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11 04:49:0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小學美術欣賞課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 淺談小學美術課中的欣賞教學 小學美術課中的欣賞教學 探究小學美術課中的欣賞教學 小學美術欣賞課的教學策略 美術課中的欣賞教學 談對小學美術課美育教學策略 小學美術課欣賞教學淺析 淺談小學美術課程中的欣賞課 漫談小學美術課中的“欣賞.評述” 小學美術課中的欣賞評述 小學美術欣賞課教學策略 淺析小學美術欣賞課教學策略 談談小學美術課的欣賞教學 初中美術課教學中實施欣賞型德育的策略 淺談美術課中的欣賞教學 試論美術課中的欣賞教學 淺議美術課中的欣賞教學 美術課中的欣賞教學等 淺析美術課中的欣賞教學 如何認識美術課中的欣賞教學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中國 > 教育 > 小學美術課中的欣賞教學策略 小學美術課中的欣賞教學策略 雜志之家、寫作服務和雜志訂閱支持對公帳戶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請告知我們")
申明:本網站內容僅用于學術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告知我們,本站將立即刪除有關內容。 美術欣賞在中小學美術課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每一節美術教學中是必需的工作。其目的是讓學生欣賞各著名畫家、雕塑家、工藝家或設計家的作品,同時認識一些美術歷史的背景。最重要的是為學生準備各種不同類型的美術作品,加強學生在造型活動時的創作內容,刺激學生的思想及創作動機。再次,從不同類型的美術作品中,學生能自我探索不同創作媒介或技巧。開闊眼界及加強對美術學科知識的認識。因此,從上述的作用來看,美術欣賞在美術教學中是不可缺少的,但許多學校或美術教師,都覺得美術欣賞是一件很艱難的事,很難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且在美術欣賞過程中要做得好,要學生有良好的反應談何容易。
一、要使學生在欣賞過程中有良好的感覺,學校最好能配合教師改善欣賞學習的環境—建立欣賞室,加強氣氛或設計環境以切合主題。在進行美術欣賞時,最好能打破傳統的坐座形式,使學生更容易觀賞作品,及更接近教師,隨時進行討論,在舒適及自由開放的環境中,學生更容易發言。結合欣賞內容,可在戶外進行,例如在欣賞梵高的向日葵或其他植物油畫作品時,可在校內的植物園和花園進行,或安排戶外寫生活動,使學生在身臨其境的感覺,這樣可增加學生的興趣。當然最理想的地方是到展覽館或畫廊去欣賞不同類別的美術作品真跡,使學生能感受到展品的氣派。這樣才容易引起學生對美術作品的感覺及興趣。久而久之,便建立起學生欣賞美術的習慣,逐漸加強學生對美術的求知欲及自學的態度。
二、美術教師要考慮欣賞環境,在提供的美術欣賞資料中,擔當一個極重要的導演及編劇的角色。原因是要把資料安排得井井有條,主次分明,主題及重心適合學生的興趣,結合學校的教學條件及地方教學資源,可提供當地的本地區的鄉土美術作品或民間工藝。設計欣賞課時,最好按課時計劃要求,配合學校藝術活動,加強教學目的及環境因素,使學生有更深的感受。同時舉辦“藝術長廊”專刊形式,可在美術老師的指導下,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愛的作品撰寫小論文,自行設計及安排專刊形式,及一切布置的工作,均由學生負責,由此,加深學生的投入感與合作性。這樣,能培養學生收集的興趣及習慣。事實上,學校的美術欣賞范圍不應局限于教材里的名畫、工藝品或名家的作品,大自然的風光和一些日常生活可接觸的物品,如:天地,山灑,樹木,服飾,建筑,生活用品等 ,均可作欣賞的對象。只要在老師有計劃的引導下,進行討論,分析及欣賞其中優美的地方,才能使美術欣賞更生活化,更趣味化,在小學美術欣賞資料中,學生自己所畫的作品,是最適合作為學生欣賞的對象,主要是有些現代畫比較抽象,內容意志比較深奧,學生不容易理解。但欣賞接近自己年紀的作品,便好容易吸收,容易引起討論及共鳴,并且,更有鼓勵及激發的作用。
三、教師要當好一位好演員,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講述作品時,務求深入淺出,生動有趣。教師的一言一語,一舉一動都影響學生欣賞的興趣,能激發學生的投入感覺。但最容易犯錯的便是太詳細,理論滔滔,過于主導,忽略了學生的參與,這樣老師只是描述得那么引人入勝,娓娓動聽,但對學生美術欣賞的訓練,心智及分析能力的培育,未能有很大的幫助。相反,在美術欣賞過程中,教師應多采取誘導和啟發性的教學方法,以學生的能力為起點,適當地引導學生欣賞作品。例如,采用適當的語言,符合學生欣賞的層次,由淺入深及逐漸加強學生參與討論的信心,并使其明白美術欣賞能力是很個人的,盡量協助他們擴大自己對美術的欣賞領域,能從欣賞中感受其中的趣味、內容、意義,并了解到個人的欣賞能力本身是一種創作過程,需要認真觀察、思想、分析、綜合資料,才能領悟美的所在。因此,美術教師在進行美術欣賞課中,不應過多發表個人對美的見解及主觀的經驗,以免左右學生的獨立思考。反過來講,應多聆聽、留心學生的見解,作適當的補充及引導探討。多作比較,使欣賞重點更清楚集中。這樣才容易刺激學生的思想及知覺,對不同事物的美有不同觀感,使學生有審美的習慣,從主觀性的審美到多運用客觀性的分析,多吸取別人的優點及接納別人的意見,尊重別人的喜好。但同時又能對美作忠實的批判,辯論及交流意見,建立起成熟的欣賞態度及提高個人的品味。
【關鍵字】新課程標準;美術欣賞;人文性;自主性;創造性
【中圖分類號】G633.9
美術教育多少年來一直處在非常局限的位置,往往被人們曲解為在眾多藝術門類中的選修課之一,是眾多素質中的補充而已。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美術教育一致延續著以技能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學生個性發展、審美能力、綜合能力的提高不能得到良性發展。其實美術所蘊含的技能性、藝術性、思想性幾乎在所有學科之上,中國古代的政治家、科學家如宋微宗、坡等幾乎同時都是藝術家,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達芬奇、米開朗基羅等美術家幾乎同時又是科學家,建筑學家等。
美術欣賞教學是對學生進行美育的重要課業形式,它和繪畫及工藝教學組成完整的教學體系。從美術教學總的目標和任務出發,欣賞教學在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同時,還應重視思想素質教育和文化素質教育,把他們引向健康,文明,積極向上發展的道路。小學美術欣賞課業在美術教學中占用的課時雖然最少,但教與學的矛盾卻常常比較突出,因此也是美術教學中的難點所在。如何提高欣賞課的教學質量,值得我們美術教師去研究和探討。
一、在欣賞課中凸現人文性
《美術課程標準》指出:美術課程具有人文性質。美術是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美術也應視為一種文化學習。通過美術學習,使學生認識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差異性,人類社會的豐富性,并在一種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的特征、美術表現的多樣性以及美術對社會生活的獨特貢獻。同時,培養學生對祖國優秀美術傳統的熱愛,對世界多元文化的寬容和尊重。
美術欣賞課中的一些內容可以很自然的與做人的道理聯系起來,要響應同志所倡導的"以德治國"的原則,教育就應該以德治校,在教學中應做到以德為先,在美術課的內容中可以加入中外積極健康的人文思想,從藝術品的欣賞中挖掘德育素材,將德育貫穿到整個教學活動中去,聯系實際幫助學生樹立健康的道德價值觀。
欣賞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一個重要手段,通過欣賞可以陶冶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增強學生愛國主義熱情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促進學生各方面和諧發展,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美術欣賞課的教學,主要以完美的形象,卓越的藝術技巧來撥動人的心弦,使人精神奮發,與之共鳴,從而產生強烈的教育效果。
二、在欣賞課中體現自主性
在美術欣賞課中,教師往往一講到底,這樣,造成教師的投入,而學生漠然的尷尬局面,欣賞課變成了"講賞"課。然而學生的學習活動不是一個被動接受的過程,而應是一個主動參與的過程。只有學生主體主動積極參與才能調動學生自身的創造潛能。教師時刻以學生為主體,從學生的興趣入手,不斷探索與自省,全方位的設計課堂教學的過程。教師要轉變觀念,由知識的占有人轉變為引導學生學習的人,教師的知識和經驗成為學生可利用的資源之一,教師的任務由過去單純傳授知識為主,轉變為啟發誘導,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與信息的優化選擇為主。美術欣賞課更是主客體的統一,欣賞活動必須依賴學生主體的直接參與,才能激發學生對作品的真切感受,又有利于學生欣賞能力的養成。教師過多過細的講解,既不利于學生對作品的真切感受,有不利于學生欣賞能力的養成。
三、探索美術鑒賞與其它學科的滲透,以促進美術鑒賞能力的提高
美術與社會、美術與歷史、美術與文學、美術與生活、美術與人類、美術與設計等,通過這類美術活動,讓學生了解美術學科與其他學科的差異與聯系、美術與社會的聯系,鑒賞解決與美術有關的問題。教學中將學科課程和審美教育的教學內容融為一體實現綜合效應,在體現知識的科學性和系統性的基礎上,加強美術教育。以美術教育為載體,借助其它學科所涉及的美的人物、美的事物、美的景物、美的活動等進行審美認識,體會知識的綜合性。與文學相結合。文學的語言環境和理解能力對學生了解和掌握美術的繪畫創作的背景、故事和技能的學習、運用有很大的幫助,美術教師在平時就應該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多看好書,上課時多請學生運用口頭表達的方式把心中所想的東西表達出來,課后作業的安排上,也可以讓學生自己先用文字表達的形式對自己的作業進行評價,字數不用限制,有感覺是可以多寫,沒有感覺時可以少寫。文體也不用限制,可以是詩歌、散文、也可以是"記流水帳"的形式。時間長了,學生敢說、敢想了,對畫家作品的鑒賞也有東西可以說了。上國畫課的時候,教師還安排學生上一些為古詩詞配畫的課,既幫助學生創作出詩詞中的畫意又理解了詩詞的含義,學生也學得不辛苦、單調。
四、在欣賞課中培養創造性
創新教育是以培養人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教育實踐。美術課程應特別重視對學生個性與創新精神的培養,采取多種方法,使學生思維的流暢性、靈活性和獨特性得到發展,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并重視實踐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具有將創新觀念轉化為具體成果的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創設生動和諧的氛圍,鼓勵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發揮創新的潛能,做到敢想、敢說、敢做、敢畫,教師要充分發揮教學激勵的功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關鍵詞:情景教學;生活情景;游戲情景;藝術情景
教學和學習是受到情景所驅使的。通過情景的作用,可以將學習內容跟學習者的經驗聯系起來使學生更好地進行自主學習,所以“情景”被廣泛應用于美術教學中。小學美術自主活動中運用“情景”教學,大多是從學生視、聽、觸、感、情緒的帶動,引起情緒的共鳴,引發其在特定背景下積極參與美術活動。通過情境中的多元感知、相互交流、創作表現,達到更好的美術教學效果。在教學中我是這樣進行情景創設的:
一、生活情景的創設
藝術源于生活,孩子的一切感受都源于對社會的觀察和感知。生活情景最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同時藝術是現實地和直觀地把生活中的場景再現,把自然場景和社會場景搬到課堂,或者讓學生走到社會和自然環境中去,用美術的視角去感受、體驗、品論、提煉社會和自然情景中的美術價值,更好地、自發地用來表現創造。
例如,《生活中的痕跡》一課,我帶領學生到校外尋找不同材質的物體,近距離地接觸大自然,讓學生從自然中體會到不同物體帶來的材質、形體特色。
《洗澡》一課,我讓學生找出生活中有關洗澡的圖片資料并回憶生活中的場景,根據記憶和感受,師生共同分析、討論事物的特點、事件的過程以及情感感受,再用畫筆描繪。記憶中描繪,繪畫中創新,鍛煉了學生的記憶、思考的能力。
生活情景的創設要注重讓學生在日常生活環境中發展、挖掘情景資源,這樣的資源來源于社會、自然、家庭、學校和孩子的經歷、經驗。老師結合學生的認知和繪畫水平對情景加以分析,取其能引起學生共鳴的有審美價值的場景或物體,用美術的形式來表現。生活情景的創設是一種能激發人主動聯想的教學方法。
二、游戲故事情景的創設
喜歡游戲是孩子的天性,在游戲中孩子總是比較容易投入,思維也是很活躍的。把美術活動題材安排在一個個游戲中讓孩子在游戲氛圍中玩耍、觀察、體驗、想象、感悟……多種形式,多種材料激發學生對美術課的興趣。
1.利用特殊材料游戲作畫帶動學生的興趣
美術課的表現工具一般情況下用畫筆,長時間使用單調的繪畫材料會降低學生作畫的興趣。于是我們在美術課堂中挖掘身邊可利用的材料來進行美術活動。例如,低年級用指印作畫,廢舊報紙、瓶子的加工利用,毛線的編織手工,紙漿畫形式,在玩的過程中提高了興趣。
2.制作游戲教具和故事創作情景創設
中高年級學生有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能把事物完整地、有條理地用語言描述出來,并且用寫作的形式編寫故事。利用這一特點在教學中讓學生自編故事、描繪故事并制作道具。在四年級美術教材《精彩的戲曲》教學中,為了讓學生了解戲曲文化和藝術特色,讓學生設計了一部舞臺劇,根據劇情中人物特征設計制作人物服裝、飾物并進行表演。
把游戲融入美術表現中,讓美術活動充滿游戲的趣味既帶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提高了美術的學習效果。游戲的場景創設是提高學生主動探索的一種教學方法。
三、藝術情景的創設
藝術是情感啟迪、情感交流、情感表達的良好手段,選擇藝術作品或手段創設藝術情景更有利于美術活動的開展。
1.繪畫作品的欣賞
無論是專題欣賞課還是結合教學內容的隨堂欣賞都可以創設欣賞的情景。利用繪畫作品欣賞不僅可提高學生的眼界和審美標準,并且在作品的內容、形式、色彩、構圖等方面對學生有著潛移默化的感染作用。
2.音樂的藝術情景
美術是凝固的音樂,音樂是流動的美術。音樂的節奏韻律和美術的疏密、輕重、緩急之間有著一定的關聯性。美術教學將這兩種息息相通的藝術有機結合起來,不但創設了優良的教學情景,而且活躍了課堂氣氛。學生在悠揚的音樂聲中更能提高繪畫創作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3.文學作品的情景創設
繪畫是另一種語言,古希臘詩人西摩尼得斯把繪畫稱為“無聲的詩,把詩稱為有聲的畫”。文學作品的思路、聯想會給繪畫帶來意想不到的啟迪。《詩配畫》練習中,“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讓學生感受如畫的詩意里美麗的色彩。黃、翠、白、青四種顏色明麗和諧,兩只黃鸝點綴在一樹翠柳間婉轉歌唱,真是有聲有色。詩畫結合,使學生達到更高的意境和得到更美的審美享受。藝術情景創設是一種有感染力的教學方法。
在不同的課程中進行不同的情景創設,無論哪種情景設置,只要為學生創設一個自主展示的舞臺,讓他們在學習活動中發揮自身的創造潛能,積極實踐,在體驗中感受美、創造美,就會使我們的美術課堂更加生動有效,更具特色。
作者簡介:
姚秀娟,藝術設計本科畢業。從教多年,教學經驗豐富,在不斷參與各種美術學習、研討活動中,多次獲得“園丁獎”“優秀輔導獎”。在兒童繪畫輔導中有一定心得。《民間文化中的剪紙教學》《關于美術教育中的思考》等多篇論文獲省、市級獎項。在第二屆校級優質課比賽中執教的《指印畫》獲優質課獎。《體驗面塑》等課件被省基礎教研室、省電教館評為優秀課件并獲得獎項,并被評為校級優秀教師。
[論文關鍵詞]高師美術教育培養目標教師教育教學過程
近年來,高師美術教育在“藝考熱”、擴招熱及火爆的藝術品市場推動下,其辦學模式發生了深刻變化。多數高師院校打破了單一培養教師的傳統,面向市場設置應用型藝術設計專業,形成一種辦學模式多元化的強勁態勢。同時,在基礎教育新課改和以數字化為特征的信息技術推動下,教師教育專業化、教學過程數字化兩種趨勢也十分明顯給高師美術教育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
一、培養目標趨于多元化
(一)設計藝術成為高師美術教育新的生長點
傳統上,我國美術教育大體延續著美術學院工藝美院和高師美術教育三大類型并存的格局。其中,美術學院設置國、油、版、雕、史論等傳統專業,培養專業美術工作者和研究人員;工藝美院以實用設計門類劃分專業,培養應用型專業設計人才;高師美術教育大體沿襲了美術學院的專業設置,以培養各級各類教師和教學研究人員為專業培養目標。但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這種格局開始發生變化。社會對純藝術類人才需求量不斷縮小,中小學美術教師在大中城市也漸趨飽和,而設計類實用型人才需求量逐年遞增。至90年代,設計類專業成了中國美術教育的熱點。全國各大美術院校都爭相開辦設計類專業,而高師美術院校也不甘落后,相繼增設了“平面設計”和“環境藝術設計”等專業。以教育部屬六所師范大學為例,華東師范大學設有綜合繪畫、美術教育和環境藝術設計三大學科,并按“綜合繪畫和美術教育”、“環境藝術設計”兩個方向招生;東北師范大學設有美術教育、油畫、水彩畫、中國畫、雕塑、環境藝術與服裝藝術設計、裝潢藝術與電腦美術設計等7個系,其中只有美術教育系為師范類專業;陜西師范大學設油畫、國畫、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藝術設計等四個系,并按照美術教育、繪畫、裝潢設計三個專業培養人才;北京師范大學下設美術學、藝術設計兩個專業,專門培養從事美術、書法、藝術設計教學、創作、研究等工作的高級人才;西南大學設有美術學、藝術設計、繪畫及雕塑四個本科專業,只有美術學為師范類專業;華中師范大學設有美術學、藝術設計兩個本科專業,其中藝術設計為非師范類專業;華南師范大學現有美術學、藝術設計、數字媒體藝術等三個本科專業,設有美術教育、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藝術設計、工業設計、新媒體藝術等系,多數為近年來新興的非師范類應用型專業。
高師美術教育培養目標的多元化不是一種孤立的現象,而是席卷全國的大學綜合化總趨勢的一部分。從高師美術教育的角度看,這種綜合化趨勢是從兩個層面展開的:一是美術教育的綜合化。在以往,美術學專業有師范類與非師范類之分在2005年教育部印發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美術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課程設置指導方案(試行)》中,“師范類”被“教師教育”所代替。這不僅僅是名稱的變化,而是為培養主體多元化開辟了道路。當前,不少藝術學院都開設美術學(教師教育)專業,其在師資、科研、教學基礎等方面的優勢立刻顯現出來,并對師范院校的美術教育形成了強勁的挑戰。二是教師教育綜合化。近年來,綜合性大學舉辦教師教育已經成為一種國際趨勢。1991年,在歐洲教師聯合會上,由歐共體12個成員國60位專家共同提出了“教師教育大學化”的口號,認為“大學應該在教師培養和培訓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我國,1999年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提出,要鼓勵綜合性高等學校和非師范類高等學校參與中小學教師的培養工作,在有條件的綜合高等學校中試辦教育學院。
2003年11月,全國一百多所非師范類院校召開會議,共同《非師范院校積極參與教師教育的行動宣言》,明確指出:“中國教師教育已經進入了一個從數量滿足向質量提高轉變的歷史新時期。實現這種轉變,鼓勵師范院校綜合化和綜合大學參與教師教育,是世界教師教育發展的共同趨勢,也是我國經濟社會和教育發展的客觀要求。”實踐證明,綜合性大學辦教師教育,能夠充分發揮其辦學經費充足、硬件設施先進、學校認同感較好等優勢,他們的畢業生后勁足、適應性強,更加受到中小學校和同行的好評,這也成為高師院校實現培養目標多元化的原因之一。
(二)培養目標多元化推動人才培養模式創新
專業的多元化根源于人才需求的多樣化和學科專業的綜合化。但在現有的高師本科教學模式下,學科專業化和教師專業化二者間存在著不可協調的矛盾,因而促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也是大勢所趨。主要途徑有:一是形成“大美術”的理念。今天,美術在人們的觀念中除了傳統的國畫、油畫、版畫、雕塑、水彩外,還有建筑設計、工業造型、服裝設計、家具設計、環境設計、廣告設計、染織設計、裝潢藝術、多媒體網頁設計等等,在這些專業中還可以分出多個分支,它們都是美術的范疇。二是實行按院招生制度。當前,多數高等師范院校都撤系建院,并實行按院招生制度。學生入學后不分專業,統一進行基礎教學,在充分了解各專業的具體情況及就業形勢之后,再由學生選擇專業或專業方向。三是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在不少高師院校,已經開始試行彈性學制和靈活的人才培養模式。主要有:(1)“2+2”的小學師資、“3+1”的中學師資培養模式。小學師資前兩年學習基礎公共課和主修專業,后兩年進行輔修專業和教育理論的學習與教學實踐;中學師資前三年進行基礎公共課、主修課程和綜合課程的學習,最后一年學習教育理論并進行教學實踐。(2)輔修及雙專業、雙學位模式。許多高校都允許學有余力、并對教師工作感興趣的學生選擇輔修教育類課程,修讀雙專業并獲得雙學位,為其以后取得教師資格證打基礎。(3)“4+X”的教師教育模式。其中,實行“4+0”模式者,學生畢業即就業;實行“4+2”模式者,學生本科畢業后再讀兩年碩士學位,培養目標是重點中學的骨干美術教師;實行“4+3”教師教育模式者,采取本碩連讀的辦法獲取碩士學位,學生畢業后可以到美術類高校擔任專業課教師。
二、教師教育趨于專業化
(一)“教師專業化”已經從理論走向現實
我國傳統的美術教育注重技能訓練,因而培養出來的學生其職業意識更傾向于是一個畫家而非美術教師。這種狀況隨著教師地位的提高,尤其是隨著“教師專業化”理論的提出而有所改變。教師專業化理論最早是由社會學家卡爾·桑德斯(CarrSaunders,A.M.)于1933年提出來的。1986年,卡耐基公司和霍姆斯小組相繼發表的《國家為21世紀準備教師》兩份報告,指出公共教育質量只有當學校教育發展為一門成熟的“專業”時才能得到改善。在我國,1993年頒布的《教師法》明確提出:“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2000年,《職業分類大典》也將教師歸人“專業技術人員”。
從2001年4月1日起,國家首次全面開展教師資格認定工作。這些都從法律和制度層面奠定了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基礎。教師專業化是針對其知識結構不合理、專業性不突出,以至于產生較大的職業可替代性提出來的,意在提高教師社會地位、職業地位和專業地位。盡管與“畫家”的名頭相比,美術教師的專業化程度仍比較低。但隨著教師專業化程度的逐步加深,美術教育必將成為一種不可替代的職業而獲得普遍的尊重。
(二)促進專業發展是高師美術教育的義務
在我國,高師美術教育從本質上看仍屬于職業教育,其課體系基本上是參照美術學院繪畫專業設置的,教師專業化程度很低。為此,我國高師美術教育從三個層面來提高未來教師的專業化程度。一是加強專業課教學。教育部于2005年頒布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美術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課程設置指導方案(試行)》明確指出,美術學(教師教育)專業培養的是“具備初步美術教育教學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礎教育美術教師和社會美術教育工作者”。根據這一目標,《課程方案》從思想政治和職業道德、人文素養、專業基礎、專業技能以及身心素質等方面提出了五條規格要求并從課程體系中辟出一個專門領域——“美術教育理論與實踐”,其中“中小學美術教學論”與“美術教育實習”為必修課,“中國美術教育史”、“教學多媒體設計與制作”、“外國美術教育史”、“教育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為選修課,其目的就在于體現課程的師范性。二是增強人文內涵。多年來,我國的高師美術專業一直以培養畫家、雕塑家和設計師為取向,注重專業技能課訓練,忽視美術史論課學習,這種知識結構已經遠遠不能適應新課改的要求。新頒布的《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美術課程具有人文性質。”《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也指出:“普通高中美術課程具有人文學科的特征。”這在美術課程觀上是一個重大突破。在新課程方案中,美術欣賞課被放在突出位置。它不僅需要教師對美術實踐有親身體會,更需要教師具備全面的文化素養,因而需要在美學、美術理論、藝術概論、中外美術史乃至文學、歷史、哲學等人文學科有較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和掌握,還應在教育學、心理學等方面有一定的修養,成為一個具有人文精神和人文素養的人。三是要注重實踐能力的提高。一般說來,教師的知識可分成兩類,即“理論性知識”和“實踐性知識”。其中實踐性知識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基礎,在教師的工作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師美術《課程方案》中的實踐性課程達20—22周之多,其中包括社會實踐(軍訓、社會調查、就業指導、勞動等)、畢業創作、畢業論文答辯、藝術實踐、藝術考察等,這些都有利于推動學生的專業發展。
三、教學過程趨于數字化
(一)數字化改變了人們關于美術的感知方式
一般認為,美術是一種造型藝術或視覺藝術,它運用一定的物質材料如紙、布、木板、粘土、大理石、塑料等,通過造型手段創造出具有一定空間和審美價值的視覺藝術形象。但是,隨著信息技術的高度發展,人們關于美術作品的感知方式越來越技術化了。上世紀90年代后,數字化的印刷、攝影技術高度成熟,大幅廣告、精美照片、時尚雜志、網絡世界、數碼影像等,凡是能夠吸引眼球的功能都被商家廣為采用,以致導致人們普遍的審美疲勞。而關于美術創作的經典手法,也被數字化時代顛覆了。以前,從設計到完成一幅作品需要花費很長時間,而且對手繪技術要求很高。現在,人們用電腦進行美術創作,擺脫了鉛筆紙張、直尺圓規、顏料調色盒等繪畫工具限制。即使是一個沒有受過專業美術訓練的人,只要使用Photshop等普通繪圖軟件,也可以制作出令人滿意的圖片來。不僅如此,數字時代還促生了以美術學為基礎的創意產業,尤其是廣播、電視、動漫、環境、設計、廣告等新興產業的迅速成長,對高校美術教育形成了強大的拉動。為適應這一需求,許多高師類院校都開設了基于信息技術的藝術設計專業。比較典型的有;動漫設計與制作專業,主要培養能在電影、電視等媒體的制作崗位上從事三維動畫創意及制作等方面的專業技能型人才;圖形圖像制作專業,主要培養能在電影、電視、廣告、新傳媒等媒體的制作崗位上從事后期合成、電腦剪輯、特效制作以及影視作品技術處理的專業技能型人才;游戲動畫設計專業,主要培養能夠在游戲制作領域勝任原型設計、模型制作、紋理制作、動畫調試等崗位的工作,并進行創作和理論研究的技能型人才,等等。這些人才的知識與技能結構與傳統美術人才相比有很大的區別,他們所從事的美術活動很難以傳統的美術概念來界定與歸類,但往往又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因而也引領高師美術教育不斷調整人才培養目標。
關鍵詞:高師美術教育培養目標教師教育教學過程
近年來,高師美術教育在“藝考熱”、擴招熱及火爆的藝術品市場推動下,其辦學模式發生了深刻變化。多數高師院校打破了單一培養教師的傳統,面向市場設置應用型藝術設計專業,形成一種辦學模式多元化的強勁態勢。同時,在基礎教育新課改和以數字化為特征的信息技術推動下,教師教育專業化、教學過程數字化兩種趨勢也十分明顯給高師美術教育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
一、培養目標趨于多元化
(一)設計藝術成為高師美術教育新的生長點
傳統上,我國美術教育大體延續著美術學院工藝美院和高師美術教育三大類型并存的格局。其中,美術學院設置國、油、版、雕、史論等傳統專業,培養專業美術工作者和研究人員;工藝美院以實用設計門類劃分專業,培養應用型專業設計人才;高師美術教育大體沿襲了美術學院的專業設置,以培養各級各類教師和教學研究人員為專業培養目標。但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這種格局開始發生變化。社會對純藝術類人才需求量不斷縮小,中小學美術教師在大中城市也漸趨飽和,而設計類實用型人才需求量逐年遞增。至90年代,設計類專業成了中國美術教育的熱點。全國各大美術院校都爭相開辦設計類專業,而高師美術院校也不甘落后,相繼增設了“平面設計”和“環境藝術設計”等專業。以教育部屬六所師范大學為例,華東師范大學設有綜合繪畫、美術教育和環境藝術設計三大學科,并按“綜合繪畫和美術教育”、“環境藝術設計”兩個方向招生;東北師范大學設有美術教育、油畫、水彩畫、中國畫、雕塑、環境藝術與服裝藝術設計、裝潢藝術與電腦美術設計等7個系,其中只有美術教育系為師范類專業;陜西師范大學設油畫、國畫、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藝術設計等四個系,并按照美術教育、繪畫、裝潢設計三個專業培養人才;北京師范大學下設美術學、藝術設計兩個專業,專門培養從事美術、書法、藝術設計教學、創作、研究等工作的高級人才;西南大學設有美術學、藝術設計、繪畫及雕塑四個本科專業,只有美術學為師范類專業;華中師范大學設有美術學、藝術設計兩個本科專業,其中藝術設計為非師范類專業;華南師范大學現有美術學、藝術設計、數字媒體藝術等三個本科專業,設有美術教育、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藝術設計、工業設計、新媒體藝術等系,多數為近年來新興的非師范類應用型專業。
高師美術教育培養目標的多元化不是一種孤立的現象,而是席卷全國的大學綜合化總趨勢的一部分。從高師美術教育的角度看,這種綜合化趨勢是從兩個層面展開的:一是美術教育的綜合化。在以往,美術學專業有師范類與非師范類之分在2005年教育部印發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美術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課程設置指導方案(試行)》中,“師范類”被“教師教育”所代替。這不僅僅是名稱的變化,而是為培養主體多元化開辟了道路。當前,不少藝術學院都開設美術學(教師教育)專業,其在師資、科研、教學基礎等方面的優勢立刻顯現出來,并對師范院校的美術教育形成了強勁的挑戰。二是教師教育綜合化。近年來,綜合性大學舉辦教師教育已經成為一種國際趨勢。1991年,在歐洲教師聯合會上,由歐共體12個成員國60位專家共同提出了“教師教育大學化”的口號,認為“大學應該在教師培養和培訓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我國,1999年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提出,要鼓勵綜合性高等學校和非師范類高等學校參與中小學教師的培養工作,在有條件的綜合高等學校中試辦教育學院。2003年11月,全國一百多所非師范類院校召開會議,共同《非師范院校積極參與教師教育的行動宣言》,明確指出:“中國教師教育已經進入了一個從數量滿足向質量提高轉變的歷史新時期。實現這種轉變,鼓勵師范院校綜合化和綜合大學參與教師教育,是世界教師教育發展的共同趨勢,也是我國經濟社會和教育發展的客觀要求。”實踐證明,綜合性大學辦教師教育,能夠充分發揮其辦學經費充足、硬件設施先進、學校認同感較好等優勢,他們的畢業生后勁足、適應性強,更加受到中小學校和同行的好評,這也成為高師院校實現培養目標多元化的原因之一。
(二)培養目標多元化推動人才培養模式創新
專業的多元化根源于人才需求的多樣化和學科專業的綜合化。但在現有的高師本科教學模式下,學科專業化和教師專業化二者間存在著不可協調的矛盾,因而促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也是大勢所趨。主要途徑有:一是形成“大美術”的理念。今天,美術在人們的觀念中除了傳統的國畫、油畫、版畫、雕塑、水彩外,還有建筑設計、工業造型、服裝設計、家具設計、環境設計、廣告設計、染織設計、裝潢藝術、多媒體網頁設計等等,在這些專業中還可以分出多個分支,它們都是美術的范疇。二是實行按院招生制度。當前,多數高等師范院校都撤系建院,并實行按院招生制度。學生入學后不分專業,統一進行基礎教學,在充分了解各專業的具體情況及就業形勢之后,再由學生選擇專業或專業方向。三是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在不少高師院校,已經開始試行彈性學制和靈活的人才培養模式。主要有:(1)“2+2”的小學師資、“3+1”的中學師資培養模式。小學師資前兩年學習基礎公共課和主修專業,后兩年進行輔修專業和教育理論的學習與教學實踐;中學師資前三年進行基礎公共課、主修課程和綜合課程的學習,最后一年學習教育理論并進行教學實踐。(2)輔修及雙專業、雙學位模式。許多高校都允許學有余力、并對教師工作感興趣的學生選擇輔修教育類課程,修讀雙專業并獲得雙學位,為其以后取得教師資格證打基礎。(3)“4+X”的教師教育模式。其中,實行“4+0”模式者,學生畢業即就業;實行“4+2”模式者,學生本科畢業后再讀兩年碩士學位,培養目標是重點中學的骨干美術教師;實行“4+3”教師教育模式者,采取本碩連讀的辦法獲取碩士學位,學生畢業后可以到美術類高校擔任專業課教師。
二、教師教育趨于專業化
(一)“教師專業化”已經從理論走向現實
我國傳統的美術教育注重技能訓練,因而培養出來的學生其職業意識更傾向于是一個畫家而非美術教師。這種狀況隨著教師地位的提高,尤其是隨著“教師專業化”理論的提出而有所改變。教師專業化理論最早是由社會學家卡爾·桑德斯(CarrSaunders,A.M.)于1933年提出來的。1986年,卡耐基公司和霍姆斯小組相繼發表的《國家為21世紀準備教師》兩份報告,指出公共教育質量只有當學校教育發展為一門成熟的“專業”時才能得到改善。在我國,1993年頒布的《教師法》明確提出:“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2000年,《職業分類大典》也將教師歸人“專業技術人員”。從2001年4月1日起,國家首次全面開展教師資格認定工作。這些都從法律和制度層面奠定了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基礎。教師專業化是針對其知識結構不合理、專業性不突出,以至于產生較大的職業可替代性提出來的,意在提高教師社會地位、職業地位和專業地位。盡管與“畫家”的名頭相比,美術教師的專業化程度仍比較低。但隨著教師專業化程度的逐步加深,美術教育必將成為一種不可替代的職業而獲得普遍的尊重。
(二)促進專業發展是高師美術教育的義務
在我國,高師美術教育從本質上看仍屬于職業教育,其課體系基本上是參照美術學院繪畫專業設置的,教師專業化程度很低。為此,我國高師美術教育從三個層面來提高未來教師的專業化程度。一是加強專業課教學。教育部于2005年頒布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美術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課程設置指導方案(試行)》明確指出,美術學(教師教育)專業培養的是“具備初步美術教育教學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礎教育美術教師和社會美術教育工作者”。根據這一目標,《課程方案》從思想政治和職業道德、人文素養、專業基礎、專業技能以及身心素質等方面提出了五條規格要求并從課程體系中辟出一個專門領域——“美術教育理論與實踐”,其中“中小學美術教學論”與“美術教育實習”為必修課,“中國美術教育史”、“教學多媒體設計與制作”、“外國美術教育史”、“教育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為選修課,其目的就在于體現課程的師范性。二是增強人文內涵。多年來,我國的高師美術專業一直以培養畫家、雕塑家和設計師為取向,注重專業技能課訓練,忽視美術史論課學習,這種知識結構已經遠遠不能適應新課改的要求。新頒布的《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美術課程具有人文性質。”《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也指出:“普通高中美術課程具有人文學科的特征。”這在美術課程觀上是一個重大突破。在新課程方案中,美術欣賞課被放在突出位置。它不僅需要教師對美術實踐有親身體會,更需要教師具備全面的文化素養,因而需要在美學、美術理論、藝術概論、中外美術史乃至文學、歷史、哲學等人文學科有較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和掌握,還應在教育學、心理學等方面有一定的修養,成為一個具有人文精神和人文素養的人。三是要注重實踐能力的提高。一般說來,教師的知識可分成兩類,即“理論性知識”和“實踐性知識”。其中實踐性知識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基礎,在教師的工作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師美術《課程方案》中的實踐性課程達20—22周之多,其中包括社會實踐(軍訓、社會調查、就業指導、勞動等)、畢業創作、畢業論文答辯、藝術實踐、藝術考察等,這些都有利于推動學生的專業發展。
三、教學過程趨于數字化
(一)數字化改變了人們關于美術的感知方式
一般認為,美術是一種造型藝術或視覺藝術,它運用一定的物質材料如紙、布、木板、粘土、大理石、塑料等,通過造型手段創造出具有一定空間和審美價值的視覺藝術形象。但是,隨著信息技術的高度發展,人們關于美術作品的感知方式越來越技術化了。上世紀90年代后,數字化的印刷、攝影技術高度成熟,大幅廣告、精美照片、時尚雜志、網絡世界、數碼影像等,凡是能夠吸引眼球的功能都被商家廣為采用,以致導致人們普遍的審美疲勞。而關于美術創作的經典手法,也被數字化時代顛覆了。以前,從設計到完成一幅作品需要花費很長時間,而且對手繪技術要求很高。現在,人們用電腦進行美術創作,擺脫了鉛筆紙張、直尺圓規、顏料調色盒等繪畫工具限制。即使是一個沒有受過專業美術訓練的人,只要使用Photshop等普通繪圖軟件,也可以制作出令人滿意的圖片來。不僅如此,數字時代還促生了以美術學為基礎的創意產業,尤其是廣播、電視、動漫、環境、設計、廣告等新興產業的迅速成長,對高校美術教育形成了強大的拉動。為適應這一需求,許多高師類院校都開設了基于信息技術的藝術設計專業。比較典型的有;動漫設計與制作專業,主要培養能在電影、電視等媒體的制作崗位上從事三維動畫創意及制作等方面的專業技能型人才;圖形圖像制作專業,主要培養能在電影、電視、廣告、新傳媒等媒體的制作崗位上從事后期合成、電腦剪輯、特效制作以及影視作品技術處理的專業技能型人才;游戲動畫設計專業,主要培養能夠在游戲制作領域勝任原型設計、模型制作、紋理制作、動畫調試等崗位的工作,并進行創作和理論研究的技能型人才,等等。這些人才的知識與技能結構與傳統美術人才相比有很大的區別,他們所從事的美術活動很難以傳統的美術概念來界定與歸類,但往往又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因而也引領高師美術教育不斷調整人才培養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