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20 18:39:3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教學模式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課題研究背景
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是信息技術應用于教育的核心,是改革教育模式、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重要途徑,隨著中國教育信息化技術的不斷發展,傳統的教學模式必然面臨沖擊,網絡的功能也逐漸地滲透到教學方面,信息技術支持的同步輔助教學模式、網絡資源整合于課堂的教學模式、基于網絡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模式等網絡環境下的教育教學模式不斷涌現在學校的現代化教學上。有了互聯網,學生可以通過網絡在一個虛擬的集體中學習,在這樣的集體中,所有的問題都可以拿出來討論,學生得到的是動態的,多方面的解答。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更加強了他們與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了學習的興趣;有了互聯網,教師的教學也因網絡上的各種豐富多彩的教學資源而變得容易,方便,圖文并茂,生機勃勃,教師能充分的將信息技術與各學科整合,把各種網絡技術手段融合到課程中去,這將對現代教育教學模式的研究有著深遠的意義。
二、課題研究目標
運用現代教學理論,通過開展網絡環境下的教學改革與實驗,探索網絡環境下適合中小學未來發展的創新教育教學模式。
三、課題研究內容
1、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網絡環境(信息技術組)
2、基于網絡環境的各種教學模式(各科教師)
3、網絡教育教學資源庫的建立(各科教師)
4、理科的信息化教學模式(理科教師)
5、信息技術校本培訓課程的開發和研究(信息技術組)
四、課題研究的實施措施
1、建立新型的學科教師隊伍
1)更新教育教學觀念,積極參與網絡化教學研究;
2)加強教師信息技術運用能力的培訓;
3)在各個學科組建計算機輔助教學的骨干隊伍
2、建立多功能的網絡型的教學系統
1)學校信息化設備的規劃、建設和使用;
2)教師利用網絡進行課堂教學;
3)建立基于網絡的教學資源庫,包括各種教學素材(圖片、音頻、視頻、動畫)資源,各科的優秀教案、課件資源等等;
4)教師進行網絡備課模式的確定,即如何實現教師通過網絡進行集體備課。各個學科要根據學科的特點制定一種方便有效的備課模式;
5)開發信息技術校本培訓課程,對教師和學生進行信息技術培訓。
6)幾何畫板在理科教學的使用。
五、課題預期成果
1.研究計劃、方案、總結
2.撰寫論文
關鍵詞:色彩構成教學模式色彩設計
l色彩構成的概念
在藝術設計專業造型基礎教學中,論文其構成教學包括平面構成、色彩構成和立體構成,即所謂三大構成。而色彩構成是繼寫生等架上繪畫訓練之后又一個比較系統和完整的認識色彩理論,掌握色彩形式法則的藝術設計專業獨立的基礎科目。它是探討色彩物理、生理和心理特征,通過調整色彩關系(對比、調和、統一等)以獲得良好色彩組合的學說。是具有方法論意義的構成體系之一。
色彩構成還能夠豐富學生的設計思維,提高審美的判斷能力和倡導創新的變革精神。色彩構成的學習和掌握直接關系到今后設計作品中色彩修養和創意水平的高低。
2傳統色彩構成教學模式及存在問題
隨著改革開放。我們從香港和日本引進了色彩構成課(也有人叫它裝飾色彩課)。其色彩構成理論猛烈地沖擊了傳統的圖案色彩教學模式,使我們的色彩教育觀念發生了重大變化。經過近20年的發展,我國的色彩構成教育體系逐漸趨于成熟和完善。但與我國的設計實踐領域相比,無論觀念還是手段,色彩構成仍是一個不太受重視的領地,處在停滯不前的邊緣。目前的色彩構成教學模式比較傳統和單一。通常是教師黑板加粉筆的教學手段授課。學生在你講我聽的方式中接受教學內容,再通過手繪訓練,以作業形式呈現出來,最終由教師進行品評。作業過程中,學生將大量精力放在色彩的臨摹及顏料調配上,不注重色彩設計意識培養,缺乏創造性,同時還困惑在顏料調配不均等表現力差等現象中。整個教學模式追求理論的完整性,注重對色彩理論的試驗分析,偏重已有理論成果的再現,不注重對色彩運用的感性分析;不明確色彩構成學習的目的是培養對色彩的認識、審美、整合和表現的創新能力。學生深感課程枯燥、乏味。當課程結束后,如云里霧里,形成臨摹容易創作難的現象,為日后的專業設計設下了障礙。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在講授色彩原理時,教師往往以字代色,致使兩種或多種色彩的對比及調和效果,學生只能通過聯想加以比較,直觀性較差。尤其對一些色彩感覺較弱、對色彩知識了解也較少的學生,這一點表現得尤為明顯。學生在后期的實際應用中,很難把構成中的色彩知識自覺地應用于創作中。出現了臨摹不成問題,創作卻難上加難的情況。有的學生甚至要求再重新講解相關的色彩知識。這些都說明前期的教學模式存在著一些問題。
3改革措施
3.1注重色彩設計配色能力的培養
色彩,它能改變我們的心情,影響我們對事物的認識和心理感覺。畢業論文一組成功的色彩配色與設計,將是傳遞設計師對作品的設計理念和對色彩的理解,直接帶給人們強烈的視覺沖擊。而現代社會所需求的是高效率、高品質的設計作品。由此對設計師來說,無疑是一種配色與設計對審美的挑戰。配色與設計,既要考慮傳統文化的影響,又要符合個人心理結構的印象。因此,色彩與設計,對設計師一個作品的成功,具有無法抗拒的親密程度,幾乎到了難舍難離的地步。設計配色和個性配色,在設計中的地位,又如何評點呢?一件成功的設計作品,必須具備三個基本元素一個結構,即色彩、圖像、文字和構成三個基本元素連接的設計構成。而三個元素中尤為重要的是色彩。因為色彩的敏感,是對首次接觸一件設計作品,最先攫取注意力的視覺印象。那就是作品的色彩配色。其次是圖像,最后才是文字和整個作品的設計構成。
而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即使我們企圖通過各種色彩對比來培養學生的配色能力,如明度對比、純度對比、色相對比,但基本上都是臨摹已有的各種色彩對比,而且未加重配色在色彩設計中的教學分量。因此,整個教學過程中,忽略了配色能力的培養。針對這種情況,在教學過程中,應有意識地加重配色能力的培養。通過典型實例,運用色彩學的理論分析,講解色彩配色原理,使學生親身體驗不同色彩搭配帶來的不同效果,體會優秀作品配色的奧妙,提高色彩在各類設計中的巧妙搭配,如服裝設計色彩配色、包裝配色,又如網頁設計的10種基本的配色設計:無色設計、沖突設計、單色設計、分裂補色設計、二次色設計、類比色設計、互補設計、中性設計、原色設計、三次色三色設計等能力。另外,通過配色訓練,使學生掌握配色在實際設計中的應用。
3.2注重色彩在設計中的應用能力培養
自然中、生活中、文化中、美術中、商業中、社會中,優美的色彩俯拾皆是。它呈現著一種未經安排而又像經過安排的秩序之美。而色彩設計,則是指與廣泛而普及的生活色彩、自然色彩鋪陳有所不同的用色技巧。應用色彩設計,使人類除了領受自然中豐富的色彩外還能致其精髓來創造生活中更精致、更有組織、更符合需要的人工色彩。這不但豐富了原有的色彩世界,也拓展了人類歷史、文化領域之美,更進一步地幻化出理想、繽紛的人類新秩序之美的環境。因此,色彩設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在我們的傳統教學中,色彩設計運用培訓的很少,尤其在基礎課中,導致學生在實際的設計中色彩運用能力非常差。針對此種情況,在授課過程中,應有意識地加強設計用色能力的培養首先,將色彩設計應用貫穿于色彩的基本理論中去。留學生論文如在色相環中,設計成12色或24色同圖案不同色相的對比(可以對圖案進行各式的設計);或從現實中的生活提煉出基本圖案,將明度對比、色相對比、純度對比、色彩推移運用到圖案中。
其次,講授各種不同設計中的用色原則和技巧。如廣告設計中的色彩設計、企業表觀色彩設計、產品色彩設計、包裝設計中的色彩設計、建筑的色彩設計、服飾設計的色彩設計等。
3.3緊隨時代步伐。整合信息資源。提高教學效益
在信息化、多元化的高科技時代,電腦輔助設計的日益普及,數字化色彩的建立及網絡的出現,使我們要重新擬定教學目標,增添新的教學內容,不斷在教學上推陳出新,從而更加注重培養學生色彩審美能力和創新能力,將傳統的以教為主的教學模式轉化為以研究為主的互動的教學新秩序。因此,電腦時代新技術新觀念是催化劑。
我們應充分利用其對色彩構成教學完善發展的刷新作用,將傳統構成教學與先進的多媒體工具相結合,職稱論文為傳統色彩構成教學體系注入新鮮血液,產生新的活性因子,催化出更加合理和艷麗的教學奇葩。
教學中,我們可借助于計算機這一媒體更加直觀地講解色彩構成的基礎知識,充實課堂的學習內容,調動課堂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輕松地掌握色彩規律。這是以往傳統教學中教師用文字表達、學生靠聯想去感受所達不到的境界。以《色彩知覺的視覺殘像》這一節為例。如果用我講你聽的灌輸式教學方法,學生完全不明就里。而教師把色彩視覺殘像的現象借計算機這一媒體制作課件,把現象直觀地表現出來,使學生有了一點頭緒。然后他們會帶著疑惑,再通過對色組的長時間注視實驗,實驗結果有了,那么色彩視覺殘像現象就一切盡在不言中。學生不但輕而易舉地透徹理解了色彩知識,而且在一瞬間也發現了色彩構成的學習原來可以在樂中獲取,這就激發了學生的學科學習興趣。
對于學生而言,表現的手法不再局限在傳統的手繪訓練上,避免了因把精力放在畫面的精工細做上、技法的表現上,而忽略了對色彩關系的研究與探討,從而削弱了觀察、思考和創新等思維方面的訓練提高等不良傾向。因此,可以借助一些繪圖軟件,如AdobePhotoshop(它作為影像處理軟件,在色彩的使用及調控方面有著強的優勢,快捷的填充,靈活的色彩更換方式。每一項都簡便易學)。把Photoshop應用于色彩構成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屏幕對色彩間的復雜關系進行形象的講解。學生通過真實的色彩表現,輕松掌握了色彩搭配規律,在作業的制作上,可免去手工操作過程中所出現的涂色不均等問題,并可衍生出多個方案,便于比較,擴大練習范圍。作為設計專業的學生,除了教師的課堂講授外,更多地需要借助大量深入而又系統的色彩作業練習去理解色彩原理,磨練色彩感覺,精純表現技巧,提高自身的色彩修養,為以后與色彩相關的設計課程打下良好的基礎。
總之,新時代新技術賦予我們新觀念。色彩構成教學必然要與諸多新興技術和知識發生關系。而快捷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和推陳出新的教學思路是實現創新目的重要保障。電腦作為現代高科技處理信息的工具,為我們提供了強大的攝取、存儲和處理視覺形象的功能,為色彩構成教學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設計表現形式和巨大的藝術潛能空間。
參考文獻
[1]吳衛.從表達色彩介質的轉變反思色彩構成教學改革[J].株州包裝設計藝術學院學報,2004(9).
[2]姜余.教育信息化環境下色彩構成教學模式改革的探索[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
[3]朱介英.色彩學:色彩設計與配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4.
目前,新的教育觀念已經深入到每個教師的心靈,但是,在實際的教育教學活動中,仍然存在較多問題,如有些教師較重視技能技巧的訓練,忽視審美能力的培養;本畢業論文由整理提供穿新鞋走老路現象;在教學過程中,眼中無兒童……鑒于此,提出了對幼兒園歌唱教學策略研究的課題。
一、多元歌唱教學模式
我們本著“系列層次活動”式的“多層次介入”的程序,讓幼兒從“多渠道參與”、“多角度感受”,從而探索出系列多元的歌唱教學模式,在不斷的研討—實踐—反思—再研討的過程中,我們探索出了一系列多元歌唱教學模式。
1.選擇多元的教育材料,豐富幼兒的音樂生活
我們本著促進幼兒健康發展的原則,嘗試從多方位去發掘和拓展幼兒歌唱活動的資源。并將資源進行了分類、篩選,建立了五個資源庫,即優秀的中國兒童歌曲資源庫、民歌歌曲資源庫、外國優秀歌曲資源庫、時尚流行歌曲資源庫、戲曲資源庫。
2.多元歌唱教學模式的探索
在確立了歌唱活動材料選擇的定位后,我們借鑒、融合了許卓婭的系列活動理論和預知學習理論,并以這兩大理論體系為支撐,以多元智能為依據,進行多元歌唱教學模式的研究與探索。我們依據歌唱材料的分類,對不同類型的歌曲進行分析、嘗試、反思、創新,總結出了一系列的多元歌唱教學策略。
二、多元的歌唱教學策略
1.優秀兒童歌曲的教學策略
傳統經典的兒童歌曲是在人類社會不斷發展進步的過程中長期積淀下來的精品,這類歌曲不僅具有鮮明的兒童特點和較高的藝術性,其內容與形式也是極其豐富的。
(1)角色探究法。針對有情節有角色的歌曲,讓幼兒在探索歌曲中不同角色的表達和情感的過程中,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如歌曲《有禮貌的小山羊》、《黃鼠狼拜年》。
2.音畫轉換法。借助能為幼兒所理解的圖畫、符號、幫助幼兒理解歌曲,通過互動,可以幫助幼兒有效地記憶歌詞、表達情感。
3.情景互動法。借助歌曲所表達的意思來設置情境,讓幼兒參與到情境中來,通過在情景中的游戲、談話學習歌曲。如《老師,讓我親親你》、《祝福歌》等。
4.暢想生成法。在簡單理解詞意的基礎上不直接教歌詞,而是引導幼兒通過大膽想象或遷移以往的知識經驗,經過過濾、組織來創編歌詞生成歌曲,促進幼兒的創新精。如《搖籃曲》、《小河之歌》、《蒲公英的故事》等歌曲。
2.外國歌曲的教學策略
為培養幼兒接納、尊重多元文化與藝術,在我們探討的過程中,明顯感到通過我們的多元教學模式,幼兒不僅能輕松地學會演唱,還引發出幼兒對國外的風俗習慣、建筑風格、語言、貨幣等系列的生成活動。
(1)游戲協作法。根據歌曲的民風特點,創設相應背景的游戲情境,通過參與游戲活動,感受歡快的氣氛,讓幼兒在協作、交流中學會大膽、自由的演唱歌曲。如捷克民歌《跳吧、跳吧》,威爾士民歌《歡度節日》,英國民歌《倫敦橋》等。
(2)填充創造法。在理解歌曲民俗特點及其背景的基礎上,通過創編、填充歌詞或旋律來學習演唱歌曲,讓幼兒在一步步的參與中不知不覺的學會歌曲。
(3)對比欣賞法。借助圖片、幻燈、媒體等途徑來展示歌曲的背景及風格,通過與本地歌曲的對比,學習演唱不同風格特點的外國民歌,充分表達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讓每個幼兒得到不同成度的熏陶,培養發展幼兒的藝術潛能。
(4)喚醒自主法。通過幼兒提供嘗試不同形式的演唱方法,喚醒幼兒自主學習的興趣,讓幼兒積極主動探索、發現不同演唱形式的效果,豐富幼兒的音樂經驗。如《新年好》《鈴兒響叮當》《小杜鵑》等。
3.民族歌曲的教學策略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多方言的國家,歌曲資源十分豐富。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歌曲的風格非常鮮明,其韻味、旋律以及歌詞中的語言都有極強的感染力,讓幼兒在民歌的海洋中徜徉,將提升幼兒的藝術素質,并使幼兒在體驗、感受民族歌曲的同時,增強幼兒的民族意識。
(1)發掘笑料——多種表演法。尋找民歌中詼諧逗趣的內容,并以此為切入點,引出教學內容,讓幼兒通過表演,熟悉旋律與歌詞體驗幽默情緒,感受歌曲的風格。如山東民歌《哈蟆》、河北民歌《回娘家》、《兩個蟈蟈吹牛皮》等。
(2)層層切入——多渠道參與法。不同民族、地域的民歌在語言上往往具有突出的特點,這些與幼兒生活經驗和環境不同的語言特色,對幼兒來講是有極大吸引力的,尤其是一些簡單、有趣、易模仿的詞或音節。如“巴扎嘿”、“哎喲喲”、“啷啷倉”,針對這類語言特色突出的歌曲,采用“層層切入——多渠道參與法”,能使幼兒充分體驗歌曲的風格,并用自己理解方式去表達出來。如《龍船調》、《劉三姐對歌》、《花兒與少年》、《太陽出來喜洋洋》等。超級秘書網
(3)探索特色——融入器樂法。民歌的特色除體現在語言上,最重要的是歌曲旋律,讓幼兒沉浸在婉轉的水鄉民歌,流暢的平原民族、嘹亮的高原民歌,高亢的山歌,悠揚的草原牧歌之中,將會給幼兒的身心和諧發展,藝術修養帶來終身益處。如《恭喜》、《阿拉木汗》、《小格桑》等歌曲適合采用此方法。
4.戲曲的教學策略
戲曲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其藝術性和思想性極高。隨著中國傳統文化進課堂的要求,我們讓幼兒通過感受名家名段,體驗多種戲曲的風格和文化,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內涵。
(1)詩韻交融法。將唐詩與戲劇曲調相結合,讓幼兒體驗唐詩美的同時,感受戲曲旋律的美,使詩與曲相互襯托,相互交融,提升幼兒對傳統文學的欣賞能力,這種方法可根據不同的詩風配不同的曲調。如抒情詩可配黃梅戲曲調,言志的詩可配京劇或豫劇的曲調。
(2)角色體驗法。通過欣賞體驗不同角色的外形、聲音、動作,讓幼兒體驗京劇中生、旦、花臉等行當的特點,如旦角唱段《蘇三起解》、《老生唱段》、《甘灑熱血寫春秋》。
5.流行歌曲的教學策略
時尚這一詞正在逐漸被現代人士認可,我們改編吸納了一些流行歌曲,如《東北人都是活雷鋒》、《讓愛住我家》、《波斯貓》,讓幼兒與環境互動、與文化互動、與時代的脈搏一起跳動。
音畫時尚法,充分利用媒體資源,讓幼兒通過欣賞MTV、FLASH、MP3等形式學習健康、有趣的流行歌曲。
總之,多元的歌唱教學模式,使原本枯燥的歌唱活動變得生動有趣,減輕了教師教與幼兒學的負擔,激發了幼兒的學習動機,促進了幼兒情感創造性的發展,培養了幼兒的合作意識,幼兒的自主性得到了發揮,課堂成為“喚醒”和“激勵”的地方,在教師的“喚醒”和“激勵”下,使幼兒進入表現音樂的最佳狀態——“情在弦上”,讓幼兒在關注中學習,在尊重中學習,在快樂中學習。
參考文獻:
[1]許卓婭.藝術.
[2]曹冰潔.試論音樂教育新理念.
[3]曹冰潔.音樂教育與幼兒的發展.
基于語言學習和專業知識的共同提高,共同促進的需求,學術界產生了一種新的教學理念:內容依托教學法(Content-Based-In-struction,即CBI)。這種教學法提倡將語言教學建立在某個學科或是某種主題內容的教學之上,是一種將語言與內容有機融合的一種外語教學模式。內容依托教學將重點從語言學習本身轉移到通過學習學科知識來學習語言,它打破了專業知識的學習和語言技能學習之間的界限,能幫助學生不僅掌握必需的語言知識,又能提高專業知識的運用。它具有以學科知識為核心,使用真實語言材料的兩大主要特征。運用CBI教學模式,將枯燥的語言轉變為學生獲取信息的手段,以專業內容作為語言輸入,讓學生參與現實生活及護理操作技能的語言實踐,使得英語能力和護理技能同時提高。這種教學模式能夠解決培養“護理+英語”復合型人才的問題,為涉外護理英語教學乃至其他復合型外語教學提供可靠途徑。
二、內容依托教學法在涉外護理英語教學中的可行性
采用CBI教學,將語言與專業知識的學習融為一體,使得英語教學既有內容又有形式,這樣就可以兼顧到兩種需求,從而達到培養復合型人才的目標。將CBI教學模式運用于涉外護理英語的教學中,具有以下的可行性。
(一)高職涉外護理學生具有強烈的英語學習需求
對于涉外護理專業的高職學生來說,他們的學習動機,不僅來自家長和教師的灌輸,而且其自身也對英語具有強烈的學習欲望。對自身本專業的熱愛以及以后就業的挑戰,使得他們更加投入英語的學習。特別是涉外護理職業這一特殊專業對英語的要求,讓他們學習更加積極,學習動機更加明確。對于涉外護理專業的學生來說,英語更應該是一種手段,而非目的。他們真正想通過英語來解答一個個真實的護理問題,能夠讓他們在當前就業嚴峻的形勢下找到一個滿意的工作,在涉外護理環境中順利工作。
(二)涉外護理專業的就業導向
高職涉外護理培養的就是“護理+英語”的復合型人才。因此,要培養出高技能的涉外護理人才,一定要達到兩個方面的要求:一是幫助學生掌握必要的英語知識和護理知識,二是要培養學生在各種涉外護理環境中熟練運用英語知識和專業護理的技能。CBI教學模式貫徹“語言材料要真實”的原則在護理英語教學中具有很強的可行性。涉外護理英語教學中的“真實語言材料”包括以下涉外職業情境:導醫咨詢服務,接聽急救電話,詢問病人病情,急救的處理,協助病人辦理入院出院手續,對嬰幼兒、孕產婦、老年人以及殘疾人的特殊護理等等。還可以讓學生用英語練習書寫護理報告、護理記錄、病例報告、新患者入院信息報告等等。
三、CBI教學模式在高職涉外護理英語教學的實施策略
作為一種新的語言與專業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實施CBI應采用以下策略來進行教學。
(一)始終貫穿“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離開了學生,任何的學習都是無意義的教學。在CBI教學模式中,英語教師要始終貫徹“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來進行教學,與學生一起學習,探討與合作,實現“教學相長”。教師應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充分利用她們對英語學習的動機,模擬涉外護理中的某個主題或場景,運用實例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到實踐中來,避免枯燥的單語言的輸入。比如可以讓學生分角色扮演患者與護士,模擬導醫咨詢,入院辦理等真實的場景,讓他們運用英語語言技能和專業知識完成學習任務。
(二)重視涉外護理師資培養,優化師資結構
要想將CBI教學模式引入并很好地運用到涉外護理的教學中,教師不但要有豐富的英語語言的技能,而且對護理專業的知識也要精通。所以,涉外護理院校,一定要重視對英語教師的培養,優化師資結構,構建專業的師資隊伍,引進“雙師型”教師,或是請具有護理經驗的外籍教師擔任。當然,英語教師或是護理專業的教師,也應提高自身相關素質的提高,從而為教育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四、結語
1.整合基礎型實驗
強化基本實驗技能基礎型實驗的目的是培訓學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動手能力,使其操作規范化,養成良好的實驗室工作習慣。基本單元操作主要包括有機化合物的熔點、沸點、折光率等物理性質的測定和蒸餾、重結晶、升華、萃取等有機化合物的分離與純化技術。教學過程中,將有機化合物的典型物理性質測試與基本單元操作有機結合,例如:乙酰苯胺的重結晶產品可進行熔點測定訓練,工業酒精蒸餾產物可進行沸點和折光率測定訓練。基礎型實驗的整合,提高了實驗教學的起點,激發了學生的實驗興趣,為綜合設計型實驗和研究創新型實驗打下良好的基礎。
2.優化綜合設計型實驗
提高綜合實驗能力綜合設計型實驗的目的是系統地訓練學生的綜合實驗技能,使學生具備一定的基本操作技能綜合運用能力。綜合設計型實驗項目的構建主要采用兩種方式。其一,通過串聯有機合成、分離、提純等單元操作,并把有機化合物典型性質的鑒定安排在相關合成反應中,增加設計性元素,豐富實驗內容。例如:“2-乙基-2-己烯醛的制備實驗”中,安排了乙醇、乙醛、苯甲醛、丙酮、2-乙基-2-己烯醛的鑒別實驗。要求學生依據醛、酮的化學性質,設計合理可行的鑒別方案。學生實驗前自覺查閱相關資料,設計化合物鑒別方案。實驗中,學生親自動手實施自己的設計方案,邊做邊完善;遇到問題時,學生之間會主動討論或請教老師;通過比較,找出反應現象明顯、方法簡便的最佳實驗方案。其二:形成序列化的多步驟合成實驗,將“合成反應分離提純性能測試結構表征”作為一個有機整體,且把前一實驗產品作為后續實驗的反應原料,并增加相關性能測試來檢驗產品質量。因為前續步驟的產物會直接影響到后續步驟的反應成敗,所以學生在思想上更加高度重視。實驗前必須認真查閱文獻,理解實驗原理,弄清主要試劑的性質,確定合成路線、提純、分析檢測的方法;實驗中,學生會更加謹慎認真地操作,嚴格控制每步反應的條件與反應過程,以確保每步產品都能符合要求、后續實驗順利進行、最終得到產品。出現問題時,學生也能及時分析,主動請教教師,認真總結經驗教訓。序列化的綜合設計型實驗所涉及的基本操作全面,增強了學生的基本實驗技能、增強了學生的有機合成基本功和責任心、提高了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精神。
3.加強研究創新型實驗
培養創新思維和科學素養研究創新型實驗側重于培養學生自主研究性學習和創新性能力。按照“專業性、方向性、新穎性、適用性”的原則,依托學科發展優勢,大多數研究創新型實驗項目來自于教師科研成果的提煉和轉化,或者本學科的研究熱點凝練而成的。這些實驗項目不僅要內容新穎,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研究興趣,具有本科生進一步可研究探索、發揮一定創造性的空間,使學生真正有機會去思考。而且難度適中,不能挫傷學生探究的積極性。課程組教師經過近四年的教學實踐,逐漸遴選出一批較成熟的研究創新型有機化學實驗項目,主要是復雜有機化合物的合成、表征、分離與鑒定等多重組合,有的還涉及到有機化學與材料、醫藥、生物、電子、信息環境、等多個學科的交叉領域,具有較好的新穎性和前沿性。篩選后的實驗項目一般可重復三年,但實驗方法或具體研究路線不能重復,采用的實驗方法與技術要逐年有所提高。
二、探索研究性實驗教學模式,提高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課程組教師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現代教學理念,將學生科研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融入正常的實驗教學秩序中,促進學生進行自主研究性學習,全面實施了研究性實驗教學模式。基礎型實驗采用啟發互動式教學方法。實驗前,教師預先布置實驗項目,并向學生介紹相關實驗當前發展現狀,并提出相關問題。要求學生充分預習實驗教材,對實驗內容做到心中有數,并書寫實驗預習報告,教師在實驗前檢查并記錄預習情況,作為實驗成績的一部分。課堂上,教師抽查學生講解實驗原理和實驗過程,并結合學生已掌握的化學知識提出問題,或者設法引導學生對實驗原理和方法等提出問題,以學生之間互相回答為主,教師在關鍵時刻進行糾錯、補充和講評。學生通過講解實驗和回答問題,加深了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促使理論知識和實踐有機結合。綜合設計型實驗主要采用“自助式”課前預習和“研討式”課堂教學方法。在開學初通過教學日歷將實驗內容廣而告之,要求學生初步查詢資料后,根據自己的興趣選做實驗項目,通過閱讀教材、查閱文獻及其他書籍,結合自己對實驗的理解提出實驗方案。教師在課堂上的職責是有針對性地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解惑答疑、鼓勵學生對現有的實驗方案提出質疑和進行改進、對實驗涉及到的理論知識和實驗技術為學生提供足夠的支持。課堂討論結束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共同設計出實驗路徑,學生根據自己對實驗內容的理解完善實驗步驟,并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實驗。學生通過實驗方案設計和討論,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初步掌握了有機化學實驗設計思想與科學思維方法,使學生較全面地掌握了實驗理論知識、提高了綜合實驗技能。研究創新型實驗項目更加注重研究性,其教學實施流程。采用“啟發、質疑、探究式”教學方法,以教師為主導,教師給予全方位的研究性指導,對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發現的新現象、新問題及時交流解答,教師發揮引導和組織的作用,為學生營造一種濃厚的研究氣氛。以學生自主學習與實踐為主,學生經歷了自主選題、文獻查閱、方案設計、實驗準備、實驗實施、數據處理、結果分析、小論文撰寫、匯報討論等多個實踐訓練環節,使學生體驗到從方案設計到實驗完成的轉化過程、學會完善實驗結果的技能,真正感受到科學研究工作的氛圍。通過參與研究創新型實驗,提高了學生靈活運用前期理論和實驗知識的能力、增強了學生獨立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強化了學生科學規范的表達與交流能力,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創新意識以及實踐創新能力。
三、有機化學實驗研究性教學模式的實踐效果
2010年起,課程組教師不斷推進以學生為主體的有機化學實驗研究性教學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提高了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我院本科生在第九屆(2014年)全國大學生化學實驗競賽中獲得二等獎1人、三等獎2人;在第二屆(2012年)和第三屆(2014年)江蘇省大學生化學化工實驗競賽中獲得一等獎4人、二等獎5人、三等獎2人。促進了學生養成良好的科研思維習慣,約1/2的學生能夠獨立開展SRTP科研活動,四年來,課程組教師指導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8項、江蘇省高等學校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計劃7項、校級和院級“SRTP”科研訓練項目分別為72項和85項,約390多人次參與了科研訓練。大部分學生實驗論文寫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本科生參與發表SCI收錄論文20余篇、申請專利7項。平均每年考研率約42%,近50名本科生被保送到清華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浙江大學、大連理工大學、湖南大學、東南大學等著名高校攻讀碩士學位,普遍反映我校本科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強。
四、結語
雖然中國的醫學研究生教育正在逐步接受歐美先進國家的一些教學模式、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努力符合國際市場對知識結構的要求,但是,從總體而言,目前國內基礎醫學研究生人才培養大部分仍然沿用傳統的“問題解決為學科知識服務”的醫學教學模式,將知識能力的學習與問題解決之間的主從關系顛倒,教育理念陳舊,為學生構筑的知識、能力體系不能適應社會發展對醫學研究生教育的需要。在大多數高校的醫學研究生三年的教育中,第一學期甚至第一學年仍然是在課堂中學習理論知識,第二年才開始研究課題的尋找、設計和實施。而在課題設計階段,由于研究生培養時間相對緊迫,他們參與的科研課題往往是在導師的指定下選定,甚至有些導師把已經設計好的課題、項目標書直接拿給學生,基本不需要學生自己尋找。然后在課題實施階段,教育教學形式相對單一,過分依賴團隊師兄弟之間實驗方法的學習,機械按照已設計好的方案執行課題研究,缺少導師與學生的互動交流,使得研究生在整個課題設計、實施階段,不了解科研的基本程序,不知道如何提出和解決新的科學問題。最后,在課題成果評價階段,大多數高校采用的是以文章為衡量標準,忽視對科研思維、解決問題能力等“抽象”指標的評價。這樣一來,三年的基礎研究學習并沒有讓學生真正體會自主學習并提高思維能力,而是在完全被動的環境下完成學業,學習積極性不夠,科研精神不夠,科學信息獲取及利用能力不足,無法主動融入課題研究之中,只是簡單的機械重復,這樣的學習效果很難使學生去面對今后工作中所遇到的具體問題。所有這些存在的問題都制約著基礎醫學研究生教育的發展。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和網絡時代的到來,“網絡教學”這一新興的教學手段為有效改善醫學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養提供了契機,如何在網絡的環境中,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激發起學生的學習潛能,成為問題的焦點所在。
2網絡環境下的PBL教學模式
基于問題的教學模式以信息加工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為基礎,把學習設置到復雜的、有意義的問題情景之中,通過學習者之間的合作來學習問題背后的科學知識,從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技能,其精髓在于通過橫向跨學科整合性的主動學習過程,使學生主動構建自身的知識結構體系。科研課題的實踐過程本身就是對一個個科研問題的探討、分析、解決的過程。雖然國外有教育學學者對PBL教學方法在本科生中的實施仍然存在疑慮,但是大家一致認為PBL在醫學研究生教育領域的運用是可行的。多項以醫學研究生為調查對象的研究發現,采用PBL教學方式具有明顯優勢:①PBL模式可以科研課題的研究相對簡單化、系統化和邏輯化;②PBL模式是基于具體的科研問題,較容易激發學生學習相對抽象枯燥的醫學課題研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③PBL模式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④順應國際教育發展的PBL模式更有助于挖掘和發展學生創造性思維、批判思維等高層次的思維能力。隨著網絡教育成為教學中的重要途徑和手段,如何利用網絡優勢開展PBL教學成為目前關注和研究的熱點。高校網絡信息基礎設施的普及和資源獲得的便利與豐富,為PBL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網絡環境下的PBL教學模式打破了時空局限,大幅度擴大和提高PBL的教學人群、資源和靈活性。
3網絡環境下PBL模式
在基礎醫學研究生科研能力培養中的應用對于碩士研究生這一相對特殊的學習群體而言,由于網絡教學能為他們提供圖文并茂、豐富多彩的交互式人機界面,能提供超文本結構組織的大規模知識庫與信息庫,可以使研究生的學習積極性、獨立性與主動性獲得極大提高。因此,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對于研究生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十分重要。
3.1科研課題選擇、設計階段課題設計是醫學研究的關鍵,也是論文質量的保障。根據本課題團隊的經驗看,在整個科研課題的選題及設計階段網絡環境下的PBL模式,是文獻獲得的重要渠道,是加強團隊成員間的互相學習的有效手段,是學生課題調研的重要保障;同時,可以讓導師獲取更多的想法,碰撞出新的科研思維火花。導師在整個課題設計的過程中,要明確研究目的,以研究生為主體,量體裁衣,加強師生間的教學互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而網絡環境正是開展相關科研活動的重要保障,也是用最少的人、物、時間取得高效性科研成果的有力手段。因此,首先導師圍繞最初設計的科學假設,提出引導性問題,設置多階段問題層層深入,或者是給出課題相關的經典文獻,并通過網絡遠程傳輸問題及文獻,讓研究生在文獻的引導下,進一步收集其他文獻及資料,解決課題設計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經過問題-文獻-產生問題-文獻-討論-解決問題的PBL具體模式,讓學生已有的舊知識與即將自主學習的新知識之間搭起橋梁,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掌握相關的研究進展。同時,鼓勵碩士研究生參與撰寫科研立項申請書。通過科研項目立項申請書的撰寫,研究生可以更加熟悉問題的選擇及設計的全過程,為將來獨立承擔科研項目奠定扎實的基礎。
3.2科研課題實施階段科學問題一旦具體化,就需要設計一系列獨立有聯系的實驗步驟,整個過程就是遇到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問題發放之后,導師應該組織學生,通過實時交互(網絡聊天室)或非實時交互的方式(BBS站點、QQ等),對于問題解決進行引導、啟發和初步探討,同時有效掌控學習過程,討論的內容包括問題中涉及的基礎概念、實驗方法以及學習者自己對于解決該問題的初步假設等。討論的目的是團隊成員通過相互協商確立團隊總體及個人的研究目標。為了支持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協作探索以達到最終獨立研究的目的,在整個研究過程中教師需要為學習者提供各種信息資源(包括各種類型的教學媒體和教學資料)。網絡環境下的PBL利用網絡打破時空局限,不再是團隊成員之間研究方法的單一傳承,而是將研究生參與的人群、資源、學習的靈活性大幅度擴大和提高。針對研究目的和要求,網絡能為學習者提供圖文并茂、豐富多彩的信息,鍛煉學生篩選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同時可以增強小組成員之間的共享及協作,形成自己的觀點,不斷完善解決問題的方案。
3.3科研課題總結、評價階段雖然目前尚無針對醫學研究生PBL模式教學的統一質量評價體系,但是依照本課題團隊的經驗,在完成問題的分析后,團隊定期召開研討會,多次反復進行總結和反思。首先,學生帶著各自自主學習的結果展開討論。導師為學生提供專業網站和獲取文獻資料的可靠途徑,以問題促進思考,以討論完善思維,并對學生的科研情況適時引導點撥,以確保結論的正確性和有效性,判斷討論是否達到了預期教學目標。其次,可以從研究結果和整個研究過程的知識獲取、思維能力、協作技能、研究結論等方面進行評價。網絡環境下學生的PBL學習研究過程可以得到準確的記錄,因此評價方式也應多元化,可以設計自我評價、教師評價、口頭陳述、書面報告、項目論文撰寫等多種評價方式。網絡工具為教師評價信息的獲取提供了極大的方便。最后要進行總結和反思,表揚學習者取得的成績,使他們體會到成功的快樂,成為自主學習者,同時指出不足之處及改進的方向。整個過程中,學生獲取信息、收集資料的能力得以鍛煉的同時,提高了對研究對象及科研資料的分析、思考、對科研活動的過程及結構的表達能力,論文撰寫能力也在該教學模式中得到鍛煉。
傳統的音樂教學模式正在抑制著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傳統教學比較傾向于音樂基礎技術的灌輸,抑制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散,使學生們喪失了音樂創作的思維,學生學習音樂的思維變得傳統而又單一,不能體現出音樂教學的特點。而在音樂教學中引進現代教育軟件技術可以有效的解決這些問題,體現出了開展音樂教學新模式的必要性。
二、我國音樂教學引入現代教育軟件技術的急迫性
現代教育軟件技術是利用現代的教育理論以及先進的軟件技術,對音樂教學的資源進行開發和利用,并對音樂教學進行有效的管理,實現音樂教學的高效性。現在主要應用在音樂教學中的現代教育軟件技術有:模擬數字音像技術、數字化音樂技術、虛擬現實仿真技術等等,作為一種新型的音樂教育模式,對于音樂教育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現實中仍有很多的問題是新的音樂教育模式不能得以實現,這些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教育機構對新的音樂教育模式沒有足夠的思想認識
由于各部門和機構沒有足夠的思想認識,所以導致了音樂教育新模式在課程的設置上、教育經費的投入和師資力量的培訓都沒有相應的保障,各個機構也沒有相應的鼓勵政策,導致了現代化教育模式與傳統音樂教育模式不能進行接軌。
2、音樂教育新模式中的信息化資源不夠充足
我國現行的音樂教育軟件的方法和思路都比較陳腐,沒有足夠數量的高質量音樂教學軟件,而且現行的音樂教育軟件大多存在著重復問題,不能夠適應音樂教學任務的需求。
3、教師不具備相應的現代教育軟件技術資格
我國有一部分的地方已經意識到了開展音樂教育新模式的必要性,并且教育機構也開始對新模式進行投資。采購新設備、并投資大量的教育資金進行校園網絡的建立。但是教育機構卻沒有在教師身上下足工作,及時具備了新模式音樂教育的基礎,但是教師卻沒有相應的現代化教育技術的資格和水平。
三、現代教育軟件技術可以豐富現行音樂教學的內容
現在我國的很多學校對于音樂資料,特別是影像資料方面都非常的匱乏,但是現代教育軟件技術可以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因為可以在音樂教育軟件上查找到各種有關音樂的相關資料和影像內容,更可以把這些資料制作成豐富的教學課件,方便在教學時應用。學生也可以利用現代教學軟件系統來在線欣賞各種音樂作品,使有效的音樂資源得到更廣泛的利用。方便學生的學習。
四、現代教育軟件技術在音樂教育模式中起到的積極作用
傳統音樂教學模式是填鴨式的灌輸教學,即便進行有關的音樂活動,也是進行一些單純的示范,這種教學模式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也影響到了學生的創造能力和想象能力,使學生發揮的空間受到了限制。但是現代教育軟件在音樂教育中的應用,使學生在掌握音樂基礎的同時也發揮了自身的創造性。現代軟件技術音樂教學模式使音樂材料更加的生動,更能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從多個角度拓展了學生的思維,提升了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例如利用現代仿真教學軟件,可以讓學生實現音樂演唱以及舞臺表演的實時評比。
五、結束語