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03 05:10:4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體育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公民個人享有的權利
我國憲法第四十七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進行科學研究、文學藝術創作和其他文化活動的自由。”就赫哲族傳統體育文化活動而言,赫哲族人享有按照本民族風俗進行和不進行傳統體育活動的自由,同時也有權拒絕其他主體進行赫哲族傳統體育文化活動。但是,對民族傳統文化,我們要從尊重赫哲族人民的公民權出發,在保護的基礎上堅持傳承。以赫哲族傳統體育項目“叉草球”為例,現今已成為具有標準場地、器材和一整套規則的體育競賽項目。作為赫哲族人有權進行此項活動。從保護公民文化活動自由的角度出發,赫哲族人有權要求其他主體進行此項傳統體育活動的同時保證該項活動不被篡改,進行此項活動時表明其來源,并獲得赫哲族地區相關政府部門的批準,這一點也與知識產權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上下呼應。
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
根據我國憲法第九十九條的規定,我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有權依照法律規定的權限,通過和決議,審查和決定地方的文化建設和公共事業的計劃。顯然,赫哲族的傳統體育文化保護屬于文化建設的范疇。這就要求首先要在地方立法上予以保護,具體表現為,從黑龍江省人民代表大會,到赫哲族主要聚居的同江市、饒河縣、撫遠縣的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都可以通過和相應的決議,對赫哲族傳統體育文化進行保護。其次,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應當囊括赫哲族人民,這樣才能更好地維護其民族權益,才能更切實地保護赫哲族的傳統體育文化。
三、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權以及地方文化事業的自主權
我國憲法第四條規定了我國的民族政策,要求國家根據各少數民族的特點和需要,幫助各少數民族地區加速經濟和文化的發展。而民族區域自治,是我國一項重要的政治制度。赫哲族主要聚居在黑龍江省饒河縣、撫遠縣、同江市,尚未建立民族自治地方,也就無法享有民族自治地方的民族自治權。如能以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權保護赫哲族傳統體育文化,則是非常有利的。第一,民族自治地方的變通執行權。對于上級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指示,如有不適合民族自治地方實際情況的,自治機關可以變通執行。赫哲族作為我國人口最少的少數民族之一,有著自己鮮明的民族特色,它的傳統體育文化活動如叉草球、叉草把等也是獨一無二的。但因未建立本民族的民族自治地方,僵硬和全盤貫徹上級機關下達的決議將帶來地方的民族特色消退的結果,不利于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只有建立赫哲族的民族自治地方,充分發揮民族特色,才能為赫哲族傳統體育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建立一個穩定的環境。第二,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制定權。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有權依照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特點,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如果建立赫哲族的民族自治地方,它就可以從本民族的實際出發,更細膩地保護赫哲族傳統體育文化。如在條例中規定,其他民族區域進行叉草球等赫哲族傳統體育活動時,應取得赫哲族民族自治地方機關內容的批準,并表明此項體育活動的來源和出處等。第三,民族自治地方的文化自主權。我國憲法第一百一十九條規定,民族自治地方有權自主地管理本地方的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事業,保護和整理民族的文化遺產,發展和繁榮民族文化。赫哲族傳統體育文化是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赫哲族建立民族自治地方行使文化自主權,制定文化活動政策,可以自主地發展赫哲族傳統體育文化事業,進行傳統體育活動。赫哲族傳統體育文化是我國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其進行保護,有利于我國民族文化的繁榮,保持文化的多樣性。
(一)優勢分析
1、專業優勢。體教專業的學生由于長期的體育技能訓練和戶外活動,使他們具有較好的身體素質和精神狀態,與專業相對應的具有較好的形象思維和動作思維能力。通過系統理論知識的學習,他們擁有體育教學和訓練方面的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畢業后除了可以擔任體育教師外,還可以從事專業體育訓練,俱樂部私人教練,如大球(籃排足等)和小球(乒乓球、羽毛球、網球等)專業教練、健身(形體、健身)教練等,這些職業都是其他專業所無法替代的。根據他們的專業特長,還可以自主創業,成立集養生健身、娛樂休閑為一體的健身會所以滿足社會大眾對體育的需求。2、性格、氣質優勢。長期的戶外訓練使他們比其他專業學生的神經更易興奮與抑制,充沛的精力造就了他們活潑好動,樂于表現的性格。為人熱情,做事雷厲風行,富于生氣。具有堅強的毅力和吃苦耐勞的精神。氣質類型多屬于多血質和膽汁質,情緒變化快,積極樂觀,個性張揚,易于接受新鮮事物,具有較強的社交能力,很少有同學存在自閉癥、抑郁癥等心理疾病。3、就業期望不高,容易接受現實。二本學校的體教專業學生知道自己在學習方面存在的不足,并且絕大多數學生來自農村,家庭貧困,社會資源缺乏,他們對就業沒有太高的期望,就業也不苛求對口,只要能找到工作,解決生存問題,他們心里就能夠接受,發展問題以后才會考慮,因此他們更容易接受現實。
(二)劣勢分析
1、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目前二本體教專業的學生高考時文化成績比其他專業普遍要低,由于文化基礎不好,他們對文化知識學習沒有興趣,上課睡覺、玩手機是經常現象,課后也不能主動學習,這就導致體教專業學生總體文化素質水平不高。據不完全統計,體教專業學生四、六級通過率不到10%,閱讀與寫作水平不高。2、自我認知不清,缺乏就業信心。由于進校文化成績分數低,他們在學習能力方面信心不足。在學習生活中不能夠正確評價自己,對自己的優缺點不太清楚,面對就業,有些不知所措;在就業受到挫折時,內心會產生自卑感。3、不太關注外界,缺乏就業信息。由于體教專業學生的專業特點,經常進行體育訓練,對外界變化不是很感興趣。多數同學不愿意花很多時間看一些新聞和就業信息。由于自己也不關注,外界信息也不會自動流入,使得他們就業信息缺乏。
(三)機遇分析
1、政治穩定、經濟持續發展為大學生就業提供保障。政治穩定是各行各業健康發展和人民安居樂業的保障。經濟持續發展,保證了企業的正常用工需求,也就保證了大學生的正常就業。2、國家政策支持,為大學生就業拓寬了渠道。2009年1月19日,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通知》,提出必須把高校畢業生就業擺在當前就業工作的首位,積極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去工作,這在政策上也是對體育教育專業畢業生就業的極大支持。當前體教專業學生就業出路有;考公務員、教師編制,還可以考村官、參加“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三支一扶”以及“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劃”等活動。同時,國家也大力提倡大學生自主創業,自謀職業,在減免稅收和金融借貸等方面給予極大的扶持。3、高校積極為學生提供就業指導和就業信息,助推學生就業。現在每所高校都設有招生就業專職部門,每個院系也配有就業指導員。一方面為學生提供就業指導,幫助他們做好人生職業生涯規劃;另一方面幫助學生搜集就業信息,并組織學生參加各種人才招聘會,為畢業生和用人單位牽線搭橋。
(四)威脅分析
1、專業技術人員供過于求,對口就業難度大。隨著我國改革力度的不斷加大,事業單位改革也已經進入深水區,學校教師編制逐漸減少,同時,高等教育大眾化使體教專業的學生總數不斷增加。原本畢業后專門從事體育教師的體教專業學生想要全部實現對口就業已經是不可能了。2、就業信息來源少,就業市場拓展難。作為二本院校特別是地方院校就業信息相對省會等發達城市來說較為閉塞,而且參加招聘會的機會也比別人少、成本比別人高,有時,就業市場對體教專業的學生存有偏見和歧視,加上體育重點高校對他們就業市場的壟斷,導致他們就業機會少、就業市場狹窄且難拓展。3、就業觀念陳舊,擾亂大學生正常就業秩序。現在社 會普遍認為大學畢業生應該有一份穩定的、體面的職業,在這種社會意識的影響下,到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國有大型企業工作,到發達城市工作成為畢業生的理想選擇。而現實情況中,理想就業是不可能實現的。這樣導致出現了畢業生較高的職業預期與現實不能滿足之間的矛盾。于是出現“有業不能就,有業不愿就”的結構性失業的現象,影響正常就業。
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就業行動策略
通過以上對體教專業學生自身資源的分析和外部環境的分析,我們了解了學生就業的優勢和存在的不足,整個社會環境提供的機遇和存在的威脅。可以通過構造SWOT矩陣制定就業策略。
(一)優勢-機會(SO)組合策略。這種策略是最有利的一種情況,既具有優勢,又面臨機遇。根據國家針對在校大學生提供的就業機遇,體教專業學生要發揮自身優勢準確把握。對于專業成績較好的同學可以選擇專業對口就業,考教師編制,也可以考需要體教專業的公務員和特警、消防。除了以上選擇也可以選擇到基層去工作,畢竟公務員和教師編制有限,基層也需要優秀的人才。對于熱愛社交和喜歡與人打交道的學生,同時家庭又有創業條件的可以選擇自主創業,通過另外一種方式去實現人生的價值。
(二)優勢-威脅(ST)組合策略。這種組合要求學生能夠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盡量去規避外部環境帶給他們的威脅。體教專業學生要改變傳統的就業觀念,不要隨波逐流,要根據自身情況去選擇職業,樹立“職業不分貴賤”的思想,只要是自己感興趣、符合自己個性特點的、與專業有關的工作都可以去做。就業不需要選擇什么樣的職業和地點,先就業再擇業,在基層積累工作經驗,當能力和技能都得到提高,條件成熟之后,可以選擇再就業。同時,在找工作時,要多關注就業信息,多參加人才交流會,了解外界的就業情況,發揮優勢,給自己一個合理的定位。
(三)劣勢-機會(WO)組合策略。這種情況下,學生的就業優勢不明顯,他們多是專業課成績不太好,沒有過硬的專項技術,整體素質不高。這些同學參加教師考編不占優勢,僅是同學之間競爭,考編對他們來說希望也是渺茫的,如果所有的畢業生在一起競爭為數不多的教師編制,他們的希望更小。這些學生應該自我調整,充分把握機會,可以考慮到競爭小的基層去就業、到西部去就業,考特崗、考村官、考“三支一扶”、參加西部志愿計劃等,通過努力改變自己、提高自己,再謀求新的發展。他們也可以選擇自己創業,因為創業與自己專業、專項素質高低沒有太大的關系,在創業過程中,不斷積累經驗、方法,積極進取,努力獲取成功。
(四)劣勢-威脅(WT)組合策略。這種組合是SWOT策略組合中最不利的一種情況,畢業生自身優勢不足,專業學習成績差,沒有明顯的專項,綜合素質低。外界就業環境也不好,考編考不上,在就業市場競爭中處于下風,一般的工作又不愿意從事,缺乏社會關系幫助聯系工作,自己又不主動努力去尋找機會,也不愿意創業。這樣的學生應該暫緩就業,進行適當的調整,學生本人要轉變思路、重新學習新的技術和生存技能,找到自己喜歡的職業目標,努力實現職業生涯最優化。
結束語
大學生能否就業不僅影響他本人的生存和發展,還會影響到他們的家庭乃至整個社會的安定與和諧。對大學生進行有效的就業指導,幫助他們走出就業困境、實現大學生職業生涯最優化,已經成為歷史必然。SWOT分析僅僅是為學生就業提供一種指導方法,而且這種方法還要建立在環境是可以認知和不變的條件之上的。就業決策制定之后還要進行決策執行和決策評估,在整個職業生涯中還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必要的調整。筆者認為,當前大學畢業生要想有一個很好的職業前景,并且又將他們的職業與興趣愛好進行有機的統一。第一,學校能夠根據市場的變化,適當調整所設的專業,使專業與就業市場結合,與學生的興趣愛好相結合;第二,學校應該為學生人生規劃進行適當的指導,將大學生職業發展和就業指導課作為必修課程;第三,學生對自己要有一個清醒、全面的認識,并通過努力學習,不斷充實、提高自己,把自己培養成一專多能的人才。(本文作者:李守遠 單位:阜陽師范學院體育學院)
本文依據教育心理學的理論和體育教育的具體實踐,對在體育課教學中運用激勵教育的方法及產生的效果,從理論上和實踐上對語言激勵法、行為激勵法和情景激勵法等進行了研究和探討,旨在為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有的放矢的使用的激勵方法提供參考,以期有效的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習效果。
一、引言
近代大教育家夸美紐斯認為:“教學是一種使人感到愉快的藝術”。法國教育家斯多惠則指出:“教學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可見,激勵在教學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依據教育心理學的理論和體育教育的具體實踐,對在體育課教學中運用激勵教育的方法及產生的效果,從理論上和實踐上對語言激勵法、行為激勵法和情景激勵法等進行了研究和探討。旨在為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有的放矢的使用的激勵方法提供參考,以期有效的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習效果。
二、研究對象和方法
1.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河南省南陽市第二十二初級中學2個教學班的92名學生和第五高級中學2個教學班的103名學生作樣本研究對象。
2.研究方法
調查法、文獻資料法、網絡信息檢索法、邏輯分析法、實驗法、經驗總結法等。
三、激勵的方法和激勵的功效
1.激勵方法
激勵教育方法是在一定教學目標指導下,根據受教育者的生理、心理特征和個性差異程度,從實際出發,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激勵教育方法是教師充分利用情感調節作用和動力作用,調動和激發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把學生學習動機的確立,情感的熏陶,意志的鍛煉、興趣的培養,性格的優化寓于體育教學中,以幫助學生形成最佳的學習心理狀態的教學方法。
(1)語言激勵法是利用語言對學生進行激勵的方法。
①提問式激勵法是利用提問激勵。例如,“看哪個同學回答得更好?”“你不相信自己能做好嗎?”
②點名式激勵法。熟記每一個同學的姓名,能讓他們感到老師很在意他們。例如,在鉛球課上,說:“XXX同學,你推一次讓大家看看。”
③目標激勵法。明確目標進行激勵,在短跑課時,說:“XXX你能超過XXX”,在跳高課時,說:“XXX,這個高度你能過去。”
④糾錯激勵法。雖然是糾正錯誤動作,但仍要使學生保持積極的參與興趣。說:“雖然這次他沒完成,但大家看,他很努力很認真。”
(2)行為激勵法是利用教師和學生的行為進行激勵。
①示范式激勵法。老師優美準確的示范,能激勵學生躍躍欲試,挑技術動作好的學生示范能在學生中起到榜樣的作用。示范激勵法很直觀,能直接在大腦中建立動作表象。
②鼓掌式激勵。挑出學生練習中比較努力的同學或完成動作較好的同學給予鼓掌,配以喝彩,效果更佳。
③神態表情激勵法。利用手勢、微笑、豎大拇指、點頭或贊許的眼神,對學生進行激勵,起到一種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良好作用。
④保護與幫助激勵法。在保護和幫助的情況下,讓學生完成動作,得到成功的心理體驗和心理感受,樹立自信心。轉
(3)情景激勵法是教師利用各種方法創設一種情景。
①成果激勵法。利用板報、專欄、廣播、展示、照片等對取得的良好成績,鼓勵自己也鼓勵別人。
②降低標準激勵法。針對身體條件或身體素質較差的同學,適當降低標準進行評價考核,讓學生嘗試成功。
③環境設置激勵法。讓技術動作掌握好的和一個掌握不太好的同學分在一起進行幫帶。如籃球比賽時,讓四個主力隊員和一個替補同時上場比賽。
④和諧人際關系激勵法。讓平時比較要好的同學分在一起,減少心理壓力,輕松完成練習,掌握技術。
⑤自由分組激勵法。在不違犯規則的前提下,充分發揮自由度,如拔河比賽中,通過商議解決人數搭配戰位順序,力量分配等事宜。
⑥音樂激勵法。利用節湊明快,堅強有力的音樂,振奮學生精神,提高興奮性。
⑦榜樣激勵法。榜樣的力量是巨大的,處在青春發育期的學生,相互影響加強了他們之間的思想言行,甚至衣著愛好都相互模仿,所以對青少年的教育用榜樣的激勵是很重要的。
2.激勵的功效
(1)培養學生對體育鍛煉興趣,培養良好學習動機,進取動機的功效。積極的興趣是從事學習活動取得成就的最初條件,在人的學習活動中,興趣起著定向功能和動力功能的雙重作用。激發學生興趣,能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到體育鍛煉中,由無趣到有趣,發展到樂趣,最后上升為志趣。學習動機是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力,是影響學習效果最穩定、最根本的因素,它和興趣有著密切的聯系。進取動機是一個人不滿足已達到的水平和成績,而不斷向更高的水平和更大的成績努力時所產生的,這是一種積極的主動的動機,能產生持久的,主動的行為動機。激勵能對學習興趣、學習動機不斷加溫,使學生在課堂上始終保持最大的熱情,以保證教學任務能高質量完成。
(2)培養學生參與競爭意識,勇于進取的良好個性的心理品質的功效。通過激勵,讓學生明白參與比收獲更重要。體育的重要特點之一,就是強烈的競爭意識,競爭的結果既有勝利者的喜悅,也有失敗者的懊喪,但這不是競爭的全部意義之所在,重要的是競爭過程中將使參與者有機會進行各種心理體驗和心理調整,激烈的競爭能激勵學生那種無高不可攀,無堅不可摧的進取心和勝不嬌、敗不餒的精神,這也是現代人最可貴的品質之一。教學中善于發現他們的長處和一些小的進步,在大家面前進行表揚,進行激勵,選擇適當的機會讓大家做示范,讓他們體會成功的喜悅,品嘗努力后得到的成果,尋找出自己在集體中的位置,增強自信心。
(3)培養學生愛國愛家愛集體的作風,增強團結協作意識的功效。在參與中通過競技提高自尊心、認同感、榮譽感和自豪感,增強凝聚力。
(4)培養學生守法意識和文明行為的功效。競賽中的規則是針對雙方的,只有在規則許可的范圍內發揮技戰術水平,用實力戰勝對手,才是真正的勝者,培養學生心胸坦蕩,懂得并做到公平競爭。
(5)培養學生堅強意志的功效。當學生在練習中遇到困難時要及時給予啟發、激勵,使之依靠自己的力量達到要求,經過失敗----成功----再失敗----再成功,培養學生百折不撓的堅強意志。
四、結論
1.在對待體育課問題上,學生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因此在體育課上因勢利導實施激勵,能變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
2.事實證明,學生在取得好成績或成功時,內心非常愉快甚至表現出得意忘形,每當老師及時給予激勵和贊美后,這時的學生不再是為你努力,而是在為自己把事情做好而努力。
3.在
教學中根據教材特點,學生實際,合理運用激勵法,能使學生的求知欲望、成功動機、學習熱情、自尊心、好勝心、責任感、堅持性、自制性、獨立性等智力因素在學習過程中起到動力、定向、強化的作用。
4.激勵的功效有些表現在協助學生知道自己已經是個勝利者,屬立竿見影,更重要的是表現在成功動機和自信心的提高,進取精神的增強表現在心理品質健康發展的人格塑造上,屬于長效型。
一、大學校園體育文化的構建
(一)校園體育文化節
校園體育文化節建設具有鮮明的開放性、創新性和時代性,以此為載體,可以發揮高校學生體育社團、校園體育媒體宣傳、體育競賽、體育俱樂部等的重要作用,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于校園體育文化的建設之中。大學生體育社團具有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特點。搭建學生體育社團活動舞臺,把學生體育社團納入“思政一體化”育人體系中,形成黨委領導、體育部支持、共青團具體管理的體育社團工作管理格局。校園體育媒體宣傳包括:體育征文比賽、體育知識競賽、體育講座、體育運動大會、體育節、校際體育邀請賽等媒體宣傳,及時充分地挖掘發生在高校體育文化活動中的先進典型與事跡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資源,有的放矢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成為對大學生實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道亮麗風景線。以體育競賽為載體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強思想教育工作的延展性建設,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學生為主體,自主組織,活動
內容自定的大學生體育俱樂部,使學生的角色不斷變化,能優化團體環境,對學生獨立人格的完善,適應社會是很好的教育方式。如每年一屆的校壘球文化節已經成為我校的傳統節日。壘球運動是我校的一項體育特色項目,特別是校園有了一支“省隊校辦、體教結合”的江蘇女子壘球隊后,美麗的校園、一流的壘球場地、多次大型比賽的洗禮,為學校營造了一個很好的壘球文化氛圍,壘球文化活動已經成為我校的一項經常性的活動,該活動由校團委、校體育部主辦,各學院分團委、校棒壘協會依次承辦。活動設計以一系列趣味競賽、以各學院為參賽單位的壘球聯賽、江蘇省女子壘球隊表演賽和壘球文化知識競賽為主,把壘球游戲、技能和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更好地推廣壘球文化知識,吸引更多的同學來參與這項運動。校壘球文化節使同學們增強了身體素質,對壘球乃至體育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時也豐富了校園體育文化活動形式,提升了同學們業余生活的質量。許多同學通過參與壘球文化節活動,從中獲得了快樂,提高了觀賞壘球比賽能力和水平。
(二)陽光體育長跑活動
作為全國百所高校“祖國萬里行”陽光體育冬季長跑活動的試點高校,南京工業大學自2010年11月12日長跑活動儀式啟動以來,活動進展順利,廣大學生積極參加本次活動,校園里到處呈現自主鍛煉的景象。每個參與的大學生在八周內至少應完成16次長跑,每次長跑距離女生為1500米,男生2000米,每人每天限跑一次,完成16次以上長跑活動的學生體育課成績給予加分鼓勵。活動旨在培養大學生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提高大學生體質特別是耐力素質水平,培養大學生的頑強意志品格。從安全角度考慮,南京工業大學陽光長跑組織委員會決定把學生跑動速度從原來的男生2米/秒和女生1.5米/秒降低為男生1.5米/秒和女生1.0米/秒。2010年11月至2010年12月,全國大學生開展的“陽光長跑?祖國萬里行”長跑活動在教育部體育衛生藝術司和全國高校體育教學指導委員會統一部署與策劃下,全國百所高校共同積極配合和協作下圓滿結束,共有93所學校7065336人次大學生參與了本次陽光長跑活動。南京工業大學榮獲了多項殊榮:(1)最佳組織獎;(2)最佳體育社團獎;(3)一名男生和女生分別榮獲全國陽光長跑男、女生十佳個人;(4)陽光長跑先進單位;(5)啟動儀式系列攝影榮獲全國優秀攝影獎一等獎一個、二等獎兩個。我校為全面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中發〔2007〕7號)精神,在大學生中廣泛開展陽光體育運動,培養大學生熱愛體育、崇尚運動的健康觀念,形成良好的運動習慣,營造學校陽光長跑活動的文化氛圍,不斷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培養學生的意志品質。目前,我校已經把開展學生陽光長跑活動作為一、二年級體育課的必修內容,與體育課評價緊密結合,鼓勵學生多參加長跑活動,超出規定要求次數的,在學生體育成績評分時給予適當加分。
(三)特色體育項目(壘球)
南京工業大學江蘇女子壘球隊是南京工業大學與江蘇省體育局于2002年12月聯合組建的一支走“教體結合,省隊校辦”新路子的高水平專業運動隊。學校根據專業運動隊的特點,結合高等院校辦學的實際,負責為運動隊配備領隊及管理人員;根據共建協議在經費上給予相應的配套;負責提供運動員住宿、訓練場地等各項后勤保障工作;注重提高運動員的文化素質,隊員通過普通高等學校入學考試,將被錄取為南京工業大學有正式學籍的在校大學生。利用 現代大學學分制等寬松的學籍管理模式合理解決學習與訓練的矛盾,為運動員退役后的就業創造條件。2004—2009連續6年蟬聯全國大學生壘球錦標賽冠軍;2004年參加第一屆世界大學生壘球錦標賽獲第七名;在全國壘球比賽中多次獲得錦標賽前三名,其中2005年第十屆全運會獲第六名,2009年第十一屆全運會獲第三名。2006年我校成為“中國大學生棒壘球訓練基地”,2009年中國壘球協會授予我校“中國壘球‘體教結合’示范校”稱號,同年學校被中國壘球協會授予“2008年北京奧運會特別貢獻獎”。真正實現了讓“工大走向世界,讓世界了解工大”,南京工業大學也因此被國家體育總局評為全國壘球工作突出貢獻單位,獲得了2004年度全國高校唯一的體育比賽最佳賽區。2005年10月學校還成功承辦了“十運會”壘球項目的比賽,我隊獲得第六名;運動隊多次到中國臺灣、日本、韓國進行訪問交流。通過這種全校的、校際間的、國際間的體育賽事交流,不僅推動了校園體育文化的蓬勃開展,還帶動學校在科技、文化等其他各方面的對外交流,使學校在國內外的影響進一步擴大,南京工業大學江蘇省女子壘球隊已成為學校的一張“流動的名片”。棒壘球運動是一項相對比較重智能的集體對抗性運動項目。它的基本技術如傳球、接球、擊球和跑壘等,都是人類日常生活的基本活動技能,動作自然舒展,比較容易掌握。比賽時,攻與守截然分開,運動量有張有弛,設備比較簡易,場地可適當地擴大或縮小,比較適合在大學生中發展這項運動。經常參加壘球運動,能發展傳、投、擊、跑等的基本活動能力,培養靈活機敏、反應迅速、堅毅頑強的能力,全面增強體質。學校將棒壘球開設為體育專項課,學生選擇棒壘球的熱情高漲,每年都有500多名學生選上棒壘球課,依托這些棒壘球愛好者的參與,棒壘球社團還被評選為江蘇省十佳體育社團。
二、構建大學校園體育文化有利于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個系統工程,其具體的實施途徑必然是多層次、多樣化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沒有優劣貴賤之分。雖然每條途徑都有其獨特的優勢,但任何一條途徑都不可能包打天下,獨立承擔和完成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整合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優化非課程教育活動設計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高水平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的隱形課堂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高水平校園體育文化更能系統地傳授體育文化體系,發展學生的合作能力和組織能力,崇尚一種公平競爭、團結協作的道德風尚;一種尊重自己、尊重他人、自強不息、頑強拼搏的道德品質;營造健康向上、積極活躍的校園文化氛圍,給學生搭建展示才華和特長的平臺。通過這些豐富多彩的體育文化活動,提高了學生綜合素質,增強了學生的參與意識,促進了學生人格的完善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其具有豐富性、互動性、實踐性等特點。利用高水平校園體育文化的特點和優勢,從機制、功能、內容上科學設計非課程教育活動,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能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內容提要】競技體育對我國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建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有必要對競技體育和校園體育文化之間的關系加以重新審視。從競技體育對校園體育文化的影響可以看出競技體育在培養正確的體育文化現點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其目的是為了提高對競技體育的認識,使競技體育能更有效地促進校園體育文化的良性發展。
【摘 要 題】學校體育
一、引言
以1896年第一屆奧運會為標志的現代競技體育的發展是人類歷史上的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現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競技體育是指為了最大限度地發展和不斷提高人們在體格、體能、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能力,并以取得優異的運動成績而進行的科學的、系統的訓練和競賽。它以其獨特的優勢及其體系的可開發性、作用的適用性、影響的廣泛性,成為整個體育運動中最活躍、最積極的部分,它的發展對體育文化的發展起著深刻而廣泛的影響,同時它也是促進各類體育活動發展的一個重要條件。
校園體育文化作為社會亞文化的一種特有現象,是指在學校這一特定的范圍內,人們在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資財富和精神財富總和的一部分[1]。校園體育文化的發展離不開學校體育這片沃土,學校體育是校園體育文化的基礎,也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培養學生的體育能力、運動興趣及習慣,增強學生體質,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健康發展等功能。我國高校的體育教學內容目前仍然是以競技運動項目為軸線的教材體系,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盡管在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也進行了一些改革,但就主體而言,人們認為競技體育仍是當前學校體育教學的主要內容。
所以從高校體育入手,探討競技體育的社會學所蘊涵的各種因素對校園體育文化的影響,將有助于我們更深刻的認識競技體育的價值。
二、競技體育對校園體育文化的影響
競技體育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它源于社會文化和民族文化,具有強烈抗爭的性質,是體育活動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一方面一個國家競技體育的水平甚至代表著國家的形象,所以它的社會影響力巨大;另一方面隨著現代傳播技術的發展,競技體育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宣傳和關注,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如奧運會、世界杯足球賽、NBA、亞運會、甲A足球賽,幾乎都深入到每個學生的心中,選修熱門運動項目的學生日漸增多。
正因為競技體育已遠遠超出本身的價值,所以我們可以認為它是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的集中體現之一。競技體育文化是構成體育文化的核心,因此向學生傳授基本運動技術、戰術、規則,是提高學生體育文化水平的需要。我國學校體育中競技運動項目作為學校體育教學內容已延續了幾十年,它是師生課余體育鍛煉,豐富校園文化生活的一種重要手段,毫無疑問競技體育已經是校園體育文化的一部分。
眾所周知,一個國家的競技體育水平代表著這個國家的形象,同樣一所學校也往往會由于他們的高水平的競技體育而被大家所熟知或更加著名。發達國家的不少大學都致力于培養一支高水平的運動隊來為其學校爭創知名度。目前我國高校體制正在進行改革,幾乎所有高校的改革方案都已經注意到了它的巨大潛力和影響力。尤其是近年來我國先后建立了幾十所培養高水平運動隊的試點大學和近300所培養體育后備人才的試點中學,并定期召開全國大學生、中學生運動會,有力地推動了學校體育運動和競技體育水平的提高。這種以競技體育的優勢項目來帶動學校體育的全面開展,既提高了學校體育在整個教育中的地位,又大大促進了校園體育文化的發展,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高校體育運動代表隊的性質已從原來作為培養學校體育骨干、豐富校園文化活動的作用方面逐步向半專業化方向發展,其態勢已經跨出校園,面向社會,走向世界。
早在20世紀初期,競技體育就被國外一些專家看作是一種公民的素質,一種文化生活,一種獨特的精神崇拜。他們深信,競技體育可以培養青年人進入社會生活的能力,有助于增強青年人的身體素質、培養青年人的自信心,形成良好的性格和意志品質。國外的競技體育始于兒童時期,他們在大量的業余時間里動員、引導兒童參加各種體育活動,并要求學生在體育課中也能全身心地投入,進入大學后,有的競技體育的水平就已達到了國際水平[2]。因此,校園競技體育的蓬勃發展,不僅豐富了校園的文化生活,也為社會培養了一支高水平的競技體育人才和隊伍。而我國由于對競技體育認識還存在許多與時展不一致的看法和觀念,沒有正確地認識競技體育在人類發展過程中的巨大作用,導致競技體育在學校中的教育功能沒有能夠得到很好發揮。我們認為,競技體育在高校的普遍開展,不僅能夠普遍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心理素質,而且能夠活躍、豐富高校的文化生活,同時在提高高校競技體育的水平,發現、培養競技體育的優秀人才,將發揮巨大的作用。
三、競技體育與培養正確的體育文化觀念之關系
最近,國內體育主管部門正有意將體育工作與教育系統“嫁接”,走教育與體育相結合的道路,這是我國體育體制改革的重大舉措之一。這將為學校體育工作帶來新的研究課題。“嫁接”成功將對體育教學工作、學校競技體育水平、場館建設以及學校名牌帶來不可估量的影響,并將大大推動校園體育文化的開展。但學校中的競技體育畢竟與職業競技體育有著很大的區別。競技體育所包涵的教育功能成分更應在學校工作中被強調,而人們往往容易把競技體育的其它非教育因素擴大化后移植到學校教育中來,使其發生畸變。這是體育教育改革中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如果對體育教育功能沒有正確認識,體育教育改革 就會失敗,學校中競技體育的開展就有可能步入歧途。為此,我們應從文化的角度重新來認識高校競技體育的作用,正確發揮競技體育的文化功能。
1、競技體育可以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
現代社會是一個到處充滿競爭的社會,而競爭的意識又是與競技體育息息相關,在體育運動中,不講門第、不分尊卑;在競賽活動中,不存在除個人身體、心理以外的任何不平等,學生在體育鍛煉中、在運動中、在競爭中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體現自己的力量。體育運動中最講法制,不徇私情;最講現實,不論資歷;最講務實,不圖虛妄。這就要求每一個參加者都盡應當自己最大的能力去競爭,特別是一些直接對抗性的運動項目,如足球、籃球、拳擊等,從而漸漸增強了學生們的競爭意識和頑強毅力。
2、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社會道德與合作精神
在競技體育中,各項運動都必須遵守嚴格的規則,人們只能在規則允許的情況下努力創造成績,任何違反規則的行為都會遭到譴責和懲罰。同時,在一個集體項目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角色,每一角色都有其特定的行為要求,必須依角色要求行動,這就十分有利于人的社會化,有利于培養人的遵紀守法的觀念和行為。競技體育始終遵循著“機會均等、優勝劣汰”的基本原則,嚴格的規則和公正的裁判可以培養學生公平競爭的觀念;通過競技體育也可以學習和鍛煉如何正確對待競爭中的失誤和失敗,磨練堅強的意志,增強抗挫折能力,使學生在激烈的社會中有頑強的生命力。因此,學生通過參與競技體育運動,可以培養出良好的體育道德,進而養成優良的社會公德。即如何對社會群體、組織的公益事業做出貢獻,怎樣提高社會意識、怎樣發展對別人的權力和感情的尊重和理解。競技運動為我們提供了這樣的一個社會生活的學習和鍛煉的機會和場所。
3、有助于培養優良的個人品行
競技體育有助于培養人的樂觀精神和自信心,敢于競爭,敢于勝利,要求改革自我、超越自我等社會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優良品行;通過競技體育還能培養領導與服從和充分展示與自我約束的良好行為。有實驗證明:有競賽經歷的學生能顯示出較好的個人修養和社會適應性,表現出更高的組織領導能力。因為競技體育為承受責任、作出決定、影響他人等領域的重要品質提供了鍛煉的機會。另一方面,競技體育又具有培養服從的一些品質的趨向,如尊重、遵守規則,服從裁判等。學生從競技體育中也能培養應當無敵意或無怨恨地接受批評意識,不應有超越規定,嚴重傷及對手的行動。競技比賽有時需要有自我約束或自我犧牲的精神,不僅建立在意志和取勝的欲望上,還必須建立在豁達的寬容心理上。這些品行都是個人立足于社會的重要條件。
4、有助于提高學生對社會的適應能力
研究表明,參加競技性比賽,能擴大學生的興趣,放開性情,增加與他人結識的機會。同時在激烈的對抗中,在努力拼搏的奮斗中,接受成功或失敗、表揚或批評的心理鍛煉。在與他人交往和沖突中,學生對社會環境的適應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受到很大磨練,使學生得以從學習壓力、心理傷痛等方面解脫乃至超越出來,從而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更充沛的精力迎接新的挑戰。對社會現象是與非評價、道德標準與做人原則等在社會認識上的價值取舍,都可以在運動中受到檢驗,因此人們認為競技體育運動能測試出個人對社會的適應能力。
5、競技體育對校園體育文化可能造成的不良影響
任何事物的存在與發展都存在著兩面性。競技運動也不例外。它在對學校教育帶來積極影響的同時,也可能產生一些負面影響,它可能導致錯誤的價值觀的出現。高校體育教育的最根本目的是增強學生的體質,而后才是從中發現、培養高水平的體育人才。一些錯誤的價值觀比較容易產生在那些運動員甚至存在于他們的崇拜者身上。榮譽、成就可能使他們更多地關心個人的得失,更多的關心能使他們獲得榮譽的各種活動,進而引起他們對處世哲學觀的轉變,不能正確面對社會、正確認識各種社會關系,從而導致產生與社會生活規范、道德觀念相背離的錯誤價值觀。在某些人身上甚至會導致人性的喪失,滑向犯罪的深淵。
眾所周知,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之間的關系是相當密切的,一旦教師、教練員把運動員、學生所獲得的榮譽僅僅與個人利益相結合,就可能產生教育上的畸變。這些畸變主要表現在:為使運動員盡力爭取去達到成人的目標而不斷地給予他們過分的名利刺激,使他們的身心受到有害的壓力。對學生參加競技體育的思想意識和目標上的錯誤灌輸,主要來自教師與教練員。為培養一支高水平的高校運動隊,他們會更多地強調自己工作的成敗、隊員、資金、設備等等與其相關的各個方面的重要性,導致過分特殊化,甚至不惜違反體育道德、社會公德、法律、法規而弄虛作假,有可能致使教育的養成因素受到削弱、淡化甚至發生畸變。
競技體育還可能帶來暴力行為的產生。因為攻擊性是競技體育的特點,由于青年好斗、好勝的心理,而競技體育中的身體接觸或對規則的理解不準確,就有可能在平常的爭論中轉化為暴力的行為。所以,在競技體育的教學中還應當有道德規范的內容,以提高學生辨別、應付和化解暴力的能力。
6、高校競技體育教育的正確之路
競技體育在對校園體育文化產生重大影響的同時,校園體育文化也對競技有深遠的影響。如許多競技體育項目就產生或萌芽于學校體育,而且伴隨國家體育戰略方針的轉變,競技體育與高校聯合辦學的實施,最終會形成以學校為中心,依靠小、中、大學的業余訓練來形成整個訓練的一條龍體系。中學作為培養奧運冠軍的基地,高校則是大部分運動員攀登世界體育高峰的必由之路,由此形成強大的人才培養體系。
但學校面向的畢竟是普通的學生,因此我們的體育教學不能采用純競技運動,對那些技術復雜、難度較高的技術性競技運動,應當從學校體育的實際出發,對其進行加工改造,修改規則,降低難度,改進教學方法,達到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提高學生體育文化素養的目的。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建立俱樂部,利用專門的人力、物力、財力進行學校的競技體育運動,既能把有運動潛力的學生集中起來進行系統的運動訓練,為競技體育培養后備人才,又能保證學校正常的體育教學,保證學生受到正常的體育教育。
四、結束語
競技體育對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的社會學影響所蘊涵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它對教育的作用是不可輕視的。我們應該正確地理解和認識競技體育在教育中的作用,防止對青少年施加沒有必要的壓力和無教育根據的訓練。助人成才、防微杜漸是體育教育工作者應該充分理解和掌握的教育原則。對競技體育的社會蘊涵要有深刻地認識,并能把握好教育、訓練學生的方法和尺度,使競技運動的開展達到最佳的效果。在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和運動技能水平,享受運動的樂趣、學會身體鍛煉的方法、培養良好思想品質的同時,又要對學生今后將面臨的社會生活和壓力給予有益的幫助,更好的為社會服務,這才是在學校中開展競技體育的根本目的。與此同時,高校辦高水平競技運動隊應盡快與國際接軌,讓真正的大學生走出校門,參加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甚至是奧運會。
新課程改革強調教師與學生的雙向溝通。從體育教學的角度而言,教學過程中,師生間口語與非口語的互動,肢體上的接觸均較其他科目頻繁且多樣化。所以,在有效實施新課標中,教師是否掌握師生關系溝通技巧,就成了提升體育教學效果的重要指標之一。我認為,有關師生溝通的技巧主要體現在情感溝通、信息溝通和意見溝通三個層面上。
一、情感溝通
師生良好的情緒狀態對課堂教學具有促進作用,而不良情緒則對課堂教學有極大的破壞作用。新課標所營造的和諧、平等與互動的育人環境有利于產生積極的正向情感,符合師生師方溝通的意向。
(一)積極的意愿與教師個人的態度調適
師生溝通必須雙方都有積極的意愿。而處于教學主導地位的教師個人態度調適,對雙方溝通起著主要作用,其溝通技巧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面。(1)保持好的心情。體育教師工作復雜而勞累,有時實在令人難以擠出一絲笑容來面對學生,也常因為個人的狀況而難以掌控自己的情緒,在盛怒或煩躁之下,極易發生沖突。事實上,擁有一個好心情走進課堂,常常會從中找到自己和學生的可取之處;試著每天提醒自己帶著好心情來到學校,相信和諧、融洽、輕松的師生關系會感染大家,學生對體育運動會更加喜愛。(2)給予愛與關懷。身為教師我們通常能夠很大方地給運動素質好、表現優異的學生積極的愛、支持與鼓勵;對運動素質較差及令人頭痛的學生常常是挑剔和指責;對于表現平平的學生則把他們放在無須多加照顧的地域。事實上,被愛與被關懷是每個人最基本的需求,對每個學生來說,他們都希望得到正向的愛與關懷。(3)保持彈性,創造幽默。師生相處需要一些潤滑劑,堅持立場容易讓雙方關系卡住,此時教師如能加入一些幽默的言語,則可緩解緊張的氣氛,增加師生關系的動力。
(二)對話與理解
新課標確立的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平等、合作式的新型師生關系,強調的是教師與學生之間不能是教訓與被教訓、灌輸與被灌輸、征服與被征服的關系,而應是平等的、對話式的、充滿愛心的雙向交流關系。通過這個對話的過程,教師和學生要達到一種主體間的雙向理解,教師不再是凌駕于學生之上的唯一權威,師生雙方都是主體,雙方一起探究世界、探究知識。
(三)與學生建立和諧的關系
良好的互動關系基礎不應只是建立在正式的課堂教學中,雖說技能學習是體育教學的重要目的,但絕不是唯一目的。教師可以影響學生一輩子,但前提是教師與學生建立了良好的關系,且互動是以學生的感覺為基礎,否則對學生的影響力就很有限。例如,教師往往喜歡那些運動成績好的學生,或對自己教學有幫助的學生;學生往往佩服示范動作優美、語言風趣或在某方面吸引自己的教師。因此,和諧關系所代表的意義,即學生信任、尊重教師,教師同樣熱愛學生。學生積極與教師合作,努力完成教師為他們所設定的教學目標,教學活動會更有趣。
二、信息溝通
體育教學中的信息溝通是師生雙方信息的交流和貫通。溝通的內容主要是課堂教學中關于教學、學習及其他與體育活動有關的信息。新課標實施的目的是體現“以人的發展為本”的課程改革理念,它提供了師生共同發展的平臺,在師生平等相待的情境中,師生共同面對的就不僅僅是知識和教材,而是更為廣泛的現實生活。因此,在師生雙方對教學內容、體育知識、協作精神、行為觀念及其他方面存在認知上的差異、誤區時,需要進行信息溝通。
(一)傳送與接收信息的技巧
有效的溝通存在于聆聽后能解讀傳送者所想要傳達的信息。其正確、清楚的傳送信息方法應該是:(1)盡量使用易懂和親善的語言及動作;(2)少用主觀判斷,適當情況下可做些讓步,在許可范圍內,給學生更多自我選擇的空間;(3)試著接受學生的觀點,做個細心的聽眾,以誠摯的態度,仔細聆聽學生所提的問題,適時地給予關懷;(4)對學生及教師本身的感覺反應敏銳;(5)使用有效的專注技巧,如目光接觸、表情、手勢等非口語行為;(6)重視自己的感覺,注意傳送者的非口語提示。
(二)對學生評價要前后一致
對待學生的行為是否一致是非常重要的,昨天可以接受學生的這類行為,到了今天,卻因同樣的行為而處罰學生,這樣前后不一致的態度,會給學生一個錯誤的信息,通常被學生視為惡劣的行徑,將會嚴重破壞師生間和諧的關系。因此,體育教師必須了解學生哪些行為是可以被接受的,哪些行為是想要立即阻止的,然后,進一步觀察學生這些行為的實際表現。
(三)愛與平等
愛與平等就是要用愛心去對待每一個學生,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差異、創造性、運動能力。隨著新課標的運行,教師的角色要由傳統意義上知識的傳授者和學生的管理者轉變為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幫助者,要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成為個體發展的主人。而這所有的一切必須以“愛”為前提。教師要在學生中樹立威信,但這種威信不是靠外在的管制與壓迫,而是源于教師的人格、學識和智慧,從而受到學生的尊敬與向往。
三、意見溝通
新課標指導下的師生關系交往更加頻繁,在課程建設中學生有了更多的參與權。但是,由于年齡、性別、個性心理和認知及觀念上的差異,在合作中就會存在意見分歧甚至產生沖突,當師生雙方出現矛盾、進入誤區時,則需要進行溝通。
(一)正視沖突
沖突來自于人際互動中,當人們利益及觀點不同時就會出現爭執情形。沖突雖然會帶來關系的威脅,但也提供了調整彼此關系的機會。在新課標指導下的體育教學實踐要求教師應善于觀察學生的運動心境和激情狀態,觀察自己在與學生合作中彼此的語言(措辭)、非語言信息(包括肢體動作、音調)、情緒狀態,實現順暢的溝通。
(二)尊重對方
師生在面對沖突時,要提醒自己以相互尊重的態度維護彼此的面子,不要跟學生爭得面紅耳赤,更不要公開指責學生,強迫學生接受自己的觀點。面對沖突,需要的是一份彼此尊重差異的心情和尋找兩者兼顧的方法。
摘 要: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首次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系統的工程,必然涉及作為社會文化現象具有特殊功用的體育因素。探究和諧社會構建中的體育價值和價值實現途徑,對于實現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明確體育事業的發展方向都具有重大意義。
關鍵詞:體育;價值;和諧社會;全民健身;社會體育;學校體育;競技體育
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黨的十六大四中全會中提出的一項重大任務。論文 和諧社會是穩定有序的社會,它要求富國、富民、人民安居樂業,國家長治久安。建構和諧社會,全民健身是一個重大的問題,全體國民的身體健康狀況不僅是一個國家富強繁榮的標志,更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礎與目標。黨的十六大報告中,就明確將建設完善的全民健身體系作為為全面實現和諧社會的目標,并將其提升為反映一個國家政治制度優劣和經濟基礎、社會文明等的發達程度的重要指標,同時這樣一個目標和我國體育運動全面為人民服務、增強人民體質宗旨是一致的,給體育的進一步發展提出了新的議題。
1 和諧社會的涵義
和諧社會是一個歷史范疇,從原始和諧社會到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人類由低級社會經濟形態向高級經濟形態發展的結果,是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發展要求的結果,《左傳·襄》寫道“八年之中,九合諸侯,如樂之和,無所不諧。”《國語鄭語》中有這樣的記載:“是以和五味以調口,剛四肢以衛體,和六律以聰耳,正七體以役心,平八索以成人,建九記以立純德,合十數以訓百體,出千品,具萬方,計億事,材兆物,收經入,行極。”千百年來,中國人一直在追求政治和諧、社會和諧。20世紀80年代,國家的國民經濟計劃改稱為“經濟社會發展計劃”,2002年中國共產黨提出“社會更加和諧”的號召,2003年又提出協調經濟與社會的關系。黨的十六大四中全會首次在黨中央的正式文件中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明確指出“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所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是鞏固黨執政的社會基礎、實現黨執政的歷史任務的必然要求”。這是黨中央堅持用發展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與時俱進不斷推進意識形態理論創新的最新成就[1]。和諧社會具有深刻的內涵,其目標指向是自然、社會與人和諧發展,目標之一是人與社會的和諧,包括人與政治關系的和諧、人與經濟關系的和諧、人與文化關系的和諧;目標之二是人與自然的和諧,要求人在向自然索取的過程中,盡力增強其再生能力,保持原有生態環境;目標之三是人與人的和諧,核心的問題是要調節好人與人之間的利益關系,公平地分配社會利益,使每個人都各得其所,各得其利[2]。構建和諧社會是一個系統的工程,需要著力解決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等多領域的問題,當然也需要從多渠道、多途徑的加以建設,這其中當然應該包括作為文化現象存在的體育。
2 和諧社會構建中體育的價值體現
2.1 社會體育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手段
這是由體育的本源功能所決定的。體育是伴隨人類社會的出現而逐漸產生的。畢業論文 從其產生之日起,就作為一種教育兒童,傳授生活、生產本領的手段。“驁很克,兄弟為鬩。……帝悲之,為制奕情以閑其情”(《路史·后記十》);“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近現代,現代奧林匹克的產生與發展,進一步提高了體育的地位與作用。奧林匹克運動的一個主要目的就是通過體育運動在增進相互了解和友誼的精神方面教育青年,從而有助于建立一個和諧的世界。體育拓展的社會功能每一個細節無不折射出教育人、培養人,推進社會和諧進步的痕跡。
社會體育作為一種群眾廣泛參與的社會活動,不僅可以增強體質,也有助于培養人們勇敢頑強的性格、超越自我的品質、迎接挑戰的意志和承擔風險的能力,有助于培養人們的競爭意識、協作精神和公平觀念。
社會體育是社會發展與人類文明進步的一個標志,體育事業發展水平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和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體現。在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體育伴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而發展。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目的是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經濟越發展,社會越進步,人們強身健體的意識就越強烈,體育的地位就越重要,作用就越顯著。
社會體育是促進友誼、增強團結的重要手段。通過體育活動,能夠擴大人們的情感交流,增進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了解,改善人際關系,建立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創造文明、和諧的社會環境。國際間的體育交往,能夠促進國家與國家之間、人民與人民之間的相互理解,有益于人類社會的“團結、友誼、進步”。
2.2 學校體育是和諧社會構建的動力
改革開放以后,我國學校體育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以建立終身體育觀念的體育教育思想在體育教育界已成共識,碩士論文素質教育已成為體育教育的主旋律。上世紀末,中共中央、國務院就做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明確指出,健康體魄是青少年為祖國和人民服務的基本前提,是中華民族旺盛生命力的體現。學校教育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切實加強體育工作。為此,學校體育在提高 學生身體素質的基礎上,加強對學生心理素質、道德品質、社會適應能力以及自我調劑能力的培養,同時將社會責任感教育、愛祖國情操與學校體育運動實踐相聯系,形成多元化、科學化的學校體育目標,以適應時展的要求,培養適應社會和諧發展的人才。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新型學科在各領域的廣泛運用,要求現代社會培養大批新型優質人才。因此,現代社會新教育的發展,對學校體育賦予新的歷史使命。遵照鄧小平同志對教育戰線提出的“面向現代化,面向未來,面向世界”的要求,我們要從學校教育塑造人的任務和適應未來的需要去考慮學校體育的任務,即體育教育除了向學生傳授體育的知識、技術以及增強他們的體質外,還要把道德品質教育、終身體育思想教育、美育教育貫穿始終,把育人放在首位。學校體育的特點,就是其本身所具有的特殊的教育屬性。就我國教育方針而言,在學校整個教育體系中,體育并不單獨存在,而屬于德、智、體、美、勞五育有機聯系的整體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馬克思認為體育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培養全面發展人才所不可缺少的。這就是說,體育同學校的其他教育一樣,是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的重要手段。
2.3 競技體育是和諧社會的標志之一
競技體育的本源功能在于通過相互間運動能力的較量,促進參賽選手,并作為范例帶動廣大民眾的身體素質、運動技巧以及心理素質的提高,進而健身強體,增強國力,更加有效地開展生產活動以及奪取戰爭的勝利[3]。現代競技體育,是隨著歐洲工業革命和社會進步而產生與發展起來的一種社會文化現象[4]。特別在國際奧林匹克運動的推動下,競技體育在國際和國內的規模日益擴大,有各種綜合性運動會和單項比賽,這些比賽都是在國際、國內規則和規程的統一標準下進行的,進而形成以挑戰人類自身極限與征服自然為特征,以運動員為載體,通過個體與群體協同合作,或借助他物,以創造優異成績,奪取比賽勝利,并實現自我超越的社會體育活動。
隨著人類社會的飛速發展,競技體育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社會功能也極大地拓展與豐富了。通過公平競爭,實現對人心靈的凈化,培養良性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促進社會大眾的體育參與意識,推進教育功能的實現;激發國民自強不息、奮勇拼搏的民族精神,喚起民眾的國家意識和愛國熱情;實現調整人狀態和規范行為、凝聚人心、穩定社會的潛在功能。
現代社會,競技體育作為一種國際社會文化現象,已成為傳播人類文明與文化的主要場所,教育人和塑造人的有效途徑,被看作是顯示民族精神的櫥窗,民族強健、文化發達的標志[4]。
3 和諧社會構建中體育的價值實現
3.1 構建和諧社會全民健身服務體系的模式
社區是社會的細胞,社區和諧是社會和諧的基礎。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文明社區建設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切入點。文明社區建設有助于不斷促進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社區體育作為社區建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民健身計劃”廣泛開展的新形勢下,作用尤為突出。
“全民健身計劃 ”的關鍵在于動員全國人民參與體育活動,是一個全民動員的事業,必然依靠作為社會管理最基層的社區動員[5]。醫學論文社區體育的對象不僅是青少年, 還有社區全體居民。在落實學校教育的前提下,應做到學校、家庭、社區三位一體化,充分利用各種資源。比如社會體育設施向學校學生開放,學校體育資源也向社會開放,同時提倡學校、社區、家庭共建設施,使每一個學生、每一個家庭都能從學校、社區資源中受益。同時倡導學習化的體育社區創建,在社區中,人人都是體育的參與者,人人又是體育的教練者,實現體育活動主體與客體的一體化。最為重要的是,要提倡社區體育活動的每一個參與者,在體育活動中養成良好的思想情操,培養互幫互助的精神,實現身體、心理、社會適應的協調發展,進而實現社區中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和諧。
3.2 構建以學校為核心的教育模式
社會的發展孕育著人的發展,人不可能脫離所處的社會環境而存在。學校作為社會文化構建中的一個層面,知識密集、人才匯聚,具有良好的人文環境,對學生的綜合素質、價值取向、行為規范、社會心理、道德修養等的培養具有特殊的優勢。適應我國社會發展、教育與體育改革,學校體育將實施“素質教育”與“健康第一”,培養學生終身體育觀念作為教育目標。實施素質教育,就是要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實施素質教育,必須堅持面向全體學生,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創造相應的條件, 尊重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教育規律,使學生生動活潑、積極主動地得到發展。為此,學校體育教育必須認識到培養人才的重大意義,在發展學生身體素質的同時要強化品德和意識教育,發展學生個性,重視心理素質培養,確立多元化、科學化的教學目標,實施課內外一體化、整體化、教育性、娛樂性、健康性、科學性的教學手段方式,為社會進步多出人才。總之,學校教育以學生“和諧發展”為宗旨,構建學校、家庭、社會相結合的立體育人框架,推動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為社會和諧發展培育合適的人才。
3.3 落實競技體育的教育功能
競技體育的產生和發展是人類自身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是人類需要的產物,但作為社會文化現象的競技體育,必然要求適應其社會功能屬性———強調育人。競技體育的最高殿堂奧林匹克運動,在其宗旨中明確提出“通過沒有任何歧視、具有奧林匹克精神———以友誼、團結和公平精神互相了解———的體育活動來教育青年, 從而為建立一個和平的更美好的世界做出貢獻”。不過競技體育價值的社會性表現受到社會因素的影響[6]。國內競技的“重物輕人”的傾向即是明證[7]。競技體育的競爭本性決定人們重視其結果,于是出現了競技運動訓練中重視對運動技術、戰術素養的培養,而忽視通過運動培養人的教育功能。適應和諧社會發展的要求,競技體育必須回到其“健身育人”、“奪標育人”的軌道上,實現運動競技與社會進步、與人和諧發展相同一、匹配,突出其人文的競技觀。
1前言
時間作為客觀存在,是物質恒久運動的有限和無限的統一。馬克思主義認為:時間是物質存在的一種客觀形式,時間是物質運動的間隔性、順序性和持續性, 是物質運動過程的前后聯系和順序更替的表現,時間是人類發展的最大空間。時間管理就是指在相同的時間消耗下,為提高時間利用效率而進行一系列的管理控制工作。時間管理包括諸如提高時間利用觀念、制定時間計劃,劃定時間消耗標準;利用多種方法使時間消費合理;診斷時間利用情況,總結時間使用經驗,找出浪費時間的原因并克服之; 利用系統科學的定量方法來控制自己的時間等。時間管理就是使人們對時間的使用從被動的隨意使用和浪費, 轉而系統有計劃有目的地主動分配,進行高效率的富有創造性的活動。科學合理地使用時間,提高時間使用效率是現代人的必備素質之一。怎樣最大限度地開發和利用時間,在有限的時間內創造出更大的價值,對于體育專業大學生同樣具有重要的意義。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外學者陸續編制了各種時間管理量表,如1990年Macan編制的時間管理行為量表〔1〕;1991年Britton和Tesser編制的時間管理量表(TMQ)〔2〕等,從而促使教育領域出現越來越多的時間管理研究,如, Moore&Price(1994)〔3〕發現時間管理與學業成績之間呈正相關;而更多的是從拖延層面探討時間管理對學業的影響,Caroline(1995)〔4〕等人認為,拖延是時間管理能力不足的一種表現,Dianne(1997)〔5〕提出,長期拖延會導致學業成績降低;Laurel A等(1998)〔6〕指出:時間管理不當會造成拖延從而使學習時間減少,造成學業成績下降;TODD等(2002)〔7〕的研究結論是:增加學業努力的時間會提高學業表現。Weinsteinden〔8〕等在美國得克薩斯大學進行的時間管理訓練的結果表明:通過訓練,許多養成了良好的時間管理行為習慣的學生,學業成績也提高了。
我國對時間心理學的研究始于20世紀70年代。黃希庭等人就時間管理與教育領域的關系進行了一系列研究。2001年黃希庭提出了時間管理傾向概念〔9〕,他認為,時間管理傾向是個體在對待時間價值和功能以及運用方式上所表現出來的心理和行為特征,它是一種具有多維度多層次特點的人格特征。2001年黃希庭、張志杰編制了青少年時間管理傾向量表(ATMD)〔10〕,提出時間價值感、時間監控觀和時間效能感三個維度。時間價值感是個體對時間的功能、價值的穩固態度及觀念,包括個人駕馭時間的動力或導向作用,是個體時間管理的基礎;時間監控觀是個體利用和運籌時間的能力及觀念;時間效能感是指個體對駕馭個人時間的信念和期望,反映個體對時間管理行為及能力的預估,它是制約時間監控的重要因素之一。他們還認為,這三個維度分別是自我價值觀、自我效能和自我監控在個體時間運用上的行為及心理特征的體現。體育專業學生由于所學專業及自身約束力的不同,在時間管理傾向上有不同的特點。本文試圖通過對體育專業大學生時間管理現狀及個體差異進行統計整理,通過詳細的數據分析體育專業大學生不同類別間的時間管理差異及形成原因,以期為體育專業大學生掌握良好的時間管理技能及對體育專業大學生的時間管理教育提供理論支持和引導。
2研究對象與方法
2.1研究對象
鄭州大學體育學院體育教育、社會體育、運動訓練、民族傳統體育四個體育專業大一、大二、大三學生。
2.2研究方法
2.2.1文獻資料法
根據研究需要,通過查閱有關大學生時間管理傾向、時間價值觀、主觀滿意度等方面的專著30余篇,并通過上網查詢等方式收集了大量有關體育專業大學生時間管理的資料,在對其進行分析與整理的基礎上形成了本研究的基本理論依據。
2.2.2問卷調查法
對鄭州大學體育學院體育教育、社會體育、運動訓練、民族傳統體育專業2011、2010、2009級學生隨機發放調查問卷200份,回收問卷183份,回收率91.5%;有效問卷180份,有效率90%。
2.2.3數據統計法調查所得數據采用SPSS 17.0 for Windows 統計軟件進行統計整理。
3研究結果與分析
3.1不同性別間獨立樣本T檢驗
對不同性別體育專業大學生的時間管理傾向分別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檢驗結果顯示(如表3):男、女體育專業大學生在時間監控觀、時間效能感、時間價值感維度上(P﹥0.05)均沒有顯著性差異。
3.2不同年級間單因素方差分析
對不同年級體育專業大學生的時間管理傾向分別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檢驗結果顯示(如表4):不同年級間體育專業大學生時間監控觀、時間效能感、維度上(P <0.01)差異非常顯著,而在時間價值感維度上(P﹥0.05)差異不顯著。
體育專業大一學生在時間監控觀、時間效能感、時間價值感上均值最高,大二學生最低。說明大一學生由于高中期間時間習慣的延伸,時間觀念最強,大二時有所松懈,經過兩年的大學教育,到大三時又有所提高。這進一步說明,大學期間同樣需要加強對大學生時間管理的引導。
3.3不同專業間
對不同專業體育專業大學生的時間管理傾向分別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檢驗結果顯示(如表5):不同體育專業大學生在時間監控觀、時間效能感、時間價值感維度上(P <0.01)差異非常顯著。從高到低依次為社體專業、體育專業、運訓專業、民傳專業。
表明體育統招專業社體、體教專業大學生在時間監控觀、時間效能感、時間價值感上均值教高,時間觀念和意識較體育單招運訓、民傳專業高。說明不同專業間由于所學內容 及專業環境之間的差異,時間觀念和意識會產生很大不同。
4結論
通過訪談及本次調查得知,體育專業大學生時間管理觀念較為淡薄,女生時間管理意識高于男生。體育專業大學生時間管理傾向在性別上不具有顯著差異,而在年級、專業上存在顯著差異。年級上,時間觀念意識從高到低依次為大一、大三、大二學生;專業上,時間觀念意識從高到低依次為社體、體教、運訓、民傳專業。
5建議
時間管理傾向作為多維度多層次的人格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個體觀念。由于時間和一些客觀條件的限制,本研究選取的樣本來源不夠廣泛,樣本量較小,僅對鄭州大學體育學院的學生進行了研究,研究結論還需進一步驗證。針對體育專業大學生時間管理觀念較為薄弱的現象,要強化體育專業大學生對時間價值觀的認識,提高他們的時間利用率,并適當給學生自由的空間,培養學生自覺調控時間的能力。
學校體育作為國民體育的基礎,《全民健身計劃綱要》提出:“要教育學生進行終身體育的教育,培養學 生體育鍛煉的意識、技能與習慣”。面對21世紀,學校體育教育的任務是:增強學生體質,提高身體素質和生 活質量;提高運動成績,培養高水平運動員和一大批體育骨干;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觀念和習慣,為學生終身 體育打好基礎。因此,我們對體育教育觀念也應有所轉變,應以終身體育觀為出發點,對體育教育的認識從低 級走向高級,由封閉走向開放,由單一走向多元,由局部走向整體。
1 認識觀的轉變
體育的功能具有多因素,如健身、健美、醫療保健、延年益壽的生物功能和教育、政治、經濟的社會功能 。其價值不僅是為了健康、娛樂,或為升學、就業作準備,而是為了人的一生作準備。因此,應根據體育學科 特點,從知識、技術的傳授,身體素質的鍛煉以及情感教育入手,采取科學的方法對學生進行教育。在教學中 ,不但要強化體育知識,還要注意社會知識、人文科學、自然科學,使學生的知識達到廣、博、精、深,為未 來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不僅要鍛煉學生的身體,還要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非智力因素;不僅要教會 學生學會知識、技術、技能,還要教會學生會學習;不僅要教會學生怎樣做人,還要教會學生如何生存。要注 意培養“學是為了用”的觀點,努力創設學生動腦、觀察、練習、創造的機會,充分發揮體育多功能的作用, 為提高學生全面素質服務。
2 教師觀的轉變
實施素質教育,教師是關鍵因素。在其他學科中,隨著學科內容的更新發展,從事這門學科的教師都要進 修和培訓,學習一些有關教育理論方面的課程,如教學論、課程論、教育學、心理學等。然而體育教師的繼續 教育卻很少有機會“充電”,通常一個大學本科畢業的體育教師,二十年前學習的知識至今還能完全勝任現代 教學,這在知識更新如此迅速的年代,怎么能相適應?其結果必然導致體育教育落后于現實。體育教師既是腦 力勞動者又是體力勞動者,他們并不是社會世俗偏見認為的“四肢發達,體育論文tiyulw。com頭腦簡單”。體育教師的知識結構不 能只滿足于“學科知識+教育學知識”的傳統模式,應形成多層復合結構:(1 )掌握有關當代自然和人文兩 方面的基本知識,具有工具性學科的扎實基礎,并能熟練運用。
(2)更多地了解和熟悉信息科學、生命科學、
環境科學等知識,了解體育教育對社會、人類進步的人文價值,從社會發展來揭示、認識學生素質發展的規律 性;提高人際交往中語言、文字的表達能力、外語能力,具備計算機一般知識和操作技能。(3 )對學科專業 知識和技能的深刻理解和熟練掌握,花更多的精力去設計教學,在課堂上更多地關注學生和整個教學進程狀況 。(4)應注重現代教育理論和思想、教學目標、教學策略、教學活動設計、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教學評價、 現代教學手段及教學科研等知識和技能的學習。還應結合教學進行教育研究,每學期都應寫一些科研論文。教 師不是單純地進行知識的傳授,而是像心理學工作者那樣,發現學生心靈的奧秘,捕捉學生內心的感受,培養 學生健康良好的個性,建立起高尚美好的情操。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中學生的健康狀況已成為了社會關注的一個焦點,學校的健康教育也成為了教育改革的熱點問題。因此,在高中課改推進中,加強對體育與健康學科中健康教育的研究和思考,有助于我們探索出適合我國國情的體育與健康教育的結合之路,切實提高學生的體質與健康水平。
一、對健康教育的認識有待提高
世界衛生組織(WHO)對健康的描述是“一種在身體上、精神上、社會上的完善的良好狀況,而不是沒有疾病和衰弱的現象”。這說明健康不僅是生理的,而且還是心理的、行為的。良好的心理素質和社會適應能力對健康具有重要意義,也只有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體之中才能稱得上健康者。
為此,我國提出了“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并以此設置了新的課程目標,實施了新一輪課程改革。但是調查發現,目前高中學生普遍對健康的概念缺乏全面認識,還片面認為沒有病就是健康。呈現出對體育和健康教育缺乏學習興趣和動力的狀況。同時,繁重的學業負擔和巨大的升學壓力、電視、計算機游戲、網絡情結、飲食習慣、運動條件限制、生活環境變化等,使得高中學生體質健康狀況不佳,心理脆弱、社會適應能力不強。
因此,要進一步完善高中體育與健康教育過程,拓寬保健知識,提高高中學生的健康意識,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達到增強體質,提高健康水平的理想效果。
二、重新審視體育和健康教育的結合
盡管我們現在沿用的《學校衛生工作條例》是1990年國務院批準頒發的,但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一部有關學校衛生工作的行政法規。它從行政法規的角度對健康教育提出了明確具體的要求,使得學校健康教育的發展有了法規的依據。1992年國家教委基礎教育司規定了每2周1課時和利用其他時間開展專題教育的要求。1993年國家教委印發《中小學生健康教育基本要求》,1995年參與實驗研究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健康促進學校發展綱要》。因此,學校健康教育除了有規定的內容外,還滲透到了各門學科類課程,其中體育與健康學科中就有健身原理、健身方法、運動損傷的預防處理、養生保健、心理與體質健康、交通安全知識等方面,但涉及情感、家庭、社會實踐問題處理、適應能力訓練方面的內容不夠完善。
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實驗實施和推廣,2001年到2003年國家教育部頒發和修訂了《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和《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課程標準》將不同性質的學習內容劃分為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五個領域,這五個領域由兩條主線構成,一條是運動主線,另一條是健康主線,包括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健康主線的三個領域符合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下的定義。同時在課程名稱上,小學叫《體育》,初、高中叫《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中指出,初中的體育與健康課程,不是“體育+健康教育”,是“對原有的體育課程進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標的一門課程”。而高中的體育與健康課程卻是“以體育為主,同時融合健康教育內容的一門課程”,是“體育+健康教育”,并規定了高中學生必修1個學分,一般18學時。因此,課改后的高中階段,體育與健康教育緊密地結合在了一起。
三、體育與健康學科中健康教育的教師安排和組織形式
課程標準指出:高中體育與健康學科中健康教育可采用集中安排,也可有計劃地分散安排,或者用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健康教育的途徑除了專門授課外,還可以健康咨詢、健康經驗講座、體育與健康教育相結合的課程等,最好在高一、高二階段完成。這樣就出現了體育教師和保健教師授課安排問題、教學內容的整合問題。目前,大多數學校達不到《學校衛生工作條例》要求的600名學生一名衛生人員的要求,而體育教師健康教育的專業知識存在不足。因此,在解決這些問題上,首先要認真梳理和整合健康教育的教學內容。要把學校健康教育中涉及的內容和體育與健康教育中有關健康教育的內容按照集中授課和分散授課的原則進行分類,安排教學計劃。其次,要根據保健教師和體育教師的特點安排教學任務。最后,要采用多種方式組織教師進行學習、培訓,提高健康教育的業務能力和水平。
在授課安排上,一般情況下保健教師安排上集中式(多個行政班集中)健康教育輔導、講座,同時負責日常健康、心理咨詢等;而體育教師則根據學科特點以分散式(必修自選系列模塊形成的班級)展開健康教育。
四、體育教師在健康教育中面臨的新要求
體育教師要認識到提高健康體能的重要性;要積極指導學生掌握促進健康的行為;要創設一個有利于健康學習的環境;要客觀地評定健康資源并提出一個合理的健康教育計劃。
體育教師應理解學生學習方法的不同,并創造教育機會以適應不同學生的要求;體育教師要能深入了解不同學生在學習方法上的個體差異,并能根據他們的差異創造適應這些差異的相應教學指導。
體育教師應知曉學生成長和發展規律,通過教學幫助學生有效地發展自身的體力、認知水平以及社會和情感的 需要。
體育教師要善于整合利用課程標準水平目標要求的內容,結合體育與健康實踐課引導學生掌握安全健康的學練方法,還要善于結合當前發展形勢,主動攝取新的、和體育與健康相關的知識技能、教學內容開展教學。如:體育教師應了解和理解體能與個人健康、健康促進與疾病預防、傷害的預防與處理、心理與情緒健康、酒精、吸煙與其他藥物、營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生長發育與家庭健康、社會與環境健康、導致艾滋病的性行為、其他性傳染疾病和意外懷孕、過度節食、過度缺乏體育運動等健康教育領域的內容。
由于體育與健康課程兼有科學性和活動性特點,并以大量課外體育活動為其強大支撐,因此除了本身所具有的健身功能外,還能有效地提高人體的各種自救能力,避免機械外力的傷害和人體傷害。它能使青少年掌握自救、互救的知識和本領,具有靈敏的反應能力和應變能力,克服意外事故的良好體力,并給人以處變不驚的良好心理狀態。因此體育教師在工作職責上,要主動關注學生安全,不僅如《課程標準》所言,應當保證學生“安全地進行體育活動”,也應當與社會和家庭相互配合,共同做好學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和維護工作,要能真正擔負起學生安全教育的職責,成為學生生命安全和健康的“護花使者”。
面對21世紀教育的發展趨勢和現代社會對人才的要求,體育教學的指導思想,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片面的生物學評價向完整體育轉變;體育的"階段性體育"與終結體育向"終身體育"與終身健康轉變。鑒于這種轉變形式,教育的根本目標是培養有創造力、身心健康的人才,而體育運動本身的根本特征就是創造力。那么,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創造力就成了體育教學追求的目標。
一、創造力與體育教學
創造力就是指一種獨立地、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也是揭示事物內部新的聯系,處理好新的關系的能力。創造力應包括敏銳的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提出解決問題方案的能力;評審和選擇解決問題方案的能力。人的創造力是在長期的實踐活動中培養和鍛煉得來的。它受社會環境等因素的影響,特別是教育的影響是最重要的因素。體育教學作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有其得天獨厚的條件。
人的創造力與認知風格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傾向于分析性和邏輯性的稱之為"左腦功能"性認知,而傾向于視--空形象性的非邏輯化的則稱之為"右腦功能"性認知。科學研究表明右腦與人的創造能力呈正相關。體育的最大特點是充分利用各種感覺器官。在一定的時空內學習體育動作技術,完成這些技術動作需要敏銳的觀察力、良好的記憶力和注意力、豐富的想象力和頑強的意志力,這些恰恰是由右腦的認知來完成的,這對我們充分挖掘體育教學對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潛力提供了科學的基礎。
二、體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人們力求接觸、認識、研究某事物的帶有積極主動傾向的心理特征。興趣是激發人們創造性的直接動力,所以,大學體育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只有學生對體育教學內容感興趣,才能引發求知的欲望,這就必須要求教師運用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采用引人入勝的教學方法,在給學生傳授豐富多樣的體育知識、技術與技能的同時、激發起學生強烈的認識興趣和對所學技術、技能的好奇心,從而為其創造活動打下良好基礎。
2.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主動思考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最積極的教學因素,在體育教學中更應發揮其主動能力,在傳授體育知識、技術時,要時刻注意對學生提出讓其能積極主動思考的問題,以培養其積極創造性思維能力。學生只有在各種各樣的體育教學中不斷發現各種知識、技術之間的聯系,并進行積極主動的思考,才能使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目的得以實現。
3.充分利用有效的手段
使學生在體育教學中掌握創造力的方法在體育教學中所學的體育知識、技術、技能之間,既有其內在的聯系,又有其本質的區別。根據動作技能的正負"遷移"規律和體育技能的表象特征,增加動作形象的刺激。因為想象是人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礎上創造出新形象的思維過程,一定的感性形象是想象的思維基礎。所以,多增加一些外界的感性形象刺激,為想象提供必要的思維前提,是提高想象思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方法。因此,體育教學中,教師應多做示范,采用動態的圖片、影視等,并采取類比的教學方法,使學生明確所學技能的表象特征和內部關系,為培養學生積極的創造性思維奠定基礎。
摘要:課外體育活動是實現高校體育目標的重要途徑,課外占的時間大大多于體育課的時間。從靈活性上看,把課上學到的知識、技能和鍛煉身體的方法運用到課外鍛煉中去,使學生終身受益。
1 課外體育活動是學校體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1.1 體育的重要性
在《體育之研究》一文中形象的指出體育一道,配德育與智育,而德智皆寄于體,無體是無德、智也。“沒有健康之體魄,難有所作為”,所以作為大學的體育課,其影響不言而喻。但體育課有明顯的法定性和強制性,體育不及格者一律不發給畢業證書,每周一次的體育課不能夠使體育達到100%的合格率,所以只有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體育活動,才能使學生自覺的、主動的、積極的參與體育活動,享受體育活動帶來的生活樂趣,從而使學生終身受益。
1.2 體育課的特點
眾所周知,體育課是實踐性較強的課程,每一個技術動作都要經過掌握、改進提高、動作定型等幾個階段。大學每次體育課100分鐘,要使學生在體育課中達到動作動用自如的是難以辦到的,再者每個動作都是由認識、實踐、再認識、再提高反復練習形成的,從這種意義上講課外體育活動是體育課的基礎與延伸。
1.3 體育活動的互補性
學校所有的課程中,只有體育課是直接用來發展學生身體、增強學生體質的。高等學院的絕大部分非體育專業學生,上體育課應該有一定運動量,學生疲勞恢復后需要時間、學生掌握技術動作是個漫長的過程,需要一定寬松的環境,在這方面課外體育與體育課有很強的互補性。
1.4 社會的需求
1995年國家頻布實施丁《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并形成了一個正確的輿論導向和強大的宣傳聲勢,使全民健身得以順利啟動,要建立一支有一定組織能力和技術水平的面向社會服務于群眾的社會指導員隊伍,普通高校應該有能力和條件擔負起培養社會指導員的任務,應成為培養社會指導員的基地,課外體育活動也是滿足這一要求的最主要途徑。
2 課外體育活動的嘗試
2.1 教師的主導作用
體育教師在體育方面有絕對的權威,在學生中產生著良好的影響,體育教師不能只立足于上好體育課,應該轉變觀念,積極組織學生進行課外體育活動,樂于奉獻,責任心要強,通過組織課外體育活動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和能力。
2.2 抓兩頭,帶中間
每個班都有些特別愛好體育,體育成績特別好的人,應該成立院代表隊,充分激發學生的體育熱情,帶動更多學生自覺加入到體育中來。
每個班也有些體育成績特別差、不愿意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對這些學生應該實施基礎工程,有耐心講道理,通過運動處方等形式使他們從中獲益。
2.3 體育宣傳的作用
要大力宣揚體育文化,使大學校園形成良好的體育氛圍,全國CUBA聯賽的火爆,長沙、上海、北京等地首屆“三人制”籃球賽的轟動效應,都是通過電視新聞、報紙、刊物等形式宣傳的結果,許多大學生走出課堂自覺地參加豐富多彩的校內課外體育活動,使校園多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2.4 培訓學生骨干,培養學生能力
在教學中學生是主體,培訓學生骨干的作用不容忽視,每個班都有缽育委員,每個系的學生會都有體育部長,這些人應該是大學課外體育活動的組織者和主力軍,體育教師可以在體育課內對他們進行特別的指導,在課外集中培訓,成立各種體育俱樂部由學生自行組織管理等。
2.5課外體育的影響力
筆者在我院一個系成立了籃球隊,集訓人員分別來自該系不同年組的籃球尖子,要求參加培訓的有70多名,最后通過選拔15名隊員組成了系籃球隊。每周輔導2次,學生的訓練熱情極高,每次訓練的時候,該系許多同學都是在圍觀,大大激發了學生的籃球熱情,學生的課外文化活動得到進一步豐富。
3結論:
①課外體育活動是培養學終身體育思想和健康第一的思想的重要環節;
②課外體育活動是實現學校體育目標的重要途徑;
⑧要充分發揮學校課外體育的功能,必須激發學生的健身興趣。
在《體育振興基本計劃》實施完畢、《體育振興法》亟待大范圍修訂的共識下,2010年8月26日文部科學省制定了中長期體育發展戰略—《體育立國戰略》,把“盡快制定體育基本法”作為實現各戰略目標必須進行的體育體制建設核心內容。2011年8月經過多方面溝通、協調與平衡,《體育基本法》以超黨派國會體育議員聯盟提案的形式在國會全票通過成立。可以說,《體育基本法》的出臺主要是基于以下三個方面的背景:一是《體育振興基本計劃》尚有諸多未達成目標;二是體育界要求加強管理、提高透明度與公平公正性的呼聲日益高漲;三是體育領域本身正在發生著職業體育與殘疾人體育迅速發展以及國際化加速等新的形勢變化。因此,《體育基本法》明確規定“通過體育追求幸福、富足的生活是所有人的權利”核心理念的同時,明確了新時期體育發展在青少年健全成長、地方社會再生、國民身心健康的保持與增進、社會與經濟活力創造、提高國家國際地位等五個方面主要社會功能;并指出今后將在追求與實現上述體育功能過程中確立“廣泛共享體育意義與價值,更多人參與、享受與支援體育的新體育文化”、實現體育立國為根本目標。
作為體育基本法政策理念具體化的《計劃》,是國家、地方及體育團體等共同推進體育事業發展的基準性政策方針,指出了今后日本體育事業發展的方向與具體措施,是日本繼《體育振興基本計劃》后又一個10年期的實質性體育政策規劃。另外,《計劃》明確指出除了以體育基本法為指導外,還充分參考了體育立國戰略仍然有效的部分(絕大部分已被體育基本法所覆蓋),因此該計劃還具有體育立國戰略實施策略的性質。
今后10年日本體育政策發展新方向:《體育基本計劃》基本方針解析
《計劃》以“建設不論性別與年齡、不論健全與否的公民,都能根據自身的興趣、適宜性等全面參與規劃體育的環境”作為基本目標;為了實現體育基本法提出的體育社會功能與目標,建設人人都能追求幸福、富足生活的社會,指出今后10年間日本體育政策七個方面的基本方針。即:一、加強青少年體育機會充實;二、推進各年齡段體育活動;三;創造住民自主規劃地方體育的環境;四、國際高水平競技人才培養及環境創造;五、通過奧運會、殘奧會等國際大賽的申辦、承辦等,推進國際交流與貢獻;六、提高體育界的透明性與公平公正性;七、創造體育界的好循環等。圖1比較直觀的解構了各基本方針之間的關系以及《計劃》的整體構想,以此為出發點著重考察今后10年日本體育政策發展新方向。
1.推進國際交流與貢獻是各體育事業的共同目標
1989年答申(體育振興基本計劃之前的中長期體育政策)提出主要通過市民交流、選手派遣、教練引進等途徑加強體育國際交流政策;《體育振興基本計劃》則將“支持申辦、承辦奧運會與殘奧會等國際大型賽事”作為提高競技水平不可缺少的側面支援政策;《計劃》則以“申辦、承辦奧運會與殘奧會等國際大型賽事為主,同時強調青少年為優先的市民級國際交流與對外體育援助等”把推進國際交流與貢獻、提高日本國際地位作為各體育事業的共同目標。顯然,對通過體育的國際交流與貢獻相關政策重要性不斷得到提升,這也是不同時期國家政治和社會發展背景下對體育國際交流與貢獻功能認識不斷提高的過程。在新時期,加強體育國際交流與貢獻、提升國際影響力不僅是日本政治大國追求的需要,同時推進以青少年為優先的市民級國際體育交流也是全球化背景下培養與提高國民國際化視野的重要途徑,而著重強調奧運會與殘奧會等國際大型賽事的申辦與承辦也蘊含以此推進賽事承辦地再開發與經濟活力的意圖。
2.創造住民自主規劃地方體育的環境是社會體育基礎性課題
通過提高體育實施的組織化程度以促進和穩定成年人體育實施率是90年代后期以來社會體育發展的基本思路,為此推出了以促進地方綜合型體育俱樂部成立與運營為核心的社會體育政策。到2011年7月,75%以上的市町村(日本行政基層單位)已經成立綜合型體育俱樂部,但是半數以上的俱樂部經費自給率低于50%、擁有法人資格的俱樂部也僅占11%左右。所以,新時期政策重點轉向如何提高俱樂部運營的穩定性與自立能力、以及吸引更多住民加入俱樂部上來,通過住民自主規劃俱樂部運營以提供真正符合需求的體育服務、推進體育生活化、進而提高俱樂部的自給和生存能力是政策的基本構想。另外,充實青少年體育機會、推進各年齡段人們更多地參與體育活動這兩項基本方針的共通點是創造從幼兒到老年的任何人都能根據自身需要參與體育的規劃,這必須建立在住民自主規劃地方體育環境創造的基礎上。因此,創造住民自主規劃地方體育的環境是新時期社會體育的基礎性課題。另外,社會體育不僅是競技體育青少年人才的主要來源,更是競技體育和職業體育扎根地方的“土壤”,在這個意義上創造住民自主規劃地方體育的環境是《計劃》最重要和基本的政策方針。
3.提高體育界透明性與公平公正性是各體育事業的主要抓手
提高地方體育團體運營管理透明性是吸引和促進住民自主地參與地方體育規劃的前提條件,因此是住民自主規劃地方體育環境能否真正形成的關鍵,直接關系到新時期社會體育政策的成功與否。另外,當前社會體育發展中存在的殘疾人等各種弱勢人群體育歧視等問題也需要通過建設公平公正又透明的體育環境加以改善,所以提高體育界透明性與公平公正性是新時期社會體育發展最重要的抓手之一。另一方面,新時期國家重點投入高水平競技體育強化、注重競技體育與社會體育良好循環建設的新競技體育振興體系正處于加強與鞏固階段。在企業運動部競技體育貢獻日趨式微的情況下,建立競技體育與社會體育及學校體育間的良好循環與合作、持續從社會體育和學校體育挖掘有潛力的青少年體育人才是新競技體育振興體系成功的基礎所在。如此背景下,文化建設方面一定程度落后于一般社會的競技體育領域提高運營管理透明性、提高公正公平性的任務顯得尤為緊迫。提高競技體育團體運營管理透明性是改善傳統競技體育文化的首要條件,也是實現公平公正的前提,提高了透明性與公平公正性才能實現任何人參與規劃競技體育發展的環境、才能讓社會更加了解和理解競技體育、才能持續不斷的吸引青少年體育人才滿懷希望地投入到競技體育中來,因此提高體育界透明性與公平公正同樣也是競技體育事業發展的主要抓手。為了促進體育界透明性和公平公正性的提高,將國庫補助和體育團體助成等經費補助反映到對團體運營管理透明性與公平公正性的指導上是新時期體育政策手段新動向之一。
[摘要] 面對體育消費需求快速增長的國內體育用品市場,以及日益全球化的國際體育用品市場,我國體育用品企業還難以適應。因此,實施名牌戰略,創名牌產品,已成為我國體育用品企業適應市場競爭、創造競爭優勢的必然選擇。
[關鍵詞] 體育用品企業 品牌經營 市場定位 產品對策 價格對策
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中國已成為全球最有吸引力的市場。我國體育用品業作為體育產業中最具產業規模的基礎產業,其發展前景極為廣闊。
迄今為止,我國體育用品生產企業達307萬家,加之上游零配件配套供應商和下游產品經銷商,我國體育用品企業共約408萬家,世界上幾乎所有的體育品牌在我國都有加工。“中國已成為世界體育用品制造大國”。大多數體育用品企業依靠其低廉的勞動力成本,主要靠來料加工,或承擔國際間的生產任務,賺到的只是為數不多的加工費,我國不少產品在國際市場上采取低價競爭,大量的貼牌加工造成的損失無法估量。我們還應清醒地看到:在國際上受人民幣升值、石油價格上漲等因素的影響,在國內受原材料、電力、勞動力成本、資金成本、環境等因素的制約,“中國制造”的低成本優勢和地緣優勢正在逐步弱化。這種品牌危機的存在已成為制約我國體育用品業發展的“瓶頸”,我國體育用品企業如果不盡快培育出自己的產品市場,形成自己的品牌產品,很可能會在這場“搶灘賽”中無立足之地。
一、我國體育用品企業品牌現狀與經營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我國體育用品企業品牌現狀
(1)品牌眾多且競爭力不強。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中國僅福建一個省就有超過1000個體育用品的相關品牌,但根據美國相關機構的評估,中國最大的體育用品公司的品牌價值也僅及世界頂級體育用品品牌價值的7%左右。根據國家統計局普察中心提供的數據,我國各類體育用品制造企業中,銷售額超過5000萬元以上的只有40家,企業規模大都只擁有100~500名勞動力,工業集中度低、規模經濟不明顯,并且各自為政,品牌競爭力不強。
(2)缺少名品。我國體育企業的品牌與國外體育用品企業相比,品牌價值和形象相差懸殊。從產品出口看,雖然我國有些體育用品企業產品占有世界市場的很多份額,但極少是以自主品牌進入市場的。我國體育用品企業進軍國際市場常見的方式是低價銷售,貼牌生產,很少創建自主品牌,培育的國際名牌就更少了。正因如此,中國是體育用品生產大國,卻稱不上體育用品品牌大國。
2.我國體育用品品牌經營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品牌差異化特征不明顯。我國體育用品企業品牌差異化特征不明顯。以福建運動鞋制造業為例,近年來雖然出現了“安踏”、“特步”、“匹克”、“別克”等一批具有較大生產能力和市場影響力的品牌,但90%的品牌以“運動休閑鞋”作為主打產品。品牌差異化的欠缺將使這些企業集中于同一市場中進行競爭,最終只能通過原始的價格戰進行市場競爭,造成整體產業巨大的資源浪費。
(2)品牌文化競爭力弱。品牌文化內涵、文化底蘊是品牌產生巨大附加值的強有力支撐,也是提升品牌競爭力的強有力支撐。然而,我國體育用品品牌文化競爭力比較弱,大多數品牌尚未建立起被廣泛接受的品牌文化。即使有一些已被市場認可和接受的所謂企業的品牌文化,也不一定與企業的行為一致。
(3)品牌的設計技術薄弱。目前,我國大部分的體育用品生產企業或通過與國際跨國公司合作,或自己在意大利和法國設立設計室,但仍以翻版、仿制為主,原創性的設計明顯不夠,各公司大多缺乏高水平的設計師。
(4)缺乏品牌經營發展戰略。目前國內的體育用品企業數量多、規模小,許多企業屬于體育用品的加工廠,并沒有自己的品牌和市場。表現為許多體育用品企業對體育用品市場的開發缺乏長遠戰略的規劃。
二、我國體育用品企業品牌經營的市場對策研究
1.商標對策
品牌就是商標,是附著在商品上的企業標記。在國際上商標被公認為最重要的知識產權,名牌商標更是如此。我國體育用品企業在創造和使用商標的過程中,要堅持“注冊在先”的原則。企業在選好商標后,要迅速及時的注冊登記,取得專利權。這樣企業就有了一個走向市場、占有市場、走向未來的信譽載體。充分運用各種法律手段,防止商標被搶先注冊、盜用和假冒,捍衛和保護自己的商標。
2.市場定位對策
市場定位是企業品牌經營的先決條件。目前,在我國體育用品市場上來自發達國家的品牌產品充斥著每個角落,國外體育用品企業在我國市場上的競爭已由最初產品、技術輸出,發展成為資本和品牌的輸出。目前的市場呈現出有效需求不足,幾乎所有的商品都處于供應飽和狀態。由于企業資源有限性,使企業不可能為所有的細分市場服務。每一個細分市場的規模,需求競爭狀況不同,并不是任何一個細分市場都適合企業進入。因此,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必須依據自身資源的特點
開展調研,選擇能發揮資源優勢且規模適宜、前景看好的細分市場,就顯得尤為重要。
3.產品對策
依據對我國體育用品企業的市場定位,我國體育用品企業目前在產品開發上應該主要面對中低收入者,應設計、制作符合我國和發展中國家消費水平的體育用品。國內體育用品企業要及時地應用體育科學技術的新成果,不斷研制和推出“新穎、優質、價廉、環保”的體育用品。此外,開發新產品有利于充分利用體育用品企業的資源和生產能力,及時為市場提供適銷對路的換代產品,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我國體育用品企業在開發產品中應遵循以下原則:(1)堅持多品種、系列化開發體育用品的原則;(2)堅持增加產品科技含量,提高產品檔次的原則;(3)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滿足廣大消費者的需求原則;(4)提高全體員工的質量意識,把制造無缺陷產品作為生產的目標,嚴把質量關,有缺陷的產品決不出廠。
4.價格對策
價格是市場競爭的利器,更是贏得顧客,樹立品牌形象的手段。價格直接影響企業的收入和利潤,價格對策是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重要手段,價格最容易引起社會各方面的重視和反應。企業要擴大銷售、提高市場占有率、增強市場競爭力都離不開恰當的價格策略。價格對策的選擇正確是品牌贏得市場的關鍵。
5.服務對策
服務更能關心消費者,影響消費者,是企業接近消費者最直接途徑,對于提高品牌知名度作用很大。企業品牌經營必須要與“優質服務”相配套,因為向企業提供優質完善的服務對于企業創品牌具有重大的意義。首先,優質服務可以促進產品的銷售,從而擴大企業及其品牌的知名度。其次優質完善的售后服務能減少消費者的錯誤購買、使用不當,能對各種問題進行及時的處理和解決,因而可以減少顧客的風險和損失,具有維護企業和品牌美譽的作用。第三優質服務可以增加顧客的利益,從而有利于提升企業和品牌的形象。
6.廣告對策
品牌的知名度并非是與身俱來的,品牌的知名度、美譽度和高占有率離不開廣告宣傳,廣告宣傳已成為“創造品牌、發展品牌、保護品牌”的必要手段。廣告能迅速有效地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大多數知名企業都是依賴成功的廣告對策達到占領市場的目的。體育用品的廣告宣傳具有其自身的特點,主要通過電視、報紙、雜志、體育賽事、博覽會、互聯網、體育賽事或運動隊冠名、體育明星等手段來宣傳自己的產品,樹立品牌形象,提高品牌的知名度,激發消費者的購買欲望。
研究我國體育用品企業的品牌經營對策是主動順應世界經濟一體化潮流,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和國際經濟技術合作的有效途徑。并且有利于我國體育用品企業整體素質的提高;有利于優化我國體育用品業的資源配置和產業結構;有利于提高我國體育用品企業的國際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