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13 07:12:4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公共危機管理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公共危機管理是政府責任之一,政府在公共危機管理中具有重要職能。就當前實際情況而言,政府責任倫理在公共危機管理中表現并不突出,導致社會各界對政府公共危機管理能力形成了質疑。由此,本文對公共危機管理中政府責任倫理的基本內容作了簡單分析,然后從加強政府責任能力、培養倫理責任意識和完善倫理責任制度三個方面對公共危機管理中政府責任倫理的實現途徑作了論述,希望可以給相關工作起到一定參考作用。
關鍵詞:
公共危機管理;政府責任倫理;基本內容;實現途徑
公共危機對人民、社會和國家造成的影響是難以預估的,一旦發生公共危機,不僅會造成人民群眾出現生命財產損失,更可能導致地區混亂、社會動蕩,給經濟發展形成桎梏。面對公共危機,政府必須發揮自身職能,做好各項管理工作,盡可能將公共危機消滅在萌芽狀態、控制在最小范圍,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穩定。
一、公共危機管理中政府責任倫理的內容
(一)預警責任
所謂預警責任,主要是指在發生公共危機之前,政府部門所承擔的道德權利義務和預防工作。對于公共危機管理而言,危機預警是第一道防線,其實阻止危機發生或是降低危機影響的根本。對于政府部門而言,危機預警是其一項重要職能,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應當全面落實,對可能出現的各種公共危機事件進行事先預估,提前設計應急預案,并選擇最佳方案作為主要應急方案,同時設計備用應急方案。預警責任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需要對公共危機相關理論加強研究,明確公共危機的誘發原因、危機特點、演變形式、預警機制和應急處理等多個方面的內容。二是需要構建預警組織,成立專門的危機管理部門,專項開展危機預警工作。三是應該完善法律體系,對公共危機中政府職權作出詳細規定,為危機事件和緊急狀態的應對提供法律保障。
(二)問責責任
對于公共危機管理而言,問責只是一種手段,其主要目的是強化責任。政府部門在公共危機管理中實行問責制,能夠對領導干部的行為加強監督和控制,使其能夠按照法律法規履行崗位職責。問責可以確保道德義務和道德權利維持在一個相對平等的地位,不會出現責權差異過大的情況。在發生公共危機事件之后,只有通過問責,才能夠端正政府形象,維持社會穩定,保持社會道德水平,確保社會發展和公共危機管理的目的相符。
(三)救助責任
救助責任是在出現公共危機之后,政府部門應該承擔其救助倫理責任,對公眾生命、財產進行救助和保護。在救助過程中,政府所表現出的道德水平對救助效果具有十分明顯的影響。這是因為出現公共危機之后,人類道德主體的利益關系會出現劇烈變化,此時政府具有極大的引導作用,人民群眾的行為都會受到政府救助行為的影響。救助責任一般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拯救生命。在出現公共危機時,人民群眾生命會受到嚴重威脅,不論地震還是恐襲,政府都應該第一時間拯救遭受危機的人類生命。二是最小化損失,公共危機造成的損失可大可小,政府救助及時,就可以拯救更多的生命和財產,救助不及時或是救助不力,就可能導致大量生命和財產損失。因此,政府救助必須遵從損失最小化的基本原則。最后是生態責任倫理,即人與自然協調統一,所有生命不分貴賤,政府救助行為需要保持生態協調。
二、我國公共危機管理中政府責任倫理的實現
(一)加強政府責任能力
加強政府的責任能力,是實現公共危機管理中政府責任倫理的重要手段,其可以分為三個方面。首先,提升政府總攬全局的能力。危機管理是一項龐雜而系統的工作,其涉及到諸多方面,給政府的全局意識提出了要求。因此,政府部門必須對自身總覽全局的能力進行提升,協調組織內部關系,實現政令暢通;加強和群眾的聯系,通過人民群眾構建危機預警體系;協調政府與第三方組織,加強合作深化危機管理。其次,提升政府倫理責任導向能力,在出現公共危機事件時,給予人民群眾正確的導向,規范其各種行為。不僅如此,還需堅持科學的價值導向,在危機管理中體現出責任倫理目標和責任倫理原則。最后,提升政府責任倫理凝聚力,以自身堅持和倡導的價值觀念為核心,將各職能部門、第三方組織、人民群眾等團結起來,共同參與到公共危機管理當中。不僅如此,政府部門可以通過自身責任倫理行為,對群眾形成影響和感召,從而提升道德水平,加強應對公共危機的能力。
(二)培養倫理責任意識
培養政府的危機管理倫理責任意識,可以實現責任倫理在公共危機管理中的滲透。首先,政府應該對道德責任形成正確的認識。道德責任和法律界定的責任存在一定區別,其可能和法律存在違背,但是卻符合人民群眾的心理需求。因此,政府部門應該對道德責任加強認識,正確理解公共危機管理中的問責與救助。其次,需要培養正確的道德責任情感。從某種程度上說,政府部門與人民群眾之間存在隔閡,在危機事件中道德責任的出發點并不一樣。因此,政府部門應該對道德責任情感加強培養,從人民群眾的角度加強問題的考量。最后,政府需要形成正確的道德責任意志,并且在公共危機管理中要表現出道德意志,如此才能對人民群眾形成感染。若是道德責任意志缺失,就會導致公共危機管理成效低下,人民群眾遭受重大損失,導致其對政府危機管理能力出現質疑。
(三)完善政府倫理責任制度
制度是保證政府公共危機管理順利開展的必要前提,因此,需要對政府倫理責任制度進行完善。一是應該對政府管理理念進行更新,加快責任政府的建設。只有政府在公共危機管理理念上實現了更新,才能推動相關工作更新發展,如此才能夠對政府責任制度的建立起到保障。二是需要引入問責制度,健全追究責任的機制,確保在出現公共危機管理的時候,能夠快速追查危機的引發原因,明確各方責任,給人群民眾正確的引導。三是應該對監督機制進行完善,構建公共危機責任管理監督體系,將各項工作納入其中,確保各項工作均能接受全面監督,將公共危機管理的各項工作落實到位。
結束語
政府責任倫理在公共危機管理中必須要予以體現,其在內容上涉及到預警責任、問責責任和救助責任。對于這三個方面的工作,應該對政府責任能力進行提升、強化責任倫理意識和健全倫理責任制度,如此就可以有效提升政府公共危機管理能力,實現政府責任倫理。
作者:陳瑞清 單位:華僑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關鍵詞:突發公共事件 公共危機管理 政府責任
公共危機是在社會運行過程中,由于自然災害、社會運行機制失靈造成的,可能危及公共安全和正常秩序的危機事件。其指向對象是特定區域的所有公民,每個人都是危機侵害的對象,公共危機往往威脅所有公民的人身安全,容易引起社會恐慌,加劇破壞性。政府是公共危機管理的主角,政府能否及時有效地采取危機干預措施,并根據事態的變化而及時調整應對措施,并根據事態的變化而及時調整應對措施,最大限度地消除公共危機帶來的損害,既是對政府執政能力的考驗,也是對政府法制建設的檢驗。
一、公共危機與公共危機管理
(一)公共危機
危機是對個人、群體或者組織以外的生存秩序、發展進程等由于某種原因,通常是突發事件的出現,而受到破壞,嚴重威脅正常的生存與發展的狀態。
公共危機又叫突發公共事件,就是在社會進行過程中,由于自然災害、社會運行機制失靈而引發的,并對的大眾的正常的生活、工作以致生命財產構成威脅的狀態。我國南方嚴重冰雪災害、華為7000人“辭職門”事件、金融危機、甲型H1N1型流感等都是公共危機。
(二)公共危機管理
公共危機管理就是政府及其他公共組織建立必要的危機應對機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防范、化解突發公共事件,恢復社會秩序,保障人民正常生=生產和生活,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健康發展。
公共危機管理是通過建立必要的危機應對機制來防范和化解危機的公共危機管理是通過建立必要的危機應對機制來防范和化解危機的。常規的公共管理機制不足以處理突發的、不確定的、易變的、破壞性強的突發公共事件,需要通過特殊的機制,采取特殊的應對手段,就需要未雨綢繆,做好防范工作,把可能的突發公共事件消滅在萌芽狀態。
二、政府在公共危機管理中的責任
(一)完善公共危機應急預案體系
目前中國的公共安全形勢不容樂觀,重大自然災害和重特大事故時有發生,影響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因素依然存在。因此,中國加快建立健全突發公共事件的應急預案體系勢在必行。
(二)構建權責分明的組織體系
再好的預案,一旦無高效統一的組織和訓練的執行隊伍去應對,那么各種應急預案將會成為一紙空文。這樣的組織體系有利于公共危機事件發生后,政府部門第一時間做出應對措施,采取應對措施。
(三)改革和完善運行模式
政府整合現有資源將突發性公共事件控制在可預見范圍內,努力將其不良影響降低至最小,保長社會各階層的安全權益,特別是底層安全權益,進而不斷提升政府效率,保障個體生命安全和社會安全。包括監測預測與信息報告、先期處置、預案啟動和預警‘指揮協調、擴大應急、應急結束、善后處理、調查評估、信息等方面,具體如下:
(四)實施安全有效的應急保障
各部門瑤按照分工和總體應急預案做好語法公共事件的應急保障工作。具體分工如下:
1.隊伍保障
公安、消防、醫療衛生、地震救援、海上搜救、礦山救護、森林消防、防洪搶救、核與輻射、環境監測、危險化學事故救援、鐵路事故、民航事故、基礎信息網絡和重要信息系統事故處置,以及水、電、油、氣等工程搶險救援隊伍是應急救援的專業隊伍和骨干力量。一旦發生特大、特殊災害及其危險,中國人民和中國人民武裝部隊按照有關規定參與和支援搶險救災工作,是處置突發公共事件的骨干力量和突擊力量。
2.通訊保障
在整合各救災通信網的基礎上,建立跨部門、多手段、多路由,有限和無線相結合,基礎電信網絡與機動通信系統相配套,微波和通信相結合的反應速度、靈活機動、穩定可靠的應急通信系統。為確保緊急指揮通信系統的通暢,必要時間在依托公網的同時建立緊急處置專用通信網絡。
3.公共設施
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分別負責煤、電、油、氣、水的供給,以及廢水、廢氣、固體廢棄物等有害物質的監測和處理。
4.交通運輸保障
災害所在地的交通局和海事局負責處理應急交通保障,為災害事故緊急處理工作提供快速、高效、暢通的道路措施、設備工具、運行秩序等交通保障條件:要及時對現場和相關通信實行交通管制,根據需要和可能組織開設應急救援“綠色通道”,保證應急救援工作的順利開展;要依法建立緊急情況社會交通運輸的征用程序,確保搶險救災物資、器材和人員的緊急輸送,滿足緊急處置工作需要。
5.基本生活保障
要做好受災群眾的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確保災區群眾有飯吃、有水喝、有衣穿、有住處、有病能得到及時醫治。
6.醫療衛生保障
醫療救助的目的是盡最大可能減少傷亡、預防和控制疾病地擴大和傳播。及時為受災地區提供藥品、器械等衛生和專業醫療設備;紅十字會等群眾性救援組織和隊伍應積極配合專業醫療隊伍,開展群眾性衛生救護工作。
7.物資能源保障
要建立健全應急物資監測網絡、預警體系和應急物資能源的生產、儲備、調撥及供應系統,完善應急工作程序,確保應急所需物資能源的及時供應,并加強監督管理,及時予以補充和更新。必要時,可依據有關法律法規及時動員和征用社會物資和能源。
(五)政府對公共危機的監測管理
公共危機管理的監督管理和提高離不開政府,依靠政府強有力的支撐才可以完成涉及范圍廣,參與部門多且具有國家強制力的部分活動。
1.宣傳教育和人員培訓
宣傳、教育、文化、廣電、新聞出版等有關部門要通過圖書、報刊、音像制品和電子出版物、廣播電視、網絡等,廣泛宣傳應急法律法規、預案和預防、避險、自救、互救和減災等常識,增強公眾地憂患意識,提高社會責任意識呵自救、互救能力。
加強突發事件公共事件應急處置人才地教育培訓工作,把應急管理知識作為各級領導、公務人員培訓地重要教學內容,加強對應急救援隊伍的專業技能培訓,提高其專業技能。再各類學校開展突發公共事件預防和應急救助等方面的教育,積極培養和引進危機管理人才。
2.預案演練
各地區、各部門要結合工作實際,有計劃、有重點地組織有關部門對相關預案進行演練。要通過演練,發現應急工作體系和工作機制存在的問題,不斷完善應急預案,提高對突發公共事件的應急處置能力。
3.責任與獎懲
突發事件應急處置工作責任追究制。對參加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處置工作并作出突出貢獻地先進集體和個人瑤給予表彰和獎勵。對遲報、謊報、瞞報呵漏報突發事件重要情況或者應急管理工作種有其他失職、瀆職行為地,依法對有關責任人給予行政處分;夠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三、提高我國政府公共管理能力的都幾點建議
(一)處理公共危機事件地原則
一是以人為本。一切以公眾利益為重,勇于承擔責任,對公眾負責,保障公眾的知情權,不回避問題和錯誤,爭取公眾的理解與支持;二是主動及時。恪守信息傳播地時效性,搶抓先機,快速反應,果決行動,及時與媒體和公眾溝通,向公眾說明進展情況,使危機不擴大、不升級、不蔓延,爭取公眾的信任和尊重;三是科學公關。講究方法,講究科學。一要口徑統一,二瑤部署高效,三要信息持續,四要把握分寸。
(二)提高公共管理能力的對策
1加強危機訓練與危急知識地普及,提高公共地危機意識。
從應急管理的角度出發,把應急法律、法規、安全規劃、安全管理措施、安全技術標準等一系列制度呵應急救援方案以及自救、互救方法等內容向管理者、員工以及居民做廣泛地宣傳、傳播與教導。當危機來臨時,人民便不會毫無準備、手足無措、陷入恐慌,給政府處理危機帶來一定程度上的困難。
2培養健康的人文社會環境,加速能力社會干預體系
危機不僅僅石堆一個政府管理制度和應變能力的考驗,更是對一個民族精神和國民心理承受力的考驗。面對突如其來的地災難,一個民族能否精誠團結,以健康、積極、樂觀地態度應對危機,石一個民族特性的具體表現。危機地預防管理不僅包括制度的預防,還包括人民精神健康和心理地預防。
3做好善后溝通工作,提升政府形象。
危機地結束并不代表危機處理地結束。當人民度過危機之后,政府還應做好危機后地溝通工作,向規民承諾今后的措施,表達政府地誠意,恢復國民對政府地信心,重新提升政府的形象。
四、結論
政府無論從維護社會安定,使人民安居樂業,還是從增強政府合法性、維護政府形象出發,都必須重視呵防范突發事件,積極建立和完善應對突發事件地應急管理系統。政府必須建立一整套應對突發事件地緩解、準備、反應及恢復機制和運行體系。
參考文獻:
【1】羅伯特.希斯.危機管理【M】王成等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
【2】朱力。社會問題概念[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3】閆耀軍,論社會預警的概念[J]天津社會科學,2002
目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迅猛發展,在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響下,風險社會已經到來,使得一些社會公共危機難以自行化解,最終影響到社會公共秩序。本文主要分析研究了當前政府公共危機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出現這些問題發生的原因,為了維護社會秩序,根據風險社會公共危機管理存在的問題構建新的管理機制,以提升社會公共危機管理水平,防止矛盾的激化。
關鍵詞:
風險社會;公共危機;管理機制;構建
構建風險社會公共危機管理機制,不僅可以規范了社會秩序,而且降低了風險社會公共危機帶來的負面影響,這些對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有著積極的影響。在目前形勢下,由于受到市場失靈、政府管理失靈的影響,導致風險社會應運而生。因此,要求政府相關管理部門要重視風險社會公共危機管理存在的問題,結合當前當前社會大環境,制定并構建新的管理機制,從而消除風險社會公共危機管理失靈現象,緩和和調節社會矛盾,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對風險社會、公共危機進行分析
風險社會,一詞最早是由德國學者貝克提出,當時處于工業社會背景下,從《風險社會:邁向一種新的現代性》書籍中,貝克以生態危機作為切入點,并將其看作是當時工業文明下的一種社會危機,之后對風險社會有了初步的定義,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風險具有不確定性的邏輯性和擴散性,二是風險社會將會影響到社會正常運行的各個領域,它關系著社會制度的變革、社會結構的調整等。從目前社會運行的現狀了解到,風險社會具有較強的隱蔽性,在受到政治、經濟、生態或者是環境等因素的影響下,均會引起公共危機,這種情況下,一旦風險社會真正到來,會影響到人類的主觀意識、認知能力及判斷能力等,在沒有采取及時的防治措施時,導致風險社會的負面影響越來越嚴重,極有可能引發不良后果。而公共危機是風險社會受到種種因素的影響產生的,它具有傳播性的特征,例如:在當前信息化時代背景下,發生危機時,各種媒體信息平臺下就會迅速傳播,且這種傳播會引起連鎖反應,最終引起復雜的公共危機,使得政府政策失靈、市場機制失靈等,增加了社會管理難度,引發社會秩序的混亂,給人們正常生活帶來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
二、風險社會公共危機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風險社會公共危機的擴散是由管理失靈造成的,從更細的角度進行分析,產生這種危機可能是由于政府對一些突發事件缺乏認識,不了解突發事件發生原因的情況下,盲目處理,使得風險社會公共危機很難從根源上消除,勢必會影響危機管理的成效。風險社會公共危機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公共政策及行為模式不符合公共危機治理的邏輯
目前,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政府館員為了追求更高的經濟利益,使得在公共危機管理中選擇出不同的策略,難以保證風險社會公共危機能夠有效消除,此外在管理過程中難以分辨公利和私利,根據自身的行為模式和選擇決定會直接影響危機管理的效果。
(二)“運動化”的公共危機治理方式的影響
新形勢背景下,很多政府部門在應對風險社會公共危機時,采取嚴防死守的辦法,以運動化的公共危機治理方式具體進行,這種治理思維僅僅在短時間內具有明顯的成效,維持社會秩序,促使社會正常、穩定運行,但是很難長期達到危機治理效果,這種帶有“人治”色彩的思維方式,不夠科學、不夠合理,勢必會影響到風險社會公共危機的解決。
(三)相關管理人員對風險社會公共危機不夠重視
在受到現行官僚體制影響下,相關管理人員對風險社會公共危機的重視程度不足,發生市場失靈時,便出現了有組織不負責的狀態,比如說:公共危機到來時,一味出臺規章制度,但是缺乏對制度的操作性,無法發揮制度的效應,最終導致風險社會危機局面更加復雜,難以達到預期的治理效果。又比如,相關管理人員缺乏公共危機方面的知識,這種執行能力的欠缺難以應對復雜的危機局面,最終影響到公共危機的解決。
(四)政府管理方式不合理
由于風險社會公共危機具有多元化和復雜性的特征,因此要求政府部門必須要制定科學、有效的管理方式,開展多元化的管理機制,有效解決公共危機,但是由于目前政府采取的是壟斷式的管理方式,具體將常態化的治理模式應用到危機管理中,缺乏輔助管理機制,使得風險社會公共危機無法得到有效應對,導致社會秩序的混亂。
三、構建新型體制,應對風險社會公共危機
風險社會公共危機的擴散,不僅加大了風險防范的難度,而且增加了國家治理的難度,這對于和諧社會的構建有著負面影響,通過了解上述風險社會公共危機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后,要求相關管理部門要加強對危機的重視,無論是從意識形態還是從制度體制等方面,以多元化的應對措施解決風險社會公共危機管理的失靈現狀,確保社會秩序的持續穩定,因此,下文具體探究了如何構建風險社會公共危機管理機制,并提出了相應的策略,希望通過以下策略的制定,能夠更好的應對風險社會公共危機,防止矛盾的激化。
(一)政府管理部門要更新危機管理理念
新形勢背景下,要求政府部門要更新危機管理理念,從被動式的治理理念轉變為主動式的治理理念,提高風險警惕,具體可以從三大方面具體實施:樹立公共服務的理念,通過提升公共服務水平來達到對危機管理的預期效果;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在治理危機時,要以人為本,注重人的生命安全和生命健康,制定有效的危機治理方案,最大限度降低危機的負面影響;樹立周期理念,任何一個危機的到來它都有一定的規律性,政府管理部門要樹立周期理念,提前做好應對措施,才能將損失降低到最小。
(二)增強政政府公共危機治理的能力
針對當前的社會意識形態,政府部門在應對風險社會公共危機時,可以借鑒國外先進的管理體制,加強各部門聯系,在相互配合下,建立各地政府的協商機制,以便對不同危機采取針對性干預措施,有效實現危機預防和處理,將危機損失降低到最小,促使社會正常運行。
(三)重視風險社會公共危機
要求相關管理人員要加強對風險社會公共危機的重視程度,了解更多有關公共危機方面的知識,以便出現市場失靈時能夠根據規章制度,提高執行能力和應對能力,更有效的解決風險社會危機的多元化和復雜性局面,降低和減少風險社會公共危機帶來的負面影響。
(四)建立“協作”治理體系
針對風險社會公共危機的復雜性,可以采取建立“協作”治理體系,打破國家與社會之間的壁壘,提倡全體社會群體共同參與到公共危機的治理中來,通過市場合作、社會合作更好的應對公共危機,緩和社會矛盾,從而降低和防范風險。
四、結束語
總體來說,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防止矛盾的激化,就必須要構建合理、有效的管理機制來治理和解決風險社會公共危機,但是由于風險社會公共危機管理過程中存在的相關問題,使得風險進一步惡化,引起公共危機的擴散,因此,必須要解決這些問題才能做到規避風險的效果,文中從提高相關管理人員的危機重視度、建立協作體系及增強政政府公共危機治理的能力等多方面具體開展,不斷優化體制機制,消除風險社會公共危機管理失靈現象,從而推動現代社會不斷進步。
作者:肖達根 單位:華僑大學
參考文獻:
[1]馬體國等.政府公共危機管理能力的建構—基于風險社會的視角[J].法制與社會,2011(09).
[2]茹夢丹,姬熊華.風險社會下政府公共危機管理的困難與對策分析[J].南方輪刊,2015(03).
關鍵詞:公共危機管理;政府責任倫理;基本內容;實現途徑
公共危機對人民、社會和國家造成的影響是難以預估的,一旦發生公共危機,不僅會造成人民群眾出現生命財產損失,更可能導致地區混亂、社會動蕩,給經濟發展形成桎梏。面對公共危機,政府必須發揮自身職能,做好各項管理工作,盡可能將公共危機消滅在萌芽狀態、控制在最小范圍,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穩定。
一、公共危機管理中政府責任倫理的內容
(一)預警責任
所謂預警責任,主要是指在發生公共危機之前,政府部門所承擔的道德權利義務和預防工作。對于公共危機管理而言,危機預警是第一道防線,其實阻止危機發生或是降低危機影響的根本。對于政府部門而言,危機預警是其一項重要職能,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應當全面落實,對可能出現的各種公共危機事件進行事先預估,提前設計應急預案,并選擇最佳方案作為主要應急方案,同時設計備用應急方案。預警責任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需要對公共危機相關理論加強研究,明確公共危機的誘發原因、危機特點、演變形式、預警機制和應急處理等多個方面的內容。二是需要構建預警組織,成立專門的危機管理部門,專項開展危機預警工作。三是應該完善法律體系,對公共危機中政府職權作出詳細規定,為危機事件和緊急狀態的應對提供法律保障。
(二)問責責任
對于公共危機管理而言,問責只是一種手段,其主要目的是強化責任。政府部門在公共危機管理中實行問責制,能夠對領導干部的行為加強監督和控制,使其能夠按照法律法規履行崗位職責。問責可以確保道德義務和道德權利維持在一個相對平等的地位,不會出現責權差異過大的情況。在發生公共危機事件之后,只有通過問責,才能夠端正政府形象,維持社會穩定,保持社會道德水平,確保社會發展和公共危機管理的目的相符。
(三)救助責任
救助責任是在出現公共危機之后,政府部門應該承擔其救助倫理責任,對公眾生命、財產進行救助和保護。在救助過程中,政府所表現出的道德水平對救助效果具有十分明顯的影響。這是因為出現公共危機之后,人類道德主體的利益關系會出現劇烈變化,此時政府具有極大的引導作用,人民群眾的行為都會受到政府救助行為的影響。救助責任一般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拯救生命。在出現公共危機時,人民群眾生命會受到嚴重威脅,不論地震還是恐襲,政府都應該第一時間拯救遭受危機的人類生命。二是最小化損失,公共危機造成的損失可大可小,政府救助及時,就可以拯救更多的生命和財產,救助不及時或是救助不力,就可能導致大量生命和財產損失。因此,政府救助必須遵從損失最小化的基本原則。最后是生態責任倫理,即人與自然協調統一,所有生命不分貴賤,政府救助行為需要保持生態協調。
二、我國公共危機管理中政府責任倫理的實現
(一)加強政府責任能力
加強政府的責任能力,是實現公共危機管理中政府責任倫理的重要手段,其可以分為三個方面。
首先,提升政府總攬全局的能力。危機管理是一項龐雜而系統的工作,其涉及到諸多方面,給政府的全局意識提出了要求。因此,政府部門必須對自身總覽全局的能力進行提升,協調組織內部關系,實現政令暢通;加強和群眾的聯系,通過人民群眾構建危機預警體系;協調政府與第三方組織,加強合作深化危機管理。
其次,提升政府倫理責任導向能力,在出現公共危機事件時,給予人民群眾正確的導向,規范其各種行為。不僅如此,還需堅持科學的價值導向,在危機管理中體現出責任倫理目標和責任倫理原則。
最后,提升政府責任倫理凝聚力,以自身堅持和倡導的價值觀念為核心,將各職能部門、第三方組織、人民群眾等團結起來,共同參與到公共危機管理當中。不僅如此,政府部門可以通過自身責任倫理行為,對群眾形成影響和感召,從而提升道德水平,加強應對公共危機的能力。
(二)培養倫理責任意識
培養政府的危機管理倫理責任意識,可以實現責任倫理在公共危機管理中的滲透。
首先,政府應該對道德責任形成正確的認識。道德責任和法律界定的責任存在一定區別,其可能和法律存在違背,但是卻符合人民群眾的心理需求。因此,政府部門應該對道德責任加強認識,正確理解公共危機管理中的問責與救助。
其次,需要培養正確的道德責任情感。從某種程度上說,政府部門與人民群眾之間存在隔閡,在危機事件中道德責任的出發點并不一樣。因此,政府部門應該對道德責任情感加強培養,從人民群眾的角度加強問題的考量。
最后,政府需要形成正確的道德責任意志,并且在公共危機管理中要表現出道德意志,如此才能對人民群眾形成感染。若是道德責任意志缺失,就會導致公共危機管理成效低下,人民群眾遭受重大損失,導致其對政府危機管理能力出現質疑。
(三)完善政府倫理責任制度
制度是保證政府公共危機管理順利開展的必要前提,因此,需要對政府倫理責任制度進行完善。
一是應該對政府管理理念進行更新,加快責任政府的建設。只有政府在公共危機管理理念上實現了更新,才能推動相關工作更新發展,如此才能夠對政府責任制度的建立起到保障。
二是需要引入問責制度,健全追究責任的機制,確保在出現公共危機管理的時候,能夠快速追查危機的引發原因,明確各方責任,給人群民眾正確的引導。
三是應該對監督機制進行完善,構建公共危機責任管理監督體系,將各項工作納入其中,確保各項工作均能接受全面監督,將公共危機管理的各項工作落實到位。
結束語
政府責任倫理在公共危機管理中必須要予以體現,其在內容上涉及到預警責任、問責責任和救助責任。對于這三個方面的工作,應該對政府責任能力進行提升、強化責任倫理意識和健全倫理責任制度,如此就可以有效提升政府公共危機管理能力,實現政府責任倫理。(作者單位:華僑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突發公共事件往往對社會穩定發展起到嚴重的阻礙。突發公共事件的不確定性、嚴重性和多發性決定了危機就在我們身邊時刻潛伏著,嚴重影響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尤其在當今,環境越來越開放、信息資訊越來越發達、人們的活動范圍更廣,各個組織之間的聯系愈加頻繁,相互依存度愈加高,公共危機事件一旦發生,就可能產生一連串的連鎖反應。這就迫切需要對此予以重視,進行危機管理,最大可能阻止危機的發生,最大限度減少危機給社會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2.突發公共事件的公共性決定了危機管理的主體必須是政府。突發公共事件的公共性決定了此類危機和其他組織面臨的危機不同,它涉及的是社會公眾。維持社會秩序和社會安全的執掌國家行政權力的機構———政府,對此責無旁貸。雖然危機的最終解決需要社會諸多力量的參與,但政府必須是主導和核心。在突發公共事件發生后,需要政府部署方案,組織協調各個機構,調動各方力量,實施各種措施,盡快盡可能降低危機的破壞力。
3.突發公共事件危機管理對政府而言是考驗,也是契機。我國公共事業管理體制還不健全,職能不清、多頭管理現象時有發生,針對突發公共事件缺乏有效的應急、預警和善后措施。面對突發公共事件,政府能否迅速做出反應,在最短時間內采取有效措施阻止危機擴散,對危機的負面影響進行有效遏制,這些都是對政府管理能力的考驗。政府一旦建立起一個完善的危機管理體系,就可以針對自身情況和外部環境,對危機的發生進行預測,了解其起因、特點、類型等基本要素,然后制定科學的應對措施。危機發生時,就可以有條不紊地將事件化解,從而彰顯政府的管理能力,提升公眾對政府的信任和支持。另外,政府也可以從危機管理中找到現有管理制度和方法的不足,盡快加以彌補和完善,以獲得更好的發展契機。
二、政府加強突發公共事件危機管理的對策
1.樹立和強化危機意識。危機意識是危機管理的起點,培養危機意識是危機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人云:“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樹立和強化危機意識不僅可以增強政府對突發公共事件的敏感度,而且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危機的發生和擴散。對政府工作人員和社會公眾要進行危機意識教育,這種教育不僅是居安思危意識的強化,還應該包含應對危機事件的各種技能培訓。通過教育和培訓,加強隊伍的危機管理能力培養,并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將政府工作人員和社會公眾的危機意識、應對危機的知識和能力作為政府危機管理系統中一個重要環節來抓。除此之外,還應積極開展應急知識的宣傳教育和職業訓練,適時地組織“突發公共事件模擬”活動,通過緊急生動的情境教育來提高政府人員和社會公眾的危機意識和危機應對能力。
2.完善危機管理的法律法規體系。政府進行危機管理必須依法進行,將危機管理納入法制化軌道,運用法律手段處理和危機相關的公共事務,完備的法律制度也是政府實施危機管理的有力保障。雖然我國已經制定和頒布了一些針對突發公共事件危機管理的法律法規,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防震減災法》和應對公共衛生問題的《傳染病防治法》等,但這些法律法規通常只針對某一危機事件,大多只明確了單一部門的職責,目前還未形成一套完備的危機管理法律體系。為使政府危機管理能夠有法可依,我國政府必須加快構建與危機管理相關的法律體系,確保政府管理行為的合法性和權威性。危機管理的法治化不僅可以提高政府危機管理的能力和水平,還可以讓社會公眾依照相關的法律程序對政府的危機管理行為進行有效監督,以確保危機管理對公眾利益的保護。完善危機管理的法律法規體系可以體現在立法和執法兩個方面。在立法方面,應該針對所有可能出現的突發公共事件制定一套統一協調、具有可操作性的危機管理法律體系,使政府危機管理行為做到有法可依。在此基礎上,還要制定和完善應對各類突發公共事件的專門法律法規,并在這一套法律法規中,對危機的等級劃分、危機管理的原則、應急預案的編制、政府職責、政府與社會其他組織機構的協調等問題都要予以明確。在執法方面,應該建立危機管理執法監督體系,對危機管理進行有效的監督評價。政府行為得到有效監督,從而實現對社會公眾利益的保護。
3.建立政府危機管理的預警機制。“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危機的預防比危機的解決更為重要。建立有效的危機預警機制可以使政府事先對潛在的各類突發危機事件有一個充分的估計,做好應急準備,并盡可能制定最佳的應對策略。如果在危機發生之前就及時消除產生危機的根源,社會就可以節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還可以避免對人們精神上的傷害。從經濟性和有效性兩方面來說,突發公共事件發生前的預警是解決危機的最佳選擇。政府應建立并不斷完善危機發生的預警與監控系統,對各類突發公共事件的源頭和各種風險因素進行定期確認、分析、評估和監控,最大限度地預估突發公共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和嚴重程度,制定本地區各類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提醒相關組織機構做好積極的應對準備,提高危機處理能力,讓公眾對危機有正確的認識,減少對危機的恐慌,把對危機的被動回應轉變為對危機的主動管理。
4.構建危機管理的協調聯動機制。當突發公共事件發生時,政府處于主導和核心地位,但政府力量不是萬能的,還需要聯合其他組織機構的力量來共同應對。為了更好地整合有限的資源,提供更有效的危機管理措施,要建立起“政府統一領導、各部門分工負責、其他組織積極參與”的危機管理協調聯動機制。在這一機制中,應該包括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指揮決策機構、職能組織、信息管理系統、綜合協調機構和輔助組織等。這些不同的組織機構,在危機管理過程中發揮著不同的作用。在具體運作中,以政府為主導和核心,對其他組織機構進行部署,明確各個組織的權責、對人員進行合理安排,對資源進行有效整合,確保各部門、各地區在危機來臨時能夠快速做出反應,團結一致共同應對危機。
一、危機和危機管理
什么是危機呢?其實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遇到各種各樣的危機,2003年的SARS病毒可以算我們比較熟悉的一種危機,因為危機,我們不能隨便出門;再比如,2008年汶川地震,這是一種典型的自然災害,突發性的。它是一種特別的狀態,它的發生有時候是突發性的,讓人難以控制,通常會對我們的社會造成難以想象的損壞、災難,給人們帶來傷害,我們應該采取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精力才能應對它。危機有很多的特點。危機具有很突然的性質,讓人難以防備;危機具有緊急性,危機一旦發生,瞬息萬變;危機具有不可控性,我們只能防患于未然,盡量去控制它;此外危機還具有隱蔽性、破壞性等特點。危機的這些特點都決定了,我們只有時刻戒備,永遠準備應對危機,我們要學會去管理危機,做危機的管理者。基層政府的危機管理是指,當基層政府在面對一些常見的突發性危機時,做到事前、事中、事后的一些控制行為,做到防患于未然,做到及時應對危機,將災害、損失控制到最小范圍,其目的就是通過一些政府管理行為,控制災害所帶來的危害程度,保證鄉村人民的財產安全,維護基層社會的穩定與安定。
二、基層政府公共危機管理取得的一些效果
1.基層政府公共危機管理組織機構配備合理。筆者在對基層政府調查研究中發現,基層政府公共危機管理組織機構配備還是相當合理的。每個基層政府都建立了應急管理委員會,一般由鎮書記、鎮長、黨委委員、鎮醫院院長、派出所所長、鎮消防隊長等成員組成,委員會下面成立了應急管理辦公室,辦公室24小時值班制。應急管理辦公室是基層政府部門應急委員會的日常行政機構,應急辦公室承擔了時刻監測危機、危機信息匯報和匯總、危機調度與協調等多項職能,可謂是身兼數職,發揮著一個交通站的作用。基層政府所管轄的自然村落也均成立村應急委員會,由村兩委組成。
2.基層政府的應急制度已經相當靈活且落實到位。矛盾是具有特殊性的,基層政府在制定應急制度的時候,能夠充分考慮當地的自然環境和鄉俗文化,同時結合國家及省市的應急規定,制定出符合本地實際情況的應急制度。同時建立危機預警機制,可以方便快捷的收集危機發生時的一些情況,并按照制度的應急制度,一對一的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危機。
3.基層政府組成了應急團隊,且對成員進行多角度的培訓。從成立多部門組成的委員會小組,到每個村里的應急小組,以及鎮工作人員組成的應急小組,基層政府可以說從上到下都在重視,不斷培養應急小組的能力,且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通過多次的實戰演練,可謂是積累了豐富的應急經驗。同時,定期開展培訓,使得應急人員不論素質、還是能力都得到一定的提升。
三、當前我國基層政府危機管理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處
1.基層政府危機管理缺乏強有力的信心。危機來臨時,存在僥幸心理,表現出一種應對危機的不自信。主要體現在:基層政府應急人員應急能力不足,當出現危機的時候,會出現一些不作為或者亂作為的行為,逃脫責任,比如說曾經發生的湖北石首群體性事件,就體現出基層政府處理公共危機的一種不足之處,基層政府應急人員沒有深刻認識到民眾第一時間需要了解的信息是什么。
2.基層政府對農村居民的公共危機基本常識的普及教育力度不夠。還記得08年的汶川地震,由全國報名選的災區志愿者,到達地震災區后反而成為了困難戶,成為被幫助對象,作為志愿者都如此缺乏公共危機常識,更何況基層群眾。當一些公共危機突然發生時,公民普遍沒有應對危機的經驗,缺乏常識,導致災害進一步擴大化。而在基層的鄉村中,這種公共危機的基本常識教育基本為零。鄉村的應急委員會大多也是村里農民組成的,本身知識素養不高,對公共危機的認識也只是皮毛,很難自發的組織危機的常識普及教育活動。基層政府則缺乏一種憂患的意識,有一些危機管理的經驗主義之風存在,缺乏公共危機常識普及教育的耐心、決心,危機常識普及教育危機管理往往成為走過場的趨勢。
3.基層政府危機防范機制不健全。俗話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危機管理需要提前做好危機防范工作。基層政府危機防范機制不夠健全,體現在,危機信息的收集能力較差。有的時候鄉村山上會有失火現象,當去問此類災害本村是否有防范措施,是否及時通知村應急委員會,村民們普遍回答是不清楚,不知道什么是應急委員會。由此可見,作為基層政府在危機防范方面還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很顯然,防患于未然更重要一些,但是現實危機管理中,基層政府似乎只有在危機發生之后才能夠完全重視起來,而不能重視危機防范的工作。正是因為這種防范機制不完善,很多潛在的危機不能第一時間發現,基層政府在處理危機上則難上加難。
4.基層政府公共危機預警設施落后。《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規定,有關部門要通過圖書、報刊、音像制品、廣播、媒體、電視、網絡等廣泛地傳播應急法律和預防、避險、自救等常識,增強公民的自我保護意識。調研中發現,這些多渠道宣傳途徑并沒有完全落實,這些應急措施只是通過一些紙面文件下發下去,其他宣傳方式并沒有深入人心。筆者仔細觀察農村應急委員會,發現很多硬件設施存在問題,有的是危機信息溝通中最重要的廣播喇叭壞掉,一旦突發危機事件,就不能在第一時間通知本村所有村民,讓大家能夠在第一時間做好危機防范工作。有的農村應急委員會,連最起碼的電話都沒有安裝,應急通訊錄也沒有貼在顯眼的位置。這些種種不完善的地方,都大大降低了基層政府的公共危機預警能力。
四、基層政府危機管理的合理化建議
1.進行公共危機管理理論學習,提高基層政府工作人員的危機意識,同時提高廣大公民的公共危機意識。我們可以知道,一種比較先進的公共危機管理制度肯定是由一種意識轉化而來,這種意識才是公共危機管理的源頭。通常情況下,公共危機事件都爆發在最基礎的地方。處于這一基礎層上的公務人員、公眾能夠拿出什么樣的水平去處理和應對危機,對于管理危機,戰勝危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公共危機管理理論的學習應當納入基層政府日常,將這種學習放到平常的在職培訓中,形成一種危機理念。再者,注重對公眾的危機意識的培養,普及公共危機常識。我們可以采取多種的方式進行,比如說在鄉村中發放一些掛歷宣傳冊,也可以請一些危機治理的專業人員到鄉村中開展講座,也可以通過一些公共危機治理的電影放映來實現。通過這些實際可行的措施,讓公眾知道各種危機的應對措施,提高公眾的公共危機意識。
2.完善基層政府公共危機預警制度。建立健全有效應對公共危機的預警機制。著名的美國管理學專家戴維奧斯本有這樣一句管理名言,政府危機管理的目的是花最少的錢預防危害發生,而不是花最多的錢去治理災害,由此可見最有效率的危機管理就是盡可能避免災害的發生,減少危機帶來的后果。所以說,現代基層政府危機管理的重點就應該是做好前饋控制,避免各種危機的發生,做到防患于未然。其實這種公共危機預警制度,可以提前對各種危機做一個預計,提前把災害的準備工作做好,做好各種應對危機的策略。很多事實性的案例告訴我們,一個完善的公共危機預警機制才可以使得基層政府在面對危機發生時做出的決策才更有效果。在基層政府危機管理中,務必建立一種完善的預警機制,建立預警信息平臺,對危機進行不間斷監測,拓寬危機信息的傳送通道,將獲得的信息進行全方位分析從而制定出科學有效的危機應對方案。
3.要保障基層政府公共危機管理中需要的財政資金。在應對公共危機事件的過程中,政府財政支出的根本作用在于化解風險,維護社會穩定。從這個意義上講,各級政府應該根據公共風險來決定財政支出。當前政府在公共管理服務投入已有改善,但是對公共危機管理的財政投入上還是捉襟見肘。雖然基層政府現在也可以采用一定的政策,啟用財政應急撥款,來解決比較突發的公共危機事件,但是這相當于一種特殊的行政方式,有的時候還是不能及時有效的把財政資金投入到危機治理之中。因此在當前建設一個服務型政府大背景下,應將公共危機管理的財政支出列入每年的財政預算之中,確保專款專用,建全公共危機管理的財政機制。我們通過這種國家財政對公共危機管理的支持,進一步提高基層政府應對危機的硬實力。
4.建立專業化的基層政府公共危機管理隊伍。術業有專攻,公共危機管理也需要專業的團隊。一方面我們可以在職培訓的模式,加強危機理論的學習,同時要注重實際演練,要參加實地演練,從實戰中總結危機管理的經驗。另一方面,在基層政府中,我們可以多設置一些公共危機管理的職位,讓學習這種專業的應屆大學生,通過公務員、事業編考試,讓這種新鮮的血液來不斷提高基層政府應對危機的能力。
【關鍵詞】公共危機決策 信息管理 云技術
【中圖分類號】C913.9 【文獻標識碼】A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世界格局的不斷演變以及各種技術的突飛猛進,舊有的穩定的秩序也紛紛被打破,世界正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危機爆發的高峰階段。各種公共危機給人類所造成的損失以及傷害都是驚人的,2008年南方雪災以及同年5月的汶川地震、2008年9月爆發的牛奶三聚氰胺事件、2010年玉樹地震、2012年北京特大暴雨災害、2013年天兔臺風肆虐、2014年佛山工廠爆炸事故等等都是公共危機的表現形式,而處理這些危機已經成為了政府所必備的能力。
在這些危機的處理過程中,需要政府能夠及時地做出正確決策,任何的決策失誤都可能導致危機的損害加大,從而影響政府的公信力。正因如此,危機管理的核心自然是危機決策,而作為危機決策的基本前提條件和重要的數據支撐,危機信息管理的科學性與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政府部門的公共危機決策的科學性與有效性。在上述背景之下,對公共危機信息管理模式進行探討,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政府公共危機信息管理的機制
公共危機信息管理是公共危機信息的收集、處理、溝通和反饋需要遵循的基本的規則或者規范。公共危機信息管理機制包含了如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危機信息收集機制。危機信息的收集,是整個危機信息管理機制的基礎和前端,只有建構起常態化、規范化的危機信息收集機制,才能夠確保各項政府危機決策所需要的信息以及數據能夠得到足夠的保障。
公共危機信息的收集需要經歷三個基本的流程:第一步,信息收集,由專業的信息收集人員采集自然災害、公共衛生等相關信息,完成信息的初步采集工作;第二步,信息組織,由專業的信息組織人員,對信息收集人員所采集的數據和信息進行初步的加工與分類;第三步,信息入庫,將上述已經完成了信息組織的數據和信息,按照不同的公共危機類別、嚴重程度以及時間進行存儲,建立起信息索引①。
危機信息處理機制。危機信息處理機制是指危機信息處理專員或者相關專家,根據信息處理技術,對上述的危機信息進行處理和加工的機制。其基本的流程如圖1所示:
圖1:危機信息處理機制示意圖
危機信息溝通機制。危機信息溝通機制是指公共危機信息需要在不同的主體之間進行有效的溝通的機制。事實上,不同的社會主體對于公共危機的反應、認知以及其所掌握的相關危機信息程度是不同的,同時公共危機對不同的社會主體的影響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危機信息只有在不同的主體之間進行有效的溝通,并且不斷地補充和完善,才可能實現危機信息的有效流動,而政府決策部門也才可能獲得最為客觀的危機信息,并且據此作出危機決策。
危機信息反饋機制。公共危機信息的反饋機制是在公共危機管理過程之中,政府的危機決策制定并且實施之后,社會會對該等危機處置的活動進行評價和反饋,并且反過來對公共危機管理活動施加影響,而政府則能夠基于該等信息對自身的公共危機決策進行改進,從而提升危機處理能力②。
服務政府危機決策的公共危機信息管理模式建構
公共危機信息管理模式的建構目標。關于服務政府危機決策的公共危機信息管理模式的整體框架設計,本文在政府公共危機信息管理模式的建構方面,首先選擇將公共危機劃分為危機預警階段、危機應對階段以及危機恢復階段三個基本的階段。文章的服務政府危機決策的公共危機信息管理模式的建構,也以此作為依據,分不同的階段來進行信息管理。
首先,在危機的預警階段,政府需要通過各種途徑獲取大量的危機信息,并且對這些危機信息進行分析和處理,借助于大數據挖掘,發現可能存在的風險,或者爆發風險的可能性,從而根據預設的參數觸發預警機制,對公共危機或者可能爆發的公共危機進行及時的處置,盡量地減少損失和傷害。
其次,在危機的應對階段,需要及時收集危機爆發過程中的實時信息,便于政府決策部門更好地掌握危機當前的爆發狀況,以及已經采取的措施所收到的實際效果與預期目標是否相吻合,便于政府相關行政主管部門科學、合理、及時地做出危機決策,或者對已經做出的危機決策進行調整與優化,以提升政府的危機管理能力。
再次,在危機的恢復階段,政府還需要根據具體的情況,尤其是根據統計的危機信息,對公共危機已經造成的危害以及可能造成的危害進行統計分析,并且據此對相關的資源進行調度,確保各項資源能夠與危機的爆況或者社會的實際需求相吻合,最大限度地提升相關資源的配置效率。同時,還應該根據相關的數據與信息對整個危機管理的過程進行梳理和學習,總結經驗教訓。③
本文基于上述的具體目標,結合我國目前的公共危機管理現狀,運用信息技術以及風險管理的基本理論,構建了政府危機決策的三個階段的公共危機信息管理模式。詳見圖2所示:
圖2:服務政府危機決策的公共危機信息管理模式的整體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