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高中英語教學設計論文
時間:2022-08-12 08:31:2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高中英語教學設計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PWP教學模式;教材;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4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08-0235-03
一、引言
根據教育部新課標的要求:高中英語課程應強調在進一步發展學生綜合語言運用的基礎上,著重提高學生用英語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特別注重提高學生用英語進行思維和表達的能力。新的教學理念倡導高中英語教學應強調以學生為中心,以活動為載體的教學模式。
然而,當前國內閱讀課的現狀,卻并不令人滿意,張琳琳在調查中發現,目前,很多高中教師仍然沒有確立新的教育理念,缺乏正確的教學目標和方法,對學生閱讀能力缺乏有力合理的培養,未能到達課標的要求英語閱讀教學存在諸多問題。同時,王淼經調查發現,在高中階段,英語閱讀教學一直很受重視,但是學生閱讀能力提高的速度卻相對緩慢。許多教師不斷反映大部分高中學生的判斷、推理和總結能力較低,而學生自己也為自己的閱讀能力低,不清楚一些有效的閱讀策略而倍感困惑。唐海燕曾分析其原因,認為其中教學方法是極其重要的一個方面。在英語教育中占主導地位的教學方法是語法翻譯法和聽說法。教師在教學中總是把大部分時間與精力放在解釋生詞、詞語搭配、造句訓練上。語法規范的講解和操練成了傳統的英語教學的主要內容。可見,當今英語閱讀教學中出現的種種問題不容忽視。很多學者也對閱讀教學現狀提出了自己的解決對策,其中王興科認為,傳統的教學模式,也就是PPP模式是以知識或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設計模式,該模式注重教師的知識講解和學生的機械練習,來求得學生對語言詞匯和語法的學習認知;而新的課程標準所倡導的教學理念則強調以學生為中心、以活動為載體的教學模式,即PWP模式。然而,經筆者研究發現,目前對于PWP閱讀模式的文獻綜述和概念解釋數目甚多,許多學者也只是羅列出用該模式在實際教學中出現的種種問題及一些粗略的解決辦法,而用PWP模式進行教學設計的文獻卻寥寥無幾,有些學者如張琳琳,列舉出了改進后PWP模式的若干導入方法,給出了加強閱讀策略的指導和訓練等教學途徑。筆者認為,她給出的具體策略很有參考價值,但文章中并沒有針對一個具體的文本閱讀體裁設計一堂課。Harmer就此在其著作中提出了閱讀教學的六點原則,即閱讀不是消極技能;應選取學生感興趣的閱讀材料;鼓勵學生注意閱讀的內容而不僅僅是語言形式;預測是閱讀的一個重要因素;任務要與話題匹配;優秀教師應能夠深入挖掘閱讀材料。可見,一個好的教學設計不僅僅是教師按照某種教學模式照本宣科地講解詞匯和語法,而是要通過先前的深加工和對學習者的分析做出正確的判斷和建立在教師對材料深入的理解而后設計活動的基礎之上的。因此,筆者想以《英語》(外研版)必修3 Module 1為例,用PWP模式進行教學設計。
二、PWP閱讀教學模式的基本過程
根據魯子問在《英語教學論》中對英語閱讀教學活動設計的敘述,教學活動設計分為三部分,讀前、讀中和讀后階段。讀前活動是指學生閱讀理解開始前的準備活動,主要教學活動包括激發學生的閱讀動機,組織學生預測文中將要涉及的內容,提供相關話題的背景知識,在話題語境中呈現新詞,掃清閱讀理解上的語言障礙和文化障礙。讀中活動是理解文本并在閱讀過程中訓練學生的閱讀技能,主要包括略讀;尋讀;質疑、釋疑和概括;識別替代詞的技能訓練。讀后活動指在閱讀理解的基礎上師生就某一或某些話題或問題展開討論和辯論的話語活動,主要包括復述課文;討論、辯論;縮寫;仿寫等。
三、實際教學設計
(一)學習者分析
分析學生的需求是英語課堂教學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課標》明確規定:高中英語課程的目標是在進一步發展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同時,著重提高學生用英語進行恰當交流的能力;用英語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逐步培養學生用英語進行思維和表達的能力。因此,充分發揮學生掌握英語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功能,由此形成內化的語言能力就成為教師教學的重中之重。
《英語》(外研版)必修3 Module 1是高一年級學生在高一下半學期迎來的第一堂英語課中教師所要呈現的內容,這堂課的成敗關乎該學期學生對英語課程的關注度和重視度,而且上好這第一堂課也有助于學生更好地從假期狀態調整到學習狀態。精彩有趣的“開門紅”對于英語教師而言,也是樹立威信的最好呈現方式。因此,教學設計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狀態和他們的主觀能動性。高一下半學期的學生已經經歷了半個學期的高中生活,其適應能力和調整能力會比剛剛入學的學生好,所以,在教學目標方面,教師可以通過任務型的方式向學生滲透語言點并使其內化,在學生的語言運用方面,教師可設計討論、回答問題等活動,鍛煉學生的口語能力。
本模塊的中心是“歐洲國家城市”,和學生們的日常生活很貼近,同時,天津城市建設發展和出境旅游熱、各學校開展的冬令營、夏令營及各種合作交流學習也使得學生對這個話題很感興趣,很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和想法。教材規定學生應學會選擇正確的定義,這也給該課時增添了教學的趣味性,教師可根據文章的結構設計教學活動,寓教于樂,讓學生在豐富多彩、圖文并茂的文化氛圍中理解重難點。在此過程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學會略讀、找讀等閱讀策略,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下有層次、有梯度地完成閱讀理解技能訓練、詞匯練習等教學目標。
(三)教學設計
四、結束語
通過PWP教學模式的教學活動,學生不僅豐富了課外知識儲備,強化了課堂重點知識的記憶,豐富了可理解語言輸入,提高了接收、理解和處理信息的能力,鍛煉英語的思維、聯想、想象、判斷和推測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強化了語言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語言的表達和創造能力。PWP模式是一個很有趣味性的改革思路,它順應了學生思維方式的全面更新和發展,提高了學生的文化修養和審美情操培養,可以作為高中英語閱讀課教學改革的嘗試推廣開來。
參考文獻:
[1]國家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魯子問.英語教學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125-126.
[3][英]Greenall,S,陳琳.英語(供高中一年級下學期使用)學生用書(第三冊)[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4]唐海燕.整體語言教學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5]王淼.閱讀策略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6]張琳琳.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的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關鍵詞】問題鏈 英語閱讀 課堂設計 原則
近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英語在國際交流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那么對于即將面向國際的國人來說,學好英語將更加有利于自己的發展。而在中學階段打好英語基礎,則是學好英語的第一步。高中英語閱讀能力對于學生的英語水平提高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而且在教學過程中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可以有效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可以彌補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不足。學生英語閱讀能力強可以提升學生們的英語成績,同時還能學生們的閱讀技能和閱讀水平。下面筆者將基于問題鏈在高中英語閱讀方面的影響進行研究,希望能夠為高中英語課堂教學提供借鑒和參考。
一、問題鏈概述
(一)問題鏈介紹
所謂的問題鏈就是教學的時候,教師為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而根據教學大綱、課本知識建立起具有邏輯性、相互獨立且相互聯系、問題層層聯系的教學模式。問題鏈主要針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可能產生的疑惑、問題,將教材中的知識點設計成一系列有層次、有系統、互相獨立又存在內在關聯的教學問題。通過問題鏈課堂教學,教師可以理清教學思路,從而達到對課堂教學的有效控制。也可以說,問題鏈教學是教師對于課堂的把控能力體現,因為建立問題鏈課堂教學的基礎是基于教師的經驗,教學過程中教師將自己的教學經驗融入課堂教學之中,然后不斷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從而實現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
(二)問題鏈分類
問題鏈的分類主要是基于問題差異性、診斷性、引入性、遷移性、探究性、遞進性以及總結性等不同角度來進行分類。包春花和王后雄等人將問題鏈分為:引申鏈、引導鏈、引展鏈,根據事件的發生情況還可以將具體問題分為問題型、結果型以及原因型。
二、基于問題鏈進行英語閱讀課堂設計的原則
(一)整體性原則
在高中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相應的目的、難點和重點設置問題,總體上要把握問題設置的整體結構,盡量保證在單位時間內可以實現問題群組涵蓋整個課堂,使得學生能夠在學習的時候不斷提出問題,然后延展其思維,從而達到對英語閱讀、對文章感知的進一步提升,通過問題整體性設計,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自我突破和獲得新知識的能力。故而,教師在設置課堂問題的時候,必須針對問題之間的銜接性進行考慮,盡量加強問題之間的協調、配合和互補,同時還要注意設置的問題與課堂間的各個因素發展順序,以求達到最優化課堂設計。
(二)梯度性原則
設計課堂問題并不是孤立、無序地設置一個或者幾個問題,而是問題之間應該存在著某種聯系。設置問題能夠 彰顯教師對于課堂知識的理解,同時還能夠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養成思考的習慣。問題的梯度性原則是指設置問題的時候需根據問題的難度、廣度以及深度進行設計,符合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認知水平,使得教學內容能在課堂上循序漸進地展開,同時可以有效誘發學生的思維,使得學生在學習的時候能夠通過解決教師遞進性的問題不斷激發自己的思維,培養自己思考問題的能力,同時養成良好的思考問題方式和習慣。
(三)可接性原則
這一原則要求教師在問題的設計過程中,充分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正確認識學生并科學地估計他們的知識和智力水平,真正做到從學生實際出發,既要使所提問題在學生心理上制造不平衡,以激發學生積極思維,同時又不能讓問題過易或過難,挫傷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產生厭煩或壓抑心理。因此,問題的彈性設計顯得尤為重要。也就是說,在預設課堂問題時,要處理好課前預設與即時生成的關系,要留有一定的允許甚至促使“即時生成性問題”產生的時間和空間。其實,這也是我們課堂教學中一直以來缺失并渴望彌補、有所突破的問題。
(四)驅動性原則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進行設問和提問,通過語氣、表情、問句以及手勢等來誘導學生發問,然后從學生的問題中不斷進行延伸,驅使學生自覺發揮思維的自覺性和主動性。總的來說,教師在設置和提出問題的時候,只有真正使學生內化,使之主動地思考,并使得學生不斷在思考中得到鍛煉和獲得各個方面的提高,才具有“問”的價值和效果;否則,就會造成“疑”而不想“問”或“問”而不得“疑”的消極影響。因此,教師在設置問題時,既要讓學生獲得有計劃、有序列、有坡度的信息引導,又要讓學生從信息中得到準確的思考方向和必要的思維方法,即解決問題的鑰匙。
三、問題鏈英語閱讀課堂設計
本次問題鏈課堂設計主要是通過課堂案例進行講解,引導學生們通過問題鏈的閱讀理解,并針對其閱讀的結果進行評估。本文選取高中教材的Sandstorm in Asia作為設計課例。
(一)現象型問題鏈設計
對于不同的文體,現象型問題鏈主要表現形式也不同。比如記敘文中,必須包含的要素有事件、地點、人物、時間。這些內容主要呈現給大家的是文章介紹了一個人在什么時間、什么地點干了什么事情;說明文之中,則需要對事件進行闡述,通過層層分析得出相應的結論和事理。現象型問題鏈主要是討論一個問題,辯論這個問題的具體呈現現象,然后在具體的問題鏈議論之中體現出被討論事物到底是什么。例如,課文之中提出了What is sandstorm?那么這就要求學生在進行閱讀和學習的時候,必須清楚沙塵暴到底是什么,其發生的機理、形成的條件、發生時間均屬于學生在閱讀文章的時候必須注意和想到的問題。
(二)原因型問題鏈設計
在英語課堂進行原因問題鏈設計,其主要就是解釋為什么發生,存在著的顯性、隱性問題等預設,在問題鏈設計的時候其預設性目的到底是什么問題。通常來說,對于記敘文進行問題描述的時候,其顯得語言比較樸實,動作比較生動,但是在結尾的時候往往會提出具有哲理性的話語。那么這就使得學生們在進行英語閱讀的時候,必須深入思考,作者經歷的一些事情為什么能夠得到如此深刻的哲理呢?這就使得學生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必須培養正確的思想感情、價值觀念、態度等。例如,英語學習的時候,對于景點描寫的,往往會將其描述為人間仙境,而且還是如何的遠離塵囂,如何可以吸引更多游客。原因型問題鏈的設計若被應用于議論文之中,那么就會彰顯出文章是否具有較大的說服力。Why sandstorm happens?或者How did sandstorm happen?這樣的問題和描述可以有效地概括出沙暴發生的原因,從而讓學生們理解到沙暴為什么發生,或者在什么情況下會發生沙暴,這些問題均是原因型問題鏈,然后不斷深入下去,即可尋找到具體的原因。
(三)結果型問題鏈設計
所謂的結果型問題鏈設計,就是在結尾的部分設計問題。記敘文之中往往通過深邃的哲理和價值觀內化問題進行設計,往往在記敘文的結尾充滿了哲理性,這也是文章的價值體現。說明文則是通過傳遞某種物體的具體功能,在結尾的時候可以提出如何購買和獲得方式。描述性的文章之中則會涉及購買的東西如何獲得優惠或者是怎么樣去保護生態等問題。而對于議論文,問題會不斷權衡兩種或者多種觀點的利弊,如此便可對整篇問題進行規范性布局。例如,How to protect our environment?這就激發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環境保護意識,使得學生們在學習的時候能夠如同親身經歷一般,那么就一定想辦法加強環境保護,為自己的生存空間建立起環境保護意識。
四、結束語
本文主要針對高中英語教學過程中的課堂教學設計進行研究,提出了采用問題鏈教學模式,將資料、文獻以及實踐融合進教學課堂,分析了問題鏈教學模式對于高中英語教學課堂的改善效果,并且分別從現象型、原因型、結果型問題鏈設計出英語課堂閱讀教學。
【參考文獻】
[1]周金其, 魯世杰.丹麥奧爾堡大學“按課題組織、基于問題”教學改革評析[J].比較教育研究,2001(09).
[2]劉儒德.用“基于問題學習”模式改革本科生教學的一項行動研究[J].高等師范教育研究,2002(03).
[3]鄭秋秋.高中英語任務型閱讀活動 課堂教學模式與案例分析[J].課程?教材?教法,2003(12).
關鍵詞:農村 高中 英語 教學
河南省自2008年秋季開始,高中實行新課改,高中英語新課標要求教師從單純注重知識傳授轉為關注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習愿望和學習能力的培養,要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富有個性地學習。未來社會需要的人才不僅要有知識和技能,而且還要有科學的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這為高中英語教學指明了方向。那么作為高中英語教師在新課標下如何進行英語教學呢?
一、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敢于創新
目前,在農村高中英語課堂教學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一些老師還是沿著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著教學,那就是背單詞、講解課文、學生練習,沒有一點新意。很多教師嚴格遵循這一模式,他們沒有結合自己學生的實際情況,也沒有分析課題類型的側重點,只是盲目地按部就班,結果大部分學生對這種教學方式厭煩了,也漸漸失去了對英語的興趣。比如:對 reading 這一塊的講解。剛開始,老師覺得應該把重點放在課文的結構上,讓學生從更深的層次上了解課文。但是,講著講著,發現學生的基礎太差,許多單詞不認識,導致他們不理解課文的意思。因此,只得對課文一句一句地翻譯,這樣也就沒時間講別的了。結果,老師講得是筋疲力盡,學生聽得是昏昏沉沉。
所以,在英語課堂教學模式的處理上,我們應該從課堂類型和學生實際情況出發,有效地設計教學流程,課堂教學或突出說、或突出讀、或突出聽、或突出寫,不一定要面面俱到。要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去。比如:高一新課標 Unit4Speaking,讓學生們練習打電話,說說周末的安排。這一個對話,學生是很感興趣的。因此老師就讓學生們兩人一組進行練習,然后再讓他們分別上臺表演。這樣,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提高了,況且他們在不知不覺中鍛煉了膽量,也學會了簡單的英語口語。
還有一些老師認為反正農村高中的學生基礎差,底子薄,學習英語的興趣不高,老師只管按按自己的思路去講,不考慮學生的接受情況和課堂教學反應,不會根據,也不愿根據學生的反映情況,調整自己的教學思路。另外在農村由于學校的教學條件差,教學設備落后,老師準備一節多媒體課難度大,浪費時間,再加上一部分老師的信息技術素養低,導致了農村高中一部分老師不愿意去上多媒體課。一上課,就是一張嘴,一支粉筆,偶爾聽聽錄音,教學手段極其簡單落后,沒有新意。在某些方面也挫傷了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
現在實行新課改了,作為農村高中的英語教師,一定要敢于創新,不要怕失敗,要多走出去到城市高中學習經驗,取長補短。提高自身的英語教學水平,掌握一定的信息技術素養,大膽創新,按照新課改的要求,扎扎實實推進英語課改地進行。比如說,學校就是再困難,也組織老師們出去聽課,還買了大量的輔導書,教學用具,讓老師們可以充分的展示自我。教師也要與時俱進,不要滿足現狀,要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做一個學生歡迎的現代老師。
二、在教學過程中, 培養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
多年來,我國的英語課堂教學,特別是高中課堂一直是以“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寫,學生記;教師考,學生背”為主。這種傳統的英語課堂教學模式的特點是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不利于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阻礙了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嚴重地影響了培養學生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一上課,就是老師在不停地講,這種“填鴨式”的教學,在農村英語教學中還很普遍。久而久之,學生們也習慣性地接受了這種教學方法。偶爾想換一種方法,讓他們討論問題或者是自習,他們就認為是讓他們玩,不知道該干點什么,學習是沒有一點自主能力。
新課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以學生為本,還課堂以學生。教師應著力構建自主的課堂,讓學生在生動、活潑的狀態中高效率地學習。英語教師要從“教”變“導”,英語課堂教學要從“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以教師為指導,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幫助者、組織者、引導者。比如說對 Reading 的教學,讓學生自己讀并回答提出的問題。老師根據回答判斷學生掌握情況,然后再做補充。最后讓學生提問題,老師解答。自始自終,老師起的都是引導作用,而不是把結果硬塞給他們。
新課標對于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高中英語新課標要求教師從單純注重知識傳授轉為關注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習愿望和學習能力的培養,要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富有個性地學習。未來社會需要的人才不僅要有知識和技能,而且還要有科學的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只有對英語學習持有積極的情感,才能保持學習英語的動力并取得成績。消極的情感不僅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而且影響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教學方法多樣化,注重調動學生積極性
以前的課堂教學設計較為單一,其基本模式為老師問、學生答,這難以真正啟發學生的邏輯思維、開啟學生聰敏的智慧、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促使英語教學發生質的飛躍。農村高中由于受條件所限,部分老師教法單一,不能根據教學任務設計不同的教學方法。這樣就形成了老師講時,問問題,學生卻不愿回答問題,更不用說主動舉手回答了。學生參與意識不高,被動地接受知識,這樣導致了部分學生上課睡覺,學習氣氛很不濃。
那么怎樣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呢?我認為這需要教師用靈活多變的教法,為學生營造一個個生動的語言環境,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發展學生的創造性,使學生能在各種有趣的、有意義的任務活動中不知不覺地學習英語。比如,在講 Warming up 這一塊時,可以設計幾個問題,讓學生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充分想以前學過的能描述這一問題的單詞。復習與這一單元有關的單詞,老師再補充一些新單詞。這樣,學生就可以“溫故而知新”。課堂教學活動要有明確的目的并具有可操作性。其次活動要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興趣為出發點,內容和方式要盡量真實。再次活動要有利于學生學習英語知識、發展語言技能,從而提高實際語言運用能力。最后,就是要照顧絕大多數學生,不要光針對幾個別程度好的學生。
四、加強對學生的學法指導
各個學科有各個學科的特點,學習方法也不一樣。為此我認為農村高中學生現在學習英語還是處在死記硬背階段,不知道學以致用。加上農村學習英語環境不好,很少有機會和外國人進行交流,本校學生之間有時又羞于出口,這樣培養出來了很多啞巴英語。為了改變這種現狀,我們曾邀請了瘋狂英語的創始人李陽、大山英語學校的老師、新時空英語培訓學校的老師到校演講,鼓勵學生大膽講英語。英語老師在上課時盡量用全英語講課,盡量與學生進行簡單的英語交流。并在校園開設了英語角,效果顯著。
《英語課程標準》也指出:“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有意識地幫助學生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并具有不斷調整自己的學習策略的能力。”教師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指導:
1、培養學生課前預習、課后復習的習慣。做好預習可避免上課時的被動輸入,課后及時復習才會鞏固學得的新知識,減少遺忘。
2、培養學生認真聽講,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并做好筆記的習慣。必須讓學生集中精力投入到課堂中去,按老師導向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大膽發言,敢于質疑,補充的內容要及時做筆記。
3、先學好課本,再適當擴展。有些同學課本知識沒有掌握就急于擴展,這是不對的,課本是根本,只有掌握了課本內容,才能舉以反三,萬變不離其宗。
4、指導學生學會探究梳理。有些學生不會歸納,不會分析,不會比較,對知識不會梳理,知識學得比較死,稍有擴展,便不知所措。
5、培養學生使用網絡學習的好習慣。在農村由于條件有限,一些學生不會使用網絡為學習服務。遇到有些不懂的問題,要鼓勵學生利用網絡查找資料,尋找答案。
6.關注學生的情感教育。教師的教育對象很特殊,是有著豐富思想的人。因此,教師在與學生的交流中,必須突出對他們的人文關懷。要讓他們知道你對他們是關心的。只有這樣,教師才能贏得學生的信任,讓學生接納自己,從而學好你教的那門課。
總之,在英語教學中,應該轉變觀念,與時俱進,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以人為本,幫助學生找到正確的學習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努力提高農村高中英語教學。
參考文獻:
1. 黃和斌 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 2001
2. 吳娜 試論興趣與大學英語教學 2000
3. 趙亮 教學設計與大學英語教學過程模式構建 [期刊論文] - 文教資料 2003(1)
論文摘要:高中英語課程的必修課是為每一個高中學生莫定終身發展的共同基礎的課程。因此,高中英語課程的教育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高中學生應該形成的英語共同基礎是持續的學習動機和步的自主學習能力以及綜合語言運用能力。高中英語課程要特別著重培養學生用英語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和傳達信息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用英語進行思維和表達的能力。
一、對在新課程教育理念下,實施高中英語教學的理解
1.要面向全體學生,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共同基礎
高中英語課程是為高中學生奠定終身發展的基礎課程。因此高中英語課程的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教學中要特別著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培養他們用英語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和傳達信息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用英語進行思維和表達的能力。高中的學生學習方式和方法上存在著差異在知識基礎和能力發展水平上也存在著差異.因此,教學設計不但要符合高中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還要考慮不同學生的不同情況以滿足不同類型和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只有尊重學生的差異并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學習需求,才能真正實現面向全體、構建共同基礎的目的。
2.要樹立新的教學觀念
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方式與教學方法要符合新課程的需要。應改變以教師為中心、單純傳授書本知識的教學模式。教師應幫助學生發展探究知識的能力、獲取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要鼓勵學生積極嘗試觀察、思考、歸納、總結等學習方式改變死記硬背、機械模仿的學習方式。教學中要注意發展學生的批評性思維能力和創新精神。
3.要關注學生的情感.營造寬松、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
學生只有對自己、對英語、對英語學習以及英語文化有積極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語學習的動力并取得成績。消極的情感不僅會影響英語學習的效果而且會影響學生的全面發展長遠發展。高中學生經歷著從少年、青年到成年轉化的特殊時期,是人生觀初步形成的重要時期。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特別關注學生的情感,尊重每個學生.特別關注性格內向或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積極鼓勵他們在學習中努力嘗試創設各種合作學習的活動促使學生學習、互相幫助,體驗集體榮譽感和成就感,發展合作精神建立融洽師生交流渠道.努力營造寬松、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
4.要加強學習策略的指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高中學生應該形成適合自己學習需求的學習策略并能不斷地調整自己的學習策略。教師要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幫助他們形成以能力發展為目的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習通過體驗、實踐、討論、合作、探究等方式發展聽、說、讀、寫的綜合語言技能。要為學生獨立學習留出空間和時間,使他們有機會通過聯想、推理、歸納等思維活動用英語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獲得經驗.增強信心提高能力。在教學中教師還要引導和鼓勵學生積極利用其它學習資源完成學習任務.解決學習中的困難。要通過設計豐富多樣的交際活動使學生在交際中形成交際策略。教師要注意幫助學生獨立制定具有個性的學習。
二、在高一英語教學過程中的幾點做法
1.加強新課程標準的學習。通過學習要把握教學要求明確教學目標。
2.加強集體備課.倡導合作精神。我們面臨新的標準.新的教材,如何把握.要靠集體的力量。
3.研究教材整合教材。教師要深入研究教材.把握各模塊要求,從而根據教學和學生的實際整合教材。要挖掘教材中的內涵,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4.要重視對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習慣的培養。學生來自不同的學校.學生間存在著各方面的差異。良好的學習習慣包括預習、復習和作業的習慣,高聲朗讀及背誦的習慣.聽英文廣播閱讀英文報刊資料的習慣.正確使用工具書教輔資料的習慣等等。
5.要尊重學生,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以“我是學生友學生是我師“的態度對待他們以寬容、豁達、理解、信任贏得學生的尊敬與信賴。這樣教師的愿望、思想及教學方式便很容易被學生理解和接受教師的要求就容易轉化為學生的自覺行為。
6.要重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加上假期的原因.學生原有的知識遺忘較多.再加上新教材的學習要求明顯提高,詞匯量增加,學生學習有一個適應期,教師要適當放慢教學進度.做好雙基的補償工作。同時要處理好知識與能力的轉化工作。要在語言的實踐中來加強雙基的復習和鞏固。
關鍵詞:高中英語 審美教學 信息技術 課堂整合
一、引言
高中英語審美教學,是在課堂上讓學生通過深入體驗來開掘美、入境入情來傳輸美、自由擴展來延伸美的一個過程。一方面,隨著越來越多的多媒體教學設備進入課堂,信息技術逐漸從次要的輔助地位成為主導地位的教學手段;另一方面,如果能夠充分挖掘高中英語教材中的美育因素的藝術魅力,系統強化高中英語教學中的審美因素和信息技術有機結合起來,使高中英語教學過程融于審美化、使教師“寓教于樂”、高中學生“寓學于樂”,那么,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英語能力均可能顯著發展,從而提高高中英語課堂教學效益。在教育部《關于推進教師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意見》(教師[2002]25號)中,強調“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師教育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教師教育各個專業和學科課程的整合,引導和支持廣大教師在教學中廣泛運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信息網絡技術和教育技術等先進手段,改進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 在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強調“要盡快改變學校美育工作中薄弱的狀況,將美育融于學校教育的全過程。”借助信息技術強大的資料收集再現能力和師生交互能力,將信息技術有機融入高中英語審美教學中,達到以美促教、以美促學、以美育人的目的,進而形成高中英語審美教學與信息技術的課堂整合方法。
二、高中英語審美教學與信息技術的課堂整合方法的基本思想
包括三個基本點:首先,要在以多媒體和網絡為基礎的信息化環境中實施課程教學活動。其次,對課程教學內容進行信息化處理后成為學習者的學習資源。最后,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讓學生知識重構。
利用信息技術完成高中英語課程所規定的教學任務,其本質是對課堂多媒體教學模式的豐富和發展,幫助教師或學生解決教或學中的問題。即綜合運用網絡所提供的文本、圖形、動畫、視頻、聲音等多媒體信息,以超文本的信息組織形式,甚至網上虛擬現實技術,為課堂教學創設一種全新的教學情境,也給學生學習帶來一種全新體驗。
課堂整合方法沿襲了傳統課堂教學方法,教師在這一方法中處于主導地位,學生處于主體地位,信息技術的應用基于“輔助”層面。
三、高中英語審美教學與信息技術的課堂整合方法的教學激勵三部曲
即教師在高中英語課堂教學中使用信息技術、教材、講授和學生參與組成“想學的興趣、要學的樂趣和必學的志趣”教學激勵三部曲的模式,慣穿著不同的審美層次,即:感受美、理解美、欣賞美、創造美。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及強烈求知欲,充分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使這種興趣維持在整個教學活動的始終,是教學的重要任務。科學合理地利用信息技術,對傳統教學模式進行系統優化,既可以增大課堂容量和密度,又可以生動地揭示教材教學內容與學生思維規律的特點,達到培養能力、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的目的。具體如下:
①想學的興趣。教師鉆研教材,找準知識點,利用信息技術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從而促使學生去感受美。
②要學的樂趣。教師認真搞好課堂教學設計,通過多媒體課件的視聽交叉、交互作用和教師的引導,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教學環境中進行情感交流、激發強烈的求知欲,從而促使學生去理解美、欣賞美。
③必學的志趣。教師通過多方位信息的調整以及運用靈活多樣、直觀的多媒體課件,引導學生思考,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為深入,聯想更為廣闊,當堂消化、理解和鞏固知識,再加上教師肯定的評價,使他們感受到成功的快慰,促使學生去創造美。
四、高中英語審美教學與信息技術的課堂整合方法的主要操作步驟
利用信息技術,加強“聽、說、讀、寫”四個方面的訓練,培養高中學生的英語審美能力,大致分為4個主要操作步驟。
①巧設情節,通過資料呈現和觀察,突破單詞關,感受美。首先,教師充分利用信息技術作為呈現、表達、演示工具給學生提供、呈現大量的資料,而這些資料可以是老師自己創設的也可以是從互聯網上獲得的,它具備一種事物明確的特征或者是對一種現象的描述。在資料呈現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觀察事物的特征,或者引導學生聯系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過此類現象,并用英語單詞和標準的發音來描述這些特征或者現象。然后,學生通過觀察能夠對這些資料進行分析,思考從該資料中能夠獲取哪些信息,這些信息與哪些概念、知識有關。
②資料的分析討論與再呈現,突破句型關,理解美。首先,教師充分利用信息技術作為記錄、分析、討論的工具引導學生用科學的觀點來分析資料呈現的特征或現象并嘗試用英語句型來描述它們。然后,學生按照老師的引導和組織,在與同學、老師的討論中產生思想交鋒,初步明確該特征或現象與哪些知識相關、可以用哪些語言句型來表達,并形成知識可能存在的某種關系的心理趨向。
③相似特征或現象的搜集、討論與分析,鞏固教學效果,欣賞美。首先,教師或者組織學生搜集與前面呈現的相關、相似的特征或現象。然后,學生在老師的任務安排下,充分利用信息技術作為記錄、分析、討論的工具,將討論、思考深入,對這些特征或現象中的共同點和不同點用科學的方法進行分析討論,并用恰當的英語表達出來。
④特征或現象反映的語言規律的歸納、驗證及拓展,提高教學質量,創造美。首先,教師充分利用信息技術作為記錄的工具引導學生表達、歸納、總結相關的語言規律,激勵學生深入思考。然后,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用該語言規律能合理解釋所有的特征或現象,通過習題、閱讀來鞏固語言規律。
下面是以現行高中英語教材(2003年人教版)《Unit 6 Good Manners》為例,通過對話、模仿、句型操練達到掌握并熟練運用本課句型的目的,具體闡述信息技術在高中英語審美教學中的初級整合模式。
1、收集有關禮貌與不禮貌的行為,整理后借助信息技術制成多媒體課件,突破單詞關,通過大屏幕展示,讓學生去感受“美”與“不美”。收集的材料可以是街頭的,也可以是學校的,但必須以學生中普遍存在的現象為主。畫面要處理得生動有趣,可以是漫畫的,也可以是實地拍攝的。在這個過程中,要配以相應生動的語言—地道準確的英語發音,建構良好的英語學習芬圍。
2、讓學生來判斷禮貌與不禮貌的行為,理解“美”與“不美”,突破句型關。看完大屏幕后,讓學生討論、發表自己的意見,使用下面的英語句式:It’s bad manners…,it’s good manners…,it’s polite/mipolite, I don’t think …。如果在某一問題上意見不一致時,老師要從正面引導,讓學生有一個清晰的概念。
3、結合現實生活,談論自己的不禮貌形為。老師首先檢討自己在生活、教學中的不夠禮貌的言行。然后讓學生自己對照一下,發現自己不文明的地方。請學生歸納出文明禮貌的語言,如:Excuse me,I’m sorry ,Forgive me, Sorry about that,Thank you,Please…。從而達到學習英語的過程,也是凈化心靈的過程。
4、請學生用英語創作有關文明禮貌的短劇,把文明禮貌的語言應用于實踐中。自編自導自演,讓學生創作文明禮貌用語,既讓學生練習了英語口語,又達到欣賞美、創造美、愛美的目的。有些學生就寫出了很有價值的語言,如,Please don’t litter(請別亂扔) 。Rubbish, please don’t move to me(垃圾,不要向我扔)。
五、總結
在英語常規課和活動課的課堂教學中,利用信息技術,從強化教學審美因素的角度,系統地對學生施加教育和影響,使學生在美的熏陶中感悟美、創造美,努力開啟學生的心智,張揚個性,不僅大面積地提高了學生的英語成績,而且培養了學生的興趣、激發了學習的自覺性和創造性,使得學生的英語能力和審美能力均得到了顯著的提高,達到提高英語教學質量和效率的目標。
主要參考文獻:
[1] 《多媒體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 吳平浩 《當代重慶教育論文大系》(2003年版)
關鍵詞: 英語教學 作業類型 存在問題 作業設計
英語教學不僅僅是單向傳遞外語知識的過程,還要求教師有計劃地安排學生的學習機會和活動,促進外語實際運用能力的提高。因而,在實際的英語教學中,除了課堂教學的精心準備外,作業設計也是其中的重要環節。從學習理論來看,學生學習知識過程可分為:選擇、領會、保持、應用四個階段。學生在領會知識之后,要維持和應用知識,必須通過作業來實現。從教學角度來看,作業不僅是教學過程中對教學效果的必要反饋形式,更是課堂教學的延續與發展。
一、當前英語作業存在的問題及分析
總結當前國內中小學階段的英語作業形式及特點,可以發現英語作業存在以下一些問題。
第一,作業類型單一,依賴教材。傳統的英語作業大多參考課本上的例題、練習,采取書面作業的形式,作業重復性大,機械性強,“學而無用”、“做而無用”現象較為嚴重。第二,作業量大,缺乏針對性。大量課下作業反而降低了作業的效果,教師從輔導書、習題集、練習冊中篩選的作業,有時難以針對自己的上課內容,同時與學生的實際情況也沒有匹配性。第三,強調個體獨立完成作業。學生缺乏互動、交流的機會,學生被動接受,單向學習。第四,作業沒有層次性,英語作業“一刀切”、“齊步走”。不管能力大小,都得完成統一的學習任務。造成教學中常有不交作業、抄襲作業現象。第五,當前英語教學中逐漸重視與生活的聯系,補充學生感興趣的生活素材,設計了大量聯系實際、內容靈活的作業,但是使得學生忽略了英語基礎知識的掌握,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針對這些問題,國內學者進行了較多的探討,現階段,有效的、施用性強的英語作業的設計仍然以書面形式為主,非書面形式的作業在設計及應用還存在現實操作的種種困難。究其原因,可以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沉重的應試壓力嚴重束縛了老師和學生對作業形式和作業量的選擇。針對考試內容是選擇作業的首要前提;其次,仍然有一些學生認為不是筆頭上該書寫的作業就不是作業,類似讀課文、聽磁帶或者是合作交流這類的作業很少去做;再次,教師的作業布置及檢測方式有待改善。教師往往忽略了對學生課后作業的篩選和設計,其后的檢測方式單調。除此之外,學生長期養成的作業態度難以改變。單純依靠題海戰術很難引起學生自發的主動情緒。批改作業是教師工作的難題。對英語作文等形式的書面作業要求教師花費大量的時間,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作業形式的多樣,使得在教學過程中更傾向于使用客觀題目。
二、作業類型設計的探討
國外學者對家庭作業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Sheila R.Alber,Janet S.Nelson & Kathleen B.Brennan(2002)發現結構化作業記憶和保持效果優于問題線索回顧形式的作業。Jeremy Harmer(2000)認為好的課堂教學設計應是協調一致的教學內容與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的巧妙結合,通過課堂活動的多樣化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
國內學者對英語作業設計進行了比較多的探討,有研究認為優化設計的作業需要具有的趣味性、交互性、易理解、啟發性、功能性、實踐性、目的性及可用性等特征;建議采取四種作業類型:自主型、交流型、社交應用型和游戲型(李文雷,2005)。當前英語作業設計一般從四種模式、三個度來探討英語作業的設計,即傳統的教師布置的單獨作業、學生自主選擇作業、學生參與設計作業和學生合作完成作業分析研究,結合英語作業中應考慮的難度、量度及進度。
除了課后作業,同樣可以改進課上作業類型,把一些需要互動、交流的作業在課上進行,既可以增加作業的多樣性,又可以與課后的書面作業相互補充。研究表明,英語實際教學中,只要從小學到高中保證一定課時量的英語接觸,運用適合的開放式教學模式,學生將達足夠高的英語水平(姜君麗,2004)。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師生每節課圍繞一個題材,通過進行包含了聽、說、讀、寫四項技能的多次循環訓練,就可以促進學生的知識和能力螺旋式上升(徐德江,2004)。在每個教學單元中,讓學生接受大量易于理解的輸入內容,有效開展各種以輸出為主的操練(楊敏,2006)。
三、改進英語作業類型的意義
英語作為重要的信息載體之一,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隨著社會生活的信息化和經濟的全球化,英語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我國的英語教育教學取得長足進步,但仍然難以適應我國當前的要求。
促進英語教學,不僅要重視教,更有必要重視課堂及課后作業的設計和選擇,建立全面的作業觀,對于英語教學實踐有重要意義及作用。作業不等于書后練習題。教師應設計多種多樣的作業形式,為學生提供多個方面的練習,包括聽力部分、閱讀部分及交流部分,幫助學生把課堂上學習到的書面英語盡快地轉化為可利用的具體技能。讓學生逐漸接受并適應新的作業形式,改變有關作業的舊有觀念,不再以數量多、重復性大為特點,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課下也有興趣學習并使用英語,從而幫助學生掌握英語這門語言工具。這是英語教學成功的表現,也是英語教學研究中不可忽視的方面。
參考文獻:
[1]Harmer,J.How to Teach English[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Sheila R.Alber,Janet S.Nelson & Kathleen B.Brennan.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wo Homework Study Methods on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Acquisition and Maintenance of Social Studies Content.Education and Treatment of Children,2002,(25):172-196.
[3]薄濤.高中英語作業布置中出現的問題與對策研究.東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4]姜君麗.中國外語教學方式探討.上海外國語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4.
[5]李文雷.優化英語作業在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中的意義.東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
[6]錢宇.初中英語作業設計的研究與實踐.華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1基于MiniQuest的高中英語教學設計實例
實例以外研版Book5module4Carnival課后的Task(任務)為例。探究任務為:比較中西方節日文化的差異。
1.1情境主題:你是如何慶祝西方的圣誕節和中國的春節的,他們的慶祝方式有何不同?圣誕節快到了,我們要和我校外教Vincent一起過個圣誕節,我們應該如何慶祝這個圣誕節?請同學們小組討論定出一個慶祝方案。
1.2任務(1)基礎性問題。①中西方的主要節日都有哪些?②中西方一些重要節日的背景及主要慶祝方式是什么?③你最喜歡的節日是哪個?④比較中西方節日的慶祝方式有何不同?⑤通過網絡等資源,小組合作探討出中西方節日文化差異的根源是什么?(2)資源。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利用課本、因特網、百度等信息資源渠道獲取所需信息。教師可提供一些有用的網絡網址資源。
1.3成果你和你的團隊將創作一個視覺作品PPT或文字成果。(1)以多種形式學習、查找、收集資料,討論初步的結果,經過分析、歸類和整理并制作出反映中西方節日文化的演示文稿。(2)以小組為單位,派一名代表交流探究的成果,邊播放邊講解。交流時也要說明獲得資料的方式。(圖書館查詢?上網搜索?進行社會調查?)等。(3)做出一份中西方節日文化差異根源的分析報告。
2用MiniQuest進行教學設計的策略
2.1主題設計扣緊《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主題即本質問題,是MiniQuest教學設計的對象和核心。主題設計得好壞直接影響教學設計的成敗。為此主題的設計應遵循以下原則:一是主題設計緊扣課程標準,確保主題切中目標。二是設計的主題是可細化的。三是主題設計具有挑戰性或決策性。四是主題的設計對學生和社會是有意義的。
2.2情境創設從生活切入,產生共鳴MiniQuest的情境是自然引出本質問題、驅動任務完成的源頭。情境的設計注重從生活切入,現實主題與真實情境有機結合,促進情境與學生主體共鳴,引發更持久的興趣。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典型的情境是,讓學生扮演一個特定的社會角色,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
2.3高度建構基礎性問題,設計層層深入MiniQuest的學時一般為1~2課時,為此任務中的基礎性問題設計是高度建構的、層層深入的,保證學生圍繞主題高效獲得知識。這些基礎性問題設計首先是基于本質問題的,學生可以通過基礎性問題獲得回答本質問題的事實性信息。其次基礎性問題的設計一般根據“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來設計。學生通過“是什么”問題了解本質問題的內涵,而“為什么”傾向于讓學生知道本質問題的原因和影響,“怎么做”則為學生解決問題提供了參考意見。最后,問題的設計要精煉、簡潔。基礎性問題的目的是要解決本質問題,而不在于其多少。精簡的問題設計一方面減化了學生解決問題的流程,減少了學生學習時間,提高了學習效率。另一方面培養了學生采取最優方案的科學態度。
2.4設計網站框架,精組資源MiniQuest的短期性決定了網絡探究學習資源需要教師精心設計,明確網站框架,方便學生學習。專題性網站需要進行精心的設計,如果不設計專題性網站而采用網絡中已有資源,那么教師應該給出所涉及網站的大體框架,或者推薦一定量的站點或鏈接,以防學生在過于浩瀚的網絡資源中迷失方向,找不到學習和探究的重點。網絡資源是非常豐富的,時間的浪費是利用網絡學習的缺點之一,為了保障學生高效地利用資源,網站框架的設計、資源的精組是相當重要的。在網絡資源設計方面,案例對應每個基礎問題教師分別提供了1~2個網站,這樣一方面減少學生在網絡上的盲目“沖浪”浪費的時間,保障高效地解決任務,另一方面避免學生接觸到不良或不安全的網絡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