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2-22 21:59:5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體育課程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論文摘要:論述了高職高專公共體育課程學分制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從教學內容的選擇和安排、教學的組織形式、學習成績的評價等方面構建了高職高專公共體育課程學分制管理的運行模式。
引言
實行學分制能夠充分發揮學校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如何根據教學的基本要素,結合公共體育課程的特點,構建高職高專公共體育課程學分制管理模式將是本文討論的問題。
一、課程學分制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1必要性
1.1.1公共體育課程施行學分制管理,是適應高職高專人才培養模式轉變的需要。我國高職高專以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為核心,重視高素質應用型技能人才培養的教育體系和培養模式正在逐步形成。在此背景下,體育課程學分制管理所具有的學習內容的可選擇性、學習進程的彈塑性、選擇學習時間和教師的靈活性等優點,以及教學計劃、教學安排與教學方法的靈活性等,恰恰適應了新的人才培養模式的客觀需要。
1.12公共體育課程施行學分制管理,是適應高職高專教學管理變革的需要。近幾年來,我國許多高職高專都對學分制進行了較深人的研究。作為高職高專學生必修課程的公共體育在此背景下施行學分制管理,無疑是主動適應高職高專教學管理變革需要的積極舉措。
1.1.3公共體育課程施行學分制管理,是適應高職高專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體育課程施行學分制管理,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目前,高職高專生源不僅在文化成績上參差不齊,而且在身體條件,身體素質方面差異明顯。如果能夠通過學分制加以引導,就可以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地得到發展。在教學實踐層面上,學分制具有充分的自主選擇功能,更能滿足學生的體育興趣、愛好。
1.2可行性
根據目前高職高專院校公共體育課程教學的基本情況,施行學年學分制管理是可行的。原因在于:
1.2.1高職高專學分制管理的有益探索,為體育課程實行學分制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我國部分高等學校開始試行學分制管理。到目前,學分制已在高校中普遍采用,各高校通過多年的教學改革和探索,積累了較豐富的經驗,為高職高專實施學分制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
1.2.2體育師資隊伍建設以及教學水平的不斷提高,體育課程開發和建設能力的加強,為高職高專體育課程施行學分制管理提供了人力資源的保障。
1.2.3高職高專加強教學投人,體育場地、器材等基礎設施得到明顯改善,能夠開設更多的體育項目,供學生選擇,滿足學生的學習要求。
二、管理模式的建構
所謂公共體育課程學分制管理模式,就是在明確了公共體育課程管理目標的前提下,運用學分制管理的理論和方法,將體育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形式、教學評價等要素綜合而構成的,具有相應管理體育課程功能的系統。公共體育課程學分制管理模式與學年制管理模式的區別在于,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需要選擇學習內容,安排學習時間,掌握學習進程,學習評價的結果是以學生獲得學分的形式表達出來。
2.1關于教學內容的選擇和安排。學習內容的可選擇性,教學計劃、教學安排的靈活性是學分制的實質。高職高專公共體育課程學分制管理內容包括四個模塊。
2.2關于教學的組織形式
2.2.1理論教學內容“專題制”:理論教學每學期安排4學時,以專題方式講授。可組織學生按自然班聽課,也可按課程表安排的時間,集中若干班(專業)聽課。
2.2.2普修教學內容“必修制”:學生入校后必須按統一計劃、統一內容、統一要求、統一考核、統一標準的“五統一”要求,必修一學年的體育普修課。普修教學內容安排分兩學期,每學期選擇一個模塊,每個模塊教學犯學時。
2.2.3選修教學內容“選項制”:為滿足學生的體育愛好和體育項目學習的不同需求,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在選項模塊開設的若干個運動項目中,每學期任選其中一個作為學習內容。
2.2.4身體素質和基本運動能力“經常制”。身體素質和基本運動能力的練習,要安排在每節體育課中,其成績通過《大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來反映。
2.3關于學習成績的評價
2.3.1評價的內容
2.3.2評價的形式
2.3.2.1《大學生體質一與健康標準》測試。按國家要求,新生人學要進行體質健康測試。測試成績與學分換算見表3.
2.3.2.2體育理論知識考試。以學期為單元,每學期進行4學時的體育理論教學,考試安排在第四學期進行。考試成績與學分換算見表4a
2.3.2.3身體素質測試。第一學年分兩個學期,每學期選擇安排兩項基本身體素質測試,按百分制,成績取4項平均值。第二年每學期根據學生的選項內容,安排與之相適應的專項身體素質測試。各單項身體素質測試標準由學校統一制定,測試成績與學分換算。
2.3.2.4運動技能技評。按百分制,分項目制定標準進行技評。每學年2項,成績取平均值。運動技能技評成績與學分換算。:
三、小結
3.1公共體育課程施行學分制管理,是適應人才培養模式轉變的需要,適應高職高專教學管理變革的需要,適應高職高專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
要想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首先要從教學觀念上進行改變,只有教師的教學觀念的改變,才能從根源上解決問題。長久以來,學校與教師都在“體制教育”傳統觀念的影響下進行體育教學,只會一味的關注學生的成績和體質測試的數據,很少關心學生的真正需求和興趣,總是以數據來衡量學生身體素質的好壞,當然測量的結果從一個方面反映了學生的身體狀況,但是卻并不能完全的代表學生身體素質的好壞,學生是一個完整的人,是發展中的人,是需要全面發展的人,過于狹隘的數據測量極大的限制了學生身心的發展,忽視了學生的運動興趣,不利于學生體育習慣的養成,成為了發展終身體育教育的障礙。新體育課程改革以“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以培養學生身心全面健康發展為主要目的,將學生的健康和全面發展放在第一位。在教學評價上也不再單單只有知識與技能的評價,還包括了學生體育學習態度的評價和情意表現與合作精神的評價。體育教學評價的整體性和科學性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體育教學觀念的轉變,因為在“應試教育”式的體育評價方式下,體育教師只能更大限度的去追求數據測試的高低,自然就會忽視學生其他方面的需求和發展。但是在新階段體育課程改革的教學評價模式下,體育教師只有轉變陳舊的體育教學觀念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促進學生長足的發展和全面的進步。王寶珍等人認為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體育教學觀念轉變,第一要注重身體鍛煉和理論知識傳授相結合。第二要注重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第三要注重師生之間的多向交流。第四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觀念。第五要注重引進先進的教學思想。總之,一切有利于學生發展和體育教學發展的東西都可以拿來進行實踐,我們要清楚的認識到,轉變教學觀念是體育課程改革實施的第一步驟,也是關鍵的一個步驟,只有在正確的體育教學觀念的前提下,我們才能對體育教學的結構進行科學的劃分,才能選擇適宜的教學內容、關注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重視學生的興趣、選擇有效的教學手段,從而達到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教育目的。
2、師生關系
師生關系是體育教學過程中最基本的人際關系,師生關系的好壞往往關系著課堂效率的高低和課堂氛圍的好壞,可以說,在你一定范圍內,師生關系和課堂效率成正相關的關系。現階段,我國中小學學生的學習壓力日趨增加,學習時間也總是居高不下,因此如何提高課堂的教學教學效率就成了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而師生關系在這其中就是重要的一環。體育教學中的師生關系有著其獨特的特點,體育教學中的師生不但有著思維活動和心理活動的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同時還有這身體活動和生理活動方面的影響和作用。在體育教學中教師和學生通過體育活動這種特殊的交往手段來表現自己的本質力量,同時在體育教學中身體接觸比較多,教師可以通過身體語言的交往方式與學生進行交流。傳統體育教學中的“教師中心論”以教師為課堂的中心,更多的關注了教師的教學行為,把學生作為了課堂教學的客體,過于強調了接受式的教學方法,忽視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更忽視了學生的興趣,這種灌溉式的教學觀念使得師生關系稱為了一種不平等的關系,這種不對等的關系嚴重的限制了學生的主動性和自信心,更會助長學生的逆反心理,這種師生關系是不利于教學的進行的。新課改提出了以自主、合作、探究學習,這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學生主體性的發展,也促進了新型的師生關系的形成,教師不再是課堂的中心,而是對課堂進行科學的控制和正確的引導,起到“導”的作用,而學生也不再是一個學習的機器,而成了知識的追求者和探索者,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學習,真正了成為了課堂的主體。對此祖晶等人提出了“交互主體性”師生關系,他們認為,無論是教師中心論還是學生中心論都是不利于學生身心發展的片面的教學觀念和師生關系。只有“交互主體性”的師生關系才是符合新課改理念的新型師生關系。他提出“交互主體性”在體育教學中有兩層含義,首先,體育教師和學生都是教學過程的主體。其次體育教師和學生這兩類主體之間在尊重差異的前提下展開持續的交往。只有在這種關系下,才能算是人與人之間民主平等、相互理解和共同發展的師生關系。
3、結束語
關鍵詞:英格蘭;體育課程;體育課程標準;改革;借鑒;思考
一、前言
國家課程(即課程標準)是一個國家“為了提高教育水平的政策的核心,”[1][3]是國家對基礎教育課程的基本規范和質量要求,同時也決定著一定時期一個國家課程改革的基本方向。1988年,英格蘭制定了全國統一的“體育教學大綱”。此后,為了改變體育課程全國高度統一的局面,從1992年到1999年,英格蘭又先后三次編制與修訂了國家體育課程(TheNationalCurriculuminEnglandforPhysicalEducation,以下簡稱NCPE)。1999年新的NCPE的頒布與實施,立即在英國國內外產生很大的反響,并隨后成為許多國家制訂新的體育課程標準的主要參考藍本之一。我國雖然在相關的文獻中對NCPE做出過研究,但還僅局限于對NCPE文本本身的介紹,對其深刻的理論基礎以及實施狀況則鮮有探索。通過對英格蘭為期半年的訪問考察,筆者深切地感受到,我國與英格蘭在體育課程改革方面雖然由于國情不同而表現出一定的差異,但總的改革目標和趨勢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尤其是NCPE的內容、演變過程、課程理念以及在教學實踐中的實施效果等,對于正確認識與完善我國的體育課程標準具有積極的啟發和借鑒作用。
二、英格蘭國家體育課程的內容、理念及其對教學實踐的影響
(一)英格蘭國家體育課程的內容簡介
1.體育課程的價值。NCPE全文并沒有明確表達體育課程的目標,而是通過體育課程的價值描述,反映體育課程對學生發展的作用。NCPE指出,體育課程主要在諸如精神、道德、社會和文化發展等領域以及主要技能、思維能力等方面達到對學生發展的促進作用。體育應為學生提供機會,──是促進學生道德、精神、社會和文化發展;二是促進各種交流技能、數字應用技能、IT應用技能、與他人合作工作的能力、自我學習與改進的能力以及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三是促進思維能力、與工作有關的學習能力以及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提高。
NCPE在對這些課程價值的表述中,都能夠明確說明實現這些價值的具體途徑和手段,避免了一般課程目標描述中的抽象性,提高了實踐指向性。
2.體育學綱。體育學綱主要由兩部分構成,一是知識、技能理解方面的目標和要求,包括獲得和改進技能、選擇和應用技能、戰術以及認識、評價和提高動作、健康和身體適應的知識與理解。二是學習范圍,它主要表述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11學年四個學段(keystage)中每個學段的主要體育學習內容。這些技能并不涉及具體的動作內容和項目,而是以模塊的形式呈現出來,并陳述各模塊的內容在知識、技能、理解方面的一般學習要求。每個學段的學習內容和各模塊的學習要求都有所不同(見表1)。
注:①游戲活動主要是指球類項目。②在keystage2,后三個模塊中選擇兩個;在keystage3,游戲活動是必學內容,其他五個模塊任選其三,其中舞蹈與體操活動至少選一項;在keystage4,學生可以在六個模塊中任選其二。
3.體育實現目標實現目標是“不同能力與發育水平的學生在每個學段結束時期望獲得的知識、技能與理解,”[1](42)包括七個逐步遞增難度的水平目標,水平八則是發展性目標。水平目標的描述主要包括相關的知識、技能、理解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變化,而不包括體能以及身體發育指標等“非課程因素”。利用“實現目標”,每個學生根據自身的學習基礎和能力確定自己每個學段的學習目標,同時可以自我評價不同時期的學習水平,教師也可以依據“實現目標”對每個學段學生的體育學習成績作出評判(見表2)。[1](42)
(二)英格蘭體育課程的理念
1.游戲競技觀。英國是許多現代競技運動項目的發源地。尤其是從20世紀50年代起,競技運動在英國迅速普及,并在其體育學科的理論體系中占據重要地位。運動不僅益發成為體育教學的核心,且在國家規定課程中成為最重要的一部分,在此過程中成為傳統體育教學的象征。從教學內容上看,以游戲性為主要特征的球類競技項目在各類學校的體育教學內容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從教學方法上看,廣泛推崇的是以技能學習為主要目標的教學法;學校對體育課程及其實施的管理也主要考察運動隊的訓練水平和競賽成績。20世紀80年代后,以競技為中心的體育課程也受到許多學者尤其是教育專家的質疑,但對這種傳統課程維護的呼聲更高,認為以競技為中心的體育課程仍然具有廣泛的育人功能,體現了體育課程自身的特征。雖然就整體而言重心更為傾向于健康的理念及其全面教育人的功能,但以運動為中心的理念依然頗有影響力。進入90年代,尤其是1995年英國政府宣布“提高競技水平”的政策以來,“傳統的以運動為基礎的理念得到鞏固。”[2]世紀之交的這次課程改革和國家課程的修訂,仍然強調“競爭性游戲活動在1-3學段都要進行”,[1](12)許多課程價值的提出也是建立在競技活動基礎上的,但總體上還是顯然削弱了競技教育觀的地位。
2.健康適應觀。盡管游戲競技內容長期在體育課程中占據著主要位置,近年來注重身體適應與健康關懷的理念還是在體育理論與實踐領域受到廣泛的認同,并且體現在課程體系中,成為近兩次英格蘭國家體育課程變化最主要的特征。
事實上,體育課程的健康適應觀在英國是有良好傳統的。早在20世紀初,英國學校就試圖通過開設體育課程以提高國民的健康素質,這一理念在隨后的幾十年中一直是在課程實踐中有所體現的,只是由于競技教育一度削弱了對健康目標的強調。直到80年代以后,由于現代課程思想的變化以及現代生活方式導致各種生活方式疾病的出現,健康問題再次成為課程領域,尤其是體育課程關注的焦點。一些研究指出,體現體育課程促進健康的主要途徑,“一是直接通過系統的體育課程活動提高學生的身心適應能力;二是在教學活動中滲透健康相關的練習知識;三是通過教學活動促進學生的體育終身參與。”[3](9)新的NCPE中,每一個學段都把“身體適應與健康的知識與理解”作為學綱中的主要內容,就是這一理念的體現。
3.閑暇教育觀。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面對社會經濟活動方式產生的“工作—閑暇平衡”的需要和高失業率問題,課程專家和社會學家都呼吁,學校要通過課程教學為未來的社會成員的余暇時間做好準備。因此結合體育課程的特點,“閑暇準備”成為體育課程,尤其是中學體育教育的主要目標之一,重點是為學生走向社會后余暇時間的身體活動在知識、技能等方面做好準備,使他們能夠在任何時候都有能力參與他們喜愛的身體活動。
閑暇教育觀的建立并沒有對游戲競技觀和健康適應觀在體育課程理念中的主置造成沖擊,相反是對它們的有力維護。隨著閑暇教育觀的建立,英格蘭學校的體育課程以小群體和結對活動的游戲性強的內容替代了原來的以運動隊為主要活動方式存在的競技活動內容,田徑、競技體操等內容逐漸退出主要課程內容行列,更加體現了活動內容的游戲性和娛樂性。而原來以關注學生時期健康促進為主的體育教學活動,轉變為更具長遠眼光的對所有體育活動參與者的健康關注,從而賦予健康適應觀以更深刻的理論內涵。
4.終身體育觀。終身體育理念對英格蘭體育課程的影響早在20世紀的70年代就相當深刻。英國體育課程非常重視學校體育活動對學生終身體育參與的影響,提出“學校的體育課程活動要為學生走向社會后的身體活動做好準備,使他們成為有技能和有能力的終身體育學習者和參與者。”[4]學校體育課程關注的,不是掌握幾項規范的體育活動技能,因為并沒有什么技能能夠為學生受用終身;也不僅僅是著眼于學生時期的健康發展,而應著眼于未來。一是要為學生儲備更豐富的一般身體活動技能,使之到成年期的運動學習中具有更廣泛的遷移價值;二是要為今后的進一步技能學習奠定良好的知識和學習能力基礎,使他們知道在什么情景下該學什么和如何學;三是建立起正確的體育價值觀,使他們成為自覺的身體活動學習者和參與者。
5.全面育人觀。體育課程作為學校課程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必須體現學校教育的普遍價值觀,那就是培養和教育人,體現對人的生命關懷。NCPE指出,要“通過體育,促進學生的精神、道德、社會、文化的發展,”[1](8)同時要促進交往能力、數字運用能力、計算機應用能力、合作能力、自主學習與表演能力以及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把對學生的可能生活的關注作為體育課程的主要目標。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既為所有學生的發展提出一般的素質要求,又同時為每個學生個體創造特殊發展的機會。這些都是全面育人觀在NCPE中的體現,也是英格蘭體育課程及其實踐的又一個顯著特征。
(三)NCPE對學校體育教學實踐的影響
1999年頒布的NCPE實施以來,對體育課程教學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教學內容的變化,由于新的NCPE較1995年修訂的NCPE在內容上有了一定的調整,一般學校都依據新的NCPE修訂了自己的體育“學校課程”計劃,大多數體育教師也重新編寫了新的教學工作計劃。二是學習評價標準對教師和學生來說都更明確了,可操作性更強,評價體系為各學校普遍接受和應用。
但是,我們也了解到一些與NCPE不完全同步的現象,突出反映在兩個方面。一是各級學校“學校課程”在教學內容上的變化并不大,修訂學校體育教學計劃時主要依據的還是學校的傳統、教學條件資源以及學生的需要。二是教學方法并沒有在新的體育課程理念下出現明顯的變化,一些研究成果反映出“體育教師的體育課程和教學的理念并沒有完全跟上新課程的變化,”[5](2)體育教師對NCPE的理解具有一定的差異,還沒有能夠真正在觀念與操作體系上與新的NCPE保持同步。
三、英格蘭國家體育課程及其實踐對我國體育課程改革的啟示
(一)體育課程改革意味著課程理念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優先次序的變化
體育課程理念是人們在對體育課程功能認識基礎上形成的相對公共的觀念,是公共理論的體現。二十多年來,英格蘭雖然經歷了多次體育課程的改革,但主要是幾個體育課程理念的優先次序出現了變化,而非否定某些方面。事實上,由于體育課程本身的多功能性,決定了各體育課程理念之間本身并不是對立的,而是相互聯系的。新的NCPE的編制,就是建立在這些體育課程理念相互聯系基礎上的。
回顧我國二十多年來的體育課程改革與變化,每一次改革都是在對前人思想觀念的否定與再否定基礎上進行的,從改革初期的“‘體質派’與‘三基派’之爭”,[6]到本次體育新課程的改革為了突出“健康第一”而對技能教學的淡化和對競技內容的否定,都是把各種課程理念放在對立面上來認識的,其實際的結果是改革理念的狹隘單一。改革總是在傳統基礎上的繼承與發展,離開了傳統,也就失去了認識事物的參照和基礎。回顧我國傳統的體育課程理念,每一個課程理念的提出,都在一定視角上反映了體育課程的功能特點,也體現了一定的理論背景,必然在體育課程領域中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即使是競技教育觀,也從一定角度反映了競技運動項目在體育教學過程中的特殊教育功能和文化傳承的價值,任何新的體育教學觀念的建立,都不應否認競技教育觀在體育課程理念中的存在價值。因此對于體育新課程的改革,我們需要的是更好地把握各個體育課程理念的理論實質、在課程中的作用機制及其相互關系,并研究它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以及新的理論基礎中的主次關系,這樣,新的體育課程理念才能更全面有效地指導改革實踐。
(二)“目標統領內容”的課程標準研制思路不符合我國體育課程改革實際
課程內容是為了實現課程目標而選擇的教學內容資源。作為國家教育的指導性文件,國家課程對課程目標的規定顯然比規定課程內容更加重要,因為它直接地體現了改革的新理念和人才的培養規格。而相對課程內容,課程目標往往顯得抽象而籠統,難以直接指導具體的學校教學,但統一的課程內容又不可能符合所有學校的實際。為了提高國家課程的可操作性,NCPE以課程價值取代了課程目標,在課程價值中就有足夠的余地表述價值實現的途徑,比起課程目標來實踐指向性更強,然后通過“學綱”,對各學段的課程內容范圍以模塊的形式作出了規定。這樣,教師既避免了在抽象的課程目標面前實施教學活動時無所適從,又可以根據學校的教學資源和學生的需要,有余地地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
NCPE中學綱的編制對我國的課程標準的修訂無疑是一個很好的啟示。我國的體育課程標準在充分認識到過去的體育教學大綱存在的“對教學內容規定得過多過細,過于強調運動技能和知識的系統性”[7]等諸多問題的基礎上,按照“目標統領內容”的思路,期望通過具體明確的水平目標,由教師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對廣大的體育教師來說,體育新課程中課程內容的變化是最敏感的問題。通過對國內體育教學的觀察和與體育教師的交流,我們真切地感受到,許多體育教師對體育新課程實施中教學內容的選擇是迷茫的,他們并不能真正領會課程內容與課程目標之間的關系,有些甚至認為體育新課程已經不需要教技能。因此,眾多的體育教師還沒有能力運用現有的課程標準來選擇教學內容和實施教學。
在規定的目標下選擇教學內容,既體現了國家對人才的培養規格和要求,又給地方和學校教師以更大的選擇權,應該說相對原來的體育教學大綱是一大進步。但是,課程目標是國家意志的反映,也是專家研究形成的“公眾理念”的體現。國家課程的編制者必須建立這樣一個認識:課程標準的受用者是廣大的體育教師,而不是深通教學理念的專家。體育教師在長期的“體育教學大綱”指導下的教學實踐中已經形成了自己的“實踐理念”和工作模式,要他們完全擺脫習慣了的工作方式無疑是困難的,“真正對教學實踐產生影響的是教師頭腦中固有的那種教育理論……這種教育理論是教師自己經過學習和親身體驗自發產生的,而不是專家直接講授的”。[8]體育教師總是按照他頭腦中固有的“個人理念”來理解新的課程標準的,他們不可能完全按照專家的理念和要求從事課程活動。課程標準的意義應該體現在教師能夠在它的直接指導下選擇教學內容和實施教學,在專家的“公眾理念”和體育教師的“個人理念”之間架設起聯系和溝通的橋梁。很顯然,完全按照專家的理想化目標實施改革是不現實的,“目標統領內容”的思路不符合我國學校體育課程與教學改革的實際。
(三)完善體育課程標準必須建立發展性評價體系
作為國家課程(標準),評價指標是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沒有評價指標的規定就不能算是完整的國家課程。”[9](3)NCPE把“實現目標”描述為評價系統的參照指標,“在這個參照指標中,學生的達成目標與成績評價不再是對學生進行橫向的比較,而是描述為每個學生本身經過學習實際所處的狀態。”[9](9)1995年的英國國家課程就改原來對學習水平抽象的理論性陳述為具體的依次提高的水平描述。NCPE用簡短的文字清晰地表述了每個水平在知識、技能、理解等領域的參考標準。通過“實現目標”,學生可以在任何時候有參照地評價自己的學習狀態,也可以依此確立進一步學習的目標,學生成為評價的主體,有效發揮了評價的矯正和促進功能,體現了發展性評價的理念。
我國的體育課程標準對課程目標的確定和表述應該說是具體的,但與學習評價缺乏直接的對應關系,也就失去了作為目標應該具有的評價功能。“體育課程標準”提出了對學生學習評價的建議與要求,實質上反映了“所制定的學習目標不具備評價功能”這一自身不足。
要完善我國的體育課程標準,制定一個完整的評價標準是必不可少的。評價標準的確定,一方面必須與課程目標相對接,確保評價標準的正確導向作用,體現國家對每個學生的體育學習要求;另一方面,評價標準應該反映某一學段學生經過主觀努力而產生的進步情況,更有效發揮課程評價對學生發展的促進作用。
(四)小步子多次數的課程改革更能夠實現體育課程改革的目標
課程改革,關鍵是課程觀念的轉變,但觀念的轉變顯然是困難的,是需要過程的。英格蘭一些學者的研究表明,體育教師對NCPE表現出保守型、變革型和折中型三種態度,而即使是后兩種態度的教師,也不可能完全按照NCPE的理念和要求來從事課程活動,而是按照他自己的觀念和理解對NCPE進行再創造。影響這種變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首要的因素是“NCPE本身體現出的理念的合理性和前后一致性”,也就是變化要把握合適的幅度,“顛覆性的變革往往更難以實現改革的目標。”[3](17)為此,英格蘭近年來的課程改革采用了“小步子多次數”改革的策略。在1988年確立了統一的國家體育教學大綱后,1992年改制為NCPE,1995年又進行了修訂,1999年的NCPE實際是對1992年版本二次修訂的結果。
我國傳統的體育課程與教學在目標、內容、方法以及評價等方面都存在明顯的問題,這是公認的。而要真正從根本上改變這一現狀,則需要經過長時間的努力,體育教師的“個人理念”是制約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因素。本次體育新課程的實施,經過幾年的實驗和推廣,雖然在局部出現了一些變化,但與新課程所倡導的理念還是有相當距離的。我們認為主要是對本次改革的期望值過高,從“體育教學大綱”到“體育課程標準”缺乏必要的銜接和過渡。新課程改革最終要落實到教師的教學實施上,要體育教師完全擺脫傳統觀念的束縛,完全改變他們長期習慣了的工作方式,顯然是困難的。期望按照理論上的構想把改革一步到位,那只能是課程專家的一廂情愿。
因此,我國的體育課程改革盡管落后于英美等西方國家,但我們也不要期望一步到位。從“體育教學大綱”到“體育課程標準”的“步幅”的把握,要趨向于理論目標,把握改革的主導方向,更要依據于課程實施者的實踐水平。英格蘭的體育課程改革研究與實踐證明,體育課程改革應該是一個漸進的不斷更新的過程,“小規模多次數的體育課程改革能夠取得更理想的效果。”[5](11)
四、結語
綜觀英格蘭體育課程改革,從國家的NCPE的編制和學術界對體育課程理念的研究,到學校與廣大體育教師的體育課程的實施,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也不斷面臨各種困難和問題。但無論是經驗或問題,我們至少可以得到三點啟發:一是體育課程改革觀念的更新,意味著需要更好地把握各個體育課程理念的理論實質、在課程中的作用機制及其相互關系,并研究它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以及新的理論基礎中的主次關系,而不是為了突出某種理念而對傳統觀念一概否定;二是一個完整的體育課程標準,學生學習評價標準是必不可少的,完善我國的體育課程標準,必須制定一個體現發展性理念的評價體系;三是國家體育課程(標準)改革中必須正確認識作為課程實施者的體育教師的影響,他們有自己“個人理念”,并由此使他們形成了相對穩定的教學風格,要使體育課程“公眾理念”融入到他們的教學實踐中,就需要通過國家課程在“公眾理念”和“人個理念”之間建立起聯系的橋梁,要做到這一點,顛覆性的課程“革命”顯然是不可取的。雖然我們可以利用我國的特殊體制,通過行政干預和教師培訓推進新課程的實施步伐,但我們更希望看到的是按照教育原理解決教育本身的問題,通過一個相對完善的“體育課程標準”帶來一個具有新面貌的體育新課程。
參考文獻:
[1]QCA.TheNationalCurriculumforEnglandforPhysicalEducation[J].PublishedbyDepartmentforEducationandEmployment,1999..
[2]Kirk,David.PhysicalCulture,PhysicalEducationandRelationalAnalysis[J].Sport,Education&Society,March1,1999,Vo14.19.
[3]Green,Ken.Philosophies,Ideologises,andthePracticeofPhysicalEducation[J].Sport,Education&Society,October1,1998,Vo13.
[4]AngChen,Ennis,CatherineD.Goals,Interests,andLearninginPhysicalEducationSport,Education&Society,March1,1999,JournalofEducationalResearch,2004,Vo1.97.18.
[5]CurtnerSmith,MatthewD.TheMoreThingsChangetheMoreTheyStaytheSame:FactorsInfluencingTeachers’InterpretationsandDeliveryofNationalOurriculumPhysicalEducation[J],Sport,Education&Society,March1,1999,Vol.4.
[6]張洪潭.體育基本理論研究[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270.
[7]季瀏,胡增犖.體育教育展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141.
從心理學來分析,個性指的是一種心理特質,面對相同事物,不同人會有不同的心理折射、心理反應,這就是個性。具體到體育教育,首先要承認學生存在個體差異性,承認學生發展過程中具有傾向性的愛好、興趣和需要,它是個體區別于別人的獨特的體育行為、思想等的總的表現,包括體育個體傾向性和個性心理特征。教學中讓學生認識自己,顯示個性的存在,自主選擇課程和學習內容,通過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以及多元化的評價、教師的指導,最終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和潛能的開發,形成“終身體育”的意識。吳國保在《教育個性化》一文中指出:“一種需要的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教育,還有素質教育、成功狀態、榮譽感等。”個性化教育是素質教育的外部深化與內部延伸。
二、體育課程中實施個性化教學的途徑
1.轉變體育教學理念
在教學過程中,秉承學生是主體,教師為主導,重視學生的個性培養,突出體育教學的民主與合作精神,是體育教師轉變教學理念的核心問題。教師應根據教學大綱安排進度,選擇合理的教學內容、方法、評價手段,將學生的興趣、愛好、特長與體育教學目標結合,從而使學生更加主動地學習和鍛煉。
2.制訂個性化教學計劃
體育課程的教學計劃主要是運動技能的學習,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應遵循該技能的學習規律。那么,如何實現教學計劃的個性化?以籃球教學為例,投籃是一項基本技術,投籃的方式有許多種,其難度不一,對身體素質的鍛煉作用也各不相同。所以,可以將投籃技術進行細分,讓技能水平偏低的學生從基礎學起,而技能水平較高的學生則可以挑戰更高的難度。另一方面,還可以為同一項技能安排不同的練習形式,以滿足學生在體質發展需求上的差異。以籃球中的投籃技術為例,可以為其設計原地、小范圍多點投籃、半場跑動和全場跑動中投籃等多種練習形式,不同的形式對耐力素質的促進作用存在顯著差異。此外,由于每種選項課程都有它所側重的身體素質,所以技能單元對身體素質的促進效果與個人的體質發展需求之間難免存在差異,這些差異可以通過安排專門的體質單元來彌補。同時,課程應當結合學校每年體質健康測試數據,挖掘有價值的數據,對學生的身體素質有區別地進行鍛煉,切不可將測試的數據上報后束之高閣。
3.創新教學方法手段,發展學生個性
教學方法是教師運用某種主要手法開展教學的行為,主要體現在一堂課當中的某個教學步驟上,也可稱為教學技術。教學手段是教師運用某種主要的手段開展教學的行為,又被稱為教學工具。教師要安排新穎的傳授方式,根據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及各異的身心特征,靈活運用教學手段,潛移默化地實施“個性化”教育。
4.采用多種教學模式
喬伊斯和韋爾在《教學模式》一書中認為:“教學模式是構成課程和作業、選擇教材、提示教師活動的一種范式或計劃。”書中指出:沒有一種教學模式可以適應所有的學習類型和學習風格,實現教學模式由歸納型向演繹型發展。然而教學模式多樣性在我國高校體育教學中體現不明顯,我們要改變這種局面,必須由以“教”為主向重“學”為主的教學模式發展。這就要求注重整體控制,每個教學環節節節相扣,能根據學生整體水平不均衡的狀況,有差別地準備課程進度,不同等級水平的學生有不同的教學模式。
5.實施分層次教學,適應學生個體差異
課程種類的多元化、學生個體的差異性,決定了教學組織形式的多樣性和靈活性。分層次教學是較理想的一種模式。在教學過程中,它充分考慮到學生存在的個體差異,對學生因材施教,針對性地加強不同學生的學習指導,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發展。基礎課中采用分層教學,一是教學課程大綱的要求要有層次性;二是練習負荷要有層次性;三是針對同項目不同性別的學生進行分層教學。選項課主要依據學生的專項能力進行分層,如基礎班、中級班、提高班、專項班等。教師依據考核要求及學生的專項水平,建議學生自愿選擇參加的層次。
三、避免實施個性化教學中的誤區
1.個性化教學要克服“三自主”選課模式的弊端
2002年8月,教育部頒發的“綱要”闡述了高校體育課實行“三自主”模式,即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可以自主選擇課程內容、自主選擇上課時間、自主選擇任課教師。“三自主”選課模式雖然提倡重視學生個性,尊重學生興趣、愛好,然而,學生選擇項目易受自身體育觀念、運動興趣、小群體意識、選項特點等主觀因素的影響,同時也受體育項目設置、項目難易程度、師資水平、考核辦法等客觀因素的制約。這種完全放任學生自主選擇為導向的選課制,在教學過程中也帶來了一些弊端,畢竟自主選課不是放任自由選課。
2.發展學生個性,預防過猶不及
我們高度重視并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個體差異,但是也要注意教育的規律與科學,不能一味地提倡發展學生個性,而對教學中的普遍性、共性規律視而不見,防止由一個極端走向另一極端,而否定學習活動的普遍規律性和教學活動具有的規范性。正如北京師范大學體育教學專家毛振明總結所講,過于注重培養個性化,淡化了基本的班級教學方式,從而造成教學形式趨于松散和低效;不恰當地提高課程教學內容的自選性,會導致教學內容的毫無順序和紛雜;過分推崇學生自我評價、相互評價及過程評價的作用,無形中會削弱終結性評價與學習效果評價的一致性;不重視教學的效率和形式的必要統一,不恰當地運用“探索性學習”,會造成課堂教學走向片面強調學生個性發展的誤區,將嚴重危害學校體育教學。
四、結束語
一、形成原因
1、學生上體育課時,主要是通過各種身體練習來進行,學生在反復練習中,通過身體活動與思維活動緊密結合來掌握體育的知識、技術與技能,并收到發展身體、增強體質的實效。一堂課下來,汗流浹背,甚至衣服可以擰出汗水來,影響下一節上課。
2、學生安靜時心跳頻率,一般每分鐘約為60---75次,通過體育鍛煉,每分鐘130----180次比較合適,課間休息時間不夠恢復心跳頻率,也會影響下一節上課。
3、上游泳課時,一節課時間不夠用,大多數學生不愿意下水游泳,因為:45分鐘上課,換衣服、準備活動、下水游泳沒有多久時間,就得上水沖洗換衣服,上下一節課。
二、領導重視
1、學校領導要重視體育課程表的安排,把它提高一個當次,科學地安排體育課程表,對提高學生的鍛煉身體積極性,增強體質,以良好的精神狀態來學習,對學習有很大的提高,這是由于人的高級神經活動規律所決定的。超級秘書網
2、根據體育教學研究組提出的要求:在同一節體育課時內上課,不應超過三個班上課;兩節體育課其中一節后面應是自習課,便于上游泳課;安排體育課時應該是連堂上課,不應該是脫節課,便于場地器材的安排布置,增強練習時間。
三、科學安排
1、提前5分鐘上課,提前5分鐘下課,課間休息時間有15分鐘基本上能恢復心跳頻率。
關鍵詞:體育課;教學模式;中學體育;傳統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08-253-01
目前,人們逐漸認識到,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和不虛弱,而且是在身體、心理和社會發展方面都保持完美的狀態。而體育是促進健康的重要手段,這就對體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課既是激發并保持學生體育與健身興趣和愛好,形成終身體育意識和能力必不可少的教育,又是增進學生健康的重要途徑。體育運動的多樣性、實踐性、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及體育教學的效果遠遠表現得比其他學科直接和顯著,體育教學越來越受到廣大民眾的關注,同時也是學校更加需要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的一項重要課題。隨著現代教育理念的發展和革新,現代中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重視發展與完善學生的個性,重視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逐漸為教育界接受。
根據新時代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重新設定其教學目標,創新教學模式,尊重學生個人的愛好取向,發揮體育的獨特功能,挖掘體育教學的內在潛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創造力,從而促進學生個性發展,是我們落實體育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
一、選題依據
中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較好地貫徹了“學校教育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標準突出強調:要尊重教師和學生對教學內容的選擇性,注重教學評價的多樣性,使課程有利于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體現時代性,養成堅持體育鍛煉的習慣,形成勇敢頑強和堅忍不拔的意志品質,促進學生在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諧地發展,從而為提高國民的整體健康水平發揮重要作用。
《課程標準》突出強調了要尊重教師和學生對教學內容的選擇性,注重教學評價的多樣性,使課程能夠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使其養成堅持體育鍛煉的習慣,形成勇敢和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使學生在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諧地發展,從而為提高國民的整體健康水平發揮重要作用。
二、傳統體育課教學存在的問題
呂力在《淺談體育課程內容資源的開發》中闡述了“傳統體育課程內容具有課程內容競技化”;“課程內容的重復和陳舊”、“課程內容規定過死”的弊病,并由此提出體育課程內容資源開發的原則和體育課程內容資源開發的方向【1】。健身是體育課的本質屬性,體育的價值并沒有被充分體現。增強體質,增進健康,達到調節情緒緩解學習壓力,更好的投入到學習與生活之中是體育運動的目的所在。而目前,大部分中學體育課開展情況還不是很完善,其重視程度也并不高,導致體育課出現“放羊”式的現象,體育的價值并沒有被充分挖掘出來。其次,體育課上課形式單調乏味,無法滿足學生的個性需要,無法調動學生運動的興趣。傳統教學不分主次,統一上課,課堂內容單一,無法滿足學生個性的需要,導致大部分學生對體育課失去興趣和動力。學生運動的動力不足,導致學生的體質急劇下降。
其中主要還有還大一部分原因是中小學中好多體育教師并非是體育專業的,而是如數學、語文等學科類教師所擔任的,對體育課的重視程度不夠,體育課只看作為學生玩耍的課程,隨意性較強,也很少考慮學生的興趣所在,導致體育課開展情況不是非常理想。
總之,中學體育課程的主要教學目標和任務,還是局限于培養學生的運動技能和鼓勵學生參與鍛煉。對學生的身心協調、健康發展,對學生的情意性、合作精神等非智力因素的關注不夠。
三、結論與建議
傳統體育教學方法,往往過于偏重于技術傳授,形成一套枯燥乏味的單一教學模式,脫離了“快樂體育教學”目標方向,忽視了一些其他應該注意的東西。如讓學生在技術學習的同時,能夠體驗到其中的樂趣所在。傳統的教學方式,已與現在的課改相脫離,無法跟上時代的步伐。因此,為了學生的身心健康,為了體育事業的發展,中學體育課要從多方面下手,依據自身學校的實際情況,學生的個性發展需要,制定適合自身的體育課教學模式。
以上所談到的幾項優質性教學模式,只是對此做了潛在的分析,探討了他們教學上所帶來的優勢。學校的發展,教學質量的提高要依據多方面因素進行選擇制定,以上教學方法作為一個潛在的參考,以期不斷改善學習的策略,適應時代的發展,符合學生的實際需要,不斷完善整個學校體育課的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 呂 力.淺談體育課程內容資源的開發「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06(5).
[2] 吳本連,中學生體育自主學習的量表編制與現狀調查研究[J].華東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2005.
[3] 龐維國.自主學習―學與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7.
論文摘要:對江蘇省高校公共體育課程設置的調查與分析顯示:目前我國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模式滯后于發達國家的重視體驗與參與對競技項目的改造模式。高校體育課程的主要內容是以競技運動項目為主的編排體系,高校1年級基礎體育課與中學體育課的教學內容有很大程度的重復。考核項目主要針對運動技術嚴格執行,理論考試只是象征性地進行,缺少與社會責任、開發行為有關的發展能力考核。這種能力的培養,可以進一步培養體育骨干,推動全民健身計劃的開展。
1前言
近些年來,一些學者在現代教育思想影響下對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改革進行了廣泛的研究,發表了很好的意見與看法并相繼出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有力地促進了高等學校體育課程的改革。2002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的頒布又進一步加快了改革的進程。本研究在對江蘇省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課程設置調查基礎上,分析江蘇省高校公共體育課程設置存在的問題,為江蘇省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提供理論依據。
2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江蘇省高校體育課程設置現狀為研究對象,隨機選取江蘇省50所高校的1—4年級大學生和部分體育教師發放問卷進行調查,共發放問卷1778份,回收問卷1605份,回收率為90.27%;其中有效問卷1570份,有效率為88.30%。
3研究方法
3.1文獻資料法
為研究江蘇省高校體育課程奠定良好的理論基礎。
3.2訪談法
為了對高校公共體育課程設置進行實證調查,走訪了江蘇省部分大學的1—4年級學生40人(男、女各半),體育教師5人。通過面對面的交談、詢問,探詢學生普遍關注的問題,為編制問卷做好準備。
3.3調查法
為了全面了解江蘇高校公共體育課程設置的現狀,根據研究內容和研究目的,設計問卷,對江蘇省部分高校大學生進行調查。
3.4數據統計法
運用Excell軟件對問卷調查結果進行統計,獲取相關的數據信息,為研究江蘇省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提供依據。
4結果分析與討論
4.1江蘇省大學生對目前體育課課程設置的態度
目前高校開設的體育項目最多的是籃球、排球、足球、健美操。而大學生工作以后由于缺乏場地、器材,選擇鍛煉身體的方式比較多的是乒乓球、羽毛球、網球、游泳等項目。調查中有36.0%的學生對體育課課程設置不太滿意,36.4%的學生認為體育課程設置一般,多數人認為當前學校體育課程設置忽略了人體在各生理發展時期的情況變化及工作、生活環境對鍛煉者的影響(見表2)。
從表2中還可以看出,不論是剛入校的新生還是將要畢業的老生,對體育課程都有很高的期望,體育課程的改革空間還很大。
4.2江蘇省普通高校體育教師對體育課課程設置的態度
體育教師對高校體育課課程設置的態度也不盡相同。由表2可以看出,大多數教師對當前體育課程的設置狀況存在一定想法,體育課程改革的空間很大。
4.3江蘇省高校體育課程存在的問題
4.3.1教學觀念陳舊
80.5%的大學生認為現有的教學觀念過于陳舊,急待轉變觀念,引進先進的教學理念。高校體育由于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無法深刻認識素質教育的內涵,加上現有的體育教育內容片面,考什么就教什么,教師怎么教學生就怎么學,學生成了一架考試機器,扼殺了學生的特長,而素質教育則必須保證給學生創造一個自主的發展空間,顯然素質教育的要求與原有的體育教育慣例存在著不可忽視的矛盾,這就造成了體育素質教育目標在執行上混亂,使舊體制下的優點無法保留,素質教育的優勢又無法發揮,這種矛盾的沖突導致教學中常出現左右為難的狀況。
4.3.2教學內容繁雜。針對性差
64.2%的學生認為體育課內容不適合學生實際需要,內容選擇過于繁雜,針對性差。現階段,高校體育教學大綱內容還是強調以傳授運動技術為中心,教材選擇過多地從運動技術角度考慮,大多數活動項目缺乏終身受益的內容,使得不少學生大學畢業后,體育活動也停止,教學內容安排與中小學雷同,基本上選用田徑、體操、球類等運動項目的分類方式和直線式,間隔式或混合式的排列方式,理論課教學內容太偏重目的、任務、原則、意義等概念,忽視了體育人文學與體育鍛煉有關的人體科學知識的傳授,缺乏實效性、針對性和長遠性,實用價值不高。
4.3.3.教學方法陳舊、考核方法競技化
體育實踐課的教學往往滿足于講解與示范法、完整與分解法、重復練習法及游戲和比賽法等傳統的教學方法,一些新教學方法如發現教學法、程序教學法、情境教學法等似乎還沒有被高校同仁所接受,在實踐課的組織上,習慣將課堂常規簡單的隊列隊形練習、隊伍的排列與調動作為教學組織的主體,而忽視了教學組織的靈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