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25 04:15:4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專業課教育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論文關鍵詞:教育技術,專業,人才培養
一、教育技術學本科專業現狀
1.教育技術學本科專業點的現狀
至2008年,我國有224個教育技術學本科專業點,已經成為我國近幾年來發展最快的專業之一。[[1]]包括教育軟件工程、現代遠程教育、信息技術教育、數字媒體技術等多個培養方向,專業性質有師范性、非師范性和半師范性三種,開設院校已從開始的師范院校發展到目前綜合性、理工科、農業、民族學院等不同性質的院校。但有不少院校存在專業基礎深度不夠、專業性質不明確、克隆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教學與實驗條件不具備等問題。[[2]]
2.教育技術學本科專業培養目標存在的問題
楊改學總結了我國教育技術專業各個時期的培養目標,[[3]]從早期的“四種人”(電教課的教師、電教技術人員、電教研究人員和電教管理人員)到當前的“四種人”(具有創新能力的研究人員、新媒體的開發與研究人員、教育技術學課程教師、信息技術課的教師以及管理人員),本專業的培養目標越來越寬泛,越來越注重對學生創新能力及研究能力的培養,使學生的適應范圍由學校走向企業等各種行業。但是具體到各個院校的教育技術學專業則存在著“輕實踐目標、輕創造目標和對社會需求缺乏了解、閉門造車”等問題,[[4]]出現了同構現象,不論學校層次、規模、類型都要培養成為“教學過程和教學資源的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的復合型人才,顯然是和學校的實際情況不相吻合的。
3.教育技術專業課程體系龐雜老化
由于教育技術學科是綜合性的應用學科,其專業課程涉及教育學、心理學、傳播學、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等技術性學科,因此一些院校的教育技術學本科專業開設的課程龐雜,課程設置求大求全,大有將學生培養成集數學、物理、計算機科學、電視編導、教育學為一體的全才教育論文,但實際上形聚神散,在教學過程中,往往因課程繁多,分散了學生的學習時間,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根本無法消化吸收,學而不精,知而不解。這種狀況的直接后果就是導致學生所學“廣度有余,深度不足”,缺乏專業人才的不可替代性,造成了在就業過程中的尷尬境地。但造成課程設計不合理的根本原因還是在于培養目標不明確。
另外,有一些院校的教育技術學專業開設比較早,沒有及時調整課程設置,許多課程與現實的教育技術實踐需要脫節。[[5]]還有一些院校存在“因人設課”和“因無人而不設課”的現象,不注意課程銜接,沒有整體優化課程體系,導致許多課程在內容上出現大量重復;對于專業技能課程,講授多操作少,教學脫離實際論文開題報告范文。[[6]]
4.教育技術學專業教學方法單一,實踐環節薄弱
當前的教育技術學專業教學中,教學方法單一,以課堂講授為主,輔以少量的實驗。這種教學方法雖有利于系統地講授知識,但忽視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從而影響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能動性,不利于學生提高學習興趣,增強專業素養以及主動地開展學習。另一方面,課堂講授方法主要依托教師的口頭語言,輔以板書等向學生傳遞信息,其表現信息的方式和手段單一,表現能力和信息量有限,傳遞的教學內容比較抽象,而該學科中包括許多直觀性內容、技能性內容和過程性內容,難以表現教育論文,影響了學生對教學內容的全面掌握。
教育技術專業的實驗(實訓)教學主要有常規性實驗、制作性實驗和教學技能訓練性三種類型。但是不少院校的教育技術專業往往忽視教學技能訓練,所開展的常規性和制作性實驗也多是驗證性實驗,這樣的實驗多依附于理論課,沒有留給學生探究的空間,學生按照詳細的實驗步驟,在老師的指導下,學會一些基本操作,至于什么時候需要什么樣的操作,在基礎性驗證性實驗中都沒有涉及,指望這樣的實驗來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是行不通的。
二、教育技術學本科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策略
1.培養目標——明確研究領域,選擇培養方向
教育技術學研究的領域應該包括“學習資源和學習過程的設計、開發、應用、管理與評價”,但是“專業”與“學科”是不同的概念,從學科研究范疇出發確定的培養目標是不合適的。如果每一所學校的教育技術專業都要囊括這理論與實踐的五大范疇,那么這種“大而全”的專業教育必將使眼高手低,學生不能勝任具體的實踐工作。如果一個學校的教育技術專業教育面向的是整個教育技術領域,那么其課程將十分龐雜。要求培養具有扎實的教育技術學基本理論,能夠進行各級各類學校的信息技術教育,能夠開展數字媒體研究及開發技術,能夠從事教育軟件工程和進行現代遠程教育,具有較高的文化素質、科學素質、工程素質,具有獲取知識的能力、媒體設計與開發能力、教學系統使用維護與管理能力、教學系統設計能力的人才,這樣的綜合型人才幾乎是信息技術教育的全才,其在大學階段所要學習的課程就太多了。[7]
培養目標要具體說明培養什么樣的人,是以能力要求、專業領域和職業類型或方向來限定的。[[7]]教育技術學專業是一個跨學科的新型專業,也是一個交叉跨度較大的專業,而本科生在四年中所能接受的信息量是有限的,不可能將這樣一個交叉學科的所有系統知識都納入學習的范圍,這就決定了教育技術專業比教育技術學科的面要窄。教育技術學專業本科生的培養應定位于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強特色,必須要具有其他專業的不可替代性。要求學生掌握教育技術的基本理論和知識,具有較強的分析教育現象的能力,具有運用媒體解決教育、教學問題的能力,具有主動學習的能力和較強的實踐能力。根據教育技術領域特點和社會需求,進行專業改革教育論文,重構教育技術學專業的知識結構,在一個專業下構建幾個專業方向,使學生在具備一定知識與能力的基礎上,在專業能力上有所側重,以適應用人單位的需求。
2.課程體系——反映學科結構,突出技能培養
課程體系并不完全對應于學科理論體系,它包含著學科理論體系中與培養目標相適應的知識體系以及與培養目標相關的其他學科的科目。[9]從由電化教育更名為教育技術以來,由于對這個概念的理解不同,各高校在課程設置上一直存在著不同的觀點。但從主干課程來看,都是從教育學、心理學到傳播學,從普通物理到電路設計,從電視教材制作到網絡課程開發,從電教美術、電教音樂到面向對象的程序設計。不同的學校應根據自身的特點,在搞好教育技術學專業基本課程教育的同時,重點突出該專業在本校優勢領域的拓展,在求專求深上下功夫,以增強本校教育技術學專業的競爭力。
本科層次應該培養具備一定理論并熟練掌握某類教學資源開發技術的專業人員,其課程設置應該反映教育技術學科的基本結構,技術與技能類課程不應該“雜而全”,而應該是“專而精”,使學生在學習教育技術學科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基礎上掌握一到兩門專長,以改變長期教育技術學專業存在的人才“廣而不專”的問題,切實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3.培養手段——強化實踐環節,重視設計能力
隨著信息技術對教育的廣泛支持,社會對教育技術專業人才的需要已從“音像媒體的制作與應用”擴展到“數字化學習資源的設計、開發、應用”。學生不僅要掌握現代傳媒的原理技術、操作技術,重要的是要基于傳媒技術能夠設計、開發出能夠促進學生有效意義建構的學習資源和學習環境,諸如音像教學材料、多媒體教學軟件、網絡課程及網絡教學平臺等論文開題報告范文。因此,基于傳媒技術對學習資源和學習過程進行設計和開發的能力是教育技術學專業人才培養的重點,關鍵在于實踐教學環節。
在專業課程的教學環節上,一定要處理好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問題,實驗實踐教學是培養教育技術專業應用型人才的重要環節,實驗實踐教學的目的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實驗技能、技巧和創新能力,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培養應用性人才教育論文,就應該變革只有基礎性、驗證性實驗的實踐實驗教學模式,重視綜合性、設計性實驗的教學實施。
綜合性實驗是指實驗內容涉及某一門或多門課程的綜合知識的實驗,是對學生實驗技能和方法進行綜合訓練的一種復合型實驗。綜合性實驗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實驗動手能力、數據處理能力及查閱中外文資料的能力。綜合性實驗一般可以在一門課程的一個循環之后開設,也可以在幾門課程之后安排一次有一定規模的時間較長的實驗。
設計性實驗是指給定實驗目的要求和條件,由學生自行設計實驗方案并加以實現的實驗,是結合各自教學或獨立于各種教學而進行的一種探索性實驗。它不但要求學生綜合多門學科的知識和各種實驗原理來設計實驗方案,而且要求學生能充分運用已經學到的知識,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設計性實驗是開發學生智能的重要步驟,著重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探索創新能力及組織管理能力。
設計性實驗一般是在學生經過常規和綜合性實驗訓練,經歷了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之后開設。開始時可由指導教師出題目,給方案,由學生自己擬定步驟。更進一步的設計性實驗則在指導教師出題后,全部由學生自己組織實驗,甚至可以讓學生自己選題,自己設計,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以最大限度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參考文獻:
[1]丁楠(1983.3-),男,河南鄧州人,碩士,助教,主要從事教育技術基本理論和數字化學習研究。
[[1]]徐福蔭.改革開放推動我國教育技術迅猛發展[J].教育研究,2009(05):3-9.
[[2]]許霞,劉偉德.教育技術學專業設置與社會需求互動的思考[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0,(21):172-174.
[[3]]楊改學.教育技術學專業的發展——路在何方[J].中國電化教育,2006,(7):8-11.
[[4]]唐烈瓊.論教育技術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現狀及對策[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09,28(12):116-118.
[[5]]茹宏麗.教育技術學專業課程設置問題探略[J].電化教育研究,2005,(12):38-41.
[[6]]王余勤.教育技術學本科專業分層培養的思考[J].現代教育技術,2008,(12):43-44..
[[7]]張軍征,.教育技術學專業本科?逃定位的探討[J].電化教育研究,2005,(10):33-36.
[關鍵詞]控制工程;工程教育論證;課程融合;教學改革
1《控制工程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控制工程基礎》是機械類專業必修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它把控制論融入到機械工程領域,培養學生運用控制理論的基本原理來解決機械工程中實際問題的一門學科。該課程在整個專業課程中起到了一個承前啟后的作用,是為日后學生成為工程測試人員必備的骨干課程?!犊刂乒こ袒A》在介紹控制理論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的同時,以機械系統、電網絡系統為背景,闡明了控制理論在工程中的應用。《控制工程基礎》作為一門機械類專業的技術基礎課程在各理工科高校中廣泛開設,為進一步提高工程教育質量,開展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工作,把培養目標和畢業出口要求作為導向,專業課程體系設置、師資隊伍配備、辦學條件配置等都圍繞學生畢業能力達成這一核心任務展開,并建立專業持續改進機制以保證專業教育質量和專業教育活力。
2教學改革的舉措
2.1根據工程教育論證的評價體系修訂課程的教學目標
本課程是學生畢業后從事機械工程控制必備的基礎知識,對照工程教育論證的評價體系學生畢業時應該具備的知識、能力、素質,修訂和完善本課程的教學目標如下:掌握控制理論的基本概念及有關基本術語和定義,理解機械控制工程研究的對象和研究方法,具備將控制工程基礎理論知識應用于機械工程領域復雜工程問題的描述和解釋的能力;掌握經典控制論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訓練分析研究機械工程中有關信息的傳遞、反饋及控制的能力;培養一般控制系統的分析和設計能力,并具備通過文獻查閱、分析或實驗、實踐等手段對不同系統方案的合理性與局限性作出客觀比較與評價的能力;掌握常用的機電一體化的新技術和新方法,具備確定設計目標和任務的分析能力
2.2明確教學主線
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抓住“建立控制系統的動態數學模型,分析其穩定性、準確性、快速性”這條教學主線,明確課程內容主要講授的6個章節及其相互間的關聯性,讓學生把抽象復雜的聯系起來形成以下共識:緒論是讓學生對控制系統有一個整體認識;控制系統的數學模型建立,運用動力學、電學及專業知識,建立機械系統、電網絡的微分方程、傳遞函數與系統方框圖;時域分析是研究控制系統性能的一種方法,運用傳遞函數求解系統在某一信號作用下的輸出響應,計算和分析其性能指標;頻域分析是研究控制系統性能的另一種方法,令傳遞函數中的s=jω,則系統可在頻率域內分析,繪制奈奎斯特圖和Bode圖,分析系統性能;穩定性分析是研究控制系統的首要條件,利用傳遞函數的系數、奈奎斯特圖和Bode圖都可判斷系統穩定性;誤差分析是研究控制系統的準確性,理清誤差與偏差的關系,系統在各種信號作用下的穩態誤差的分析與計算。
2.3優化教學內容
課程教學內容的優化緊密圍繞本課程的教學目標和教學要求,要正確處理好學時少、內容多、基本要求不能降低的矛盾。在課程內容組織上循序漸進,逐步深化,突出講解控制理論基本概念、系統數學建模、時域響應分析、頻率特性分析、系統穩定性分析及系統誤差分析等重點部分。教學中緊密聯系工程生產實際,側重講解基本規律的理解、應用及其相互聯系,減少一些定理和公式的詳細推演,或把復雜抽象的公式及推理,換成簡單易懂的案例表述,便于學生理解和接收,比如講解勞斯判據是基于特征方程式的根和系數關系建立時,以方程x2+3x+2=0為例更易讓學生理解。將MATLAB、Simulink應用于《控制工程基礎》課程教學中,在教學穿插演示二階系統的響應分析、系統的穩定性分析、奈奎斯特圖、Bode圖、SIMULINK仿真。
2.4與其他課程教學融合
在課程教學中,積極與機械專業其他任課老師溝通,尋求其他課程中與控制相關能擴展的內容,采用課程間的互相融合教學,實現課程之間的相關銜接。讓學生拓寬思維,積極思考,把專業的各課程相互聯系起來,形成實際工程的完整體系,提高綜合應用能力。
2.5改革課程考核體系
考核方式采用平時成績和課程考試相結合的形式對學生課程成績進行綜合評定。平時成績占30%包括課程作業和小論文情況,課程作業考核學生對每節課知識點的復習、理解和掌握程度。小論文分析行業前沿發展,查閱文獻資料、整理、分析比較,主題部分引用和評述代表性強、具有科學性和創造性的文獻。考試占70%,題型主要以客觀題、分析題、計算題、作圖題、綜合題為主。
3結語
關鍵詞:城鄉規劃;一級學科;培養目標;課程結構改革
1 城鄉規劃專業學科發展研究
1.1國內城鄉規劃專業的起源
城鄉規劃專業在我國創立于1952年,隨著全球化進程和我國快速城鎮化進程,其知識結構和職業需要已經遠遠超出了以“建筑學”為專業主體的傳統內容?!冻青l規劃法》的頒布實施,注冊規劃師職業制度的建立,社會、經濟、生態環境和政策管理的影響整合,使得“建筑工程類”的知識面已無法應對城鄉綜合發展的復雜性與多元性,制約了城鄉規劃的學科發展。
1.2當代城鄉規劃學專業學科發展
城鄉規劃學科和建筑學、風景園林學構成以人居環境科學為學科門類的三個一級學科群,學科群培育發展,以開放的學科體系構成。
二級學科的類型分為區域發展與規劃、城鄉規劃與設計、住房與社區建設規劃、城鄉發展歷史與遺產保護規劃、城鄉生態環境與基礎設施規劃、城鄉規劃管理。
2 以沈陽城市建設學院為例對城鄉規劃專業教學的研究
2.3 現狀的課程以及學生狀況評析
2.3.1 專業概況
我校是以工為主,工、管、藝術三大學科交叉滲透、協調發展的辦學格局,據此我專業在專業課程設置上突出工學學科特點,同時兼顧管理和藝術學科的交融。在課程設置上具體加大建筑設計、建筑構造等工學類課程的學時比例;同時也開設藝術類選修課程如中國畫基礎、建筑美學以及如城市管理與法規屬于管理類的課程,這是兼顧專業自身要求以及因地制宜的課程體系。
2.3.2 課程存在問題
(1)落實教學培養目標不足
個別課程結構不盡合理、邏輯關系個別錯位,課程內容重復,實踐類課程質量待提高,理論課程教學內容與實踐聯系不緊密等問題。
(2)通識教育不足
通識教育目的是將學生培養成民主社會中責任者和公民的教育,強調大學的目的在于提供心靈的教養。我校當前開設的通識教育課程主要是AB類課程,缺少藝術、管理、文學類通識教育類必修課程。
2.4 現行課程的改進措施
2.4.1 落實教學目標
根據就業調研、預測以及學生的基本情況,現行的本專業的培養目標:更突出以設計為主、兼顧策劃、管理,而去掉教學、政策、法規研究。
(1)調整課程結構、理順邏輯關系
第一種是以學科加年級形成的課程結構,即一、二年級以通識教育課程為主的必修和選修課程,三、四年級以專業主干課程為主的必修和選修課程;第二種是實行“學分制”全面選修的課程結構,其中又有完全“學分制”和學年“學分制”課程結構之分;第三種是基礎課程與“工作室”制相結合的課程結構;第四種是中外合作辦學引進國外設計教育的課程結構。
(2)提高實踐類課程質量
增加計算機輔助設計學時,增加軟件教學內容,增加規劃集中周課時。
(3)理論課程緊縮并緊密聯系實踐教學內容
城市設計、交通、規劃原理等課程均需要在理論課教學的基礎上,增加針對課程的小設計。
2.4.2 通識教育是重要基礎
我校建筑與規劃設計本科專業的課程結構,應以拓寬學生學科視野的廣度與深度,努力為學生創建信息多元、富于彈性的教育空間,提供開放包容的教育環境,幫助學生成長為可持續發展的有創見性的人才。建議開設人生哲學、創新能力、藝術賞析、寫作評論、研究方法、團隊協作、領導力等通識教育課程、以適應學校以及專業新的更高的要求。
2.5 課程結構的調整對比研究
2.5.1 總課程學分及構成比例比較
總課程結構調整前,實踐環節學分少,國家規定實踐課應占25%。選修課比例不足,必修課比重過大。總課程結構調整后,實踐環節比例增加,占24%。必修課比重下降。
2.5.2 必修課程學分及構成比例比較
必修類課程結構調整前,公共基礎課比例占必修課程29%。其中25%為政治,18%為體育,37%為英語。最為重要的專業課比例過低27.3%,不及公共基礎課。設計類課,比例過低,占必修課的48%。必修類課程結構調整后,專業課比例升高達到31%。
2.5.3 專業課程學分及構成比例比較
專業課程結構調整前,理論課過高,占必修課的52%。專業課程結構調整后,理論課比例下降占43%,設計類課程超過理論類課程。
2.6 教學方法改革研究“四維無融通”模式
改革課程教學的基本思路:以提高教學績效為目標,以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為核心,運用教學激勵與情境創設手段,在歷史時空經緯坐標中實施將課堂、校園、校外三個空間維和歷史時間維“四維”有機結合,構建“全員參與的復合互動式課堂”、“全過程體驗的專業實踐活動”、“全方位參透的大教學系統”等三大系統,建立“課堂教授與課外作業輔導相融通、原理性教學與操作性教學相融通、教師導學與學生教課相融通、情景模擬與規劃分析相融通、教案教學與科研項目相融通”的五大教學模式,以解決師生平等交流欠缺、理論與實踐結合不足、情感與認知匹配不力、重課內輕課外、重結果輕過程、重個體輕合作問題。
3 總結
建筑與規劃設計專業的學科建設,迫切需要融入現代教育理論和課程理論的指導,這是促進學科體系和課程結構研究更加科學化、合理化和規范化的必要手段與途徑。
對建筑與規劃設計本科專業課程結構的探討,是一項實踐性和理論性都很強的工作。若只有課程教學的實踐經驗或體會,只能是從感性的和局部的視角認識問題。往往會出現經驗大于理論,而得出南轅北轍的觀點,更難以使課程結構的探討達到研究所需要的高度。而要真正推進課程結構的設計,就必須深入地研究現代教育理論和課程理論,從宏觀教育的高度,把握建筑與規劃設計專業課程結構的調整與改革方向,擺脫狹隘經驗的束縛。
參考文獻:
[1]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等編,《中國城市規劃發展報告2010―2011》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1,6
[2]吳志強,《百年城市規劃理論史綱-導論》 《重大事件對城市規劃學科發展的意義及啟示》
[3]理查德―勒蓋茨,《為中國規劃師的西方城市規劃文獻導讀》
[4]謝香云,師生互動對教學方法改革的影響[J]。教育評論,2001,1:64-67
[5]李文成,《國外私立高等教育發展研究》鄭州大學出版社,2007,10
[論文關鍵詞]高師院校 職前教師 專業能力
教師的專業能力是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形成的順利完成某項任務的能力和本領。從結構上分析,它主要包括教學設計能力、課堂教學能力、現代教育技術能力、反思能力、組織學科課外活動能力以及教學研究能力等。教育理論與實踐證明,教師的專業能力是教師綜合素質的外在表現,是評價教師專業性的核心因素。雖然專業能力更多是通過職后教育和自我學習形成的,但職前教育階段的起點和奠基作用不容忽視,職前教師專業能力水平將對基礎教育質量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職前教師專業能力現狀調查
筆者對某師院師范專業2007——2008屆畢業班學生各500名(范圍涉及文理各專業)進行了“關于職前教師專業能力現狀的抽樣調查”,當問到“作為21世紀的教師,你認為目前自己最欠缺的素質是什么”時,76.27%的學生認為缺乏必要的從教技能將是自己為師的最大障礙,具體表現為:
1.課堂教學基本功嚴重欠缺
講課的基本功可以概括為五個字——講、寫、作、畫、演。有些高師“教師職業技能訓練”課程只能開設一門“教師口語”,且以理論講授為主,學生實際鍛煉的機會極少,所以92.7%的學生認為“此類課程遠未達到培養教師職業技能、技巧的目的”。在教育實習之前,98%的學生沒有“到中小學教育見習”的經歷,73.6%的學生四年學習期間從未有“模擬課堂,組織教學”的經歷。89.6%的學生不知“說課”要“說”哪些內容,92.5%的學生不知怎樣寫“教學設計”。通過對帶隊實習教師的訪談得知,師范生課堂教學基本功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語言表達能力差,照本宣科缺乏感染力,多語?。粫鴮懩芰Σ?,不知如何使用主體板書和輔助板書;教態呆板,甚至手足無措,缺乏形體語言的輔助效果等。
2.現代教育技術能力低
畢業班學生計算機一級過級率達到96.7%,但對計算機輔助教學(CAI)的了解和掌握率不到4%,67.4%的畢業班學生承認對教育技術的基本內容和理論基礎完全不懂或不太了解,12.6%的學生稱自己曾開發過以電子教案和小型課件為主的教學軟件(主要在教育實習期間),但也承認自己制作課件的水平很低。能夠使用多媒體教室、網絡教室、語音實驗室等教學系統的學生分別占調查人數的21.5%、2.6%和12.8%,甚至62.7%的學生不會使用幻燈機、投影儀等簡單的電化教學工具。
3.創新與科研能力不足
從2004—2008年間,職前教師在校學習期間公開發表的學術論文、調查報告或實驗報告為0,89.4%的畢業班學生對教育科研方法一無所知,因為在校期間沒有開設相關課程。而歷屆科研能力差的畢業生已對相應地區普教系統的教育科研產生不良影響,統計表明,在被調查師院所在地市,初級中學教師中公開發表學術論文的城鎮占16%,農村不到5%。
4.教育教學組織管理能力差
在校期間,學過與“班主任”角色相關課程的學生不到總數的5%,學過與“學校管理”相關課程的學生不到10%,而97%的學生在校期間沒有到中小學參加過任何班級或學?;顒印嵙暺陂g,只有1%的畢業班學生親自組織過班級活動或團隊活動。
專業能力水平低下使大部分高師畢業生要經過2—3年實際教學才能彌補職前教育的缺失,這對基礎教育來講無疑是巨大的損失,同時,也與當前教師高素質的要求格格不入,現實迫使師范教育進行深刻反思。
二、職前教師專業能力培養存在的主要問題
1.基礎不牢:教育專業課程設置與教學不盡合理
從高師院校的學科建設與發展的整體布局看,教育專業課程既是體現高師師范性的支撐學科,又是發展其學術性的特色學科;從職前教師所應具備的素養看,這類課程也是他們獲得教育理論知識與專業能力的主要渠道,應在高師課程體系中占有至關重要的位置。雖然近幾年我國一些高師院校教育專業課程在過去“小三門”(教育學、心理學、學科教學論)的基礎上有所增加,但在教學計劃中只能占到總學時的10%左右(其中包括教育實習4—6周,占3—4%),僅為國外的1/3,各國教育專業課程包括教育實習一般在20—25%。另外,課程設置不合理,隨意性強,一些當前教師迫切需要學習的課程,如教育科學研究方法、教育評價、現代課程論、班級管理、現代教育技術和教學實驗等課程不能開設。在能開設的課程中,除學科教學論以外,其余均為公共課或選修課,從校領導到師生一般將其作為“副科”處理,重視程度不夠,其應有地位得不到體現。再有,課程內容缺乏提煉,重理論輕應用、不能反映中小學教育實際、滯后于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重復僵化等問題突出。另外,為了在有限的學時內完成教學任務,目前這類課程在教學方式上基本是教師的“一言堂”,教條式教學、雄辯式教學、育嬰式教學極大地遏制了學生主動性的發揮,淺嘗轍止的講解使課程的深入性和系統性受到了極大的限制。
思想上忽視、課程少、課時緊、內容與教學缺乏科學設計等問題,使這類課程的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學生基本上是學完考完也就忘沒了。這種狀態無疑使學生專業能力的養成失去了牢固的基礎。
2.榜樣缺失:教師的教學示范引導不力
良好的示范性是職前教師形成專業能力的重要條件。事實上,在缺少專門訓練的情況下,師范生的教學行為大多是參照大學課堂中教師的行為,甚至自己中小學時期教師的教學行為,這就需要高師院校各學科的任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給學生提供良好的示范,使職前教師能從日常教學中不斷汲取有益的“養分”,促進自身專業能力的形成與提高。可現實情況是:一方面,在目前高師院校一部分教師頭腦中有種錯誤認識,認為對大學課堂示范性的要求不必像中小學那樣嚴格,以至造成他們不注重自身專業能力水平的提高,而本身專業能力差直接影響到對學生的引導和訓練;另一方面,相當一部分教師將主要精力放在與評職稱密切相關的寫文章、搞課題上,不重視教學模式的設計,不注意教學方法和手段的選用,不講究教學藝術,不愿把精力放到改進課堂教學上,一只粉筆、一份講稿從頭灌到尾,使職前教師不僅難以從其教學中獲得良好的榜樣示范,而且難以從自己的教師身上得到敬業精神的熏陶。
3.訓練不足:教學實踐環節薄弱
人的各種能力必須在相應的社會實踐活動中才能得到鍛煉和提升,所以,參與教學實踐是職前教師專業能力形成的關鍵。而目前教學實踐環節相對薄弱是高師院校的“通病”,這種相對薄弱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以教育專業課程為依托的教育見習嚴重缺失。由于課時緊、經費少或沒有教育見習基地等原因,目前高師教育專業課程教學一直存在重理論講解、輕實際技能訓練,重基本原理灌輸、輕課堂教學技巧和方法指導的現象。“紙上談兵”式的教學缺乏直觀性與針對性,學生課上所學理論根本無法通過實踐環節加以驗證和“消化”。以“現代教育技術”課程為例,高師有限的實驗場地和器材無法滿足對學生進行實驗技能訓練的需求,致使以培養動手操作能力為特色的課程不得不演變成以理論講授為主、實驗演示為輔的教學形式,省掉了許多實際操作的環節。如此教學,職前教師的從教技能、反思能力、研究能力和創造力均得不到有效的鍛煉與指導。 二是畢業前一次性教育實習形式化嚴重。由于受實習學生人數眾多、實習經費短缺、指導力量薄弱及實習基地條件有限等因素制約,目前高師教育實習基本采用一名教師帶一個實習小分隊的形式,小分隊少則二十幾人,多則三四十人,即使有實習點的協助,教師在管理與指導上也存在相當大的困難;教育實習內容狹窄、單調,僅局限于課堂教學基本功范圍內,對于教學設計能力、組織學科課外活動能力、班級管理能力等均得不到嘗試與鍛煉;另外,教育實習時間過短,一般為6—8周,除去實習前指導、熟悉實習點情況、實習后總結外,在中小學的時間充其量只有4—6周,一些實習基地擔心實習生的教學能力,不會輕易讓他們組織課堂教學,大部分實習生整個實習期間真正能夠參與課堂教學的時間僅為1—2學時,甚至有的學生一次機會都沒有。加之實習期間有的學生為考研拼命苦讀,有的為找工作四處奔波,不能安心實習,使實習流于形式。難怪當問及畢業班學生“你認為教育實習對提升教師專業能力的作用”時,選擇“作用不大”的占到87.9%,可見,教育實習根本達不到訓練學生專業能力的目的。
三、提升職前教師專業能力的對策
1.調整價值取向,突出師范特色
長期以來,高師院校一直存在“學術性”與“師范性”孰重孰輕、孰主孰次的爭論,目前比較趨于一致的觀點是學術性與師范性是統一的,師范性是方向,學術性是水平,二者對師范教育發展同等重要??墒窃谠袃r值取向指導下形成的人才培養模式過于專業化的現實,一時還難以轉變,表現在辦學方向上重“學術”、輕“師范”的傾向還很明顯,以學科課程為本位的課程設置模式就是很好的例證。最近幾年,一些師范院校為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開設了大量形式、主題多樣的綜合素質微型課程,加之學校各職能部門和學生社團舉辦的各種主題活動,雖然對學生綜合素質養成發揮了一定作用,但也不乏由于對“綜合素質”理解有偏差,“主題”過于隨意,使綜合素質教育綜合有余而特色不足,甚至在時間和資源上阻礙了學生專業能力的養成??梢哉f在職前教師專業能力培養過程中出現的諸多問題,究其根本原因在于高師院校沒有真正明確自身的辦學方向,沒有對自身合理定位。高師院校只有將培養合格的基礎教育師資作為根本目標,避免盲目向綜合性大學看齊,才能真正突出師范特色,從而把師范生的專業能力培養工作放在應有的位置。
2.重構教育專業課程體系,優化教學內容
課程體系是人才培養的藍圖,它直接決定和影響著學生的知識與能力結構。針對目前高師教育專業課程門類少、學時少、缺乏操作性與實踐性強的執教技能訓練課等弊端,筆者認為應首先增加課程門類,并使之形成有機的系統??稍谠姓n程的基礎上增加教育基礎理論性課程,如中外教育史、中小學教育科學研究法、國內外教育論著選讀、教育心理學等;基本技術與方法類課程,如教學設計、班主任工作、現代教育技術、中小學教育管理學等;操作性實踐課程,如教材教法指導、教師技能訓練課、教育見習與教育實習。課程以必修和選修、講座、專題研討、實訓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其次,增加教學時數,使教育專業課程占高師總課時數的1/3—1/4。另外,還要優化教學內容,徹底改變此類課程教學內容陳舊、空洞、遠離基礎教育教學實際,不能體現學科研究最新成果的局面。要根據學生需要編寫教材,使教育專業課程真正成為能指導學生將來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應用學科,同時也為職前教師專業能力的培養打下牢固的理論基礎。
3.加強教學實踐環節,深化教育實習改革
21世紀的基礎教育對職前教師的專業能力要求越來越高,而實踐是能力生成的源泉,而且科學規劃與組織、多樣化的形式與內容以及有效的時間保證是教學實踐取得高效的前提。為此,應從改革教育專業課程教學方式人手,結合課程進行專業能力訓練,使學生在理論學習的同時就得到到實際操作的訓練。除了專門的執教技能訓練課開展實踐活動外,教育學、心理學、學科教學論等課程,可抽出其總學時的1/4—1/5,大約8—10課時作為教學實踐活動時間。結合教學內容,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與手段,以微格教學、案例教學、模擬課堂、技能競賽或到中小學做課外輔導員與兼課教師等形式開展活動,真正做到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課堂教學與技能訓練、教師示范指導與學生反復練習有機結合。另外,這類課程的考核方式也應本著檢查學生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相結合的原則,科學合理地安排,避免形式上的單一。
與此同時,改進教育實習方式。鑒于目前學制及課時的局限,建議實習時間至少延長至10-12周。發達國家師范教育實習時間一般占總學時的15%左右。,其中英國不少于20周,美國為15周左右,聯邦德國為18個月0。要改變傳統實習以系為單位的方式,組建由各系學生混編的教育實習小分隊,由本校業務精干的教師與實習學校教學經驗豐富的相關教師共同指導,且要嚴格把關,保證質量。采取聽課與評課相結合、自評與他評相結合、試講與實講相結合、組織課堂教學與指導學科課外活動相結合等多種方式,使職前教師得到嚴格的、高質量、全方位的專業能力訓練。
1、中國高校課程結構分析根據在廈門大學舉辦的國際廣告教育論壇所提供的《中外部分院校廣告教育教學計劃》,筆者選取了北京大學、武漢大學、廈門大學、中國傳媒大學為分析對象,發現其課程結構大致可分為三大部分:公共課程、專業課程和補修課程。這4所高校廣告專業研究生學位總學分要求基本接近,公共課程與專業課程所占學分比例也大體相當。筆者綜合了所選4所高校廣告專業碩士教學計劃的內容,分析發現4所高校的課程結構與課程內容設置有較高的一致性:首先,都設有包含的公共課程;其次,專業基礎課基本都是圍繞傳播、媒介等學科基礎理論研究的課程,表現為傳播理論與研究方法課程居多;再者,專業必修課主要以廣告綜合理論研究為核心,涉及廣告運作管理、廣告倫理法規等方面;最后,專業選修課涉及領域廣泛,既有研究方法類的課程,也有廣告專業實務課程,還包括營銷、公關、媒體等方面的研究課程,有利于拓寬研究生的研究視野。
2、美國高校課程結構分析根據2013年在廈門大學舉辦的國際廣告教育論壇所提供的《中外部分院校廣告教育教學計劃》,本文選擇了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佛羅里達大學、西北大學、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4所美國高校為研究對象。他們都將廣告專業設在其新聞或傳播學院之下,其課程一般分為廣告專業的必修課程、相關學科的選修課程以及畢業環節(包括論文和研討會),所有課程基本要求學生在兩個學年內修完,課程安排可由學生自主選擇。通過對所選4所美國高校廣告專業碩士教學計劃內容的整理分析,筆者發現,與中國高校不同,美國高校廣告專業在課程內容設置有各自的特點,這種差異在選修課內容設置與選擇要求上表現得更為明顯。比如西北大學提供給學生自主選擇的選修課/強化課程(con-centration)遠多于其他高校廣告專業,分為“品牌與廣告策略”、“企業傳播與公共關系”、“媒介管理”、“營銷分析”、“直銷與互動市場銷售”5種類型。
二、中美廣告專業碩士研究生課程設置特點
1、學科歸屬到2004年,根據《我該去哪里學廣告和公關》所列美國129所設有廣告專業大學的統計,有占總數近80%的廣告專業設在新聞、傳播或新聞/大眾傳播院系。而梳理中國高校廣告專業所屬學院,根據其不同的辦學特色,將廣告專業基本設立于新聞傳播學院、商學院、藝術設計學院三類院系之中。就本文所選擇的中美兩國高校來看,其廣告專業也基本都設于傳播學院之下,尤其是碩士研究生的課程內容以新聞傳播學為理論基礎,為研究生廣告專業的學習打下堅固的學科基礎。
2、課程分類中國的大學課程一般分為公共必修課程、學科基礎課、專業必修課與專業選修課,其中公共必修課程為政治與英語,美國因社會體制與國情的不同,并沒有開設此類課程。美國的研究生課程一般就分為必修課與選修課兩大類,有的學校會根據教學計劃安排輔修課程、強化課程(concentration)等。本文所選的中美8所高校都會根據該校廣告專業自身特色來開設不同的專業必修課,例如西北大學IMC項目就以整合營銷傳播相關課程為主。除此之外,中美兩國也都同樣開設了廣告學理論與傳播學研究方法兩門核心課程。
3、課程安排美國高校研究生的研究課程可提供多種方法供學生選擇,美國學生可完全自主選擇感興趣的課程和相應的教師,只需學完教學計劃規定的必修課,選學足夠數量的選修課,完成必要的實踐性教學活動,修滿教學計劃規定的畢業總學分即可畢業。因此,完全學分制也是選課制、導師制和彈性學制相結合的教學管理制度比如佛羅里達大學并未直接規定具體的課程安排時間,但提供了一份“推薦課程列表”,讓學生在課程安排選擇時有所參考。而中國雖然也實行選課制,但在課程安排上卻幾乎是統一劃定。
三、對中國廣告專業碩士研究生教育的啟示
1、改革廣告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目標定位隨著市場條件的成熟,廣告業對高素質的專業型人才的需求日趨擴大。中國碩士研究生教育雖然已經開始重視專業型碩士的培養,但整體上仍側重于學術型人才的培養,專業型碩士的教學模式、課程結構、考核評價體系等都深受學術型碩士培養方案的影響,并未形成針對性強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國內高校廣告專業應拓寬應用型高層次專門人才的培養渠道,與資歷雄厚的廣告公司建立合作關系,為廣告專業碩士研究生尋求更為廣闊的實踐性學習平臺。
[論文摘要] 對高校環境工程專業英語教學現狀和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剖析,探索了環境工程專業英語教學改革的新思路、新方法,提出了在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教材建設、改進教學方法和課程考核方式、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可嘗試的一些方法。
環境工程開設專業英語課程的主要目的在于通過教學使得學生掌握環境工程專業術語的英文表達,學會撰寫英文摘要,提高英文寫作能力,掌握閱讀和翻譯環境工程英文文獻的基本技能。一方面,為畢業論文服務;另一方面,為適應學生將來從事實際工作和專業研究的需要。結合本專業教學的實際情況,對環境工程專業英語教學進行了一些改革和嘗試。
一、環境工程專業英語教學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專業英語課程設置不合理,學時少,任務重
環境工程專業英語課程設置不太合理,課程學時安排少。很多學校往往把專業英語開設在大三第一學期,與專業課程的開設基本上是同步的。由于此時學生的專業課程剛剛開始,學生對專業知識的了解和理解不夠深入和全面。此外,環境工程專業英語專業詞匯量大,長句多,知識性強,要通過短短的20~30學時掌握相應外文文獻的閱讀、翻譯和寫作技巧難度較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很容易產生畏難情緒,學習缺乏主動性。
2.教材種類少,教學內容不明確
目前,環境工程專業英語教材公開出版的很少,很多學校采用的教材均是自行編寫的,選文大多來源于歐美大學相關專業的一些教材、碩(博)士論文、相關的書籍和雜志、國際會議發表的論文、從網站下載的材料、報刊科技評論等,有的是全文選用,有的是節選部分章節或段落,難度深淺不一,隨意性強,缺乏明確的教學目標。此外,由于學時少,很多任課教師往往會選擇自己熟悉和擅長的領域篩選相應的內容,存在較大的主觀隨意性。
3.教學方法單一,教學手段落后
專業英語課堂教學多以教師和課本為中心,采用翻譯和閱讀相結合的方式,“一言堂”、“滿堂灌”,形式單一,課堂氣氛沉悶,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知識,沒有機會發揮其積極性和主動性。與此同時,教學手段也相對落后,多采用教師講授和板書的形式,很少采用多媒體教學。即使使用多媒體教學,也只有枯燥的詞句翻譯,沒有圖示講解,也沒有相配套的語音輔助資料,直接導致了學生學習興趣的下降,甚至產生厭倦情緒,不利于教學的順利進行,影響了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
4.師資力量薄弱,教學水平不高
目前,很多高校的環境工程專業英語教學一般都是由專業教師擔任的,很多專業教師的專業學術水平較高,但是沒有經過專門的英語教學訓練和口語訓練,缺乏用英語授課的能力,對英語教學的方法不熟悉,直接導致教學質量的下降。而且,由于對專業英語課程不夠重視,任課老師隊伍不穩定,教學質量難以保證。
5.課程考核方式
專業英語的考核主要采取開卷筆試的形式,考試內容側重對詞匯掌握、閱讀翻譯能力的考核,對聽、說、寫能力缺乏具體的考核內容。而且很多內容都是課文中講解過的,這樣主觀上給學生一種消極應對的態度,無法真正地檢驗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學生的學習效果。
二、環境工程專業英語教學方法探索
1.明確教學目標,重視教材建設
專業英語注重實用性,不僅包括本科畢業論文中的英文摘要,還包括進入社會后的諸如英語面試、基本專業資料的閱讀等應用。因此,文章難度選擇應該在能夠清楚地介紹專業知識的基礎上,難度適中,篇幅不宜太長,有代表性的專業詞匯出現頻率要高些。在課堂講授過程中注意專業知識的導入,減輕學生學習的難度。文體的選擇也應注意形式的多樣性,除了專業文獻,還應增加廣告、產品說明書、設計說明書等文體。
2.改革授課形式,加強師生互動
(1)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多樣化,
環境工程專業英語的學習本身是枯燥的,再加上專業課程的滯后,畏難情緒導致學生的積極性不高。這就要求盡可能采用趣味性和多樣化的教學手段,來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環境工程專業英語涉及很多水、氣、土壤等介質中的環境現象與過程的描述以及污染控制工程流程等內容。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將學生已經熟悉的知識或較抽象、學習起來較困難的內容借助多媒體、錄像、圖片、電影、動畫等工具,以此來提高學習興趣。這種教學手段形象、生動、直觀、信息量大,使學生在視覺和聽覺上受到直接的刺激,提高學習熱情。例如,在講解各類除塵器(precipitator)的教學過程中,可以結合各類除塵器的內部結構剖面圖和工作原理的仿真動畫,使之生動易懂。
(2)課前預習,課后復習
環境工程專業英語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需要大量的聽、說、讀、寫、譯訓練,要想在短短的每周2~3學時的課堂上完成是不現實的。筆者在進行專業英語教學實踐的過程中,對學生首先要做到課前預習,就下次課即將講授的新詞匯短語、新課文、背景等進行預習,并采取課堂隨機點名檢查的方式進行考核,計入平時成績。其次,課后給學生布置適量的寫譯練習,要求用英文回答每個單元后的問答題,既鞏固了專業知識,又復習了英語。
(3)課堂注重聽、說、讀、寫、譯全方位訓練
與基礎英語相比,專業英語有自身的特點,除了專業詞匯、術語及特定的構詞方法外,還有科技文體、句法結構、語態、時態等方面的特點,這些是專業英語課程需要重點傳授給學生的知識。當然,考慮到專業英語的實用性,也不能忽略聽說能力的培養。
聽。聽力訓練可以穿插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如教師用雙語講課,通過給學生提供一個語言環境,養成英語思維的習慣,激發學習的積極性。當然,也可以采用多種多樣的教學形式和教學內容,如利用多媒體播放一些科教光盤,如Discovery中關于溫室效應、全球變暖、臭氧層空洞、酸雨等科普類的環保小短片。在鍛煉專業英語聽力的同時,也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說。要讓每個同學都有開口鍛煉的機會。正式上課前,可以開展“3分鐘演講”之類的英語口語練習。在課堂教學中,可以輪流安排讓每位同學朗讀3~4個句子,或者就課堂提問要求學生盡量用英文回答。這樣做提高了學生的自信和表達能力,能讓每個同學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
讀。要提高專業英語的閱讀和翻譯能力,首先要掌握一定數量的專業詞匯和專業術語。環境工程專業詞匯很多都是復合詞、縮略詞及利用前后綴構成的派生詞。因此在每個單元的詞匯教學中,應注重構詞法的分析,介紹一些常見的前后綴和詞根以及詞性的變化規律,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如硝酸鹽(nitrate)、亞硝酸鹽(nitrite)、硫酸鹽(sulphate)、硫化物(sulfide),等等。在課堂上要多采用啟發式的提問,學習一個詞根后,立刻給出一個含有該詞根的新詞讓學生進行聯想學習。
專業英語注重行文連貫、簡潔,力求客觀和準確,句子以長句和被動語態居多,大量使用名詞化結構、非限定動詞和后主定語。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穿插科技英語文體的介紹和翻譯技巧的傳授,注重培養學生分析句子結構尤其是復雜長句句子結構能力。通過典型句子分析,結合專業知識背景,訓練學生分清句子種類、找句子主干的能力。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多媒體將每個句子中的主句以不同顏色和字體與修飾成分區分開,將謂語以粗體字顯示,并讓學生共同參與朗讀,使他們在讀句和斷句的同時了解句子的語法構成。
寫譯。對于很多高校,大三學生開設專業英語的一個主要目的是為畢業論文服務。這一點直接表現為畢業論文的外文翻譯任務和正文中英文標題、英文摘要和圖表的英文翻譯。根據筆者多年指導本科畢業論文的體會,很多學生往往借助電子工具或在線翻譯軟件來完成,結果驢唇不對馬嘴。因此,除了加強課堂講解訓練,課后布置適當的漢英和英漢翻譯作業是非常有必要的,尤其是要讓學生充分利用圖書館的數字資源,根據畢業論文課題的要求查閱相關外文文獻,在閱讀文獻的同時,掌握英文摘要的撰寫。
3.更新考核方式,注重課堂考核
考核是檢查教學效果、督促學生學習的有效手段之一。為了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應加大平時成績的比重,考核方式也應該多樣化,如在每次課堂教學結束后安排適當的測試,綜合課堂表現、課后作業、出勤等方面。期末考試試題題型盡量多樣化,可以增加口試、摘要寫作等內容。
4.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環境工程專業英語既是一門語言課,又具有專業課的特點。專業英語任課教師既要熟悉本專業的課程體系,掌握各專業主干課程的內容,了解學科的前沿動態,還需要較高的聽、說、讀、寫、譯水平,同時具備一定的英語課堂教學組織能力。因此,學校應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多方式、多渠道的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首先要穩定教師隊伍,不能隨意指定。其次,對專業英語任課教師進行培訓或者提供出國或訪學的機會,開闊眼界,提高英語口語授課的能力和水平。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只有學生真正掌握了環境工程專業英語學習的方法和技巧,才能真正發揮專業英語的重要意義和作用。
參考文獻
[1]李月生,夏祥翔.論化學化工專業英語教學改革[J].廣東化工,2007,34(10):119-123.
[2]徐進.環境工程專業英語教學淺析[J].中國電力教育,2008,(10):227-228.
[3]俞樂.互動式教學法在生物專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西江教育論壇,2010,(1):56-57.
[關鍵詞] 環境工程 專業英語 教學改革
環境工程開設專業英語課程的主要目的在于通過教學使得學生掌握環境工程專業術語的英文表達,學會撰寫英文摘要,提高英文寫作能力,掌握閱讀和翻譯環境工程英文文獻的基本技能。一方面,為畢業論文服務;另一方面,為適應學生將來從事實際工作和專業研究的需要。結合本專業教學的實際情況,對環境工程專業英語教學進行了一些改革和嘗試。
一、環境工程專業英語教學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專業英語課程設置不合理,學時少,任務重
環境工程專業英語課程設置不太合理,課程學時安排少。很多學校往往把專業英語開設在大三第一學期,與專業課程的開設基本上是同步的。由于此時學生的專業課程剛剛開始,學生對專業知識的了解和理解不夠深入和全面。此外,環境工程專業英語專業詞匯量大,長句多,知識性強,要通過短短的20~30學時掌握相應外文文獻的閱讀、翻譯和寫作技巧難度較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很容易產生畏難情緒,學習缺乏主動性。
2.教材種類少,教學內容不明確
目前,環境工程專業英語教材公開出版的很少,很多學校采用的教材均是自行編寫的,選文大多來源于歐美大學相關專業的一些教材、碩(博)士論文、相關的書籍和雜志、國際會議發表的論文、從網站下載的材料、報刊科技評論等,有的是全文選用,有的是節選部分章節或段落,難度深淺不一,隨意性強,缺乏明確的教學目標。此外,由于學時少,很多任課教師往往會選擇自己熟悉和擅長的領域篩選相應的內容,存在較大的主觀隨意性。
3.教學方法單一,教學手段落后
專業英語課堂教學多以教師和課本為中心,采用翻譯和閱讀相結合的方式,“一言堂”、“滿堂灌”,形式單一,課堂氣氛沉悶,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知識,沒有機會發揮其積極性和主動性。與此同時,教學手段也相對落后,多采用教師講授和板書的形式,很少采用多媒體教學。即使使用多媒體教學,也只有枯燥的詞句翻譯,沒有圖示講解,也沒有相配套的語音輔助資料,直接導致了學生學習興趣的下降,甚至產生厭倦情緒,不利于教學的順利進行,影響了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
4.師資力量薄弱,教學水平不高
目前,很多高校的環境工程專業英語教學一般都是由專業教師擔任的,很多專業教師的專業學術水平較高,但是沒有經過專門的英語教學訓練和口語訓練,缺乏用英語授課的能力,對英語教學的方法不熟悉,直接導致教學質量的下降。而且,由于對專業英語課程不夠重視,任課老師隊伍不穩定,教學質量難以保證。
5.課程考核方式
專業英語的考核主要采取開卷筆試的形式,考試內容側重對詞匯掌握、閱讀翻譯能力的考核,對聽、說、寫能力缺乏具體的考核內容。而且很多內容都是課文中講解過的,這樣主觀上給學生一種消極應對的態度,無法真正地檢驗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學生的學習效果。
二、環境工程專業英語教學方法探索
1.明確教學目標,重視教材建設
專業英語注重實用性,不僅包括本科畢業論文中的英文摘要,還包括進入社會后的諸如英語面試、基本專業資料的閱讀等應用。因此,文章難度選擇應該在能夠清楚地介紹專業知識的基礎上,難度適中,篇幅不宜太長,有代表性的專業詞匯出現頻率要高些。在課堂講授過程中注意專業知識的導入,減輕學生學習的難度。文體的選擇也應注意形式的多樣性,除了專業文獻,還應增加廣告、產品說明書、設計說明書等文體。
2.改革授課形式,加強師生互動
(1)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多樣化,
環境工程專業英語的學習本身是枯燥的,再加上專業課程的滯后,畏難情緒導致學生的積極性不高。這就要求盡可能采用趣味性和多樣化的教學手段,來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環境工程專業英語涉及很多水、氣、土壤等介質中的環境現象與過程的描述以及污染控制工程流程等內容。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將學生已經熟悉的知識或較抽象、學習起來較困難的內容借助多媒體、錄像、圖片、電影、動畫等工具,以此來提高學習興趣。這種教學手段形象、生動、直觀、信息量大,使學生在視覺和聽覺上受到直接的刺激,提高學習熱情。例如,在講解各類除塵器(precipitator)的教學過程中,可以結合各類除塵器的內部結構剖面圖和工作原理的仿真動畫,使之生動易懂。
(2)課前預習,課后復習
環境工程專業英語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需要大量的聽、說、讀、寫、譯訓練,要想在短短的每周2~3學時的課堂上完成是不現實的。筆者在進行專業英語教學實踐的過程中,對學生首先要做到課前預習,就下次課即將講授的新詞匯短語、新課文、背景等進行預習,并采取課堂隨機點名檢查的方式進行考核,計入平時成績。其次,課后給學生布置適量的寫譯練習,要求用英文回答每個單元后的問答題,既鞏固了專業知識,又復習了英語。
(3)課堂注重聽、說、讀、寫、譯全方位訓練
與基礎英語相比,專業英語有自身的特點,除了專業詞匯、術語及特定的構詞方法外,還有科技文體、句法結構、語態、時態等方面的特點,這些是專業英語課程需要重點傳授給學生的知識。當然,考慮到專業英語的實用性,也不能忽略聽說能力的培養。
聽。聽力訓練可以穿插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如教師用雙語講課,通過給學生提供一個語言環境,養成英語思維的習慣,激發學習的積極性。當然,也可以采用多種多樣的教學形式和教學內容,如利用多媒體播放一些科教光盤,如Discovery中關于溫室效應、全球變暖、臭氧層空洞、酸雨等科普類的環保小短片。在鍛煉專業英語聽力的同時,也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說。要讓每個同學都有開口鍛煉的機會。正式上課前,可以開展“3分鐘演講”之類的英語口語練習。在課堂教學中,可以輪流安排讓每位同學朗讀3~4個句子,或者就課堂提問要求學生盡量用英文回答。這樣做提高了學生的自信和表達能力,能讓每個同學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
讀。要提高專業英語的閱讀和翻譯能力,首先要掌握一定數量的專業詞匯和專業術語。環境工程專業詞匯很多都是復合詞、縮略詞及利用前后綴構成的派生詞。因此在每個單元的詞匯教學中,應注重構詞法的分析,介紹一些常見的前后綴和詞根以及詞性的變化規律,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如硝酸鹽(nitrate)、亞硝酸鹽(nitrite)、硫酸鹽(sulphate)、硫化物(sulfide),等等。在課堂上要多采用啟發式的提問,學習一個詞根后,立刻給出一個含有該詞根的新詞讓學生進行聯想學習。
專業英語注重行文連貫、簡潔,力求客觀和準確,句子以長句和被動語態居多,大量使用名詞化結構、非限定動詞和后主定語。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穿插科技英語文體的介紹和翻譯技巧的傳授,注重培養學生分析句子結構尤其是復雜長句句子結構能力。通過典型句子分析,結合專業知識背景,訓練學生分清句子種類、找句子主干的能力。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多媒體將每個句子中的主句以不同顏色和字體與修飾成分區分開,將謂語以粗體字顯示,并讓學生共同參與朗讀,使他們在讀句和斷句的同時了解句子的語法構成。
寫譯。對于很多高校,大三學生開設專業英語的一個主要目的是為畢業論文服務。這一點直接表現為畢業論文的外文翻譯任務和正文中英文標題、英文摘要和圖表的英文翻譯。根據筆者多年指導本科畢業論文的體會,很多學生往往借助電子工具或在線翻譯軟件來完成,結果驢唇不對馬嘴。因此,除了加強課堂講解訓練,課后布置適當的漢英和英漢翻譯作業是非常有必要的,尤其是要讓學生充分利用圖書館的數字資源,根據畢業論文課題的要求查閱相關外文文獻,在閱讀文獻的同時,掌握英文摘要的撰寫。
3.更新考核方式,注重課堂考核
考核是檢查教學效果、督促學生學習的有效手段之一。為了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應加大平時成績的比重,考核方式也應該多樣化,如在每次課堂教學結束后安排適當的測試,綜合課堂表現、課后作業、出勤等方面。期末考試試題題型盡量多樣化,可以增加口試、摘要寫作等內容。
4.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環境工程專業英語既是一門語言課,又具有專業課的特點。專業英語任課教師既要熟悉本專業的課程體系,掌握各專業主干課程的內容,了解學科的前沿動態,還需要較高的聽、說、讀、寫、譯水平,同時具備一定的英語課堂教學組織能力。因此,學校應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多方式、多渠道的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首先要穩定教師隊伍,不能隨意指定。其次,對專業英語任課教師進行培訓或者提供出國或訪學的機會,開闊眼界,提高英語口語授課的能力和水平。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只有學生真正掌握了環境工程專業英語學習的方法和技巧,才能真正發揮專業英語的重要意義和作用。
參考文獻:
[1]李月生,夏祥翔.論化學化工專業英語教學改革[J].廣東化工,2007,34(10):119-123.
[2]徐進.環境工程專業英語教學淺析[J].中國電力教育,2008,(10):227-228.
[3]俞樂.互動式教學法在生物專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西江教育論壇,2010,(1):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