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公文范文 > 會計專業論文

會計專業論文

時間:2022-04-12 09:12:5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會計專業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會計專業論文

會計專業論文:關于高職會計專業行動導向課程的改革實踐和探索

【論文關鍵詞】 行動導向 工作過程系統化; 學習情境

【論文摘要】 本文在充分借鑒國外尤其是德國職業教育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行動導向課程體系的理論內涵進行了深入分析,并結合我國實際,構建了高職會計專業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行動導向課程的建設方案,以期對我國職業教育的課程改革有所借鑒。

當前,以高職院校為代表的職業教育正面臨新的突破性發展。截至2006年,全國已有高職院校1 145所,在校生達800萬人,從人數和規模上看,已占有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規模的擴張必須以質量的提高為基礎,加強內涵建設是高職教育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作為高職院校內涵建設的重要內容,課程改革是其中的基礎環節。我國傳統的職業教育課程體系主要存在重理論、輕實踐,不能有效培養學生的能力;重知識的系統性,忽視知識與具體工作任務的聯系;正三角的課程排列順序,增加了理論學習的難度,不利于理論與實踐的整合等問題(徐國慶,2005),已無法適應高等職業院校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目標。2006年教高[16]號文件提出,高等職業院校應建立突出職業能力培養的課程標準,規范課程教學的基本要求,提高課程教學質量。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融“教、學、做”為一體,強化學生能力的培養。筆者通過對國外尤其是德國職業教育的研究,認為以工作過程為序化標準的行動導向課程是我國職業教育課程的改革方向。

一、行動導向課程體系的理論內涵

“行動導向”一詞來源于德語Handlungsorientierung,行動導向的課程體系強調學生是學習過程的中心,教師是學習過程的組織者與協調人,教師遵循資訊、計劃、決策、實施、檢查、評估的完整行動過程,在教學中與學生互動,讓學生通過獨立地獲取信息、獨立地制訂計劃、獨立地實施計劃、獨立地評估計劃,掌握職業技能、學得專業知識,從而構建屬于自己的經驗和知識體系。其最大的創新點在于根據高等職業院校的培養目標和培養對象的智力類型對學科體系的內容進行架構,并在此基礎上依據職業情境,按照工作過程的序化標準重構了行動體系的課程內容,注重發現人的價值、發掘人的潛能、發展人的個性。

國內外基于行動導向課程體系開發出不少成功的范例,其中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開發模式備受廣大職教領域里的教師、管理者和研究人員的推崇,該模式由七個步驟及其涵蓋的兩個系統組成,具體見圖1。

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開發基礎是職業工作過程,由與該專業相關的職業活動體系中的典型工作任務導出全部職業行動領域,再由行動領域導出學習領域,并通過適合教學分析,充分利用校內仿真化的實訓基地和校外全真化的頂崗實習基地,積極采用項目教學法、案例教學法、仿真教學法、角色扮演法和廠家課程等多種教學方法,以典型的工作任務為基礎,按照職業工作過程的邏輯順序,整合完成工作任務所需的陳述性知識和過程性知識,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合理設計學習情境,注重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職業知識和職業態度,通過反思性思維使其內化,轉化為個人從業所必需的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獲取自我構建的經驗和知識體系。

二、高職會計專業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行動導向課程改革實踐

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開發,強調學生是學習的行動主體,以職業情景中的行動能力為目標,以學習情境中的行動過程為途徑,以自我調節的行為為方法,以師生及學生之間互動的合作行動為方式,以整合后形成的行動能力為評價標準。筆者以高職會計專業為例,構建了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行動導向課程建設方案。

(一)學習領域課程體系的建設方案

在前期對行業、企業等用人單位需求的社會調研和對歷屆會計專業畢業生跟蹤調查的基礎上,組建了由課程專家、行業專家、骨干教師構成的課程開發團隊,對會計專業就業崗位(群)涉及的典型工作任務進行分析和歸納,構建了會計專業的學習領域課程體系(具體見表1)和相應的學習情境,實現了課程結構與工作體系的無縫對接,充分體現了課程定位的實踐性、職業性和開放性。

(二)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的設計方案

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設計是依據高職學生的智力類型特點,合理設計學習情境,確定課程單元所需傳授的專業知識、職業技能和勞動態度,整合工作任務涉及的專業能力和社會能力要求,主要包括學習領域的名稱和總學時、學習情境的名稱和學時、學習目標、主要內容、教學方法和建議;教學材料、工具和媒體、學習知識和能力準備、教師知識與能力要求、考核和評價等。筆者以《企業經濟業務核算》學習領域課程中貨幣資金核算的學習情境為例,進行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設計,具體見表2。

(三)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的實施方案

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實施按照“資訊、計劃、決策、實施、檢查和評價”六個步驟進行,其中:資訊是指獲取信息,計劃是指制定行動步驟,決策是指選擇方式,實施是指付諸行動,檢查是指審視過程,評估是指評價結果。主要內容應包括每個學習情境的名稱、教學方法、教學課時、教學場地、教學步驟、教學組織等。筆者以《企業經濟業務核算》學習領域課程中庫存現金核算的二級學習子情境為例,進行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實施方案設計,具體見表3。

三、結束語

行動導向的課程體系,充分體現現代高等職業教育課程最新理論,依據高等職業學生的智力類型特點,通過營造仿真化的職業環境和職業氛圍,進行了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設計,制定了資訊、計劃、決策、實施、檢查和評價的課程實施方案,創建了與實際崗位工作任務相一致的學習情境,采用了項目教學法、案例教學法、仿真教學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種教學方法,整個教學活動注重培養學生反思性實踐能力,并將其內化為自我建構的過程性知識,積累職業經驗或策略,突出了對學生能力培養的專業化、教學環境的企業化和教學內容的職業化的鮮明特點,改變了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況,形成了主動學習的氛圍,激發了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教學效果明顯,真正做到實踐與教學零距離。

會計專業論文:試論新形勢下高職會計專業實訓課程改革與實踐

【論文摘要】本文是針對高職會計專業多年來開展會計實訓課程過程中遇到的諸多問題而提出的。怎樣開闊思維以企業需求為導向來培養會計專業人才,突破會計教學中的“重理論輕實踐”現象,怎樣緊跟會計實際工作中不同崗位對人才實踐技能的需求來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等,這些都是對高職會計實訓課程提出的嚴肅命題。基于此,我們充分發揮了實訓教學的威力,走上了基于工作過程的會計專業實訓課程改革的之路。

【論文關鍵詞】高職會計;實訓課程;實訓方式;改革

會計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無論是初級財會人員還是中級財會人員,都必須具備實際操作能力。目前,各高職院校都非常重視實訓課,通過實訓課能使學生從中獲得一些職業技能與動手能力。許多高職院校也對如何構建有效的實訓體系和實訓內容及安排進行了一定的研究,對實訓課程體系進行了完善,應該說在學科型教學體系下已逐步成熟,但就其與實踐緊密結合的實訓體系、內容及時間安排而言,研究存在一些不完善之處,這也是與實訓課程的特殊性密不可分的。

一、高職會計實訓課程現狀及存在問題

首先,對會計實訓課程重視不足,課程設置上不可避免存在諸多不合理之處。事實上,我國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的“理論重于實踐”的現象在會計教學中同樣存在,表現在會計實訓課程中就是對會計實訓課程重要性認識不夠,進而導致實訓課程比重遠低于理論課程,二者的結構失衡嚴重。案例教學采用的案例設計過于簡單,有些案例設計只是將復雜業務分解、刪除,其沒有相應的案例背景及關資料,有些只是對課本所闡述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業務的舉例說明,使學生很容易套用課本知識尋得唯一答案。而這樣的案例教學無法使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根據案例的背景資料和個案所處環境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其次,實訓教學內容和過程有待完善。很多學校的會計實訓教學方式古板,傾向于機械借用理論教學中的案例教學或者教條地照本宣科,導致了實訓教學內容和過程中的許多問題。第一,實訓教學不注重真實性,例如對于企業中各種角色的分工就不予考慮,經常是一個學生就完成了從填制原始票據到編制報表的一系列操作。這就導致對企業工作過程的完全忽略。第二,由于角色分工不存在,一個學生包攬實訓全過程,所以不同流程間的單據傳遞根本無法實現。第三,強調核算有余而對會計管理監督重視不足。當前對于會計實訓認識有所偏差,會計實訓只是被當做對學生所學核算等工具性知識的運用和磨練,如填制原始憑證、制作會計報表以及填寫賬簿等,而對于學生的監督、審核能力卻很少涉及。第四,會計實訓設定的模擬實訓環境過于具體,對于學生的職業判斷能力鍛煉不足。

再次,師資力量不足,缺乏實踐經驗與理論水平雙優的教師。會計實訓教學能否取得預期的效果,還取決于教師的教學能力。當前會計專業教師很多都是“從校門到校門”類型的教師。這就使得其對企業會計實際操作不慎了解,多走向照本宣科的誤區。所以“雙師型”教師的缺乏對會計實訓課程的開展影響巨大。

最后,實訓教學的硬件軟件條件嚴重不足。當前我國較多高校存在教學設施建設的滯后,尤其是在會計實訓課程開展所必需的種種硬件軟件設施。會計實訓課程需要盡量真實地模擬企業的工作過程,以促使學生盡快適應這種工作環境,這樣才能更好的達到實訓的目的。但很多高校的會計實訓中心建設較為匆忙,要么設施不全,要么無法使用,以致很多需要真實實訓環境的教學過程由于缺乏企業財務部門的氣氛而使得實訓學生難以進入工作狀態,進而使實訓課程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高職會計實訓課程改革的建議

鑒于高職開展會計實訓課程多年來的經驗,校內實訓仍然是高職對會計專業教學進行基于工作過程的改革后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必然選擇。我們可以充分利用現有的實訓室、機房等教學設施,施展多媒體、案例、演示教學等十八般武藝,對當前的實訓課程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革。

1.對實訓方式的改革

1)繼續推進會計分崗模擬的實訓方式

在這種教學模式中,會計實訓根據實踐中企業會計工作的分工將其針對不同崗位的工作職能、工作范圍、操作方式等進行各個崗位的教學。這種針對崗位進行的實訓克服了原來的每個學生包攬會計核算全過程實訓方式的弊端,可以增強學生對會計工作中各個崗位的認知。既然將會計實訓按照會計工作實際分成了數種會計崗位,我們就需要在模擬這些崗位教學時注意它們之間的相互配合。我們可以將會計實訓分為會計主管、記賬、制單、出納、審核等多個崗位;當然在綜合實訓為了達到更加逼真的模擬效果可以進一步細化這種劃分,將會計實訓的崗位劃分為會計主管、出納、工資核算、往來核算、財產物資核算、資金核算、成本費用核算、收入利潤核算、總賬報表以及稽核等崗位。在實訓中由學生輪換擔任各種不同的崗位,每次都應選取不同的教學案例。這樣對于培養學生的崗位認知和提高學生的崗位技能都有較為明顯的效果,學生通過模擬分崗實訓不用出校門就能體驗不同會計崗位的不同要求。另外,通過模擬分崗實訓,可以起到增強學生溝通交流能力、培養其團隊合作精神的作用,這些對于學生的專業素質和將來的職業生涯而言都是有百益而無一害的。一方面,分崗實訓方式可以應用于低年級的學生教學中,有助于其更為深刻地體驗會計工作的全過程和各崗位的工作職責,提高其會計工作的基本素質;另一方面,分崗實訓也適用于綜合實訓。在這個階段,會計專業學生對于會計專業的基本知識已經形成了一個較為清晰的認識,接下來需要做的就是通過分崗實訓將之前學到的基本知識運用到實踐當中去。

2)探索推進校企同步核算的實訓方式

雖說校外實訓的道路當前并不平坦,但會計專業的實訓瞄準會計工作實踐的定位是正確無疑的。實際參加校外企業的會計工作由于牽涉到企業的商業秘密等原因,企業不甚配合、積極性也不高,進而導致校外實訓的效果并不能讓人滿意,但我們可以探索另外一條道路,那就是在校內進行校企同步核算的實訓方式。所謂校企同步核算的實訓方式是指,我們可以將企業的財務核算全套部門搬進校園作為校內實訓室,而學生將根據企業實際發生的經營活動同步地在校內實訓室模擬會計核算過程。當然這種實訓方式可以和上述的分崗實訓結合起來,由學生擔任同步核算對象——被模擬企業的財務核算的各個崗位職責。對于實訓過程中涉及到的企業商業機密等企業不愿披露的事項,學校可以和企業簽訂保密協議,可以通過支付一定的保證金或者約定一定的違約金來消除企業的后顧之憂;而且在使用涉及企業商業機密的數據時學校應該做好相關的保密措施以確保萬無一失。這種實訓方式能否順利實施并取得預期的效果,單單靠學校的努力是不夠的,還需要企業的配合和校企合作政策的有力支持。

2.專業教學師資隊伍建設

1)在現有師資的基礎上,聘請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專業企業會計人員擔任兼職教師,擔任課程實訓部分的教學任務,如在出納業務操作課程的出納實訓中必須使用擁有豐富實踐經驗的人員來承擔教學任務。

2)每年派出青年教師到企業會計部門實踐或掛職鍛煉,在具體崗位上鍛煉教師自身的操作能力。一般而言,“從校門到校門”類型的教師的專業理論水平由于而實踐操作能力不足,此項舉措就是針對既有教師隊伍的弊端而制訂的。這項措施能否取得預期效果還取決于學校與企業間是否具備較為穩定的合作關系和信任。

3)運用相關激勵措施,鼓勵教師積極參與企業的課題研究和專題調查,增強教師自身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這一措施對于企業和學校是雙贏的,企業通過與學校的聯合攻關,可以利用高校的高素質人才解決亟待解決的課題和專題調查,而高校的教師通過參與這一實踐活動獲得了相關的實踐技能的增長。

3.實踐環境建設

進一步擴大實訓室規模,提高實訓室的裝備水平。由于實踐能力培養是高職教育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而實訓室和實訓基地又是實踐教學的重要條件,其建設必須符合專業教學的需要,符合高職教育教學改革的需要。對于實踐環境建設的具體舉措有:

1)進一步完善實訓室建設內容,新增軟件,硬件升級,擴大會計模擬實驗設備規模,將手工操作與計算機操作完全接軌;

2)選擇符合要求的實訓地點,擴大校外實訓基地的規模。

3)對已建立的校外實訓基地,條件成熟要使之規范化,并能進行科學的管理。本著互惠互利原則,實行學院與企業共建,實現實踐教學資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并使其涵蓋有代表性的各類企業,如國有企業、私營企業、合資企業、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責任公司等。建立和完善實訓基地教學評估體系,提高實訓基地的建設和管理水平。

高職會計專業實訓課程改革與實踐不但為會計專業畢業生就業難問題指出一條可行之路,而且對于會計專業自身的教學水平提高也是有其現實意義的。另外我們相信通過改革會計實訓課程培養出來的會計專業畢業生必將會成為社會經濟的棟梁之才。

會計專業論文:淺談中專學校會計專業教學的困境與對策

論文關鍵詞:會計專業教學;就業形勢;自主學習

論文摘要:中專學校會計專業畢業生難以找到合適的工作崗位,企業難以招聘到合格的會計人員,如何擺脫這種困境,讓職業教育順應就業形勢,讓我們的畢業生能夠找到合適的工作,為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是我們每一個會計專業教學者都應該深深思考的問題。

一、目前中專學校會計專業教學的困境

(一)學生起點低,學習能力差

眾所周知,在目前學歷普遍較高的時代,成績好的選擇了上高中考大學,而那些考不上高中的,年齡小就業太早,過早步入社會家長不忍心,中職教育成為了這些難圓大學夢的學子的首選。這些學生大多數幾乎從不看書,在厭學情緒非常濃厚的環境下,學生不愿學習,也不知該如何學習。

(二)教育教學觀念與快速發展的職業教育不相適應

職業教育傳統的教學理念是重視理論教學,輕視實踐檢驗,注重老師講、學生聽,忽視老師走、學生扔的現象,許多學生反映老師講的時候懂了,老師走了,又忘了,課堂教學沒有實現應有的目標,與快速發展的職業教育不相適應。

(三)教學方法和手段與現代教育技術不相適應

傳統的教學方法是以老師為主,學生為輔,老師講、寫,學生聽、記,教材一章一節地編,老師一章一節地講,學生面無表情地聽,很容易讓學生感到厭倦和疲憊,從而失去對會計學習的興趣,與現代教育技術不相適應。

(四)課程設置不太適應培養目標,課程內容不能及時更新

會計是一項管理活動,但以中專畢業生的知識結構和年齡,不能很快成為企業的高級管理人才,所以,我們的培養目標應該為把我們的畢業生培養成掌握會計基礎理論和基本操作技能、能從事基礎會計工作的操作型、應用型人才。但在課程設置中所設置的《財務管理》等,讓中專學生比較難以接受,從而容易對學好會計知識失去信心。規劃教材的內容不能及時更新,而財經知識近來年來的變化很多,比如:2006年和2009年我國兩次對消費稅政策做了較大的變動,2007年對多個地方稅種的內容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調整,2008年對所得稅進行了改革,但對口升學的指定教材依然是2002年的版本。

(五)教師理論與實踐相脫節,動手能力不強

很多會計老師只有較深的理論知識,從高校畢業以后直接進入中專學校任教,沒有一天的實際操作經驗,比如:對銀行存款的對賬教學,老師并沒有實際見過或登記過銀行存款日記賬,也沒有見過銀行對賬單,他也就沒有辦法教學生如何核對、如何查找未達賬項,可想而知,當學生面對實際問題時就不知從何處入手,束手無策。

二、中專學校會計專業教學的對策

面對中專會計專業教學目前的困境,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我們的應對措施:

(一)激發學習興趣,增強自主學習能力

會計專業理論較多,初中畢業的學生沒有什么生產生活和社會經驗,對會計理論知識感到晦澀難解,因此,對會計知識的學習沒有多大興趣,處于被動學習狀態。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學生學好會計專業課程,必須先要讓學生對它感興趣。比如:我在講會計的概念的時候,不是先說書上的概念,而是讓學生知道在《孟子正義》中的這句話:“零星之算為計,總合之算為會”,告訴學生會和計都是算,但我們沒有把會計叫做算算的原因,是因為這兩個算是兩種不同的算法。逐步引入會計的完整概念,做到深入淺出,激發學習興趣。當今社會,科技迅猛發展,知識劇增,學校的學習,只能選取最基本的知識,解決基本素質和基本能力的培養,而要適應甚至領導快速發展的社會的腳步,僅靠在學校學到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也是不可能的,我們每一個成年人回顧我們實際用到的知識絕大部分,都是我們走出校門以后,通過自學得來的。所以,作為老師不僅要講授課本知識,還要加強學法指導,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

(二)更新教學理念,理論與實踐并重

理論用來指導實踐,同時又可以為學生今后考會計職稱,更好的發展奠定基礎。但中專學校會計專業的培養目標,是為社會提供能從事基礎會計工作的操作型、應用型人才。所以,在教學時我們既要重視理論知識的教學,同時也要重視實踐教學,學以致用,并能強化理論知識的學習。

(三)優化課程設置,加強校本教材建設

隨著中專學生招生環境的變化,中專生的入學門檻變得較低,中專學校會計專業課程的設置與在校學生的學習能力不太相符,比如《財務管理》等課程,學生在學習時很吃力,而且,也不能做到學以致用,所以,存在浪費時間、浪費資源的現象。

隨就業形勢的變化,會計人員就業必須具備會計從業資格證,學生不到畢業就提前就業,為增加學生就業機會和能力,我們建議中專學校調整課程設置,在學生入學后的第二年能參加當地的會計從業資格考試,在考前完成《會計基礎》、《財經法規和職業道德》及《會計電算化》的教學任務;為增強學生就業后的持續發展能力,建議在學生離校前的一學期,完成初級會計師的考試科目《經濟法》和《初級會計實務》的教學任務。

職業教育是直接為就業服務的教育,但現行會計專業教材是根據會計制度及行業共性編寫而成,這類教材具有普遍性而缺少用人單位所具有的特殊性,課程教學中忽視了地方經濟特色對會計的影響,造成用人單位對畢業生會計實務處理能力不滿意,就業競爭力下降。為此,我建議應根據用人單位的要求,堅持以就業為導向,針對現代企業中出現的新崗位和原有崗位的數量、質量和規格要求,以會計專業發展和從業需求為前提,緊貼學生的發展實際,及時編寫體現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和新方法的具有職教特色的會計專業教材,增強課程的靈活性和實踐性,增強學生適應崗位群的能力。

(四)加強師資力量建設,提高教學質量

師資是立教之基、興教之本、強教之源。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師資隊伍,是推動教育改革發展、提高教育質量水平的關鍵措施。但從總體上看,中專學校師資隊伍的數量、結構和整體素質與新時期教育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與人民群眾的期望還有差距。為切實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全面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各校可采取一系列切實有效的培訓措施和制度,鼓勵教師報考在職研究生,鼓勵教師取得雙師證書,同時,選派專業教師到高校深造,提高專業素質;啟動名師工程,定期選派專業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增強動手能力,或到企業參加社會實踐,收集教學案例素材,以充實教學內容;同時,也可聘請企事業單位有專業技術職稱的人員為兼職教師,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

(五)尊重學生個性,開展因材施教的多層次辦學

鑒于職業中專在校學生基礎參差不齊,學習能力強弱不同,對未來的規劃紛呈各異的情況下,我建議應根據學生的現狀和對未來的設計,采用量體裁衣、因材施教的多層次辦學。

1. 開設自考班。在知識經濟時代中專畢業證書較難適應學生畢業以后的發展需要,老師應該盡到指導學生發展的義務,把學歷對于學生今后發展可能帶來的影響宣傳到位。然后,讓他們選擇成人教育開展的學歷教育,或是選擇自學考試。對于選擇參加自考的,我們可以開設自考班,助他們一臂之力,讓學生在校期間,中專畢業證和大專畢業證一起拿,增強就業能力和發展能力。

2.理論+實踐班。對于學生中,成績較好,自主學習能力較強的,我們以理論為基礎,以實際操作為手段,組成理論+實踐班,用較系統的理論知識指導實踐,并通過實踐更深地理解、掌握理論,為今后的生存、發展奠定基礎。

3.初級理論+實踐班。對于基礎較差又愿意學習的學生,我們從實踐著手,通過動手操作激發他們對理論知識的渴求,寓初級理論教學于實踐中,為社會培養動手能力較強的操作型人才。對于這類班級,我們可以根據情況適當壓縮培養時間,成熟一批推向社會一批,這樣,既可以縮短學生成長期,又可以壓縮教育成本,提高效益。

4.德育班。對于任何老師上課都不聽課的學生,我們可以嘗試教會他們如何做人,這類學生一般思路開闊、頭腦靈活、適應能力較強,所以,我們教育形式一定要多樣化,要有針對性。我們可以將中央電視臺的一些欄目如《今日說法》、《道德觀察》、《百家講壇》等中的有關內容,讓他們觀看,然后通過寫出觀后感等形式,進行法律、道德等知識的教育;還可以開展唱歌、跳舞等文體活動,教會他們社交手段和社交知識等,為社會培養各類有用人才。

我堅信只要我們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的思想,經過我們所有熱愛中專會計專業教學的同仁的共同努力,中專學校會計專業教學一定能走出困境,迎來燦爛的明天。

會計專業論文:高職高專特色會計專業建設探析——淺析以貴州商業高等專科學校為例

論文摘要:特色求生存、品牌求發展是高職高專會計專業發展的靈魂之所在,如何建設有高職高專特色的會計專業,運用SWOT理論,通過對貴州商業高等專科學校會計專業探析,提出加強特色會計專業建設基本要素、關鍵點、主要內容等問題。

論文關鍵詞:特色會計專業;SWOT分析法;就業導向;課程體系

“經濟越發展會計越重要”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特色會計專業建設是新形勢下高職高專學校會計專業建設之靈魂,在加強高職高專特色會計專業建設中,要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一、特色會計專業建設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又稱為態勢分析法,它是由舊金山大學的管理學教授于2O世紀8O年代初提出來的。SWOT分析基本涵義就是將與研究對象密切相關的各種主要內部優勢、劣勢和外部的機會和威脅等,通過調查列舉出來,并依照矩陣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統分析的思想,把各種因素相互匹配起來加以分析,從中得出一系列相應的結論,而結論通常帶有一定的決策性。…運用SWOT分析法可以客觀準確地分析和研究一個單位現實情況,并通過對單位(集團)與競爭對手優劣勢分析,制定出適應單位(集團)發展戰略的基本方法。在特色會計專業建設中運用該理論分析的基本思想,有針對性的將其主要來自會計專業建設內部與外部條件優劣勢作明晰的思辨,找出解決辦法,以明確特色會計專業建設中的發展方向,促進高職高專層面的特色會計專業建設。貴州商業高等專科學校(以下簡稱貴州商專)特色會計專業建設個案優劣勢分析如下:

(一)會計專業屬于老牌專業,專業建設根底扎實

貴州商專會計專業辦學歷史悠久,它與學校發展史一樣走過了60多年歷程。從1947年創辦的“貴陽市尚信高級會計職業學校”開始,到1987年國家教委批準學校升建為貴州省商業專科學校,到1993年學校更名為貴州商業高等專科學校,會計專業一直是學校的支柱專業。在從中專到高專的發展歷史進程中,會計專業經歷了一個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單一會計專業到多元化專業方向發展。人才培養模式也經歷了初級技能型人才到就業為導向的高級專門型人才質量的飛躍,為貴州區域經濟發展培養輸送了大量優秀的實用型會計專業人才。

(二)根據地方經濟發展需要,適時調整專業結構

在會計專業建設中,根據國家高職高專“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指導思想,開展經常性市場調研,從上世紀90年代未,逐漸將會計大專業細分為會計電算化、財務管理、資產評估與管理、注冊會計師專門化等5個專業;主動適應區域市場對會計專業人才需求。同時在專業建設過程中,堅持優化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

(三)優化實踐教學體系,不斷進行實踐教學創新

通過會計課程實訓教學、獨立實習(實訓)、校內外綜合項目實訓、社會調研與畢業論文(設計)等建立了相對獨立的實踐教學體系。各類實習(實訓)總學時占各專業教學計劃總學時的40%以上,通過大量的實踐教學環節,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務實誠信態度,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職業綜合能力;初步建立崗位職業實踐體系,并從手工會計模擬實習,發展到會計電算化實踐、ERP沙盤實踐,不斷加強與改善實驗、實習條件創新;開創了多層次、多類型的會計實踐教學新形式。

(四)依托職業資格證書,構建以職業能力為主線的人才培養模式

會計人才培養目標需要將會計職業資格證書納入人才培養方案中,同時,構建教學計劃的核心課程,通過職業資格證書的獲取,大大提高學生專業水平及核心競爭能力,實現學校教育與企業需求的最好銜接。

然而,在會計專業的建設過程中,還存在著不同程度競爭劣勢與威脅,主要表現在:

1、特色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不鮮明。在省級眾多的經濟類院校會計專業辦學面前,學校的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的科學性、準確性不強,教學內容尚未體現出高職高專特色,在學科體系與實踐環節上表現出“單一的中專技能+復雜式本科課程設置”,課程體系與學制分配方案上未能真正體現高職高專的“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特色,會計專業課程體系構建、專業實習實訓方案設計的針對性不強。

2、體現高職會計專業學生核心競爭力的課程設置不夠突出。人才培養方案中,必修課雖然分離出公共必修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技術課,但實質課程設置還是一種換湯不換藥的“學科型”體系。公共必修課未能體現高職高專以“夠用為度,運用為原則”;而專業基礎課未能充分體現高技能型人才核心競爭力的培養,強調完整性學科體系的多,體現高技能型課程體系的少;單項專業實訓多,綜合實踐素質訓練能力少。

3、科研不力,已有的前期會計專業特色流失。主要表現為一是校級與系級特色會計專業建設目標管理標準和激勵機制不明晰。什么是特色會計專業,如何加強特色會計專業建設,如何管理與考核特色專業,對此未形成標準與激勵約束機制,缺乏制度支撐及基本標準,導致特色會計專業建設不能高效進行;二是作為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會計、經營管理、統計”為一體的綜合模擬實踐性教學,沒有很好地系統總結與發展,本世紀會計專業綜合模擬實習失缺,以至于綜合模擬處于退化停滯狀態。

二、特色會計專業建設的基本環節與關鍵點

針對以上會計專業建設的優劣勢狀況,必須在專業建設環節中找出“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本質特征。具體說,就是建立具有顯著特色的教學目標、人才培養模式、人才培養方案等會計專業內涵特性,再造特色會計專業建設的幾個主體框架,即:專業建設目標、專業建設方向、專業定位、專業建設內容等的獨特性與獨占性,使其顯著區別與同類高等院校所辦會計類專業。同時要根據基本框架,緊緊抓住會計專業建設以下基本環節與關鍵點:

第一,建立會計專業建設基本原則。首先,確定“以服務為宗旨,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結合發展道路”的目標性明晰原則。全面提升高職高專會計專業內涵性教學質量,明確高級技能性、綜合運用型的人才目標。其次,遵循人才培養方案“教學用一體化”動態平衡原則,加強課程體系的綜合設置,優化會計課程體系,使之在會計專業設置上體現為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的功能;再次,大力推行會計專業工學結合,突出專業綜合實踐能力培養,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建立一批校企合作,加強實訓、實習基地建設。最后,建立合理的會計“雙師型”教師隊伍,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自身素質,吸收具有實踐經驗豐富的在職在崗會計專業人才作為實踐教師隊伍成員,確立專兼結合的專業教學團隊。

第二,確定特色會計專業建設的6要素。根據國家高職高專教學管理要點、原則及基本內容,確定特色專業建設要素、規范會計專業建設基本流程管理,提高專業建設質量與效率,加快專業改造與建設。通過基本專業建設的常規性分析,我們可以總結出會計專業建設以6要素為研究對象,即,培養目標、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學模式、師資隊伍、管理方法等,在對這6要素內涵性深入研究下,形成以高職高專人才培養目標為引導,6要素特色會計專業基本架構和閉路循環管理體系(圖1):

三、特色會計專業建設內容

會計專業特色建設是一個涉及會計知識體系與教育教學內容的系統工程,建設的內容包括圍繞會計專業建設基本框架及內涵建設6要素展開,同時配置相適應的教學資源,以形成管理與教學有機體。

(一)特色培養目標

高職高專人才培養目標就是要“以就業導向、能力為本位”確定人才規格,以創新高素質技能復合應用型會計崗位的人才為目標。因此,各地區的高職院校在會計人才培養目標上,首先,要廣泛開展社會調查,正確定位其人才培養特色目標,動態制定會計人才培養方案;其次,培養目標要主動契合新興產業和先進技術發展的需要,動態保持與現代職業崗位或職業崗位群所具有的知識相結合,體現跨學科交叉滲透、技能跨崗位的復合型智能的特點,調整優化專業方向,培養社會緊缺的高技能人才,形成人才培養特色。

(二)特色教學計劃

特色教學計劃即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是實現特色人才的綱領性指南,要形成特色鮮明的人才培養方案,必須改革傳統的教學計劃的制定流程。為此,在制定財會人才培養方案中,一是以國家高職高專政策為指南,以就業為導向能力為本位,定位培養高素質技能型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二是廣泛開展社會調查,由會計院系制定指導性動態會計人才培養方案;三是在專業建設委員會及學校教學管理部門組織指導下,按會計崗位群推進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改革,由各會計專業教研室制訂特色教學計劃,形成一套內部體系完整、外部關系協調的實踐與理論結合教學計劃;四是突出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應用性,從必備基礎知識、專業核心競爭能力、職業崗位技能三模塊改革會計專業計劃內容,使之體現計劃中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充分體現學生的知識、能力、核心競爭力的培養。最后,經過專業建設委員會審核批準,執行并反饋教學計劃情況形成特色教學計劃。

(三)特色教學模式

充分借鑒國外職業教育MES(就業技能模塊培訓的簡稱)、CEB(能力本位教學的簡稱)等教學模式,結合會計職業崗位對培養對象的要求,構建“需求一能力”型模塊式課程體系(4),從整體上構建高職財會教學模式,結合學校實際實施“寬基礎+活模塊+職業資格”式課程計劃,選擇適合的教學內容,動態的安排教學活動;做好學生就業及升學的相關工作,推動專業建設,形成以培養適應需求為特色的具有較強專業能力的課程體系。構建2+1(2年校內教學,1年校內外實踐教學)“需求一能力”課程體系內容。首先,在課程類型劃分的基礎上,按會計這一職業崗位群設置需求能力的3大模塊課程:基礎內容模塊、綜合技能模塊實踐內容模塊。其次,分析每一個任務所需的知識和操作技術,確定“需求一能力”課程模塊內容。最后,按照這些知識與技能的難易程度及邏輯關系,以及它們在實際工作中出現的頻率及重要性,加以系統地組織安排,形成“2+1”序列教學時間動態結構,構建職業能力的模塊式課程體系(圖2)。

(四)特色教學內容

特色高職高專的教學內容要真正體現會計復合性人才的“五力”發展,即“綜合適應力+核心專業競爭力+實踐操作動手力+關鍵崗位競爭力+專業特質表現力”。為此,人才培養方案的課程設置與內容改革,一是要以崗位能力群設置實踐教學課程,從主辦會計崗位、出納崗位、費用核算崗位、到綜合理財崗位,融人新的會計崗位元素。二是加強實踐教學改革,從手工會計模擬實習,到會計電算化實踐、ERP沙盤實踐設置實踐課程。三是在教學內容上摒棄課程局限在某一狹隘的崗位技能范圍內,做到既要按照就業崗位的要求配置教學資源,設計教學內容,按照崗位要求“量身定做”企業急需的高技能人才(訂單培養),滿足學生未來從事多個相關職業領域工作的需求。四是將會計核算與財務管理能力結合,內控與分析決策能力結合,根據行業和企業發展的趨勢,將相關的會計核算與管理的新知識、新技術、新方法和相應專業技術領域職業資格培訓內容融人教學內容中。

(五)特色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既要堅持傳統與繼承,又要開拓與創新,在教學中要引入先進的教學方式、方法理念,適應高職高專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法與手段,充分開展項目導向教學法、分層教學法、研究性討論法、案例教學法、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法等。全面應用現代教育技術,建設系列化的會計核心課程多媒體課件庫、視頻信息庫、網上試題庫,努力提高特色會計專業教學效率,提升教育質量。

(六)特色教學評價

根據專業培養目標和生源實際情況,改革傳統的評價標準和評價方式,在教學計劃、大綱、教材、教法等系列問題上建立特色專業評價指標體系,切實從重知識考試、重學科標準轉向重“就業能力、實踐能力、社會評價”為內容,建立起以職業能力為導向、科學的社會化的考核評價機制,注重校內評價與社會平價的一致性,課堂教學、實踐教學并舉的評價指標。

(七)特色教學隊伍

對于教師,只有把握專業培養目標,達到教學內容與自身素質的雙重協調,才能使專業教學創新上升到一個新的層次。因此,需要建立起一只在會計專業上有熟練的專業動手能力,教學上有創新教學理念和教學策略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實現從觀念到行為的新型教師團隊。教學上體現為用而教,教有所效,緊緊圍繞專業培養目標形成培養合力。

(八)特色教學管理

充分實施會計專業建設中的學分制信息系統規范化管理,建立“學分績點”。在學校層面,賦予系、部更大的專業建設和教學管理自主權;如在辦學資金投人、教師調研、外出學習等方面政策上的傾斜;而在院系層面,加快推行學分制和彈性學分制結合,建立有利于實踐與理論結合的學籍管理辦法,作好對學制“1”實踐教學年實習學生的管理,做好學生實習中的勞動保護和安全工作,切實落實校系兩級學分制管理。

四、特色會計專業質量控制

(一)建立特色專業建設的環境與質量控制制度

為了有效推進會計專業建設質量工程建設,學校與教學系部應根據特色專業建設的基本內涵、要素、結構、程序等內容,首先,制定科學合理的特色會計專業建設的控制制度,形成校系兩級建設的標準,在制度框架范圍內,有組織有步驟實施特色會計專業的活動。其次,系(部)各環節開展特色會計專業建設的基本要素建設活動,進行標準化建設活動各內容的分層分級組織實施。最后,定期進行會計專業建設主要環節、內容、活動的信息反饋與溝通,監督特色專業目標實現的偏差與活動調整。

(二)不斷改進與創新會計特色專業建設的內部流程,再造特色會計專業建設方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鑒“中國會計之父”潘序倫先生創建立信會計學校時關于特色會計專業建設之方法:一要培養造就會計人才“適銷對路”的過硬本領,接受人才市場對會計人才的檢驗。二要打造老字號會計專業品牌,以會計專業為依托,進行會計專業的改造;三要深化會計教學內容改革,實現本土化與會計國際接軌的要求,加強中國特色高職高專會計專業建設。四要不斷創新會計專業內涵建設,打造一流會計人才,培養合格的區域經濟復合性會計人才。

(三)提煉創新會計專業特色

秉承會計專業建設中的優良傳統,挖掘與提煉會計專業建設特色。首先,從高職高專多年的會計專業建設中,提煉出屬于各地區、各學校具有特質的會計人才文化精神,固化一種“校訓+系訓”的專業理念,體現會計專業特色與經濟管理類專業建設的融合發展態勢。其次,傳承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精髓,堅守誠信,堅持以高素質、技能型、應用性為原則,確立會計專業人才目標;第三,與時俱進,創新實踐。堅持走“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校地合作”,充分發揮會計專業自身的特色資源和辦學優勢,以各種形式主動為企業發展服務、為地方區域經濟服務發展,培養更多更好的現代化建設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會計界精英,真正實現與企業經濟共同的“雙贏”。

會計專業論文:探析探究式教學法在會計專業教學中的探索

【論文關鍵詞】探究式教學 會計專業 教學探索

【論文摘要】探究式教學法是以學生探究為主的教學法,能充分調動和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其重點是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和能力,啟發學生將學到的會計專業知識加以綜合,并應用于實踐,最終促使學生形成積極的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養成良好的職業素質。

以往的會計傳統課是將知識“填鴨式”地灌輸給學生,“教師教,學生學”,學生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社會經濟現象日趨復雜帶來很多新的財務問題,對會計人員的要求,不再是僅具有會計操作能力和學生掌握了多少會計方面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生畢業走向工作崗位后能否靈活運用這些知識和具有較強的職業判斷能力和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所以我們在組織教學中,在重視知識傳授的基礎上注重培養學生富有創造力地吸收和應用知識的能力。因此運用探究式課堂教學模式成為當前會計類課程教學改革的一項迫切需要。

探究式教學發重點放在會計專業教會學生如何獲取知識的方法和能力,如何為學生創造一個寬松開放的學習環境,如何為學生獲取知識的多種渠道,并應用于實踐,最終如何促使他們形成積極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養成良好的職業素質。

一、學生的探究學習要做到以下幾點;

(1)探究性。問題具有探究性是指為課堂教學而設計的教學活動問題應該具有發展。題目設計時,可以從教材中延伸問題,也可以從社會現實生活中抽象概括出所提問題來。這些題目本身具有可探究的余地,在探究中能使學生得到新的發現,從而探究出有價值的東西。(2)創造性。探究問題具有創造性是指為課堂教學而設計的問題,對學生而言應具有一定的可自由發展的空間,也就是說,這個問題應該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對具有開放性的問題的學習,要是學生的發展更有個性特征,使學生更具活動力。 (3)實踐性。在探究學習中,在學習中探究,教、學、思、做、合一,以達到改造學生的主觀世界,塑造學生的人格品質和創造能力,促進學生的主體發展。(4)知識性。探究學習目的是能使學生參與對問題的探索、思考,使學生參與解決方案的設計、實施及問題發生的全過程,在這些過程中掌握會計知識和會計方面的技能。

二、探究式教學模式的實施

(1)設立問題情景,教師先根據教學目標,尋找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可以激發學生興趣的材料,創設出特定的情境,引導學生發展并提出需要探究的問題。 (2)合作交流,探索問題。在導出以上問題后,分小組討論,合作交流,師生合作,生生合作,相互啟發,相互探討,各抒己見,集思廣益,啟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讓學生在課堂讓充分展示自我,盡快在課堂展現知識的形成過程,使學生仍下“拐杖”,輕裝上陣。(3)了解學情,調查研究,讓學生思考。教師要參與學生的學習環境中去分析、交流、調查、思考,研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從中將問題用最快的速度進行反饋,使教師在參與中了解學情。教師在此過程中應充分尊重學生的探究討論,虛心、認真地聽取學生各種見解,并做適當的引導與點撥,既要求同又要求異,最大限度的提高學習效率,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合作精神,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創造能力。(4)鞏固知識,深化理解,讓學生運用知識。通過探究學習,讓學生們編織一張知識網形成規律,形成對知識的整體結構的理解,通過實驗加深以知,有意記憶,使所學知識牢固掌握,促進知識遷移,并應用于實踐之中。

三、探究性教學模式的進一步思索

(1)實施探究性教學模式,并不排斥傳統教學方法。探究性教學雖然關注的是問題的提出,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但并不排斥老師用最簡潔的手段和方式使學生能盡快獲得新知識,同時,會計學科的探索必須建立在牢固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方法的基礎上,只有通曉會計政策,掌握會計方法,才有進一步探索的可能,因此,在教學中,必須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將所有知識點都通過探究性教學來傳授,同樣是違背教學規律的。(2)提出的問題應少而精,具有代表性。探究式教學是以問題為主的教學,每個學生都要學會提出問題,立足于通過問題表達自我,但如果在一味的追求問題的多而雜,參與人數的廣泛而聰離實際,則容易演變成走過場,不能真正達到預期的目標,所以說,語言表達思維敏捷的學生發言較多,而不善于言談的學生則容易失去發言表達的機會,這樣就剝奪了部分學生發言的權利,更談不上學生之間的分享與貢獻。因此,在探究式教學中,問題的設計,不應只注重量,更應注重問題的質量,這樣才能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也只有這樣才能讓每一個學生充分參與到問題探究中去,才能最終讓每一個學生綜合素質都得到發展和提高。(3)探究的過程與時間應有一定的限度。課堂教學是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的,時間的有限性使得教師必須考慮如何組織高效的學習活動,在課堂教學中,要準備小組對問題進行充分討論的同時,也要明確各過程是有時間限制的,這樣不僅可以讓大多教學生參與到探究的各過程中,而且也可以讓那部分表達能力強,思維較開闊的學生得到更多的訓練,還為表達思維遲緩的學生提供了參與和學習的機會,參與探究和討論的時間如何沒有明確的限制。容易形成一部分學生思維離開課堂,而使另一部分學生失去參與機會。(4)注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性。在探究式教學模式中,誰努力思考誰就有收獲,誰積極參與誰的收獲就大,性格開朗,交往能力強的學生容易獲得更多的機會,而那些靦腆、拘謹、文靜、沉靜、面對新的刺激問題反映并不強烈,喜歡沉思的學生可能容易成為“看客”。另外,有的學生可能對某一層面的問題感興趣,而對其他的問題毫無興趣可言,相反,有的學生全身心投入并積極參與提高參與的效率。因此,在探究式教學中,教師應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及時給予不同的機會,使每個學生都真正能夠參與到問題的討論當中去,進而真正體會到蘊藏于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互動和平等交流對話的真正魅力。

會計專業論文:淺談改進中職會計專業實踐性教學的思考

【論文關鍵詞】教學培訓 會計實踐教學 思考

【論文摘要】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對會計人員綜合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鑒于中職生目前存在的問題及就業的困難形勢,加強會計專業教師的教學培訓,提升教師素質,改進教學方法及加強學生的學習方法指導變得極為迫切。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會計作為經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也變得越來越重要,培養出符合社會需要的中、初級實用型會計技術人才,是擺在我們會計教師面前的一個非常現實而迫切的問題。筆者認為改變會計教育觀念,加強和改進會計專業實踐性教學.是辦好中等職業學校的會計教育、實現中職會計專業培養目標的關鍵。

一、實踐性教學是實現中職會計專業培養目標的重要保證

中職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和基本特征是以培養中等技術應用性專業人才為根本任務。以適應社會需要為目標,以“應用”為主旨和特征構建課程和教學內容體系,以培養技術應用能力為主線設計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和培養方案。畢業生應具有一定基礎理論知識、技術應用能力強、知識面較寬等特點。實踐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技術應用能力。

實踐性教學是職業會計教育的重要特征,離開了實踐性,什么技能、技巧、運用能力、操作能力等等,就無從談起。作為職業教育的會計專業,面對經濟全球化、面對新的會計環境,必須高度重視會計專業的實踐性教學環節,加強專業技能訓練,加大實踐性教學的比重,使每個學生都能成為技能高手、管理高手。只有這樣,才能使中職會計專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因此,實踐性教學的好與壞,是影響中職會計專業培養目標能否實現的重要環節,是中職會計專業興衰成敗的決定性因素。

二、目前中等職業教育會計專業實踐性教學現狀

盡管中職會計專業的目標是培養高素質的中初級應用型會計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但從目前的教學效果看,培養出的人才,在實踐技能方面與社會需求相差甚遠,甚至引起用人單位強烈不滿。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會計教育觀念、教育思想尚未轉變。在會計教育觀念、教育思想上,沒有完全脫離應試教育模式,過度的重視會計知識的灌輸,強調會計知識的理論性、系統性和完整性。面對接受直接會計經驗為目的.強調按照職業活動體系來組織會計教學強調會計知識的實踐性、需求性和應用性,重視培養學生的會計操作能力等方面還不能完全適應。

(二)課程設置沒有充分體現職業教育特點,實踐性課時偏少受過去計劃經濟和教育管理體制的影響,在會計課程的教學計劃上仍偏重理論性教學,實踐性教學課時數偏低。職業教育強調的是‘‘用什么學什么”。理論教學的任務是傳授從事相應職業所需要的最實際、最基本的知識.能為技能教學提供必要的理論基礎,以夠用為度。然而傳統的會計專業在教學計劃上仍重視理論性教學,輕視實踐性教學,不能滿足專業應用技能的培養要求。

(三)在會計實踐技能的訓練方式上,采用封閉式訓練很多學校都配有專業的會計模擬實驗室.采用封潞式的訓練形式。即按著教學進度計劃,首先進行理論知識的系統學習,然后期中、期末或基礎理論全部學習完畢后,利用一段時間在教室或模擬實驗室完成所謂的實踐技能訓練,造成會計專業理論與會計實際嚴重脫節,結果是既滿足不了社會需求,又浪費了學生的寶貴時光。

(四)教師的實踐經驗缺乏。教師隊伍的現狀使會計專業的實踐性教學難以收到預期的效果。中職教育是我國教育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為社會開發勞動力資源、直接向社會輸送實用性人才的重任,這就決定了它對教師隊伍的建設,特別是對專職教師隊伍的建設有著特殊的要求。而目前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大部分是普通高校畢業學生.從學校到學校,沒有實際工作經歷,自身動手能力不強,熟練的操作技能也就談不上,對學生只有“紙上談兵”傳授一些課本上的理論知識.中職教育的能力本位原則也就難以有效的落實。

三、改進中職會計專業實踐性教學的建議

(一)加強會計專業師資隊伍建設提高中職會計專業教師的理論水平。會計教學質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素質和業務水平。提高中職會計專業教師的實踐教學水平。要獲得良好的會計實踐教學效果.必須首先提高會計專業教師的實踐教學水平。而當前的情況是,大多數中職會計專業教師是從學校畢業后直接任教的,實踐能力較為薄弱,影響了教學效果。因此,綜合提高中職會計專業教師的實踐水平,是提高會計教學水平的關鍵。可以有計劃,有步驟地鼓勵教師到企業去實習.建立教師實踐基地。

(二)加強學習方法指導在課堂教學中應注重學法指導,培養學生閱讀,分析思考,運用已學知識等能力。比如,可以由教師限定閱讀內容提出問題,或者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或者閱讀后讓學生相互討論教師加以總結引導等方式,達到讓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目的。對于一些容易混淆的經濟業務,如企業債券,可先讓同學們討論、分析、比較,最后教師參與,從而讓學生分清區別和聯系,正確處理經濟業務。對學生記憶方法的指導,一是將教材中抽象說法具體形象化;二是將難記的概念進行分解,在理解基礎上記憶。

(三)加強會計實踐教學促進學生會計實踐能力的提高,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是會計職業教育的一項主要任務。中職會計教育院校應該建立一個會計實習基地,模擬企業的經濟活動讓學生在仿真的環境中實際操作,既獲得感性認識,又加深對課本內容的理解,使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也提高實踐能力。要讓學生了解實踐操作的目的、意義和作用以及實踐單位的實際情況,明確實踐操作的程序和注意事項,將書本知識轉化為操作技能,指導老師根據實踐操作的情況及實驗報告評定學生成績并記入檔案。組織會計實踐教育,應貫徹以下原則:(1)教學實踐性原則。通過對某一企業在一定時期的經濟業務的會計實踐,可以解決理論與實踐脫節的矛盾,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2)教學直觀性、形象性原則。通過實踐操作,讓學生掌握技能和技巧,從而獲得比較完整的知識體系。(3)教學系統性、一貫性原則。會計實踐可以讓學生從操作上把所學的知識回顧一遍,達到對會計核算各種方法的系統、連續地運用。

(四)改革課程設置將“雙證”培訓帶入教學之中,按照《會計法》的規定,中等職業教育的會計專業來說,學生除要取得會計專業的中專學歷證書外,還要取得“會計人員從業資格”證書,而在此之前必須取得“財會電算化合格”證書或者“珠算五級”證書。這就意味著“雙證”,即“學歷證書”和“會計人員從業資格證書”,是會計專業的學生畢業后走上財會工作崗位的“敲門磚”。因此,從事中等職業會計專業教學的學校,必須白上而下高度重視“雙證”的教學與培訓工作,加強對“雙證”教學的思想認識,集中時間、人力、精力做好“雙證”的教學,讓學生在畢業時能取得教育部門頒布發的學歷證書和財政部門頒發的“財會電算化合格”證書、“會計人員從業資格”證書,為他們一畢業即到企事業單位從事財務工作做了良好的準備。

中職會計專業教學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從整體出發,從實際出發,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能提高教學質量,

培養出優秀的應用型人才。教育實踐是輔助教學的最好方式,學生在模擬實踐中可接觸到仿真性的實物,并能親自參與活動的全過程,既增加了對課程的感性認識,鞏固了理論知識,又培養了實踐操作能力,為畢業后走上工作崗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會計專業論文:如何構建會計專業“三 化”主導型實驗課程體系

【摘要】通過建立與會計崗位分工精細化相適應的單項會計實驗體系,提高受訓者的崗位意識和崗位適應能力;通過建立與會計工作知識綜合化相適應的綜合會計實驗子體系,提高受訓者的行業意識和行業適應能力;通過建立與會計實務操作電算化相適應的電算會計實驗子體系,提高受訓者的現代會計意識和電算化操作能力。本文就此作一闡述。

一、建立與會計崗位分工精細化相適應的單項會計實驗體系,提高受訓者的崗位意識和崗位適應能力

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分工呈現出兩個明顯特征:一是行業分工越來越細;二是崗位分工越來越細。會計行業亦不例外,會計崗位的分工呈現出精細化的特征。財政部有關文件中將會計崗位劃分為負責人(主管)、出納、財產物資核算、工資核算、成本費用核算、財務成果核算、資金核算、往來核算、總賬核算、稽核、檔案管理、會計電算化和管理會計共十三個崗位。單項會計實驗要體現仿真性,必須突出會計崗位分工,體現會計崗位特征,使學生熟悉各個會計崗位的業務流程,掌握各個會計崗位的業務技能。所以單項實驗內容和流程應當是:(1)會計基礎;(2)出納崗位實驗;(3)往來會計崗位實驗;(4)存貨會計崗位實驗;(5)資產會計崗位實驗;(6)收入與利潤會計崗位實驗;(7)會計報表崗位實驗;(8)工資會計崗位實驗;(9)費用會計崗位實驗;(10)成本會計崗位實驗;(11);涉稅崗位實驗;(12)財務分析崗位實驗;(13)審計崗位實驗。注:由于單項會計實驗必須與會計理論教學課程同步進行,因而單項會計實驗必須兼顧到教學進度安排。考慮到《成本會計》和《納稅實務》的開設均在《財務會計》之后,故將其相關崗位的實驗放在比較靠后的位置。

各崗位實驗內容及目的是:

(一)會計基礎部分

實驗內容包括:原始憑證的填制和審核,記賬憑證的填制和審核,日記賬和明細賬的登記,記賬憑證匯總表的編制。

實驗目的:初步掌握填制和審核原始憑證;編制和審核記賬憑證;編制匯總記賬憑證;登記現金日記賬和銀行存款日記賬;登記各種明細賬和總賬;結賬與更正錯誤的基本技能。

(二)出納崗位實驗

實驗內容包括:開設和登記現金、銀行存款日記賬,保管和簽發支票,辦理支票借用及報賬,庫存現金管理,填制結算憑證,辦理日常轉賬結算,辦理與銀行的各種業務往來,辦理各種報銷業務,保管各種有價證券、印章、空白支票和空白收據,編制銀行存款余額調節表。

實驗目的:全面熟悉出納崗位的基本職責和業務流程;掌握貨幣資金核算的內容和操作技能;了解貨幣資金管理制度及其有關規定。

(三)往來會計崗位實驗

實驗內容包括:開設債券債務總分類賬和明細分類賬,根據發生的往來業務填制和審核原始憑證,編制記賬憑證,編制科目匯總表,登記債券債務總分類賬及明細分類賬。

實驗目的:全面熟悉往來崗位的基本職責和業務流程;熟悉各種應收、應付款項賬務處理方法和操作技能;了解各種債權、債務的確認標準。

(四)存貨會計崗位實驗

實驗內容包括:存貨的驗收、入庫、發出的計價、核算,存貨的清查。

實驗目的:全面熟悉存貨會計崗位基本職責和業務流程;掌握各種存貨業務核算方法和操作技能;了解存貨業務有關規定和管理辦法。

(五)資產會計崗位實驗

實驗內容包括:固定資產取得的核算,無形資產取得的核算,固定資產折舊的提取與核算,無形資產攤銷的核算,固定資產改建擴建和修理的核算,固定資產、無形資產處置的核算,固定資產清查的核算。

實驗目的:全面熟悉資產會計崗位的基本職責和業務流程;掌握固定資產、無形資產核算方法和操作技能;了解資產核算和管理的有關規定。

(六)收入與利潤會計崗位實驗

實驗內容包括:主營業務收入的確認與核算,主營業務成本的計算與核算,其他業務收支的確認與核算,投資損益的計算與核算,營業外收支的核算,利潤的計算與核算,利潤分配的程序與核算。

實驗目的:全面熟悉收入和利潤會計崗位的基本職責和業務流程;掌握收入、利潤的形成及其分配的核算內容和操作技能;了解利潤的形成和分配的有關規定。

(七)會計報表崗位實驗

實驗內容包括:編制資產負債表及其附表,編制利潤表及其附表。

實驗目的:全面熟悉會計報表崗位的基本職責和會計報表的編制程序;掌握會計報表的編制方法和報表信息資料應用的操作技能;了解各報表之間的勾稽關系。

(八)工資崗位實驗

實驗內容包括:工資的計算,工資的發放與代扣款項的結轉,工資的分配,應付福利費、工會經費、職工教育經費、住房公積金的計提與核算。

實驗目的:全面熟悉工資費用崗位的基本職責和業務流程;掌握工資費用的核算、賬務處理方法和操作技能;了解工資費用的構成和有關政策規定。

(九)費用會計崗位實驗

實驗內容包括:營業費用的核算,管理費用的核算,財務費用的核算。

實驗目的:全面熟悉費用會計崗位的基本職責和業務流程;掌握費用賬務處理方法和操作技能;了解費用確認標準和計量方法。

(十)成本會計崗位實驗

實驗內容包括:品種法下各種費用的歸集和分配方法以及相應的賬務處理,分步法下各種費用的歸集和分配方法以及相應的賬務處理,分批法下各種費用的歸集和分配方法以及相應的賬務處理,編制各種費用要素分配表,登記有關總賬及明細賬,填制產品成本計算單。

實驗目的:全面熟悉成本會計崗位基本職責和業務流程;掌握產品成本的各種計算方法和賬務處理操作技能;了解成本構成和確認標準。

(十一)涉稅崗位實驗

實驗內容包括:計算增值稅應納稅額,并編制增值稅納稅申報表及其附表,并向稅務機關提供資料,申報納稅,繳納稅款;計算營業稅應納稅額,并編制增值稅納稅申報表及其附表,并向稅務機關提供資料,申報納稅,繳納稅款;計算消費稅應納稅額,并編制增值稅納稅申報表及其附表,并向稅務機關提供資料,申報納稅,繳納稅款;計算企業所得稅應納稅額,編制增值稅納稅申報表及其附表,向稅務機關報送相關報表并提供相關資料,申報納稅,繳納稅款。

實驗目的:全面熟悉涉稅會計崗位的基本職責和業務流程;掌握各種稅款的計算和納稅申報表的填制方法;了解我國稅收征納程序及稅款繳納方式。

(十二)財務分析崗位實驗

實驗內容包括:盈利能力分析,營運能力分析,償債能力分析,增長能力分析,財務綜合分析及評價。

實驗目的:全面掌握財務分析崗位的基本職責;掌握各種財務分析方法并能實際運用;了解財務預測方法。

(十三)審計崗位實驗

實驗內容包括:流動資產審計,固定資產審計,長期投資審計,負債審計,所有者權益審計,收入與成本費用審計,利潤形成及其分配審計,編寫審計報告。

實驗目的:全面熟悉審計崗位的基本職責和業務流程;掌握各項企業內部審計方法和操作技能;編寫審計報告;了解社會審計和政府審計的方法。

二、建立與會計工作知識綜合化相適應的綜合會計實驗子體系,提高受訓者的行業意識和行業適應能力

當今社會,一方面業務的知識綜合化過程越來越深;另一方面業務的綜合化、整體化越來越明顯。綜合化要求各學科之間互相滲透交叉。會計學科當然也不例外。這就要求會計教育要不斷提高知識結構的通用性,拓寬自身的業務技能,培養會計行業意識和行業適應能力,使之能勝任會計行業的相關工作,更好地適應當代社會多變的競爭環境。為此,構建整體手工實驗模塊應當遵循:實驗內容真實、全面原則、實驗素材選擇恰當原則和實驗角色清晰原則。

整體手工實驗模塊流程圖1:

注:(1)原始憑證審核的教學內容中包括如何填制常用的原始憑證。(2)記賬,憑證的審核應由會計主管審核,實際做時可在同學間相互審核;登記賬簿注意明細賬與總賬,由不同的會計人員登記,以科目匯總表的賬務處理程序為典型。(3)成本核算以計劃成本為典型,并用到其他方法。(4)期末對賬,包括銀行對賬單與銀行存款日記賬的核對,總賬與明細賬核對,明細賬與記賬及憑證等之間的核對。(5)報表包括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以及其他報表,利潤表要求理解所得稅的金額調整。(6)成本核算主要完成制造業產品生產成本核算的實踐操作,提高成本控制水平。(7)納稅申報主要完成企業增值稅、營業稅、所得稅等各種稅金的計算與納稅實務。(8)財務分析主要是運用專門的財務分析方法,及時提供能夠滿足各種要求的財務分析報告。(9)報表審計要求能夠熟練運用審計理論與方法完成常規的審計工作。

(一)手工實驗模塊核心部分的構建思路

手工實驗模塊核心部分的構建,要求能夠充分體現會計核算工作的核心業務,主要是在完成基礎會計與財務會計每章的知識點實驗后,對一個企業一個完整的會計期間的經濟業務進行核算,一般對一個股份制生產企業12月份的業務為實驗素材,掌握手工會計核算的基本程序,做到會計基礎工作的規范化。核算過程中運用科目匯總表賬務處理程序,材料的收發按照計劃成本進行,掌握貨幣資金、存貨、投資、固定資產、無形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利潤及利潤分配、會計報表編制等內容的實踐操作。手工實驗模塊核心部分的經濟業務要能夠覆蓋日常會計核算的專業基礎知識。在受訓者操作過程中注意運用啟發式和擴散式思維,即在有多種備選方法的情況下,用其它的方法該如何處理,比較之下增強受訓者的理解與記憶,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實驗過程中,為了避免受訓者一人做所有業務而對崗位意識不清的情況,可采取將每4人劃分為一個小組,交替填制記賬憑證、登記賬簿、審核、編制會計報表等業務,使受訓者完成不同崗位角色的轉換,并培養不相容崗位不能由同一個人擔任的專業意識。

(二)手工實驗模塊分支部分的構建思路

綜合會計實驗子體系以會計核算為主體,但會計核算并不是其惟一的內容。會計行業除了會計核算工作外,還涉及稅務、財務分析、審計等其它相關的工作。為了提高受訓者的行業適應能力,使受訓者能夠充分勝任會計行業不同的專業崗位,手工實驗模塊分支部分的構建內容應該包括成本核算、納稅申報、財務分析和報表審計。受訓者通過手工實驗模塊分支部分的操作,完成會計行業相關各崗位的實踐操作,形成一個完整的會計專業知識體系。知識層面的開闊使受訓者的崗位選擇更多一些,并有較好的適應能力;扎實的專業基礎技能會使受訓者走向工作崗位后很快進入角色,適應角色,并得到良好的職業發展。

成本核算實驗內容主要完成制造業產品生產成本核算的實踐操作,熟悉制造業企業產品生產成本的核算方法,在精確計算產品成本的基礎上,完成成本控制與考核,提高成本控制能力。納稅申報實驗內容要求受訓者在熟練掌握稅收實務的基礎上,完成企業在一個會計期間各項增值稅、營業稅、所得稅等各項稅金的計算與納稅申報的實踐操作。財務分析實驗內容要求受訓者根據特定企業的相關報表資料和財務信息,運用專門的財務分析方法完成財務分析工作,并形成財務分析報告,以滿足不同目的的需求。報表審計實驗內容主要是運用專門的審計方法完成報表審計的相關工作,對所審計企業報表的真實性、一貫性和公允性做出合理鑒證,并最終形成審計報告。

三、建立與會計實務操作電算化相適應的電算會計實驗子體系,提高受訓者的現代會計意識和電算化操作能力

此部分實驗的設計思路是:在構建電算化會計各模塊子系統的基礎上以一個核算單位,一個會計期間的完整經濟業務為數據源,利用各子系統之間的內在聯系進行財務一體化實驗。

電算化會計是一種利用現代電子信息技術實現會計工作的一種手段,電算化會計實施的前提是首先要有一套與企業會計核算體系相適應的財務管理軟件。以現代財務軟件設計的主流思想來看,大多數財務軟件都是以模塊系統設計為出發點,結合財務工作的流程最終設計一套完整的電算化財務軟件。因此“三化”主導型會計實驗課程體系中電算會計實驗體系的構建首要考慮的內容便是需要培養受訓者哪方面的能力,在構建電算化會計各模塊子系統時,我們只需要有針對性地進行選擇即可。其次,為了能夠全面培養受訓者的會計意識和電算化操作能力,我們還須建立一套完整的經濟業務數據源。該經濟業務數據源的建立應注意既要體現財務各分支子模塊的實驗內容,又要兼顧財務實驗一體化的設計目標。

核心體系構建:根據電算會計實驗子體系的設計思路,其核心體系的構建應包括兩方面的內容。(1)建立一套完整的經濟業務數據源。按照會計分期的基本假設及會計核算的特點,筆者認為虛擬一個企業一個月的經濟業務是可行的,并且經濟業務應涵蓋會計日常工作的內容,包括賬務處理、應收應付款核算、工資核算、固定資產核算、成本核算、報表編制、納稅申報、財務分析等等。(2)各子模塊系統構建及模塊操作流程。從會計工作內容來看,電算化會計實驗子模塊應包括總賬系統、應收應付系統、工資核算系統、固定資產系統、成本核算系統、報表系統、納稅申報系統及財務分析系統在內,各部分內容既相互獨立又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一)總賬系統。主要培養受訓學生運用此系統進行賬務處理的能力。主要操作流程為:總賬系統的初始設置憑證處理出納集成辦公各類賬表生成與查詢賬務系統期末處理。

(二)應收應付系統。主要培養受訓者運用此系統進行應收應付款管理與核算的能力。主要操作流程為:應收應付系統的初始設置應收應付系統日常業務處理各種應收應付單據的查詢與賬表的設計與管理應收應付系統期末處理。

(三)工資核算系統。主要培養受訓者運用此系統進行工資核算、工資發放、工資費用分攤、工資統計分析和個人所得稅核算等操作能力。主要操作流程為:工資核算系統初始設置工資系統日常業務處理工資系統月末處理。

(四)固定資產系統。主要培養受訓者運用本系統進行設備管理、折舊計提等操作能力。主要操作流程為:固定資產系統初始設置固定資產系統日常業務處理固定資產系統月末處理。

(五)成本核算管理。主要培養受訓者運用本系統進行成本核算與掌控的能力。主要操作流程為:成本核算管理系統初始設置成本核算系統日常業務處理成本核算系統月末處理。

(六)報表系統。主要培養受訓者運用本系統進行企業各種會計報表編制的操作能力。主要操作流程為:會計報表的初始設置會計報表的生成。

(七)納稅申報系統。主要培養受訓者運用本系統進行各類稅務報表的編制與申報操作能力。主要操作流程為:納稅申報系統的初始設置納稅申報日常業務處理。

(八)財務分析系統。主要培養受訓者運用本系統對企業過去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及未來前景做出評價的能力。主要操作流程為:財務分析系統初始設置報表分析與管理。

四、建立與集團公司會計網絡化相適應的網絡會計實驗子體系,提高受訓者的網絡會計意識和網絡財務處理能力

本部分的實驗設計思路是:建立母子公司之間會計數據傳遞實驗模塊。其核心部分為一個集團公司母公司及幾個子公司之間數據傳遞流程;其分支部分為公司內部各系統模塊和各子模塊之間數據傳遞和標準化接口流程。實驗目標是:建立與集團公司會計網絡化相適應的互動協作式網絡會計實驗子體系,實現電算化實驗從單一企業實驗向集團公司集中核算實驗延伸,全面提高受訓者的網絡會計意識和網絡財務處理能力。

(一)實驗室設計

由各個獨立的教學實驗室構成網絡會計實驗子體系基本架構,各獨立的實驗室各自承擔一個完整的會計賬套。一個完整的會計賬套包括總賬系統和應收應付系統、工資核算、固定資產核算、成本核算、存貨核算等等各模塊子系統。

教學實驗室的設計可以考慮“多層次,分級別”。所謂“多層次,分級別”首先是指獨立的實驗室各自承擔的賬套之間是多層次、分級別的,某賬套可能是一個賬套的上級會計主體,也可能同時是另一個賬套的下級會計主體;其次“多層次,分級別”是指獨立的實驗室各自承擔的賬套核算的經濟業務應按照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分成幾個層次、幾個級別,較低級別的實現較簡單的賬套處理和賬務核算,較高級別的實現較復雜的賬套處理和賬務核算。較低級別的按照實現情況可以隨時向較高級別過渡。

(二)實驗核心部分流程設計

建立一個集團母公司及幾個子公司之間數據傳遞實驗模塊,實現各個子公司逐級逐層合并的網絡會計實驗子體系。按照“多層次,分級別”的教學實驗室設計,各會計賬套可以考慮按級次逐級逐層合并(由于受相關條件制約,目前還較難實現一次性并行合并)。具體各會計賬套逐級逐層合并流程如圖2所示。

考慮到合并本身的復雜性,筆者認為分層的時候安排三層比較合理,具體各會計賬套中的經濟業務應該涉及多個會計期間(一個會計期間為一個月),各經濟業務包含的信息數據可以模擬母子公司實務中產生的一些往來業務,但要注意幾個方面:一是每個會計期間必須涉及較多的關聯交易或內部往來業務數據,這些數據盡量包括股權投資項目、內部債權債務項目、存貨項目、固定資產項目、無形資產項目、盈余公積項目、內部銷售收入和成本項目、內部投資收益項目、管理費用項目、利潤分配等等項目;二是其中的關聯交易和內部往來核算之間的數據銜接關系;三是函數的引用和參數的設計,特別在集團多層級復雜的股權結構下;四是逐級分層合并下要保持合并會計政策的一致性;五是各賬套報表格式的差異和調整;六是內部往來會計記錄因科目的運用和時間的不一致導致不平的調整。

(三)實驗分支部分流程設計

建立一個集團母公司及幾個子公司之間數據傳遞實驗模塊,實現各個子公司逐級逐層合并的網絡會計實驗子體系,關鍵是處理好母子公司之間數據傳遞的具體細節。

首先,子公司要及時生成上報數據并完成相應的數據傳遞。這部分主要培養受訓者提高函數的引用和參數設計的能力,理解子公司如何接收并生成上報數據等一系列數據傳遞關系。主要的操作流程如下所示:接收母公司下發的數據生成本公司個別報表數據及抵沖數據報表數據實現透視、排序、匯總等操作生成上報數據重新組織本公司各會計期報表對本公司個別會計報表制作分析圖形。

其次,母公司要按照子公司上報的數據及時進行匯總合并。這部分主要培養受訓者提高內部抵銷分錄的處理能力,理解各內部項目之間的數據銜接關系、各報表格式的差異和調整以及內部往來會計記錄因科目的運用和時間的不一致導致不平的調整。主要的操作流程如下所示:設計合并報表格式定義抵銷分錄項目及抵沖分錄數據調整各公司個別報表數據及抵銷分錄數據報表數據實現透視、排序、匯總等操作審核報表數據及內部交易數據的平衡關系,并顯示錯誤明細抵銷合并項目生成合并工作底稿生成合并報表查詢以往所有報表對工作底稿、合并報表及個別會計報表制作分析圖形。

最后,在具體母子公司操作流程的實現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完整的會計賬套數據建立和個別報表數據的生成中所有信息數據要保持和電算會計實驗子體系緊密相銜接。在安排具體賬套及其核算的時候可以考慮將那些核算業務相對較簡單的安排在較低層次,將那些核算業務相對較復雜的安排在較高層次。

第二,接收內部交易數據并調整個別報表數據和生成抵沖數據時要注意上下級賬套數據之間的關系和格式的一致性,并可對本賬套報表數據進行多區域透視、可變區排序和可變區匯總等操作。

第三,生成上報數據、審核報表數據及內部交易數據的平衡關系時要注意嵌入對象的數據格式要保持一致及平衡驗證中的舍位平衡。

第四,在抵銷合并項目之前,要設計合并報表格式,定義抵銷分錄項目及抵沖分錄數據,這里要注意在格式狀態下各函數的引用及其參數的設計,并保證引入過程中具體嵌入對象的數據格式一致性。

第五,制作分析圖形,為財務分析和決策支持提供服務時可考慮電算會計實驗子體系相配套。

會計專業論文:從會計專業角度探討銀行業務流程再造

近來,通過銀行業務流程再造來解決我國商業銀行內控風險、提升管理效率已經成為一種共識。本文從商業銀行會計內控風險管理和效率管理的角度闡述銀行業務流程再造對提升國內商業銀行管理所帶來的深遠影響。

目前,中國銀行、國家開發銀行、上海銀行等眾多商業銀行都在進行基于數據大集中下的業務流程再造項目,以此實現由傳統“部門銀行”向“流程銀行”的轉變。筆者有幸參與了銀行業務流程再造變革管理工作,對流程變革管理所產生的巨大變化深有感觸。下面從會計專業管理角度來闡述業務流程再造所帶來的深遠影響,希冀能對擬進行或正進行業務流程變革項目的同行有所參考。

一、會計風險有效控制

銀行合規風險管理人員要及時參與到銀行組織架構和業務流程的再造過程中,要使依法合規經營原則真正落實到業務流程的每一個環節乃至每一位員工。那么業務流程再造是通過怎樣的變革來有效控制會計風險呢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兩點:

(一)業務流程再造實現了會計專業管理從分散方式向集中方式轉變

國內商業銀行案件頻發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總行對分行的風險管理控制權限過于分散,從而導致分支行有章不循、各自為政。通過上收分支行管理權限,對會計科目、會計報表管理流程和部分高風險業務集中作業等再造后,成功實現了從過去分散管理向現在集中管理方式的轉變,有效地防范了會計風險。

一是會計科目管理集中化。會計科目的增設、修改、廢止等管理全部上收總行,由總行相關部門進行統一管理,杜絕了作案人員通過會計科目管理漏洞作案的可能。通過分析以前發生的銀行案件,我們發現很多是銀行內部人員利用科目管理漏洞來達到作案目的。

二是會計報表管理集中化。在會計數據大集中的前提下,通過流程變革將會計報表出表路徑由以前“自下而上”方式變為“自上而下”方式。變革后出表的具體路徑是:由總行會計部集中提交產生全行及各分行的會計報表,各分行只能通過總行分配的權限查詢本行及下級支行的會計報表。而變革前出表具體路徑是:分行日結后將報表數據上傳總行,總行收到所有分行的數據,通過一定的合并抵消處理來生成全行的會計報表,顯然,變革前對分行的會計風險控制是被動的,所有的報表數據要先經過分行加工這個程序,結果是總行對分行進入數據庫修改本地利潤、隱藏風險等無法做到事前控制;由總行集中管理會計報表,分行人員不可能登陸到總行數據庫來修改其會計報表數據。我們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通過核對報表數據發現很多分行的報表折算匯率維護出現各種錯誤,但由于沒有相應的風險控制措施而暴露不了。這是因為在分散管理模式下,匯率的維護都放在當地各個分行,這樣風險發生的概率自然就增加了。

三是將一些高風險的會計操作業務集中處理。在傳統的運營模式下,業務的受理和完成都是在網點完成。盡管銀行制定了各種業務處理規范,但在分支機構仍有自由操作的空間。分行的風險管理部門通過事后監督、檢查輔導的方式對分行的風險進行控制,時效性和全面性都比較差。在業務集中模式下,分支機構只是業務受理機構,業務實際處理統一由作業中心按照標準的統一業務流程進行集中處理。通過在作業中心建立完善的風險預警、授權和監控機制,可有效地控制銀行業務的操作風險,實現了風險控制集中化。通過建立作業中心實現業務集中處理從而達到以下效果:銀行的風險點控制由分散到集中;減低部分操作風險(如違規辦理業務,柜員勾結作案,錄入錯誤);運營風險得以有效控制。

(二)業務流程再造實現了會計風險由人工控制向流程控制的轉變

即使在大多數商業銀行都完成數據大集中的今天,中國銀行業還是發生了一系列的金融案件,細查這些案件,不難發現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涉案人員都包括會計人員,可以說沒有會計人員的參與配合這些作案不可能成功;作案的手法上反映了我國銀行業會計內部管理混亂的現狀,很多案件都是在因為流程控制出現漏洞的情形下發生的。業務流程再造的重點就是對現有業務處理流程進行梳理、理順,通過流程控制來杜絕以信任取代制度,用道德軟約束替代流程硬約束的混亂現象,以此達到會計風險控制的目標。主要體現在:

一是理順優化流程。我們知道,銀行基層會計管理主要包括授權管理、印押證管理、印鑒管理、對賬管理、賬戶管理、檔案管理、財務處理、會計檢查與監督、現金管理、業務系統管理等十大方面,而這恰恰是會計內控管理的主要風險點。在絕大多數銀行案件中,犯罪分子都是利用以上一個或多個會計管理薄弱環節而得逞的。通過流程再造對上述會計管理環節進行梳理、簡化,重新組合,從而達到控制會計風險的目的。比如我們將對賬管理、科目管理等內容都上收到分行管理部門,從而杜絕會計人員通過假造客戶對賬單或更改與人行存款調節表作案的可能。另一方面通過集中管理,為基層會計人員節省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從而使他們更專注于服務客戶。

二是嚴格流程控制。流程變革后對業務處理采用前中后臺流水處理的管理模式,這也是目前國際上絕大多數先進銀行采用的模式。前臺處理業務,比如進行存貸款交易、債券買賣交易的處理;中臺管理風險,比如對交易進行授權、對止損金額進行控制等;當該筆業務符合中臺風險控制后,后臺會計人員就可以看到該筆交易,并根據前臺人員的交易單據進行復核,通過事前在系統中已經維護好的會計分錄參數,該筆交易的賬務處理自動完成。而變革前交易處理過程里中臺的職能基本上由前臺交易部門行使,交易授權、風險止損等控制也是由交易部門自己決定。后臺會計人員只能根據前臺交易單據的復印件進行手工復核和賬務處理。從中可以看出,對于前臺的交易沒有一個獨立部門進行風險控制和約束,后臺會計人員無法判斷業務的真實合法性,前臺業務人員也無法確保后臺會計人員是否進行了準確全面的會計處理,在整個業務流程處理過程中產生了嚴重的脫節,為風險管理埋下了隱患。

通過集中化管理和嚴格流程控制,改變了以前分行職能重合率高的“塊塊管理”的業務運行模式,集中了全行有限的專業力量,降低了會計操作風險概率和全行的成本支出。由總行各個部門來進行集中“條條式管理”,可以節省資源成本,有效防范風險。目前,國際上先進銀行在會計管理上具有集權化程度高,機構布局側重于總行的特點。以美國歷史最悠久的紐約銀行為例,其各個領域的業務主要集中于總行及總行直屬機構,從而實現“管理和數據向上集中,服務和營銷向下延伸”的管理模式。

二、會計管理效率有力提升

業務流程變革在有效降低會計風險的同時,也大大提高了會計操作和管理效率,為銀行節省了大量的人力和時間資源。

一是賬務處理參數化。業務流程再造改變了傳統手工記賬繁瑣、量大的落后局面,通過分析不同業務特點,事先在系統中進行會計分錄相應的參數化維護。業務人員只需要在系統中錄入詳細要素,無需人工干預,系統就可以自動進行會計賬務處理,包括自動完成后續的貸款利息計算、債券攤銷等處理;每日末時能夠批量打印記賬憑證。這點對廣大基層會計記賬人員來說意義特別重大。因為流程變革前他們的工作時間絕大部分花在記賬和憑證處理上,變革后他們再也不需要考慮如何選擇科目準確的記賬,也不需要手工一張張的打印記賬憑證。這樣一方面可以使他們從技術含量低、簡單重復的日常工作中脫離出來,從而更加專注為客戶提供優質服務;另一方面,也堵住了會計人員利用手工記賬進行作案的漏洞。2006年10月發生的葫蘆島商行3.7億元詐騙案中,就是會計人員利用科目管理的漏洞,將“委托理財”科目非法放在“同業存款”科目從而逃避監管數年之久。

二是會計報表編制參數化。長期以來,我國商業銀行會計管理上形成了重核算、輕分析的思想,除了一些基本會計報表和監管統計類報表之外,涉及到分析的內容都是手工臨時加工整理,這與國際銀行先進做法是背道而馳的。國際上先進銀行(包括企業)一般通過電子化會計核算進行自動處理,而投入大量的資源到會計報表數據分析上。流程再造加大了對這部分內容的變革,變革后各種分析報表都不需要通過專門開發程序來實現,會計人員可以隨時通過參數來定義編制需要分析的報表,提交會計報表后可以直接輸出分析結果。業務流程變革可以對數據進行深度挖掘,為銀行的風險管理和決策服務,使銀行的服務管理、營銷管理、風險管理等達到國際化水平。

三是作業集中處理。在傳統的業務處理模式下,由分支機構從頭至尾處理完成客戶提交的業務申請。但由于業務難易程度、流程、處理環節的不同導致分支機構營業網點的業務處理流程較為繁瑣。業務憑證從前臺到后臺各個工作崗位的傳遞等也一般是采用傳統的周轉方式。在集中處理模式下,分支網點的前臺柜員主要負責業務受理工作,然后將業務通過影響平臺發送到作業中心進行集中處理。由于操作過程的簡化、標準化、統一化,使得業務處理更規范化、程式化,效率更高。業務憑證的傳遞也實現了電子化的高效、準確傳輸。通過對業務處理流程進行梳理,集中部分作業,可以實現以下目標:通過簡化、標準化,實現工業化銀行操作;促進分支機構業務處理向“小前臺,大后臺”模式的轉變。

流程再造的變革折射出國內銀行的理念正從傳統的“以賬戶為中心”向“以客戶為中心”的轉變。當然,光有理念的轉變是遠遠不夠的,在外資銀行全面開放的今天,我們必須積極借鑒西方銀行再造的經驗,實施從組織結構、業務流程、信息技術、銀行文化到員工行為的全方面再造,以不斷提高國內商業銀行的綜合競爭力。

會計專業論文:論地方高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探討

論文關鍵詞:地方高校 人才培養模式 創新 探討

論文摘要:作為一所新建的地方高校,和其他重點院校和有悠久歷史的院校相比,客觀上存在很大差距,但在培養人才方面同樣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文章在結合教學經驗的基礎上,對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進行了重新定位,分析了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面的缺陷和解決方法,探討了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途徑。

人才培養模式是教育培養目標、課程與教學原則、方式和方法的集中概括和體現,回答的是培養什么樣的人和怎樣培養人的根本問題。高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關系到會計人才的培養質量和水平。我校作為一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培養出什么樣的會計人才以及如何培養會計人才也成為必須深刻思考的問題。因此,本文就我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人才培養方面的缺陷和需要解決的問題及其培養途徑進行了探討。以確立科學的、正確的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高素質的應用型會計人才。

一、地方高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重新定位

目前我國會計專業人才培養面臨著一系列問題,使培養出來的會計人才與會計職業界的需求相脫離,這些都與我國會計專業培養目標不明確有著直接關系。因此,有必要對我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進行重新定位。

1.我國高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演進。關于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我國會計理論界和教育界不斷進行了討論,而且也不斷有新的發展。其中代表性的有:1993年,張為國《深化會計教學改革的設想》;1995年,朱小平等《中國會計教學改革走向何處——關于我國會計教學情況的調研報告》;1998年,李心合《論會計教育目標》;2000年,閻達五、王化成《面向21世紀會計學系列課程及其教學內容改革的研究》;2005年,楊志堅《中國本科教育培養目標研究》。他們從不同層面和角度分析探討了高職高專教育、本科教育及研究生教育等會計人才培養目標問題。

從這些研究中可以看出,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應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各個時期的目標要根據經濟、社會環境的變化而相應調整。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對外開放程度的提高,我國企業面臨更大的不確定性和更為激烈的國內乃至國際競爭,迫切需要一大批不同層次應用型會計專業人才。只有按照各層次會計人才目標,培養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創新能力、終身學習的能力和良好的職業道德素質意識,才能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2.我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目前我國大部分高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往往過高、范圍過廣,以培養寬口徑、厚功底的“通才”為其目標,過分強調會計實務工作、教學和科研人才的培養。而結果往往適得其反,大部分畢業生理論知識不扎實,又缺乏實際工作需要的熟練技能,難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相反,一些高職高專院校則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要目標,并且滿足了不同層次人才的需求。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在強調高素質的同時,已漸漸突出“應用型”,注重滿足企業對會計人才實踐能力的需求。所謂的“應用型人才”如何定位?應該是將理論知識很好地應用于社會實踐的需要,更好地服務社會的人才。他們不僅具有扎實的理論知識,而且具有較強的實際操作能力,還應當具備組織、管理、領導企業能力,有較強的決策能力和敬業精神。作為地方院校,理應以“立足地方經濟發展,服務周邊為目標”來培養會計專業人才,找準為地方服務的切入點,合理配置教育資源,重點為地區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培養有用人才。因此,“以能力培養為核心,培養具有綜合素質的應用型人才”成為我校會計專業的最終目標。

二、地方高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面存在的缺陷

目前,我國地方院校會計專業人員培養方面存在的問題較多,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高校相關專業辦學規模的擴大,阻礙了高校會計專業人才的發展。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1.目標與社會需求不一致。在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方面定位過高,只注重教會學生理論知識,卻忽視了教會學生如何應用這些知識。其結果導致會計專業畢業生未能達到社會的要求,最明顯和直接的就是會計專業畢業生就業困難,用人單位抱怨畢業生動手能力差,必須經過一段時間的歷練才能委以重任。畢業生實際動手操作能力差,這無疑與其在校接受的實踐教學有關。

2.課程設置體系不夠完善。會計教學偏重于教育會計專業知識,往往通過設置一系列會計課程來完成教學,在課程設置上注重理論知識的培養,忽視了動手能力的培養,實踐課較少,而且很多情況下流于形式,而且各科目之間各自為政,忽視了彼此之間的關系,包括課程數量、授課內容等方面。比如在《財務管理》、《管理會計》和《財務報表分析》等方面都存在內容交叉的現象,如何整合教學內容就成為必要的工作。課程體系安排的不合理,無形中就擠掉了實踐環節的時間,因而總是匆匆忙忙走形式,實踐環節效果也不好。

3.教學方法和手段過于陳舊。會計教學仍然采用板書為主的教學方法,即采用教師寫、學生記或者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方式進行會計教學,嚴重影響了學生動手特別是上機操作能力的培養,與會計電算化的普及不相適應。會計課堂教學在內容的組織上同樣是以會計法規、會計理論的講授為主,以實務操作為輔,結合案例講解較少;或者集中進行會計理論的講解,等理論講完后再集中進行會計的實踐教學,人為地割裂了會計理論與實踐的統一性。

4.師資隊伍實踐能力不夠。一支理論功底與實踐能力俱佳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是會計專業應用性人才的前提保障。沒有“雙師型”的教師,就不會培養出實踐操作能力突出的技術應用性人才。而實際的情況是:很多教師都是畢業后直接走上講臺,自己缺乏實踐的鍛煉,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往往不能很好地與實踐結合。因此,會計專業應著力培養具有“雙師型”的教師隊伍。

三、地方高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需要解決的問題

會計專業人才培養必須跳出理論教學的誤區,從培養學生能力的角度出發,緊密結合教學內容,避免不必要的空洞理論的傳授,才能使學生具備真正的實踐技能,成為社會需要的應用型人才。

1.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中明確規定,“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2007年教育部1號文《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及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和2號文《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都對加強高等教育實踐教學方面作了重要規定,對高等教育實踐教學給予了高度重視。

多元化的實踐教學體系是會計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關鍵,通過構建校外實習基地、校內模擬實驗中心、社會實踐、社會調查、專業實習、畢業論文等為特色的實踐教學體系,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業精神。

2.課程設置體系應突出重點。為了實現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應進一步優化課程體系,構建“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必修課”理論教學體系。將相關課程進行整合,并提高實訓課程的比例,重視學生手工模擬訓練和電算化訓練,使學生熟練掌握會計人員的分工合作和會計核算過程,熟悉財務軟件的開發和使用,真正使學生畢業后無論從事什么會計崗位都能快速達到崗位要求,勝任會計工作。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有學生曾提到:我們在課堂學了這么多知識,到社會上能用到多少?這也是我們值得思考的地方。在現代的課程體系設置過程中,是否應該加大實踐課程的比例?為此,我們學校也進行了探索,不僅在相關的專業課中安排了實訓的課時,而且單獨設置了一門課程《會計模擬實驗》,學時為18學時。通過一年的實踐,學生反映良好。下一步需要進行的是如何把手工模擬實驗和電算化模擬實驗進行很好的整合。

3.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在教學方法上,通過課堂講授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理論闡述與案例教學相結合,課堂輔導與課外練習相結合,問題討論與專題講座相結合,采用啟發式教學和案例教學,科學安排講授與學生討論,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等進行探索與實踐。在教學手段上采用多媒體手段教學,并利用現代化的多媒體實驗室進行模擬實驗操作,提高會計教學的課堂效率和效果。

4.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會計專業建設應具有一支整體素質高、業務精良的教師隊伍。既有扎實的理論素養、道德水平,又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一方面加強會計教師的后續學習和教育,另一方面鼓勵教師定期到校企合作單位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在實驗室或實訓基地學習指導,在不影響學校正常教學的前提下,擔任社會職務。使其既具備扎實的專業基礎理論知識和較高的教學水平,又具有較強的專業實踐能力和豐富的實際工作經驗。同時鼓勵教師參加會計師、注冊會計師等各種專業技術資格考試,取得雙師資格,力爭成為“雙師型”的教師。

四、地方高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途徑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中心,以教科書為依據,教師按部就班地一部分、一部分地講授課本知識,等到課程結束時學生也不一定能夠形成對該門課的一個總體認識。會計專業作為我校的傳統專業,隨著我國逐步實現教育大眾化,如何適應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要求,使學生充分就業,其根本在于進行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和創新。其主要模式有:

1.走“校企聯合”、產學研相互促進的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從現在人才市場的需求來看,更多單位注重會計專業人才的實踐技能,十分注重學生的經驗積累。學生如果不經過產業實踐這一環節的鍛煉,就不可能有很強的實踐動手能力,也就不可能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而這種經驗的積累一方面可以通過校內實訓來完成,而主要的可以通過走“校企聯合”的路子。可以定期組織學生到校企合作單位進行實地觀察,增強學生對會計財務工作的感性認識;也可以請合作單位的會計機構負責人或會計主管進行不定期的講座,結合其自身的行業特點、業務范圍、生產經營狀況和資金周轉、納稅調整等方面的內容,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使他們感覺到學習并不是枯燥的事情,而是與將來的發展密切相關。目前我校已經建立的合作單位有:豐原集團、安徽華潤啤酒有限公司、禾泉農莊、沁雅花園、華安證券公司等。

2.走“雙證或多證”的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與大部分行業不同,會計行業有嚴格的準入制度,即所有從業人員必須取得會計上崗資格證,為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學校開設了證書培訓課程,將基礎知識學習、崗位能力培養和從業證書培訓三項內容連成一體。為加強對學生的專業技能培養,要求學生在學習期間必須獲得珠算等級、會計電算化、會計從業資格、初級會計師等相關資格證書。為此,我校開設了會計電算化培訓和ERP資格證培訓。鼓勵一年級的學生參加會計從業資格證通考,二年級學生參加會計電算化的培訓,三年級的學生就可以拿到會計從業資格證了,然后就可以參加初級會計師的考試。這種以崗位技能訓練和行業證書培訓為重點的人才培養模式也取得良好的效果。

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全方位的配合,任何一個要素得不到保障,都會影響人才培養目標的最終實現。

會計專業論文:高職高專特色會計專業建設探析——淺析以貴州商業高等專科學校為例

論文摘要:特色求生存、品牌求發展是高職高專會計專業發展的靈魂之所在,如何建設有高職高專特色的會計專業,運用SWOT理論,通過對貴州商業高等專科學校會計專業探析,提出加強特色會計專業建設基本要素、關鍵點、主要內容等問題。

論文關鍵詞:特色會計專業;SWOT分析法;就業導向;課程體系

“經濟越發展會計越重要”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特色會計專業建設是新形勢下高職高專學校會計專業建設之靈魂,在加強高職高專特色會計專業建設中,要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一、特色會計專業建設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又稱為態勢分析法,它是由舊金山大學的管理學教授于2O世紀8O年代初提出來的。SWOT分析基本涵義就是將與研究對象密切相關的各種主要內部優勢、劣勢和外部的機會和威脅等,通過調查列舉出來,并依照矩陣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統分析的思想,把各種因素相互匹配起來加以分析,從中得出一系列相應的結論,而結論通常帶有一定的決策性。…運用SWOT分析法可以客觀準確地分析和研究一個單位現實情況,并通過對單位(集團)與競爭對手優劣勢分析,制定出適應單位(集團)發展戰略的基本方法。在特色會計專業建設中運用該理論分析的基本思想,有針對性的將其主要來自會計專業建設內部與外部條件優劣勢作明晰的思辨,找出解決辦法,以明確特色會計專業建設中的發展方向,促進高職高專層面的特色會計專業建設。貴州商業高等專科學校(以下簡稱貴州商專)特色會計專業建設個案優劣勢分析如下:

(一)會計專業屬于老牌專業,專業建設根底扎實

貴州商專會計專業辦學歷史悠久,它與學校發展史一樣走過了60多年歷程。從1947年創辦的“貴陽市尚信高級會計職業學校”開始,到1987年國家教委批準學校升建為貴州省商業專科學校,到1993年學校更名為貴州商業高等專科學校,會計專業一直是學校的支柱專業。在從中專到高專的發展歷史進程中,會計專業經歷了一個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單一會計專業到多元化專業方向發展。人才培養模式也經歷了初級技能型人才到就業為導向的高級專門型人才質量的飛躍,為貴州區域經濟發展培養輸送了大量優秀的實用型會計專業人才。

(二)根據地方經濟發展需要,適時調整專業結構

在會計專業建設中,根據國家高職高專“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指導思想,開展經常性市場調研,從上世紀90年代未,逐漸將會計大專業細分為會計電算化、財務管理、資產評估與管理、注冊會計師專門化等5個專業;主動適應區域市場對會計專業人才需求。同時在專業建設過程中,堅持優化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

(三)優化實踐教學體系,不斷進行實踐教學創新

通過會計課程實訓教學、獨立實習(實訓)、校內外綜合項目實訓、社會調研與畢業論文(設計)等建立了相對獨立的實踐教學體系。各類實習(實訓)總學時占各專業教學計劃總學時的40%以上,通過大量的實踐教學環節,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務實誠信態度,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職業綜合能力;初步建立崗位職業實踐體系,并從手工會計模擬實習,發展到會計電算化實踐、ERP沙盤實踐,不斷加強與改善實驗、實習條件創新;開創了多層次、多類型的會計實踐教學新形式。

(四)依托職業資格證書,構建以職業能力為主線的人才培養模式

會計人才培養目標需要將會計職業資格證書納入人才培養方案中,同時,構建教學計劃的核心課程,通過職業資格證書的獲取,大大提高學生專業水平及核心競爭能力,實現學校教育與企業需求的最好銜接。

然而,在會計專業的建設過程中,還存在著不同程度競爭劣勢與威脅,主要表現在:

1、特色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不鮮明。在省級眾多的經濟類院校會計專業辦學面前,學校的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的科學性、準確性不強,教學內容尚未體現出高職高專特色,在學科體系與實踐環節上表現出“單一的中專技能+復雜式本科課程設置”,課程體系與學制分配方案上未能真正體現高職高專的“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特色,會計專業課程體系構建、專業實習實訓方案設計的針對性不強。

2、體現高職會計專業學生核心競爭力的課程設置不夠突出。人才培養方案中,必修課雖然分離出公共必修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技術課,但實質課程設置還是一種換湯不換藥的“學科型”體系。公共必修課未能體現高職高專以“夠用為度,運用為原則”;而專業基礎課未能充分體現高技能型人才核心競爭力的培養,強調完整性學科體系的多,體現高技能型課程體系的少;單項專業實訓多,綜合實踐素質訓練能力少。

3、科研不力,已有的前期會計專業特色流失。主要表現為一是校級與系級特色會計專業建設目標管理標準和激勵機制不明晰。什么是特色會計專業,如何加強特色會計專業建設,如何管理與考核特色專業,對此未形成標準與激勵約束機制,缺乏制度支撐及基本標準,導致特色會計專業建設不能高效進行;二是作為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會計、經營管理、統計”為一體的綜合模擬實踐性教學,沒有很好地系統總結與發展,本世紀會計專業綜合模擬實習失缺,以至于綜合模擬處于退化停滯狀態。

二、特色會計專業建設的基本環節與關鍵點

針對以上會計專業建設的優劣勢狀況,必須在專業建設環節中找出“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本質特征。具體說,就是建立具有顯著特色的教學目標、人才培養模式、人才培養方案等會計專業內涵特性,再造特色會計專業建設的幾個主體框架,即:專業建設目標、專業建設方向、專業定位、專業建設內容等的獨特性與獨占性,使其顯著區別與同類高等院校所辦會計類專業。同時要根據基本框架,緊緊抓住會計專業建設以下基本環節與關鍵點:

第一,建立會計專業建設基本原則。首先,確定“以服務為宗旨,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結合發展道路”的目標性明晰原則。全面提升高職高專會計專業內涵性教學質量,明確高級技能性、綜合運用型的人才目標。其次,遵循人才培養方案“教學用一體化”動態平衡原則,加強課程體系的綜合設置,優化會計課程體系,使之在會計專業設置上體現為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的功能;再次,大力推行會計專業工學結合,突出專業綜合實踐能力培養,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建立一批校企合作,加強實訓、實習基地建設。最后,建立合理的會計“雙師型”教師隊伍,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自身素質,吸收具有實踐經驗豐富的在職在崗會計專業人才作為實踐教師隊伍成員,確立專兼結合的專業教學團隊。

第二,確定特色會計專業建設的6要素。根據國家高職高專教學管理要點、原則及基本內容,確定特色專業建設要素、規范會計專業建設基本流程管理,提高專業建設質量與效率,加快專業改造與建設。通過基本專業建設的常規性分析,我們可以總結出會計專業建設以6要素為研究對象,即,培養目標、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學模式、師資隊伍、管理方法等,在對這6要素內涵性深入研究下,形成以高職高專人才培養目標為引導,6要素特色會計專業基本架構和閉路循環管理體系(圖1):

三、特色會計專業建設內容

會計專業特色建設是一個涉及會計知識體系與教育教學內容的系統工程,建設的內容包括圍繞會計專業建設基本框架及內涵建設6要素展開,同時配置相適應的教學資源,以形成管理與教學有機體。

(一)特色培養目標

高職高專人才培養目標就是要“以就業導向、能力為本位”確定人才規格,以創新高素質技能復合應用型會計崗位的人才為目標。因此,各地區的高職院校在會計人才培養目標上,首先,要廣泛開展社會調查,正確定位其人才培養特色目標,動態制定會計人才培養方案;其次,培養目標要主動契合新興產業和先進技術發展的需要,動態保持與現代職業崗位或職業崗位群所具有的知識相結合,體現跨學科交叉滲透、技能跨崗位的復合型智能的特點,調整優化專業方向,培養社會緊缺的高技能人才,形成人才培養特色。

(二)特色教學計劃

特色教學計劃即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是實現特色人才的綱領性指南,要形成特色鮮明的人才培養方案,必須改革傳統的教學計劃的制定流程。為此,在制定財會人才培養方案中,一是以國家高職高專政策為指南,以就業為導向能力為本位,定位培養高素質技能型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二是廣泛開展社會調查,由會計院系制定指導性動態會計人才培養方案;三是在專業建設委員會及學校教學管理部門組織指導下,按會計崗位群推進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改革,由各會計專業教研室制訂特色教學計劃,形成一套內部體系完整、外部關系協調的實踐與理論結合教學計劃;四是突出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應用性,從必備基礎知識、專業核心競爭能力、職業崗位技能三模塊改革會計專業計劃內容,使之體現計劃中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充分體現學生的知識、能力、核心競爭力的培養。最后,經過專業建設委員會審核批準,執行并反饋教學計劃情況形成特色教學計劃。

(三)特色教學模式

充分借鑒國外職業教育MES(就業技能模塊培訓的簡稱)、CEB(能力本位教學的簡稱)等教學模式,結合會計職業崗位對培養對象的要求,構建“需求一能力”型模塊式課程體系(4),從整體上構建高職財會教學模式,結合學校實際實施“寬基礎+活模塊+職業資格”式課程計劃,選擇適合的教學內容,動態的安排教學活動;做好學生就業及升學的相關工作,推動專業建設,形成以培養適應需求為特色的具有較強專業能力的課程體系。構建2+1(2年校內教學,1年校內外實踐教學)“需求一能力”課程體系內容。首先,在課程類型劃分的基礎上,按會計這一職業崗位群設置需求能力的3大模塊課程:基礎內容模塊、綜合技能模塊實踐內容模塊。其次,分析每一個任務所需的知識和操作技術,確定“需求一能力”課程模塊內容。最后,按照這些知識與技能的難易程度及邏輯關系,以及它們在實際工作中出現的頻率及重要性,加以系統地組織安排,形成“2+1”序列教學時間動態結構,構建職業能力的模塊式課程體系(圖2)。

(四)特色教學內容

特色高職高專的教學內容要真正體現會計復合性人才的“五力”發展,即“綜合適應力+核心專業競爭力+實踐操作動手力+關鍵崗位競爭力+專業特質表現力”。為此,人才培養方案的課程設置與內容改革,一是要以崗位能力群設置實踐教學課程,從主辦會計崗位、出納崗位、費用核算崗位、到綜合理財崗位,融人新的會計崗位元素。二是加強實踐教學改革,從手工會計模擬實習,到會計電算化實踐、ERP沙盤實踐設置實踐課程。三是在教學內容上摒棄課程局限在某一狹隘的崗位技能范圍內,做到既要按照就業崗位的要求配置教學資源,設計教學內容,按照崗位要求“量身定做”企業急需的高技能人才(訂單培養),滿足學生未來從事多個相關職業領域工作的需求。四是將會計核算與財務管理能力結合,內控與分析決策能力結合,根據行業和企業發展的趨勢,將相關的會計核算與管理的新知識、新技術、新方法和相應專業技術領域職業資格培訓內容融人教學內容中。

(五)特色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既要堅持傳統與繼承,又要開拓與創新,在教學中要引入先進的教學方式、方法理念,適應高職高專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法與手段,充分開展項目導向教學法、分層教學法、研究性討論法、案例教學法、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法等。全面應用現代教育技術,建設系列化的會計核心課程多媒體課件庫、視頻信息庫、網上試題庫,努力提高特色會計專業教學效率,提升教育質量。

(六)特色教學評價

根據專業培養目標和生源實際情況,改革傳統的評價標準和評價方式,在教學計劃、大綱、教材、教法等系列問題上建立特色專業評價指標體系,切實從重知識考試、重學科標準轉向重“就業能力、實踐能力、社會評價”為內容,建立起以職業能力為導向、科學的社會化的考核評價機制,注重校內評價與社會平價的一致性,課堂教學、實踐教學并舉的評價指標。

(七)特色教學隊伍

對于教師,只有把握專業培養目標,達到教學內容與自身素質的雙重協調,才能使專業教學創新上升到一個新的層次。因此,需要建立起一只在會計專業上有熟練的專業動手能力,教學上有創新教學理念和教學策略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實現從觀念到行為的新型教師團隊。教學上體現為用而教,教有所效,緊緊圍繞專業培養目標形成培養合力。

(八)特色教學管理

充分實施會計專業建設中的學分制信息系統規范化管理,建立“學分績點”。在學校層面,賦予系、部更大的專業建設和教學管理自主權;如在辦學資金投人、教師調研、外出學習等方面政策上的傾斜;而在院系層面,加快推行學分制和彈性學分制結合,建立有利于實踐與理論結合的學籍管理辦法,作好對學制“1”實踐教學年實習學生的管理,做好學生實習中的勞動保護和安全工作,切實落實校系兩級學分制管理。

四、特色會計專業質量控制

(一)建立特色專業建設的環境與質量控制制度

為了有效推進會計專業建設質量工程建設,學校與教學系部應根據特色專業建設的基本內涵、要素、結構、程序等內容,首先,制定科學合理的特色會計專業建設的控制制度,形成校系兩級建設的標準,在制度框架范圍內,有組織有步驟實施特色會計專業的活動。其次,系(部)各環節開展特色會計專業建設的基本要素建設活動,進行標準化建設活動各內容的分層分級組織實施。最后,定期進行會計專業建設主要環節、內容、活動的信息反饋與溝通,監督特色專業目標實現的偏差與活動調整。

(二)不斷改進與創新會計特色專業建設的內部流程,再造特色會計專業建設方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鑒“中國會計之父”潘序倫先生創建立信會計學校時關于特色會計專業建設之方法:一要培養造就會計人才“適銷對路”的過硬本領,接受人才市場對會計人才的檢驗。二要打造老字號會計專業品牌,以會計專業為依托,進行會計專業的改造;三要深化會計教學內容改革,實現本土化與會計國際接軌的要求,加強中國特色高職高專會計專業建設。四要不斷創新會計專業內涵建設,打造一流會計人才,培養合格的區域經濟復合性會計人才。

(三)提煉創新會計專業特色

秉承會計專業建設中的優良傳統,挖掘與提煉會計專業建設特色。首先,從高職高專多年的會計專業建設中,提煉出屬于各地區、各學校具有特質的會計人才文化精神,固化一種“校訓+系訓”的專業理念,體現會計專業特色與經濟管理類專業建設的融合發展態勢。其次,傳承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精髓,堅守誠信,堅持以高素質、技能型、應用性為原則,確立會計專業人才目標;第三,與時俱進,創新實踐。堅持走“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校地合作”,充分發揮會計專業自身的特色資源和辦學優勢,以各種形式主動為企業發展服務、為地方區域經濟服務發展,培養更多更好的現代化建設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會計界精英,真正實現與企業經濟共同的“雙贏”。

會計專業論文:會計專業人員的職業生涯設計模式解析

論文關鍵詞 會計專業人員;職業生涯設計;模式

論文摘要 本文從人力資源開發的角度,分析、探討會計專業人員如何通過職業生涯設計來幫助自己在事業的發展道路上走得更高、更遠,從而讓人生更加燦爛。

世間萬物,猶如宇宙中的天體一樣。都有自己運行的軌跡。人作為萬物之靈。也有自己的發展道路。職業生涯設計在專業人員的職業發展道路上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制約著一個人在事業發展上的高度。會計專業人員由于自身專業性強的特點,事業發展道路尤為重要。如果能借助人力資源學科中的職業生涯設計內容對自己的人生、事業進行很認真的設計,就會有助于會計人員在自己的職業道路上走得更加穩妥,發展得更快,人生更加輝煌。否則,很有可能由于認識的局限性、盲目性和從眾心理,錯失良好的發展機遇,留下終生遺憾。

一、職業生涯設計相關理論

“職業”一詞有多種含義。從最常用的意義上說,它可以指發展(他的職業生涯進展良好)、專業(她選擇了從事會計工作的職業)或終身工作的歷程(他的職業歷程包括了在6個不同組織中承擔12種職務)。我們這里使用職業(career)這一概念,是將它定義為一個人在其一生中所承擔職務的相繼歷程。

職業生涯設計有兩種實現的途徑:組織為員工職業發展進行的設計和員工自身進行職業發展規劃,本文主要指后者。如果員工個人對自己的發展道路進行很好的設計,不但有利于組織和社會。而且員工對自己的工作能夠采取一種長遠的眼光,不為短期利益所迷惑,為日后贏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實現人力資源的有效配置和高效利用。

“無邊界職業”是指員工職業的發展、對組織的忠誠度、重要技能的形成以及市場價值,是由個人而不是組織決定的。

“橫向發展”,今天的職業生涯已經不同于過去。“傳統觀點認為,職業生涯是在1-2家企業中所實現的直線式向上進步過程,或者是在一種專業領域中獲得的穩定就業機會。”

現在,人們的職業生涯倒更像是“由個人推動的而不是由組織驅動的。并且還會隨著雇員個人和環境情況的變化。由雇員個人重新對其進行設計。”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和雇員之間的心理契約發生了變化。過去,雇員們是在“用忠誠交換獲取工作保障”;而今天,隨著競爭的加劇,環境的動蕩,“雇員們是在用自己的工作績效來換取有助于保持自己的市場競爭力的一系列培訓、學習及個人發展機會”。這樣,不但員工的行為符合組織的利益,而且符合員工的長期利益。從而使員工能夠發揮他們的自身潛能。

“全面發展”。馬克思在論述社會進步與人的發展時認為:人所追求的社會進步歸根到底在于人本身的發展,它的最高目標是人的全面發展。“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是以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為前提的。人的全面發展意味著人的個性的豐富性和能力的多樣性。它使人在復雜多變的社會生活中能夠應付自如。顯示出更強的主動性和創造力。因而就更為自由。

“學習理論”。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彼得·圣吉為代表的西方學者,吸收西方管理文化的精髓,提出了以“五項修煉”為基礎的學習型組織理論。學習型組織的本質特征就是“善于不斷學習”,主要包括四點:終身學習、全員學習、全過程學習和保持學習能力。

人力資源開發,其主要目的是提高組織和個人的未來工作績效,因而開發實際上是挖掘雇員的超出當前工作需要的潛力,使其具有適應未來需要的技能和能力。

二、會計專業人員特點

會計人員應具備的素質與表現出的特點,傳統觀點與現代觀點有著各自不同的看法。

(一)傳統觀點

人們傳統上認為會計人員固執呆板、保守、精于計算、缺乏靈活性。這可能與會計準則中某些原則對于會計人員的觀念與行為有著嚴重的制約作用有關,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工作性質所決定的。如社會大眾對從事某一職業的人員往往概括出刻板印象,如醫生應該是細心、認真的,演員應該是活潑、善于表現的,等等。無獨有偶,西方發達國家對會計人員的認知與中國人非常類似。在霍蘭德的職業個性與工作環境匹配理論中,對會計人員個性有如此的描寫:順從、高效、實際、缺乏想像力與缺乏靈活性。總之,優點與缺點集于一身。

(二)現代觀點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企業在全世界范圍內展開了競爭。對人才的競爭也更為激烈,對人才也有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要求會計人員不僅是專才,而且是通才,要一專多能;不僅能做好企業賬目。及時提供各類報表,而且能為企業籌資、融資出謀劃策。為企業高層提供專業化建議。因此,要求企業會計人員不但對自己的專業要非常熟悉,而且還應具備企業管理相關知識,了解企業發展情況與社會經濟、金融改策的變化動向等。

三、會計人員的職業生涯設計

根據相關的職業生涯設計理論和會計人員自身的職業特點,筆者為會計人員設計出三種發展道路模式可供選擇。

(一)縱向發展模式

這是一條傳統的發展模式,是指會計人員從助理會計師、會計師、注冊會計師、國際注冊會計師(主要有ACCA與CPA兩種)逐步晉升的專業發展道路。在我國的實際情況是,助理會計師與會計師人數眾多。而注冊會計師與國際注冊會計師人數很少。國際注冊會計師在我國影響較大的是美國注冊會計師(CPA)與英國特許會計師(ACCA)。每一種會計師都有其特點,適應不同類型的人員。第一類,助理會計師與會計師。優點是考試相對容易,但缺點是要求有較豐富的實踐經驗且收入有限,屬于一般專業人員,而且在成為助理會計師之前需要通過各省組織的會計證考試;第二類,注冊會計師,就業方向面向上市公司和會計事務所,優點是收入較高且容易找到較為理想的工作,但缺點是考試難度大。每年考試通過率不到10%;第三類。國際注冊會計師其職業選擇是外資企業或中外合資企業。優點是收入高、待遇好,缺點是除了要求很強的會計工作能力,而且還需要具備很高的英語能力。因此,每一個人應根據自身的能力與潛力選擇不同的專業高度。

在這里。特別需要強調的是會計人員的學習能力,因為在全球化背景下變化會成為永恒。比如,我國從計劃經濟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型,電腦的普及以及新會計準則的頒布,都要求會計人員根據環境的變化和企業成長的需要,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不斷增強自身的學習能力,更新自己知識結構。與時俱進,促進自身與企業的和諧發展。再比如,平衡記分卡有四個衡量指標:財務、客戶、業務流程和企業的成長。要想企業不斷成長,首先需要員工不斷成長,員工要成長就需要具備永不枯竭的學習能力。

(二)橫向發展模式

這是一條更有挑戰性的現代模式,是指會計人員在具備一定的會計知識、技能之后轉向管理崗位的發展。從縱向發展模式分析中我們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在專業化發展道路上,對有些人未必合適。它需要滿足一定的約束條件。比如,注冊會計師要求通過難度較大的考試,國際注冊會計師需要扎實的英語功底,這樣,就

制約了一部分會計人員的發展高度。從前面的理論分析中,可知,會計人員還可以選擇橫向的發展道路。如果某個人知識淵博、人際關系能力強、觀念新、點子多、敢冒風險、善于創新,向管理崗位發展則更適合。他(她)可以充分利用自己以前的會計知識與能力來做好企業管理工作。這樣,會計人員在工作中不但發揮了原有的技術優勢。而且在新的發展時期,會計人員運用技術優勢拓展知識和專業技能領域,擴大了自己的發展空間。如果會計人員成為管理人員,就能很好地實行成本控制,充分運用投資、籌資功能,很好地為企業進行資本運作。在現代500強企業中,這樣的例子是很多的。

還有,在中國人理財意識已然蘇醒的形勢下,對理財人員的社會需要將會以幾何式的速度遞增,會計人員可以傳向金融、家庭理財管理等方向,尋求新的發展機會。

(三)斜向發展模式

這是一條更為靈活的發展模式,是指會計人員既不走自己專業化道路。也不走管理化道路,而是走適合自己的道路。因為專業化道路有限制條件,而公司的管理崗位也是有限的,還要涉及到是否具備管理技能。企業調動或者個人自動尋找在自己原來的職業生涯道路上沒有發展空間時而選擇從事另外一種工作,這樣的選擇不但有助于企業降低人力成本,也會有助于員工個人成長。

人力資源管理中的能力工作匹配理論和組織行為學中的發展員工多種技能以激發工作熱情的動機理論告訴我們:人要做的第一個關于職業的決定就是職業選擇。理想化的職業選擇,就是你想要從生活中得到的以及你的興趣、能力等與市場的機會保持最佳的匹配。良好的職業選擇,應該能給你帶來一連串的機會,讓你不斷找到能很好表現自己的職位,從而使你一心想保持自己所選的職業,并感到工作帶給你的高度滿意感以及工作和私人生活之間的恰當平衡。一句話,匹配得當的職業是那種會使你產生一種積極的自我概念,誘發你去做認為很重要的工作,并使你過上所渴望的那種生活的選擇。

四、結語

平衡記分卡有四個衡量指標,其中之一是企業的學習與成長,要想企業具有學習和成長能力,最重要的就是先使員工不斷成長,具有永不苦竭的學習能力。無論是縱向發展、橫向發展還是斜向發展,人總是處于一種變化中,不斷地調整自我,不斷地適應變化的環境,使企業永葆基業長青。也使自己的事業永葆青春。

馬克思的“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告訴我們,要不斷地豐富自己的個性、挖掘自身的潛能,拓展自己能力的多樣性,在多變的世界中應對自如,促使企業與社會、個人與企業和諧的發展,提高人的主動性和創新能力,達到人的自由的、和諧的、全面的發展。

會計專業論文:淺析職業教育以職業資格證書為導向的專科會計專業培養模式

論文關鍵詞:職業資格證書;專科會計專業;培養模式

論文摘要:探討了專科會計專業培養的目標與重點,提出了應該以“職業資格證書為導向”,探討了如何通過“考證”提高專科會計專業學生動手能力和推進會計教學與考證“融合”的具體措施。

一、以職業資格證書為導向的專科會計專業培養目標

根據畢業生跟蹤調查和人才市場社會需求調查,認為構建以職業資格證書為導向的專科會計專業培養目標應該是:根據社會經濟環境發展變化的要求,以培養經濟單位第一線高素質應用型電算化會計專門人才為目標,以職業資格證書為導向,確立“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依據教育規律,科學構建理論教學體系,精心設計實踐教學體系。

二、以職業資格證書為導向全面推進教學內容創新

“以職業資格證書為導向”應主動適應考證的需要,更新教學內容,重組課程體系。改革的具體內容包括調整、壓縮理論課程教學時數和增加實踐教學的比例,制定了可操作性比較強的實踐教學大綱。在課程設置上,實行基礎培養和專業培養相結合,課程板塊整體優化、循序漸進。基礎培養以公共基礎課和職業基礎課為主體,重在夯實職業理論基礎;專業培養以職業主干課和職業能力延伸課為主體,確定專業口徑,突出個性發展。同時,根據社會經濟發展對會計電算化專業人才的需求,對有關課程進行了改革和整合。對“Excel2000”“數據庫”等課程經過專家論證,認為與學生的就業和社會需求有一定的距離,決定停止開設,并新開設了“Excel在財務會計中的應用”“稅收籌劃”等課程。

三、“考證”是手段,培養動手能力才是核心

會計專科教育應本著“寬口徑、厚基礎、重能力、高素質”的教學思路,面向社會需求,培養“復合型、實用型、創新型”的有較強動手能力的會計人才。通過考證教學,學生基本掌握了現代會計理論和會計核算方法,懂得會計準則等法規,會計憑證的編制、會計報表的分析等基本內容和操作方法。真正的“實戰”經驗還是來源于各種形式的實際操作訓練。實踐教學采取三結合,即單項實訓與綜合實訓相結合:校內實訓與校外實踐相結合;手工實訓與會計電算化實訓相結合。會計業務是對企業的經濟業務進行處理,如果脫離企業,會計就不存在,如果學生對企業的情況不熟悉,那是很難理解會計相關概念,及其處理原理的。通過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去企業了解企業經營模式,讓學生了解熟悉公司運作,熟悉公司經濟業務,鼓勵學生大膽設想,編制模擬公司概況,模擬公司經濟業務。培養專業興趣。手工操作實訓中,學生明確了工作身份,由無從下手,看不懂原始憑證,到得心應手,編制記賬憑證。逐漸進入會計工作狀態。還有會計電算化的教學,通過加強上機操作,讓學生在會計電算化教師指導下,在完成手工賬的同時,學會使用各種會計軟件同步完成“證—賬—表’,全盤賬務的上機操作。通過模擬實訓的實踐,使學生從整體上了解和掌握會計電算化軟件的操作方法及步驟,增加感性認識,以一套完整的會計實務賬作為原始資料輸入電腦,從建賬、輸入憑證、記賬直到輸出會計報表。培養了實際操作能力。

四、全面推進會計教學與考證“融合”

教師水平的高低,影響教學質量的好壞。應提倡“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抓好“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建立一種會計職業界與教師界的聯系與交流機制,保證教師投身會計實踐,了解會計實際問題,掌握會計實踐技能,以培養滿足社會需要的應用型專門人才。鼓勵教師在校外從事技術兼職,以增加教師閱歷和實踐知識,積累實際工作經驗,充實和豐富教學內容,改進和提高教學質量;積極從企事業單位聘請實踐經驗豐富的會計師、稅務師等兼職教師,進行實訓業務指導。真正做到“教師與師傅的融合;學生與徒弟的融合;教室與車間的融合;作品與產品的融合;理論與實踐的融合;學院與社會的融合”建設一支專兼職結合的教學師資隊伍,促進考證與實踐教學的相互融合。

推進會計教學與考證“融合”要求教師根據不同學生實際需要,編寫模擬實習講義,革新教材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實行“三段式”(概念講授、實際操作、交流提高)教學模式;推行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使各種教學方法相輔相成。并應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來展示各種憑證、賬頁、報表,以及公式的推導過程等,對探討性的理論問題,組織學生討論,教師點評,這樣舉一反三,使理論掌握的更為扎實。還可以組織學生到校外財務公司進行業務實習;做一定數量的習題以及進行必要的考證模擬測驗與考試分析,各種教學方式相互融合,共同提高教學效果。

會計專業論文:以就業為導向,培養高職會計專業學生發展后勁

〔摘 要〕目前,各高等職業院校都非常重視學生的就業問題,其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也比較強,深受用人單位一線人才引進的需要。但是筆者認為,高職院校在強調學生就業的同時,應該注意提高學生的就業質量,實現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本文基于這樣的想法,針對會計專業的特點,主要以浙江金融職業學院會計專業為例,提出了“以就業為導向,培養高職會計專業學生發展后勁”的觀點。

〔關鍵詞〕就業 導向 高職 發展后勁

《都市快報》2006年11月21日以非常醒目的標題《495萬大學畢業生明年找工作》報道了這樣一則新聞, 2007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將達到495萬人,比2006年增加82萬人,也是歷史上畢業人數最多的一年。11月19日,2007年河南省大中專畢業生首場招聘會在鄭州中原國際博覽中心舉行,此次大會有260多家用人單位招賢,但前來應聘的大學生卻超過了3萬人,其中包括研究生。由于現場人數太多,電梯被瞬間擠得變了形。大中專畢業生的就業形勢如此嚴峻,如何解決這一難題,以使畢業生能順利實現就業,并不斷挖掘其發展后勁,這是值得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深思的問題。

一、目前,高職會計專業畢業生的社會認可度分析

1、傳統觀念制約職業教育發展,影響了高職會計專業畢業生社會認可度的提高

目前,社會上鄙薄職業教育的傳統觀念根深蒂固,一些人總認為職業教育是低水平、低層次的教育,不僅輕視中等和初等職業教育,而且對近幾年發展的高等職業教育也持輕視的態度。有些人認為,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的畢業生一般是第五批招生,生源肯定不怎么樣;而且,學生在學校中也不好好學習,混個文憑而已。長期以來,認為記帳、算帳、報帳是會計職業崗位的主要工作內容,把會計工作當作一種被動性服務工作。畢業之后,學生缺乏發展后勁。有高職會計專業畢業生分配到生產一線工作,待遇不算低,但是后來他辭職了,因為他看到分配到研發部門的同學就心理不平衡。職業教育從它登陸中國的那一刻起,便不可避免地受到這一情結的左右。

另外,社會上對高職教育還有一個不斷認識的過程。部分人誤認為,高職院校的教育就如同一些培訓學校,僅僅為了收錢,給一些下崗職工或者民工進行培訓,其教學質量有待觀望。目前,高職生普遍的外語水平比較差,而且盡管高職教育培養的是面向基層一線的應用型的高技能人才,提倡“來之能干”,但不可忽視的是,高職生現在的社會地位仍不高,高職生的職業素質和技能與“應用型白領”還存在較大差距。同樣,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的發展還有很長一段曲折的路要摸索,高職教育培養體制還有待成熟完善。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對高職會計專業畢業生的社會認可還有一個較長的過程。

2、近年來高職教育的大發展,使高職會計專業畢業生的社會認可度不斷提高

2002年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以來,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貫徹《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加強了對高等職業教育的領導和支持,以就業為導向改革與發展職業教育逐步成為社會共識。2004年4月2日,教育部了《教育部關于以就業為導向深化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的文件;2005年11月7日,總理在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上發表了《大力發展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的講話;2005年11月9日,國務院了《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2006年12月14日,《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剛剛出臺。在近年來我國經濟、社會大發展的同時,高職教育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特別是黨和政府越來越重視職業教育特別是高職教育,同時也逐步改變了傳統觀念對高職會計專業畢業生的偏見。

另一方面,近年來高職畢業生相對較高的就業率,使高職會計專業畢業生的社會認可度不斷提高。除了學院領導重視外,主要的原因是歷屆學生專業技能突出,工作作風扎實。不少用人單位反映高職畢業生上手快,動手能力強,流動性小,要求條件也低一些,比較好用,很受他們的歡迎。浙江金融職業學院會計專業按照學院提出的“關愛學生進步、關注學生困難、關心學生就業”的“三關”學生教育服務體系理念,用科學全面的人才觀看待學生的成才,用因材施教的原則培養有差異的學生。歷屆會計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率都在95%以上,社會反響良好,取得了很好的社會聲譽。

二、以就業為導向,培養高職會計專業學生發展后勁的重大意義

1、面臨嚴峻的就業壓力,高職教育應以就業為導向

本文開頭出現的“2007年河南省大中專畢業生首場招聘會,電梯被瞬間擠得變了形”的情形足以說明了這幾年大中專畢業生的就業壓力之大。面對如此大的就業競爭壓力,高職教育應“以就業為導向”,“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因此,浙江金融職業學院根據市場情況,建立了以訂單個性化培養為載體的 “三個零”的培養模式,即“教學與實踐零距離、教師與學生零間隙、畢業與上崗零過渡”,使學生的就業率大幅度提高。

2、內涵建設與質量管理,要求培養高職會計專業學生發展后勁

高職教育也應打好金字塔塔基,學生畢業后能順利走上工作崗位。學生畢業了,但是學校教育遠遠沒有完成。筆者認為,學校不能放手不管,學校教育要能使學生在工作崗位上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在最短的時間內得到提升和發展,并能很好地工作。學校教育應該承擔起這份社會的責任,而不是把這份責任拋給社會,由社會去承擔。筆者認為,這也是現階段提出的“和諧社會”中學校應承擔的責任。因此,必須把培養學生的發展后勁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這也是高職教育提出的“內涵建設”和“質量管理”的內在要求。知識經濟時代、素質教育年代,學校培養學生應把目光放至學生整個人生道路,對學生負責,這也是對我們整個國家民族負責。反過來,這也為學院今后的快速發展打下了良好的社會基礎。浙江金融職業學院會計專業幾年來,一直朝著這個方向在努力,也取得了良好的社會聲譽,為學院示范性院校的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

因此,高職會計教育應建立“以就業為導向”和“培養學生發展后勁”相結合的運行機制,以就業為導向是前提,培養學生發展后勁是重要保障,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的質量。因此,以就業為導向,培養高職會計專業學生的發展后勁意義重大。簡單來理解,那就是,學生畢業后要有工作做,并且在工作崗位上要有所發展、有大發展,成就一翻事業,成就一片天地。

三、以就業為導向,培養高職會計專業學生發展后勁的有效措施

以就業為導向,培養高職會計專業學生發展后勁,浙江金融職業學院會計專業進行了有效的探索,也取得了明顯的成效,重要創新及特色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人才培養模式方面強調創新

浙江金融職業學院會計專業主要培養學生現代企業會計、現代銀行和農村金融所需要的業務知識,掌握會計和柜員所必要的操作技能,具有較強的崗位適應能力、動手操作能力、人際溝通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未來提升能力。具備包括誠實守信的職業道德,客觀公正的職業意識,開拓進取的職業精神等人文素質,成為適應現代企業、現代銀行和農村金融等基層一線的高技能高素質應用型人才。該專業在人才培養模式方面進行了創新,其人才培養方案中的教學進程表是根據高等職業教育的要求和以就業為導向的宗旨,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職業能力為出發點,以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和意向為前提,以實施訂單式和個性化培養為路徑而編制的。第一學年以專業群為基礎對學生進行綜合素質的培養;第二學年以各專業為基礎進行專業素質和職業能力的培養;第四學期完成訂單班的組建工作,學院與用人單位根據行業背景、崗位業務標準操作系統、企業文化、特殊知識能力要求及職業資格考證等方面共同制定第五學期教學,進行訂單式培養。對于其他學生,則充分尊重其意愿和就業意向,學生可以選擇本專業方向深化模塊進行個性培養,也可以選擇一個非本專業的從業模塊進行學習,即第三學年第一學期以用人單位的需求和學生個人意愿為基礎,進行訂單式和個性化培養;第二學期主要安排學生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以提高學生的實際能力,實現“教學與實踐零距離,畢業與上崗零過度”。

(二)畢業設計方面突出三種能力

1、溝通表達能力。會計數據需要通過大量的書面形式進行傳遞,書面表達能力強是從事會計工作的優勢。一份畢業設計的完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答辯的口頭表達則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學生的口舌表達能力。會計是“商業語言”,本質上是一種溝通工具,會計專業畢業的學生如果具有了良好的溝通表達能力,能將會計數據組織起來并通俗易懂地報告給利益相關者,就會在經濟工作中發揮其重要作用。

2、智力能力。畢業設計從選題、開題一直到答辯完成的過程中都面臨不熟悉環境下如何解決非結構性問題。如果能夠選擇一個較好的題目,則說明該學生看問題有較強的敏感性,所以在選題上,他們反復強調題目的學術性和新穎性,強調內容的職業性和實用性,按照“任務驅動、項目導向”要求選題進行畢業設計。然后是提出方案解決問題,根據提出的方案進行比較,選擇最優方案尤為重要。會計實務中遇到的具體問題與畢業設計中遇到的問題性質上是基本相似的,能夠獨立自主解決畢業設計的問題,相應也就能夠獨立自主解決會計實務中的問題。

3、人際交往能力。筆者認為,目前如何協調企業不同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利益沖突也已成為會計人員工作的核心內容和提升價值之所在。企業有很多不同的利益相關者,會計人員需要平衡和協調相關者之間的利益,必須運用較強的技巧來傳遞企業信息。學生在答辯的過程中也需要說服答辯委員會相信自己提出并進行過論證的觀點,由此也能夠鍛煉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

(三)學生活動方面體現專業特色

1、實施“三大教育”,促進學生素質再塑造

高校不僅僅是教學的場所,更應當是培養人的樂園。高等學校培養社會有用之才,就必須使其培養的學生既有正確的審美觀、健康的心智和良好的職業道德,又有厚實的專業知識。教師要成為“學生歡迎之師”,就必須關注學生的專業知識需求和健康全面發展需求兩個維度。浙江金融職業學院會計專業創新育人新機制,在大一學生中實施“美育教育”,在大二學生中實施“心智教育”,在大三學生中實施“職業道德教育”,并且與專業教學緊密融合,聚集專業教師和管理教師兩支隊伍的力量,全面推動專業教學。在“三大教育”實施的過程中,他們開展了“生生結對工程”、“情感結對工程”、“優秀名生工程”、“溫暖基金工程”等活動、設立了“美育教育基地”、開設了“職業道德素養”課程,將“三大教育“落到實處,促進了學生素質的和諧健康發展,為學生畢業后參加實際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舉辦“三個班級”,促進學生能力再提升

當前高職專業學生的社會認可度不是很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在某種程度上講是比較欠缺的,而就業壓力之嚴峻,這已經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根據實際,浙江金融職業學院會計專業走出了一條新路子,既舉辦了“崗位適應能力提高班”、“動手操作能力尖子隊”、“人際溝通能力訓練營”,促進了學生能力的再提升。

浙江金融職業學院會計專業學生就業的方向主要是銀行和企業,因此他們主要針對專業要求,讓技能訓練成為學生學習生活的一部分,成為會計專業的傳統和特色;開設了技能特色班,營造技能訓練的氛圍,鼓勵學生加入勤練技能的隊伍中來。通過參加“崗位適應能力提高班”,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專業素養,同時也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所長和所愿有針對性的培養自己的崗位適應能力。一技之長能讓學生在就業時處于優勢地位。只有擁有過硬的崗位適應能力,才能在競爭日趨激烈的當今社會為自己某得一份滿意的工作,也讓自己的職業生涯有一個良好的開端。會計專業從“崗位適應能力提高班”中挑選一批學生成立了“動手操作能力尖子隊”,努力培養高技能會計人才。浙江金融職業學院會計專業經過幾年的發展,學生畢業時基本上具備了較全面的專業知識,較強的動手操作能力,其崗位適應能力也較強。考慮到學生人際溝通能力較弱、學生多為女生且性格大多內向、不善言詞、缺乏交往技巧等弱點,該專業以市場對人才素質需求為出發點,為推動學生將來更好地、高質量地就業,高水平地發展,成立了“人際溝通能力訓練營”。每次訓練分兩個環節:主題討論和趣味游戲。主題環節將圍繞一個“會計熱點或經典”話題展開討論,自由發表意見,從發言、辨析、聯想、思考、判斷中提煉學生對事物、問題及現象的看法和觀點。通過“人際溝通能力訓練營”的開展,為學生增添了不少樂趣、在個人素養上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會計專業論文:試析高職會計專業雙語教學漸進式推進探索與實踐

論文摘要: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和跨國公司的不斷發展,國際化人才需求與日俱增,本課程的改革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順應時展而變化。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雙語課程《西方會計》的前身是《會計英語》,2009年教學計劃更改為《西方會計》,成為我校財經系各個專業的雙語課程之一。本文對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雙語課程《西方會計》,從課程定位、課程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教材的選用以及考核方法六大方面對本課程的教學設計與實踐進行了詳細的闡述。

論文關鍵詞:西方會計;雙語課程;教學設計及實踐

財經系生源主要來自于珠江三角洲地區,畢業后主要是在該地區從事財務會計的相關工作。作為高職學生,很多畢業生受英語能力的限制,畢業后會選擇中資企業就業,對于外資企業望而卻步。而雙語課程的改革以及推進,將為我校學生叩響外資企業的大門奠定良好的基礎。《西方會計》作為財經系雙語課程之一,必將為我系畢業生拓寬就業渠道作出一定的貢獻。

一、課程定位

作為雙語課程,《西方會計》的課程定位與課程目標都隨之發生變化。本課程是我院會計類專業培養財務核算能力的核心課程之一。該課程是在《基礎會計》、《財務會計》、《大學英語》的基礎上,為進一步促進學生提高會計專業理論知識應用能力和提高涉外財務的應用能力而設置的一門課程。

本課程的定位如下:

(一)以職業能力培養為重點,培養涉外財務處理能力。

(二)充分體現職業性、實踐性和應用性的要求。

二、課程目標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全面地掌握會計基本理論知識和會計實務的英語詞匯、英語表達以及中西方會計準則之間的差異,并具備應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在實際會計工作過程中出現的各類問題的能力。本課程注重英語聽、說、讀、寫等綜合能力的培養,讓學生熟悉專業英語在財務會計工作中的具體應用,使學生具備基本的上崗能力,為畢業后實現零距離就業奠定基礎。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應該達到以下能力目標:

(一)具備財務崗位的專業英語聽說能力,能對財務會計的基本業務進行必要的口頭溝通,專業英語表述得體。

(二)具備會計英語的閱讀理解能力,能對財務會計的基本業務進行必要的書面溝通,能準確地理解和翻譯專業術語。

(三)具備涉外會計的實務操作能力,能運用英語進行賬務處理,能運用英語編制財務報表并進行報表分析。

(四)具備判斷中西方會計準則差異的能力,能正確地對中西方會計準則之間的差異進行賬務處理。

三、教學內容

《西方會計》以國際會計準則和美國公認會計原則的相關規定為導向,選取了西方會計概論、會計循環、會計要素、會計報表及會計報表分析四大模塊作為主要內容。選取的內容由易到難,遵循了財務會計的主要工作過程。

選取內容與學習資源建設中,遵循以下原則:

(一)突出能力培養原則

本課程在“任務引領教學”的教育理念指導下,遵循模塊式教學的設計思路,突出會計實踐和英語應用能力的培養,以工作任務為載體進行教學。以培養學生的英語聽說讀寫能力及使用英語處理西方會計相關工作的能力。

(二)知識與能力協調發展原則

本課程同時按照知識與能力協調發展的原則,設計相關理論知識部分,作為實踐教學的一種輔助。英語作為一種背景能力,是學生進行涉外商務活動的工作語言,在具備一定的英語聽、說、讀、寫、譯應用能力的基礎上,學生將來才能更好地從事涉外商務工作。因此,在理論教學中,注重案例教學和多媒體輔助教學,所采用的案例充分考慮工學結合的需求,采用了中西方典型的案例,便于學生對比學習。

四、教學方法與手段

(一)教學方法

為了培養創新性和技能型的人才,改革課堂傳統教學模式,積極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內容的安排上來,廢除“滿堂灌”的方法,《西方會計》教學組織總體采取任務驅動、項目導向等教學模式,以課堂講授為主,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理論教學部分,注重案例教學和多媒體輔助教學,所采用的案例充分考慮工學結合的需求。課堂講授主要采用案例分析、啟發引導、討論辯論、中西方會計處理對比分析等教學方法,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重在應用。

實訓教學倡導以項目任務的教學途徑,主要通過分組討論、匯報交流等方法進行。本課程要求學生在完成一定的知識學習后,以小組的形式完成有關西方會計業務的處理。該活動要求每組學生將完成的項目以模擬公司的形式匯報總結,需要以小組演講或角色扮演等形式向同班同學及老師匯報,接受老師及同學就其報告內容的評價。這種方式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提高了學生之間的競爭意識,改變了以往有些同學只是“抄作業”的敷衍態度。

(二)教學手段

1、多媒體教學。通過多媒體課件的開發,充分積累課程資源,有效拓展課堂信息量,適當增加課程的趣味性,努力激發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切實提高本課程的學習效果。

2、網絡教學。網絡課堂將為同學們提供簡單、有效并且實用的理論知識,其中包括各大會計要素的概念;會計科目的英語表述;相關的英文會計分錄;西方財務報表;財務報表分析方法例如財務比率分析法等,讓學生運用這些理論知識處理涉外會計業務。

通過網絡課程的開發與建設,實現資源共享,有利于學生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進行自主化、個性化學習。利用網絡教學平臺,實現師生之間的實時溝通。目前《西方會計》的網絡課程正在建設中,將于下學期投入使用。

五、教材的選擇

《西方會計》教學團隊的老師,根據高職學生特點,自編了雙語教材《西方會計》。由孔韜,陳漢平擔任主編,楊立艷,王祺擔任副主編,該教材于2010年8月由經濟科學出版社出版發行,已經投入使用,受到學生的好評。

該教材是“工學結合、任務驅動、項目教學”為特點的高職高專系列教材之一,主要特點如下:

(一)體現工學結合的理念。

(二)強調知識與能力并重。

(三)基于工作過程,構建知識體系。

(四)通俗易懂,突出應用性。

六、考核方法

《西方會計》建立了以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為基礎,以專業應用能力為重點,以學習態度為參照的綜合考核體系,綜合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主要包括平時布置的項目任務、課堂提問,出勤狀況等都作為期末成績鑒定的一部分,綜合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以此來促進學生學習該門課程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本課程采用過程性考核和終結性考核相結合,理論考試與實踐考核相結合,重點評價學生的職業能力。過程考核包括:教師評價、個人自評、小組成員互評。

教師評價部分主要通過作業記錄、課堂參與度、實踐技能的掌握情況進行評價,占評價成績的60%。個人自評和組內成員互相評價部分可以從紀律、參與情況、組內成員協調情況、工作態度、業務能力等方面進行評價,占評價成績的40%。

會計專業論文:論財務與會計專業大學生創業教育

[摘要]創業教育是當前我國教育界的一個新的熱點話題,高等財務與會計教育也不例外。本文首先從高校、社會和學生個人三個角度闡述了加強對高校財務與會計專業學生進行創業教育的必要性,在此基礎上通過分析財務與會計專業引入創業教育的優勢和機遇,探討高校財務與會計專業開展創業教育的措施。

一、加強對高校財務與會計專業學生開展創業教育的必要性

(一)實施高校財務與會計專業學生創業教育有利于高校的發展

隨著我國高校招生總體規模的不斷擴大,大學畢業生就業問題愈加嚴峻。財會職業是人才市場出現頻率較高、供需量較大的職業之一。很多綜合類院校、理工科院校不顧師資力量,紛紛增設財會專業,造成財務與會計專業的畢業生就業競爭非常激烈。因此,高校財務與會計專業應引入創業教育,讓學生盡早做好擇業與就業的心理準備,鼓勵畢業生創業開辦中小企業,通過創業來解決就業問題,形成高校財務與會計專業學生進出通暢的雙贏局面。

引入創業教育,是高等教育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長遠任務。通過教育使學生在了解社會產業狀況與前景的基礎上了解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在掌握基本從業、創業知識和技能需求的基礎上,樹立服務社會的職業理想與創業意識,使教育造就的高素質財會人才在各自的崗位上建功立業,為社會的穩定繁榮作出更大的貢獻。因此,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根據經濟社會的發展變化,通過各種教育手段,著力提高大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這是高校財會人才培養改革的要求。

(二)實施高校財務與會計專業學生創業教育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

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為我國的人才培養提出了許多新的問題,要求我們與時俱進,不斷探索,以適應時展的要求。而入世后給中國帶來了發展的機遇,這需要更多的人投身于創業,才能將眾多的投資機會轉化成社會財富。十六大報告明確提出:“引導全社會轉變就業觀念,推行靈活多樣的就業形式,鼓勵自謀職業和自主創業”。這些指示精神要求我們實施就業創業教育,使教育更好地同社會實踐結合起來,更主動地促進全社會就業形勢的改善,為完成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重任作出貢獻。

世界上很多發達國家發展的經驗也表明:大力發展中小企業是發達國家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在美國,高校的創業活動已成為美國經濟的直接驅動力。在創業熱潮中,大學生的創業活動引人注目,當代許多著名的美國大公司,幾乎都是大學生創業者們利用風險投資創造出來的。清華大學創業中心的一項調查報告顯示,在大學生創業上,中國的平均水平遠低于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我國大學生創業比例不到畢業生總數的1%,而發達國家一般占20%-30%。在我國,發展中小企業同樣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如果社會上形成了學生創業的氣候,將會吸引更多大學生參與創業,這有助于緩解社會就業壓力,并將有力推動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

(三)實施高校財務與會計專業學生創業教育有利于學生個人的發展

創業素質是人的素質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接受創業教育,財會專業畢業生個人的綜合素質將會大大提高,他們不僅具備財會知識,而且有經濟管理能力,這樣可以讓自己的就業融入到自己的創業活動中,使自己在職業生涯中擁有主動權,既可應聘就業,也可以走上創業之路。而一旦創業成功,那么對個人的發展將產生截然不同的影響,既實現自身價值,又為社會創造財富。

二、財務與會計專業引入創業教育的優勢和機遇

高校財務與會計專業與市場經濟活動的聯系最密切,財務與會計專業教育在引入創業教育方面具有專業優勢。該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是創業和經營企業所必須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在創業實踐中具有廣泛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例如:如何等措資金和進行資本積累;如何分析市場銷路和成本核算;如何運用市場運行的法律法規及財務和稅務的規則;如何進行商品銷售,賬款核算,貨物盤點,記賬,核算利潤;如何進行有效內部控制和經營管理等。經濟的發展要求會計與財務管理主要利用價值形式對企業經營實施管理。通過價值形式,把企業的一切物質條件、經營過程和經營成果都合理地加以規劃與控制,達到企業效益不斷提高、財產不斷增加的目的。會計的觸角,常常伸向企業經營的各個角落。由此可見,財務與會計知識是創業者必備的創業基礎,各行各業只要有了懂財會、會管理、精核算的人才,創業行動就會少走彎路。

目前,我國具有良好的創業環境。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政府扶持和鼓勵興辦個體私營企業,個體私營經濟快速發展。我國已頒布了《公司法》、《個人獨資企業法》、《合資企業法》等法律,對個人投資辦企業提供了法律保障,尤其是對設立非法人企業也沒有明確注冊資本金的要求,為普通人創業降低了門檻,提供了創業的法制通道。各地政府對大學生創業也提供了優惠政策。無論畢業生的家庭經濟條件如何,均有機會創業。

三、高校財務與會計專業開展創業教育的措施

(一)整合教學計劃,將創業教育滲透到專業教學中

一是在專業教學計劃中增設《中小企業創業指導》課程,課程側重于系統介紹創業能力和素質的培養。通過該課程,讓學生了解現代創業的發展歷程,國內外創業教育的現狀,成功創業者的創業成長經歷及其特征;使學生了解創業者應具備的素質和能力,組建創業團隊的重要性以及創業團隊具備的特征,創業需要的環境和條件。此外,為了激發學生的創業欲望,讓學生了解創業教育的教學方案,向每位學生印發《創業教育指南》,指南的內容應包括:創業教育的目的和措施、創業教育課程安排、創業教育途徑和方法、創業教育指導小組的聯系方式等。

二是將創業教育滲透到財務與會計專業課程和相關課程中,對原有的教學計劃進行必要的整合和優化,使各課程之間相互配合,形成創業教育的各有機組成部分。使學生不僅懂得資金使用的規劃、預測、控制、考核、評價等,而且學會規避風險的方法,市場分析的方法,經營管理的能力等,并能運用法律手段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二)教學方式應體現創業教育特色

先進的教學方式是創業教育的重要環節。一是運用模擬企業等新型教學方法,通過設置ERP實驗課程,加強ERP實操,讓學生分組練習,分別循環扮演企業中的不同角色,以增強學生對不同崗位職責的認識和掌握,加強學生職業經驗的訓練;二是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開展演示教學和案例教學,將敘述講解性與互動練習性結合起來,發揮互補效應和立體效應;利用電視錄像及其他媒體,播放一些企業家報告會實況,實現身臨其境的效果,激發學生的創業熱情,調動他們的潛能。

(三)整合第二、三課堂,培養學生的創

業能力

第二、三課堂的活動是培養學生創業能力的有效載體。通過邀請一些中小企業創辦成功人士現身說法,以激發學生的創業意識。通過開展一些模擬創業活動,如跳蚤市場與財會實務大賽、科技創業計劃大賽等,激發財會學子的創業熱情,同時使學生積累制定創業計劃書的經驗。通過指導學生開展其他各類活動,培養學生積極的處事態度、正確的行為方式、嚴謹的工作作風、堅定的自信心、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策劃能力、組織能力、指揮能力、協調控制能力以及管理能力;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堅韌性、克制性、適應性、合作性、緊密性等心理品質。此外,要加強信息化建設,成立創業教育網絡服務中心,建立財務與會計專業大學生創業網,為學生創業提供交流心得和資源共享的平臺。

(四)注重創業實踐,有效地開發和利用全社會創業資源

建立社會實踐基地是培養學生創業能力的有效途徑。通過創業教育社會實踐基地的建設,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可全面提高學生的自主創業素質、專業技能素質和職業道德觀念,可提高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同時,還應積極與社會建立廣泛的外部聯系網絡,形成一個高校、社區、企業良性互動式發展的創業教育生態系統,有效地開發和整合社會各種創業資源。因此,高校應主動與會計師事務所合作,讓學生參與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會計咨詢和服務等工作,訓練他們的職業經驗。與風險投資機構、創業培訓機構等合作,共享信息與資源;成立創業者校友聯合會,設立專門的創業風險基金,充分利用校友資源。延伸社會服務職能,成立立足于為社會服務、為學生提供實踐的管理咨詢機構,密切與政府和企業的聯系,開展財務管理、可行性分析、項目策劃、市場調查等方面的咨詢和策劃服務,不斷積累、豐富創業教育的案例。

(五)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建立新型師生關系

高素質的師資隊伍是培養學生創業能力的關鍵所在。因而必須采取一切可行的辦法造就一支具有崇高的職業理想、積極的探索精神、開闊的人生視野、扎實的創業教育能力的師資隊伍。一是要鼓勵教師開展創業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研究,為教師提供參加國際國內創新創業領域的學術交流和研究的條件;二是選派有潛質的教師直接參與創業實踐,從而有效地提高教師創業教育水平;三是可以聘請一些有學術背景的企業家、成功的創業者到創業基地任兼職教師,或作為創業教育的客座教授,從事創業方面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四是要建立寬松和諧的教育管理環境,廣泛聽取學生的意見,鼓勵學生與教師“對話”,形成互動、平等的師生關系,使學生在接受創業教育過程中不致于處于被動的狀態,不易于形成自卑的性格和唯唯諾諾的處世態度,以利于學生今后的創業。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人与物videos另类| 久激情内射婷内射蜜桃人妖 | 四虎国产精品成人| 国内永久福利在线视频 | 公交车大龟廷进我身体里观看| 伊人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美女穿旗袍丝袜流白浆视频| 国模大尺度啪啪| 宅宅少妇无码| 免费国产黄网站在线观看|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网站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99| 久久av无码精品人妻系列|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久久| 欧美大屁股xxxxhd黑色|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久久2017| 制服丝袜人妻中文字幕在线|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 国产综合色在线视频区|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狼友av永久网站| 亚洲中文久久精品无码ww16| 无码a级毛片免费视频内谢5j| 乱码午夜-极国产极内射| 免费观看亚洲人成网站| 性色av极品无码专区亚洲| 少妇午夜啪爽嗷嗷叫视频| 国产熟女精品视频大全| av天堂永久资源网| 裸体美女无遮挡免费网站| 色欲香天天天综合网站| 永久免费不卡在线观看黄网站 | 国产日韩精品中文字无码| 久久精品岛国av一区二区无码| а∨天堂一区一本到| 精品无码久久久久国产手机版| 岛国aaaa级午夜福利片 | 免费毛片a线观看| 亚洲伊人成无码综合网| 亚洲日韩中文字幕天堂不卡| 天堂俺去俺来也www色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