遇不切合實際的技術條件、人員資格、注冊資金等進入這些領域的實際門檻。即使在為數不多的PPP 模式實踐中,多把機會給予外國投資者,嚴重制約了國內民間資本參與PPP項目的意愿和可能性。
政府應由過去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中的主導角色,變為與私人企業合作提供公共服務中的監督、指導以及合作者的角色。在這個過程中,政府應對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融資體制進行改革,對管理制度進行創新,以便更好地發揮其監督指導以及合作者的角色。
4.3 形成有效的監管體系
政府監管是一套行之有效的監管體系中最主要的組成部分,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當然,通常一個基礎設施的投資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收回,所以政府也必須建立一個適合項目長期發展的程序,并有一個相應的監管規則。值得注意的是,在運用PPP模式進行我國城市公共設施建設的過程中, 所有涉及的利益相關方必須都要納入監管的范圍。因此,應該確立一套良好的審計、監督體系和方法,對建設項目實施過程中灰色地帶加以監控,確保PPP模式能夠健康有效地應用實施。
4.4 完善投資市場
采用PPP模式,需要長時間評估,進行復雜的合同談判,實現合理的風險分擔,并實行有效監管來防微杜漸。因此,政府推進PPP模式非常需要專業機構的支持。一方面要求政策制定參與方制定規范化、標準化的PPP交易流程,對項目的運作提供技術和相關政策支持,另一方面需要專業化的中介機構提供具體專業化的服務。
4.5 建立有效的風險分擔機制
風險轉移和風險分擔是PPP 模式的核心環節。在項目所處的不同階段會遇到不同的風險,原則上,風險應由最能控制風險發生的一方承擔,屬于經營活動自身產生的,由投資者承擔,而超出投資者控制范圍的風險,如法律風險、利率風險等,則應由公共部門獨立承擔,或由公私雙方通過平等協商共同分擔。
4.6 放寬政府扶持政策
PPP模式推廣并不意味著政府完全退出基礎設施領域, 不是簡單“國退民進”。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中, 不僅要歡迎國際大型的私營部門和財團參與, 也鼓勵國內一些有實力的私營部門參與進來。政府應出臺優惠的特許權政策, 比如允許投資者進行廣告、商業及房地產的開發, 讓投資者確實感到有利可圖, 這樣才能真正吸引外資。
另外,政府部門作為PPP模式的一方,其管理方式和運行機制要適應這種變化。對建設項目,應注重采用合同管理這種與市場經濟要求相適應、符合國際通行做法的經濟手段。通過合同管理,控制工程質量、進度和投資規模,達到投資效益和社會效益最優。當經濟活動各方出現問題或糾紛時,主要依靠經濟或法律手段而不是行政干預來解決。增強服務意識,建立各相關部門之間并聯式的項目管理模式,超前做好項目選址、投融資方案、規劃設計條件、土地供應方等方面的工作, 對項目起導向作用,使改革的成果落到實處。
4.7 加強人才培養
PPP模式的實施是一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過程,PPP模式操作復雜,需要懂經濟、法律、財務、合同管理和專業技術等各方面的人才。我國在工程建設領域擁有大量的技術人才,但是缺少按照國際慣例進行工程項目管理的人才。在我國PPP模式尚屬新生事物,并具有國際融資項目的性質,我們在這方面經驗不足。因此要著重加強復合型、開拓型人才的培養,增強私營企業或外商的投資信心,確保項目立項、簽約、實施能夠高效率地完成。
5.結束語
在公用事業領域中加強推廣應用公私合作制,是已經得到了學界認可并被實踐證明了的成功做法。然而,對于公私合作制在哪些具體性質的項目上適宜采用、對具體項目應該使用何種類型的合作方式、在實行公私合作制之后如何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不受損害、實行公私合作制的項目當中如何防止私營企業的壟斷行為、如何在公私合作制當中保證政府的高信用度、政府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圍內采取怎樣的監管形式參與運營,如何構建一個合理有效的監管體制等問題,沒有得到深入的研究和解決,法律法規的建立健全依然任重道遠。政府在實行公私合作制項目當中所扮演的角色問題,政府在公用事業改革領域中的有效管制問題,這是有待學界進一步深入研究探討的重要現實問題,同時這也是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
參考文獻
[1]侯峻.PPP模式在城市公共產品投資中的應用研究[J].現代城市研究,2008(6):72-80.
[2]王秀云.PPP在基礎設施領域的應用及建議[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2007(6):
97-100.
[3]黃騰.中外PPP模式的政府管理比較分析[J].項目管理技術,2009(1):9-13.
[4]蘭柏超.基于PPP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芻議[J].大連大學學報,2008(4).
[5]候敬.法國鐵路基礎設施的管理及PPP融資[J].綜合運輸,2008(2).
[6]韓傳峰,臺玉紅.英國的工程項目融資方式[J].建筑,2002,(5).
[7]王灝.倫敦地鐵PPP模式仲裁機制[J].中國投資,2005(4).
[8]劉志.PPP模式在公共服務領域中的應用和分析[J].建筑經濟,2005(7).
一、經營城市與投資環境建設關系解析
在經營城市和投資環境建設的主體、客體、目的、特點等方面具有一致性。論文百事通從主體上看,政府、企業、居民及各類社會組織都是經營城市和投資環境建設的主體,其中政府是經營城市和投資環境建設的主導者,因為只有政府能調動各方面力量參與社會經濟發展。從客體上看,投資環境構成要素和經營城市的對象是一致的,城市的一切自然、物質、文化、制度要素都是經營城市和投資環境建設的客體。城市的基礎設施、環境、教育、科技、文化、衛生、居民素質以及城市管理政策、法規和城市形象都是經營城市的對象和投資環境建設的內容。從目的上看,經營城市和投資環境建設的著眼點雖不同,但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提升城市競爭力和城市在經濟、社會、生態方面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經營城市著眼于促進城市公共設施建設的良性循環和供給效率的提高,完善城市功能,塑造城市形象和打造城市品牌。但若從城市發展的角度上看,經營城市不能單純以追求經濟效益為目的,而不顧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經營城市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城市資源的價值和城市競爭力,以及在人口、資源和環境方面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投資環境建設著眼于吸引更多投資和投資效益的提高,以加快城市發展,提高城市競爭力。從受資方看,投資效益則包括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三個方面。因此,經營城市和投資環境建設的目的都是為了提高城市競爭力和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從特點上看,經營城市和投資環境建設都具有長期性、復雜性、系統性和地域性特點。經營城市是城市對有形、無形的公共資產、公共資源和企業外部經濟進行資本化和產業化的整體策劃、營銷和評價的經濟行為。經營城市涉及到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和運營的各個環節,牽涉到城市社會、經濟、文化和生態綜合體的方方面面,只有各個方面相互配合才能真正實現城市發展,這決定了經營城市是一項長期復雜的系統工程。投資環境是一定地域影響直接投資的經濟、社會、自然、文化、法律制度等各種要素相互作用的集合,各種要素相互交織、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只有各要素相互協調、配合、共同提高才能起到吸引投資的作用,因此建設優良的投資也是一項長期復雜的系統工程。由于不同城市的自然、經濟、社會發展條件不同,以及經濟發展水平和在區域分工中的作用不同,決定了經營城市和投資環境建設的主導因素不同,經營城市和投資環境建設的方向不同。因此,經營城市和投資環境建設在各地沒有統一的模式,各地必須根據自身條件,抓住關鍵因素和發展方向來開展經營城市和投資環境建設。
二、經營城市對投資環境建設的作用機制分析
經營城市與投資環境建設在主體、客體、目的、特點上的一致性,決定了經營城市的開展必然會對投資環境建設產生顯著的影響。一般而言,經濟不發達城市投資環境的制約因素往往是落后城市基礎設施和政府職能轉化不到位,政府對經濟的干預過大。而經營城市一經起步就可緩解這兩大制約因素。經營城市起步階段的目的是解決城市基礎設施落后問題,解決辦法是將城市基礎設施市場化。由于城市基礎設施服務需求穩定、規模大、變現性強、投資和經營風險小,所以基礎設施一經市場化便能吸引投資的大量進入,從而緩解城市基礎設施落后問題。經營城市是一種城市管理理念的變革,在城市管理中加入了市場經營理念,將最終使得政府對經濟的干預走向合理化。
投資環境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后,其建設的重點逐步轉向以優化產業結構、完善城市功能、營造人文環境和生態環境為主要內容的投資環境綜合競爭力的培育。而這一時期的經營城市也由解決基礎設施落后問題的資金導向型經營城市轉向以強化城市功能、增強城市綜合競爭力為目的的功能導向型經營城市。經營城市的目的開始重視城市發展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經營城市走向戰略化,因為城市功能的強化和城市競爭力的提高強烈地依賴于城市規劃、城市產業發展規劃等各種規劃戰略的制定和實施。這一時期,通過對城市的SWOT、PEST分析,識別城市形象,確定城市發展目標,并制定適合發展目標的經營戰略。經營城市的戰略化恰恰適應了投資環境建設導向性的要求。城市性質、城市所處的區域自然、經濟、社會結構及其發展變化決定了投資環境的總體特征及其變化趨勢,即不同城市投資環境建設先天具有導向性,進而決定了城市吸引投資的大體方向、數量和結構。城市投資環境建設只能按照既定的方向進行才能有效。功能導向型經營城市實現城市功能建設和城市自身發展條件相適應,解決了地區城市之間在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協調問題。因此,經營城市目標和策略的轉變適應了投資環境建設的要求,推動了投資環境建設的高級化。
三、經營城市對投資環境建設的影響
(一)有利于形成具有投資吸引力的公共設施。城市交通、供電、供水、衛生、文化、教育等公共設施是為城市生產、生活提供服務的基礎設施,是城市發展的支撐和優良投資環境的基礎。然而,在我國長久以來,城市政府一直是公共設施的直接建設者和運營者,由于財政有限和公共設施結構復雜、種類繁多,造成公共設施建設跟不上需求,服務效率低、質量差。經營城市盡可能地把城市公共設施的建設和運營推向市場,凡是市場提供比政府提供更有效的,就交給市場去經營,通過競爭性市場提高公共設施的供給效率。同時,經營城市通過對那些可以市場化的城市資源的資本化運作,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為政府那些難以通過市場投資建設或運營的公共設施提供了資金,如支持圖書館、博物館等公共設施的建設。
(二)有利于提高市場化水平。地區市場規模、市場前景、市場化水平決定了投資的營利水平和營利前景。市場規模和市場前景與地區區位條件、人口數量和經濟發展水平有關,短期內難以改變,所以增強市場投資吸引力,關鍵在于提高市場化水平。根據現代市場經濟理論,政府主要應通過提供界定、保護產權的制度和降低交易成本制度提高市場化水平。政府制度供給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兩個方面,正式制度包括產權制度、市場法制化程度、政府對市場秩序的維護、市場中介組織的發育程度,非正式制度主要指社會信用水平。
公共設施市場化的前提是合理界定各種公共設施的產權,合理區分政府、集體和個人產權,合理劃定管理權、經營權、收益權等衍生產權。因此,經營城市對公共設施的市場化運作,促進了城市資產合理產權結構的形成,尤其是促進了政企分開、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使企業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主體。為了實現公共設施市場化過程中公共設施供給效率和效益提高,政府必然會加強公共設施市場化的政策和法規制定、完善,加強城市管理法律、法規的執法和監督,這將有利于形成公平、公正、開放、競爭有效的市場環境。政府為了長久吸引投資者參與城市建設將會強化自身信用水平,企業和個人為長久經營城市公共設施必然也提高其信用水平,政府、企業、個人在信用建設上共同推進,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市場信用環境。經營城市還鍛就了城市政府對市場的管理水平,促進了城市生產要素市場、資本市場的發展。最后,經營城市不但提高城市的市場化水平,而且活躍城市經濟,釋放了潛在市場規模,展現了美好的市場前景。新晨
(三)有利于轉變政府職能和提高政府服務效率。城市政府是城市投資環境建設的主導者,政府行為方式的合理性是投資環境建設成敗的關鍵。經營城市是經濟轉型時期的一種政府行為方式的變革,城市政府由過去的行政指令性管理轉向以法律法規為基礎的經營管理模式。它遵循市場經濟規則,通過市場化運作,使城市資源得以有效配制。從過去的對企事業單位的微觀管理轉向對城市整體資源的發掘、利用和經營。政府職能實現由“計劃管理”向“市場管理”轉變,由“微觀直接管理”向“間接宏觀管理”過渡。經濟全球化導致城市發展由封閉走向開放,要求主動參與全球競爭與合作,這使得經營城市必然按照國際慣例運行,政府職能不斷適應全球競爭的要求。因此,經營城市實質上體現了政府職能的轉變,經營城市是政府職能轉變的理想路徑。
經營城市中對公共設施的市場化運作鍛就了政府的服務意識、服務效率和服務的有效性,促進了城市管理由“行政性管理”轉變為“服務性管理”。由于公共設施的市場化運作與市民和企業利益緊密相關,政府將征求市民和非政府部門意見,以合理處理公共設施供給效率和公共效益的關系,這將促進非政府部門服務水平的提高和市民民主意識的增強,從而帶動經濟服務社會化程度的提高。
關鍵詞:綠色設計;公共設施;新能源
隨著時間的推移,近幾年來,遼寧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國內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的增長速度已高出全國的平均水平。2006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上升為13%,在國內生產總值提升的同時也引發了能源問題困境。如何擺脫能源日益匱乏的制約,已經成為振興遼寧經濟的當務之急。新能源的開發,為遼寧的經濟社會健康發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一、遼寧新能源資源的構成和特點
位于我國東北地區唯一的既沿海又沿邊的遼寧省,風能資源極為豐富,同時,遼寧省在技術方面還具備開發價值的風能源資源豐富區和較豐富區,占全省面積的40%還多。遼寧省是我國為數不多的臨海強壓型風能源豐富區;除此之外,遼西北附近,尤其是與接壤地帶,更是風力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主要是因為兩側丘陵的約束,形成了天然強大的風力收縮區。其中,以沈陽康平、法庫兩縣、阜新、朝陽和鐵嶺為代表的遼西北地區占遼寧省風電裝機容量的75%以上,規劃容量近1500萬千瓦。所以,遼寧省將新能源開發都集中在風力發電上。
太陽能是一種節能、高效、安全、清潔的綠色能源。現在,遼寧省運用太陽能主要表現在太陽能熱水器一體化建設和設計方面,以及建筑工程方面,同時,在城市道路的路燈也是運用的太陽能蓄電照明。也有開發太陽能電瓶車的企業,可是,因為這方面的技術水平限制,太陽能電站在規模上實現了突破,可以增加很多電力。
位于我國遼東半島南端的大連,面朝大海,所以,主要是進行海洋潮汐能源發電和氫能發電,沈陽地區主要是運用地熱能發電,同時,這兩個地區都在研究一些新能源發電的科研項目,并不同程度創建不同規模的技術示范工程。
遼寧省的農村,每年秸稈的產量就高達180億公斤,農民會將70%的秸稈作為生活燃料進行燃燒,僅不足6%的秸稈進行能源轉化,造成了嚴重的資源浪費。在《遼寧省基礎設施建設“十一五”規劃》中已經進行了明確的規定,針對秸稈這一寶貴資源應該進行大力開發。在“十一五”期間,我國遼寧省大力發展秸稈發電、垃圾填埋發電、沼氣發電以及垃圾焚燒發電等項目。主要運用秸稈發電來認證行為的可行性,同時秸稈發電還納入了遼寧省新能源開發規劃中。
生物質發電中垃圾發電也是重要項目。遼寧沈陽的人口為740多萬人,所以,年產垃圾量也非常大,將70%的垃圾進行發酵制氣,年發電量就會達到2億千瓦時,還可以生產堆肥。沈陽市老虎沖垃圾發電廠已在2006年10月份奠基,并開始運行,可供3萬多居民生活日常用電。
二、新能源公共設施的發展現狀
實現城市公共設施的可持續性發展的設計理念為新能源的開發以及利用。世界上最綠色環保的可再生能源為太陽能、風能。目前,有很多候車廳或者是報亭都是在運用風能或是太陽能進行供電。同時,還可以對景觀設施、交通設施、信息設施進行供電。
在2012年,國家明確了“自給式太陽能等新能源產品進入公共設施和家庭”。此項目的確定保證了可再生能源前景廣闊。
關于新能源公共設施的產品設計也逐漸增多,技術成熟,由圖1可以看出,此路燈的主要原料為竹子,燈體主要呈螺旋狀進行排列,這種形式可以提升風能的利用率,同時還可以起到裝飾和照明的效果。雖然說是因為沒有進行預接電纜,但是,風能螺旋燈的問世,也成為了當地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圖2是小型的風力發電裝置,提供給路燈、電腦等電量。
有了技術的支持,材料的支持,政府的支持,我們對新能源公共設施設計的展望不再是空想。
三、以遼寧大連為例研究新能源公共設施設計
沿海城市的發展突飛猛進,人們更多地重視城市生態美學判斷準則。沿海城市的生態環境與自然資源的利用也就明顯優于許多城市,此類環境設施發展前景優越,而且可利用資源也比較豐富。大連三面環海,海洋性特點的季風氣候,冬季季風長達7個月,夏季風也很強,風力資源非常豐富,大部分地區年有效風功率密度在80W/m2以上。風力發電將在大連得到很好的應用。
環境色彩是公共設施必須遵守的條件,公共設施的色彩要與周邊環境色彩相協調,公共設施的主色彩為環境的同類色,局部可以運用鮮艷的顏色進行裝飾,從而突出公共服務設施的空間位置和物質特性。我們對點綴色占用物理投影面積發現,點綴色比例僅為10%。比如星海廣場,星海公園主要色彩為白色、藍色、綠色、黃色。
大連是一個時尚浪漫的城市,星海廣場是亞洲最大的城市廣場,依據現有公共設施的風格特點,可增加貼近環境特征的公共設施,增加休息區范圍,使公共設施更好的為游人服務。對于這項新能源公共設施的設計,不但要利用風能,還增加了更多概念性設計,使公共設施有更多的功能,滿足現代人們不同的生活需求。
隨著經濟以及科學技術的發展,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的廣泛運用,人們對電量的需求也逐漸提升,無線充電等的需求逐漸提升。“這項技術為手機集合緊湊型無線充電功能以及同時為多個便攜式設備充電鋪平道路。對多個設備充電時,設備相對于充電器的位置沒有任何限制。”
由此,本課題考慮將風能與公共設施相結合,充分利用大連地區的新能源環境特點,以“風影”為設計主題,設計了一系列公共設施。具體將風力發電裝置本身形態與發光體結合,形成動感光帶,以渲染環境氛圍。將無線充電新技術融入公共設施,給游客提供便利和綠色的充電服務。是集照明、景觀、休息、充電于一體的多功能公共設施。如圖3,是三種設計方案。
四、結論
公共設施是城市至關重要的一部分,體現著城市的精神與文化,而環境危機下,新能源的利用將緩解資源緊缺和城市污染,所以,研究新能源公共設施設計是一項具有現實意義的工作。
如果能利用遼寧的新能源優勢來設計具有遼寧文化特色的公共設施將會代表了城市空間的形象,反映了一個城市特有的景觀風貌、人文風采;表現了遼寧的氣質和風格,顯示出遼寧的經濟狀況。
參考文獻:
[1]劉曉楓.金融危機下新能源產業的發展[J].浙江金融,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