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05 20:32:3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大學畢業生畢業總結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2018大學畢業生實習工作總結
編輯部的工作者悶每天都要爭分奪秒地修改、編輯,還要經常加班,有時每天只能睡四、五個小時。但我從來沒從他們的臉上看到疲憊和厭煩,他們總是精神飽滿地投身于自己的工作中。我想,正是這份對工作的激情支持著他們。如果沒有激情,他們不可能為此付出如此巨大的精力。
激情讓我們對工作充滿熱情,愿意為共同的目標而奮斗;耐心又讓我們細致地對待工作,力求做好每個細節;細心讓我們嚴把每一份稿件,做到精益求精。
編輯部的工作既繁瑣又枯燥無味,無論嚴寒酷暑,他們都得靜下心來慢慢地閱讀稿件。如果沒有耐心,他們不可能坐在辦公室不厭其煩地工作著。細心同樣很重要,因為這關系到新聞播出效果的好壞。哪怕一個字,一個小小的標點符號,都會影響到新聞播出的質量。所以,即便他們再累也得提起精神,仔細檢查,寧可多看幾遍,也不愿意放過一個錯誤。如果細心。他們不可能做出如此高質量的新聞節目。
在編輯部工作也有很閑的時候。沒稿件的時候,編輯們都會看看雜志和報紙打發時間,或是聊聊天,說說笑。而此時,我總會很自覺的地抓緊時間多看看些新聞編輯的書記或是拿出之前改好的稿件,學習和總結一些常見的稿件錯誤。
總之,編輯部是一個既充滿歡樂氣氛又可以學習和拓展知識面的地方。
實習讓我收獲了很多,無論是理論上的知識,還是實際生活中的知識,這些知識都讓我受益非淺。我認識到在學校學好本專業知識的同時,還應該多參加些社會實踐,拓展自己知識面,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不斷學習,多思考,多練習,多聽多看。同時要學會與人相處和溝通,處理好人際關系。
任何事情都要對自己有信心。相信在我們的努力下,有志者事竟成。
實習是一項綜合性的、社會性的活動,是一個由學校向社會接軌的環節,是學校學習向社會工作轉型的一大模塊。搞好社會實習工作是很關鍵的,對一個學生來說是很重要的,從一個學生的成長過程來說,他經歷了無事可做的孩童時代,到學校里忙碌的學生時代,再到以后的社會工作階段,而實習就像一個鏈子連著學習和工作。實習是學生把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的過程,學習的目的就是運用,就是去指導工作,而實習正好扮演了把學到的文化理論知識正確運用的工作中去的主角。我們務必要做到用理論去指導實踐,用實踐去理論。所學的知識只有運用到實踐中去,才能體現其價值。實習是一個鍛煉的平臺,是展示自己潛力的舞臺。
透過實習,我們要努力提高動手的潛力,在實踐的過程中發現其不足,然后去反饋到學習中去,會更能提升自己的潛力。新聞學,它主要是一門以實踐為主的學科,它要求極強的動手潛力,它所接觸的對象是包羅萬象的,是各具特色的,是真實的、新鮮的。真實是新聞的生命,實習給一個初學者帶給了鍛煉的機會,實習教會一名記者怎樣去觀察事物,怎樣去捕捉有價值的新聞信息,怎樣用事實說話,怎樣才能做到新聞的及時。這些只有在實習中才能深刻體會到什么是抓活魚和搶新聞。實習是由課堂走向社會的第一步,如果能把第一步走好,以后的路自然學會習暢網通。
到新聞單位去實習,主要是要鍛煉自己的新聞采訪和寫作潛力,掌握采訪的基本方法,掌握新聞及電視節目制作的基本流程,向那些有經驗的記者、修改學習,交流經驗。深入現場去采訪,接近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深刻體會,用真情寫出有生命力的新聞作品。
二.實習資料
新聞學的實習資料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實地采訪
只有深入到現場去做實際調查,才能寫出有好處的作品,才能懂得采訪的基本流程,懂得什么是采訪新聞采訪學的突出特點是實踐性強,偏重于應用與操作。實地采訪是新聞的第一課,它是新聞信息采集,新聞報道的第一步。
2.訪后寫作
新聞寫作是新聞制作的第二步,是對采訪中采集到的信息、新聞事實做進一步加工制作的過程,是對采訪的進一步補充。親自動手采寫
大學生實習心得體會(2)一些東西,才能更好地掌握新聞寫作的基本方法,力爭做到從群眾中來,到群眾觀眾去,把時代精神寫到作品中,寫一些有價值的事,些一些老百姓關心的事。
3.修改整理
當寫完初稿后,修改,整理和修改稿件是新聞作品的最后一個環節,俗話說:文怕修改,只有修改,才能寫出精辟的文章。還要提煉新聞主題,因為新聞主題是新聞報道的靈魂,能夠透過素材的取舍,結構的安排和導語的構思各個方面提煉主題,透過綜合思維提煉主題。其次要寫好新聞的導語,熟練的運用各種新聞寫作的筆法,巧妙的運用各種新聞語言。
三.實習收獲
在短短的實習期內,我深入到各地去采訪,真正的鍛煉自己的采訪潛力,提高了自己的提問水平,鍛煉了心理素質。真正做到了不怯場,運用自如,現場處理靈活。在采訪后寫了很多的新聞稿件,熟練地掌握了各種新聞文體的寫法,尤其是消息和通訊的寫法,包括各種新聞文體,如動態消息、綜合消息、人物消息、評述性消息、特寫性消息、人物通訊、事件通訊、工作通訊、風貌通訊、人物專訪等。還有電視新聞的寫作,廣播新聞的寫作,涉及到了經濟、社會等各個領域。深刻地認識到了作為一名記者就應具備哪些素質體會到了記者的主角,怎樣才能做到記者的識、才、學,認識到了記者和修改的關系。
透過這次實習,自己的社會實踐潛力大大地提高了,適應社會的潛力強了,語言運用潛力增強了,寫作潛力提升了,真正跨出了,走好了新聞道路上的第一步。
四.實習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以上是我的實習工作總結,透過實習發現,自己還存在著不少問題,包括文化知識的欠缺,真是書到用時方恨少。學習涉及的面太窄,學到的知識太單一,沒有構成一個很好的體系。聯系實際的潛力太差,將學到的知識不能運用到實踐中去,沒有一個知識儲備體系,用到哪學到哪。在采訪中,還容易犯一些低級的錯誤,一些先進的現代設備的熟練運用潛力還不夠,普通話水平不高。在今后的學習中還需要在各方面去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的潛力,盡可能完善自己。
2018大學畢業生實習工作總結范例
教育實習不僅鍛煉了我們實習生在講臺上向學生傳授知識的能力與口才,也使我們能夠站在教師的角度發現,分析存在于現階段中學物理教學中的實際問題。
我所在的實習學校是秦皇島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第二中學,主講初二物理(力學壓強,浮力部分)和初三物理(電學歐姆定律部分),帶初二2班和初三1班的物理課,并兼任初二2班的實習班主任。實習期間,還組織了關于在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初一年級開設物理課的情況調查的教育研究。總體來說,實習工作很成功,無論是教學工作,班主任實習工作還是教育調研工作,都得到了校領導,老師們的好評與支持。就任初二2班實習班主任期間,我的班級管理工作也得到了學生們的配合以及學生家長的支持。在受到表揚,感到欣慰的同時,也發現了存在于自身的不足,今后需要繼續改正,完善自我。
首先談下我的教學經驗。站到講臺上,面對全體同學,第一心態要好。具體來說,不要緊張的話都說不出來,因為面對的是自己的學生,自己的任務是給他們講課。如果站在講臺上,自己先不知道說什么好了,首先是工作的失職,其次是學生們的不信任,后果就是惡性循環的課堂秩序亂,學生聽課效果大幅度下降。因此,站在講臺上,要有清醒的頭腦,明白自己是要干什么,有了明確的出發點,才能擺正心態,走進課程的思路;第二,講課一定要先保證自己的思路百分之百在所講授的內容上。我們在給學生上課的時候,都會有這樣的經歷:發現學生不好好聽課,提醒他們認真聽講,集中注意力。
可是如果老師的注意力就沒有全部集中在課堂上,也就是所謂的走神,那怎么能叫學生們跟著老師的思路走?所謂為人師表,不僅體現在外部行動上,更重要的是在課堂45分鐘帶領學生集中注意力聽課。因此,上課前的備課十分關鍵。備課時,自己要先進性對知識的梳理,自己頭腦中把知識點捋順了,才能在講出來的時候有條有序。這就要求教師對課本有著很高的熟悉度和很強的專業知識基礎。我在講課的時候,比如習題課,如果需要在黑板上作很長的公式推導,我會邊寫邊講,這樣不僅自己能按照自己備課時的思路走,也能使學生按照我的思路走。
其次說下我認為存在于我身上的問題。我感覺主要是講課速度與學生的現實接受能力稍有出入。我個人習慣,一堂課的前半部分用于知識點的傳授,后半部分直接通過習題加深學生對于知識點的理解。可是有些學生,基礎較差,跟不上這樣的速度。這就要求我在講完知識點之后做一必要的知識小結。在和學生的談話中,有些學生提到了這一點。其實在現實的教學中,這一點很重要。對于整體基礎較差的班級,這更是必不可少。很值得我們老師注意。對于知識點的鞏固,多做習題固然好,但是對基礎較差的學生往往會形成還沒來得及回顧知識點,就投入做題中,導致前后知識在解題過程中運用紊亂,不知從何入手。本著照顧學生的實際情況這樣的教學指導思想,我在今后的教學中要重視這個問題。
最后說下關于教學方式的創新。我舉一個例子,我在講授初二年級阿基米德原理一節時,用到的不是課本上的實驗式教學方法,而是我自己的數學演繹式教學方法。具體說來,就是把根據實驗推結論這樣的過程換成根據已有的結論運用數學方法推未知的結論。這個思路有點類似于大學的理論物理教學。我的想法也是來源于此。兩種方法對比,前者優勢明顯在于實驗式講授過程直觀易懂,學生易于接受。但是細想,這樣的實驗雖然對學生有著一定的吸引力,但是不一定能夠集中全班同學的注意力聽講。因為學生見了實驗,心理上的好奇會引起議論,對于課堂秩序沒有百分之百的保證,我的數學演繹式講授過程雖然較為抽象,但是對于集中學生注意力有著一定的正面作用。
我已經準備好了,我在經過公司經理的允許后,我開始了我的試用期工資。
時間一晃而過,轉眼間試用期已接近尾聲,首先感謝公司經理室能給我展示才能、實現自身價值的機會。這段時間是我人生中彌足珍貴的經歷,也給我留下了精彩而美好的回憶。在這段時間里公司給予了我足夠的支持和幫助,讓我充分感受到了領導們“海納百川”的胸襟,感受到了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的豪氣,也體會到了作為拓荒者的艱難和堅定。同時,也為我有機會成為公司的一份子而感動高興。記得當初應聘時,公司和諧、團結向上的氛圍深深打動了我,讓我感受到和睦的大家庭感覺。進入公司后的三個月時間里,在經理室和同事們的悉心關懷和指導下,通過自身的不懈努力,各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進步,現將我的工作情況作如下匯報:
一、對公司的認識
****是從事****、**、****經營的專業公司,經營網絡遍布省內各地市縣,總經銷、諸多國際國內知名品牌,經營規模居**省第一。
****以正確的經營和管理理念為指導,依靠精干的團隊,成為行業的佼佼者。
二、存在問題及對其改進方法
由于在原公司從事的是機要秘書工作,未涉及業務操作,對于零售企業的進、銷、存更沒有實質理解,概念十分模糊,故對公司整體的運營模式與流程還需進一步的深入了解與熟悉。當然,我并不能以此為理由,我將會在今后的工作中多向前輩請教,勤問、勤練,用最短時間熟悉公司業務及流程,做到“眼勤、嘴勤、手勤、腿勤”,在工作中磨煉意志,增長才干。
三、工作成績:
1、通過在**科的兩天實習中,初步了解公司的供應鏈系統,能進行簡單的業務流程操作。
2、與**一起主持員工聯歡會,得到大家的認可。
3、將總公司下發的紅頭文件及前期**公司各品牌三證整理分類,并制作電子檢索,使調閱查詢十分方便簡潔。
4、能做好其它的行政后勤工作。
5、每次例會前做好準備工作,會后及時整理會議紀要。
6、與各部門良好溝通協調,較好的完成上傳下達工作。
7、熟練操作vip客戶檔案管理系統。
8、完成優秀員工先進材料的起草工作;規范綜合科對外聯系函的行文格式并幫助其整理、修改對外行文;協助綜合管理科科長整理車輛管理辦法,并制作每月油費、修理費等相關費用的表格;完成武昌量販店與超市獨立核算的政策表格的整理工作。
[關鍵詞]大學畢業生;思想政治教育;思考
1 引言
近年來,隨著我國高校的不斷擴招,大學畢業生的人數每年以數十萬計增加,再加上往年未就業的大學生以及農民工,使得我國每年的就業人數達上千萬,根據我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最新統計數據,2011年,全國大學畢業生達700萬,比2010年的670萬多了將近30萬人,廣大畢業生面對如此局面變的無所適從。除此之外,他們還面臨著考研、學業、戀愛等亟待需要解決的問題,不少大學畢業生由于不知道如何去解決這些方面的問題而感到非常的苦悶,少數生活目標不明確、思想不開朗的畢業生甚至出現了“意外”,大學畢業生的這一時期稱之為“多事之秋”,因此,高校畢業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著千頭萬緒的窘境,如何做好大學畢業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就成為迫在眉睫的工作。
2 大學畢業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的問題
2.1 擇業前的緊張焦慮
臨近畢業,這些“天之驕子”仿佛一夜間從天上落到了地上,突然一下間面臨著許多方面的壓力,通過筆者的調查,85%的大學畢業生在大四第一學期就進入了擇業階段,因此產生了各種不同程度的焦慮心態:綜合素質高、學習成績好的同學擔心能否找到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工作:成績不好的同學擔心找不到要自己的單位:女大學生擔心受到職場歧視:家庭困難的同學擔心求職過程中的各種花費。同時,就業與創業、就業與考研以及就業還是出國深造也成了這些大學畢業生焦慮的源泉。
2.2 擇業過程中的負面情緒
調查顯示,85%的大學畢業生在畢業前期都會產生各種各樣的負面情緒,或者是因為大學期間成績的平庸、或者是因為自己的所學專業、或者是因為自身相貌、或者是因為自身性格上的缺陷以及疾病等方面的原因,這就使得這些大學畢業生在求職過程中屢屢受挫,嚴重的影響著自己的自信心。
2.3 離校前的復雜心理
調查顯示,90%的大學生在離校前都會對自己幾年的大學生活進行相應的回首總結,由于年少輕狂,大部分的學生在回首大學生活時,都會有相應的感慨,有對大學生活即將結束的傷感、有對大學生活的眷戀、有因為大學期間的玩樂而產生相應的后悔情緒,因此,在這一階段很多大學畢業生會產生一種強烈的補償心理,對入黨、評優以及社團活動及其熱心,由于得失心較重又極易產生一些新的問題的出現。
3 加強大學畢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思考
3.1 采取以人為本的管理方式
人本思想強調人既是管理的出發點又是管理的歸屬點。對大學畢業生進行人本管理。關鍵在于尊重大學畢業生的人格特點以及加強服務意識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在實際工作中,要確立“人”的中心地位,堅持一切工作都要以人為中心,充分發揮廣大畢業生的主觀能動性,充分理解這一特殊時期畢業生的思想行為表現,以幫扶、善意的心態去教育和面對學生,讓畢業生最大限度的參與到學校政策的制定以及市市中去。
3.2 加強情感管理
情感管理要求高校管理者用自身的真情去打動學生,這主要是因為大學畢業生都基本上是成人,都有自己的行為方式和處事原則,他們的人生觀、世界觀都已經基本成型,因此要逐漸弱化管理色彩,強化情感的引導力度,“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容易被學生所接受。
3.3 創建高品位的校園畢業文化
校園畢業文化主要是以大學畢業生為對象,要符合大學畢業生的心理要求和群體特點,有助于大學畢業生個性化發展、素質提高以及個性健康成長為主要內容的精神文化氛圍。要把畢業文化當做校園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加強建設校園畢業文化,對豐富校園文化的內容、提高校園文化的發展層次、拓展校園文化的建設空間具有重要作用,加強校園畢業文化建設,是對我國大學畢業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徑之一。
3.4 加強職業生涯規劃
做好職業可以讓大學畢業生受益匪淺,其實,人與人之間的差距是非常小的,但是就是這種看似微小的差距卻能夠讓人在未來的短短幾年拉開巨大的差距,這其中的關鍵因素就是大學畢業生在上學期間是否探索未來階段的發展規劃并認真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
4 結束語
在新形勢下,如何將國家的各項政策落實到位,加強大學畢業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難題,大學畢業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內容,研究關注點以及視角的不同就會得出不同的結論,期望通過本文的研究能夠豐富我國大學畢業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為我國高校開展大學畢業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相應的理論指導。
參考文獻
[1]徐大圖,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理論基礎與方法[M],黑龍江朝鮮民族出版社,2007,3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畢業生;途徑
所謂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會或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國精神文明建設的重點內容,也是當前大學畢業生重點的教育課題之一。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教育的進步,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徑,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以創新性的方式融入到大學畢業生的認識中,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時代賦予的任務與挑戰。本文就大學畢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徑探索進行論述。
1. 當前大學畢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
1.1社會環境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沖擊
我國正處于社會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傳統的就業方式和分配方式發生變化,經濟成分的多樣化、社會結構的多樣化也導致了社會思想的多元化。如何在社會思想多元化的前提下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堅定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思想認識,是一項重要課題,而社會環境的變化無疑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難度,使其變得復雜。
1.2大學生自身的特點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
大學生受到自身認知程度、心理、社會閱歷等方面的影響,在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方面常處于不完全成熟階段。大學生是易受社會負面環境影響的群體,表現情緒化和隨意化,容易以自我為中心,在思想和行為上過于偏激,對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抵觸情緒,有一定的逆反心理。
1.3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難以滿足時代的發展需求
當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存在形式單一僵化,內容空洞古板等弊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只依賴于“兩課”,或是把工作簡單落到學生輔導員身上,學生無法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得到應有的收獲,從思想政治教育中難以得到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創新大學畢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徑成為了一項急需解決的工作。
2. 大學畢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徑
2.1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長效機制
畢業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雖然備受重視,但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卻大多停留在應急性,階段性和臨時性的層次上。出現這一問題的根源在于缺乏教育制度上的保證,需進一步加強領導管理,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長效機制,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簡單交給學生的輔導員,或是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僅等同于幾節課程,要從思想認識,組織制度上完善長效機制,開創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首先,學校應加強領導,成立有關大學畢業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小組,通過組織上的領導為大學畢業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提供必要保障;其次,要組建一支由思想政治教師、專業教師和畢業生輔導員共同組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小組,通過專業性和了解學生實際的教師隊伍來為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指導;最后,為保證思想政治教育長效機制的有效性,應做好相關的考核工作,把工作責任落實到實處,形成由上至下的一體化管理模式,建立加強大學畢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長效機制,從制度上給予保障。
2.2針對畢業生的特點進行針對性教育
大學畢業生是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對大學畢業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以簡單的形式或籠統的方法進行,應根據大學畢業生的具體特點,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小組的帶動下,進行有針對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取得更為顯著的教育效果。體現針對性教育的方面有很多,例如,可以對大學畢業生進行分類,針對不同類型學生的具體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①已經找到工作的畢業生。對于已經找到工作的大學畢業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點應放到社會適應上,應將思想教育的重點內容放在職業道德教育和學生日后從事工作的責任心與事業心上,使畢業生順利完成社會角色的轉化。②就業存在困難的畢業生。對于就業存在困難的畢業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點是要幫助其分析自身的原因,對學生進行心態的調整和意志品質的教育,樹立信心,迎接挑戰。③享受國家助學貸款的學生。對于享受國家助學貸款的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點應放在誠信方面,對學生進行一定的法律法制教育,增強其法律意識和誠信意識。
通過有針對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改變以往籠統單一的教育形式,針對畢業生的特點進行針對性教育,使教育效果事半功倍。
2.3加強就業政策的宣傳引導,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導向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特點之一就是具有導向性,國家一直非常重視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問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為大學畢業生的未來發展服務,如“三支一扶”,“應屆生入伍”等等多種政策,同時就業問題也是與大學畢業生息息相關的重要內容,思想政治教育有必要加強就業政策的宣傳引導,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導向作用,讓畢業生對國家政策有充分的認識和了解,讓思想政治的理論更具價值。
例如,目前國家政策上非常重視讓大學畢業生去基層就業,也出臺了多項政策鼓勵大學生去基層就業,但僅僅依靠一些普通的宣傳手段難以讓學生對國家政策有深層次的理解,此時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發揮導向性作用,把國家對大學畢業生的各項扶持制度和辦理程序講清楚,拓寬學生的就業渠道,通過教育政策這種與大學畢業生緊密聯系的內容滲透思想政治教育,開創教育新途徑。
2.4加強校園建設,將思想政治教育緊貼學生生活
從大學畢業生的角度上來分析,空談思想政治的大道理往往取得不了理想的教育效果。新課程改革也提出,教育必須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結合當前大學生的實際情況,要以大學生的實際生活狀況作為根本出發點,將校園生活中如何化解壓力、解決矛盾,如何參與競爭、設計人生,如何與人交往、適應社會等學生的實際問題作為教育工作的重點,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學生就業、擇業、成才結合起來,教育和引導大學生把祖國命運和個人前途結合起來,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不空洞,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能夠解決學生在校園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再通過潛移默化地引導,讓學生把這些內容與個人的理想信念相結合,最終讓思想政治教育為大學畢業生的長久發展服務。
總結
綜上所述,新時期的大學畢業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著嚴峻的形式與挑戰,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與方法也必須隨著時代的發展而進行創新,以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通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大學畢業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關鍵要把握時展的特點,緊跟時展的步伐,貼近大學畢業生的生活實際,積極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徑,讓思想政治教育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功能和作用。相信隨著全社會對大學畢業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視,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徑探究將會邁向一個新的高度。
參考文獻
[1]蓋守雙,劉廷輝.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徑――牽手教育的運行模式探究[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5:88-89+131.
[2]李云峰,姚琦.新形勢下大學畢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幾點思考[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0,01:86-87.
第一,新形勢下企業競爭激烈,優秀人才缺乏。
新形勢下企業對人才需求越來越大,因為企業要在現今的社會發展就必須依靠優秀的人才。這是許多大學畢業生很好的機會,但是大學生就業率不見增加:主要是企業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找不到對口的人才,還有剛畢業的大學生沒有多少真正懂得技術,專業知識也不是很扎實。雖然招聘會很多,企業就業的崗位很多,大學生卻找不到工作,企業找不到人才的尷尬局面。
第二,學校盲目擴招。
新形勢下就業難的結構性矛盾主要體現在一些領域的供過于求,比如人文社科專業。人文社科類學生就業遇冷,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學校盲目擴招。“今年我國考研人數達180萬。其實相當比例的大學生考研實屬無奈,無法找到工作。”研究生教育作為解決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出路之一,這是典型的延遲就業難做法。
第三,家庭的干預與企業欺騙。
新形勢下,家庭包辦孩子的一切,已經不是很稀奇的事情了。還有許多家長對孩子灌輸了:只要考上好的大學就可以找到理想的工作,并根據以前哪個行業比較好,就為其安排專業,不過問還是是不是喜歡,有很多的大學生都活是在父母的理想下,父母認為讀了那么多年的書不贊同孩子與一些小公司隨便簽約,要找就找那些知名企業。正是這些原因導致了很多大學畢業生小公司不能簽,大公司簽不下的局面。
現在許多畢業大學生想著能輕松的干活又能領取高額的工資。一些虛假企業利用畢業生入世不深與這些人的想法,設立各種就業陷阱,導致很多的畢業大學生們都不敢冒然的與企業進行簽約。
第四,新形勢下大學畢業生的本身因素。
新形勢下,由于經濟的迅速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致使很多人去享受生活。造成很多大學生離開校園后不能很快的融入到社會上去,很多大學畢業生自信心不足、技能缺乏、體質弱、社會化程度不高、不懂禮貌等。新形勢下的企業對于員工的要求越來越高,情商不高、社會化程度不高、不能吃苦的員工,企業們是不會要的。
第五,觀念的局限性。
許多大學畢業生還是有傳統的觀念,要找分穩定的工作,為“鐵飯碗”這份工作爭得頭破血流。2013年國考報名不難看出,有些單位既然達到4000:1的比例,但是有些單位卻無人問津,新形勢下許多大學畢業生想著能輕松的干活又能領取高額的工資的熱門單位,卻不按自身的實際要求來定位。還有大學畢業生受家里的影響,總想要大學生畢業生找分穩定的工作,不支持創業和進私營企業,導致大學生對于自身期望過高,職業規劃不明確,導致不知道該選擇什么樣的工作,加之缺乏求職經驗技巧,使他們的在找工作時遇到了問題不知如何解決。
二、畢業大學生就業難的思考與解決方案
第一,培養用人企業用科學人才觀。
用人企業要樹立科學的人才觀,不要盲目追求人才的高消費,用博士和碩士來裝點門面,而應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合理選擇和培養人才。要從長遠考慮,建立人才儲備機制,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第二,新形勢下完善高校教育制度。
新形勢下就業難很大的一部分是大學生沒有切實的技能和水平,有的是書生氣和空談的理論,要改變這樣的狀況。第一,高校必須進行教育制度改革,根據社會的需要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自學能力,使學生的掌握技能的能力與學習能力放在同一重要位置。只有去掉“學歷泡沫”,要大學生學習和掌握真正的專業技能提高自身,對于大學生就業形勢才有可能好轉。第二,高校應加強對畢業生的就業指導,開設相關課程,使畢業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與提高社會化程度。并加強與用人單位的合作,使用人單位提供本校畢業生的實習機會,加強用人單位與畢業生之間的溝通,在校園內開展招聘會等活動增加就業機會。
第三,新形勢下認識知識結構和制定合理的職業生涯規劃。
新形勢下大學生要充分認識知識結構與職業生涯規劃在求職擇業中的重要作用,根據新形勢下社會的發展需要,從知識層面上塑造自己,發展自己,以增加自己在就業時的籌碼。對于就業問題大學生應樹立自救意識,充分認識到如今的就業競爭,實際上是能力與素質的競爭,大學生要把就業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同時為自己做一份職業規劃,在這個大學里我們要看什么書,要多少個證書,要和什么樣的人交往,在畢業前自己的專業技能要達到什么水平等。在大學生涯中,要全面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要充分利用高校這一平臺,不斷地塑造自己,完善自己,在提高自己的學習成績的同時,還要注意培養自己的動手能力。不要斤斤計較于短期的報酬、崗位、職務、地區等,而要以腳踏實地、堅持終身學習的方式,在社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第四,轉變擇業觀念。
新形勢下大學生應志存高遠、腳踏實地,轉變擇業觀念,堅持從實際出發,勇于到基層一線和艱苦地方去,把人生的路一步步走穩走實,善于在平凡的崗位上創造不平凡的業績。首先大學生應從實際出發正確定位自身水平,發揮自身優勢,不意味的只想去大企業就業,多考慮中小型企業。大學生應主動申請到西部去工作,去基層發展。如今政府部門加大對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支持力度,對就業困難畢業生進行幫扶,增強學生就業創業和職業轉換能力。所以大學生應該積極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
第五,政府采取相應措施。
一要落實現有政策。對高校畢業生就業政策落實情況開展集中檢查。二要拓寬就業渠道。開發更多崗位,引導畢業生到中小企業、非公經濟和基層就業。實施離校未就業畢業生的“就業促進計劃”,為他們提供持續的就業幫扶。三要鼓勵自主創業。落實創業培訓補貼、小額擔保貸款及貼息、稅費減免等政策,降低自主創業門檻。四要完善就業服務。各地可將校園招聘活動納入公共就業服務適當支持。畢業生異地求職,可按規定享受當地免費公共就業服務和就業扶持政策。五要開展就業幫扶。對城鄉低保家庭的應屆高校畢業生,從今年起給予一次性求職補貼。適當提高畢業生就業見習基本生活補助標準。六要促進就業公平。嚴防招聘過程中出現性別、民族、殘疾等方面的歧視。加強國有企業招聘活動監管,切實做到招聘信息、過程、結果“三公開”,鼓勵國有企業、科研機構吸納更多高校畢業生就業。新形勢下政府的舉措將對大學生就業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
三、總結
[關鍵詞] 大學生;就業期望;理性選擇
[中圖分類號] F241.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893X(2013)05?0089?04
一、問題的提出
2012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超過650萬,2013年達到699萬,高校畢業生就業人數逐年增多。伴隨著中國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眾化”的轉變,一方面更多學子獲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另一方面大學生就業形勢越發嚴峻,就業問題受到各方關注。就業是一個人生存、發展和自我實現的重要前提和基本途徑,一個人只有從事某項工作、某種職業,付出勞動,獲得經濟收入,才能獲取生活資料,維持生計,改善生活;只有在自己的崗位上發揮聰明才智,才能夠享受勞動的喜悅,體驗為社會創造財富和價值的成就感,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作為天之驕子的大學生更是如此。
當前,我國實行的是“政府促進就業、市場調節就業和個人自主就業”的就業政策,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政策的變化,不僅改變了國家在畢業生就業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對社會的就業觀念產生了直接影響。計劃經濟時期“統招統配”的就業政策決定了大學畢業生自己不需要找工作,便成為捧著“鐵飯碗”的“國家干部”。而在雙軌制初期,多數人還是國家分配工作,只有少數人自主擇業,大學生開始對自己的工作有了期望和要求,考慮自己要找一份怎樣的工作,工資高、收入好,還是符合自己的興趣愛好,發揮自己的特長。這段時期的勞動力市場還是處于供不應求或者供求相當階段,大學畢業生找到一份比較滿意的工作沒有太大的問題。而隨著高校擴招,畢業生人數的激增,一些畢業生對自己的工作期望和要求較高,并且能讓畢業生滿意的“好”工作越來越少,很多人“不得不”先就業再擇業,或者處于失業的狀態。當代大學生持怎樣的就業觀念,他們的就業意愿和期望如何?這是本文要回答的主要問題。
二、研究設計
1.概念界定
就業期望是指個體在特定的社會背景下,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結合就業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對自己將要從事工作的工資、福利、職業聲望、工作環境、發展前景等工作特征預先設定的最低期望目標,反映的是就業對自己物質、精神需求的滿足程度[1]。大學生的就業期望是個包含多維度、多要素的有機系統,對大學生就業期望的測量也越來越詳細、越來越全面。冉昆玉認為,大學生就業期望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大學生就業期望的內容主要分三大類:一是發展類就業期望,包括單位與個人的發展前景、工作崗位能否發揮個人才干、是否有學習和培訓的機會、工作條件如何、用人機制是否靈活等;二是待遇類就業期望,包括工資水平、福利標準、工作的自由與舒適度等;三是聲譽類就業期望,包括工作的地點、單位的規模、工作的穩定性、單位的性質等。這三類中,大學生最關注的是發展類就業期望,其次是待遇類就業期望,最后是聲譽類就業期望[2]。
總的來看,就業期望就是指畢業生對自己就業的預期,是個人對能否就業以及工作狀況的期待,是對就業的地區、獲得的崗位以及薪水標準等各方面期望的綜合體現。
2.研究數據說明
本文的分析數據主要是來源于兩個調查,一是2008年“大學生發展狀況調查” 的數據,這次調查在全國27 所高校進行,調查對象為高校本科生。采用多階段分層抽樣抽取樣本,第一階段,分層抽取高校。以區域和高校類型為主要維度抽取高校,覆蓋東部、中部、西部,包含了綜合大學、財經類大學、師范類大學多種類別。第二階段,在所抽取的高校中抽取學生。在被抽取高校相關人員的幫助下,分別在學校理科、工科、人文社科等不同學科各抽取一到兩個專業的大一到大四學生進行抽樣調查,每個高校隨機抽取100名左右本科生。調查共獲得有效樣本數2 819人。下面簡稱“2008年大學生調查”。二是2010年9月以福建省大學畢業生為研究對象的抽樣調查。抽樣方法也是采用多階段分層抽樣法,首先在福建省抽取國家重點高校一所,省屬重點高校兩所,省屬普通高校兩所。然后,從每所學校的理科、工科、人文社科不同科學分別抽取兩個專業,抽取50個樣本進行調查,每個學校樣本數為150人,共獲得有效樣本715人。下面簡稱“2010年大學畢業生就業意愿調查”。
三、大學生的就業期望狀況
縱觀國內現有關于大學生就業期望的研究,雖然考察的標準和內容有所區別,但調查分析得出的結果卻有相似之處。那么,當代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期望呈現出怎樣的特點?
1.就業是大學畢業后的第一選擇
高等教育改革和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給高校畢業生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機會,就業并不是大學畢業生的唯一出路,考研究生、出國、創業,但多數畢業生還是選擇畢業后先就業。“2008年大學生調查”數據顯示,大三之前的大學生對畢業之后有更多的期望,只有50.5%的被調查者表示大學畢業后參加工作,37.6%的人要考研究生,6.5%的人要出國,5.4%的人還有其他打算。但對大四的學生來說,就業是他們的第一選擇,調查中90.9%的大四學生表示要參加工作,只有9.1%的人要考研究生。2010“大學畢業生就業意愿調查”顯示84.3%的畢業生首選就業(找工作60.6%,考公務員18.9%,自己創業或者自由職業的比例為4.8%),考研的比例為12.2%,出國2.4%。從大學生就業的目標來看,“先就業再擇業”成為主導思想,66.2%的大學畢業生表示就業的目標是先就業后擇業,24.4%的人希望是一次性就業,還有3.6%和5.7%的人不想就業和可就業可不就業。
2.對自己就業前景缺乏信心
大學生就業期望高,對自身認識不足被認為是導致大學生就業困難的一個重要原因,但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對自身的就業前景的認識較為客觀,甚至可以說比較保守。“2008年大學生調查”中,只有4.7%的大學生認為自己的專業很好找工作,比較好找工作的為21.1%,認為不太好找工作的為30.3%,很不好找工作的高達11.5%。“2010年大學畢業生就業意愿調查”也呈現出類似的態勢,認為自己的專業很好找工作的只有4.9%,比較好找工作的為25.5%,不太好找的為23.7%,很不好找的為5.6%。因此,只有8.9%的被調查者非常有信心找到一份自己滿意的工作,比較有信心的占59.3%,31.9%的人不太有信心和沒有信心找到一份自己滿意的工作。從上面的數據可以看出,絕大多數學生對自己能否找到滿意的工作不是非常樂觀,這或許也是很多畢業生希望“先就業再擇業”的原因。
3.就業地點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開放城市
大城市和東部沿海城市仍是大學畢業生就業的首選地區。“2010年大學畢業生就業意愿調查”顯示,10.7%的學生表示絕對不會去西部地區工作,不愿意去西部工作的比例為39.3%,非常愿意去的比例僅為2.8%,17.0%表示比較愿意去。對于去農村地區工作,7.6%的人表示絕對不會去,41.0%的人表示不愿意去,非常愿意去的比例僅為1.6%,愿意去的比例為15.3%。這可能也與近年來國家推行“大學生村官”就業模式有較大的關系。這一結果與各地多項研究結果相一致。2003年在北京的一項關于大學畢業生就業意愿的調查顯示,畢業生選擇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及東部沿海地區就業的學生,占到了全體有就業意愿畢業生的97.2%,如果就業困難,對去小城鎮或鄉鎮單位就業意愿,45.2%的人堅決不去,45.2%的人表示在沒有其他機會時可以接受,只有9.6%的人表示樂于接受[3]。2009年的一項調查顯示,調查對象中有89%的學生選擇東部地區就業;選擇中西部地區的只有11%。無論學生來源地是東部、中部還是西部地區,都顯示出類似的對東部地區的偏好:來自東部地區的學生,選擇在東部地區就業的比例為95.2%;來自中部地區的學生作此選擇的比例為82.5%;來自西部地區的學生作此選擇的比例也高達74.9%[4]。對南京地區10所高校的調查顯示,從就業的地區來看,東部沿海城市(46.93%)、京津滬地區(21.66%)和回家鄉(23.11%)是主要的選擇,選擇西部城市的僅占1.08%[5]。由此可見,大城市和沿海開放等經濟發達的城市,就業機會較多,是絕大多數畢業生就業的主要選擇地區,對就業地區的偏好并沒有隨著國家多項就業優惠措施的出臺而發生很大變化。
4.就業單位偏好于國企、黨政機關和外企
“2010年大學畢業生就業意愿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選擇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國有集體企業、三資企業、私營鄉鎮企業就業的比例依次為19.6%、21.7%、36.1%、9.2%和10.9%,收入較好、工作穩定的機關、事業單位和國有、集體企業是大學畢業生就業的首選單位,而愿意到民營和私營企業就業的比例較低,但從大學畢業生實際就業單位來看,民營和私營企業則是近年來大學畢業生就業的主要領域。就業單位的這種偏好在多項研究中也出現了,如黃敬寶對北京大學生的研究發現,大多數大學生希望在較穩定的國企和黨政機關或工資較高的外企工作,三者的集中度為73%[6]。2007年在深圳的調查顯示,49.3%的人選擇到機關做公務員,6.7%的人選擇到事業單位工作,8.0%的人選擇到國有企業工作,24.0%的人選擇到外資企業工作,6.7%的人選擇到民營企業工作[7]。南京10所高校的調查顯示,工作單位集中趨向于機關單位、事業單位、國有企業,所占比例分別為31.5%、35.38%、22.74%。民營企業、三資企業和自主創業的比例大體相同,分別為17.33%、20.22%和14.8%[5]。從這一點來說,大學生對就業單位的期望與實際就業有差距,這一方面表現出大學生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和就業情況的了解不夠全面,另一方面也體現出大學生對福利、待遇好的就業單位的期盼。
5.就業領域集中在行政管理、金融業等行業
由于管理、金融行業能夠帶來較高的經濟收益和社會名利、地位,大學生爭相進入,造成了不必要的競爭,浪費了人才。“2010年大學畢業生就業意愿調查”結果顯示,33.2%的學生首選行政管理類工作,教育培訓、科研技術類的比例為25.2%,商業服務類的比例為10.2%,文化藝術類和營銷類分別為7.7%,貿易類比例為4.8%,建筑工程類的比例較低,只有3.1%,其他為8.1%。麥可思研究院的“大學生就業狀況藍皮書”對就業“紅黃綠”專業的分析顯示,2012年動畫、法學、英語、國際經濟與貿易等專業已被列入失業率較大、就業率持續走低的“高風險紅牌專業”,公共事業管理、工商管理等專業被列為“黃牌專業”,[8]這種情況的產生與就業市場相對較小,畢業生集聚在某幾個行業不無關系。
6.對收入的預期較理性
大學生對收入的預期較為理性,與當地的收入水平差距不大。根據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10年)》公布的“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顯示,2009年全國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為32 736元,平均月工資2 728元,福建省28 666元,平均月工資2 389元[9]。“2010年大學畢業生就業意愿調查”顯示,大學生能接受的最低起薪平均為2 065.34元,中位數和眾數都是2 000元,大學畢業生可以接受的薪資水平低于城鎮就業者的平均工資水平。無獨有偶,深圳的一項研究也顯示畢業生對自己工資水平的預期比較符合市場的實際水平,60%的大學畢業生所要求的薪酬標準在3 000元以下,與特區的社會平均工資水平2 552元基本一致[7]。黃敬寶對北京大學生平均月薪期望的研究中發現,2008-2010 年,大學生平均期望月薪分別為3 525元、4 151.3元和4 685.7元,呈明顯的上升趨勢[6],但2008-2010年北京市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年工資分別達到55 844元、57 779元和65 158元[10]。大學生對自己月薪的期望普遍低于調查地城鎮單位就業人員的平均工資,也不乏“零工資就業”的案例,這也反映出大學生對收入預期和就業形勢的認識較為客觀,符合實際。
7.興趣愛好、工資待遇等是首要考慮因素
“2010年大學畢業生就業意愿調查”顯示,在擇業的考慮因素中,大學畢業生考慮的第一要素是符合自己的興趣愛好(44.8%),第二是工資高、待遇好(37.8%),第三是能發揮自己的才干,學有所用(33.4%),以及發展機會(30.7%),而選擇是否解決戶口與住房、職業聲望、專業是否對口的比例也很低,都在3%以下。可見,大學生非常傾向于選擇符合自己的興趣愛好,能發揮自己才干和發展機會,同時兼顧收入的職業。發展機會少,經濟環境不好,收入偏低是阻礙大學生去農村工作的主要原因,戶籍制度約束和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也是重要的障礙[11]。
四、總結與討論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看到不同調查時間,不同范圍的調查結果呈現出較高的一致性。從畢業后的選擇來看,盡管大學生畢業后的選擇逐漸增多,就業還是大學生的第一選擇。大學生的就業觀念逐漸改變,大多數畢業生的就業目標是先就業再擇業。這可能與大學生對自己的就業前景缺乏信心有極大的關系,大學生對自身的就業前景有較為客觀,甚至比較保守的認識,多數大學生都覺得自己的專業以后不太好找工作,對自己是否能找到一份滿意工作的信心不足。從大學生的就業意愿來看,大學生對就業地點的期望多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開放城市,對去小城鎮、鄉村、西部就業的意愿不高,實際就業情況與就業意愿較為一致,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和大城市仍然是大學生就業的主要地區。從就業單位的性質來看,大學生更傾向于機關、事業單位、國企、外企就業,愿意去個體和私營企業的比例較少,但實際就業時,在私營企業就業的比例遠高于大學生的預期。大學生對收入的預期比較理性,收入期望低于當地城鎮居民平均工資水平。大學生在擇業時會較多的考慮興趣愛好、工資待遇以及是否能發揮自己的才干等因素。
理性選擇理論指出,一個行動發生的可能性是行動者所期望從多種可能的行動結果中獲得的功利的函數。行動者的這種行動所追求的是價值或利益的最大化。不同的行動(在某種情況下是不同的商品)有不同的‘效益’,而行動者的行動原則可以表述為最大限度地獲取效益[12]。科爾曼的理性選擇理論以“理性”為基礎解釋了個體具有目的性的行動,以及個體在此基礎上為獲得最大效益所作出的選擇。科爾曼所提出的行動系統主要由兩種元素構成:第一種是行動者;第二種是某種事物,主要指“資源”或“事件”。行動者是具有一定利益偏好,并試圖通過控制某些資源以滿足自己需求的人。在最基本的行動系統內,最低限度必須有兩個行動者,而且每人都控制著能使對方獲利的資源。由于雙方的利益均依賴對方控制的資源,作為有目的的行動者,他們必須從事與對方發生關系的活動。這種特定的機構和每個行動者的行動原則是最大限度地實現自身的利益,從而導致了雙方行動的相互依賴,或者說其行動具有了系統特征[13]。大學畢業生就業選擇就是個人一生中最重要的選擇之一,都希望作出“最優選擇”,不管是出國、考研還是就業。
通過上面的分析,客觀地來講,當代大學生的就業期望較為理性,沒有過高的期望。大學生的就業期望與經濟、社會的發展密不可分。一方面,高等教育大眾化導致大學畢業生人數不斷增加,待就業群體逐漸龐大;另一方面,勞動力市場對于人才的要求有所變化,高層次、高素質人才成為勞動力市場上的“新寵”。當初的“熱門專業”如今也不一定在勞動力市場中有“熱銷門路”。在現有的就業資源較為稀缺的情況下,大學生會考慮教育的成本收益,即使大學生對未來有較多的期望與預期,但以就業為主的畢業意向更加明確,“考研”成為大學生除了找工作之外的第二選擇。同時,從就業地點和就業起薪的期望來看,大學畢業生對就業地點的“高要求”和就業起薪的“低預期”是大學生作出的看似矛盾的理性選擇。一方面,大學畢業生對于就業地點的選擇向經濟比較發達城市地區集聚,尤其是大城市和沿海開放城市。另一方面,大學畢業生對于就業起薪的預期比較現實,并不是社會上盛傳的“期望工資過高”的情況。然而,聯系大學生對于就業地點的希望和選擇可以發現,大學生的預期的工資似乎很難在經濟發達地區生活下去,這可能與大學生就業時非常注重在工作中體現個人價值、發揮個人才干的工作有很大的關系,經濟發達的地區為大學生就業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和機會。而大學生的就業期望與現實差距較大的是對就業單位的期望,大多數人希望在較為穩定、福利較好的國有、事業單位就業,但這些單位的崗位確非常有限,從這一點來看,加強大學生對宏觀經濟情況的認識,則顯得較為必要。
致謝:“大學生發展狀況調查(2008年)”由南京大學社會學系風笑天教授主持,特此感謝風笑天教授提供的數據。
參考文獻:
[1] 楊江濤.大學生就業期望及影響因素的調查與分析[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8):40-44.
[2] 冉昆玉.大學生就業期望內涵解析及實踐應用[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7(15):74-75.
[3] 丁大建,高慶波.畢業了你將去哪里——2003年北京地區高校備課畢業生就業意愿調查分析[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04(4):4-10.
[4] 周駿宇,李元平.二元經濟背景下畢業生就業意愿的實證分析[J].高教探索,2010(4):116-120.
[5] 杜運偉.南京地區高校本科學生就業意愿調查分析[J].高教論壇,2010(5):116-119.
[6] 黃敬寶.大學生就業動態變化的調查[J].經濟縱橫,2012(9):86-90.
[7] 王軍,吳宜璇.特區大學生就業意向調查統計分析[J].特區經濟,2007(2):287-288.
[8] 麥可思研究院.2012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就業藍皮書)[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9] 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10年)[EB/OL]. http:///tjsj/ndsj/2010/indexch. htm.
[10] 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10年).中國統計年鑒(2011年).中國統計年鑒(2009年)[EB/OL]. http:///tjsj/ndsj/.
[11] 黃敬寶.人力資本、社會資本對大學生就業質量的影響[J].北京社會科學,2012(3):52-58.
[關鍵詞]企業;大學生;職業素質
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用人單位主要從成本和效益出發,更多地考慮招聘大學生能否帶來更大的效益。在招聘現場經常見到,面對著設計精美、內容充實的一摞摞獎勵證書,用人單位并不感興趣。他們在面試現場向學生提問的往往是,“你參加過哪些社會活動?”“你在哪里實習,做什么?”“你做過項目嗎?”“現在是否有比較成熟的科研成果?”用人單位用人,從過去看重學歷轉到學歷、素質能力并重,甚至專以素質能力為重。
用人單位對應聘者的職業素質與能力需求,對學生發展有著很好的導向作用。因此,從人才市場對人才的素質與能力要求出發,高等教育要在培養大學生專業技能的同時,注重培養行業職業發展所需要的通用技能和素質。良好的職業素質和能力是決定職場成敗的重要因素,是職場制勝、事業成功的法寶,是真正提高畢業生的擇業就業競爭能力,提高職業變化的適應能力的根本途徑。
一、企業招聘人才的主要標準和尺度
職業素質是企業在人才招聘過程中衡量應聘者能力的主要標準和尺度。職業素質和職業技能是人才素質的一個子集,同時也是人才素質中最重要的部分。所謂人才素質,是指人在德智體美諸多方面表現出來的綜合素質,主要包括人的文化素質、科學素質、道德素質、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等。人才素質具有諸多的衡量標準,例如科學素質或者說專業素質大致可以用學歷和工作經驗來表征;人才的智力水平大致可以用智商來衡量,而心理素質和對社會或者工作環境的適應能力則與個人的情商有關。這些衡量標準在用來衡量人才綜合素質的同時,也可以作為職業素質和職業技能的一個客觀衡量尺度。
世界經合組織的柯林·博爾提出,21世紀人才必須有三本護照、三種生產能力和三種財富。三本護照分別是:學術性護照,職業性護照,事業心、進取精神、創造能力和協調組織能力的護照;三種生產能力分別是創造能力、塑造能力和想象能力;三種財富分別是創造性、健康和交往。這“三個三”實際就是對人才的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和綜合素質的高度概括。
能力結構指高素質人才對于從事專業崗位工作所必需的基本能力組成。從人才全面發展的目標及21世紀對大學生能力的需要和大學生成才戰略來考慮,21世紀大學生在能力結構方面應具備知識的自我更新能力、信息的靈活處理能力;良好的適應能力、實踐動手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團隊合作、溝通交際和組織管理能力。
調查表明,接近100%的大學生不了解、迫切希望知道用人單位招聘、錄用、使用人才的素質與能力基本標準。另一方面,很多企業向就業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學生素質能力現狀與用人單位要求相去甚遠,用人單位普遍認為大學生素質能力不足。社會對大學生“眼高手低”、“紙上談兵”、“好高鶩遠”、“高分低能”等負面因素的評價,說明學校培養出來的人才素質能力與社會、與用人單位、與工作實踐還有較大差距。因此,大學生自身職業素質和就業能力、技能不高,是造成就業難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企業最看重大學生什么素質
企業已不再單純用高學歷、高分數的標準來衡量大學畢業生了,而是用是否具有優良的人品、團隊意識、吃苦耐勞、敬業愛崗的獻身精神等來評價大學生畢業生。
(一)優良的個人品質
對企業而言,員工的品質就是企業的“品質”。所謂做事先做人,有德無才要誤事,有才無德要壞事,德才兼備方成事,這是對每一個大學畢業生的基本要求。很多企業寧愿要高品質即使專業知識成績差的人也不愿要專業知識優秀而人品低劣的人。因為專業知識欠缺一些可以通過企業各種培訓、深造機會彌補,但低劣的人品卻是無法彌補的。
(二)良好的團隊協作能力
企業發展離不開團隊合作,個人成長也離不開團隊成員的幫助。企業的興衰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成員相互協商、相互尊重、相互凝聚的程度。所以企業非常看重大學畢業生的團隊協作精神。大學畢業生也只有將個人融入團隊,個人發展才會更加順利。
(三)敢于拼搏、吃苦耐勞的精神
企業和社會非常欣賞勤奮、上進、肯吃苦的年輕人。大學畢業生在未來的道路上,會碰到這樣或那樣的困難。在學生時代就要有長期忍受痛苦的思想準備,要耐得住寂寞、敢于拼搏、敢于冒險、吃苦耐勞、經得起各種困難的考驗、不斷進取、并有百折不撓的精神。
(四)扎實的專業技能
學習成績不是企業用人的唯一標準,但是仍然是企業衡量大學畢業生的一項無可替代的重要標準。熟練掌握或精通某項專業技能,打下堅實的專業知識基礎,永遠都是大學畢業生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只能稱為“人材”,掌握了一定的專業技能的大學畢業生可稱為“人才”,而能為企業和社會創造財富的大學畢業生方能稱為“人財”。
(五)不斷創新的意識和能力
企業對人才能力的需求已由過去的一般能力要求,發展到以“創新能力”為核心的特殊要求。那些善于運用自己的大腦去不斷探索、開拓和創新的大學畢業生是企業最看重的人才,因為他們永遠不滿足于現狀,孜孜不倦地向更新、更高、更強的目標挑戰。
(六)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
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是企業和社會對大學畢業生最基本的素質要求,也是畢業生成才的基礎、事業騰飛的起點。企業和社會希望并要求大學畢業生把選擇的“職業”當作長期追求的“事業”,要熱愛、投入和執著,要與企業同甘苦、共患難、榮辱與共,而不僅僅是賺錢謀生的“工作”和臨時落腳點。一個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心的大學畢業生,不一味只關注企業能夠為自己提供什么,而是考慮自己能夠為企業帶來什么價值。
(七)較好的心理素質
心理素質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大學畢業生是否能夠在艱苦或不利的環境中很快調整自己的狀態,保持旺盛的斗志,朝氣蓬勃,積極進取。大學畢業生要學習和掌握一定的心理知識,培養自信、豁達、樂觀的思想素質,堅強、果斷的意志品質和廣泛的興趣愛好,進行友好的人際交往,使自己的精神生活充實健康,自我個性意識穩定發展,從而增強自我調節心理狀態的能力,能經受各種挫折和壓力,以適應未來的社會競爭。
總之,具有良好的人品、扎實的基本功、吃苦耐勞的精神、強烈的事業心、不斷創新的意識和團隊協作能力及有明確追求目標的大學畢業生才是企業和社會所需要的。
三、加強大學生職業素質培養的教學建議
大學生職業素質與能力的培養,要結合學校層次、辦學定位和專業特色,結合學生就業主要趨向,通過市場調研和歸納,梳理出學生所需重點發展的專業技能、通用能力和個人素質,提高課程教學的針對性和實用性。通過課程教學,達到滿足學生未來職業與人生發展的能力要求,使學生做好就業與職業發展的充足準備。
(一)重視人才市場與用人單位的調研
不同的行業,不同的企業,在不同的地域和歷史時期,對人才的要求和評價標準也不一樣。要總結出適應實際要求的專業技能、職業素質與能力的勝任模型和標準體系。在課程教學中,要求教師密切聯系實際,不斷更新人才市場信息,把握市場需求,建立有針對性的人才素質與能力培養體系,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和適應能力。人才需求的素質與能力體系的建立,可以通過對目標行業企業的職場人物訪談,收集近期畢業生反饋信息和用人單位的評價,調研人才市場需求信息等途徑獲得直接的一手信息。知己知彼,有針對性提升學生各方面技能。
(二)為學生提供系統科學的素質能力評估工具
每個學生的知識、技能、能力結構各不相同。通過相應的測量與評估工具,讓學生了解自身當前的各項素質與能力的狀態和水平,準確清晰地了解分析自我。在此基礎上,制定適合自己的學業規劃、素質與能力的拓展計劃。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經驗,建立適應本校學生實際的素質與能力的評估體系和評估標準,科學設計評估流程和測量辦法,建立素質與能力的評估記錄,為學生提供實際幫助,為學生未來就業提供相應評估報告。
(三)借鑒案例分析和小組討論的教學方法
培養學生專業技能、各項適應人才要求的素質與能力,其根本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獲得未來職場和人生的成功。通過討論分析貼近學生的職場成功人士,有助于學生理解與接受,有利于學生模仿和建立榜樣目標。在教學實際中,通過引用和分析典型案例,可有效幫助學生建立相關素質能力概念,進而理解和掌握各種提升途徑與方法。如果能讓學生在課外親自搜集和分析相關實例,在課堂上通過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分析與探索,共享交流各種信息和思路,無疑可以提高實際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