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1-31 22:37:5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課程設計個人總結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 高校課程設計人員;學習素質;提升
[中圖分類號] G6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5-4634(2013)06-0049-03
心理素質是高校課程設計人員整體素質的核心,高校課程設計人員的心理素質結構主要包括學習素質、角色素質和人格素質。其中學習素質是高校課程設計人員適應高等教育發展需要以及滿足高校課程設計人員自身成長發展需要的內源力,是其心理素質結構的基礎性因素,具有發展作用,主要體現在高校課程設計人員的認知能力、創新能力、反思能力等方面,以創新能力為核心。通過高校課程設計人員學習素質的培養,促進高校課程設計人員自身個性的完善,促進高校課程設計人員潛能的開發,從而達到提高高校教育質量和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新型人才的目的。
1 強化認知能力培養
認知能力主要“是指一個人在認識和心理適應方面表現出來的智力水平”[1]。課程設計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課程設計人員必須熟悉各種課程設計模式,理解它們所蘊含的價值觀念。另外,課程設計必須充分考慮各種課程因素及國內外課程改革的趨勢,綜合考慮具體的課程目標、知識性質、課程范圍、學員群體、學習過程、學習空間等因素,形成科學的課程設計觀,并以此為指導,才能保證課程設計工作有的放矢、卓有成效。高校課程設計人員的認知起始于對課程本質的根本認識,主要體現在對課程的內涵、課程設計的功能作用、高校課程的特點、高校課程設計的理念、指導思想及建設思路等的理解和把握上,他們在對高校課程設計涉及的有關原理、院校本身的實際情況有充分認識的基礎上,才能對課程設計建立起基本的概念,形成基本認識,進而展開一系列的思考、分析、想象、創造等思維活動。課程設計人員的整體把握能力是設計工作的基本能力,在設計的過程中,對工作的關注和接受、感悟和辨別、內化和預測都是認知能力的重要體現,創造性思維在課程設計者的認知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
強化認知能力培養主要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 1)要強化課程設計人員對課程設計相關事物經常注意和有的接受能力。課程設計人員要對與課程設計密切相關的事物,如國家教育綱領性文件、院校辦學宗旨和辦學理念、學科與課程發展的最新動態、課程與教學改革的發展趨勢、教和學的需求、教育技術的進步與發展、教學環境和條件的變化等等事物,養成隨時注意、認真分析研究、深刻領會精神、掌握最新信息的習慣和能力,并善于將這些事物有目的的加以梳理和概括,及時轉化成指導課程設計謀劃和操作的理論依據和實踐依據。
2)要強化課程設計人員對課程設計的整體感悟和準確辯識能力。課程設計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從總體、從大局出發考慮問題、尋找問題的解決方案,整個方案的構想、論證與制定都需要顧及到方方面面的事物。課程設計人員在進行課程設計時,必須具有全局性思維,對于課程設計涉及到的理念、方針、思想、原則等宏觀設計以及流程、安排、實施等末端操作環節,要在頭腦里有一個整體性的構想和理解,做到胸有成竹。優秀的設計人員對于要進行的方案都會事先作好調查和資料準備,能夠提綱挈領、統攬全局,在紛繁復雜的相關事務中準確把握最適宜的事項。
3)要強化課程設計人員對課程設計的有效內化能力。內化是主體的環境特征或主體與環境的相互關系轉化為主體意識特征的過程[2]。課程設計人員要通過他人評價和社會規范后的自我認識和自我感受來進行內化過程。內化的過程是社會意識向個體意識的轉化,是意識形態各要素逐漸移置于個體意識之內。課程設計人員要善于把課程設計的指導思想、貫穿的教育理念、課程整體結構以及課程設計的實際背景等轉化為自己的主體意識,這樣在設計課程時,經過內化的主體意識會通過課程設計的具體操作活動體現出來。
4)要強化課程設計人員對課程設計的再定義能力。再定義能力是指研究或操作某一具體事物時,能夠從一個角度追求多個結果并從中優選出最佳結果的能力,或者從多個角度追求一個最終結果的能力。再定義的能力是基于課程設計人員一定量相關知識的積累、對定義對象的充分理解以及高度概括之上的,再定義的前提是課程設計者對于有關課程信息充分的認知和有效內化。再定義的水平充分地表明了課程設計人員的知識積累程度和理解概括能力,是每個優秀的課程設計者不可缺少的能力之一。
5)要強化課程設計人員對課程設計的科學預測能力。課程設計人員要能夠準確把握人才培養的發展方向,要保證課程不但具有實用性,更具有發展性和開放性,要以發展的眼光謀劃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等課程設計文本。目前,國內外高等教育課程改革已出現了許多新的趨勢,在整體上或某些側面牽動著課程設計的走向,改變既成的課程設計思路,這就要求課程設計人員能夠在充分吸收既有經驗的前提下,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推進高校教育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科學預測高校課程改革與發展的趨勢走向,使課程方案既能滿足當前人才培養的需要,又能保證未來長遠的人才培養所需要的整體、和諧、持久的教育力不受損害的發展。
2 強化反思能力培養
反思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慮自己的意識、行為的能力,即要通過深刻的順向和逆向思考,對自己的才智、所處的環境狀況和人際關系等進行全面的審視,正確認識自己的優勢、特長和不足,并在適當的時間和空間進行適當的認知。反思不僅要從意識上、行為上質疑自己,還要在倫理、道德、情感的意義上樂意承認自己的不足和校正自己的不恰當行為。事事留心和精神放松是反思的前提條件。
課程設計人員要善于認識自己的思想、行為,找出不足和有待完善的地方,為更好的進行下一步的工作做好準備。課程設計人員的反思可以分為:創新的反思、關愛的反思、批判的反思、沉思的反思以及合作的反思。創新的反思就是在課程設計中思考自己的設計是否能促進每個學生個人理解力的發展,是否能鼓勵他們主動地進行問題解決,是否能培養審美參與和審美表達。一旦課程方案被創新性地構想出來,課程設計人員就應該以一種關愛的方式執行它。關愛的反思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課程設計主體與學生之間的日常交流,這種反思是通過了解學生的理解來實現的,而支撐關愛反思的是雙方的信任、對話和合作。批判的反思有利于突破思維的定勢,開啟新的視野,要敢于質疑,勇于破疑,破舊立新就是建立在不畏上、不畏權、不畏定論、只唯實的基礎上。沉思的反思非常重要,沉思中蘊涵著深刻的情感和智力,沉思是一個附帶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人們思考或適應激勵自己進行課程設計的認識、感受和隱喻。它更受自己心靈的引導而不是大腦的引導,通過反思,個體能夠袒露自己的最大意圖、最佳美德和最深刻的靈感。合作的反思對于課程設計來說更加重要,合作的反思有益于課程設計集思廣益、民主決策和發揚個性。
強化反思能力:(1)要增強課程設計人員的效能意識。效能“是個體對通過個人努力所能獲得的結果的預期”[3]。效能預期將決定個人作出多大努力以及在面對挫折、失敗、痛苦經驗時能夠堅持多久。效能感越強的人,就會作出更大的努力和奮斗。課程設計人員的課程設計效能意識應該是一個多層面的整體的概念,課程設計效能意識既是一種能力,又是一種信念,反映了課程設計人員在設計課程時的主體性、積極性和創造性;(2)要增強課程設計人員的總結能力。適時的總結是對思維的鍛煉。短小凝練的總結性語言對于課程設計者也是一種考驗。能總結才能更好地從精髓上把握課程設計的本質追求。適時總結課程設計的思路是否遵循“以人為本,以學為主”的理念、設計的階段性或終結性成果是否與實踐要求相契合,是課程設計人員總結能力的重要表現;(3)要增強課程設計人員的求證能力。設計課程是一種計劃,是一種設想,甚至是一種理想,其結果是否與現實需求相一致、與實際情況相一致,是否達到或超過預期的目標,不能完全待實施后才做了解和糾正,及時求證、及時掌握反饋信息、及時考察課程設計的有效性是課程設計人員的基本任務之一。提高課程設計人員的主動求證能力是完成高質量課程方案的保證。
3 強化創新能力培養
創新能力是指根據一定的目的和任務,運用一切已知信息,開展能動思維活動,產生某種新穎獨特、有社會或個人價值的智力產品的能力。作為高校課程設計人員,應當根據課程設計目的和任務,調動和運用自己的知識結構和經驗系統,結合院校的實際,創造性地對課程進行謀劃、組織、結構,形成符合實際需要的課程方案。
創新能力的形成,首先,要求高校課程設計人員必須養成創造性思維。(1)強調思維的敏感性,即容易接受新的教育思想觀念,把握課程與教學改革的發展趨勢,發現課程設計的主要矛盾和問題等;(2)強調思維的流暢性,即在研究謀劃課程設計時,能夠針對目的和任務進行連貫的思考,順利提出多種設計思想或方案;(3)強調思維的靈活性,即面對課程設計所涉獵的各要素、各領域以及不同人員的個性差異能夠靈活應變,改變思維定勢和行為定勢,并進行有效的聯想;(4)強調思維的獨創性,即在具體的課程設計操作中,能夠綜合考慮各種因素,產生新穎的、獨特的甚至是不同常規的想法,并為他人所接受;(5)強調思維的洞察性,即能夠在課程設計中,透過深潛的問題和矛盾的表象,認清其內在的涵義、特性、成因,并進行換位、換角度分析;(6)強調思維的再定義性。
其次,要求高校課程設計人員必須養成創造性人格。(1)強調持久性,即意志品質出眾,能夠排除來自院校、教師、學生、自身等各方面對課程設計的干擾因素,長時間地專注于對課程設計的研究和投入;(2)強調合作性,即能夠高度接受自我、他人的差異性,能夠與他人積極協作配合,善于吸取他人的成果并闡揚自己的觀點,整合不同的意見;(3)強調自主性,即獨立性,在課程設計中,不簡單的依靠他人,不盲從他人的意見、行為,有自己的分析、判斷和獨立的見解;(4)強調幽默感,即在課程設計過程中,對產生的矛盾、誤解甚至錯誤,能夠采取詼諧幽默的方式來化解和處理,以消除緊張情緒,確保工作順利進行;(5)強調自信心,即要充分相信自己的能力,特別是在課程設計中遇到阻力和壓力甚至是誹謗和傷害時,不會因此而退縮或踟躕不前,能夠堅持真理,充滿信心,朝向目標;(6)強調容忍力,即承受挫折的能力,課程設計是一個研究探索的過程,其中的失誤或者不合理成分,不可能完全避免,對其帶來的負面影響,要能夠坦然接受,并進行正確歸因,總結經驗。
第三,高校課程設計人員創新能力的具體表現為:發現課程設計問題的能力;把課程設計的問題納入自己知識結構的能力;提出課程設計問題解決方案的能力;對課程方案實施效能進行自我評估的能力;對課程設計發展進行預測的能力。
可見,高校課程設計人員的創新能力的形成,必須根植于高等教育發展以及對高素質人才培養的總體需求,必須根植于社會實踐和院校教學的實際需要,必須根植于課程設計人員既有的認知水平和文化積淀。追異獵奇不是創新,舍本逐末、棄源儲水也不是創新,真正的創新在于圓融智慧的奔放、內在價值的彰顯,在于探索精神的高揚[4]。
參考文獻
[1]郝唯學,趙和偉.軍事宣傳心理學[M].北京:軍事誼文出版社,2005:123.
[2]車文博.當代西方心理學新詞典[Z].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237.
課程設計是土木工程專業教學計劃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它可以使學生了解如何將課堂上所學的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工程中,并且通過課程設計更好地掌握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從而為今后的工作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對于土木工程專業建筑工程方向的學生而言,課程設計通常包括:民用房屋建筑設計、單層工業廠房建筑設計、混合結構房屋墻體及條形基礎設計、鋼筋混凝土現澆樓蓋結構設計、單層工業廠房結構設計、多層框架結構設計、鋼屋架設計、門式剛架廠房結構設計、樁基礎設計、土木工程施工組織設計和一般土建工程概預算設計等。每一門課程設計都是相對應課程的一個重要實踐性環節,是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及思考和創新意識的一個重要手段,是理論教學與實踐相結合的重要途徑,也是體現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由此可見,提高課程設計的教學質量對于提高建筑工程人才培養質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要提高課程設計的教學質量需要從課前準備、加強指導、注重設計過程、做好成績考核及成果總結等多方面人手。當然要保證上述每一方面的工作質量,教師的責任心尤其重要。”
下面結合筆者在建筑工程課程設計教學中的教學實踐,談幾點建議。
2認真做好必要的準備工作
2.1精心選題及合理確定設計分量
在以往的課程設計中,有些指導老師為減少麻煩,把某一設計選題用很多屆,致使設計內容陳舊,從而影響了學生的設計積極性。也有的課程設計其設計任務分量過大,導致設計過程草草收兵,應付了
事;而另一方面,也存在個別的課程設計分量過少,使得設計過程中學生閑暇多,用到的知識少,動手能力得不到很好的鍛煉,從而影響了教學質量。因此,在課程設計選題時,應結合新的教學內容和土木工程領域的新發展,不斷補充和更新設計內容。對部分的課程設計,應盡可能選用近期設計的工程或正在實施的工程,以便學生在設計過程中能看到實物,以增強他們的感性認識和設計積極性。比如,多層框架結構設計、樁基礎設計、土木工程施工組織設計和一般土建工程概預算設計等都應盡量將選題與實際工程結合起來。同時,在選題時,應考慮設計時間、復雜程度、提交成果的工作量等來確定合理的設計分量,使參與設計的學生都能經歷一個完整的練習過程,收到較好的效果,從而達到課程設計預期的目的。
2.2認真編寫設計指導書
盡快做好設計準備和更充分地理解設計內容,為高效而順利地完成課程設計提供保證。另一方面,由于資料種類和內容較多,對于有些資料,可提供電子版本或范圍、出處供學生自己查閱、選用,這樣也可以使他們查閱和利用資料的能力得到鍛煉,為畢亞設計和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礎。
課程設計指導書是引導學生進行設計的指導性材料,是課程設計教學中不可缺少的內容之一。有些指導老師為了省事,在課程設計開始的當天才口頭布置設計任務或在黑板上大致抄寫幾條;有些老師雖然布置了較完整的設計任務,但任務書過于簡單,對完成相關課程設計步驟、依據、設計進度、成果內容等未做出明確的交代,故指導性不強。每一門課程設計都應該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明確設計的目
的、任務和要求。在課程設計正式開始之前,指導老師應提前編寫好內容詳盡的設計指導書,并發給學生,讓他們有一個熟悉的過程。指導書一般應包括以下內容:(l)設計目的、任務;(2)設計依據;(3)設計參考圖紙及相關資料;(4)設計步驟與要求;(5)成果內容;(6)設計進度安排;(7)紀律要求;(8)成績考核標準。如有必要,還應編人相應的設計例題,供學生進行課程設計時參考。
2.3準備必要的資料
工程設計過程中,設計者需要應用相應的規范、圖集、標準、定額等基礎資料。如房屋建筑課程設計中需要收集當地的氣象資料和水文地質資料等原始數據,并提供《西南地區標準設計通用圖》及有關制圖標準;又如多層框架結構設計中需要準備《建筑抗震設計規范》、《建筑結構荷載規范》、《建筑結構可靠度設計統一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混凝土結構施工圖平面整體表示方法制圖規則和構造詳圖》等各類資料;再如根據四川省現行的工程造價編制方法,土建工程概預算課程設計需要提供國家標準《建設工程工程量清單計價規范》、《全國統一工程清單編制規則》、《四川省建設工程工程量清單計價定額》、《全國統一安裝工程預算定額四川省估價表》(2004)、某一時期的材料指導價、各類標準圖集等。由于經費問題及應用范圍上的限制,指導教師應根據設計內容的需要對上述資料中的必要部分進行收集整理,作為指導書的附件,這樣可以幫助學生盡快做好設計準備和更充分地理解設計內容,為高效而順利地完成課程設計提供保證。另一方面,由于資料種類和內容較多,對于有些資料,可提供電子版本或范圍、出處供學生自己查閱、選用,這樣也可以使他們查閱和利用資料的能力得到鍛煉,為畢亞設計和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礎。
3加強指導與管理
3.1加強設計過程中的指導工作
對課程設計進行指導,僅是抽空到教室里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給予解答是不夠的。因為有的學生在設計過程中提不出什么問題,有的學生總是參考同學的設計步驟,他們甚至對書上、規范、標準或定額中的內容理解錯了,就按他們自己錯誤的理解去做,影響了設計成果的質量。指導教師安排的指導時間每一天應不少于4學時,且具體時段應相對固定,以保證學生能按進度完成設計任務。同時,對課程設計的指導應把被動解答問題與主動提出問題相結合,對一些容易出現錯誤或混淆不清的地方進行提問或在黑板上予以提示,了解學生的具體做法或算法,并通過檢查中間結果來發現問題。同時,對計算中或繪圖中一些共性、難點問題應集中講解。
工程設計過程中,設計者需要應用相應的規范、圖集、標準、定額等基礎資料。如房屋建筑課程設計中需要收集當地的氣象資料和水文地質資料等原始數據,并提供《西南地區標準設計通用圖》及有關制圖標準;又如多層框架結構設計中需要準備《建筑抗震設計規范》、《建筑結構荷載規范》、《建筑結構可靠度設計統一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混凝土結構施工圖平面整體表示方法制圖規則和構造詳圖》等各類資料;再如根據四川省現行的工程造價編制方法,土建工程概預算課程設計需要提供國家標準《建設工程工程量清單計價規范》、《全國統一工程t清單編制規則》、《四川省建設工程工程量清單計價定額》、《全國統一安裝工程預算定額四川省估價表》(2004)、某一時期的材料指導價、各類標準圖集等。由于經費問題及應用范圍上的限制,指導教師應根據設計內容的需要對上述資料中的必要部分進行收集整理,作為指導書的附件,這樣可以幫助學生。
3.2加強對設計過程的管理
課堂教學有固定的時間,可以通過考勤、課后作業及講評等手段檢查學生的學習情況,從而保證一定的教學質量。目前對課程設計的管理則較為松散,有的指導老師在成績考核中只依據學生最后提交的設計成果予以評定,對設計過程幾乎沒有任何監控或記錄,因此導致學生的松懈和抄襲現象時有發生,甚至出現抄襲的學生得高分的情況,這顯然不利于提高學生主動完成設計的積極性,也不利于設計質量的提高。對課程設計過程中的管理可采取如下做法:
(l)明確指導時間。
(2)合理劃分和安排設計進度。
(3)對設計進度中的各個中間環節明確其具體要求(內容及必須完成時間),并不斷檢查;錯誤的地方可直接在初稿中批示出來;前一步驟未完成者不得進人下一階段的設計。
(4)最后必須提交正式的成果和檢查過的初稿或底稿;沒有接受中間過程檢查的學生,最后提交的成果不予批改,以不及格論。
通過上述的管理與督促,能夠收到較好的效果。
4采取措施確保設計質t和效果
4.1設計分組或設計選題
在布置課程設計的任務時,應分組或分題,不能全班做同一題目。如果每個人完成完全相同的內容,不利于培養他們獨立思考和主動學習的能力。比如鋼筋混凝土現澆樓蓋結構設計的選題應考慮不同的平面尺寸、荷載、建筑構造做法、材料強度等,還可以要求采用不同的樓蓋類型,以確保一人一題,每人可以完成相對獨立的設計任務。又如,房屋建筑課程設計需要繪制較多的圖紙,可以在課程教學中期即公布設計題目,并采取學生選擇與教師分配相結合的方法確定分組或選題,這樣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學習規范標準和構思方案,在課程設計周開始前即可初步確定合理的設計方案,為下一步完成施工圖設計提供了保證。再比如土建工程概預算課程設計,一般的實際工程其工程量較多,在指導過程中,可以把課程設計的班級分成幾個小組,一些小組模擬招投標中的甲方做標底,另一些則作為不同的投標單位(乙方)計算報價,最后讓他們進行比較競爭。
由于每一小組是合作完成課程設計,所以必須要求小組成員每人獨立完成相應的內容,然后成員中間再進行互審,促使他們去思考,去發現別人的和自己的不足,從而提高學生課程設計的主動性和積極性。PKPM結構軟件進行建模、電算及施工圖繪制,同時通過與手算的結果對比分析,校核手算的正確性;土建工程概預算設計也可以應用某種預算軟件進行分析、匯總、打印,提高設計效率。通過上機操作,可以讓學生對目前工程設計中一些常用的軟件有所了解,同時也可以提高他們的計算機應用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并從一定程度上提高設計質量。當然,課程設計又不完全等同于工程設計,學生不能完全依賴于軟件,手工繪圖、手算等基本技能的訓練必不可少。
4.2安排上機操作時間
在課程設計中,還應安排一定的上機時間,要求每個學生會應用一種與課程設計相關的軟件上機操作。譬如,房屋建筑設計可采用AutoCAD、天正建筑等軟件進行施工圖繪制;結構及基礎設計可采用及時做好設計成果的總結與評價
論文摘要:薪酬管理是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一門專業核心課,具有很強的實踐性。為了使學生更好的掌握薪酬管理理論,很多高校在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培養方案中,加上《薪酬管理》課程設計環節。本文就《薪酬管理》課程設計的目的、實施過程以及常見問題等內容進行探討。
薪酬管理是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一門專業核心課,不僅具有一定的理論性和政策性,而且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對于學生來講,由于缺乏工作經驗,僅憑課堂學習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很多高校在開設薪酬管理這門課的同時,往往加上《薪酬管理》課程設計,以加強學生對于薪酬管理理論的掌握。本文就《薪酬管理》課程設計的目的、實施過程以及常見問題等內容進行探討。
1.《薪酬管理》課程設計的目的
《薪酬管理》課程設計是為了檢驗學生綜合運用所學專業知識,鍛煉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而設置的,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幫助學生更清楚地認識和了解實際的重要途徑,是課堂教學和其它實踐方式無法替代和不可少的重要的實踐教學環節,也是人力資源管理專業本科培養方案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薪酬管理》課程設計,要求學生掌握薪酬管理的內涵、薪酬體系的設計、市場薪酬調查的步驟以及薪酬結構的設計等內容,學會根據在薪酬管理課程中所學的專業理論知識提出自己的見解、觀點和解決方法。
2.《薪酬管理》課程設計的實施
《薪酬管理》課程設計不同于一般的理論學習,在實施方式、設計內容、進程安排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點。
2.1課程設計的方式
課程設計采用教師指導下的獨立設計方式,即在指導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按課程設計指導書的要求,在規定的時間范圍內獨立完成課程設計報告。
2.2課程設計的主要內容
根據《薪酬管理》課程設計的目的,學生應設計以下內容:選擇一個企業(最好是自己熟悉的企業、過去實習過的企業或者是虛擬企業),對所選企業的薪酬水平和薪酬結構等進行調查,再結合外部勞動力市場的薪酬調查資料,發現原有薪酬制度存在的問題,重新設計一個對外具有競爭性和對內具有公平性的薪酬體系。在設計過程中,需要分析具體崗位的崗位職責情況;調查市場薪酬狀況;分析該企業的人員結構、業務特點;調查員工的薪酬滿意度;分析該企亞在同類企業中的地位與財力狀況,重新設計這些崗位的薪酬體系。
2.3課程設計的進程安排
根據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培養方案,一般專門安排一周的時間進行設計,大致分3個階段。1)開始階段(1天)。在這個階段,老師對課程設計進行動員,要求學生了解課程設計的目的和要求,使學生在課程設計前對薪酬設計的基本內容,工作流程形成感性認識,并培養學生對課程設計的學習興趣。另外,要求學生嚴格遵守課程設計紀律要求,不能無故缺勤,要尊重指導老師,虛心請教;指導老師要強調課程設計的要求和紀律,認真為學生提供實習指導。2)調查階段(2天)。在這個階段,學生獨自或者分組進行市場薪酬調查,包括對某行業、某崗位的市場薪酬水平調查、員工薪酬水平與結構調查等。通過社會調查活動使學生加深對課本理論知識的理解,并提高學生的理論應用能力。要掌握薪酬調查方法和技巧,了解不同員工的薪酬體系。由于很多企業采取保密性的薪酬政策,所以在薪酬調查階段也可以參考政府或者有關部門的薪酬行情報告。3)撰寫課程設計報告(4天)。在這個階段,要求學生認真分析所選企業的薪酬制度,發現原有薪酬設計方面的問題以及對這些問題提出個人建議。根據調查資料,重新優化設計企業的薪酬體系,并形成課程設計報告。 2.4課程設計報告的撰寫
課程設計報告是對薪酬管理理論知識和實踐應用的全面總結,基于對所選企業薪酬管理的認真分析,以及自己薪酬管理的理解與認識。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導言,主要說明課程設計的意義。2)所選企業的薪酬制度介紹,包括企業基本情況簡介,如組織結構、人員構成等;企業采取什么樣的薪酬體系;企業的薪酬結構如何,闡明基本薪酬、可變薪酬以及員工福利等;企業的薪酬水平如何,結合外部市場薪酬調查對所選企業的薪酬水平進行評價;企業的薪酬政策介紹。3)對所選企業的薪酬制度進行評價。結合所選企業的特征,對比薪酬管理的“公平、合法、有效”三大目標,評價所選企業的薪酬制度,重點指出存在哪些問題與不足。4)重新設計所選企業的薪酬方案。在分析原有的薪酬制度存在問題的基礎上,從薪酬體系、薪酬構成、薪酬水平、薪酬預算、薪酬政策、薪酬溝通等方面,優化設計薪酬方案。5)總結。主要說明本課程設計可能做出的改進;進行本次課程設計的收獲與感想。
3.《薪酬管理》課程設計過程中常見的問題分析
由于對課程設計的目的不明確,收集資料相對困難,學生在《薪酬管理》課程設計過程中通常會出現以下問題。
3.1對薪酬管理的認識不夠
薪酬管理,是指一個組織針對所有員工所提供的服務來確定他們應當得到的報酬總額以及報酬結構和報酬形式的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企業就薪酬水平、薪酬體系、薪酬結構、薪酬構成以及特殊員工群體的薪酬做出決策。同時,作為一種持續的組織過程,企業還要持續不斷地制定薪酬計劃,擬定薪酬預算,就薪酬管理問題與員工進行溝通,同時對薪酬系統的有效性做出評價而后不斷予以完善。許多學生在進行課程設計時,只包括了薪酬結構、薪酬體系、薪酬水平,而沒有對薪酬預算、薪酬溝通等進行闡述。
3.2薪酬調查比較困難
薪酬調查,就是通過一系列標準、規范和專業的方法,對市場上各職位進行分類、匯總和統計分析,形成能夠客觀反映市場薪酬現狀的調查報告,為企業提供薪酬設計方面的決策依據及參考。薪酬調查是薪酬設計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重點解決的是薪酬的對外競爭力和對內公平性問題,薪酬調查報告能夠幫助企業達到個性化和有針對性地設計薪酬的目的。由于時間有限和薪酬保密等因素影響,許多同學在進行薪酬調查時遇到很多困難,獲得的數據很難具有代表性。
3.3缺乏自己的見解
在課程設計過程中,要求學生對企業原有薪酬方案進行評價,并運用所學知識重新優化設計薪酬方案。但是,在指導學生進行課程設計時,發現很多學生缺乏自己的見解,只是收集了一般企業在薪酬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并不具有針對性。因此,應當對照薪酬管理的“公平、合法、有效”三大目標,認真分析存在的問題,做到有的放矢。
3.4課程設計報告撰寫不規范
關鍵詞:復合材料結構;課程設計;重點;基本內容
課程設計是高等學校實踐教學環節的重要組成部分,需學生具有堅實的基礎理論、廣泛的專業知識和基本實驗方法,才能進行的強化實踐能力和綜合應用能力的教學環節。對培養學生獨立完成任務和初步形成科學研究的思維方法起著重要的作用[1-2]。在新的教育形勢下,越來越注重培養應用型人才、培養一線工程師,因而本科生的實踐教學環節顯得尤為重要。特別是課程設計環節,雖然教學用時少,但內容卻相當豐富,是與實際工程應用結合最緊密的過渡性課程,而這種設計類的課程和教學在理工科教育中的地位更為突出。材料學科課程設計一般在2周左右,課程設計時間集中又短暫,因此要求設計針對性強。設計內容一般包含工藝設計和設備設計兩大類,而對于廠房、工藝布局等整體設計要求并不高。通常的設計任務是針對某一種材料生產過程的具體環節所需設備進行計算,選型和設計。通過這樣的課程設計,使學生深入理解一種材料的制備或加工方法、流程以及材料在制備加工過程中發生的變化,提高他們方案論證、分析比較以及使用網絡檢索和計算機繪圖等多方面能力,達到課程設計的最初目的[3]。而復合材料結構課程設計與一般課程設計有很大的區別,課程設計的重點不是工藝和設備,而是材料的結構設計與計算。因為復合材料有著與常規材料完全不同的材料概念,它本質上是結構物[4]。因此復合材料的結構設計也應該有與常規材料結構設計不同的觀念,使之更符合復合材料的特點,這樣才有利于復合材料的應用與發展。
1復合材料結構課程設計的教學流程與重點課程設計的教學流程圖
如圖1所示,其中重點環節是選題、指導與管理、考核。其中選題是整個設計任務能否完成并達到教學目的的關鍵;指導應講究技巧,管理是過程控制,二者完美結合是課程設計順利進行的保障;考核是對設計文本和作品最終的檢驗,考核結果也是該課程成績的直接體現。
1.1選題
課程設計的選題應與專業培養目標和課程教學要求相一致,并盡量與工程實際相結合,難易程度適中[5]。課題應具有一定的可設計性、靈活性、挑戰性和趣味性,內容難度要以中等水平的學生在規定時間內經過努力能完成任務為依據。在多數課程設計中選題主要存在的問題是設計題目雷同、枯燥、陳舊,與現實脫節。如果小組間設計題目相似或歷年來變化不大,那么在設計過程中很容易讓某些學生偷懶,將別人或以往的設計結果在數據上加以修改即可完成自己的設計,這樣便失去了該課程的意義;如果設計選題總是陳舊,不能與時俱進,學生做起來又會覺得很枯燥,毫無興趣,也就不能激發出學生的興致的潛能;如果選題僅僅是符合了教學任務,卻與工程實際嚴重脫節,那么學生又會認為該設計并不實用,沒有任何意義,導致學生消極對待。由于《復合材料結構設計》這門理論課程涉及的都是復雜的公式計算,確實枯燥無味,且復合材料是新學科,在我校尤其如此,還缺少詳細的全面的相關的課程設計指導材料和相關實踐經驗,所以在指導復合材料結構課程設計實踐教學時,作為指導老師我還在不斷地探索中前行。雖然我自身沒有復合材料結構設計的工程經驗,對復合材料在常用領域航空航空器上的應用理論基礎也不夠了解,但是化工專業出身的我對化工設備的應用與設計還是有一定了解的。所以在從事復合材料結構設計實踐教學之初,我的設計選題多與化工儲罐相關。這樣即與工程應用相關,又能保證適當的難易程度,并有大量化工儲罐類設計指導材料作為依據;此外,化工類儲罐又是復合材料專業學生接觸不多的設備,且看似簡單的儲罐按容積大小和應用形式不同又分為立式、臥式、拼裝式、兩支座、三支座等不同形式,設計計算方法就有很大差別,這樣既能保證了選題的合理性和難易程度,又具有了一定的可設計性、靈活性、挑戰性和趣味性。
1.2指導與管理
雖然課程設計的教學形式相對于理論課程具有極大有靈活性,但并不是分配任務完成即可,過程中還不能缺少相應的指導和管理,目的是為了提高設計質量,培養學生獨立工作能力,以發揮學生主動性和創造性為出發點,重在點撥,幫助學生理清思路,之后采取集中輔導和個別答疑相結合的指導方式。在指導課程設計前指導老師應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構思設計思路,擬定方案,并根據設計目標確定設計內容、步驟和重點、難點,然后在布置設計任務時,連同成果要求、參考資料等向學生介紹清楚。導論環節做得好壞直接影響后續的設計進程順利與否。對于“玻璃鋼化工儲罐”課程設計而言,設計目的在于掌握玻璃鋼制化工儲罐的設計方法,重點是儲罐殼壁的結構設計,即復合材料的鋪層設計,難點在于力學分析和計算,為此,應在這些方面給予側重。盡管第一次接觸復合材料結構課程設計學生有很多茫然,但課程設計的過程還是要以發揮學生主動性和潛力為主,而不應是老師一步步教著做,照葫蘆畫瓢,做完了也沒有什么深刻的印象。這一課程上我個人很喜歡按照國外的教學方式,任務布置好了,由學生自己努力去完成,是一個很好的發掘潛力的過程。因此對課程設計的指導便是把共性問題應進行集中輔導,指出方向和思路,至于學生具體碰到的具體問題再給予個別答疑。為保證在短期內每一位學生都能完成設計任務,課程設計的過程管理和時間節點的安排尤為重要。
1.3考核
考核是對課程設計的最終檢驗,也直接決定著學生的成績。課程設計的評判不像考試試卷有標準答案,難以有著統一的標準。由于是分小組合作完成,所以在評定時更是要考慮多方面因素,除了看設計圖紙和設計說明書的完成質量外,還應充分考慮到學生在設計過程中的真實表現及對課程的掌握程度,盡量做到公平。因此,在課程設計成績評定體系分為平時成績(30%)、設計文本(50%)和答辯(20%)三部分組成。平時成績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考核:出勤率、設計過程中的表現和每日進度完成質量。平時成績對督促懶惰學生的設計進程有一定好處,同時也對是否表現認真且獨立完成有一定的公平性判據。設計文本成績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核:設計思路是否正確,設計步驟安排是否合理;造型、選材及工藝是否合理,結構計算是否準確;設計圖紙是否規范、設計說明書書寫是否詳細清晰等。納入答辯環節便于更客觀、公正反映學生的實際水平和掌握程度。答辯中,學生通過與指導教師面對面交流,可以加深對設計的理解,對知識點上的盲點與誤區有更好的反饋和彌補,并且答辯可以鍛煉學生表達與應變能力;指導老師也可以通過答辯清楚了解學生對設計思路和方法的掌握情況,并且通過對學生的反饋信息加以整理,在以后的教學實踐中加以強化。考核結果分為優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等,對優秀的設計者和設計作品,予以表揚鼓勵,以調動學生進行課程設計的積極性,對不認真完成設計或未達目標要求者要求其進行整改或限期重做。
2復合材料結構課程設計文本的基本內容
以“**立方玻璃鋼臥式鹽酸儲罐為例”,設計的任務是確定產品的結構,技術、經濟指標和主要零部件,并編制必要的技術文件。故完整的設計文本應包括以下內容:封面設計任務書目錄前言(主要介紹設計的目的及復合材料儲罐的應用及優勢特點等)選型設計(依據設計標準選定儲罐的基本造型、封頭、支座等,并確定筒體直徑、長度、伸壁長、跨距、封頭高度、支座寬度和包角等相應的數值)性能設計(依據使用條件和各材料的性能選定材料,并明確該材料的性能參數,如克重、模量、體積含量、許用值等)結構設計(重點是載荷分析和計算,包括軸向應力、剪應力,環向應力等,從而確定筒體及封頭的壁厚和鋪層數,注意邊設計邊校核)工藝設計(根據以上設計的內容選擇成型工藝方法,并完成具體的生產工藝流程等)零部件設計(主要指確定各種接管如人孔、進料口、排氣口、液位計、出料口、排污口、壓力計、液封等的數量及尺寸等)安裝設計(確定各接口的安裝位置及儲罐整體的安裝等)制品檢驗(制品的檢測方法)附圖(本課程設計只要求繪制總裝配圖,其中要把構成產品的全部各種零件,部件,標準件,配套件等表示出來,同時將局部放大的鋪層設計圖表示出來。
3復合材料結構課程設計的教學體會與改進措施
經過兩年來對該門課程的教學實踐,總結以下幾點體會,以此為進一步的教學改革與創新奠定基礎。(1)學生起初對課程設計雖然不夠了解,但了解后十分感興趣,說明相對于枯燥的理論授課,學生更喜歡這種形式靈活的、能夠充分發揮個人能力的教學方式,因此,對于該類實踐課程應加大重視,并投入精力去研究和改革。(2)課程設計的最大優點是能夠在短時間內自主學習到更多的知識,但設計過程中發現學生對文獻資料的檢索收集能力不強,融會貫通運用知識的能力也較弱,以后教學中應就此點進行強化。并且,在布置任務初期,應利用一定時間教授學生如何有效進行文獻檢索和收集。(3)設計過程中,團隊合作不僅能夠保證在有限的時間內較好地完成設計任務,而且還能夠充分鍛煉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但仍有個別學生獨立性差,不愛動腦思考,對團隊成員的依賴性過大,有待于進一步有效控制。具體可通過考勤、檢查設計草稿、及加大考核力度等措施進行過程控制。(4)課程設計對指導老師是極大的挑戰,需要豐富的教學經驗和實踐經驗,故“雙師型”教師更為合適。指導課程設計的過程中還應不斷思考,研究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提升學生設計能力的途徑。與企業進行友好的溝通與合作是一個直接有效的途徑(如邀請企業技術人員進入課堂參加指導)。(5)現有的課程設計形式雖然使學生在設計方面有了基礎的鍛煉,但已遠遠滿足不了現代工業發展的需要,如能配合復合材料結構專用設計軟件的使用,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興趣和設計效率,進而適當擴充設計內容,而且更能與專業設計人員的工作接軌,對培養應用型的大學生尤為重要。
參考文獻
[1]張冬敏.高校課程設計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改革與開放,2009(9):72-73.
[2]徐文娟.課程設計在教學中的作用[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28):59.
[3]于巖.材料學科本科生課程設計改革的思考[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2(03):58-59.
[4]張汝光.復合材料結構設計的基本觀念[J].玻璃鋼,1997(2):26-31.
關鍵詞:電子技術;課程設計;教學改革
作者簡介:成開友(1963-),男,江蘇鹽城人,鹽城工學院電氣工程學院,副教授。(江蘇 鹽城 224052)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3)08-0045-02
“電子技術課程設計”是學完“模擬電子技術基礎”和“數字電子技術基礎”后配套的重要實踐性教學環節,是實現基本理論知識和實際工程相聯系的橋梁。學生通過“電子技術課程設計”可以將課堂上學到的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結合起來,不僅可以鞏固及加深對基本理論知識的理解,還對學生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提高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并培養了學生正確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鹽城工學院電類相關專業的學生都進行電子技術課程設計。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意識,學校對這門課程從內容到形式進行了有效的探索和改革,取得良好的實際效果。
一、傳統課程設計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課程設計的題目少,內容單一、陳舊
以前,課程設計只有一個題目而且年年如此,后來改為三個,但還是太少,內容也陳舊,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可選擇的題目不多,致使學生的設計積極性不高。由于老師對設計任務給的太細,學生可發揮的空間就小,在進行預設計時難免會有學生相互抄襲的現象,不能更好地調動學生設計的積極性。
2.教學形式呆板
過去擔心學生受能力的限制在規定時間內完不成設計任務,所以在課程設計開始教師總是詳細講解,并且給出具體的設計資料,將學生限制在教師指定的范圍和指定的器件內,結果在同一個課題上學生給出了相同的設計方案,不利于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3.成績的評定缺乏規范性
建立完善的成績評定體系是保證課程設計教學質量的關鍵。以往的評定方法只看做出試驗結果的快慢和課程設計報告的內容,不顧過程,其弊端是教師的主觀性較大,評定的標準不能具體量化,很難真正反映學生的真實水平。
二、改革的方法
1.設計題目及內容的改革
對于“電子技術課程設計”題目的選擇尤為重要。首先,設計的題目要夠多,這樣學生的可選擇性才夠大;其次,設計內容要新穎有趣,有一定的使用價值,每個題目都可以鞏固學習電子技術課程重要的知識點,比如:電壓超限報警電路的設計可鞏固學習比較器和555電路以及各種邏輯門的使用;編碼電子鎖的設計可鞏固學習觸發器和門電路;多路數據巡回檢測電路會用到包括寄存器、計數器、數據選擇器和數據分配器等多個中等規模集成電路的內容;廣告燈控制電路包括了可逆計數、逐位顯示和蜂鳴報警電路等單元部分,會用到顯示譯碼器、計數器和555電路等電子知識。指導教師在告訴學生設計題目的同時還要把實驗室的現有資源給學生講清楚,學生可在這些限定的條件下進行設計,比如:實驗室可提供的觸發器只有D觸發器,邏輯門只有與非門。這樣,學生在設計過程中用到其他的觸發器和邏輯門時可以相應地改成實驗室已有的器件。這就要求他們要熟練地掌握課本上的理論知識,能夠隨機應變。當然如果實驗室確實無法提供器件,也要鼓勵學生自己去購買,這使得他們熟悉了更多新型電子器件的規格和功能,提高他們親歷親為的能力和學習興趣。
2.預設計方案的確立
進行預設計時要鼓勵學生用模塊化的分析和設計方法進行設計。學生通過查閱資料,根據設計要求自行確定實施方案,給學生提供更大的自,使學生能夠相對獨立地進行實踐,充分揚其所長。由于學生受到知識面的限制和其他主、客觀原因的影響,初步的設計方案難免存在遺漏和錯誤,教師要對學生的設計進行把關,保證他們的設計能實現基本功能。同時,也可通過集體答疑的方式組織學生公開講解設計方案,讓學生互找問題、討論解決方法,從而達到優化設計方案的目的。這些方法增強了教學的互動性,同時也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發揮個人能力的空間,調動了學生們學習和創作的積極性。初步的設計方案確定以后就要進行仿真實驗。Multisim是非常適合模擬/數字電路仿真的軟件,它提供了大量的仿真元件模型,且儀器儀表種類之多是很多電子實驗室無法比擬的。通過Multisim進行功能仿真可以發現一些設計中存在的問題,進一步優化設計方案,同時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加深了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也使學生掌握了電子仿真軟件的使用方法,為后續課程學習打下良好基礎。最后,學生把初步的設計方案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寫出一份詳細的預設計報告,包括設計題目、設計任務、總體方案的設計、單元電路的設計、元器件的選擇與參數計算,畫出總體電路圖,列出所用元器件的詳細列表和參考文獻。這樣,做到設計思路清晰明了,為后面的安裝調試做好充分的準備。
3.安裝調試
按照自己的設計方案進行安裝調試,是學生非常期待也是最能得到滿足感的一個環節。按照預設計報告中元器件列表領取器件,然后分模塊進行安裝。在這個環節指導教師要引導學生注意整體布局的美觀、規范,比如:電源線和地線要分開,各成一列,并分別用不同顏色的導線進行區分。在確定安裝無誤的情況下進行通電調試。在調試階段,有些學生只要發現實驗結果不對就手忙腳亂無從下手,指導教師要引導學生從信號輸入的一端開始逐個模塊進行調試,排除故障的方法要從大范圍到小范圍,最終找到故障的確切地點。在調試過程中要啟發學生自己查找、分析原因,找到解決的方法。通過調試使學生加深對電路工作原理的理解,學會調試電路查找故障的方法。調試完畢后,不要馬上拆線交給老師完事,指導老師要鼓勵學生用調試好的電路做實驗,例如:可以對單元電路的輸出進行實際的測算,并跟理論分析結果進行比較,進一步理解電路的特性。這樣做可以通過課程設計為學生提供鍛煉的平臺,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學習積極性。
4.撰寫總結報告
總結報告是學生對課程設計全過程的系統總結,不能等同于平時的實驗報告,因此,學生應按規定的格式進行書寫。總結報告的圖紙要規范,所有圖紙都按工程設計標準嚴格要求。這樣可提高學生的方案表達能力、工程制圖能力和科技寫作能力等基本綜合素質,為畢業論文的書寫打下基礎。
5.建立完善的成績評定體系是保證課程設計教學質量的關鍵
在注重結論正確的同時,應該強調整個設計方案實施的全過程。成績評定包含五個部分:一是預設計方案的正確性與合理性及仿真的結果,占總成績的25%;二是實驗動手能力(包括安裝工藝水平、儀器使用、調試過程中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創新精神等),占總成績的30%;三是學生的答辯情況,占總成績的10%;四是設計過程中的學習態度、工作作風和科學精神,占總成績的10%;五是總結報告(包括方案的論證、調試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解決方法、數據處理、結果分析、收獲和體會等)占總成績的25%。這樣一種相對完善的成績評定體系使學生在課程設計的任何一個環節都能認真對待,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改革的效果
1.培養了學生對設計性實驗的興趣,增強了學生動手實驗的信心
由于設計題目與實際緊密聯系,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自覺性,學生在獨立完成電路后興奮不已,很多同學對自己設計并調試成功的電路愛不釋手。
2.提高了學生多方面的能力
在動手實踐設計過程中,學生們從通過查找資料給出預設計方案到互相配合著進行安裝調試,最終得出實驗結果,每一環節都發揮了他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提高了分析和解決各種問題的能力以及相互合作的能力。
四、結束語
課程設計時間雖短,但在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實踐創新能力方面成果顯著,為了保證電子課程設計順利高效進行,除了老師的正確指導外,還需要先進的實驗室設備和器件的配置,并希望以后能夠建立完善的實驗室開放系統,將專業實踐課程科學合理地進行整合,開設綜合性的大實驗,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粟田禾.電子技術基礎課程設計的教學改革與實踐[J].高職教育研究,2006,(2).
[2]李志強,等.數字電子線路課程設計的教學實踐[J].西北職教,
關鍵詞:中等職業學校;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設計;理念;問題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2)04-0076-02
《職業生涯規劃》是中等職業學校一年級新生開設的一門德育必修課。這門課程的任務是使學生通過學習《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樹立觀念、學會方法、規范行為”,使學生珍惜學生生涯,珍惜在校時光,為其他幾門德育課程的開設做好鋪墊。因此,做好《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設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課程設計理念及課程定位
《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設計的理念 在中等職業學校進行《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設計,應當遵循“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原則。要適應新形勢,面向學生、面向個體、面向素質。《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設計必須從我國目前中職生職業生涯發展的具體狀況出發,面向中職生的當前生活、學習狀況;面向中職生未來的職業發展前景;面向中職生個體的差異;面向社會對勞動者的需求以及社會的發展。要充分考慮到《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剛性和彈性,應以提高學生的職業素質,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和就業觀,形成綜合職業競爭力及自我全面發展為出發點。
《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設計的定位 《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要面向所有的中職學生。本課程的基本任務是培養學生的職業生涯理念,傳授制定職業生涯規劃的方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和擇業觀,形成職業生涯規劃的能力,建立規避未來職業風險的主動意識,從而使學生在進入社會后能夠順利地開始和發展職業生涯。
課程設計目標
課程設計的核心目標是提高學生的職業素質;基本目標是促進學生的個人發展和終身幸福;總體目標是引導學生學會和掌握職業生涯規劃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方法,學會根據社會需要和自身特點做出自己初步的、具有實踐意義的、具有激勵作用的職業生涯規劃設計。應不斷增強和提高學生的職業素質和職業能力,使其做好適應社會、融入社會,就業、創業的準備。
通過《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教學,要幫助學生做好由“學校人”向“職業人”的角色轉換,要幫助學生做好適應社會、融入社會的準備;幫助學生珍惜在校生活,珍惜學生生涯;幫助學生明確人生的方向,成功地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生涯道路;幫助學生尋找生活的方向和生命的意義。總之,通過《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教學,應使學生在整個人生中都得到教益。
課程設計的內容與實施
根據《職業生涯規劃大綱》和《職業生涯規劃》教材,結合中職生的具體特點和畢業后職業生涯發展的狀況,依據模塊理論將教材進行重新的整合,可將教材分為六大模塊:認識職業、認識專業、認識自我、認識社會、職業生涯規劃、就業指導。在每個模塊中又可將教學內容分為三個子模塊:基礎知識模塊、基本能力模塊及拓展訓練模塊。
課程考核與評價
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考核與評價的目的,在于進一步發揮職業生涯規劃的激勵功能,評價不僅要重結果,更要重過程,要調動學生參與評價的積極性。《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評價應以各規劃環節產出質量以及職業生涯規劃整體質量和相應的調查報告、總結等成果作為主要評價依據。在評價過程中,要通過學生自主評價,小組或班級的集體評價,教師的導向性評價等方式,充分發揮學生主體在評價中的作用。
根據《職業生涯規劃大綱》,筆者將考核評價分為兩部分,即學習過程考核 (占60%)和總結性考核(占40%)。學習過程考核分為學習態度和學習行為(占10%)、出勤率(占10%)、作業(占20%)、實訓活動(占20%);總結性考核以職業生涯規劃報告為依據,分為學生自評(占10%)、學生集體評價(占10%)、教師評價(占20%)。每一部分又分為四個等級:優秀(典范)、良好(完成)、合格(初步)、不及格。
通過《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教學實踐發現,《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實施對于中職學生了解專業、了解職業、了解職業生涯規劃,提高自我認識,明確人生目標,珍惜學生生涯,珍惜在校時光都有很大的幫助,同時也可使學生對自己有更加清晰、客觀的認識,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中職學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中等職業學校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教育不能僅靠《職業生涯規劃》一門課程完成,還需要后續課程的跟進,在不同的學期都應有相應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內容:第一學期以《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學為主,第二學期以職業道德規范教育為主,第三學期以職業技能、職業素質培訓為主,第四學期以就業指導為主,第五學期的實習實訓以職業咨詢和就業輔導為主;第一學期以課程教學的形式進行,后四個學期以講座輔導的形式進行,從而形成“以課程為基礎,以講座為輔助”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完整體系。
參考文獻:
[1]教育部.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課程教學大綱匯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蔣乃平.職業生涯規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姚裕群.職業生涯規劃與發展[M].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3.
[4]張敏強.大學生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設計任務雷同、陳舊,與現實脫離;師資力量有限
已往的課程設計,一個班(大約30人)的學生往往只有幾個有限的題目。設計任務相對較陳舊,與國內外的研究現狀與工程實際脫節,學生看到較為落后的設計題目,缺乏設計興趣;部分學生發現設計題目相似會有輕視或者投機取巧的想法,甚至會發生抄襲現象,不利于學生的成長與教育,課程設計的意義與作用無法體現。在課程設計師資方面,由于沒有經驗和師資條件的限制,傳統設計過程中一個班往往只配備一個指導教師。一個老師的思路、精力與時間是有限的,提供的題目有限,教師與學生之間面對面的指導與交流也有限。
2教學方法落后,課程設計組織形式松散,考核方式欠科學
傳統的課程設計教學方法較為原始,其固有模式與程序沒有突出學生在設計過程中的主體性地位,削弱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設計過程中,教師的主要工作是輔導、答疑與成績評定。輔導和答疑是隨機和非強制性的,上交的說明書也為書面作業。部分學生產生畏難情緒或者對自己要求不嚴格,平時不按任務執行,說明書抄襲同學或找人寫作。僅僅通過評閱上交的說明書衡量學生的成績是不全面的,并且只重結果不重過程的放羊式的放開教學也存在需要改進的地方。
3學生對課程設計的認識不夠,缺乏工程意識,溝通交流不足
不少學生對課程設計的目的與意義認識不夠,僅把課程設計看做是一門考查課,認為只是簡單地根據設計任務書的要求撰寫說明書。沒有充分認識到課程設計是相關基礎課程、專業課程與實踐能力的綜合提升及訓練的過程。看似簡單的焊接工藝性設計,從工程實踐的角度要使焊接材料的選擇和工藝設計合理,決非易事,需要付出大量的勞動。科學合理的課程設計應該保證與推動學生在聯系、應用理論課程的基礎上,通過認真思考、融會貫通,在實踐中鍛煉學生獨立思考與設計的能力。
課程設計的建設思路與實踐探索
1設計題目多樣化、系統化、實踐化;加強、協調、優化師資力量
根據目前國內外的工程實踐與研究現狀,使設計題目圍繞一個主題,把學生分成幾個大組,每個大組的學生圍繞一個主題,保持了課程設計的系統性;而設計選用的焊接材料或焊接工藝不同,避免了學生的互相抄襲,保證了單個學生課程設計學習與完成的獨立性,同時要求每組學生進行討論與總結,最后做出課程設計的主要結論,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溝通能力與團隊精神。學科的交叉融合是目前科學研究和發展的大趨勢,不同專業的教師在檢索國內外最新研究與工程現狀后可以協作命題。
由于所選課題是國內外的研究熱點與工程應用熱點,學生的參與性增強,課程設計的質量也得到保證。本教研室指派了4位教師參與了焊接工藝課程設計的指導工作(每位老師輔導7~8個學生)。教師科研方向、學術專長不同,選題和成果具有多樣性。每個老師所帶的人數少,易于了解與管理學生;便于因材施教,可針對學生特點進行深入的輔導與引導。
2加強課程設計過程管理;擇優答辯,改進考核方法
以往的放羊式管理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本教研室積極推進課程設計的科學合理進行,固定課程設計指導時間,教師在此期間要保證在崗,能夠和學生進行面對面的交流與指導,引導學生確立課程設計的完成以學生自己的獨立設計為主,順利完成從理論課程的學習到工程實踐設計的過渡。對設計中碰到的問題,督促與鼓勵學生自己查閱文獻尋找信息與答案,對于普遍或重要的問題可要求小組內討論,必要時指導教師可進行引導與解答,但以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為主要目的。
開題時,保證對學生文獻檢索情況進行細致到位的檢查與記錄,保證課程設計一開始的規范性;設計過程中,定期檢查設計進度并認真記錄,保證整個課程設計有條不紊地進行。發現進度慢的設計督促要求其合理進度。課程設計結束時的成績評定不再僅僅依靠學生上交的設計說明書和現場答辯成績,是學生平時的考勤與表現、文獻檢索情況,設計說明書和答辯成績的綜合評定結果。
3引導增進工程實踐觀念;鼓勵推動交流合作
在基礎課與專業課程的學習過程中,學生雖然進行了系統的理論知識學習,但在接近實踐的課程設計中沒有工程設計經驗,對各種焊接方法、工藝細節和材料的焊接性等不夠熟悉。教師應根據已有的理論課程特點,對學生進行啟發與引導,比如材料科學基礎的金屬材料就是課程設計中的母材,焊接冶金學中學過的焊條也是課程設計中采用的焊接材料,教師可啟發學生聯系已學過的金屬材料的特點,與焊接工藝相接合,完成指定材料的焊接工藝課程設計,圓滿完成從理論課堂知識到工程實踐設計的跨度。課程設計與生產實踐相結合,鼓勵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制定出不同的工藝設計方案。
課程設計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在工程實踐中,一個項目的完成或一個新設計的成功,是各個部門各成員共同努力的結果,不是單獨的個人能夠做到的。教師按整機系統的設計任務劃分小組,要求與督促學生在主要的設計環節進行討論,不僅使學生獲得科學研究的初步訓練,而且親身實踐參與了共同完成課題的合作過程。
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